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纠纷

2024-05-29

处置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纠纷(共8篇)

篇1:处置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纠纷

处置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纠纷

应急预案

为认真落实《人民调解组织条例》和《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在调处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作用,提高对突发性事件或群体性事件的处置能力,加强对处置这类事件的组织指挥和综合调解水平,确保迅速有效地处置各类矛盾纠纷,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辖区稳定。结合街道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司法部两个文件为依据,按照“属地调处,快速反应,教育疏导,依法调解,维护稳定”的原则,力争把较大的民间纠纷以及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事态扩大和恶化,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扎实推进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二、工作原则

(一)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党工委对本辖区内人民内部矛盾,以及突发性事件或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工作负总责。具体处置过程中,司法所对因民间纠纷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突发性事件或群体性事件负责,社区调委会负责对本辖区内的各类矛盾纠纷进行调处。

(二)预防为主,化解矛盾。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预警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将事件控制在基层,控制在萌芽阶段。

(三)依法调处,防止激化。坚持依法处置、疏导教育的调解方针,自觉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政策的严肃性。注意工作方法和策略,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等手段和宣传、协商、调解等方法处置较大的民间纠纷、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加强对群众的说服教育,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和解决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

(四)快速反应,相互配合。较大的民间纠纷和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和社区要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并确保信息收集、情况报告、指挥处置等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应切实加强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为党工委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如一时难以控制,应立即向上级有关领导和部门报告,寻求解决办法。

(五)加强教育,正确引导。预防和处置民间纠纷和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要将法制宣传、教育疏导工作贯穿事件处置的整个过程。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广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群众遵守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合法、正当渠道和方式反映问题。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辖区内所发生的由民间纠纷引起的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以及跨区域的重大疑难纠纷。包括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各类劳资纠纷引起的重大事件或工伤事故、集体访等。

四、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一)街道设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街道司法所。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人由街道领导担任,成员由事件涉及的有关单位、有关社区调委会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组成。

(二)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

统一领导、指挥、协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确定成员之间的应急处置工作职责及具体分工;决定事件处置决策和应对措施;指挥、协调有关部门、社区组织实施;研究解决事件处置过程中的其他重大事项。

(三)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成员的主要职责

制定本社区处置较大的民间纠纷、跨区域的疑难纠纷、突发性事件或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参与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指挥、决策;并根据本社区调委会的职责具体负责某项工作的开展;协调纠纷发生地有关部门尽快地解决群众的合理要求。

五、预警机制

(一)预警信息收集掌握

街道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社区调委会要制订针对较大的民间纠纷、跨区域的疑难纠纷、突发性事件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预防、预警和处置措施,建立高效、灵敏的信息网络,加强对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掌握和研究,逐步形成完善的预警工作机制。对可能发生突发性事件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二)预警信息报送范围

相关信息报送要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分级负责、归口报送的原则,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问题、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及其起因动态、处置措施、处置情况进行报送。不迟报、不漏报、不瞒报。报送的主要内容如下:

1、民间纠纷可能转化为刑事案件的;

2、各类群体性事件;

3、社区内由民间纠纷引起的各类突发性事件;

4、跨区域的疑难纠纷;

5、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集体访:(1)赴杭、进京上访及苗头;

(2)有五人以上去市、区有关部门上访的;(3)行为激烈,妨碍机关工作秩序的;(4)其他可能或正在影响社区稳定的事件。

(三)预警信息报送形式

墙门信息员或居民骨干可报送至社区或社区调委会,各社区调委会的相关人员应报送联居领导、联居干部或街道司法所,街道相关人员得到信息后必须立即上报街道主要领导,并报送上级有关部门。紧急情况可电话报告,然后再补报书面材料。重大事项可直接报送街道主要领导。

(四)报送时限及内容

各类较大的民间纠纷、跨区域的疑难纠纷和重大事件、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发生社区应立即报送,处置情况随时报送。报送内容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或人员、起因、简要情况、发展方向等。

六、处理原则

(一)“属地管理”原则。对一般性事件,应在社区党委(总支)统一领导下,相关调委会为主处理;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事件,由街道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统一负责处理,同时立即报上级有关部门,并会同有关社区及市、区有关部门进行统一协调和处理。

(二)教育疏导原则。事件发生后,针对参与者对立情绪强烈、言行偏激的情况,在处理过程中要本着“宜缓不宜急,宜解不宜结,宜散不宜聚”方针,冷静观察,准确判断,坚持教育疏导为主,有针对性地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通过说服教育、劝阻、制止等手段,控制局势,严防事态恶化,维护正常社会秩序。

(三)快速反应原则。事件发生后,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成员应快速赶赴现场处理。根据实际情况,迅速作出判断,在街道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实施处置行动,控制局势。

(四)分级处理原则。事件发生后,根据事件的规模、激烈程度,确定负责处理人员,组织和协调有关社区和人员到现场实行处置行动。

七、后续工作

(一)尽量解决实际问题。事件平息后,有关社区和相关人员必须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对有关单位或人员承诺解决的问题,必须尽快协调解决到位;对群众因不了解有关政策规定而存在误解的,要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

(二)加强督查回访。由街道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群体性事件后续工作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做好回访工作,了解动态信息,调整工作措施,及时妥善解决。

(三)总结经验教训。对发生的事件,要认真分析其原因、发展过程。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提出今后处理这类事件的应急办法,提高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水平和能力,并向党工委提出合理的建议。

篇2:处置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纠纷

为确保我项目部触电事件发生后,能迅速有效地开展抢救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员工及相关方生命安全风险,特定本项目部触电应急准备与响应预案。

