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税收管理与服务水平

2024-06-09

提升税收管理与服务水平(共6篇)

篇1:提升税收管理与服务水平

提升税收管理与服务水平

一、税收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税收管理是指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组织收入的手段;税收服务是税务机关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纳税人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过程中向纳税人提供的满足纳税人需求和期望的各项工作。没有管理就没有税收活动的实现,管理是手段和工具;没有服务就没有管理水平的提高,服务是最终的目的和宗旨,任何重管理轻服务或重服务轻管理的现象都是不利于税款征收和经济的发展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有效地把握管理与服务的尺度,一方面不断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冲破管理能力对税收的束缚;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变对纳税人的认识,把纳税人看作是税务机关的服务对象,而不仅仅是税收管理的对象,税务机关不仅是管理者,更是服务的提供者。税收管理要充分尊重和维护纳税人的权益,以最大限度地方便纳税人为标准,进一步拓宽视野,提升管理与服务的水平。

二、税收管理与服务的现状

近年来,税收征管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粗放型管理向现代化集约型管理的转变,初步形成了“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格局。在“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治税思想指导下,税收各项工作逐步步入规范化轨道,征收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基本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也逐年增强,近几年地税部门将纳税服务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系统内部掀起了优化服务、创建服务型机关的热潮,服务的内容有了极大的改善,纳税人的权益得到了重视。但是税收管理与服务的水平以及两者的不平衡依然是制约税收工作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

(一)重管理轻服务的倾向没有根本改变

过多地强调了加强征管,过分地关注了税务机关的权利,相应地忽视了对纳税人的服务义务,对纳税人权利规定不多,重视不够。人们在思想上错误地认为税务机关管理是绝对的主导,而纳税人处于服从和被支配地位。在这样的思想意识下,税务机关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以完成税收收入任务为目标,将税收管理工作单纯当作对纳税人的控制职能活动,基本上是以强制、查处为主要内容,而没有将纳税人置于平等的地位上来实施相应的征管措施、向纳税人提供必要的服务;同时纳税服务在实践中仍停留在职业道德的范畴,把纳税服务当成一个软指标,对纳税人权益保护的法规还不够完整,将纳税服务当成职业道德、行风建设加以要求,而不是一种硬约束的法定职责。

(二)管理与服务手段落后于征管实际需要

在税收管理方面,管理手段和信息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一是从地税部门机构设置看,机构层级较多,与扁平化管理模式存在差距,职能交叉、信息滞后、数据失真的现象时有出现。此外,税收管理的改革和新的征税手段的采用,也难免给纳税人带来新的负担,增加了纳税成本。二是从信息化应用看,缺少全国统一的高质量的征管软件,对软件的应用仅仅停留数据汇总及简单运算上,存在数据信息日常应用多、综合利用程度少、数据质量不够高、共享程度较低等情况。三是从征管手段看,管理人员职责界定不够清晰,满足于日常事务性管理,税企之间联系松散,缺乏有效的管理协调和监督机制,责任不够明确,效率较低。

在税收服务方面,税务机关的服务理念的水平与纳税人的需求不相适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纳税服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服务直接化、表面化、为了服务而服务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人把对纳税人的服务简单地理解为服务态度和环境的优化,把管理与服务的理念相对立,宣传较多的是改善工作态度和办税环境,以提供一些用具作为服务的内容,过多

追求表面形式,提供税收策划、辅导纳税人办税等真正保障纳税人权益方面的实质性措施不多,更缺少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如我们的办税服务厅,更多强调的是硬件设施和微笑服务,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办税的时间和效率问题。目前税务师事务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税务机关纳税服务的不足,但是,中介机构是赢利单位,其真正的目的是创收而不是提供服务,收费不合理、向纳税人强制推行服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在提供纳税服务的同时也提高了纳税成本,加重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三、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思考

管理与服务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要全面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必须把两者统一起来考虑,改善监控手段,既要依法强化管理,又要细化服务,完善服务措施。

(一)加快税收征管电子化进程是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基础

发达国家税收征管的一大特色就是征管手段的现代化,并籍此建立促进纳税人自觉依法纳税的服务体系。近几年,税务系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已取得一定的成绩,硬件投入不断加大,但是在软件的应用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应当以税收征管微机化程度作为评价管理与服务水平的重要票标准,逐步完善多层次的计算机控制中心,实现全国各地税务系统与企业、银行等相关单位的计算机联网,真正实现扁平化管理,不断创新管理与服务方式,按照系统性、完整性、共享性的原则,在统一征管软件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软件的应用,利用网络实时在线、零距离、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等特点,建立功能强大的开放式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对强化征管与服务的作用,将基层税务机关的管理人员从日常收集各类资料的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将工作手段由过去向纳税人索取资料转移到在网上直接查询资料、强化管理与深化服务上来,使纳税人在现代税收管理中享受到方便快捷、经济高效的税收服务,在实现税收执法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税务行政效率,方便纳税人办税,节省纳税成本。目前我们的征管模式是征管查三分离,建立在信息化应用水平极大提高基础上的管理部门的职责,应转移到主要为纳税人提供服务上来。

(二)提高征纳双方人员素质是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的保证

人的因素是根本的因素。无论是税收征管还是纳税服务,都需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以适应新时期税收工作发展的需要。提高干部素质首先应把好“准入”关,贯彻《公务员法》,严格把握税务干部的录用条件;其次应做好培训工作,建立税务培训基地,对干部进行系统的知识更新培训,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新会计制度和税收政策、法规等内容的培训;三是因人定岗,用人所长,根据每个人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确定工作岗位,实现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此外,在强调提高执法人员素质的同时,国家对办税人员的素质也应有明确的规定。纳税是征纳双方的职责,办税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了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和办税的效率,影响了税务机关管理与服务水平提高。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搞好税法宣传的和办税培训,坚持办税人员先培训后上岗;另一方面要培育税务中介服务市场,可以考虑成立税务系统内部专职的纳税服务部门,明确介定税务机关公共服务与中介服务的职责,为纳税人提供全面多样化服务,提高管理与服务效益。

