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实验过程“得”“失”探讨

2024-05-14

“新教材”实验过程“得”“失”探讨(共11篇)

篇1:“新教材”实验过程“得”“失”探讨

“新教材”实验过程“得”“失”探讨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史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工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提出了基础教育要重视素质教育,并要求基础教育应有利于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需要和善于应对全新挑战的勇于开拓的人才。已有的实施了很多年的基础教育体系和教材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要,基础教育观念更新、教材改革势所必行。北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适时出版,深圳市已经全面推广实验。我有幸参加了“新教材”的首轮实验,作为参加者,首先研究、领会了“新课程标准”,悉心钻研了新教材,并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深受启发,获得了许多经验和体会。以下分几个方面阐述个人的看法和体会。

一、新教材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意图,改变了以往课程内容偏难、繁琐、陈旧的倾向,并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构建了体现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的新课程体系。新教材改变了以往数学教材只注重单纯数学知识、远离生活实际的体系,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就在实际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的理念。

新教材编写中,尽可能地把数学知识引入到社会生活场景中,把生活中的计算编到例题和习题里,体现了生活中有数学也需要数学。带领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代化的生活更是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身边。需要就足以引起学习的愿望,何况教材中许多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也激发了学生好胜心和兴趣,缩小了学生和数学理论的距离,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了。例如:“你今年几岁了?”(引入方程的有关知识)多实际的问题;“日历中的方程、打折销售、教育基金”等生活场景都离学生非常近,甚至就发生在学生本人的身上;“100万有多大?”、“有趣的七巧板”、“月球上有水吗?”、“一定能摸到红球吗?”、“图案设计”、“从不同方向看”等有趣的问题,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潜移墨化的学生愿意上数学课了。

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新教材和旧体制的不协调问题。如:这一届初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小学时没有实施新教材,是按着原有教材上的`课,且正好赶上全社会都在呼吁给中、小学生减负,其综合素质达不到新教材对学生的要求。学生不仅不善于积极思考,也缺少主动思考的习惯,甚至连这个能力也不具有。再如:好多日常生活中的名词和概念,学生都不知道就更不懂,象“时差”、“成本价”、“利率”、“利息”、“销售量”,表现出理解能力差。教学中为了向学生解释清楚这些名词和概念,占用了较多的教学时间,直接导致练习时间的减少,进而导致教学进度的推迟。

二、新教材实数学课堂活跃起来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新教材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不单纯地依赖于模仿和记忆,而是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创造能力。

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锻炼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很喜欢“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课堂上学生思维变得活跃,讨论交流时敢于发表观点,甚至争论激烈,不仅议明了当前的问题,思维还经常由一个知识点发散到多个知识点,知识间的相互关联也清晰明了。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辅助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合作探讨、研究问题,围绕学生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通过“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学习活动,可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理解、掌握知识,并且学会学习。数学技能和思维方法得到锻炼,意志力得到培养、自信心不断发展、科学精神逐渐形成。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首先一个障碍是,在做这些活动时,性格开朗、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会主动发言,锻炼的机会多;而

[1][2]

篇2:“新教材”实验过程“得”“失”探讨

99年秋季,在市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院初教室的组织指导下,我区教研室积极参与了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分别在集美二小、集美小学确立了实验班,实验教材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四年的实验,教师知识观、质量观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的发展,由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性转到注重数学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育人性;由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到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习。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还学会了评价、质疑与反思;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下面谈谈实验的做法和体会。

一、实验的做法

1、组建班子。我们确立集美二小三个班和集美小学二个班为实验班级,由区教研室教研员和三位实验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制定了课题的实验原则、形式和方法,采用理论研讨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办法,依据教材内容,以发展、创新的观点展开全面研究。

2、加强培训。实施课程改革,转变实验教师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念是关键。实验初始,市教院初教室就请来了省里的专家王永老师,给实验教师进行通识培训,使实验教师对课程改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思想上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观念上有了一个初步的转变。实验教师为自己能够成为课程改革的先行者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都深深地感到了课程改革所赋予自己的艰巨的历史使命。教研员和实验教师还分别到福州、吉林、深圳参加北师大课程中心举办的教材培训,与刘兼等专家进行了互动和交流,把自己对教材的认识、想法以及认为教材中值得商榷的问题提出来,与专家们共同研究、分析,加强了对实验教材的认识,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

3、交流协作。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市课题组每月1-2次的集中备课、听课、研究教材教法;市教研员精心指导,实验教师共同

篇3:“新教材”实验过程“得”“失”探讨

一、新教材实验的特点

新教材实验有73个, 课堂实验大约占43.9%, 学生实验大约占47.9%, 探究与实践等大约占8.2%。初三是化学教学的起点年级, 提高实验的密度, 有利于学生产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学科由浅入深的了解。这些实验有以下特点:

1. 实验内容及要求更多元化。

新教材实验内容更丰富, 教材实验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要求不仅包括以往教学大纲中的基本技能, 还包括科学探究技能。学生不仅要会动手做实验、描述实验现象, 而且要像科学家那样思考和研究问题。新教材切实做到了通过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 实验探索空间大。

新教材表述实验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大多数实验都只列出几个主要步骤, 其它是空白。例如, 物质 (木炭、硫、铁丝) 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在新教材只有几个步骤, 而实验现象、结论及反应表达式等都要学生自己填写。从形式上看, 这只是文字的增减, 实质上却正是体现了新教材与老教材在教学目标上的差异, 从而体现教育观念的不同。新教材实验中的空白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探索的空间, 要填写这些空白就必须要用心去做实验, 学生在各个实验的失败与成功中磨练自己, 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完善自己的人格。

