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户探访家庭

2024-05-29

入户探访家庭(通用6篇)

篇1:入户探访家庭

入户探访白内障术后家庭

赵洪强

17岁

系乐都县第六中学高二年级(3)班学生。

家住乐都县亲仁乡口子村。3岁时因右眼被针刺伤,当时因家境贫寒,未给予治疗。7岁左右出现视力模糊,视力呈进行性下降,近几年左眼视力也出现下降,由于姐姐在湖北仙桃上大学,无钱给他医治眼睛,赵洪强在读的学校老师和同学都反映赵洪强同学学习很努力,成绩一直在班里排名前三名,因眼睛视力下降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下滑。从以前的班里排名第三逐渐下落,父母也找他谈话,让他辍学三人都出去打工供姐姐一人上学,对此他很烦恼,对人生没有信心,对未来没有憧憬,常常自己落泪,他曾多次给父母求情,坚持要上学。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对知识的渴求,也改变了自己的决定,乐都县是一个文化大县,不管家境多么贫寒,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出大山,不像父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收入微薄。于是,他的父母决定不管再难也要咬牙坚持供两个孩子上学,其父身患重病(患有肺结核,胸膜炎,胃出血)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只能做从事收入微薄的零工,家里靠母亲挑生活的重担,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姐弟两人的学费全靠贷款交纳。家里住房是30年前的土房,现已成危房,无钱翻修,土地只有三亩,靠天吃饭,遇到天气干旱,颗粒无收,生活艰难。

今年3月份赵洪强由于视力模糊加重,就诊乐都县人民医院眼科,诊断为右眼外伤性白内障,于 6月10日上车手术。(联系电话:8494632)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二日

入户探访白内障术后家庭

赵洪芬 女

52岁 系乐都县碾伯镇熊沈家农民。

家住乐都县碾伯镇熊沈家村八社,家中共有四口人,丈夫及两个儿子,其丈夫98年外伤致腰椎1/2压缩性骨折,因无钱医治留终身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大孩子在西安交通大学读研究生,老二在西宁工业技术学校上二年级。

这个家庭靠赵洪芬一人苦苦支撑,虽然靠近县城,但自家没有土地,孩子们上学的费用靠政府提供的助学贷款。其本人没有文化且患双眼白内障6年余,视物不清,视力呈进行性下降,出去打工上下楼时总是摔跤,外出打工不敢声张自己眼睛看不清,怕老板不要,只好摔倒了再爬起来,总想多赚几分钱维持生计,想多给孩子们寄点钱,让他们吃饱饭,近两年因为双眼视力问题不能出外打工。房子破旧没钱翻修,家里没有任何收入,才认识到有文化、有知识的重要性,因此,不管自己吃多大的苦、受多少累,想尽办法都要让自己的孩子读书,用知识改变这种贫穷状况。赵洪芬曾到省医院眼科去就诊,诊断为双眼白内障,建议手术治疗,费用大约需要一万元左右,这样的家庭,凑几百块钱都困难,因此放弃了治疗。导致近两年白内障加重不能外出挣钱,家里的日常生活也要靠亲戚接济来维持,使家里的生活状况进一步陷入困境。今年3月份看到乐都县人民医院宣传“健康快车”中石化光明号于5月到达乐都,为全省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5月24日乐都县人民医院通知做筛查,5月25日上车手术,右眼术后效果非常满意。(联系电话:8636703)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二日

篇2:入户探访家庭

黄颖怡 2012140053 化学与化工学院

自闭症的特征

1.语言障碍

语言与交流障碍是孤独症的重要症状,是大多数儿童就诊的主要原因。语言与交流障碍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多数孤独症儿童有语言发育延迟或障碍,通常在两岁和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在2~3岁以前有表达性语言,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终身沉默不语或在极少数情况下使用有限的语言。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和表达运用能力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障碍。

2.社会交往障碍

患者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年幼时即表现出与别人无目光对视,表情贫乏,缺乏期待父母和他人拥抱、爱抚的表情或姿态,也无享受到爱抚时的愉快表情,甚至对父母和别人的拥抱、爱抚予以拒绝。分不清亲疏关系,对待亲人与对待其他人都是同样的态度。不能与父母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患者与同龄儿童之间难以建立正常的伙伴关系,例如,在幼儿园多独处,不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耍;看见一些儿童在一起兴致勃勃地做游戏时,没有去观看的兴趣或去参与的愿望。

