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振兴农村经济

2024-06-06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振兴农村经济(共8篇)

篇1: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振兴农村经济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振兴农村经济

【摘 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国家进一步提高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度,要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这是当今时代农业技术不断发展与生产工具更新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本文就以振兴农村经济作为基本目标,对如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

农业产业化实际上指的就是将经济效益作为中心,坚持市场导向的基本原则,促进传统农业朝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前进。要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目标,首先就必须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改造传统农业技术,不断解放农村劳动力,实现农业产量的增加与质量的提升,进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农村经济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从当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还需针对这些问题采取适当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

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从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我国农村经济的整体状况并不是很乐观,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发展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土地是农民最主要的产业资本,大多数农民都是通过种植业来获取经济收入,这就导致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难以形成林业、农业、渔业、牧业等相结合的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而且许多地区在种植业方面也没有实现多样化的生产结构,仅仅局限于种植某一种或某一类作物,再加上作物的质量偏低,这就致使大量作物积压在仓库中,很难卖完,最终给农民的收入造成严重的影响。第二,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普遍偏低。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从当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不高,尽管有少部分农村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生产,但这并不能从整体上改变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绝大部分农村仍然处于靠天吃饭的原始状态,采用的生产工具也亟待更新,而且许多农户都是采用的传统小农生产模式,在这种传统生产模式的指导下,我国农业生产的产量、技术水平等很难取得根本上的提升。第三,我国农村市场还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当前,我国许多农村市场都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市场管理制度不完善、无固定场所等,这就导致农产品的流通受到了严重阻碍。另外,还有一些农村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偏低,这就阻挡了先进技术与资金的流入,使农村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信息建设工作未落实到位

要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就必须做好农业产业化信息建设工作。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农业在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并没有将信息建设工作落实到位,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信息意识薄弱。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村都没有构建属于自己的科技信息服务站,这就导致农业产业化缺乏基本的信息支撑,发展速度十分缓慢。第二,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相对来说比较匮乏。第三,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资金的不足导致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工作难以得到有序开展。

(二)农业生产技术偏低

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要实现土地的大规模流转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无法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实际生产之中,这就导致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受到了严重阻碍,此外,在一些位置比较偏远的农村,大多都是采用的传统生产方式,使农村劳动力很难得到解放。由于农村土地存在明显的分散性特征,每家每户都必须安排一定的人去耕作,大型的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根本不具备推广条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振兴农村经济的对策

(一)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首先,应当加快发展以农业、林业、牧业等为主的一体化产业,这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直接的方式。其次,应当加大对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力度,提升小城镇的吸纳能力,这是使农民走上致富之路以及减少农民数量的有效方式。再次,应当积极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向第三或第二产业,这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佳方式。最后,应当强化信息引导,大力引导农民朝着沿海城市、发达城市或者国外流动,进而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更加有序化、科学化。

(二)做好资金供给、信息畅通、技术引进等方面的工作,全方位促进农村经济的振兴

1、确保资金供给充足

首先,应当利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大好机会,为农村经济发展争取更多的政府拨款。其次,应当大力发展一些市场前景广阔、效益较高的项目,以吸收更多的银行贷款以及民间集资。最后,应当深入挖掘自身存在的优势,打造有利的外部软环境,进而增强投资吸引力。

2、确保信息畅通无阻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必须积极引进和利用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基于这些现代化传播手段具有传播速度快、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等诸多优势,可实现对市场动态的实时掌控,并实时发布相关的市场信息,这样就能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完善技术配套体系

首先,应当营造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政策环境,让广大优秀人才愿意投身于农村建设中。其次,应当营造一个优良的制度环境,合理使用人才。再次,当地政府加强引导,在当地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经济发展人才。此外,在一些高校比较集中的地区,还可充分利用教育优势,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模式。

(三)健全农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

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之所以一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改变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存在极大的风险,在缺乏保障的条件下,农民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自然会选择基本不存在风险而又能给自己带来稳定收益的生产方式。由此可?,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就必须健全农业保障体系,要求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同时也必须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而实现振兴农村经济的目标。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生产技术偏低、信息建设不到位等问题,要求在今后的实践中必须提高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度,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的稳步推进,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先杰,丁运超.振兴苏北农村经济的途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0(1):117-120.[2]梁开俭.产业化是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加快武威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3,(10):13-14.[3]豆国兰.优化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5,(7):47.[4]寇振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4029-4030,4033.[5]冉丛军.五师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8):5-6,8.[6]车德彬.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4,(9):51-51.[7]刘文华,于洪洲,曹焕新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J].中国农学通报,2003,19(2):133-134,153.[8]刘庆生,罗通,宋奇辉等.提升产业规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吉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和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9):17-19.

