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工作规则试行

2024-05-30

水利部工作规则试行(通用6篇)

篇1:水利部工作规则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有序地开展中心机关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本中心机关工作人员在遵照执行上级制定的有关规定的同时,应当施行如下基本工作规则:

一、出勤与考勤。

(一)上班不无故迟到、早退,不旷工。按中心的考勤制度自觉参加考勤。无故不参加考勤的,因私、因病离岗不履行请假手续的,视同旷工。

因公外出(开会、出差等)按上级有关通知或中心领导指派,同时告知办公室备案。

因私、因病离岗,离岗时间半个工作日以内的,按层级向领导口头请假;离岗时间超过0.5—2个工作日的,事先填写《请假单》报中心分管领导签字,将《请假单》送办公室后离岗;离岗时间在2个工作日以上的,《请假单》经分管领导签字同意后报中心主要领导批准后离岗。因病离岗的,加附医院证明。(急病允许事后补办请假手续)

(二)维护会议秩序。开会、学习要准时参加,因故缺席或迟到、早退的,事先应向会议主持人请假,并告知办公室。不随便进出会场,不在会场抽烟和使用手机。(季度考核分5)

(三)维护办公秩序。在本单位上班时,着装整洁,仪表端正,精神饱满,佩带服务证上岗。

在上班时间,除相互商量工作外,不串门(上网)聊天,不玩电脑游戏,不干与工作和学习无关的事。(季度考核分15)

(四)遵守值班制度。因故不能到岗值班的,要事先告知办公室,在本机关人员中自行调剂值班。(季度考核分5)

二、工作与学习

(一)主动开展本职工作。围绕中心确定的工作重点,按自己的工作职能,务实创新,制订月度、季度、年度工作计划,按层级报领导审定后实施。工作安排饱和,限时完成。(季度考核分20)

(二)服从组织领导。积极参与民主决策,在讨论时,应当发大局为重,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对上级(领导)交办的、集体决定的工作,应当负责地实施,限时完成,不自行其是,敷衍塞责。(季度考核分20)

(三)加强协调配合。需要相关处室和外单位配合协调的工作,或者相关处室和外单位需要本人配合协调的工作,应当积极配合沟通,优先完成配合工作,不各自为政,不相互推诿、扯皮。(季度考核分10)

(四)服务优质高效。接待服务对象热情、周到,实行首问责任制,使用文明用语,负责地回答、说明和解释服务对象提出的问题、咨询,认真处理、限时办结服务对象的查询、投诉。(季度考核分5)

(五)积极为窗口服务。履行对办证窗口的监督、管理、服务职能,帮助窗口解决实际问题,遵守大厅工作制度,维护大厅窗口形象。(季度考核分10)

(六)按职能或依领导指定的课题,开展经常性的工作调研。调研应当亲历亲为,求真务实。(本项列入年度考核内容)

(七)积极参加上级或中心组织的各类学习培训,正确处理工学矛盾,自学可用知识和业务技能,提高学历水平,胜任本职工作,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本项列入年度考核内容)

(八)进行经常性的工作交流汇报(述职),对工作绩效的反映要客观、如实、透明,讲究诚信,不弄虚作假。(季度考核分10)

(九)熟练地使用网络等自动化办公技术,自己动手处理职务范围内的办公信息,按规范操作计算机,自觉维护网络安全。(本项列入年度考核内容)

(十)厉行节约,提高工作效益。节约经费开支和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时效和办公用品的使用效率,珍惜公共财物。(本项列入年度考核内容)

三、领导干部以身作则

(一)领导干部应当带头遵守上级有关规定,带头遵守中心的出勤考勤制度和工作规则。

(二)领导干部应当带头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按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办事,负责地做好分管工作,自觉维护集体领导,不搞各自为政,不失位、错位。

(三)科级领导干部按工作分工承担的重点工作,在向分管领导汇报的同时向主管领导汇报。

(四)处级领导干部、各处室每年要写出至少一篇工作调研报告。

(五)领导干部按职责和分工负起责任,主动承担急、难、险、重工作任务。

四、评议与考核

实行月度考核与季度、年度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月度考核以考勤记录为主,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按季度、年度考核为主。月度、季度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考核的基础和依据,在年度考核计分中应占30份额。年度考核按上级制定或中心党组决定的标准和方式进行。考核结果与考核奖金、各类评先奖优、职务升迁挂钩。

月度出勤、考勤记录和季度完成工作目标的情况考核结果在机关公布,接受监督和评议。

此规则从200*年6月1日起执行。

附:中心机关公务人员考核细则

中心机关公务人员考核细则

(一)月度考核:

凡按规定出勤上班无违规违纪现象的,每月考核奖200元。如有下列情况的酌情扣奖:

1、上班无故迟到三次及以上或累计迟到时间超过15分钟的,扣当月考核奖金50元。

2、因私请假离岗半个工作日的,扣当月考核奖金5元;

一个工作日的,扣当月考核奖金10元;超过一天的,依此扣除考核奖,直至扣完当月考核奖。

病假一个月以内的,不扣当月考核奖;连续病假一个月以上的,超过的时间按比例扣发当月考核奖金。允许用年休假抵扣病、事假(年休假时间按规定扣除假日时间)年休假一天可以抵扣病假2天或事假一天。

3、旷工半个工作日的,扣当月考核奖金100元;一个工作日的扣除当月考核奖金。超过一天的,除扣除当月考核奖外,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4、上班时间有违反办公秩序行为的,第一次警告,并扣发奖金20元;第二次扣发奖金50元;第三次,扣发当月考核奖金。

5、因出勤与考勤、违纪被上级有关部门查处的,扣除3个月考核奖金。

实行加班调休制度:凡节假日等加班,经分管领导签字后到办公室领取加班卡。因病、因事请假的,允许用加班卡抵扣,抵扣办法同年休假。

月度考勤、考核以电脑刷卡记录、《请假单》(医院病假证明)和办公室备案情况为依据,经纪检、监察室审定后执行奖罚。

(二)季度考核:

季度完成工作目标的情况考核,按项目赋分,在机关公务员中进行无记名民主评议投票(占30),同时处室负责人给本处室公务人员及所有处室负责人评分(占30),中心主任、副主任给处室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评分(占40)。凡是打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分的应说明理由,不说明理由的,视为称职起点分。考核情况汇总后经纪检、监察室审定后执行奖罚。

季度考核90—100分为优秀;70—89分为称职;60—69分为基本称职;59分以下为不称职。考核优秀的,从91分起每分奖5元;基本称职的,扣除考核奖金200元,由分管领导和监察室主任谈话戒勉;考核不称职的,扣三个月奖金。

季度考核在新季度第一月第一周进行。

(三)考核办法:

1、月度考核:由中心办公室根据考勤记录和外出备案登记情况,在校对核实基础上提出考核结果意见;中心纪检、监察室审定;公示(一天);党组对不同意见审定;执行奖罚。

2、季度考核:民主评议;办公室汇总评议结果;纪检、监察室审定;公示(一天);党组对不同意见进行审定;分管领导和监察室对基本称职和不称职人员谈话诫勉;执行奖罚。

篇2:水利部工作规则试行

工作规则(试行)》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1〕18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部有关直属单位,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

