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结构如何设计

2024-06-04

股权结构如何设计(精选8篇)

篇1:股权结构如何设计

初创公司股权分配---应该如何设计

一、什么类型的公司需要《股权分配协议》?

1股东人数超过3人,股权构成较复杂;

2未来可能会有新股东加入,或者老股东退出;

3成立或刚成立公司,希望建立一个合理的股权结构。

二、《股权分配协议》里有哪些重要内容?

(一)约定合伙人之间的股权比例及持股方式。

(二)约定获得股权的时间和方式给合伙人一定的股份(担心离开约定一个得权的时间。

比如,约定4年的得权期,每干满一年,得到25%,4年之后获得全部应得的股份)。

(三)约定合伙人约定了退出机制(在合伙协议里可以约定:退出时股权是否由其它股东收回,收回时按什么样的价格来补偿等)。

三、股权分配协议具体内容:

总体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企业、合伙人、合伙事项执行、合伙事项变动。

合伙协议是是各方合伙人协商认可的共同奋斗的目标,从企业成立开始到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整体性规划。明确各方的权责义务,实现彼此共同的创业蓝图。

(一)企业

1、企业基本情况主要包含“企业名称“、“地址”、等。

2、“合伙宗旨“、“经营范围”、“经营期限”等作为企业未来发展运营的规划,作为协议中全体合伙人共同认可的发展方向。

(二)合伙人

合伙人这一块是合伙协议的重点,股权分配问题也应该在这一块给予明确说明,具体包含以下要素:

1、合伙人的资料:各个合伙人姓名、身份证号码(应附身份证复印件)、有效送达方式等应该在协议中载明。此项为合伙人的基本身份信息,有效规避一定风险。

2、股权分配:主要以合伙人协商为主,分配模式多种多样,具体模式得根据企业性质和经营方式以及具体情况来决定。股权结构不仅对于公司未来发展(组织架构、法律角度等)非常重要而且股权份额的调整和创业者的切身利益相关。

多咨询这方面的专家、前辈是非常有必要的,最好请专业法律机构或人士帮助起草。

3、出资方式和出资期限:《公司法》对出资方式对于新型的技术创业公司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新法技术出资的比例甚至可以高达100%。各个合伙人之间约定明确,各自以什么方式出资,出资期限是何时,应当在协议中载明。

4、收益分配、亏损分担以及合伙债务承担:盈利时的利润分配政策(最低分配额、分配比例等);亏损的处理方式;另外,合伙企业对外债务的承担。

(三)合伙事项执行

好的计划需要好的执行力。因此合伙协议中应明确具体执行人、执行事务、权限等。

1、具体岗位分配:具体合伙人分配公司日常运营管理、业务运营、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工作项目都应该予以明确,CEO、COO、CTO、CPO等具体权限范围得说明。

2、日常执行的最终决策权应该落实清楚。日常事项明确约定一个人来做终决定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关键。

3、重大事项执行程序:企业发展遇到重大事项,例如融资、并购、收购等的决定,应制定一套可行并能够得出最终结果的程序。

4、对合伙人的约束机制:商业秘密协定、禁业竞止、限制条款等,防止创业公司开发的技术产品在合伙人跳槽后被带到其他公司甚至竞争对手手里。

以上内容虽然在公司章程中应当明确,但合伙协议是章程制定的基础,细节问题也是越早明确越好。

(四)合伙事项的变动

主要包括合伙财产变动、入伙与退伙、企业解散清算等。

1、财产变动:财产份额转让方式与优先转让权应予以明确约定。

2、入伙与退伙:入伙程序与退伙程序。

3、企业解散并清算:任何企业、公司后期发展胡遭遇两种选择:一是并购、收购等方式的扩大经营或解散并清算,因此合伙协议也应载明触发企业解散的理由以及如何解散、清算。

以上,就是一份普通合伙股权分分配协议应当具备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合伙人还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违约条款对合伙各方的义务予以加强,增加合伙人违约的成本,从而保障合伙事项的顺利进行。

四、初创公司合伙人股权如何分配:

1、早期创业公司的股权分配设计主要牵扯到两个本质问题:一个是如何利用一个合理的股权结构保证创始人对公司的控制力,另一个是通过股权分配帮助公司获取更多资源,包括找到有实力的合伙人和投资人。

2、股权分配规则尽早落地。

许多创业公司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在创业早期大家一起埋头一起拼,不会考虑各自占多少股份和怎么获取这些股权,因为这个时候公司的股权就是一张空头支票。等到公司的钱景越来越清晰、公司里可以看到的价值越来越大时,早期的创始成员会越来越关心自己能够获取到的股份比例,而如果在这个时候再去讨论股权怎么分,很容易导致分配方式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预期,导致团队出现问题,影响公司的发展。

3、股权分配机制。

一般情况下,参与公司持股的人主要包括公司合伙人(创始人和联合创始人)、员工与外部顾问、投资方。在创业早期进行股权结构设计时的时候,要保证这样的股权结构设计能够方便后期融资、后期人才引进和激励。

当有投资机构准备进入后,投资方一般会要求创始人团队在投资进入之前在公司的股权比例中预留出一部分股份作为期权池,为后进入公司的员工和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预留,以免后期稀释投资人的股份。这部分作为股权池预留的股份一般由创始人代持。

而在投资进来之前,原始的创业股东在分配股权时,也可以先根据一定阶段内公司的融资计划,先预留出一部分股份放入股权池用于后续融资,另外预留一部分股份放入股权池用于持续吸引人才和进行员工激励。原始创业股东按照商定的比例分配剩下的股份,股权池的股份由创始人代持。

4、合伙人股权代持。

一些创业公司在早期进行工商注册时会采取合伙人股权代持的方式,即由部分股东代持其他股东的股份进行工商注册,来减少初创期因核心团队离职而造成的频繁股权变更,等到团队稳定后再给。

5、股权绑定。

创业公司股权真实的价值是所有合伙人与公司长期绑定,通过长期服务公司去赚取股权,就是说,股权按照创始团队成员在公司工作的年数,逐步兑现。道理很简单,创业公司是大家做出来的,当你到一个时间点停止为公司服务时,不应该继续享受其他合伙人接下来创造的价值。

股份绑定期最好是4到5年,任何人都必须在公司做够起码1年才可持有股份(包括创始人),然后逐年兑现一定比例的股份。没有“股份绑定”条款,你派股份给任何人都是不靠谱的!

