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服务业发展优势

2024-06-09

合资服务业发展优势(共6篇)

篇1:合资服务业发展优势

台湾服务业的优势与发展

生于社会之中,天天与人打交道,不是服务于人,就是被人服务。服务业是“人”的产业,重视的是和人互动的感觉;它的产品是无形的,它所提供的是一种劳务。在1973年石油危机以前,服务业一直没有被重视,一直到1980年代以后,美国发展了“服务连锁业”转型大成功,服务业对整体经济的贡献才逐渐的开始受到重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台湾经济的转型,台湾岛内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革,服务业占GDP比重持续增加,而农业及工业比重逐步减少。1980年代末至今,随着台湾传统产业(包括农业和传统工业)及电子信息产业的相继外移,台湾第一、二产业呈逐步萎缩之势,而现代服务业则迅速崛起,并成为推动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台湾是一个服务化的社会,任何与生活有关的行业,几乎都脱离不了服务业的范畴。我们的食、衣、住、行、娱乐等都脱离不了服务业,就连全球半导体代工龙头台积电也都标榜自己是“服务业”。服务业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外沿愈加宽广。

2012年台湾服务业名目GDP占全部经济比重68.71%,吸纳岛内就业人口比例为58.60%,具有较佳就业创造效果,而且这几年来,服务业占台湾GDP都处在65~69%左右,已经趋于稳定与成熟。

一、台湾服务业的分类

2001年1月第7次修订的“中华民国行业标准分类”,又将服务业进一步细分为11大类:批发及零售业、住宿及餐饮业、运输仓储及通信业、金融及保险业、不动产业及租赁业、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业、教育服务业、医疗保健及社会福利服务业、文化运动及休闲服务业、其他服务业、公共行政业等。

二、台湾服务业的特征

此行对台湾的服务业留下深刻印象。在台湾的一周时间,无论是参观交流的企业,还是下榻的酒店、食肆,购物的商场超市,于台湾同胞的热情服务之中,深刻体会到“用心”二字的涵义。

台中是我们主要的参观地。屡获红点设计大奖的大可创意,人气极高的心之芳庭都属于文化创意产业,他们的经营理念、管理水平、运营模式都给了我们许多的思考。成功的服务业,真正“以顾客为中心”的制度设计与服务行动。对服务企业与人

员来说,这句口号,不是用说的,而是要用作的。台湾的服务业在这关键点上,执行力很强,所以台湾的成功,就在于教育员工“以客为尊”"的观念上。

1.仔细构思的“服务策略”: 杰出的服务组织会针对顾客的需求,整理出一套概念架构,将员工的信念而演变成一种组织教条或口号,让员工在服务顾客的时候,将此“核心讯息”传达给顾客。

2.“第一线员工”都以顾客为导向: 服务组织必须设计出一套制度、可以协助和激励员工,在与顾客直接接触时,愿意倾全力满足顾客的需求,好让顾客留下美好的服务印象,才能使顾客愿意持续上门,甚至还会为该组织广为宣传,创造出口碑。

3.顾客至上的“系统”: 各种设施、政策、程序的支持系统设计,首先都必须着眼于顾客的便利性,而不是组织作业的便利性,要能以服务顾客为系统规划的主要目标。

三、台湾服务业的现状

1.优势

根据台湾加盟促进协会的统计,台湾目前连锁业者约有2500家,其中1200家开放加盟,为全球加盟总部密度最高的地区。许多台湾自创的加盟品牌也逐渐成熟到有能力发展国际化,目前约有50个品牌已迈入国际市场,且以大陆、东南亚和美国最多。

2.缺点

目前台湾服务业有五大缺点,包括研发支出少、国际化程度低、外商投资比例少、薪资水平停滞不前以及无法分享制造业成长的果实,走向海外市场将可以提升附加价值。

四、发展对策

1.发展知识服务产业。

所谓“知识服务产业”是指可以提供一定专业服务性质的产业,凸显其能够藉由经营知识的汇集,创造出经济利益,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生产者,而不是直接对政府部门或消费者提供服务。

2001年初,台湾行政部门推出“知识经济发展方案”,有关“知识型服务业”在整体规划中具有相当关键的角色地位。目前台湾“经济部”积极推动知识型服务业发展,其筛选标准一是要符合“具有国际潜在竞争优势”及“产业参与配合度高”等两项前提要件,二是要符合“高创新效益、高附加价值、高成长潜力”及“产值大、创造就业机会大、产业关联大”等“三高三大”之服务类行业或服务业型态。根据这一标准,金融服务、文化创意服务、设计服务、资讯服务、研发服务、环保服务、工程顾问服务等12项重点服务业,将优先纳入施政重点,得到更多政策支持。

2.针对国际市场,发展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

一是可以依据台湾自然及人文的优势条件,发展休闲旅游服务业。这将惠及与之直接相关的旅馆、餐饮、交通及礼品商店等行业,以及与之间接相关的旅馆建筑、建材、装潢业等行业。境外观光旅客的增加,将会带动经济发展,并引致航空、餐饮等旅游观光工作职缺,从而降低岛内失业率。据估计, 1名旅客可以造就2个就业机会,台湾如果对大陆居民来台旅游解禁,做好感情旅游牌,将对台湾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3.加强海峡两岸服务业合作。

