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2024-04-16

银行面临的困境与出路(共6篇)

篇1:银行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我国中小型超市面临的困境、问题与出路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型超市的触角伸向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越来越离不开中小型超市。因此,我国中小型超市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困境和问题以及出路值得分析一下。本文首先通过相关资料介绍了我国中小型超市发展的现状,然后从我国中小型超市的发展受到了大型连锁综合超市和便利店的挑战、与供应商关系紧张及自身信息管理技术落后的困境和问题这两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最后,根据我国中小型超市发展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提出了“‘社区化’商品策略定位,强化‘休闲食品+菜蓝子’经营”、“ 复合经营模式--综合性社区服务集客及收益定位”、“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注重计算机管理和信息处理系统的应用”等解决的建议及措施。文章最后进行了简要的总结。

[关键词]:中小型超市、复合经营、信息管理

一、我国中小型超市发展的现状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国的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这就为我国的消费升级和零售市场的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作为各种零售业态之一的中小型超市,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如今,中小型超市己成为我国各种零售业中最具活力的商业业态。我国经济和社会环境的特殊性,注定了中小型超市被普遍接受和备受欢迎。

近年来,中小型超市加快了其占有市场的步伐。首先是大中城市的商业中心、政务事业商圈,接着是大中城市的居民社区、高校区、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县城,大有向乡村集镇扩展之势。有关对湖南中部地区岳阳的调查显示:除去岳阳城区外,全市六个县市,4000平方米左右的中型超市,每个县城城区平均有两家,300平方米左右的小型超市平均有四家,而300平方米左右的小型超市乡镇平均有五家(每个县有自然乡镇20个左右)。作为我国超市发源地的东部沿海地区,中小型超市普及率可想而知。

长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零售行业2009年回顾与2010年展望》的数据显示,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1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2.0%。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5095亿元,增长13.6%;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2082亿元,增长11.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56589亿元,增长12.6%;2010年1至11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8911亿元。据统计,在日常零售消费品中,居民的食品销售和日用品销售占了66%和67%,而近几年,中小型超市的食品销售占市场总销售额的70%日用品占到80%,这有力地说明了中小型超市对居民生活影响之大。

但是,随着近年来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零售业态目标客层进一步细分,业界开始重新洗牌,大多数中小连锁超市(含传统食品杂货超市与加强型食品超市),特别是几年前靠卖方市场消费狂潮发展起来的本土中小超市,“家庭裙带式”管理、“士多店大型化式”的经营弊端开始严重制约这些中小型超市的发展:欧美国际零售巨擎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大型超市业态(含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商场)大举进军中国腹地,中小型超市面临内部管理和外部竞争双重压力。

二、我国中小型超市发展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分析

我国中小型超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现在就对中小型超市发展的一些困境和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生存空间遭受大型综合连锁超市和便利店的双重挤压 —“大型综合连锁超市有价格与品种优势、便利店有网络优势、中小型超市倒令人担忧”。

1.大型综合连锁超市的挤压

中小超市由于资金和管理的投入相对较小,其崛起一般先于大型综合连锁超市与便利店,从传统市场中夺得部分营业额。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地区,由于较早受到港台中小超市百佳与惠康的示范效应,中小超市在南方起步较早,但到目前为止主体仍是打着“仓储式”招牌的500-1000平方米的传统食品超市。

当目前商业领域中商流、物流、信息最为完善的业态—大型综合连锁超市(如沃尔玛、家乐福等)一旦规模性导入,凭借经营模式、目标客层、价格定位、动态促销上鲜明的业态特征和挤压性竞争优势,配合“超大的营业面积、一站式的购物消费、超低的价格体系、自助式的消费方式、以家庭消费为目标客层”的经营理念,快速挤压着商圈内的中小超市的市场份额。如1999年31家沪上俗称“大型综合连锁超市的大型超市”(含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市商场),共实现销售额80亿,平均每家店2.58亿。而该市1100家中小型超市共实现销售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额145亿,平均每家店0.132亿,即一家“大型综合连锁超市”将吃掉约20家中小型超市的市场份额。

2.便利店的挤压

便利店业态的特征决定便利店销售的是“便利”。以“马路经济”—鳞次栉比士多店、快餐店为代表的“便利性需求”根深蒂固的市场基础,决定了一旦连锁便利店CVS规模化经营,依托其庞大的店铺销售网和24小时全天候营业满足顾客随时随地需求的优势,易对中小超市形成大规模冲击,如上海市可的、联华等连便利店已开始侵占中小传统超市地盘。

(二)超市经营主体项目—“每日菜篮子”仍旧面临农贸市场(或肉菜市场)的巨大挑战

我国许多地区已经超过西方国家连锁超市大发展阶段人均收入600-800美元的水平。可为什么食品超市在我国并没象西方一样向标准鲜超市快速过渡呢?这与我国的独特国情有密切关系。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鼓励、支持的“菜篮子工程”的主要载体仍然是传统农贸市场。这类市场星罗棋布,虽然购物环境、卫生条件较差,但得到传统消费观念、购物行业支撑,特别是农贸市场商贩的低成本包税经营和生鲜流通本身的低层次性,使正规超市在市场最敏感的生鲜价格上压力巨大。

(三)中小超市与供应商关系不和谐

中小型超市和供应商是零售市场销售渠道上的两个不可缺少的价值创造环节,但由于存在利益上的博弈,二者之间时常发生冲突,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出现关系不和谐的情况。目前阶段,中小型超市与供应商这种关系的不和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供应商处在中小型超市的上游,在商品信息、产品供应方面具有主导优势,往往会对中小型超市提出一些歧视性的要求、做出某些欺诈性和要挟行为,导致中小型超市不满,从而影响合作关系。①订货量和销售量的限制,供应商常常规定不适当的最低订货量和过大的销售量,这种不适当的最低订货量和过大的销售量的条件往往是伴有巨大的价差,中小型超市被迫增加订货量、追求高销售量,这种做法,增加了中小型超市的成本,不得不低价销售而让渡毛利。②供应商凭借强有力的议价能力进行要挟,如要按供应商的标准和程序堆码产品,必须使用其产品展示设施。对销售量小的中小型超市捆绑不畅销的产品,对规定时期内不能归还货款的中小型超市进行撤货。③供应商对中小型超市的欺诈,由于双方在产品质量上的信息不对称,供应商常常以此欺诈中小型超市,超市又转而欺诈顾客,这样极大地影响了中小型超市的声誉。

2.中小型超市作为目前一种先进的零售业态模式,具有集中大量产品销售、商品周转快、销售量稳定等特征,中小型超市又处于零售终端,直面消费者,掌握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在与供应商的博弈中具有优势,所以常常产生损害供应商的倾向;①拖欠供应商的货款,中小型超市一般采取代销制,规定结账期限。中小型超市抓住供应商害怕丧失销售渠道的实际,往往以各种借口拖欠供应商的货款。②对供应商收取各种费用,如,进场费、促销费、择架费、赞助费、店庆费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等等名目繁多的费用。③中小型超市同样具有议价能力,如规定商品销售额下限、毛利下限,无理退换货物,要求提供促销人员资,举行大型促销活动等等。

总之,以上种种原因,在中小型超市与供应商的利益博弈过程中,导致了目前中小型超市与供应商关系的紧张局面。

(四)中小型超市的信息管理落后

我国中小型超市的规模和实力远不如大型超市,信息化管理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目前已应用的信息系统,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在被调查企业中有82%以上都应用了POS—MIS(销售点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也就是说参与调查的企业基本上应用了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困境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社区化”商品策略定位,强化“休闲食品+菜蓝子”经营。

消费者的需求是多元化,多方位的,大型综合连锁超市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消费者与所有时机差异化的需求,日用必需品大型综合连锁超市的市场占有率最多只能达到销售总额的30%。据报道,世界头号零售集团美国沃尔玛公司为针对性满足不同顾客层的需求,计划在原有三种商店模式(折扣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的基础上,增加所谓“邻里商店(Neighborhood Store)”发展模式来实现沃尔玛的发展思路、瞄准新的中小超级市场连锁店为兼并对象,种种迹象表明如果中小超市能够从目标顾客的需求及自身的优势出发,重新定位蜕变成“以社区为中心有服务商圈,商品结构以满足每日需求为核心,以生鲜熟食为主要特色定位”的社区型定位将为超市赢得巨大的生存空间。

顾客对某一超市的偏好,不是来自所有商品,而是来自某个商品群,中小超市面对大型综合连锁超市和便利店CVS的竞争性王牌始终是“休闲食品+菜篮子”,特别是成为居民的“中心厨房”功能和“家务劳动社会化”功能。据香港连锁超市惠康在去年的调查发现:居民现时花的煮饭的时间有限,大多喜欢到超市买预备好分量的配菜,而超市货品新鲜及多种类、地方宽敞是令他们乐于到超市的主要原因,于是该集团旗下超市开始注入新鲜元素;扩大已成潮流的休闲健康食品和新鲜食品特别是蔬果及配菜的品类。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国内生鲜流通的集市批发贸易和渠道复杂多变化的现状,加上常规农贸市场的包税经营体系,与传统农贸市场的包税经营体系,与传统农贸市场的集市贸易的经营成本差距太大,决定了单体超市生鲜食品和经营是高成本的。问题是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超市与农贸市场之间的取舍最主要的还是价格,因此超市生鲜经营必须明确收益定位;超市生鲜熟食的集客和引客效应收益定位应大于生鲜经营本身收益定位,因为只有通过超市“每天菜蓝子”工程,才有可能吸引家庭主妇天天光顾超市,从而通过调动超市内部营销资源积极组织时段性促销,带动相关商品的销售;另一方面,超市生鲜经营要求较高的管理水平和规模效益,超市管理层必须下功夫提高相关生鲜采购、保鲜、加工、残次品处理等营运管理技术,通过与专业供应商的合作和本身直营连锁、特连锁的规模性来实现规模收益,提高生鲜经营的层次和获利水平。

