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违纪处分规定

2024-06-01

考试违纪处分规定(精选6篇)

篇1:考试违纪处分规定

桐川初中学生考试纪律与违纪处分规定

一、考试纪律

第一条 考生应在开考前十分钟进入考场,按指定座位就座。凡不服从监考教师安排者,不准参加考试,该门课程按旷考处理。迟到超过 15 分钟者不得进入考场,按旷考处理。

第二条 考试过程中,考生应遵守考场纪律,不得违背公平、公正原则,不得以不正当手段获得试题答案、考试成绩。如遇试题字迹不清或有疑问时,只准举手向监考教师示意后询问,考生之间不得互相询问。

第三条 未经监考教师允许,不得擅自离开考场。监考教师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答卷,离开考场,不得提前交卷。第四条 考生交卷后应立即离开考场,不得在考场内逗留或在考场附近大声交谈。

二、考试违纪与作弊行为认定

第五条 考生不遵守考场纪律,不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的安排与要求,有下列行为之一 的,应当认定考试违纪:

1、携带规定以外的物品进入考场且未放在指定位置的;

2、未在规定的座位参加考试的;

3、在考试过程中旁窥、交头接耳、互打暗号或者手势的;

4、在考场禁止的范围内,喧哗、吸烟或者实施其他影响考场秩序的行为的;

5、未经考试工作人员同意在考试过程中擅自离开考场的;

6、未经许可将试卷、答卷(含答题卡、答题纸等)、草稿纸等考试用纸带出考场的;

7、其他违反考场规则但尚未构成作弊的行为。

第七条 考生违背考试公平、公正原则,以不正当手段获得或者试图获得试题答案、考试成绩,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考试作弊:

1、未经许可使用与考试内容相关的文字材料或者存储有与考试内容相关资料的电子设备参加考试的;

2、抄袭或者协助他人抄袭试题答案或者与考试内容相关的资料的;

3、抢夺、窃取他人试卷、答卷或者强迫他人为自己抄袭提供方便的;

4、在考试过程中使用通讯设备的;

5、由他人代替考试或替他人参加考试的;

6、故意销毁试卷、答卷或者考试材料的;

7、在答卷上填写与本人身份不符的姓名、考号等信息的;

8、传、接物品或者交换试卷、答卷、草稿纸的;

9、评卷过程中被发现同一科目同一考场有两份以上(含两份)答卷答案雷同的;

10、组织作弊的;

11、其他作弊行为。

三、考试违纪与作弊行为处理程序及有关规定 第八条 处理程序

1、学生考试违纪或作弊行为一经发现,须立即停止考试,由监考教师写明具体情况,并负责收缴其有关违纪、作弊工具或材料,报送教务处。

2、由违纪或作弊学生写出详细书面情况说明,做出深刻检查,经所在校务会研究,视情节轻重提出处理意见。

3、教务处根据研究意见,按有关规定做出处分决定。第九 处理规定

1、凡认定考试违纪的考生,该次考试成绩以零分计,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

2、违反考场纪律或考试作弊,拒不认错,态度恶劣者,查清事实后均从重处分。

3、对于其他考试违纪或作弊行为,视具体情节参照上述办法予以认定和处理。

4、因考试违纪或作弊受到纪律处分的学生,如对所犯错误有深刻认识和悔改表现,至毕业前(考察期不少于一年)一直表现优秀,不再出现新的违纪行为,由本人申请,班主任报教务处,校务会研究决定后,可解除处分。

第十条 学校授权教务处负责解释本规定。

篇2:考试违纪处分规定

(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风考纪,加强学风建设,按照“公开公平、合法适当”的原则,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及有关法律法规,特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由学校组织或承办的面向四川大学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的各种考试和考查,主要包括主修、辅修、第二专业课程考试和考查,以及各类等级考试等。

第三条 在校本科生在校外参加由国家行政部门或其它高等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考试中出现的考试违纪作弊行为,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四条 学校对学生考试违纪作弊的处分,应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

第五条 考试违纪作弊的处分种类分为:(1)警告;

(2)严重警告;(3)记过;

(4)留校察看;(5)开除学籍。

第二章 考试违纪

第六条 有下列违纪情形之一者,给予警告处分:

(1)开考信号发出前提前答卷,或考试终结信号发出后继续答卷;(2)考试中擅自改换座位或座位号;

(3)考试中擅自互借文具、计算器、作图工具、计算用图、表等物品;(4)口试抽签后,不到监考人员指定地点准备答题;

(5)有其它考试违纪行为,情节较轻的。

第七条 有下列违纪情形之一者,给予严重警告处分:

(1)开考前,不按要求将考试禁止携带的文具用品或与考试有关的物品(如手机、传呼机等通讯工具,掌上电脑、电子辞典等电子设备,课本、参考资料等)放置在指定地点;

(2)在考场内或考场附近大声喧哗,或有其它影响考场秩序的行为,经劝阻不改;

(3)不按要求就座,且拒不听从监考人员安排;

(4)考试中,未带规定的考试证件,且拒不回答监考人员查问;

(5)提前交卷后,在考场附近逗留、交谈,影响他人考试,经劝阻不改;