篇2: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振兴农村经济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中共偏坡营乡党委

偏坡营乡人民政府

2013年,偏坡营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目标,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按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基地规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促农增收惠民生”的思路,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全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28万元,占任务312%;引进县外资金2200万元,占任务220%;财政收入达到691万元。落实蔬菜复种面积3.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2000亩),牛饲养量达到4万头,新建果园2303亩,改造各类果园40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4848元。

一、做大蔬菜基地规模,促进集约化生产。采取公司承租、种菜大户承包、蔬菜合作社统一签订订单等多种方式和灵活的土地流转机制,建设千亩设施菜生产示范园区。一是泰丰公司有机蔬菜设施建设,棚室总量达到320个,同时发展高效蔬菜、花卉等育种生产。二是隆丰食用菌种植建设,投资280万元续建占地100亩,使总面积达到200亩,棚室总量达到160栋,发展香菇、滑子菇种植。三是由承德嘉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投资1200万元建设占地260亩高标准日光温室150栋,预计12月份整体完工投入使用。设施菜基地规模稳步扩大,逐步实现集约化生产,带动全乡直至承围公路沿线蔬菜产业大发展、快发展。

二、做大做强养牛产业,培树新型龙头企业。按照“抓大户、带散户”的主导思想,多方筹措资金投入,为养牛产业发展强后劲,促动规模场、户提档升级。一是抓实基础母牛繁育示范村建设,实施优质肉牛工程,抓好品种改良,落实基础母牛补贴和日本和牛新品种培育,实现肉牛生产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乡新增基础母牛1000头,全年牛饲养量达到5万头,存栏3万头。二是重点抓好凤林养殖公司龙头企业建设。今年凤林公司投资100万元,扩大养殖厂面积38亩,新建牛舍1000平方米,新建饲料仓库1200立方米,牛存栏2000头,出栏肉牛15000头,带动周边7个村养牛产业发展。

三、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建设特色种植园区。今年我乡把加快发展传统和特色林果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重点,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使林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全乡共新建果园2303亩,改造各类果园4000亩,栽植各类苗木22.5万株,投资30余万元,新打深水机井6眼、租借和购买机泵管带12台套;投资360万元在黄酒铺村续建大果平榛、树莓示范园350亩;在白银沟、靠山营两村建设中草药基地1500亩;在哈沁营村建设玉米大蒜套种基地1000亩。

四、做好产业链条延伸,推进产业化进程。结合主导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建设加工型农业产业项目。一是源丰保温包装箱厂与北京宝德瑞食品公司合作建设果蔬粉加工项目,占地20亩,一期安装果蔬粉加工生产线一条,项目已投产运营。年可加工各类果品、蔬菜2万吨,生产果蔬粉2000吨,产值可达3000万元。全乡落实胡萝卜、南瓜种植基地3000亩,该项目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新途径。二是凤林公司投资2000万元的牛粪深加工有机肥续建项目,扩建厂房、新上生产线一条,收储周边村规模养牛户牛粪进行处理。达到年加工牛粪4万吨,生产有机肥1万吨的生产能力。该项目年可消减COD3000吨,氨氮50吨,在延伸产业链条的同时,使农业生产

逐步向环境友好型转变。

五、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实现农产品产销结合。为发挥流通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筹建了隆丰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项目。项目占地71.9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商办用房、净菜车间、仓库、冷藏库、半山洞式恒温保鲜仓库、交易大厅等。计划总投资1亿元,于2013年3月开始建设,全部建设内容计划2015年10月完工。目前已投资1000万元,完成通水、通电、建设区土地平整、商办用房和半山洞式恒温保鲜仓库基础建设。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将该项目建成设施完善、服务优化、经营规范、功能互补、产销结合的农产品转运中心。

六、采取得力措施,保障产业化进程步伐加快。一是创新机制,推进规模化经营。转变土地流转模式,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采取换、租、转、招等方式引导群众合理流转土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采取“公司+农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发展。二是加大投入,重点扶持。乡政府对农业重点项目和种养植户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在贷款、用地、水利配套、电力、技术指导等方面重点支持。三是加强培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重视农业科技人才技术更新,加强对乡村干部、种养植大户的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定期组织部分乡村干部及种养植大户到农业较发达地区实地参观学习,提高技能,促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

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农村经济主体呈现出传统农户萎缩、新型经济主体增多的态势,种养经营大户、农村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诞生,引发了金融需求的转变,这就要求县域金融加快创新,解决农业产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需要。

二、农业产业经常发生病虫、干旱、洪涝、霜冻等自然灾害,为分散和转移农业风险,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稳定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应加快农业保险发展。但目前政策机制建设滞后,政府对农业保险有效扶持不足,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对开办农业保险积极性不高,保险品种匮乏,专业人才匮乏,农民对农业保险参保意识淡薄。

三、农业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大,发展周期较长,资金回收慢,县、级两级财力有限,难以承担长期的大量资金投入。

四、农业产业发展技术落后,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缺乏,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转化增值能力较差。

农业产业发展建议:

一、创新金融服务机制,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特色产业的培育壮大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能起到关键作用,更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市场主体,使农民变成职业农民,带动农业现代化,需要县域金融创新更加给力。建议金融机构将服务下沉,降低信贷门槛,利用农村宅基地、经济林权、土地使用权、经营权、农业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抵押等办法来满足农村三农的金融服务需要,创新县域金融产品,支持农村经济主体的发展。在金融创新中,金融机构既要注重增加县域信贷投放来源,让有“水”可放,也要加大县域金融体系和融资机制的创新扶持和引导力度,解决好渠道问题,确保创新产品真正适合农民的需要,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让县域经济强壮起来。

