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2024-05-16

安全管理学习心得体会(精选6篇)

篇1:安全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安全风险管理”学习体会

XXX近段时间,通过认真学习有关“安全风险管理”的文件精神,深刻领会了通过实施安全风险管理,增强安全风险的防范意识,构建安全风险的防控体系,达到强化安全基础、最大限度减少或消除安全风险、确保铁路安全为目的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同时,我也切实感受到这是完全符合铁路安全生产实际的科学管理理念和方法,是实现铁路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举措。也使我更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铁路线路施工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因而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刻认识安全风险管理的重大意义和极端重要性:

1、安全是铁路工作的生命线,是铁路的“饭碗工程”,必须强化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引入安全风险管理的方法,构建安全风险控制体系。通过对风险因素的有效控制,达到最大限度减少或消除安全风险的目的。实行安全风险管理,是在现有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对安全意识的强化、安全理念的提升、工作思路的优化,有利于安全基础工作的加强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实行安全风险管理,前提是要强化安全风险意识。要把安全风险意识根植于干部职工的思想深处,贯穿到运输生产的全过程,增强搞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强化安全风险意识,必须牢固树立“三点共识”,做到任何时候都把安全作为大事来抓,任何情况下都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来考虑,任何影响安全的问题都要立即解决,牢牢掌握安全工作的主动权。

3、实行安全风险管理,目的是要消除风险。要对各类安全风险实行分类管理,科学制定管控措施,加强对安全风险的过程管理,狠抓管控措施的落实,加强检查考核,进行闭环管理,实现良性循环,以此来强化安全管理工作。

作为安全生产一线管理人员,促进车间、班组安全风险的有效“管理”,应注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快思想观念解放、精心谋划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深入扎实地做好各项重点工作,为建设“安全、创新、精细、和谐”西铁贡献力量。

通过学习安全风险管理精神,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在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中,决心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安全风险管理的丰富内涵,就要把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落在安全风险的“防控”上。在现阶段,安全生产的物质条件逐步得到强化,但同时施工安全面临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安全压力不断加大,施工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所以高标准要求工作目标要高,始终坚持“安全第一”不动摇,最大限度地延长安全周期,实现铁路施工安全的持续稳定,为铁路发展创造长期稳定和谐的环境;讲科学要求必须以科学的方法抓好施工安全,不断提高安全风险意识,从整体上提高安全工作水平;不懈怠要求要增强忧患意识,在施工安全上始终“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坐针毡”,居安思危,永不自满,永不松懈。

2、严格管理,加强作业标准。加强规章制度业务知识的学习,发现安全隐患和事故苗头,加强现场巡视和盯控力度,抓住盯控关键和重点。深入一线,掌握施工安全关键环节,指导和帮助现场解决安全上的实际问题。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杜绝看惯了、干惯了、不以为然的不良习气。要彻底消除好人主义、形式主义的顽疾,检查工作要深入细致,绝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应付差事,发现问题必须一盯到底、彻底解决。

3、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思想工作入手,从一点一滴做起,真正树立让“标准成为习惯”的安全意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把好人身安全关,一丝不苟的执行作业标准,认真、细心、实实在在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是防止事故的唯一途径。决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4、在铁路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作为一名铁路职工必须加强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要重点学习掌握高速铁路线路基础等新知识,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要深入施工生产一线,深入了解铁路的发展变化,掌握新技术,在实践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实习生,我很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离一个真正的铁路人距离还很远,但是我会以一个铁路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仅要在技术上刻苦钻研,更要培养出极高的安全素养。为铁路、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2012/11/13

篇2:安全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加强安全管理 共建和谐校园

“加强安全管理,共建和谐校园”是学校全体师生共同的心愿。为达到这个目标是靠每个人的努力及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来完成的。本人对学校安全管理有以下体会。

1、全员参与,齐抓共管,构筑安全管理体系

学校要把安全工作列入首位,成立安全工作委员会,分解、细化和落实人,研究安全和稳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落实上级的新要求。健全并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奖惩细则及各类预案。

2、制定相应制度,保证措施到位

①建立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由学校校长负责,将安全工作列入各相关人员的目标考核内容,并进行严格考核,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②签订安全责任书。学校与年级主任、班主任、一线教师的人员等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将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对教职员工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度。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③不断完善学校安全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安全保卫工作奖惩细则、自行车管理、防火、饮食卫生管理、防火安全管理等规章制度。对涉及学校安全保卫的各项工作,都要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留盲点,堵塞漏洞。

④建立学校各类安全应急预案。每年学校都应该进行“防震、防火及自然灾害安全疏散演练”、“食物中毒安全演练”、“消防演练”等。

3、加强教育,增强能力

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抓好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学校要开设安全教育地方课程,认真落实。以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周为契机,对学生展开安全教育,特别是抓好交通、大型活动等的安全教育。

①认真做好安全教育日、安全周、安全月工作。在活动期间,学校组织学习安全教育工作文件,对校内易发事故场地修缮、增强各类人员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等方面,开展深入全面的大检查,消除隐患,有针对地扎实地开展教育和防范工作。