3. 探究性实验比例增加。

新教材将部分演示验证性实验变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 让学生通过自行构思、设计并动手实验, 使学生与化学实验尽可能多的零距离接触。例如, 物质的溶解性实验在老教材中是一个教师做的验证性演示实验, 新教材将其改为学生的探究与实践活动, 学生先提出假设: (1) 硝酸钾能溶解于水, 也能溶解于酒精; (2) 温度升高硝酸钾溶解性增大。学生设计实验, 对假设进行验证, 并学会在实验中应用控制变量法。这样, 学生动手实验机会增加, 使学生对实验有更多的体验, 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其中蕴涵的科学方法。

4. 对照实验比例增加。

任何化学实验都必须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才能进行。控制实验条件是化学实验的灵魂。新教材应用各种不同的实验比较法, 使学生在不同实验现象的冲突中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 掌握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如“制取氧气”, 学习了实验室以氯酸钾为原料的传统制取方法后, 同时又介绍了用双氧水制取氧气。不同的原料, 不同的反应条件, 引出了不同的实验装置。又如比较浓盐酸和稀盐酸、浓硫酸和稀硫酸, 通过对比得到了同种物质浓度不同时其性质不完全相同的知识。学生在对比中学会了辨证思考问题, 培养出创新思维的能力。

5. 贴近生活的实验增加。

新教材实验中出现了许多与当前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物质。如教材中介绍了人体中血液、胃液、尿液、胆液、唾液等的pH值。由此引发学生渴望了解生活中的其它溶液的酸碱性, 如自来水、绿茶、苹果汁、洗发水、沐浴露等, 他们用各种酸碱指示剂检验它们的酸碱性, 测定pH值。学生在实验中异常兴奋, 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新教材处处体现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的理念, 社会即课堂。

二、新教材实验及教学探究

新教材实验特点体现了二期课改新的教学理念,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努力转变教学观念, 着力探究新实验与新的实验教学方法。

1. 课内课外实验整合。

“知识回归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化学实验正好是连接社会与课堂的桥梁,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把生活中的知识应用于课堂, 而把课堂知识应用于生活。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之前, 学生已经学习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一些产生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在预习时, 笔者给学生布置如下的家庭实验:“总结课本中已学过的产生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上网查找资料选择合适的反应原理, 利用家中的物品和自制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后写出实验反思。”学生找出了十几个能够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 根据实验条件, 大多数学生选用食用碱和食用醋 (白醋) , 与家长一起制取了二氧化碳。有部分同学将实验过程拍成了DV。还写出了实验的体会和反思。有一位学生在做实验时发现反应速度太快, 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否能够制做一套使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的气体发生装置, 以便使气体可以象自来水一样用阀门控制?”他把问题带到了学校, 上课时笔者把这个问题作为探究的课题, 在全班讨论, 将课外的实验延伸到课内。

在实验教学中, 学生对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仅提高了学习成绩, 还搞了一些小发明。如有学生用50mL小塑料瓶、微型试管等设计并尝试做了倒置后能产生CO2, 还可喷沫的小型灭火器实验 (见左图) ;还有同学用牙签盒、滴眼液药瓶、输液管、矿泉水瓶等制做出各种美观又实用的实验装置。

2. 强化实验的探究。

在新教材中有许多的探究实验如金属活动性强弱、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CO还原CuO、物质溶解度曲线绘制、溶液的酸碱性、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质量守恒定律、木炭的吸附性、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是否发生了反应等。在实验教学中采用探究实验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 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的基础上, 确定实验目的; (2)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 自主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方案; (3)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并收集分析数据; (4) 引导学生评价, 交流与合作。

以教材“燃烧的条件”为例, 说明如何进行探究实验教学: (1) 提出问题:燃烧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那么, 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燃烧呢? (2) 提出假设:由于学生对燃烧这一现象非常熟悉, 纷纷猜想问题的答案——猜想一:要有可燃物;猜想二:要有氧气;猜想三: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3) 在学生提出各种猜想后, 老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探究。如在两支相同的试管底部各放入少量细砂, 将吸干水的小块白磷和少量红磷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内, 并塞紧橡皮塞, 将两试管固定在一个自制的有孔硬塑板上, 同时将两试管浸入烧杯内的热水中, 会看到白磷在试管内安全地燃烧, 产生的大量白烟充满整个试管, 而红磷却不燃烧。通过此对比实验, 让学生理解不同的物质着火点不同。由于此实验现象明显, 学生往往印象深刻。另外, 该实验设计还突出了环保教育 (密封无污染) 。 (4) 解释与结论:从实验所得到的事实可以证明, 燃烧的条件是: (1) 氧气 (或空气) (2) 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 可燃物。这三个条件应同时满足, 缺一不可。实验教学中的自主探究, 促使学生产生质疑、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 并将化学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这是学习过程的一种质的突破与飞跃。

3.“验证”与“探究”的整合。

验证性实验按照已经设计好了的实验方案, 去检验一个已知的结果是否正确, 以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验证基本理论原理为主要目标, 注重培养学生的使用和装配仪器、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数据处理和计算等技能。当学生学习化学能力有所提高后, 他们不仅关注“正确的实验结果”, 更重要的是希望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究过程, 这时探究性实验就会显示出重要作用。

如“CO2的实验室制法”教学是笔者尝试“验证”与“探究”整合教学的一个案例:

(1) 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学生在学习1.1节内容时已经知道“盐酸跟大理石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 据此他们猜测含碳酸根的盐与盐酸反应可以产生二氧化碳, 他们用碳酸钠、盐酸及澄清石灰水做验证性实验, 找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碳酸盐和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为了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 各实验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有一组设计了以下探究实验, 完成实验后, 在全班交流了实验结果。

实验分析:1、2组实验中, 碳酸钙粉末和稀硫酸反应剧烈, 有大量气泡产生, 反应速率太快, 不易收集, 块状大理石和稀硫酸开始反应有气泡, 一会儿就无气泡产生, 无法制取。3、4组实验中, 粉末碳酸钙和稀盐酸, 有大量气泡产生, 反应剧烈, 反应速率太快, 不易收集, 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 产生气泡速率比较适中, 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2) 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首先, 引导学生提出了与课堂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 即“是否能够制做一套使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的气体发生装置, 以便使气体可以象自来水一样用阀门控制?”