《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试行)》经国土资源部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三日

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

(试行)

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1 第二章 工作内容...1 第三章 工作程序...1 第四章 质量控制与成果管理...1 第五章 附 则...1

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

(试行)第一章 总 则

一、为规范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提升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水平,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和《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制定本规则。

二、本规则中的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是对自然内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权属变化,以及各类用地管理信息,进行调查、监测、核查、汇总、统计和分析等活动。

三、开展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目的是,掌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保持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和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和现势性,以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土地变更调查是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经依法公布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是实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依据,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关专项规划的基础。

五、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应充分运用国土资源遥感监测全国“一张图”和土地“批、供、用、补、查”用地管理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等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的日常实时监管信息,努力强化常态化变更监管,减少变更调查工作量,节约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六、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按照国土资源部统一组织、统筹安排、一查多用、分级实施,各级国土资源相关业务部门分工协作、多方参与、各司其职、共同负责的原则组织开展。

七、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牵头组织,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具体实施,各相关司局和单位共同参与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以部专题会议方式,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

八、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应在各地日常变更工作的基础上,每年集中开展一次,统一时点是当年12月31日。

九、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所需经费,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据《土地调查条例》相关规定,商同级财政部门协调解决。

第二章 工作内容

十、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应在上国土资源遥感监测全国“一张图”的基础上,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将日常管理形成的“批、供、用、补、查”用地管理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等信息,实时叠加到“一张图”上,逐步实现实时变更。各地要及时利用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更新下一国土资源遥感监测全国“一张图”,并保持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相关信息更新的连续性与现势性。

十一、在遥感数据需求统筹的基础上,采购当年覆盖全国的最新遥感影像数据,加工制作遥感正射影像图,内业提取当年新增建设用地图斑,开展遥感监测工作,辅助开展变更调查。同时提供给相关矿政业务部门,利用遥感影像对矿产地储备范围进行监督管理。

十二、以县(市、区)为单位,全面开展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调查,查清内各类土地的实际变化情况,重点查清建设用地、耕地的变化情况。

十三、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用地管理信息调查,查清内各类新增建设用地的审批情况、用地合法性情况、“批而未用”土地情况、基本农田保护情况、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情况等日常用地管理信息。

十四、依据变更调查结果和日常变更结果,按照数据库建设的国家标准和规范,实时更新土地调查数据库。每一,年底按统一时点要求,全面更新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十五、依据调查结果,开展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数据的分析工作,对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及耕地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使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违法用地与土地督察等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与建议,编写分析报告。

第三章 工作程序

十六、制定工作方案。由部地籍管理司牵头,部相关司局共同参加,根据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安排,结合国土资源管理相关业务需求,研究制定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总体方案,经批准后实施。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依据总体方案,编制土地变更调查实施方案,经专家论证并报部批准后实施。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结合实际情况,按照国家统一方案和要求,编制本地区实施方案。

十七、全面部署工作。部地籍管理司依据总体方案,并根据国土资源管理的具体需求,组织起草开展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经部审定后,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变更调查工作。

十八、开展遥感监测工作。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负责按照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规程,组织开展全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工作,遥感监测生产成果供各地开展土地变更调查、用地管理信息调查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使用。

遥感数据供应商和遥感监测任务承担单位,应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确定。

十九、开展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加强统筹,将土地审批、土地供应、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耕地占补平衡、执法检查、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等各类日常管理信息,实时登录并更新至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充分利用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的各类用地管理信息和矿产资源的日常监管信息,与遥感监测成果进行比对,按照职责与分工,组织开展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调查和用地管理信息调查。

地籍业务部门负责组织对本辖区范围内当期每一变化地块进行实地调查核实,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及国家土地变更调查技术规范和要求,查清土地利用实际变化情况,并如实记录。

在地籍业务部门提供的土地利用变化结果的基础上,各相关司局和单位依据建设用地审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补充耕地范围、基本农田占用与补划情况等日常管理资料和信息,负责组织落实并标注相关用地管理信息。

二十、开展数据库更新、汇总工作。省级地籍业务部门负责组织市县级地籍业务部门,按照国家统一的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技术标准与规范,在日常数据库更新的基础上,依据日常实时监管信息和土地利用实际变化情况,每一,年底全面更新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并逐级汇总土地变更调查成果。

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组织对本省级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进行核查确认,对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质量进行检查,按时将通过省级核查检查的土地调查成果报送国土资源部。

二十一、开展调查成果质量检查与核查。部地籍管理司牵头,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具体负责,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组织专业队伍,按照数据库标准和要求,对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送的县级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进行质量检查;对照遥感影像及监测成果等资料,开展变更调查成果的地类一致性核查。其中,对建设用地变化情况开展全面的内业地类一致性核查,对非建设用地流量变化异常地区,开展重点地类流向的内业地类一致性核查。检查核查结果应及时反馈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二十二、开展用地管理信息的国家级审查。部地籍管理司组织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同步将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送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提交部信息中心。部信息中心负责将变更调查成果纳入部综合信息监管平台,通过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实现土地利用变化与用地管理信息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信息的叠加分析,并提供部相关司局和单位使用。部相关司局和单位根据工作职责,分别组织变更调查成果中用地管理信息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信息的审查核实工作,并形成审核结果,按变更调查方案要求的时限,分别及时反馈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二十三、完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各县(市、区),根据部反馈的地类一致性核查结果、数据库检查结果及用地管理信息审查结果和矿产资源日常监管情况,在规定期限内,按各自职责分工,逐一对比核实,修改完善变更调查成果,经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查汇总后报送国土资源部。

二十四、实地核实与重点抽查。部组织对各省级修改完善后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进行再次核查。根据核查结果,结合重点地类的流向、流量特点,确定重点地区、重点地类,由部统一组织,采取行政和技术力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外业实地核实及重点抽查并通报检查抽查结果。

二十五、更新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按照数据库更新的规范和标准,负责检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送的变更调查成果。通过国家级质量检查和成果核查审查的,纳入并更新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二十六、变更调查结果汇总。在更新后的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基础上,按照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汇总的有关规范和要求,部地籍管理司组织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汇总形成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成果。

二十七、开展数据分析,编写分析报告。在汇总结果的基础上,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要求,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开展本级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数据的分析工作,编写分析报告并逐级报送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部地籍管理司会同相关司局和单位,起草全国“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经部审查后报国务院批准。

第四章 质量控制与成果管理

二十八、建立土地变更调查培训制度。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根据土地变更调查工作需要,加强对参与变更调查的技术及管理人员业务技能和管理知识的培训工作,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二十九、设立专家库。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设立专家库,根据需求从专家库中选择或抽取专家,成立专家组,负责解决调查中遇到的重大政策和技术问题,对调查方案论证及有关技术咨询、指导。

