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宝宝成长记作文

2024-05-13

蚕宝宝成长记作文(精选16篇)

篇1:蚕宝宝成长记作文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蚕在诗人手下也是出了名,所以我买了两条蚕宝宝,细心地养着,但再好也得听爸爸高超的技术辅导。

蚕来到我家,头不停此张望,打量着这个陌生的环境,还不停的扭动着,似乎对这个环境不满意,但是可能已经知道,这里是它们从生到死都不分离的一个家。

蚕的身体雪白雪白的,脚的旁边都有一个小黑点,知道了黑点的数量也就等于知道了脚的数量。

把蚕宝宝放在桑叶上,蚕宝宝不停的扭动身体或者头部,过了一会儿,脚定在叶子旁,头抖来抖去。哦!它们正在吃着叶子长身体,叶子便被蚕宝宝“刷刷刷”地吃掉。而蚕宝宝贪婪的吃着,似乎整个世界上只有桑叶是他们满意的、称心如意的。

蚕宝宝是最爱吃桑叶的,就算叶子零零碎碎的`,也要吃掉,对桑叶任何一个角落都不放过。

一次,偶然朝蚕宝宝瞄了一眼,叶子就仅剩脉络和几点桑叶,但蚕宝宝像是三天没吃饭一样,疯狂啃食着,我就想把叶子换了,但它这种行为,我还是放弃了这个举动。

当我换叶子的时候,把蚕换了“地”蚕就扭动身子,又一次开始适应环境,还把脚固定着,心想着扎根那个地方,因为蚕宝宝几乎把自己“宝贵”的力量去吃桑叶,吃完了就是睡。

蚕宝宝在我精心照顾下变得肥壮起来,蚕宝宝吐了几根丝,我并不知道,而后来在角落准备结茧时,被我阻止了,我在角落放了一个纸团帮助蚕结茧。

我爱这蚕宝宝。

篇2:蚕宝宝成长记作文

蚕宝宝成长记作文

蚕宝宝可爱极了,白白的身子,在桑叶上蠕动着,绿叶衬托着它们细小的身体,美丽极了,

小学生作文大全

蚕宝宝的丝可以织成一块块美丽的丝绸,它们就象一位位穿着白衣的小天使,在绿叶上洒下点点的光斑,又象一位穿着白色西装的绅士。

蚕宝宝们把桑叶吃成个种形状:有的被吃穿了一个大洞洞;有的被吃的象一张地图;还有的则被吃成了碎片。

篇3:微型课程之“蚕宝宝养成记”

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到了, 对孩子们来说, 观察生命、欣赏生命、开展“种养”活动的大好时机又将来临。班级的植物角里生机勃勃, 有人手一盆的种植植物, 有丰富多样的种子陈列区, 有水培、沙培、土培进行对比观察的试验小角落, 更有风光无限的多肉植物, 种植的品种是丰富了, 但是养殖的动物却没有着落, 到底养什么动物成了我们讨论的话题。有的孩子说想养狗, 有的说想养猫, 还有的说想养金鱼, 孩子们说着自己各自的理由, 这样的话题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梳理着有关动物的一些生活习性。突然有个孩子提到可以养蚕, 他的提议得到许多人的呼应, 但是问题又来了, 许多孩子都知道蚕吃桑叶, 但是桑叶到哪里去找, 大家都不知道。

我和孩子们商定:由老师负责找蚕宝宝, 孩子们负责找桑叶。第二天我就带来了两盒蚕宝宝, 刚刚孵化出来, 密密麻麻, 大小只有2毫米左右, 像一条条细细的黑线。早晨来园孩子们围着盒子叽叽喳喳讨论着, 有的说是虫, 有的说是蚯蚓, 当然最后还是有孩子认出是蚕, 但是孩子们又提出新问题, 蚕宝宝不是白色的吗?怎么这么小, 颜色也是黑色的呢?叶子上怎么有这么多洞洞?带着这些疑问, 我们开始了各项活动的准备与铺垫。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 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在经过了大家的讨论和协商后定下的养蚕活动, 无疑引起来孩子们极大地学习兴趣。

尊重经验点—解读幼儿的原有经验, 形成新的学习资源

从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纯真的童心, 他们自发在学习如何照顾小动物。讨论的过程中还涌现出许多新的学习资源, 例如蚕为什么喝水就会死?蚕为什么会变成飞蛾?为什么蚕用一个东西包住自己?为什么蚕只吃桑叶?蚕为什么脱皮?蚕为什么会吐死?小时候为什么小时候是黑色长大变白色?……

这些问题的提出, 成为学习的新资源, 有些答案, 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直接解决, 还有的问题, 养蚕的过程中孩子自己观察、亲身实践得到解决。

幼儿由于生活在不同家庭, 各自的生活经验各不相同。如果允许幼儿有出错的权利, 接纳幼儿的错误认识, 合理利用好差异资源, 不仅可以让教师了解幼儿原有经验, 也为进一步指导提供依据。

关注困惑点———运用问题情境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

日子一天天过去, 孩子们自发每天轮流带桑叶, 剪碎了喂蚕宝宝。蚕宝宝在大家的照顾下, 一天天在长大, 颜色也越来越白。眼看变成四龄蚕, 快要结茧子了。一天早晨, 一入园我便发现昨天还“生龙活虎”的蚕宝宝, 一夜之间有的变成一滩黑水, 有的身子底下有水渍, 眼看着不行了。孩子们入园后发现蚕宝宝的悲惨下场, 伤心地说“蚕宝宝为什么会死呢?”有的说“是不是吃了有水的桑叶拉肚子死的?”有的猜测说是生病, 中毒死的, 还有的觉得是摔死的, 一时间一些原来讨论过的养蚕注意点大家又一次提到, 都在反思哪里出问题了。通过查找原因和讨论, 孩子们感受到了动物生命的存在, 感受到自己的行为与动物生长之间的关系, 从而真正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问题与疑问对幼儿能持久进行探索至关重要, 也是幼儿主动学习的一剂良药, 我们要做的是, 把一个简单的问题转变为可以幼儿亲身探究的问题, 有价值的问题, 并且提供支持解决这个问题的支架。