学生甲用装置1实验, 当夹紧弹簧夹时, 橡胶塞冲出试管口, 实验失败。

学生乙提出使用装置2, 当夹紧弹簧夹时, 盐酸从长颈漏斗口溢出, 实验也失败。

学生讨论后找出失败原因是:试管底部大理石和稀盐酸一直在反应。

猜想:只有大理石和稀盐酸脱离接触反应就会停止。

问题:怎样才能使试管中的大理石和稀盐酸脱离接触使反应就停止?

学生丙提出使用装置3:用网兜把大理石包起来再用一根绳吊入试管底部, 把绳往上拽到一定高度, 反应就停止。经实验证明, 这个方案可行。但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网兜拽起来不方便而且容易漏气, 易造成实验失败。

学生丁提出使用装置4:改用打一些小孔的塑料板, 把塑料板固定到一定高度。

实验证明装置4有可行性。教师指出装置4的工作原理就是启普发生器原理, 该装置为简易启普发生器, 科学家启普根据这个原理发明的仪器就是著名的启普发生器, 即装置5。在装置的改进中使学生体验了科学家的发明过程。

验证性实验使学生体会得到科学结果的乐趣, 探究性实验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两者加以整合, 使实验教学功能发挥到了理想的状态。

摘要:新教材强化了实验,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转变教育观念, 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实验教学方法, 深化实验及其教学的探究。

关键词:新教材,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以权.重振化学实验教学[J].化学教学, 2009, (4) :7-9.

篇4:关于新教材化学实验的探讨

关键字:实验改进;新教材;联系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8

初中化学自新课改之后,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已突显出来。学生能从实验中悟出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并且也能够让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日益增强。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这个章节中,有用到白磷在密闭体系中燃烧来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老教材和新教材的实验有所不同,如图甲(老教材)和图乙(新教材)

在图甲和图乙中锥形瓶处有所修改,新教材中把插在橡皮塞中的玻璃棒改成为玻璃管,而且在玻璃管上增加了一个气球,虽说两套装置都可以验证出化学反应前后体系的总质量没有发生改变,但新教材中的装置多的这个气球有了新的作用,因为在实验中学生可以很直观地发现气球会先膨胀,再收缩。有人可能会认为这个现象似乎和质量守恒定律无关,其实还是有作用的,以前我们是强调,当装置冷却至室温再称量质量,但有了气球之后,我们不但可以根据室温,也可检查气球有没有明显的收缩,否则就没有到称质量的时刻,并且实验并不是说只要验证出我们要学的知识就行,实验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注意细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放过任何细微。

因此我认为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方面新教材有较大的进步,但本人认为在有些方面,还可以再有所改进:

第二单元实验2—1,利用红磷燃烧仿照拉瓦锡的实验原理,这个实验是与老教材完全不一样的一套装置(如图丙),我认为从现象中更加简单和清楚,但我认为在实验步骤中应该强调导管不能太长了,因为本人在实验时发现但打开止水夹时,水会倒流进入集气瓶中,但是在导气管中会留有一些水,这些水是本该进入集气瓶中的,如果不加处理会使得实验结果不准确,所以要么在实验步骤中强调导气管不宜太长,要么在实验中导管上使用两个止水夹,事先在两个止水夹中注满水,再用止水夹封住,这样就可以减少误差。

第六单元中的实验6—2,在描述实验步骤时,只是很简单写上“把刚烘干的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小心的铺放进试管”,在本人做实验中发现,这样做效果一般,如果现将木炭粉末和氧化铜粉末稍加水用玻璃棒混合搅拌成均匀的糊状,在涂抹在试管壁上,经过烘干,在来做实验,则实验现象比较明显,所说这是做实验的细节,可本人认为如果把较好的做法写在书本上,可以提醒教师上课时多给学生讲解做实验的技巧,也能抛砖引玉,让学生在以后的实验中自行找寻有利于实验效果更好的方法和步骤。

第六单元课题3,有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新教材中凸显出让学生自己在众多实验仪器中选择合适的,来自己搭实验装置,再与老师组装的比较优劣,这是和近几年来考卷中实验题型的配合,让学生学有所用,较老教材来讲进步不少,但在我自己教学当中我会增加几个实验:第一,大理石和硫酸反应;第二,碳酸钠、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做这几个实验是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清除为什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要用大理石和稀盐酸,而有些也能生成二氧化碳的药品不推荐用。我认为新教材中应该增加这些实验,因为在有些老师的教学中,可能只会给学生做书本中规定的实验,不自行增加实验。本人认为增加这些实验后,让它成为必做实验,可以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体会出一点:能生成同种物质的反应有很多,但是不是都值得使用,是需要考虑很多因素的,譬如装置、反应速率、成本、安全、环保等,这能让学生在课本上知晓今后在工业等实际应用中要努力追求最实用的方法,书本学习不脱离生活。

第六单元探究二氧化碳密度的实验——倾倒二氧化碳,在这个实验中特别容易出现上面的蜡烛先熄灭或者同时熄灭,这是与我们想要的结果不一致的一个现象,在本人做实验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可使得这个实验成功率比较高,首先装蜡烛的烧杯不可太小,因为要留出一部分让二氧化碳倾倒下来,二氧化碳不需要太多,大概集气瓶和烧杯大小差不多,开始做时将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先瓶口朝下接近90度,离烧杯倾倒处近些,将玻璃片移开二分之一,看见下面蜡烛火焰变小后,让瓶口全开,上面的蜡烛就可熄灭了。其实做这个实验特别要保证二氧化碳的温度不能上升的太快,否则二氧化碳下沉会受影响,还有二氧化碳倾倒时不能把玻璃片全离开瓶口,这样会使得二氧化碳大量扑下来使得上层蜡烛先熄灭。

