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情感与世界

2024-05-31

民族情感与世界(精选8篇)

篇1:民族情感与世界

当代世界民族宗教问题与世界和平

民族宗教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也是目前全球性的重大政治问题。当今世界国际争端和地区性冲突,大多与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相关联。本论文的特色就在于把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放在国际关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政治发展的过程中,着力分析国际关系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对民族宗教问题的影响,以及冷战后新的民族宗教问题的发展及其对国际关系与世界和平的影响。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以历史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以及跨学科研究分析的方法,从探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切入点,阐述了民族、宗教及其相关理论,全面描述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产生和演变的历史过程,深入分析了当代世界民族问题热点和宗教问题热点对世界和平进程的影响,并提出解决世界民族宗教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文还针对国际学术界诸如“文明冲突论”等一些有争议的民族宗教问题理论进行了辨证分析。本篇论文的创新之处就体现在这些论述中。本论文内容共分四章: 第一章:着重研究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包括传统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民族宗教问题属于非传统安全因素。指出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非传统安全因素中的民族宗教因素对世界和平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民族宗教问题具有复杂性、突发性、持续性等特点,民族宗教纽带不仅能在短时间内聚集众多追随者,而且也会在瞬间摧毁为地区安全和国家稳定所作的长期努力。民族宗教问题中的极端化势力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又往往与恐怖主义势力相互勾结,被并称为世界和平的“三大公害”。第二章:首先阐述民族和民族问题理论,论述20世纪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21世纪全球化给世界民族问题带来的新的挑战,对世界民族问题的演变进行历史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国际性民族问题热点、地区性民族问题热点及某些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问题热点的成因、具体表现、问题的解决途径及后果,来研究和揭示不同类型的民族问题的深层因素及其对世界和平构成的不同的危害。第三章:该章贯穿始终的是宗教矛盾及其引发的冲突和对抗给世界和平带来的巨大威胁这条主线。首先阐明宗教的概念,介绍世界宗教概况,进而论述宗教问题的历史发展。重点阐述当代世界政治中的宗教因素,就世界上突出的宗教矛盾和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其中主要论述当今世界最引人关注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文明冲突论”背景下的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披着宗教外衣的邪教的危害等。通过对典型问题的研究,寻找总体问题的规律性,来阐释宗教问题对世界和平的威胁。第四章:通过前面的研究,认识到当今世界的民族冲突和宗教纷争虽然还只是局部现象,但它的危害性极大。世界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都有其独特的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要化解和消除这些己经生成和正在生成的矛盾冲突,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不是短期内就能快速处理好的问题。真正的世界和平就是建立在宽容和谅解的基础上,建立在世界人民共同发展进步的基础上,建立在民族宗教的和睦共处上。因此,在这里不仅探讨以联合国为主的国际组织的作用,还试图寻找合理解决世界民族宗教问题的国际合作框架。认为只有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建立全球范围内的公正、平等、合理、稳定的国际新秩序,才能遏制国际恐怖主义赖以生存的途径,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世界民族宗教问题。论文的最后,得出对我国民族宗教工作具有警示性作用 的启示。总之,本文将世界民族宗教问题置于国际格局演进的大环境中,对国际上现存的民族宗教问题与世界和平的关系进行了全景式的研究,以期丰富学术界对世界民族宗教问题的研究层面和推动对世界民族宗教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同时,也探索了如何消解世界民族宗教问题的途径,希望能为更好地解决我国民族宗教问题提供某些参考。

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统治着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歪曲和虚幻的反映,是对超自然力量、神、魔鬼、灵魂等存在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当代中国宗教的实际变迁及人们的宗教观念的重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何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如何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宗教问题,不论是对于个人或是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

篇2:民族情感与世界

本文刊载于广西艺术学院学刊《艺术探索》综合版第5期第47至第48页。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材料探讨了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提出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它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艺术。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①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②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③

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以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首先,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本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

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其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甚至有人会骂他是败家子。先贤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而决不是我们招摇撞骗的旗帜或涂脂抹粉的面霜。当我们夸耀中国画的写意境界如何之高:气运生动、骨法用笔等等,而贬斥西画虽工亦匠,不入画品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在承认中国水墨画粗枝大叶,西画精雕细刻。二者相辅相成。有阳光照射就会有阴影存在,这是人们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国水墨画追求无暗面的画面效果,实则是在表达一种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向往,向往着这个世界没有黑暗、没有阴影,希冀我们的主人前途明媚、无上荣光。世界上能找到没有明暗对比的事物吗?孔雀开屏时,难免会将它难看的屁股展现无疑。万事万物无不如此。艺术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个性。艺术世界的缤纷多彩由无数不同民族、不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组成。很难想象有一天各民族艺术失去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全人类仅拥有一种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甚至表现内容时会怎样。这一天不仅难以想象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艺术的民族性也会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样,呈现出一派缤纷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那么这不仅标志着艺术的消亡,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哀。花红柳绿相辅相成,世界艺术的繁荣也要求必须保持各民族艺术的个性。

