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状况

2024-04-09

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状况(精选9篇)

篇1: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状况

信息技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农机化领域渗透,在未来新的农业技术革命过程中,信息技术将上升到重要的地位。农机化的信息采集、信息交流、信息管理等方面会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信息资源更快的转化为促进农机化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推动 农机化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信息化工作。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中央一号文件又将发展农业现代化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这里就如何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东营农业机械化发展谈几点看法:东营农业机械化信息建设的现状

1.1明确要求,落实责任

东营市政府非常重视全市信息化工作,对此农机部门也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各单位把信息工作当作工作重点来抓,遇有重大活动或动态都应及时上报。目前,全市农机化信息网站已经建立,各种信息报送的制度和规定已经制定,信息上报进一步规范。网站内容也日趋丰富,由建站时的一些基本资料,逐步扩展到集资料性、动态性、公务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信息网络,其中包括了政策法规农机监理、农机推广、农机服务、市场供求等一系列栏目。上报信息都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报送,切实做到了信息发送及时、准确,使全市农机化信息报送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网上资源的时效性、针对性日益增强。这不仅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水平,也为广大农机管理者和农机使用者提供了便利。

1.2 开放性的信息发布平台

《农业机械化论坛》是我市农机部门的信息发布平台。它为农机化各级领导宏观决策和为基层微观服务方面发挥和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广大农机部门工作者和农机使用者都可以通过《农业机械化论坛》及时向各级领导、有关管理部门反映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情况,使领导决策和指导农机化工作有了科学的依据。农机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信息缺乏,质量不高

自八十年代起,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信息技术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社会对信息和信息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特别是近几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各类信息机构、信息市场和信息系统应运而生。推动了信息事业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但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有价值的信息量少,无价值的信息量多,特别是我市农机化网站,还不能有效的、及时的提供农机化信息服务。

2.2手段落后,服务滞后

面对中央提出的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工作目前还存在着手段落后、服务滞后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一个高效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是搞好信息工作的基础,也是将客观情况转化为有价值信息的主要渠道。目前由于各区县信息员队伍参差不齐,造成信息的采集、传递不畅,致使信息不能及时在网上发布。

2.3信息化功能开发工作有待完善

目前信息开发应用上主要局限于内部信息交流和互联网浏览,对信息化工作服务于基层、服务于广大农民机手,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等信息,有关农机新技术新产品的科研动态、科研成果、市场需求等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应用,在面向社会、面向基层,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类农机化信息,切实发挥农机化信息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作用以及服务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3.几点建议

3.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21世纪,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信息高度膨胀的时代。一个行业对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将影响该行业的生存与发展。建设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目的就是要把握时代脉搏,更好地利用信息,从而促进农机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农机化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在保证思想认识到位、领导力量到位、机构人员到位、资金投入到位、组织协调到位的基础上,坚持创新与求实相结合,充分提高对农机化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3.2增加信息采集,提高信息质量

信息的采集是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基础。信息收集要针对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应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中的新需求,突出重点,从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和农情信息入手,积极采集各类农机化信息。信息服务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简报、传真和电话等多种传媒,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立体的信息服务窗口。如何及时收集最基层、最真实的原始信息,并整理、加工为有用信息加以利用,是农业机械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我市的实际情况是:各基层农机部门组织不健全、办公设备落后、信息人才缺乏、与农机用户、市场及厂家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及时了解基层农机动向、没有一定的信息交流途径,从而造成信息与基层的脱节。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采集体系,是当前我市农机信息网络建设的当务之急。解决的办法是: 一是完善信息上报制度,即:在全市县以上的农机管理部门设立信息工作站,定期将当地的农机信息上报上一级农机管理部门,重大信息随时上报;在市一级设立农机信息中心,对各地上报的信息及时加工处理。二是加强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机用户、生产者的联系,随时了解基层群众对农机工作的信息反馈.三是与国内外农机部门建立广泛的联系,以及时了解最新的农机科技信息和农机发展动态。

信息加工使用是提高信息质量的重要一环。在保证信息采集量的基础上,首先要有一支较强素质的信息管理队伍。其次,信息加工需要一个加工平台。对采集到的信息依据不同的目的和需求,加工成有用信息以便利用。信息的传递是农业机械信息化网络建设的重要部分。高速快捷的信息传递是信息价值得以充分利用的保障。国际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信息的传递开劈了一条畅通的高速公路。