6、有的合伙人不拿或拿很少的工资,应不应该多给些股份?

创业早期很多创始团队成员选择不拿工资或只拿很少工资,而有的合伙人因为个人情况不同需要从公司里拿工资。很多人认为不拿工资的创始人可以多拿一些股份,作为创业初期不拿工资的回报。问题是,你永远不可能计算出究竟应该给多多少股份作为初期不拿工资的回报。

比较好的一种方式是创始人是给不拿工资的合伙人记工资欠条,等公司的财务比较宽松时,再根据欠条补发工资。

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解决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有的合伙人为公司提供设备或其它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专利、知识产权等,最好的方式也是通过溢价的方式给他们开欠条,公司有钱后再补偿。

篇2:股权结构如何设计

组织是把许多人集中起来,发挥团队精神,以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将3~5个人组织起来比较简单,把许多人组织起来就比较困难了。因为人的家庭与社会背景不同,修养与见解各异。只有作为领袖的人指挥灵活,工作的指派肯定而清晰,并且领袖能随时纠正偏差,组织才能发挥最大的功能。大多数单位基本上注意到了组织问题,都拥有一份书面的组织文件,但也有少数企业忽视了这个问题,一切完全由老板一个人发号施令,无所谓组织系统,无所谓单位划分,更无所谓职责规定,甚至连一份书面的组织资料都拿不出来。单位职责不定,老板随心所欲地指派工作,致使人力和时间浪费,也是因不懂组织功能而导致的。

一、组织结构的类型

组织结构就是表现组织各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它是执行管理和经营任务的体制。组织结构在整个管理系统中起“框架”作用,有了它,系统中的人力、物力、信息才能顺利流通,使组织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一)直线型组织结构

直线型组织结构是最早、最简单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它的特点是:组织中的职务按垂直系统直线排列,组织中每一个人只向一个直接上级报告,即“一个人,一个头儿”。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权力集中,责任分明,联系简捷。其缺点是在组织规模较大的情况下,所有的管理职能都由一人承担,往往难于应付,可能会发生较多失误。

(二)职能型组织结构

组织内除直线主管外还相应设立一些组织机构,分担某些职能管理的业务,有权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向下级单位下达命令和指示。它的优点是能够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减轻上层主管人员的负担。但其缺点也比较明显,它妨碍了组织必要的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形成了多头领导,容易造成管理的混乱。

(三)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

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吸取了以上两种结构形式的优点,并克服其缺点。它的特点是设置了两套系统。一套是按命令统一原则组织的指挥系统;另一套是按专业化原则组织的管理职能系统。直线部门和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决定权,对其所属下级的工作实行指挥和命令,并负全部责任,而职能部门和人员仅是直线主管的参谋。只能对下级机构提供建议和业务指导,没有指挥和命令的权力。

二、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所谓组织,是一种工具,用以发挥人的长处,并中和人的缺点,使其成为无害。”那么,什么样的结构才能使一个组织产生放大绩效呢?

(一)职能互补——组织横向结构的合理化

在欧洲有一种诙谐的说法,很富有哲理:什么是天堂,就是英国人当警察,法国人当厨师,意大利人谈情说爱,而由德国人来组织一切;什么是地狱,就是法国人当警察,英国人当厨师,德国人谈情说爱,而由意大利人来组织一切。这说明,即使对于同样的要素,如果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整体效果。而好的整体效果,来自于要素上的职能互补,各取其长。

(二)素质互补——组织纵向结构的合理化

组织结构中职能互补的要求是指“你会我不会,我会你不会”的横向结构。

在现实生活中,人可分为不同的素质类型。而一个好的组织正是实现了善于履行不同职能的不同类型人才的互补组合。

高瞻远瞩,有战略眼光的人可以断;思维敏锐,善于系统分析的人可以谋;能抛头露面,冲锋陷阵的实干家可以行。

管理层次

由于一个管理人员有效管理下属的人数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管理层次,特别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层次也不断增多。

管理层次起因于管理幅度。管理幅度窄形成高长式的组织结构;管理幅度宽形成扁平式组织结构。

高长式的组织结构:

其优点是:

(1)可以进行严密的监督和控制。

(2)上下级之间的联络迅速。

其缺点是:

(1)上级往往过多地参与下级的工作。

(2)管理层次多,管理费用多。

(3)最高层与最低层的距离长,信息传递慢,容易失真。

扁平式组织结构:

其优点是:

(1)管理层次少,管理人员也少,可以节约管理费用。

(2)要求上级授权。

(3)必须制定明确的目标、政策和计划。(4)必须谨慎地选择下属人员。

其缺点是:

(1)上级主管负担较重。

(2)上级有失控的危险。

(3)要求管理人员有较好的素质。

建立组织结构

要使管理工作尽可能有效,必须设计一个健全合理的组织结构。

(一)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的意义

有效的组织设计有利于内部人员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及时总结组织活动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形成合理的组织结构;有利于保持组织活动的连续性;也有利于正确确定组织活动的范围及劳动的合理分工与协作,全面提高工作和生产绩效。

(二)如何进行组织设计

组织设计一般常遇到三种不同情况:一是新建的组织需要设计管理组织系统;二是原有组织结构出现较大问题或整个组织目标发生变化时,需对组织系统重新估价与设计;三是对管理组织系统的局部进行增减或完善。一般可分为以下六个程序:

1.围绕组织目标的完成而进行管理业务流程的总体设计。将总体业务流程达到最优化,这是组织设计的出发点。

2.按照优化管理业务流程设计管理岗位。管理岗位是管理业务流程的环节,又是组织结构的基本单位。由岗位组成科室,由科室组成管理系统。

3.规定管理岗位的输入、输出与转换。对每个管理岗位进行工作分析,规定输入与输出的业务名称、时间、数量、表格、实物、信息等,并寻找出该岗位最优化的管理操作程序,用工作规范将其固定下来。

4.给管理岗位定员定编,尤其要确定岗位所需要人员的素质与特长,因为这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

5.规定管理岗位人员的职务工资和奖励级差。

6.设置控制优化管理业务流程的组织结构。

授权

领导者通过合理的授权方式,可以

>有效地调整和改善组织机构的运作状况,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把手”忙得团团转,而副手或下属却无所事事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一把手”不能做到合理授权,做了许多自己不该管、不会管、管不好的事情。面对现代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复杂管理,即使是卓越的管理人才,也不可能再独揽一切。精明的领导者,其职能已经不再是做事而在于成事。授权乃是成事的分身术。“一把手”要想完成自己的领导重任,就不能成天忙于具体事务,陷进琐事堆里拔不出来。凡事都要插手,不仅导致职责不清、事事扯皮,而且还会损害和挫伤下属积极性。只有从具体事务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思考和处理重大事情,才能当好一名称职的“一把手”。

在现代管理组织系统中,分权是重要的管理内容。分权式管理的基本特点是授予下属各有关单位适当的决策权,使其在计划和管理中有一定的自主性。这样,既能增强下属的责任心,从而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使上层领导集中精力考虑组织的大政方针问题,以保证企业顺应形势发展。

授权有哪些技巧可以遵循呢?

1.集中处理领导、管理中的责任。

2.以确保整体目标为目的

授权的全部目的,乃在于鼓励下属为实现总目标而分担更多一些的责任。

3.分权而不放任分权后,领导者切忌疏于监督,不要以为分权之后就“万事大吉”,坐等下属来汇报“成果”了。分权后,领导者还要尽力发挥其综合才能,将分散的成果构成一个整体。

篇3:股权结构如何设计

光阴荏苒, 岁月如梭, 转眼十年过去了。十年间, 国家规范又进入了更新的周期, 国家级标准设计不断地深入、丰富、细化、完善, 又经历了十年的设计研究实践, 笔者对结构设计总说明又有了更深层次了理解、认识、掌握和运用。

结构设计总说明 (均指用于施工图阶段的) 具有丰富、繁琐、复杂、标准、规范、通用等特点, 这些特点相互渗透、彼此交融。更重要的是, 结构设计总说明是一项工程的结构设计的灵魂、核心。一项工程的的结构设计本质上的中心是结构设计总说明, 结构设计总说明是纲领、核心, 后续的分门别类的各部分的施工图都是对设计总说明内容的具体化、形象化, 都是对总说明的展开、注释。

下面, 笔者结合《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003年版) 的具体要求, 对结构设计总说明的编制进行阐述。

1 工程概况

这部分简单叙述建筑地点、功能、层数 (地上及地下) 、长宽高、总建筑面积、结构体系等。

此部分不是《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003年版) 的要求内容, 但却很重要。通过简单的叙述, 对建筑就会有一个整体状况的了解, 对建筑的结构属性就会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定位, 是用来判断、甄别后叙的正确与否的整体的指标。

2 设计依据

2.1 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是确定结构重要性系数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2.2 自然条件:阐述工程所在地的自然属性, 包括基本雪压、基本风压、地面粗糙度类别、建设场地的地震基本烈度、本工程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地震分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值、场地类别、特征周期值为0.45S等自然参数。

2.3 建设单位提供的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名称、编号、编制日期、勘测单位。

2.4 采用的标准及法规, 主要是国家、地方、行业现行设计标准、规程、规定、规范。

规范的不同, 影响很多指标的不同。如同样的符号“Ф”, 在各时期的规范中就有不同的意义。在2002年以前的规范中表示Ⅰ级钢, 有直径为6的钢筋, 可以有Ф6;在2002年规范中表示HPB235钢, 没有直径为6的钢筋, 用Ф6就是错误的;在2010年规范中表示HPB300钢, 又可以有Ф6了, 但钢筋级别却完全不同了。

3 图纸说明

主要是对图纸内容表达方式加以说明。

3.1 标高以米为单位, 尺寸以毫米为单位。

3.2±0.000定位

±0.000的位置是基础设计参数确定的重要依据, 也是指导基础施工的一项重要指标。±0.000应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提供的高程数据相呼应, 或为海拔高程, 或为现场相对高程。

3.3 设计图表示方法执行图集标准

现多为《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G101系列图集。当有自行编制的符号时, 说明其意义。如, G101系列图集中没有抗震墙上跨高比大于5的连梁的符号, 笔者自行为其编号LLk, 按相关规范提出要求, 其受力钢筋构造及其它构造应满足G101系列图集中对KL的要求。

4 建筑分类等级

包括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建筑抗震设防类别、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建筑防火分类等级等, 其中包括抗震等级的具体划分、底部加强区范围等。

5 主要荷载 (作用) 取值

一般以表格形式列出各功能房间楼面和屋面活荷载设计标准值, 对特殊荷载提出特殊要求, 如非标准库房活荷载设计取值, 使用上不能超过该值。

6 设计计算程序

现大多采用中国建筑科学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 CAD工程部编制的PKPM系列软件。

7 主要结构材料

7.1 对混凝土共性问题及特殊要求的阐述, 如耐久性问题, 如地下结构及容水结构等有防水、抗渗要求的构件、部位的防水、抗渗问题, 如节点区要求等;各构件强度等级的采用一般在各单项图纸上体现。

7.2 填充墙体的叙述, 主要是墙体的块体材料种类、容重限值、强度要求、砌筑砂浆种类及强度、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等。

7.3 对钢筋的要求, 主要是列出本工程使用钢筋的名称及代号、强度设计值;当工程抗震等级为三级及以上框架结构时, 还要依据抗震要求提出对纵向受力普通钢筋的弹塑性指标的特殊要求。