一、组织机构

(一)项目部组成应急响应小组,负责应急抢救指挥。

小组组长:*** 成 员:***

(二)触电发生后急救措施

1、立即切断电源,或用不导电物体如干燥的木棍、竹棒或干布等物使伤员尽快脱离电源。急救者切勿直接接触触电伤员,防止自身触电而影响抢救工作的进行。

2、当伤员脱离电源后,应立即检查伤员全身情况,特别是呼吸和心跳,发现呼吸、心跳停止时,应立即就地抢救。

1)轻症:即神志清醒,呼吸心跳均自主者,伤员就地平卧,严密观察,暂时不要站立或走动,防止继发休克或心衰。

2)呼吸停止,心搏存在者,就地平卧解松衣扣,通畅气道,立即口对口人工呼吸,有条件的可气管插管,加压氧气人工呼吸。亦可针刺人中、十宣、涌泉等穴,或给予呼吸兴奋剂(如山梗菜碱、咖啡因、可拉明)。3)心搏停止,呼吸存在者,应立即作胸外心脏按压。

4)呼吸心跳均停止者,则应在人工呼吸的同时施行胸外心脏 按压,以建立呼吸和循环,恢复全身器官的氧供应。现场抢救最好能 两人分别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以1:5的比例进行,即人工呼吸1次,心脏按压5次。如现场抢救仅有1人,用15:2的比例 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即先作胸外心脏按压15次,再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如此交替进行,抢救一定要坚持到底。

5)处理电击伤时,应注意有无其他损伤。如触电后弹离电源或自高空跌下,常并发颅脑外伤、血气胸、内脏破裂、四肢和骨盆骨折等。如有外伤、灼伤均需同时处理。

6)现场抢救中,不要随意移动伤员,若确需移动时,抢救中断时间不应超过30秒。移动伤员或将其送医院,除应使伤员平躺在担 架上并在背部垫以平硬阔木板外,应继续抢救,心跳呼吸停止者要继续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在医院医务人员未接替前救治不能中止。

二、事故处理程序

1、当触电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现第一人应立即大声呼救,报告责任人(项目经理或基地负责人):

2、项目管理人员获得求救信息确认触电事故发生后,应: 1)立即采用绝缘材料等器材使触电人员脱离带电体; 2)立即向当地医疗卫生(120)、电力部门电话报告;

3)立即向所属公司、集团公司上报事故的初步原因、范围、估计结果; 4)组织项目职工自我救护队伍进行施救; 5)保护事故现场。

3、紧急小组接到电话报告后,应立即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了解和掌握事故情况,开展抢救和维护现场秩序,保护事故现场。

4、当事人被送入医院接受抢救后,紧急小组应做好: 1)做好与当事人家属的接洽善后处理工作;

2)按职能归口做好与当地有关部门的沟通、汇报工作。

第二篇 劳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

为加强突发事件处理的综合指挥能力,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和协调水平,确保迅速有效地处理劳务突发事件,将突发事件对公司发展、工程进度及社会影响造成的损失降至最小程度,保障工程正常的进行,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我部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当发生有民工恶意讨要工资,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及扰乱我公司正常办公秩序时,即启动本预案。

三、实施原则

1、“依法管理,积极控制”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我公司的相关规章制度,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告、控制实施依法管理和处置。

2、“快速反应,科学应对”的原则。建立处置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出现危机,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及时应对,保证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控制和快速处置。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在总公司领导组织协调下,我部负责人和项目部相关负责人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有关劳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我部要认真履行项目责任主体的职责,建立劳务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

4、“系统联动,资源整合”的原则。将事前预防与事后应急有机结合,把应急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在日常管理之中,提高突发事件防范水平。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资源作用。我部各有关负责人要主动配合、密切协作、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形成合力,保证突发事件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快速有效处置。

四、指挥系统及指挥协调职责

突发事件发生,即自动生成处置突发事件指挥部。总承包部经理担任总指挥,副经理担任副总指挥,成员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指挥部视突发事件情况启动对应的应急方案,负责对本职能范围内突发事件进行紧急处置,及时向总公司领导报告突发事件的事态发展及解决情况。

五、终止突发事件的发生,维护秩序稳定

首先,对于闹事的民工,通过宣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思想教育,告知他们的行为已严重扰乱社会安定和公共秩序,是属于违法行为。其次,通过我部向民工出示已支付民工工资的相关凭证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揭穿“包工头”的诡计,制止突发事件的进一步发展。第三,若民工仍不听劝告恶意闹事,我部应及时以书面形式上报总公司,在总公司领导的有效组织协调下终止突发事件的发生,维护秩序稳定。

六、调查情况,搜集举证资料,研究原因

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及时调查项目部和劳务队伍公司情况,应搜集下列举证资料:

1、签订的《劳务合同》;

2、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3、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4、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5、考勤记录;

6、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通过调查情况,分析问题,研究发生此事件的原因。

七、落实责任,积极整改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及时落实责任,积极整改。若拖欠劳务费支付问题属实,则项目部应按合同约定立即协调解决,积极改正错误;按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视情节和危害后果,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包工头”行为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八、搞好综合保障,消除影响 突发事件发生后,协调有关部门,完成综合保障任务。同时,为消除该事件对公司影响,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按照规定事后立即将所发生突发事件情况报告相关职能部门,并由其分别迅速转报上级主管部门。

2、及时写出书面报告,报送上级部门。报告内容包括:发生突发事件的单位、事件发生的时间、详细地点、事件的简要经过、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突发事件原因、性质的初步判断、抢救处理情况和已采取的措施、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抢救和处理的有关事宜、事件的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报告时间、联系电话、联系人和联系地址等。第三篇 处置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纠纷应急

预案

为认真落实《人民调解组织条例》和《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在调处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作用,提高对突发性事件或群体性事件的处置能力,加强对处置这类事件的组织指挥和综合调解水平,确保迅速有效地处置各类矛盾纠纷,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辖区稳定。结合街道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司法部两个文件为依据,按照“属地调处,快速反应,教育疏导,依法调解,维护稳定”的原则,力争把较大的民间纠纷以及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事态扩大和恶化,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扎实推进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二、工作原则

(一)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党工委对本辖区内人民内部矛盾,以及突发性事件或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工作负总责。具体处置过程中,司法所对因民间纠纷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突发性事件或群体性事件负责,社区调委会负责对本辖区内的各类矛盾纠纷进行调处。

(二)预防为主,化解矛盾。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预警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将事件控制在基层,控制在萌芽阶段。