二、建设农业保险体系,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保障。一是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通过政府推动,引导现有保险分支机构办理农业保险业务,保险公司要根据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强化产品创新,优化险种结构,推出能够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业大户及单个农户需求的多样化的农业保险产品。二是强化农险人才培养与业务宣传,提高社会各阶层对农业保险的认识,深入乡村开展农业保险知识讲座,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三是加快农业保险法制建设进程。尽快出台《农业保险法》,为农业保险有序操作提供法律依据。四是完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作为农业保险补贴,引导农业保险业务有序开展。五是构建农业风险分散机制,建立农业大灾风险共保基金。

三、增加上级资金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发展。上级的大部分涉农项目建设政策规定地方财政要按一定比例给予资金配套,由于县、乡两级财力有限,对每个项目都进行资金配套,困难很大,同时也给乡村两级造成非常大的资金压力。建议上级财政应加大政策性民生项目投入负担比例,切切实实让基层群众从中受益。

篇3: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振兴农村经济

1 制约农村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1.1 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由于投入不足、自身发展能力弱等原因造成了部分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综合性落后, 农田的有效灌溉率低, 灌溉能力普遍减弱。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方用电不保障, 安全隐患多。基础条件的落后, 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基地建设, 制约着产业化的发展。

1.2 土地流转难度逐渐加大

农业现代化就是为降低生产成本, 为农民获取更大的利润, 而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生产产业化的必经之路.长期以来, 农民思想上形成的土地是赖以生存的根本这个观念还没有改变。流转行为不规范, 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 土地流转监管机制不健全, 承包纠纷处理较难等因素, 影响土地连片流转的正常进行。进而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1.3 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大部分初中以上的毕业生都转移出去或从事别的行业, 在家务农人员文化学历不高, 年龄偏大, 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 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 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符合。

1.4 产业化经营拉动力低

农业仍以农户家庭经济为主体, 产业仍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 大部分农产品以原料形式外销, 产业链条短, 产品科技含量、商品率及附加值低。农产品种植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但相当一部分农产产品仍停留在低层次、低效率的发展阶段。由于龙头企业偏少, 对农业生产促进作用不明显, 这些都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 推动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2.1 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 进一步改善农村公共设施条件,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加快农村电网改造, 要下力气搞好农田基本设施建设, 扩大灌溉覆盖面, 提升灌溉质量。要完善投入体系, 引导农民投资投劳搞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要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巩固和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 积极兴办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鼓励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 为农产品流通提供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2 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积极探索出台相关政策, 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有一定经营规模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经营户给予一定的补偿, 实施产业化经营的种植大户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土地流转受让方可享受政府有关惠农补贴政策。因调整农业结构, 规模经营户在流转取得的经营权区域内修建为生产服务的道路、储藏、加工等临时设施, 有关部门应予以支持, 优先从简办理有关手续, 取消各种收费, 并提供良好的服务。促进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

2.3 强化素质教育, 培育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素质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当务之急。一方面, 开展技能培训。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和农民工培训工程, 让农民学得一技之长, 增强农民向第二、三产业流动的能力。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另一方面, 普及素质教育。依托城职联校, 加大科技知识普及力度, 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

2.4 突出抓好产业规划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新农村产业规划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打造优势区域农业,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要特别注重产业规划的连贯性, 切实搞好规划科学论证, 对确定的产业规划, 要坚持不懈的贯彻落实, 逐渐做大做强, 形成规模优势, 形成自身特色。做好农业产品产业规划工作, 求精求细求效, 形成规模生产基地, 建设打造特色农业。进一步依托龙头加工企业, 搞好基地建设,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打响特色品牌。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打好基础。

摘要:一直以来, “三农”问题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农业产业化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破解农业发展的难题的重要举措,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4: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振兴农村经济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28-1

1 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基本原因

1.1 人口因素

一般说来,生产资料总量越多,吸收劳动力越多。农村人口基数大,绝对人数增长快而农用耕地少,造成农村劳动力与耕地比例严重失调。

1.2 生产率因素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税改革、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等一些发展农业的措施的出台与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也同时增加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1.3 产业结构因素

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吸纳了大量富余劳动力,但近两年来随着企业的改制,所有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后,企业生产资料提高了,管理体制比较科学了,这样使其吸纳劳动力能力日趋减少,另外农村三产业落后,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少。

1.4 城乡体制因素

原有的二元制即城乡分割的户籍就业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致使城乡间要素失衡,使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限制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城市非农产业,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的富余。

2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2.1 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

一方面表现为文化素质偏低,大部分都是小学初中文化;另一方面表现为劳动技能低,真正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不多。劳动力素质低在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中对择业范围的影响更加明显。

2.2 外出打工人员工资没保障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工资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外出打工人员辛苦一大年,但最后却拿不到工资的现象仍屡有发生。

2.3 与城镇人口存在就业竞争

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与城镇下岗人员、待业人员急剧增加存在矛盾,城镇给农民进城就业的机会相对减少,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4 劳务市场不健全

目前许多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多是自发性的,无序的流动,有组织的输出比重很小。外出务工主要靠亲帮亲、友帮友,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纽带。这种自发组织形成的输出分布零散、影响范围小、发展后劲不足,造成了劳力就业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3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性对策

