某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2024-05-18

某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通用8篇)

篇1:某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某县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大力培育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全县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相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我县的农村文化建设还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亟需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乡镇文化站点功能消退,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基础较为薄弱。近些年来,我县加大了用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抵制陋习、弘扬良好社会风气的力度,但由于乡镇文化站点功能消退,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薄弱,农村文化活动匮乏,导致一些村庄赌博、迷信等活动开始蔓延,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形势下出现了不和谐的阴影。一是乡镇文化站基础设施缺乏。各个乡镇均没有独立的文化站舍,大部份镇文化站配置是“一块牌子一间房、一枚章子一张床”,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缺乏必要的设施、设备、场地和经费,加之乡镇财政状况都不乐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难度大。二是乡镇文化站队伍建设滞后。队伍老化、学历偏低、专业技能差是目前乡镇文化专干亟待改变的现状。全县的XX名文化专干和XXX名文化辅导员中,大专学历的_人,中专学历的_人,其余人员文化程度均在高中以下。文学艺术创作、群众文化编导等人才紧缺,加之人员年龄偏大,缺乏进行系统的继续教育培训经费,现有队伍已不能很好的发挥管理辖区内文化市场和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三是乡镇文化站管理体制不顺。我县乡镇文化站的管理体制是县局管人事,乡镇管财、物、事,工作由镇里安排,在各级财力都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对乡镇文化站的人员,大部分是县局管不了,乡镇又不管,管理体制的不通顺,也导致乡镇文化站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二、农村现有演艺队伍生存还很困难

农村自发组织的演艺队伍对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填补了政府出资送文化下乡以外的农村文化生活。我县现有业余剧团XXX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生产的组织形式,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变化,农村演艺队伍生存与发展环境有了较大改变,但以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业余剧团生存与发展困难重重,面临严峻挑战。一是管理有限。在农村业余剧团中,自发性、季节性剧团多,发展盲目,分布不均,流动性大,且几乎没有办证,县文化局掌握不了情况,当地政府也管理不到,形成管理空白,问题发现不了,即使发现了也难以纠正。二是指导有限。部分农村业余剧团没有固定的场所,人员是临时搭班子凑合,流动较大,文化部门很难对其进行业务方面的指导。三是提高有限。农村业余剧团的演出价格低廉,为了节省演出成本,大多数业余剧团不愿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经费进行排练,演员临时凑合,剧本临时照搬,甚至沿用老剧本唱流水戏,影响剧团演出水平的提高。

导致农村演艺队伍特别是农村业余剧团发展空间有限,发展后劲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受经济大潮的冲击,新传媒抢占观众群体等大环境影响外,主要原因为:一是缺少人才。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即使留下的部分青年人也因待遇低等问题不愿学戏,造成业余剧团现有大部分演员年纪偏大的现状。二是缺少经费。业余剧团没有政府扶持资金,从服装到道具,从音响设备到乐器都得自己添置。由于剧团经费不足,只好因陋就简,难以更新灯光、音响等设备,影响演出效果。三是缺少剧目。农村业余剧团演出的剧目大多数是传统折子戏,缺乏艺术创新。四是缺少场地。有些地方对农村文化不重视,尤其轻视农村业余剧团。一些乡村舞台被拆了,没有重建、新建,导致农村业余剧团只好在学校、晒坪、庙宇等地进行演出。五是缺少辅导。县财政拨给县文化馆的经费还不能足额发放基本工资,没有正常的活动经费、下乡差旅费,文化馆难以下乡开展辅导、培训农村剧团骨干工作。六是缺少平台。一方面缺少展示的平台。各地政府组织的农村业余剧团会演或调演活动较少,业余剧团之间缺少展示的机会和交流的平台,未能在竞争中进行交流提高。另一方面缺少公平竞争的平台。民营性质的农村业余剧团虽然价位低廉,却很难进入政府采购的演出市场;而专业剧团价位高、演出时间短,却几乎包揽了政府采购的演出市场。

三、发展我县基层文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基层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级党委、政府要克服将文化工作视为可有可无,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急功近利思想和“一手硬、一手软”的片面认识和做法。把基层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打实核足文化事业经费,把基层文化建设由单纯的部门行为上升到政府行为,统筹安排,有计划、有重点的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几年内将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成为有场地、有设备、有经费、有队伍的功能较齐全的农村文化基站。在乡镇机构改革中,文化站只能加强,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并以此为模式,复制“一室多用”的村文化活动室。基本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问题,真正发挥文化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的作用。

_、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培育灵活有效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中心户

文化馆(站)工作人员除了开展春节、“五一”等节庆大型活动外,其他时间大部分用在经济、政务工作上。同时,文化下乡时间和内容固定化、程序化,而当前农村都是一户户分散生产、生活,定时定点组织集体活动已不太适应农民群众的需要。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不能包揽、操办一切,只能发挥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的主导作用。要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让农民自愿、自觉、自发的原则,这才是农村文化活动发展的前提。因此,在坚持送文化下乡的同时,把挖掘和培养农村文化人作为重点,组织人员对全县农村有一定文艺特长的人员进行摸底建档,在各村选择_―_户有场地、有人员、有活动时间和内容的农家,政府适当出资帮助购置必备乐器、道具,设立一批“文化大院”和“示范文化中心户”,实行动态管理和考核。各文化中心户充分利用晚上、传统节日、农闲季节开展各种学习交流、政策宣传、科技培训、文化娱乐、健身休闲活动,以贴心、正派、趣味性强的节目激发农民的创造性和艺术细胞。同时对有意向发展文化产业的农户进行规范引导,鼓励他们发展电影放映、剧团演出、农村书屋等。让农村文化传承于农村,扎根于农村,活跃在农村,成为一支不走的“心连心”艺术团队。

_、发挥管理主要作用,抓好工作方式的转变

抓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按部就班,而要因地制宜,相时而动。文化主管部门的管理思路和工作方式要有转变。一是工作目标要从过去单纯的唱、跳、看、玩为主向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提高文化科技综合素质能力为主转变,树立“大文化”意识,把组织文化活动与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实现先进生产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工作方法要从过去对农村文化自生自灭、任其发展的态度向政府引导、群众主动参与转变。三是工作模式要从过去以政府文化部门办文化为主向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群众自主参与转变,注重以市场手段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四是要从以单纯利用、追求时尚为重点向以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转变。在扶持文化中心户建设的同时,要给予一定的经费将民间、民俗一些优秀的,特别是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挖掘保护,并传承发展下去。五是工作重心要突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从为领导贴金、经济搭台向真心实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转变。