(6)未按考试规定时间强行交卷离开;

(7)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监考人员未收齐试题或答卷时,擅自离开考场;

(8)有其它妨碍考试工作人员履行管理职责的行为。

第八条 有下列严重违纪情形之一者,给予记过处分:

(1)用规定以外的笔、纸答题,或者在试卷规定以外的地方书写姓名、考号,或者以其它方式在答卷上标记信息;

(2)离开考场未交卷;

(3)在无考试资格的情况下参加考试,扰乱考试秩序,经查明不是为他人替 考者。

(4)重犯第六条或第七条所列情形之一。

第九条 有下列特别严重违纪情形之一者,给予留校察看处分。

(1)考试期间故意撕毁试卷(或答题卡、答题纸等);

(2)干扰考试秩序,威胁、侮辱、诽谤、诬陷其他学生,或与监考、巡考工作人员高声争执,不听劝阻;

(3)干扰考试评卷工作,纠缠、威胁、诬陷评卷教师或考试工作人员;

(4)重犯第八条所列情形之一。

第三章 考试作弊

第十条 有下列作弊情形之一者,给予记过处分:

(1)窥视他人答卷或有意让他人窥视、抄袭答卷;(2)互对答案、与他人交谈有关考试内容;

(3)传递试卷及答案信息,互打暗号、手势作弊;

(4)提前交卷后,有意在考场内或考场附近逗留,向他人说试题答案;

(5)将手机、传呼机等通讯工具和掌上电脑、电子辞典等禁止携带的电子设备带入考场并使用;

(6)有其它与上述作弊情形相当的考试作弊行为。

第十一条 有下列作弊情形之一者,给予留校察看处分:

(1)故意在《考生考试签到表》上或在答卷上填写与本人身份不符的姓名、考号等信息,但未能答题;

(2)闭卷考试开考后,将禁止携带的物品(如教材、参考资料、练习本、笔记本、字典、纸张、书包等)放置在考试所用课桌或座位上、抽屉里;

(3)闭卷考试中,在课桌上查看事先由自己或他人书写的与考试有关的内容;

(4)闭卷考试中,以各种形式夹带、隐写与考试课程有关的内容;

(5)闭卷考试中,在身体上书写与考试课程有关的内容;

(6)开卷或半开卷考试中,携带了禁止携带的材料;

(7)考试过程中借故离开考场,偷看与考试课程有关的内容;

(8)窃取他人试卷、答卷或强迫他人为自己抄袭提供方便;

(9)阅卷教师发现试卷答案雷同,并经教务部门审核确认属实的行为。

第十二条 有下列严重作弊情形者,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

(1)由他人代替考试,或替他人参加考试;

(2)集体作弊的组织者;

(3)将手机、传呼机、无线耳机等通讯工具带入考场并已经接收与考试有关的信息,或利用手机和他人交流与考试有关的内容;

(4)在考场外,组织或参与用手机短信或其他无线通讯方式向考场内考生发送与考试有关的信息;

(5)已构成考试作弊,且肆意纠缠、威胁、侮辱、诽谤、诬陷监考人员或巡考人员;

(6)在考试前或考试过程中,窃取试卷或试卷答案;

(7)在考试前或考试过程中,伪造、散发试题答案扰乱考试秩序;

(8)在课程考查中,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

(9)一年内重犯第十条或第十一条所列情形之一。

第四章 处理办法

第十三条 在考试过程中,一旦发生学生有违纪作弊现象,监考人员要按照《四川大学考场规则》和《四川大学监考人员职责》及时处理。主监考须认真如实填写 《考场记录》,向违纪作弊学生告知记录内容,并由违纪作弊学生签字确认。违纪作弊学生拒绝确认签字的,由副监考或其他在场考生签字见证。对于考生用于作弊的材料和工具等,予以暂扣并出具收据。对违纪作弊考生,应取消考试资格,令其退出考场。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填写好的《考场记录》及作弊证据等材料送交教务处。《考场记录》是认定考生违纪作弊事实的依据,须由两名以上监考人员或者考场巡视人员签字确认。

第十四条 对违纪作弊的考生,该科成绩记为无效,并取消补考资格。

第十五条 考生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处理的程序:

(1)在对学生作出处理决定前,教务处填写《四川大学学生违纪拟处分告知书》,交学生所在学院送达到学生本人,并听取学生的陈述和申辩。

(2)教务处根据《考场记录》和相关材料,填写《四川大学学生考试违纪作弊登记表》并草拟处理意见。应给予开除学籍处分的,由教务处提出处理意见,经校长会议(包括校长办公会或由学校制度规定的由相应校领导主持召开的会议)研究决定。

(3)学生考试违纪作弊的处理决定由教务处和学生工作部联合行文,经主管校长签发,并由学生所在学院送达到学生本人。学校对学生开除学籍的处理决定书须报四川省教育厅备案。

(4)以下四种方式均可作为拟处分告知书和处理决定的送达方式:①直接送达;②留置送达;③公告送达;④邮寄送达至学生家长。

第十七条 学生对处理决定有异议的,应在接到学校处理决定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依据事实和《四川大学学生申诉处理规定》,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按照《四川大学学生申诉处理规定》办理申诉事宜。