3.1 以做强流通领域为着力点,发展适合市场要求的农业和农业产业

积极招引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精深加工,加快构建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深入开展品牌创建,全力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一是重抓精深加工。紧紧依托农业资源优势,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项目落户我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整合本地知名品牌等现有加工资源,挂大靠强大中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快生物食品科技园建设步伐,争创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步伐,增强农产品加工能力。二是完善市场体系。按照县有农产品市场、镇有产地市场、基地有田头市场的要求,以县级农产品市场为重点,以镇级特色专业市场为支撑,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态,推行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场地挂钩、电子商务等营销模式,不断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三是强化品牌建设。强化制标贯标,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三品”申报力度,积极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驰名商标和名优农产品,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同时做好已创品牌保牌用牌工作,放大品牌效应,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

3.2 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进而推进农业产业化

面向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开展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民教育培训等服务,探索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业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推动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相协调。加强农业信息网、“12316”为农服务热线、短信平台等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3.3 逐步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以此来推进农业产业化

按照“服务专业化、管理标准化、运作市场化”要求,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社会服务组织积极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服务,提高为农服务水平。鼓励农技人员、大学生村官、种养大户、农机手等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扩大覆盖范围,实现乡镇专业化服务组织全覆盖,有条件的地方力争每个行政村都有专业化服务组织。积极发挥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为行业内企业和成员提供全方位服务。鼓励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联合协作,提高整体服务能力。

3.4 强化现代农业人才引进培养,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

组织实施现代农业人才工程,壮大农业技术力量。一是注重引进高层次的农业科技人才。制订优惠政策,设定合适岗位,招引现代农业高层次技术人才加盟我县农技队伍,提高农技服务水平。二是加强现有农技人员教育培训。邀请科研院所和外地的专家教授到我县开展培训辅导,组织骨干农技人员到科研院校“二次进修”、农业先进地区“实地见习”,更新知识结构。三是加强乡土科技人员培养。聘用相关专业大学生村官作为村级农技员,建成一支总量足、用得上、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作者简介:孙德高(1969-),男,江苏建湖县冈西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农业经济师,从事农业经济研究工作。

篇5: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振兴农村经济

推动我市现代农业进程

多年来,经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并在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总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市情,准确把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环节,瞄准龙头企业这个关键点,切实提出发展对策,真抓实干,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走出一条具有平安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为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使全市农村经 1

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业产业化呈现以下发展特点:

一是龙头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壮大。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全市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建成了一批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是优势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在政府部门的有力推动、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市场驱动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得到稳定发展,中药材、核桃、花椒、油橄榄、蔬菜、苹果、商品牛、商品猪、优质粮油等产业形成了优势较为明显的产业带。

三是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全市科技部门和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因地制宜地引进示范推广了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农业科技水平得到全面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了45%以上。

四是名优品牌农产品不断涌现。按照市场消费的需求,把树品牌、创名优作为推进标准化生产的关键,加大了对名优新产品的开发、宣传、营销、注册、认证。到2009年底,全市已认证有机食品1个1270亩,绿色食品13个45.85吨,无公害农产品42个182.6万亩,注册商标46件,为拓展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看到以上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龙头企业实力不

强,带动能力弱。总体上看,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仍处在起步阶段,现有的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弱,对农村经济带动力不强,受益农户少。二是大部分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产品单一,附加值不高。真正称得上名牌、拳头产品的少,受多方因素制约许多企业不具备资源开发、技术开发、市场开发的能力。三是农业产加销体系尚未健全,产业布局不合理,规模小,一些龙头企业原料无法保障。四是培育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的环境欠佳。

二、对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建议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项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是符合我国国情和世界农业发展总趋势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中的关键环节,对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走向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的发展水平代表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快慢,关键在龙头企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好坏,关键也在龙头企业。实践证明,龙头带基地、联农户、进市场的生产格局要靠龙头企业;农产品的不断开发,流通领域进一步延伸,实现多次增值也要靠龙头企业;农业集约经营,科学管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也要靠龙头企业。

因此,现就如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出如下建议:

(—)要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建议市、县政府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平安市农业龙头企业规划》,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完成原始积累的老板和农村能人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并在项目招商引资、贷款、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在全市上下形成亲商、爱商的良好风气,真正为企业分忧解难。

(二)龙头企业要坚持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一是要抓市场研究。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最终裁判,拥有市场,企业才能生存发展。龙头企业第一要务就是要紧盯市场、研究市场、开拓市场,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营销手段,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跟踪消费的变化趋势,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

二是要抓市场开拓。龙头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重视本地市场,更要重视外地市场;要关注国内市场,更要关注国外市场,并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增加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三是要抓产销衔接。发展“订单农业”是龙头企业掌握原料来源的重要手段,也是搞好产销衔接的主要形式。龙头企业要在规范与农户的产销合同上下功夫,完善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提高订单的履约率。

(三)龙头企业要在发展中不断提高竞争力

一是要抓科技创新。龙头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的一支重要力量。要通过引进新设备,采取新工艺,推广新技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形成“一料、多种产品、综合效益”的发展格局。

二是要抓质量安全。质量是农产品竞争的核心,是企业的生命,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龙头企业要牢固树立质量安全第一的观念,按照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和管理,从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到产中技术环节,再到产后农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运等,严格按照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操作,提高从农户到加工企业等各环节的标准化生产水平。要建立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我市农产品进入市场,走出国门创造条件。

三是要抓品牌打造。品牌是企业的形象,是产品质量的标志。要把企业品牌建设作为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狠抓产品科技含量,产品质量,以及策划宣传,形成一批企业名牌、行业名牌。

