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的组织原则与制度

2024-05-25

团的组织原则与制度(通用6篇)

篇1:团的组织原则与制度

团的组织制度

中国共产主义表年团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团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

(一)团员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

(二)团的全国领导机关,是团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地方各级团的领导机关,是同级团的代表大会和它产生的团的委员会,团的各级委员会

向同级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三)团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外,都由选举产生。

(四)团的各级领导机关应当经常听取并认真处理下级组织和团员的意见:团的下级组织既要向上级组织请示、报告工作,又要负责地解决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团的各级组织要使团员对团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

(五)团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团员大会制度

一、团员大会是团委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全体成败员共同讨论决定重要问题的会议,出席团员大会的对象应是全体团员。

二、团员大会的如今人为团委委员会。

三、团委要对团员大会情况作认真的记录,每次大会形成的决议应是书面的,应把大会召开情况、团员对所讨论问题发表的意见和表决结果写进决议,并以此作为团委考核的依据。

四、团员大会必须定期召开,至少每季度一次。

五、团员大会讨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和讨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和讨论团章及有关团组织建设和团的工作政策、条例、规则;

2、根据处领导的要求,讨论团员在劳动、工作、学习和参加各项社会性活动中如何发挥模范作用;

3、讨论如何创造性贯彻执行团委的决议,制定团委的工作计划,落实团委的重要工作和进行团委工作总结;

4、讨论团员青年的要求和意见,形成反映团员青年利益决议;

5、开展正常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表彰先进;

6、讨论接收新团员,讨论团委的工作制度,讨论团员的奖励和处分;

7、评议团委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并提出各种有益的建议和批评意见;

8选举团委员会、选举出席上一级团员代表大会的代表。

委员会工作制度

一、委员会是团委在团员大会闭会期间的领导机构,负责团委的日常工作,是团委的核心。

二、委员会要成为团委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必须在工作中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要严格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明确委员会的职权范围。

其次,委员会在工作中必须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委员会要适应工作需要,不断转变工作方式,讲究工作效益。

第四,委员会要严格执行团委工作制度,定期向团员大会报告工作,自觉接收团员大会的检查和监督。

三、委员会必须定期召开,至少每两月一次。

四、委员会的基本工作

1、带头学好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大事,学好《团章》

及有关团组织建设和团的工作的政策、条例、规则;

2、抓好团委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经常向党组织和团委汇报请示工作,及时反映 团员青年的思想情况和愿望,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3、主持团委日常工作,做好团员管理工作,组织开好团委民主生活会,负责团费的收缴,并负责团委经费的自筹,管理和使用;

4、组织实施团委各项活动,对如何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上级团组织的决议,选举新的委员会、选举出席上级团代会的代表,接收新团员,对团员的奖罚等重大问题,为团员大会讨论提出初步意见;

5、如今开好团委扩大会议和团员大会;

6、主动关心团委每一个团员的政治成长和生活情况,做好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的工作,帮助团员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7、根据团委的安排,组织好团员教育评议和团籍注册工作。

团员教育班次议制度

团员教育评议制度是团组织借鉴民主评议党员的经验,结合共青团的特点和团员成长的内在规律要求,在实践中摸索形成,旨在提高团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充分发挥团员的模范作用,增强团的战斗力。

一年一度的团员教育评议必须按质按量完成,在教育评议中要以团委的评议标准为主要标准,要充分体现民主,团员要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团员教育评议以团小组为单位,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一)团员自评(主要根据团员笔记)。团员认真总结自己一年来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以及在团的生活中的表现和情况,成绩和进步,找出缺点和不足,形成书面总结,其他团员的一贯再现和民主评议的意见,对团员作出综合评议。

(三)各小组要认真作好团员教育评议总结,并上交存档。

篇2:团的组织原则与制度

(2006年7月25日,根据录音整理)

很高兴有机会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团干部就加强团的制度建设进行研讨和交流。大家知道,制度建设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和长期性的重大问题。制度涉及团的建设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团的建设和工作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各级团组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团中央的要求,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共青团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共青团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共青团的工作基础和社会基础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比如说体制环境变了、发展基础变了、团青关系变了等等,对团的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这次,团中央组织部在这里以制度建设为主题举办研讨班,很有意义。在此,我谨代表团中央书记处,向研讨班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座的同志们并通过你们向为团的事业发展付出辛勤劳动、作出积极贡献的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致以诚挚的问候!