第十八条 因考试违纪作弊而受到处分的学生,在参与各种奖学金、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评定时,按照《四川大学学生表彰奖励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因考试违纪作弊受记过、留校察看的学生,不得参与免试研究生的推荐,毕业前处分未解除者,不授予学士学位。被开除学籍的学生,必须在处理结果送达之日起两周内办理离校手续离校,其档案、户口退回家庭户籍所在地。开除学籍的学生学校只发给学习证明。

第十九条 考生以作弊行为获得的考试成绩并由此取得相应的学位证书、学历证书及其他学业证书、资格资质证书等,一经查实,学校将宣布证书无效并收回、注销证书。

第二十条 结业生或未获学位证书的毕业学生在返校换证考试中,如有违纪作弊行为,该科成绩以零分计,并取消以后一切与换证相关的考试资格。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学校授权教务处负责解释。

篇3: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教育法》规定, 学校有权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有权对受教育者进行处分。《高等教育法》规定, 高校应当面向社会, 依法自主办学, 实行民主管理, 赋予高校校长对学生进行处分的权利。教育部《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 对有违纪行为的学生, 学校应当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

高校对于学生违纪处分制度的制定正是源于国家有关教育法律规范对高校的授权, 为了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生活秩序, 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合法权利, 对有违纪 (也包括违法、违规) 行为的学生进行处罚 (包括五种形式:警告、记过、记大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 。

在此基础上, 笔者认为高校学生违纪处分权是高校基于维护正常的管理需要, 对违反学校纪律性管理规定的学生处以相应惩罚的管理权力。

高校学生违纪处分权性质上属于行政权力。原因有三: (1) 高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 是在《教育法》等法律规范的明确授权下行使对学生的处分权的; (2) 高校在行使学生处分权时是代表国家履行教育管理的职能, 处分目的是希望最终实现国家的教育目标; (3) 在处分学生时, 高校与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对等的法律地位, 处分具有单方意志性和强制性。以上均符合行政权力的特点, 因此此权力应属于行政权力。

二、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现状

目前, 各高校现有的违纪处分制度问题可以用十六个字概括:越权制定、以下犯上、责惩失当、救济不畅。

(一) 越权制定

我国宪法和立法法规定, 惟有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才有权对基本权利加以限制。违纪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其中, 开除学籍显而易见是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 属于基本权利范畴。对于开除学籍的处分应由立法机关立法, 各高校违纪处分制度应严格按照法律内容和精神, 进行详细规定。目前, 对于开除学籍这类处分的依据从立法层面来说是缺失的。

(二) 以下犯上

我国法律明文规定, 低位阶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不得与高位阶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相抵触。作为高校内部规则, 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明显属于低位阶的规范性文件。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与《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相比, 明显加重了处分程度, 甚至有少数高校在《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内容以外, 巧立名目处分学生。

(三) 责惩失当

《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与学生违纪行为的程度相适应。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应按照上位法合理行使其在受权范围内的自由裁量权, 学生因违纪行为承担的责任与处分应该相适应。但现存的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仅以《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的第17条中规定为例, “学生不能按时参加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活动, 应当事先请假并获得批准。未经批准而缺席者, 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 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根据此规定, 对于同样的旷课学时数, 各高校的规定却是五花八门, 最为轻微的是不处分, 只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教育, 最严重的则是开除学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四) 救济不畅

关于权利救济, 《教育法》提及了申诉和诉讼, 《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了申诉。尽管申诉和诉讼是出现在明文里面的, 但诉讼属于何种诉讼, 则不得知。实践中, 因为高校法律主体地位的不明确, 在受案范围方面还存在着争议, 各司法机关或者不予受理, 或者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间来回踢皮球。这就意味着, 目前明确的对于高校学生违纪处分救济的仅仅只有一种形式, 即申诉, 包括校内申诉和校外申诉。前者是向高校提出, 后者是向高校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行政法的传统理论是, 对于行政行为不服, 有三种救济途径:行政申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学生对学校的违纪处分行政行为不服, 也可以寻求以上三个途径进行权利救济。显然, 目前的救济渠道是单一的、不畅通的。

三、完善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内容

完善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内容, 应该遵循法律保留原则、位阶原则、比例原则。

法律保留原则是指“凡属宪法、法律规定只能由法律规定的事项, 只能由法律规定”①“凡属于国家的重要事项, 特别是涉及人民基本利的实现与行使的事项, 必须由法律规定”。②对于高校来说, 开除学籍影响学生的受教育权, 对学生以后的生存和发展有重大影响, 只能由法律做出规定。我们应在《高等教育法》中对开除学籍的法定情形、实施程序、监督机制、救济渠道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根据其内容和精神进行细化, 但绝对不可创设。

位阶原则是指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应遵循层级效力, 低位阶的不得与高位阶的内容和精神相矛盾或抵触。应努力逐步完善教育立法, 依据《立法法》对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予以整理, 将违反上位法内容和精神的下位法修改或废除, 尽可能地避免冲突, 进一步形成一个层级分明、逻辑严谨、科学完整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在此基础上, 高校所制定的学生违纪处分制度不应该与比它位阶高的法律规范相冲突, 更不能损害大学生的合法权利。高校在制定学生违纪处分制度时应严格依据宪法、各部门法、教育法、教育部门规章制度以及高校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订的其他相关法律规定。