斯大林同志曾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作为民族特点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那么,是否存在艺术民族性的标准?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这不是一下子能够回答的。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不是一种样式,而是百花齐放的。这“花”来自艺术家各自对传统的选择,来自个人的生活体验、人生体验、情感体验,甚至来自艺术家对民族艺术因素独特的吸收、借鉴。正是这些相异性使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是多样的。艺术的民族性相对于艺术家个人创作而言又是一个共性的概念。艺术家的“个性”是它的基础。没有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也就没有民族艺术。所以,倡导艺术民族性时必须同时提倡艺术家的创作个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

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而且随着各民族艺术的发展,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西融合不是将一瓶红墨水、一瓶黑墨水倾注在一起的黑红不分、非此非彼、非驴非马。就艺术而言,这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中西融合之“融合”是为了吸收他民族文化艺术之营养,正如人吃猪肉、羊肉,不是为了使自己变成猪、羊一样,这种吸收、借鉴,绝不是外表的摹仿、复制、克隆,而是为我所用,用以滋养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艺术,强我们的身、健我们的体,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

“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④众所周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吸收了东方乃至非洲原始艺术的精华,但西方艺术没有被东方艺术淹没。我们今天吸收、借鉴他民族的艺术精华,必须具有明确目的,即为了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

在今天这样一个被称为“地球村”的信息时代,若要求一民族艺术洁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艺术丝毫影响,象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倾慕,实在太难;如果要求艺术家在艺术荟萃的大花园中只采摘本民族艺术之花而对他民族艺术的奇花异草毫不动心,也实在难为我们的艺术家。“物以稀为贵”那种他民族拥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常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正如人们常常不满足粗茶淡饭而追求饱眼福、饱口福一样,吃腻了大鱼大肉的贵族会对布衣之食垂涎。在不断的喜新厌旧和怀古中人类创造了今天的文明、今天的艺术;人类也会在新一轮喜新厌旧和怀古中创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新艺术。

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对待西方艺术、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齿,也不必趋之若骛。西方各种艺术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济世良药。

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这不仅不可能,而且无意义。我们也不必抱残守缺、孤芳自赏,我们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固有之艺术。同样我们也应看到,有些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并不具有世界性。我们的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构成一个大部队。我们不必裹着小脚、拖着长辫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趋地跟

在他民族艺术后面接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并不拒绝污泥提供给它的养料。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辈两个肩膀上,才能成为当代艺术的巨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欣赏者,不仅要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进行选择,对他民族的艺术也必须用我们的量规加以规范、选择。我们应提倡创造性地继承吸收,避免奴隶般地因袭。

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注释: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4132页。

②参见《苏联百科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84页。

③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参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集》第六册第175页。

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篇3:民族声乐的情感与形象特征

我国民族声乐的艺术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民族声乐的语言艺术, 其近百年来得到不断发展, 因此其具有众多经验值得大家探索以及总结。此外, 发展的重要前提为继承, 而继承中根本目标为发展。在民族声乐的语言界定中, 无论其内涵还是外延, 均有众多包容性以及开放性。而我们无论是对传统、民间创作方法有效继承, 亦或是对原生态以及现代派有效继承, 一旦有着继承民族文化的神韵、浓郁的地域特色、中华民族的精神的一些创作, 均应将其纳入到民族声乐的语言范畴中。

二、我国的民族声乐中蕴含的情感分析

1、我国民族声乐中蕴含的情感的主要表现

演唱民族声乐就是应通过情感充分的表达以及完美歌唱技巧, 使听众以及演唱者在互动中情感得到共鸣。一场成功演唱, 急需演唱者进行艺术处理, 该艺术处理深情且细腻, 先动情再动声, 唯有这样方可以己之心将他人之心感动。有声无味亦或是有声无情的歌唱中, 艺术的表现力较为肤浅以及苍白。歌唱时如果表情达意通常所取得的效果较为良好。

民族声乐的作品中, 歌唱艺术灵魂所在为情感, 且歌曲性格特征为韵味, 其每一首歌曲通常都具有一个情感的基调包含在里边, 而情感基调为作品情感的表现中总体的趋势, 其体现出的是情感的一种整体综合。哀婉伤感、真挚自然、明朗开阔、庄严雄伟、欢快热情、亲切自豪、深情赞颂等, 均需要对词意进行深入挖掘的同时, 将情感基调较好掌握, 唯有准确的基调, 方对主题发挥以及内容表达有利。虽然每一位声乐的表演者在情感的表达方面具有不同的深浅程度、侧重面以及表现手法, 然而总体而言均需同歌曲基调相符合。

2、我国民族声乐的表演者中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

情感因素在民族声乐的表演者所有心理素质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表演者要将自身文学素养积极提高, 而要想将作品中情感内涵表现出来的同时感动观众, 如果只是通过冷静且理智的设计以及安排来进行表演活动较为困难, 其表演者还应有意识的调动自身情感往表演中投入。对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以及古今中外名家高超演奏以及演唱、优秀的音乐作品进行大量聆听。