3.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

患者对于正常儿童所热衷的游戏、玩具都不感兴趣,而喜欢玩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如一个瓶盖,或观察转动的电风扇等,并且可以持续数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而没有厌倦感。对玩具的主要特征不感兴趣,却十分关注非主要特征:患者固执地要求保持日常活动程序不变,如上床睡觉的时间、所盖的被子都要保持不变,外出时要走相同的路线等。若这些活动被制止或行为模式被改变,患者会表示出明显的不愉快和焦虑情绪,甚至出现反抗行为。患者可有重复刻板动作,如反复拍手、转圈、用舌舔墙壁、跺脚等。

4.智能障碍

在孤独症儿童中,智力水平表现很不一致,少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国内外研究表明,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智力测验,发现5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为中度以上的智力缺陷(智商小于50),25%为轻度智力缺陷(智商为50~69),25%智力在正常(智商大于70),智力正常的被称为高功能孤独症。

自闭症的原因

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

遗传因素对孤独症的作用已趋于明确,但具体的遗传方式还不明了。

2.围产期因素

围产期各种并发症,如产伤、宫内窒息等较正常对照组多。

3.免疫系统异常

发现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辅助T细胞和B细胞数量减少、抑制-诱导T细胞缺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减低等。

4.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

与多种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功能失调有关。研究发现孤独症患者的单胺系统,如5-羟色胺(5-HT)和儿茶酚胺发育不成熟,松果体-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轴异常,导致5-HT、内啡肽增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减少。

“只要孩子新学会一个简单的词,对我们来说也是天大的喜事儿。”这是一个自闭症孩子家长的自白。

普通孩子或许张口就能说的一个词,对自闭症儿童来说,几万遍也未必能学会。而对一个家庭来说,孩子一旦患有自闭症,意味着无休止的陪伴和治疗。4月2日是第六个“世界自闭症日”,记者对自闭症儿童及家庭进行了探访。

许多家长全体守候孩子

4月1日下午2时许,我和义工联助童分会的成员一起来到星光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自闭症孩子正在教室里“上课”,他们的家长,则在走廊里等待。奇怪的语调甚至是尖叫,不时从教室传到走廊,走廊里等待的家长,对这些声音早已习以为常,静静地坐在那里,或绣着十字绣,或翻看着手机,等待孩子们下课。

自闭症儿童由于生活不能自理,或者情绪暴躁,一刻也离不开家长的“守候”。64岁的奶奶告诉我们,她每天都是围着孙子转,一刻看不见孙子心里都不踏实,她的孙子叫瀚瀚今年13岁,11年前查出患有自闭症,从那时起,郭奶奶就开始了全天式守候孙子。

“不到6点就起床,陪孩子吃早饭,把中午要做的饭准备好,8点多和孩子一起来上学,中午吃完饭后再一块儿来上学,等孩子放了学吃点儿晚饭,和孩子一块儿溜达溜达,晚上9点多睡觉。”简单的线条勾画出了老人一天的轨迹,郭奶奶告诉我们,瀚瀚不会说话,不会笑,也不搭理别人,有时候饿了也不知道要东西吃,只能时刻陪伴,并且跟孩子出们时,从来不敢松开他的手。

一个词,上万遍未必能教会

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共有160余个自闭症儿童,他们的家长都像郭奶奶一样,全天式地守候着这些孤独的孩子。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守候”,换来的也许仅仅是孩子嘴里发出的几个含糊不清的词语。

在特殊儿童康复中心一楼一间教室,孩子们正在“上课”。教室里只有6个孩子,有3个老师在陪伴,即便6个孩子3个老师看着,这些孩子还是不时地离开座位,或回答问题时大声叫喊,或答非所问。

在孩子会说谢谢 ,会叫爷爷、爸爸、妈妈这些简单的词语,已经让很多孩子的父母感到喜悦与欣慰。许多数不清重复了多少遍,才学会说这些简单的词语,但虽然会说了,若不启发,他们也不主动说。

“自闭症儿童一般在沟通、社交、行为上存在障碍,一个简单的词,教上万遍不会,很正常。”康复中心教学督导说。

无休止的重复,不一定能让孩子张口说话,这让不少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很崩溃,而长期治病的花费,更是压得不少家庭喘不过气来。

昂贵的治疗费用, 不少家庭感到吃力 孩子需要陪读,这样一来家里就只剩一个劳动力,经济和心理负担都不小。康复中心共有80余个自闭症儿童,家长陪读的60多个,不少家庭因病致贫,生活拮据,还有不少家庭因为自闭症儿童而导致父母离异。

