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桥小学互动式卓越课堂上课总结

2024-04-10

沙桥小学互动式卓越课堂上课总结(精选6篇)

篇1:沙桥小学互动式卓越课堂上课总结

互动式“卓越课堂”起点示范课、汇报课教研活动总结

大足区龙水镇沙桥中心小学校 张红彬

根据渝教基 2012.53号文件《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我区制定了“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我校在精心策划和组织下,开展了新教师“互动式卓越课堂”起点示范课、汇报课教研活动。

“卓越课堂”强调转变思想,落实新课程标准精神,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我校根据卓越课堂的相关要求,也提出以下教学模式:情境激学——质疑问学——同伴互学——展评导学——实践验学,并尝试通过此次活动践行该模式的有效性。活动前后历时两周时间,主要以“传、帮、带”的形式,由数学学科的王安琼老师、英语学科的张红彬老师、语文学科的陶勇老师,分别上了示范课,重点突出卓越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育理念,强调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第二周再由与前面师徒结队的新老师:叶立仪、俞珍、黄路蔓和王靖然四名老师分别上了汇报课,为我校进一步推进“卓越课堂”迈开了自信的第一步。

一、领导重视,同事相帮。

10月8日,下午集体会议后,学校决定以师徒结队形式,开展一次新教师“互动式卓越课堂”起点示范课、汇报课教研活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次教研活动,王家富校长、张文书记、陶朝伟副校长、教导处李鸿泉主任都亲自参与了此次活动的听课,说课和评课活动。其余教师也抽空堂课积极参与听课学习,并在活动的准备过程中献计献策,主动为新教师出点子,找思路,谈方法,课后主动与新教师交流得失,其教研氛围空前活跃。

二、精心设计,示范引领。

根据各教师上课年级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老教师们就教学内容的设定、教学目标的把握(包括总体目标、分级目标)、教材的灵活运用、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多元化等都作了全面分析和示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孩子在实践中、探索中快乐习得真知,充分体现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数学学科的严谨性和生活性的统一,教师们都运用了电子白板的辅助教学优势,最大程度地优化了课堂教学环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全面发展了学生综合发展能力。新教师们也反复向老教师们请教,导学案的设计改了一遍又一遍,教学课件找了一个又一个,分析对比,修改融合,力争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各位同事,学习态度之端正,敬业精神之高尚,真是让我们高兴万分,沙桥小学终于有新鲜血液注入了,他们的调入,让我们看到了学校的希望和未来。

三、师徒互评,教学相长。

教学示范课和汇报课后,无论是上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主动交流学习体会,对各位上课教师的闪光点作了中肯的评价,对于存在的问题也诚恳提出,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为以后打造“卓越课堂”出谋划策,学校领导也集中组织了全体教师参与了上课教师的“说课”,指定听课教师的“评课”,并聆听了学校领导的全面总结。尤其是老教师对新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方面,都作了详细指导。但新教师们呈现出的青春活力却是我们老教师无法比拟的,他们更让孩子们亲近、喜爱,在少经磨难的年轻人身上能看到积极上进,不耻下问的精神,稳定、老验的个人能力的展示,却是我们未曾预料到的。只是个别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还有待学习、提高。

四、资源共享,走向卓越。

对于我们农村学校,相对资源贫泛,但我区的区本教育资源网站、农村中小学远程资源网站、12999网站(包括语文网、数学网、英语网等)、优酷视频等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优秀教学资源,这些网站里既有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及分析、方法引领、教学反思、心得体会,专家点评,还有教学课件等相关教学资源库,我建议我们的教师除了校本资源的交流外,要充分发挥远程资源的辅助优势,取长补短,择优使用,超越自我、超越他人,让我们用心打造的“卓越课堂”真正走向卓越!