(三)管理与服务法制化是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必要条件

作为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法律体系已基本建立和不断完善。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尚需不断的深入和发展,税收管理与服务的法制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税收管理上看:一是应建立健全税收司法保障体系。运用法律手段强化税收行政管理,使税收强制建立在健全的法律保障基础上。二是严格税收执法。要冲破对税务处理事项中“人治”因素的影响,充分利用法律约束,杜绝以补代罚、以罚代刑、“关系税”、“人情

税”等习惯做法,逐步将税收工作从“以组织收入为中心”转变到“以提高征管效率和服务质量为中心”上来,将工作理念从单纯的执法管理型转变到执法管理和服务相结合并更加注重服务的观念上来,以严格的执法和应收尽收作为新时期的税收工作目标。

从税收服务上看:一是应转变化服务观念,全面准确地理解税收服务的内涵。新时期的税收征管必须建立起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双向责任机制,以民主和法治的思想,建设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的现代税收文明,逐步建立规范科学的纳税服务体系,提高纳税服务质量,在税收制度建设和税收管理活动中向纳税人提供优质的纳税服务。二是优化服务应有法律定位。将传统的把纳税服务作为职业道德的范畴转变到纳税服务是行政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管理与服务规范化、法制化,统一服务的目标、规范服务的要求、明确服务的方向。三是服务标准应法律化,要从片面追求纳税服务形式的误区中走出来,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和保障纳税人的权利,帮助纳税人完整地掌握税法和税收知识,从优质高效的角度考虑制定各项税收服务的服务标准,建立起纳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地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促进管理与服务工作深入发展。

(四)正确把握管理与服务的矛盾性与统一性,全面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

管理与服务的最终目的是统一的,手段上存在差异性,我们应充分应用两者之间的同一和依存性解决两者的对立和排斥性。树立“以服务促管理,寓管理于服务”的理念,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实现管理和服务的有机结合:一是在强化管理中提高服务水平。不断简化办税手续,明晰办税程序,减少办税时间,降低办税成本,创造良好的纳税条件;同时税务机关应加强税法宣传,定期对纳税人进行纳税辅导,将宣传与辅导制度化,不断提高纳税人自觉纳税的遵从度。二是在优化服务中强化管理手段。致力于形成不利于偷税者的社会舆论和机制,加快推进税收社会化步伐,强化监督手段,加大处罚力度,将处罚的结果记录存档,使处罚的影响伴随不遵从纳税者的各个时期的各项活动

篇2:提升税收管理与服务水平

随着“双提高”活动的有序开展,我们充分认识到税收服务是现代税收征管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提高纳税遵从度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税务部门形象的最佳选择。那么,如何规范征收、管理、稽查各系列、各岗位的服务职责和行为方式,把尊重纳税人地位、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促进纳税人遵从的要求落实到税收工作中就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本文将从征管、稽查环节的税收服务入手试答此问题,旨在为全面改进和加强税收服务工作献计献策。

一、当前税收征管、稽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纳税服务工作大部分处于打基础的阶段,服务理念、手段、方式方法等还不成熟。这个阶段的特点主要是:税务机关对政府部门的社会功能定位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观念转变尚未完成;在税务管理出发点上,从基本上依靠强制纳税人依法纳税到提高纳税人税法主动遵从度的观念转变尚未完成;在税务管理方式方法上,由传统思维方式向创新工作思路的观念转换尚未完成。

(一)新的纳税服务理念尚未普遍牢固树立。主要是对征管服务工作所处的发展阶段的特点、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应确立的上述三个观念等认识不够透彻。

(二)纳税人和基层税务机关的负担仍然较重

1.受制于征管工作流程、审批要求等,在简化办税程序方面,应简化的未完全实现简化。2.文书资料重复报送。3.因专业化分工过细,完成某项工作时,有时牵涉多个岗位的多名人员。4.“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现象比较明显。

(三)简单服务多,高端服务少。为纳税人提供休息区、纸笔、饮水机等暖心、贴心服务内容固然必不可少,但能够切实使纳税人方便、快捷的办税,才是纳税服务工作的根本。其中:诸如网上办税方面的开发应用等高端服务手段和内容推行的还比较少。而且存在部分设施利用率低的现象。比如:因申报厅内的自助申报机只受理无税户自助申报,网上申报机专门针对网上申报企业使用,使得能够操作使用此种机器的纳税人较少,且符合条件的纳税人也不愿使用自助申报。

(四)营造和谐氛围方面

1.办税空间距离及心理距离明显。如:办税窗口柜台稍高、设置玻璃挡板等均无形中影响了办税沟通,拉大了税企间的空间和心理距离。2.因企业办税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和变动频繁,基础工作和基本办税常识需要反复给企业讲,反复强调。目前的形势要求是既要提高窗口的办事效率,又要为纳税人提供热情化服务。如果上述解释、辅导工作由窗口完成,长期以往,则容易与目前的形势要求相违背。

(五)税务稽查局作为税收管理手段的必要补充。它在惩治腐败,打击偷税、逃税、漏税、骗税、抗税等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案件中,显示了强大的威慑力。有力的维护了税法尊严,保护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使税收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税务稽查一方面是通过对企业的外部审计,堵塞征管中的漏洞,打击偷漏税或不合法经营,以此推进税负公平;另一方面是对内部税务征管执法行为的一种审计,是一个既对企业负责,又监督税务干部执法的具有双重职能的服务部门。

而如今一些稽查员全没有服务意识,借手中的权力,在处理一些违反税法案件时,以“我”为准,“我”就是“税法”,或与纳税人勾结,侵吞国家财产和税款。执法不依法,执法不公平。税收执法环境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和整顿,致使经济案件层出不穷,依法纳税风尚难以形成。

二、当前税收征管、稽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成因

(一)纳税意识淡薄,征税服务意识差

长期以来,我国公民纳税意识不强,纳税观念淡薄。公民没有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纳税义务,而税务机关工作人员也没有很好地履行征税义务,没有使其得到全面的服务待遇。

(二)税法宣传不够

税法宣传,是税务机关向纳税人宣传税收知识,讲解税收政策的主要形式,是唤起人们纳税意识的根本途径。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税法也打破了以往的“界线”,从企业走向行政、事业单位。把税法送进各级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内部,使税法普及到各行各业,让社会所有公民都认识到,税法就在身边,我就是纳税主体。