(二)复合经营模式--综合性社区服务集客及收益定位 国外大行其道的便利店模式,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是补充而不是取代社区型超市的地位,因为一方面随着社区的超市生鲜功能和社区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强化,便利店的目标客层将与社区型超市的家庭主妇目标客层脱离,另外随着改革攻坚战的深入,居民预期支出大于预期收入,“异币心理”和“廉价型消费”始终将成为我国居民消费的主流,国外深受便利店挤压的社区型(连锁)超市,在中国将很可能入乡随俗演变成与大型超市同台共舞的主流化业态。

中小(连锁)超市依据社区,深入住宅小区,在减少消费者体力成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本和精神成本的基础上满足其日用消费品一次购足的需求。面对激烈的竞争,中小超市除必须强化新鲜集客定位外,必须同时进一步强化“综合性社区服务”集客定位。

(三)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要正确处理我国中小型超市与供应商的紧张关系,应考虑与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我认为须从以下几点着手:

1.选择信誉好、实力强的供应商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超市有质高价廉的货源,供应商可以及时了解市场、了解顾客的需求。双方达到共赢。

2.本地区域采购。批发商经营的商品有地域上的限制,还有数量上的任务要求,中小型超市应就近选择供应商,就近采购,避免串货。真诚对待供应商。

3.中小型超市应注重自身的资信问题,积极与供应商结算货款。4.中小型超市与供应商之间积极沟通,通过互相间的信任和深层合作形成从消费者、超市到供应商、生产厂家的灵敏信息反馈通道,达到对市场需求变化的灵敏反应。建立效益型消费者反应管理系统(ERC)。

5.建设运用供应链系统,向供应商及时通报库存、销售情况。运用计算机与供应商联机处理商品的下单、送配、退货。

商品来源上,中小型超市应与供应商(厂商、批发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通过本地批发商配送、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四)注重计算机管理和信息处理系统的应用

为应对中小超市信息管理落后的问题,建议采取一下措施: 1.提高系列化的应用水平,从总部的进货、配送到分店的销售,以及销后服务,大量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反馈等各个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电脑化管理。为保证大量的商品准确、及时地配送到各个订货商店,物流中心运用计算机管理手段建立商品出入库系统、商品粗分货系统、商品细分货系统,以及调查配送结果系统。

2.实施全方位的管理。计算机管理不仅广泛地应用于物流管理和商品销售流程,而且全面地运用于店面管理、财务管理以及员工劳动管理等各个方面。

3.提高开发的能力或及时更新。计算机管理的应用与企业经营效益的关联度很高,每当企业采取一项新的技术或销售手段以后,其销售收入、利润的增长显而易见。加之连锁业由于其特定的经营方式对计算机管理等新技术手段的依赖程度较之一般的商业企业更高一些。因此连锁业在新技术开发运用上的内在动力比较强,始终掌握着世界上比较先进的销售和管理手段。

计算机管理和信息处理系统的采用,一方面大大降低了人工费用,提高了单位劳动的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畅、滞销商品的分析,对商品结构优化调整,还能及时了解库存情况、帮助进行财务分析,从而提升整体效益,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

三、总结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2001一2010年十年间GDP复合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增长率接近10%。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消费升级和零售市场的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将促使零售业保持长期的繁荣。连锁超市业在我国得到迅猛的发展是必然的,但是,自2004年中国商业零售领域保护政策的到期,中国流通业全面对外开放。面对国外超市的迅速涌入,国内大型超市的强强联合,以及多种零售业态的挤压,我国超市业,尤其是我国中小型超市企业面临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我国中小型超市只有极力规避外部风险,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夺得一席生存之地。

参考文献

[1]郭冬乐,宋则.中国商业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赵涛.超市经营管理[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3]许胜余.连锁超市呼唤现代物流[J].商品储运与保护,2008.2 [4]赵盛斌.商业连锁经营与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5]赵涛.连锁店经营管理[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6]顾建国.超级市场营销[M].上海:立信出版社,2007 [7]李红娜.发展连锁超市,挑战市场竞争[J].商场现代化,2007,[8]张慧文.中国连锁商业的战略选择[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7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篇2:银行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浅论物业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发展出路

山东鲁能物业公司党委书记李宝星

同许多新兴行业不同,物业管理这一行业进入到社会生活中来,不是因强大的市场需求,也不是因政策的推动,仅仅源于一个对国人非常陌生、非常新鲜的词汇——物业管理。先行者将其变成企业行为,继而通过政府、媒体、业务拓展去影响并制造需求,改变了国内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管理模式,最终以建设部1994年33号令《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来确立了物业管理行业的诞生,并规定了这一行业的鲜明特征即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经营型。

物业管理是房地产业在消费领域的延续,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只会是物业管理企业数量的剧增,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行业水平参差不齐,良莠兼具,而最终的结果是行业整体水平的难以提升。历史为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期房的预售承诺,现房的卖点支撑,使物业管理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遏制在管物业出租率、租金的下滑,化解发展商和小业主、使用者之间的矛盾,也责无旁贷的落在物业管理公司头上;死盘的解围救困,物业存量资产的盘活,也向物业管理投去了期望。市场的供大于求,使得高水平的物业管理公司实力彰显,专业水准在所管项目中充分发挥。

行业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03年9月1日物业管理条例的颁布,使发展商对于物业管理的认知更加清晰,盲目的自建自管所导致的精力旁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运行成本不经济所引发的品牌形象受损,耽于琐碎伤害主业发展,非专业运作的事倍功半等一系列不良后果,使得一大批具有战略发展眼光的房地产企业家们积极采取委托管理方式与物业管理公司合作,为物业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物业管理行业也才真正意义上走向社会化、专业化道路。

一、物业管理行业现状及深度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物业管理在中国尚属新生事物,虽经近十几年的发展,物业管理市场已初步形成,但我们应看到二十一世纪物业管理的发展仍将面临一系列困难,其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上,尚处于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新体制还没有普遍确立和完善;运行机制上,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全面形成,垄断经营、不规范竞争还相当严重存在;市场主体与物权关系上,还没有建立业主委员会的主体地位;物业管理法律、法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物业管理企业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理顺;城市旧区环境整治与物业管理问题等等,上述问题,是宏观、大环境方面的。作为行业的细胞——物业管理企业,1

笔者认为影响其深度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素质和所掌握的技能远不能满足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需要。

物业管理行业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人员竞争力弱,服务意识不强,操作技能还需要不断适应市场的要求,再加上行业利润偏低,政府及舆论导向社会效益的多,经济利益的少,劳动力价值不能有效体现,也使一些高素质的人才在进入本行业之前踌躇、徘徊。物业管理行业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为政府和社会解决了不少就业问题,但是劳动力多在物业管理快速发展的今天和知识经济时代已不再是优势,没有经济附加值的劳动不能带来经济增长,而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现在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将逐渐消失,没有相当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包袱。随着商品房建设的增加及境外物业公司进入给人们观念上带来的影响,物业管理行业也吸引了一批有知识、有开拓精神的青年参与,但从整个行业来说,文化水平和技能偏低的现状没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笔者认为这已成为制约物业管理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2、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落后阻碍了物业管理行业的拓宽。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全球网络的出现,通信产业的迅猛发展、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数字趋势”,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世界的运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创造出许多知识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它们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而且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既使从一般意义上的行业状况来考察,我们的物业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已经面临亟需提升的广阔空间,更何况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大量高标准的高层楼宇、住宅小区投放市场,特别是智能化建筑的出现,更使得这一领域的物业管理具有挑战性。智能建筑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建筑界和房地产商的关注和青睐。一批批智能建筑正在中国大地上兴起,这些智能建筑的设备、设施不同于普通建筑上的设备、设施:智能建筑的控制系统可以对建筑物的配套设施实行严格监督,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可以为业主提供因特网和E——mail服务,业主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小区联网可实现网上购物;可视电话可监视来客来访等。还有现在大家谈论的热门话题——家庭自动化,即通过一个中央系统来控制我们的家庭安全、照明和能源使用。种种情况反映出现代物业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高科技含量的增加。但我们物业行业中目前许多企业还采用手工的管理方法,如手工记载住户和业主档案、各类建筑资料、日常的事务性工作等,这样既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也很难达到规范化管理,也不适应现在及未来物业的使用功能。如果我们再不及早运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去占领这些市场,那我们在不远的将来即面临更大的困难。

3、物业管理还缺乏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观念创新、经营创新和管理创新上。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先导,是物业管理发展成熟的基础。物业管理作为新生事物,本身就要求我们

用新眼光、新立场去看待它,用新思维、新方法去研究它。然而由于受传统观念束缚和思维定势的影响,人们对物业管理行业没有全面的认识,没有给物业管理准确的定位,使物业管理面临重重困难;物业管理已进入到竞争时代,一个优秀的物业管理企业,只有始终把自己臵身入经营创新中,通过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形成企业新的生产力,不断创造出新的企业产品、新的服务项目、新的消费者,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物业管理企业应根据物业管理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创造出新的管理制度、新的管理措施、新的管理方式、新的操作流程,以实现管理各要素的合理组合运行,从而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取得更高的劳动效率,实现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创新。因此,物业管理的中心任务不应该仅是对物的管理、对人的服务,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所进行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其核心应该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来创造一个人物有机结合的环境,在这个环境内外有着众多影响因素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而物业管理企业就要根据变化的因素不断创造出新方法、新措施来促进整个环境的优化,物业管理切忌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物业管理公司作为个体,其管理模式的形成尚有待于时间,行业内外不同程度地将物业管理仅仅理解为简单的“维修、保洁、保安”。其实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市民的居住行为和居住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已不满足维修、清洁等最基本的达标服务项目,人们更希望居住的小区富有融洽、祥和的生活气息和人际交往关系,具有强烈的专业性、文化性和社会性,物业管理公司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居住者的心灵得到真正的满足。