(三)依法调处,防止激化。坚持依法处置、疏导教育的调解方针,自觉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政策的严肃性。注意工作方法和策略,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等手段和宣传、协商、调解等方法处置较大的民间纠纷、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加强对群众的说服教育,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和解决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

(四)快速反应,相互配合。较大的民间纠纷和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和社区要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并确保信息收集、情况报告、指挥处置等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应切实加强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为党工委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如一时难以控制,应立即向上级有关领导和部门报告,寻求解决办法。

(五)加强教育,正确引导。预防和处置民间纠纷和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要将法制宣传、教育疏导工作贯穿事件处置的整个过程。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广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群众遵守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合法、正当渠道和方式反映问题。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辖区内所发生的由民间纠纷引起的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以及跨区域的重大疑难纠纷。包括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各类劳资纠纷引起的重大事件或工伤事故、集体访等。

四、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一)街道设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街道司法所。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人由街道领导担任,成员由事件涉及的有关单位、有关社区调委会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组成。

(二)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

统一领导、指挥、协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确定成员之间的应急处置工作职责及具体分工;决定事件处置决策和应对措施;指挥、协调有关部门、社区组织实施;研究解决事件处置过程中的其他重大事项。

(三)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成员的主要职责

制定本社区处置较大的民间纠纷、跨区域的疑难纠纷、突发性事件或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参与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指挥、决策;并根据本社区调委会的职责具体负责某项工作的开展;协调纠纷发生地有关部门尽快地解决群众的合理要求。

五、预警机制

(一)预警信息收集掌握

街道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社区调委会要制订针对较大的民间纠纷、跨区域的疑难纠纷、突发性事件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预防、预警和处置措施,建立高效、灵敏的信息网络,加强对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掌握和研究,逐步形成完善的预警工作机制。对可能发生突发性事件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二)预警信息报送范围

相关信息报送要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分级负责、归口报送的原则,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问题、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及其起因动态、处置措施、处置情况进行报送。不迟报、不漏报、不瞒报。报送的主要内容如下:

1、民间纠纷可能转化为刑事案件的;

2、各类群体性事件;

3、社区内由民间纠纷引起的各类突发性事件;

4、跨区域的疑难纠纷;

5、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集体访:(1)赴杭、进京上访及苗头;

(2)有五人以上去市、区有关部门上访的;(3)行为激烈,妨碍机关工作秩序的;(4)其他可能或正在影响社区稳定的事件。

(三)预警信息报送形式

墙门信息员或居民骨干可报送至社区或社区调委会,各社区调委会的相关人员应报送联居领导、联居干部或街道司法所,街道相关人员得到信息后必须立即上报街道主要领导,并报送上级有关部门。紧急情况可电话报告,然后再补报书面材料。重大事项可直接报送街道主要领导。

(四)报送时限及内容

各类较大的民间纠纷、跨区域的疑难纠纷和重大事件、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发生社区应立即报送,处置情况随时报送。报送内容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或人员、起因、简要情况、发展方向等。

六、处理原则

(一)“属地管理”原则。对一般性事件,应在社区党委(总支)统一领导下,相关调委会为主处理;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事件,由街道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统一负责处理,同时立即报上级有关部门,并会同有关社区及市、区有关部门进行统一协调和处理。

(二)教育疏导原则。事件发生后,针对参与者对立情绪强烈、言行偏激的情况,在处理过程中要本着“宜缓不宜急,宜解不宜结,宜散不宜聚”方针,冷静观察,准确判断,坚持教育疏导为主,有针对性地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通过说服教育、劝阻、制止等手段,控制局势,严防事态恶化,维护正常社会秩序。

(三)快速反应原则。事件发生后,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成员应快速赶赴现场处理。根据实际情况,迅速作出判断,在街道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实施处置行动,控制局势。

(四)分级处理原则。事件发生后,根据事件的规模、激烈程度,确定负责处理人员,组织和协调有关社区和人员到现场实行处置行动。

七、后续工作

(一)尽量解决实际问题。事件平息后,有关社区和相关人员必须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对有关单位或人员承诺解决的问题,必须尽快协调解决到位;对群众因不了解有关政策规定而存在误解的,要做好深入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

(二)加强督查回访。由街道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群体性事件后续工作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做好回访工作,了解动态信息,调整工作措施,及时妥善解决。

篇3:处置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纠纷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

1、参与主体日趋复杂。

参与群体性上访的人员身份日益复杂。不仅有下岗改制工人、农民工, 也有出租车司机、退伍军人等, 少数地方甚至还有教师, 基层干部等群体组成。

2、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大多数群体性突发事件由以往的自发松散的状态, 发展到集体开会商讨, 制订行动计划方案, 有组织有步骤实施, 甚至有幕后煽动操纵者通过秘密串联, 电话操纵, 并筹措活动经费, 给调查取证和事后打击处理带来难度。

3、行为激烈, 危害加重。

群体性突发事件爆发迅猛, 扩展蔓延迅速, 场面出人预料, 参与人数和行为方式以及后果往往猝不及防。由于群体情绪易交叉感染, 形成过激群体行为, 过激群体行为又会形成狂热状态, 造成群体情感发泄, 难以控制。有些采取各种极端方式:通过聚众围堵党政机关、阻塞交通, 甚至跳楼喝药自杀相要挟, 发泄不满情绪, 寻求自身利益诉求。

4、复杂性增强, 处理难度加大。

目前部分上访人员抱着“大闹大解决, 小闹小解决”和“法不责众”的错误思想。有些人民内部矛盾由于历史或现实的原因, 一时难以解决。合理诉求与不法行为, 无理要求与非法活动交织在一起, 对公安机关迅速采取处置措施带来难度, 同时一旦应对不当就会激化矛盾造成事态扩大。

二、县区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职能

多年来, 我国公安机关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 在公安部提出的“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结、宜顺不宜激”的原则指导下, 依法妥善处置了一大批群体性突发事件, 确保社会大局平稳, 其中县区公安机关在预防及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职能作用。