(三)监督制约机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各级税务机关都有相应的监审部门,负责对本级或下级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同纳税人在征纳过程中的监察审计。由于该部门的人力、物力配备不齐全,监督制约机制又没有很好地运转实施,造成了监督上的不得力,致使征纳行为过程仍具有隐蔽性、不公开性。

三、解决税收征管、稽查服务问题,提高纳税服务整体水平的具体措施、意见和建议

(一)完成观念转变,牢固树立新的服务理念。

在税收征管工作向着侧重服务型、提高纳税人遵从度和不断创新管理方式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牢固树立三个服务理念,包括: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建立相互平等、尊重、诚信的服务工作基础;公正执法是最佳服务的理念,创造公平竞争的税收法制环境;纳税人正当需求应予满足的理念,以纳税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纳税人,为了纳税人的一切。如何树立这三个理念,可以通过聘请系统内、外专家、学者为干部举办纳税服务专题辅导报告会;利用内、外部宣传载体进行理念宣传和工作方向引导等。使得我们的服务工作的开展建立在正确的观念和理念的基础上。在稽查工作方面一是要规范税务稽查的执法行为。坚持依法办事,公正、公平地执行好税法。在内部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要严格按照运作程序规范操作,强化执法权力的制约制衡。同时,要加大廉政建设力度,从根本上铲除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的现象,促进公开、公正执法。二是要依法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一方面要把《征管法》赋予纳税人的权利宣传到位,增强纳税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另一方面要认真落实和执行税务执法责任制和违法责任追究制,加大对侵犯纳税人权利的责任追究,促进执法人员严格掌握并稳妥实施“惩罚”措施,为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三是认真落实稽查督查制度、稽查工作汇报制度和办案时效制度,推行稽查回访、稽查服务考评制度,进一

步优化纳税服务环境,全面提高纳税服务质量和效率。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纳税人中,树起税务稽查执法的公正、廉洁、文明、高效的优良形象。

(二)加强税法宣传,在征管工作和稽查执法中服务

征管稽查部门应当根据自身工作的特点,围绕纳税服务需求开展有效服务。从纳税服务需求来看,纳税人最需要的服务是税收法律、政策及时宣传到位,纳税核算辅导工作到位。这方面的服务到位了,既可提高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规避偷税行为的发生,促进税款及时足额入库,降低纳税人纳税的风险,节约税收征纳成本,也可更好地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因此,稽查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征管和稽查人员“懂税法、懂政策、懂财务”的资源优势,下力气抓好这方面的服务工作。加强对企业会计制度的规范性辅导,并帮助企健全会计制度,对一些存在制度混乱的企业对其会计制度进行详细辅导。做到税收征管、执法与税收服务相结合,使纳税人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得到更好地尊重和保护。要充分利用网络等各种媒体平台,积极开展多层次的送税法活动。

(三)完善办税服务厅功能。

为纳税人提供计算机、打印机、安装便民电话、电子触摸屏增加服务功能、增加公开办税事项等;设置比拟自助取款机的纳税申报自助模块,纳税人可在电子触摸屏完成纳税申报等。窗口实现零距离沟通,将办税服务厅办税场所办成税务干部办公场所一样公开、透明。

(四)改进稽查方式,提高稽查效率

从稽查实践情况来看,稽查方式不当是纳税人最不欢迎的,它影响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影响纳税人的情绪,也影响征纳双方的成本效率。因此,探索稽查工作的新方法,努力改进稽查方式,提高稽查效率,仍是强化税务稽查优质服务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是建立税务稽查预警机制,采取预警式的稽查。对纳税评估,认为纳税人可能有轻微违法行为,漏税数额未达到立案标准,且通过自查能积极主动补缴税款的;以及生产经营正常,但连续三个月零申报的纳税人,且税额未达到立案标准的,由稽查部门书面通知纳税人进行自查,重新申报纳税,或对其某些行为作出解释,对拒不申报和解释的,才立案稽查。使纳税人有一个自查改过的机会,体现了税收执法的人性化。二是对财务健全的纳税人全面实施调账稽查,各税统查,减少纳税人接待成本,检查完毕后,通知纳税人对检查事实及可能给予罚款处罚的事项,进行认定和陈述。防止事实不清、责任不明、处罚不当,给纳税人利益造成损害。三是开展约谈式稽查:对发票使用、财务核算正规,纳税态度好、诚信度高的纳税人,实行约谈式稽查。四是推行案件检查时限制和案件质量评审制。在确保办案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办案速度,并通过质量评审制度,促进规范办案,提高质效。

篇3:提升税收管理与服务水平

关键词:财政管理,制度设计,运行机制

提高财政管理服务水平, 是财政部门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的迫切需要, 也是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2011年, 岐山县以“深入开展财政管理提升年活动”为突破口, 勇于创新、大胆探索, 着力构建财政工作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 队伍整体素质明显增强, 干部作风实现质的转变, 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不断提高, 社会公众满意率大幅提升, 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提炼思想共识增强凝聚力

近几年来, 岐山县财政局积极探索财政管理新模式, 先后推行了会计集中核算、政府采购、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等一系列财政综合改革, 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信息化和财政管理手段的不断更新, 财政收支规模的日益扩大, 财政管理工作更需要与时俱进, 以切实改变工作中重收支规模而轻财政管理、重分配而轻监督、重经验而轻理论等现象, 纠正极少数财政干部业务素质不高, 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基于以上认识, 局领导班子把开展“财政管理提升年”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认真分析研究提高财政保障能力、管理绩效和服务水平的思路和方法, 并广泛征求广大财政干部的意见和建议, 确定活动要紧紧围绕全县发展大局和财政中心工作, 以作风建设、效能建设、能力建设为目标, 以强化管理、提高效能、树立形象为主题, 以规范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工作行为为重点, 以素质优秀、服务优质、作风优良为标准, 搭建活动载体, 丰富活动内容, 突出特色亮点, 健全工作机制, 不断增强财政干部的综合素质、服务意识和工作水平, 全面提升财政部门的管理绩效, 塑造财政队伍的良好形象, 努力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一年来, 全县财政部门干部职工始终将这一思路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 凝聚为思想上的共识, 坚持围绕中心抓管理, 抓好管理促发展, 财政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成绩斐然。

