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特征

2024-05-15

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特征(精选11篇)

篇1: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特征

一、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董事会

该特征与《公司法》上的有限责任公司相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的不同:

1、两者的权力机构不同

前者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董事会,而后者则是股东会。

根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以下简介《条例》)第30条规定:“董事会是合营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决定合营企业的一切重大问题。”

《公司法》第37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由全体股东组成,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依照本法行使职权。”

2、两者对权力机构人数限制不同

前者没有上限的限制。而后者则由上限的限制。

《条例》第31条第1款规定:“董事会成员不得少于3人。董事名额的分配由合营各方参照出资比例协商确定。”对其上限则没有限定性规定。

另外,该条规定的董事名额的分配参照出资比例协商确定的内容可以解释为在合营各方完全可以在合营合同和章程中规定董事的名额分配不参照出资比例来分配,如出资多的一方可少委派董事,而出资少的一方多委派董事。

《公司法》第20条第1款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由二个以上五十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也就是说,有限责任公司对股东会人数的上限有明确的限制,即不得超过50人。

3、两者权利机构人员的来源不同

前者来源于合营各方的委派。后者则来源于出资而取得股东资格。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以下简介《合资法》)第6条第1款规定:“合营企业设董事会,其人数组成由合营各方协商,在合同、章程中确定,并由合营各方委派和撤换。董事长和副董事长由合营各方协商确定或由董事会选举产生。中外合营者的一方担任董事长的,由他方担任副董事长。董事会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决定合营企业的重大问题。”

《公司法》第37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由全体股东组成,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依照本法行使职权。”

4、两者表决权的依据不同

前者是根据人数表决(即一个董事一票表决权)。而后者则是根据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条例》第32条第1款、第2款分别规定:“董事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1次,由董事长负责召集并主持。董事长不能召集时,由董事长委托副董事长或者其他董事负责召集并主持董事会会议。经1/3以上董事提议,可以由董事长召开董事会临时会议。

董事会会议应当有2/3以上董事出席方能举行。董事不能出席的,可以出具委托书委托他人代表其出席和表决。“

第33条规定:“下列事项由出席董事会会议的董事一致通过方可作出决议:

(一)合营企业章程的修改;

(二)合营企业的中止、解散;

(三)合营企业注册资本的增加、减少;

(四)合营企业的合并、分立。

其他事项,可以根据合营企业章程载明的议事规则作出决议。“

《公司法》第41条规定:“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但有一个例外,即《公司法》第35条第2款前句“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其出资时,必须经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此处的“过半数”指的是股东人数,而不是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数。

附带需要说明的是,前者的董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而后者的董事会则是由股东会选举产生,代表公司并行使经营决策权的公司常设机构。

两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最高权力机构,而后者则是经营决策机构。

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机构或者说业务执行机关是总经理和副总经理

该特征与《公司法》上的有限责任公司相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的不同:

1、两者结构不同

前者的机构是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等组成的经营管理机构。后者则是由董事会和总经理组成的机构来共同完成。

2、权力来源不同

前者来源于最高权力机构的聘请。后者则来源于具有经营决策权的董事会的聘任。

3、两者的职权不同

前者可以代表合营企业。后者则不能代表公司。

《条例》第36条规定:“总经理执行董事会会议的各项决议,组织领导合营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总经理对外代表合营企业,对内任免下属人员,行使董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公司法》对总经理则没有规定此职权。

三、其他

前者没有规定监事会制度。后者则明确规定了监事会制度。

根据《公司法》第18条规定:“外商投资的有限公司适用本法,有关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的法律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由该条规定可以得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也可以设立监事会,作为对董事、经理的管理行为及企业的财务进行监督的机构。

孙瑞玺

篇2: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特征

1、一般前一个月的工资会在下个月的5号-10号才发给员工。

2、基本工资都很低,一种很低能的避税方式。

3、设立绩效奖,就是把你每月工资的30%留出来,等到一个季度后如果你的KPI达标就足额发给你,不然就扣掉这30%,而考核的标准往往是领导的心情是否好坏。

4、实行打考勤卡制度。

5、加班不给加班费,但嘴里还说:“其实公司是不鼓励加班的”。

6、年假不能和10/1春节长假一起休。

7、领导一面说要有成本意识,一面又吃公司、喝公司,连一瓶矿泉水都报销。

8、不尊重员工,好像员工在这里工作就是她/他的仆人一样,呼来唤去。

9、做事没计划、没系统,拍脑门做出决定,朝令夕改。

10、每周开“扯淡”例会。

11、一岗多职,也就是说你除了完成你本岗位的工作外,公司安排你其他的工作你也要去做,但工资不会给你双份。

12、要员工签订所谓的保密协议、敬业条款,但又不给补偿。

13、不相信自己的员工,认为员工都在挖公司墙角,而最大的蛀虫就是领导者本人。

14、领导者低能,连话都说不清楚,还中文加英文说话,但真正的全英文文件,看上去就跟文盲一样。

15、一般这种公司的领导者总是幻想着占领整个市场,也就是说总是想破坏已有的市场运作规则,把所有的市场份额都占领,钱都他一个人赚,把所有的市场环节都揽在自己的公司里面,但又不扩大经营规模。

猜你喜欢:

职场新人千万别当五种“花”

年终,职场人面临三关大考验

篇3: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特征

关键词:管理者特征,管理防御,公司业绩

一、问题提出

在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的情况下,自利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会引发管理者固守职位并最大化自身效用的管理防御行为。管理防御问题研究最早起源于Morck、Shleifer和Vishny(1988)有关内部人所有权与公司业绩之间关系的研究,认为在股权分散下的“弱股东、强管理层”情况下,股东几乎没有能力和动力掌握公司控制权,而管理层则拥有董事会通过契约授予的直接决策权,成为掌握公司控制权的主体。管理者控制权私人收益存在(包括高薪收益、有形或无形的在职消费和通过转移资源而获到的个人好处等),必然导致管理者与股东利益不一致,而管理者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前提条件是必须 “在位”,失去合法的“职位”保证,管理者就失去了控制权,所有的控制权收益也同时化为乌有。管理者在其职业生涯中面临被解雇、企业破产和接管等所带来的威胁与压力时,采取维护自身职位并最大化自身效用的行为,称之为管理防御。

股权的集中在一定程度有利解决管理防御问题,但股权的集中又带来了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的侵害问题,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管理防御问题。因此,可以说管理防御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