②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利用校会、班会、团队活动、活动课、学科渗透等途径,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交通事故、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还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进行安全教育。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

篇3:安全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1 新《规范》出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代表现代科技最高水平的各类医疗器械不断涌入各级各类医院,传统的医学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医疗器械不仅成为各级各类医院的一种重要资产,更是医院不可或缺的诊疗手段,其自身状态、应用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有资料表明,17%的医疗事故和使用的医疗设备有关,而和医疗设备有关的医疗事故中,60%~70%是由于使用不当造成的。可见,要关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就不能不关注在用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因此,一部以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为核心的管理规章的出台便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2 新《规范》与旧法规的区别

就在用医疗器械的管理,国家卫生部在此之前也曾出台过2部管理办法(1995年和2005年的《大型医疗设备配置与管理办法》除外),分别是1987年12月14日颁布的《卫生事业单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和1996年9月20日颁布的《医疗卫生机构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新《规范》同1987和1996版的“医疗仪器设备管理办法”,虽然都是针对在用医疗器械的管理法规,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2.1 新《规范》在管理范围上进行了拓宽

新法规没有沿用旧法规的“医疗仪器设备”的提法,而是使用了“医疗器械”这个概念,这在管理范围上是一个大的拓展。众所周知,新科技带给现代医学的不仅仅是形形色色的诊疗仪器设备,同时还有大量的一次性卫生材料和植入性材料。医疗仪器设备存在着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些一次性卫生材料、植入性材料同样具有很高的风险。将“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取得市场准入,与医疗机构中医疗活动相关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等物品”一并作为“医疗器械”,纳入同一部法规管理,既体现了对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真正、全面的关注,同时也使得法规更具完整性、科学性。

2.2 新《法规》在管理理念上进行了创新

1987和1996版的“医疗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没有什么质的区别,都是把医疗仪器设备当作一种固定资产。通篇基本都是在谈怎么管理好这些资产,包括怎么保证它们的合理、合法引进,怎么发挥它们的效益等,而对它们用于临床的有效性、安全性却很少提及。新《规范》则完全不同,其关注点包括仪器、设备、材料等所有医疗器械的临床使用安全上,所有的要求都是围绕着如何确保它们的临床使用安全。我们对这3部法规中的“使用安全”一词出现的次数作了一下统计,结果是:1987版4 262字的《卫生事业单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中出现了1次,9年之后的3 821字的《医疗卫生机构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中也仅仅出现了1次,而2010版3 036字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却出现了17次。确保医疗器械的临床应用安全是新《规范》核心思想,也是新《规范》与以前旧法规的根本区别所在。

2.3 新《规范》具有更强的执行力

3部法规出台的背景是完全不同的。前2部法规是在我国法制不太健全、民生关注度不高、公民维权意识不强的医院“市场化改革”年代出台的。这一时期的医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卫生部对医院的管理基本处于一种粗放宏观指导层面,尽管出台了《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但却缺乏必要的落实、监管机制,所以对正处于市场化发展中的医院并没有产生多大约束力[1]。就连医疗器械管理机构存在的必要性也发生了动摇,有的医院甚至已经取消了医疗器械管理部门的建制。刚刚出台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则不同,它是在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背景下诞生的,并将配备相应的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我们还注意到,《规范》的部分精神已纳入了卫生部正在征求意见的《综合性医院评价标准》,以上因素决定了新《规范》一定具有更强的执行力。

3 对待新《规范》应有的态度

3.1 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非常明显,在用医疗器械使用安全管理工作,已不再是停留在一种学术讨论和研究的层面,而是一个实际工作中怎么具体实施的问题了。2010年1月18日卫生部“关于印发《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指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本辖区医疗机构开展《规范》的宣传贯彻工作,加强对医疗机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的监督管理,并及时收集反馈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与经验”。虽然目前《规范》还没有下发到医院,但那只是时间问题。作为《规范》的最终践行者———医疗器械管理部门,必须看到这一必然趋势,不观望,不等待,认真学习领会《规范》的精神实质,及早做好践行《规范》的准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3.2 对照《规范》,查漏补缺,力争各项工作尽快启动或落实

新《规范》的内容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医院行政管理方面的,也有需要各临床、医技科室落实的,当然更多的是需要器械管理部门落实的。有些工作可能是一直在做的,但按新的规范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有一些要求是新提出来的,要积极创造条件,尽早落实或逐步开展。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对照规范,查漏补缺,以积极务实的态度,随时准备迎接来自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各项督导检查。

4 落实新《规范》的几点看法、做法与建议

4.1 关于“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体系”建立问题

《规范》第五条指出:“医疗机构应当依据本规范制定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本机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体系。二级以上医院应当设立由院领导负责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医疗行政管理、临床医学及护理、医院感染管理、医疗器械保障管理等相关人员组成,指导医疗器械临床安全管理和监测工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将极大地提升人们对医疗器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有利于督导《规范》的贯彻落实。建议尽早根据《规范》要求,结合医院的实际,商议、拟定一个适宜的方案,供院领导参考。