对民族声乐的作品进行定位的整个过程中要将理性分析以及感性体验同歌曲节奏以及旋律相结合, 与此同时还应将情感基调准确把握, 将歌曲的主题以及风格准确揭示出来。较为优秀的一个演唱者, 其在演唱之前通常会将歌曲中感情基调深入理解, 之后再按照音乐规律尽情演唱。进行演唱的整个过程中急需艺术化的一种情感, 该类情感通常将具体的、个人的以及现实的情感以一种大家可共同感受以及普遍接受的一种形式表现出来, 这样听众同音乐作品中就具有共鸣的一种现象产生。

三、我国的民族声乐中所具有的形象特征分析

1、我国民族声乐中的时代形象

社会生活中形象的反映为艺术, 而民族声乐的艺术在曲调以及歌词上均反映一定的历史时期中社会精神的面貌以及时代特征, 同该时代特点相符合。例如我国远古的时期中《成相篇》、《弹歌》、《楚辞》以及《诗经》, 明清期间的说唱以及戏曲、宋词、唐诗、汉代的相和歌以及饶歌。又如从西学东渐中学堂乐歌到延安期间新歌剧的唱法、从建国初期土洋之争到六十年代百花齐放、从八十年代借鉴西洋且以我为主到现在我国多元化的民族声乐, 观察这些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可以发现, 其均对我国每个时代中社会面貌进行充分体现。

例如处于延安时期中根据地广大民众需要的是对人民大众推翻封建社会, 自己当家作主的精神风貌进行充分反映, 因此那个时期的演唱方式即为率真质朴;而将我国人民解放之后急需将社会的全面发展用歌曲表达出来, 因此当时主要审美基调为热情高亢。在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的边区中有一首叫《东方红》的新民歌, 里面包含了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歌词, 其是改编于《探亲》以及《荞麦花》, 在歌词中所表达的是人们对革命领袖以及我国共产党的深情, 期待未来能过上美好生活, 将那个时代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用歌唱的形式表现出来。当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之后, 广大民众因为较长时间受到压制, 因此更需抒发美好的生活, 那个时期的曲调就具有轻松以及甜美细腻的特点。而当今时代信息以及市场经济均得到高速发展, 人们的审美日渐倾向于转向唯美和低俗。广大民众对于美的内涵以及外延的认识亦逐渐丰富以及更新, 其审美需求心理亦不断变化, 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

2、我国民族声乐中的区域形象

因为地域性是每个民族本身所具有的性质, 例如中国平原地带的民族歌曲具有舒展平缓的特点、高原地带民族歌曲具有明亮高亢的特点、南方地区民族歌曲具有曲调悠扬及委婉细腻的特点、而北方地区民族歌曲具有旋律流畅及粗犷奔放的特点。甚至 同一个民族的声乐艺术, 也会由于方言与地理环境的差异, 表现出来迥异的风格, 有着不一样风格的音乐。所以我国民族声乐中通常表现的主要形象特征在拥有相同民族共同具有的一些音乐风格的同时, 亦具有本地区独特地方特色存在, 其有独特的语言风格、特殊的语音以及语调, 所以因此在表演过程中可以通过掌握地方方言的语音特点以及区域文化背景来把握具有地方风格的演唱技巧, 实现和发展民族声乐地方语言的地方风格。

3、我国民族声乐中的民族形象

我国民族声乐的语言属于声韵的一种语言艺术, 该艺术是由汉族语言的演唱艺术以及各民族的演唱艺术融会贯通所形成的。中国的民族声乐具有较大的语言差异, 且人口不断的迁移以及时代不断变迁的同时, 随之而逐渐形成的为多元性的声乐语言的文化, 此类文化丰富多彩, 且其主体为汉语言、其特色为少数民族的语言。我国民族声乐的语言是对中华文化的优秀特色进行继承, 而汉语言文化以及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将更为丰富的内涵提供给我国的民族声乐的语言, 亦使民族声乐的语言中民族特征更为鲜明、中国语言的文化基础更加浓重。

我国的语言文化中所具有的民族性对民族声乐的语言具有决定作用, 因此民族声乐的语言中民族性质较为强烈。每个民族中思想情感、生活习惯、地理环境以及风俗习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以及民族文化的传统, 而其中民族语言音调特征以及不同的表达方式至关重要。民族语言主要的特征是我国民族声乐中民族音调形成的重要部分, 每个民族以及地域的演唱方式当中, 具有不同的嗓音、音调以及语音, 所以各自有不同技巧以及风格。

四、结束语

鲜明时代特点为艺术较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艺术刚产生时就具有强烈时代特征。因此, 我国的民族声乐中, 其语言亦具有一定时代风格, 而一定的历史时期中一定的时代需求是该时代风格主要的体现。当前我国处于科技、经济等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我国民族声乐的语言具有极大的创作以及发展空间, 且其包含形式各异的时代风格以及基调。因此, 演唱民族声乐时可运用不同的方法、技巧以及形式, 将不同民族的声乐作品中区域、时代、民族形象较好的表现出来。

摘要:在民族声乐作品的表演过程中, 必须善于把民族声乐作品中思想感情最生动而激励人心的音乐形象以及包含的情感传达给听众。进行民族声乐的演唱并不仅仅是将技巧准确无误的表现即可, 而是应注重作品中声乐情感以及形象特征的传达。因此, 本文对民族声乐的情感进行阐述, 对民族声乐的形象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以期为本行业相关人士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民族声乐,情感,形象特征

参考文献

[1]胡爱华.浅谈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表现[J].凯里学院学报, 2012, 10 (10) :325-326.