3.3明确服务对象,有效开展信息服务

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要明确定位,按不同服务范围、对象和内容开展工作,体现服务的层次性、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为服务对象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提供一条快捷的路径。组织指导全市开展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工作,根据区域特点,生产情况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取舍,传递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推广信息等,为农业主体服务,为上级农机网站提供农业信息支持。交流信息服务的经验和做法,提供农机科技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等。了解农机具推广信息;开展农机咨询服务,解答农民疑难问题;传播推广农机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4规范管理制度,保证信息安全

根据国家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的要求,建立一套计算机网络运行制度,明确计算机网络管理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对入网计算机和用户进行严格管理,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建立一套信息采集、报送和发布制度,统一和规范农业机械化信息的发布方式、管理权限和范围。建立一套农业机械化信息考核制度,促进农机化信息工作的发展。

篇2: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状况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的信息化发展问题。尽管我国正在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化发展步伐,但是我国的信息化总体发展趋势不容乐观,诸多农业生产者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建设意识亟待提高,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经营时,由于是自愿的农业生产结合,缺乏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高素质人才短缺,缺少专业的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这对信息化的应用的环境是具有局限性,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只有科技含量较少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服务行业,应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营水平还很低,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信息市场发育很不健全,尚无规范的农业信息化体系。农民经营的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同时农业产出的`农业产品尚处于传统的种类,缺少市场竞争力,这是现阶段我国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挡了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极大的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

1.完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经营结构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的实践方式,是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在发展和经营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经营结构,对农业的经营体系做出更好的改革,建立相关的制度措施对合作体系做出更好的规定,规范农业的经营体系,聘请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的经营方式做调整,加快农业内的人才培养,培养更多的农业专业性人才,定期举办培训会,使农业内的成员的素质和知识水平得以提升。

2.发展农业的特色农业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是土地经营者的经营集合,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方式,农业产品的产出也要有自己的特色生产方式。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发展经济效益高,更加优质额作物。提高生产模式和农业的生产水平,打造产品的产业品牌,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的农作物进行深加工处理,通过自身的加工和包装转换成具有产品优势的产业,成为特色的农业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3.建立现代农业技术信息网络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所带来的是农业经济信息的快速流动、共享,从而加速了农业经济内部和外部的竞争,建立良好的竞争体系,树立竞争意识,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体系的建设步伐,,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业信息市场,逐步形成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经营。同时可以通过有线电视播放、村内电话、调频广播等方式传播农业信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现农业资源高效配置。现代农业发展着力点就在于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创新组织经营形式,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农业人员科学素质,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体系建设。

三、结语

篇3:以绿色信息技术引领生态农业发展

1. 生态文明建设新机遇和生态农业发展新方向

目前,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 工业化发展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另一方面, 我国能源资源日益匮乏,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同时,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从淡化GDP增速到保障改善民生, 从节能减排到绿色低碳发展, 从自主创新到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城镇化到农民工市民化, 从城乡统筹到区域协调发展, 从外需到内需等新变化、新特点和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 生态农业发展明确了新方向。

农业是我国三大产业之一, 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早在北魏时期, 《齐民要术》中就提出“顺天时, 量地力, 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 是生态文明建设物化的有形而庞大的载体, 具有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的特点。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生动、广博和持续的实践,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绿色信息技术支撑生态农业新发展

当前, 全球农业进入一个新纪元, 不仅继续发挥其保障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基础的传统功能, 而且还将担负起为缓解全球能源危机提供再生能源的能源功能和改善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为人类生存提供优美环境的生态功能等新的历史使命。随着农业功能升级, 对科技创新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 必将掀起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竞争。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 各地农业部门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信息化投资规模逐年增大,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呈现出了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农业发展具有了高效率、高产量、高收益、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规模化等优势, 同时也存在着土质变差、排放增多、耗能加大、污染增高等问题, 与农业本身的高排放结合在一起, 情景不容乐观。

首先, 在农业各环节都有大量碳排放, 且逐年呈上升趋势。据调查, 生产1 t氮肥将会排放出约6 t的CO2;农药、化肥的利用率不超过30%;土壤圈是生物圈中最大的碳库, 有机碳量占总碳量的3/4;耕地释放的温室气体, 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

其次, 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对环境产生影响。据调查, 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能耗产业, 2007年我国IT产品总耗电300~500亿KW·h, 约相当于三峡电站一年发电量;为维持全球电脑正常运行, 每年增加排放约3 500万t废气;2010年我国数据中心耗能比2007年增加1倍, 按此速度, 20年内将增加100倍。