比例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 如果为了实现行政目标可能对相对人权益造成某种不利影响, 应使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 使目标与手段之间处于适度的比例之中”。③行政主体在所有能够实现合法的行政目的的方式中应该选择对行政相对人权利影响最小、损害最轻的方法。高校对学生行使违纪处分权时, 应该坚定地牢记育人的初衷, 充分考虑育人目的与处分方式之间的合适比例, 不能因小过而重罚, 应实事求是, 责惩相称。另外, 对于一些可量化的处分, 比如旷课时数等, 应该由《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按照比例原则作出统一规定, 各高校违纪处分制度严格落实, 避免出现以前不同的高校之间学生错误相同而处分结果却大不同的现象。

四、扩展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的救济渠道

学者林莉红认为:“对行政行为实施的救济, 应形成一个系统。对不同的行为应相应设置不同的救济途径、方式和方法。反之, 救济途径、方式和方法亦应与被救济的行为相适应, 应根据被救济行为的不同特性设置具有与被救济行为相适应的程序和制度。”④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的救济渠道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行政申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目前, 《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的校内申诉就是行政申诉, 是学生认为高校在违纪处分过程中的行政行为侵犯自己的合法权利, 依法向高校提出重新处理的制度。

“行政复议是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 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 行政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和适当性审查, 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⑤学生认为高校在违纪处分过程中的行政行为侵犯自己的合法权利, 依法向高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起审查请求,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该违纪处分进行审查, 并做出相应处理, 这在《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却被称为向教育行政部门的申诉。对照行政复议的定义, 此申诉很明显实质上就是行政复议。可见目前《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虽然没有名文规定行政复议制度, 却实际实施了行政复议制度。为了让该行政行为名副其实, 再加上我国《行政复议法》第六条第九款早已明确将保护受教育权和保护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一样纳入到了行政复议的受理范围, 于理于法都应该将《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的这类申诉修改为“行政复议”。

司法是救济的最后环节。在高校学生违纪处分救济的程序问题上, 警告、记过、记大过、留校察看四种处分因对学生影响较小, 考虑到诉讼经济成本、精力成本和社会影响, 不必进入司法程序, 可以按照行政申诉、行政复议顺序逐级进行。凡是因开除学籍而引起的纠纷, 因剥夺学生受教育权这一基本权利, 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即学生认为高校开除其学籍严重侵犯自己的合法权利, 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对高校的处分行为进行审理和裁决。开除学籍可以按照“穷尽行政救济原则”最后进入司法程序, 即按照行政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顺序逐级进行。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学生违纪处分权性质上属于行政权力, 介绍了目前各高校违纪处分制度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 提出遵循法律保留原则、位阶原则、比例原则来完善制度内容, 根据不同情况采用行政申诉、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等不同的权利救济方式。

关键词:处分,申诉,复议,诉讼

注释

1 应松年.行政法学新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8:47.

2 马怀德.行政法学 (第二版)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9:49.

3 尹晓敏.高校处分权的行使与比例原则的适用[J].高教探索, 2005 (3) :45-47.

4 林莉红.行政救济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 1999 (1) :41-49.

篇4:考试违纪处分规定

关键词:档案管理;违法违纪;处分规定;依法治档;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发布的《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以下简称《处分规定》),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处分规定》是我国档案工作领域第一部系统规范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方面的规章,它完善了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度,构建了一个更加健全、更加合理的档案行政责任体系。”[1]对于推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履职、依法治档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处分规定》是专门就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如何处分作出的规定,所以表述全面而清晰,不仅与《档案法》第二十四条所列8种违法行为一一对应,还为《档案法》有关条文中已经明确的和新出现的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理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尤其重要的是《处分规定》以档案所有权为依据,原则明确了法定(特指本《处分规定》)档案的范围,这对于强化依法治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学习就此谈些粗浅的体会,以供大家探讨。

1 原则划定法定档案范围,利于明确依法治档目标

与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相对应的就是法定档案的范围,即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有其特定的侵害对象,只有在对法定档案实施违法违纪行为时,才需要受到相应的行政处分或处罚。

1.1 明确法定档案的范围是依法治档无法绕过的一个坎儿。“每部法律都有自己特定的调整范围和对象,这种调整范围和对象界定得越是明确,该法律的实施就越是可行。这也可以说是立法的起点和终点,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2]在立法中明确规定法律法规的调整对象和范围的意义,就在于其可以使该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要规范的社会关系成为明确的有限的目标,防止范围无限扩大或不确定而无法解决问题。没有明确的法定档案范围,《档案法》的实施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特定的对象,于是《档案法》也就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执行。

1.2 《档案法》对法定档案的表述。《档案法》第二条指出:“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从本条可以看出,列入我国法定档案范围,即凡对这部分档案造成损害就必须受到《档案法》制裁的是我国档案中“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这个部分。除此而外的档案,即只要不是“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的档案,就并非属于法定档案的范畴,也就不列入《档案法》调整的范围。

