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念的,是家乡的味道散文

2024-05-29

我怀念的,是家乡的味道散文(通用8篇)

篇1:我怀念的,是家乡的味道散文

我怀念的,是家乡的味道散文

吃“家乡菜”不仅仅满足味蕾的需求,更充满着对家人朋友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念。

离开家乡五月之久,在学校食堂吃着食不知味的饭菜。我向来觉得吃学校食堂的饭菜,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为了品尝舌尖美味。

还记得第一次在大学食堂吃饭时,点了一份“酸豇豆”,咬了第一口,直接吐了出来,好甜!早就听闻江浙沪饮食偏甜,却没想到竟是如此不适应。我并不挑食,可每天也在思索着吃什么才会欢快地下咽。若是遇见“火锅”、“川菜”、“酸辣”等字眼,一定会约上几个老乡去尝一尝,总想在家乡菜里品尝出家乡的味道。可即使饭菜做得再诱人,或是请了老乡做厨师,也难以做出家乡的味儿来。久而久之,也便只能将这份菜香寄托在回家的期待中。

来浙江已数日,好在可以自己烧饭,不必受本地菜的煎熬。尽管爸爸妈妈在浙江工作五年多了,可未曾忘记过家乡的味儿,总是回归着家乡菜的做法。

爸爸说:“务开了一家‘贵州手工粉’,你去尝尝。”

我很是担心吃不出家乡的味道,“辣不辣?”“辣椒倒是可以自己放,关键是那粉自己手工做的,老板是贵州人。算是这几年在浙江第一家我比较满意的味道了。”

听爸爸这么说,我充满了期待。

我说:“老板,加辣。多放点辣椒。”

老板笑了,用家乡话说:“姑娘,你不是本地人吧?”

我也笑了,“我是贵州的,喜欢吃辣,好久没吃家乡的粉了。”

老板端上热气腾腾的粉,上面加了我期待已久的红色辣椒,的确诱人。闻一闻,比我想象中要香得多,可以开吃了。是家乡的味道!没错,和我吃过的粉味道差不多!

一口一口慢慢品尝,尽情享受着味觉盛宴。可能,就凭这“贵州手工”几字就足以使我心理上刻意假想成家乡味儿了。当然,这碗粉,在味蕾上确实是刺激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回忆。

吃着吃着,想起小时候吃粉时的欢乐。每逢赶集,爷爷带着我和弟弟总会吃一碗粉再回家。那时候觉得一碗粉是奢侈,毕竟一月就只能吃一两次,再加上量少,总觉得不够吃,可谓“意犹未尽”。所以,格外珍惜吃粉的机会。爷爷总会带我们去一家熟识的粉馆,说是大家相互照顾生意。如果老板不忙,爷爷还会和他闲聊。我和弟弟倒是不怎么说话,眼巴巴地看着老板挥动手里的厨具,渴望能够早些时候吃到又解饿又解馋的.粉。当粉一上桌,自然就迫不及待地开动了。加些醋或是酱油,用筷子小心翼翼地搅拌,一是担心打翻碗,而是避免油渍溅到身上。不管多烫,搅拌好了就狼吞虎咽了。爷爷总是细嚼慢咽,说这样才能享受美味,我和弟弟就像“猪八戒吃人生果”一样,我们才不管,吃饱了就心满意足。

现在却很难找到那种狼吞虎咽的快意了。要么是不和口味,强忍下咽,要么就是和现在一样,企图把这家乡的味道保留着唇齿之间。慢慢地吃,慢慢地回忆。

高中去市里上学,长假回家时,总会和朋友在县城吃一碗酸汤粉。这一份,又是满满的情义。初中三年,只要周末不回家的话,就喜欢和朋友去十字街的酸汤粉馆吃粉。三年从未改过地点,当然,也没换过那群人。就这样,吃出了情义。与其说吃饭,不如说是朋友几人的盛宴。约好时间,找到常坐的桌子,我们喜欢靠窗,光线好,视野也开阔。在吃之前,旁若无人地聊着各种话题,不在乎他人异样的眼光。我们交流学业上的困惑,吐槽着生活的烦恼,也会分享各自的喜悦,偶尔还会八卦一下情情爱爱的故事。需要安慰的,我们毫不吝惜自己的肩膀。值得祝贺的,又怎会少得了掌声与尖叫?当然,自己陷入纠结无法自拔的,我们或斥责怒骂,或婉言相劝,初衷都一样,我们希望一直一起走。

曾经每次的粉馆聚餐都是我们友情的升华,而之后每一次重聚,我们在回忆曾经的快乐,我们在问候彼此是否安好,我们在约定下一次重逢。

吃完这久违的家乡粉,回忆牵扯这感情,我怀念的是家乡的味道,怀念那人,那景,那情。又想起家乡慈祥的爷爷,您可安好?还有那群一起走过的人,你们是否和我一样在寻找家乡的味道?