把握介入点———借助有效策略, 支持回应幼儿的学习过程

在养蚕这件事上, 老师的定位是材料的支持者, 活动的观察者, 但有时候遇到特定的事件, 还必须是活动的参与者。就像在养殖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大家带来的桑叶长得很不一样, 有的桑叶很大一片, 形似心形, 还有的就是普通的卵形, 小小的, 外形差别很大, 难道都是桑叶吗?面对这样的困惑我们开展关于桑叶的主题教学活动, 通过对比观察桑叶的形状, 到把不同种类的桑叶分批投放给蚕宝宝吃, 再到发起寻找桑叶的活动, 最后孩子们总结出辨别桑叶的方法:桑叶的边缘有锯齿, 叶面摸上去不是很光滑, 仔细闻有种特殊的味道, 在采摘的时候会有白色的汁水分泌出来, 黏黏的。根据这些特点, 我们进行了一次寻找桑叶的行动, 当孩子们把学到的知识点用来鉴别桑叶时, 孩子们的成功感和喜悦感不言而喻。

这次养蚕活动是一个无为而为的过程, 它起源于最质朴的想法, 经历了最真实的过程, 产生了最有价值的课程。带给我的启发是, 我们在建构具有特色的“微型课程”中, 必须遵循一些策略, 总结一些方法, 具体来说包含:第一, 形成一种氛围, 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蹲下身子和孩子对话, 了解他们所思所想, 喜怒哀乐, 挖掘孩子感兴趣的内容。第二, 创建一种机制———实行课程管理机制, 引进社区、家长资源, 梳理课程脉络, 与外援积极互动, 共同合作。第三, 运用一种策略, 这里的策略主要指转变自身观念, 能让孩子解决的放手让孩子解决, 解决不了的多渠道协调解决, 想方设法通过活动让孩子有提高, 有收获。第四, 呈现一种特色, 打造班级生态文化, 并以此为契机, 为园本课程积累最宝贵的经验和基础。

篇4:蚕宝宝成长记

一天,我在学校大门口买了几只蚕,回到家里看见蚕宝宝就像小蚂蚁一样,妈妈告诉我,蚕小的时候叫蚁蚕。看着这些可爱的蚕宝宝,我多么希望它赶快长大。

十天过去了,蚕长大了,我发现它的饭量变大了。看!一眨眼,桑叶就被吃出一个个大洞。又过了十天,蚕宝宝蜕了四层皮,身体变得又长又圆,妈妈告诉我它们要作茧了,身体的颜色也变得透明了。更奇怪的是美味的大餐它们都不放在眼里,大家都去抢占安静的角落准备作茧。

于是,我和妈妈在盒子里放了几个小树枝,蚕宝宝用吐的丝在树枝上搭建好小窝,把自己藏在里面。我还有个重大发现,蚕茧里面竟然有个小身影在不停的转动,我想,一定是蚕在换新衣吧!

过了几天,我看见蚕茧破了一个大洞,我很好奇,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妈妈說这蚕宝宝已经成飞蛾了。

安徽省巢湖市东风路小学一(5)班。

指导老师:张艳 推荐老师:刘沛

知识链接:

蚕是孩子们非常喜欢接触的昆虫,观察蚕的生长发育过程,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兴趣和智力。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歌咏了一种一息尚存、奋斗不止的精神。现在,人们也常以“春蚕”来比喻为理想、为事业奋斗终身、牺牲自己、造福人类的高尚人格和情操。但从生物学观点来看,当春蚕把丝吐尽之时,它并没有死去,只是走完了生活史中的幼虫阶段,即将变为蚕蛹而已。

篇5:蚕宝宝成长记小学作文

“我出来了!”一道微弱的声音从一颗“白芝麻”里传出来。哦,搞错了,是从“白芝麻”上的一个“小黑点”里传出来的。这“小黑点”就是我,一条刚出生的蚕宝宝。

我在刚钻出来的卵周围爬来爬去,突然,我被一个头上长满毛的东西(毛笔)刷了起来,放到一片嫩绿色的椭圆形的东西上。这不是我们蚕的食物桑叶吗?我定睛一看,桑叶的边缘上已经有几位我的兄弟姐妹在用餐了。我已经饿极了,赶忙爬过去,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

我先把头靠在桑叶的边缘上,然后用嘴啃住桑叶,像波浪一样,由上到下一点一点的啃食着。我将这种吃法叫做“波浪吃法”。 蚕食鲸吞这个成语就是人类看到我们这种吃法,的出来的灵感。

过了几天,我已经长大了不少。这几天,我总感觉身上的那层“衣服”太小了,紧巴巴的,箍的我很不舒服。我要换一套“衣服”了,用人类的话来说就是“脱皮” 这层“皮”其实是我的外骨骼。外骨骼可以保护身体。但是硬化的.外骨骼不能长大,所以我们的身体想要长大,必须要脱掉之前窄小的外骨骼。

我开始不吃也不动,过了一会儿,我接近头部的地方逐渐膨胀起来,又慢慢的裂开了一道缝。这时,我从裂缝那里又钻出了一个头。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我的头钻出来的那层东西是我以前的“帽子”。当我的胸出现裂缝后,我赶快把身子向后仰,想尽快从“旧衣服”里脱出来。当我的身子从旧衣服里脱出来三分之二的时候,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这时,剩下的“衣服”好像被念了紧箍咒一样,紧紧地卡在我身上。我不停的翻滚,却怎么也脱不掉。为了恢复体力,我休息了一段时间。休息完后,我紧紧地抓住桑叶梗,一下子将剩下的“衣服”脱了下来。我终于完成了脱皮!

脱完皮后,我又开始吃桑叶了。我在一天一天的长大,由最初小小的,浑身漆黑的样子变成长约五厘米,白白胖胖,水灵灵的样子。

在脱了4次皮后,我又不吃也不动起来。这一次,我爬到了盒脚。我昂着头,挺着胸,不停地往外吐丝。你一定猜到我正在干什么了吧?没错,我正在结茧呢。我先在盒脚大量的吐丝,形成网状,学名茧网。我用松软凌乱的茧网覆盖了整个盒脚,这茧网不算真正的茧,只是用来支撑一下而已。然后,我继续吐出凌乱的丝圈,加厚茧网内层,将茧网搞定后,我将头绕来绕去,像“S”一样吐丝,一会儿,就出现了半透明的,茧的轮廓,这才算是真正的结茧,学名茧衣。我有条不紊的吐丝,不久,一个茧就结好了,是雪白雪白的。我将在里面脱变,成为蚕蛾。

这就是我成为蚕蛾前的过程,有趣吧?后面的事,等我从茧里出来再给你说,请耐心等待哦。

篇6:豆宝宝成长记作文

今天,妈妈回来,手里提着一个袋子,神秘地对我说:“你猜猜里面是什么?”“里面是吃的?”我瞧着袋子说。妈妈打开袋子,我一看,竟然是一些黄豆。我问妈妈为什么要买黄豆。妈妈说让我养黄豆,看看黄豆放在水里,过一段时间会变成什么。我觉得更奇怪了,就赶紧按妈妈的说法做。