1、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 充分发挥其参谋和助手作用。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2004年转发的《关于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工作意见》中的有关规定, 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 原则上由所在地的县 (区) 党委、政府统一领导, 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处置。必要时由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直接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原则上由发生地的县党委、政府直接负责处置, 引发事件的问题由涉事单位及主管部门负责出面解决。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是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和决策者, 是主角;公安机关是参与、参谋和执行者, 是配角。”[3]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中, 公安机关要充分发挥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作用, 充分发挥情况明信息灵的优势, 及时深入调查并向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报告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起因、规模和当时动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 县区公安机关要积极建议当地党政和主管部门领导亲临现场, 靠前指挥, 积极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县区公安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维护好现场秩序, 保护党政机关等重点部位及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 协调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妥善处置, 并控制现场局势, 维护正常的交通秩序, 为进一步正确、快速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创造外部环境和条件。

2、快速控制现场局面, 依法果断处置。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很强的工作, 同时群体性突发事件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 这就要求参与处置工作的公安机关领导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依据现场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决断, 否则就会贻误战机[4]。这就要求参与处置的公安民警, 尤其是县区公安机关领导, 既要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把握有关政策法律界限, 又要密切关注形势的发展变化, 因情施策, 采取相应的果断措施。县区公安机关在处置过程中要坚持“三个相结合”:一是要注重思想教育与法律宣传相结合;二是要注重依法办事与讲究策略相结合;三是要注重临机决断与掌握火候相结合。在处置过程中应维护现场秩序, 控制局势平息事态, 保护党政机关等重点部位及工作人员的安全, 正确运用法律政策手段化解社会矛盾并收集固定违法犯罪证据。对领导组织、操纵者则采用重点突破逐个瓦解的方法, 对起因复杂、规模较大、闹事者情绪较为激动的, 在教育疏导的同时, 尽量避免激化矛盾并争取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条件, 对于违法犯罪行为则应严厉制止和坚决打击。

3、及时疏导, 快速有效化解矛盾。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人民内部属性, 决定了县区公安机关要把教育疏导工作贯穿于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全过程, 严格按照“可散不可聚, 可解不可结, 可顺不可激”的处置原则, 把尽快平息事态, 防止矛盾激化放在处置工作首位, 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或初始阶段。当然县区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中不是一味简单说教, 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 高度关注事态发展, 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注意工作方法和策略, 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 深入基层, 认真做好人民内部矛盾纠纷调处工作, 加强对群众的说服教育, 引导群众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述求, 解决利益矛盾, 及时化解和消除各种社会不安定因素和事件苗头, 力争群体性突发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 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一般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 是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突然爆发。”[5]在疏导的基础上, 将别有用心的组织和煽动闹事者同大多数有合理利益诉求的人民群众区别开来, 把少数人的严重违法犯罪同大多数人的一般违法过激行为区别开来, 并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法予以区别对待。

三、县区公安机关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基层工作, 畅通情报信息渠道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各种社会矛盾长期积累、交织的结果。其爆发必然经历由社会矛盾产生, 通过一定渠道反映自身利益诉求, 再到其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最终导致事态升级爆发的过程。由于目前县区公安机关受当地经济和警力紧张等因素制约, 在矛盾纠纷隐患排查、深挖、梳理方面不够深入, 情报信息采集录入意识不强, 造成渠道不够畅通。因此县区公安机关应充分注重扩展信息源, 畅通信息网络, 牢固树立信息主导警务理念。一是通过在各基层所队建立落实全警信息采集制度, 使民警在办案调查、入户走访和服务群众等日常工作中发现动态、掌握情况。二是在重点部位和矛盾多发场所和治安复杂场所精心物建信息员。三是畅通民意诉求渠道, 借助综治网络关注社情动态。同时发挥灵敏畅通的情报预警系统的作用, 认真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化解”的预警机制, 加强各部门、各警种的有机联动, 建立健全多方位、多层次信息网络和反馈制度, 既高度关注民间纠纷中暴露出来的显性矛盾并从中寻找不安定因素的苗头和倾向, 又要高度重视隐藏于民间纠纷背后的隐性问题谨防矛盾转化升级, 做到信息灵敏准确, 预案周详实用。

2、慎用警力警械, 避免激化矛盾

虽然公安部三令五申不准各级公安机关参与非警务活动, 但是有些地方政府仍然在征地拆迁、执行计划生育等非警务活动中滥用警力的现象, 出现公安机关“包打天下”的局面, 客观上导致公安机关功能的泛化, 造成“警民冲突”加剧, 警民关系紧张, 同时损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又浪费了有限的社会公共资源。县区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中, 首先要根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性质、起因和规模来决定是否使用、使用多少和如何使用警力, 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来决定是否采取强制措施。在处置过程中, 要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既要掌握政策, 又要严格执法, 当事态出现阻断交通、围堵冲击党政机关, 骚乱以及打砸抢等违法犯罪活动时, 要抓住战机, 坚决依法果断处置, 控制局势, 平息事态。对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秩序尚未造成危害的静坐、集体上访和发生在校园、单位内部的罢课、罢工和人民群众主张合理诉求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县区公安机关不得动用警力直接处置, 不得使用警械和强制措施, 但可派少量警力或着便装到现场掌握情况, 维持秩序, 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矛盾化解工作, 防止矛盾升级和事态扩大。在现场公安民警要严格执行公安部制定的“慎用警力, 慎用武器警械, 慎用强制措施”原则, 针对现场情况和事态发展, 研究矛盾的主要特点、规律, 并加以区别对待。

3、创建和谐治安调解机制, 全力化解社会矛盾

民间纠纷形成的社会矛盾是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因素, 化解不及时可能成为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导火索。“2006年, 全国各地公安机关依法调解治安案件137.8万起, 占查处治安案件总数的22.4%”[6], 及时消除了影响社会稳定的大量隐患, 增进了社会和谐发展。县区公安机关在日常工作中承担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既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 又有利于减少矛盾潜在积累, 密切警民关系。

健全矛盾纠纷调处防范机制, 不断提高县区公安机关民警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通过定期与村镇、办事处等综治部门联合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 对排查和表现出来的各类纠纷按照部门管辖原则, 逐一落实主办单位和协作部门, 充分发挥行政调解件司法调解及整体联动功效, 努力将各类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严防小事拖大, 易事拖难。进一步拓宽畅通基层社情民意诉求表达渠道, 建立落实各单位领导开门接访等信访工作长效机制, 零距离倾听群众呼声, 关注民生, 了解疾苦, 对群众合理诉求予以及时有效解决, 从源头上减少和预防群体性纠纷及其苗头发生。

参考文献

[1]王锡江.群体性事件的类型化及发展趋向[J].长江论坛, 2010, (04) .