篇2:我怀念的,是家乡的味道散文

在农村时,一到逢集,奶奶便拉着我去赶集。奶奶那布满老茧皱纹的手僵硬的好像一块铁,又好像根本无法自由伸展,即使如此,奶奶会很用力的窝紧我稚嫩的小手,哼着俗调儿穿梭在繁华的集市上。农村没有一根筋似的大路,每走几十米就得拐个弯朝里进。正是这复杂的街道,害我丢了几次。奶奶带着我穿过花花绿绿的衣巷,来到摆满一地的土豆摊,她像一个检验师老练的捡起那个看看,摸摸这个。年幼的我根本看不出这其中的大名堂,只得在旁边装腔作势的问问价钱,还还价。过了一会儿,奶奶站起来,拍拍衣服,笑吟吟的把装满土豆的竹筐挂在胳膊上,扯着我往前走。我们来到了肉摊,挑了一个鸡驾。何谓鸡架?就是根本不存在鸡肉的,鸡架,我们这儿的人吃不起肥硕的大鸡,于是便拿骨头尝鲜。买完这些,我们径直回家了。

我坐在爷爷给我用木头做的木凳上,等待着从厨房飘来的香。

最高兴的是爷爷端出菜的那一刻,我一碗又一碗的盛米饭,搅拌着菜汁。爷爷便笑着,把所有略带肉的鸡架夹给我,我不懂事的以为爷爷不喜欢吃肉,因为他的碗里总是满溢着白白的米饭。

后来,我每天最期待的事情便是每隔一天的逢集。

二零xx年六月至二零xx年十二月,已经五年了!吃着这方不合胃的饭,念着乡下特有的味。无论妈妈怎么做,都调不出那饱含着爱与深情的汤汁。我时常怀念着那满飘着香与热的堂屋,奶奶的味道。

篇3:怀念阳光的味道散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越来越怀念陽光的味道。心灵深处隐隐浮出这样的一幅画面: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扯着外公的一角,到村外的一个场坝晒太陽。场坝上聚集了很多的老人和孩子,老人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拉家常,孩子们叽叽喳喳在场坝中央追逐嬉戏,暖暖的陽光静静地爱抚一着这一群老小。玩累了的小女孩舒舒服服地躺在外公怀抱里晒着暖暖的太陽……光阴如梭,曾经扯着外公去晒太陽的.女孩成了今天人到中年的我,外公也已去世30十多年,而童年时的这一幕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在脑海里……

外公的一生,凄苦哀怜,在我妈妈一岁半时,相濡与沫的外婆抛夫弃女惜别人世.。然而,外公对我的疼爱依旧,每当逢年过年,外公家总是成了我和表妹(弟)们的据点,每次去外公家,我们隔着老远就高兴地大声呼喊,这时,准会看到外公佝偻的身躯地站在栅栏前迎接我们的到来,待我们进屋后,外公就把舅舅舅妈们孝敬他的好吃的东西全拿出来分给我们吃,那时我们都像一只只小馋猫,老惦记着外公家好吃的零食。而每次外公看着我们狼吞虎咽地“消灭”这些零食后,脸上总是露出幸福的笑容。现在想来,也许外公每次被我们这群孙男孙女的搅扰,正是他最开心的时刻。因为随着三个舅舅陆续成家另立门户,只留下外公孤独一人守在老房里,度过了多少个寒寒暑暑的日子里。