二、优化制度设计提升约束力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做好财政工作的基础。按照精简程序、理清环节、分清责任、明确标准的要求, 健全和优化财政工作程序, 制定业务工作精细化管理流程, 从工作任务、政策依据、办事程序、业务流程、工作责任到目标考核的每一个环节逐一进行细化, 定岗定责, 责任到人, 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金管理、财政监督等各项工作均依流程运行。注重制度创新和可操作性, 全面清理、修订和完善原有各项规章制度, 涉及资金、财务、车辆、考勤、安全、公务接待、党建、党风廉政、精神文明、档案等10个方面40多项, 建立健全了科学合理、层次清晰、覆盖全面、有机衔接的财政管理制度体系。在实际执行中, 把规章制度、操作规范融入到财政日常管理和财政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 严格按政策、按制度管人办事, 使财政工作更加规范, 更具操作性。在省、市绩效考评中, 岐山县苹果产业项目和小水重点县建设项目分别名列宝鸡市第一, 小水建设重点县项目在全省34个县区中名列第三。在公务接待方面, 注重教育引导和制度落实, 对外招待严格接待标准、陪餐人数, 一般性公务活动均在机关食堂用餐, 经费支出同比大幅下降。

三、强化收支管理提高保障力

2011年, 岐山县骨干财源企业受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市场饱和等因素影响, 产销回落、效益下滑, 增值税等主体税收明显下降。同时, 民生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新农村建设等支出刚性强、资金需求量大, 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为此, 全县财政部门从五个方面完善措施, 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发展。

精心培植财源。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融合各类资金2.5亿元, 持续增加对工业园区、旅游开发、城镇建设、生态环保等重点建设项目投入, 从而培育和壮大了财源基础。并且主动深入企业跟踪服务, 指导企业用足、用活、用好国家财政贴息、财政补助及创新政策, 及时掌握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011年为14户企业争取扶持资金530万元, 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同时, 安排资金68万元, 对纳税大户和支持企业发展的金融机构给予了奖励。

强化监测分析。与税务部门密切配合, 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企业进行监测, 加强对骨干企业产供销、实现利税及相关经济指标的动态跟踪, 分析税收增减因素, 增强收入组织的预见性和可控性。同时, 坚持“抓大不放小”的原则, 采取驻户蹲点、摸底排查等方式, 查找薄弱环节, 深挖增收潜力, 加大零散税种的征收管理, 确保应收尽收。

加强非税征管。将所有非税收入统一纳入预算管理, 加大收费项目、收费票据和收费标准的监管力度, 强化政府性基金和各类国有资产、资源收益的收缴管理, 并严格实行收入任务完成与经费拨付相挂钩, 防止收入流失。

加大收入考核。建立财税银联席会议、收入分析会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 坚持按月考核, 通报评比, 奖惩兑现, 建立责任明确、措施到位、监管有力的抓收入机制。2011年1-11月, 全县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8 300万元, 占年度预算的95.3%, 同比增长19%, 预计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将突破2亿元大关, 县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对民生工程从政策上首先落实, 预算上优先安排, 资金上重点保障, 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截止11月底, 财政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文化等民生领域的资金达到3.9亿元, 占全年民生工程投入计划的91%,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完善, 一大批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相继建成, 城镇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

四、完善运行机制增强执行力

坚持在改革中破解难题, 在创新中寻求突破, 不断拓展财政改革的深度和广度, 财政运行机制和管理水平取得了新的成效。

深入推进部门预算。按照全面覆盖、统一规范的要求, 建立综合部门预算体系, 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进一步规范部门预算编审流程, 实行“两上两下”的编报程序, 即:由部门按照统一的定员定额标准和行政职能、事业发展规划编制预算建议数报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按照“人员经费按标准, 公用经费按定额, 专项经费按项目”的原则, 审核部门预算建议数后下达预算控制数;部门根据预算控制数编制本部门预算报送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根据批准的预算批复下达部门预算。

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试点。制定了国库集中支付资金收缴、会计核算、账户管理等制度, 以“金财工程”为依托, 开通了国库集中支付网络平台, 在48个预算单位开展试点, 对上级和本级安排的专项资金全部实行国库统一核算, 资金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渠道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 建立起了用款计划、指标核销、额度下达、资金拨付等紧密有序的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体系, 从源头上堵塞了财政支出管理的漏洞。

推进国有资产管理。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 从资产配置、出租、出借、处置四个环节全方位予以规范管理, 全年共收缴经营性资产收入和资产处置收入460万元, 同比增长108%;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动态管理。

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围绕“扩大规模、完善机制、规范程序”的要求, 强化政府采购监管, 规范采购行为, 全年采购规模达到2350万元, 再创历史新高, 资金节约率10%。

加强财政监督检查。树立“大监督”的理念, 以财税监督检查办公室为主体, 业务股室参与, 突破传统的事后集中检查模式, 积极推进监督关口前移, 突出财政监督的重点和难点, 把对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贯穿于资金分配的全领域、全过程。一年来, 相继开展了财政资金安全、治理“小金库”、非税收入、会计信息质量和财政内部等多项检查, 检查单位37个, 查出违规违纪资金1383万元, 查补财政收入58万元, 严肃了财经纪律, 确保了财政资金的安全使用。

五、搭建活动载体提高战斗力

树立“兴财人为本”的理念, 全力抓好干部职工的能力素质建设, 着力培养财政干部学习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 进一步提升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本领, 为财政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

注重学习培训, 提升业务素质。2月份, 开展了首届财政业务技能大练兵、大比武活动, 60多名干部职工参加了为期3天的会计基础、国有资产管理、惠农补贴发放、政府采购、税收征管等知识的学习、培训和考试, 并对考试成绩优异的干部给予了表彰奖励, 较好地增强了财政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激发了财政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热情。9月中旬, 邀请省财政厅舒煜巡视员, 就“公共财政在经济发展转型中的作用”进行了专题讲座。通过聆听专家的讲解分析和深入讨论, 使大家正确把握当前的财政经济形势, 了解财政在经济发展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拓展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提高了自身经济理论素养和服务财政工作的能力。