[2]徐勇.接点政治: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县域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06) .

[3]梁国聚.关于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思考[J].公安研究, 2006, (05) .

[4]赵春阳, 傅雷.试论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公安机关的职能和作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 (05) :第6卷第5期.

篇4:处置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纠纷

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 社会稳定 预防 处置

“十一五”期间,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处于多发、高发态势,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直接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重大考验,也成为我们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通过对电力企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研究,将对预防和处置企业群体性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电力企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

一般来说,电力企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并不偶然,而是许多因素长期酝酿、长积累、相互碰撞后,由一个看似偶然的问题或事件而引发的。因此有效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固本清源的长效机制,提前化解各类利益群体性矛盾,从而保持长期稳定的企业发展环境。

(一)依法经营,减少发生风险

一是要坚定不移谋发展,将企业做大做强,为广大员工与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形成各类利益群体共赢的局面;二是在研究电力企业内部各种改革方案时,要准确把握有关政策和精神,在充分考虑相关利益群体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平衡各方利益,避免因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而导致利益格局失衡,从根本上减少和避免群体性突发事件;三是在电网建设征地等问题上,既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手续,又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杜绝因电网建设用地问题而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四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科学安排用工形式,有效规避因劳动关系纠纷而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

(二)规范管理,增强预防能力

由于电网企业的特殊垄断地位,容易引起社会各类利益群体的特别“关注”,有涉“电”的事件极易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因此要求电网企业必须规范管理,增强预防水平。一要针对已经发生的问题,包括因农电体制改革不规范而遗留的养老保险、工伤、劳动关系问题,因电力企业用工性质多元化而引发的待遇问题,因施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而引发的讨薪问题,因电网建设征地而引发的赔偿问题等进行梳理分类,根据有关规定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二要规范决策程序,强化过程控制,完善合同和档案的管理,防止因程序失误、证据不全而处于被动状态;三要提高信访接待人员的政策水平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熟练应用有关政策去引导可能产生突发事件的群体通过法律手段解决诉求问题,有效化解有可能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不稳定因素,有效降低处理成本,避免小事逐步酿成大事,大事逐步酿成群体性突发事件。

(三)改进方法,提高预防水平

一是抓好法制宣传。对利益诉求群体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使利益诉求群体通过行政复议、劳动仲裁、诉讼等渠道解决问题。做到畅通有序、多渠道化解;二是堅持长期化解。耐心细致地做好长期的疏导、化解工作,逐一解决问题,每个环节都狠抓落实,努力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电力企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

(一)“早”,及早防控、及早介入

要立足“早发现、早介入、早控制”,建立企业群体性突发事件工作机制。一是要成立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形成领导班子共同领导、相关部门和人员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要制定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置机制,要综合企业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研究制定涵盖人员组织、现场处理、情况报告等方面的应急处置预案,出现异常情况,能够迅速启动,及早介入;三是要建立信息排查机制,建立纵横有序、畅通灵敏的信息网络,针对不同时期的热点、难点特别是周期性、反复性的突出问题,通过排查,提前获得预警性、超前性、深层次的信息;四是要建立高效的政企联动机制,企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离不开政府的指导与支持。要紧紧依靠地方政府,加强汇报、沟通和协调,一旦出现群体性突发事件,发挥政企联动优势,提前控制、共同处置。

(二)“稳”,稳定人员、稳住现场

企业群体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组织企业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有工作经验的人员采取应急措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取稳控措施。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信访人员往往情绪激动、要求强烈,要通过平和的对话、劝解、安慰等方式耐心听取信访人的意见和诉求,要以冷静、负责的态度稳定信访人情绪,切忌因语言不慎、态度不当刺激信访人导致矛盾升级。同时要稳住现场,避免发生争执和冲突,避免增加外围人员的参与,避免事态的蔓延和扩散。如现场事态危急无法控制时,要及时与地方政府取得联系,寻求必要的公安、武警等国家强制的力量以维护现场秩序,但切忌发生暴力冲突。

(三)“摸”,摸准情况、摸清领头

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负责人和相关部门人员要在掌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主动与信访人在进行面对面交流、安排有经验人员紧急从外围调查,摸清造成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因、上访诉求、人员构成、主要的组织(策划)者等情况,在最短时间内找准问题的症结,掌握信访人员的主要策划者或实施者,以及人员社会背景情况。

(四)“疏”,疏导情绪、疏散人员

根据掌握的情况“对症下药”,对信访人员的诉求及时进行梳理和甄别,主动出击,不回避,快速对信访人员提出的诉求进行答复。对正当合理诉求,尽可能现场明确解决方案予以答复;对要求过高或事实尚不明确诉求,讲清政策依据和道理,或者明确答复时限;对无理取闹诉求,在劝说无效的前提下,可采取适当强制措施,防止事态扩大。要通过积极的工作态度、耐心的疏导劝说,缓解信访人的焦躁情绪和敌对心里。必要时,主动与事件的组织者或领头人在特定地点进行对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强之以威、示之以法,努力予以疏导和说服,力求通过组织者或领头人做好信访人员的疏散工作。

(五)“解”,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人员疏散后,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组织力量快速进行调查处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企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多因体制改革不彻底和政策执行不到位等原因所致,成因较为复杂。要组织有工作经验的人员深入基层和一线,准确掌握事实材料,拟定解决方案,反复与信访人员沟通,求同存异,发挥各方力量合理合法化解矛盾,解决信访人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六)“跟”,跟踪结果、跟踪反馈