篇2:沙桥小学互动式卓越课堂上课总结

一、“互动卓越课堂”的整体特征

学生学习兴味盎然——生动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有效开展自主学习的最大内驱力。“互动卓越课堂”强调充满学习趣味的课堂情境——只有创设对学生有足够吸引力的情境, 学生才会有主动进入情境的意愿, 才能产生真实的感受与体验, 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生动的课堂, 追求的是和谐、交融的学习情境, 及学生对这一情境的充分认同, 由此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同建构的心理基础。

教师教学机制灵活——灵动的课堂。建构主义认为, 在课堂情境下, 教师的角色应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在“互动卓越课堂”的学习情境中, 当学生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 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时。一方面要求学生更多的管理自己的学习;另一方面则要求教师必须能根据维果斯基提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理论, 灵活调整支持、组织策略。灵动的课堂, 是将教师置为学生学习的“配合者”的角度, 强调对课堂情境形态的深入了解和对教学活动策略的即时调整, 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多元智慧交相辉映——律动的课堂。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 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互动卓越课堂”的学习情境中, 学生们建立起学习共同体, 共同思考各种现象、理论和观点, 进行讨论和协商;在这一学习共同体中, 不同心理状态、不同学习基础和不同智能倾向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思维的碰撞, 与学习情境达成高度契合, 整个课堂如同交响曲。既有学生独立的思考和体验, 又有这些思考与体验交汇形成的共鸣。律动的课堂, 描述的是学习共同体各成员间默契与共鸣的状态, 追求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情境中的目标 (锚) 的高度统一。

师生情感水乳交融——感动的课堂。设计真实的任务, 是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之一。“互动卓越课堂”通过合理的情境设计, 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学生由此产生更为直接的经验, 而非仅仅去听取别人的经验介绍或讲解;在这一学习情境中, 教师与学生是共同的情境亲历者, 双方在共同的体验基础上, 更易达成情感的共识;在此背景下, 教师为达成建构目标而进行的组织、引导和协调行动, 就更能引起学生的认同并由此产生协同的学习行为。感动的课堂, 是将新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融入整个课堂流程, 通过产生积极的、师生共通的情感体验, 来形成更为和谐的建构情境。

课堂进程行云流水——流动的课堂。新知的建构源于学习者通过情境体验, 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互动卓越课堂”通过创设情境鼓励自然的“生长”, 杜绝片面的讲授和灌输, 逐步减少教学的外部控制, 让整个课堂进程如同水流一样, 让其自然的流向目标, 学生既是课堂流程的参与者, 更是流程演进的推动者。流动的课堂, 强调课堂情境给予学生更符合认知规律的学习环境, 使建构成为流程演进的必然结果。

二、“互动卓越课堂”要素特征

学生主体活动—课堂活动定位。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课堂一切活动的核心。因此, 教师要做的应该是学习设计而非教学设计, 要编制“学案”而非“教案”, 要思考的是学生“怎么学”而非教师“怎么教”。在课堂流程中,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占有绝对优势的时空配比, 教师提供资源, 参与活动, 协调关系, 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配合者, 而非课堂时空的支配者。

学生自主行动—课堂活动动力。学习情境的营造、课堂流程的演进、学习目标的达成的源动力, 应来自学生的自主学习, 而非教师的讲授。教师可以搭建阶梯, 指示方向, 但不能转述答案, 展示结论。学生学习的过程, 实质是其在课堂情境中体验、感受、转变、内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无可替代, 也无法替代。

教师因势引动—课堂推进方法。教师根据学习进度, 与学生一起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面对情境产生的真实反应是重要的学习资源, 这些生成性内容可能就是学生学习的理解节点, 应用难点和内化重点, 教师面对即时生成的内容, 应保持最大的尊重与理解, 适当抛锚定标, 矫正预设内容和目标, 增强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契合度。

多元互促互动—课堂活动形式。我们虽然将参与学习活动的所有成员称为学习共同体, 但他们同时更是具有能动性的独立个体, 而他们之间的差异性, 就是学习活动的最大资源。教师的学习活动设计, 就是要激发这所有课堂时空内的能动性元素, 使其发生多层次碰撞。碰撞的过程, 就是交流沟通的过程, 就是整理思维的过程, 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 也就是学习的过程。