借此机会,我就加强团的制度建设谈三点意见,与大家交流。

一、充分认识加强团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制度是基本的工作规则。古人云:小智者治事,大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短短十几个字,充分说明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实践,既给共青团组织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实践舞台,也对共青团组织加强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想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是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国家国有经济的基本载体从原来的国有企业变成了国有资本,国有资产的存在形态从原来的实物形态变成了价值形态,非公经济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切都对我们党的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党正在积极运用新的理论、新的实践经验去丰富自身制度建设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路径,缓解经济发展的制度瓶颈制约,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同党的建设形势相一致,我们可以看到,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青年参与经济建设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共青团组织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的存在形态、作用方式和路径也面临着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客观要求。所以说,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团的制度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就能够从体制上畅通团组织参与经济建设的渠道,有利于共青团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更好地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是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促进社会和谐,不仅要求我们妥善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而且要求我们构建一种稳定协调的社会秩序,使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在有序的状态下不断得到调整和解决。社会秩序是各种制度相互联系结成的制度体系所表现出的社会状态。制度是社会生活中的稳定因素,制度一经产生便稳定地存在,并且可以使一些不稳定因素趋于稳定。因此,制度是协调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载体和保障。共青团组织和团员青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基础,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加强团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团组织更好地引导团员青年强化秩序观念,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青年,更好地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合法权益,避免青年个体和群体利益的非制度化表达,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是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特征。制度和文化不同,制度是有形的,文化是无形的。制度管理是刚性约束,强调的是工作方式;文化管理是柔性导向,强调的是思想方式。制度和文化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比如说,在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着无形的文化,而无形的文化又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得以体现。因此可以说,先进的制度和先进的文化相融合,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党正在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模式和目标,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全方位地展示我们党的领导和制度建设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价值取向,即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对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塑造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如何塑造当代中国青年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对于我们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加强团的制度建设,有利于我们遵循文化引领青年、文化塑造青年的规律,培育青年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促进青年在知识、品德、能力上的相互融合,引导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第四,加强团的制度建设是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在于实现我国政治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考虑到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执政党在整个国家政治运行中的特殊地位,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着重从制度层面上解决好如何执政的问题,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当前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党正在以加强和改进领导体制、组织制度为突破口,以完善党的制度为依托,以法制为保障,大力推动民主政治生活的完善。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为党作好青年群众工作,引导团员青年积极有序地参加政治文明建设,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是共青团组织的根本职责。因此,适应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加强团的制度建设,有利于我们引导团员青年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永远跟党走。

所以,我希望各级团组织能够充分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团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把制度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不断抓出新的成效。

二、正确把握加强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团的制度建设,我们应该把握和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要坚持科学性。坚持科学性,是制度建设的根本要求和前提条件,也是共青团组织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实践。坚持科学性,就要求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科学理论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团的制度建设的时代方位,使团的制度建设能够反映时代要求,体现科学精神,实现必要性和可能性的统一。各级团组织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和青年工作规律,充分考虑团的制度建设是否符合团的组织结构、工作活动、项目运作和运行机制的要求,努力排除各种非科学的因素,推动团的制度建设进入理性、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阶段。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坚持服务大局、服务青年,充分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切实维护青年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性。

第二,要注重适用性。注重适用性,就是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制度建设的现实意义,使团的制度建设可行、管用。要善于调查研究,认真查找问题,对症下药地作出制度规定,使制度建设和现实问题相对应,使制度约束对象和问题涉及的方面相关联。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使制度建设能够充分反映青年的需求,使制度程序能够充分表达青年的意愿,使制度内容能够充分代表青年的利益。要注重总结提炼成功经验,把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升华提炼为制度规则,确保制度行得通、做得到。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我们看到有的制度内容比较空洞、抽象,缺乏可操作性;有些制度不符合团的实际工作需要,规范功能弱化;有些制度针对性不强,脱离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失去了制度应有的效用。所以,我们在加强制度建设过程中,应该弄清楚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去健全哪些制度,用这些制度去规范和约束什么样的行为,制度不健全会造成什么危害,制度建设是否符合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要求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予以高度重视。