十、实行质量检查与监理制度。土地变更调查质量检查与监理制度应遵循公开公正原则,实行量化考核。对不能满足检查与监理要求又不及时整改的作业队伍,应给予通报批评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监理工作应遵循回避制度,作业单位技术人员不能监理本地区、本单位成果。监理检查结果应客观公正,并在第一时间内向各作业单位公布。

十一、实行成果质量分级控制制度。对县级调查成果实行自检、复查、核查确认的质量分级控制制度。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自检,市(地)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复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核查,并报经省级人民政府确认。部负责对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进行核查。

十二、实行奖惩制度。对调查成果质量较高,以及在土地调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部将适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对违法干预调查工作、虚报瞒报变更调查数据的,按《土地调查条例》规定的罚则处罚。对未按时报送或拒不报送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的,进行相应处罚或处分。

十三、调查成果管理及保密。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应按照国家档案及保密管理的有关要求,统一管理,及时存档。国家级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存放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并做异地备份,成果确认公布前,需要使用的,须向国土资源部提出书面申请。经同意后,部地籍管理司以书面方式,通知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提供国家级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并按有关规定签署成果资料保密协议书。

保管和使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资料的单位,必须根据国家保密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数据管理的保密制度。

十四、调查成果应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经确认公布后,由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及时提交部信息中心,纳入国土资源“一张图”,通过综合信息监管平台,服务于国土资源日常管理工作及对外提供使用。

省、市、县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参照国家成果应用模式,实现国土资源管理各项工作在国土资源“一张图”和综合信息监管平台上实时开展。

十五、调查成果公布。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公布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方可逐级依次公布本行政区域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

第五章 附 则

十六、本规则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参照本规则,制定本省(区、市)实施细则,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篇3:水利部工作规则试行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目标,水利科研事业单位

随着我国财政管理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事业单位运行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为适应事业单位改革,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012年2月, 谢旭人部长签署财政部令第68号文, 发布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并已于2012年4月1日起实施。该规则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 同时指出, 行业特点突出的事业单位, 可以该规则为基础, 制定行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和管理办法。笔者以新时期水利科研事业单位会计目标为出发点, 对新规则进行解读。

一、新时期水利科研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指明了水利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 将水利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关乎民族振兴的高度。2011年水利建设投资落实资金3 452亿元, 其中中央水利投资1 141亿元, 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地方水利投资规模达到2 311亿元, 创历史新高。水利科研单位承担水利工程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任务, 为推动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科研保证。

水利科研事业单位属于财政差额拨款的公益性研究机构, 筹资渠道由单一的财政拨款趋于多样化, 自主权扩大、产业属性凸现, 市场理念、竞争意识、效益观念等逐渐加强。因此, 笔者将新时期会计信息使用者分为内部信息使用者和外部信息使用者, 分别分析其会计目标。

1. 内部信息使用者的会计目标。

我国事业单位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 套用国家机关管理模式建立的, 其主要活动受控于政府主管部门, 国家投资仍占有重要位置。作为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业单位信息使用者主要是财政部门、上级单位和事业单位自己, 可以称之为内部信息使用者。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试行) 》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 并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经营管理。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说明中央和地方财政大幅度增加了对专项水利资金的投入, 因此加强公共财政预算管理、贯彻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保证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 仍然是内部信息使用者的基本会计目标。

2. 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会计目标。

随着中央与地方对水利投入的加大, 水利科研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渠道也日趋广泛, 不仅是财政拨款, 私人组织捐赠、金融机构借款、提供有偿服务等收入的增加, 使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也随之扩大, 每一资源的提供者对会计信息会提出不同要求。此外, 由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提出和受托责任意识的加强, 对于财政信息公开和透明的要求也日益强烈, 关注群体不断扩大。总体而言, 外部信息使用者主要有外部监督机构、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资源提供者 (包括纳税人、投资者、债权人) 等。

外部信息使用者不仅关心财政资金的执行情况, 还关注相关资金的使用是否实现了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 同时对组织的资产运行、债权债务、净资产变动等情况, 需要进行连续而全面的分析, 会计信息不仅要真实客观, 还要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 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主要修订内容

原有《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更多的是满足内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对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会计目标考虑不足, 存在财务信息不准确、资产反映不完整、经费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在原规则结构的基础上, 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修订。

1. 明确预算管理范围, 实现资金有效运转。

新规则第六条规定, 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将事业单位发展目标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 说明预算管理不仅包括财政收支, 还应囊括各项收入和支出, 实现单位预算统一管理, 有利于真实全面反映本单位的财务状况和事业成果, 并且为单位财务资源统筹、重大经济决策和科研项目管理等提供支撑。

(1) 规范收入和支出管理。新规则中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 其中修改完善了财政补助收入的定义, 即财政补助收入是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 因此可将事业单位收入分为财政收入和非财政收入两类, 根据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会计目标分别管理。支出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和其他支出, 其中事业支出明确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并在支出管理中提出新的要求, 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有关规定, 注重支出的绩效管理, 依法加强各类票据管理。

(2) 完善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新规则第二十八条分别界定了结转和结余的概念, 结转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已执行但未完成, 或者因故未执行, 下一年度需要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结余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 或者因故终止, 当年剩余的资金。在此基础上, 新规则将结转和结余划分为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非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 根据用途不同, 分别核算和管理, 使净资产反映的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客观。

(3) 明确决算管理的有关要求。决算是预算执行的结果, 不仅要求资金落实到位, 更要求资金使用得当、并实现预期目标, 因此新规则要求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决算审核和分析, 保证决算数据的真实、准确, 规范决算管理工作。

2. 加强资产管理, 与基建会计相整合。

资产管理一直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颇具争议的热点问题, 特别是基建会计与预算会计相分离, 造成会计信息不完整。由于财政分配和基建投资管理体制的原因, 在一个事业单位内部存在两个会计类型, 一个是“事业单位会计”, 一个是“基建会计”, 人为地割裂了事业单位资金的流动和循环的整个过程。随着事业单位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不断增强, 事业单位内部的二元会计体制不但无法满足内部财务管理的需要, 也令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不知所措。

新规则在规范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等方面有所改善, 同时还将基建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进行了整合, 以实现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第三十六条指出, 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并具体规定, 在建工程是指已经发生必要支出, 但尚未达到交付使用状态的建设工程, 在建工程达到交付使用状态时, 应当按照规定办理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和资产交付使用。

3. 增设“财务监督”一章, 建立健全财务监督制度。

新规则增设“财务监督”一章, 具体规定了财政监督的主要内容、监督机制和内外监督制度, 指出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应当实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 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财务信息披露等监督制度, 依法公开财务信息。加强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力度, 不仅有利于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 还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为内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更有效的财务信息。

三、《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在水利科研事业单位的应用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颁布实施, 满足了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 部分行业根据成本管理和绩效管理的需求, 可以在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因此, 如何创新和充实财务管理的内容和手段, 结合行业特点, 合理有效应用新规则, 成为下一步更具实践意义的工作。