4.2 关于“医疗器械临床准入和评价管理”问题

“医疗器械临床准入和评价管理”是《规范》第三章的章标题,意指“医疗机构为确保进入临床使用的医疗器械合法、安全、有效,而采取的管理和技术措施”。确保进入临床使用的医疗器械合法、安全、有效是前提。合法性的保证方面,想必各医院都有比较完善的制度,只是需要做一些修订、整理。而在安全、有效性的保证方面,目前大多数医院,主要是依靠对市场的调研、生产厂家和经销商的信誉来实现的。真正意义的安全性、有效性保证,应是依靠验收环节的严格质量检测,而这又需要设备设施、质量标准、合格的检测资质作支撑。虽然这些条件大多数医院都不具备,但作为安全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借此次贯彻落实《规范》的机会,将它纳入相应的管理规范之中,不仅有利于推动该项工作的早日开展,同时也有利于使用环节相关工作的开展。

另外,为了便于设备类医疗器械评价工作的开展和设备售后服务效果、成本的控制,有必要让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仪器设备的选型、论证和招标采购,尤其是那些非专业技术人员作为采购人员的医院更应该如此。这一点应作为一种规范和程序纳入到“临床准入和评价管理”环节的相关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予以贯彻落实,以便充分发挥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在设备类医疗器械临床应用管理中的作用。

4.3 关于“临床使用管理”问题

“临床使用管理”是《规范》第四章的章标题,本章主要强调的是如何确保医疗器械的正确使用、应用质量以及使用过程中出现安全事件如何处理等问题。这方面工作,由于前期国家重视的不够,医工部门在医院的地位、职能不断弱化的结果[2],多数医院可能做得都是不太到位的,需要一个逐步的完善过程。

关于《规范》第十五条提到的医疗器械使用人员和医学工程人员的上岗资质问题,由于国家在这方面的工作起步比较晚,不是医院或器械管理部门所能解决的问题,需要随着国家相关工作的进展逐步推进。

关于《规范》第十六条提到的使用和维护人员的技术培训问题,一是新设备应用前的使用和维护培训,由生产厂家或经销商授权的技术人员执行;二是设备投入使用后的生产厂家的维修技术培训,这项工作必须在招标采购时提出,并明确写入合同书中;三是每年对新进人员的通用设备使用技术培训,由器械管理部门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执行。这3种类型的培训工作我们是一直在坚持的,只是没有建立相关的制度和档案,将根据《规范》的要求进一步完善。

关于《规范》第十六条提到使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全国绝大多数医院,可能都是除了临床检验按照省级以上临床检验中心的要求一直在坚持之外,其他专业充其量是一年一次的第三方强制年检。多数医院都还不具备这方面的条件,国家也缺乏这方面的标准、技术规范和监管机制。

关于第十七条至二十二条所提到的临床应用要求问题,国家应在相关的临床医疗质量管理规范中予以体现,以便医院在临床医疗管理活动中给以落实。

4.4 关于“临床保障管理”问题

这是《规范》第四章的章标题。本章主要谈及的是医疗器械获准进入医院后的工程技术支持问题。传统的工程技术支持主要是器械故障维修问题,新《规范》则是将工程技术支持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何确保已通过临床准入的在用的和待用的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于《规范》第二十三条规定的安装、验收管理制度与技术规范问题,目前各医院的通行做法是,万元以上的设备安装工作一般都是由生产厂家或经销商授权的技术人员进行的,具体的规范不是医院所能掌控的。验收工作方面,以前一般只是侧重商务、整机、附件的完整性及功能方面的验收,按照新《规范》对安全、有效性的要求,无疑还要加入性能方面的检测验收,尽管目前性能检测的相关条件尚不具备,但验收制度及规范的设计上,应当加入这项内容,以确保规范和验收工作的科学性。

关于第二十四条规定的在用设备类医疗器械的预防性维护、检测与校准、临床应用效果等信息进行分析与风险评估工作重要意义,但科学、有效实施,不仅需要相关的设备、设施、技术、人力等多方面的条件做支撑,还需要必要的理论、技术规范指导,全面启动需要一个过程。建议先行启动简单的预防性维护工作。首先按《规范》要求制定出预防性维护制度,然后根据医院人力、物力等具体情况,先从过滤网定期清洗、机械传动部件的定期除污、润滑、电缆线、管路状况的定期检查等简单的工作着手,有计划的开展一些初级的预防性维护工作。然后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改善,再逐步提升预防性维护的层级(诸如性能的检测与校准等),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进,最终达到规范第二十四条所要求的高度。

实际上,性能的检测、校准工作不能仅仅局限在预防性维护过程中,日常的维修过程中也是非常必要的[3]。虽然本《规范》没有提及,但在临床保障的维修制度设计上有必要增加此项内容。

关于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大型设备主要信息公示问题,大多数医院可能都没做到,因为以前从没有强调过。没什么大的困难,可很快予以落实。除此之外,我们还计划给每一台万元以上设备设计一个基本信息卡,固定在设备适当的位置上,同时还要制作一个设备状态卡,用以指示设备处于“正常”还是“待修”状态。