注重改进作风, 提升服务水平。以“改进作风、树立形象”为目标, 在工作落实上大力推行“五办”作风, 即:对反映强烈、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突发性事件, 雷厉风行“马上办”;对涉及民生、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不推不拖“主动办”;对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问题, 认真调查研究、深入实际“上门办”;对纵向、横向协调办理的问题, 创新思维“积极办”;对涉及财政政策落实和专项资金拨付, 阳光透明“公开办”。广大财政干部认真对照检查, 在强化纪律观念, 改进工作作风, 优化服务水平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 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风貌、务实的作风, 在抓重点、攻难点、创亮点上动脑筋、下功夫, 谋发展、促和谐、抓落实在系统内蔚然成风。

注重文体活动, 提升团队观念。4月份, 县财政与国税、地税部门联合举办了第二届“财税杯”运动会, 干部职工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争先, 取得了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 财政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5月份, 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了建党90周年征文、摄影、书画竞赛活动, 共收到征文78篇, 书画摄影作品40余幅。在推荐上报的作品中, 有7人获得省财政厅表彰。11人获得市财政局表彰。6月份, 县财政局牵头与全县文明机关第三赛区9个单位成功举办了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晚会, 展示了财政部门的时代风采和良好形象,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注重信息宣传, 提升财政形象。充分发挥财政信息的宣传导向作用和辅助决策作用, 加强信息采编、上报工作。今年以来共编写上报信息300余篇, 其中:“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管理、民生工程、预防职务犯罪等方面的信息稿件财政部采用3篇、省财政厅采用8篇, 市财政局采用39篇, 县委、县政府采用170篇, 并被《当代陕西》、《西部法制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信息报送及采用数量比上年大幅增长, 在全市县区信息工作排名中名列第二, 既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也展现和宣传了岐山财政工作的形象。

注重调查研究, 提升工作水平。开展了“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主题调研活动, 全局100多名干部深入到大营、益店、蔡家坡等乡镇参观了小型农田水利、医疗卫生、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通过实地学习调研的方式, 使财政干部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果, 掌握了解到财政工作的重点和项目资金管理的办法, 进一步增强了做好财政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10月份, 为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各项惠民政策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财政局与县电视台合作, 组织开展了“惠民政策乡村行”宣传拍摄活动。通过走访群众、领导访谈、征求意见等方式, 全面总结财政惠民政策在支持新农村建设、公共卫生、统筹城乡发展、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效。11月份, 宣传片在县电视台《岐山新闻》栏目中连续播出9期, 使民生政策进一步深入人心。

篇4:提升税收管理与服务水平

关键词:电工管理;服务平台;高压客户;用电管理

中图分类号:TM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4-0157-02

1 客户用电管理的现状

首先,从事电工作业的人员来看,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偏低、安全意识较弱、操作能力不强、缺乏事故隐患排查及事故应急处理的能力、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等问题。其次,电工队伍逐渐壮大,目前厦门区域电工共有约1.4万人,每年新取证电工培训约1500人。第三,现有的电工管理中,仅有进网作业取证和电工资格复审的单一环节,对电工取证后的作业行为和技能水平没有长效机制进行监督和指导,导致供用电双方均存在较大安全风险。

据统计,2014年厦门地区共发生电力客户侧故障446起,其中波及公共电网的79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2 000万元。因电工管理缺位造成的客户侧用电管理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客户的安全可靠用电和电网的稳定运行。

2 提升的策略

在电工管理方面,建立电工管理相关机制,加强对客户电工作业行为的监督指导,避免因电工不当行为造成供用电双方用电安全风险和经济损失;在电工服务方面,以提高电工业务技能为目标,出台多重举措,加强供电企业对电工的培训和交流。运用以服务电力客户为宗旨、以提高客户用电管理水平为导向、以多维度构建电工管理与服务新型平台为手段的策略,以“六个一”(一场培训、一个基地、一个网站、一份报纸、一项办法、一项评定)为抓手,最终形成供用电双方和谐共赢的局面。

3 具体措施

3.1 “一场培训”——开展在岗电工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针对目前存在的进网作业电工管理侧重于取证培训,而取证后教育培训相对薄弱的问题,厦门供电公司每年开展若干主题、针对不同领域的电工开展免费的技能培训。2014年,厦门供电公司对厦门区域113家重要电力客户、重点保障电力客户以及106家电力大客户的1 000余名电工进行试点培训。培训邀请了用电检查、调度运行、配电维护、新能源发电、电气设备试验、电能质量等方面专家,对客户电工进行配电室巡视维护、应急停电处理、自备电源维护、与调度发接令等方面的教学和指导。2015年,厦门供电公司举办了110 kV电力客户用电安全管理培训班,针对110 kV及以上的专变客户电工进行了变电站房用电安全、电力调度管理、变电站值班与维护管理等方面培训,在理论培训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实际案例分析及变电站现场参观教学等互动环节,旨在提升110 kV客户电工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水平。

3.2 “一个基地”——建设专业实训基地,加强电工实操 技能水平

客户电工在取证后日常操作机会较少,操作的熟练度不够,在倒闸操作及事故应急处理过程中常常导致误操作的发生。因此,建设模拟实训基地,为客户电工提供一个实操煅练的平台,既是电工的迫切需求,也是供电企业实现安全管理的有力保障。厦门供电公司叶厝变实训基地建设有一套完整的虚拟电网体系,即是电气试验、继电保护调试、电缆故障探测安装试验、配网模拟操作、架空线路设备安装、土建规范施工等专业人员的综合型实训基地,也同步作为电工技能的实训及考试场所。

3.3 “一个网站”——建立“厦门电工服务网”网站

针对数量庞大的普通电力客户电工,利用先进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对电工的全过程实时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经过前期市场调研,厦门供电公司建立了“厦门电工服务网”,旨在搭建一个供电企业与电工之间的在线互动平台。

该网站分电工服务、电工管理两大模块。其中电工服务模块主要包含信息公告、电力政策法规宣传、进网作业电工取证报名、电工证遗失、变更申请办理、电工市场、电工违章记分在线查询、站内信息等七大功能。

同时,供电企业员工可以通过该网站核对进网作业电工证的真实性,在业扩中对电工资质进行把关。该网站的建立极大豐富了电工服务的内容,简化了电工培训及复审现场工作,实现了对客户电工服务的实时化、全程化。