积极与大陆合作,两岸日前签署服务贸易协议,台湾开放64项、大陆开放80项,这是3年前 ECFA的延伸,因为那个时候ECFA只涵盖不到1/5项目。这次服务贸易协议涵盖相当大的范围,让台湾非常有竞争力的服务业,能够到大陆去发展。

目前许多原在大陆以制造为主的台商,都逐渐往大陆内销市场发展,不过厂商应该要好好规划,目前东南亚内需商机也相当大,厂商应该多元布局。

台湾在发展服务业的起步上较其它亚洲地区都快,因此“不断创新”及“以客为尊”为台湾服务连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未来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华东班王静

2013年6月26日

篇2:合资服务业发展优势

近年来,我县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但也存在发展方式、管理方式和产业结构等的方面一些困难。因此,促进我县经济社会转型、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我县面临的重大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转型既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支点,也是凝聚全体人民力量的支点。转型是党委和政府工作的大局和中心。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作为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统一战线的重要职责,也是统一战线工作有所作为有大作为的必然要求。统一战线工作就是要围绕转型发展这个党委和政府工作的中心和大局,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特殊优势,找准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和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团结和凝聚全体统一战线成员,积极推进经济社会转型,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统一战线自身科学发展。

一在转型发展中统一战线要积极建言献策

转型就是以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改善人居条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为基本目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型是系统、广泛、复杂和长期的,转型是需要包括统一战线成员在内的全体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事业。

我们要激发和调动统一战线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

过情况通报会、座谈会、民主协商会等形式,使各界人士了解和认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了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并通过围绕产业转型、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等方面组织专题考察调研。充分调动他们为助推经济社会转型建言献策的积极性。通过其蕴含的参与、协商和监督等功能积极建言献策,促使我们在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方面的决策更加适应发展形势,更加符合地方实际,更加顺应群众意愿。

二在转型发展中统一战线要利用人才优势

我县各经济体为保增长、保投资、保发展均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对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仍存在着发展不充分、结构不够优、科技含量低、发展方式粗放等突出问题。现在必须抢抓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在推进产业升级、提升质量效益的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统一战线要在加快科技创新中切实引导企业完善内部管理结构,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要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引导广大企业着眼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理念,努力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和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力争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把握主动权,要蓄势做大做强。

一要注重县委强化科技引领、城市化带动、产业支撑、环境保护的政策研究,帮助企业加强技术和管理创新,积极参与县委、县政府精心筛选确定的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等项目对接;二要认真开发、包装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发展项目,争取国家支持,或实行招商合作,扩大投资壮大实力;三要拓展我市股权投资基金、小额贷款公司等资本平台,破解企业资金瓶颈制约;四要联系一批学者、专家,为广大企业家“充电”,帮助企业转变发展观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五要注重村企共建。通过深化切合当地实际的一系列活动,广泛开展村企合作共建,按照“低碳排放、环境和谐”的标准,打造出路、水、电、气、房、通讯、太阳能等基础设施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社会事业均衡发展的村企合作共建样板村,产生以点带面辐射效应;要通过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工农和城乡协调发展。

三 在转型发展中统一战线要帮扶企业发展

统一战线有大量技术、知识、智力、信息、人才、投资资源,在帮扶企业发展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在科技创新上“扶”。重点对符合低碳、生态环保、科技创新、资源节约的企业和项目进行帮扶。通过组织统一战线专家顾问团,与民营企业结对,为企业科技创新攻艰克难。二是在融资贷款上“扶”。由统战部牵头,制定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具体办法,搭建恳谈会、协商会、联席会、民营企业投诉中心等平台,引进民营资本,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三是在环境服务上

“扶”。一方面,突出重点项目和企业,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动向,积极争取省、市台办、工商联、侨联等的支持,抓好项目对接。另一方面,突出搞好各项服务,为各企业建立帮扶台账,在项目对接、行政审批、融资衔接、优化环境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服务,一个个环节求突破,一个个问题抓落实。切实把转型作为凝聚人心、鼓舞干劲的新支点,用转型增进广泛共识,用转型凝聚各方面智慧,用转型统一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和统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并通过他们联系带动众多亲友,形成人人关心转型、人人支持转型、人人参与转型的社会氛围。形成广大干部群众一心一意谋转型、万众一心促转型的共同意志。群策群力,同心同德,以坚定的信心、坚强的决心、坚韧的意志全力推进经济社会转型,为培育新的经济社会增长点献计出力。

四、在转型发展中统一战线要协调各方关系

当前,正值社会转型发展时期,统筹社会各方面利益、保持政治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市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组织机构完善,网络覆盖面宽,具有广泛性、包容性的特点,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统一战线必须充分发挥这一“稳压器”的作用,主动深入基层了解民意、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要注重引导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注重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地稳定社会就业,减少不和谐因素;注重引导广大非公经济人士义