我家离外公家不远,童年的记忆里,总是浮现外公拄着竹拐走在来我家的田梗上的场景。外公每次来我家,无论多晚都不肯在我家留宿过夜,他总是牵挂着他的家。唯独有一年,我的父亲生病了,在县城住院,母亲带着我的小弟去照顾我父亲,家里留下了当时正在读小学一年级的我和小我三岁的弟弟,外公才舍下他的家来到我家里照顾我们姐弟俩。每天给我们做饭洗衣,喂鸡喂猪,整整照顾了我们半年,我父亲才出院回家。

篇4:我怀念的是无话不说的杂文随笔

2016年高三了,为了听力我们相约一起买了个MP4,你说估计可以坚持到毕业,现在也还可以用,刚刚试了一下,以为烂了顿时难过,还好,没有烂,你说毕业后我们还会联系吗,我说会的,你那么漂亮美好的人,我喜欢和你一起玩耍的时光,你教会了我很多,你也是一个话痨,什么都跟我说,上课一起吃辣条的是你,一起八卦的是你,一起在课上说话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的是你,一起看课外书的是你,一起去上体育课跳健美操的是你,一直鼓励我的是你,贬我的是你,夸我的也是你,和我同桌最久的是你,说散就散的也是你,我怀念当初升高三的时候和你一起到天台读书的日子,我怀念每次晚自习都要一起回一趟宿舍上厕所的你,开始冷战的是你,开始吵架的也是你,但却是我无情的结束了这段友谊,让那些坏人看我的笑话,现如今当初那些无事献殷勤的人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你尽管是过客,却让我无法忘怀,我憎恨当初的自己,为什么这样对你,只有你不嫌弃我,只有你用心跟我交朋友,我却什么都没有挽回,只想着听从自己的内心就不会后悔了,只是只要想到高三的那一段时光,我总是无法原谅我自己,班上没有同学知道你的联系方式,因为你本就是一个高冷女神,并不想和班上的任何人深交,你也自有你父母亲的人脉必不稀罕高中的同学们,2018年了,我无法得知你过得如何,在哪里读书,然而遗憾只能留在心中了,可不可以有一天你也可以想起我,知道我曾在你的生命中出现过,愿你一切安好。

篇5:家乡的味道的优秀散文

家乡的味道如同琢磨不透的爱情,让我难以诉说其中的百般滋味。我热恋着这里的一切,我坚信这些都会一次次钻进我的脑海。笔尖流出的文字定流进我脚下这片土地,我要对这里“寻根究底”,因为这里有我成长的印记。

元旦假期恰逢大伯家杀年猪,我和姐姐一行欢欢喜喜地回家吃刨汤肉。

家乡的冬天异常肃穆,那寒风索性封锁了山里的世界,远望却正是银装素裹。我在车里望着窝在山腰的雪,顿然如同一块面包上的奶酪。站在这儿,我的记忆顿然后退到过去的岁月。山水环抱的余家村,如同一部写满幸福的史书。

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高大的马鞍山如同一座巨人卧于村前,那俊丽的山腰藏着各色的山珍。小时常跑到山上去采蘑菇,还有“刺老宝”和“春天”(山上一种可食用的一种生物)。山下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依村而过,它如同一条纽带缀在那儿。河里会有小鱼和螃蟹,小时候我就和妹妹在那河里整点海鲜产品。油炸螃蟹是村里每个孩子都喜欢的一道菜。啃着又香又脆的蟹脚,只听到耳朵里满是“咯吱咯吱”的声响。家里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冬天里,和伙伴去扬子岩下面砸冰柱;秋天是最美的!满坡的稻田里洋溢着丰收的气息。对于我们这群孩子,喜欢的是稻谷收尽之际。我们在中坝的稻田里疯狂追逐玩耍。我们把电视里看到的和书本学到了,统统都释放在这一块块土地上。我们有时玩打鬼子的节目,一人一把秸秆枪就是抗日的武器。我们挥洒着汗水,我们的爱国心如田埂上的稻草熊熊燃烧。而对于我印象最深的要属那段《白蛇传》京剧:

“快把许仙交出来——啊!”

“大胆妖孽——哪里跑?”

“姐姐,我们不跟这个臭法海废话,我们一起淹了这个破金山寺!”