关爱星星的孩子

篇3:探访中国“一门四博士”家庭

“取乎上,得乎其中;取乎中,仅得其下。”

金春明和李振霞认为,家教的成功,源于他们对孩子深切的爱和得当的教育方法。现在,有些家长总是心疼孩子,不肯对孩子有太高的要求,这是不对的。古人云:“取乎上,得乎其中;取乎中,仅得其下。”她的几个孩子,无论男女,在开始学习之初,李振霞都对他们有一个高标准的要求。

金侠和弟弟上小学一年级,放暑假因玩得太疯,两个人都没有写作业。开学前一天,这事被妈妈发现了,妈妈要求他俩一定要做完作业。那天晚上,他俩趴在煤油灯下,也不知写了多久,总算把作业做完了,写得手指都肿了。妈妈很心疼,帮他们揉手指,同时教育他们在学习上要严格要求自己。后来,他们再没让妈妈费过口舌,总是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

女儿金萤在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迷上了画画,无论什么课她都画。一段时间画少数民族的少女和其他人物;一段時间迷恋上了画仕女图。老师向家长反映这一情况后,夫妻俩一起找女儿谈话。面对父母的责问,金萤说:“我画画怎么了?老师提问我,我对答如流啊!还总抽查我的笔记,我也都给她做上了,考试我也给她考得很好啊!”

听孩子这样讲,金春明立刻说:“小萤,你在给谁学习?怎么一口一个她?你是在给老师学习吗?你是在给自己长知识、增学问的,怎么能对学习持这种态度呢?”李振霞也强调:“同学夸你是才女,千万别以为自己真是什么才女而自满自足。如果真这样,才高八斗也不过是个狂徒。”接着,夫妻两人又耐心地给金萤讲上课集中精力的好处,并告诉她,回家写完作业后可以画。经过这次谈话,金萤在课堂上不再画了,老师也没再提过意见。

多比较、找差距、赶上去

勤奋学习、快乐学习、主动学习一直是李振霞和孩子们追求的目标。很多朋友都说金春明和李振霞的家“是一个学习型的家庭,刻苦勤奋是他们的家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金春明被打成“黑帮”,但他没忘记“把理想中最好的教育给孩子”,在“读书无用”论调大行其道的时候,他给孩子们围起一块小小的“平静乐土”。金教授不忘“开卷有益”,他引导孩子们读书,给他们介绍《居里夫人传》《红旗飘飘》《三国演义》《星火燎原》等书,小一些的孩子,就买连环画给他们看。孩子们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些英雄人物和优秀的科学家此时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楷模。

他们还主张让孩子在学习上“多比较、找差距、赶上去”。这种比较要做到:和好的同学比不嫉妒,和差的同学比不歧视。有一天晚上,三兄弟一起收听英文广播,两个上高中的弟弟一边听一边兴高采烈地谈论,还翻译给一旁的妈妈听。而上大二的金煜却有些听不懂,他的脸涨得通红,难过地说:“糟了,我的英语掉队了,不如两个弟弟。”

第二天,弟弟金侠、金延焦急地和妈妈商量,全家应该开个家庭会,讨论一下怎么帮助英语掉队的大哥。李振霞将这一想法告诉丈夫,金春明想了想说:“好,我主持这个会。”在学习方法上,金春明和李振霞认为博览英文原著,重视复述与背诵很重要。小三和小四哥俩从小开始互相讲英语故事,自己看书后一些单词不认识,讲得别别扭扭的,但两个人对读书越来越感兴趣。在他们的带领下,大哥也开始用英语讲故事了。

在孩子的学习上,李振霞夫妇曾有“协定”,孩子们的历史学科归党史专家金春明辅导,政治和数理化由教哲学的李振霞负责。中学时,金侠的物理学得较差,李振霞感觉自已有责任,于是带着金侠的试卷找专家教授帮助确诊,专家们最后认为金侠目前物理成绩上不去的症结在于平时做题太少。

找到了问题症结,那年的寒假里,李振霞坚持每天陪金侠到中央党校教学楼补物理。在妈妈的及时补救下,金侠的物理成绩渐渐追上去,进入班里的前十名。

看人看其心,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金春明和李振霞夫妇在对四个孩子的教育中,基本没有打骂、严加管教的情况,他们欣赏孩子们的独立思考,在家中努力营造民主的气氛。他们与子女之间既是父子、母子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凡事坚持和孩子们讲道理。