管理者的防御行为要影响公司筹资行为、投资行为和分配行为,进而影响公司业绩。以往相关研究基本上是围绕管理者在内外部控制机制作用下,如何降低职位威胁并实施利益侵占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展开,没有考虑管理者特征对防御程度的影响,并进一步对公司业绩产生的影响问题。本文针对中国股权高度集中和控股股东“不完全性”特殊制度背景下(管理者是公司事实控制人),依据高阶管理理论,从管理防御视角考察管理者特征变量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旨为上市公司抑制管理者自利行为、缓解委托代理问题和提升公司业绩提供依据。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管理防御行为主要受内外部控制机制的影响。在没有外部威胁的情况下,管理防御主要受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影响。高阶管理理论(Hambrick,1984)认为高层管理者人口统计学特征能有效地解释企业管理结果(战略选择和绩效),高层管理团队的集体人口统计学特征相对于CEO个体来说,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显然,高层管理者特征也应该是管理防御程度的重要解释变量。Cha和Victor W(1998)从经理人能力特征和拥有股权比例方面考察管理防御对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经理人能力特征显著影响管理防御程度,并进一步对融资方式选择产生影响。因此,在没有外部威胁的情况下,管理者特征要影响管理防御程度,并进一步对业绩产生影响。

一般认为影响管理防御的管理者特征主要包括管理者年龄、管理者任期、管理者学历、管理者持股水平和管理者薪酬等,管理者五个特征与管理防御和公司业绩关系分析如下:

1. 管理者年龄、管理防御和公司业绩。

经验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管理者逐渐地把工作重点放在职业的安全之上。年长的管理者一般都处于其个人管理生命周期的最后时段,正慢慢地走向退休,此时职业安全和收入安全等问题的重要性相对来说更加突出。因为,在管理者退出管理职业生涯的最后时期,只有保证职业或职位的相对安全和平稳,才可以在退休后继续维持已经形成的生活消费习惯和良好的社会交往圈子,而任何有损职业安全的决策和行为都是应该竭力避免的(Carlsson & Karlsson, 1970)。在我国国有企业中,企业的领导者一般还是实行行政任免的方式,管理者的业绩好坏与自己的“仕途”休戚相关,年龄较大的管理者,为迎合大股东意愿要适当提升公司业绩以固守职位。另外,管理者年龄越大,管理经验越丰富。因此,本文假设:

假设1:管理者年龄越高,管理者防御程度越低,公司业绩越好。

2.管理者任期、管理防御和公司业绩。

管理者控制公司和董事会的权力会随着任期的延长而日渐强化,任期成为管理者组织影响力大小的指示器。Alderfer(1986)发现,只有在其任职的后期管理者才拥有较大的组织影响力,而在其任职的早期,管理者的这种影响力就相对较弱。管理者任期成为个人影响力的象征。因为,任期越长,管理者对于组织资源、运作的方式、技术和文化等就会更加熟悉,对组织的熟悉程度,恰恰是攫取个人权力的有效手段(French & Raven,1959;Zald,1969)。 管理者任期越长,意味着攫取的组织权力就越大。一般认为管理者的控制权将随着任职时间的增长而增强,管理者控制权越大的公司,管理者实施利益侵占的可能性越大,管理防御程度越高,将对企业业绩产生负向影响。因此,本文假设:

假设2:管理者任期越长,管理防御程度越高,公司业绩越差。

3.管理者学历、管理防御和公司业绩。

管理者的教育背景(学历),蕴藏着丰富且复杂的信息。虽然说高学历并不一定就是高能力,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企业在招聘中对求职经理人的能力并不了解,只能靠管理者传递的信息来确定其能力。Michael Spence(1973)的信号传递模型揭示了当代劳动力市场上的学历信号作用。他认为,教育投资程度(即学历)可以显示劳动力市场上求职者的能力。因为在一定的环境下,教育投资程度与能力成正比,而企业组织则根据这一示意信号将不同能力的人区别开来;再加上许多企业出于“人才储备”战略需要而招募大量高学历人才,所以高学历管理者比较容易获得新的职位。因此对于高学历的管理者来说,其管理防御程度相对较低。相反,对于低学历的管理者来说,管理防御程度越高。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3:管理者学历越高,管理防御程度越低,公司业绩越好。

4.管理者持股、管理防御和公司业绩。

关于管理层持股和公司业绩关系有利益趋同假说、管理者防御假说和结合理论(区间效应理论)三种假说。“利益趋同假说”认为管理者持股会使管理者与其他股东有更多的共同利益,管理层拥有一定剩余索取权会使得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所以管理层持股可以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绩效(Jensen与Meckling,1976;Cho,1996;许承明和濮卫东,2003;张俊瑞等,2003;于东智,2002 )。“管理者防御假说”认为管理者持股会增强管理者控制权,使管理者受外界约束的程度减弱,管理者会更多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偏离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公司业绩将趋于下降(Fama 和Jensen,1983;王克敏和陈井勇,2004 )。“结合理论”认为管理者持股与公司绩效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单一方向的,在管理者持股比例的不同区间,二者的关系有不同的表现。这种现象又被称为区间效应,即对处于不同管理层持股比例区间的公司而言,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方向和相关系数存在差异(Stulz ,1988; Morck 、Shleifer 和Vishny(1988);McConnell与Servaes (1990);Himmelberg、Hubbard 和Palia(1999);陈树文和刘念贫(2006);蔡吉甫和陈敏(2005) ; 徐大伟(2005))。但也有学者研究表明,管理者持股数量的多少与公司绩效并无明显相关关系(孙永祥和章融,2000)。

在我国管理者持股比例普遍偏低情况下,“利益趋同假说”很难成立,从“管理者防御假说”和管理者控制权角度分析,管理者持股比例越高,管理者能够在越大的程度上行使对企业的控制权,其机会主义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约束,管理防御程度提高,更有动力和能力追求自身利益。另外,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国有改制而成,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管理者实质控制是普遍现象,管理者持股会助长管理防御倾向,导致业绩下降。因此,本文假设:

假设4:管理者持股水平越高,管理防御程度越高,业绩越差。

5.管理者薪酬、管理防御和公司业绩。

对管理者激励的薪酬与业绩关系问题,西方学术界已经做过较多的实证研究。Murphy(1985)、Jensen与Meckling (1976) 、Cho(1996)证明了经理人报酬和企业业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国内的张俊瑞(2003)、许承明和濮卫东(2003)、于东智(2002 ) 等人以中国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数据为主要分析对象,证明了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与公司经营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ama 和Jensen(1983)、王克敏和陈井勇(2004)分析了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与公司经营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