四是要抓增长方式转变。龙头企业要从我国资源短缺的现状出发,转变增长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积极探索农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一

方面要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节本增效,另一方面要发展绿色经济、集约经济、循环经济。要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通过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调整,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和破坏,防止在企业的布局上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篇6: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振兴农村经济

----安远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梅伟春

近几年来,安远县坚持把发展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工作放在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骨干企业,进一步加快了该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建设,已经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近期,为全面掌握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情况,我部对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调查。

一、安远县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

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几年来,我县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通过实施产业带动、项目带动战略,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狠抓龙头企业上档升级,使农业产业化链条不断延伸,农产品基地面积不断扩大,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我县农产品主要以脐橙、食用菌、生猪等三大产业为主。2009年底,全县果业面积达34.2万亩,其中脐橙面积达30万亩,水果总产量达25万吨,其中脐橙22万吨;全县生猪出栏16万头,生猪存栏13万头;生产各种食用菌5000万袋,其中工厂化生产栽培4500袋。据调查,2009年新增12家脐橙打蜡分级包装销售企业,至此,全县拥有安圣达、赣州王品、养生堂、金丰利、仙人峰、祥源等40家加工企业,40条生产线,日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以上;2009年新增贮藏库、气调库40000平方米,全县贮藏保鲜能力达到8万吨;2009年出口脐橙8.1万吨,出口额达

到5296万美元;全省第一家引进橙汁加工企业—养生堂基地果业有限公司。目前,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以脐橙、食用菌、生猪三大产业加工企业为龙头,产值500万元以上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8个,涉及果业、食用菌、生猪等加工品种,其中2个是省级龙头企业,4个是市级龙头企业;据统计,全县8个产值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年总产值达5.6147亿元、现有固定资产17290万元、2009年上缴税收1389万元、2009年企业利润5657万元、现有职工人数达1543人。目前,全县8个产值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年总产值达5.6147亿元、现有固定资产17290万元、上年上缴税收1389万元、上年企业利润5657万元。

二、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体水平低。我县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但只有小部分经过加工利用转化为经济生产力,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竞争力较弱,装备差,工艺落后,技术水平低,初级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

2、科技水平不高,科技含金量低,创新力度不够。我县多数农产品企业缺乏产品自主开发能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在农产品加工方面的应用程度低,科技含量高的企业较少,除深圳中宝农业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属种植、养殖、饲料、屠宰、畜牧业深加工等一体化的公司外,其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属于低层次初加工的企业。同时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影响了加工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3、投入资金不足,影响了农产品加工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长期以来,当地政府在财政、信贷等方面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倾斜不够,加工企业资金运转困难,加工企业贷款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4、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品牌促销程度不明显。我县“三百山”牌农产品没有成为全国知名品牌,销售途径不大。同时存在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小。

三、发展对策

1、加快培育和开发主导产业,着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根据安远县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整合各种资源,发挥科技、加工、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做大做强脐橙、生猪、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全县各级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强化产前、产中、产后衔接,实行从品种选育到产品销售的全过程开发,形成优势区域、优势基地、优势企业和优势品牌,增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带动和促进农业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

2、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水平。通过技术参股、技术转让、买断等多种形式,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开发力度。加强科技和技术改造,加大投入力度,引进先进工艺、设备和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精深加工水平。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加大对生产基地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户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信用意识、质量意识,实现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益最大化。

3、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是严格贯彻“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的原则;二是加大标准化宣传,教育基地和农民认识到标准的重要性,主动把执行的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技术和农艺要求引入基地、农户,按标准化生产管理,确保农产品的安全;三是切实加强安全优质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相关标准的要求,实行产业化开发、企业化运作,实行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

4、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作增强。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探索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二次分配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与农产品基地、农户之间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合作经济组织优势,让农民在产、加、销等环节中获利,形成利益共同体,有效地发挥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民的辐射带动作用。

5、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政策。在资金上,要制定有关标准和有效措施,加强对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和补贴,兑现奖励政策。在用地上,各相关部门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优惠政策,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建用地方面的支持。

6、加强资源整合。一是在品牌使用方面,对同一类型产品打造统一品牌,制订统一的生产标准,严格保证产品品质。在组织形式上,鼓励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与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联合或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二是在经营模式上,鼓励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延长链条,加强与合作社、市场的连接,加快推广“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合作社+市场”、“ 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合作社”等多种经营模式,实现农产品加工企业价值最大值。

篇7: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振兴农村经济

高县政府副县长 李诗淮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科技兴农”的载体和基础,是实现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高县在加速建设“经济强县”目标的过程中,立足实际、超前谋划、高点定位,以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举措,以农业标准化为载体,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主动融入全省、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高县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通过努力,全县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初显成效,已建立并验收省级茶叶农业标准化示范乡1个,正在创建的省级示范项目3个。