通过上述对内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对水利财务信息的目标要求, 可以看出水利科研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渠道较多, 不仅要体现以财政预算和收支管理为主线 (收入、支出、结转和结余) , 还要兼顾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成本费用、资产、负债、净资产) 的思路。同时, 应充分考虑科研事业单位以科研业务活动为主的特点, 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1. 明确成本费用管理要求。

新规则中提及事业单位可根据业务活动的实际需求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办法, 但没有明确指出具体办法。因此, 是否在水利事业单位实行成本费用管理, 首先应明确支出与成本费用管理的关系, 然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1) 支出管理和成本费用管理的关系。新规则第十八条将支出定义为“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因此, 支出管理是在收付实现制下, 以财政预算管理为主线, 不包含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等非资金形态的耗费和损失, 是必须实施的;相较而言, 成本费用管理是在权责发生制下, 以财务管理为主线, 是资产的耗费和损失, 包含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 是可以选择实施的。

(2) 水利科研事业单位进行成本费用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水利科研事业单位主要从事应用开发研究和科技服务, 成本费用管理是以科研业务的经济实质为基础, 可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因此, 进行成本核算可以为编制科研项目预算、分析投入产出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开展支出绩效评价等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持, 并为内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合理保证。

成本费用管理是单位在满足财政预算管理的基础上, 为满足单位财务管理的有关要求提出的, 与支出管理并不冲突, 反而更加清晰地体现了财政管理与财务管理的不同要求, 是切实可行的。

2. 明确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管理要求。

新规则中没有明确指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无形资产管理的问题, 只是在第三十三条修购基金中提及, 实行固定资产折旧的事业单位不提取修购基金。上文已说明, 水利事业单位开展成本费用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因此在资产管理中应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基础, 反映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1) 固定资产折旧。水利科研事业单位因行业的特殊性, 除采购通用设备外, 对水利专用仪器设备的需求较高, 在资产中所占比重较大。由于专用仪器设备工艺复杂、技术先进, 很大部分是政府采购的进口设备, 因此其资金来源于财政补助收入。现行的会计处理是按原值入账后, 同时计提固定基金, 在资产和净资产中同时反映。由于对来源于财政拨款的收入并不计提修购基金, 因此设备的有形或无形磨损, 并未得到补偿, 账面价值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所以, 水利科研事业单位无论其购置经费来源, 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并取消修购基金。对于财政拨款经费项目, 计提的折旧冲减固定基金;实行成本核算的项目, 同时将折旧计入成本费用。

(2) 无形资产计价和摊销。目前, 水利科研事业单位对自行研发形成无形资产的核算与管理缺乏可操作性的规定, 导致该类无形资产未入账, 不利于无形资产管理和成果转化。笔者认为, 此问题可参考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方法, 自行研究开发发生的支出计入当期费用, 对形成的无形资产按实际成本计价;对于取得的无法确认价值的无形资产, 按照名义价值计价。按实际成本计价的无形资产, 应自确认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摊销, 以名义价值入账的无形资产不予摊销。

3. 明确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要求。

新规则修订了事业单位年度财务报告的内容, 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决算表、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等主表, 有关附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等, 新增了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和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财务情况说明书主要说明收入及支出、结转、结余及其分配情况、资产负债变动、对外投资等情况, 水利科研事业单位的核心业务是科研, 并以科研项目为核算对象, 因此财务情况说明书还可纳入科研及辅助业务开展情况、科研项目专项经费使用情况、成本费用控制情况等, 从而使会计报表体系更为完整, 以满足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新规则指出财务分析的内容包括预算执行情况、资产使用、收入支出状况等, 财务分析的指标包括:预算收入和支出完成率、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分别占事业支出的比率、人均基本支出、资产负债率。结合水利科研事业单位的特点, 还可增加科研项目经费来源结构、科研项目预算执行进度、成本费用结构及变动比率等。

四、结束语

随着中央对水利事业的高度重视, 水利科研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更加重大, 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越加丰富。新规则为水利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也指明了具体的研究方向。修订后的新规则在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监督等方面进行了完善和改进。笔者结合水利科研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 针对支出管理、资产管理等提出较为具体的应用办法, 即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 实行成本费用管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管理, 同时对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的内容进行了补充说明。

但在实际工作中, 新规则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需要更好解决的问题。第一, 成本核算对象的确认。水利科研事业单位项目数量多, 规模不一, 如果仅以科研项目为核算对象, 核算方法复杂, 且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因此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确认成本核算对象, 尚需进一步研究。第二, 自行开发无形资产成本的确认。由于很难较为准确地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费用支出, 所以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无法准确确定此类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第三, 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完善。事业单位的考评机制现仍以预算管理为主, 财务指标也更多是反映预算执行和完成情况, 建立健全客观全面的绩效考评体系, 增加非财务指标, 加强软环境控制, 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曹乃恩, 路军伟.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思考与建议.财会月刊, 2011;4

篇4:水利部工作规则试行

一、分类原则定性不当,与一级类目设置反差太大

《规则》第三条称,“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原则是以全部档案为对象,依据企业管理职能,结合档案内容及其形成特点,保持档案之间的有机联系,便于科学管理与开发利用。”“企业管理职能”是《规则》规定的工业企业档案分类的依据即标准。对分类依据的这一定性,与一级类目的设置大相径庭。在一级类目中,只有“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和“生产技术管理类”四类是按“企业管理职能”设置的,而“产品类”、“科学技术研究类”、“设备仪器类”和“基本建设类”四类是按档案种类(科技档案一门中的四种)设置的,“会计档案”和“干部职工档案”则是按档案门类设置的。这就是说,一级类目是将三部分档案分别按三种依据分类设置的,其中按“企业管理职能”设置的类目只占一级类目的40%,按档案门类和种类设置的类目却占一级类目的60%。抛开同一次分类可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依据不说,只就按“企业管理职能”设置类目比按其他依据设置类目少得多而言,《规则》对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原则以“企业管理职能”为依据的定性是不准确的。

也许有人会说,一级类目后六类中的档案是在企业的一定职能活动中形成的,尽管类名并不似企业管理职能,也可视作按“企业管理职能”设置的。但后六类档案是分别在党群工作、行政管理、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管理中形成的档案的一部分,怎能在按“企业管理职能”设置“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和“生产技术管理类”之后又设立与之并列的其他六类呢?一级类目都是按“企业管理职能”设置说显然不通。一级类目可否按《规则》设置可以商榷,但其分类依据定性不准毋庸置疑。

《规则》除规定以“企业管理职能”为分类依据外,还规定要“结合档案内容及其形成特点”分类。“结合”说是不能成立的,一次分类只能使用一种依据,使用两个以上的依据,或以一个依据为主,结合其他依据,分类就无法进行。事實上,《规则》一级类目是无形中将企业全部档案分成“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和其他门类档案三个部分,分别按照三种依据分类的,而不是三种依据的结合。