解决方案制定后,就要迅速落实、严格按方案一一兑现。如果解决方案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承诺没有最终得以兑现,其结果很可能导致事件进一步扩展,发生重复上访和越级上访,届时,平息事件花费的代价和成本就更大了。因此对已确定的解决方案,要按承诺时限尽快予以兑现,取信于民。要建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定期回访制度和跟踪反馈制度,跟踪方案的落实情况,一经发现问题,立即查漏补缺。通过信息的跟踪反馈,全面掌握事件处置的结果,避免新问题的产生,确保“案结事了、息诉宁人”。

参考文献:

[1]秦启文等著.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M].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

[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4]秦建.正确认识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几个问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3期

篇5: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应急处置预案

为加强学校对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的综合能力建设,提高紧急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水平,有效地处置学校突发事件,把事故损失、事件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和我校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应急事项

本校进京、赴省、来市上访事件;学校突发性事件;赴市委市政府群体性上访、闹访事件;赴会议现场群体性上访、闹访事件。

二、组织体系

1、总指挥:邹华刚

2、副总指挥: 李长彦 李长杰

3、总调度:李长彦

4、现场指挥: 李长杰 唐从清

5、应急保障: 刘化明

6、舆情引导: 阳经冰

7、应急专班: 阳彦章 李启华 李长刚 严泽新 刘扬

三、应急办法

1、信息报告。发生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后必须在第一时间(30分钟)向学校邹校长和各分管校长报告。

2、指挥高度。副校长李长彦负责根据有关情况安排应急专班人员及时赶赴现场。

3、现场处置。校长邹华刚、副校长李长杰及各分处室领导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采取果断措施,指挥应急专员人员将上访、闹访人员带离现场。

4、善后处理。涉稳人员带离现场后,校长和各分管领导要与上访、闹访代表进行商谈沟通、稳定情绪。能够答复的问题现场答复;一时不能答复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及时限。涉及民师稳定的事件由阳彦章和李启华负责,其它事件由唐从清和刘化明负责。善后工作涉及到资金、物资调度由李长杰负责。

篇6:处置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纠纷

为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维护正常工作秩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根据相关法律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工作原则

处置群体性事件总的要求是: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岗位责任制,由引发事件的相关责任部门负责解决。

2、预防为主、防患未然。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取得群众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制定和出台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并规范信访工作,从源头上防止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预警工作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将事件控制在萌芽阶段,及时消除诱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各种因素。

3、依法处置,防止激化。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处置,注意工作方法和策略,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宣传、协商、调解等方法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加强对群众的说服教育,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

4、快速反应,相互配合。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严格落实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和有关部门联系,及时获得配合和支持,要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并确保信息收集、情况报告、指挥处置等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对发生暴力行为、严重损害社会治安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群体性事件,要及时、果断采取措施,坚决制止违法行为,尽快平息事态。

5、加强教育,正确引导。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要将法制宣传、教育疏导工作贯穿事件处置的整个过程。教育群众遵守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合法、正当渠道和方式反映问题。

6、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结合。事前处置做到信息反应灵敏,事中处置做到依法、及时、稳妥,事后处置做到精确处理,追踪掌控。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因本机关行为而引发的和按属地原则应由本局处置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包括下列

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扰乱社会治安秩序的群体性行为,以及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群体性行为:

1、大规模集体上访;

2、人数较多的非法集会、游行、示威;

3、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罢工;

4、影响社会稳定的非法宗教活动;

5、聚众围堵、冲击局机关、要害部门、重要场所的;

6、计生检查、执法活动中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7、其他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活动或行为。

三、组织机构与职责

1、领导机构与职责

成立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应急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本局机关各部室负责人为成员。

主要职责:(1)统一领导、指挥、协调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2)决定事件处置决策和应对措施,指挥、协调有关部门、单位组织实施;(3)决定启动和终止应急预案;(4)对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工作中因失职、渎职或其他原因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依法依纪追究其责任。

2、日常工作机构与职责

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主要职责:(1)组织制定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有关制度和措施;(2)负责收集、整理、上报信息;(3)开展调研工作,对改进、加强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4)传达应急领导小组指令,通知相关单位、部门工作到现场做工作;(5)处理应急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现场处置

1、凡出现涉及本单位、本部门工作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苗头或群体性事件尚处在酝酿过程中的,由直接涉事单位或部门负责人和分管领导出面做好化解疏导工作,听取群众意见和要求,应当解决的要明确答复群众;不能解决的,要说明原因,讲清道理,并做好思想教育和法制宣传工作,化解矛盾,避免事态扩大。同时,要将工作情况及时报应急领导小组,并准备好处置预案。

2、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涉及单位或部门的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在接应急办通知后15分钟内到达现场指挥、处置。现场的协调和秩序维护由公安部门负责,现场公共财产保全由办公室负责,现场接访对话由局信访办和涉及单位或部门负责,对外接待及新闻报导工作由办公室负责。

3、尽快控制事态的发展。负责现场处置工作的工作人员应诚恳听取群众代表的意见和要求,面对面地做群众的工作,对群众提出的要求,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当场表明解决问题的态度;无法当场明确表态解决的,责成涉事单位或部门限期研究解决;对确因决策失误或者工作不力而侵害群众利益的,据实向群众讲明情况,公开承认失误,尽快予以纠正;对群众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讲清道理,耐心细致地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和说服教育工作。稳定群众情绪,及时疏导化解矛盾和冲突,控制事态发展。

4、查明挑头人或组织者,现场处置领导要亲自与其谈话,表明态度,进行思想工作和法制教育。

5、对煽动群众闹事、散布谣言的,派出所要依法予以训诫,视现场情况强行将其带离,并及时收集证据,为事后处理做准备。

四、善后工作

群体性事件现场事态平息后,对已经承诺解决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到位,不得搞虚假承诺或者久拖不决。对法律法规和政策有明确规定而没有落实到位的,办公室要加强监督检查,督促有关单位或部门加以落实;对群众因不了解有关规定而存在误解的,要说明真相,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法制教育工作;对有关规定不够完善的,及时修改完善。坚决避免违背承诺、失信于民,重新引发群体性事件。