篇2:某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大力培育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全县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相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我县的农村文化建设还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亟需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乡镇文化站点功能消退,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基础较为薄弱。近些年来,我县加大了用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抵制陋习、弘扬良好社会风气的力度,但由于乡镇文化站点功能消退,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薄弱,农村文化活动匮乏,导致一些村庄赌博、迷信等活动开始蔓延,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形势下出现了不和谐的阴影。一是乡镇文化站基础设施缺乏。各个乡镇均没有独立的文化站舍,大部份镇文化站配置是“一块牌子一间房、一枚章子一张床”,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缺乏必要的设施、设备、场地和经费,加之乡镇财政状况都不乐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难度大。二是乡镇文化站队伍建设滞后。队伍老化、学历偏低、专业技能差是目前乡镇文化专干亟待改变的现状。全县的XX名文化专干和XXX名文化辅导员中,大专学历的_人,中专学历的_人,其余人员文化程度均在高中以下。文学艺术创作、群众文化编导等人才紧缺,加之人员年龄偏大,缺乏进行系统的继续教育培训经费,现有队伍已不能很好的发挥管理辖区内文化市场和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三是乡镇文化站管理体制不顺。我县乡镇文化站的管理体制是县局管人事,乡镇管财、物、事,工作由镇里安排,在各级财力都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对乡镇文化站的人员,大部分是县局管不了,乡镇又不管,管理体制的不通顺,也导致乡镇文化站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二、农村现有演艺队伍生存还很困难

农村自发组织的演艺队伍对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填补了政府出资送文化下乡以外的农村文化生活。我县现有业余剧团XXX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生产的组织形式,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变化,农村演艺队伍生存与发展环境有了较大改变,但以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业余剧团生存与发展困难重重,面临严峻挑战。一是管理有限。在农村业余剧团中,自发性、季节性剧团多,发展盲目,分布不均,流动性大,且几乎没有办证,县文化局掌握不了情况,当地政府也管理不到,形成管理空白,问题发现不了,即使发现了也难以纠正。二是指导有限。部分农村业余剧团没有固定的场所,人员是临时搭班子凑合,流动较大,文化部门很难对其进行业务方面的指导。三是提高有限。农村业余剧团的演出价格低廉,为了节省演出成本,大多数业余剧团不愿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经费进行排练,演员临时凑合,剧本临时照搬,甚至沿用老剧本唱流水戏,影响剧团演出水平的提高。

导致农村演艺队伍特别是农村业余剧团发展空间有限,发展后劲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受经济大潮的冲击,新传媒抢占观众群体等大环境影响外,主要原因为:一是缺少人才。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即使留下的部分青年人也因待遇低等问题不愿学戏,造成业余剧团现有大部分演员年纪偏大的现状。二是缺少经费。业余剧团没有政府扶持资金,从服装到道具,从音响设备到乐器都得自己添置。由于剧团经费不足,只好因陋就简,难以更新灯光、音响等设备,影响演出效果。三是缺少剧目。农村业余剧团演出的剧目大多数是传统折子戏,缺乏艺术创新。四是缺少场地。有些地方对农村文化不重视,尤其轻视农村业余剧团。一些乡村舞台被拆了,没有重建、新建,导致农村业余剧团只好在学校、晒坪、庙宇等地进行演出。五是缺少辅导。县财政拨给县文化馆的经费还不能足额发放基本工资,没有正常的活动经费、下乡差旅费,文化馆难以下乡开展辅导、培训农村剧团骨干工作。六是缺少平台。一方面缺少展示的平台。各地政府组织的农村业余剧团会演或调演活动较少,业余剧团之间缺少展示的机会和交流的平台,未能在竞争中进行交流提高。另一方面缺少公平竞争的平台。民营性质的农村业余剧团虽然价位低廉,却很难进入政府采购的演出市场;而专业剧团价位高、演出时间短,却几乎包揽了政府采购的演出市场。

三、发展我县基层文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基层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篇3:某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某县卫生监督所在岗卫生监督员以及其所辖的19家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及其从业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1,2,3,4]的要求, 并结合当地集中式供水单位实际情况, 制订集中式供水单位基本情况调查表、集中式供水单位从业人员相关情况调查表和卫生监督员/检查员相关情况调查表, 分别针对集中式供水单位以及其工作人员、卫生监督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管理状况, 由调查员进行现场调查填写;集中式供水单位工作人员与卫生监督员饮用水监督法律法规知晓情况, 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共发放集中式供水单位基本情况调查表19份, 回收有效调查表19份;集中式供水单位从业人员相关情况调查表90份, 回收有效调查表89份;卫生监督员/检查员相关情况调查表8份, 回收有效调查表8份。

2 结果

2.1 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基本情况

2.1.1 单位类别

19家集中式供水单位分属11个乡镇, 15家为私人创办, 2家为股份制, 2家为集体所有制;按实际供水量Q, 依照相关标准[5]划分, 1家属于Ⅲ类 (5 000m3≥Q>1 000m3) , 8家属于Ⅳ类 (1 000m3≥Q≥200m3) , 10家属于Ⅴ类 (Q<200m3) 。

2.1.2 建筑设计与布局合格情况

19家供水单位中, 5家建筑设计和布局符合规范[6]中相关规定要求, 9家生产区和生活区未分开, 5家生产区与生活区布局不合理, 合格率为26.32%。

2.1.3 水源及防护情况

7家采用江水作为水源, 10家采用地下水作为水源, 1家采用水库水作为水源;其中12家设定了水源保护区, 4家定期巡视, 仅1家备有巡视记录。

2.1.4 生产设备、设施和工艺流程的达标情况

19家集中式供水单位均采用三池式水处理设备 (混凝池、沉淀池和过滤池) , 且有相应的配套设施;但是仅有2家工艺流程符合制水规范, 达标率为10.53%。

2.1.5 水质检测项目和报告

15家配有相应设备能够进行感官性状指标、PH值和细菌学指标的检测, 除1家水厂外, 其余均未按规范要求进行自检和向卫生监督部门汇报;12家只能进行余氯值、pH值和混浊度的测定, 无任何1家可做全分析。

