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员工激励

2024-06-02

浅析企业员工激励(共6篇)

篇1:浅析企业员工激励

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浅析

刘建文

(潍坊宏仁肠衣有限公司,山东潍坊 261108)

摘要:

员工激励机制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企业制度的内在核心机制,它贯穿于公司各项制度的始终,是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激励广大员工实现共同的组织目标的重要保障。员工激励机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越来越得到企业的认同和重视,员工激励机制有了极大地发展,但仍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本文结合本公司的实际,从建立和健全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必要性入手,通过分析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对完善企业激励机制的对策进行了研究。关 键 词:企业;激励机制;问题;对策建立健全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1.1 员工激励机制的基本概念

1.1.1 激励的含义

激励具有多层含义,从企业角度讲,主要是指管理者以认识和理解员工的内在心理动力系统的内容和特性为基础,采取积极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激发其潜能和工作热情,并将其行为目标与组织目标进行协调的过程。即激励的本质就是激发人的动机的过程,通俗的说,就是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

1.1.2 激励机制的内涵

激励机制是指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运用多种激励手段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是企业管理者激励员工产生内在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一套理性化的制度。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

1.2 建立健全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1.2.1是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效率的客观要求

一个好的机制,能保证自觉性,督促上进心,提升工作效率。通过建立和健全员工激励机制可以促进广大员工更自觉、更努力的做好本职工作,可以改变其懒散和不求上进的作风,从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必然使其工作效率也相应得到提高,进而促进企业效率的提高和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

1.2.2是员工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内在需求

认知心理学派的观点认为:激励不仅考虑简单的刺激反应模式,还要考虑人的内在因素。人都有追求自身价值目标的内在需求,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以考核、晋升、奖惩、薪酬等物质和精神的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激励,必然使员工自觉地、积极地通过企业或社会提供的各种机会来完善自我,以适应企业组织行为目标变化的要求,进而推动其个人价值目标的实现。可以说,建立健全公务员激励机制是员工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助推器”,更是其内在的必然要求。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1 考核标准和方法较为单一,员工考核机制不健全。

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是员工任用和奖惩的基础,在整个企业管理制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质是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绩效等方面在检查衡量的基础上作出阶段性的综合评价。很多生产型企业,大多实行计件工资制,在员工考核上单纯把员工的产量作为考核的标准和依据,以偏盖全。还有很多企业的考核大都运用综合评估的方法对员工进行评价的定性方法。这种定性的考核方法对员工的评价往往较为宏观,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不能对员工进行整体的评价。有些企业在考核过程中往往注重单位里的个别领导的意见,忽视单位里的广大员工的反映,考核结果完全由上级决定,广大员工很少能对考核结果作出评价。这样使得考核结果缺乏全面性,不能充分反映员工的实际情况。由于很多企业缺乏客观的衡量尺度,定量判断少,定性判断多。掺杂的主观因素过多,很难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员工表现得好坏,从而使考核效果大打折扣。

2.2职务晋升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职务晋升机制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第一,晋升依据不合理。很多企业还是以内部晋升为主,但“内部晋升造成‘人’与‘事’不协调,在现有岗位有能力和成绩突出的人,不一定胜任更高层的职务,这可能造成组织生产力的浪费。”再就是晋升缺乏制度化管理,个别企业在管理晋升工作中资历主义、论资排辈的现象还广泛存在,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有才能的员工的积极性,降低了工作效率。第二,晋升机会、空间有限。虽然员工职务晋升取决于员工的工作实绩,但并不是说,所有工作实绩表现优秀的员工都能晋升自己期望的职务,因为员工职务晋升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必须有职位空缺。这种职务设置的有限性与个人需要的无限性形成矛盾,导致级别晋升受阻,导致员工的期望大于现实,影响员工晋升制度激励功能的发挥。

2.3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失偏重,人性化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奖励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却

出现了重物质奖励而轻精神奖励的现象,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失偏重。同时,某些单位在对员工进行激励的过程中,往往不考虑员工的情感、个人发展等内心需要。在对员工进行激励的时候不分层次,不分时期,都给予物质激励,缺少有效的且具人性化的精神激励,激励形式单一。同时,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缺乏有机的结合,在形式上太过于单一且缺少灵活性,这样不利于实现激励效应的最大化。

2.4 缺乏企业文化建设

很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把更多的经历放在了企业利润的获得上,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建设,而且对员工极少进行价值观、企业文化及公司管理理念方面的教育。企业文化的不足,使得员工和企业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和企业的理念的错位,使企业各部门之间缺少凝聚力,对各自工作缺少认同感,工作中互相推诿,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完善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对策

3.1 完善企业员工的考核激励机制的对策

3.1.1 健全考核评价的内容

要坚持以员工的实绩为考核的核心,以德和才为基础,要进一步细化考核内容。同时要根据岗位职责的不同,确定客观的评价标准,避免考核标准过于笼统、繁琐和抽象,使考核的内容和等次相结合,力求减少考核的误差。同时,要注重平时考核,把对员工的年终考核和平时考核结合起来,加强考核的全面性。

3.1.2 充分运用考核的结果

考核结果能否充分合理运用直接关系到整个考核工作的准确与否。同时,考核的积极作用也主要体现在对考核工作的运用上。首先,考核结果要与员工的奖惩相结合。对考核优秀的给予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给予相应的惩罚。再就是考核结果要与企业员工的晋升晋级相联系,考核要真正与员工个人的任用、奖惩、交流、培训挂钩,拉开奖金分配的档次,促使在组织内部形成竞争向上的环境。

3.1.3 完善绩效量化考评体系

科学的绩效量化考评体系是对员工进行合理激励管理的重要保证。首先要改革考核方法,使其具备操作性,其次是要进行全面考核,重点在考核工作实绩。考核要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的原则,考核过程要透明化。再次,考核结果激励要明显,加大奖罚力度,通过奖罚分明来提高企业各部门员工对考核的认识与重视。