第十一单元化学肥料,新教材特别把化学肥料作为一个单独的课题来学习,这也是体现新教材联系实际,在本章节中设计了常见化肥的区别和检验,但我认为在這一系列实验中应该增加一套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的方法,比如从颜色中找出磷矿粉,从状态特殊中找出氨水,从气味中找出碳铵,用熟石灰和化肥在手中研磨找出铵态氮肥等,因为这些简单的操作虽然从化学实验的角度出发没有什么严格专业技巧,但是却让学生学有所用,或者也可以联系一些家庭小实验,也体现出新教材联系生活的方面。

篇5:“新教材”实验过程“得”“失”探讨

江西省铜鼓中学乐饶贵

我省实行高中英语新课标已经一年了,理论上说,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课程改革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及其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程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索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然而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使用高一英语新教材教学一年以后,我发现存在一下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现归纳如下,供同行探讨。

一. 新教材容量大,教学课时不足

新教材将原来的每学期一本课本分成每期两本,但从教材的内容上看,每个单元相对独立,容量很大,任务很重,在规定的教学课时内很难或几乎不可能完成,尤其是高一上学期(军训、节假日多)。虽然允许教师对教材作适当的调整,但我们都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调整,还有待于探索,更何况教师除了写教案、上课、总结,还要批改作业、听课、找学生谈心、出习题和试卷,还要应付各种检查。

二。教材难度偏大,学生学习吃力

新教材中的词汇量相对较大,不少单词的复现率低,每个单元要求记忆的词组和短语也为数不少。这已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此其一;其二,笔者任教的虽是一所省属重点高中,但学生英语水平相差极大,他们来自不同的班级和学校,尤其是来自农村初中的学生英语水平很低,基础差。面对高一新教材的内容,他们很难适应,加之考试与教学上的不一致,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便丧失信心甚至失去兴趣;其三,大部分学生羞于开口,教材中的WarmingUp&Speaking几乎形同虚设,高中生的心理变化使得他们不再相同于初中生的那种表现欲。教学过程中,我们任教的都是50—65人的班级,大部分学生羞于开口,尽管老师一再启发、鼓励或运用其它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仍然是沉默;其四,新教材中的听力教材较难,Workbook中的听力不与教材同步。教过新教材的教师都应该有这种感觉,学生对新教材中的听力材料的反应很多时候是茫然,因为新教材中的听力一是语速多数时候偏快,二是所设置的问题让学生很难较快地从材料中找到相应的信息,即便有些稍好的学生也是如此,在这方面,大部分学生更喜欢如《英语周报》上的听力问题的设置和语速。

三。测试与教学不同步,影响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每教学完一个单元后,都应有一次针对性的检测,但目前教师新教材方面的参考资料相当有限,即使有一些,多数也是不与教学、学生水平同步的,所以我们不得不自己出习题和试卷。然而每学期几次的大考就不同了,实用的试卷难以符合我们的要求,几次考下来,学生哀鸿遍野,感觉学与考根本不是一回事,这种结果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兴趣,导致高一学生的英语两级分化越来越明显。按照新教材模块考试的要求,有些词汇和内容的难度是不应该设置过难的。如今,任何一所高中学校或许都把高考看成是生命线,一切教学都是为了高考服务的,这就一定程度上迫使教师围绕这一中心教学而不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去教学,可以说,这是新课标教学中的又一大障碍。

篇6:“新教材”实验过程“得”“失”探讨

(一) 幼儿园开设英语课程十分普及, 而幼儿英语教师素质堪忧

尽管现在人们对幼儿期是否适宜学习英语的看法褒贬不一, 但是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幼儿不可避免地接触到英语和英语文化, 幼儿英语教育成为一股热潮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在幼儿园, 近年来, 设置英语特色课程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然而“‘懂幼儿教育的不懂英语, 懂英语的不懂幼儿教育’的现象却很普遍, 多数幼师专业毕业生因为语音语调不规范、口语表达能力不强, 难以胜任幼儿园英语教学工作;而英语专业毕业生由于缺乏幼教知识与技能, 将成人化的英语教学模式带进了幼儿园英语课堂”。因此, 幼儿园对合格的幼儿英语师资的需求十分迫切。

(二) 社会对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的要求定位模糊

在中国, 学英语的热潮使急功近利的人们过度强调了英语的重要性, 对幼儿英语教育的投入远大于幼儿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为了经济利益, 吸引生源, 有条件的幼儿园纷纷聘请外教撑门面, 而小规模的幼儿园只要有能教会幼儿说几个单词和几个简单句子、能唱几首英语儿歌的教师就打出了双语学校的招牌。幼儿英语教师师资标准尚未规范统一。

二、当前高职幼教专业英语教材与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 (教师[2012]1号)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为高职幼教专业培养合格的幼儿教育人才提供了依据与标准, 但针对幼儿英语教育教学的师资标准尚未出台。由此, 各高职院校幼教专业使用的英语教材和教学方式出现不统一、不规范的现象, 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 教材编写脱离幼教英语内容实际

各种版本的幼师英语教材层出不穷。这些教材大多数以传统的英语教材编写模式为主, 如侧重对词汇、语法以及课文句法的讲解, 课文内容大都选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幼师教材, 与国内的幼儿英语教学实际情况严重脱节。

(二) 课堂教学脱离幼教英语工作实际

高职幼师英语教学偏重于对国外幼儿教育理论的介绍, 教学与国内真实的幼儿园工作过程分离, 导致学生就业时不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的工作。

目前, 高职幼师专业的学生整体上文化水平起点低, 尤其是英语基础普遍较差, 无法完成传统意义上的高职英语课程, 因为其需要扎实的英语基本功作铺垫。

三、为实现培养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的目标提出教材与教法的改革尝试

一个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首先应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 必须具备较高的英语语言知识水平和一定的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 语音语调规范, 有较强的辨音能力, 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幼儿的语音错误。还要了解和掌握科学的幼儿英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能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幼儿英语教育活动。更重要的是, 幼儿英语教师要认识到幼儿园英语教育是培养幼儿对英语的兴趣、培养幼儿对英语文化的初步感知能力和为将来的英语学习打好基础的关键。要想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教材改革与创新是首要的。《幼儿教师实用英语口语 (初级) 》新教材遵循以工作为导向的教材教法理念在这方面作了初步的尝试。