鉴于此, 如何正确、合理、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支撑与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亟待破解的问题。

绿色信息技术是指在整个信息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贯彻节能环保方针, 满足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目标, 具备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等特征的信息技术。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今天, 绿色信息技术等下一代新型信息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破题的关键。

3. 以绿色信息技术引领生态农业智慧前行

以绿色信息技术引领生态农业智慧前行, 应该强调做到:

(1) 全方位树立绿色意识。生态农业建设要求政府、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农民等相关人员都要树立绿色意识, 明确采用绿色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反思生产实践中带来的生态影响,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权力观、政绩观、价值观, 培养绿色、环保、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行为, 形成全社会倡导、传播、践行绿色信息技术的良好氛围, 达到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要求。

(2) 多层次展开绿色设计。以绿色信息技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要从顶层设计环节就采用绿色理念, 做到聚焦主体、柔性整合、超前规划、分布实施。坚持四项原则, 即可持续性原则:优化资源利用, 兼顾生态和谐, 适度超前规划;前瞻性原则:发挥后发优势,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可操作性原则:以规划为导向, 分阶段实施, 确保有效落地;因地制宜原则:根据环境的客观性, 采取适宜于自然的技术方法。

(3) 全流程采用绿色信息技术。围绕生态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流程, 面向土、水、肥、药以及农产品等关键要素, 全面推进绿色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如绿色智慧型的土壤检测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智能变量施肥技术、基于机器视觉的杂草精准喷药技术、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溯源技术、远程智慧监控与管理技术等。通过绿色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方面, 带动农业产业各流程节能减排;另一方面, 降低信息技术本身对环境的直接影响。

(4) 全链条发展绿色产业。在生态农业的整个产业价值链中, 采用绿色信息技术, 促进各环节的绿色发展, 达到绿色环境的智能运行、绿色设施的有序管控、绿色生活的安全和谐、绿色经济的繁荣可续以及绿色行政的高效便捷, 实现与自然、社会各相关群体的良性互动, 达到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统一, 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形成互为促进、良性循环的绿色产业链。

(5) 多方面制定绿色标准体系。生态农业应用绿色信息技术时, 需要明确测量和监控过程, 建立生态农业的绿色评价标准体系。目前已有了Ro HS、ISO4001、IEEE1888、IEEEP802.3az等国际标准, 但是缺少面向生态农业的绿色信息技术标准规范体系, 迫切需要针对绿色信息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制定全面的标准规范体系, 对生态农业相关系统工程建设进行主动引导与有效监管。

篇4:关乎我国农业发展信息技术的完善

【关键词】农业信息技术 农业信息网络 信息服务体系

一、信息技术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是推动世界发展的重要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使之应用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及其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其实质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全面渗透。

世界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二十世纪50~60年代的科学计算,70~80年代的数据和知识处理,90年代以来的新发展时期。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讯网络技术、3S技术、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智能专家系统等已成为90年代以来农业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1]。这些技术的介入使农业生产的每一步都有可能实现智能化管理,使农业生产过程和管理具有科学性、规范化和高效率,为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资讯信息业的迅速崛起,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标志。

二、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现状

80 年代以来, 我国的信息业开始从科技领域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其他领域扩展, 出现了科技情报系统以外的各类信息系统,并已建成或正在建造一批主要的事实型和数值型数据库[2]。近年来,我国在农业信息网络化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我国农户自身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而且农业信息中诸如科技信息、政策信息和就业信息等应属于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因而他们需要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健全、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的帮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缺乏强有力的措施,农业部曾经提出“金农工程”,但一直未予以立项,2000年国家虽投入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但额度偏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政府管理体制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3]。我国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和涉农部门众多且各自为政,农业信息资源被分割管理,这种体制上的弊端严重制约了信息流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及最佳配置,既不利于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也增加了政府协调工作的难度。

2.农民的文化水平和信息素质较低,农民是信息消费的终端,其信息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民网络信息应用能力的高低,而我国农村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得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直接影响了其信息的认知及获取能力。

3.农业信息服务人才匮乏,在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服务过程中,人才的因素无论是对信息产品的结构、内容还是对信息服务的效果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4.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业信息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程度。当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仍然落后,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农村土地辽阔分散,自然条件差异巨大,造成信息化网络建设的成本居高不下,有限的农业信息在落地入户方面困难重重的问题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素[4]。