另外,《档案法》第二十四条又指出:“在利用档案馆的档案中,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违法行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这就明确了只有损毁、丢失;擅自提供、抄录、公布、销毁;涂改、伪造保存在档案馆中的档案时,才属于《档案法》的调整范围。

由此看来,《档案法》对于法定档案范围的规定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法定档案的范围过小。各级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都是按照国家档案局9号令《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接收进馆的,也就是说凡馆藏档案在进馆之前均是由各立档单位档案室保管的。而且其保管年限按照《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属于中央级和省级、设区的市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20年即向有关的国家档案馆移交;属于县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10年即向有关的县级国家档案馆移交。”在这么一个颇长的保管时期里,如不对这些档案采取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对以后进馆档案的质量必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为了国家档案馆档案来源的齐全、完整、优质,就应当将法律监控前移,但非常遗憾的是在《处分规定》实施之前还没有做到。

二是对于法定档案的具体范围,还只明确了有权确定的责任主体,而无实际的确定范围。目前只是在《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条明确了“《档案法》第二条所称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属于国家所有的,由国家档案局会同国家有关部门确定具体范围;属于集体所有、个人所有以及其他不属于国家所有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征得国家档案局同意后确定具体范围”。即对档案是否属于“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问题,还只明确了确认的主体:即一般档案的价值和范围由档案的形成者自行确定;而法定档案范围必须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各自级别来确定相应的对象。由于确定法定档案的范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且按照目前常规的管理思路确实难以做到。所以,事实上,法定档案的范围还无法先于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出现之前确定。而法定档案的范围始终不够明确,这无疑给依法治档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3 《处分规定》对法定档案的表述。《处分规定》第二十条明确,“本规定所称的档案,是指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和不属于国家所有但保存在各级国家档案馆的档案”。从本条可以看出,列入我国法定档案的范围有两大部分:一是从档案的所有制性质来看,凡“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均属于法定档案的范畴;二是从保管地点来看,只要是保管在“各级国家档案馆的档案”,均属于法定档案的范畴。这就使得确定“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这个原本非常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而可行了。

现在《档案法》对法定档案范围的论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日后需要接收而目前尚未接收进国家档案馆保存的那部分档案还无法得到有效监控。这个问题在《档案法》施行了25年后仍然找不到更为细化的方法之前,以所有权来明确法定档案的范围不能不说是一种有效的选择。因为这是一种相对原则、简便、可行的方法。凡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其办事机构,各人民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其本身属于国家所有,所以,他们的档案实际也就具有了“国家所有”的属性,将其从所有制性质入手,纳入法定档案的范围操作也比较方便。

2 全面列出违法违纪行为,使依法治档更具针对性

《处分规定》自第三至第十六条共列出20种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其中属于档案资源管理方面的有“利用职务之便,将所保管的档案据为己有的”等10种;属于档案资源利用方面的有“出卖或者违反国家规定转让或交换以及赠送档案的”等8种;属于档案资源组织方面的有“将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的文件材料、资料据为己有,拒绝交档案机构、档案工作人员归档的”等2种。

2.1 所列违法违纪行为与《档案法》所列的8种违法行为一一对应。《档案法》第二十四条所列应当“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违法行为共有:损毁、丢失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擅自提供、抄录、公布、销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等8项。现在《处分规定》中将这8项全部列为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

2.2 将《档案法》规定必须做到和不得作为的违法行为列入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在论述“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时,还将《档案法》第十至第十八条等条文中规定必须做到和不得作为的违法行为列入其中:如对国家规定的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国家规定不得归档的材料,禁止擅自归档;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定期向档案馆移交档案;各级各类档案馆,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机构,应当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便于对档案的利用;配置必要的设施,确保档案的安全;采用先进技术,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保密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密级的变更和解密,必须按照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禁止擅自销毁档案;禁止出卖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和本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档案以及这些档案的复制件,禁止私自携运出境等。《处分规定》在将文字论述稍作变动后,都将其列入了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

2.3 将执法实践中出现的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的行为列入违法违纪行为。我国25年多档案行政执法实践证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的形式逐渐增多,已经超出了《档案法》第二十四条和其他条文中提到的依法必须做到和不得作为的行为。要想使依法治档得以深入、顺利进行,就有必要对各种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整合和细化,将档案行政执法实践中发现的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纳入调整范围,构成更加健全合理的档案行政责任体系,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等执法、执纪机关对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理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利用职务之便,将所保管的档案据为己有的(《档案法》里讲的是归档材料,这里讲的是档案);未配备安全保管档案的必要设施、设备的;档案安全事故发生后,不及时组织抢救的;档案安全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虚假报告或者不及时报告的;档案安全事故发生后,干扰阻挠有关部门调查的;违反国家规定扩大或者缩小档案接收范围的;在档案利用工作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的;拒不按照国家规定开放档案的等行为。现在都已经列入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