(一)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材教学理论依据

近年来, 我国一些职业教育专家引入了德国职业教育学者Rauner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职业教育理论”。该理论是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要求相脱离的弊端而提出的。其中关于的教材教学内容的观点是:“从专业理论知识转向工作过程知识, 也就是说, 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中, 教学内容指向于专业理论知识和抽象的专业技能, 而工作过程知识没有被考虑到。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中, 专业劳动处于中心地位, 教学内容指向于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

(二) 《幼儿教师实用英语口语 (初级) 》新教材的内容与特点

新教材遵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 模拟幼儿园大班的幼师工作环境, 以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为主线, 涉及幼儿教育健康、语言、科学、社会和艺术五大领域, 共划分为10个大单元, 包括入园接待、早操活动、户外活动、餐点、午睡、盥洗、教学活动、创设游戏、区角活动和离园等大主题。其中教学活动单元还要细分为数学、语言、音乐、美术、常识、社会和健康七个小主题。大主题与各小主题之间具有较强的连贯性与逻辑性, 既考虑所选主题对幼儿教师充分掌握英语口语的实际帮助, 又考虑到帮助幼师了解幼儿认知能力的特点, 还兼顾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对幼儿进行德育的培养。这种理念与传统的以学科体系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有很大的区别。

(三)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幼儿教师实用英语口语》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1. 打破传统教学架构, 改革创新教学思路

“工作过程是以行动为导向的, 是职业教育的切入点。传统的职业教育是以学科体系为导向的, 教师处于中心地位,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在行动导向的教学中, 教师转变为教学的被咨询者和课堂的主持者, 学生是主要的行为者, 在通过独立或小组的形式从制订工作计划到实施工作任务以及评价工作成果的一系列工作过程中获得知识。这里的工作过程既可以是指完整的一个商品被生产的完整劳动进程, 也可以是指一个完整的服务工作任务是怎样被完成的, 比如说教师是如何完成一项完整的教学服务的过程。教学工作过程的核心要素包括教师 (劳动者) 、学生 (工作对象) 、教学工具 (工作工具) 、教学方法 (工作方法) 和教学效果 (工作产品)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 并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下完成预期的工作成果。”

基于以上思路, 为了能让学生的工作过程感在学习中得到强化, 同时能充分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岗位要求, 从而确定有效的工作任务。在使用新教材之前, 师生做了两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是利用见习的机会到幼儿园实地参观学习, 记录下幼儿园教师一日的工作程序, 向幼儿园园长了解幼儿的身心特点与英语教学特色;二是让幼儿园在职英语教师将教材中的部分单元拿到班级进行试教, 了解教材的适用度。准备工作结束后, 师生共同为本教程的学习制定了教学任务分析表, 如表3所示。

我们看到表3中的“教学执行人在本教学中应涉及的能力”、“教学预期效果”以及“教学执行人对本堂课的反思”这三个项目的设计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设计, 其目的是帮助幼教专业的学生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并为胜任此项工作任务而努力作准备。指导教师在模拟教学任务的执行中只是个被咨询者或是提建议者, 而幼教专业的学生才是教材应用的主动实施者。

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实施动态的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体由学校单方面构成, 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构成主体则由用人单位和学校等多方面构成。两者对比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 我们对幼教专业的学生使用新教材的学习效果评价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其一是学生在校接受常规的知识与技能的考核, 主要由笔试与口试组成;其二是学生实习期在幼儿园进行英语实习教学, 由在职的幼教英语教师对其进行考核。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教材内容的及时更新, 与真实的幼教英语工作发展同步, 与时俱进, 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更早、更准确地适应未来的幼教工作。以新教材课程在学校内的评价方式为例, 教师主要通过“职业能力与素养考核”和“基础考核”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前者考核学生在幼儿英语教育方面的职业素养以及教学的实践应用能力, 后者考核学生的英语基本功。如表5所示。

3. 基于工作过程的《幼儿教师实用英语口语》教学实施效果

《幼师实用英语口语》 (初级) 第一版在2012年8月出版发行后, 我校在2012级幼教新生中进行了试用, 并与2010级与2011级幼教专业使用的《幼师英语》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对比, 发现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材教法改革, 在学生参与度, 学习目的性、积极性以及考核成绩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分析如下: (1) 学生练习参与度的提高。新教材以“说学唱书写”的练习形式为主, 2012级学生几乎全体参与, 而且颇为积极。而2010与2011级学生的练习以传统的书面形式为主, 半数以上的学生有抄袭作业的现象。 (2) 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增强。在学习新教材的过程中, 2012级学生为完成职业能力训练, 对自身的知识缺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因此他们的学习针对性更强, 学习的效果也随之提高。 (3) 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激发。为了能完成在讲台上的情景教学与表演, 在意自己形象的学生们只有在台下积极请教老师和同学, 认真准备。这在使用传统教材的2010级与2011级的学生中十分少见。 (4) 考核成绩更加直观与客观。传统教材的学习评价方式十分单一, 就是一张试卷。而对本教材的学习评价是由“书面考核+说唱书写考核+情景教学考核”等多个环节构成, 学生能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学习优势与劣势, 学习的信心与决心都增强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幼师实用英语口语》 (初级) 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新职业教育理论提供了操作性强的教学平台, 使幼师英语口语教学活动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实践活动。通过动态的教学评价方式,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了学习效果, 为幼教专业的学生尽早成为合格的幼教英语人才提供了可能。

摘要:以《幼儿教师实用英语口语 (初级) 》新教材的教学为例, 通过对当前幼儿英语教育师资状况的分析, 对比以学科体系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方式, 尝试设计幼师专业英语新教材的教学方案, 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职业教育理论, 探讨新教材教法的改革。

关键词:幼儿英语教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教材教法改革

参考文献

[1]喻秀华.幼儿园英语教育现状与幼儿英语教师的素质要求[C].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2012年论文征集和评选活动, 2012.