2.1.6 供、管水人员情况

集中式供水单位直接从事供、管水的人员共89人, 其中21人小学及以下文化, 占23.60%, 38人初中文化程度, 占42.70%, 24人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 占27.00%, 6名 (6.70%)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工龄1年以下10例, 占11.24%, 1至3年16例, 占19.98%, 3年以上63例, 占70.78%。

2.1.7 管理规章制度配备情况

集中式供水单位管理规章制度分为5类:集中式供水单位常规管理制度、集中式供水单位负责人制度、集中式供水单位制、供、管水人员制度、集中式供水单位检验室制度、集中式供水单位水污染应急处理和报告制度, 其配备率分别为42.11%, 78.95%, 52.63%, 47.37%, 10.53%。

2.2 集中式供水卫生监督情况

2.2.1 卫生监督人力

该县卫生监督所共有8名卫生监督员, 其学历为:中专1人, 大专2人, 本科5人;从事卫生监督工作1至3年者4名, 3年以上者4名;3人专业方向为公共卫生, 3人为临床医学, 2人为法律。设饮用水卫生监督员专、兼职各1名, 监管分布在全县的21家供水单位 (包括2家二次供水单位) ;8名卫生监督员中5人认为每名监督员监管4~5家较为合适。

2.2.2 管、供水人员和卫生监督员生活饮用水相关法律、法规知晓情况

集中式供水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得分为56.1 (百分制) , 持证人员得分高于无证人员 (F=16.153, P=0.000) ;不同文化程度供管人员得分不同, 学历越高, 得分越高 (F=6.607, P=0.000) ;事业单位供管人员得分高于非事业单位人员 (F=13.372, P=0.000) ;卫生监督员平均得分为88.1, 不同学历、专业、工龄人员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学历=0.514, P=0.626;F专业=0.685, P=0.440;F工龄=1.487, P=0.311) 。

2.2.3 卫生许可情况

各集中式供水单位均持有有效的卫生许可证。89名直接从事制、管水人员中, 65人持有有效健康证, 持证率为73.04%。

2.2.4 涉及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的索证方面

各供水单位使用的净水剂、消毒剂、混凝剂和管网材料索证37品次, 6家索证项目为空白, 13家索证不全。不合格率为100%。

2.2.5 卫生监督检查

各集中式供水单位均表示年内 (2008年) 接受过1次经常性卫生监督;仅有2家接受过预防性卫生监督。

3 讨论与分析

3.1 多个管理部门协调不力

调查表明, 该县集中式供水单位建筑设计与布局合格率 (26.32%) 和工艺流程达标率 (10.53%) 均较低, 且18家未按规范要求进行水质自检和向卫生监督部门汇报, 但所有集中式供水单位均有有效的卫生许可证。究其原因可能是:饮用水的卫生监督管理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参与, 我国的生活饮用水相关标准和管理办法明确了有关部门的职责和义务。而在实际工作中, 相关部门并未能很好履行自身的职责:水利、城建部门在确定用水开放规划、水源选择方面未征求卫生部门的意见;建筑部门在工艺选择、设备安装等方面未得到卫生部门的同意;工商部门颁发营业执照时, 未考虑到水质是否合格以及卫生部门的审查意见;从而导致卫生监督部门的预防性卫生监督流于形式。

3.2 技术支持不足

该县尽管大部分集中式供水单位配备了相应的仪器设备, 但并未按照要求进行日常检测, 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受该单位供管水人员自身条件限制, 如文化程度不高,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66.3%, 缺乏生活饮用水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平均得分为56.1;二是自卫生防疫站拆分为卫生监督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后, 卫生监督所偏于执法, 弱于检测, 加之在人员配置上和必须设备缺乏的问题, 导致缺少必要的技术支持, 较难执行现场检测和对供水单位的从业人员开展有关水质检测方面的培训。

3.3 卫生监督力量薄弱

报告表明, 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的项目现行完成程度为50.3%, 机构配置基准人力需在现有的人力基础上增长18.9%;考虑管理人力的配备, 县级卫生监督机构需达到37人[6]。该县距标准尚有近20人的缺口, 处理日常任务性工作和突发事件等已疲于奔命, 无法抽调出更多人力对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进行监督管理, 加之经常性经费的缺乏, 只能选择交通方便、便于管理、花费较少的所在地的供水单位, 且只能进行一般层面上的工作。

3.4 供水单位自身卫生管理水平不足

大部分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为私人所建, 可能因为未取得预期的经济回报或利益最大化, 以及供水单位主管部门未对供水单位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监督, 供水单位往往忽视其内部的卫生管理, 如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配备率低, 特别是集中式供水单位水污染应急处理和报告制度配备率仅10.53%。

4 对策

4.1 引入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对供水单位实行量化分级

参照食品量化分级管理体系, 把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引入到对集中式供水单位进行管理中来, 这样有助于把问题较多的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作为监督管理的重点, 充分发挥供水单位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有助于强化供水单位的管理, 提高供水单位的自律性;有助于合理配置卫生监管人力资源, 特别是针对点多面广的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时, 在卫生监管人员较少的情况下, 改变盲目的拉网式监管方式, 重点监管关键控制点, 从而减少投入的人力资源,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 充实卫生监督管理人员, 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尽管可以通过量化分级管理等办法减少卫生监督人员的投入, 但基层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员缺口依然存在, 因此只有充实卫生人力资源, 解决数量上的缺口, 并优先考虑紧缺人才 (如卫生检验人员等) , 才能保证卫生监督机构正常工作的运转和加强对农村集中式供水单位的监管, 保障供水安全。

4.3 整合资源, 争取领导重视, 开展多部门协调

争取领导重视, 加大关注力度和重视程度, 协同水利、环保、城建、工商等部门对集中式供水单位共同进行预防性卫生监督, 把好准入关。同时, 卫生监督机构可以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部门合作, 谋求相关设备的共享, 提高自身的检测能力, 降低监督成本, 节约日常性开支, 缓解经费不足之难。

4.4 加强培训, 提高供水单位自身卫生管理水平

就卫生监督机构单方面的加强卫生监管力度, 即使是在人力资源配备充分的情况下, 依然是远远不够的;加强对供水单位从业人员的培训, 灌输安全供水相关知识, 了解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进行水质检测技术传授, 培养供水单位的安全供水意识和提高其自律性和自身管理水平, 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4.5 提高执法透明度和加强信息发布

将对供水单位的卫生监督检查结果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向社会公示, 使使用者在知情的前提下做出消费选择, 有利于开展社会监督, 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局面, 以确保供水的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EB/OL].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S].

[3]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EB/OL].