随后,一声声咿咿呀呀的歪唱就将这个故事推向了高潮。我也不知这段从哪里学来,总之这段对白成了我至今犹记的“童年音符”。

夏日时,我们伙伴几个就背着父母到“尿背后”(一个水塘名)里洗澡;春天我喜欢去干坝子看花。一个人站在高处,放远望去到处都是簇拥的鲜花。白的、黄的、粉的……各色的花瓣争相盛开,简直就是一个大大的花园。

吃刨汤肉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种民间习俗。它彰显了人对于生灵的一种敬重,也传递着土家族人好客热情地性情。小时候恰逢吃刨汤肉的时候,孩子们就会欢喜好一阵。我害怕杀猪,因为我觉得那声音过于凄厉。我一听到杀猪的声响,就立刻躲进被子里不敢出来。

家乡的一切都似乎从未改变,改变的只有人们的容颜。而今熟悉的风景下整个一个陌生的自己。我用笔写下这些文字,却总觉得它们是湿润的。

年过花甲的大伯虽然两鬓已经开始出现白发,但是他身体还算健朗。大伯作为家里的长辈,哥哥姐姐们都很敬重他。温顺亲和的他有一副好心肠,大伯最疼我们这群孩子。婶婶也已经老了,头上也出现了白发。婶婶勤劳温和,常常为我们这些晚辈操碎了心。

爷爷奶奶去世许多年了,家里顿然冷清。父亲五兄弟,三个都背井离乡,而只有大伯和婶婶一直在那儿守护着我们心灵的.土壤。我怀念死去的二伯,我被他的刚毅和勤劳折服。他虽然躺在冰凉的土里二十余年了,可是他一直激励着我。过年大多时候都是在烟花爆竹声里混混沌沌地度过,最多就是围在火炉边吃火锅,甚至看看春晚。淡了,那份亲情淡薄得只剩一根微弱的电话线。反反复复的过年,而整个年味干瘪得如同一块毛巾。

岁月刮走了不单是容颜,还有那些远去的欢乐。

而今不再有去外婆外公家拜年的欢乐,失去了好久却才怀念那美好的记忆。外婆孤寂的躺在那座荒芜的坟里,而外公孤零零地生活在那崇山峻岭背后。我们拥有的同时,似乎却又在慢慢失去。那美好的东西如同鲁迅笔下的茴香豆,越吃越让人潸然泪下。不再有翻山越岭一家一家拜年的温暖;不再有积攒压岁钱买笔纸的欣喜;不再有一大家人围着几张桌子过年的幸福。我至今怀念,怀念幺婆做的榨广椒酸肉,怀念白蛇许仙的故事,怀念……

我真希望有那么一年,我们一大家人可以一起过年。可是这要多久?

篇6:家乡的味道的现代散文

不知为什么,我现在总爱写与家乡味道相关联的文章,写了《大泽山的葡萄》《家乡的芹菜》《遥想邻居枣红时》《落苹果》《出姜》……这些不都是家乡的味道吗?写着,写着,不想“小巫遇见大巫”了,这不,时逢金秋十月,在收获的季风缓缓飘来的今天,“首届中国养生美食文化节”在家乡开幕了,骤然开启了舌尖上的盛宴。我和妻乘兴驾车驶到了养生美食文化节现场,感受到了另一番家乡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若想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那就是“食在平度”,这个词儿已成了媒体和家乡人的惯用语,并将它赋予了品牌内涵:“食在平度”是根植平度市深厚的饮食、食养文化,发挥平度现代农业优势,打造以“美食+食材、美食+食养、美食+旅游”为特色,带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旅游目的地品牌,旨在为游客营造全地域、全时空、全身心的旅游体验。

家乡的味道究竟如何,媒体的朋友替我说了:“真正的养生美食需要时空的历练,需要地水的滋养,需要文化的积淀,需要人心的浸润。当一个全国性的盛会聚焦于这片土地的时候,我们知道,这里的美食已通过了历史的考验,具备了文化的内涵,并必定在这一次盛会中得以升腾。”

首届中国养生美食文化节在家乡拉开序幕后,尚街、凯莱美食街、中杰品牌餐饮和同和老街等四处美食部落同时开张,各个美食部落现场都是张灯结彩,花团锦簇,精彩纷呈,处处披上了节日的盛装,煞是好看。我看到,人如潮涌,摩肩接踵;我在想,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在这场独特的盛会中,将会感受到什么是美味,什么是盛宴,什么是健康……我把目光投向了五彩缤纷的.品牌,映入眼帘的都是地地道道的平度特产,琳琅满目,目不暇接,撩拨着味蕾,触动着思绪。让我又在这个宏大场面全方位体验了十八种“地标牌”家乡味道,着实过了一把瘾。