关于第二十六、二十七条规定的设备环境的定期检测、评估工作,以前只是政府相关执法部门执行的,按照《规范》的要求,医院也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已经按不同设备的特点,配置不同的环境、设施,例如:设立了射线防护设施、警示标示,温度计、湿度计、除湿机等。

关于第二十八条规定的确保急救与生命支持设备处于待用状态的制度和应急预案问题,我们认为可通过建立严格的“急救与生命支持设备使用人员的交接班制度”、快速的“急救与生命支持设备维修响应制度”、适宜频度的“急救与生命支持设备预防性维护制度”及有效的“急救与生命支持设备应急调剂制度”,确保危、急、重患者抢救、治疗行动的畅通无阻。

关于第二十九条规定的“医疗器械保障技术服务全过程及其结果均应当真实记录”问题。各医院可能都有一些这方面的信息记录,但可能不全面。我们计划为所有的急救仪器设备及其他5万元以上设备配备一本“保养、维护、维修登记本”(挂在机身上),并通过适宜的机制确保各项技术服务工作信息实时记录,并在记录满之后,统一收回存档。需要注意的是,按照新规范的要求,将来需要存档的信息量是相当大的,为确保档案工作的科学有效管理,设置专职或兼职的档案管理人员也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规范》的精神,必要时,组织有关人员到一些临床医学工程工作开展比较好的大医院去参观学习,努力把我院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摘要:简述《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出台的背景,分析比较该规范与以前的在用医疗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的区别,分析解读新规范核心思想,提出贯彻落实该规范的几点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医疗器械,使用安全,管理,体会

参考文献

[1]沈正海.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临床医学工程之我见[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3):113-115.

[2]李义勇.医院医学工程学科发展的再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1):81-82.

篇4:安全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关键词: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168-01

通过聆听名师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解读,让我更了解幼儿的心声,园长说:“不管是上小学、初中、高中,他们的基础都是从幼儿园开始的,所以培养幼儿的常规很重要。让我回想到以往的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实施方法,通过对比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以及需要改正的地方,以往我们会结合《纲要》中的容进行教育教学,但是由于我们对每个年龄段的幼儿知识技能发展没有深入的了解,总是寻找不到适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各个领域教学设计中目标的定位更是尤显困难,所以在本次讲座中范老师详细的介绍了《指南》中每个领域的细分目标和内容,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表现进行相关的举例说明,她在解读《指南》中还融入了自己的相关经验和独特见解,让我对3-6岁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有了全新的认知!

《指南》中针对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的确定并不是随随便便的,有些语句虽然意义大致相同,但在言语或数字上的界定却更加规范了,例如在动作发展中就有规定3~4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2米左右;4~5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5米左右;5~6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8米左右,表面上看是一些不同的数字,但却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层层递进的,不就是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水平能力发展差异吗?也正是这些小小数字上的差异,让我们教师对于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来制定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等,让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因为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把我们的“未来之星”打造好,让他们更加闪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有了《指南》的引领,在我们和孩子一起生活、学习时,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在学习中,我发现其中讲到的每一点内容都是我们现在日常工作中所做、所学、所研究的事情,只有将每件事情真正的落实到位、认真负责完成,才能使我们的自身素质、工作经验有所提高,教学效果会更好。

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每个领域中的教育建议,如“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我们的常规教育中得到了更好地体现,比如,让孩子们学会自己上厕所、按正确的方法洗手、自己端饭菜、会收拾各个区域的玩具等等,不论幼儿做得好坏都要给与适当的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他发展自理能力的机会”、 “利用传统节日让幼儿共同参与当地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如“亲近五一”我们就带领有看望其他学校的老师,慰问武警官兵,为他们送上自己亲手做的一杯果汁,“重阳节”我们带领幼儿去看望福利院的爷爷奶奶,为他们送上牛奶,衣物以及自己做的手工作品,“注意语言的文明,为幼儿做出更好的表现”等等,这些建议每一个都很具体,更具有实效性,而且还关注到各个方面的细节,每一条都是我们在工作中着实切实可行的,而且可操作性非常的强。

与《纲要》相比较,《指南》更加具体、细化,更有指向作用。《指南》不仅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横向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展开。而且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三个年龄段幼儿应该知道些什么、能做些什么,以及能达到什么发展水平都提出了合理预期目标。这样细致地纵向深入,让我们在幼儿战线上的老师在实施各领域教学时,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依据。

在《指南》领域的划分中,并没有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而是更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更关注幼儿的生活能力、心理健康、社会性交往、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同时也更强调“自主”二字。比如“支持幼儿自发的观察活动,对孩子的发现表示赞赏和肯定”、“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或为自己的想法收集证据,如想知道院子里有多少种植物,可以进行实地调查”、“幼儿园和班级里的重大事情和计划,请幼儿集体讨论决定”、“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设计有规律的花边图案,创编有一定规律的动作,或者按某种规律进行搭建活动”等等,《指南》不仅将幼儿生活与学习上的活动锁定在自主能力的发展上,还根据不同的领域给出了有效的引导方法,“鼓励”、“支持”、“和幼儿一起”这样的字眼随页都可看到,让一件件学习中的小事都变得瞬间灵动了起来,幼儿的思维需要发散,《指南》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无限可能性。