二、部分二级类目设置欠科学,档案归类难

《规则》第五条规定:“工业企业档案分类二级类目按照企业管理职能和档案特点设置。”按照“企业管理职能”分类设置二级类目,无疑只适用于“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和“生产技术管理类”等四个一级类目档案。但是,《规则》第六条“1”规定“党群工作、行政管理、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管理类的二级及二级以下类目一般按问题或组织机构设置”,“企业管理职能”无论与问题还是组织机构都不具有同一性,不是同一个分类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第六条“1”是第五条按照“企业管理职能”分类的否定。这种自我否定不仅是不应出现的,而且对一次分类提出前后两种不同依据,档案的分类其实也无法进行。

对工业企业的档案的分类工作来说,重要的也许不是《规则》各条款的文字规定,而是《规则》的附表——《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表》。工业企业一般要严格按附表行事,只有部分工业企业可以根据档案实际情况增减某些类目。但是,附表中部分二级类目设置不科学,工业企业在对档案进行分类时,一些档案无类可归,一些档案又不知道归入哪一类好,归类难的问题不可否认。

在“党群工作类”下,既设置了“党务工作”,又设有“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统战工作”、“纪检工作”等类目。“党务”是指“政党内部有关组织建设等的事务”(《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273页)。组织、宣传、统战、纪检工作都属党务工作。很明显,这些类目是不能与党务工作类目并列的。有关党务工作的档案都归到“党务工作”类目中,组织、宣传等类目就无档案可归了。用规定各类目所属档案的“基本范围”来解决类目设置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也不是什么好办法。例如,党委办公室工作大量不是党务工作,其形成的档案却列入其中了。还有,明知“其他事务性工作”不是党务工作,也列入“党务工作”的“基本范围”之中,就更没有道理了。另外,“党委综合性工作”、“党员代表大会或党委其他有关会议”形成的档案,有许多不纯粹是关于党务工作的,归人“党务工作”类不准确,不归入“党务工作”类又无类目可归,使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处于两难境地。党委会和党代会的文件(如党代会上的纪检工作报告),按二级类目设置应归人“纪检工作”类(这会破坏会议文件之间的联系),按“基本范围”应归人“党务工作”类,这也是一大难题。“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和“生产技术管理类”下二级类目设置也存在与“党群工作类”类似的问题。

三、《规则》对档案法律法规、标准和有关理论的强烈冲击

《规则》中“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和“生产技术管理类”是对文书档案的分类类目设置,“产品类”、“科学技术研究类”、“基本建设类”和“设备仪器类”是对科技档案的分类类目设置。《规则》不使用“文书档案”、“科技档案”无疑是经过考虑的。但因隐去了“文招档案”和“科技档案”这两个概念及其对两者实质上的分类事实,《规则》就对档案法律法规、标准和理论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规则》避免使用“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这两个概念,对档案法律法规、标准有很大的冲击。在档案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中,《规则》是一个下位规则,应当与上位法律法规、标准相符。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例如“科技档案”这一概念,在《规则》发布前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1980年)、《国营企业档案管理暂行规定》(1987年)这两部规章中都使用了“科学技术档案”(简称科技档案)这一概念,后者还称“企业档案是企业在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档案的总和。其构成是以科学技术档案为主体”。《规则》竭力避免使用“科技档案”这一概念与此相悖。在《规则》发布后实施的《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2000年12月)、《档案工作基本术语》(2000年12月)等规范中,仍然在使用“科技档案”这一概念,《规则》并未能起到想要起的企业档案工作不再使用“科技档案”这一概念的作用。

《规则》对理论的冲击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分类逻辑原则的冲击。《规则》规定,“以全部档案为对象”是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原则的首要内容。以企

业全部档案为分类对象的,只能是一级分类,即首次分类,二级及二级以下的任何一次分类都是以企业某一部分档案为对象的。一次分类只能使用某一种标准,这是对任何事物进行分类所必须遵循的逻辑原则。《规则》所设置的十个一级类目,分明是使用企业管理职能、档案种类、档案门类三种标准分别对部分档案进行分类的结果,而不是某一种标准对全部档案进行分类的结果。这是违反分类的逻辑规则的。档案分类及类号层次过多,对档案的管理和利用不利。确有必要减少档案分类及类号层次,一级类目中不出现“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两个类目,分别将其二级类目作为一级类目,也应当在《规则》的有关条款中加以特别说明。《规则》对工业企业全部档案进行一级分类违反分类规则,这毋庸置疑。

二是对档案学理论的冲击。“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荀·正名》)。事物的名称经过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而共同认定或形成,这在许多学科中都是存在的。尽管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人对“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这两个概念的科学性提出过质疑,因是约定俗成的,一直以来仍然被大家遵守和沿用。近几年来,出现了“科技档案”“淡化”和“式微”论,可以说这是缘自《规则》的。因为“淡化”(“式微”)论者认为,“企业档案”概念的出现是“科技档案”概念“淡化”(“式微”)的主因。尽管企业档案并不都是科技档案,科技档案也不是全部产生于企业,但因《规则》提出“企业档案”这一概念而摈弃“科技档案”这一概念,一些人这样认为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四、适用《规则》的企业十分有限

《规则》规定“本规则适用于全国工业企业”,而实际只适用于形成档案多的大型、特大型工业企业,因分类层次多和类目设置过多,中小型工业企业和形成档案不多的大型企业均不适用。规模不大,档案不多的中小型企业如强行实施《规则》,一些类目的档案会寥寥无几,一些类目甚至会空置以待有朝一日有关档案的形成。这不是根据档案的实际情况进行的科学分类。《规则》虽然规定企业可以结合实际增加或减少二级类目,但增减过多以致与《规则》大相径庭,就不是实施《规则》了。其实,《规则》应附《大型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表》和《中小型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表》,使之具有广泛适用性。

五、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过于复杂

档案分类应当尽量简化、实用。然而,《规则》却使工业企业档案分类变得更加复杂了,档案归类更难了。不少企业档案工作人员因不知一些档案该归入哪类而烦恼。档案分类不宜过细,这是因为,在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的大中型企业,即使档案再多,只要进行一定的分类和整理编目,档案管理特别是检索利用已经变成易事;在尚未使用电子计算机等工具的小型企业,由于档案数量少,用手工管理、检索档案也无多大困难,分类复杂,类目过多,反而会使管理和检索变得困难重重。

六、按档案保管期限分类存在弊端

按保管期限分类,便于对档案的保管和鉴定销毁,被档案馆纳入接收范围的企业,还便于档案的移交进馆。按现行《规则》设置档案分类类目,雖然一部分档案实际上已分开了不同保管期限(如会计档案),但大部分则未分开不同保管期限,如党群工作类、行政管理类、经营管理类和生产技术管理类。按保管期限进行分类,就必须相应减少其他层次的分类,才能避免档案分类层次过多和类目设置过多的问题。如《规则》附表前四类已有属类34个,对中小型工业企业和档案不多的大型工业企业来说已经够多了,若再按保管期限分类,就要设102个类目,实在是太多了。因此,要按档案保管期限分类,应当相应减少其他分类层次。