打头阵的就是“大泽山葡萄”,大泽山葡萄种植有2100多年的历史,从唐太宗李世民给赐名“狮子眼”开始,一直成为中国皇家贡品;接下来就是“平度牛肉”,它代表的战国时期流传至今的齐国人民机智勇敢的“火牛”精神成为佳话;“马家沟芹菜”也不示弱,马家沟芹菜种子曾于搭乘“神舟七号”遨游太空,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享有这一声誉的还有大黄埠樱桃、西红柿、西瓜,都打入了国内外市场。还有店子秋桃、蟠桃大姜、平度大花生、姜家埠大葱、洪兰菠菜、旧店苹果、云山大樱桃……这些家乡味道都曾飘香全国,享誉世界。观赏着、品尝着这些家乡味道,内心深处生发出无限感慨:“家乡味道真多、真浓,过去真没感受到这么多。”

在养生美食文化节现场,我还感受到了家乡“十全十美”的味道,那就是“十大名吃”和“十大名菜”。先说“十大名吃”吧,有:店子火烧、南村煎包、大田豆腐、同和巧面、腊杆子烧鸡、旧店水煮肉、新和葱花酱、开花馒头、园中方大蒜水饺、手撕牛肉。这些我过去大都吃过,却没有今天这么齐全,确实让我大饱了眼福。

“十大名菜”可就不同了,我吃过的少,没吃过的多,这更感到新鲜。有:平度热拌凉、新河开凌梭、茶山香猪、冲天牛排、花椒鸡、年猪丸子、扒猪脸、祁红熏蹄、秀水牛仔骨、养生南瓜等。这些不仅让您吃着有胃口,而且道道菜有典故。

就说那有着浓郁地道风味的家乡名菜“平度热拌凉”吧:相传朱毛古城有一孝子擅长烹调技艺,以此为业奉养母亲。眼见着老母亲日渐年老体衰,忧心如焚,整天为老母亲的身体担心。时至夏日,想到老母亲最爱吃新鲜蔬菜,就选了最新鲜的西红柿、黄瓜,加入蛋饼、凉粉卷,用麻酱拌匀又怕菜凉,伤脾胃,就炒了一些细嫩的肉丝中和菜的凉性,端给老母亲。老母亲一看这五颜六色的菜就有了食欲,便问儿子:“这是什么菜?”孝子随口说道:“热拌凉。”老母亲没听说过这个菜,知道是儿子特为自己做的,尝了尝,感到特别好吃,就叮嘱儿子说:“多做些这个菜,让更多的老人享用美味。”孝子遵母命,精心制作,上市销售,成为平度市一道畅销不衰的菜品。家乡一句俗话几乎家喻户晓,就是:“热拌凉,不用尝。”就是对这道菜的最好诠释。

“冲天牛排”更有历史的传说:战国时,燕昭王伐齐,派兵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只剩即墨、莒城未攻下。公元前279年,在攻即墨城时,即墨城守军知道田单是位足智多谋的勇士,公推他为守城大将军。田单把城里一千多头牛收集起来,给它们披上五彩龙纹衣,牛角上绑上锋利的尖刀,牛尾上束好灌满油脂的干芦苇,再沿城墙根凿透了几十个大洞穴。田单选了一个漆黑的夜间,一声令下,将牛尾一起点燃,从凿透的洞穴中把牛放出,“五千壮士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从睡梦中惊醒,见一大群五彩怪兽,吓得四处逃窜。被“火牛”踢死的、被齐兵砍死的若干。田单又乘胜追击,全部攻下了城邑。打了胜仗后,老百姓杀了一头牛,将牛肉烤熟,放上一些佐料,送来庆贺,田单很喜欢这种做法,故取名为:“冲天牛排”,这个菜在家乡广为流传。眼里观赏着这道家乡名菜,我心里想起了多年前在家乡发生的“田单火牛阵”的故事,这道菜让我的思绪跨越了2000多年的时空,虽说“田单火牛阵”的故事已远去,家乡名菜却延续着它的历史。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家乡的味道一出名,就打造出了“中国养生美食文化节”品牌,有了这张“名片”,就引来了世界各地五花八门的美味名吃,置身于养生美食文化节现场,我见到了过去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国内外名吃,真是见了大世面了。在这里,我观赏到了“泰国花枝烧”“澳大利亚深海章鱼脚”“印度小吃”“朝鲜打糕”“马来西亚娘惹”“意大利鲜果汁”“巴西烤肉”“欧洲薯条王”“波尼亚无淀粉烤肠”……我还观赏到了“台湾上奉茗茶”“台湾鱼豆腐”“香港十二道风味”……还有“老汤老味老北京”“天津狗不理包子”“长沙大香肠”“彩云之南桂花糕”“重庆酸辣粉”“梅城之恋”“广东水晶虾饺”“一带一路蟹黄虾球”“武汉热干面”“常熟叫化鸡”“海南屏东椰奶”……这些早已使我应接不暇。