我把黄豆放进一个密封的杯子里,在里面倒点水,开始观察。过了一天,它们比昨天稍微大了一点点,过了几天,它有点澎胀了,又过了几天,它完全胀开了,还有些透明。雪白雪白的,胖胖的。肥肥的,像一个胖娃娃躲在被窝里不肯露面。又过了几天,那娃娃伸了个懒腰,起了床,探出小脑袋,似乎要往外好奇地张望着这炫丽多彩的世界。

我高兴地对妈妈说:“黄豆宝宝发芽啦!”妈妈说:“你观察了吗?”我点了点头。“那今天中午吃豆芽菜。”妈妈说。“耶!”我高兴地跳了起来。

篇7:大蒜宝宝成长记作文

一回到家我就问妈妈要了一块大蒜,我轻轻地剥开几层白色的纱衣,只见若干白白胖胖的蒜瓣宝宝紧紧地围坐在一起,好像在开家庭会议呢!我数了数,一共有十二瓣,我选了两个最饱满的,脱下它们的内衣,摸一摸,真光滑呀!

妈妈拿来一只玻璃碗,放入蒜瓣,注入些清水,叫我放在了朝南的窗台上,告诉我过几天大蒜宝宝就会发芽的。

三天过去了,我每天放学后都去看大蒜宝宝,但它们迟迟没有动静。妈妈看我焦急的样子,笑着说:“植物的生长需要过程,我们给它们提供了生长所需的.阳光、空气和水,它们一定会生根发芽的,再耐心等两天。”

第四天,当我观察时,惊喜地发现:它们都长出了一些白色的根须,仿佛是老爷爷白花花的胡子。为了让它们长得更快些,妈妈加了些淘米水。

第五天,惊喜接踵而来,两个大蒜宝宝都发芽啦!尖尖的蒜头咧开了嘴,露出那一抹诱人的嫩绿,我高兴地手舞足蹈。接下来几天,大蒜苗势如破竹,冲天而起。我每天观察测量,1厘米、3厘米、7厘米、13厘米……,到5月1日,两个大蒜苗都超过了20厘米。看着那在风中摇曳的翠绿蒜叶,我别提有多高兴了。

篇8:“胎宝宝”成长记

第1周

由月经准时到来,月经周期开始,意味着上一次试孕又将以失败告终。

第2周

子宫内膜开始增厚,子宫颈黏液从胶冻状变成黏液状,开始排卵。

第3周

爸爸的精子游进输卵管中,等待最佳时机,使卵子受精。到了本周末,受精卵会在子宫内膜上着床,并分裂成两个部分:即未来的胎盘和胚胎。

第4周

你体内开始分泌羊水,胚胎的眼睛首先发育。到了本周末,脐带—之后8个月中胎儿的“生命线”—发育成形。

第5周

胚胎的手已经出现,其他主要器官开始成形。现在胚胎的大小相当于一粒苹果种子。

第6周

胚胎的心脏开始跳动,其他主要器官如肾脏和肝脏开始发育。主要负责连接脑部和脊髓的神经中枢管组织已经闭合。

第7周

胚胎的眼睛继续发育,开始形成色素。手指、脚趾和外耳开始成形,胚胎现在大约有0.3cm长。

第8周

胚胎的皮肤宛如羊皮纸一般,可以通过皮肤清晰看到静脉。牙齿、上颚及喉部已经成形。现在的胚胎看上去只有一小粒葡萄那么大。

第9周

肌肉及神经开始发挥功能,胚胎开始自发性地运动,只是这些运动如此细微,以至于你在这个时期几乎察觉不到。

第10周

羊膜囊成形,其中充满羊水,这有助于保护胚胎免受伤害,并保有一定的空间。如果胚胎是男孩,此时阴囊开始成形。另外,从现在起,胚胎已经成功升级为“胎儿”。

第11周

胎儿的头部几乎占到身长的一半。尽管卵巢、睾丸已经完全成形,外生殖器也在发育中,但是要区别胎儿性别还为时过早。现在胎儿大概有5cm长,体重约为14g。

第12周

胎儿的脸部基本成形,甚至眼睑也形成了。血液开始通过脐带循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胎盘带给胚胎,并将废物带走。肾脏产生的尿液被排泄到羊水中。

第13周

本周内,胎儿的肠移动到腹部。眼睛和耳朵几乎已经移动到永久的位置,而且胎儿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反应能力。

第14周

胎儿的肺部功能基本健全:它能够把羊水“吸”进“呼”出。胎儿现在有9cm长,体重约57g。

孕中期 胎儿具备了生存潜力

第15周

胎儿被柔软的毛发(胎毛)所覆盖,出生后不久,这些毛发就会脱落消失。Ta已经具备了所有的面部表情。

第16周

胎儿的关节功能基本健全。在随后的4周里,你很可能第一次经历“胎动”。此时胎儿对外部光线极其敏感。

第17周

胎儿现在已经生长到13cm长,体重也已经有170g左右。

第18周

胎儿的骨骼仍然非常柔软,但这无法阻止Ta好动的性格。

第19周

目前为止,胎儿的细胞总数已经接近到成人的水平。肌肉之间及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已经成形。

第20周

胎儿的味觉和嗅觉已经发育健全。Ta现在的身高为17cm,体重有255g。

第21周

胎儿正在形成一个脂肪层,它的作用是给刚出生的宝宝保暖。皮肤上覆盖着一层胎儿皮脂(一种光滑的、油脂性物质,在胎儿浸泡在羊水中时可以保护Ta的皮肤)。

第22周

胎儿对触摸十分敏感,如果这时候你按压腹部的话,Ta通常会做出反应。另外,胎儿的手指已经成形,眉毛和眼睑完全发育健全。现在胎儿的身高在19cm长,体重约为340g。

第23周

胎儿的肺部正在形成表面活性剂—一种肥皂状的物质。它可以防止肺部粘连,还可以使肺部在胎儿出生以后膨胀。尽管此时胎儿的身体比例与新生儿相仿,也就是说Ta的头部不再占去身体的一半。但是,Ta看上去还是十分瘦小,体重也只有450g。不过在随后的孕期中,Ta的体重会增加2900g甚至更多。