3.2 健全员工晋升机制

3.2.1 尝试增加级别设置

在不改变个人岗位、职务的基础之上,增加现行岗位级别总数的设置,增加每一职务对应的级别,从而提高员工晋升的等级,拓展其晋升的空间,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热情。

3.2.2加强岗位竞争

岗位的竞争可以为员工创建展示才能的平台,并且这个平台是必须是动态和分层次的,能够为员工满足低层次动机后,提供追求和实现新的更高层次需求的机会。并且可以使员工在岗位竞争的过程中,既能实现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又能产生围绕组织目标而不懈努力的激情。同时,要严格执行好员工辞退制度、辞职制度、降职制度和免职制度。使企业员工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实现合理流动。

3.2.3 建立健全员工交流制度

员工在企业内的不同职位、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是员工管理更新机制的重要手段,对一个企业人事结构科学化和合理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探索各岗位、工序人员跨部门、跨岗位的交流制度,扩大竞争范围,鼓励员工多岗位锻炼,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支持员工通过多岗位的锻炼不断提高竞争能力。这样可以帮助员工掌握多岗位工作技能,提高工作能力,丰富工作经验,为晋升打好良好的基础。

3.3 建立健全人性化的员工激励机制

3.3.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作为激励的两种不同类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企业单用物质激励或单用精神激励不一定能起作用,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在二者结合上,第一,要注意激励机制的公平性和精确性。首先,要根据本单位实际,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并在激励中严格按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并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其次,在制定制度上要体现科学性,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地根据情况和环境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激励对策。第二,注意加强多种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在这个基础上来说,企业对员工的激励必然要采取多种方法才能发挥最大效率。在管理实践中,企业应根据本单位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真正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从而激发出员工在工作上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

3.3.2加强对员工的培训,积极拓展个人发展空间

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手段,对企业及员工自身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是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要加强员工的的培训与教育。作为企业应该注重对员

工的人力资本投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生存、发展与壮大的关键因素已不再是土地和资金,而是更多的依赖于人力资源,企业要通过培训,拓宽员工的知识面、开阔其视野,激发其使命感,提高其工作技能水平,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既帮助员工满足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达到有效的激励,也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员工对知识、个体和事业成长的不懈追求,某种程度上超过了他对企业组织目标实现的追求。因此,企业不仅仅要为员工提供一份与其贡献相称的物质报酬,使其分享到自己所创造的财富,而且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上升道路,给员工创造个体的发展空间,给其更大的权利和责任,只有当员工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发展前途时,他们才有更大动力为企业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企业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所以,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岗位、职位资源,为员工提供足够大的成就实现机会和空间。这样,不仅会极大的激励各部门员工的进取意识,还可以激发其全心全意地投入自己的精力,实现企业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一致趋向。

3.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公信力等的形成以及企业效率的提高起着巨大的作用。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文化、精神、道德的纽带。因此,要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结合各部门各岗位工作的特点,建立起一套适合本企业内部员工发展的企业文化,以此提高广大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凝聚力和对企业的认同感,从而使其个人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同时,要在员工中建立广大员工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并将核心价值观无时无刻地体现在员工日常的工作行动中,因为最基本的核心内容还要通过行动去体现。好的企业文化,能促使员工产生文化认同及强烈归属感,使企业士气高涨,为企业提高绩效,起着很大的作用。

注释:

①在中文中,“激励”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激发、鼓励;二是斥责、批评。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激励包括激发和约束两方面的含义,这两方面是对立统一的。从心理学角度讲,是指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

②姚先国,柴效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4.32

2③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生产技能和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潘琦华.企业员工激励的有效措施[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7)

(2)汤玉琪.关于激励机制的思考[J].理论前沿,1992(06)

(3)兰教才,兰伟.对企业激励机制问题的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16)

(4)沈明华.论私营企业的激励机制改革问题[J].时代经济,2007.8(76)

(5)黄维德,董临萍.人力资源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李长禄,尚久悦.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7)张玉科.浅谈企业员工的激励措施[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5)

(8)贾凡.企业激励机制浅探[J].大众科学,2007(9)

篇2:浅析企业员工激励

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文章根据企业现行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激励基本原理,提出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员工激励手段和措施。

关键词:激励机制;激励原则;激励措施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最本质的竞争是人才竞争,是企业所拥有的认同企业理念、具有知识、技能和高度工作热情的企业人力资源之间的竞争。著名管理顾问尼尔森(Bob Nelson)认为,未来企业经营的重要趋势之一,是管理者不再扮演权威角色,只有间接引爆员工潜力,企业才能创造最佳效益。因此,如何培育人才、使用人才,成为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研究的重点,许多管理者都希望在本企业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今天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一、充分认识企业建立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激励一词译自英文单词“Motivation”。激励一般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即人们常说的调动积极性。激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需要的满足过程。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动机性的行为,即所有人的行为都是有一定目的和目标的。而这种动机又起源于人的需求欲望。有需求欲望就会产生动机,有了动机就有行为。一种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是整个激励过程的起点。因此,一个激励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需求的满足过程,激励对于企业管理至关重要,员工能力和天赋并不能直接决定其对组织的价值,其能力和天赋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机水平的高低,无论一个组织拥有多少先进的技术设备,除非由被激励起工作动机的员工所掌握,否则这些资源不可能产生价值。

二、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企业基本都建立的员工激励机制,但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其共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激励手段“一刀切”,对所有的员工应用相同的机制措施

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工作性质、领导行为、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报酬福利和工作环境,企业应该根据不同类型和特点制定激励制度。许多企业在实施激励措施时,并未对员工的个性需求进行认真的分析,“一刀切”地对所有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