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错误,有时金春明夫妇要对他们进行批评甚至严厉的批评。他们夫妇有个原则:在饭桌上不批评,以免影响孩子们的食欲和健康;在客人面前不批评,以免影响孩子们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全家人在场时不批评,以免影响姐弟间的相爱与好感;孩子过于生气时不批评,以免“走火”伤害孩子。还有,批评孩子时,他们夫妇都能保持一致,从不一个嚷一个哄。

批评要讲究策略,他们的具体方法是“个别谈话”,即把孩子叫到一个没人的房间,面对面谈话。一般是李振霞先谈,如果谈不好,金春明接着谈。孩子们有理由可以辩解,但犯了错误必须写检查。

“其实最重要的,不在于父母如何,而是要培养孩子独立的学习精神。”李振霞所说的独立的学习精神,实际上就是学习自觉。“我们也陪读过的,只不过不太经常。父母毕竟不能陪孩子一辈子啊。”这方面让李振霞记忆深刻的是自己的大儿子金煜。这孩子有次贪玩不做作业,结果李振霞陪着做到了夜里两点。做着做着孩子就哭了:“妈妈你白天那么辛苦,晚上还得陪我写作业,我以后一定早早把作业写完。”

现在,金春明和李振霞的四个儿女一个个都戴上了博士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金春明夫妇则已步入晚年。孩子不在身边的日子,李振霞也会想念。可是,她希望孩子成为远飞的大雁,再舍不得,也不能把孩子像小雏雁一样搂在大雁的翅膀下面,那样它们永远不会飞翔。

篇4:入户探访家庭

为了让每个“留守婴幼儿”都能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让更多的家长获得科学育儿知识和方法。使孩子受益,我们在进行“苏北地区农村0岁-3岁留守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的研究”过程中,力求贴近家长实际需求,提高实效性,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入户指导。

首次人户我们分四个大组八个小组分别走访,我们亲历了各种家庭的不同状况。忽视婴幼儿身心发育健康,任由婴幼儿大量进食垃圾食品。孩子在麻将桌边长大„„不少家长对我们的到来疑虑重重。

首次入户只有部分家长能和我们正常交流,而有些家长几乎没有与我们交流孩子的情况,我们在等了一会儿后,只能把我们带去的科学育儿的书面资料交给她们。

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婴幼儿家庭看护人育儿理念落后。育儿知识匮乏,急需大量专业的教育人员人户指导,以改进落后的教育方式,促进留守婴幼儿的身心健康。我们认为指导人员可以从释疑、解惑、留白三个角度做好首次入户的指导工作。

释疑,推开家长的心门

对于首次入户,相对于制定合理的指导方案来说,最重要的是做好和家长的沟通、释疑工作。

我们的人户指导活动中有一个对象是盐河村一名25个月大的幼儿的奶奶。活动前我们讨论并制定了指导方案。但入户后依然出现了一些尴尬场面。家长不知道我们的来意,提出了一些顾虑:你们来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你们指导之后是否收费?

消除家长的顾虑才能打开留守婴幼儿看护者的心扉。我们先以朋友的身份与家长聊天,当我们非常诚恳地告诉家长,我们是义务指导不收一分钱时。家长才显现出积极配合的态度。因此,第一次入户指导与家长沟通时,要了解家长所想并消除家长疑虑,做好释疑工作,让家长了解我们的目的和做法至关重要。

解惑,协助家长感受成功

指导教师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应详细了解孩子平时的喂养、生活习惯、游戏、情感培养等情况,并将科学的指导方法物化在可摸、可看、可感的环境当中,有针对性地给予家长建议和帮助。

比如用家庭亲子游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方面的示范指导。在有的家庭。指导教师和孩子做扔纸团的游戏,把纸团瞄准目标朝一个方向扔,不仅简单易操作,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孩子乐于玩耍练习,还巧妙地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体验到活动的快乐。之后指导家长与幼儿做这个游戏。朱欣怡奶奶拉着老师的手激动地说:“你们的办法真好!小欣怡平时一直由我一个人照顾,她也不太爱动。科学育儿知识我也不懂,请你们以后常来„„”

留白,让看护人充满期待

0岁~3岁婴幼儿的主要养育者是妈妈、祖辈,他们一般凭经验来养育孩子,很少有机会得到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为了取得长期的效果,提高家长的学习兴趣,增加家长的学习动力,除了现场指导,我们还为家长提供书面的科学养育的知识材料,并且提醒在下一段时间中要及时掌握孩子的发展变化情况,关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在开展亲子活动中遇到哪些障碍?活动前后孩子的行为有哪些变化?家长培养孩子和过去相比有哪些不同?家长有哪些建议和好的做法?