第24周

胎儿那些和生命息息相关的器官已经发育到一定程度,大大增加了出生后存活的几率,但是在这个阶段早产的宝宝存活的可能性仍旧很小。

第25周

你会发现最近胎儿时常打嗝,不过大约5~10分钟之后就会自动消失,这是为将来呼吸做准备。现在Ta的身高已经有23cm,体重也有680g。

第26周

胎儿的生活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睡眠时间和清醒时间,不过几乎有一半的胎儿生活规律跟你正好相反。另外,胎儿的脑部已经非常接近于新生儿的脑部。

第27周

到了孕期的这个阶段,胎儿每天能够在羊水中排泄大约500ml左右的尿液。不过,这些尿液随后会经由妈妈的肾脏排出体外。

孕晚期 为出生做最后的准备

第28周

胎儿现在的身长约为31~38cm,体重大概在1100~1360g左右。

第29周

胎儿的皮肤呈红色,略带皱纹,看上去丑丑的,有些像“外星生物”。

第30周

胎儿能够对声音做出反应,比起妈妈的柔声细语,Ta更喜欢爸爸的完美男中音。

第31周

从现在起,胎儿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增长体重,而非身高。

第32周

胎儿的肺部和消化道基本上已发育成熟。由于子宫内的空间狭窄,导致Ta的活动不像以前那么容易被你觉察到。建议你从现在起定期检测胎儿的活动。

第33周

胎儿的头骨仍未闭合—直到Ta出生后数月才会闭合。这给分娩提供了一定的灵活性,万一你的盆骨碰巧比较狭小,或者宝宝的头比较大,胎头可以很好地塑形适应产道,以便顺利娩出。胎儿现在的身长为48cm,几乎达到出生时的身高,体重约为2000g。

第34周

胎儿的体重仍在持续增加,正在形成皮下脂肪层,它相当于一个内生绝缘层,可以解决胎儿出生后的“保暖”问题。

第35周

通常来说,到孕期这个阶段,胎儿已经处于头朝下的姿势,但是在分娩到来前,Ta还可能会做几个后空翻。

第36周

肺部发育成熟,此时出生Ta可以自主呼吸了。

第37周

胎儿现在的身高又有了新突破—51cm,体重约为2950g。

第38周

胎儿的体重继续以飞快的速度猛增,每天约增加1%的体重。

第39周

胎儿的肠内充满一种深绿色的黏稠物质,称为胎便,将作为胎儿首次排便被排泄出来。胎儿的肾上腺在超速运转,产生大量可的松—一种荷尔蒙,它的主要作用是有助于激发分娩。

第40周

篇9:豆宝宝成长记小学作文

一个风和日丽的一天。我准备种豆芽,种豆芽也要材料的。我拿一个杯子装好水、十多个豆子和纸巾。现在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 我摸它硬梆梆的,是几颗红豆子,表面看起来很光滑,圆溜溜的。我看见它是那么可爱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作豆宝宝。它的家是那么柔软舒适温暖漂亮,我又把豆子小心翼翼地放到水里泡,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它们,眼睛不敢眨一下。刚泡几分钟,豆子表面皱巴巴的像年纪大了的老奶奶脸上的皱纹。泡好了豆子,它的样子胖乎乎的,比以前更光滑了,现在遍身火红色的了。我于是把它放至它们的“家”里面,浇上了一点水,让它们生长,我看着它期盼它快快长大。

放学回家我看了一下豆子,豆子已经从腰眼伸出脚,像一条小尾巴,又像一逗号,还像一只蝌蚪撑破了衣服,已经长到二厘米左右。 过了一天我看见豆牙的顶部长出了根,像蜗牛的触角一样。又像图画上那蛟龙的爪子。这个根可以吸取营养,扎根入土。过了几天,豆子长出了豆瓣,胖乎乎的手掌,这芽像河蚌张开它的嘴巴。那豆子开始长出小小的叶子,颜色先是嫩绿的,后来变成了深绿,像一只燕子的尾巴。我的豆子继续向上爬,长出了长长的脖子,茎上还有一些细细的绒毛,上面的叶子撑开了一把小巧玲珑的绿伞。现在豆瓣变小了,渐渐萎缩脱落了。

豆子像我们人一样要有温暖、要有家。但是豆子奋力向上的精神我们大家要向豆子学习。

篇10:绿豆宝宝成长记作文1000字

今天,朱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观察绿豆。以前,总是看见妈妈买豆芽菜回家,还真不知道它们是怎么长大的,所以,我好想亲眼目睹绿豆宝宝的成长过程,晚上一回家,我便迫不及待的开始了。

我找出一个小纸盒,垫上湿的卫生纸,将绿豆均匀地洒在上面,用湿布捂着。接下来,便开始了我的观察,一个小时过去了,我走近小纸盒,小心翼翼的揭开湿布,看看有没有什么变化,绿豆宝宝还是静静的躺在那里,并没有什么差别。又过了一个小时,我再次去看,可是还是看不出有什么变化。心中不免有一点点失望,好期待绿豆宝宝快快长大发芽啊。

9月22日星期二多云

今天我早早的就起床了,还来不及洗脸,我便冲向盒子去看绿豆宝宝,哇,豆子从中缝处已经裂开了,白白嫩嫩的小芽儿从豆子的中间挤了出来,真是可爱极了。心想,这大概就是科普读物上说的,种子的力量吧。

晚上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我的绿豆宝宝,中缝里的小芽儿又长大了一点儿,它们看上去很热的样子,热得把绿衣裳都脱掉了,露出了白白的身体,静静躺在水里,悠闲的睡着。是不是小芽儿为了冲出绿外衣,累的睡着了?

9月23日星期三多云

早晨,我打开绿豆盒一看,啊!小芽又长高了,我拿起一颗绿豆轻轻一捏,它就破了,唉!真可惜。你们快快长大吧。

到了下午,小芽变成了中芽,长高的异常明显,现在它的衣服一碰就破,但是它那白胖身子却硬硬的,捏也捏不破,真是长大了!联想到科学课上老师说的,加上自己第一次看见绿豆的发芽,心里真是在感慨,我们生活的大自然真是太奇妙了。

9月27日星期日晴

每天,我都会来到绿豆宝宝面前来欣赏一番,一定要亲眼目睹它所发生的一切奇妙变化。

它一天一天的变化可大了!茎一点儿一点儿在长高、长壮,冒出了两片嫩绿的叶子,它像剪刀,又像是燕子的尾巴。慢慢的,绿色的叶子已经完全舒展开来,一根细细长长的茎像一根笔直的柱子一样,支撑着上面两片绿油油的叶子。根的旁边也陆陆续续地抽出了一些小胡须,密密麻麻的伸进水里。我轻轻一拔,它却一丝没有动摇,它像一个坚强的战士,昂首挺胸地站立着。