(二)激励制度单一,忽视精神激励

现实中,有些企业管理者不考虑员工的内心需要,一味使用物质激励手段。物质需要虽然是员工关心的重要方面之一,但不是唯一,职位的晋升、荣誉称号授予、成果的评价及对人的信任尊重等,都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而激发人的积极性。在激励时不分层次、不分形象、不分时期,都给予物质激励,造成激励的边际效应逐年递减,激励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在激励时必须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进行有机的结合,必须在形式上多样化,这样才能保证实现激励效应的最大化。在制定激励措施之前,要搞清楚员工最需要什么,然后再制定相应的激励手段,才能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

(三)缺乏考核依据,激励成为无源之水

在一些企业中,实施激励制度后,员工不但没有受到激励,努力水平反而下降了。某公司推出“年终奖”计划,本意希望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但是因为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系统科学的评价标准,难以对员工进行合理的业绩考核,最终导致实施过程中的“平均主义”,打击了贡献大的员工的积极性。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是孤立的,应当与企业的一系列相关体制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其中,评估体系是激励的基础,有了准确的评估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提高激励效果。

(四)激励时机不当

激励时机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超前的激励可能会使工作人员感到无足轻重,迟来的激励可能会使工作人员觉得多此一举,产生淡然置之的心理,从而削弱激励的作用。应当选择恰当的激励时机,基本原则是及时性,应该在需要激励的事情结束后马上进行,才能达到激励的效果。

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

在建立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时,应当遵守基本的激励原理。

(一)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来说,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都是必不可少的。经调查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对各类人员来说,把生存需要作为第一需要的仍然占大多数;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说,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也是比较强烈的,主要是地位、权力、工作的挑战性等的需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是对人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而人们这两种需要的层次和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一般来说,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人们的物质需要比较强烈,而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条件下,人们的精神需要比重会逐步加大。此外,文化程度、职业、思想境界、品德修养等因素也会对人的需要产生一定的影响。激励的出发点是满足员工的需要,在制定和实施激励政策时,只有不断了解员工的需求层次和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措施,才能收到实效。

(二)适时原则

激励时机直接影响激励效果,应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一般来说,根据激励时间与工作性质、复杂程度和完成周期的关系划分,可将激励时机分为期前、期中、期末3种形式,具体如下:期前激励:在工作开始前,公布任务指标和相应奖惩措施。适用于工作周期长、任务明确的情况。期中激励:在工作进行中,分阶段规定任务指标和相应奖惩措施。适用于工作内容庞杂、需分阶段完成的任务。期末激励:在工作完成后,在总结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激励。适用于工作任务复杂,开始时难以确定指标的情况。除上述激励时机形式外,激励时机还包括多种形式。如根据激励时间快慢划分,可将激励时机分为及时激励和延时激励;根据激励时间间隔规律划分,可将激励时机分为规则激励和

不规则激励等。在激励工作中,应根据客观情况,灵活地选择激励时机,有时还可以对多种激励时机形式进行综合运用。

(三)适度原则

在人才市场中,企业的薪酬标准、福利待遇、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等要有吸引力,才足以战胜其他企业吸引企业所需人才,同时也才能达到留住人才的目的。但在制定激励方案时同样要考虑成本因素,激励制度必须受经济性的制约。加强对员工的激励,物质激励是首先应该考虑的因素。而提高员工的薪酬水准,固然可以提高其竞争性与激励性,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导致人力成本的上升。因此,因激励而增加的成本费用应该坚持不超过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幅度。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员工具体激励措施

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在遵守基本激励原则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具体激励措施。

(一)了解员工需要,因人而异进行差别激励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不同于其他人的个体,每个人参加工作的动机或需要也不尽相同,只有当职务很好地满足了个体的需要时,员工才有可能对工作保持持久的热情并提高对企业的承诺与忠诚。因此,一个好的管理者要经常走出办公室,通过与员工的沟通,管理者才有可能更准确地了解企业的情况,了解员工的兴趣、习惯和敏感的事物,从而在制定激励机制时能够考虑到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找到他们的激励因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以满足不同员工的需求。同时在这种形式的平等自由的沟通中,也有利于唤起员工的参与意识和工作热情,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

(二)多种激励机制综合运用,注重精神激励

物质激励是物质刺激的手段,可以激励员工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负激励,如罚款等。精神激励是员工激励机制的重要内容,精神奖励的方式可以

是授予某种象征意义的称号,也可以是对行为、价值观的认可与赞赏,职务晋升、荣誉称号授予、成果的评价及对人的信任尊重等,都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而激发人的积极性。企业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一是薪酬激励。薪资等物质因素是员工关心的最重要方面之一,运用好物质激励首先是要有合理的薪酬设计。要打破薪资分配和奖励中的平均主义,对那些工作表现出色、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应给予重奖,以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在薪资分配上,要建立以绩效为依据的分配机制。员工凭竞争上岗,靠贡献取酬,形成一个合理的分配机制。二是参与管理激励。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员工参与管理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有效方法。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如自我发展计划、合理化建议、雇员调查、员工评议、授权等,使职工在管理和决策中发挥作用,以激发其工作动力和热情。通过参与管理,可以形成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和成就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参与的员工越多,激励的效果越明显。三是情感激励。情感激励既不是以物质利益为激励手段,也不是以精神理想为激励手段,而是以个人与个人或组织与个人之间的感情联系为手段的一种激励方式,其主要是通过调节人的情绪系统,实现激励的目的。情感激励要求企业管理者把每一名职工当成自己的亲人,使他们感受到,企业不是以他们为获取利益的手段,而是把他们视为企业大家庭的一员,从而确保了职工的忠诚和工作积极性。四是企业精神文化激励。员工所进行的所谓道德、价值、观念方面的激励,都是建立在对现代企业文化或组织文化的认同基础之上的。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凝炼出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企业精神,在员工中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驱动力,员工在企业精神的激励下,能够完全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信念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我激励的主动性,激发员工巨大的工作热情。此外,对个人的培训才能展现的机会,领导对其工作成果的理解、关心和赞赏,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改善,同事间的团结与和谐等也是精神激励的因素。