3 增强档案行政执行能力,利于依法治档落到实处

3.1 法律、法规的实施需要依靠强有力的行政执行力。“行政执行力”是指各级政府及其公共部门和工作人员对国家法律法规及上级行政机关的决定、政策、规章、命令等的执行能力。强有力的行政执行力是保证法律法规和行政决策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和手段,提高行政执行力是提高政府效能的迫切要求。

档案行政执行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对违法责任人所实施的行政强制措施,即根据档案法律法规或规章,对档案管理中已经构成违法违纪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所采取的一种强制性措施。没有强有力的行政执行力,依法治档就难以落到实处。

3.2 行政执行需要强有力的措施

3.2.1 原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行政执法中缺乏有力的措施。《档案法》在第二十四条中明确了8种违法行为,需要“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但问题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既没有直接对责任人给予处分的管辖权,又缺乏对“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的监督权,所以实际执行力不强。“不能不”网友曾在《档案界》论坛发帖:当在培训班上针对有些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讲建议处分”后,他们局长就对他说:“以后少讲建议之类的话,档案就是我档案局说了算,你还建议什么?”[3]是啊,这位局长的话讲得一点儿也没错,在档案行政执法中,档案局是主要的执法机关,是应当由我们档案局说了算。但问题是没有切实有效的依据和措施,我们实在是想说了算也算不了。

3.2.2 《处分规定》的施行为依法治档提供了强有力的行政执法措施。自《档案法》实施以来,在25年多的档案行政执法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对档案管理违法行为的查处中,绝大部分行为只是违法行为,还不构成犯罪。所以,对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的行政惩处是依法治档实践中的主要形式。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于这种行政惩处的实施,却又缺乏强有力的执行措施。随着《处分规定》的施行,将会为依法治档提供强有力的行政执法措施。

一是对《档案法》提出的8项违法行为提供了行政处分的依据。从实践来看,《档案法》所列的8项违法行为中大部分只是一般违法行为,还够不上刑事犯罪,即使有少量的档案违法行为已经构成犯罪的,对其进行的罪罚也往往是从属于其他犯罪行为而受到制裁的。如纵火案中烧毁了档案,以纵火罪论处;盗窃案中涉及了档案以盗窃罪论处;侵犯知识产权案所指向的是档案,以侵犯知识产权罪论处等。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所以《档案法》实施25年多来,真正依据《档案法》受到惩处的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是少之又少,以至于不少区县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这方面的月度统计上往往是零报告。

面对这些违法行为,以往我们在档案行政执法实践中,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所能作出的直接行为往往只是发出整改通知书,责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限期改正。但如果改正不到位,或出现根本就不当一回事的情况时,就基本上是处于无奈的状态。随着《处分规定》的施行,在行政惩处方面就有了强有力的抓手,可以在法罚之前先用行政处分来实施有力的监督。

二是对《档案法》有关条文中提出的应当作为和不得作为的违法行为提供了行政惩处的依据。在《档案法》第十至第十八条中列出了像“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定期向档案馆移交档案”等多种人们必须做到和不得作为的法律行为,而当此类违法行为出现时,由于没有惩处的相关规定,故而就无法真正得到应有的行政处分。尤其是对尚处于档案的前身——文书处理阶段的归档材料的违法行为,尽管《档案法》第十条明确,“对国家规定的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在表述中还用了“必须”、“不得”的字眼儿,但由于没有列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而终难落到实处。

现在《处分规定》将此类行为也列为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尤其是对档案资源的组织方面共列出了“将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的文件材料、资料据为己有,拒绝交档案机构、档案工作人员归档的”和“拒不按照国家规定向指定的国家档案馆移交档案的”两种违法违纪行为,这给归档文件管理中的违法违纪行为的依法查处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尽管这种行为损害的对象是档案的前身,似乎还不属于档案的范畴,但由于归档文件材料的形成质量是否符合归档要求、应当归档的文件材料收集是否齐全完整,都从根本上会对档案的质量产生根本性影响,所以很有必要对其依法加强监督管理。

三是为原先没有列入法律、法规的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的违法行为提供了行政处分的依据。如未配备安全保管档案的必要设施设备的、未建立档案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档案安全事故发生后,不及时组织抢救的等8项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原来在《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中找不到直接对应的条款,因此,在行政执法实践中,当发现此类行为时要想对其进行行政惩处,往往是“上不够天、下不挨地、悬在中间还隔着皮”。而现在在执法检查中再发现此类行为的话,就可先对其提出责令限期改正的要求,如在规定期限内不能很好改正或是根本就没有改正行为的话,就可以依据《处分规定》的相关规定和处分级别,对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3.3 《处分规定》强化了行政执行力

3.3.1 《处分规定》由三家联合发布,形成了合力。《处分规定》按照“部门联合规章由联合制定的部门首长共同署名公布,使用主办机关的命令序号”的规定,[4]采用的是监察部令的序号,主办机关是监察部,又有移送制度的明确规定,在具体办理的实践中就比较可行。

各级监察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按照《处分规定》要求,在查处档案管理违法违纪案件中,发挥各自优势,建立案件查处协作配合机制,各司其职,加强协作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工作合力,更好更有效地惩处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