目标多程回动—课堂效率保证。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应围绕学习目标展开, 因此, 在情境创设时, 应设置与目标正相关的条件进行引导;在自主学习时, 应利用教师灵活参与各组活动的实际, 进行点拨矫正;在学习展示时, 应充分使用评价手段, 鼓励与目标方向一致的表达;在学习监测时, 应精心规划达标内容, 复核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三、“互动卓越课堂”学生活动特征——主动

(一) 建立学生活动的基本组织结构——学习共同体, 提高学生对学习相关事务的主动性

1.降低班级事务难度, 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我们基于“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建立起学习小组后, 提出“事事有人做, 人人不得闲”, 在组内建立与班委相对应的“组委”, 让每一位组员至少担任一个“组委”职务, 通过将班委的工作进行分解, 将1个人对50个人的工作分解成7个人分别对应7个人的工作, 降低相应事务的参与难度, 实现班内事务不仅“人人有机会”, 更是“个个能胜任”。2.增加学生评价关联度, 提高学生对学习相关事务的主动性。我们提出“学业、常规, 捆绑评价”, 对学习小组实行常规管理和学业表现的双线评价;采用日常课堂表现与检测学业成绩相结合的过程化评价;实施“日记录, 周反思, 月评优”的短周期评价;推行组员个人对小组团队负责的捆绑评价。增加评价关联度, 实质就是通过评价手段明确学习相关事务的应有地位。同时, 强化学生在团队中的责任心与荣誉感, 进而为有效的开展学习活动创造条件。3.强化学生培训力度,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从传统课堂转为互动卓越课堂, 需要老师尽快帮助学生尽快形成自己的学习能力, 才能实现真正的主动学习。我们提出, “一月手把手, 两月教师只动口, 三月学生自己走”, 以自学为例, 在第一个月, 老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 如何勾画, 如何标注, 如何梳理;第二个月主要规定学习成果的呈现形式和质疑可能的思维方向;第三个月则只需圈定自学范围即可。很多时候, 学生并不是不愿意主动学习, 而是不会主动学习;老师不仅要指给他们走的方向, 还要教会他们如何才能走向远方, 更要提供充足的时空让他们自己去走。

(二) 丰富学生活动要素——增加课堂感官维度, 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

“眼口耳手脑, 一个不能少”, 合理、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就是要避免传统课堂中片面强调“听”课的倾向, 尽量多的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 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 强化感受和体验, 进而提升其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

动眼观察——阅读是最基础, 也是最重要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动眼”, 就是要学生充分调动视觉感官, 在圈定的活动范围内, 明确自学内容, 开展阅读自学, 并完成对应的学习成果。

动口表达——表达是对思维的整理, 表达的过程, 就是思维形成的过程。在课堂上“动口”, 就要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的课堂机会, 既展示学习成果, 也提出学习质疑。

动耳倾听——倾听是对自我及他人的尊重, 更是头脑风暴的前提。在课堂上“动耳”, 就要规范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 既看重自我学习的重要性, 又关注相互学习的必要性。

动手验证——写下来, 不仅是对知识的应用, 更能形成更牢固的肌肉记忆。在课堂上动手, 就是要通过学习活动将头脑中的、自己说出的、别人表达的内容, 转化为纸面上的内容;就是从思维的过程转化为行动的过程, 也就是能力形成的过程。

动脑发现——让学生的头脑全程参与学习活动, 让“静悄悄的革命”发生在思维深处。在课堂上动脑, 就是要鼓励学生尊重体验和自我感受, 勇于质疑, 成为学习活动中真正有能动性的独立个体。

动情感悟——学习活动, 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更是学生形成情感共鸣的过程。在课堂上动情, 是将新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融入课堂, 通过产生积极的、师生共通的情感体验, 来形成更为和谐的建构情境, 让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成为学生知识的建构中的正能量。