第三,要增强系统性。增强系统性,是加强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制度相互联系、协调配合,实现制度功能的整合,提高制度体系的整体功效。要培育整体眼光,立足于全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加强制度的对接和联系上,努力形成一种既能发挥各种制度作用,又能让各种制度协调配合的制度分工格局。要优化制度建设结构,既重视基本制度建设,又重视具体制度和实施细则的制定;既重视单项制度的建设,又重视各种制度的优化配置;既重视团内制度的建立健全,又重视团的制度和党的制度、国家法律法规的有机衔接,形成制度合力。要树立开放性的工作理念,增强制度建设的“吐故纳新”能力,提高团的制度体系的开放度。

第四,要维护权威性。维护权威性,就是要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自觉接受制度制约,自觉用制度约束自己的言行。实践反复证明,好的制度固然重要,但制度如果没有权威性,也是发挥不了作用的。要强化制度的规范功能,制定有效措施,规范操作程序,改进执行效果,逐步扭转变通执行制度的现象,坚决克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不良行为。要注重体现平等,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搞特殊化,因为特殊化对制度的破坏作用非常大,会导致制度废弛。要配套组织处理措施,争取纪律约束的支持,以组织处理为手段,着力解决制度建设过程中长期存在的措施不力等问题,严肃维护制度权威,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三、切实抓好加强制度建设的关键环节

制度建设是一个在制度供给和需求双向互动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制度配置结构的过程。在供给方面,制度建设重在设计,设计的要求是适应工作需求和目标;在需求方面,制度建设重在运用,运用的原则是围绕工作目标落实制度要求;在供求互动方面,制度建设重在创新,创新的方向是在宏观上有效调控制度供求,在微观上着力实现动态平衡。可以说,制度建设是一个从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到不断完善发展制度的动态过程。加强团的制度建设,就必须抓好制度安排、制度落实和制度创新三个关键环节。

第一,要抓制度安排。制度安排,是制度建设的基础环节。共青团的工作和建设要富有成效,就必须以健全完备的制度为保障。要坚持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团建是共青团长期坚持并行之有效的重要工作方法,也是团的工作和建设中带有根本意义的基本工作制度,这个制度非常重要。希望大家在工作中坚持党建带团建,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和支持,切实把团的工作和建设纳入党建工作的整体格局。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团的思想、组织、队伍和作风建设的全过程,切实巩固和扩大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的成果。去年我们配合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团开展了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的共同努力,活动达到了增强意识、健全组织、活跃工作的既定目标,现在已转入经常性教育阶段。如何巩固和扩大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的成果,需要我们在制度建设上下苦功夫。在思想建设方面,要健全团的领导班子抓思想建设的责任制度,健全团员青年的思想教育制度,完善团员青年的思想教育网络,提高团组织教育引导青年的实际本领。在组织建设方面,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团的组织设置制度、团内民主制度、评价考核制度等,提高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队伍建设方面,要按照“党放心,青年满意”、“忠诚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岗位,竭诚服务青年”的要求,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要求,加强团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团员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比如说,通过健全学习教育制度,解决好团员青年的学习观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动力等问题,抓好教育培训,确保学习成效;通过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实施动态管理,开展民主评议,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流动团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规律和途径,不断扩大团的管理工作成效;通过健全团内组织生活制度,进一步完善“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秩序,规范落实团的组织生活,提高团员团干部队伍素质。在作风建设方面,要健全完善团的领导干部工作责任制、联系青年制度、下基层抓点制度、调查研究制度等,全面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和《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团的作风建设的决定》要求,集中解决好突出问题,逐步纠正“联系青年精英化,服务对象少数化,工作方式行政化”的不良倾向,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短期行为,把对党负责和对青年负责有机统一起来。要正确处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关系,重视由习惯、习俗和惯例等组成的非正式制度的存在和作用,在以正式制度影响非正式制度的同时,统筹兼顾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发挥,促进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间的相互融合和良性互动。团中央提出把今年作为全团的制度建设年,并将制定下发基层团委、团支部工作规范和《关于加强共青团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四个文件,以进一步推动全团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第二,要抓制度落实。制度落实,是制度建设的核心环节。制度的作用发挥关键在于抓制度落实。有了制度不落实或不能落实,就等于没有制度,甚至比没有制度影响更恶劣。因为这样,制度的权威受到了挑战,非制度化的表达方式就受到了鼓励,所以说制度落实是非常重要的。当前,我们在制度落实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说,我们一些同志缺乏制度观念,习惯于不按制度办事;一些基层团组织在制度执行方面不很严格,导致很多好的制度形同虚设;还有一些团干部和团员青年,不知道有多少制度应该遵守,连该遵守什么制度都不知道,何谈落实呢?所以,在抓制度落实方面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让制度深入人心,把坚决执行制度的理念渗透到广大团员团干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不断增强团员团干部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坚持领导带头示范,做到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教育引导团干部以认真学习制度、带头执行制度的模范行为作出表率,促进尊重制度、维护制度良好风气的形成。要加强监督检查,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违反制度行为的查处力度,真正使制度成为团干部和团员青年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确保各项制度的顺利实施。