8 基础及地下室工程

8.1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

8.1.1 说明建设场地标准冻深。

8.1.2 阐述地下水情况, 包括其类型、埋深 (标高) 、抗浮设计标高、腐蚀性等。

8.1.3 如有不良地质现象, 应对其进行阐述, 并提出处理措施及技术要求。

8.1.4 如有液化土层, 阐述抗液化措施及要求。

8.1.5 对于复杂地基进行描述, 提出特殊的施工要求事项。

8.2 简单叙述基础选型及参数, 详尽内容一般在基础图上详细阐述。

8.3 阐述基础及地下室施工的特殊要求, 如回填土的种类要求、回填时段要求、回填步骤及压实系数要求等。

9 钢筋混凝土工程

主要阐述设计上关注的施工问题, 常规施工问题由施工单位自行执行相关施工规范处理。

凡是标准图集上的内容, 均不再重复叙述, 只是提出本设计的特殊要求及补充标准图集不包括的内容。

给出共性问题的统一处理措施。如, 主次梁相交处主梁附加箍筋统一措施, 墙、梁、楼板小开洞要求及处理措施, 较大板块板面防裂构造措施, 外伸型悬臂梁的构造要求, 外露较长构件的防裂措施等。

10 砌体工程

主要阐述砌筑墙体抗震构造执行的标准图集;砌块分皮错缝搭砌要求;楼梯间和人流通道的填充墙应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要求;门、窗、洞口上过梁选用及安装的原则及要求等。

11 施工要求

实质上是指施工组织上的注意事项及要求, 都是图纸尚未体现或难以体现的内容。主要包括施工前认真仔细研读图纸, 各专业密切配合, 避免错、漏、碰、缺;按电气专业要求设置接地装置、均压装置、避雷装置;按其它专业要求设预埋件、预留孔洞;设备管井后浇时间及技术要求;根据设备 (产品样本) 要求设置、制作预埋件、预留孔洞;防潮、防水施工要求;冬季施工或越冬施工要求等。

12 列出本工程选用的标准图集

13 其它

主要说明对一些不常见结构事项的要求, 应根据个体工程确定其内容。如人防工程的抗力等级;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技术要求;后浇带的设置、后浇时间、材料、构造措施等;沉降观测的原则、方法及具体要求;尚未确定项目的有关要求等。

14 辅助用图

结合前述内容给出一些示意图、表格。如, 梁、柱偏心距大于该方向柱宽的1/4时水平加腋构造;悬臂梁梁端钢筋构造;填充墙过梁选用表;楼、屋面活荷载取值表等;最好列出简明的结构图纸目录。

上述内容介绍了笔者形成的结构设计总说明的基本模式, 希望能对同仁的设计工作及在写结构设计总说明方面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3年版

[2]《民用建筑工程结构施工图设计深度图样》04G103

篇4:如何进行教学结构的设计

教学的最基本环节是集体授课模式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学设计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课堂设计。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又必须进行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器材、教学媒体。那么,如何有机结合这些要素,以形成最佳结构,取得最优教学效果,就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的任务。

一、教学结构设计的原则

1.系统化原则

系统化原则是指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必须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考虑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分析各要素的功能、作用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从系统状态和相互联系中构思教学活动。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器材、教学媒体等要素组成的系统,只有将这些要素从功能、结构以及相互联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把握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教学对象条件下的教学系统的特征,才能做出最佳设计。

2.整体化原则

整体化原则是指进行设计时对教学过程及构成教学系统的诸要素做综合的整体考虑。这一原则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学设计要考虑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种教育任务,将他们纳入设计的整体方案中去,不应仅注意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伴随知识学习而产生的态度、品质及美育方面因素;二是设计时要全面考虑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把他们看成一个整体,不能只注重某一个或几个要素。

3.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原则是教学设计建立最优化的标准体系,如最优化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体系,选择或组合最佳的教学器材、教学媒体、方法和程序等,以及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4.多样化原则

多样化原则是教学结构设计不应恪守一种模式或一种程序,而应在反映教学活动规律的前提下采用多种方式或方法,从而使设计的教学结构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

1.教师主导活动的设计

通常,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是通过交代目标、激发动机、提出问题、组织观察、引导思考、动作尝试、总结归纳、评价分析、解答疑问、强化记忆、促进迁移等活动来完成的。

2.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

在教学过程结构设计中,必须让学生有机会注意观察、实际操作、重复描述、讨论争辩、模仿动作、巩固练习、积极思考(如判断、辨别、比较分析、综合),使学生处于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的状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并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活跃师生间的双边活动。

3.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的设计

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是指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教学内容不应是简单的知识罗列、技术动作,而应是一个清楚、完整、逻辑性强的知识、技能结构。

4.教育媒体运用方法的设计

教育媒体是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不同的教育媒体在传递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时,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种媒体的组合运用应遵循目标性原则、多感官配合原则、大信息原则、相互作用原则、及时反馈原则和易实现原则等。

5.教学结构流程图的设计

为加强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器材及教育媒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最佳的教学结构,可借助一些图形符号设计课堂结构流程图并作为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蓝图。

通过以上一系列教学设计工作的实施,使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以前,对教学的各个环节有了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为我们编制高质量的教案创造了有利条件。实际上,编写教案的过程就是对前面各项设计工作的总结过程。

教案编写工作,是教师上课前的必做之事,而不同的教师就会写出不同的教案,可谓种类繁多。一般而言,一个科学的、标准的教案应该包含以下几个不可少的要素:(1)课题。(2)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3)教学内容。(4)教学器材的选用。(5)教学方法的选择。(6)教学媒体(包括教学器材)的准备。(7)时间的分配。

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思想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多样、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案的表现形式灵活多样,通常按编写形式可分为记叙型和表格型;按书写内容多少可分为详案和简案;按占用篇幅形式可分为满幅书写的标准教案和须留空白补写教学体会的后记型教案。实践中,教师究竟选择哪种编写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需要和教师经验而定。

篇5:中小型企业应该如何设计渠道结构

(一) 认识渠道运作的误区

要搞清楚什么样的渠道才是适合企业本身的渠道体系,首先要正确并且科学的对渠道模式进行认知

 自建网络要比利用中间商好?