今天绿豆芽长得更高了,两片叶子完全舒展开来,就象长了一双双翅膀一样,忽然,窗外一阵微风吹来,它们开始翩翩起舞,那优美的舞姿真是楚楚动人,令人陶醉。

篇11:蚕宝宝成长记日记

我的蚕宝宝很可爱,它们吃桑叶的时候,吃得也很快。会发出“沙沙”的声音。我的蚕宝宝拉的便便已经有一粒芝麻一样大了。

我的蚕宝宝已经脱了两次皮,它的皮本来是白色的,可是它脱皮了,它的皮就会变成了土黄色,蚕宝宝脱一次皮就会长长一毫米。昨晚我二十点才睡觉,蚕宝宝还好好的,可是今天早上我就发现它们旁边有一条薄薄的皮。我觉得它又长长了一点。

今天我用尺子量了一下我的蚕宝宝。最长的足足有三厘米,最短的是一厘米。它们比前几天又长长了一些。

篇12:绿豆宝宝成长记

第二天早晨,我一睁开眼睛,就迫不及待地爬下床去观察绿豆,发现“绿豆宝宝”涨大了一点儿,变成了“绿豆先生”,于是,我把绿豆倒到漏勺里漏干水后,又放进换了水的杯子里。

第三天早上,我又去观察泡水的绿豆。“绿豆先生”们可能是觉得太热了吧,他们已经脱掉了“绿外套”,换成了“白衬衫”,可有的“绿豆先生”可能是在装酷,只是把“绿外套”的扣子解开而已,并没有把“绿外套”脱下来。我还是和以前一样,坚持给他们换水,愿他们快点儿长成豆芽。

第四天午饭前,我去看望“绿豆先生”。“绿豆先生”们今天全都换上了白白的衬衫。可是有的“绿豆先生”却用起了白色的小拐杖,可能是腰和腿脚不好吧。咦?今天泡绿豆的水怎么全绿了?我又一如既往地帮“绿豆先生”们换了一次水,因为我怕一不小心水变质了,会让“绿豆先生”们喝着臭水而晕倒。

第五天,“绿豆先生”全都用上了白色小拐杖,有些绿豆芽的头部出现了淡淡的紫色,就像戴上了一顶淡紫色的帽子。真奇怪,他们还那么小,怎么就长出这么长的白芽啊!不管那么多了,换水时,我还在想泡的绿豆芽能吃吗?

第六天,“绿豆先生”的表现让我大吃一惊,他们已经长出根来了,上面有一根根小毛毛。细细长长的绿豆芽有的好像一只只伸长脖子的白天鹅,还有的像一根根洁白的象牙,好看极了。

第七天的晚饭前,我急忙去看望“绿豆先生”们,发现“绿豆先生”们都摘下帽子,头上一分为二,中间长出了小小的、细细长长的嫩叶,这样就更像白天鹅了,只是尾巴是绿的。我把杯子轻轻摇动,水里的“绿豆先生”们也轻轻地晃动着,好像在感谢我把他们照顾得这么好。

一周下来,“绿豆宝宝”全都成长为成熟的“绿豆先生”了,我的辛勤劳动终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这真是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啊!

篇13:蚕宝宝成长记日记

刚收到的1龄蚕非常小,大约只有六毫米,还有一些有点儿发黑,但大多都是白白嫩嫩的。

后来,它们越长越大,吃的越来越多。很快我们家的桑叶不够用。

养蚕最重要的事让它吃好食物(桑叶)。杭城的桑叶存货有限,很快被一抢而空。

这些家长一看见桑叶就像饿狼看见食物一样,双眼冒光。可现在能采到桑叶的地方,有些有保安严密把守。哎!采桑叶真难呀。

我们的计划是去一位奶奶家采桑叶。奶奶的桑叶很大,长度是四个小番茄。那里的桑葚黑的发紫,非常美味。但会把我的手弄上“墨汁”。奶奶后来还给了我一袋丑八怪,真是“因蚕得福”呀!

后来他越来越大……

有一天早晨,一觉醒来它就在吐丝了。它吐出好多丝,在丝最多的地方结了一个纺锤形,闪着光泽初具模样的茧,隐约还可以看见蚕宝宝在里面摇头晃脑地吐丝。放学过后,它已结茧完毕一动也不动。

篇14:蒜宝宝成长记

蒜宝宝成长记

作者:严璐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凤鸣小学202班 严璐 指导老师:马晓兰

大人们都有自己的宝宝,我也想有一个。于是我千辛万苦地寻找,只有大蒜愿意做我的宝宝。好,那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培养我的.宝宝啦!

先给宝宝找个家吧!我把一个瓶子剪去一半,下面放进水,上面放上土,最后把大蒜的种子埋下去了。这样,宝宝就有一个温暖的家了。

过了一天,我高高兴兴跳着去看大蒜宝宝,却发现他一点动静都没有。又过了一天,我依旧跳着跑去看大蒜宝宝,怎么种子还是老样子啊。我很生气,以为它不会发芽了,我就不管了,好几天对他不闻不问。过了几天,妈妈叫我去看一下大蒜宝宝,我慢慢地走过去,拿起瓶看了又看,咦,没有变化呀!我又对着太阳仔细一看,哇!有一根长长的白白的根须顽强地穿出土层伸进了水里。这是大蒜宝宝的根呀!他正在长大呢。

又过了两天大蒜宝宝长出了两片叶子。两片叶子紧紧的抱成一团。过了一夜,叶子慢慢分开了点,它们分家了,又过了一夜我发现又多了个新伙伴,叶子有三片了。下面的根不知不觉变的又多又密……

篇15:绿豆宝宝成长记观察日记

第三天,我掀开湿布,看见大部分绿豆都长出了“小尾巴”,绿豆仿佛一边拼命得长,一边骄傲地喊着,“我长大啦!”