[2]陈沛晏.浅谈民族声乐的情感与形象特征[J].文学教育, 2011, 76 (22) :70-71.

篇4:民族与世界的实践

她将自己对设计与旅行的热爱灌注到这一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商店中,为伦敦带来中国、蒙古、日本、泰国、越南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手工艺产品。这些来自东方的家具、纺织品、陶瓷、珠宝、艺术品以及各种难以描述的小物,让Rouge通过小步前行的实践成为让东方设计与中国制造的精品走向世界的一道“任意门”。

艺术与生活:伦敦的春节剪纸工作坊

2015年的春节,杨蕾应景地在ROUGE举办了一次剪纸工作坊活动,来庆祝羊年春节,在她邀请来的一位精通剪纸的朋友指导下,8位不同肤色、发色,年龄也颇为悬殊的参与者完成了可能是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幅中国剪纸作品。羊、双龙、红双喜、鹤,古老的手艺和文化元素,通过色彩和图案鲜艳活泼的现代材料和形式,就这样在异国焕发了新生。像这样不同主题的工作坊,是ROUGE的一个传统项目。杨蕾说:“让大家来学习一些传统手工技艺,感受手工制作的乐趣,引导他们去思考细小和平凡的事物当中蕴含的巨大能量。”

无论是工作坊,或者用摄影和摄像的方式记录下传统工艺制作流程,让人们能看到一件物品背后的故事,这些努力源自于杨蕾血液中流淌的那份对艺术的热爱。“从小我就能感受到自己对于色彩、形状、质感等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并从中体会到趣味和快乐。”选择学习服装设计,而并非绘画、雕塑这样的纯艺术,已经可以说明杨蕾在艺术上的观点,那就是更相信艺术是融入在生活之中而并非只是悬挂于高墙之上的。

尽管每年都在画廊和艺术展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有许多绘画的朋友,也会购买他们的作品,但杨蕾最希望成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她说:“我想要看到我的艺术观念、美学观念,从日常生活之中体现出来——从每天的吃穿用度当中;从一件触手能及的日常用具当中;从每日入睡和醒来的空间当中。我沉迷于一个手工陶瓷杯子细腻丰富的釉质,一匹织物上丝线细密精巧排列后搭建出来的色块,一件修复后的老家具上面新油漆与旧图案产生的化学作用般奇妙的美感……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也能够体会到我所体会到的这一切,看到日常事物中隐藏的美好。”

杨蕾最希望成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她说:“我想要看到我的艺术观念、美学观念,从日常生活之中体现出来——从每天的吃穿用度当中;从一件触手能及的日常用具当中;从每日入睡和醒来的空间当中。”在这组作品中她使用古董家具与现代家居装饰品设计的中国风家居陈列,通过不同的色彩搭配呈现出充满画面感、和而不同的艺术效果。

热爱传统手工艺的杨蕾经常在ROUGE举办手工作坊活动(Workshop),并加以纪录,力图将手工艺之美和手作的快乐传递给更多人。

最近举办的三次Workshop分别是伦敦设计周期间的日本折纸与礼物包装、圣诞节时的圣诞星制作,以及前文提及的中国春节剪纸。去年是ROUGE首次参与到伦敦设计周,杨蕾说自己一直对设计周非常欣赏和向往,没想到第一次申请参加就得以成功。第一次设计周体验,杨蕾受到自己在日本参加朋友的传统婚礼的启发,将婚礼上的日式的礼金红包(祝仪袋)带到伦敦展示给观众,并教授日本折纸和礼物包装工艺。

艺术与民族美学 ROUGE和大屋陶瓷的故事

杨蕾曾开玩笑地说,她的商店就是一件艺术馆,而她是这里的馆长和策展人。因为有时候她觉得自己的工作跟策展人很相似,走遍世界各地去寻找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然后精心地将它们展现在人们面前。每个艺术馆都有自己的主题,ROUGE也不例外,它着重展现的是各民族的传统工艺、美学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杨蕾一直对民族传统的手工技艺、图案色彩等非常着迷,在她学习服装设计的时候,为了完成毕业作品,只身去了蒙古,学习蒙古传统服装独特的裁剪和缝纫技法,然后将它融合到自己的设计当中。在那之后杨蕾深深感觉到自己并不满足于只在服装设计上实现想法,她希望将它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而ROUGE就成为了这样的一个载体。因此在她选择合作的艺术家的时候,也会倾向于选择有共同理念的。

最近,杨蕾正为第二次参加伦敦设计周做准备。去年首次参与到伦敦设计周时,杨蕾受到自己在日本参加传统婚礼的启发,将日式的礼金红包和礼品包装带到伦敦展示给观众。今年杨蕾则计划与自己的合作伙伴景德镇“大屋陶瓷”将中国陶瓷设计在伦敦设计周上展示给全球的观众。