 中间商数量越多越好 ?

 渠道越长越好?

 网络覆盖面越广越好 ?

 中间商实力越大越好 ?

 找到好的经销商,我的销量就没问题了?

 渠道合作只是暂时的 ?

 渠道冲突百害而无一利,应该根除 ?

 渠道政策越优惠越好 ?

 渠道建成之后,可以高枕了?

渠道的开发、应用是一个系统的运作过程,必须是与市场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缺乏了有目的和系统的设计、推进和管理,任何一种独立的运作方式都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能被市场所长时间包容的,

(二) 渠道设计与开发的基本原则

 接近终端 (让你的终端最快的补到货)

 有效覆盖 (确保你的市场能被照顾到)

 精耕细作 (持之以恒的做好每一个网点)

 快速进入 (在合适的时候抢占对手的网络资源)

 利益均沾 (双赢的才是长久的)

 被选择性(经销商做任何一个产品都是有目的的)

 钱要花的是地方 (白给的费用没有人真正珍惜)

 让渠道认可你 (认可产品、认可企业、认可人)

 学会变通(合适的就是科学的)

篇6:股权结构如何设计

小编有话说:既然要做股权激励,就要把人才吸引过来。对于一个人才来说,你给他两倍的工资,他可以为你创造三倍的价值,对于人才、公司都是共赢的。人才一定要用质不用量,所以,做出来的股权激励方案对外要有竞争力。

10种股权激励形式是哪些? 1股票期权

含义: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使用特定的价格,购买公司股份的计划。特点:购买的权利,股票期权是使用最广的股权激励计划。2绩效股份计划(PSP)

含义:一种根据事先确定的内部或者外部绩效目标的达成情况而授予的股票授予计划。必须在一定时期内(三至五年)达到这些目标,激励计划的接受者才有资格获得这些股票。特点:将绩效目标和股票价格分红有机结合。3限制性股票奖励(RSA)

含义:限制性股票奖励是雇主授予雇员的股票奖励,但员工所持有股票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存在丧失的风险。

特点:一是有时间限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留住员工。限制包括服务期或者雇佣关系维持时间的限制,在限制消失之前,员工不能将股票进行抵押、出售或者转移。然而,员工可以在受限期间获得股息和投票权。一旦限制消失,员工会获得所有的非受限的股份,同时可以将其进行抵押、出售或者转移。员工如果没有遵守这些限制性要求,就会失去相应的股份。二是与限制性股票单位相比,属于先给股票。

4限制性股票单位(RSU)含义:股票单位是在授予时发行潜在股票的协议,在员工达到授予计划的要求时才可能会有实际上的股票授予。

特点:未来一定时间内可以购买的约定。未来三年再给你股票。

5加速绩效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PARSAP)

含义:与传统基于时间授予的限制性股票奖励相伴而生的是基于绩效授予的方式,通常被称为“加速绩效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在这种类型的计划中,时间限制可以延伸到更长的10年而不是3年,以提升保留人才的功能。

特点:更长的时间,强化了提前确定的绩效标准限制的激励特征。

股票增值权(SAR)

含义:股票增值权是一种长期激励工具,通过股票增值权计划,公司授予其高管一种获得预期股份未来增值等额的奖励的权利。

特点:不必购买或者增发股票,可以从公司股票增值中获取利益。

7影子股票

含义:公司授予高管的一种基于公司股份登记价值、公允市场价值或者公式价值等增值安排。特点:不实际拥有公司股票,一般也没有投票权利,但是有资格接受分红或者其他等价物。

8绩效单位计划(PUP)

含义:指员工在获得相应的绩效单位之前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内(一般3-5年)达到事先确定的外部或者内部绩效目标的一种激励计划。

特点:绩效单位的价值和股票价格没有什么关联,奖励都是以现金的方式支付。

9员工股票购买计划(ESPP)

含义:员工通过在特定的时间阶段委托公司进行薪酬扣除以购买公司股份。员工股票购买计划允许员工以折扣价购买公司股票,通常通过工资抵扣的方式购买。特点:福利计划,使员工能够分享组织的绩效成就。

10员工股票所有权计划(ESOP)

含义:员工股票所有权计划是一种限制性固定缴费计划,该计划能够使参与者从组织退休或者离职时获得累积的公司股份。在公司股票所有权计划中,雇主每年都会缴纳固定的费用,费用累积成为员工的福利,但是这种福利额度事先无法确定。特点:在离职后继续持有公司股份而不是将其出售。

股权激励如何实施? ▍以奋斗者为本的价值理念 ▍前提是保持公司控制权的稳定性 ▍基于“二八原则”确定激励对象

老员工、新员工、未来拟引进的人才,三者应该如何考虑;高管、中层、基层员工,三者的比例应该如何搭配。这些问题都要在考虑“激励的范围”时加以注意。一个基本的原则是,要基于战略发展需要和“二八原则”确定激励对象。▍基于外部竞争性确定激励水平

如果公司股权激励做得好,就相当于在行业内举起了一面大旗,行业内的人才就会循声而来。所有事业的成功,最终都是基于对于人才的吸引。公司需要拿出多少股份来进行股权激励,需要创始股东考虑清楚。▍基于内部公平性分配股权比例

在分配股权时,要有一个客观公平的依据,这个客观的依据,通常包括三个维度,一个是历史贡献,一个是岗位价值,再有一个是未来对公司战略实现的重要性。要将过去、现在、未来三者结合起来去考虑。内部要建立一套打分体系,这样股权就可以分配的比较公平。▍基于战略导向性设置业绩指标 股权激励不是福利计划,要以战略为导向,设置适当的业绩考核指标。在股权激励的方案设计中,股权激励的正确逻辑是:通过明确的战略目标分解、业绩指标分解、岗位职能厘清及岗位价值判断、业绩考核,从而打通“战略→股权激励→业绩考核”整个链条,使股权激励成为推动战略落地的重要手段,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员工股权激励的进入机制:

1定时:公司最好是走到一定阶段(比如,有天使轮融资,或公司收入或利润达到一定指标)后,发放期权的效果会比较好。

2定人:股权激励的参与方,有中高层管理人员(VP,总监等),骨干员工与外部顾问。定量:定量一方面是定公司期权池的总量,另一方面是定每个人或岗位的量。公司的期权池,10-30%之间较多,15%是个中间值。期权池的大小需要根据公司情况来设定。在确定具体到每个人的期权时,首先先考虑给到不同岗位和不同级别人员期权大小,然后再定具体个人的期权大小。在确定岗位期权量时可以先按部门分配,再具体到岗位。公司总池子确定下来,再综合考虑他的职位、贡献、薪水与公司发展阶段,员工该取得的激励股权数量基本就确定下来了。

4定价:员工应当按照公司股权公平市场价值的折扣价取得期权。

篇7:股权结构如何设计

经常有人问我:“做结构设计,我该读什么书?”书到用时方恨少,每每遇到具体问题才想起读书,但“亡羊补牢未晚矣”。有这份求知的渴望,可以作为一个好的开始。书海无涯,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读书一定要有所选择。

一、首先要面临的问题是——怎么选书?

书籍一般分为三部分:序和前言、正文、跋或后记(有的附有“参考文献”)。

选一本书,必读的是“序”和“前言”。“序”一般请有一定知名度的前辈写,除了大致介绍正文内容外,一般会有个整体地评价,但大部分是对作者的溢美之词;“前言”或者“自序”除了介绍正文内容外,从中可以看出著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态度,一般经典书的前言写的都比较谦逊,个别作者也很自负,这两类人的著作都可以一读,往往是前人的成果总结或者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如果结尾平平的一句“本书可以作为科研、设计人员的参考书”,我建议要甄别后阅读。

书的另一部分也很重要——后记和参考文献。后记一般是记录成书的历程和某些未明确的问题,很多夹杂着作的写作心态,这部分是一定要看的,可能决定着你最终的选择。列出两页以上“参考文献”的书籍则非常有可读性(不包括仅列出规范的书),这类书的著作者偏于严谨,做到尊重前人成果的人也会尊重读者;而且查找可以参考文献来印证观点和开阔视野。

其实有个更简洁的办法,看书的版本和印刷次数。如果是三版以上或者重印超过三次的必然是经典。比如,卖出超过一千万册、孩子十分爱看的《逃家小兔》,自己就买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教父》等等。

二、我所选的书

读书的目的是自我知识的更新和提升,不要为读书而读书,购得一本书来,如果从中能搞懂一两个知识点,那就是值得的!下面,我说说具体的书籍选择。

有一类书是结构设计者必须熟读——结构力学。年轻的设计者往往过于依赖结构计算程序,而对结构整体性的力学概念掌握不深,这是设计的一个误区。概念分析是对结构的定性分析(如结构体系的传力路径、结构体系的特点等),需要很强的理论基础;计算分析是定量分析(如结构的内力、配筋等)。“定量是手段、是过程,定性是目的,定性指导定量”,只有是二者相结合才可以很好的完成结构设计。设计者要持续全面发展,离不开厚重的力学基础,掌握基本的结构力学概念,有助于工程师快速、准确的判断结构体系的不利位臵;有助于判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一个好的结构方案,可以节约投资、最大的利用材料和空间,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合理的结构布臵,可以简化很多不必要的调整反复。看这类书未必是“清华、同济”的版本,自己最熟悉的即可。如果深入钻研,更能体会到材料力学、高等数学等基础学科知识又无处不在。为了开阔眼界,我推荐三本书:《概念结构力学》(黄达海)、《趣味结构力学》(单建)、《结构概念和体系(第二版)》(林同炎),可作为课本的补充。

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是最常见的结构应用,参考书籍浩如烟海,我还是首推大家上学用的课本,毕竟浸染了一两年,熟悉就便于掌握;其次为各《规范》;额外我也推荐几本书作为答疑和拓展:《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算例》、《钢筋混凝 土构件设计原理及算例》(陈岱林)、《混凝土结构设计(第12 版)》(A〃H〃尼尔逊)、《钢结构设计与计算(第2 版)》。抗震设计是结构工程师必备的知识,其实还是一个结构选型和结构布臵的问题。学校里的课本除了接触过“包世华、方鄂化”著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觉得不错外,其它则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我推荐几本书为:、《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郁彦)、《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算例》、《建筑抗震设计手算与构造》(卢存恕、常伏德)。结构设计者一般土力学知识都比较薄弱(自己的体会),地基基础方面的知识自己掌握的不多,可以看看“高大钊”先生写的《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师——岩土工程疑难问题答疑笔记整理之一

(二)》。

再介绍两本不建议基础稍差的人看的书,容易误入歧途。其一是《品味钢筋混凝土——设计常遇的混凝土结构机制机理分析》(周献祥),这本二百余页的书,翻开书的前言部分你就会发现作者的与众不同,针对混凝土结构设计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作者另一本《结构设计笔记》,大部分讨论问题与此相仿,但某些观点过于哲学,很难让人把精力集中到技术理论上)。其二是《工程结构常见弊病与防治》(张荣山),作者在实践中探索、总结了一些设计经验;或者简化了理论模型,并付诸实践而取得了成功。二者共同点是跳出规范的限制,对现行规范的不合理之处提出了疑问,把结构实践升华为理论。

最另类的一本书——《结构理论与工程实践》(OKOK),是二十年不遇并且不可复得的一本好书。大部分观点来源为从事一线工作的设计者,有具体技术问题讨论,也有对规范、书籍的理解,最难得的是汇集了很多质疑和反思的声音,其成就不在解决问题而在于提出了问题。书籍介绍了好多,但并不是读愈多愈好,关键是读的过程中有所“得”。如果读过一本书,认为其“字字珠玑、句句精辟”,那真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过程!通读一本书后,一定要有疑问,才能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这就引出下一个话题……