一、高县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产业优势

高县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县,是全国茶叶基地县、全省蚕桑基地县、畜牧基地县。近几年来,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产业有龙头、龙头带产业的新格局。山区茶叶经济带、平坝蚕桑经济带、河谷竹业经济带“三带”布局进一步优化,蚕、茶、竹、畜、粮和劳务输出“5+1”农业支柱产业提档升级。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四川省最具活力十大特色县”,是“全省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2010年,实现农业产值2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60元,增长16.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一是蚕桑产业。全县已建成桑园面积18万亩、年产茧10万担的蚕桑基础,2010年全县产茧11.2万担,继续保持全省第二、川南第一。蚕农售茧收入达到1.48亿元,同比增加58.8%;二是茶叶产业。茶园总面积12.06万亩,全年生产各类茶叶5265吨,产值2.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50.4%; 茶业经济的区域特色产业效益已逐步显现,成为我县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来源。

(二)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业保持了快速增长,涌现出高洲酒业、立华丝绸、早白尖茶业等一批省市重点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主体数量增加,实力增强,品牌更响。全县农业产业化企业44个,其中重点龙头企业24个,年产值上千万元的8个、超亿元的6个,辐射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21个,面积36.3万亩,各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2.17万户,通过订单合同、二次返利、股份合作等形式紧密联结农户占带动总数的75%。

(三)专合组织逐渐规范发展。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完善,全县专合组织已达144个,增长8.2%。其中种植业101个、养殖业21个、加工运输业3个、服务业6个、其它3个。成员数63426个,带动农户85310户,占总农户的75.3%。会员人均收入8971元,同比增长8.7%。

二、突出重点,示范带动,强势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一)明晰发展思路。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优质、强化基地、壮大产业”的思路,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依靠科技,创新机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以特色产业为主导产业的集中发展区,把我县建成全市重要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基地。

1、坚持市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用市场化手段调整农业结构,着力培育壮大我县优势比较明显、市场前景广、产业覆盖面大的茶叶、蚕桑等优势特色产业。

2、坚持区域合理布局。立足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把优化产业基地布局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围绕县委、政府确立的“三带”产业发展布局和“5+1”支柱产业,引导特色产业基地向优势产业带聚集,着力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引导生产要素向基地集中,促进优势区壮大规模、提升效益。努力形成“核心示范、连片发展、全面覆盖”的产业发展格局。

3、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引进、集成和推广,良种良法良制配套,构建产业技术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4、构建现代产业化经营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强化产前、产中、产后衔接,着力培育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乡村鲜活农产品市场,培育现代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心,做强龙头企业,壮大品牌,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推进农工贸一体化,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运行机制。

5、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生产经营主体地位,强化引导和服务,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基地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二)突出主导产业示范效应。

围绕全县蚕、茶、竹、畜、粮等主导产业,我县选择了“羊田茶叶、立华蚕桑、高洲高梁、早白尖茶叶”等重点农产品创建标准化示范乡,通过大力推广“公司+农户+标准(科技)+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农业标准化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以示范乡带动效应促进标准化的推广,并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推进茶叶标准化建设:一是加大了茶树良种化建设,以茶树良种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扩大茶园面积和生产规模,壮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不断改善茶叶生产基础。二是加大标准化建设力度,加强基地质量监控,着力推进无公害基地整体认证;积极支持企业开发绿色食品茶、有机茶,走高效生态茶产业之路;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推进生产车间标准化建设;支持企业创立品牌,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三是制定县级茶叶生产、加工标准化技术规程,健全完善茶产业体系,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高县茶叶在全省的知名度。

推进蚕桑标准化建设:突出科技含量、规模发展,实现“五化”、“一高”。“五化”即桑蚕品种优良化,每年新建和改造桑园10000亩;小蚕共育化,每年新建标准化小蚕共育室100间,小蚕共育面达到100%;大蚕省力化,每年新(改)建标美化蚕房(棚)500间,省力化饲养面达到100%;上蔟方格化:每年推广方格蔟片75万片,实现上蔟使用方格蔟比例占到100%以上;消毒防疫专业化,95%的蚕农户有消毒池、贮沙坑、石灰缸;“一高”即高效利用和开发。每年在蚕区新建沼气池500口,桑园间种蔬菜、蘑菇、牧草等,实现桑园的立体开发,蚕桑附产物的循环综合利用。

推进高粱标准化建设:通过全面推广示范优良品种,统购高粱种子,集中育苗,确保出芽率在95%以上,壮苗率在90%以上,按高粱生产周期,强化各时段管理,推行适时早播等关键增产技术,普及配方施肥,全面实施绿色植保技术等措施,综合提高高粱单产。并采取“二次返利”模式,对发展较好的镇乡和农户采取奖励化肥和酒糟粉的方式予以返利。

目前,全县通过验收的省级茶叶农业标准化示范乡1个,正在创建的省级示范项目3个(1个高梁示范镇、1个蚕桑示范乡将于今年5月中旬验收,1个茶叶示范乡将于明年验收),并正申报创建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标准化示范项目的建设,有力推动了农产品的品牌提升,“早白尖茶叶”、“林湖红茶”、“凯华茧丝”和“金潭玉液”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优质产品走向市场,不断增强了产品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深化农业标准化发展,加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一)突出规模发展,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现代农业是领域宽广的多元产业体系,是以信息传递、现代物流、博览会展、农业旅游、合作组织等为重点的现代农业服务业,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突破小农经济“小而全”的历史性局限,走上产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路子,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1、加快基地规模化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着力构建特色板块基地,提升 “5+1”农业产业化水平,形成产业成带、基地成片的新格局,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切实建好企业“第一车间”,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初级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通过多种形式实现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的对接,建立数量充足,质量稳定的原料产销基地,切实解决好农产品对龙头企业供不应求的矛盾。