我驻足在“巴西烤肉馆”,只见巴西小伙在娴熟地烤着肉串,我把镜头对准了他,并“哎”了一声,巴西小伙转过头来,并报以会心地微笑,我不失时机地“咔嚓、咔嚓”频频地按动着快门,接着就招徕了许多买“巴西烤肉”,使他的生意火爆起来,我也乘兴买了几串“巴西烤肉”,细细品味,烤肉鲜嫩,美味可口、口舌生香;在“朝鲜馆”前,我见一朝鲜或是中国小伙正在抡着大木锤敲打“朝鲜打糕”,我从各个不同角度拍了他在家乡敲打糕的生动画面,这是平日里所看不到的异国风采;在“常熟叫化鸡”馆前,“叫化鸡”这三个字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便买了花40元钱买了一只,回家品尝味道不错,顺手拿起纸兜一看,啊?原来还是江南一绝,叫“洪七公叫化鸡”,再看一侧,还有《洪七公叫化鸡典故》,妻接过去一看,就念了起来:“南宋末年,江南名士—丐帮帮主洪七公行走江湖,饥寒交迫之际,偶得一只农家鸡,随以荷叶、黄泥裹而烧之,阵阵清香扑鼻而来,去黄泥荷叶食之,奇香无比,皮酥香嫩,回味悠长,余味无穷,真乃人间美味佳肴……八百多年来一直经久不衰。”咀嚼着“洪七公叫化鸡”,我的思绪也是余味无穷。

参观“中国养生美食文化节”归来,我在想,乘“中国养生美食文化节”引来的这些品牌名吃,一旦“落户”平度,这不就使家乡的味道不断发扬光大,更多元化了,也就成了家乡的味道了,家乡的味道在变,在发展。待明年,不,待将来,家乡的味道将会更丰足、更美好!

篇7:优秀散文:家乡的味道芦稷

芦稷成了我儿时的味道,成了我吮吸大地的另外一种天然甘甜的乳汁。

记得妈妈讲起我牙牙学语时,在那物质极其贫乏的年代,烈日炎炎,我一个人坐在芦稷旁,哭着不肯走,当时说话还不完整,只知道这个高高的、绿绿的杆子可以吃。邻居怜悯我,就送了我一根芦稷。妈妈把芦稷剁成一节节,用嘴撕去皮后,便变成了天然的棒糖了。咬一口,充足的水分溢了满嘴,沁人心脾。那是真的是甜啊!一节芦稷可以啃半天,成了我小时候夏天的零食。

除了芦稷,我还吃过玉米梗中的汁水、河里捞出来了的芦苇梗,尽管带着些土腥味,但其中的一点点甜味还是吸引着我们这群孩子,依旧嚼得津津有味、大快朵颐。

相比之下,记忆中芦稷的甘甜是任何物品无法替代。在那个食糖都凭票配给的时代,孩子对甜的渴求,只能从大自然中汲取了!家里三亩薄地地只能种的是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哪有地方种这样奢侈的作物啊!

以后的日子变得宽裕多了,家家户户都开始种上了芦稷。

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勤快的妈妈总是拿着一大捆芦稷苗在田间空地或小河旁,一根根种下,只要浇灌一遍水,就可以放任不管它们了。它们根根争先恐后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勃勃生机,连柳树、桃树见了那一片绿也甘拜下风。只要你用心看一下,它们每天都是蹭蹭地往上窜,晚上似乎能听到它们毕毕剥剥生长拔节的声响,真是神奇的芦稷!