三、如何读书和学习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有这么一句话: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没有掌握一定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

现行的规范对于设计要求的很具体、软件也非常智能化,但还是有些设计者不能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或者完成地较差,给工程留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这种现象往往不是个人智力、工作态度方面的原因,而是因为没有掌握科学、高效地学习和设计方法造成的。信息时代,海量的电子书流传于网络,方便众人的同时也造就了很多急功近利的新生代设计者。“书非借而不能读也”,有人拥有很多书,也大致看过很多书,但确没有一本书真正去深入学习过,我大概属于此类吧!读书和学习要做到如下几个关键点:悦读、读博和读薄、善问、会用、升华和创新。

1.悦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读书学习的过程成为一种乐趣和牵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读博和读薄

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注意积累、集腋成裘、深入扩展、持之以恒。读书一定要做笔记,摘抄和提炼重要观点、索引关联依据或疑问、联系实际记录自己的体会。读博是有目的的拓展,而不是简单的量的积累,针对具体问题要善于发散思考,搜索不同论著中相关的观点。比如:针对框架结构中出现的“强梁弱柱”现象,有的研究楼板参与、有的偏于填充墙刚度提高、有的侧重于几个增大系数的影响,具体可以参看清华、重庆、和华南理工等高校理论研究成果。以此为例,在读书的过程中不要自我束缚,要在不断的扩展中打开视野、辩证分析、融会贯通、吸收理解。

有了一定量的积累,要善于梳理、左右联系、要去粗存精、弃形取神,形成一个脉络清晰、有主有次的知识网。“加法是基础,减法是提升;加减加减,螺旋上升”。善于总结,落地生根,把别人的、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化他为己,这样的知识才是牢固的。一本书读过,提炼出关键知识点,再把其融入到自己固有的知识体系中去,是很难的一件事,但就是在艰难的阅读过程中,一个设计者的知识体系才真正得到完善和提高。3.善问

很多西方人设想的逻辑猜想都由中国人证明了,但为什么我们有没有提出过吸引世界眼球的科学设想呢?新中国出现过伟大的发明家吗?没有!是我们的儒家中庸之道和土洋结合的教育制度联手泯灭了大部分人的创造力,根源就在于在学习过程中不允许对前人的观点有所怀疑。学习中提不出问题是学习中最大的问题!读书的过程中,要多打几个问号。有了疑问是好事,知惑才有解惑,解惑才能无惑。学习中不宜目空一切,盲目怀疑前人的成果,一定要有源有据;亦不要矫枉过正,陷入到对前人的崇拜、自我否定中去,“有了帮派,自落了槽臼”,有时真理并不掌握在大人物手中!工程设计行业中,“专家放个屁都是香的”,这真的不是一句笑话!问老师、前辈,问书籍、论著,更有问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这里的所谓的“善问”,不是依赖,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瓶颈后的深入思考。问的目的是解决疑惑,善问是抓住核心问题,层层深入、溯本至源,才能豁然开朗,在一片更广阔的空间里前进。4.会用

结构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是“学”的继续、深化和检验。知识是无处不在的,在在工作中和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和运用。先说个轻松的,掰手腕是最简单的体育运动了,总赢的都是会“耍手腕”的人。这里有个力学技巧,要先扣手腕,后用臂力。如果不扣腕,则力臂长度为肘至手心;扣手腕之后,力臂长度为肘至手腕,别小看这三五厘米的差距,输赢就在手腕转动之间。要善于运用结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顶层的大跨构件、长悬臂构件,常见形式采用桁架、网架、预应力,还可以借鉴桥梁中的斜拉结构,充分利用吊索的抗拉和桅杆的抗压性能,可以极大的减小构件根部的弯矩和剪力,合理分布力流。工程中的构件扭转设计一般是不受重视的,大部分仅靠一些构造措施来抵抗扭转。如果单纯的从书本理解“纯扭转和协调扭转”是很费解的,扭转构件何处应最不利,为什么刚度布臵于外围更起作用?带雨篷的边梁、抗风桁架、曲梁、与次梁连接的框架梁,都是受扭构件。前两者是纯扭转、后两者是协调扭转。还有更简单的例子,把一个建筑物简化为悬臂杆,在水平作用下,因为质量分布不均、体型、和体系刚度布臵的原因,构件是受扭的,让有限的材料发挥作用,需要加强周边构件的刚度、尽量减少刚心和质心的距离。这样可以由书本到实际结构,由构件设计更深刻体会理解概念。

5.升华和创新

先说个引子,如何看待设计规范?一般情况下,“规范”是力学概念在工程

上的应用手册、是对具体工程实现的指导性意见、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必然有一定的包络性、保守性和滞后性,科学实践和相对成熟的经验才可能升华为规范条文,它永远是反应大多数结构的基本规律,也永远落后于现实的工程实践的。“结构工程师应该不断探求应用自然法则,而不是盲从于现行规范”。所以,结构工程师应该把规范看成一种指南,在充分理解其确切含义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不可拘泥于条文框框,而应掌握条文的实质内涵,并在实际工程中做出正确地判断与选择。

厄拉多塞内斯说:“懂得多的不是天才,从已知能推出未知的才是天才”。创新要充分尊重前人的成果,不能违反基本的客观规律,要在求实的基础上创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读书学习既要钻进去,洞察事物的本质;还要走出来,发现新天地。不能至于记诵和模仿,“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读破了,才会有神来之笔。会读书的人把书中的破绽揭示出来,发现其中的不足而加以改进和提升,即所谓的“升华和创新”。

参考文献:

篇8:股权结构如何设计

一、概念设计的存在具有必要性

1. 概念设计使结构设计更加完美

在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前提下, 建筑结构设计者应当对用户的个人喜好和对建筑结构设计的意见和建议给予充分的考虑。但如果盲目听从用户的安排的话, 往往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比如, 用户非常喜欢一种建筑结构设计。如果建筑结构设计者完完全全做到符合用户的意见, 就会使客体的不良反应出现情绪波动、紧张焦虑的症状, 这样的后果是设计者的责任。但是概念设计可以很好的化解这个矛盾迹象, 而且也可以对一些设计的要求做到因势利导。提供合理设计的同时, 既尊重了用户, 又满足了客户的意见。因此, 一个好的建筑结构设计师就应该学会充分利用的设计理念和设计任务的概念。同时也要有一些创意和大胆的线条, 这样才会使得设计更加完美。

2. 概念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计算机设计上的缺陷

虽然使用电脑设计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程度, 但是由于电脑本身就有一定的局限性, 往往一些建筑结构设计软件不用问题会出现在使用过程中, 阻碍了建筑计师对设计方案的完成。利用计算机来设计, 往往带有一定程度颜色误差, 空间产生一种错觉, 影响了设计的水准。一些设计师十分依赖电脑设计, 而计算机只能一些理论上的东西。计算机只能解决一些理论知识, 缺乏构思, 使设计缺乏创新。概念设计的产生充分弥补了计算机设计的缺陷, 它不仅掌握两了实时的结构之间的关系, 也优化了整体设计, 解决了问题。

二、重视概念设计, 提高建筑结构设计质量

1. 概念设计在电算分析中的应用

电脑设计可帮助建筑结构设计人员非常好的实行概念设计。不仅对建筑结构设计师减少了一定的负担, 同时也提高了数据意义上的准确性。当然, 电脑设计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 如操作过程中软件故障等。这就要求建筑结构设计者使用计算机来确定该结构的设计计算, 从而来确定经验的合理性, 确保该方案的可靠性。

2. 底层框架砖房设计

地震区的底层框架砖房设计时, 应注意到上下是两类性质不同的结构, 极限变形能力相差悬殊。一般小震情况下, 是上部多层砖房起控制作用。当砖墙、框架都处在弹性阶段时, 验算重点是砖墙;当砖墙出现裂缝, 它的刚度退化而底层框架结构仍处在弹性阶段时, 重点是验算框架。还要注意底框房屋其侧向变形协调是靠楼板有足够的水平刚度来实现的。因此, 底层的顶板不仅需要现浇或装配整体式来达到其应有水平刚度, 而且须有一定厚度, 尤其当底层柱网较大、房屋的长宽比大时更应注意。

3. 抗震设计中的概念应用

现如今, 地震总是频繁发生。在舆论的话题中,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主要话题。这个概念的目的是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系统的结构, 从而有助于建立抗震功能。就物理方面而言, 一定要注意材料结构韧性的完美和水平的大小, 然后再根据这些结构强度的数字正确地推断出程序的结构所能承受地震力的范围。根据该计算结果来进一步的强化。地震力可以说是建筑物、构筑物和钢筋建筑这三个相互关联的物理数据。当该建筑物有较高的抗震要求时, 加固他们所需要的钢筋数目就会需要的越多, 建筑的结构也就会非常强大。相反, 使用较少的钢筋数量也就减弱了建筑物的抗震力, 建筑的结构也就很弱。因此, 为了让建筑拥有更好的地震力, 建筑师必须要充分利用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理念。概念性的想法可以打破传统的建筑思想, 借着新方法隔离能量的消耗, 减少对筑物顶部的压力。以抗震力为保证的前提下, 合理降低钢材的使用数量, 让建设具有很强的结构性。

4. 关于墙体局部出现裂缝的问题

在工程实践中, 常见在砌体结构出现局部裂缝。虽不影响结构的整体强度, 但在外观上影响美观, 又给使用者带来某种不安全感, 此类问题可以通过概念设计来解决。对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墙体裂缝, 可通过地基基础处理、加强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等措施来解决。对温度应力引起的墙体裂缝, 如现浇钢筋硷屋面或过长的顶层圈梁, 由于钢筋硅的热胀系数约是砖墙的2倍, 屋面在热膨胀变形过程中产生较大水平推力, 使墙体产生较大剪应力而导致产生斜裂缝, 可考虑采用后浇带、在墙体内加筋、加强屋面隔热措施、注意施工季节等措施。对构件设计不当, 如弧形梁对其扭转变形估计不足引起墙体开裂问题, 应在设计构件时予以注意。

5. 砌体结构房屋圈梁设置

砌体结构房屋圈梁设置, 应根据地震烈度、地质情况、结构对沉降的敏感程度及可能发生的变形、温度应力的影响等因素确定。如建筑可能发生正向挠曲, 则应加强房屋下部圈梁, 反之则应加强房屋上部圈梁。基础较差时, 宜在基础顶面、一层、顶层处设置钢筋硅圈梁。当圈梁较长时, 宜设后浇带, 并宜在顶层两端第一开间的纵墙顶部l~1.5 m高度范围内。在灰缝中配置纵向钢筋, 防止温度应力引起墙体产生裂缝。

三、结语

综合来看, 我们一定要充分正确使用建筑结构设计理念的概念来提高建筑的设计方案。让最终的效果来测试, 是否这个建筑结构设计师是优秀的才华的。概念设计是不固定的, 更是没有理论的, 因此要求设计人员要有创新的思维。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 对方案进行相应的改变和转化。建筑结构设计师一定要加强建筑结构设计的主题, 以尊重为基础的原则上做出更为优秀的设计作品, 吸引到更多用户的眼球。

摘要:现如今, 更多的设计者逐渐看重将结构设计概念使用在建筑中。该建筑结构是一种具有丰富情感的视觉语言, 若是合理搭配和运用, 就能带给人美的享受。本文主要分析了, 如何在源于施工质量上, 提高建筑物的结构设计的总体质量。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结构概念,提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顺卿.谈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J].山西建筑, 2012 (08) .

[2]韩波.浅谈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01) .

上一篇:浅谈初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下一篇:全省乡村旅游工作会议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