2、加快产业化经营。以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的良性互动为原则,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扶强、扶大、扶优”的原则,大力引进和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涉农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庆符--文江农副产品加工园区为载体,培育“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成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流通体系,推动农产品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着力延伸产业链,使农产品上档次、增效益。

3、加快专业化服务。要培育农产品经纪人、营销大户、中介组织等农产品流通主体,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与广大业主、农业企业结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当好农产品市场的第一信息员、农产品流通的第一直销员和引领农民进入市场的第一领航员,农民提供农资、信贷、农产品销售、技术指导等全方位的服务,逐步形成上连市场、下连农户、信息畅通、购销快速、农民信得过的流通网络。

4、加快市场化建设。有计划、分步骤地培育一批农产品产地交易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为高县农产品“走出去”搭建平台和桥梁。要加强粮油、茶业、蚕业、果业、畜产品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建设农产品产地大市场,与农产品销区大市场连接,进入大型连锁超市,建立一个全方位、高标准的物流基地,形成发达的农业市场体系,为农产品销售以及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农业的高度市场化。

(二)突出提质增效,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现代农业是现代科技支撑起来的农业,要坚持把农业增效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和综合效益,以科技优势抢占现代农业发展的制高点。

1、加强技术引进与推广。抓好一批面向农业、农村的重点农业技术、与产学研机构建立互助平台,开展动植物新品种选育、配套技术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农产品精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新技术、新产品。每年每个产业至少引进、示范、推广2--3项新技术或新品种。

2、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水平高、经济效益高的“三高”动植物品种为重点,在向家坝引水工程灌区、七仙湖水库、惠泽水库等水库灌区和南广河提灌区域,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提高机械化水平为基础,加快发展智能化大棚、中小拱棚、滴灌喷灌、容器育苗、标准化菇房、低温保鲜库等设施农业。积极扶持连片开发农村产业,尽早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安全高效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

3、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业。以生态、安全为前提,突出抓好生猪、家禽、粮油、茶叶等优势农产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认证,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站,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技术指导,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包装、流通、销售各个环节严格执行绿色和有机标准,全面提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我县农产品中的比例。

篇8:创新发展理念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理念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是包括农业在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农业经营形式。当社会经济条件不具备时, 农业产业化是不可能产生的, 人为地推行农业产业化也不会获得成功。农业产业化的产生, 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又符合农业发展阶段的规律性。农业产生化是通向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 是市场经济对农业的新要求。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拓宽发展思路, 创新发展理念。坚持统筹协调理念, 注重发挥产业化在推进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坚持运用商业化理念, 注重发挥产业化在搞活农产品流通、发展农业精品名牌中的推动作用;坚持科技创新理念, 注重发挥产业化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先导作用和产业化在完善农业经营体制中的创新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注重发挥产业化在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中的示范作用。

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 以科技为先导, 以深加工为龙头, 以市场需求为坐标, 不断拓展产业链, 农业产业化就一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科技型龙头企业是科技产业化的“火车头”, 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近年来, 沛县按照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农民的思路, 坚持“大规模、高水平、外向型、强带动”的标准, 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壮大具有市场开拓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上, 初步建成了海阔、福润、大丰、天顺、帝苑、春光粮食等一批拉动力强的科技型龙头企业, 以龙头企业的率先发展有效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 全县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386家, 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45家, 县内共有省级龙头企业2家, 市级龙头企业11家, 县级龙头企业42家, 形成了阶梯式、递进式的发展格局。2008年13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11.2亿元, 利税1.04亿元。在386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中, 生态肉鸭、创汇特菜、优质稻米三大优势产业的企业总量达130家, 占整个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33.7%。以福润禽业、桂柳禽业、海阔农业为龙头的生态肉鸭集种鸭孵化、规模养殖、宰杀分割、羽绒加工、饲料生产、禽药生产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以帝苑食品、大丰食品、天顺农副产品加工为龙头的创汇特菜集采后分级、包装、保鲜、速冻、脱水及精深加工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以春光稻米、龙泉粮食、月星粮食为龙头的优质稻米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是沛县独具特色的农业三大经济板块。龙头企业带动初见成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推行标准质量体系认证, 有效地带动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品牌建设, 全县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81万亩,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1个, 绿色食品33个, 有机食品9个, 获省、市名牌农产品称号2个, 为农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了“绿卡”。春光粮食有限公司生产的“契旭”牌无公害大米畅销上海、苏州, 恒丰畜禽有限公司的无公害肉鸭闯进了关东, 帝苑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蔬菜远下东洋。三大主导产业带动本县农民人均年增收达2000余元。