3.4 “一份报纸”——创办《厦门电工之友》报

《厦门电工之友》报是福建省首份以电工为对象的报纸。创刊的宗旨是加强供用电双方信息交流,提升广大电工的理论技术水平,展示厦门电工精神风貌,借以营造稳定和谐的供用电环境。《厦门电工之友》报是厦门电工服务网的平面媒体,该报纸设有四个版面,第一版为品牌传播与政策法规,介绍供用电政策信息,宣传供电企业服务举措;第二版为安全生产,介绍用电安全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第三版为技术园地,介绍各类电气设备、节能节电等知识;第四版为互动平台,用于来信答疑、优秀电工展示等。

3.5 “一项办法”——制定电工违章记分管理办法

现阶段供电企业对电工管理未能深入,对客户电工的违章行为停留在口头告知、发放用电检查通知书层面,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厦门供电公司探索效仿《机动车驾驶员交通违章记分办法》的管理模式,制定了《国网厦门供电公司进网作业电工违章记分管理办法(试行)》。办法中规定了48种具体的电工违章行为,并依据违章行为严重程度,分为12分、6分、3分、2分、1分五档,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试点采用记分制来监督管理电工日常工作行为。

同时,在厦门电工服务网后台开发了电工违章记分管理模块。用电检查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依据记分办法,现场记录并告知电工违章行为,并将电工违章行为记分情况录入网站的电工管理模块中。厦门供电公司定期将电工违章情况上报电工取证颁发部门,由其进行考核处理。

过上述管理模式的建立,督促客户电工依法、遵规开展客户侧站房管理工作,对用电检查现场管理的闭环,电工自身作业行为的规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6 “一项评定”——制定星级电工评定办法

为鼓励电工提升自身技能水平,并为客戶选择优秀电工提供重要依据,厦门供电公司与劳动部门联合开展变配电值班工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分初、中、高级),结合进网作业电工取证进行管理,制定了《国网厦门供电公司星级电工评定办法(试行)》,根据电工技能水平及现场作业行为等综合条件进行“星级电工”评定,并定期在厦门电工服务网、《厦门电工之友》报上公布星级电工名单,表彰三星级电工。通过对电工等级进行划分,有利于电工技能水平的提高,同时让用人单位有选择性的对电工进行招聘,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4 取得的成效

4.1 提升了企业自身管理水平

通过构建电工管理与服务平台,填补了当前电工管理与服务的盲区,建立出台了如下规章制度、信息系统:

①制定了《厦门电业局进网作业电工违章记分管理办法(试行)》。

②建立进网作业电工管理与服务平台,即厦门电工服务网。

③创办了《厦门电工之友》报纸。

④制定了《国网厦门供电公司星级电工评定办法(试行)》。

4.2 提升客户用电管理水平

考虑到客户用电管理水平较为抽象,难以直接予以评价,采用客户电工配置数、客户设备年检率、客户年平均故障数、客户安全器具合格率、客户自备电源配置率等五个参考指标作为厦门地区219户重要客户(大客户)用电管理水平的评价指标。见表1。

实施新型的电工管理与服务的模式后,客户的各项用电管理指标均有提升。

4.3 经济效益估算

因为客户用电管理水平提升,其经济效益体现在多个方面。仅以客户年平均故障数为例,在厦门地区219户重要客户(大客户)中,往年的年平均故障数为19件,2015年则为8件。以每户单次抢修费用2万元,抢修时间为36小时,每小时经济产值5万元,每小时供电企业对每户的售电量2 200 kWh估算:

①直接经济效益。

节省抢修费用:2×(19-8)=22万元

增加售电量:2 200×(19-8)×36=871 200 kW·h

增加售电收入:871 200×0.7=60.984万元

合计直接经济效益:22+60.984≈83万元

②间接经济效益。

减少客户停电损失:5×(19-8)×36=1980万元

以上数据仅为219户重要客户(大客户)减少用电故障损失的经济效益,推广到厦门地区10200余家高压客户,预计在减少用电故障损失方面,将产生直接经济效益700万元,间接经济效益4 800万元。

5 结 语

作为高压客户用电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高压电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多维度的构建电工管理与服务新型平台,使客户侧用电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周彦伦.组建电工智网委 推进智能电网设备研制[N].中国工业报,

篇5:提升税收管理与服务水平

泗阳县地方税务局

为进一步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增加财政收入,提升税收管理水平,泗阳县地税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向县委、县政府建言献策,全力推进综合治税,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背景

近年来,由于房地产开发热潮的不断掀起,拉动经济高速发展,使地税收入呈现超常规高幅增长态势。另外,经济成份的多元化,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也使得税源更具隐蔽性和复杂性。为了保证地税收入能够持续稳步增长,防止因房地产行业发展波动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有效减少税收跑冒滴漏,营造公平的税收环境,我局适时提出推行社会综合治税的建议,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全县社会综合治税工作于去年启动,今年4月份全面推行。

二、做法

(一)反复调研,明确思路。2008年初,由县政府办公室牵头,县领导带队,组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赴山东招远、龙口,江苏扬州、常州等地开展综合治税考察调研工作。借鉴外地的经验,结合泗阳实际,确立了 “政府领导、财税主管、部门配合、社 1

会参与、司法保障”的社会综合治税工作思路,制定了综合治税工作实施方案,出台了《泗阳县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实施办法》和《泗阳县社会综合治税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综合治税相关文件。

(二)构建网络,搭建平台。为了构建综合治税工作体系,我县及时调整了综合治税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挂帅,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横向上把全县26个相关部门、单位作为综合治税部门,各单位明确综合治税工作第一负责人、分管领导、专(兼)工作人员和信息员;纵向上全县所有乡镇分别成立了综合治税领导小组和协税护税办公室,由各乡镇行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和办公室主任,同时在乡镇的相关部门、行政村(居)明确协税护税联络员。全县形成了县、乡、村一体的综合治税体系,初步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综合治税网络。

与此同时,县政府还安排专门人员,按照“使用简单,维护方便”的原则,开发了“泗阳县社会综合治税信息平台”,并将这一系统挂在县政府门户网站上,供协税单位上传与下载涉税信息,实现了信息数据交换的网络化、信息化,为快速收集、处理涉税信息提供了便利。