篇7:新教材中的实验

《新教材》中,实验内容分布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等栏目中。

一、运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和策略的推动力。而化学的学科教学又有其自身的优势。在教学中,尽可能以精彩的实验引人入胜,抓住学生的心弦,促进学生的情趣高涨,以积极的态度,振奋的精神投入学习。

例如:在化学第一节课上,我以“小魔术”的形式,揭开了化学神秘的面纱。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两张相同的白纸,然后,向其中一张白纸上喷洒一种无色液体,一会儿,奇迹出现了,白纸上出现了“同学们!化学好学”几个鲜红的大字,在同学们惊讶的同时,运用多媒体投影展示“鱼、鸟和平共处”、“直径仅有 6mm 的尼龙绳吊起重 2t 的汽车”、“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创设出的和谐氛围”等奇妙的化学世界,这些现象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想法,为创新活动营造了积极的氛围。

二、课堂实验多探究

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淡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这是《新教材》实验内容编排上的特点之一。新教材中共设计了 53 个实验,但并未指明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这给教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部分实验进行精心分类,将现有教学素材进行重组,凡是那些操作不过于繁琐、装置不过于复杂、安全性比较大的演示实验,只要实验条件允许,均可设计成探究性的实验,尽可能的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

例如:我在上“钠的化合物”一节时,先安排三组学生动手实验:(1)Ca(OH)2溶液中加Na2CO3;(2)Na2CO3溶液和固体分别与HCl反应,套气球看气球涨大程度;(3)PH试纸测Na2CO3的PH值。分别得出实验现象和结论后又让学生通过以下实验讨论如何鉴别Na2CO3、NaHCO3固体:(1)分别加热固体,将所得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2)分别取一定量与等浓度、等体积HCl反应,观察剧烈程度;(3)测同等浓度溶液的PH。再根据刚做三实验粗步得出鉴别的方法,然后让全班同学参与讨论还有哪些方法可以鉴别这两种物质,并让学生动手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这样,长期采用这种方法能告诉学生用实验来说明问题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优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多做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教材》在实验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还安排了大量的“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家庭小实验”这类实验的趣味性比较强,内容与实际结合紧密,实验用品简单易得。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来解决。这样通过学生手脑并用,不仅可以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四、布置家庭小实验,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舞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

如我布置了这样一个研究性课题:厨房中的化学。学生通过讨论、上网查资料等方式做了以下实验:

(1)为了证明醋酸的酸性强于碳酸,即用食用醋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或浸泡鸡蛋壳,鸡蛋壳会变软且溶解等实验,说明醋酸的酸性强于碳酸。

(2)为了证明家用食盐是含碘的,他们用食醋、淀粉KI试纸等试剂成功验证了他们的猜测。

(3)为了证明洗涤剂的酸碱性他们通过自制石蕊试剂及能否与大理石反应等方法加以验证过了。

等等类似这样的实验还有很多,这边不一一列举。这样就使得化学学习不是只停留在书本上,让学生知道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虽然他们探究的实验早有定论,但他们乐此不疲地去探究、去发现,真正体验和领悟到的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这是以往教学中很难有的。所以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自圆了课本书刊上的缺憾,自悟难辩知识的真谛,自寻摆脱挫折达到成功的蹊径,自谋解决实际问题的良方。更是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实验中无不渗透着新的知識,比如做完碘的升华实验后,就可以用酒精洗涤——得到的溶液为碘酒——在医疗上有消毒、杀菌、活血化淤之功效。这样既可以把学生学到的化学知识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8:“新教材”实验过程“得”“失”探讨

一、巧妙渗透祖国在数学上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 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 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周恩来

数学史是数学家的奋斗拼搏史, 展示着数学家为真理而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阅读材料, 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数学研究的累累硕果:我国著名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 其中首次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 使得代数学早于西方于公元前2000年就产生了;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 故其又被称为商高定理;刘徽首创“割圆术”, 科学的得出徽率 (即圆周率) 3.14。

教学中, 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鼓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 譬如关于“圆周率”, 学生可以查阅到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运算得出杰出成就3.1 41 5926<π<3.1 41 5927,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 并可以了解到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杨辉的“三角阵”比法国“帕斯卡三角形”的发现早500多年……这些杰出的数学家及其成就铸就了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篇章。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利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本身充满了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 是体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非常广泛、具体的学科。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 从古至今许多前人总结的法则、公式、结论都是按照“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或遵循“由特殊到一般, 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在现行的数学教材中处处体现着数学的两大基本要素———“数”与“形”。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体会到“数”与“形”是不同的, 但又是辩证统一的。“数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数轴”本是一条直线, 属于“形”, 但由于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所以就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实数, 这就联系到了“数”, 同时学生发现每个实数也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相应点来表示, 实现了“点”与“数”中一一对应, 完成了“数”与“形”的结合。随之从“数轴”推及到由两条数轴构成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函数图像上的点与坐标又再一次演绎了“数”与“形”的完美统一。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特别注意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处处体会到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对于一个数学问题 (或生活中的问题) , 可以通过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问题, 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去解决, 这对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帮助。适时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 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陶行知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 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适时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 就能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 同时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对于一堂好的数学课而言, 教师充分的准备, 课堂上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 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 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 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也要注意其策略性, 一定不要喧宾夺主。在我们的数学中, 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 点点滴滴, 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逐步提高学生渗透的自觉性, 把握渗透的可行性, 注重渗透的反复性, 以至于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摘要: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数学教学中蕴含了显性、隐性两类德育因素, 这些德育因素有发展学生个性品质、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培养集体主义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等功能。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 有机渗透, 潜移默化, 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9:利用新教材实验进行高效教学