从管理防御视角,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作为委托人的股东不能准确观测管理者的努力程度,只能通过管理者过去或者现在的业绩来考察管理者行为,并对其进行激励。对管理者而言,管理者薪酬越高,其转换工作的机会成本越大,为固守职位,防御程度会降低,企业业绩上升。因此,本文假设:

假设5:管理者薪酬越高,管理防御程度越低,公司业绩越好。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的是在2002年前上市且2003-2008年间连续6年上市的公司,共778家,剔除了1.金融类公司;2.财务状况异常、未完成股改、财务数值异常;3.2003-2008年内终止或暂停上市的公司。由于公司年报对公司治理数据在时间和详细程度上的不健全,相当一部分公司治理的数据缺失,最后得到的有效样本为3967个。其中2003年的样本574个,2004年584个,2005年680个,2006年705个,2007年719个,2008年705个。研究数据主要来自CCER数据库,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以及CSMAR中国股票财务数据库查询系统。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定义

衡量上市公司业绩的指标有很多, 股东权益报酬率ROE 和托宾Q值是最常用的两个指标。但在我国, 由于ROE是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进行首次发行、配股和特别处理的考核对象, 企业对这一指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这导致ROE并不能准确代表上市公司业绩。本文采用托宾Q值来衡量中国上市公司的业绩。根据CCER数据库定义,托宾Q值计算公式如下:

托宾Q值=公司市场价格/公司重置成本 =(年末流通市值+非流通股份占净资产的金额+长期负债合计+短期负债合计)/年末总资产。

2.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定义(见表1)。

(三)变量相关性和描述性统计

变量相关性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管理者年龄、管理者学历、管理者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管理者任期与公司业绩之间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管理者持股的平均数为0. 02%,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持股数量比较低,管理者持股与公司业绩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注: ***、**、*分别表示相关程度在1%、5%、10%水平上显著(双尾)。

注: ***、**、*分别表示相关程度在1%、5%、10%水平上显著(双尾)。

(四)回归分析

为了更深入分析管理防御各影响因素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依据以往研究结论,本文选取董事会独立性、股权集中度、上年业绩、公司规模、行业和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类别作为控制变量(变量定义见表1)构建回归模型:

TQit=α0+α1AGEit+α2TENit+α3Eduit+α4MHSit+α5MSit+α6BD1it+α7BD2it+α8HER10it+α9HER102it+α10TQit-1+α11Lnsizeit +α12 Industryit +α13 CSit +ε

模型中TQit指第t年第i公司的托宾Q值,其他变量中的下标it意义与TQit相同。

本文使用统计学软件是SPSS13.0,使用多元线形分析技术估计管理者特征因素与公司业绩之间关系。具体估计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模型整体线性拟合显著(F统计值在1%水平上显著),调整后的R2为0.333,说明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较好。五个假设都得到证实,只有管理者持股与公司业绩负相关,但不显著。其主要原因是:一是我国股权激励还没有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激励形式,而且全部样本中只有1/3左右的高级经理人持有股权;其次,管理者持股比例过低,平均持股比例仅为0.02%,并没有有效激励管理者。为此本文接着考察国有控制样本和非国有控制样本管理防御与公司业绩之间关系(估计结果见表3),发现在国有控制样本中五个假设都成立,这说明在国有企业中,由于大股东缺位,管理者持股与管理者控制权和防御程度正相关,与公司业绩负相关。但在非国有控制样本中,除管理者持股与业绩关系不明显外,管理者受教育程度与公司业绩关系变得不显著,这说明国有控制企业与非国有控制企业中学历对管理防御程度和业绩的影响是有一定区别的。

四、研究结论

篇4: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特征

【关键词】金融危机冲击;公司业绩;行业特征

一、引言

经济周期是市场导向型经济体固有的特征。对经济波动现象的研究始于1862年法国经济学家莱芒特·朱格拉,他提出了市场经济存在着9~10的周期波动。当经济周期的长波反映到产业层面,就引发了产业波动。短期内产业与经济景气波动的相关性并不强,但中长期上具有相关性(之凯,2006)。但经济周期在行业波动上具有一般性特征:资本商品生产行业的波动总是比消费品行业的波动大。资本商品行业在经济繁荣的扩张速度更快,而在萧条时期所受的打击也最猛烈(默里·罗斯巴德,1963)。

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要载体,经济周期的波动和产业的波动最终会在企业得以体现,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作为系统性因素会影响到大多数企业的经营业绩。Brown和Ball(1967)研究发现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行业盈利水平和企业业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可解释企业利润水平变化的35%~40%,行业因素可以解释企业利润水平变化的35%~40%。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的到来,使得宏观环境急剧恶化,当金融危机冲击反映到产业层面,上市公司作为信息最透明的企业,公司业绩是否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是否呈现出一定的行业特征?本文对此进行研究分析。

二、研究设计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行业分类标准

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行业特征进行研究,选择科学的行业分类标准是极其重要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方法的科学性必然会影响实证研究结果的正确性(Kahle和Walkling,1996)。本文采用的是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它是目前用于中国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的官方标准。

(二)样本的选取

文中所有数据来自CSMAR财务报告数据库,并选择2006~2009年4年的数据进行研究。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按如下原则进行样本筛选:(1)为避免新股的影响,选取2005年12月31日前上市公司为原始样本;(2)为保持样本公司行业的恒定,剔除了在样本区间变更主营业务的公司;(3)剔除了财务数据有缺失的公司。最后入选样本有1364家上市公司。

(三)指标的设定

衡量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指标很多,会计业绩和股票收益是常用的方法。鉴于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会计收益的核心指标,每股收益是投资者最常关注的盈利指标。本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每股收益(EPS)来度量公司经营业绩,金融危机冲击是经济周期波动的结果,文中采用GDP增长率指标来度量金融危机冲击。

(四)研究方法

将2006~2009年的样本公司按照《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进行分类,采用描述性统计方式,列式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每股收益(EPS)的均值和标准差数值,以观察金融危机冲击下上市公司业绩的整体表现和行业特征。