[4]中国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EB/OL].

[5]SL 308-2004.农村供水单位资质标准[S].

篇4:某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1.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很多农民迫切希望能像城市居民一样平等享有文化权益,丰富业余生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平昌县顺应这一发展要求,实施了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战略,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农村文化,构建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1.1农村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1)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平昌县地处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属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工作,持之以恒地实施“文化创先”工程,多渠道投资1050万,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43个、农家书屋368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店128个。

(2)农村文化特色产品走向全国。近年来,全县农村文化建设、服务体系均做到了阵地设施、人员、活动、经费四落实,激发了农村文艺工作者创作激情。其中,发源于平昌县西兴镇、龙岗镇一带的汉族民间舞蹈《翻山铰子》,在农村文艺工作者挖掘、改编后,这一民间艺术魁宝,从民间走向正式舞台,走向世界。先后在省、全国表演多次获得金奖和银奖,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歌舞类),为平昌县赢得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美誉。全县先后评为全省、全国“文化先进县”,“农村旅游示范县”。

(3)農村文化体制改革见效。将原有乡镇文化站与广播电视站职能整合,新组建乡镇文化广播服务站。改革后,每个站工作人员由1-2人,增加到2-4人,扩大了乡镇文化队伍,促进了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推行乡镇文化事业单位岗位管理,以岗定责计酬,绩效挂钩,充分调动了文化广播站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主题文化园区建设有成效。投资15亿多元建成了元山新村旅游主题示范区、巴灵台翰林和道教文化园区、五木南天门运动公园、得胜巴山民俗示范区、驷马孝道文化示范区、白衣古文化主题园、佛头山红军文化和佛教文化主题公园……年均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农村文化也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1.2存在的问题

(1)问题和不足。经过调研,平昌县农村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文化投入乏力,事业经费严重不足;文化产业量小质差,招商引资难度较大;专技队伍不齐不力,农村文化领军人才青黄不接;文化市场执法装备缺乏,农村监管鞭长莫及;文艺创作后劲不足,难以推出精品力作。

(2)原因和分析。平昌县农村文化建设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原因:

1)认识偏差。尽管县委、县政府把农村文化建设提到了与全县经济建设同样的高度,但一些乡镇、少数基层领导干部总是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体现不了政绩,不如经济建业绩看得见、摸得着。

2)经济贫困。虽然中央省市制定了加快基层文化建设的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因平昌是人口大县、经济穷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不大,致使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

3)交通不畅。尽管县乡费力包装一批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一些投资者现场考察后,总是觉得交通不便,望而却步。

4)用人机制不活。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文艺作品在国家省级获奖,表彰一张纸,奖励一顿饭,体现不了成就突出文艺人才价值,致使专业领军人才相继外流。同时,文化部门没有招录特需人才的权力,受编制、程序限制,一些实用文艺人才难以进门。

2.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具有其它社会要素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觉得贫困山区农村文化建设要突破瓶颈,应该做到“四个落实”、“五个结合”。

2.1狠抓“四个落实”,突出基础建设

(1)落实文化队伍。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光靠文化广播服务站两三个人是不可能实现的。应以乡镇老年文体协会会员和学校师生为基本队伍,由县文化馆和老年文体协会精英担任业务辅导员,定期到乡镇蹲点辅导,常年开展文化演出活动。乡镇和村分别组建红白喜事礼仪服务队,走村串户,常年应邀开展红白喜事礼仪服务活动,既可引导弘扬主题文化、提升民俗文化品位,又可减少封建迷信、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

(2)落实文化阵地。随着中央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各乡镇都建起了文化站(文广站),但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阵地规划与建设严重滞后,很多乡镇没有一处像样的文化广场,造成乡镇文体协会会员和一些市民早晚跳舞健身只能在街头巷尾挤成一团的尴尬场面。为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各乡镇要立足实际,争取资金,落实土地,搞好规划,力所能及地推进文化小广场建设。寒暑假用可将学校的闲置体育文化场地调剂供市民使用。

(3)落实文化活动。农村文化繁荣往往见之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各乡镇文广站和文体协会,每年要搞哪些活动,必须纳入年度计划,做到计划、方案先行,加强监督,如期兑现。

(4)落实文化经费。经费是文化工作、文化活动的保障,没有经费,一切活动皆为空谈,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县财政可按照乡镇人口总数划拨一定的文化专项经费,县级主管部门也要将专项文化活动经费纳入预算,确保文化活动圆满成功。

2.2做到“四个结合”,搭建文化活动载体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贫困山区打工潮有增无减,留守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面对这样的人群,我认为贫困山区做好文化工作要做到“五个结合”。

(1)赶场天文化宣传与送文化进村入户相结合。赶场天节目不能光搞单一的广播宣传,要做到文艺展览、文体表演、广播宣传不拘一格。送文化进村入户,定期邀请县歌舞演出团体定期到新农村聚居点演出,把县专业文艺表演送到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家门口,使他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丰盛的文化大餐;通过广播村村通工程,把一些优美的歌曲、新颖的相声、地方戏曲播放给农村留守人群,使他们天天开心、快乐。

(2)社会文化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乡镇文化广播举办的文化活动,要与当地中小学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做到人、财、物、节目资源整合,变文化部门唱“独角戏”为多部门参与的“大合唱”,使用农村文化活动有声有色。

(3)文化活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外来文化演出团体具有水平较高、节目新颖、题材广泛、设备先进等优势,引进这些演出团体既可活跃本乡镇文化生活,又能提升乡镇文化队伍素质。同时,可组织本土文艺演出队走出去演出,宣传民俗文化,扩大乡镇知名度。

(4)文化活动与体育活动相结合。以乡镇老年文体协会和学校文艺团体为载体,把老年文体活动向新农村聚居点延伸,使农村老人享受与城里老人一样的生活,以提升他们幸福指数。

篇5:某县关于农村成人教育现状与思考

作者:edu

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宏伟目标,使教育的境界有了一次新的飞跃,而对于成人教育来说,那又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构建“学习型社会”,单靠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还远远不够,还包括纯学习阶段以外的学习、教育。从纵观来看,这种学习、教育包括从婴幼儿到老年人一切学习、受

教育过程;从横观来看,又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能满足以上条件的,既不是义务教育,也不是高等教育,而是过去一直被忽视的成人教育。现在一些地区对成人教育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在成教领域取了明显的成效。我县近年来也渐渐重视成人教育,有好几所成人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并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管理模式。但是从全局来看,尤其是乡镇,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认识上的差距较大。