篇5:水利部工作规则试行

市纪委工作规则(试行)

为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市纪委常委会的集体领导制度,更好地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根据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划。

一、主要任务

市纪委常委会在市纪委全委会闭会期间,主持日常工作,行使委员会职权,贯彻执行省纪委、市委的指示和市纪委全委会的决定。

二、会议制度

1、市纪委常委会议一般每月召开一次,时间在当月第一个星期的星期二上午,由书记或受委托的副书记召集并主持。遇有特殊情况可随时召开。

2、市纪委常委会议的主要内容:

①讨论贯彻执行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定期分析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及时研究、总结、部署全市纪检察工作。

②审议市纪委常委会向市纪委全委会和市党的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

③讨论市纪委、市监察局向省纪委、省监察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报告和重要请示事项;审议决定以市纪委名义下发的重要文件或规章制度。

④研究决定对市委管理的党组织、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违纪案件的处理意见。

⑤讨论省纪委、省监察厅和市委、市政府交办的重大事项的办理情况和下级纪检监察机关重要事项的请示。

⑥讨论决定市纪委机关科级及以下干部的调动、任免和奖惩;审议市纪委机关处级干部和县区纪委、监察局领导班子成员、市直派驻纪检监察机构领导干部的任免、调动和奖惩。

⑦分析市纪委机关干部的思想状况,研究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和机关自身建设方面的重要问题。

⑧讨论需要常委会议研究决定的其他重要事项。

3、市纪委常委会议的议题,一般由市纪委书记、副书记或常委提出,经书记办公会议确定后,由秘书长负责安排。常委会议讨论事项的汇报材料,由分管常委或有关室准备。

4、市纪委常委会议的召开时间和议题,除因特殊情况临时召开外,一般应提前一天通知各位常委。

常委因故不能出席会议时,应在会前向会议主持人请假,对会议议题如有意见或建议,可在会前用书面形式提出。

5、市监察局副局长列席市纪委常委会议,其他列席人员根据会议内容,由会议主持人确定。

6、市纪委常委会议由办公室负责记录,并根据需要由会议主持人决定是否编发会议纪要。经常委会议讨论通过的、以市纪委名义上报或下发的文件,由市纪委书记或书记委托的副书记签发。

三、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1、市纪委常委会实行集体领导。常委会议必须有半数以上常委到会才能召开。研究干部任免、案件查处等重要事项时,需有三分之二以上常委参加,并经应到常委半数以上的人同意才可作出决定。

2、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凡属市纪委常委会职责范围内的职责,必须由常委会议集体讨论,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进行决策。不能用书记办公会议代替常委会议,个人和少数人无权决定应由常委会议讨论决定的重要问题,无权改变常委会议作出的决定。对重要问题如意见有较大分歧并且双方人数接近时,一般应缓议,待进一步调查研究,交换意见后,下次会议再议。

3、对重大突发性事件和紧急情况,来不及召开常委会议的,书记或副书记或常委可临机处置,但事后要迅速向常委会议报告。

4、常委会议作出的决定,每一位常委都必须坚决执行。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允许保留;如在工作中发现新的情况,可提请常委会议复议,在没有重新作出决定前,不得有任何与常委会议决定相违背的言行。

5、市纪委常委在调查研究、检查工作、参加会议和其他活动时,可以发表指导工作的个人意见,但不能代表市纪委常委会。常委代表市纪委发表的重要讲话和文章,事先必须经过市纪委常委会议讨论通过。

6、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常委会议讨论的内容和情况,除经批准和指定人员在一定范围内传达、通报或公开外,与会人员均应严守秘密,不得向会外人员泄露。

四、党内政治生活制度

市纪委常委要带头参加双重组织生活。每年召开1次常委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总结工作,交流思想,统一认识。同时,常委要按规定参加机关中心组的学习和党支部、党小组生活会议。

市纪委常委如有违反党纪、政纪或国家法律的问题,市纪委常委会议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并按照党章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办理。

(二)为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更好地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两种职能,保证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健康发展,根据党章和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一、职责任务

中共__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在中共__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共__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的职权,主持经常工作。

(一)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协助市委加强全市党风建设,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对党员进行遵守纪律的教育,作出关于维护党纪的决定;检查和处理应由市纪委管辖的党的组织和党员违反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的案件,决定或取消对这些案件中的党员的处分;受理党员的控告和申诉。

维护行政纪律,保证政令畅通。加强全市廉政建设,检查全市行政机关在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和市政府的决定、命令中的问题;调查处理市监察局的监察对象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受理应由市监察局受理的申诉和控告。

(二)召集全委会,向全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对应由全委会决定的事项事先进行审议和提出意见。

(三)组织实施省纪委、监察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指示和全委会的决议。

(四)对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经常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作出决定。

(五)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推荐、提名、任免干部。

(六)以市纪委、市监察局名义向省纪委、监察厅和市委、市政府请示报告工作,向下级纪委、监察局和市直单位纪检组(纪委)、监察室发布指示、通知、通报,制定以市纪委、市监察局名义发布的其他重要文件。

(七)研究其他需要常委会决定的重要问题。

二、组织原则

(一)坚持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的基本原则,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上级组织的决定。如果认为上级组织的决定不符合中央精神或本市的实际情况,可以请求改变;如果上级组织坚持原决定,必须坚决执行,并不得公开发表不同意见,同时可向再上一级组织报告。

每年向省纪委、监察厅和市委、市政府作一次全面工作情况的报告。执行某项重要决定的情况要进行专题报告。遇有突发性重大问题应及时请示报告。

(二)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常委会职责范围内决定的问题,必须由集体讨论决定。任何个人或少数人无权决定重大问题。

常委会委员要有明确分工。每个委员对分管的工作要敢于负责,遇事不推诿、不扯皮,切实履行职责;对于不属于自己分管的工作要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担任市监察局领导职务的市纪委常委,有权处理分管业务范围内的行政监察工作,参与行政监察工作重要问题的决策。

(三)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和决策制度。常委会委员在集体讨论决定问题时,应畅所欲言,充分发表个人的意见,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定。决定重要问题,应充分酝酿讨论,然后进行表决,表决结果由会议主持人当场宣布。对于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应当认真考虑。如对重要问题发生争论,双方人数接近,除在紧急情况下必须按照多数人的意见执行外,应当暂缓作出决定,待进一步调查研究和交换意见后再表决;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将争论情况向上级组织报告,请求裁决。常委个人对集体作出的决定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保留意见,也可以向上级组织报告。

(四)书记负责组织常委会活动,协调常委会委员的工作。常委会委员应支持书记的工作,接受书记对自己工作的检查、督促。

(五)常委会委员在调查研究、检查指导工作或参加其他活动时,可以发表指导工作的个人意见。个人意见必须符合常委会集体决定的精神。凡代表市纪委、市监察局发表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文章,应经过常委会讨论。