中午,我看着看着,拍了一下脑袋,赶紧端起绿豆往接水的地方跑去,给它们换了换水,它们可真算是逃过一劫。要不然绿豆就黄了,臭了。我深吸一口气,又安心的去观察绿豆了。绿豆撇了我一眼,仿佛带着更加傲慢的语气说:“这个马虎的主人。”我尴尬一笑,但一会儿我又带着直理气壮地说:“要不是我,你们就不会有现在长出的小尾巴了。”绿豆被我说得哑口无言。

晚上,我们俩像平等分的选手一样,怒视着对方,我先说:“拜拜了,我要去睡我的美容觉了,你们呢,就像大老板一样在这里无聊的坐着吧!Goodbye(再见)!”绿豆们默不作声。

篇16:机器人宝宝成长记

在20世纪90年代构思开发了一系列机器人的计算机科学家罗德尼·布鲁克斯提出,真正拥有类似人类智能的机器人,需要2岁孩子的物体识别能力,4岁孩子的语言能力,以及6至8岁孩子的社交理解能力。

就目前情况看,机器人还远远达不到布鲁克斯的目标。事实上,如今困扰机器人程序员的一些难题,人类婴儿在过第一个生日之前就解决了,如像伸手拿东西、认人、分辨毛绒动物和其他东西的区别。人类婴儿能很快学会很多东西,并不需要预先的程序设计,婴儿的学习能力是在与周围的人及环境的互动中自然形成的。那么,机器人也可以像人类孩子一样学习,像人类婴儿一样成长吗?

机器人“爱因斯坦”

这是一个名叫“爱因斯坦”的机器人。它有一双迷人的眼睛,有用真正的毛发做的睫毛和乱蓬蓬的灰色眉毛,仔细观察还可以看见它眼睑下面涂的黑色眼线。它看上去神采奕奕,给人很深的印象。

机器人“爱因斯坦”是研究人员协同努力创造的一件了不起的杰作。汉森机器人公司的机器人设计师戴维·汉森以精湛的雕刻技术创造了表情生动的机器人头部,莫韦兰则开发了类似人类感官的机器人传感技术。

只要打开“爱因斯坦”的开关,它就会运行几十种不同的脸部表情:它的嘴唇会做出撇嘴的动作,它的眉头会紧锁;它会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仿佛处于惊恐之中,然后眯起眼睛,咧嘴而笑。在它的嘴大张时,可以看到大脑所在的地方是一大团纠结在一起的电线。

这款机器人的表情如此逼真,站在它身旁的人会不由得想用手去触摸一下它那满是皱纹的脸颊。机器人的头部是用一种富有弹性的特制固体胶制成的,这种仿生皮肤材料足以乱真,让机器人的脸看起来就像真人的一样。

除了能做出各种面部表情,“爱因斯坦”还能通过安装在眼睛瞳孔里的摄像装置跟踪人的动作,判断人的性别、年龄(比如40岁以上还是40岁以下),是否戴眼镜、是否在微笑等。“爱因斯坦”还配备了对话软件,能够与人对话。下面是戴维·汉森与“爱因斯坦”的一段对话。

戴维·汉森:你会讲笑话吗?

“爱因斯坦”:小鸡为什么穿越马路?

戴维·汉森:讲讲有关人工智能的事情吧。

“爱因斯坦”:我觉得像真正的智能一样,不像人工的。

戴维·汉森:我想听听更多关于机器人未来的发展前景。

“爱因斯坦”:机器人将变得越来越像动物和人,机器人将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讶,变得越来越“酷”。

目前,“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研究工具,科学家利用它来探讨机器人如何感知人类的面部表情并做出相关反应。机器人的这种能力今后在娱乐和教育领域将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未来的机器人辅导老师会及时发现心不在焉的人类学生,提醒他们别再做白日梦。

“爱因斯坦”是一件了不起的杰作。然而,“爱因斯坦”所展示的感知能力和会话能力是设计者预先编制好程序的,它热切的眼神及伶俐的会话能力所显示出来的智慧都只是虚假的表象,它能回答的问题都是预先编好程序的,它解答问题的能力也是极为有限的。总之,机器人“爱因斯坦”并不真是爱因斯坦。事实上,尽管机器人可以做许多令人惊叹的事情,比如拉小提琴、拆除炸弹、发射导弹、诊断疾病、照管番茄的生长情况以及跳舞等,但它们缺少做所有这些事情的自主性基础,它们的能力都是人类事先编制好程序的。它们能够复述笑话,但不懂笑话究竟有什么好笑;它们不能将一部电影的内容用几句话概括出来;如果没有人类给它们编制好程序,它们甚至连给自己系鞋带这么简单的事情也做不了。

而现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机器感知实验室的软件设计师、心理学家哈维尔·莫韦兰领导的一个由认知科学家、工程师、发展心理学家和机器人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希望通过破解人类智慧的奥秘,研发出能像人类孩子一样具有学习能力,能通过与外界的交流逐渐学习并掌握各种技能的机器人。

莫韦兰的机器人之梦

莫韦兰是一个西班牙果农的儿子,在有许多动物的环境中长大,他一直都想知道动物是如何想事情的。他爱问妈妈诸如此类的问题:“小狗有思想感情吗?老鼠有没有呢?”他小时候喜欢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还因做“实验”损坏厨房里的东西遭到祖母的斥骂。在被20世纪60年代的电视节目《迷失太空》中的机器人迷住后,他用食品罐头、灯泡和磁带录音机制作了他的第一个“会说话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有一个钱币投放口,要求一次投放100美元。如果有人想用较少的钱蒙混过去,机器人就会用预先录制好的声音抗议道:“这不是100美元!”那时,他只有10岁。

1989年,莫韦兰在取得发展心理学博士学位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人工智能研究工作。他回忆说:“当时许多人都热衷于研究能登陆火星的机器人,几乎没人对社会型机器人的研究感兴趣,但我的兴趣不在那里,我觉得机器人技术和心理学研究之间应该有更多的交集。”1992年,他来到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开始了如何将人类的各种感知能力“复制”到机器人身上的研究。

2002年,他在日本京都的一个机器人实验室里工作,主要任务是为一个名叫“Robovie”的长臂社会型机器人编写程序。他回忆说,那时他觉得社会型机器人有些恼人,总是说“我很孤独,请拥抱我”之类的话,但日本科学家告诉他,Robovie是一款很特别的机器人。Robovie不停地跟他说话,还不时地抬头看看他。突然,Robovie双臂环绕,给了他一个拥抱。“太神奇了!”莫韦兰说,“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机器人强烈的感情表达让我猝不及防。”在那一刻,莫韦兰感觉这个机器人活了!

莫韦兰将Robovie机器人带进了他两岁儿子所在的学前班,想了解孩子们对机器人的奇特反应。他没想到的是,机器人的出现吓坏了孩子们。“那真是一场灾难。是我一生中最糟糕的日子之一。”莫韦兰回忆说。孩子们被相当于12岁孩子大小的机器人吓得尖叫乱跑。那天晚上他的儿子做噩梦了, 莫韦兰听到他喃喃呓语道:“可怕,太可怕了!”