《指南》还关注幼儿学习的可发展性。假如我们只注重知识目标,而忽略了孩子的自控力、关爱他人、乐群于人、积极乐观、独立自理、兴趣好奇心、积极认知风格、积极学习态度和谨慎行为风格等持续发展品格的培养。那么这种幼儿教育就好有缺陷的。作为老师,我们要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允许孩子存在这种差异,耐心运用各种方法来进行鼓励、指导和帮助,使每个孩子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同时,我们要努力创设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课程、环境、区域,学会追随孩子的兴趣,为孩子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引导孩子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真正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小主人。在学习中,我发现其中讲到的每一点内容都是我们现在日常工作中所做、所学、所研究的事情,只有将每件事情真正的落实到位、认真负责完成,才能使得我们的自身素质、工作经验有所提高,教学效果会更好。我坚信有了《指南》为我们指引方向,我们就有了努力的目标。

篇5:安全管理个人学习心得体会

2.提醒教师家长共同指导,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

在狠抓安全管理的同时,应针对孩子年龄小、安全意识比较薄弱的特点,将安全教育作为中心任务,提醒教师开展相关教学主题,寓安全教育于活动中。此外,在不同时期发放致家长信,提醒家长在做好孩子的保护工作之余,还应帮助、教育孩子学习相关安全知识。

●加强检查,排除隐患

1.做好常规检查。

(1)提前做好开学检查,确保开学安全。先要求各班各岗位组长组织组员做好本区域的安全自查工作,上交自查结果,再组织安全小组成员针对幼儿园园舍、教学设备、玩具设施、消防设施、学校食堂等逐一进行全面检查,对检查出的安全隐患,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及时整改,确保开学时所有设施能安全使用。

(2)按时月查、经常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重点安全部位,强化警钟长鸣意识,做到时时检查。处处留心,严加防范。如:厨房工作操作流程检查、幼儿一日生活管理检查、幼儿盥洗环节检查等,要详细记录检查情况,对检查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

(3)认真做好半日定点检查,发现操作隐患,及时调整设置。随机检查较难发现的细小隐患。需要长时间的观察,甚至需要动手操作才能发现问题。因为定制度的人不一定熟悉相关工作,靠的是借鉴和判断,有些制度不一定适合所有范围,它会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特殊性。例如:厨房洗菜操作流程规定:一洗、二浸、三过清。可是检查中会发现,这样的流程不规范,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因为受环境影响现在的蔬菜普遍较脏,一洗、二洗之后水还是脏的,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水清后再浸。

2.利用资源开展细节检查。

(1)通过监控设备的录播回放功能,做好检查工作,帮助员工建立持续认真的工作态度,也提醒员工利用监控的回放功能帮助自己查找工作中的安全漏洞,及时调整并纠正。

(2)利用保健医生填写的“幼儿意外事故登记表”发现潜在隐患,及时提醒纠正。“幼儿意外事故登记表”要求医生如实填写幼儿在园出现意外的地点、原因、情况、处理方法及所属班级。通过对比可计算各班级出现事故的频率,了解各班的安全管理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查找事故原因、地点,发现隐患,改进班级安全管理工作。

●执行制度,强化管理,注意总结

1.明确制度,要求全体教职员工认真阅读幼儿园员工手册上的各种制度,尤其是涉及本人岗位的各种相关制度,必要时可以通过考试、巡查形式加以检查。与全体教职员工签订相关的安全责任书。

2.强化管理,注重指导与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提醒,认真记录,月末汇总公示,根据情况评定月奖金。

3.注意小结和汇总。如:将日常管理中发现的问题、疑问或心得都记录下来,归类汇总,以便需要时翻阅;将各种大型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找出解决办法,下一次再进行同样活动时提前张贴告示,提醒大家注意防范。

●立足防范,重视提示语

篇6:安全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企业风险管理学习心得篇一

错过了企业风险管理培训这一课很是遗憾,不过我想通过课后对讲义的认真研读和对相关知识的查阅,也能弥补一些缺憾吧。当今社会是个讯息万变的社会,充满了激烈的竞争,这其中既有高额利润的诱惑,也深藏着各种风险的陷阱。因此各企业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时,也面临着如何将风险最小化的挑战。因此我想能及时学习一些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并了解这方面的一些案例,既有益又很必要!