三、常委会议

(一)常委会会议一般每月召开两次,如遇重要情况可随时召开。

常委会会议由书记召集并主持。书记不能参加会议时,可委托副书记召集并主持。

(二)常委会会议的议题由书记确定,或由书记委托副书记确定。

常委会会议的召开时间及议题,一般应当提前通知常委,重要议题应呈送有关文字材料。为了保证会议质量,凡提交常委会讨论的问题,事先都要作好充分准备,经分管的书记和有关方面充分酝酿,进行协调,形成比较成熟的意见;对有些重要政策性问题,常委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集中各方面的意见后,再提请常委会讨论决定。会议议题一经确定,无特殊情况,不搞临时动议。临时动议的问题,会议主持人可根据情况裁定是否在本次会议讨论。

(三)常委会会议必须有半数以上常委到会方能举行。讨论干部问题时,应有三分之二以上常委到会方能举行。

常委会委员因故不能参加会议,应在会前请假,其意见可用书面形式表达。

根据议题需要,有关人员可列席常委会议。列席人员由分管办公室的常委提出建议报会议主持人确定。

(四)常委会会议进行表决时,可根据讨论事项的不同内容,分别采取口头、举手、无记名投票或记名投票方式。赞成票超过应到会常委人数的半数为通过。未到会常委的书面意见不能计入票数。

会议决定多个事项的,应逐项表决。

推荐、提名干部和决定干部任免、奖惩事项,应逐个表决。

(五)常委会会议由专人负责记录,并根据情况编印会议纪要,由书记签发,也可由书记委托副书记或分管办公室的常委签发。

(六)常委会会议讨论通过的、以市纪委名义上报或者下发的文件,由书记或书记委托副书记签发;以市监察局名义上报或者下发的文件,由局长或局长委托副局长签发。

(七)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来不及召开常委会的,书记、副书记或其他常委可临时处置,事后应及时向常委会报告。

(八)常委会议决定办理的事项,由办公室负责督促检查办理情况。

四、书记办公会

书记办公会由书记主持召开,讨论的议题由书记确定。

书记办公会不是决策机构,不得决定重大问题。

书记办公会的议事范围是:

1、酝酿需要提交常委会讨论决定的问题;

2、对常委会决定事项的组织实施进行协调;

3、交流日常工作情况;

4、研究其他需要书记办公会讨论的问题。

五、纪律要求

1、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对常委会的集体决议,所有成员都必须坚决执行。常委会上,允许发表不同意见。个人意见被否决后,允许保留,也可以建议提请下次会议复议。

3、常委会议的内容,除经会议同意在党内传达或对外公布外,都要保守秘密,不得随意向外传播和泄漏。

4、常委会委员应自觉维护常委会内部的团结,互相信任,互相谅解,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监督。

5、常委会委员要带头遵守党的“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带头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关于作风建设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带头执行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廉洁自律的规定,为全市纪检监察干部作出表率。

篇6:水利部工作规则试行

一、总则

为贯彻落实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各项措施,公平、公正地选拔和评价高级会计人才,建立程序规范、制度健全,职责明确、管理有效的会计专业高级资格评审工作机制,根据省职称办《江苏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试行)》(附件1),并征得省级人事职称主管部门同意特制定江苏省会计专业高级资格评审工作管理规则。

本规则规范的范围包括组织会计专业高级资格申报、审核、评审全过程。涉及申报人和申报人所在单位及主管部门(或人事代理机构)、市以下(包括市)人事职称部门和财政部门、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与评审工作的专家评委。

申报人指在江苏省境内从事会计及会计相关工作,符合有关条件并已报送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材料的人员。

二、申报

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应及时公开高级会计师申报、评审条件以及申报程序、申报时间和具体要求。会计专业高级资格评审实行个人申报和单位推荐相结合。申报人符合《江苏省会计专业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以下简称《条件》)(附件2)规定的申报条件,申报材料手续齐全,提供的资料真实、完整、规范,申报程序符合规定。

(一)申报

1、符合《条件》的申报人,可以向本单位人事(或职称)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资料。申报人对本人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2、单位人事(或职称)部门接到申请后,应对照《条件》对申报人提交的材料及基本情况进行初步审核,对审核项目内容的真实性、有效性负责。并按本单位申报职称评定的工作程序和要求决定是否同意推荐。

(二)受理

1、申报期间,各级财政部门受理人员负责对申报材料手续完备性、真实性进行审核,对于不符合申报条件的材料予以退回;对不符合规定程序的材料应限期办齐手续后送达,过时不再受理。对符合申报条件的上报人,受理人员填写《申报材料审核表》(附件3-1)随同申报人材料一并上报上级财政部门。

2、市财政部门应按规定及时整理汇总符合申报条件人员信息资料,填制《江苏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情况一览表》(附件3-2),报市人事职称主管部门审核确认,并将审核确认的人员名单及基本情况(附件3-3)向社会公示。

3、市财政部门将人事职称主管部门审核确认的申报人资料、申报人公示情况说明、《委托评审函》(附件4)按规定的程序报省财政厅(附件3)。

4、有主管部门的省级单位应将申报人公示结果及申报材料上报省级主管单位的人事部门,主管部门审查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备性,将所属单位中符合规定条件和要求的申报人资料,统一填制《江苏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情况一览表》(附件3-2),并按规定的要求(附件5)报省财政厅。

无主管部门的省级单位由本单位将被推荐人基本情况填制《江苏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情况一览表》(附件3-2),并按规定的要求(附件5)报省财政厅。

5、外省或部属等非本省辖区内单位会计人员需要我省会计专业高评委评高级会计师职称的,应向省级人事职称主管部门办妥有关委托手续后,连同以上应提供的资料,送省财政厅受理。

破格申报人的材料在上报和公示时应特别说明。

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对各市及省级主管部门或单位在规定时间内上报的申报人资料进行审核,及时受理符合申报程序、手续完备、材料齐全的申报人资料。

(三)公示

1、申报人单位在推荐申报人前,应在本单位显著位置公示申报人姓名及有关情况(附件5-1),公示不少于五个工作日。

2、市财政部门公示经过市人事职称主管部门审核通过的符合申报条件人员姓名等基本情况(附件3-3),不少于五个工作日。

3、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公示经初审并报省人事职称主管部门审查符合申报条件的人员姓名和单位及其他相关信息资料,不少于七个工作日。

(四)申报材料要求

申报人应如实填写各项资料,并要求材料齐全、手续完备、装订规范:

1、不需要装订的资料

(1)《江苏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表》(附件6),一式3份;

(2)《江苏省申报高级会计师任职资格人员情况简介表》(附件7),一式20份;

(3)免冠大一寸近期正面相片一张(背面写上单位及姓名);

(4)取得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以来撰写的具有代表性的本专业论文、论著或译著的原件。

2、需要装订的资料及要求

(1)会计从业资格、学历、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证书、高级会计师考试合格证。考核、继续教育、职称计算机考核等有效证明材料的原件和复印件。财政部门受理后退回原件;

(2)本人签名的取得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以来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总结报告;

(3)取得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以来的获奖情况,反映专业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的有关材料、证明、财会管理或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推广情况,本人签名,单位人事和财务部门共同审核、盖章并由审核人签字。