还可以把查处档案管理违法违纪案件与建立健全预防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工作机制结合起来,认真研究深入查找当前档案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容易发生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的薄弱环节,建立涵盖档案管理全过程的基本规范和责任追究制度,努力形成一道有效的预防和制止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发生的制度和屏障,以更加有效保护和利用档案,推进依法治档进程,促进档案事业科学发展。

3.3.2 明确规定了各种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的行政处分的形式和种类。《处分规定》第二条明确规定,对于“有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的单位,其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以及有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的个人,应当承担纪律责任”,并“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处分”。处分的等级为:给予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开除处分。这就使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直接或建议有关部门对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给予必要的处理有了明确的依据和强有力的措施。

3.3.3 建立移送制度,有利于形成行政执法的合力。《处分规定》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任免机关、监察机关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具体为,“任免机关、监察机关查处档案管理违法违纪案件,认为应当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当及时将有关案件材料移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及时查处,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任免机关、监察机关”;第十九条还规定“有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应当给予党纪处分的,移送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建立案件互为移交制度有助于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三部门开展联合行动,有效地整合了各方执法力量,理顺了档案执法工作秩序,排除了过去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执法工作实践中遭遇到的管辖权制约,形成了一个既分头执行、又环环相扣的整体,对于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置形成了一张难以冲破的法网。

《处分规定》的实施,在明确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明确法定档案范围、提高档案行政执行力等三个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相信随着《处分规定》的贯彻落实,我国的档案依法行政工作必定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档案局.关于认真学习贯彻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的通知[J].上海档案,2013(7).35.

[2]严永官.法定档案的范围亟待明确[J].浙江档案.2007(8).32.

[3]《档案界》论坛.“县区交流”. “新郑市档案局集中开展全市档案行政执法检查”.

http://www.danganj.net/bbs/viewthread.php?tid=49803&extra=page%3D.

[4]《规章制定程序条例》.2001年11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22号公布.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三十条.

篇5:考试违纪处分规定

姓名 部门 成绩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一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填在题目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税收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于(A)发布。

A.2012年8月 B.2012年2月

C.2012年3月 D.2012年5月

2.制定《税收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目的是(ABC)。

A.加强税收征收管理

B.惩处税收违法违纪行为

C.促进税收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D.促进一岗双责制度的贯彻落实

3.《税收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是由(BCD)联合制订发布的。

A.国家公务员局 B.监察部

C.国家税务总局 D.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4.有税收违法违纪行为的单位中负有责任的(ABCD)人员,应当承担纪律责任。

A.行政机关公务员

B.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C.行政机关依法委托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D.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由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

5.税务机关及税务人员有(AC)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

A.违反法定权限、条件和程序办理开业税务登记、变更税务登记或者注销税务登记 B.在履行职务过程中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

C.违反规定采取税收保全、强制执行措施

D.对管辖范围内的税收违法行为,发现后不予处理或者故意拖延查处,致使国家税收遭受损失

6.税务机关及税务人员有(BC)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记过或记大过处分。

A.查封、扣押纳税人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

B.违反规定发售、保管、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及其他发票,致使国家税收遭受损失或者造成其他不良影响

C.违反规定核定应纳税额、调整税收定额,导致纳税人税负水平明显不合理的

D.违反规定发放、收缴税控专用设备

7.税务机关及税务人员有(AD)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

A.税务机关私分、挪用、截留、非法占有税款、滞纳金、罚款或者查封、扣押的财物以及纳税担保财物

B.索取、接受或者以借为名占用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财物

C.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管辖范围内纳税人出售物品

D.违反规定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提供银行账户、发票、证明或者便利条件,导致未缴、少缴税款或者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

8.未经税务机关依法委托征收税款,或者虽经税务机关依法委托但未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征收税款的,造成严重后果的,对有关责任人,要给予(D)处分。《税收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知识考试题及答案《税收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A.警告或者记过 B.记过或者记大过

C.记大过或者降级 D.撤职

9.不依法履行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致使国家税款遭受损失,情节较重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B)处分。

A.警告、记过 B.降级或者撤职 C.开除 D.记大过

10.受到处分的人员对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ABC)等有关规定申请复核或者申诉。

A.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C.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错误的划“×”。)

1.《税收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于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2.未按规定要求当事人出示税收完税凭证或者免税凭证而为其办理行政登记、许可、审批等事项,情节严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

3.违反规定提前征收、延缓征收税款,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

4.向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通风报信、提供便利或者以其他形式帮助其逃避税务行政处罚的,要从重处分。(√)

5.逃避缴纳税款、抗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

6.隐匿、毁损、伪造、变造税收违法案件证据,可以直接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税收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知识考试题及答案文章《税收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知识考试题及答案出自,此链接!。(×)

7.故意使用伪造、变造、非法买卖的发票,造成不良后果,应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批评教育和罚款。(×)

8.依照《税收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受到处分的人员对处分决定必须完全服从。(×)

9.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的开征、停征或者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以及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

10.有税收违法违纪行为,应当给予党纪处分的,应移送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处理。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任免机关、监察机关和税务行政主管部门 要建立案件移送制度。

2.违反法定程序为纳税人办理减税、免税、退税手续,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

3.违反规定核定应纳税额、调整税收定额,导致纳税人税负水平明显不合理,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