利兼顾、致富思源,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光彩事业,关注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众民生,促进民心和顺、社会和谐。要特别注重维民族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健全和完善民族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促进民族宗教和谐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力度和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力度, 拓展民族地区群众融入怀化科学发展平台;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加强爱国宗教团体建设,加大对基层宗教突出问题的治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五在转型发展中统一战线要加强自身建设

各级党委统战部作为党委主管统战工作的专门机构,要善于抓大事、议大事,当好党委的助手和参谋。周恩来同志过去提出统战部的基本职能是:了解情况,掌握政策,调整关系,安排人事。这是高度的概括,一定要继续认真贯彻执行。抓大事,就是要深入了解统战工作的全面情况,掌握分析统一战线中的政治、思想动态,及时准确地反映党外人士的意见、批评和建议;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抓紧对统一战线大政方针贯彻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提出开展工作的意见,供中央和各级党委决策参考;要督促检查各项统战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正确协调统一战线内部的各种关系;要不断发现、考察、培养各方面的党外代表人物,主管好党外人士的政治安排。这些大事抓好了,就把握了统战工作的全局。当前,统一战线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统战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统战部门的机构改革要符合党

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部署与要求,要有利于加强统战工作。

篇3:合资服务业发展优势

一、整合科技教育人才资源, 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业

服务外包作为低能耗、高附加值、能大量吸纳就业的新兴产业, 得到了国务院和省市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近几年保持快速发展。西安市是2009年2月国务院首批授予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一, 省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针对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实际, 制定并实施了多项扶持政策, 推动我市服务外包产业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 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 全市服务外包产业基本情况

按照商务部服务外包业务管理系统认可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全市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额为2.92亿美元, 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113%, 同比增长30.11%。全年完成营业收入超过450亿元, 2007-2010年这4年全市服务外包业务额总计完成超过8亿美元。

2010年末, 全市拥有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已突破1000家, 其中千人以上企业超过10家, 出口超过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8家;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规模超过9万人。

从承接外包业务国别看, 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国别市场已达38个国家和地区, 主要集中在北美、日本和欧洲。以IBM、Intel、香港电讯盈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全球知名公司先后落户我市, 其中包括13家世界500强企业和3家去年全球IAOP (国际外包专业协会) 百强企业。

从业态来看, 在全市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中, ITO占51%, BPO占19%, KPO占30%。目前, 西安已经发展成为领先全国的通信软件研发、金融软件研发和国际集散控制 (DCS) 解决方案提供等三大技术服务基地。

(二) 西安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特点

西安市在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方面, 具有政府重视度高、科技人才多、商务成本低、人员流动性低、产业成熟度高、人员培训机制较好, 基础设施好的比较优势, 使得这些年西安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概括起来, 表现出如下四大特点:

一是企业多。拥有1000多家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

二是发展快。近年来以年平均50%以上的高速度在发展。

三是附加值高。许多企业从事以研发和KPO为主的高端业务, 附加值高。

四是类型全。ITO、BPO、KPO、动漫、呼叫中心的各产业类型在西安都有一批代表性企业。

(三) 相关扶持政策执行落实情况

1. 积极争取商务部和省市商务厅扶持资金

目前共有商务部、陕西省、西安市和外包园区四级扶持政策和资金共同推进和支持着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据统计, 2007年至2010年共申请到国家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资金8551.25万元 (其中2010年为2688万元) , 主要用于“千百十工程”人才培训补贴、企业新录用员工培训和培训机构培训人员补贴, 同时, 先后争取并兑付陕西省、西安市两级扶持资金2.5亿元, 主要用于支持园区公共平台建设、境外招商、国际认证、企业外派员工培训、高级人才奖励以及人才培训基地平台建设等项目。这些资金都是直接拨付到相关园区和企业, 为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2. 拓宽融资渠道, 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与西安市创新技术投资担保公司、陕西省信用再担保公司等机构合作, 推动形成了西安“轻资产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和贷款”解决方案, 2010年有6家企业获得贷款, 贷款金额1560万元。目前还在会同市财政局与西安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尝试以股权投入的方式, 投入资金800万元解决规模扩张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3. 落实税收减免优惠政策

服务外包企业凭技术贸易合同认定证书、离岸外包业务合同和相关发票到市地税涉外分局备案后, 可享受5%合同金额的营业税免征政策。2010年西安高新区软件园160家外包企业减免营业税985万元, 减免所得税1540万元。

(四) 下一步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

1. 加强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

发挥好西安市促进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机制和作用, 积极协调市发改委、工信委、财政、科技、教育、人社、税务等部门以及服务外包园区共同努力, 相互配合, 积极推进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2. 继续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给予扶持

加强与国家商务部和省商务厅的联系, 认真做好国家、省、市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的申报工作, 协调市财政局、市教育局等部门做好项目审核、专家论证及资金拨付等工作。