这些文字材料的补给和问题的提出,我们称之为“留白”,就是留给家长学习的时间,留给家长思考的余地。留给家长实践的机会,这些“留白”不仅是给家长的合理化建议,更重要的是给家长一定的任务和压力,从而促进家长科学育儿能力的提高。

篇5:入户探访家庭

废话!有爸妈的孩子还能被称为孤儿吗?

那么这些孩子有家吗?

这个……他们的家应该就是福利院吧?

上述对话是不是很具有代表性?在常人眼里,“孤儿”就是没有父母以孤儿院或者福利院为生活圈的孩子。

如果我此时告诉您,其实,这个理解并不一定对,您会不会跟我急眼:“什么?孤儿哪会有家有父母?你给我找个活例子。”

别急,还真有,他们的“家”,在北京顺义区后沙峪的一个居民小区内。

阳春三月的北京虽然阳光明媚,但也乍暖还寒。笔者陪同北京春苗儿童救助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来到顺义区一个普通小区一户居民家中。敲开门,一名微胖的中年妇女正系着围裙在厨房洗菜切菜。

这是一个普通的三室一厅的房子,家具陈设很简单,但也够温馨。地上一排五颜六色的大小鞋子,墙角还有两只书包和一些儿童玩具。

“你们给请的阿姨(保姆)?” 笔者小声问基金会的工作人员。

“哪有,就是这些孩子的母亲。”同行的工作人员拉了一下笔者的衣袖,轻声道。

“那,孩子他爹呢?”可能是惊讶了,笔者的声音不由的高了几度。

“去接孩子们放学,这点儿也快回来了。”中年妇女估计是听见我们的声音了,用夹着东北口音的普通话回答我们。

坐下来歇了会儿,门被哧啦一声推开了,一阵喧闹的声音伴随着几个高矮不一的孩子一起涌进客厅。原来,爸爸带着孩子们回来了。

9岁的志君上小学二年级,下身瘫痪的他借助一把几公斤重的扶手椅,噌地扶稳站了起来。用他塌陷的吃不住力的脚,一点点朝卧室挪去。3岁的小妹小洁看到党志君回家,叽叽喳喳走过去,帮哥哥拿书包,她的小碎步比哥哥快,几步到了卧室。

“哇!好香啊!”“妈妈,今天晚上我们吃什么?”几个孩子跑向厨房,围着“妈妈”叽喳开了。

“好吃的猪肉炖粉条哦,这是妈妈最拿手的。”

下午6时,天刚擦黑,夫妻俩做好一桌饭菜,五个孩子排着队去卫生间洗手,然后端坐在餐桌旁等爸爸妈妈吃饭。

饭后,爸爸宋维良将孩子们哄到房间讲故事做游戏,妈妈于淑香边收拾桌子边和笔者聊起来。她和宋维良是结发夫妻,但这些孩子,无一是她亲生的,她的亲生儿子在东北老家上班。

2006年夏,在黑龙江大庆一家饭店做面点师的于淑香听到亲友说,北京有孤儿需要照顾,要招几个全职爸妈。向来疼爱孩子的于淑香与丈夫商量后,决定来北京试试。

当年10月,他们将读高二的儿子托付给奶奶照顾,坐火车来到北京。

于淑香夫妇来到北京顺义一小区。

夫妻俩到小区后,三个大小便失禁、不能走路的孤儿向他们仰起稚嫩的小脸。“多好的孩子,我想照顾他们。”于淑香了丈夫的衣角。

夫妻俩经过面试,顺利成为三个孤儿的爸爸妈妈。

其实那时候,北京春苗儿童救助基金会尚未成立,前身是一个帮助全国范围的残障孤儿治疗、康复和社会融入训练的护养机构。

这种寄宿家庭模式有个响亮的名字“给孤儿一个家”。基金会的初衷也很简单:通过社会化的方式,解决3岁以上的病残孤儿融入家庭和社会的难题,这是机构的使命和终极目标。

现任北京春苗儿童救助基金会秘书长崔澜馨称,“给孤儿一个家”(教育寄宿家庭模式)是春苗基金会的一个重要项目。“针对3岁以下的孤儿,我们设置了‘小婴儿之家’,护工全天候照顾孩子;但是3岁以上的孩子有心理和情感需要,为融入社会打基础,于是我们设置了教育寄宿家庭模式,设置了学习中心……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社会中生活,为走进真正的家庭作准备。”