基于以上分析,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技术已成为关乎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三、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完善的策略

在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的过程中,应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提高农民信息意识,切实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培养专门的农业信息人才。

1.强化政府信息化意识,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技术建设中的作用

强化政府的信息化意识,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探索多途径建设形式,各级政府和涉农部门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2.增强农民信息化应用观念,树立农民的信息意识

农民是农业信息的主要利用者,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强农民信息意识和使用信息能力的关键,应充分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农民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素质,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

3.重视农业信息人才培养,加速农业信息技术的完善

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要实现农业信息化,人才是关键因素。农业信息化需要一大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农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现代信息产业的高级专业人才。要在农业信息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投入,在大专院校设立农业信息化专业,加强该类人才的教育;依托农业系统已建立多年、覆盖全国的农业广播学校的农村广播、电视远程教育培训网络扩大农业信息的传播和交流;通过宣传媒体、农技夜校等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要尽可能培养大量本土化的信息专业人才,建立一套可行的培养和造就农业信息化人才的机制。

纵观当前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应该从我国国情出发,从政府、农民、农业信息人才等多方面入手,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技术,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献

[1]李虹,论信息技术与我国农业的发展[J].农业经济,2006,2:65-66.

[2]纪丽珍,邹红 我国信息数据库事业发展前景及其思考[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8,36(3):78-80.

[3]汪柱旺,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J].江苏农村经济,2005,1:46-47.

[4]王育菁,中国农业信息化进程中的障碍与对策,2006,213(5):40-41.

[5]路剑,提高对农户信息服务水平的对策研究,2004,23:112-113.

篇5:(本)农业信息技术

一、名词解释 1.信息传递技术:

2.信息控制技术:

物联网:

4.农业信息技术:

5.农田气候:

6.高光谱遥感:

7.地理信息系统:

8.地理信息:

9.地理数据:

10.农业专家系统:

二、填空题 1.现代传感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遥测技术和。

2.

概念是美国前副总统

提出来的。

3.农业信息技术包括农业数据库与管理信息系统、、农业遥感监测、全球定位系统、、、作物模拟模型、、农业智能控制技术等。常用传感器有热敏传感器、、湿敏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等。

5.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

和数据库系统三个阶段。

6.两实体间的联系可分为

、一对多联系、多对多联系。

7.常用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

和。

三、简答题:

1.作物智能栽培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2.数据采集管理系统的典型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3.根据植被的光谱反射率特性,光谱被分为哪几个阶段?

4.列举 5 个常见的 GIS 工具软件的名称。

5.专家系统的基本构成包含哪几个部分?

6.精确农业的关键技术有哪些?

7.农田气候中主要采集哪些信息?

8.遥感估产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四、论述题 1.简述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农业信息技术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信息传递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也称通信技术,是传导神经网络功能的延伸,包括数字程控交换技术,综合业务数字通信网、光纤通讯、数字移动通信、卫星通讯、信息高速公路等,用于迅速、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

2.信息控制技术:信息控制技术的功能是根据输入的指令信息(决策信息)对外部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实施干预,是效应器官功能的扩展延伸。主要包括显现技术、人机接口技术、遥控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等。

物联网:指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4.农业信息技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进行采集、存贮、传递、处理和分析,为农业研究者、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资料查询、技术咨询、辅助决策和自动调控等多项服务的技术的总称。

5.农田气候:农田气候一般指距农田地面几米内的空间气候,是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气候。

6.高光谱遥感:是指将遥感成像技术和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利用几百乃至上千个小于 10nm电磁波波段从地表目标物体获取连续光谱曲线,从而形成图像和光谱合一的高精度遥感方法。

7.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实现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等功能,以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

8.地理信息: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实现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等功能,以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

9.地理数据:是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

和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是各种地理特征和现象间关系的符号化表示

10.农业专家系统:

答:农业专家系统 是把专家系统知识应用于农业领域的一项计算机技术,是农业信息技术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是运用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技术,结合农业特点发展起来的一门高新技术。

二、

填空题 1.雷达技术、传感器技术。2.数字地球、戈尔 3 地理信息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信息网络 4 光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5.文件系统 6.7 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三、

简答题:

1.作物智能栽培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答:1、作物生产数据库及信息系统

2、作物生长预测与检测系统 3、作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4、作物空间信息系统 5、虚拟作物和虚拟农业 6、精确农业支持系统 7、作物智能教学系统 8、网络服务系统