企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为了长远发展,达到经营管理的预期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制度或程序能够得以实现,在企业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方法和程序,其目的在于防止目标的偏离或降低风险管理成本。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看似比较简短,但内容却很丰富。每个企业在经营中都有可能性发生风险,但如何化解和减少风险是企业经营者必须进行研究的,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企业家的头脑中首先要明确有哪几种风险,然后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只有加强风险意识,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科学的决策,建立起相应的制度才能避免风险的发生。从目前市场环境来看大致有七种风险,相应采取的措施有:

第一为投资风险。它是指因投资不当造成投产企业经营的效益不好,投资资本下跌。企业对此应采取:在项目投资前,一定要各职能部门和项目评审组一起进行严格的、科学的审查和论证,不能盲目运作。对外资项目更不能作风险承诺,也不能作差额担保和许诺固定回报率。

第二为经济合同风险。它是指企业在履行经济合同过程中,对方违反合同规定或遇到不可抗力影响,造成本企业的经济损失。因此,企业在进行经营和产品合同签订后的履约及赔偿责任问题。合同签订后还应密切注视其执行情况,要有远见地处理随时发生的变化。

第三为产品市场风险。它是指因市场变化、产品滞销等原因导致跌价或不能及时卖出自己的产品。产生市场风险的原因有三个:(1)市场销售不景气,包括市场疲软和产品产销不对路;(2)商品更新换代快,新产品不能及时投放市场;(3)国外进口产品挤占国内市场。企业管理读书笔记 第四为存货风险。它是指因价格变动或过时、自然损耗等损失引起存货价值减少。这时企业应马上清理存货,生产时要控制投入、控制采购、按时产出,加强保管。有些观念保守的企业担心存货贬值,怕影响当前效益,长期不处理,结果造成产品积压,损失越来越大。

第五为债务风险。它是指企业举债不当或举债后资金使用不当致使企业遭受损失。为了避免企业资产负债,企业应控制负债比率。许多企业因股东投资强度不够,便以举债扩大生产经营或盲目扩大征税,结果提高资产负债率,造成资金周转不灵,还会影响正常地还本付息。最有可能导致企业资不抵债而破产。

第六为担保风险。它是指为其他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最后因其他企业无力还款而代其偿还债务。企业应谨慎办理担保业务,严格审批手续,一定要完善反担保手续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第七为汇率风险。它是指企业在经营进出口及其他对外经济活动时,因本国与外国汇率变动,使企业在兑换过程中遭受的损失。企业平时就要随时注意其外币债务。密切注视各种货币的汇率变化,以便采取相应措施。特别是在银行有外币贷款的企业更应如此。

当然我们身处物流企业,又有其特殊性。在讲义中也具体陈述了物流企业常见的风险及规避法,如跟我们工作很贴近的操作风险,收款、结算风险,而且还用华运真实经营中的风险案例为我们每一个华运人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要像温室中的花朵,无忧无虑,也不要做温水中的那只青蛙,悠然自得,因为这些“无忧无虑”和“悠然自得”的背后必然隐藏着一些无形的隐患。我想作为企业的一份子,在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的同时,更要对企业风险时刻保持一颗警觉的心!

企业风险管理学习心得篇二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是在1992年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基础上发布的,是国际多个组织共同协作完成的,该框架整合了各种内部控制的概念和定义。它既是对《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超越,也标志着内部控制的转型,在内涵界定、目标体系、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了扩展和延伸。诠释了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精髓,已然成为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权威框架。现将自己觉得该框架比较关键的内容进行大致地提炼,供大家参考。

一、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位

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企业丑闻和失败事件的发生,使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一个提供关键原则和概念、共同的语言以及明晰的方向和指南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需要变得尤为迫切。《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不仅提供了关键的原则,还拓展了内部控制框架,关注于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宽泛的领域。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COSO在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中重点强调了7个属性和理念:1、一个过程,它持续地流动于主体之内;2、由组织中各个层级的人员实施;3、应用于战略制订;4、贯穿于企业,在各个层级和单元应用,还包括采取主体层级的风险组合观;5、旨在识别一旦发生将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并把风险控制在风险容量以内;6、能够向一个主体的管理当局和董事会提供合理保证;7、力求实现一个或多个不同类型但相互交叉的目标。

COSO认为《企业风险管理》应发挥如下作用:1、协调风险容量(risk appetite)与战略——管理当局在评价备选的战略、设定相关目标和建立相关风险的管理机制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所在主体的风险容量;2、增进风险应对决策——企业风险管理为识别和在备选的风险应对——风险回避、降低、分担和承受——之间进行选择提供了严密性;3、抑减经营意外和损失——主体识别潜在事项和实施应对的能力得以增强,抑减了意外情况以及由此带来的成本或损失;4、识别和管理多重的和贯穿于企业的风险——每一家企业都面临影响组织的不同部分的一系列风险,企业风险管理有助于有效地应对交互影响,以及整合式地应对多重风险;5、抓住机会——通过考虑全面范围内的潜在事项,促使管理当局识别并积极地实现机会;6改善资本调配——获取强有力的风险信息,使得管理当局能够有效地评估总体资本需求,并改进资本配置。企业风险管理所固有的这些能力帮助管理当局实现所在主体的业绩和赢利目标,防止资源损失。企业风险管理有助于确保有效的报告以及符合法律和法规,还有助于避免对主体声誉的损害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总之,企业风险管理不仅帮助一个主体到达期望的目的地,还有助于避开前进途中的隐患和意外。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力求实现主体的以下四种类型的目标:1、战略(strategic)目标——高层次目标,与使命相关联并支撑其使命;2、经营(operations)目标——有效和高效率地利用其资源;3、报告(reporting)目标——报告的可靠性;4、合规(compliance)目标——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