五、防范预警

1、定期开展不稳定因素的排查、调处、化解,及时发现和掌握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严格落实责任制,全力及时化解,切实将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并依法按政策研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2、对存在不稳定因素的方面要落实责任单位或部门、责任人,提出及时化解、消除隐患的工作要求,并加以督促,切实做到责任不落实不放过,工作不到位不放过,隐患不排除不放过,限期解决问题,消除隐患。

3、对不稳定因素进行定期分析、研究处置对策,制定有针对性的处置预案,做到预防在先,防止和减少群体性突发性事件

篇7:处置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纠纷

**镇经济活跃,流动人口多,社情较复杂。尤其在现阶段面临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由于各种利益的重新分配调整,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事件愈来愈多,已成为影响我镇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防范和处臵群体性事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维护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一、正确认识当前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基本特征

所谓突发性群体事件,就是指突然发生的,由多人参与,以满足某种需要为目的,使用扩大事态、加剧冲突、滥施暴力等手段,扰乱、破坏或直接威胁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应予立即处臵的群体性事件。当前,我县突发性群体事件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主体多元性。近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已波及农村、厂矿企业、交通营运、机关、学校、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众多行业和领域;参与人员包括在职和下岗职工、农民、个体业主、复转军人、房屋拆迁户、原“民办教师”、学校师生乃至普通工人、干部等各阶层人员。二是组织策划性。目前发生的许多群体性事件都有一定的酝酿过程,大多是有领导、有组织的,其聚散进退均受骨干分子影响和操纵,有向组织严密、呈明显政治化发展的倾向。有的上访请愿由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士担当组织者和骨干,影响力和号召力较大;个别地方甚至成立非法组织,与政府对抗。有的群体性事件虽发生突然,参与者只是非正式群体的临时的或偶然的组合,随着事态发展也逐渐形成了挑头人物。三是行为对抗性。出现了明显的暴力性、破坏性倾向。这类具对抗性的突发事件主要表现为:一

应急处臵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法治意识。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全民的法治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即政府运作符合法律至上理性,民众以法律为行为指南。一是培养政府干部的法治意识。只有干部把依法行政的理念实实在在地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减少可能引发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诱因,才能避免人民群众为了维权而采取过激、越轨行为。河北定州绳油村事件,正是在征地补偿费没有拨付到位的情况下,原定州市委书记和*等极少数领导干部无视群众利益,积极组织强行进场,违法制裁群众,使群众的抵触情绪逐步升级。群众从不同渠道反映合理的利益诉求,不但没有得到满足、没有得到理解,反而受到非法压制和打击,使群众与政府形成了严重对立,最终导致了事件的发生。二是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当前,许多群众尤其是农民的法制观念仍较淡薄,法律知识与其民主要求和参政愿望不相适应。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群众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紧紧围绕当前“五五”普法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期组织人员开展送文化、送法律下乡和进社区活动,在群众中加大法律、政策的宣传力度,教育群众学法、懂法、守法。切实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

3、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抓好矛盾化解。一是加强基层信访工作,做好接访。结合党务、政务、村务公开,依法公开群众所关心事项的办理流程,公布乡镇信访办的通信地址、投诉电话、信访接待时间和地点。同时,加强信访接待场所建设,为群众来信提供便利。让群众能通过正常的渠道、合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权益主张和诉求,反映民情民冤,从而把冲突限定在法律的制度许可的范围内。信访办作为最早发现问题苗头的第一道岗,要认真处理好第一封信,接

策果断,措施坚决,尽量避免事态发展恶化。池州“6·26”事件之所以从简单的治安纠纷逐步升级、酿成大乱,其重要原因是现场执法时不坚决果断,事件升级后,又缺乏统一指挥和足够力量处臵混乱局面。面对复杂困难的突发事件,主要领导干部必须靠前指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深入一线了解情况,臵身一线组织指挥,组织领导好镇村干部,形成战斗力和凝聚力。要疏导群众,控制好局面,防止事态发展。在本级权限内无法解决的,要及时向上级领导和公安机关汇报,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

二要引导舆论、统一思想。群体性事件的升级蔓延,一定程度上是一些新闻媒体的失实报道、不当报道和网络的恶意炒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要利用党报党刊和政府门户网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坚持正面引导,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宣传报道机制,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有效引导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保持心理平衡和心理和谐,避免造成心理失衡,成为不和谐不稳定问题发生的诱因。在处臵群体性事件时,抽调干部组成工作组,进村入户,广泛宣传政策法规,全面真实通报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实质,严正指出事件给国家、社会、群众带来的巨大损失和不良影响,有理、有节地解答涉案家属、群众提出的疑问,缓解其情绪。同时,采取张贴宣传标语告示、宣传车巡回宣传等方式,加强法制宣传,使当地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事件的严重性、危害性,赢得群众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处臵后,也要通过主流媒体及时发布消息,保持健康、正面的舆论引导。

篇8:处置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纠纷

为确保吉沙水电站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维护好项目部内部和地方群众的关系,确保吉沙大坝项目部不发生项目部内部职工外协施工队人员因喝酒或工作中发生争执而引起的突发事件,不发生重大治安事件和安全生产事故,不发生重、特大倒盗等刑事案件。

2 应急预案的工作方法

2.1 建立基层信息员制

各部门(如项目部办公室、经营部生产技术部、质安部、机物部施工队)的第一负责人为本部门的信息员。项目部各部室、队、厂、外协施工队的各第一负责人,要与项目部党组织保持一致,及时准确的提供基层的情况,对个别喜欢喝酒闹事,工作责任心差,不务正业的个别人员做到了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健全完善各种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实行对事不对人的政策,平时多做思想工作,在具体处理群众的疑难问题时,不以武断和强迫执行,做到了事前信息反应灵敏,事中做到依法及时,稳妥处置,事后做到跟踪、督办落实,让当事人心服口服,化干戈为玉帛,体现现代信息在突发事件的作用和地位。