第三,要抓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制度建设的动力环节。制度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任何制度都有一个从建立到不断完善的过程,任何制度的内容和形式都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完善,从而实现制度建设的与时俱进。因此,制度创新既是制度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制度建设的发展动力。在制度创新方面,希望大家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首先,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我们既要根据形势和工作需要及时修订制度,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制度建设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又要注重制度建设的继承性,善于总结借鉴成功经验,坚持“扬弃”原则,从而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和比较好的基础上,确保制度改革创新的成果。其次,要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在制度建设中,我们不能片面追求制度的数量和形式,不能只顾制度的制定,也不能单纯讲求制度创新的速度,而要切实注重制度的质量和功效,重视制度约束对象的消化吸收能力,重视如何去有效盘活制度存量,实现规模和效益的有机统一。最后,要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立足当前,通过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使团的制度体系成为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强制和自觉相统一的长效机制链,为团的工作、建设和发展提供相适应、可持续的保障。

以上是我的一个研讨发言,供同志们参考。希望大家能在本次研讨班期间相互学习,认真交流,增进了解,收获友谊。

最后,预祝本次研讨班取得圆满成功!

篇3:团的组织原则与制度

一、小学英语练习活动组织与运用存在的问题

对照《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要求, 重新审视我们的英语教学, 并通过文献查阅与问卷调查, 以及对部分英语教师和学生的访谈、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英语教师论坛等 (访谈和讨论的内容都是围绕下面这道开放式的问题:你觉得小学英语练习活动存在哪些问题) , 发现小学英语练习活动的组织与运用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针对性

37%的人认为教师不重视练习活动设计, 没有认真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点进行练习的组织与运用, 通常信手拈来, 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与盲目性, 缺乏针对性。

2.缺乏趣味性

48%的人认为英语练习活动枯燥乏味, 缺乏趣味性。在访谈中有些教师也提到, 由于考试制度的存在, 来自学校和家长的压力, 再加上英语教师所教班级多、任务重, 使得教师们没有时间去备课, 在组织与运用练习活动时, 没有根据儿童的需要以及他们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去巧设练习、激发兴趣, 多数偏向应试教育, 机械重复, 当然也就枯燥乏味, 趣味性不强。

3.缺乏应用性

72%的人认为英语练习活动缺乏应用性。这也许是第二语言习得所面临的最大的现实问题。在不是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 没有自然的语言环境, 缺乏应用的机会, 只能靠学校英语课堂提供习得场所。而在中国的考试制度和分数主义的影响下, 这也是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较多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 似乎只为了考试而教, 而忘了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4.缺乏人文性

在问卷调查和访谈中, 80%的人提到英语教学缺乏人文性。较多教师忽视了英语的人文性这一特点, 只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 或者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传授, 而忽略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背景, 以为教了字、词、句、篇就能很好地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其实不然, 学生们往往会因为不了解语言文化背景而出现词语歧义、语用失误等现象。