对于目标的实现,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一样只能提供合理保证,而且对于不同的目标所提供合理保证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对于合规目标和报告目标而言,因为有关报告的可靠性和符合法律、法规的目标在主体的控制范围之内,所以可以期望企业风险管理为实现这些目标提供合理保证。但是,对于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而言,由于这些目标的实现还取决于一些不在主体控制范围之内的外部事项,所以,企业风险管理可以提供合理地保证的是对目标的实现过程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既管理当局和起监督作用的董事会及时地了解主体朝着实现目标前进的程度。

三、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构成为了保证风险管理目标的完成,《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提出了企业构成全面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它们源于管理当局经营企业的方式,并与管理过程整合在一起,是八个互相关联体。其中,内部环境是全面风险管理其它构成要素的基础,影响战略和目标的制定、经营活动的组织、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采取的行动,进而影响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系统、监督活动的设计和职能。而内部环境本身由众多要素组成,包括企业的价值观、管理当局经营风格、权利与责任的分配和员工的发展和任职能力。董事会是内部环境中的关键因素,他们不仅提供合理的建议、忠告和指导,而且要对管理当局进行监督和制衡。管理当局的态度和经营风格会影响到企业的风险偏好。目标设定主要包括长期战略目标、短期经营目标、有效报告目标和法律法规遵循目标的设定,其中,长期战略目标与高层目标相关,与企业任务和愿景一致并提供支持,短期经营目标与企业经营的效率性和效果性相关,包括业绩、盈利目标以及保障资源,有效报告目标与企业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性相关,包括对内和对外报告,涉及财务或非财务信息,法律法规遵循目标则与企业遵守使用的法律和法规相关。事项识别是指管理当局识别对主体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包括外部和内部因素,即确定潜在事项是机会还是风险。风险评估是评估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或风险价值等,有定性与定量两种方法,定性方法包括问卷调查、集体讨论、专家咨询、政策分析、行业标杆比较、管理层访谈和调查研究等,定量方法包括统计推论(如集中趋势法)、计算机模拟(如蒙特卡罗分析法)、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事件树分析等,COSO建议将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相结合。风险应对的部分则要求管理当局在风险容忍度和成本-收益原则下确定风险应对方案并考虑其对事项的可能性和效果的影响,然后设计、确定和实施选择的应对方案。风险应对措施通常包括风险回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担四种。相信大家对这四种措施都已有一定了解,在此就不再赘述了。控制活动通常包含两个要素:确定应做什么的政策和有效地实施政策的程序,也可以分为预防性控制、检查性控制、纠正性控制和补偿性控制等类型。信息和沟通的部分提倡的是:企业必须有效识别、收集来源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经营信息,并以适当的方式与相关利益者进行有效沟通。监控则是一个对风险要素当前功能及其业绩质量进行评估的过程,通常通过两种方法进行:通过持续的活动或者个别评价。持续监控建立在企业日常重复发生的业务活动和风险管理活动之上,个别评价则是在事后进行的,可以作为对持续监控的补充。

在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中,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主体层级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图中,垂直方向的列表示企业的四类目标—战略、经营、报告和合规,水平列表示构成全面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立方体的第三维则表示企业和它的组织单位—子公司、业务单元、分部和主题层次。《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是一个框架性的东西,可以适用于各类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而不仅仅针对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相对于巴塞尔资本协议来说,无明显的行业区分,针对性相对较弱。

四、企业风险管理的职能与责任

企业风险管理由诸多方面实施,每一方面都有重要的职责。一个组织中的每个人都对企业风险管理负有一定的责任。首席执行官负有最终的责任,并且应该假设其拥有所有权。其他管理人员支持风险管理理念,促使符合其风险容量,并且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根据风险容限去管理风险。董事会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外部方面经常提供对实现企业风险管理有用的信息,但是他们对主体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并不承担责任。

五、启示

做为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风险管理人员,搞好风险管理应当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三个方向。

一是掌握风险管理理论知识。没有高学识,不能站在理论高处,就不能知道什么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所在。不曾上高楼,何曾见万家灯火。做风险管理不能局限于狭义的风险管理概念,还要尽量将相关理论打通来理解,比如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COSO体系与巴赛尔协议体系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二是服务于公司业务运作和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什么,风险管理是服务于企业发展目标的,是企业整体目标的一部分,是为了业务更好地运作的。那么风险管理人员对于业务的理解和熟悉程度也极大程度地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风险管理人员要与业务条线的前台人员保持密切的沟通联系,要取得相互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如果时时能以业务人员的眼光去理解业务,来对待业务发展的需求,对我们的风险管理有很大的修正空间。

三是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对业务运作有了相当的理解,但具体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风险管理人员在工作流程的掌握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比如准确性和效率性方面,也要不断追求改进和提高的。在工作时,我们要反复询问自己,我们所采取的管理方法是不是完善的,所运用的工具是不是适当的,对于业务风险的判别和评估是不是切合实际的。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就不要轻下结论或提出控制,要不断地研究和改进我们的方法和工具。