总之,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激励措施的组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3:企业员工激励方式浅析

现代企业, 除了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外, 还需要成功的战略, 而战略是否能够成功, 90%靠执行。只有把员工的积极性都发挥了, 才能有效地执行组织的战略, 完成组织的目标。组织行为学有一个著名的公式:绩效=F (能力×激励) , 意为绩效是能力和激励的合成量, 两个能力相同的人, 其绩效高低取决于激励水平。由此可见, 激励机制运用得好坏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也就成为各个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纵观佛鲁姆的期望理论和波特的综合激励理论, 我们不难发现员工工作努力程度的大小, 取决于员工对奖酬价值的主观评价, 以及对努力与绩效关系、绩效与奖酬关系的感知情况。奖酬的激励效果是取决于目标价值 (效价) 和期望概率 (期望值) 的乘积。目标价值就是说是指人对某一目标或成果的重视程度, 换句话说, 也就是目标达成后, 员工能获得满足感的大小, 以及获得的可能性的大小。期望值一定的情况下, 满足感越大, 效价也就越高, 激励的效果也就越好。所以激励的关键在于使用让员工得到满足感最大的方式。

2. 激励方式及其利弊分析

企业中常用的激励方式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物质激励,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薪酬福利的奖励, 另一种是精神激励, 就是不使用或者使用较低经济成本的奖励。两种激励方式不存在好坏之分, 在不同的情况下, 要使用不同的激励方式, 甚至可以两种方式结合使用。企业来要认识到两种方式的优缺点, 扬长避短, 才能有效地激励员工。

2.1 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主要有薪资激励、福利激励和股权激励, 物质激励包括财产收益、劳动收益的激励 (如股息、工资、奖金、福利等) 。使用物质奖励, 是最直接, 最省事省时的激励方式, 但也有其固有的缺陷:第一, 激励短期化, 长期激励不足。金钱的激励作用实际上并没有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显著。事实上, 在你给予现金奖励的人中, 1/3把钱用来付账了, 另有1/5很短时间内就忘了这笔钱花在了什么地方, 甚至忘了得到多少奖金;第二, 激励机制要建立在业绩考核的基础之上, 这就存在考核机制是否完善, 考核结果是否公平的问题, 如果考核基础没打好, 那么激励的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第三, 关于物质激励, 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奖金的发放金额有限且受到严格约束。

物质激励又分为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 正向激励包括:企业通过加薪、发奖品和奖金、分房, 以及休假、疗养和旅游等福利待遇等, 负向激励方式有:扣发奖金、工资和罚款等。以往传统的简单涨工资、发奖金的方式由于不能明晰激励理论中的激励和保证作用, 因而成效并不显著, 很多企业已经摒弃了这些作法, 取而代之以崭新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激励方式。如:现金期权制的激励, 这种激励方式是以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为基础, 承诺经营者在指标达成后给以一定方式的现金奖励, 但奖励是分期或延期兑现。这种激励方式往往和年薪制或者风险抵押等相结合, 采用“传统支薪制+支付方式创新”的模式, 使以往的短期激励变成长期激励, 不仅可以使员工长期保持良好的工作热情, 而且可以避免工作中的短期行为;员工持股制的方式可以使全体员工共同成为企业的所有者并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利润分配, 具有典型的合作经济的性质。这种激励方式由于满足了员工的多方面的需求, 因此可以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

2.2 精神激励

精神激励包括舒适的工作条件, 有趣的工作, 褒奖、发展的机会, 地位、认同感、成就感等方面的激励。精神激励最大的优点就是花费的成本很低, 而且激励效果具有长期性。管理学上对人需求的研究表明, 当人满足了物质需求以后会更倾向于对非物质的需求, 比如作为一名经营者的人基本上都已经能够满足了自己的物质需求, 所以对于某些高层来说, 发展机会、地位、声誉等精神激励的作用甚至高于物质的激励。但使用精神激励也有其局限性, 第一, 要区分使用的对象, 如果是对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或者基层的员工来讲, 精神激励的作用较弱, 而奖金的意义可能大于奖状或者培训的意义;第二, 精神激励容易因为方法单一, 缺乏新鲜感, 而让员工有一种轮流坐庄的感觉, 起不到调动积极性的作用。第三, 要区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员工的不同需要, 对症下药, 因材激励, 必须根据不同员工采取不同的手段才能达到激励的效果。

3. 小结

综上所述, 每一种激励方式都有其优缺点, 有时只用一种激励方式很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物质激励固然必不可少, 但同时也需要结合精神激励机制, 所以企业在管理中应合理运用多种激励方式。现实中, 一些企业没有考虑员工的内心需要, 即马斯洛的高级需要。在激励时不分层次, 不分对象, 不分时期, 都给予物质激励, 形式单一, 造成激励的边际效应逐年递减, 造成企业费事费财, 激励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此, 在激励时必须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进行有机的结合, 必须在形式上多样化, 这样才能保证实现激励效应的最大化。在激励前, 一定要搞清楚员工最需要什么, 而且想方设法满足他, 并且形式灵活, 才能有利于激励效果。

篇4:浅析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激励措施 物质激励 精神激励 差别激励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的发展,必须充分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激励的有效性和能动性。

一.新形势下企业员工激励中存在的问题

1.激励的形式单一化。许多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方式,采用单一的“物质激励”方式,其本质就是把员工看成是一种“经济人”,其结果是领导没有真正的把员工看成是一种社会人,忽视了员工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弱化了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的方式的运用。

2.激励的制度不完善。很多企业的激励是随意的,没有一定的制度保障,激励只是管理者凭借个人的主观意志,随意地对员工进行奖惩,没有形成一种长效的管理机制,使激励处于一种“任性”的状态,不能发挥激励机制的激励功能。