三、金融危机冲击下上市公司业绩的行业特征

采用GDP同比增长率来度量宏观经济周期,金融危机冲击带来的宏观经济周期的波动趋势(如图所示)。从图中可看出,在2008年GDP的增长速度明显减弱,并在2009年维持了继续放缓的趋势,表明我国宏观经济在2007年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且影响的滞后性在两年内得以持续。将样本数据按行业进行分类,并就2006~2009年的经营业绩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所示)。

从表1中可看出,上市公司的会计业绩整体上的波动趋势与宏观经济波动具有一致性,在2008年和2009年持续下降;但从投资者角度看,虽2008年每股收益大幅下滑,但在2009年有所回升。其最好的解释是:在整体投资环境恶化的情形下,投资者变得谨慎和理智,在股票市场上减少了持股比例,从而使得2009年的每股收益有所上升。

从具体的行业看,农林牧渔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的经营业绩几乎不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采掘业受国际期货市场影响,与宏观经济周期的波动具有一致性。制造业和水电煤气生产供应业的经营业绩与上市公司整体的波动具有相似性,但值得说明的是:2009年制造业上市公司净资产报酬率的均值为负值,说明制造业受金融危机冲击影响深远,会计业绩由盈转亏,形势严峻,而水电煤气生产供应业在金融危机冲击和制造业动力需求萎缩双重影响下,ROE和EPS均值在2008变成负值。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社会服务业、传播与文化产业和综合类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虽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冲击下滑,但在2009年经营业绩有所回暖,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是在政府4万亿投资计划的扶持下,出台的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政策,有效地改善了公司的业绩;作为第三产业的社会服务业和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业绩与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情况息息相关;而跨行业经营的综合类公司可能是由于经营的多元化而分散了风险。信息技术业作为成长性行业,虽投资者信心受到了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但在会计业绩上,2007年扭转了2006年的亏损之势,且2008年延续了2007年的增长之势,2009年仅小幅下降,经营业绩表现不俗。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受到了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但影响程度有限,前者是因为我国的金融市场尚未完全开放,后者是因为中国特有的国情所致。

综上所诉,金融危机冲击下,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具有如下特征:(1)宏观经济的波动与产业波动在短期内不具有同步性,但中长期上具有一致性。(2)需求收入富有弹性的行业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程度较大,如社会服务业、传播与文化产业;反之,需求收入缺乏弹性的行业受影响的程度小,如农林牧渔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3)外贸依存度高的行业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显著,如采掘业和制造业。(4)成长性行业的经营业绩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信息技术业。(5)政府政策对产业和上市公司业绩具有显著影响,如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保险业。

四、结论及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相关建议

从会计业绩与股票报酬的角度,研究了2006~2009年金融危机冲击前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行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金融危机冲击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具有滞后性,2008年经营业绩整体下滑,2009年会计业绩和股票收益表现不尽相同,会计业绩持续下降,股票收益因环境恶化投资者趋于理性而略有上升。(2)不同的行业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经营业绩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需求收入富有弹性的社会服务业、传播文化产业,外贸依存度高的采掘业和制造业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显著,反之农林牧渔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因需求收入缺乏弹性受影响的程度小;信息技术业作为成长性行业经营业绩有其自身的特点。(3)政策对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保险业的上市公司业绩具有显著影响。

因此,提出以下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建议:

(1)上市公司在面对金融危机冲击这一非常态的经营环境下,应该提高融资能力以改善流动性,增强创新与研发能力开拓市场以获得竞争优势,利用金融工具来实现套期保值对冲风险,通过管理者的应变能力,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和价格优势谋求结构调整和转型,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2)政府应该提供政策引导来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可通过合理选择政府投资领域、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支持优势企业并购落后企业和困难企业、鼓励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而有效刺激产品需求,增强企业的风险缓冲能力,促进企业资金周转,增加新的盈利点来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参 考 文 献

[1]李远鹏.经济周期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背离之谜[J].经济研究.2009(3)

[2]马永强,孟子平.金融危机冲击、企业风险缓冲于政府政策选择[J].会计研究.2009(7)

[3]张蕊.金融危机下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9(6)

[4]程建伟.经济周期波动对企业债务结构的影响[J].改革.2007(1)

[5]默里·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M].人民出版社,2009

篇5: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特征

http://lvshi0000.blog.tianya.cn(冠军律师网)

公司吊销和公司注销的特征、区别及法律后果作者:冠军律师

一、公司吊销和公司注销的含义及区别:

1、吊销一般指被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撤销,是政府有关部门作出的一种行政处罚措施,主要针对被吊销单位的违法经营行为或者是营业执照过期未审等情况。

2、注销是企业由于自身原因不能或者不愿经营下去而主动要求销户,不涉及违法现象。

3、注销和吊销都是一种法律行为,都会产生经营主体的经营资格不复存在的法律后果,但二者的行为性质及最终法律后果存在很大区别:吊销企业的营业执照只是限制企业的经营资格,企业的主体资格仍然存在,仍然可以作为民事主体参加诉讼等民事活动。

注销导致企业主体资格的消灭,注销后企业终止民事权利能力,不能再从事任何民事活动。

二、公司吊销和公司注销的法律后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被吊销后,其民事诉讼地位如何确定的函》 的有关规定,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应当依法进行清算,清算程序结束并办理工商注销登记后,该企业法人才归于消灭。

因此,吊销企业营业执照并不能当然地导致企业的法人资格的消灭。在公司清算并注销登记之前,公司的股东不能够分配公司的财产,否则对公司财产造成的损害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所以,吊销企业营业执照这一行政处罚的实施并不影响企业按照正常的程序进行清算、并申请注销登记。

http://lvshi0000.blog.tianya.cn(冠军律师)http://blog.sina.com.cn/lymalawyer(冠军律师)

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中州中路459号A座16楼

Email:lvshi0000@163.com

篇6:求职法典:好公司的六大特征

说一个公司好,指的是什么?答案是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水平高者,员工心情好、收入好、工作踏实、浑身有劲……本文的作者是一位人事经理,他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告诉你什么样的公司是好公司。

什么样的公司才能够称为好公司,是知名公司?是大公司?还是外资公司?社会上对于公司的划分有很多标准,有的以资本构成,有的以规模大小,有的以行业特点……到底什么样的公司是好公司呢?我认为好的的公司必须具备以下六种特征:

好的工资待遇

好公司肯定会有好的工资待遇。在这样的公司你不用担心有别的公司做同样工作的人比你拿得多,好公司提供的薪水肯定是你不能够在别的公司获得的,因为他们会每年对薪资进行调查,并根据结果进行薪水的调整。这样的薪水会让你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也让你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还能够让你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让你不再有什么理由不在公司好好工作,让你不再有理由把主要精力放在找别的工作上。我们这里说的好公司不一定是有名的公司,但它提供的工资待遇却一定是在同行业内极有竞争力的。好公司如果想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却不能够提供最好的薪水,吸引一流人才几乎是不可能的。

良好的企业形象

提起IBM、微软,很多人都会肃然起敬。如果你能够在这样的驰名公司上班,即使只是一般的小职员,也会使你工作时信心百倍,备加珍惜,并获益匪浅。即使将来有一天你离开这样的公司,你这段特殊的工作经历也会让用人单位眼睛一亮,大开绿灯笑纳你入门。

较多的培训机会

对于一般的职员来说,能够谋生仅是生活和工作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通过良好的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能够掌握更多的谋生本领,以便今后在个人价值方面能够得到提升和增值。好公司十分重视员工培训,每年要有一定比例的费用专门用于对员工的培训,为了让员工的个人能力得到提高,还规定了员工每年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参加培训。既对人才充分体现了尊重,也表明了公司追求发展的长远眼光,同时也代表了公司的`实力。

完善的福利待遇

好公司有很多福利待遇,比如:带薪假期能够让你在紧张的工作之外得到放松和休息;除了国家规定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之外,很多公司还增加了附加商业保险,使公司的员工能够享受到比社会一般员工更多的福利;住房公积金除了按国家规定补贴外,还能针对公司的情况,给予优秀员工额外的住房补贴;交通补助能够使员工缩短在路上的时间;免费的午餐代表了公司对员工的关心……好公司希望通过这些完善的福利待遇留住真正优秀的人才。

有序的制度管理

好公司有比较完善的制度,并且制度权威要大于总经理,法治大于人治;一切都会按章办事,奖罚分明;几乎处理任何事情都可以在规章制度中找到。在有序的办公环境中,排除许多不必要的干扰和人为因素,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也有助于员工业绩的兑现。使员工在公司能够安心工作,不用担心在工作中犯个什么错误,就会被辞退了事。人力资源部门会按照规章制度办理的,你犯什么错误,就会用什么样的惩罚,不会因为一点小错误,就将一个好员工辞退。

公平的升迁机会

篇7: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基本特征

1、公司已取得法人资格,

公司已经按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完成了法人登记,成为合法的法人。只有这种合法的公司法人才能成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作用对象,如果一个公司没有合法身份,不具备独立之法人资格,它就不能行使法人之权利,其所有行为及其后果将被视为无效,也就不存在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而要求公司股东或成员就公司实体之行为或债务承担责任之必要。一句话,“无人格,就无否定之必要”。

2、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仅存于具体的法律关系中,它不同于法人否认说。

法人否认说是界定法人本质的一种学说,这种学说从根本上否认法人的客观存在,是从理论上对法人制度的一种否认。也不同于公司的强制解散,即国家主管机关依据职权对公司法人的全面的永久的剥夺,公司因此而不复存在。有些人认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包含“国家对公司法人人格的彻底剥夺,即是对公司法人人格取缔”,当然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仅限于对公司个案的、一时的和相对的否定,并不影响公司的继续存在,因此并非法人人格的根本否定,而且一般是因为公司的滥用法人人格而对债权人的补救或者是因为公司实施了违法行为而对其实施的`制裁。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效力是对人的,而非对世的;是基于特定原因的,而非普遍适用的,

3、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对个人股东与法人股东适用有所区别。

德国《股份公司法》第三百二十四条规定“母公司负有对已加入公司产生的其他结算亏损给予补偿的义务,只要此种亏损超过了基本储备金和赢利储备金。”在股东是公司比股东是个人更容易“刺破公司面纱”已成为传统的看法。

4、在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时,直接承担责任的股东应具备公司支配力。

所谓支配力是通过决策体现出来的。负有承担责任义务的应是所谓的积极股东,只有积极股东,才有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可能性和机会。而消极股东是相对应是指没有参与公司经营管理权利或有权参与公司经营管理但不能或不愿意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股东,公司法人人格的滥用与其无关。另外一些非股东如董事、经理因其同样具备对公司的决策权,亦有可能成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责任的承担者。

5、只能由公司债权人提出诉请,公司本身或公司股东不得主张,亦不能由法院依职权采用。

篇8: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特征

林丹丹, 教授, 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学专业, 非执业注册会计师, 曾为英国兰开夏大学、香港岭南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会计学、MBA和欧洲学硕士生导师, 会计学院国际会计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某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研究方向:国际会计与跨国经营。

导师点评:

当前正处于文化产业体制改革背景下, 出版传媒业的发展得到广泛关注。文章选取我国出版传媒上市公司数据为分析样本, 选题新颖。对出版传媒上市公司的股权特征与性质进行实证研究, 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一、引言

近年来, 出版传媒业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 其发展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和政策支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 出版业企业正逐步进行市场化转型, 并借力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出版传媒集团的现代企业制度正在逐步完善。出版行业的改革按部就班, 基本思路是通过转企改制建立市场化主体;通过上市等资本运作方式做强做大市场化主体;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打造大型传媒集团。而出版传媒企业的转型和嬗变能否从产权角度对其经营绩效带来提升, 将是目前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

国内学者对传媒业研究的角度包括:传媒业的经营业务是否实施多元化战略与经营绩效的关联性、传媒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传媒业公司治理等。本文将从出版传媒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性质等特征出发, 针对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大股东是否为集团控股、股权制衡、实际控制人性质等几个方面对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关于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

1. 增加股权集中度有利于提高绩效

Grossman&Hart (1986) 认为股权结构的分散化使得独立的股东参与公司监督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根据引导原则, 会造成“搭便车”的现象, 从而使得公司的治理系统失效, 实际的控制权掌握在管理者手中, 不利于公司绩效的提升。所以增加股权集中度能够使股东更有动力管理公司, 提高公司经营绩效。

2. 增加股权集中度不利于提高绩效

Shleifer&Vishny (1997) La Porta (1999) 认为当大股东能够实施实际控制或者外部小股东类型多元化或外部环境缺乏威胁时, 大股东会产生利益输送动机, 以牺牲小股东的利益为代价谋求自身利益, 与小股东形成利益冲突。因此, 股权分散型公司的绩效及市场价值要高于股权集中型的公司。