四、“互动卓越课堂”教师活动特征——引动

引例设景——建构不可能突然发生, 其实质是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碰撞与衔接。“引例”即“援引实例”, “设景”即“创设情境”, 也就是通过展示新旧知识冲突的真实案例,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并产生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其中“例”中含有的社会特征, 和“境”中所具有的合理性, 将直接影响建构的效率、学习的效益。

引探析疑——在情境中主动展开探索的过程, 实质就是建构的过程。“引探”即“引导探索”, “析疑”即“剖析难疑”, 也就是教师主动参与到学生情境探索的过程中去, 解决其中可能存在的个体性问题, 以帮助他们在情境中完成方向明确的建构。需要注意的是, 这个过程始终只能是“指引方向”, 而不能是“呈现结果”。

引论导学——在情境中的体验与感受各不相同, 学生通过讨论来与别人的经验进行对比和印证, 矫正或重构由此产生。“引论”即“引导讨论”, “导学”即“学习导向”,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时刻关注内容走向, 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又确保讨论的集中度。我们要开展的是有目的的讨论, 而非泛泛的, 或敞放的讨论。

引路寻规——讨论的结果会呈现松散的状态, 必须要通过整合来总结规律, 提升学习层次。“引路”即“引导思路”, “寻规”即“寻找规律”, 在一个阶段的讨论后, 所有可能的结论完全以自由的状态存在于这一时空区间, 必须要完成对结论的收束才能帮助学生完成清晰的建构。这一过程, 可由教师完成, 也可由教师提示学生完成, 也可由学生独立完成。

篇3:如何打造小学数学卓越课堂初探

关键词:小学;数学;卓越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182-01

打造数学卓越课堂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知识上有进步,有收获。它既为学生当前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又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数学的卓越课堂要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一定的发展。我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打造小学数学卓越课堂有以下几点愚见:

一、备好课是打造卓越课堂的前提。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不论任何课程,要打造卓越的课堂,备好课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数学也是一样。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备课不但要经过全面、严密的思考,还要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充分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才能为一堂卓越的数学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备好一堂课要注意三个方面:

1、备好教材。教師一定要吃透教材,充分掌握编者的意图,明确教学目的,找准教学重难点。否则,课堂就失去了灵魂。

2、备好教学过程。小学数学教学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法选择对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3、备好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必须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了解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打造卓越课堂有很大的帮助。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打造卓越课堂的关键。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我觉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引入新课要新颖。一堂课成功与否,最主要的就是看学生有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因此,新课的引入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十分的重要。所以,新课的引入一定要有新颖性,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讲新课时,教师一定要“精讲少讲,注重练习。”因为学生的注意力是有一定时间限制的,所以讲课一点要把握住重点,不能面面俱到。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持久。

3、巩固练习一定要有趣味性。要巩固新知识,练习就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手段。学生天生就好动,最好能把练习与游戏相结合,从多角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越来越浓,对新知识的掌握才会更加的牢固。

三、突破教学难点是打造卓越课堂必不可少的一环。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教师要尽力用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不然非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对突破教学难点有较大的帮助。

1、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找一个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引入教学难点,由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的解决问题。

2、围绕教学难点设计合理的游戏或竞赛,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激活学生的思维。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辅助教学。

1、运用多媒体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都比较令人头疼,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们早已失去了兴趣,改变课堂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规律,领悟数学思想等。如我在教学整数乘法的时候,考虑到我们学校地处偏远山区,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家境比较困难,零用钱肯定不多,于是,我就用一百元的人民币图片来引入新课,当学生们看到一百元的人民币图片时,“哇,一百元”,学生们都激动不已,这时,学生们的注意力就被吸引起来了,再出示疑问:十张一百元是多少钱?学生们马上就自行开始计算。这时,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