申报人提供的反映其专业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的材料在本行业、本系统或县(含县)以上范围推广应用的,该证明材料还应有主管单位财务部门或相应的政府管理部门(如财政、国资、证券等部门)核实盖章,并由核实人签字。

申报人提供的复印件应由本单位人事(或职称)部门核实盖章并由核实人签字。其中各市申报人的会计从业资格、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证书,高级会计师考试证书、继续教育证明复印件还应有财政部门核实人签字。

将需要装订的材料按顺序装订成册,并编写《送评材料目录》(附件8),编上页码,连同不需装订的材料一并装入档案盒(附件9)。

(五)省级主管部门或单位、市财政部门应提供的资料

(1)省级主管部门或单位应提供《关于报送

高级会计师评审材料的报告》(附件5)及其附件

(2)市财政部门应提供《关于报送

高级会计师评审材料的报告》(附件3)及其附件。

三、评审管理

公示期满,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将符合申报条件的材料提交给评审委员会。保证评审过程符合规定程序,客观、公正、公平评价高级会计师申报材料。

(一)评审政策

1、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应制定统一的会计专业高级资格评审政策,明确审核评审标准;

2、组织参加高级会计师申报材料审核评审的专家评委学习评审政策,统一审核评审标准;

3、建立评委评审政策协调制度,协调、统一评审中需要进一步明确或统一的政策和标准;

(二)评审工作要求

1、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开展高级会计师评审。评审可实行集中评审与分散评审、单项评审与综合评审相结合灵活的评审与组织形式;

2、按规定从评审专家库中抽取参与高级会计师申报材料评审工作的评议专家和执行评委;

3、填报《评审委员会活动申报表》(附件11)、《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审批表》(附件11-1),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4、评审工作分评议阶段和执行评委会会议阶段:在集中评审工作期间,应由不同的评议专家向评委会提交对评审材料的审核、复核、评审意见,召开评审委员会会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1)评议工作阶段,可根据情况将评议专家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评议。审核人员和复核人员应分别独立评价评审材料,在《评审考核意见表》(附件12)上表达意见并签名;复核人意见与审核人意见不一致的,应说明不一致的理由并签名,不得更改他人的意见。

(2)执行评委会会议阶段,参加执行评委会会议的评委应对经过评议的材料进行审核,表达意见并签名;意见与评议阶段不一致的,应说明不一致的理由,不得更改他人的意见;召开评委会会议,由执行评委在高级会计专业职务评委会表决表上无记名投票表决,赞成票超过出席会议执行委员三分之二以上(不包括三分之二)的为通过。

(三)评审工作纪律

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应制定《评委评审工作纪律》(附件13),规范专家评委纪律要求。宣读评审工作纪律,与专家评委签订《评审纪律承诺书》(附件14),明确职责。

(四)公示

评审会议结束后,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应将通过评审人员的单位和姓名公示不少于七个工作日,接受社会监督。

四、专家评委的产生

(一)江苏省高级会计师评审专家库的建立 根据《江苏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试行)》,考虑新老评委搭配及地区、行业等因素从会计理论界、实务界推荐、选拔若干名高级会计专家报省职称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建立江苏省高级会计师评审专家库,专家库成员任期三年。

(二)评议专家及执行评委的产生

评审工作开始前,根据当年申报材料数量,按随机原则产生本次评议专家及高级会计师评审委员会执行评委,并报省级人事职称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五、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工作要求

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应就高级会计师评审工作中涉及的评审标准、审核和评审、申报材料的管理、评委及执行评委的产生以及评审组织工作全过程予以规范,明确组织工作人员纪律,并根据规范要求对参加审核评审的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

(一)分组分工

组织评议阶段和执行评委会会议阶段评审工作的负责人应由不同的人员担任。评审组织工作应设标准组、审核组、综合材料组。

(二)工作职责

1、标准组:负责评审政策、标准的解释,并形成书面材料(附件15、16);召开评委协调会议,研究专家评委提出的需要集体讨论的问题,明确评委协调会议确定的标准。

2、审核组:负责组织专家评委审核、评审工作,收集专家评委在审核过程中提出的需要集体讨论和研究的意见,核查专家评委提出对申报材料的复查意见(附件17),保证专家评委审核过程中申报及审核材料的安全完整,维护评审工作秩序;

3、综合材料组:负责评审材料的收发、登记、管理和保密工作,及时记录专家评委意见,并统计汇总《审核、复核、评审结果一览表》(附件18)。按回避及随机原则发放申报和审核材料,并记录《评审材料发放表》(附件19)、《审核材料发放表》(附件20);

投票统计和复核、唱票与监票为两组不相容岗位,分别由不同的工作人员承担。

六、后续管理

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及时向省级人事职称主管部门通报评审情况并做好各项后续管理工作。

(一)后续管理工作

1、将公示通过的人员名单及相关材料和电子文档及时报省级人事职称主管部门审核确认;

2、公告省级人事职称主管部门确认高级会计师任职资格人员名单;

3、填写评委会评审意见,加盖相应印章,办理资格证书;

4、整理相关工作底稿和申报人资料一并归档。

5、公告领取高级会计师任职资格证书和退回申报人材料的时间、地点、联系方式,退回材料;

(二)需要归档的文件资料

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应归档的文件资料:

1、《江苏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试行)》;

2、《江苏省会计专业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

3、《评审政策协调意见表》;

4、《评审纪律承诺书》;

5、《江苏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情况一览表》;

6、《申报材料意见表》;

7、《评审考核意见表》;

8、《高级会计专业职务评委会表决表》;

9、《审核、复核、评审结果一览表》;

各市财政部门应将报送省财政厅的文件其及附件资料等归档保管。其他单位按人事档案管理要求保管相关资料。

在申报、评审及公示期间有人民来信或其他方式反映申报人有关申报问题的,组织评审管理单位联合申报人所在市财政和人事部门或主管单位或单位人事部门共同调查核实后按规定进行处理。

附件:

1、《江苏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试行)》(略)

2、《江苏省会计专业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略)

3、《关于报送

高级会计师评审材料的报告》

1、《申报材料审核表》(略)

2、《江苏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情况一览表》

3、《

市高级会计师申报人员情况公示一览表》

4、《委托评审函》

5、《关于报送

高级会计师评审材料的报告》

1、《

同志申报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的公示》

6、《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表》

7、《江苏省申报高级会计师任职资格人员情况简介表》

8、《送评材料目录》

9、《档案盒封面》

10、《高级会计专业职务评委会表决表》(略)

11、《评审委员会活动申报表》(略)

1、《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申批表》(略)

12、《评审考核意见表》(略)

13、《评委评审工作纪律》(略)

14、《评审纪律承诺书》(略)

15、《审核标准表》(略)

16、《审核材料注意事项》(略)

17、《评审材料核实情况表》(略)

18、《审核、复核、评审结果一览表》(略)

19、《评审材料发放表》(略)

上一篇: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心得体会下一篇:沙田中学“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