3. 积极组织服务外包企业开展并参加服务外包推介招商活动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 我市策划举办了“产业发展对接会暨中国二线城市服务外包发展机遇研讨会”、在大连软交会期间举办了“西安-大连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恳谈会, 参加美国高德纳峰会时, 在美国硅谷和加拿大多伦多分别成功举办了两场服务外包专题推介活动, 收效显著。

4. 完善并发挥服务外包公共平台功能

2010年, 全市服务外包门户网站“西安市服务外包网”已经建成, 中、英、日三个版本都已正式运行, 全年网站总访问量达到10万人次。

(五) 西安市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

到2015年, 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 出口额达10亿美元。吸引行业知名企业100家。培育万人以上规模企业2家, 千人以上企业60家, 吸纳15万大学生就业。拥有超过30万服务外包从业人员。

我市“十二五“期间支持和鼓励发展重点产业的分类是:巩固提升类———软件技术和信息服务外包;重点扶持类——金融服务外包;倾力关注类———研发服务外包;扩展规模类———数据 (语音和非语音) 处理外包服务;积极推进类———地理信息和导航服务外包。

二、立足历史人文区位优势, 大力发展会展业

西安是我国北方中西部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 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在国际上具有极高美誉度, 具有发展会展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十一五”期间, 西安会展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 会展数量和规模稳步扩大, 呈现出专业化、国际化和品牌化的发展趋势, 连续4年获得“优秀会展城市”、“最佳会展城市”等殊荣, 已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会展城市之一。

(一) 西安会展业发展现状

1. 组织机构基本建立

形成了西安市促进会展业发展领导小组、会展办、会展行业协会等职能清晰、协调一致的会展业发展服务体系。2010年, 出台了西安会展业专项发展规划, 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定位、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2. 会展环境明显改善

相继出台了《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在优化会展环境, 培育品牌展会, 完善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并安排5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会展业发展, 为促进会展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3. 会展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我市有专业展览公司和经营范围包含展览业务的公司1363家, 与从事会展业务相关的搭建、广告等公司一起, 初步形成会展产业体系。2010年, 西安首次在西部地区成立会展业服务中心, 四位一体的会展业协调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4. 会展数量规模不断增长

2010年, 全市共举办有规模会展活动142个, 参展商22.72万人次, 专业观众24.14万人次, 普通观众514.04万人次, 新增就业岗位34790个, 展会成交额979.8亿元, 创社会综合经济效益82.36亿元, 较上年同比增长9.2%。2010年, 欧亚经济论坛首次写入中央西部大开发文件, 成为中西部地区唯一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国际论坛。

5. 品牌展会不断壮大

2005年以来成功举办三届的欧亚经济论坛, 极大地提升了西安会展目的地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催生了通用国际航空大会、中国民营企业科技产品博览会、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西安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暨高新技术人才交流会等一大批全国性知名展会和自主品牌展会, 对经济社会发展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6. 办展模式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会展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形成, 市场化运作水平不断提高, 实现了由政府组织办展向专业公司办展的过渡, 已进入创新机制、拓展空间, 扩张规模、提升质量, 突出品牌、规范发展的新时期。2010年, 我市首次提出组建国有控股会展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

7. 欧亚经济论坛实现三大突破

一是实现了独立承办。与外交部等国家部委、有关国际组织建立了直接联系机制和有效沟通渠道, 实现了从外交联络、嘉宾邀请, 到整体策划、会议组织全部由我市独立承办。二是使论坛上升到国家层面。欧亚经济论坛已成为西部地区唯一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国际性论坛。三是推进了论坛的机制化发展。

(二) 西安会展业“十二五”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1. 发展思路

以构建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为目标, 以“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为导向, 以扩张会展产业规模和提升会展产业水平为重点, 全面实施规划先导、产业聚集、园区支撑、品牌引领战略, 通过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市场运作、多元发展, 调整优化会展布局, 健全会展产业体系, 大力提升会展产业综合竞争力。

2.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 将西安会展业发展成为极富增长性和极具竞争性的现代服务业先导产业, 初步建成立足大关中、带动大西北、辐射大欧亚的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 以西安为中心的会展经济圈初具规模, 力争实现西部领先目标。“十二五”期间, 年举办规模以上会展活动150个以上, 其中以欧亚经济论坛为龙头的国际性会展活动20个以上、以中国西安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暨高新技术人才交流会为龙头的自主品牌展会30个以上、大型节庆活动10个以上;实现展会成交额年均增长25%以上, 社会综合经济效益年均增长20%;全市会展场馆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以上, 配套设施齐备, 会展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3. 发展布局

在空间布局方面。根据西安会展业发展基础, 结合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定位, 通过资源整合、市场开拓和品牌创建, 调整优化场馆规划布局, 形成分布合理、配套完善、优势互补、规模效益明显的展览、会议、节会活动功能主导区。一是着力完善以四大会展聚集区为主的展览功能主导区。二是规划建设以曲江、浐灞两大国际会议园区为主的会议功能主导区。三是加快建设节会活动功能主导区。各区县依托自身区位、资源、产业优势, 发展特色节会活动, 形成“一区县一节会”的节会活动板块。