与大屋陶瓷的合作有一定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多年来,杨蕾一直想到景德镇去看一看,但一直没能成行。2014年,杨蕾的一个好朋友到景德镇参观之后再次向她强烈推荐,并特别提及大屋陶瓷,终于促成了杨蕾的景德镇之行。而这一次造访中,杨蕾与大屋陶瓷的店主——一个性格非常开朗活泼的内蒙女孩儿一见如故。

在景德镇的大屋陶瓷,他们在中国传统陶瓷器形的基础上进行了传承和改良,在他们的陶瓷作品上能看到古典与现代的、古典与实用性的巧妙结合,出色的画工和用色更加让热爱民族工艺的杨蕾对大屋陶瓷的作品一见倾心。在首批定制一些陶瓷坐墩和花瓶后,杨蕾很快决定与他们合作一个系列作品,将ROUGE的品牌更强烈地融合进去,并将在今年的伦敦设计周上推出。

这种设计师品牌与民族手工艺间的互动与合作,在今天不仅是民族美学和传统工艺获取现代设计精神的新方法,通过设计师来沟通艺术和商业,更为优秀的中国设计制造精品市场化运作另辟蹊径。

艺术与商业 会安手工灯笼如何走进英国家庭

艺术是很浪漫的事,而经商是很现实的。“ROUGE首先是一间商店,人们不会要求一幅画有实用功能,但人们会这样要求一个杯子、一个柜子、一盏灯。如何去解决这种矛盾,对我而言就是如何让传统的技法和美学在现代生活中找到立足点。”杨蕾如是说。

nlc202309011943

一件为大众设计的产品,首先是解决实用功能性的问题。在ROUGE里你能看到越南会安的手工灯笼,杨蕾在会安参观了这些灯笼的作坊,并花时间学习了怎么去制作它们,但将它们带回英国销售并不止于此,要让这种手工灯笼能为英国消费者接受,走进英国家庭,就需要根据英国这边的生活情况进行调整。比如灯笼口的大小要能塞得进这边的灯泡,所用的布料的耐热度、透光度等等都要适合现代家居,所用插头要符合英国要求的安全标准,甚至灯笼的形状、大小、色彩都由杨蕾在考量了英国人的审美和居家要求之后进行了调节。技艺仍是会安灯笼的传统技艺,但灯笼是在英国现代生活中能非常方便使用的灯笼。

许多传统技巧工艺,正是因为在现代生活中缺乏实用性而被淘汰,杨蕾为它们感到非常可惜。比如灯笼,若只是外形漂亮,但使用起来极不方便,电压不合适,插头不合适,布料不耐热不能长时间照明,那人们根本不会将它买回家使用,更别提什么去想象身着奥黛的会安女子用芊芊玉手制作灯笼的美好了。

对于ROUGE来说,还遇到了解决审美差异性的问题。因为传统的民族美学大部分艳丽生动,这也是杨蕾个人的审美偏好,ROUGE里尽是鲜艳的色彩、缤纷的印花和张扬的图案,但这与传统的英国审美可以说大相径庭。杨蕾遇到许多顾客表示自己家的装修风格和ROUGE的商品反差很大,不知道如何在家居中使用这些器物。于是杨蕾和一些摄影师合作,寻找一些英国朋友或者顾客的家作为拍摄地点,将ROUGE的商品融入传统英式家居和简约的现代家居,拍出来的照片既是商品图册,更是一种教学。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居所美丽温暖、充满故事、充满趣味,通过一张张家居陈设照的审美示范,杨蕾让大家看到ROUGE里这些充满民族色彩、异域风情和手工故事的物品会给他们的家、他们的生活带来点睛之笔。

热爱与传承 一个重塑“中国制造”的起点

长期旅居海外,以及经营Rouge过程中的经历,对于“中国制造”在西方社会是怎样的一种形象,杨蕾颇有感触。她深刻体会到在西方社会中,大家对中国制造的感觉大多数停留在工厂的流水线上,所谓的制造更多的是加工,而没有太多的设计感、原创感,也没有太多的情感和故事融入其中。

随性的杨蕾一开始对此也并不以为意,但是随着她多次在国内旅行和探索的过程之中,看到许多国内的手艺人在为传承民族技艺而努力,看到许多的艺术家在为自己的艺术作品在奋斗,他们的热情和坚持让人感动也让人羡慕。杨蕾热爱他们的作品,同时也逐渐意识到这些作品才是中国制造的真正含义。而对于西方所理解的“中国制造”,杨蕾逐步萌发了“希望自己能做一些努力来改变这样的看法”的想法。

正是这样小小民族责任感的萌芽,让杨蕾以ROUGE为阵地,开始和国内的艺术家和手工艺人合作,通过设计以及制造上的相互沟通、配合,并且拍摄记录ROUGE商品诞生的故事,让越来越多的人能看到他们的作品、听到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故事。这就是ROUGE,一个中国设计的小小平台,立足于伦敦向全世界传递源自中国的设计之美。

关于ROUGE,还有一些我们想知道的……

Q:流行色 A:杨蕾

Q:ROUGE的名字应该是来自法语的“红色”?为什么选择了这个名字?