2、合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巩固学生新知。交互式电子白板由硬件电子感应白板和软件白板操作系统集成。它的核心组件由电子感应白板、感应笔、计算机和投影仪组成。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游戏功能,设计合理的游戏与竞赛,对于学生巩固新知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我在教学《角的分类》这一课时,对于练习,我设计的是一个闯关竞赛的游戏,在游戏中我设计了四个关卡,第一关是两种类型角的分类,第二关是三种类型角的分类,第三关是四种类型角的分类,第四关就再加一些学生们容易出错的角让学生们去分类。如果四关都没有错,就可以获得“学习之星”的荣誉称号。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不仅在游戏中巩固了角的分类的知识,提高了练习效率,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卓越课堂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人的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自学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自学能力太差的话,他就很难适应这个日益现代化的社会。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成为了我们教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我认为以下两个方面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1、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目前绝大多数的小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便导致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有效地学好知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自学的方法。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自学不是随便翻翻书,看看图画,读读文字,而是要在自学时不断的提出“为什么”,将不明白的地方打上记号,试着去做一做,将不明白的地方争取弄明白,的确弄不明白的再通过课堂老师讲解获知答案。

篇4:沙桥小学互动式卓越课堂上课总结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节奏;卓越课堂

在全国各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遍地开花的大时代背景之下,重庆市全体中小学教师积极投入到了“卓越课堂”的建设行列。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清醒地认识到: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关注的重点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积极从单纯的语文知识传授中解脱出来,着力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健全完美的人格,让语文课堂所承载的内容日趋丰富和立体化。这就要我们从挖掘教材容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自身对课堂节奏的调控能力入手。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调控好课堂节奏,就一定能奏出语文课堂教学的妙音,使学生在低负高效地接受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发展他们的全面能力。怎样才能有效调控课堂节奏、成就小学语文卓越课堂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付出努力:

一、语言表达调控教学节奏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运用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地域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当的教学语言,以典范性、科学性、可接纳性和生动性指导教学语言的选取来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节奏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就是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修养,使自已在课堂上的讲述,既能保持教材内在的逻辑联系,又能在细节问题处理上,做到具体生动,形象鲜明,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使教育的语言节奏与学生的生理及思维节奏合拍,使学生能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有的教师语言一贯低沉和拖沓,有的则一贯高昂和短促,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学生的精神疲劳,影响课堂效率的提高。苏霍姆林斯基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教育素养不宜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语言修养问题。”可以这样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故语言修养的问题应该成为我们全体教师特别关心的问题。教师的语言首先要准确、明晰,这样才能达到数学目的。同时,在语调上要谦逊温和,抑扬顿挫;在速度上要缓急有致,张弛有度;在风格上要刚柔相济,或庄或谐,或侃侃而谈,如唠家常,或一唱三叹,余音袅袅。唯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才高,我们的“卓越课堂”才有望实现。

二、神情行态调控教学节奏

神,是指教师的精神状态和神采;情,是指教师的表情和情调;行,是指教师的行为举止和教学动作;态,是指教师的教仪和教态。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老师们关注的焦点;同时,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是学生们关注的焦点。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对学生的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课堂节奏的调控过程中,语言表达作为一种直接的调控手段。但同时,教师的神、情、行、态虽然是非语言性的因素、无声的因素,但它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教师的语言表达犹如美味佳肴的主菜,而教师的神、情、行、态则如同菜肴的调味品和佐料。充分运用神情形态这些无声因素,使之成为非语言性的教学表达方式,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节奏,从而对卓越课堂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课堂气氛调控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这种变化可称之为内部节奏。教学情境和课堂气氛正是这种内部节奏的表现和反映。不管教师或学生是否意识到,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情境和气氛中进行的。课堂上,师生双方以及学生之间在思想感情上又总是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气氛使教学过程充满了感情色彩,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心理体验。因此,积极地创设教学情境和课堂气氛,使之形成有机的变化,就会成为促进教学的适宜节奏。

课上,如果学生情绪涣散低落、烦躁惊恐,教师就是口惹悬河,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若课堂上洋溢着积极热情、欢快喜悦的气氛,那么,这就为合理调控课堂教学节奏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表现,利用各种教学机智,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控制课堂节奏。当发现学生疲倦时,教学应变化一下节奏,轻松一下,穿插一些有趣味的东西,以活泼课堂气氛;当发现多数学生已听懂教学内容,表现得漫不经心,注意力分散时,应加快节奏,增加密度。当然,节奏控制预设的方案再周密,也赶不上课堂教学的瞬息万变。课堂上学生学习过程中“朝晖夕阴”的学情,是节奏控制弥足珍贵的课堂资源,能否灵活调控,关键是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教学水平。