在产业布局方面。依托“五区一港两基地”和五大主导产业, 培育各类专业性展会。结合全市会展产业的发展趋势及专业场馆的分布特征, 坚持“重点布局、率先发展、多点培育”, 打造“产业类、文化类、商贸类”等专业性会展产业。充分挖掘西安历史文化资源, 大力发展历史文化类、文物古迹类、民俗风情类、户外运动类、文教科研类、体育赛事类、人才交流类、军工产品类等八大类特色展会。

(三) 西安会展业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是建设具有承载力的功能完善的会展设施。结合全市“十二五”规划, 综合考虑产业分布、城市规划、基础配套等因素, 积极规划建设新场馆, 加快形成功能先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会展场馆格局。细化现有场馆的目标定位、专业特色和功能配套, 加大升级改造力度, 促进场馆向品牌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三是加强会展建设。适应会议、展览互动发展的趋势, 改造提升会展场馆周边配套设施, 提升会展产业的承载力。

二是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会展主体。整合现有会展企业资源, 通过收购、兼并、联合、参股、控股等方式, 打造一批专业性会展龙头企业。积极组建国有控股的旗舰型会展集团, 引导现有会展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形成会展产业集群和会展服务产业链。

三是营造具有吸引力的会展环境。加大会展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的会展发展环境。完善会展法规体系, 规范会展市场秩序和会展主体行为。坚持政策导向和市场服务相结合, 健全会展业资质评定和统计分析体系, 推进会展经济产业化, 优化西安会展业的发展环境。

四是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会展业标志性品牌。发挥欧亚经济论坛的平台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 利用西安欧亚大陆桥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 全面实现论坛机制化, 加快“向西开放”进程。发挥我市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文化旅游、航空航天等主导产业的比较优势, 重点培育产业类品牌展会。优化会展资源配置, 对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展会进行组合和整合, 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 培育龙头会展项目。

五是构筑具有辐射力的会展产业链。重点围绕会展项目策划、市场营销、广告宣传、搭建装饰、仓储运输、软件开发, 延伸发展相关配套服务业, 形成会展业与交通运输、通讯、旅游、餐饮、住宿、广告、印刷、装饰、教育、科研等相关行业互动发展的产业链, 为会展业提供多形式、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六是加快形成“大会展”产业格局。积极培育优势主导产业会展项目, 围绕我市发展总部经济的集聚效应, 支持、鼓励申办、招徕国际性会议和大型全国性会议在我市举办。大力开发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突出、群众参与性强的各类节庆和主题展销活动, 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加快形成集会、展、节、赛、演为一体的大会展产业格局。

三、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龙头, 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

西安地处东西两大经济区域接合部, 是陇海、兰新经济带核心区, 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枢纽作用, 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此同时, 西安是西北地区最大商贸中心和物资集散地。近年来, 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带动下, 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现代物流业对西安经济的贡献逐年增加。2010年, 西安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 年均增速14.5%, 占GDP的10.7%;2015年达到650亿元, 年均增速16.7%, 占GDP的10.8%。

(一) 西安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思路

按照服务西安、链接全省、辐射全国的发展战略, 发挥西安的区位优势, 畅通以西安为中心的物流及疏运体系, 建立和完善与西安主体产业协同匹配、相互促进的现代物流业, 打造以信息化应用为主导、以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交易为主体, 由核心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集群、物流网络节点以及龙头物流企业构成的城乡现代物流体系。建设6-8个专业物流中心, 扶持10-20个物流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平台优势, 提升海关特殊监管区的保税物流功能。到2015年, 基本把西安建成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内陆港口城市和黄河中上游最大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物流新格局。

(二) 重点抓好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

西安国际港务区是以现代物流业为主导产业的开发区, 自2008年6月组建以来, 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成就显著, 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是西安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龙头。“十二五”期间, 西安国际港务区将搭建以现代物流产业园、功能型物流中心和多层次配送中心为基础, 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 使西安成为陇海-兰新经济带上最大的现代物流中心。配合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尽快形成以区港合作、海铁联运、陆铁联运、信息平台共享的运营模式, 提供信息咨询、供应链管理、口岸配套、保税仓储、出口加工等综合保障物流服务, 打造“中国内陆第一港”, 形成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龙头, 南联引镇仓储, 北接航空基地, 西通咸阳空港, 东携新丰编组, 外围节点呼应的西安现代物流产业体系, 促进西安各开发区和基地的产业提升, 以大物流拉动产业大发展。

(三) 当前应着力做好的几项工作

一是统筹协调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 发挥聚集作用。争取将西安国际港务区尽快升级为国家级现代物流产业示范园区;依托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及周边铁路、公路运输网络, 加快实现港务区与沿海港口的有效连接;规划建设港务区与经开区、引镇仓储物流中心、阎良航空产业园、咸阳空港产业园等地的货运专用通道, 促进港务区与周边物流设施的衔接互动, 实现物流资源统筹协调、充分利用。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 增强行业活力。积极与国内外物流企业合作, 重点引进国内外品牌物流企业及先进设备和技术, 组建大型开发、建设、运营联合体;通过兼并、重组、联营等形式, 引导物流企业调整组织结构, 提高竞争力;加强铁路、公路、航空和沿海、沿边口岸之间协调配合, 积极发展多式联运, 降低运输成本, 提高物流效率。