A:Rouge的确是法语“红色”的意思,我们还有一个中文名字叫“赤宏”,是我哥哥取的。“赤”是红的意思, “宏”和红同音,又有宏伟的意思。至此你应该看出来我非常喜欢红色。我觉得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一抹红色。在我心里,这个颜色不但是东方的代表色,还具有许多美好的特质——热情、温暖、生命力、爱……这些都是我最热爱的品质,也是我希望人们能在这里感受到的品质。而之所以用法语ROUGE,是因为法语的发音比英文RED更浪漫,更有女性的柔美,就像法国老电影带给人的感觉。

Q:与现在很多崇尚极简的无彩色或者低彩度设计不同,Rouge的绝大部分商品都有着鲜艳、活泼的色彩和图案,这种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A:与其说这样的风格是逐渐形成的,不如说这是最初ROUGE在创立之时就确定了的,这是我基于自己的品位和审美做出的一个决定,从ROUGE诞生的第一天起,她就是一个充满色彩的生命。当然随着时间,随着她的成长,这种鲜艳多彩的风格变得更加的丰富,更加的多元化。

Q:ROUGE已经走过了十年,从你的角度看,ROUGE通过商店、工作坊和设计展等等这些多样化的途径,产生了哪些影响?

A:我觉得最大的影响就是吸引了世界各地许多不同群体、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人们来到ROUGE这个小集体里,有的人只出现过一次,有的人时常伴随在我们左右,有的人穿过一条马路来到这里,有的人跨越大洲和大洋来到这里,每个人都在ROUGE里加入了一部分的自己,每个人也都带走了一部分的ROUGE,大家在ROUGE里分享自己的故事、分享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分享对艺术和美的理解……对我而言这是非常美好也非常难得的一件事情。另外一方面就是我觉得ROUGE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一部分人对“中国制造”的看法,这也是我努力在做的一件事情,希望大家能看到越来越多中国的艺术家和手工艺人的作品,了解到中国当代的设计水平,虽然ROUGE只是一个小小的平台,我还是为所能做到的一切感到骄傲。

Q:一路走来,ROUGE为你的生活和理念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A:这个问题其实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因为大大小小的改变实在是太多了。我觉得最主要的一点是我这些年跟着ROUGE在一起成长,我们共同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撑过了许多的难关,也收获了许多的感动。我是一个很外向的,ROUGE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朋友,让我的生活比以前更充实有趣。

篇5:民族情感与世界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①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②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③

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以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首先,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本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

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其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甚至有人会骂他是败家子。先贤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而决不是我们招摇撞骗的旗帜或涂脂抹粉的面霜。当我们夸耀中国画的写意境界如何之高:气运生动、骨法用笔等等,而贬斥西画虽工亦匠,不入画品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在承认中国水墨画粗枝大叶,西画精雕细刻。二者相辅相成。有阳光照射就会有阴影存在,这是人们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国水墨画追求无暗面的画面效果,实则是在表达一种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向往,向往着这个世界没有黑暗、没有阴影,希冀我们的主人前途明媚、无上荣光。世界上能找到没有明暗对比的事物吗?孔雀开屏时,难免会将它难看的屁股展现无疑。万事万物无不如此。艺术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个性。艺术世界的缤纷多彩由无数不同民族、不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组成。很难想象有一天各民族艺术失去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全人类仅拥有一种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甚至表现内容时会怎样。这一天不仅难以想象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艺术的民族性也会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样,呈现出一派缤纷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那么这不仅标志着艺术的消亡,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哀。花红柳绿相辅相成,世界艺术的繁荣也要求必须保持各民族艺术的个性。

斯大林同志曾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作为民族特点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那么,是否存在艺术民族性的标准?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这不是一下子能够回答的。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不是一种样式,而是百花齐放的。这“花”来自艺术家各自对传统的选择,来自个人的生活体验、人生体验、情感体验,甚至来自艺术家对民族艺术因素独特的吸收、借鉴。正是这些相异性使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是多样的。艺术的民族性相对于艺术家个人创作而言又是一个共性的概念。艺术家的“个性”是它的基础。没有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也就没有民族艺术。所以,倡导艺术民族性时必须同时提倡艺术家的创作个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

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而且随着各民族艺术的发展,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西融合不是将一瓶红墨水、一瓶黑墨水倾注在一起的黑红不分、非此非彼、非驴非马。就艺术而言,这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中西融合之“融合”是为了吸收他民族文化艺术之营养,正如人吃猪肉、羊肉,不是为了使自己变成猪、羊一样,这种吸收、借鉴,绝不是外表的摹仿、复制、克隆,而是为我所用,用以滋养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艺术,强我们的身、健我们的体,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

“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④众所周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吸收了东方乃至非洲原始艺术的精华,但西方艺术没有被东方艺术淹没。我们今天吸收、借鉴他民族的艺术精华,必须具有明确目的,即为了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