集成和转化科技成果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

实践证明, 提升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 必须把技术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 把单项的创新成果进行有机地集成, 使创新成果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三大农业产业作为全县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通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开发、传统肉制品加工现代化、绿色农业无公害标准化技术、冷鲜肉保鲜技术、肉制品质量安全技术及新产品开发示范推广, 增强了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大幅度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2008年全县肉鸭饲养、加工量均达1.2亿羽, 成为全国鸭业第一县, 被授予“中国肉鸭之乡”称号;蔬菜复种面积突破百万亩, 其中设施菜种植面积35万亩, 特菜50万亩, 成为全省特菜第一县, 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菜达到46万亩, 使全县蔬菜复种面积达到百万亩以上。建成了西南部100华里特菜长廊, 中部20万亩设施菜基地, 西北部5万亩瓜菜立体间套基地。蔬菜总产值达到37亿元, 总效益达到27亿元;优质稻米55万亩, 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 南菜、西鸭、北菌的设施农业格局已经形成。全县生猪饲养量达84.1万头, 规模养殖户1206户, 规模养殖出栏量达36.5万头, 规模养殖比重43.4%;蛋鸡饲养量924万羽, 规模养殖户1668户, 存栏780.6万羽, 规模养殖比重84.4%;肉禽饲养量达1.11万羽, 规模养殖户7661户, 肉禽出栏9995万羽, 肉禽规模养殖比重90.4%。全县有养鸡专业村15个, 养羊专业村12个, 5000头以上养猪场11个。在肉鸭生产上, 沛县已形成全国最大的肉鸭养殖基地, 培植了166户年饲养量5万羽以上的专业养殖大户、81个20万羽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小区、24个百万羽以上的专业村、8个百万羽以上的肉鸭规模养殖小区、5个千万羽以上的专业镇, 形成了林鸭复合养殖、小区规模养殖、湖滨水面养殖三种肉鸭养殖方式, 占地面积发展到0.8万亩, 生态肉鸭养殖量超亿羽, 90%实现集约化饲养, 亩均效益3万元左右。

建立技术服务体系提供产业发展技术服务

近年来, 沛县科技部门先后开展了以提供创新技术培训、项目包装、项目推介、技术咨询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培训活动, 建立了科技培训基地, 有效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2008年举办各类业务培训300余场次、编写了《沛县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技术资料》10万份, 累计培训55230人, 包装项目200余项, 招商推介项目100余项。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多方协调搭建“科技金桥”, 先后帮助企业包装申报新项目10余项, 获资金支持500多万元, 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立沛县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与南京财经大学共建了谷物脂肪酸测定仪实验室, 成功孵化徐州信得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

在创新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沛县科技部门充分发展了科技项目的支撑作用, 取得显著效果。近年来, 沛县在科技项目和资金方面连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2008年的科研立项, 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新突破。共组织申报各级项目106项, 目前, 全县获批科技项目65项, 其中国家农转资金项目1项、国家富民强县项目8个, 国家星火计划11项、火炬计划5项, 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项目3项、省苏北科技发展计划4项、省中小型创新项目1项、省特色产业项目3项, 省引进人才项目1个, 市星火贴息4项, 市级24项。争取资金1078万元, 占六县的40%, 争取资金项目位列全市第一。全县科技项目申报、立项和资金争取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完成验收市级以上项目21项。同时, 对市以上科技计划项目, 认真抓好科技成果的中间试验和成果推广, 发挥其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示范推广, 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广优质麦烟幅188、烟农19, 苏徐2号;推广合作906、合作907蕃茄、百利西芹、球茎茴香等蔬菜新品种;豫粳6号、“津稻107”、“竹紫17”等优质稻米;畜禽良种主要推广樱桃谷肉鸭、波尔山羊、加系瘦肉型猪、斯格猪配套系, 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在畜禽产品加工上主要推广应用微波杀菌技术、低温滚揉嫩化牛肉等一批省级名牌产品, 提高了特色产业科技含量和整体竞争能力, 推动了产业化进程, 提升了科技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全县自主创新能力逐渐增强。

在肯定沛县科技创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同时, 客观地分析, 沛县农业产业化不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技术水平上远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今后必须在上规模、上水平, 完善运行机制和政府搞好引导协调等方面加大力度。

(1) 延长农业产业化的产业链, 搞好农产品的深加工, 达到上规模、上水平的要求。

目前沛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都是属于“收购——贮藏——销售”模式, 或是一级加工产品销售, 即原料或半成品销售, 缺少附加值。例如, 稻谷加工成大米销售。如果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进行稻米深加工, 以米糠为原料提炼米糠油, 再以米糠油和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弃油料生产生物柴油, 最后以生产米糠油产生的“副产品”——米糠粕为原料生产高效优质饲料, 形成“水稻——大米, 米糠——米糠油, 米糠油——生物柴油, 米糠粕——高效饲料”的无污染纯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另外, 稻米深加工途径还可采用生物法、电离法、两步糊化法等工艺技术, 生产米淀粉、米蛋白、变性淀粉等产品。通过深加工, 使稻米资源增值5~10倍。与此同时, 沛县的畜禽产品、特色蔬菜也应通过技术创新延长其产业链, 进一步增加产品附加值。

(2) 完善运行机制, 调节好各方的利益关系。

沛县特色农业三大板块属于地方特色鲜明, 优势突出的产业, 应以发展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为重点, 集中力量做大规模、创新技术、增强竞争力。做强三大板块, 离不开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 要不断巩固“企业+基地”的模式。但目前多数企业以自身利益为基础, 和农户没有紧密的利益关系, 完全采用“随行就市”的模式, 这样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稳定发展。今后要在创新管理机制上下功夫, 完善运行机制, 扩大订单农业的范围, 切实保障农户的利益。

(3) 政府要搞好引导工作。

上一篇:九年级化学期中考试总结和反思下一篇:大学校园禁烟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