回到美国后,在征求了儿子的意见后,莫韦兰重新组装了一个儿童友好型机器人,取名“鲁比”,它也是今天矗立在实验室里微笑着的小机器人的早期版本。“鲁比”身着橙色衣服,脚穿运动鞋,它的脑袋好奇地转来转去,金属身体内部填满了电机和电线。莫韦兰说:“我们从这个机器人小宝宝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过去几年中,莫韦兰给在学前班与孩子们在一起的各种“鲁比”机器人植入了研究幼儿如何回应外部世界的学习程序。有多种“鲁比”机器人,并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有的是自主机器人,有的是需要人类操纵的机器人,有的教授孩子们词汇,有的陪伴孩子们散步。虽然“鲁比”机器人需要几个大轮子,还需要大功率的马达,重达135千克,让孩子们望而生畏,但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孩子们在“鲁比”肚子上的屏幕上玩单词游戏,这增加了他们的词汇能力。不过,“鲁比”的人脸检测器总是将研究坦克引擎的托马斯与另一个人搞混。机器人如何在社会化环境中实现与周围人的互动,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莫韦兰的宏伟目标是:创造一个能像人类婴儿一样学习的“机器人宝宝”。

像婴儿一样成长的机器人

在“爱因斯坦”的微笑检测系统里存储了几万个“微笑”或“不笑”的图像,通过将这些图像和现实中的人脸进行对照辨识,“爱因斯坦”就可以“看”到一个人是否面带微笑以及微笑的程度,然后它的语音软件就会说诸如“你的微笑很迷人”、“你为什么一脸愁容”之类的话。这种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做出判断的学习方式被称为“监督学习”,是机器人学习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nlc202309040855

然而,人类婴儿的学习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没有人会指给一个婴儿看上成千上万张脸,然后对他说“这是快乐的脸”、“这是不开心的脸”、“这是左眼”、“这是右眼”… …婴儿轻而易举地就能学会认人,特别是认妈妈的脸,一点都不会搞错,这被称作“无监督学习”。

莫韦兰的博士研究生尼古拉斯·布特科带领他的团队开发了一款“无监督学习”机器人——“贝维”。“贝维”是英文“Baby's Eye View”的首字母缩写,意思是“宝宝看世界”。 这个看上去像洋娃娃的小机器人能够判断有没有人进入房间。它是怎么做到的呢?在“听”到有人进来的声音后,它就发出婴儿般的哭声。之后,无论是否有人发出回应声音,它都拍一张照片(在它的额头中间有一个仿佛第三只眼睛的摄像头),并对这些照片进行处理,判断其中是否出现了之前没有过的物体(人脸或人的身体)。只需6分钟,“贝维”就能判断是否有人进入了房间。

“无监督学习”方式也是“机器人一号计划”的核心研究任务之一,该计划由莫韦兰领导,旨在研发出比“贝维”更高级的机器人宝宝——它们可以通过摄像机和遍布全身的各种传感器接受外部世界的各种信息,对外部的“有趣”刺激产生好奇心,然后借鉴人类婴儿复杂的行为策略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研究人员对婴儿和母亲玩“躲猫猫”等游戏的动作和反应进行拍摄和研究,尽可能多地将人类婴儿的行为方式应用于机器人的“无监督学习”过程中。人类婴儿通过无数脑细胞或神经元的连接来完成这一任务,机器人则利用各种软件来模仿人类大脑的神经网络。因此,“机器人一号计划”任重道远。科学家认为,机器人最终能够拥有自主学习新东西的能力。

“无监督学习”型机器人宝宝将拥有碰触、抓取和摇动物体的能力,能“发现”人类婴儿可能遇到的多达100个不同的物体或对象,从玩具到保姆的手,并弄清楚该如何对待这些物体。外部世界的许多微妙之处,都需要它去探索、去发现。例如,一个红色的拨浪鼓和一个红色的瓶子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而一个红色的拨浪鼓和一个蓝色的拨浪鼓则是同一种东西。

研究人员希望机器人宝宝能像人类婴儿一样,先学会爬,然后学会行走。不过,他们最为宏伟的目标是让机器人宝宝发展出与保姆沟通的能力,例如发出信号,让保姆替它拿它自己拿不到的东西。前苏联发展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运动能力是婴儿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点,通常在孩子大约1岁时,将经历从简单的感觉运动智力向知识符号智力过渡的阶段。如果科学家能够成功,这将是机器人做出的象征自主能力的第一个姿态,也将是人与机器人角色逆转的一个信号:机器人指挥人类(比如机器人婴儿指挥保姆),而不是人类指挥机器人。

这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科学家指出,让机器人拿取某样物体可能很困难,但机器人如果能够明白它想要什么东西,并知道借助于某个对象比如保姆,作为它拿取某样东西的工具,这将是机器人成长迈出的重要一步,因为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

“机器人一号计划”中的机器人宝宝的身体雏形是机器人CB2。CB2是“仿生身体的儿童机器人”的简称,这款机器人是由日本大阪实验室研发的。CB2机器人是工程学上的杰作,它拥有一双可以灵动地来回移动的黑眼睛,拥有浅灰色的硅胶皮肤,皮肤表面上有许多用来收集数据的传感器,肢体是用金属骨架和活塞驱动的肌肉构成的,像人类手脚一样灵活,而且动作配合得极好,如果手臂有动作,身体躯干和其他部分就会做出相应的回应。在2007年首次亮相时,它做出了很多与婴儿相似的动作,比如躺在地板上来回扑腾,给人的感觉是:它就像一个真正的小男孩挣扎着想爬起来。

莫韦兰选择CB2作为“机器人一号计划”中机器人身体的原型,并对其进行了一些调整,让它拥有自行行走的强大力量。莫韦兰打算去除有可能影响数据准确性的皮肤层,采用包裹在透明塑料里的金属骨架。他说:“可以让它一直穿上衣服嘛。”他还希望能将机器人做得很小,可以放在摇篮里,但设计师告诉他目前还做不到,机器人宝宝将高达0.9米,重达68千克。

机器人的脸该设计成什么样子呢?像男孩还是像女孩呢?莫韦兰之前设计的机器人宝宝都是女孩,这是他女儿的意见,而现在是要一个男孩的时候了。于是,他和他的同事汉森设计了机器人的脸部,并将它命名为“迪格”。这款“发展型类人机器人”以一个真正的孩子——莫韦兰实验室一个研究员的小侄子胖乎乎的脸蛋为原型。

机器人研究的前景展望

莫韦兰认为,虽然人类婴儿在出生之初几乎什么都不懂,但却有本能的需要,比如肚子饿了,冷了,尿布湿了要换了,都会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可这些简单的问题对于编程机器人来说却相当复杂,就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位退休的心理学教授所说:“我们设计的机器人也需要排泄吗?需要按时睡眠吗?”