3.激励目标不明确。许多企业虽然认识了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但是激励目标不明确、不科学、不规范,甚至只是千篇一律的年底奖金,没有根据员工的个体需要,有针对性的设置激励措施、激励方式、激励时间,丧失了激励对行动的驱动力。

4.激励机制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支持。也有许多企业忽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没有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经营理念,也没有形成用企业的文化来塑造员工、影响员工,更没有形成一种挖掘员工潜力、激励员工的氛围,不良的企业文化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实施新形势下企业员工激励的措施和对策

21世纪,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相对而言已经是极大丰富的社会,企业必须建立不同的激励制度,采取灵活多样激励的手段,实施多层次激励机制,使员工真正安心的去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1.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分为以下五大类----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下的时候,此时物质激励将成为主要的手段和方式,如增加工资、增加福利等。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员工将不断的追求高层次的需求,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希望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因此,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应多采用精神激励,如表扬、发放荣誉证书等,同时还应该多为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提供晋升机会。

2.完善激励制度。任何一个企业要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一套企业制度,建立企业制度必须注意:一是激励制度要公开透明;二是奖励要公平合理。斯达西·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员工把自己在工作中得到的结果(所得)与自己的努力(付出)进行比较,如果感觉到自己的比率与他人的比率是等同的,则为公平状态,员工会继续努力的工作;否则就是不公平,员工会产生不满情绪,会采取降低劳动的付出或者离开企业,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制定激励制度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客观、公正、公平;同时还要避免分配过程中的“平均主义”。

3.采用目标激励。目标是引起人们行为的最直接的动力,合理有效的目标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是将集体目标和个人的目标进行有机的结合;二是目标要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难度不能太大,太大容易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果难度太低,那么这种目标在实际的工作中没有挑战性,因而也是没有激励作用。因此,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针对实际情况,精心地进行目标设置;三是针对目标的实施情况,及时、客观地进行成果评定、反馈信息,使员工在工作中具有成就感。

4.加强企业文化激励。先进的企业文化陶冶着员工的情操,激发着员工的斗志,使每一个员工都感到自己在企业中存在的价值,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必须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和交流,创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新环境,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营造出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充满生机活力的企业文化,促进激励的有效进行。

总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建立一个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人性化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企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培玉,傅勇,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企业经济,2011(7):39-41.

[2]杨洪雁,关于企业管理中激励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2):64-65.

篇5:浅析企业员工激励

【摘要】: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中小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采用员工激励机制来吸引人才,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但是,很多中小型企业却陷入了各类人才缺乏的窘境。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小型企业激励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条件,对如何建立有效地激励制度作了初步的探讨,针对性的提出了中小型企业建立完善、科学的激励制度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 中小企业薪酬考核

中小企业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经济中,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许多国家的经济成分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中小企业所处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不仅要承受来自国内市场的压力,还要承受来自国际市场、国外大公司的竞争压力。在这种双重压力一下,我国中小企业必须对自身的行为与管理方式有更深入和更全面的认识,协调和突破管理对象的复杂性与个人能力有限性的矛盾,有效地管理多变环境中的组织,发挥整体协同的优势,让有限的资源形成综合效应,才能全面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

一、员工激励机制及重要性

员工激励机制,也称员工激励制度,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员工与企业相互作用的体现。一是可以运用工作激励,尽量把员工放在他所适合的位置上,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轮换一下工作以增加员工的新奇感,培养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二是可以运用参与激励通过参与形成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管理者要把物质激励与形象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予先进模范人物奖金、物品、晋级、提职固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象化激励能使激励效果产生持续强化的作用。

员工激励的重要性 有效的激励会点燃员工的激情促使他们的工作动机更加强烈让他们产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并将潜在的巨大内驱力释放出来为企业的远景目标奉献自己的热情。在中小企业管理中激励已经成为管理企业的有效手段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想管理好一个企业提高绩效和产品质量以及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对企业职工进行适当方式的激励要了解职工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差异及原因利用适当的诱因满足职工的需要让职工发挥最大限度的潜能创造性地为企业做好各项工作从而实现职工和企业的目标。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开发人的潜在能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是行为的钥匙又是行为的按钮按动什么样的按钮就

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每个人都需要得到来自同事、团体、组织方面的激励相互之间的激励和自我激励。科学的激励工作需要奖励和惩罚并举既要对员工表现出来的符合企业期望的行为进行奖励又要对不符合员工期望的行为进行惩罚。激励贯穿于企业员工工作的全过程包括对员工个人需要的了解、个性的把握、行为过程的控制和行为结果的评价等。

二.中小企业激励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中小企业正在积极努力,不断完善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但由于受企业相关不完善体制及企业的自身特点的制约使目前的激励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由以前只注重简单的劳资行政管理开始转到复杂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而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人才在中小企业中起着绝对关键的作用,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中小企业在实施员工有效激励措施上存在的问题内部员工有效激励机制的重要性虽然被很多中小型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但是,相当一部分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者对激机制理解不够正确,存在严重的片面性。

一未能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

中小企业的薪酬是最为敏感和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强有力工具。它是员工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员工与组织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之一。但是很多企业没有一套科学的薪酬体系以至于在员工激励时做不到薪金的一个合理适度。建立一套“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是目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的当务之急。员工对薪酬向来是既患寡又患不均。尽管有些公司的薪酬水平较高但如果缺少合理的分配制度将会适得其反。因此公司在设计薪酬时要注意薪酬的外部均衡与内部均衡保证薪酬对外有一定的竞争力对内能够解决员工的公平感并且一定要与绩效挂钩保证按时发放不随意拖欠员工工资。

二考核制度不完善

考核制度不完善是奖惩不能做到公正公平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很多中小企业已经认识到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仍然是管理人员的棘手问题。目前在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难以建立科学客观的考核标准。首先绩效考核标准不明确主观性强。考核标准应该根据员工的工作岗位职能设定应该建立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之上确保绩效评价标准是与工作密切相关的客观性指标应该分阶段设定合理且具有挑战性的目标。绩效评价标准不严谨就无法得到客观的绩效评价结果而只能得出一种主观的印象和感觉。其次是评价指标不科学。使用什么指标来确定员工的绩效是一个比较重要而又较难解决的问题。最后是考核的内容不完整不能全面地评价工作业绩或以偏概全等。另外很多中小企业的考核内容千篇一