(二) 国内关于股权集中度、实际控制人性质与绩效的关系研究

1. 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呈非线性关系

孙永祥, 黄祖辉 (1999) 根据不同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机制的作用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的托宾Q值呈现倒U型:先上升后下降, 临界点是持股比例50%。

骆嘉 (2009) 选取8家传媒上市公司2001~2008年数据作为研究样本, 采用回归方法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传媒类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托宾Q值呈显著的倒“U”形关系。

2. 股权集中度、股权性质与公司绩效呈线性关系

徐莉萍等 (2006) 实证发现对于不同性质的控股股东, 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财务综合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

韩雪 (2012) 选取我国传媒上市公司2007~2011年的股权结构数据进行研究, 发现前五大股东、自然人持股比例都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 “一股独大”的国有股与公司业绩呈负相关, 第一大股东、法人股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无显著关系。

3. 实际控制人的研究

刘芍佳、孙霈和刘乃全 (2003) 从实际控制人的角度出发, 重新将我国上市公司的控股主体进行分类, 发现事实上对于84%的我国上市公司而言, 政府依然是实际控制人, 直接或间接控制上市公司。

许荔晶 (2010) 发现实际控制人为国有的公司业绩并不会显著低于非国有控制公司。国有企业的深入改革缩小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差异, 不能简单判断实际控制人为国有的公司绩效与非国有控制公司绩效孰高孰低。

三、研究设计

(一) 变量设定及回归模型

本文选择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衡量出版传媒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 而影响公司绩效的因素很多, 符合多元回归的研究特点, 故采取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研究:

(二) 研究假设

以往学者的研究得出:在一定持股比例范围内, 公司绩效正向上升, 而持股比例增加到某一临界值时, 公司业绩开始下滑, 发生基于第一大股东的利益输送与掏空行为。所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非线性关系。

假设1:出版业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U型关系。

如果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具有集团控股性质, 而且当股东之间股权比例悬殊, 股权制衡力度不够时, 很可能存在控股大股东利益输送的行为, 从而削弱公司的经营绩效。对于出版传媒的13家上市公司, 2012年只有华闻传媒的第一大股东是非集团控制, 则有必要探究是否存在利益输送而减少公司经营绩效的现象。

假设2:出版业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集团控股性质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即第一大股东若为集团控股性质, 则公司绩效较差。

本文选取的13家出版传媒上市公司在2012年只有天舟文化的实际控制人是自然人, 其他都是由国资委或政府部门最终控制。在文化体制改革的特殊背景下, 出版业的发展将会得到国家和政府的大力关注和政策支持, 从而影响出版企业的经营绩效。

假设3:出版业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性质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即受政府实际控制的上市公司, 其经营绩效更好。

(三)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出版业上市公司股权特征和性质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选取了证监会行业分类中14家出版业上市公司2008~2012年的年度数据作为分析样本, 剔除了*ST的企业样本之后有13家公司, 55个有效观察值。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数据处理由excel和stata10统计软件分析完成。

四、实证研究

(一) 描述性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13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股权集中度差距较大, 表明大股东控股的程度具有明显的不同, 前三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平方和差距较小, 第二到第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分布各公司的差距还是存在的, 大股东为集团控股现象普遍, 大部分出版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例很低, 资产负债率和公司规模差距不大。

(二)

相关性分析

(三) 回归结果与分析

从表4的回归系数中可得出结论:

(注:*p<0.05, **p<0.01, ***p<0.001, 分别表示在10%、5%、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1. 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呈非线性关系, 呈正“U”形: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假设1成立。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 但不显著。

股权集中度与绩效呈“U”形关系, 但却与经典的倒U形结论相反, 原因可能是现阶段是文化体制改革阶段, 尚处于不成熟的发展过程中, 在特殊的体制背景下和行业特殊性下, 是对于绩效提升与否的持股比例的临界点选择不同而造成的。

2. 大股东集团控股性质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但不显著。

假设2不成立。出版传媒上市公司的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和与公司绩效呈显著负相关。而第二大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 但不显著。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股权集中到某个临界值之前是股权越集中绩效越好, 而且检验结果显著;但是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和是越多越不利于绩效提高, 但结果不显著。表明了大股东控股的垄断机制依然存在, 对出版传媒业, 股权制衡也是能够提高公司绩效的。

3. 实际控制人的性质与公司绩效呈显著正相关:

受到政府实际控制的出版传媒公司的绩效相对较好。假设3成立。出版传媒业处在由原先的国有绝对控股、事业性单位和政府部门控制而转为企业性质的上市公司的初级发展阶段, 这个转变过程还是需要一定时间, 政府的实际控制将有利于绩效的提高。

五、启示与建议

当前我国出版传媒业处于文化产业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初级发展阶段, 由原先的事业体制转型, 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同时受国家产业政策影响, 出版传媒上市公司的绩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得出结论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普遍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差别, 出版传媒业处于改革中, 还很不完善, 与现代企业的差距明显, 充分体现当前产权界定、多种所有制共同管理监督对于出版传媒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与发展需要政府的产业政策支持;最后, 出版传媒业的改革和发展空间依然很大, 寻求合理的资本结构、企业规模、资源配置对于提高出版传媒的经营绩效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永祥, 黄祖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J].经济研究, 1999 (12) :56~64.

[2]骆嘉.我国传媒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关系分析.[J].声屏世界2009 (10) .

[3]徐莉萍等.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及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J].经济研究, 2006 (1) .

[4]韩雪.传媒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3.

[5]刘芍佳, 孙霈, 刘乃全.终极产权论、股权结构及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3 (04) .

[6]许荔晶.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2010[D]江西财经大学.

[7]Grossman, Sanford J&Hart, Oliver D.The Cost and Benefit of Ownership:A Theory of Lateral and Vertical Integration.[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4 (1986) :691~719.

[8]Morck, R., A.Shleifer, and R.W.Vishny, 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J]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8 (20) :293~315.