为增强孤儿们融入社会的能力,春苗设计了到消防局上消防课、超市购物等体验活动。而随着项目的深入,一些商场、旅游景区、度假区也加入到志愿行列中,他们用提供场地、派员工志愿服务等方式,为这些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月21日,春苗护养的30多名孤儿在爸妈和基金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北京怀柔区雁栖湖风景度假区的顶秀美泉小镇,开始愉快的户外嬉戏活动。

“给孤儿一个家”项目负责人金涛说,由于条件限制,这些家庭的孩子一般很少能够参加这样集体的户外嬉戏活动,他们有的靠轮椅代步,有的只能抱着,剩下的就算是胳膊腿都齐全,但身体有其他缺陷,因此很少走出去,跟其他同龄孩子一起玩耍。能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走进大自然,这对他们来说是个奢望。

“他们就像是个大家庭。”

在接下来短短两个半小时的活动中,笔者算是真正体验到“大家庭”的氛围了。现场6个家庭、30个孩子和6对父母,还有十多名志愿者,以及度假区的工作人员,几十个男女老少在雁栖湖畔参观游览,欢笑声此起彼伏。

“你如果走进这些孩子们会发现,他们一点儿也不像孤儿。”金涛说。确实,现场的每个家庭都将“互帮互助”“奋勇当先”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坐观光小火车游览度假区时,上车下车都是大孩子帮着父母搀抱小孩子,腿脚灵便的帮助坐轮椅的兄弟姐妹上下车。孩子们手持度假区的“护照”,一个个争先恐后跟着父母们去指定地点盖章,还相互比拼谁盖的章最多……

放风筝的环节更是乐趣多多,除了坐在轮椅上行动不便的孩子外,其他孩子都是和志愿者“爭先恐后”比赛谁的风筝放得高、没挂树上或栽到河里。呼啦——笔者眼前掠过一道灰影,定睛一看,唇腭裂患儿小伟正一边奔跑一边快速放线,将一只老鹰的风筝放上天空;而另一边,因患病而导致下肢弯曲的小玲,奋力拄着双拐,一步三“跨”摇摇晃晃地追着摇摇欲坠的风筝。志愿者小陈小跑着上前欲帮忙,被小玲笑着拒绝了:“阿姨,我能行。”

崔澜馨介绍,截至目前,项目组在顺义某小区共设置6个家庭,每个家庭所聘用的爸爸妈妈养4-6个孩子。“我们每月支付爸爸妈妈共2600元补助,孩子吃喝拉撒租房等等由基金会承担。为了更接近现实生活,我们鼓励爸爸妈妈中的一人外出工作,但不能长期离家,要让孩子从小知道父母的角色,要赚钱养家,用劳动创造价值是一份责任。”

金涛告诉笔者,别看目前有6个家庭,当初来基金会应聘父母的不下30人,但最终也只录取了6对。说起要求,还真有点高:首先必须是正式夫妻,小情侣等没领结婚证的不行,离婚单身的也不行,这主要考虑到要照顾到夫妻双方的感情和伦理,哪个做丈夫做妻子的也不愿意另一半因为职业原因,与一个不相识的异性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吧?其次是需要有育儿经验的,就是要生过孩子、亲手抚养过孩子的,长期在外打工将子女留守家中的不予考虑:连自己的孩子都不关心,谁相信他们会关心照顾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病残孩子?另外身体健康、年龄等等也是考虑要素。

不过金涛话锋一转,说道:“上面这些条件看似苛刻,但是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有爱心,爱孩子们。这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有爱的职业。职业的专业性是相对机械的,稍加培训都能做到专业,但是爱心是无法培训的,这是一种先天情感。”

是的,整天面对着几个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行动不便等各种缺陷的孩子,若是没有爱心和耐心,很难将这份工作坚持下去的。每月2600元的“工资”,在北京这座高物价的城市根本不算什么,靠这工资挣钱几乎是做白日梦。

当然,与照顾孩子的苦乐甘甜相比,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几乎没有,不被理解也是正常的。

2009年,于淑香唯一的亲生儿子在东北老家结婚了。放下儿子的电话,于淑香夫妇一直合计,“咱俩要照顾5个孩子的吃喝拉撒。儿子结婚是要回去,但这些孩子咋办呢?”