二、小学英语练习活动组织与运用原则

《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学实践也证明, 概念要通过练习理解, 知识要通过练习巩固, 技能要通过练习形成。可见, 练习组织与运用的质量如何, 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这里的练习等同于练习活动, 即指一切围绕英语学习而展开的各种练习活动, 包括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

练习活动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 因而练习活动的组织与运用必须符合《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要求, 要准确地把握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难点, 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 普遍性原则

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 教师在对练习活动进行组织与运用时, 应遵循针对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复现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及时反馈与评价性原则等。

普遍性原则大家都已熟悉, 这里不作详谈。在此主要谈谈英语学科特有的原则。

(二) 特殊性原则 (亦即学科性原则)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使练习的组织与运用取得最佳效果, 除了应遵循上述各学科的普遍原则外, 还须根据英语课程特点和新课标要求, 遵循英语学科特有的以下几个原则:

1. 情境性原则

《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提出:“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 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遵循英语教学的情境性原则, 努力创设情境组织练习活动。

情境性原则是指在英语练习活动组织与运用时, 要克服缺乏母语环境和学习氛围的困难, 运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时事、新闻、生活等素材进行精心编排, 为学生提供一些模拟的情境, 使他们沉浸在丰富的、强化的、持续不断的外语环境中, 去理解所学内容, 接受所学语言。

可见, 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的教学情境是新课标的要求, 也符合第二语言习得特点。

2. 交际性原则

学生学习英语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能用英语听说读写, 能与人交流, 具有明显的交际性。因此, 在英语教学活动练习的组织与运用中, 我们必须遵循这一学科与其他非语言学科区别所在的交际性原则。

交际性原则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 尽量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 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练习, 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 学习和使用英语, 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3. 人文性原则

《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提出英语课程具有双重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英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 要学好英语离不开对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学好英语能加深学习者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语言学习与文化意识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 不仅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还要学习用英语介绍祖国文化。因此, 英语学习的过程也是加深对祖国文化理解的过程。

人文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关注英语教学的人文性, 把人文精神融入教学之中, 实现师生思维上的碰撞、心灵上的相遇和精神上的共享, 让我们的英语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4. 应用性原则

课程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从而达到用英语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目的。这正体现了英语作为一种工具应遵循的应用性原则。

应用性原则是指在组织与运用英语练习时, 教师应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习得场所, 让学生在自己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实现任务的目标, 感受成功;同时, 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应用性原则应服务于学生的听、说、读、写,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为宗旨。

三、小学英语练习组织与运用的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案例

在教学中, 要使练习取得最佳效果, 我们应在组织与运用练习时尽可能地体现多项原则。

如广州版五年级下册Unit 17 What Season Do You Like Best?的练习活动设计如下 (因字数所限, 简案如下) :

I.Preparation

1.Sing a song:How is the Weather.

2.Free talk:The weather In China (Beijing, Shanghai, Wuhan, Guangzhou, Hainan)

3.Chant:Months and Seasons (自编)

Months and Seasons

February, March and April are spring months.

May, June and July are summer months.

August, September, October are autumn months.

November, December and January are winter months.

II.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Tell the task to the pupils

2.Learn:What and how to write

III.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1.Summarize it and give a model

2.Do the writing exercise:My Favourite Season (Having a match)

3.Evaluate (Choose the best one)

在教这一课时, 在准备阶段, 教师可遵循趣味性原则, 运用学生喜爱的歌曲 (How is the weather) 和歌谣 (Months and Seasons) 对本节课要涉及的有关天气、月份、季节方面的知识进行复习,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并根据情境性原则, 利用PPT创设情境采用Free Talk的形式, 让学生用所学英语通过介绍全国各地的季节气候, 了解祖国的辽阔和美丽, 体现了人文性原则, 也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作好铺垫。当复习完相关知识后, 老师接着根据本课主题给学生布置写作比赛的任务, 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学习, 目标明确, 利于学生高效学习。交代任务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分步写作, 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并归纳小结给出范文, 让学生易于理解与内化, 也便于模仿。然后进行“My Favourite Season”的主题式写作比赛,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到写作中去, 做到学以致用, 既遵循了趣味性原则, 又遵循了应用性原则。最后由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评价标准评选最佳文选, 学生必定会快速浏览同学的文章, 并作出判断, 应用与交流了所学知识, 体现了交际性原则。