三是发展第三方物流, 提高专业化分工程度。重点培育和引进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 整合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及信息服务等领域的资源, 延伸物流服务功能, 促进企业内部物流向专业物流转变, 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 提高制造业和物流业专业化分工程度;支持物流企业开展业务流程、服务模式、应用技术的集成创新, 扩大物流市场规模, 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篇4:合资服务业发展优势

关键词:地缘优势;现代服务业;优势比较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40-01

现代服务业将成为黑龙江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产业升级和改善民生的首要力量,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可减少经济发展中能源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满足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并有效增加就业、扩大消费需求,这些都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具有带动作用。黑龙江省正全面布局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金融、物流商贸、科技研发、文化旅游、家庭服务、健康服务业、信息与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服务、商务与租赁服务等重点行业,现代服务业已成为黑龙江省的支柱型产业,它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2011年,黑龙江省实现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38%以上。

一、黑龙江省地缘优势分析

黑龙江省的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夏季最多, 冬季最少,生长季的辐射总量占全年的 55%~60%。年平均风速多为2~4米/秒,春季风速最大,西南部大风日数最多、风能资源丰富。黑龙江是中国木材、石油、大豆、甜菜、亚麻的主要生产基地,煤炭、黄金、机车车辆、机械、矿冶设备等也占有重要地位。省内有目前中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总耕地面积和可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均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人均耕地和农民人均经营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黑龙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全国其它地区,黑土、黑钙土和草甸土等占耕地的60%以上,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黑龙江省盛产大豆、小麦、玉米、马铃薯、水稻等粮食作物以及甜菜、亚麻、烤烟等经济作物,以黑龙江该种地缘优势可大力发展对俄贸易及商贸流通,黑龙江地处边远,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为人们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也可以适当减少工农业生产中对物质资源的消耗,黑龙江的物质资源丰富,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服务业,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现代服务业是低消耗,对环境有利的产业,黑龙江应在其地缘优势的基础上提高知识、文化、技能和人力资源的发展,这对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结构不合理是目前黑龙江经济活动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黑龙江省的重要经济战略目标。

二、现代服务业优势分析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可以减轻经济发展中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转变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方式,扩大黑龙江省的就业机会、扩大消费需求。要不断促进现代服务业行业的结构优化,现代服务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等特点,现代服务业是国民经济中就业增长速度最快,吸纳劳动力最多的行业,与工农业相比服务业具有更强的就业弹性,发展好现代服务业对我国的就业问题会有相当大的帮助和改善。在经济学中,服务是以提供劳务的形式满足他人某种需要获取报酬的活动。它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不是针对于物而是活动。现代服务业的核心是知识,是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依靠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采用现代經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知识密集型生产型服务业,它既包括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借助信息技术改造升级的传统服务业。

在知识经济这一宏观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不断扩大和提高,黑龙江省的现代服务业也进入了较快的发展阶段,这使得现代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黑龙江省的人民生活水平,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大的影响。近年来黑龙江把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和设计咨询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作为重点,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老工业基地,需要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努力培育旅游服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发展现代服务业更需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条件和专门人才,积极引进高级专业人才,大力培养具有专门技能的服务人员。“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与物流产业,推进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大旅游业开发力度,进一步发展壮大金融业”成为黑龙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方向和目标。

结束语:综上所述,发展现代服务业将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改变,黑龙江省的科技人才众多,科技资源丰富,地域辽阔,物产富饶,各方综合实力较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势较明显,未来应加快产业融合,即加快服务业与工业、农业、制造业及内部行业之间的融合,提升服务业的产业能级,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承接服务外包,充分发挥综合成本,基础设施和产业的特色等比较优势和潜在优势,培育主要城市特色,无论是在贸易还是旅游上都有较大的发展,还应支持省内服务企业通过与国外有实力的现代服务业进行合资,争取打入国外市场,黑龙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黑龙江要想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正确的发展服务业,将更有效的提升黑龙江省的经济地位。

作者单位:黑河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杜杰.黑龙江省招商引资要突出展示六大优势[J].区域经济,2011(8):44-45.

[2]王娜.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J].哈尔滨金融学院.2011(4):7.