在今天这样一个被称为“地球村”的信息时代,若要求一民族艺术洁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艺术丝毫影响,象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倾慕,实在太难;如果要求艺术家在艺术荟萃的大花园中只采摘本民族艺术之花而对他民族艺术的奇花异草毫不动心,也实在难为我们的艺术家。“物以稀为贵”那种他民族拥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常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正如人们常常不满足粗茶淡饭而追求饱眼福、饱口福一样,吃腻了大鱼大肉的贵族会对布衣之食垂涎。在不断的喜新厌旧和怀古中人类创造了今天的文明、今天的艺术;人类也会在新一轮喜新厌旧和怀古中创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新艺术。

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对待西方艺术、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齿,也不必趋之若骛。西方各种艺术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济世良药。

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这不仅不可能,而且无意义。我们也不必抱残守缺、孤芳自赏,我们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固有之艺术。同样我们也应看到,有些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并不具有世界性。我们的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构成一个大部队。我们不必裹着小脚、拖着长辫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趋地跟在他民族艺术后面接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并不拒绝污泥提供给它的养料。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辈两个肩膀上,才能成为当代艺术的巨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欣(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赏者,不仅要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进行选择,对他民族的艺术也必须用我们的量规加以规范、选择。我们应提倡创造性地继承吸收,避免奴隶般地因袭。

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注释: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4132页。

②参见《苏联百科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84页。

③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参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集》第六册第175页。

篇6:民族情感与世界

走出哲学贫困”之路--坚持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一、正视贫困症结所在是哲学 发展性研究的逻辑起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原有的.生存方式已经和即将遇到许多新的挑战,无不要求哲学内涵地和表象地对知识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予以理念上的构建.然而,既有的哲学样式未能担负起这种职责,表明哲学的贫困现状仍难以否认.

作 者:何永贵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社科部,河北保定 071003刊 名:教学与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TEACHING AND RESEARCH年,卷(期):“”(7)分类号:B15关键词:

篇7:民族情感与世界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为主的.十余位学者撰写的该套丛书共九册,近日由辽……

作 者:汤德美  作者单位: 刊 名:世界历史  PKU CSSCI英文刊名:WORLD HISTORY 年,卷(期):2000 “”(5) 分类号: 关键词: 

★ 成果主持词

★ 成果总结

★ 成果汇报

★ 教育现代化发言稿

★ 来之不易的成果范文

★ 社会实践成果报告

★ 小学作文:成果

★ 党性成果汇报

★ 成果的近义词

篇8:论音乐艺术教学与民族情感教育

关键词:音乐,教育,民族,情感,培养

一、借助爱国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因此爱国热情是民族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国包括热爱祖国的山河, 热爱民族历史和文化, 它是民族凝聚的强大力量, 是动员和鼓舞人们为自己的祖国生存和发展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一面旗帜。在民族精神这个统一体中, 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 它渗透在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贯穿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始终。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首先就要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入手, 其中将爱国歌曲的学习和赏析纳入教学内容中, 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耳熟能详、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爱国歌曲唱出了祖国的豪迈恢弘, 承载着人们对祖国深深的爱, 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振奋着民族精神, 凝聚了人民力量, 引导和激励各族人民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如《大地飞歌》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我的祖国》唱出了中华儿女对祖国深深地爱恋, 《铃兰》和《映山红》以真挚的情感, 表达了对生活和美的无限热爱, 除此之外还有《我爱你, 中国》《我爱你, 塞北的雪》《中国人》《英雄赞歌》《我的中国心》等, 这些旋律优美、情感炙热的爱国歌曲表达着革命先烈的缅怀和对祖国热爱, 抒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学生在演唱的时候内心的情感会情不自禁地涌向心头, 或激情豪迈, 或热泪盈眶, 仿佛经历了一次爱国主义的精神洗礼。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以传播爱国歌曲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不仅丰富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 提升了课程质量, 而且还在一定层面上丰富了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内容和形式, 可谓新时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创新, 将对广大高校学生提升民族情感、培养爱国热情、提高道德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音乐教育可紧密围绕“歌颂伟大祖国、肩负神圣使命”的主题, 形成校校有活动、班班有歌声、人人唱好歌、师生共参与的热烈局面。在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的同时, 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突出“了解建国历程、感受祖国变化、我为祖国服务”三个环节, 形式上可以欣赏民族音乐、传唱爱国歌曲、开展音乐活动为主, 使学生们通过这些举措了解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伟大成就, 要通过必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继续引导广大高校学生深入基层, 深入农村, 奉献家乡, 服务人民。

爱国歌曲是用艺术歌曲的形式抒发对党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些歌曲陶冶了学生们的性情, 营造出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目前很多高校都通过举办红歌会和校歌演唱会的形式, 来营造了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进一步坚定了他们成才报国的理想信念。学生通过这些歌曲会将满腔豪情化作实际行动的动力, 产生为建设祖国和发展母校做出贡献的动力。所以高校在音乐教育中, 应以此为契机, 努力发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强化环境育人的功能, 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同时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二、通过引入民族音乐提升学生的民族情感