二、物业管理要实现良性发展,解决上述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虽然目前物业管理行业存在上述问题,但是其作为朝阳行业发展前景是好的,物业管理企业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促进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1、物业管理应充分调动政府、企业、业主的积极性

物业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利益,而且关系到业主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管理水平、城市的整体形象等,因此,物业管理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首先政府要转变职能,应从直接管理房地产、干预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主,转向宏观调控、创造条件和环境、制定法律和法规、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协调相关单位的关系,而把行业评比、竞赛之类的活动交由企业自律组织或行业协会等去完成;其次就是业主的观念创新,业主既要懂得自治,也要学会自律;企业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观念、经营管理方面有所创新。

2、物业公司要以开发人力资源为首要任务,把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对外引进高素质人才结合起来。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经济更新速度的加快,信息总量的迅速膨胀,人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并善于运用新的知识将其物化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和服

务,否则就会被挤出不断重新配臵的岗位。同时,物业管理又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它本身也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相当长时间内人才缺乏,所以我们不能靠等,或单纯靠社会输送人才,而必须积极利用各种途径,加紧为自己培养出具有专长的各类人才,特别要培养出能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员工的培训不是一种消耗,而是一种有回报的投资;物业企业也不应仅仅是经营型组织,更应成为学习型组织,员工不应仅仅是操作型员工,更应成为知识型的员工。

业务技能的培训:目前对物业管理人员来说,急需培训工程施工、房产法律、公共关系、计算机网络、社会心理及物业经营等方面的知识。操作人员的培训主要以房屋的维护保养、治安保卫、清洁卫生、绿化园艺、设备设施的维修保养、服务技能等。

员工综合素质的培训:诸如员工的敬业精神、主人翁精神、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的培训,因为企业经营靠的是人,如果人的素质不高,即使掌握最高的技术也不能为企业发挥出优势。物业管理是为人服务的行业,员工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服务的质量和企业的形象,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重视。要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和对工作、事业的热爱,使我们的服务对象——业主和住户因我们的服务而感到世界的美好和温磬。

在注重企业内部培训的同时,我们要从学校、社会上适当引进一些高素质的人才,调整内部人才结构,从而优化人才配臵,并利用“鲇鱼效应”使企业内部增加活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2、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拓宽物业管理领域。不同的企业由于生产规模、经营范围、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等不同,企业管理的模式也不一样,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安于现状而无创新,如果是仅仅追随而无创新,那企业的命运就像在温水中被煮的青蛙一样。我们这一代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既担负着一部分政府的责任,又承担着开拓新领域的重担,因此,创新对物业管理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观念创新。物业管理要走出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上深刻认识到物业管理是一种企业行为,而不是行政行为,更不是个人行为,其行动必须符合和满足市场规律的要求,才有可能从新角度去审视它,用新观念去理解、研究它。

经营创新。首先,在经营上要将物业管理视作 一种企业 的经营行为,在整个活动中要努力发现新的市场需求、新的用户、新的机会,主动开拓新的市场;其次在服务内容上,要根据业主需求把握市场规律,预见性的创造出新的服务项目引导业主消费;三是在用人上要善于发现新人、培育新人、提拔新人;四是要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鼓励员工、业主出新点子、新门道。

管理创新:即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管理的现代化。随着物业管理市场的逐渐发育和成熟,如果我们还局限于原有的管理方法和管理领域,那是没有出路的。企业要把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些最新成果运用到物业管理领域中,如物业管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办公自动化、市场预测技术、统计分析技术等,使得企业内部做到信息共享、决策科学、提高效率。如我们在日常管理中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我们就可以把物业管理中的各种规划档案、管道图、验收文件等资料存入到硬盘中,查找、翻阅、修改、复制相当方便;我们可以把日常物业管理中林林总总的事务工作分门别类存储起来,按时进行统计分析,并可提醒管理人员还要做那些事;在物业管理中引进计算机管理,对规范操作流程、提高管理质量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同时,我们要不断 注意物业新特点,增加科技含量,拓宽物业管理的范围,如智能化大厦、机场、医院、厂房等,提高物业的能级,以保持可持续发展。

组织机构的创新: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以获得商业机遇,网络时代机遇人人平等,没有人可以永远领先,更没有人可以只要抓住了一个机遇就可以永远高枕无忧。比尔.盖茨曾说过,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微软业绩如日中天,尚且有如此危机感,说明市场危机重重,因此我们的工作中心要以市场为导向,我们的组织机构也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随着物业管理市场的开放,竞争将变得日益激烈,客观上需要组织机构灵活、决策更迅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另外,由于物业管理的基本单位——管理处分散在不同的区域,靠人盯人的管理方法,实际上也造成空间上的管理难度,因此,物业管理企业要对自己的组织结构作分析,取消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尽量使组织形式扁平化,将决策权下放到管理处,并使管理处主任对自己的决策结果负责。当然,这种组织形式对基层员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企业来说,必须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工作规程和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作支撑。

同时,物业管理创新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物业管理作为一种企业行为,最终只有走向市场化,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与之相适应,企业只有树立市场观念,积极参与竞争才有可能扩大生存空间。物业管理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针对物业的不同情况创造出符合物业管理市场需求的个性化的管理服务。为此,企业必须制定快速应变的战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这样,企业就能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及时创造出富有个性化的服务商品,来满足市场需求,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篇3:银行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一、背离与回归:学生主体性提升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课堂教学的目的即以文教化, 包括文化传承,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质是对学生主体性的不断开发、改善和提升。然而现实中的教学活动却常常重传授轻探索、重统一轻多样、重知识传授轻人文关怀、重教师的话语权轻学生的学问, 无法做到知识、能力、人格三者统一, 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究其原因, 我们的课堂教学缺乏学生主体性精神理念, 还不善于利用学生的主体性,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并且忽视大学精神对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支撑作用。

主体性是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尺度, 课堂教学应更加注重主体性, 因为“真正的教育永远是精神的寻求” [1] 。培养具有责任感、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人格的主体离不开大学精神理念的支撑作用。一是创新精神。创造性是主体人格的核心特质。钱伟长认为, 大学不是教给学生一脑子的知识, 而是教会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重在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质疑, 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人格。二是独立精神。爱因斯坦认为, “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 不过他们要把社会服务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 [2] 。课堂教学应与大学培养的具备独立人格的人这一目标相一致,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力, 与学生的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相联系。三是批判精神。大学作为一个充满理性和批判精神的特殊场所, 决定了大学所培养的人能以一种科学态度验证或质疑已有结论, 在验证过程中去探新, 在探新中实现创造。四是社会关怀精神。大学所培养的是具备专业知识、社会公德, 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高素质公民。社会关怀精神确保课堂教学沿着积极、健康、人文关怀的正确方向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因而, 课堂教学应将传承大学精神作为第一使命, 否则其过程就难以实现知识、能力、人格三者的统一, 其结果就难以培养出推动社会进步的高素质人才。

学生主体性提升不仅取决于课堂教学传承何种文化, 而且取决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奉行何种教学观念。

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综观古今中外历史, 人的发展问题始终是一切优秀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特别关注的重大问题。在人类步入21世纪的重要历史关头,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强调:“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 又是发展的终极目的。”[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如何理解“全面发展”对于明确课堂教学改革方向至关重要。一是相对于片面发展, 畸形发展而言, 德、智、体等方面协调发展表明“全面发展, 应是在一些基本方面的发展”。二是“全面发展”既包括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又包括具有一般性的个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本的起点是个人的或个体的全面发展”。三是“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个性发展”[4] 。全面发展是包含差异性的全面发展, 而非等量齐观的发展, 非通过统一的教育工艺流程生产的标准化的教育商品。基于此, 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有无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障碍, 如何保障学生经由个性的充分实现全面发展就成为课堂教学改革重点关注的问题。

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和态度, 每位教师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一定的学生观出发, 从事自己的教学工作。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教师中心论”, 对课堂教学影响很大, 并形成了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原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以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其过程一是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按照育人规律去做好教学工作。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 使之对学习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三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 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健康的发展, 克服教学中机械划一、一刀切的作法。

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在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上, 要大力提倡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一是要求教师把学生看作与自己人格平等的朋友和教学活动的合作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密切相关。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 决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压服学生。二是要求教师关心和热爱学生, 了解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 热情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和疑难。三是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 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生动、活泼、愉悦的课堂教学情景。课堂应该像个“家”, 让学生有亲切的归属感, 在课堂的大家庭里能愉快地学习和生活, 消除厌学情绪。

二、扩张与调整:班级规模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之后, 许多高校师资十分紧张, 教学任务日益繁重, 特别是一些公共课多采用大班授课, 学生少则几十人, 多则甚至上百人。一位教师面对如此众多的学生, 不可能展开师生互动, 不可能有心理、情感的交流, 在听课的学生中, 来自不同院系、班级的学生相互间不认识、不了解, 也不可能展开生生互动。在这样班级人数众多的课堂上, 教师只有像作大报告那样宣讲, 没有学生的活动, 教学关系变成一种单向的灌输, 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独角戏”。笔者就此曾作过一项调查, 31.5%的学生不愿意上这样的课, 但为了分数, 为了毕业又不得不上;28.6%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 常常心不在焉, 看其它的材料, 做其他的事。班级规模过大, 教师无力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也无法开展其它活动, 整个课堂显得没有朝气和活力, 何谈教育质量。

调整班级规模, 是改革高校课堂教学的组织基础。课堂教学适应了现代社会大规模培养人才的需要, 但并不是班级规模越大越好。班级规模过大, 不利于精雕细刻地做好人的培养工作。从20世纪以来, 许多教育研究者对班级规模作过研究[5] 。这些研究大体有以下内容:

1.班级规模对教育目标的影响。

一般来说, 大班讲课并不比小班讲课效果差。但是在测量其它目标时, 在知识的保持和应用、批判性思维和态度的转变等方面, 大班不如小班效果好。

2.班级规模对学生的影响。

小班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特别是对学习好和学习较差的学生影响最大。

3.班级规模对运用教学方法的影响。

班级规模对运用讲授法、电视教学等影响不大, 但是, 如果班级规模过大就无法运用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等。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在中小学中改革班级教学, 限制班级人数, 实施班级教学小型化。美国提出每班人数控制在15人左右, 教学效果最佳。法国在1983年提出教学班级的人数为26人为宜。日本在1986年提出小学和初中每个班级以40人为宜。我国也积极开展学校标准化活动, 力求控制每个班级的人数[6] 。班级教学小型化, 既发挥了班级教学的优越性, 又避免了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的局限, 被人们称为教学领域的一场革命。虽然这些改革首先是在中小学中进行的, 但它改革的基本精神也是值得我们高等学校重视的。

三、守旧与探索:教学方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教学方法本来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选择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是,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许多教师似乎更关注资讯权威者的形象, 习惯扮演信息加工者和发布者角色。在教学中, 几乎千篇一律, 单纯讲授, 一讲到底。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 使高校课堂教学缺乏积极的师生互动。这样的灌输教学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无法发挥学习者的自主性和满足学生的知识个性化需求。

课堂讲授法是一种比较经济, 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 课堂讲授法的局限性在于本质上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方式, 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因此, 如何发挥课堂讲授法的优点, 避免其局限性, 吸取其它教学方法的长处, 按照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 灵活多样地组织实施教学, 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实上许多高校教师积极进行探索并取得了有益的效果。例如有一教师在讲授《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课时, 就合理地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他首先用讲授法, 在四周时间里 (每周4课时) , 讲授社会调查方法的基本理论, 在讲完这些基本理论知识后, 又运用参观法、调查法, 把学生按5—6人分成不同小组, 分别派往不同社区调研, 了解社区的现状和问题。社区实践后, 又用讨论法, 分别由各小组汇集当前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加以归纳整理, 每个小组确定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在研究问题确定之后, 又用探究法, 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深入社区实际进行研究。研究结束后, 又用讨论法, 让各组代表分别汇报研究结果, 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作总结。从这个典型案例可以看出, 这位教师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避免单一使用某一方法的局限性。既有教师的系统讲授, 又有学生的实际探究;既有引导学生深入实际的研究性学习, 又有师生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课堂讨论。使课堂教学出现一种生动活泼的局面。

四、弱化与提高:教学地位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教育改革中的急功近利倾向导致教师队伍陷入集体浮躁, 无法专心致志从事教学工作。许多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为了尽早进入重点大学行列, 为了实现学科点评审晋级, 片面追求科研数量, 在教师职称待遇评定机制当中有意向高学历倾斜, 随意加大科研比例, 这必然对教师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产生导向作用, 结果长期从事教学一线的教师越来越少, 教学强度越来越大。加之教学质量评奖过程中, 缺乏客观标准, 评奖结果往往以平衡各种利害关系而告终。这一切极大挫伤了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扭曲了人们对教学工作地位的看法。另外教师追求科研以外的东西也导致教师对课堂教学投入不足。有些教师科研方面稍有成就, 便立刻沉迷于外界的论文项目评奖、学术会议交流、学科带头人评审, 主要精力用于四处奔波公关, 对自己本分的课堂教学工作敷衍了事, 违背了起码的职业伦理操守。

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一是唤醒教师的事业责任感, 塑造一支将生命激情融入课堂教学的教师队伍。教学工作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 是一项关系国家民族未来命运的事业, 教师既然甘做民族的精神脊梁, 就应将其生命激情融入这项事业。二是要尊重教学一线教师的诚实劳动, 在教师职称待遇评定机制、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当中体现公平公正, 增强他们的教学成就感。三是要增强教师从事教学的荣誉感, 做一名被学生认可的教师。 一所被难以忘怀的大学必有被难以忘怀的教师, 当一名教师凭借学识和德行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之后, 他就会成为被人难以忘怀的教师。

五、忽视与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教学是为了不教而学”, 教育先贤叶圣陶早已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最终是要引导学生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可是, 在我国现实的高校课堂教学中, 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独占课堂。二是选用以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多, 课堂讨论、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现场教学、专题研究、实习实践等实践活动太少, 因此, 我国大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应用性的能力较差, 难以培养出杰出人才。

教会学生学习, 是当代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观念, 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所谓教会学生学习,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把知识、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独立地掌握知识的本领。高校课堂教学中,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呢?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教授极力主张“大学教育应该重视方法的教育”[7] 。课堂教学中一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包括预习、听课、课后复习、作业练习、课外阅读等基本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其特殊要求, 掌握各个环节的基本方法, 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意义。比如以听课来说, 在高等学校听课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怎样听课?要学会听基本知识、听知识的结构、听解决问题的方法、听知识的背景。二是结合各科教学传授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知识。例如英语学习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语言习惯有何异同, 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 在短期内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英文思维体系, 全面了解英国人是如何使用时态、从句及非谓语动词, 摆脱传统的繁复程序, 直击要害。三是要以设置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问题情境和探寻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线索的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使学生通过主动的意义建构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既获得知识, 又获得学习的经验, 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摘要:课堂教学是我国高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当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现状, 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此, 必须改变教育观念, 采取有效措施, 以完成培养一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课堂教学,困境,出路,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坤庆.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192.

[2][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许良英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143.

[3]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68, 71.

[4]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296.300.301.

[5][美]威尔伯特.J.麦基奇.高等学校教学指南[M].李环, 王英杰译.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184-189.

[6]李定仁.教学思想发展史略[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4:267.

篇4:银行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关键词:困境;产业定位;产业链;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4-0000-02

Difficulties Faced Domestic Animation Industry&Solutions

Zeng Yanchun

(Huang-Huai College,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Zhumadian463000,China)

Abstract:The animation industry today hailed as the most promising sunrise industry.However,the animation industry in many problems: industrial location is not appropriate chain imperfections,lack of related support,lack of high-quality cartoon animation talent and resources between regions are separate issues hampe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rocess,so in order to achieve animation industry,health,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 long process, I believe must take a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so that the animation industry re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Keywords:Difficult;Industry positioning;Industrial chain;Development proposal

一、目前国内动漫产业面临的困境

(一)国内动漫产业定位不恰当

动漫产业是个新兴的产业,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目前有关管理部门对动漫产品实行严格的审批管理制度,将其按照新闻、出版、宣传的口径进行管理,这必将阻挠未来动漫产业发展。

(二)国内动漫产业没有形成专业的产业链

动漫产业的健康发展必然离不开一条完整产业链的支持。动漫产业一般由动画前期市场调研和策划,动画生产制作,动画片营销,动画片的播放,动画片的衍生产品开发经营五个部分组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在这个产业链中每一个环节的运作质量都直接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成败是一个相互交叉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而在我国动漫产业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是“漫画毫无目的”、“动画我行我素”、“玩具铺天盖地”……各环节相互脱离、分割,毫无完整性、连续性可言。尤其是对于一些衍生品的制作,一些急于求成的商家在其动画人物根本未被市场认可的情况下就大量推出玩具等衍生品,以期早日收回成本。但实际后果只会是整个投资行为的彻底失败和供给资源的重复浪费。

(三)国内动漫产业缺少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

在我国国家没有制定出一个良好支持漫画的政策。在日漫泛滥的国内动漫市场,国漫的生存状态另人担忧,国家没有良好的政策扶持,一味的偏重动画的发展使的国漫发展举步为坚,而国内动画发展也是进展缓慢。目前,全国对动漫制作企业普遍缺乏产业政策扶持。较高的门槛,降低了产业投资的活跃度,使本来就很难赚钱的国产动画公司面临巨大经营压力。

(四)国内动漫产业缺乏高素质的动漫人才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尖端的人才。同样在国内的动漫产业领域也是,中国动漫产业链的搭建缺少优秀的人才包括创意、研发、市场营销,管理等各类人才。与传统的动漫强国相比还相差甚远,现有的动漫产业团队如何做到不“缺角”已经成为中国动漫企业的发展之痛。主要表现一方面动漫人才相对不足。现有动漫产业人才不足1万人,而且,目前国内一流的网游动漫人才多数供职于国外企业,虽然我国已有200多所院校设立动画专业,但很多人培养出来后从事的都是中期制作环节,前期的规划和创作人才凤毛麟角。原创能力不足,就难以生产自主产品,企业也就难以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动漫人才素质不高。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是我国动漫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动漫产业所缺少的,但糟糕的是国内动漫界人才的现状是,懂动漫艺术的不熟悉电脑制作技术,熟悉电脑技术的,艺术素养的功底又很薄弱;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二、关于国内动漫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要明确对动漫产业的定位

我们应该更新认识,动漫产品是一种商品,这种商品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和教育属性,但更多的是娱乐性、休闲性和消费性,是一种大众娱乐商品;相应的,动漫产业是市场化运作下的一个独立的新兴产业,并不附属于教育产业和新闻出版业。高科技是动漫产业的实现工具,文化是动漫产业的表现形式,娱乐才是动漫产业最核心的内容,也正是因为其娱乐大众、促进消费的属性才使其成为一个可以创造巨大收益的产业。所以,我们对于动漫产业的管理应借鉴对娱乐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办法,以“杜绝色情”为原则,从政府行业管理的角度为动漫产业松绑,支持动漫产业的发展。