一、认真设计实验,进行高效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教师必须充分运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认真开展实验设计,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这样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原电池》这节课,我是按照实验问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的,实验步骤是:①观察锌板和铜板分别置于稀硫酸中的现象;②在锌板和稀硫酸的反应中用铜板接触锌板,有何现象?③锌板和铜板在稀硫酸中不接触,用导线在外电路通过电流计连结,观察现象;④将稀硫酸换成蒸馏水重复上述实验,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在完成一系列实验的进程中,经老师点拨,不但掌握了知识,甚至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升。

二、利用探索性实验,进行高效教学

验证性实验的现象和结论都是学生已知的。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把学生的智慧束缚得死死的,不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挫伤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而探索性实验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还要求把观察实验的过程和抽象思维的过程结合起来,实验前学生不知道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这就要求他们认真地操作,仔细敏捷地观察,忠诚老实地记录。一些学生在前面做实验,下面的同学也仿佛自己在做实验,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一起,使得整个课堂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动手做实验的学生由于是在全体同学面前做实验,注意力特别集中,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锻炼了他们大胆、心细、勇于表现的良好品质,而且每次实验的成功都会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欣喜。特别是对那些“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同学要给予鼓励,决不能扼杀他们的求知欲。这更激发了学生对知识勇于追求,善于探索的精神,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灵活变通实验,进行高效教学

化学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化学实验现象又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复杂的现象又是人们认识物质变化的向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则是进行高效教学,发展学生智力的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宏观现象,认识到微观世界的本质变化,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为了更有效地加强实验教学,学习“盐类的水解”这节课时,我把教材规定的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和变通:我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盐溶液NH4Cl、CH3COONa、NaCl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结果学生立刻回答出PH=7,但通过实验(使用PH试纸、或者PH计、或者是酸碱指示剂)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实验结果与自己的结论不一样呢?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现不同的酸碱性呢?于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激发了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这时我赶紧解释了原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又让学生分析了Na2CO3、Al2(SO4)3、BaCl2等溶液的酸碱性,巩固了所学知识。

篇10:“新教材”实验过程“得”“失”探讨

在新课程形势下, 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 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不断学习, 与时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可是, 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 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 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 “上课时, 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下课后要他们死记, 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 那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 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 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深入地研究物理教学。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 “教师即研究者”。 教学反思中的“反思”, 从本质上来说, 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性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 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 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 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另一方面, 有助于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 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 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 我在初登教坛时, 为了教好物理课, 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 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 不能真正掌握。 通过反思, 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 那么知识的掌握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 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 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 它起源于16—17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 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 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 新课程背景下, 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 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 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 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 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 那么, 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 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及开展教学反思, 至关重要。 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 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 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 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 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 是对事件的描述”。 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 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 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 并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 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 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 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 自由度较大, 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观察, 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 并做了评课。 课后, 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 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 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 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下, 以物理学科来说, 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 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 目前还是一个新课题。 许多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 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 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 复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刘汝明.“美国对人类历史的贡献”探究学习——兼论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

[2]方修培.高中物理教学应凸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3]蔡守龙.走向教育案例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7.

篇11:“新教材”实验过程“得”“失”探讨

诗词对于启蒙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历代皆备受重视。孔子以《诗三百》为教材,鼓励弟子学诗。孔子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三百》因此成为经典。这不仅体现古典诗歌的教育功能,也奠定了其教材地位。王阳明在《训蒙大意》中讲到:“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必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古典诗词所表现的情感抒发与教化义理通常含蓄委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儿童,这正是古典诗词带来的启蒙教育功能。古典诗词教学不仅是在指导学生欣赏优美的词句以及生动的韵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体会作品深蕴的情思,并经由此体悟传统文化美、善和兼融的人文精神。所以古典诗词教学常是开蒙识字之后的重要教学内容。古诗词的教育功能涵盖了德育、智育和美育等层面,有利于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使用范围广泛,教材编排方面遵循《全日制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理念与要求。因此,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为研究对象,从选文数目及体裁分布、题材选择角度考察其选文现状,从而探析其得失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 选文现状

1.选文数目及体裁分布

《课程标准》推荐了义务教育阶段背诵古诗词篇目120 篇,其中小学阶段的推荐篇目是70 篇。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12册课文选古诗词53篇(其中元曲1篇),练习中出现古诗词12篇,共选编古诗词65 篇,其中32篇包含在新课标推荐的篇目中,其他为教材编者选文。

根据表1分析可知,各年级古诗词选文占选文的总数均不超过25%的比例,古诗词在各年级教材中的分布未完全遵循年级高低的因素。其中,五年级选文最少,课文中选文6篇,练习中选文2篇,总数仅为8篇。选文最多的是六年级,其古诗词选文课文中出现14篇,练习中选文4篇,占课文总数的比例也最大,达到23.68%。

从体裁分布角度看,古诗词各种体裁类型分布的数量不够均衡。曲的选文最少,仅六年级下册出现一篇白朴的《天净沙·秋思》;在教材中,对于格律相对自由,不拘对仗、平仄的古体诗,选文较少,尤其是课文部分数量分布较少,只有六年级上册《诗经·采薇》、六年级下册的《七步诗》,以及练习中选用的《敕勒歌》和《明日歌》。词在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分别有2篇选文,共6篇,且全部出现在课文部分,其余40篇全部是近体诗,占12册中古诗词全部选文的61.54%,其中律诗4首,绝句36首。选文数量上,近体诗尤其是绝句在课文的编排遴选中占主体地位,古体诗、词、曲居于从属地位。

2.题材选择

古诗词的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更好地学习、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通过对人教版小学阶段12册教材考察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几类:赠友送别诗、羁旅怀乡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写景抒情诗、山水田园诗等。