简言之,在实施风险管理时,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和公司战略,并考虑其管理基础,制定出适合企业需要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并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修正公司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使其充分发挥规范企业管理的作用,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企业风险管理学习心得篇三

企业改制既是产权关系的变化,也是职工利益的调整。改制过程中,员工队伍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诸多改制企业的实践证明,改制一旦触及到一部分员工的利益,如果不及时做好思想工作,就可能引发矛盾,甚至酿成集体上访事件,这里既有利益调整产生的情绪波动,也有思想工作不力导致的人为后果。从一些改制企业出现的情况看,我们应着重注意改变以下几种现象:一是采取传统方法“硬扳弓”。有些企业管理人员习惯用生产管理方式抓改制,在职工思想不统一、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仓促上马,草率从事。没有把思想工作渗透到改制程序,硬性切入,强制推行。结果改制煮成“夹生饭”,员工不像服从生产管理那样俯首贴耳,而是一反常态,对改制产生抵触情绪。采取这种办法抓改制,多半事与愿违。二是运用生硬形式“走过潮。思想工作这个法宝在很多企业丢弃多年、有些改制人员急用先学,使用起来不免生硬,不能得心应手。很多场合,话说不到群众心上,事办不到关节点上,宣传教育只是照搬照套走过常在方案制定、员工分流等重要环节上,思想工作成了写在纸上的摆设。不少员工对改制方案不清楚,对改制政策不理解,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在改制成本不足的企业,做不好职工思想工作,就等于改制告吹。三是实施愚民政策“飞过海”。一部分企业改制操作者就是原企业负责人,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敢做职工思想工作。有的是任职期间不干净,担心员工揭老底;有的企图通过改制接管企业,资产债务情况不如实公布;有的与资产购买方暗中串通,采取欺瞒手段,中饱私囊。该通过的程序不通过,该公开的情况不公开,躲躲闪闪,包包藏藏,妄图瞒天过海,结果使改制半途而废;有的是改制已经结束,由于问题暴露,后又推倒重来。从上述企业的改制实践中得出的教训就是:企业越是进入改制的攻坚阶段,越是离不开过细的思想工作。做好企业改制过程中的思想工作,不仅是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企业改制规范运作的实际需要。改制愈向纵深发展,思想工作的重要作用就愈加显现。改制时期的员工思想工作,与平时工作有所不同,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因此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我认为应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三公”原则。“公开、公平、公正”是企业改制的基本原则,也是做好职工思想工作的基础条件。“三公”的重点是抓好“公开”,着力在“公开”上形成硬制度。一是公开内容具体。根据企业的改制形式,确定不同形式需要公开的内容。包括清产核资、资产评估、资产处置、人员分流方案等情况。二是公开范围明确。根据不同情况明确不同的公开范围,这个度必须把握好。有的情况应该向职工代表公开,如改制初步方案等,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有的情况应该向全体员工公开,如资产、债务、人员情况,改制程序和改制政策等,让他们拥有知情权、监督权;有的情况应该向社会公开,如企业资产状况、出售意向等,让社会法人、自然人参与竞标,实行阳光操作。三是公开形式规范。公开形式很多,包括召开会议,张贴公告,通过电视、报刊、局域网等媒体公开。坚持“三公”原则,提高工作透明度,引导员工能够立足企业现状实事求是思考自身利益,自觉做到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共渡难关。

二、切准思想脉搏。思想工作不是空洞无物的理论说教,不是没有边际的夸夸其谈,徒托空言不能收到任何效果。思想工作只有切准思想脉搏,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一要变换角度,换位思考。有的同志做思想工作,磨破嘴皮,苦口婆心,总不能引起职工共鸣,很大程度是说话办事的立足点都是把自己放在员工的对立面上。企业改制思想工作的立足点,一定要放在政府、企业、职工三者利益统一的角度上,困难企业更需要强调维护员工利益,把应该解决的问题解决好。在这个基础上,说话办事就能与员工思想合拍。二要深入实际,摸准动态。企业改制要经历若干过程,每推进一步,员工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只有深入基层,广泛接触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意见要求,掌握他们的实际心态,使思想工作更加贴近实际。三要多方兼顾,综合平衡。企业改制带来的利益调整是多层面的,干部与职工、老职工与新职工、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其想法各各不同。思想工作不能笼而统之,应当因人而异,及时把握各个层面的思想情况,从中找出特殊性和同一性,这样才能真正切准思想脉博,形成兼顾各方利益,公正合理的操作方案。

三、把握重点环节。改制期间,员工思想往往复杂多变,思想工作抓不住重点,往往得不偿失。一要抓重点问题。整个改制过程,员工最关心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债务问题、“三金”问题和补偿金问题,思想工作一定要敢于面对这些问题,这方面思想工作做好了,其他工作就会水到渠成。二要抓重点阶段。思想工作不像生产经营,不可能每时每刻

上一篇:激励语句鼓励自己下一篇:项目经理经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