(二)要建立动漫产业链,打造动漫产业特色集群

目前国内动漫企业布局分散,制作力量不集中,形不成生产规模与聚合力。因此,建议要建设一个动漫产业园区。对园区内的企业在用地、资金、技术、人才和税收方面实行扶持政策,吸引资金和人才在园区内设立企业,将影视动漫、网络动漫、动漫游戏、动画广告、动漫软件设计、动画图书出版、动漫影像制作、卡通玩具等动漫及其衍生产品创作的关联企业都吸引进来,起到孵化、培育动漫企业的功能。并最终形成动漫产业生态圈和产业集群。做为一个创意产业的集群,学习和交流与集群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动漫展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动漫展应在梳理内容提供者和产业链条方面做工作。一方面是针对企业和动漫创作者的商业展览,可以借助展览这个平台,做一些动画经纪、动画代理,可以和国内买方接触、做磨合,促进产业的正向互动。另一方面,在商业性展览的前后,与市场大众交织,培育和扩大动漫受众,利用市场大众和客户接触的机会,给企业一个直接观察市场反映的机会。

(三)政府应对动漫产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经营上的保护

首先,要加强引导,利用现有资源,探索动漫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模式,不断加强动漫产业公共服务(技术)平台的建设,加强对动漫作品原创以及动漫企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其次,明确重点扶持方向。在制定扶持政策之前,需要明确设立一个较现实的重点扶持方向,以便更好地起到推动的效果。再次,对从事国产动画片原创和生产的机构,凡符合国家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鼓励其申请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各个地方应根据自己实际制定自己的针对动漫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第三,同时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打击盗版动漫商品,加强对动漫原创知识产权和原创动漫形象的保护。

(四)加强对现有动漫人才的培训,引进专业人才

积极培养我国动漫产业专业人才,需要充分发挥现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例如在高校开设动漫制作相关专业,吸引有志于动画片设计、开发、制作的年轻人从事相关科研开发工作;适时组织卡通设计制作专业竞赛,评选优秀动漫作品如导演、设计、制作等奖项,引导有志者从事动漫产业开发经营,逐渐形成一支创业性强、业务精通的专业人才队伍。另外,采用“请进来”、“派出去”的形式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培养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请进来”即针对当前中国动漫业开发人员经验不足的问题,请国外知名的动漫业高级开发人员来中国举办短期培训班,就动漫开发进行系统的讲座,让中国动漫开发人员方便地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派出去〞是分批选派中国动漫业骨干人员,到国外著名动漫开发企业进行中短期的学习和业务训练。

总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动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动漫必须吸取国外的经验,尽早着手消除动漫产业中不利于发展的各个瓶颈,尽快形成适应全球化经济的体制,形成政府与业界、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找到中国动漫发展滞后的根源和发展出路,并针对问题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扫清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参考文献:

[1]章莉.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6,11

[2]李子蓉.美、日、韩动漫产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6,12

[3]周惠来.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之路[J].光盘技术,2007,3

作者简介:

篇5:重庆大学面临的困境和出路

好啦好啦,你要的答案 @晋哥哥

各部分都有更新,有的地方更新内容比较多,建议全部„„从头开始看一遍„„板块分为三个,第一板块“困局”,讲的是重大存在的问题;第二板块“变局”,讲的是重大在面对困局时所努力做出的改变和进步,也打算重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来讲;第三板块“大局”,是给重大的一些建议,有些事我觉得重大有必要做但是还没做的,所以想给出一些建议,这些建议都是一家之言,重点在抛砖引玉,就像这个知乎问答一样,依旧引出了很多好答案。而且我觉得,改变远比抱怨或者陈述更重要。所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觉得学生会和研究生会完全可以再集中收集一下大家那些理性有益的意见(如果可以的话最好能具体到执行层面),然后通过合理的途径传给学校方面的负责人,如果老师们觉得有些意见不错有可操作性大家再一起理性探讨一下,共同努力让母校变得更好,这样会不会更好一些?本人是重大本科09级学生,现在还在重大读研,经历过三任校长。这几年看到重大的政策和变化,所以也想说说自己的一些体会。关于重大的困境,我的感受还是很深刻的。先扯一个自己当年的例子,我刚进重大土木时,当年土木排名是全国第五,当年我们跟重师联谊的时候,对方听到我们是重大土木的都特别感兴趣,因为当时只有我们土木可以在找工作时顺便把女票的工作一起签了。到我大二的时候,土木降到第八,大家心想,好歹还是老八校,我们还能接受。但是大三时重大土木全国并列第十三,当时整个学院都炸开锅了,因为学院的好多人都觉得老八校的荣誉不在了,各种不满都来了。当然排名不是最重要的,主要是那份荣誉。其实也就那时候开始我还有周边一些小伙伴才真正去关注发现重大的一些问题。

言归正传,以下这些都是我自己的一些体会,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一、困局

1、学校层面

(1)地理位置的限制 这种限制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城市的欠发达。即使重庆是直辖市,即使重庆有各种各样的好,即使重庆未来潜力再大,但就目前来说,甚至是未来5年10年来说,它就是比不过北上广江浙。优秀的人才都愿意往富裕发达的城市跑,科研能力强的人都愿意去城市好、资源多的高校去,这种马太效应会吸走西部地区的人才,并且使得很多新毕业的优秀人才也往北上广江浙去。二是城市的不够出名。就算重庆现在增速全国第一,就算重庆10年后GDP持平京沪,但城市知名度的增长还是会慢于经济的增长。这种出名不是大家知不知道这个城市,而是说外地人愿不愿意去了解、去生活到这个城市。除了重庆的火锅和GDP增速,那些从来没来过重庆的人又有多少想着了解重庆?甚至问他就业城市时要不是家要不是北上广,很少会第一个讲到重庆。这才是城市的正在知名度,它会慢于GDP的增长。就像我没来重庆之前对他几乎都是完全陌生的,甚至还觉得它很穷,但过来之后才发现其实根本不是这一回事。别忘了,08、09年已经是重庆比较知名的一个时期了。

三是城市资源的稀缺,北京的高校有紫光阁计划可以直接去中央部委实习,北京的高校也有很多机会直接去大型央企总部实习或者直接跟他们合作,上海也有很多大企业可以合作实习,但是重庆就缺,从城市资源上来说现在的重庆就是比不过北上,重庆资源少代表这重大获取外部优质资源所花费的成本得更高。(2)财政资金的限制

不知道大家看了最新的那个2014高校财富榜单没有,重大的决算是42.91亿,排在22位,看似跟重大的排名倒是很符合。但其实一点也不。我问了下其他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决算是收入加上以往盈余的收入(这里存疑,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如果有懂的人还请指正一下)。仔细看这个表,把我们的决算减去收入,只有8.64亿,在前30名以理工科见长的学校中算非常少了。也就是说其实重大一直都是处于钱不够花的状态。这种不够花首先就体现在实验室的建设费用上。以我本科所在的土木学院为例,土木的风洞实验室预算只有4000万,计划明年开始修建。而同济在十几年前就有花费1亿多风洞实验室了,而在我入学前几年湖南大学都投资2亿建立风洞实验室了,也就是这个风洞实验室使得湖大土木那几年排名迅速上升。风洞实验室对土木工程来说非常重要,重大土木作为老八校,为什么现在没修,好不容易修了就只有4000万呢?其实还是因为钱不够。别说土木,其他学院也面临同样的困境。最近这几年的经费多不代表我们之前也是经费多,在更长的时期其实我们是资金受限的。(3)核心优秀实验室的不足

这里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核心实验室不足,如上文所举的土木学院风洞实验室,我相信其他学院也面临同样的窘境。二是优秀的实验室不足,虽然对外来说,我们很多实验室都有,包括一些对科研教育比较核心的实验室,但也仅仅是有而已,其实验器材、人员素质(这个下文再慢慢介绍)、配套资金等都达不到它设计的样子或本该有的样子,如当年那个差点被摘牌的某国家重点实验室。(4)场地面积的限制

虽然重大总面积看上去不小,但去掉虎溪,老区能开拓的土地实在是不多了,这种情况下即使有钱去新修实验室,校园内也缺少足够的土地来进行开发。如果离学校隔得太远,那其实也不利于师生做实验。除非学校肯拆除学校内的一些住宅和滨江路边的旧房子,但那样成本真的会很高昂,能做到什么程度也真的不好说了。(5)基础学科的孱弱

正如 @江毓星 所说,重大是以工科见长的学校,工科想要在科研和企业应用上取得突破离不开基础学科的支持。举例来说,MIT的土木之所以拿到了全球第一,其数学系和计算机系(MIT的数学、计算机两大院系的恶心程度不用我再阐述了吧?)功不可没,因为工科很多的经验公式、分析模拟都需要良好的数学功底和计算机功底,有时候工科自身搞不定就需要拉数学系和计算机系的小伙伴来一起研(gao)究(ji)。同样啊,航空航天学院也需要物理系和化学系的支撑。但是我们在这方面就是渣啊。(6)部分学科的缺失

其实这里我就觉得重大唯一缺的只有医学,这个学科确实容易出文章,也有利于迅速提高排名(当然排名这东西都是给外头人看的,也不能小瞧它„„比方说我认识的一个中东来的博士就是谷歌出它在重大的这个专业是全国前列然后就过来了„„)不过貌似那个谁(S)谁(J)谁(D)有可能嫁过来,所以„„你懂得<( ̄ˇ ̄)/(7)学校导向错误

这种导向错误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重大的导向是就业为主,这点我非常不赞同。大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人才,只要人才够优秀,还怕找不到好工作?而重大现在是过于看重就业率和初次就业单位,尤其是在本科阶段讲就业讲的比较多。不是说不能讲就业,而是说重点应该关注把他们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一个学生能扎实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熟悉整个行业的形式、切实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注意是发展,不是维持现状,后文讲到学生层面再说一下),那么用人单位绝对是会抢着要他的。二是重大不提倡精英意识。这个具体我想放到学生层面去讲。

三是重大却少的是情怀。这也是,放到学生层面来讲。学校层面我暂时想到这么多,至于其他的困局如教学、科研等我想放到教师篇和学生篇。同时困局完了之后我想写下变局和期盼两大块。

2、教师层面(1)科研态度的低下

这条当然是首要的了!重大有没有科研态度好、科研能力强的老师?有!但是数量太少!每个学院就那么几个!想想重大一个学院多少老师!