2.2 处理各种关系的原则

2.2.1 地方政府、当地群众和项目部的关系

葛洲坝云南吉沙项目部地处云南迪庆藏族自治洲,属于少数民族地区。而地方关系是施工企业项目经营管理实施的一个特殊外部环境。不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当地百姓,均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关系处理的好则工作便能顺利展开,否则,后患无穷,许多工程的滞后,起因一开始是征地移民工作受阻,人员、设备不能动工,受损失的还是施工企业,不仅固定成本增加,而且到头来,业主的刚性工期目标逼迫我们突击会战赶工期,陡然增加了施工企业的流动成本。总之,与地方政府或百姓打交道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要足够尊重,在力所能及“财”所能及的范围内予以必要的帮助;二是不宜参予太多,角色错位,以慈善扶贫为己任,避使对方受到利益驱使胃口越来越大。

2.2.2 业主、监理和设计的关系

几方关系是指业主、监理、设计和地方,四方关系是施工企业项目经营管理的外部环境。业主是项目工程经营的管理核心,施工企业就是为业主打工的,把业主交办的事情做好,按照合同的规定实现既定的目标,确认和处理这层关系极为重要。理性的业主当然会考虑承包商的经济利益,聪明的承包商也会千方百计地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有了良好的关系,双方就可以互相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体谅对方困难,替对方排忧解难;关系恶化,对双方均不利,承包商不仅得不到现实的经济利益,而且祸及今后将丢掉一片市场;业主也会因为目标无法实现而蒙受损失。

良好的经营关系是建立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上的,人格、法律地位上的双方完全平等。但在目前的形式下,体现在合同双方的约束上,承包商和业主往往是不公平的,承包商要求的公平,只能随着相互的接触增加,其智慧水平及履约能力得到业主认可之后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良好的经营关系最终体现在相互的帮助和支持上。处处退让无法实现承包商的利益,骄横跋扈只会使业主厌恶,正常的态度是不卑不亢,处事有理、有利、有节,对业主的工作予以支持和配合,这是我们交朋友的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与监理、设计处理好关系非常重要,各自所处的位置不同,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不要强求别人做超原则之外的事,要尊重对方的职业道德。在原则的弹性空间内谋取承包商正当的最大利益,则又是为人之正道,立企之大道。

2.2.3 项目部内部的关系

在处理项目部内部各种突发事件时,均按照可教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的原则,以生产大局为前提,做到谈清问题,讲明政策,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尽快劝返,防止矛盾激化。

3 应急预案预防和处置的工作措施

首先建立信息收集报告制度,坚持纵向到底,深入基层的每个班、组每个人,横向加强各部门的信息反馈制度,多渠道的收集来自基层群众的呼声和建议。对一些涉及政策性、深层次内幕性、预警性的情报信息,均加强收集、反馈,特别是对已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和群众性事件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向项目部经理、书记汇报不得瞒报漏报。

各部门队、厂、施工队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大力开展经常性的不稳定因素排查,及时准确地掌握生产、生活中可能发生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切实做到摸底清,情况明,并做到及时归口处理解决,积极化解。

坚持对各部门队、厂、施工队“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对项目部门存在的历史问题和遗留问题,均建立了专项档案,充分发挥党、政、工、团的领导作用,实行“包、保”责任制,采取“一个问题、一个领导、一个专班、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办法,对处理不了的问题,及时建立登记、查办、督办、结案、反馈机制,减少无理取闹的事件,及时化解矛盾。

4 应急预案中项目部的领导责任

对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项目部责任领导第一时间到事发现场,迅速判明引发问题(事件)的主要原因;了解参与人员的人数、组织者和时间的性质及可能危害的程度。及时召集时间相关单位及部门负责人,研究提出处置工作意见,通报事件情况,提出具体工作要求;组织有关单位按隶属关系,劝返本单位人员。

维护吉沙水电站大坝现场及周围交通、治安秩序,对个别别有用心的组织者和事件中的极端闹事者依法采取控制措施;配合公安部门组织开展事件中的取证工作,保证事后处理证据到位;对事件中的违法犯罪人员会同公安部门依法给予坚决的打击处理。同时及时开展宣传教育和疏导工作,分析事件起因和职工群众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职工群众依法、依规通过正确渠道反映问题,组织开展事件调查研究。

认真做好落实处理工作,督促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认真落实现场处置领导小组的工作指令;督促相关单位和部门对事件跟踪调查研究,有效防止事件重复发生。

5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取证分析责任制

分析原因,认真整改。认真剖析发生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意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工作预案,提高预防和处置能力。对因防范不力和处置失当,致使矛盾激化,引发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在查清原因的基础上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防范控制,防止反复。对于职工群众反映的合理要求和事件处置过程明确的处理事项,按照政策和法规及时解决兑现;对可能导致突发事件或群体性事件反复的不安定因素,均采取积极措施予以控制、化解,坚持做好日常防范控制工作,建立信息联络机制,各单位、各部门加强信息沟通,落实信息报告制度,做到其动我知,未动先知,牢牢把握稳定工作的主动权。

依法处置,震慑犯罪。对于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中的违法犯罪人员,要发动群众检举揭发,配合公安部门适时打击处理,要教育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依法按照正常渠道反映意见和要求,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6项目部预防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工作要求与纪律

各单位、各部门均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既分工负责,又加强了协作,分工不分家,形成了现场处置工作合力。

严格责任追究及奖惩。对提供重大信息或在预防、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中有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项目部本单位均给予奖励;对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有关单位责任人和处理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中有失职、渎职人员,项目部的信访工作机构依照项目部有关文件规定对其提出给予党纪、行政处分的建议。

建立、健全基层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应急机制。项目部的各单位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处置预案,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快速处置,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确保事件发生后能及时启动,有效控制局面。

凡重大节庆活动和敏感时期,项目部各单位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均坚守岗位,履行稳定工作责任。落实好领导24小时值班制度,当遇有特殊情况能及时逐级上报,做到了现场处置专班和工作组成员在节庆期间敏感时间的通讯联络畅通随时待命。

参考文献

[1]闪淳昌.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探讨.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2):24~26

上一篇:小提琴协奏曲欣赏下一篇:《吹小号的天鹅》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