篇8:我害怕的是记忆散文

昨晚和朋友压马路,亲眼目睹了一场偷窃。一个妈妈和一个小贝贝。

从头开始讲。我不喜欢城市,不知道这是第几次重申了。因为感觉不到生命本身的舒展,那种自由和灵性。自从上次于洋那家伙引荐了几位朋友,对这座城市的陌生和隔阂少了很多。昨天是《小呆的故事和小呆身边的故事》里的第“十一位来客”约我下班后去吃东西。东风街的218号,走到世纪泰华,吃过东西又走回来。

不知道是不是心境的缘故,我第一次觉得这座城市的夜晚可以很漂亮,即便仍然看不到星星。走过的地方人并不是特别多,从主干马路拐到小吃巷,穿过很多还在施工的铁架,街上走的都是闲暇的人,气氛就会变得松散而事不关己。我是个喜欢独行的人,有人一起玩有时候会觉得很碍事,会多一份挂念。但是这“第十一位来客”很奇怪地让我觉得他存在还是等于我一个人玩,不过多了一份不会走丢的踏实。这么说可能过分了,难不成把朋友当隐形人么?不是这样的。就是比较闲适,对方不会有锐利的气息让你觉得强加于人。虽然我还是敏感得小变态,停滞于很多小细节的眼神,觉得还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人心怎么会一览无余地坦荡呢,是我太苛求。

奎文门很古旧,尤其是晚上昏暗的灯光里,正门楼上书着“鸢飞鱼跃”,门角有一对在卖烤面筋的夫妻,门墙上都是已枯的爬藤。站在奎文门还在修缮的一隅,在灯火阑珊的角落看不远处的熙攘璀璨,那五彩斑斓的高架桥,铺水而栖的石板路,还有四周林立的大厦。水光潋滟的华丽,是都市的美丽。朋友告诉我说,世纪泰华传说是个年轻人受挤兑,自立门户、发愤图强建起来的。这样看是不是这些林立的大厦就有自己的气息和记忆了呢。就像我呆的新基立商务大厦,那些楼体表面的浮雕和铁边圆窗,甚至楼内悬挂的玻璃吊灯和旧黄的贴砖、铁围栏,那是一种气质,告诉你它饱经了岁月的体察,有着自己沉甸甸的曾经。就连这座大厦的主人每晚停在楼前的那辆京号的车也让我觉得它的主人流传的不仅仅是他们家族的产业,还有时光的馈赠。

朋友很有趣,本以为作为东道主他是要带我去什么预想好的地方吃东西,结果竟是也和我一样走哪算哪。还好都不是讲究的人,在加州吃了面,听朋友讲他骑车四天去北京的事情,还有一个叫“子尤”的孩子。而目睹偷窃就在回来的路上。

我并不是个不专心的人,当时我大概在和朋友讲着什么或者又在听他讲着什么。但是就在我看到迎面走来的小贝贝的时候,我被吸住了。我不知道大家曾经有没有类似的感触,就是即便在沸沸扬扬的人群里,你依然能瞬间认出那些气场独特的人,不是穿着也不是长相,而是人本身的气质和表情,众人中不一样的表情。

那个小孩子真的好奇怪啊,身高刚到妈妈的膝盖,西瓜皮的发型,穿着洋气但是灰扑扑的,甚至她稚嫩的脸庞都是灰扑扑的。我见过脏兮兮的小孩子,但是没有见过灰扑扑的小孩子。就一眼我觉得她受到了什么强大的压力,就像天阴沉沉会下雨时候的前兆,就是那种气氛的格调。所以我又看了一眼,这一眼我要回头才能看了,因为我们逆向而行,而小孩子在妈妈的牵引下走得很快。所以第二眼我是扭头看的,只见那位妈妈小声示意了下小孩子,果断一猫腰,迅速伸手,也许两秒也许一秒,也许仅仅是一眨眼,一块白色的带着挂件的手机已经被那位妈妈从一个女士的包里抽拽出来了。就在那几秒钟的时间里,我觉得兵荒马乱,会有哔哔剥剥的燃烧声。而周遭的路人,甚至我身边站着的朋友都被隔膜了去,无从体会我所处的世界了。