这种科研态度的低下反应在三个层面。

一是老师无心科研只想赚钱。据我观察至少一半的老师在科研上的态度简直是枉为人师,就想着挣钱去了!想挣钱别来大学当老师!当了大学老师就好好教学生好好做科研!!重大科研的越来越弱势最主要原因不是设备,不是城市本身,而是人的态度!就算设备不足、城市资源不多,但真要好好发挥利用起来也绝不会是这个样子!重大的很多老师都是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做的都是社会上很多中低端企业也做的事情,而不是帮企业社会解决未知的问题!就算很多老师打着解决问题进行创新的幌子,但其所作所在本质上依旧不是解决未知的问题,而是为自己圈钱。

二是老师科研看重表面文章。什么叫看重表面文章?就是很多老师(比例也不会少!)都在意我发了多少篇文章,参加了多少会,弄了多少项目资金,但却从来不关注自己文章的质量和影响因子。100篇灌水的SCI也比不过一篇高影响因子的SCI,我有个学长硕士期间发了8篇SCI,最后拿了重庆大学第一届学术之星的荣誉,但是他博士申请也就去了日本东北大学,用他的原话说“因为这几篇都是灌水的,看似多但其实没多少含金量”如果随便一篇SCI都那么厉害,那他为什么去不了ivy去不了G5去不了big ten呢?。至于EI我出去联合培养外面老师直接来了句EI没啥学术价值叫我别看了要看就看最顶级的SCI期刊和会议以及大牛写的书(也许是我的老师比较看重质量的结果但是他的学生随便一个硕士毕业论文都能发我这个领域的顶级SCI期刊或顶级SCI会议了„„我见过一个这边一个厉害的学长(土木 数学双学士„orz)从他的硕士毕业论文提取了2篇顶级SCI期刊 1篇顶级SCI会议然后直接去了MIT跟了他们土木的系主任„„orz)(当然EI这玩意还是得看具体学科,我这个方向EI没啥价值,但是在有些领域的EI期刊比水的SCI还厉害,所以各位辩证看就好)。但重大的很多老师却恰恰在意这个数量而不关注质量,这就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这种循环的结果就是,我们看上去发了很多SCI之类的,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重大的学生在直接申请国外博士时几乎进不了顶级的学校,因为他们及其指导老师从未做出什么有影响力的成果来踏进那个顶级的学术圈,甚至有时候连第二梯队都艰难踏进。

三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忽视。硕士也好博士也好,进来首先是学生,要先把学生教懂给学生必要的学术基础训练,再去指导他们进行相关科研活动或者参与工程项目,但现实是好多(这个比例真不会少)老师都是直接丢个东西给学生,不关注学生的想法和教育,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学生当然也需要主动学习或者完成老师交代的学习任务,但重大经常出现的一个情况是,老师什么都不教就让学生自己折腾,这就导致学生的学术基础是非常差的,不懂学术论文写作格式(研究生院弄得那个SCI写作培训简直就是烂到家了„„还不如哥哥自己总结的„„)、不懂如何设计实验等。导师就应该是提供学术指导和培训科研基础的老师,而不是提供设备和场地的商人!

至于有人说很多学生以就业为导向,我觉得好多人都没弄清楚科研是什么。科研本身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探索未知,而不是paper和money。这是一种态度和方法,这种态度和方法拿到企业中一样有用,你现在都没这个态度以后工作就会有了?乃衣服。(2)交叉学科的忽视

重大对交叉学科的科研真的是少的不要不要的,而至于交叉学科的教学„„对不起我到现在都没看到„„现在交叉学科是最容易出科研成果的地方好么!!现在交叉学科是最容易出科研成果的地方好么!!现在交叉学科是最容易出科研成果的地方好么!!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重大的这些老师完全就是没意识!!习惯自己学院各自为战,一谈到钱就不想跟其他学院合作,这样还怎么出成果!!(3)视野狭隘

重大很多老师对钱和自己利益看得比较重,关注的圈子也往往就是国内这个小圈子。至于国际上哪些学校哪些老师哪些会议他们都做了什么等等,关注的实在太少了。就算有出去开会的,又有几个是国际上的顶级会议呢?为什么重大学生直接以重大的身份(指学术学习经历完全在重大,也没出去联合培养提前搞定老师什么的)直接申请国外顶尖大学的PhD(是PhD不是硕士,硕士是本硕博当中相对来说最容易录取的了)会那么难呢?因为我们几乎没有参与过最顶尖的会议啊,老师不出名学生也不被认可。而且老师也很少会告诉大家国际上最新的是什么样(有的所谓的新不是因为别人真的有多牛逼,而是因为我们见识的少,下面会逐条距离)。不知道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不愿意去渴求了解进步。人家就在那里,他不来找我们我们应该试着去找他们,向他们学习,找他们合作,这样才能进步。但现实就是,我们的老师很多都满足于现状,不愿意去看外面的世界。很多美国已经玩了很多年甚至都快要玩烂了的技术,我们的老师却觉得这些技术很先进。如果老师都变得井底之蛙,那么学生该怎么办?

(4)教学层面的落后 这种落后体现在八个方面。

一是知识陈旧。怎么个陈旧法呢?以我所在的建筑学部为例,建设领域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最近在中国特别火,而在国外则是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进行相关研究,教学层面也是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而我们呢?整个建筑学部就只有两个老师开了相关的课程,而且还都只是概念层面的讲解。这样学生出去又怎么能适应外部的迅猛变化? 二是教学方法的落后。我们的很多课程都是通过照本宣读 期末考试或论文的方式来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就会导致,平时好多不听课 期末突击考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考过就真的忘了,而且课堂知识也比较无聊。而美式教育常常使用的是期末趴的方式,一个班做出来的东西在教室或者公共空间展示,所有人都可以进去看去询问他们做的是什么,同时老师会请来其他不上课的老师和业界的同仁(都和这门课的知识相关)来一起给学生打分,这种模式跟业界的结合往往会更紧密一些,而不是靠期末突击就过了。

三是交叉学科教学应用的忽视。举个例子,holography(全息影像),我想各位重大的工科生在上大学物理实验的时候都做过这个实验,其原理也不难。这项技术用在建筑上可以更好地对建筑进行展示。但现在重大的现实是,整个建筑学部没有老师也没有课讲二者之间的结合及应用。而这项技术美国早就玩烂了,他们很多院校的土木本科都会做这个,中国我记得上交的上交-密歇根学院大一的学生做期末趴就会展示这个。而我们呢?如果永远都是那些陈旧的知识和陈旧的应用,这样下去学生思想也会变得陈旧。

四是对专业英语的忽视。这种忽视首先是在教材上。我本科期间就上了一门专业英语,然后知道了一些词,但是更多专业性的名词我是不知道的,甚至很多成绩顶尖的学生都不知道。而清华的经管和部分工科学院早就使用美式原版教材,甚至一些学院大三开始就是纯英文授课,这样学生在专业上跟国际接轨的程度将会远远超过我们,出国后他们也比我们能更早地适应专业学术上的教学及科研任务。哪怕重大觉得本科还是就业的人多,那么硕士呢?博士呢?不过话又说回来,重大又有几个非语言系的老师能进行全英文授课呢?不和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接轨,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当然就只能做中低端的事。

五是对编程的忽视。重大是有上C语言的课,然并卵。除去计算机、软件这种靠编程吃饭的学院,其他学院如建筑学部、经管学院、材料学院等等,编程水平普遍就是渣,C这种东西学了之后就忘了,后面也没有相关的课程需要用到,所以很多学生就自然而然放弃了。但是真到出国留学和进行科研创新的时候,编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自己开发一个小程序小插件就能发SCI了。我有个菊花大(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同学,她说在美国好多医生都会编程,搞不定的就自己编个程进行计算或者分析,而他这个学校的同学编程能力也普遍较强。重大在编程上的羸弱也是我们科研落后的重要成因之一。更可悲的是,没有老师意识到这点并想着去改变他。

六是浮躁慵懒。我之前去了台大土木系交流,他们有个老师开了一门机器人的课程(你没看错!就是机器人!土木的开机器人的课!!),他之所以开这么课是以为他觉得土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候必然要依赖机器人,所以他就自己研究机器人方面,然后弄了三年这方面的研究才最终开了这门课,并且每年都还在根据同学们的意见来不断改进。反观我们的老师呢?看重短期内的文章数和项目资金,不着重长远的发展,不想着不断改进自己。我承认确实有很努力很创新的老师,但可惜,数量太少,而且更可惜的是好多都不在现任的领导职位,所以变革会慢得多。

七是对科技前沿及相关设备不敏感。美国土木工程有很多可视化方面的开发都是和IPAD、Iphone等进行结合,学校里本科生也有用leap motion来辅助工程建设和展示的,还有无人机、3D打印、水刀机等,这些都只是用在土木这一个专业上而已。但是我们呢?其他专业我暂不评论,就说我们这个号称土木老八校,建管排名全国第一的建筑学部又有几个老师在关注这些呢?(5)市场意识的缺失 这种缺失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在政策上。以我所在的建筑学部为例,整个国家都在大力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这个势头从08年就已经开始有了,但是我们到现在却没有一个完善的教学培训体系,甚至连大纲和提案都没有,这种反应真的是太慢了。二是在校企上。这点我想了一下还是决定放到老师这个层面。校企这个东西首先得有人去做,学生也好老师也好都一样,但是重大这个环境下老师比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发展出一个校企。但可惜我们却没有,看看北大和清华,再看看我们。现在国家在鼓励大学生创业,但我们连一个较大规模的校企都没有,这又怎么能给学生以经验和资金上的指导和帮助呢?当然校企没有的原因有很多,我这里说的也不一定对,具体我想等后面说到学生层面的时候再补充来说明,届时大家可以将这两部分结合起来看。