篇4:团的组织原则与制度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原则;创新

随着经济市场的改革与变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是企业发展党建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在企业基层党组织内部,思想政治工作处于最前沿、最重要的领地。针对这样一种情况,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已经成为该项工作的重点。在企业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始终是党务工作予以重视的部分。在企业各项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是企业基层党组织当前工作的重点内容。该项制度的建立,可以促使企业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登上新台阶。

1 企业基层党组织思想工作原则

在企业基层党组织思想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秉着求真务实的态度,促进企业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在经过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后,企业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主要体现在这么几点。

1.1 围绕中心,抓好结合 企业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开展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为载体抓思想。在生产的过程中从思想入手,促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营发展达到水乳交融地步[1]。将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一起作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并将思想政治融入于经济工作的各项指标。企业要予以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同等的重视,避免思想工作与生产经营形成两种不同的经营规模。

1.2 突出实效性 在新形势下,企业基层党组织工作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所突破,改革过去的工作模式。企业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采用简单说服教育、读书看报与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作为基础。与此同时还应当跟上时代发展速度,满足职工思想道德建设需要,不断拓宽思想政治工作各项内容。应用多种形式丰富基层党组织工作。唯有如此,才能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益,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促使企业在生产中达到最大化的经营效益。

1.3 重视渗透性 企业基层党组织思想工作开展的对象就是企业全体职工。而该项工作开展的基础就是要在充分重视职工的基础上,从人性化的视角出发,从多方面考虑职工的生活与工作,促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渗透到企业发展的各环节中,并能够渗透于职工工作的各方面。企业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性,其实更能够反应该项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1.4 找出问题 在企业基层思想整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该项工作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就是从实际出发,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企业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明确工作的目的,从实际出发,切实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可使用枯燥的说教方法。如果该项工作在组织开展的时候采用该种方法,就会引起职工的反感。企业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的关键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体现出人文关怀,促使企业与职工能够相互配合,积极解决各项问题。

2 企业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途径

企业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是组织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与前提。有原则作保证才能够促使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立足根本,不会走弯路。而在新时期,面对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仍旧需要采取创新模式,促使该项工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1 领导以身作则 企业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领导在其中發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该项工作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领导以身作则。领导干部的言行对职工有着非常大的影响[2]。如果领导人在组织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原则,在组织工作中就难以让他人信服。通常情况下,好的领导会带出好的职工。领导干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非常重要。

2.2 从实际出发解决职工问题 人的思想出现问题,向来与自身利益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如,工资、奖金、住房等等。在此刻如果为员工排忧解难,尽可能满足员工的合理性要求,解决职工当前面临的紧急问题,就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时候,需要与物质利益相互结合。人的思想是行为的动因。在多数情况下,人的行动与自身利益具有某种联系。基于此,企业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就需要关心职工的实际生活。在职工工作中遇见困难的时候,尽可能创造条件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针对职工的合理、合情条件的要求要尽可能的解决。在无法解决的时候需要向职工耐心说明情况,取得职工的谅解。与此同时还需要善于发现和尊重职工的积极性。

2.3 工作管理 公正,就是公平、公开、公道,对所有职工一视同仁。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在管理制度、管理措施与管理政策等多方面。这些管理方面的内容需要制定并颁布,随后就必须严格执行[3]。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最忌讳的就是一人一政策、一天一个政策。而公正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是不可区分出亲疏的。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任何不公正政策,不公开政策以及执行中有偏差的政策,都应当抛弃掉。

2.4 有导向性地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就是要扬正气、抑制邪气。但是在工作中,尤其是在经济市场发展中,企业仍旧有着不少的歪风邪气。企业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树立鲜明的气质,打击邪气。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部要素包含了科学理论说服力、文化生活感染力与法律制度约束力。这些要素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导向,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不偏离实际,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企业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该项工作开展的原则。遵循该项工作开展的原则,才能够不偏离实际。与此同时还能够在思想政治工作原则的指导下,创新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周阳,李智勇.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11(01):33.