=、对成人教育范畴的认识。在农村,过去的成人教育在人们心目中就是扫盲,后来扫盲结束了,成人教育也就成了学历进修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那都是面向成年人的,成人教育也就是成年人的再教育。实际上,这只有说对了一半,成人教育不仅仅是对成年人的教育,而应该是终身教育。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秘书长谢国东在《成人教育—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条件》一文中说:“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的最好体现”、“终身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人的一生中所受教养、教育和训练的总和’,在纵的方面,它包括人在婴幼儿、青少年、中老年各时期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在横的方面,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教育”。因此,成人教育所面向的教育对象不仅仅是成人,还包括青少年、婴幼儿。

=、对成人教育作用的认识。应该说,全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普通教育。对于地方来说,一个乡镇每年能出几个高材生、考上几个重点高中、中小学统考排名第几,对于乡镇领导、学校领导都非常关注。然而,那么多的高材生,有几个完成学业后回来报效地方的,当然,胸怀远志、报效祖国,那是功不可抹(且不说留学生定居他国、为他人所用)。而真正在为地方经济作贡献的,大部分是那些普通学校的学习成绩一般者,他们因为没有考上高等学府(也包括一些考试失常者),只能留在地方,为地方经济出力。如何提高留下来的这些人的整体素质,让他们更好地为地方经济作贡献?这就需要成人教育。

二、成教资源严重缺乏。

=、师资不足,成教工作缺乏生命力。目前,绝大部分乡镇都只有一名成教专职干部,而所谓的专职,实际上也并不“专”。作为成人教育的专职干部,凡乡镇内一切与教育有关的工作都是其本职工作,不能说是“不务正业”。可是,这些专职干部除了这些本职工作以外,还要干许多与教育无关的工作,偶尔一两次也就罢了,或者工作空余时间做一些,也算是积劳积德,可如果干得太多了,却影响了本职工作,那就是真的“不务正业”了,而作为成教干部,那也是身不由己。在这样的情况下,成教干部很难在教育上想点子,即使有心想一些发展成教事业的,也因为身单力薄,很难做成大事。

=、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教育经费缺乏,成教工作缺乏动力。目前,我县大部分乡镇还没有独立的成人学校,成教干部的办公一般都在政府办公室,这给自主办全日制班带来影响,即使是一般的培训班,期数太多、人员太杂会影响政府办公。再则,由于经费有限,而一般的短训班又是不收培训费的,但请来的教师要付授课金,因此,培训班只能少,不能多。

=、生源缺乏,成教工作缺乏活力。成教工作不同于普通教育,没有固定的生源。现在我县的企业以私营企业为主,以木业为主导产业的私营企业主不需要高学历的人才,那些打工者也不需要很高的文化素养,这样,他们就不需要参加成人学校的各种培训,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此,给成教工作的生源带来较大的影响。

三、对成教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6:某县科技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为重点,提高了工农业生产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效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工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到46%。

一、近年来的主要工作成效

(一)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形成良好的科技工作环境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制定和完善了《县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意见》、《县实施“绿色富县”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县人民政府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试行)》、《关于在全县开展“农村万名党员农业科技入户行动”的实施意见》、《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县招聘引进人才暂行办法》《县高原无公害蔬菜产业三年发展规划》等七个产业化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及贯彻落实,加强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有力的推动了全县农、牧、渔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从宏观上为全县科技进步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推进农业“一特两化”进程,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的方针,着力推进农业“一特两化”进程,进一步调整优化特色产业结构和布局,使全县农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农业科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肉羊产业优势突显。近年来,我县引进了世界著名的无角陶赛特、波德代、白头萨福克、德克赛尔肉用种羊共186只。利用引进的优质纯种无角陶赛特、波德代、白头萨福克、德克赛尔种羊累计繁育达到2036只。种羊场参与承担的《提高绵、山羊颗粒冷冻精液品质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现代集约化羊肉业主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承担省科技厅农业成果转化项目1项,获科技资金10万元;承担市列科技项目《绵羊颗粒冻精制作及授精技术试验示范》等2项。在国家、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多渠道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建成省肉用种羊省级示范园区。省农牧厅确定省肉用种羊场为省级农区种羊场、省肉羊新品种选育和优质肉羊产业化开发中心、试验基地。肉用种羊场是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教学科研试验、示范基地;也是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中的20个综合试验站之一,辐射带动五个县区(县、县、县、区、区),主要开展肉羊新品种引进、杂交改良地方羊新技术的示范推广。肉用种羊场已在专家的指导下建立了科学规范的种羊系谱档案、饲养管理规程和管理措施,按照饲草料配方科学化、种羊生产优良化、选种选配系列化、防疫消毒程序化、饲养管理工厂化等一系列肉用种羊生产管理标准。

近几年,全县肉羊产业以肉用种羊场为依托,德赛羊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全县十个乡(镇)为基地,建立了标准化舍饲养殖示范小区14个,标准化舍饲养殖专业村80个,建立种公羊站280个,累计培训养殖户3万人(次),杂交改良地方羊80万只,发展规模养羊户10866户,年饲养量达120万只,年出栏达40万只,养殖户户均增收8000元,肉羊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民致富的优势产业。县被农业部《全国肉羊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15)》列为全国肉羊优势区域优势县(153个)之一。3月,全省牛羊大县建设工作会上,省委、省政府对我县肉羊产业发展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将我县确立为全省10个养羊强县之一。

篇7:某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毫无疑问,我国农村的经济正在和过去相比,用沧海桑田来形容,毫不过份。农村、农民,农业这“三农”问题,始终党中党中央和国务院重视的大问题。国家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也极其重视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胡锦涛在党的第七大报告指出,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他说,要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加强其政治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8%,所以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成败就关系到中国基层民主建设的成败,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目前,我国农村的甚层民主是怎么的情况呢?占中国人口78%的中国农民的政治生活情况是怎么样?带着这些问题,就对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一、农村基层民主的含义

农村基层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指农村基层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及村务和政务公开,即“四个民主、两个公开”。

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的结果。作为一种乡村治理模式,其本质上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整合新时期农村利益结构和权威结构为目标,按民主理念设计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乡村民主制度。“四个民主、两个公开”是农村基层民主的核心所在,它有效地保证人民群众直接参加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