篇5:中国发展服务贸易的优势与劣势

我国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优劣势分析

我国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既有比较优势,也有相对弱势。辩证地看待这种状况,是确定相应的贸易策略和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

(一)比较优势

市场优势。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服务市场。2004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3648.98万人,高等教育在校生2000多万人, 民办教育在校生1768.38万人。这一市场规模还是在约束需求的条件下实现的。2004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48.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 19%,潜在教育市场同样十分巨大。在教育服务供给方面,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一个体系完善、质量良好、教育严格的教育体系,建有各类高中阶段教育学校 31407所,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校2236所,民办高校(机构)7.85万所,教育服务供给发展能力强劲。

产品优势。中国的迅速发展,国际影响力的逐步扩大,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使得汉语、中医药、中国哲学、中国历史、中国戏曲等传统学科专业和 中国法律、中国财经等新兴学科专业越来越受到世人青睐。比如,汉语与英语一道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日本95%以上的大学将汉语作为最主要的第二外 语,美国将汉语作为公共外语的大学超过700所,法国近几年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的考生人数以每年60%的速度递增。我国作为汉语的母语国,提供和 发展汉语教学服务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要素禀赋优势。

成本优势。我国高等学校生均运行成本目前维持在1.2万左右,而美国高校仅生均经常性开支一项即达18383美元。(1995-1996),为我国的十多倍。生均成本构成中,教师要素的工资是主要部分。据《光明日报》(2002年9月10日)报道,2001年我国高校 教职工平均工资为18054元,而美国高校(2002年)全国教师平均工资达6万多美元,约为中国的27倍。

(二)相对劣势

1.学历学位的国际认同度较低 我国高等教育学历学位的国际认同度较差,是制约我国国际教育服务出口贸易发展的瓶颈,也是进口贸易规模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尽管加入WTO 后,我国政府已先后与20多个国定和地区正式签署了《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协议》,但仍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不承认我国高等教育的学历和学位。而 且,由于高等教育中各个院校有权制订各自的录取标准,对于每一个国际学生而言,要顺利进入某所国外院校就读,仅有政府层面的资格保证是不够的,还必须达到 该院校的具体录取要求。2.教育市场体系建设滞后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育服务仅仅视为公共产品,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即使举办各类民办学校也主要是针对政府对教育投资的不足。由于产权 制度和竞争机制的缺失,在教育处于卖方市场的条件下,教育服务提供者就既无动力又无压力去提高效率和改善品质,这是我国教育服务低效和优质教育供给匮乏的 基本原因。正如克拉克在解释美国大学在国际上的优良素质同它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所占据的位置形成鲜明对照这一现象时认为:“虽然全面的答案非常复杂,但是从 历史和组织的角度,解释集中在多样性的机构在一个具有独特的竞争性的领域中所采取的主动性上面„„正是由于学府之间的竞争性互动,才形成了„„在大众化的 高等教育背景下的精英结果”。面对竞争的、开放的国际教育服务市场,我国似乎并没有作好足够的市场准备。

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对策

英国文化协会和澳大利亚IDP教育机构曾预测,全球范围内出国留学的人数2003年为310万,到2020年将增长到580万,上升幅度超 过87%。这是一个令世界各国垂涎的巨大贸易市场。作为贸易大国,我们必须及早制定相关发展对策,积极发展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抢滩更大的市场份额。

(一)树立教育产业观。在开放的条件下,无论发展何种贸易,都必须尊重产业和市场运行规律,要充分利用市场这一效率机制来实现利益的最大 化,教育服务贸易不可能例外。因此,发展我国教育服务贸易,必须首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产业观。当代经济学的发展已经从理论上给出了论 证,包括教育在内的传统公共部门同样需要引入或部分引入市场机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教育产业观并不排斥政府的作用。市场解决的是效率问题,但无法解决公平问题,实现教育公平这一目标只能是政府的基本责任。将市场的效率机制和政府的公平机制完善地结合起来,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 易的一条必经之路。

(二)培育和完善教育服务市场体系。在建立教育服务市场体系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要建立和健全现代教育产权制度,要构造一个以真正意义上 的学校法人产权为基础的融国有产权、共有产权和个人产权为一体的教育产权结构,明确界定政府、高校和市场的权能边界,由此生成对教育市场主体的产权激励机 制。同时,有意识地在诸如招生、拨款、师资配置等教育领域引入一些竞争机制,逐步培植我国教育市场主体以赢得竞争和发展能力。

(三)加快建立我国教育服务质量保障体系。实施质量认证、参加国际教育质量活动是解决学历学位互认问题的正确选择。与其寻求国家间外交对等 式的学位互认,不如着力建设我国自己的教育质量标准、保证体系和质量认证机制,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而且可以向世界展示我国的教育形象,提升我国教 育系统的国际地位。在这方面,我们应抓紧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确定科学的质量标准,建立以认证为基础的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保证体制与机制。

(四)制定并实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规划。积极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不仅是减少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有效途径,也是保持我国世界影响 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把来华留学生教育上升到国家教育战略高度,制订并实施系统性、综合性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规划。在这个规划中,相关支持体系建设意义 重大。必不可少的支持策略包括制订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外国留学生权益;发挥政府在宣传、推介等服务上的规模经济优势;适度扩大对外教育投入,增加来华留学 政府奖学金额度;扩大招生院校规模及其招收留学生的自主权;抓紧实施“211工程”和“985计划”。