最后俩人决定,于淑香一人回家参加儿子的婚礼。

东北老家的婚礼上,儿子媳妇拜父母时,于淑香慌了神。这让不明情况的亲友不理解,“亲儿子结婚,他爸都不回来,还是爹吗?他爹咋能这样啊。”

好半天,她当着全场,说出一句话,“不是爸爸不回来参加儿子的婚礼……是爸爸回不来,爸爸要照顾5个孩子,孩子们需要爸爸。”

于淑香掏出一张全家福。全家福是于淑香夫妇与5个孤儿的合照,7个人紧紧地凑在一起,对着镜头直乐。

全场安静了。

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是快乐的,这些年来,再苦再累,她都没掉过眼泪,但是,在与7岁的“女儿”小娜挥手告别的那一天,坚强的她哭成了泪人。

2011年7月3日,党依娜被美国夫妇抱养。

于淑香得知消息后“天要塌了”,“那是我的女儿啊,就这样飞了……”小娜被送走后,于淑香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茶饭不思,很快病倒住院了。

与于淑香类似“遭遇”的还有她的老乡桓青香,那次打击差点让她“辞职”。

2013年1月,桓青香三岁的“儿子”小布丁因先天性心脏病,医治无效去世了。

桓青香看着小布丁的遗体被盖上白布推出抢救室,脑子一片空白,整个人瘫坐在走廊上。“凭什么呀?这么可爱乖巧黏人的孩子,凭什么就‘走’了呢……”

“我不干了!”回到家,桓青香哭着撂下一句话。丈夫刘峰劝她,要是就这么辞职了,这些孩子们咋办?这才把妻子劝住了。

“爸爸妈妈照顾孤儿,倾注了他们大量心血。”崔澜馨说,对于孤儿家庭的爸爸妈妈来说,最难受的就是“和孩子分别”的时候,“好多家长明知道孩子被社会领养是好事儿,但照顾几年,毕竟有感情了。”

针对孤儿家庭爸爸妈妈可能面临的情绪等心理问题,基金会派心理咨询师定期给爸爸妈妈们进行心理疏导。

“离别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也是不小的痛苦吧?有没有心理咨询师定期给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笔者问。

“其实离开‘家庭’进入到正式的收养家庭,这些孩子一般不需要进行太多的心理疏导。因为我们会在这些孩子懂事的时候就告诉他们,这些不是你的亲生父母,也不是你的亲生兄弟姐妹,将来你们要进入一个和这儿一样温暖的家庭,同样爱你们的养父母。等于说,孩子从小就知道了自己孤儿的身份,有了这样的认识,他们也不会有太多的不舍。”金涛说。

这么做会不会对孩子们来说“残忍”了点?就笔者知道的而言,大多数家庭为了避免收养的孤儿因身份问题敏感自卑,都选择避而不谈。以“爱”为宗旨的春苗儿童救助基金会,为何要对这些孤儿身份如此坦诚相告?

“你现在告诉他,不是伤害他,而是在帮他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周围的社会,而会不因为将来有一天知道真相,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和不适应。一般来说,年龄小的时候接受能力都比较强,而年龄稍大些,比如十几岁二十几岁,可能会因为对社会的认知,导致无法接受自己是孤儿身份的事实,可能会长期陷入自卑敏感对抗等消极情绪,不能自拔,最后很容易走极端引发悲剧。打个比方,接种疫苗打针的时候疼不疼?疼,但那只是小疼痛。如果为了不接受这点小疼痛,将来发病了,天天打针输液甚至动手术,哪个更疼?”金涛侧着脑袋问笔者。

原來,这也是一种“爱”的表达。

十多年来,北京春苗儿童救助基金会与河南、内蒙古、山西、河北等40多个福利院合作,一共助养了超过1900名孤残儿童。“我们希望推动‘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希望社会有更多的关注孤残儿童的社会救助项目,通过民间力量来解决社会问题。”崔澜馨说,如果未来社会福利真的实现社会化了,春苗基金会将承担“技术输出”角色,“我们可以为福利院,以及儿童福利机构提供专业技术培训,真正从孩子需求出发,让孩子们更容易融入社会。”

(文中的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编辑·韩旭)