二、调查内容、对象、时间和方法

(一)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涉及村名自治中的政策、组织、活动频率等与村民

自治息息相关的各项因素,并对以上因素进行交叉分析和因果分析,以期得活出该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建议。

(二)调查对象

村村民委员会干部5人,村民代表15人。

(三)调查时间

七月下旬

(四)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以村村干部及全体村民为调查对象,以个人为单位,以结合他

们的姓名顺序排名进行分析。为了调查分析的简单化,本次调查还采用偶遇抽样的方法从全体村民的资料库,本次调查还采用偶遇抽样的方法从全体村民的资料库20人,采用资料登记数据库与结构式访问相结合的方式。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苗圃场位于--市城东地带,全村共有500余户,2000口人左右,仅有100余亩耕地,苗圃园大概50亩左右,其余的土地都用于城市建设,29名党员。李-自2009年由村民选举从镇政府机关调动回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兼场长至今,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带领干部群众,在这近几年来,全村的水泥公路由以前的0公里成为现在的15公里,以前的村民用水由井水变成为清澈的自来水,以前家家后后的臭水沟现在变成绿化沟。李-同志刚上任不久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先引进了湖北金林木业有限公司,之后带领群众办起预制板厂和烽火煤场,帮忙群众跑贷款购买挖机10余台,在本市和外地承包土方工程,使全村的集体经济蓬勃发展,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近年来,村先后被评为绿化先进村、区级先进文明村,李斌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村干部,从2009年至今,连续三年镇人大代表。

根据对农村和基层的定义,基层民主建设由此就可以被界定为:政党、国家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及城乡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人民群众行使管理权利的制度、运行机制和环境建设等实践,其中主要是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实践。

四、创建的主要成效

1、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层民主政

治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部署地位和重要作用。经济的发展必须以政治为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可靠的制度保障。该村的基层民主建设使得广大农民以主人翁的身份直接参加决策,参与管理农村社会生活领域的各项事务,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必然方向,它体现了社会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村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程度逐渐加深。农民日益成为生产经营力量的主体,农村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也逐渐显现。在此基础上,农民逐渐参与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成为了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主要生力军。农民参与基层民主决策、管理、监督与执行农村基层事务,有助于提升农民自身民主政治觉悟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使得农民拥有自我实现的价值和需求,反过来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所以,能否满足我国广大农民行使其民主权利的需要,直接关系到农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服务为内容的村民自治是否顺利进行,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民主政治化的进程。

3、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发展和完善。农村地区经济、政治

和文化的全面发展是整个国家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农村基层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自治内容的建立和完善,既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内容。

五、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民主建设化进程。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综合国力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并不十分强盛。而农村基层地区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必然使民主建设相对落后,缺乏必备的设施和资金。

2、村务公开欠真实。25%的村村务管理混乱,既不让村民参与管理财务,也

不向村民公布财务收支情况。公开的是无关紧要的内容,村民想知道的和村干部不想公开的部分仍然不公开,随意性大,没有达到村务公开的目的。这些做法使村民对村委会和村干部失去了信心,挫伤了村民民主管理村级事务的热情。

3、文化素质较低。村民的文化思想素质总体上低于城市居民,这样就

使得、村民参与自治管理成为了杂合多种因素的群众表决。特别是国家免除农业税后,农民是集体意识、公共意识、社会意识和国家意识都有所削弱,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很少出现在他们的生活概念中。

4、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议事和决策机制不完善,两委关系、乡村关系不

够顺畅。村委会选举是一个面向全部村民的开放式管理平台,各种资源汇集于此。但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议事和决策机制不完善,导致某些地去追求完全自由的“大民主”思想滋生。

5、少数当选者和党内人员素质不高。党员在群众中起带头模范作用,一些地区由于考核机制不完善而使得少数素质低的人员混入党内,造成了党在基层地区形象的打击。而村委会中更是鱼龙混杂,某些历史有疑问的人员进入领导班子,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失。

六、解决的对策

1、做好农村党员和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素质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

会的不断进步,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切实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和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素质工作,一方面有益于农村基层地区党员后备军的培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党员先进带头作用的发挥。发展党员是我们党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的源头,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就可以在源头上提高党员准入的标准,从而确保农村党员素质水平。

2、不断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议事和决策机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

集中、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村级党组织的议事和决策机制,重大问题提交全体党员讨论决定,防止个别领导干部凌驾于组织之上“搞家长”、“制一堂言”。

3、实行公开化管理,公开化监督。在财务上实行透明制度,让村民参与财务管理,及时了解财政的收支状况。实行民主监督,让群众能参与进来,更好地监督工作。

4、通过培训提高村干部的法律意识和工作能力。针对大多数村干部仍然是连续任职、少数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现状,要通过县级党校教育阵地,对现有村干部普遍进行一次集中轮训,使他们能够坐下来系统地学习村民自治法律法规和涉及农村事务的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系统地学习村干部的业务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管理村级事务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新高潮。

5、抓好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努力提高自身的先进性和长造型,不断增强在人民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自身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这样才能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领导核心。因此,必须坚持自身建设与切实为群众办实事相结合的道路。

篇8:某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一) 当前农村侵财类案件的案发现状

据山东省蒙阴县公安局指挥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 全年发案2239起, 其中侵财类案件达1605起, 接近72%。2014年全年发案2434起, 侵财类案件达1667起, 占据68.5%。2015年1月至4月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7起, 扒窃51起, 农村牲畜被盗案件39起, 入室盗窃60起, 抢夺案件8起, 机动车被盗案件82起, 占据总发案的89%, 较前几年同期相比有所上升。在这些统计数据中, 农村的发案率明显高于城区。如入室盗窃案件和牲畜被盗案件农村发案占据90%以上, 机动车被盗案件占据78%, 其他案件占据50%左右。

民警利用现场勘查, 调阅视频监控等刑事技术使破案率大有提高。2013年共破侵财案件680起, 占全年破案数 (3248) 的20.93%, 2014年共破侵财案件506起, 占全年破案数的 (3344) 的15.13%。

(二) 侵财类案件团伙作案、流窜作案特征明显

在破案过程中, 统计数据显示, 针对侵财类案件, 本地区居民侵财犯罪的不多。从这两年来抓获的侵财刑事作案人员情况来看, 无业人员87名, 占抓获总数的94.8%。其中, 流窜犯罪人员72人, 占抓获总数的82%。