篇6:合资服务业发展优势

关键词:外事;服务;经济

一、南安外事工作服务地方经济情况

(一)借助友城交流平台,深化经济文化合作交流。以民族英雄郑成功为纽带,1995年南安与日本平户缔结友城关系,两市除官方友好互访外,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开展了合作交流,同时还积极探索两市青少年间的联谊交流事宜,不断寻找互利共赢合作平台。同时,南安外事部门通过海外侨社、上级外事部门等,积极探索与澳洲、欧美等经济互补强的发达国家(地区)缔结友城,以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二)搭建经贸活动平台,不断扩大对外经贸成果。几年来,南安借世界南安青年联谊会、世界南安同乡联谊会、国际郑成功文化旅游节、凤山文化旅游节等涉外平台,积极开展对外经贸合作,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在首届南安·国际凤山文化旅游节和北京第十届世联会签订了27个投资项目,总投资约504L元。

(三)主动服务,加强因公出国(境)管理。严格贯彻执行各级外事会议、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因公出国(境)管理和服务,杜绝公款出国旅游不正之风,促进全市对外交往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四)提升服务水平,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1、简化手续。对全市明星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侨资企业等800多家进行分类整理,研究确认因公出国(境)重点扶持企业,简化出国(境)审批手续。

2、减轻负担。停止收取护照签证代办费,鼓励民营企业循因公渠道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商贸活动。

3、优质服务。推行一站式窗口服务、重点团组专人跟踪落实等,3年来,有21家企业136人次循因公渠道,成功前往美国、卡塔尔等国参展,达成金额可观的贸易协定。

4、构建平台。“6·18”期间,主动对接“日本国技术成果展”通知我市相关项目的产业企业,构建技术创新、学习交流平台。

二、南安地方外事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外交、外事观念难以适应“大外事”格局需要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部门和单位主动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外事工作已经成为日益社会化的工作。但是,长期以来地方外事工作上形成了一些错误的观点,认为外事部门的工作就是“迎来送往”的礼宾接待以及办办证照手续的简单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没有多大关系;有的把“外事无小事”与发展地方经济对立起来,认为接待国(外)宾责任重大,凡事都有上级指示,只要照办,不出差错就好;有的认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经济部门的事,对外事部门是软指标,有无成效无关紧要……

(二)外事工作者的素质制约着外事工作的发展

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充分利用外事资源,促使其转化为经济效益,关键取决于外事工作者,其个人修养、知识水平、思维思路及工作状态等直接影响着地方外事工作,而大部分地方外事工作者水平良莠不齐,外语水平有限,难以适应当前对外交流合作需要。

(三)民营企业对外交流合作的强烈愿望受限

南安规模以上民营企业920多家,随着经济转型的加速,民营企业“走出去”国际化发展战略意识渐强,很多民营企业家把目光投向海外。目前,他们可循因私、因公渠道出国(境),大部分国家对因私商务考察申请把得严,签证通过率低;因旅游受时间、地点、项目限制,循旅游形式商务考察与目标要求差距大,效果大打折扣;循因公渠道出国(境),各级文件对出访人员身份、出访目的、路线行程、考察成果等要求十分严格……很多企业家到国外发展的良好愿望被迫推迟,甚至耽误。

三、南安地方外事工作思路探索

(一)在认识中转变观念

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相互依存达到空前的紧密程度,真正形成了全球化分工、全球生产布局、全球消费的高度全球化时代。在后危机时代,经济一体化将继续深化,外事工作将贯穿于这一过程对外交流的始终,在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国际交流、民间交往中都有“外事”的影子。这就要求外事干部要转变观念,立足全局,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化等待服务为上门服务、改单一服务为多种服务,在服务中拓展服务的内容和服务的空间,在服务中发挥外事管理、协调、参谋的职能。

(二)加强对外宣传工作

1、借助涉外活动平台,宣传南安政策环境、优惠措施,增强外商投资信心,构建有利南安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强与境外社团联系合作,邀请海外企业家来南安参观考察。

2、融外宣于招商引资和外经贸合作中,争取更多国外企业家到南安投资,借团组出访宣传南安经济状况,引导重要外宾和国际友人参观考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

(三)发挥外事部门职能优势

1、进一步简化因公出国(境)团组、港澳多次往返通行证审批手续,缩短办结时间,提供优质服务;推介APEC商务旅行卡,为民营企业循因公出国(境)广开便捷渠道;畅通“请进来”的绿色通道,当日办结符合条件的外国人入境申请。免费看电影( tang)

2、对出国(境)从事招商选资、技术与设备引进、项目推介、经贸洽谈、参(办)展、签署重要协议(合同)的团组及与当前“扩内需、保增长”任务密切相关的其他出国(境)团组优先审核办理,并在出访计划安排上适当倾斜;对重大出访项目、重要出访团组提前介入、跟踪服务。

3、加强与涉外部门的沟通联系,进一步掌握企业经济发展动态,在对外交流中着重推介南安各项特色产业。

(四)加强外事干部队伍建设

上一篇:汇编语言课程设计大纲下一篇:形容雪的伤感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