2.数据采集管理系统的典型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一)信号调理器(二)数据采集器

(三)计算机 I/O 接口(四)数模转换器(五)应用软件与监控程序

3.根据植被的光谱反射率特性,光谱被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1、400-700nm 可见波段

2、700-800nm 波段 3、780-1350nm 波段 4、1350-2500nm 波段

4.列举 5 个常见的 GIS 工具软件的名称。

答:ESRI、Intergraph、MapInfo、TITAN

GIS、MAP、MIPS、USEMAP、MapGIS、GeoStar、CityStar、SuperMap GIS

5.专家系统的基本构成包含哪几个部分? 答:1、人机接口

2、知识获取机构

3、知识库及其管理系统 4、推理机

5、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 6、解释机构

6.精确农业的关键技术有哪些? 答:(一)全球定位系统 GPS(二)地理信息系统 GIS(三)遥感 RS

(四)收获机械产量计量与产量分布图生产技术 (五)田间变量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六)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七)变量控制技术(八)智能化变量农作机械 7.农田气候中主要采集哪些信息? 答:(1)土壤热通量信息采集(2)空气温度信息采集(3)空气湿度信息采集(4)太阳辐射信息采集。(5)日照时数信息采集。(6)风速与风向信息采集。(7)降雨信息采集。(8)气压信息采集。(9)蒸发信息采集。

完成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辐射、地面风速以及土壤热通量等气候信息的采集。

8.遥感估产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估算播种面积、监测作物长势、预测农作物的产量是农业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遥感估产具有宏观、动态、快速、准确等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连续获取大范围农作物产量信息,是农业遥感监测的重点领域。

四、

篇6:农业信息服务发展年终总结

积极做好土地承包及流转管理和服务

1、积极做好法律法规及政策宣传解释指导。成赤高速路建设及黑龙滩长岛旅游开发项目,都是我县的重点项目工程,为配合项目顺利进行,农经站和农村土地流转中心及时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积极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解释指导工作,多次向项目指挥部及乡镇政府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多次到项目群众中就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向群众作正面解答,有效地促进了项目的顺利开展,维护了社会稳定。在此基础上,县农村土地流转中心还正在编佣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法律法规及政策汇编》资料,印制了《县土地流转合同样本》等,以便更好地为基层土地承包及流转管理者提供业务指导。

2、积极做好土地流转的调查和统计工作。为及时掌握全县土地流转动态信息,县农经站按照省市要求,积极对土地流转进行调查分析,并按季收集全县土地流转情况,汇总上报相关土地流转信息,特别是土地规模流转情况信息,采取对每个业主进行了逐户登记。

3、积极做好土地承包及流转纠纷的调处工作。随着老百姓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农村惠农补贴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政策导向,因过去土地小调整操作不规范、土地流转手续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土地

承包及流转纠纷时有发生,这类问题由于时间久远,基层干部及当事人员的不断变化,给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很大难度。对此,县农经站积极做好政策解释,查阅相关政策、资料,并主动配合乡镇做好信访当事人的纠纷调解、及情绪稳控等工作,避免了纠纷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及时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息上报

为全面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运行监测分析,按照部识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统计监测分析工作的通知》要求,组织开展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息统计监测工作,在5月上旬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情况全部录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及时网上直报给了部剩

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1、明确监管重点,落实农民负担监管目标责任。为进一步明确监管重点,确保减负和惠农政策的落实,防止涉农负担案事件的发生,确保农村社会稳定,按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和下管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原则,级级落实领导责任,年初,以县委、县政府名义与全县60个乡镇党委政府分别签订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目标责任书,落实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辖区责任制。

2、积极做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监督管理。为防止乱议事,充分体现民主参与意识,促进农村公益事业的发

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农业部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的通知》积极开展农村集体“三资”调研及清查准备工作

4月份,按照县纪委党风廉政建设联系会议办公室要求,县农经站及时组织人员对全县农村集体“三资”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写出了调研报告。5月份,按照县纪委党风廉政建设联系会议办公室要求,县农经站又及时拟发了《关于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查工作的实施意见》,并设计制定了张“三资”清查表,目前正在统计汇总分析阶段。

按时完成了农业、农经统计调查任务

今年上半年,农经站及时按照要求,完成了农业生产情况、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小春农作物种植情况、产量情况,以及四川农业经济运行监测月报、农业统计基点调查表、农产品价格月报、主要农产品成本核算半年报等农经统计调查任务,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准确依据。