[2]聂洪利.当前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难点与对策[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0,14(01):45.

篇5:团的组织原则与制度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教学的作用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游戏教学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 可以调动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积极性。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喜欢玩游戏, 因而将体育教学与游戏有机整合, 与学生特点相符合, 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寓教于乐。第二, 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精神。在体育教学中, 游戏面向的是全体学生, 并需要学生协助合作完成, 因而可培养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第三, 有助于发展学生身心健康。在小学阶段, 学生性格、心理与生理还处于发展时期, 因而这一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与影响是较大的。而体育游戏活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 深受学生欢迎与喜爱, 可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体育知识, 得到体育训练, 增强体质, 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乐观开朗的性格, 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第四, 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意识。体育游戏教学, 寓教学与游戏于一体, 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单一、乏味的教学方式, 有助于学生多方位分析体育活动, 形成创造意识与能力。第五,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通过游戏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 使其进入学习状态中, 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组织原则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需要考虑学生身心特点, 紧扣教学内容, 结合教学实际来选择体育游戏、合理组织游戏教学。

第一, 联系学生身心特点, 组织相关体育游戏。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多数好动、爱玩, 并喜欢自由, 不愿被约束, 因而欠缺纪律性。在教学过程中, 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或单一教学, 那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若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 将课本内容以游戏形式来呈现, 抑或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 则可提高教学效果。如学习篮球运球时,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运球追赶比赛, 即让一位有较好运球技术的同学在前面运球, 而其他学生运球追赶, 若哪位学生追赶上, 则为其所在小组获得分数。通过这一体育游戏, 可满足学生好动心理与好胜心理。同时, 在游戏中也锻炼了学生的体育技能, 实现了教学目标。

第二, 围绕教学内容, 组织体育游戏。在体育游戏教学中, 游戏是服务于体育教学的,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围绕教学内容来选择相应的体育游戏, 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把握体育知识与技能, 而不是为了营造课堂氛围, 而盲目或随意运用游戏, 喧宾夺主。

如教学篮球时, 教师可通过小篮球游戏, 让学生熟悉球性, 增强控球能力, 掌握原地运球与行进间运球的技术。同时, 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使其在运球游戏练习中形成能力, 提高反应速度与灵敏协调能力。其教学步骤具体如下。 (1) 耍球游戏:教师向学生示范几种耍球方法, 如原地两手交换推滚球、双手抛接球、环绕交接球, 然后让学生进行耍球练习。 (2) 原地运球游戏: (1) 原地高、低运球。教师可让学生原地用自己擅长或喜欢的方式展开原地运球练习。学生练习时, 教师需巡视, 以把握学生运球情况。同时, 示范讲解高、低按拍球、运球方法。然后组织学生比一比, 看看谁的运球动作最优美、运球技术水平高。可引导学生进行互评、自评, 最后教师点评。 (2) 运球看数报数。学生原地做高低交替、左右手结合的运球练习, 看教师手势而报数字。 (3) 运球捅球游戏。在半场以内随意运球, 想办法捅掉他人的球, 保护自己的球。训练要求:一边运球一边观察他人动作, 并保护好球。 (3) 行进间曲线运球游戏。在学生把握行进间曲线运球方法后, 可开展行进间曲线运球与行进间直线运球接力比赛。这样, 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学习体育知识, 激发学习热情。

第三, 结合教学实际, 组织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有些同学缺乏学习主动性, 侧重玩乐。因此, 在选择与设计游戏时, 教师不但需要考虑班级特点, 也需要分析体育游戏与教学实际是否相符合, 以确保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如快跑教学中, 若学生没有范围的乱跑, 教师则难以发号施令, 那么就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难以体现教学效果。因此, 在设计相关的体育游戏时, 教师需要在有序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以激活课堂氛围, 提高教学效果。

篇6:团的组织原则与制度

关键词: 身体素质练习;选择原则;组织形式

前言

从学校体育教育的角度出发,身体素质的发展,对于学生良好技术、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进一步实施《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也是极为关键的。体育课中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作为双基教学的一种补充被视为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性练习之一,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占有较为显著的位置。作为一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练习形式——身体素质课,已经得到普遍的运用,怎样才能有效地选择和组织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就很有必要认真探索。