2014年春, 山东省蒙阴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利用警综平台锁定一嫌疑车辆, 一举打掉一个农村牲畜盗窃团伙。3名嫌疑人结伙在山东省蒙阴县及周边县区疯狂作案100余起, 盗窃山羊300余只。从该案可以看出, 犯罪嫌疑人均为外地人, 属于流窜犯罪。他们以专门盗窃山羊为生, 早出晚归, 每到一个区域便大肆作案, 甚至连续作案, 在警方作出反应之前, 采取“捞一把就走”的方式, 不断更换作案地点, 逃避侦查员的视线。

在这些人中, 大多无正当职业, 为搞到钱供自己挥霍, 他们便纠合在一起, 按照分工配合, 实施结伙作案。在作案过程中互相配合、协作, 从而造成被害人恐惧而不敢反抗。在公安机关抓捕中也互相掩护, 造成抓捕困难, 因此侵财类团伙犯罪比单体犯罪更具有危害性, 应是打击侵财犯罪的重点。

(三) 作案地点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

根据山东省蒙阴县公安局指挥中心提供的数据按照城区与乡镇发案进行比较来看, 城区的发案率明显高于乡镇。从被盗财物上来区分, 案件多集中在城区小区、城乡结合部和偏远山区。

在常见的侵财类案件中, 除盗窃金属材料案件以城郊结合部居多外, 其余部分集中在居民住宅、商业场所、街道公园、企事业单位等处所。而各类案件又因性质的不同, 各有多发处所, 如扒窃、商场窃包多发在商业区, 盗窃机动车多发在住宅小区、街道二侧停车点, 街道、公园等人流稀疏而交通方便的地方。夜幕下的街头巷尾则是抢夺犯罪的主要发生地, 这些地方的交通、人流和街面监控等条件为不法分子实施抢劫、抢夺提供了可能。盗窃牛、羊、猪等牲畜以及农电设施的案件则多发生在偏远的村居。居民住宅则以入室盗窃发案居多。

二、造成侵财类犯罪案件多发的原因

(一) 侵财类犯罪案件逐年递增, 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形成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侵财类犯罪高发的因素之一。

当前处于城市高速发展时期, 城镇化建设致使失地农民增多, 务工人员大量流向城区, 加剧了就业困难、下岗等社会问题, 拉大了贫富差距, 同时, 农村壮劳力进城务工后, 其将子女的家庭教育工作分担给孩子的爷爷奶奶, 有的无人分担, 造成一些青少年养成任性、骄纵、自私、狂妄的性格, 一旦遇到挫折, 容易受外界不良影响而步入歧途。

(二) 侵财类犯罪作案“风险低”“见效快”, 且异地作案无人认识也是案件多发的主要因素。如抢夺犯罪分子作案随机性大、时间短、逃离现场快, 现场可以利用的信息线索少, 破案难度较大。

这类犯罪的侵害对象主要是农用摩托车、电动车等, 从近年来我国盗窃摩托车、电动车犯罪判处刑期来看, 七年以下居多, 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犯罪分子对犯罪风险的预估。

另一方面, 此类犯罪的作案可选性、随机性很大, 作案后遗留痕迹物证少。无论是在城区还是在乡镇, 摩托车、电动车随处可见。加之摩托车、电动车轻便灵活, 撬、盗成功后, 就可驾车迅速逃离, 基本不留痕迹物证。再者, 随着摩托车、电动车市场需求量的增大, 销售渠道越来越广, 很容易套现。从已破获的盗窃摩托车、电动车案件来看, 犯罪分子要么是买家预订后实施盗窃, 要么是盗窃成功后通过较为固定的渠道销售, 但无论是哪种, 在一两天内到手的摩托车、电动车就可销售出去获利。

(三) 社会防控体系不健全、综合防范能力不强、个人防范意识淡薄等原因也是侵财类犯罪高发的一个因素。一些社会组织和个人防范手段、防范意识不强, 如小区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严密的安全保卫措施, 助长一些人犯罪的冒险性, 增加了犯罪分子的作案成功机会。一些个人携带大量现金外出办事, 且保管不善, 随意放在摩托车车垫内或汽车内, 容易被犯罪分子盗窃。

(四) 侵财类犯罪大多属于流窜作案, 犯罪分子因地制宜, 有的更是即兴作案, 就地取材, 作案时更本不需要投入, 所以使犯罪分子心存侥幸。再加上往往流动性大, 取证困难, 惯犯反侦查能力较强, 公安机关破案的难度大、破案率低, 打击效果一直不好。

例如:盗窃摩托车、电动车案件, 犯罪嫌疑人几乎无成本盗窃, 在抓获犯罪嫌疑人后, 犯罪嫌疑人供述的案件, 有很大一部分摩托车、电动车被盗案件, 受害者未到公安机关报案无法落实, 在现场提取的痕迹物证较少, 取证条件较差, 流窜作案也较为突出, 情况不明审讯难度大, 犯罪嫌疑人正是抓住犯罪成本低这一特点屡屡作案。

三、以先进的刑事科学技术为导向遏制侵财案件多发的势头

刑事技术是依据国家刑事诉讼法律, 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查明事件法律性质, 发现犯罪、揭露犯罪、证实犯罪、预防犯罪规律的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1]。具体来看, 需要做到:

(一) 夯实公安基础工作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侦查工作自然离不开公安基础工作, 特别是治保力量和治安耳目等特情队伍的物建尤为重要。在所调研的县区发现, 大多村居治保会形同虚设, 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墙皮上、纸面上, 更谈不上正常开展工作。

在山东省蒙阴县的北部乡镇是农村牲畜被盗案件的重灾区。很多边远村居的群众更本不了解治保会是个什么组织。据村干部介绍, 由于村财政紧张, 村委会无力承担治保会的正常运作。治保主任也只好由村委会主任或村支书兼任, 至于成员则由小组长代替, 所谓的治保会、领导小组也只是应付检查时临时设立的。在城区部分重点单位或小区物业, 则存在着制度不健全, 人员不到位的问题, 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经费保障。内部单位则存在着制度僵化, 保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公安基础工作薄弱, 侦查员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取情报信息, 势必会对侦办案件带来阻力。

另外, 一线单位因为基础工作费时、费力、见效慢, 在工作中忽视了传统, 缺乏长期经营和主动进攻意识。比如有的派出所的外来人员管理工作仍是应付检查、流于形式, 未能真正做到人来登记、人走注销、及时录入, 动态清楚、全面掌握。这就使不法人员在该区域, 有了作案和藏匿有了可乘之机。