(三)领导重视,会议推动。4月30日县政府召开了全县社会综合治税专题工作会议,县直26个单位主要负责人,全县16

个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各单位综合治税信息员以及财税系统中层以上干部参加了会议,会上县委副书记、县长赵深作动员讲话;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张彤作工作部署,有关单位、乡镇主要负责人作表态发言。同时县政府与各成员单位签订了工作责任状。通过会议推动,全县各单位协税护税意识明显增强,在社会上营造了良好的综合治税氛围。

(四)组织培训,信息共享。按照县政府办公室出台的《泗阳县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实施办法》,根据各个涉税部门和乡镇的工作职责、要求,县综合治税办公室于5月初分别对各涉税部门的信息员及乡镇协税办公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单位信息报送的内容、表式、时限和要求。各涉税部门精心组织,于5月20日前通过信息交流平台完成了首次涉税信息传递,26个部门共向县综合治税办公室传递了3.6万余条信息。以后各部门分类型按月、季和年正常报送本部门的涉税信息,实现了税收信息共享。

(五)分析利用,强化征管。综合治税办公室对接收的各类涉税信息及时进行分类处理,分别向国税、地税和财政部门传递相关信息。为了把涉税信息转化为税源,纳入税收征管,县地税局还制订了《社会综合治税信息处理及考核办法》,通过加强对涉税信息的比对分析、筛选交办、反馈与跟踪,进一步管理和考核涉税信息的处理情况,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治税的增收作用。

(六)严格考核,稳步推进。县综合治税办公室依据《泗阳县社会综合治税工作目标考核管理办法》,认真考核各协税护税单位涉税信息的报送情况,并及时在综合治税信息平台上通报结果。县地税局也根据《泗阳县地方税务局社会综合治税信息处理及考核办法》,将综合治税信息处理、利用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围,有效地推动了综合治税工作顺利开展。

三、成效

通过综合治税工作的深入开展,增强了全社会的协税护税意识,维护了国家税法的尊严和公平,也提升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水平。

(一)提高了税源控管水平。推行社会综合治税,实现了税务部门单一管税到政府主导下多个部门综合治税的转变,形成了全方位税源监控的大格局,治税环境明显改善。

1、源头控管二手房交易税收。在二手房交易中,将税收前置,纳税人必须在开具发票并取得完税证明后才能办理产权转移手续,彻底杜绝了二手房交易税收流失现象。今年以来二手房交易入库契税121万元,入库地方各税120余万元。

2、源头控管货运业税收。依据交通运输和农机部门提供的户籍信息,各乡镇组织成立了物流公司,规范本地区货物运输业经营与核算,统一开票,及时完税,该税收同比增收1400余万元。

3、源头控管建安业税收。根据县招标办、建设局等单位的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建设信息,对各项工程项目建立分户台账,跟踪工程进展与纳税情况。县财政等相关建设付款单位,一律凭地税部门开具的发票付款,确保实现税收即时足额入库。

4、源头控管土地使用税。根据土地管理部门提供的土地面积,与信息系统比对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信息,督促企业按确认后的数据申报缴纳土地使用税,全年增加土地使用税收入近600万元。

5、委托代征零散税收。通过部门协作,对较为分散的零星税收委托有关专门机构或部门代征,既方便了纳税人,又提高了办税效率,降低了税收成本。如委托保险部门代征车船税,委托国税部门代征门临开票附征地方税,委托乡镇村(居)委会代征个人门面房出租税收,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6、促进日常税收征管。通过比对涉税信息,由等靠纳税人上门办税变为税务部门主动管税。综合治税办公室将获得相关税源信息在筛选、分类处理后,及时传递对应的征管分局,各分局提前介入,纳入日常征管,把大量隐蔽的、易于流失的税源变为可控管的税源;根据供电部门提供的用电信息,管理员在纳税评估时比对企业的电费状况,将税负差距明显的列为重点评估对象,督促企业及时自查补报相关税收;通过工商、卫生、教育等部门提供的开业、关停并转等信息,主动要求纳税人即时办理开

业、变更和注销登记,随时掌控税源、户籍动态变化情况。

(二)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实施综合治税,地税部门不仅掌握了更多的涉税信息,也增强了税收控管能力和组织征收力度,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税收收入的增长。至今年10月份,全县地税收入同比增收1亿元,增长61.2 %,其中综合治税因素增收2600万元。

篇6:提升税收管理与服务水平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按计划到2015年,东丽区城市化率将达到95%以上。随着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民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维护自身权益意识等逐步增强,对社区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居民的新期待,张贵庄作为中心城区,如何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水平,促进社区宜居环境的改善,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指数,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群众性团体、民间组织的作用,建设和谐社区是摆在我们面前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一、社区管理服务的现状分析

张贵庄街地处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位于东丽区中心城区,东至外环线与丰年村街相邻,西连河东二号桥,北靠京山铁路,南接新立街崔家码头。街域面积2.88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余人。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一是管理机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截止目前,街辖18个社区居(家)委会,现有工作人员145人,由居干、劳动协管员、大学生公益岗和街下派干部四部分人员组成;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个;社区老年日间照料站2个,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促进了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二是管理与服务人员结构不断优化,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街有社区专职人员145人,协警140人,保洁员150人,义务巡逻队600余人,楼栋长1130余人,社区服志愿者5120人,与社区签署共驻共建协议的单位达20余家,已初步形成由专、兼职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共同组成的社区服务队伍。三是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不断扩展。社区服务内容涉及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优抚救济、公共卫生、计划生育、文化体育、社区治安、环境治理、住房保障、法律咨询、消费维权以及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等。四是新型社区管理运行机制初步建立。由政府和居委会独自提供社区服务的传统格局有所改变,以政府为主导,社区居委会、社会企事业单位、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局面正在形成。五是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近年来,区政府加大了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投入,设施了“白、亮、净”和“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在11个社区推行了准物业管理,实现了全日制保洁,社区面貌明显改善,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明显增强。

但是,社区服务的水平与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第一,社区管理体系不够科学。目前在社区管理乃至政府的组织体系中没有一个权威部门充分调整、安排资源,条块分割形不成合力,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社区职能定位不够准确。一方面,各行政职能部门仍然把社区当作基层行政部门,社区居委会行政化、机关化现象严重,社区自治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居委会承担物业管理和各职能部门无人管、不愿管,又不得不管的大量工作,不堪负重,社区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第三,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不够完善。一方面,60%的居委会基础设施不达标,功能单一,总体水平不高;另一方面,社区内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利用,社区服务工作受到限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和居民群众的需求。第四,缺乏社区发展战略规划和一系列社区发展配套政策,社区发展的方向、目标不明确。