篇6:入户探访家庭

【关键词】社区护士;家庭访视;主动入户随访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414-01

从1996年底召开的中央卫生工作会议和1997年初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始面向全社会拉开序幕。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健康意义的逐步认识和医学模式的转变,集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家庭访视是社区护理的主要服务形式之一。社区护士通过家庭访视的方式来接触社区居民和家庭,目的是用护理专业知识、技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家庭服务,帮助人们解决现存的健康问题及预防和发现潜在影响健康的问题[2]。而首当其冲的第一问题就是家庭访视的主动入户随访。现将2009年8-12月我院对康复社区,电站社区管辖人群的主动入户随访后的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9年8-12月康复社区,电站社区人群 2965人,其中60岁以上2521人,高血压1345人,糖尿病411人,冠心病287人,脑梗死230人,癌肿51人。

1.2方法

采用分三组均分人数对社区内60岁及慢性病人进行家庭访视主动入户随访建档,并填写随访档案,核实社区建档人员及档案内容。执行多次反复上门,主动入户。回医院进行电脑输入回访内容及档案。最后采用统计描述对数据进行整理。

2 结果 表1、表2

表1 康复社区,电站社区人群主動入户随访人数统计表

表 2康复社区,电站社区人群失访人数原因统计表

3 讨论

3.1人群流动性是造成失访的首要原因:

在家庭访视工作主动入户调查的失访人群中我发现由于人们的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人们的物欲需求在不断增长,人们买房卖房的频率在增加,搬家,出租户在失访中占有41.90%的比例。这是人群流动性造成的。也是不可抗拒的首要外因。因为人是有流动性的,在失访人数中,临时性流动人群中占33.52%比例;其原因比如失访中的一部分人群白天还在工作,因早出晚归无法找到人;有人喜欢外出打麻将下棋,白天也无法找到人;有人因为儿女生孩子,而去儿女家住而找不到人,有的喜欢旅游,一两个月也见不到人。有的生病住院,家里也会无人。也有的人在菜场,超市,也有人到外地亲戚家也找不到人。还有的移居国外。这些是家庭访视难度大的客观原因。

3.2社区人群心理认知度存在差异有关:

明确拒访的占13.13%拒访原因之一是社会上骗子较多,上当受骗的老年人实例太多,造成心理连锁负性反应,其本人就是被骗对象,因而产生后怕而拒绝访问;拒绝原因之二是一些上门搞推销保健品的人,社区老人常常混为一谈,不知道社区随访人员身份真伪的问题;拒绝原因之三是被访社区人群中其思想行为存在个体差异,他们对人接物本身存在心理障碍与沟通障碍而拒绝访问;拒绝原因之四是家里出事了无暇顾及而回绝,也有的认为我们的家庭访视本身是件麻烦的事情,而且侵犯了个人隐私权,如果生病自己会到医院看病找医生所以拒绝家访。这些是家庭访视难度大的社会心理原因。

3.3 社会支持度还很低:

虽然社区卫生服务在中国已经提倡十余年,但是44%的社区内的居民并不都认同,在实访的随访人群中他们认为其形式主义太严重,其实用性与实际意义不大,比如不能根本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比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在门诊看病要一年自掏30-40%的费用,社会医疗保险门诊几乎没有报销费用。还有的是大集体单位无报销能力又无保险的人群,惠民低保人群这类有病都不敢看病的人群。住院的无医保的还是看不起病。如果真的关心老百姓应不分有无医保都能给予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妇女保健检查和糖尿病筛查等工作。在看病报销政策上加大福利。再者在电视,报纸的公益广告中政府没有进行广泛性正面宣传,告知社区人群居民医护人员入户随访是国家给老百姓带来的医疗福利,目的是要降低五种慢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帮助无医疗能力的人给予基本医疗救助。社会支持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这些是家庭访视难度大的社会原因。

综上所述 社区护士主动入户工作是存在一定现实问题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还有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我们要在行进中不断完善相关法制法规;确保全民医保建立健全;医保、各级医院、身份证及银联的全国互联网的建立;建立三级医院与社区医院网上互联病例,社区医护人员能够了解到社区居民在三级医院的住院情况和出院用药,康复指导工作。对有心理障碍与沟通障碍的,做好个性化心理疏导,是健康管理的重要保证[3]。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做好官方的广泛宣传,联合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社区户籍警员一起合作,消除社区居民的思想顾虑这样社区的卫生服务工作才能深入到的社区居民生活中去。并通过政府主导、财政支持、家庭参与、社会援助等多方面配合,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全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齐玉梅 社区护士能力及影响因素[J] 护理学杂志,2007。6(1):1-3.

[2]林菊英 社区护理[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1:71

上一篇:职高教师个人教学计划下一篇:完美的战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