四、快慢相宜调控教学节奏

在当前的信息社会里,信息来源广,信息量大,信息传递迅速,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并不断提高学生对信息鉴别、选择和加工的能力。因此有人提出:“当我们从自己所能理解的最大的单位开始的时候,我们学习得最好。”这就从整体上阐明了,教学的节奏要适当加快。所以教学节奏中的快与慢,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包含着教学内容的多与少。赞科夫在谈到传统教学的缺点时曾指出:一是教学内容十分贫乏,学生的知识面太窄,见闻太少;二是教学进度太慢,过分强调了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以至学生的发展往往在“原地踏步”,停滞不前。

因此,在教学中克服拖沓,达到精练,这是我们的目标,但要达到这一目标也不是单纯靠追求快节奏就能奏效的。现代生活的节奏是多种多样的,现代教学活动的节奏也是如此。如果一味强调单一的快节奏,那就不是教育教学生活,而是机器转动,不是活生生的人在学习,而是机器在学习。这就是说,该快就快,该慢就慢,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快慢相宜。例如,刚接一个教学班,开始就不妨把速度放慢点,让师生有一个互相熟悉的过程,一旦相互熟悉或相互适应后,就可加快进度;又例如,针对小学低段的学生,在课文品读赏析中应该放慢速度,但如果在小学中段的语文课堂上,能把后面的某些内容提早进行渗透的话,那么在学习后面的内容时,就能加快了。只有确保快慢相宜,学生才不至于厌倦,也不至于烦躁,他们才能学得轻松愉快又劲头十足,教学效率才提得起来,卓越课堂才不会沦为一句空话。

篇5:沙桥小学互动式卓越课堂上课总结

关健词:小学数学 卓越课堂 条件

卓越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梦想,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希望,有了卓越的课堂,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卓越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课程标准提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教学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在课堂上,学生进行练习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学困生反应迟钝,解题速度慢,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把题做完;而优等生则反应灵敏,解题速度快,完成之后无事可干,浪费了不少学习时间。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实际,对学困生只提出一般要求,只要求完成必做题;而对于优等生则要求能用多种方法解答的,尽量要用多种方法,还要求找出最佳方法。

二、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为卓越的课堂保驾护航

古印度有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人与人的差距分先天和后天,先天的差距是无法更改的,但后天的行为和发展却主要靠自身的勤奋,此之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而后天的打拼中,良好的习惯让人终身受益。小学阶段正处于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

据多年来的教学观察,那些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往往也是行为习惯不良的人。以平时的写作业为例,优生的作业本总是工整而翔实,对于出现的错字和错题都能及时改正。而另外的一些同学要么是懒于动手,要么是随意记在本上,有的即使有一个笔记也是三言两语,草草了事。而上课的习惯反差更大,优生上课身正,腰直,两眼直视黑板,侧耳细听,手中的笔不停的在记录,生怕错过了老师说的话。同时,遇到疑难,及时提问,研究讨论,直到弄懂方才罢休。而另一些同学,课堂上坐姿庸懒,神思游荡,偶一听之,好似梵文天书;回答问题更是前言不搭后语,一副束手无策,一愁莫展,破罐子破摔的神情。这样的学习习惯带来的当然是天壤之别的学习效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使一个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力。同时,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性格的塑造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稳定,常无法做到持之以恒。因此,老师要善于打持久战。

三、良好的自学能力是卓越课堂的坚强后盾

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 、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 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课后复习——学 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来。

数学教学的关键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与自觉钻研数学的习惯,“授人以渔”使学生终生受益。