4.徇私舞弊或者玩忽职守,不征或者少征应征税款,致使国家税收遭受损失,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5.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近亲属在本人管辖的业务范围内从事与税收业务相关的中介活动,经劝阻其近亲属拒不退出或者本人不服从工作调整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

6.对控告、检举税收违法违纪行为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及其他检举人进行打击报复,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7.违反规定作出涉及税收优惠的资格认定、审批,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

8.违反规定开具完税凭证、罚没凭证,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四、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案件移送制度。《税收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知识考试题及答案工商税务题库。

答:任免机关、监察机关查处税收违法违纪案件,认为应当由税务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处理的,应当及时将有关案件材料移送税务行政主管部门。税务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及时查处,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任免机关、监察机关。

税务行政主管部门查处税收管理违法案件,认为应当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给予处分的,应当及时将有关案件材料移送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应当依法及时查处,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税务行政主管部门。

2.请写出3种对有关责任人员直接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给予降级或撤职处分;情节严重时,给予开除处分的违法违纪行为。

答:

1、违反规定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提供银行账户、发票、证明或者便利条件,导致未缴、少缴税款或者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

2、向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通风报信、提供便利或者以其他形式帮助其逃避税务行政处罚的(加重处罚);

3、逃避缴纳税款、抗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的;

4、伪造、变造、非法买卖发票的;

5、故意使用伪造、变造、非法买卖的发票,造成不良后果的;

篇6:考试违纪处分规定

考试是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之一。为严肃考试纪律,维护考试秩序,预防和处理违反考试纪律的行为,规范处理程序,并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规定。

考试纪律

第一条 学生持规定证件(学生证、校园卡)及必需文具(钢笔、圆珠笔、铅笔、普通计算器等)提前15分钟进入考场,按指定的座位就坐,并将证件放在桌面上,以备查对。

第二条 考生必须严格遵守考试纪律,严禁考试以任何形式作弊。闭卷考试不准带电脑记事簿、手机及具有存储、编程、查询功能的电子产品和书籍、笔记、手册等资料入场。开卷考试只能携带主考教师指定的书籍和手册入场。如有违反,当场取消考试资格,答卷作废。

第三条 无论开卷或闭卷考试都不准携带传呼机、手机入场,已带入考场的,必须在发卷前关机,并集中放置在指定地方。

第四条 无故迟到超过20分钟者,不准进入考场并按旷考处理。开考后30分钟后方可交卷退场。考生不得在考试过程中未经监考人员允许离开考场,否则按交卷处理。

第五条 分发试卷后,考生应先在试卷规定的位置填写班级、姓名、学号。考试过程中未经监考人员允许,不准互借任何文具及其他物品。如对试题字迹不清或有疑问时,考生应先举手,等待教师前往处理,考生之间不准互相询问。

第六条 考试终了信号发出后,考生必须立即停止答卷,将试卷留在座位上,经监考人员验收允许后方可离开考场,不得将试卷和草稿纸带出考场。

第七条 考试结束后,学生不得直接找任课教师查卷、查分,更不得要求教师改动成绩。第八条 凡作弊的学生,根据学院有关规定进行相应处分。

考试违纪与作弊

第九条 学生不遵守考场纪律,不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的安排和要求,有以下行为之一的,认定为考试违纪:

1.不携带或拒不出示规定的证件参加考试;

2.携带禁止带入的物品进入考场而不放置到指定地方; 3.未在规定的座位参加考试;

4.开考信号发出前答题或考试终了信号发出后答题; 5.开考后传呼机、手机铃响;

6.考试过程中未经监考人员同意擅自进出考场; 7.未经监考人员允许互借文具;

8.在考试过程中旁窥、交头接耳、互打暗号或者手势的;

9.将试卷、答卷(含答题卡、答题纸等)、草稿纸等考试用纸带出考场; 10.在考场内外大声喧哗、不服从监考人员管理以及其他扰乱考场秩序行为; 11.用规定以外的笔或者纸答题,或者在试卷规定以外的地方书写姓名、考号,或者以其他方式在答卷上标记信息的;

12.其他违反考场规则但尚未构成作弊的行为。

第十条 学生违背考试公平、公正原则,以不正当手段获得或者试图获得试题答案,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认定为考试作弊:

1.夹带与考试有关物品或考前把该门课程有关内容写在可以看到的地方; 2.抄袭或者协助他人抄袭试题答案或者与考试内容相关的资料; 3.在考试过程中使用通讯设备;

4.接传答卷,传递与考试内容相关的纸条,或利用电脑记事簿等电子工具储存或传递与考试有关的信息;

5.考试期间销毁试卷、答卷或者考试材料; 6.评卷中被认定为雷同答卷; 7.其他形式作弊。

第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属考试严重作弊: 1.请他人代考试或代他人考试; 2.交换答卷;

3.考前窃取试卷或扩散试卷; 4.涂改他人试卷姓名占为己有; 5.组织团伙作弊。

处分

第十二条 违反考场纪律者,当场给予警告并予以纠正;经警告无效者,给予严重警告处分,该课程成绩以0分计。

上一篇: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下一篇:成长的与众不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