一、身体素质练习内容的选择原则

1、适应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运动生理学理论和身体训练的实践都表明,根据身体素质发展的年龄特点,在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及时地优先发展该部分的素质效果最为理想,比如学生12—15岁左右发展快速力量效果最好;10—13岁速度的提高最快;13—14岁灵敏素质的提高最为显著,因此在选择练习内容时,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学生身体的发展特点进行教学,就能使身體素质得到显著的提高。

2、有利于促进学生薄弱环节的发展。

对于那些在总体水平上达不到基本要求的教学对象,从促进学生身体全面而平衡发展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年龄特点,重点抓好学生的薄弱环节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城镇学生中.年龄相对较小,上肢力量普遍较弱,有的耐力较差,面对这种状况就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练习内容作为课课练,以促进这部分素质的发展。

3、练习内容与主教材的教学互为补充。

所谓对教学起补充作用就是弥补因主教材局部活动的限制,而造成的其它部位活动不足,比如双杠某些动作的教学,主要是上肢尤其是肩带肌的用力,那么在素质练习的内容选择上就可防止因局部负荷引起的疲劳,又可弥补基本教材全面发展中的不足。

4、素质练习的效应与主教材对身体影响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的效应表现为身体素质间的良性迁移,进而决定了练习的内容及其前后时间顺序,如在快速跑等速度练习前,适当进行强度大,数量不多的短跳,对速度的发展是有益的;速度素质的练习和力量素质的练习可以在同一次课中出现等等。

二、身体素质练习的基本组织形式

身体素质课的效果除其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之外,组织形式同样是极为重要的。除我们较为熟悉的既是练习方法,又是组织措施的循环练习之外,在身体素质发展的组织方面,通常还有这样几种形式。

1、按优势特长分组。

这种组织形式,更适合高年级的教学,一般在课的后半部分利用8—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采用某些运动项目(如短跑、长跑、投掷、跳跃、球类等)的练习因素,一方面保证身体素质的练习效果,另一方面促进终身从事锻炼的习惯形成。

2、按薄弱环节分组。

通过这样的教学组织来安排学生进行练习,旨在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平衡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区别于学生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差异,如有的男生上肢力量不够,引体向上成绩较差,有的耐久力水平较差,教师把学生按弱项进行编组,届时有步骤地安排和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练习。

3、集体不分组的练习。

这种练习的组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又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就是常用的,在教师统一指挥下,按照规定任务的不同练习手段的顺序实施集体练习;第二种就是在教师的设计和监督下,学生参照全部练习手段及其要求,凭借其自身的近期锻炼目标或者个人的认识和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练习。这里教师选择和规定的练习,既可以是用以发展技术技能所需的那部分练习,也可以是用以促进 身体素质增长的即指向于优势或薄弱环节的那部分内容。

三、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为了有效地提高“课课练”的效果,还需注意以下几个实际问题。

1、加强目的性教育。

学生只有不断明确身体素质发展的意义,明确技术技能的提高与素质进一步的关系,方能在素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表现出认真、自觉的学习态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灌输目的性教育。

2、形式力求多样新鲜具有趣味性。

一般说素质练习比较单调枯燥,机体易感疲劳,但是如果我们在练习的方式,组织的形式方面,注意增加一些练习项目,就可激发学生较高的练习兴奋欲,进而收益。

3、控制运动负荷,使其适量。

运动负荷的控制应根据全课负荷,加以调节,要把身体素质的难易程度,练习的时间长短,次数多少放在整个课的负荷量之中,既注意到身体素质练习自身足够的刺激所取得的效益,又要注意其它练习对机体已产生的刺激量和可能的影响。

4、注意课内与课外密切配合。

身体素质课课练在促进学生掌握技术,发展身体方面无疑会取得一些效果,但仅仅靠每周两节体育课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在加强课课练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抓好课外练习的安排和组织,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四、结论

上一篇:党办室职责下一篇:教育教学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