律不同类型部门考核内容差别不大针对性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考核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激励方式单一

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所采取的员工激励机制,主要是物质激励—,忽视了精神激励对员工的激励作用,这在一定程度压抑了员工的积极性,使激励与需要错位。而有的中小企业以空洞的精神激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更难以产生真正的续激励。从调查来看,中小企业多采取了以物质激励——主是员工工资和奖金为主,辅之以各项奖惩制度的执行,但这种励机制的执行力度与员工的付出、要求有一定差距,易引起工的不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忽视了精神激励、情感激励。

四、激励机制不具备明显的针对性

中小企业对员工的最佳需要的捕捉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粗估计上,没有进行调查研究,没有以深入的调查和科学的分析基础,结合公司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激励政策和措施,因此有些励政策缺乏针对性和及时性。激励空挡和激励措施的不当,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比如,个人绩效是企业奖惩的依,而仍有相当部分中小企业对员工的个人业绩考核仅仅取决领导者和管理者的主观判断和主观评价。

五、忽视与员工情感交流

不能对激励机制作出正确的理解,激励机制不配套、平衡中小型企业曾一度简单地将激励理解为奖励。从现状调查析来看,员工对物质激励兴趣较大,有一种向“钱”看的趋势。与中小企业片面理解、执行激励机制有关,也与各种激励机的不配套和不平衡有关。只看重物质激励,忽视了对员工精神和情感的交流,致使干群关系日渐疏远,甚至紧张。此外,很多小型企业虽然制定了内部激励机制,但是执行不彻底,因人而,随意性强。这样失信于员工,往往容易造成员工积极性不高,至导致人才流失。

六、激励的随意性强,没有制度保障

企业管理需要有明确、清楚的管理制度,在制度面前所有员工一律平等,这是企业员工从事正常生产、工作的软环境要求。在民营企业中,制度缺失或者流于形式与企业主的个人意志有很大关系。大部分中小企业中都缺少激励的制度支持,管理者凭个人的行事风格随意地对员工进行奖惩很普遍,经常是奖得轻而罚得重,承诺多而兑现少,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在有些企业中,虽制定了对员工的桨惩制度,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由于企业主态度不明确或不坚持制定制度的初衷,使得员工激励机制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导致企业对人才吸引力下降。

二.如何改进中小型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机制

在中小型企业中如何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潜能,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

制度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于是,企业为了能有效地实现经营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仔细分析企业激励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健全企业的激励制度,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一制定科学均衡的薪酬体系

科学均衡的薪酬体系即同时具备激励性、合法性、可操作性、灵活性、适应性的薪酬体系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发挥出最佳的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激励的方法很多但是薪酬可以说是一种最重要的、最易使用的方法。制定科学的薪酬体系依据的因素很多。最基本的不同岗位的薪酬一定不同其次就是即便是在同一个岗位由于他们的个人能力业务水平有所不同他们得到的薪金也会有所不同也就是体现在他们平时的绩效考核。

二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

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是激励有效进行的一个基本保障绩效考核的应用重点在薪酬和绩效的结合上。薪酬与绩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在设定薪酬时一般已将薪酬分解为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绩效工资正是通过绩效予以体现而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也必须要表现在薪酬上否则绩效和薪酬都失去了激励的作用。

三加强精神激励力度

精神激励即内在激励是指精神方面的无形激励包括向员工授权、对他们的工作绩效的认可公平、公开的晋升制度提供学习和发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机会实行灵活多样的弹性工作时间制度以及制定适合每个人特点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等等。精神激励是一项深入细致、复杂多变、应用广泛影响深远的工作它是管理者用思想教育的手段倡导企业精神是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方式。企业既要大力实行贡献与报酬相配的物质激励又要大力宣传和表彰有突出贡献者提倡奉献精神以满足员工的精神需要形成有效的精神激励。

四重视员工培训

培训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和引导的过程一个好的引导能使员工在工作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长处优点培训工作能够帮助他们适应并胜任工作对于在岗员工来说培训能够帮助他们掌握岗位所需要的新技能并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开发自己的潜能而对于公司来说培训工作会让企业工作顺利开展业绩不断提高。培训与开发工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通过培训使员工将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其对企业的整齐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三.总结

总之,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还必须以多种激励方式对人才进行有效激励,使得各种激励方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尤其是那些无“薪”的激励,则更能体现出管理者领导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使中小企业能够保持持久发展的活力。灵活运用创新的激励方式,更能提升中小企业人才的工作的满意度,增强组织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同时也增强了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从而使中小企业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源泉。

【参考文献】:

[1]匀晓瑞.中小企业如何实施有效激励[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马立强.我国中小企业员工激励管理的有效性研究[J].江苏商论,2007,(6).[3]李一民.中小企业薪酬体系的构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4] 张翼翔.浅议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J]经济师 , 2004,(01)

篇6:《浅析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制度》

内容摘要:绩效考核简称为考绩,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之一,可以从工作行为和工作结果角度理解绩效的含义。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计划、实施、考核、考核结果的反馈及考核结果的处理和应用。首先要更新观念,认识到业绩不是考出来的,而是通过一个科学的体系管理出来的。

总体看来,绩效考核是指企业组织以既定标准为依据,对其人员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行为表现和工作结果方面的情况,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和反馈的过程。绩效考核是企业内部管理活动,是企业在执行经营战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根据职务要求,对员工的实际贡献进行评价的活动,强调每个人、每个岗位的特殊性。从执行结果来看,它包含对人的管理、监督、指导、教育、激励和帮助等功能。