民族情感是一种社会意识, 是一个民族区别与其他民族的情感特质, 是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 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产生于民族传统文化, 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民族情感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构建大学生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人格定位及各种精神气质, 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也就是文化的民族性。民族音乐是一门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作品, 音乐与人文知识密切相关, 要想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 就必须要对相应的音乐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民族音乐, 不仅旋律优美, 充满民族气息, 而且总是和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或者光荣事迹谱出一首赞歌, 是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对于民族精神的认知也更进一步, 不断激励大学生勇于开拓、勇于进取, 锻炼成刚毅顽强的性格, 掌握控制自己的命运, 从而使中华民族更加强大,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 会了解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 理解不同民族音乐的题材、体裁、风格与形式等, 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 领悟作者在旋律中所要抒发的丰富情感。通过这些音乐, 学生不仅能掌握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 而且还会借机会基础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 会涉猎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民族学、人类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祖国的音乐文化, 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一部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能反映出其内在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意象, 教师在针对民族音乐进行教学时, 除了从专业的角度对作品的创作技法进行必要的解读之外, 还应准确把握住每部作品的风格特点, 只有对作品的风格特点有所探究, 才能更好地透过鲜明的风格特点让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艺术价值有所把握。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发现, 很多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 认为自己在高校应解除一些更为国际化的音乐, 片面地认为民族音乐太过低端, 从而提不起学习的欲望。这种现象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学习全面的音乐知识, 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实现我们利用音乐教学提升学生民族情感的目的。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现象,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不了解, 大多数学生对我们的民族音乐知之甚少, 甚至一无所知,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多了解一些有关民族音乐的知识, 指导他们学会赏析经典的民族音乐。例如在江西民歌《十送红军》的教学中, 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歌曲鲜明的民族特色, 讲解歌曲独特的风格韵味, 可以将其与西方歌曲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以加深学生的认知。在讲解完这首歌曲后, 教师还可以把其他地区传唱度较高的民歌拿来让学生欣赏, 比较不同地区民歌在风格上的差异, 从中体会我国民族音乐类型的丰富多彩以及韵味的精妙绝伦, 从而对民族音乐有了正确的认识, 提升自身的民族情感。

三、增加民族器乐课程, 加强学生民族情感教育

说到音乐教育中的民族情感教育, 就不能不提民族乐器, 比如说到古筝, 人们会想到《渔舟唱晚》, 说到二胡, 人们则会想到《二泉映月》, 古老沧桑而又生机勃勃的民族乐器通过一首首经典乐曲深入人心。民族乐器即中国的独特乐器, 现一般流行有笛、二胡、琵琶、丝竹、胡琴、筝、箫、鼓等, 是代表着中华音乐文化的传统乐器。中国民族乐器是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音乐与非洲的节奏、印度的旋律共同享誉世界。民族乐器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 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音乐文化诉求不断增强, 我国对民族器乐也越来越重视, 同时加大了宣传力度, 越来越多的学生把学习民族乐器当做了艺术选修课的首选, 民族器乐演奏, 尤其是古筝、琵琶、古琴等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进入高校学习民族乐器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以古筝为例, 据统计, 目前全国学习古筝的人数已逾百万。

我国的民族乐器不论是形式, 还是音调、风格都是极其丰富的,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自身规律。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 对于祖先和前辈创造的这部分财富, 有必要、有责任了解它、熟悉它、热爱它, 并把它继承下来加以发扬光大。民族乐器需要通过创新演奏理念、整理出特色的曲目, 不断推陈出新, 从而使这些古老乐器焕发新魅力。

高校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可以适当增设一些民族乐器课程, 通过基本的民族器乐的训练与学习, 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提高他们对民族音乐的认识, 并从中领悟到中华民族在音乐传承方面的伟大成就, 感受到民族音乐艺术的真谛。比如民族器乐合奏课, 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合奏能力、演奏技巧的培养之外, 还要将他们艺术修养的培养和民族情感的提高放在首位。因为仅有技巧是不足以表现音乐内涵的, 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风格介绍给学生, 要有针对性地将各民族的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知识灌输给他们, 让学生在民族器乐合奏课中, 尽可能多地去了解民族音乐基本知识, 增强民族情感。在具体的教学中, 要让学生多听、多想、多奏、多去感受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音乐, 细心聆听、用心体会, 并认真感悟民族音乐的魅力, 以此来增加学生的民族情感体验, 加深对民族音乐的深深眷恋。

参考文献

[1]倪慧娣.浅析如何培养优秀的民族器乐演奏人才[J].音乐时空, 2014 (01) .

[2]黄宇.高校民族音乐赏析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 2012 (08) .

[3]宋正.普通高校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4, (04) .

[4]梁爽.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之创新与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11) .

[5]陈丽萍.高校音乐欣赏课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熏陶[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 2009 (09) .

[6]冯彬.浅谈高校音乐教育[J].大舞台, 2010 (09) .

[7]蒋秦.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情感审美[J].现代教育论丛, 2004 (04) .

上一篇:文明小区申报材料下一篇:如何申请商标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