三是在科研上。科研本来就应该是走在业界前面,在问题不那么糟糕时发现并替企业和社会解决。而重大„„各位研究生自己回答吧„„反正我在建筑学部是没啥感觉,我们做的事和社会上中低端企业做的没区别,纯粹廉价劳动力而已。我还是承认有优秀负责的老师,但是忒少了。

四是在教学上。我们的教学,尤其是本科生教学(研究生可以长期实习,而且我觉得研究生重点应该培养的是科研方面的能力和思想,这种能力和思想用到工作中一样有效),跟业界不能很好的同步,导致我们的学生出去工作后好多都得全部重学。而且重大往往存在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在我看来是代表了重大本科教育的缺陷,那就是学生干部找工作有优势。我在上文就说过,如果一个学生能扎实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熟悉整个行业的形式、切实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注意是发展,不是维持现状,后文讲到学生层面再说一下),那么用人单位绝对是会抢着要他的,这跟你是不是学生干部没有一点关系。但现在的情况是,我们的好多学生都做不到这三点,在面试时不是靠着对专业的掌握和行业的认知来征服HR,反而需要依靠学生干部这种外部标签来帮自己找到好工作,这本身就说明我们的本科教育和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机制有问题,因为只有内涵不够的情况下别人才会看到你的外部标签。但为什么企业会这么关注外部标签呢?因为这些学生都一样啊,没人做到这些啊,进来后都是小白一个,什么都得重头开始培训,相比之下还不如找个学生干部至少年会啥的还有人去弄balabala。等到什么时候找到好工作的都是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而不是仅仅凭着学生干部的标签,那才说明我们的教育成功了。

3、学生层面(1)缺少指引

我从大二开始一直有带新生做事,虽然带的新生是越来越少但最近的也带到了14级,通过他们的描述和自己的观察,我觉得重大的很多学生层面的问题都是由于缺少指引所导致的。

这种缺少指引表现在2个方面。具体的解决办法我会在下文提出一些,还有一些放到建议那块去讲去了。

一是缺少优秀负责的人来指导。每年重大新生其实有很多好苗子,我们也有配班导师配班主任配引导人之类的,但是我们在执行上存在很多漏洞。有些配的指导人不怎么管他们,或者就是吃吃饭、说说选课、扯扯大道理、介绍一下进学生会进社团什么的,但在具体的执行层面、思想上等等却忽视了很多,而且由于一些指导人自身的原因实际跟学生见面聊天的机会也少,这些都远远不能给新生在追求卓越与优秀的意识与方法上的启蒙。而在选择班主任引导人之类的启蒙性角色上我有些一家之言

首先把关要严。有的班主任、引导人之类的在选拔上没有把关不够严格,有的老师或者研究生明明没有时间却担任了(有的是主动有的是被动)班主任,这样不好。在选择这类角色时应该充分考虑他们的充裕时间,并且考察他们对新生的指导计划。从这方面来说,我觉得我们好多学长学姐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渝跃团、优秀学生等,现在他们有在做一些,但是我觉得还可以再充分利用一下。指导的效果应该在平时的积累而不是一次两次的会议。

二要设立奖惩制度。现在的制度是只要选上了他就可以有证明或者写进简历,如果是学生的话他就可以拿这个去评优评干去申请奖学金什么的。但现实是,确实存在一些不负责任或者由于特殊情况无法履行责任的班主任或者引导人班导之类的。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相应的措施,如果是特殊情况不能履行职责应该及时换人,如果是自己不负责不愿意指导新生就该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如评定奖学金评优评干时扣分或者黑名单等)。学校期间很多时候犯错成本很低,这是好事,但往往也会导致一些人习惯敷衍了事。可是社会不会管这些,社会上做错了事往往代价是很大的。

三要提前切入时间和增加指导时长。很多班主任或者引导人出现的时间太晚了,有些甚至是在军训后。如果班主任出现在百团大战后,孩子们会错失很多锻炼的机会(不过现在有SQIP项目弥补,建管也有推出类似的阳光计划,后面讲变局的时候会再提到)。而这种指导性的角色最好能持续1-2年,如果中间不得不间断也可以考虑更换人来接替。现在很多大二升大三的孩子都跑来问我考研保研的事,我觉得这些本来就应该是班主任或者指导人做的事,万一有人不认识学长学姐或者学长学姐不靠谱怎么办?

四要清晰指导的内容。对于班主任和引导人之类的虽然也有培训,但是我觉得这种培训的内容还可以再深化一点。这里就学校的培训内容补充一些我的看法,篇幅问题尽量精简,抛砖引玉。

a、对于本科新生入学的从军训时甚至报名时切入,同每个人(一定要每一个人)都一对一聊20-30分钟左右,尽量了解其家庭环境、人生定位、性格、优缺点、暂定的毕业去向等。建议尽量在军训前三天完成,这样在军训后有利于班干的选拔(第一届班干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算没有也一定要培养出几个愿意主动领头的人,如我这届非常优秀的电气12班,下文再详细介绍)

b、聊完之后在军训期间应需教会他们的知道:信息获取的平台(如重大校团委、重大新闻网、民主湖论坛、国际处、学工部等等,让他们有机会知道在哪里可以查到他们想知道的出国、干部培训、奖学金的信息)、知识获取的途径(如万方、知网以及国际数据库的检索应用,coursera、重大图书馆购买的学习题库等方便自学的网站)、目标实现的途径(如保研可以有成绩保研、支教保研、竞赛保研、三个教授联名推荐保研,想自己组织活动除了学生会、社团外还有SQIP、自己拉赞助、找副书记辅导员沟通等等等等,当然还有其他方面事情)、承担责任的意识(首先就提现在对班干的竞选上,我带新生的时候倒是巴不得每一个新生都去竞选班干承担起对大家的责任。而且我觉得这种竞争和向上的状态对于新生来说这种鼓励我觉得是好事,等到他们大了之后明确自己的定位之后再学习放弃和舍得)、学以致用(其实大家学的东西不是没有用,而是要看怎么用。一切知识归根到底还是要运用到实践上去了,就看能不能用得好。我倒是觉得马原给了我很多启发,即使是结构力学这种恶心了我很久的课程我们土木的同学依旧能从中悟出人生哲理)

c、大一侧重于:积极主动(事情就在那里,人也就在那里,新生要学会主动去找他们,而且要想好说什么。具体我放在下面有点单独来讲)、提供资源(班主任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人之力,自己或者说学院应该在背后提供相应的人力支持,如找学霸来分享学习经验、找学生工作达人来指导锻炼新生在活动考虑、执行等方面的能力、找已经工作的人来提供实习岗位等)、执行细化(大一新生进来往往在锻炼能力时或学习时出现粗糙的问题,班主任可以在班会时集中纠正。常常有新生跑来问我要谁谁谁优秀学长学姐的电话,但是真正跟对方联系的时候却连自我介绍都不会做,这就是准备不足浪费机会。在班会时可以集中处理交流)、情怀与品性(这个需要很长时间来培养,后面我单独讲)、多彩体验(人生有很多种选择,很难跟一个大一大二的明确他到底要什么,而且有些事不经历他们是很难体会的,所以我觉得鼓励他们去多尝试一些,多犯一些错误,然后逐步发现自己到底要什么。更何况对一个本科生来说,他们现在所学的专业也不一定就是他们以后干的事情。当然最重要的是能告诉他们大学存在的各种可能并提供尝试的机会。至于挂科这玩意,我自己带学生也有大一挂科的,不过只要不是太过分挂太多我都不着急,有时候不来点刺激挫折他们也不一定就能转过弯来。他们到大二时候就真的自己认识到一些问题了,现在总体来说他们几个还不错,学院里也玩的挺high,还一起弄了一个叫换客的公众号给支持学校里的技能物资交换,看上去not bad。我不太关心他们大一大二是什么样子,我关心的是他们毕业时的状态和以后能走多远。)

d、大二应该针对性更强一些:科研的进阶(一年的学习确实能发现一些喜欢本专业并且又好学的好苗子,这时候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给他们,当然我们有SRTP、国创之类的,但是执行过程中不够完善,这个我下面单独说下)、关注本质(这个下文讲)、战略与视野(大二时候应该积极引导他们去想要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等等。同时这个时候应该让他们学习至少四样学习之外的东西,那就是工业科技、金融经济以及国际政治 陶冶情操的兴趣,想要成为优秀卓越的人,就一定要学习文化课之外的东西,并了解这个国家的发展与势态。这方面相关的文章会对他们的成长会有一定的帮助,推荐金鸿评论、东方时事等,这些不错)、专业实践的进阶(如土木学院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将支教与危房改造加固结合在了一起,这种学习模式远比上课 考试要好得多;同理,电气也可以试试将学生活动与电网改造农村通电等结合起来,城环也可以试试将水环境保护同学生活动结合起来。或者是学下博士生社会实践服务团,将多个专业的人凑到一起来进行暑期实习)、专业基础实习(这个我觉得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和个人的发展来,但应该侧重于对概念和流程的熟悉。我带13级建管娃娃们的时候都是让他们大一大二去工地实习,因为对建设行业来说工地始终都是基本功,不去不行,去了工地再去地产什么的实习。当然土木建管等学院也有生产实习,但我觉得可以再针对性一下,如大二实习去一般住宅的工地看看流程熟悉专业名词,大三去地标之类的学习下进阶的知识。)e、大三我倒是建议老师专门开一门课讲讲行业的现状,大一讲的话很多人不会有体会。这门课一定要系统,如这个行业的前世、今生、发展,而且应该也讲讲不同类型的单位的情况。虽然我们也有类似的学术或者专业讲座,但是往往比较零碎,难成体系。我在台大时每周都有seminar,会请学界、业界的人来讲,也有让学生自己做然后展示的(如holograph和使用电脑程序控制吊车等),主题是很早就定好了,包括哪几块、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为什么讲、讲完了之后会有什么效果也都想好了。我觉得我们也更需要一个成体系的东西。当然,同样需要成体系的也包括各学院学生会或者社团举行的讲座。