积极做好涉农信访工作

今年上半年,县农经站直接接待群众信访14件次,县农经站按照信访处理原则,当场解释处理7件次,移交乡镇处理4件次,配合乡镇处理3件次。

1、继续做好“一事一议”的审核备案工作;

2、继续做好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做到家底清,情况明,流转行为进一步规范。

3、按照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联系会议办公室要求,指导乡镇做好农村“三资”清查工作,抓好农村“三资”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4、继续积极处理各类涉农信访案事件,做到矛盾不激化,不上交,维护农民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

篇7: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经济发展论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作用机理

1农业信息技术在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

1.1农业信息技术有利于密集化农业就业结构知识的出现

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传统农业的信息化促使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重要的生产要素由之前的要素逐步地变为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要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比较,脑力劳动所占的比重在逐步地增大。知识密集型产业,如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对脑力劳动者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现在的农业相关就业人员如果想要高效率完成自己的工作,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利用一切时间加强自身学习,用先进的知识与技术武装自己。

1.2农业信息技术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向更高级的方向

发展具体的表现为:传统农业得到改造,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推动农业产业化过程向自动化、信息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农业生产效率较之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另外,农业生产模式不再是以前的粗放式大批量生产、高消耗生产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两高一优高度集中式生产模式,农业生产由之前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方向转变,前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这为部分劳动力向获利更多的产业部门流动创造了机会,农业产业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得到根本性的调整,促使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信息技术还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形成,如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业、农业应用软件制造业、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作为农业领域先导产业的农业信息产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农业产业逐步地向农业产业技术高技术化方向转变。

2农业信息积累在加快农业技术进步方面的作用

篇8: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状况

1现代农业中电子信息工程的行业发展现状

2015年1-9月,农业电子信息通信设备行业投资回暖,固定资产投资趋势平稳,新项目数量持续增长,内资企业投资逐渐增长,外商企业投资连续下跌,目前,我国的农业电子信息市场人才储备和技术研发先进,总体形势并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1]。但是,在我国的现代农业中电子信息工程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缺陷。

目前,引进的核心技术是我国大部分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技术的主要来源,这些技术往往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出的一段时间的技术成果。在尖端技术方面,西方国家家庭始终在保持着保守的态度,不轻易与其他国家分享。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是现代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建设,同时也保证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建设[2]。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建设初级阶段的这个时期,为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工程搭建了一个平台,充分展示,目前它并没有实现。同时,由于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产业起步较晚,所以创新方向发展相对缓慢,现阶段还仅限于制造业等形式。

2农业产业中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目前的发展方向

在网络信息技术逐渐普及的情况下,电子信息工程产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表现十分突出,这样使电子信息工程产业创新的技术持续、稳定的发展。针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目前的现状分析,可以通过以下方面与农业进行有效地结合。

2.1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气象遥感

遥感技术就是通过遥感卫星或飞行器结合电子信息技术对农业产业所需要的陆地、降雨、空气等数据进行监测的一项新型产业技术。用遥感手段可以监测和评估洪涝灾害[3]。利用陆地卫星的TM影像与AVIRR数据来监测洪水。在遥感数据传输方面,研制成功了能与农业产业调控部门进行实时传输机载SAR图像的“机-星-地”系统。此外,它还可以在图像处理技术方面提取耕地、水源地地等目标物以及在SAR图像上监测水体样本进行实时讨论与化验的技术也日逐渐成熟。

良好的市场预判能力是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保证,有效的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能够对新型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只有有效解决新型农业产业所存在的问题;应该严格管理产业市场,降低我国电子信息市场的风险,电子信息工程才能促进整个信息市场的转变。

2.2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自动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通过计算机对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检测、记录、统计、监视、以及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迅速地去控制农业中的生产设备、装置或环境被称为农业自动化技术[4]。

农业自动化技术在美国、西欧和日本已广泛应用于信息化、工厂化养殖、蔬菜花卉生产等,信息化技术也广泛应用于仓库管理、环境监测中。如配合饲料全部生产流程的自动控制,日光温室中温湿度控制、灌溉、采收自动化控制。通过研制和使用农业机器人代替人从事一些繁重的农事操作,如苹果收获、挤奶、喷药、组织培养、作物育种等方面。

2.3农业地理信息系统

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就是采用各种现代技术对农业地理空间关系进行模拟的一种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对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体等进行立体的、多角度的、可视化的描述,可以说是一种立体的农业地图。

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解决土地、森林、草场分布、分级、统计、制图等问题;2)地籍、土地信息系统管理;3)生态、环境管理与模拟;4)应急响应;5)农业基础设施管理。

3结束语

随着现代农业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不断应用,特别是在当今信息化农业的发展的大趋势下,电子信息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更将逐步融合,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包旭.电子信息工程中现代化技术的运用刍议[J].南方农机,2015(3):86+91.