关键词:绩效考核,企业员工,人力资源,科学体系

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许多企业都在探索提高生产力和改善组织绩效的有效途径,组织结构调整、组织裁员、组织扁平化、组织分散化成为当代组织变革的主流趋势。企业要想实现员工个人绩效与企业整体绩效的协调一致,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绩效和界定绩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即“绩效管理”。企业员工绩效绩效管理是对绩效实现过程中各要素的管理,是基于企业战略基础之上的一种管理活动。绩效管理是通过对企业战略的建立,目标分解,业绩评价,并将绩效成绩用于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中,以激励员工业绩持续改进并最终实现组织战略及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

绩效考核是企业人事决策的重要依据。如何提高企业中人力资源的素质,有效的绩效管理是关键的一环,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任何环节的正常运转都与绩效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绩效考核的涵义

绩效考核简称为考绩,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之一,可以从工作行为和工作结果角度理解绩效的含义。从工作结果的角度来看,绩效是在特定的时间内,由特定的工作职能或活动产生的产出记录;从行为角度来定义,坎贝尔认为绩效是人们所做的同组织目标相关的、可观测的事情;博曼和穆特威德鲁认为绩效是具有可评价要素的工作行为。

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计划、实施、考核、考核结果的反馈及考核结果的处理和应用。首先要更新观念,认识到业绩不是考出来的,而是通过一个科学的体系管理出来的。

二、一个优秀企业的绩效管理应该具备的特点

1、明确一致且令人鼓舞的战略

正确和清晰的思路能让员工朝一致和正确的方向前进,志向高远的战略能让员工非常清楚地感受企业宏大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鼓舞员工的斗志和士气,也能让员工有一致努力的方向和归属感。

2、进取性强又可衡量的目标

大多数企业都会制定两套目标,一套是必须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一套是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挑战性目标。目标制订得太高和太低都没什么意义:目标太高会让人望尘莫及产生畏惧感,太低又会让人轻松懈怠无所追求。

3、与目标相协调一致的组织结构

为有效达成组织的目标,需要建立一个与目标相协调一致的组织结构。不同的战略需要不同的组织结构。对同一个战略来讲,不同的组织结构对该战略的满足度是不同的,对战略目标实现过程的影响也不同。比如,职能式的组织结构就很难满足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目标,而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就比较容易配合该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当企业的战略目标确定后,应建立一个与战略和目标协调一致的组织结构。

4、透明而有效的绩效沟通和绩效评价

基于绩效沟通基础之上的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是通过岗位管理人员或岗位关联人员与该岗位员工之间有效的双向或多向沟通,依据考核标准和实际工作完成情况的相关资料,在分析和判断基础上形成考核成绩,并将绩效成绩反馈给员工的一种工作制度。

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绩效沟通的主要目的在与改善及增强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确认、显示被考核者的强项与弱点,帮助被考核者善用强项与弱点;明晰被考核者发展及训练的需要,以便日后更加出色有效地完成工作;反映被考核者现阶段的工作表现,为被考核者订立下阶段的目标,作为日后工作表现的标准。

5、迅速而广泛的绩效成绩应用

目前,大多数企业进行企业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绩效薪酬的分配。而实际上,对绩效成绩应用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工资调整、绩效薪酬分配、层级晋升与职位调整、教育培训、激活沉淀和指导员工职业发展。

三、绩效考核制度管理操作过程中的误区

1、绩效指标设置不科学。在实践中,很多企业都在追求指标体系的全面和完整。所采用的绩效指标通常一方面是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另一方面是工作态度、思想觉悟等一系列因素。包括了安全指标、质量指标、生产指标、设备指标、政工指标等等,不同专业的管理线独立管理着一套指标,可谓是做到了面面俱到。然而,在如何使考核的标准尽可能地量化具有可操作性,并与绩效计划相结合等方面却考虑不周;而且作为绩效管理,应该主要抓住关键业绩指标,针对不同的员工建立个性化的考核指标,将员工的行为引向组织的目标方向,太多和太复杂的指标只能增加管理的难度和降低员工的满意度,影响对员工行为的引导作用。

2、绩效管理与战略目标脱节。现实中不少企业在每年年底进行考核的时候,各部门的绩效目标都完成的非常好,而公司整体的绩效却完成的不好。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绩效目标的分解存在问题,即各部门的绩效目标不是从企业的战略逐层分解得到的,而是根据各自的工作内容提出的,即是自下而上的审报,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分解。这样,绩效管理与战略实施发生了脱节现象,就难以引导所有员工趋向组织的目标。绩效管理作为企业战略实施的有效工具,能否将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位员工身上,促使每位员工都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承担责任是关键。

3、绩效考核的主观性。健全的人事考评制度就是旨在通过对员工过去一段时间内工作的评价,判断其潜在发展能力,并作为对员工奖惩的依据。但在实践中,评估的正确性往往受人为因素影响而产生偏差。人事管理制度中的种种缺陷大都来自考核的主观性与片面性,其结果势必影响考绩的可信度与效度。

四、绩效考核的作用

在绩效考核过程中主要的参考点是未来。我们不是为了解释过去如何,而是要将考核结果作为一种资源去规划某项工作或某个职工未来的新可能性,这就是对职工及工作的开发。彼得·杜拉克说过:“组织的目的是通过工人力量的结合取得协同效应,并避开他们的不足。”这也正是有效的绩效管理的目的。也可以说考核目标的实现最终表现在组织整体效益的提高。

1、绩效考核是决定人员调配的基础

通过绩效考核了解人员使用的状况、人事配合的程度,发现一些人的素质和能力已超过现职的要求,则可晋升其职位;发现另一些人的素质和能力达不到现职的要求,则应降职;发现还有一些人用非所长,或其素质和能力已发生了跨职系的变化,则可进行横向调配。

2、绩效考核是人员任用的前提

绩效考核是“知人”的主要手段,而“知人”是“善任”的前提。经过考核,对人员的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素质、业务素质等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