当然实际上不止这么多,我捡了几个主要的、比较好概括的来写了下。二是缺少专业基础训练的指导。这种专业指导的缺失不是说没有,而是说有待改进。重大也有SRTP,也有国创,但很可惜,很多都是老师本来就做好的,所以也不怎么关心学生到底有没有做、做的怎么样。至于实习也存在些问题。再看看研究生的状况,很多都是不停做项目。而重大很多本科生却不知道科研或者行业实践是什么样。如果没有班主任那为什么不能换个角度?研究生的项目或者横向课题有由一两个研究生带队,招本科生参与进来,更多了解社会实践与企业应用;科研部分让研究生跟少量本科生一起参与进来去弄,把SRTP的内容变成大家都没有做过的内容,而不是让几个本科生重复做老师已经做过的东西。这种模式我现在也在带着一些本科生尝试摸索,如我当时成立的BIM俱乐部,现在也在带领本科生参与到我们的实体项目中来,让他们更清楚行业的实际项目是如何运作的。至于科研方面我们也在尝试,不过估计要到9月下旬以后才会慢慢开展。同样的也包含在专业实践上,我觉得如果实习之前能有班主任什么告诉学生实习要知道哪些基本的东西以及还有哪些额外的需要他们自己体会的话,实习效果也会好得多。(2)对优秀的误解

重大有很多学生往往习惯把标签化的东西当成是优秀,如成绩好、做过多少活动、拿了多少奖、发明了多少专利、被媒体关注多少等等。但我觉得优不优秀应该关注的是本质而不是这种标签化的东西。

篇6:银行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近年来,随着反洗钱“一法四规”的相继颁布实施,各商业银行相继建立反洗钱内控制度,组建反洗钱机构,开发用于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的风险监测系统,反洗钱工作意识有了较大提高。但就基层营业网点而言,由于种种原因,反洗钱工作并未摆上应有位置,在履行“客户身份识别、大额和可疑交易上报”方面更多的是处于应付性、边缘性、程序性的被动型状态,不能适应当今反洗钱愈来愈高的社会化要求,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本文试就当前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现状和问题作一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文中所述管见,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层网点反洗钱面临困境的种种表现

表现之一:人员素养与反洗钱专业化要求不相适应。洗钱犯罪属于典型的高智商犯罪,它既有严密的组织性和隐蔽性,又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这就要求与之相对的反洗钱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而目前在基层网点中尚未独立设置反洗钱岗位,更谈不上经历专业培训,从业人员大多身兼数职,许多人无法在正常工作时段内处理反洗钱业务,只能通过加班加点、延长工作时间的方式来完成,难以保证反洗钱工作人员的专业专注,影响了反洗钱的工作质效。

表现之二:部分制度要求设计滞后或与实际脱节,导致基层难以执行。一是对客户身份证核查制度存在困难,不法分子假冒、仿造居民身份证的方法层出不穷;系统尚未对军官证、警官证、出国护照等其它合法证件进行联网,柜员凭直观对其真伪难以判别;部分二代身份证系统无照片显示,造成“人证相符”困难。二是一些相关规定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实际执行可能性不大,如规定要求对有合理理由怀疑客户并非为自己开户或办理业务,应了解帐户实际控制人或受益权人身份,但在实

际操作中客户很难配合,网点是否执行,执行程度如何,实难苛求,信息反馈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表现之三:电子银行业务的兴起,加大了基层反洗钱的管控难度。各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抢占电子银行业务市场份额和进行电子银行系统开发时,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客户身份识别方面的风险。以网上银行为例,只要客户本人凭自己的有效身份证件,就可以在柜台签约,通过网上电子支付签约便可在网上进行金融交易。由于网上银行交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整个业务的处理流程全部由系统自动完成,对跨国、跨行交易、异地卡交易、POS机刷卡等信息只能事后由上级行下发,网点员工无法确定交易对手和交易性质,难以做到持续、有效的客户身份识别,若网银实际操作者非开户本人,则对调查取证带来相当难度,客观上形成网上银行反洗钱管理的盲区。

表现之五:反洗钱与基层网点业务发展的矛盾。当前基层网点“重发展、轻内控”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风险管理创造价值”的理念尚未得到基层员工的广泛认同。当反洗钱工作与业务发展产生矛盾时,多数情况都是反洗钱要为业务发展让步:前台人员担心若严格执行反洗钱法规,就会导致客户和存款的流失;外勤人员对营销争揽的客户,开户时往往让“了解你的客户”这一重要的反洗钱制度流于形式;至于为业务拓展而进行的批量开卡、批量开立网银业务,则大多存在资格准入审核不严的情形,这些客户本人并不知情的结算工具,一旦被犯罪分子利用,就会成为洗钱的帮凶。虽然近年来随着合规文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合规经营与规范操作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但尚不能彻底扭转基层网点长期存在的“业务发展为重”的传统理念,在网点业务指标和个人业绩考核的双重压力下,基层反洗钱工作道路并不平坦。

二、对策与思考

对策一:实施上收战略。目前反洗钱可疑交易人工甄别有两种模式:基层网点兼职人员甄别和省、市分行专职人员集中甄别。根据相关商业银行反洗钱试点情况看,将人工甄别职能从营业网点剥离,上收到二级分行进行集中甄别,可实现可疑交易甄别的“专家做”、“系统做”,从而有效提升人工甄别水平,减少防御性报告数量。就江苏地区而言,各商业银行已实施的会计业务处理数据集中、账户集中和事后监督集中、授权集中等管理模式为反洗钱集中甄别提供了充足的条件。集中甄别人员可通过银行会计核心系统、电子报表分发系统、档案微缩系统、银行卡客服系统等进行反洗钱甄别、报送工作。各行通过集中甄别,一方面可实现为一线减负的目标,释放人力资源;另一方面,集中甄别形成的专业氛围也有利于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从而全面提升可疑交易甄别效率和报告质量。

对策二:掌握要点规律。在工作实践中,基层网点机构应研究犯罪分子洗钱的案例,不断探索反洗钱工作的要点与规律,在“勤勉尽责” 基础上力求“技巧尽责”,提升履职效能。一是新开帐户时必须重点核实身份证件信息的吻合,杜绝冒用他人身份开户。二是对存量帐户须掌握疑是洗钱帐户特征,重点关注客户在同一时间或同一机构大量开户、开卡,不同客户预留相同地址或相同联系电话情况;重点核查长期无资金结算却突然发生大额资金转入转出和利用银行自助设备频繁异地取现、套现的行为。三是在尽职调查环节,重点调查客户收入水平与资金结算规模是否相匹配,并注意与客户的沟通技巧,摸清客户的真实结算背景。四是掌握大额和可疑交易报送要求,建议甄别意见统一使用

“客户基本情况+交易情况+资金来源及用途+结论性意见”模式,力争甄别意见上报合规率达到100%。

对策三:完善法规制度。新兴交易工具的发展,必然要有相关的配套制度对其监督和管理。目前我国针对洗钱犯罪的法律以《反洗钱法》为核心,在具体操作上以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为主体,这对预防和打击洗钱犯罪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但是目前我国对网上银行业务中洗钱犯罪的相关法律规定仍处空白。随着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和利用网上银行从事洗钱犯罪的危害性越来越大,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堵住法律制度上的漏洞,避免网银洗钱的监管空缺,就显得日益重要。当前应迅速出台网上银行业务反洗钱管理办法,对网上银行的市场准入规则、反洗钱业务程序、安全认证等作出规定,从而在制度层面遏制洗钱的发生。

对策四:增加科技投入。一是通过科技研发提高身份证核查系统防伪性能,同时扩充联网核查的范围,在现有与公安联网核查大陆身份证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驾驶证、护照、军官证等其它证件纳入核查范围。二是在支付系统基础上研制大额和可疑交易监测系统,实现对异常资金活动的自动采集、分析和处理,从而达到全面掌握客户的大额可疑资金的交易流动情况,并加强对企业资金流向股市、公款私存、国内资金汇往国外等监督,实现实时网络监控。三是优化完善业务操作系统,实现办理业务时由系统自动提示核对、留存有关身份资料等客户身份识别要求。四是要投产现金实时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大额提现的动向,力求事先发现洗钱的苗头,真正起到防洗钱、防逃债、防逃税、防逃汇、套汇等目的,以确保国家资金安全。

对策五: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有较强分析能力的基层反洗钱合规员(可兼职)队伍。管辖支行要结合自身反洗钱工作的实际,做好反洗钱合规员队伍建设工作,可以仿照其他条线队伍的模式建立反洗钱合规员队伍,合规员岗位相对固定,重点培养,使其成为对客户洗钱行为具有较强分析能力的人才。各层级管理机构加强对基层网点的培训、指导和交流,提升网点对洗钱行为的辨别水平。需要采取多元化和增加频次化方式加强对基层的培训、指导和交流,注重培训、指导、交流的效果,并及时对培训和指导后的效果进行后评价和反馈;上下各层机构联动,上级机构进行工作指导,基层机构及时进行问题和现象的反馈,形成信息互补,进一步完善反洗钱管理工作。

上一篇:分公司的工作计划下一篇:与水泥相关的质量投诉及处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