二、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构思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不断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坚持“共驻共建”,动员驻区机关、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广泛参与社区建设,实现横向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效益双赢;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既要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强化薄弱环节,促进社区建设的均衡发展。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特色明显”的生活共同体。

(一)突出对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的管理与服务

加强社区就业管理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中心作用,建立社区内失业就业登记、就业困难人员申报认定等动态管理制度,提供就业法规政策的宣传和咨询。核实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情况,协助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收集、发布就业信息,开展职业指导、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通过提供就业再就业咨询、再就业培训、就业岗位信息服务和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等,为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及新增就业人员提就业服务。加强企业离退休人员社区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协助调处辖区内劳动争议。

加强社区救助管理服务。眼睛向下,关心社会基层和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抓民生之本、解民生之急、排民生之忧。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就业及收入状况,切实做到“应保尽保”。采取特困救助、临时救助、专项救助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社区救助服务。进一步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

加强社区助残养老管理服务。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加快老年和助残公共服务设施、应急服务网络建设,为居家的孤老、体弱多病和身边无子女老人提供各种服务。动员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为优抚对象、残疾人及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服务。

加强社区卫生和人口计生工作管理服务。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重点,实现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大力培养社区卫生服务技术和管理人员,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保证服务质量。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保障功能,推进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疗机构协作,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机制,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多样化、方便化和家庭化的卫生服务需求。

加强社区文化、体育、教育工作管理与服务。发展面向居民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便民读书、阅报、健身等活动场所。加强对社区休闲广场、演艺厅、棋苑、网吧等文化场所的监督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调动社区资源和力量支持和保障社区内中小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不断提高居民素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活动,建立覆盖各类人群的多渠道、全方位的社区学习服务体系。

加强社区安全稳定工作管理与服务。健全社区治安联防、突出问题联防、平安建设联防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社区安全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健全社区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推行司法调解进社区,畅通居民诉求表达渠道,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居委会在调解民间纠纷、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社区、把稳定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强对矫正对象的教育、管理和帮扶,增强社区矫正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深入开展打击“黄赌毒”和传销等工作。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增强居民法制观念,引导居民以理性合法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三级管理服务体系,推行“以房管人”,依托社区楼栋长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逐步实现流动人口的居民化待遇。

加强社区环境工作的管理与服务。以建设现代化宜居中心城区为目标,深入开展社区居民做好街巷保洁、爱国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教育,增强居民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继续搞好社区“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五化工程,为居民群众营造文明、整洁、和谐的生活环境。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集中治理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建立全覆盖、无缝隙、高效能的长效管理机制,推进社区环境综合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

(二)突出对社区基层组织体系的管理与服务

完善居民自治组织。坚持以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带动社区居民民主,完善居民民主选举制度,保障居民群众的选举权;完善居务公开制度,保障居民群众的知情权;完善居民会议制度,保障居民群众的参与权;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组织居民有序开展监督评价活动。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保证社区居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使社区居委会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组织。指导和监督社区内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工作,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探索网上论坛、民情恳谈、社区对话等有效形式,加强居民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评估和监督。

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同时,加强引导和管理,使其在政府和社区居委会的指导、监督下有序开展服务。

积极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培育社区志愿服务意识,弘扬社区志愿服务精神,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积极动员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优化志愿人员结构,壮大志愿人员力量。指导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使志愿者本人需要帮助时,能够及时得到志愿者组织和其他志愿者的服务。指导志愿组织和志愿人员开展社会救助、优抚、助残、老年服务、再就业服务,维护社区安全,科普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水平。

(三)突出社区管理与服务方式的创新

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或社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该组织隶属区政府直接领导的综合协调部门,其主要作用:负责研究制定社区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出台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理顺“条块分割”的工作关系,明确园林绿化、房屋修缮、市政公共设施等的管理权属,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执法权限和范围;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组织协调、推动落实、检查指导各项工作。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协同共建的强大合力。

强化社区服务平台建设。一是严格按照标准配置社区工作用房和社区公益性设施,并将此纳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社区发展规划。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使用,应广泛征求社区居民及所在地街道办事处的意见。未按规划要求建设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不能通过验收。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要根据规定将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交给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使用管理。二是整合区各部门在社区拥有的公共设施与资源,统一为社区居民服务,积极推进社区“日间照料、老年大学、康复中心”等形式多样的“一站式”特殊服务,提高为社区及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三是提高社区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快建设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最大限度实现社区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形成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全面支撑社区各项工作实现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提升社区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

加大社区综合执法力度。充分发挥区综合执法局、房管局、市容委、环保局、建委、工商局等执法部门的作用,加强对社区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容市貌、社会治安、房产物业、市政实施、外来人口等方面联合执法和综合管理的效能。

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对社区建设的分类指导,研究制定和谐社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编制《社区管理明白手册》,将“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特色明显的生活共同体”的和谐社区管理目标逐一量化。研究制定管理办法,改进完善评估方法,丰富创建内容,拓展创建渠道,努力实现创建活动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积极开展“共驻共建”活动,努力实现党建工作共创、思想工作共抓、社区服务共办、社区治安共防、社区环境共治的良好氛围。加强创建活动的推动落实和监督检查,注重总结宣传典型经验,发挥先进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我街和谐社区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拓宽选人渠道,优化人员结构,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社区工作者,不断提高社区居委会成员及聘用人员的生活补贴、工资、保险等福利待遇。积极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试点。

(四)健全对社区公益事业投入体系建设

加大财政对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投入。将街道办事处工作经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人员报酬、人员培训,社区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等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方面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的机制,逐步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对社区组织开展的公益性服务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微利服务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适当赋予街道办事处经济职能,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以减轻财政投入的压力。

完善社区财力的保障机制。推行社区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凡属各职能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不得转嫁给社区居民委员会,凡依法应由居民委员会协助的事项,应当为居民委员会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给社区居民委员会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上一篇:关于描写愚人节的精选作文下一篇:美容院POP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