亲情和友情是小学阶段学生较早的情感体验,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在选文中表达这类情感的选文较为集中地体现在赠友送别、羁旅怀乡两大类主题当中。这样的编排方式有利于在熏陶感染之下,潜移默化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渗透于教学之中;古诗文题材选择的范围相对广泛,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开阔的视野,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选编教材“多样性”的要求。写景抒情题材在各个年级古诗词选文中均占较大比例,这类题材占古诗词选文总数的33.85%,其他题材分布较分散。山水田园题材占总数的18.46%,咏物题材和羁旅怀乡题材约占总数的15.38%,赠友送别占总篇数的6.15%。各类体裁类型选文大都是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有助于陶冶学生的心智。

3.年代分布及作者构成

古诗词的创作有其鲜明的时代背景,往往涉及历代朝政、史事、典故、地理、器物和时令等诸多方面。如果要了解历朝各代文化,古代诗词是一个重要渠道,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范围较广,时间跨度较长,从先秦至元、明、清(除两汉之外)各个朝代的作品皆有涉及,其中各代的作家共计39位。

由表3可知,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年代分布看,选入的唐代作品有35 篇,占总数的 53.85%,从比例上看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优势地位。宋代古诗词选文19篇,占总数的29.23%,清代古诗词6篇,占总数的9.23%,魏晋南北朝选文2 篇,约占总篇数的3.08%,先秦、元代级明代各选文1 篇,约占总篇数的1.53%,两汉时期未有古诗词入选。这样的选文年代分布,集中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教材选编应遵循的文质兼美、典范性的原则。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的巅峰,其中不乏古典诗词的杰出代表。这两个时代诗人词人亦是人才辈出,成果颇丰。

入选的古诗词中,各代的作家共计39位,其中,唐代20 位,宋代11 位,清代4位,先秦有1位,魏晋南北朝有1位,元代1位、明代1位。从这角度讲也体现出了“典范性”的选文原则。唐代诗人李白(6首)、杜甫(4首)、王维(4首)的选文最多,宋代则以苏轼的词作为多(词作3首、诗作1首)。他们几位都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作家,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及思想价值。

三、 古诗词选文得失

教材容量有限,选文的取舍体现着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以及课程理念,这也直接关系到教材在教学中运用的成败。

1.古诗词选文的优点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加大了古代经典诗词的选文比重,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记叙、说明、议论三大文体为主干的教材编写结构体系。《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即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作为启蒙教育阶段的小学语文课程对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要责任,古典诗词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教材中选入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乞巧》这几首诗体现着我国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现了重阳节的风俗,《元日》表现传统春节的景象,《乞巧》描绘出七夕节的场景,《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与中秋相关,又如《嫦娥》用简短的诗句讲述古代神话传说《嫦娥奔月》的故事。诸如此类的古诗词表现出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习俗,同时深入学习这些节日的背景及历史,使他们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更感兴趣,亦能提高学习效率。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古诗词的选文上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情感使学生从认识生活起步逐渐训练观察生活、表现生活,注意到基础性以及阶段性,并关注各个年级以及三个学段之间的衔接,依照合理顺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编排教材内容。这样的编排与选文不仅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懂得学习语文与生活的直接关系和实用价值。如在第一学段选入的《静夜思》《春晓》《村居》《所见》《小池》等这类古诗词,或情感浓郁、或妙趣横生,没有空头的说教,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较高学段的选文中有或富于哲思、或知识性较强、或有较深历史底蕴的作品,如《春日》《乞巧》《题西林壁》《石灰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己亥杂诗》等,信息量相对较大。学生从中不仅能学到方法和更多的鉴赏诗歌技巧,而且能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储备。

当然教材在选文上的优点远不止上述内容,从细节方面把握还有更多值得探讨之处。但本着一分为二的观点看,人教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在选文方面也有缺失之处。

2.古诗词选文的缺失

(1)儿童视角的缺失。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与成人的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有所不同,但他们感性思维的能力更强,他们的情感及想像力都极为丰富。因此教材选文应该适应儿童的审美能力。让儿童在朗读、朗诵时领会情感,感受其中的内涵,充分挖掘出儿童身上特有的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而奇特的想像能力。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选文大都具备节奏、声韵的美感,生动活泼、饶有情趣的内容,但某些选文却缺乏情感体验与儿童心理的契合度。例如在一年级练习中选入了明代诗人唐寅为自己的画作题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画鸡》。这首诗描绘了公鸡的威武,写出了它的高洁。把鸡这种家禽的神态气质和报晓天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它平时不多说话,但一说话大家都响应,由此表达了诗人的思想和抱负。该诗从语体风格来看,具有“不避口语”的特色,富有儿歌风味。然而细究之下,个性张扬、善于在各种场合展现自我的小学生们,在他们心智发展不够成熟的阶段恐怕很难理解“平身不敢轻言语”的低调心理状态以及“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隐忍和抱负。因此,在小学阶段古诗词的选文应契合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愿望,否则儿童会因为不理解作品而产生排斥心理。

(2)主题意识的忽视。深藏在作品内部,要经过思索和解读才能浮现出来的,作者对生活及他所描写事件的总的看法就是主题。主题往往与作家的主观情感及思想倾向联系在一起。古诗词涉及题材非常广泛,但往往由于年代久远,格律音韵等原因,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如果我们在古诗词文本的编排上,将其主题进行分类整合,并在教学时结合具体情境,给学生提供主题分类的指导,会使学生对作者所抒之情以及观点、态度的理解,及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而在人教版语文课本的古诗文编排中主题往往被忽略。通过对教材的考察,古诗词的编排体例很少考虑古诗词各篇目之间的联系与整合。除了写景抒情的题材在每个年级都有以外,其他主题的分布较为分散,无明显分布规律可循。

当然古诗词主题分类编排强调的是诗词主题的整合与联系,而不是多首主题相关诗词的生拼硬凑。在选文编排中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中要找准关联点与区分点,使整个主题单元浑然一体从而使学生享受古诗词鉴赏带来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乐黛云. 比较文学原理[M]. 北京:中华书局,1989.

[2]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12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肖建云.论语文教材选编的基本标准[J].语文建设,2011(4).

上一篇:食品添加剂调味品下一篇:语病修改分类指导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