那个妈妈眼神锋利地盯着我,她看到我看到她偷窃了,彼此目光的交汇都是战争。我保证我的魂灵愣在那里被杀了个片甲不留,然后奄奄一息,而我的肉身却一贯如常地和朋友一起往前走。而那个在我视线里的妈妈把那块手机果决地塞进了口袋,然后扭身回走,当然手里还拖拽着那个小孩子。小孩子依然面无表情的灰扑扑,被妈妈拖拽着过了马路。看着马路上飞驰而过的车辆,我不敢吭声。就在大脑停滞的片刻里,被偷手机的提着大包小包的珠光宝气的姑娘,和那对灰扑扑的母女都不见了。我记住了小孩子被拖拽着疾走的时候,她的小凉鞋,后鞋带的松垮。我是被吓到了,那种心里的恐惧,源头不明。我隐隐约约觉得我好像是被那个小孩子吓到了,就是那种表情和场景。那种她和她妈妈一起要完成一个让人压抑的重大使命的表情。我好像死了几分钟。

等我的惊心动魄消歇了,我和朋友讲。他什么都没察觉,一无所知,只是看到那个被偷手机的女孩子好像当时有停下来从包里找东西。前路我们依然有话讲,我和他讲我从小到大的那些奇奇怪怪的感觉,小时候的梦游,长大了在现实里的梦游,诚如精神病患一样的思维和举动,大四时候被另一个世界拒之门外的恐惧,给一棵树写的情真意切的情书。我买了烤面筋一起吃。卖我面筋的大叔好像多找我一块钱。而我好像还在另一个世界梦游。

在“奶茶物语”朋友给买了水,告别各回各家。我回到办公室自然会对着同办公室的俩孩子大发感慨,而他们却故意东拉西扯:“敢情你觉得偷手机的是好人啊?”

“我知道偷东西不对,可是你们没有身临其境,你们不知道那个小孩子脸上的表情,就像是要冒着很大的危险和妈妈一起战斗。那种恐惧和压抑远远不是一块手机可以抵偿的。要是她们偷我的.手机,我觉得我该把钱包也给她们。”我语无伦次地想让他们明白我的想法。

“哈哈,姑娘你脑残啊。那就是被偷的人不是好人,她该也把她的钱包送给小偷是不是?”

“不是,不是。你怎么就不明白呢。那种心情。我想起我小时候爸爸妈妈吵架,妈妈带着我去姥姥家走夜路的情景,还有那种心情。你怎么能体会一个小孩子的那种恐惧。”我叨念的东西大概在他们听来已经是天书了。可是我讲出来之后,突然有点明白了我的恐惧源自哪里。我是惧怕我曾有的记忆。包括我看到的那个小孩子的凉鞋的后鞋带的松垮。我记忆犹新的是我被妈妈拖拽着去姥姥家,夜好黑啊,什么都看不到,只有妈妈手里拿着的手电筒的光,我走不了那么快呐,可是妈妈不停,嘴里还在很严厉地骂我走得慢,我只好快点再快点走。然后鞋子就掉了,是鞋带断了,可是妈妈不让停下来,我只好拖着鞋子走,走得更慢了,妈妈更生气了,一面拿着手电筒给我照明,一面骂我,而我看到什么了呢,我在手电筒不明亮的光里看到了自己的小鞋子,我会记一辈子的小鞋子。红色绣着蓝花的敞口鞋。

被妈妈拖拽着赶路,心里装着莫大的恐惧。就是这样子的心情。所以我心疼那个小孩子,其实更是心疼当年的自己吧。我说不清楚,说不清楚这些潜意识里的东西。我只是担心,担心她们走得太急不看马路上的车辆,我甚至担心她们偷东西失手,包括刚才她们偷手机。可是那个妈妈的眼神真的好锋利,她看到我了,她从我的表情和眼神里看到了犹豫和质问,然后才不断地盯着我看,威胁?我没有看到她的恐惧和软弱。我会在她的眼神里感觉到自己的冰凉和颤抖,好像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杀戮和血腥。

“该走了。走,咱去抓那个被偷手机的坏人。”同事还在打趣。而我还在晃神,然后恐惧。

上一篇:新四年级上册期末考试下一篇:参加敬老院的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