(二) 强化社会面控制, 积极构建大情报网络

很多人认为遏制侵财类犯罪的有效手段就是坚持打字开头, 其实不然。打击其实只是一个方面, 盲目的打击往往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只治标不治本, 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只有整合信息资源, 构建一张正真覆盖辖区的大情报网络, 才能有效掌握侵财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特点、销赃渠道, 公安机关才能有的放矢, 对犯罪分子采取措施进行有力打击。

1. 升级和完善社会面监控平台。

当前在大多数地区, 天网工程作为民生工程已经普遍推广, 城区主要干道、重点区域已经完成了视频覆盖, 这为进一步完善和升级监控体系提供了基础。以派出所监控平台为中心, 鼓励单位、企业、个体工商户架设自己的小监控, 实现数据的链接, 突出界域卡口建设, 使车辆出入辖区都能留下记录。

2. 建立健全治安信息台账档案。

把重点人员、重点对象、特殊人群、重点单位和区域、以及财物定期检查核准, 不断变更数据, 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3. 广建特情耳目。

在规范和整顿农村治保组织和单位内部保卫力量的基础上, 广泛发展特情耳目, 以便及时反馈和掌握, 社会面上的治安动态信息。及时掌握辖区内出现的陌生人、财、物, 便于挖掘深层次的治安信息。

4. 成立信息研判中心。

以指挥中心或刑警大队为中心, 成立情报信息研判中心, 通过汇集天网视频、卡口照片、治安台账等信息, 以便在案发前向全社会发出预警, 案发后挖掘破案线索, 及时串并案件加大对团伙犯罪的深挖打击力度, 做到抓一个, 带一窝, 破一串, 铲一伙, 穷追猛打, 不让其有喘息之机。

(三) 合理的调整警力, 提升打击侵财犯罪能力

在以加强治安管理和刑侦基础工作为内容, 定期对民警进行业务培训, 提高他们的发现、控制、打击侵财犯罪能力的同时, 注重进一步转变和改进勤务方式, 前移阵地, 督促民警深入和扎根社区。

扑下身子对犯罪分子容易藏身落脚的中小旅馆、出租房, 经常性清查整治, 重点盘查和清理“三无人员”, 严防场所、行业漏管失控, 不让犯罪分子随意落脚。要从犯罪分子食、住、行、销 (赃) 、玩等环节上下功夫, 对废旧回收行业、二手电脑和手机市场、车辆交易地点, 加强明查暗访, 布建特情耳目, 强化阵地控制, 控住源头, 使其难以进行不法活动。做到强侦防互动协作, 做到两拳并举, 左右连动, 出击有力, 使犯罪分子藏不住身, 下不了手, 销不出赃, 全面堵塞治安管理漏洞, 积极预防、减少各类案件发生。

警务工作要由城镇向农村延伸, 在“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严、控得住”的基础上, 着重围绕重点人员交往人员、活动轨迹等动态性指标, 进行关注, 长期积累原始数据资源, 为精确打击侵财性犯罪提供信息支撑。

强化侦查技能的训练, 尤其对科技含量较高, 专业化手段突出的侵财犯罪案件的侦查和取证方法要有创造性研究。在侦查破案工作中, 可以利用刑侦技术来采集犯罪现场中的证据, 发现罪犯的作案规律, 预知罪犯的作案手段并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预防。[2]

(四) 整合办案资源, 各警种协同作战提高打防力度

侵财类作案的防犯、查处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作, 各相关单位应提高认识, 多配合协作, 实现资源共享, 形成打击合力。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无牌等特殊车辆的检查, 强化对流动人院的管理, 做好进入辖区的高速、国道、县道路口的动态监控这些基础工作。不同地区侦查机关也要借助内部网络平台, 强化信息共享。整顿和规范治保会、内保组织等力量, 落实群防群治群政策, 让流窜犯罪失去条件和机会。司法宣传部门和村委会、社区等基层组织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齐抓共管, 密切配合, 营造良好的打击侵财类犯罪活动的氛围。以三个结合为基准, 把侵财犯罪的侦破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相结合, 发挥社区警务室、社区电子监控、周边红外线报警电子巡更防控系统的积极作用, 为侦察破案服务。

建立刑侦、网侦、情报、交通、巡防、治安、监管和派出所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勤联动机制。一是建立刑侦与指挥中心、情报中心的协作机制, 刑侦部门要积极向指挥中心上报各类案件情报信息, 充分发挥指挥中心职能作用, 迅速指令相关地区、相关警种协助开展侦破工作。情报中心要在侵财案件信息研判上提高水平, 引领打防警务, 为刑侦提供信息支持, 真正实现“情报信息主导侦查”。二是建立刑侦与基层派出所打防协作机制。密切同基层各派出所联系, 及时提供辖区违法犯罪人员、重点人员情况, 利用基层派出所管理复杂场所和特殊行业的优势, 进行布控、架网、缉捕。三是建立刑侦与监管部门的协作机制。刑侦部门在将犯罪嫌疑人羁押入监时主动向监管部门通报案情和侦查方向, 监管部门积极配合开展狱侦工作, 健全完善案件线索转递、接收、查证、反馈机制, 深挖余罪, 扩大战果。四是建立刑侦与治安、交巡警部门的协作机制, 治安、交警、巡警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通过日常工作加大对可疑车辆或人员的查缉力度, 并建立快速行动反应机制, 及时配合刑侦部门对案犯逃离路线的设卡堵截等工作。五是建立刑侦与行动技术、网监部门的协作机制, 刑侦、技侦、网侦互相配合, 互通情报信息, 交流各类信息收集和取证方法, 刑侦部门及时反馈案件侦破进展情况和相关信息, 以便技侦、网侦部门能及时发现各类最新的犯罪动态和涉案线索。

摘要: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农村的工农业生产有了较大飞跃, 流动人员不断增多, 各类刑事案件不断发生, 尤其以盗窃、抢劫、抢夺等侵犯财产型犯罪案件发案率高, 在各类刑事案件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一直是80%以上,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给社会治安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现以山东省蒙阴县为例, 探讨如何能有效减少农村侵财类案件的发生, 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以策能有效遏制全县刑事发案上升的态势, 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关键词:农村地区侵财类案件,刑事科学技术,区域特点

参考文献

[1]谢林洁.浅谈刑事技术在侦查破案中的作用[J].法制与社会, 2011 (5) :143.

上一篇:奇妙的发现小学生优秀作文下一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京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