篇9:互联网公司财务管理特征及风险

【关键词】互联网;财务管理;风险;柔性

一、互联网公司的财务特征

1.无形资产、知识资本、技术的重要性

互联网企业的核心资产是信息技术(即软件)、技术研发人员、信息和知识,新兴资产的额重要性高于传统资产。比如,国内互联网界的三座大山,BAT,百度、阿里、腾讯,其最重要的资产是知识、信息和技术,且具有极强的不可替代性,如今的大部分创业公司,若依靠这三座难以撼动的大山过活,便可称之为“嫁入豪门”,BAT的知识、信息和技术为初创公司的成长带来强大的力量。近年来,互联网公司合并案例增多,比如优酷土豆合并、滴滴快的合并,从华兴资本等从事财务顾问的投行的网站上,可以看出,参与合并的互联网企业,其估值高低主要与其轻资产相关,如用户数量、技术水平、内部信息等。

对于财务工作而言,无形资产、知识资本、技术这类轻资产的价值是难以衡量的,从而导致财务报表无法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现状。为了尽可能全面地反映企业现状,帮助企业管理层作出决策,发挥财务管理的效用,需要多注意无形资产的计量。

2.商业模式的频繁改变

互联网行业瞬息万变,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举个例子,几年前兴起的滴滴打车、网红经济、网上订餐,以及2016年上半年沸沸扬扬的直播行业,VR行业。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只做一种商业模式的风险很大,竞争也很激烈。“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很多互联网企业会采取多种商业模式,分散风险。比如,腾讯,不仅坚守微信、QQ在社交领域的老大形象,也开始依赖强大的用户群和资金力量,尝试各种新模式,比如电商、互联网金融等等。

财务工作立足于交易,商业模式的更新迭代要求财务工作具有更强的应变能力和柔性特质,保证成本控制、预算管理等活动的有序进行。

3.融资活动与投资活动

互联网行业,因其发展迅速,吸引了大批资金涌入。要在某一个商业模式做到前几位,没有足够的资金是不能实现的,譬如,饿了么、美团的超低满减优惠,滴滴、uber的高额补贴,这类恶性的价格战,是为了吸引更大的用户群,并建立更好的用户粘性。互联网行业的生存竞争是残酷的,借用《三体》里的一句话,“毁灭你,与你何干”,每个企业都处在一片黑暗森林中,在各种已知或未知的威胁中快速地发展自己,不然就会面临淘汰。融资是互联网企业的重点工作,财务工作将有助于融资活动更好地进行。

为了分散风险,发展新的商业模式,“有余钱”的互联网公司会有选择地并购某个新领域的互联网公司,很多互联网公司都设有自己的投资分析部。这种情况,对财务的要求是保持足够的现金流,以便随时应对投资需求。

二、互联网公司的财务风险

互联网公司的财务风险大概可分为三类:商业模式风险、现金流风险、政策风险。

1.商业模式风险

为了抢占市场,大部分互联网公司会采取“免费”模式,但最终企业的目标是持续经营。在不断创新和颠覆性的商业模式不断打败原有的经营模式的大趋势下,互联网企业会采取多元化经营、建立上下游生态系统的方式。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可以化解新模式盈利减少引起的现金流短缺。

2.现金流风险

在某一商业模式上,抢占市场占有率的方式主要是“烧钱”。这就要求企业不断融资,去参与不得不参与的价格战、恶性竞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企业应该更好地切入细分市场,了解客户需求,融合社会资源,并不断提高企业的战略管理水平,练好内功,尽量保证现金流的平稳。

3.政策风险

政府对于互联网行业有很多监管,比如,之前兴起的互联网彩票业务被禁止,一年以后监管逐渐放开。这些因素对于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有影响,管理者应谨慎考虑每一种商业模式的投入金额,做好充分的过渡。

三、互联网公司财务管理的重点

1.柔性财务管理

柔性财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柔性财务预算管理、柔性财务成本控制、柔性财务融资管理(融资时间、融资额、融资结构的柔性)、柔性财务投资管理。其主要策略是适应环境变化、利用环境变化,从而主动制造财务变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战略决策提供便利。

2.现金流的合理管控

主要是保证有足够的流动资金,这要求出纳对于流动资金的管理多多用心,包括购入能灵活动用的理财产品。在保证资金的一定收益的同时,不降低资金的流动性。

参考文献:

[1]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研究,韩文学.

[2]互联网企业财务柔性管理机制,张燕燕,《财税金融》.

作者简介:

篇10: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特征

保险合同是投保人和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这句话强调了三个点:

(1) 保险合同双方的当事人只能是投保人和保险人;

(2) 保险合同是合同当事人之间关于保险权利义务的关系(即一旦成立了保险合同,又投保人一方支付保险费用,而保险人在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时或者约定的保险事件出现或者期限届满时,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义务);

(3) 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保险合同。

2、保险合同的特征

(1)保险合同是射性合同。

对于射性合同而言,合同当事人一方支付的代价所获得的只是一个机会。对投保人而言,支付了保险费,有可能获得远远大于这笔保险费用的效益,但也有可能没有获得任何利益;对于保险人而言,理赔的保险金会大于收取的保险费,也有可能相反。

(2) 保险合同是最大诚信合同。

因为保险人对投保人与被保人的信息不了解,而客户对保险公司的产品,内部运作也不了解,所以所订立的保险合同依赖于彼此的诚实信用。

(3) 保险合同是附和合同。

合同一方当事人独享合同主要条款的权利,保险合同采用格式条款,合同条款不允许更改,一方当事人受到严格限制,你需要同意不才能购买,如果不同意则不能购买。

(4) 保险合同是双务合同、有偿合同。

(5) 保险合同是非要式合同。

一般是保险单的形式,也可以约定采用其他书面形式

(6) 保险合同是诺成合同。

保险费是否缴纳不是合同成立法定条件 。

【例题】

1、保险合同与一般的财产性合同相比,具有哪个突出的特征( )

A、公平性

B、自愿性

C、附和性

D、互利性

篇11: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特征

当恒通集团掏空上市公司时,我们才如梦初醒;当资金占用费成为上市公司最主要的利润来源时,我们还能自我安慰;当劣质与低效资产成为股东清欠的主要策略时,我们仍麻木不仁;但是,在大股东占有资金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的一种普遍现象之后,要重返公正与诚信、再开始提小股东的权益维护,更多的努力将不可避免。因此,从体制上、监管或监督中防范于未然应是根本。

研究范围界定

大股东及其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有“正常”与“非正常”之别,我们认为后者应是规范之重点。因为我们注意到,在正常的结算周期内,控股股东或关联公司可能正常存留应付上市公司的资金,于是上市公司的应收帐款、预付帐款中是否属“被非正常占用”,存在较大的判别难度;但是,“其他应收款”多形成于非经营性业务往来,是“非正常占用”最主要的体现,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非正常占用的分析重点”。