四、构建媒体型学习模式,追求卓越课堂

使用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完成比原先更多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利用信息资源,可以节省教师的备课实践;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等。对学生来讲,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要学到比原先更多的东西。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教学信息,提高学习效率;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一些难点问题的突破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运用传统教具很难讲清楚,并且花时较多,而利用计算机模拟剪拼,把圆等分成8份、16份……多次投映,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在有限的时空内得到妥善解决。这样,既有效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然而,在使用媒體课件教学时,要根据课堂的需要合理使用课件,课件始终应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教学围绕着课件,要“身体力行”,要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为准则。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实现了卓越的课堂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不会是一句空话,才会落到实处,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才会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才会为他们今后能成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尧成,向鹤梅.小学数学课程标准[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莉,陈秋宾《做创造的教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经典案例》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

篇6:对打造小学数学卓越课堂的探索

关键字:小学数学;探索;卓越课堂

G623.5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到真正的知识,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希望把心血浪费在没有结果的事情上,所有人都不想做无用功,因为那既浪费时间,也消耗精力。因此,学校、教师应重视创建小学数学卓越课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以及老师的共同努力,本文从教师、学生两方面着手,论述创建小学数学卓越课堂的途径。

一、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作为教师,他们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导者,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启蒙家,接受新奇事物对小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对同学们进行开导,让学生了解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数学这门课。在教师教授新课的途中会发生一系列的问题,而要解决问题教师就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在分组的时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正做到公平的分组,教师可以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在一起,这样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可以借此机会向同伴学习。又如,在上复习课时,可以将同一层次的学生安排在一组,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在不同的情况下,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补,同时建立起一个温暖和谐的班级,创建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反过来影响到更多的学生,如此循环往复,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让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下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它可以在增进同学友谊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合作中改进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新时期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得到广大教师及学生的认可,是适合教师和学生的合理的教学方式。在进行分组后,教师就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以下是可以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习惯的一些措施。

1.让学生养成认真思考、勇于发言的习惯

合作学习的目标是让小组内所有的成员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共同的探究、讨论,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以集体智慧解决个体无法解决或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小组中,教师要鼓励学习大胆发言,认真思考,勇敢的把自己的问题说出来,最后让小组成员去探索、去讨论,这样,可以真正帮助到有困难的学生,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作用,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2.让学生学会聆听别人的意见

聆听是一种尊重别人的行为,在小组学习中,让学生学会聆听,是学生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从别人的话中,你可以得到很多的启发,比如,发现别人与自己的不同,经过不断的研究、寻找,就可以从小组其他成员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小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习惯去听取别人的意见,相反的,他们跟倾向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要积极的参与到小组学习当中去,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聆听。

3.让学生养成合作实践的习惯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一个知识水平高但是没有实际经验的人,在逐渐被社会淘汰,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真正的走上社会,让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小组成员之间的实践,不仅能够体现小学生的智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此,教师在设计实践操作题的时候,可以找一些必须要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才能完成的题型,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

三、教师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恰当性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独立思考要求学生在不借助外界帮助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来解决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时候会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时候他就会去寻找帮助,经过学生之间不断地的努力,最终解决存在的问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有些教师甚至阻止学生之间的交流,这个问题值得所有教师去探讨。

2.抓住学生独立思考时出现困难的时机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教师给学生的问题往往是学生认为有难度的、难以解决的,这样,学生在思考时出现障碍就显得很正常。很多人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理所应当的让教师给出答案,但是,如果教师直接将答案公布出来,学生就不能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就不能从真正意义上了解问题的来源,当问题再次出现,学生还是不能有效的解决,所以教师要在学生出现苦难时鼓励学生去讨论、去探索,适当的时候给以指导,最终让学生学懂、学透数学知识。

3.利用学生思维不全面的机会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解决同一个问题有着多种多样的办法,但是小学生由于年龄等方面的原因,认识問题时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中国有句古话:“众人拾柴火焰高”,可见,一个人的观点始终没有集思广益带来的好处多,所以教师就要考虑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互相了解、互相补充,让学生看到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观念,进而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上一篇:【课后反思】我的未来不是梦_音乐_初中下一篇:关于盼春节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