还有,在成长过程中,人类婴儿的认知能力是随着身体的渐渐长大一起发展起来的。那么,为了模仿人类婴儿的成长,机器人是否也将不断地改变它们的身体形态?又或者,有社会能力的机器人的模样不一定非得与人类惟妙惟肖,就像掌握了空气动力学原理后,飞机像真正的鸟一样飞上了天,但飞机的样子并不像麻雀。不过,莫韦兰认为,让机器人宝宝拥有让人喜爱的外表是很重要的,因为要让它像一个真正的孩子那样成长,就必须将它当成一个真正的孩子来对待。

莫韦兰说,当我们对人类大脑发展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当我们一步步破解婴儿大脑解决问题的奥秘,像人类婴儿一样学习成长的机器人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社会型机器人

“机器人”一词于1921年开始登上世界舞台,在捷克科幻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笔下的“人造人工厂”里,机器人首次出现。长期以来,人们对机器人的理解是:通过编程的机器,可以与周围环境互动,多数为人类从事危险的工作或繁重的体力劳动。今天世界上估计有650万个机器人或在工厂里做着平凡的工作,或在人们家里帮助做一些家务,其中有的机器人甚至能担当调制鸡尾酒之类的专门工作。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出生率降低,人均寿命延长,社会和家庭生活对机器人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机器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科学家现在正致力于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以开发出在社交、会话及其他能力方面和人类更像的机器人。这样的机器人被称为“社会型机器人”,它们与人类及其他机器人合作,在医疗保健、执法、婴儿看护和娱乐等领域发挥作用。我们甚至可以期望电影《摩登家庭》中的绕舌的机器人管家罗西真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喝醉了酒,向酒吧里的机器人侍者倾诉自己不幸的离婚遭遇,后者扬起眉毛,同情地看着你……

机器人如何解读人类情绪

2009年2月1日,100万美国人的头脑里只有一件事——美国超级杯橄榄球大赛,由美国联合会(AFC)冠军匹兹堡钢人队对阵国家联合会(NFC)冠军亚利桑那红雀队。在纽约的一家酒店房间里,46位狂热的球迷正聚集在一起观看比赛,他们大嚼汉堡,猛灌啤酒,情绪高涨。这些体育球迷的行为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所不同的是,他们的一举一动,甚至他们的每一次呼吸,都在各种机器的监视之下。

这是研究人员正在进行的一项实验,这些正在观看球赛的球迷们身穿配备了各种传感器的背心,实时监测着他们的心率、运动,呼吸和出汗等情况。

探查人类情绪变化是近年来传感技术的最新发展之一。多年来,一些呼叫中心的计算机对人们的声音进行监控分析,以便管理人员了解人们为什么愤怒,以及找到如何让他们平静下来顺利交流的途径;汽车内置报警器能够及时发现昏昏欲睡的司机,并提醒其保持清醒;通过卫星导航系统感受到经历堵车之人的无奈,为司机提供走出困境的替代路线;通过身体语言诊断抑郁症的医疗监测仪器也正在开发之中。机器人解读人类情绪变化的新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nlc202309040855

除了科幻小说中的描述之外,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家罗莎琳德·皮卡德就开始了机器读取人类情绪的研究,当时她的想法受到了人们的质疑,但她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于1997年出版了《情感计算》一书。她认为,如果计算机系统能感知用户的感受,就能取得更好的人机互动效果。例如电脑辅导老师如果能感知到学生情绪不高,就可像人类老师一样,或者放慢进度,或者提出有益的建议。又如可穿戴式“心情探测器”可以非常直接的方式感知人们的情绪,比如通过测量心跳、呼吸率以及皮肤电导率等变化,发现情绪波动的信号。

通过人们说话的声调来分析一个人的情绪是这类技术中最为成熟的。多年来,一些公司使用“语音分析”软件,自动监控呼叫中心代理和客户之间的对话。除了声音语调之外,研究人员还在研究如何通过对人们的姿势和面部表情的分析,来解读人们的情绪情感。

在这一领域,有许多研究小组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他们首先“训练”计算机学会识别人的脸部特征和表情。通过一系列算法,确认脸部的眼睛、眉毛、鼻孔和嘴部的位置和特征,将这些特征保存在计算机里,计算机根据代表人类各种情绪的几十种“面部运动模式”实时解读人类情绪。例如,嘴向两边水平延伸,嘴角上扬,代表微笑,再加上眼睛区域的运动,如面颊微耸,鱼尾纹加深,表明是发自内心的笑,而非因出自礼貌而勉强表现出来的僵硬的笑。

使用这类技术,现在的计算机程序已经可以正确识别六种基本情绪:厌恶、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和惊讶。在面部表情比较夸张的情况下,准确率可达90%以上。计算机程序甚至还可以准确判断更加微妙的情绪。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准确解读复杂的人类情感,计算机还需要参考其他一些线索,如上半身的姿态和头部运动等。而如何找到可以实时地将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融合在一起的办法,以准确读取人的情绪,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如何让计算机更准确地识别人的情绪。大多数人都知道,一个装出来的笑容比真正的笑容更显夸张,而且笑容出现与笑容消失之间的转换也非常突兀。目前先进的面部表情跟踪识别技术,可以将假装出来的笑同看喜剧影片引起的发自内心的笑进行比较,从而辨别假笑和真笑之间的一些细微差别。

还有一些研究团队正致力于研究计算机检测人类情绪的另一个方面——疼痛,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计算机区别真实的疼痛与假装的疼痛方面的能力令人惊讶。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应用面部表情识别软件区分真正的痛苦(双手放在冰水中)和假装出来的痛苦,结果计算机判断的准确率达到88%。而对170名志愿者在同样情况下进行测试,他们判断的准确率只有49%。显然,在判读人类痛苦情绪方面,人脑比电脑差远了。

研究人员还想知道计算机能否从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辨别出人的疼痛迹象,他们希望计算机能够区分真正的生理痛苦表情和非生理原因痛苦表情,由此以更可靠的方式来评估止痛药的有效性。研究人员还开发出了针对弱势群体的情感解读技术,一种被称为“社交情感互动”的计算机软件,可帮助自闭症等感官处理障碍儿童了解其他人的情绪变化,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社会交流。

上一篇:中国人主持词下一篇:小学双语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