[2]王海伟,侯运通,金川清.试论电子信息工程中现代化技术的运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2):263.

[3]孙田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篇9: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状况

2002年,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高万林教授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资源库建设及视频管理系统研发”项目。项目组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教授的指导下,梳理了我国农村信息资源、技术、平台与终端设备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农村信息服务发展面临的科学问题,探索了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案。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农村信息服务技术与装备研究创新团队”。团队致力于围绕我国农村信息服务面临的关键、重点和前沿问题,以动态的视角,开展相关理论、技术、平台与设备研究。经过多年积累,以“面向新农业、致力新农村、服务新农民”为宗旨,发挥学科交叉的创新优势,组建了由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科研助理和硕博士研究生组成的人才梯队,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研发了系列适宜农村的应用系统、支撑平台设备及成套装置。

从项目启动开始,项目组将大量资料经过深入分析、梳理和系统研究,总结并提出制约农村信息服务的四个核心重点问题。“网通信断”:农业信息网络自成体系,但信息不互通;“站多力弱”:涉农网站及服务渠道多,但服务能力薄弱;“量大用小”:农业信息广博,但利用率低;“面广人少”,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但专业人才缺乏。因此,以围绕解决上述核心重点问题为导向和突破口,团队形成了三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农村信息服务理论与政策研究、农村信息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和适宜农村的主动智能信息服务装备研发。

围绕上述研究方向,以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为目标,以农村信息服务为纽带,团队从目标层提出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阶段论、二个关系论和三种实践模式论等相关理论,为农村信息服务奠定了理论基础;构建了信息自动获取—智能处理—智慧推送各环节有机衔接的农村信息服务关键技术体系与装备保障体系;取得了具有自主产权、符合国情的软、硬件系列产品,为农村信息服务提供了科学、先进、高效、低成本的现代化管理和服务工具。近五年,团队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省部级以上项目40余项,其它项目90余项,总经费达4000余万元,发表论文313篇(SCI检索45篇),出版专著20部,获发明、软件著作权125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项。

成果转化与应用是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方向,也是最终检验成效的重要指标,团队研究成果通过相关课题的试点示范,在50余家村镇社区和单位进行应用,培养农村信息服务骨干200余人,培训农村信息服务人才8300余人,辐射村庄457个,服务人数70余万人次。有些成果通过大众传媒的不断传播扩散,得到进一步转化与应用,形成了有效推动农村信息服务的解决方案,促进了新农村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对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事业产生积极影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持续长期的工作,需要高端、专业人才引导下长期发展,农村信息服务技术与装备研究创新团队非常注重培养青年科研人员,建立了面向院士、专家及国内优秀团队的开放工作技术平台,吸引国内外专家及科研人员与团队进行学术交流合作,采取联合培养方式,推动人才培养和面向不同学科方向的联合攻关,提升自主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近五年,培养博士25名、硕士40名,目前在读博士生9名、硕士15名,博士后3名。

在自身发展同时,团体紧密关注国际社会发展最新动态,团队与欧美地区的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国际知名研究学者建立了密切联系。在高万林教授任执行主席的第一届智慧农业创新发展国际研讨会及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世界大会等国际会议上,团队成员在大会作了相关报告,与来自美国、英国、丹麦、韩国、日本及其它国家地区的50余名专家学者进行了开放性研讨,共享了智慧科技发展的新进展,开拓了农村信息智慧服务的新思路。创新团队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在农村信息服务技术与装备研究方面正不断创新,推进现代农业的内涵发展。

链接:

第一完成人:高万林简介

高万林,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农业大学丰台实验站站长,数字媒体系统实验室主任,农村信息服务研究所所长,农业无人机技术研究所所长,农业部科学与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农林专委会主任,北京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美国农业生物工程师学会会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农村信息化、智慧农业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

上一篇:《蚯蚓》教学反思下一篇:自编文明礼仪拍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