对人员的能力和专长进行推断,进而分析其适合何种职位,才能做到因岗配人、人尽其才。

3、绩效考核是进行人员培训的依据

人员培训应有针对性,针对人员的短处进行补充学习和训练。因此,培训的前提是准确了解各类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通过考核确定员工素质优劣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同时考核也是判断培训效果的主要手段。

4、绩效考核是确定劳动报酬的依据

企业内部的薪酬管理必须符合劳动付出与报酬相吻合的原则,而准确地衡量“劳”的数量和质量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只有密切工作绩效与组织奖酬之间的关联性,才能使员工感到公平,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5、绩效考核是激励员工的手段

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决定奖罚的对象及等级,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做到奖惩分明,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出色完成组织目标。按绩付酬并将绩效视为调职、晋升、降职或解雇的依据,彻底打破了“大锅饭”,使员工在公平的环境中良性竞争,既与别人在同一客观标准下的收入或晋升作横向比较,又同自己过去的收入或晋升作纵向比较。如果比较的结果平衡,他就会感到公平。绩效考核为员工事先设立了考核目标,并辅以具体的考核细则。当目标设置科学合理时,能使员工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绩效考核还有助于在企业内部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气氛,使员工能够提高各自的绩效,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6、绩效考核是促进员工成长的工具

工作绩效考核好比一面客观的镜子,一把公正的尺子。把考核的结果反馈给员工,让员工发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可以帮助员工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步改进。绩效考核的应用范围很广。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应用于人力资源计划、招聘、选拔、薪酬、晋升、调配、辞退等各项具体工作,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应用于人力资源开发,可以提供员工优劣势的信息,帮助员工在现有岗位上创造更佳的业绩,加强员工的针对性培训,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和职业道路设计提供建议。

五、如何有效实施企业员工绩效考核

1、发挥考绩对整个管理系统的信息反馈作用,开展有效的工作分析

即明确岗位职责及岗位员工对素质要求,确定哪些是完成工作必须的绩效要素。只有明确了岗位职责,才能有针对性的对企业内部的各个工作团队及员工的实际工作行为进行考核,判断其行为与企业所要求的职责规范之间的拟合程度,并以

此作为绩效的衡量标准与考核依据。考核的全过程中一定要有管理层和员工的密切配合,在合作中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2、建立绩效考核体系

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计划、实施、考核、考核结果的反馈及考核结果的处理和应用。首先要更新观念,认识到业绩是通过科学的体系管理出来的;其次,要明确绩效管理的目标;然后就要贯彻执行;最后总结考核。

3、设计考核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绩效评价工具

结合企业的个体情况,制定操作性强的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指标体系。要注意指标过多,计算就会变得繁琐,一些重要的指标会被淹没而难于显示其重要影响。每一种评价工具都有其优点和不足,虽然绩效考核理论推崇与特定的工作行为联系在一起是绩效考核工具,但企业更愿意接受较为简单的工作绩效考核方法。

4、完善工作绩效标准,使用明确的绩效要素

完善企业的工作绩效评价系统,把员工能力与成果的定性考察与定量考核结合起来,建立客观而明确的管理标准,定量考核,用数据说话,以理服人。最好用一些描述性的语言对绩效考核要素加以界定。比如,“很好”——工作绩效的大多数方面明显超出职位的要求,工作绩效一贯是高质量的;“好”——称职的可信赖的工作绩效水平,达到了工作绩效标准的要求。这样就会使考核者容易对评价结果进行理解。避免使用诸如“忠诚”、“无私”等抽象的要素名称,除非它们能够用可观察的行为来证实。

5、减少考核者的主观性,注重绩效考核反馈

选用较为客观的考核者来进行工作绩效考核,是使评价客观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训练考核者正确地使用考核工具,指导他们在判断时如何使用绩效考核标准;尽量使用一个以上的考核者各自独立完成对同一个对象的绩效考核。使考核者与被考核员工能有频繁的日常接触;及时将考核结论酌情告知员工;在适当的时候,对工作绩效较差的员工提供正确的指导。

6、建立申诉等审查制度

建立正式的申诉渠道和上级人事部门对绩效考核结果审查的制定,对员工、对企业负责。如果发生裁员或辞退事件,应整理有关的工作绩效考核书面材料,对裁员或辞退的原因做出解释,并妥善处理相关事宜。

绩效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充分开发和利用每个员工的资源来提高组织绩效,即通过提高员工的绩效达到改善组织绩效的目的。

绩效计划是管理者和员工共同讨论以确定员工考核期内应该完成什么工作和达到企么样的绩效过程。作为员工绩效计划阶段管理者和员工应该经过充分地沟通,明确为了实现组织的经营计划与管理目标,员工在考核期内应该做什么事情以及应该将事情做到什么程度,也就是明确员工的绩效目标,约定员工成功的标准。

在制定绩效标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与员工的沟通。传统的自上而下传达任务的方式,更多地体现出对员工的控制作用。而在绩效管理循环中,绩效目标一定要由管理者和员工经过充分沟通,双方共同确定和完成。

绩效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对作为评估基础的数据收集工作要求很高。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应用于人力资源计划、招聘、选拔、薪酬、晋升、调配、辞退等各项具体工作,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应用于人力资源开发,可以提供员工优劣势的信息,帮助员工在现有岗位上创造更佳的业绩,加强员工的针对性培训,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和职业道路设计提供建议。

总体看来,绩效考核是指企业组织以既定标准为依据,对其人员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行为表现和工作结果方面的情况,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和反馈的过程。绩效考核是企业内部管理活动,是企业在执行经营战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根据职务要求,对员工的实际贡献进行评价的活动,强调每个人、每个岗位的特殊性。从执行结果来看,它包含对人的管理、监督、指导、教育、激励和帮助等功能。

上一篇:记叙文写作集备教案下一篇:我好想展开梦的翅膀去飞翔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