为提高研究的针对性,我们以“其他应收款”占总资产或净资产比重较大的上市公司为“重点分析对象”,即:(1)其他应收款占总资产的比重高于15%;或(2)其他应收款占净资产的比重高于40%。满足上述标准的上市公司,其“大股东或关联方占用资金”的严重程度要远高于其他公司,此类公司的正常经营更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上市公司中报数据反映,有161家上市公司的其他应收款占总资产的15%以上,有128家上市公司的其他应收款占净资产的40%以上,满足两标准任何一个的上市公司数共达到173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4.63%。因此173家样本公司的“其他应收款”占总资产或净资产比重较大,其对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产生的影响要远大于“非样本公司”,因此我们选择其作为研究重点。

资金占用的特征分析

一、其他应收款清晰反映大股东与关联方侵占上市公司资金

在其他应收款的占用对象上,20中报中仅披露了“前5大股东”与“关联方”占用资金情况,我们将第一大股东占用资金称为“大股东占用”,这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我们将“其余股东、股东的关联公司、上市公司的关联公司”等均界定为“关联方占用”,为尽可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对无法准确判断是否属于“关联方占用”时,其资金占用不被视为“关联方”占用(本文统一采用这种判断标准,于是实际的关联方占用资金的数额,要大于统计值)。

统计结果显示,173家样本公司中有41家公司存在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情况,有53家公司存在关联方占用资金情况,有42家公司存在关联方与大股东共同占用资金情况,仅有37家公司(约占21.39%)不存在大股东或关联方占有资金情况,因此,从其他应收款来挖掘“大股东与关联方占用资金”具有可行性,同时也说明“其他应收款金额较大的上市公司中,大股东与关联方存在较严重的侵占上市公司资产的行为”。

二、样本公司普遍被大股东或关联方占用1-3亿

1、普遍被占用1-3亿

除少数几家公司,如三九医药(在年6月末达到18亿)、中关村(2002年6月的其他应收款达到35亿,2002年3季末更增加到42亿,在2002年6月末的35亿其他应收款中,其23.79亿来源于总承包建设融资款<公司重大关联交易形成>),大部分公司的资金占用在1-3亿之间,因此基本上可以认为“中等规模上市公司是大股东与关联方占用资金的重灾区”。

从统计中还发现,大股东占有资金的平均值达到1.65亿,关联方占有资金的平均值达到1.38亿,这两个平均值也再次印证了这一结论。

2、中等规模公司是资金占用的重灾区

按资产规模对样本公司、两市所有上市公司进行分类,可以看出:存在较严重资金占用的样本公司中,净资产达1-3亿的公司所占比重大大高于“同类资产规模的`公司占两市整体的比重”,反映出此类公司被占用的可能性更高;从总资产上看,资产规模为3-5亿的公司出现资金占用的可能性也大于两市的平均值。

三、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平均时间超过1年半

大股东或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时间差异较大,其中50%上市公司的资金被占用的时间在1年以内,但是加权平均的占用时间仍达到1.62年,其中有3家上市公司的资金被大股东占用达5年以上(注:评价资金占用时间,我们以有大股东或关联方占用资金的上市公司为统计样本,以“由近及远的方式”分析资金占用量达到其他应收款的50%的时间段,作为资金占用时间)。

四、资金占用影响上市公司经营业绩

存在着“资金被大量占用”的上市公司(样本公司),其业绩指标要差于沪深两市的平均水平。首先,样本公司在2002年上半年、的主营利润率分别为18.40%与17.79%,低于沪深两市同期的20.15%与19.71%的平均水平;其次,在20与2002年上半年,58%以上的样本公司的主营收入、主营利润、净利润较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由此可以大致判断出业绩下滑与“被占用资金占总资产或净资产的比重过高”存在一定联系。

同时,样本公司在年与2002年第2季度出现整体亏损,而且亏损率明显高于沪深两市的整体水平,结合前文大致可以得出“大量的资金占用可能导致业绩下滑,甚至亏损;业绩欠佳公司更可能存在资金占用”的判断,其中后一判断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大股东或关联方经营欠佳(因为在改制上市过程中,生产性资产、优质资产进入上市公司,当此块资产已成低效资产时,其他资产的情况应可想而知)。因此,资金占用可能存在“业绩下滑公司资金占用量大、资金占用量大进一步加剧业绩下滑”这种奇异的现象。

五、处于弱势控股中的大股东更具有占用资金的动力

一般认为,在“一股独大”下,大股东控制了公司的大部分投票权,选举并控制公司的大多数董事,决定其他事项的投票结果,也就有了损害小股东的权益而增加自己受益机会的能力,于是绝对控股股东的掠夺行为被作为

监控的重点。正是由于对“一股独大”下大股东或关联方侵占上市公司资源的防范与警惕,使大股东持股在50%以上(处于绝对控股地位的一股独大)、且资金被大量占用的上市公司,仅占样本公司的24.28%,这一比例远低于“沪深两市中第一大股东持股超过50%的公司占40.34%”的比例。

但是,当大股东处于弱势控股地位时(第一大股东持股在20-30%之间),该类上市公司出现“资金被大量占用”的概率较大。统计中发现,在所有的有“大量资金占用”的样本公司中,36.26%的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在20-30%之间。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的上升,其占用资金的动力增加更快,但第一大股东持股达30%时是一个坎,高于30%后存在大股东占用资金的上市公司的比重,明显低于两市所有上市公司在同等持股条件下的比重”(见表4)。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对大股东与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不能仅强调对“一股独大”类上市公司的监管;处于弱势控股条件下的大股东,其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对其他股东的损害更大(若大股东持股不足30%,其从上市公司提款1亿并造成损失,其自身资产损失不足30%,70%以上则由其他股东承担,这种杠杆效应对上市公司的危害更大)。

六、综合类公司最可能出现大股东或关联方占用资金

存在“大股东或关联方”占用资金的样本公司中,综合类上市公司是“资金被大量占用”的重灾区,“这类公司占样本公司的比例”远高于“综合类公司占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的比重”,对此类公司而言“主业不够鲜明,核心竞争力不强”是重要原因(由于大股东与上市公司的业务结构存在较大的相似性,综合类公司的大股东也可能存在主业不鲜明的情况);同时,上市公司过泛的业务也使其关联方大大增加,这是较多的综合类公司中存在“大量资金占用”的重要原因。

文/张弘、吴载德

上一篇:中国211工程院校名单下一篇:2024--2025(下)硋灶中心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