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量经济学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效率分阶段评价及溢出效应研究

摘要: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不竭之源。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的关注点逐渐由创新能力转向创新效率。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科技创新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各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效率有待提高。为此,学者对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效率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从研究对象看,学者多聚焦于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等单个主体科技创新效率的简单评价。但创新是沿创新价值链的多主体参与过程,是各创新主体整体或交互作用的结果。单一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效率研究对多主体参与的整体创新效率绩效解释显得薄弱,且无法发现创新主体及创新价值链的薄弱环节,不利于科技创新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从研究方法看,学者多采用参数法及非参数法评价科技创新效率。两种方法虽都有一定的适用性,但均未考虑往期科技创新投入及产出对当期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往期科技创新投入及产出对当期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现实存在、且很重要。因此,如何对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模型进一步改进,并从创新主体整体视角研究科技创新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在构建创新主体与创新系统关联机制及创新价值链与创新系统关联机制基础上,提炼创新主体与创新价值链的关联机制,为创新价值链视角评价各阶段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效率提供结构框架。其次,以高等数学、计量经济学、创新理论等多学科为理论基础,将往期创新产出及投入要素滞后项引入到随机前沿分析(SFA)模型依托的C-D生产函数。通过数学推导得到改进后评价模型的一般形式,并对改进模型存在的参数偏误做了修正。为全面评价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效率,本文选取我国30个省域(由于数据缺失及统计口径原因,西藏、香港、澳门、台湾未在研究范围内)的创新主体为观察单元,从创新价值链视角,利用改进C-D生产函数的SFA模型对创新价值链各阶段主体的科技创新效率做了全面深入评价。同时,也分析了研发经费投入、科研人员全时当量、往期科技产出、外部环境等要素对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创新价值链不同阶段,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效率并不一致。企业的技术孵化效率高于技术扩散效率。高校知识产出效率高于技术孵化效率。科研机构技术孵化效率高于科技产出效率。总体看,效率最高的是高校知识产出效率,最低的是企业的技术扩散效率。在研究创新价值链各阶段主体科技创新效率时,本文亦从研发经费内部支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往期产出及政府、金融机构等外部环境角度分析了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在各阶段主体科技创新效率评价基础上,本文利用空间杜宾模型(SDM)、空间自回归模型(SA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进一步研究了创新价值链各阶段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效率沿创新价值链溢出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技术扩散效率与知识产出效率存在明显的价值链溢出效应、技术扩散阶段效率与技术孵化效率也存在明显的创新价值链溢出效应,而知识产出与技术孵化阶段的溢出效应相对较弱。创新主体间,企业与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间科技创新效率溢出明显,而高校与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效率溢出效应较弱。即产学研协同中,更多体现的是“产研”合作和“产学”合作,而“学研”合作较薄弱。同时,创新主体在创新价值链各阶段的科技创新活动存在不同程度的“拥挤外部性”。根据上述研究,论文从创新价值链各阶段主体自身科技创新效率提高切入,提出创新价值链各阶段主体科技创新效率提升策略,然后从溢出效应分析结果出发,进一步从创新主体间跨阶段、跨区域的协同与合作视角提出各阶段创新主体应从缓和“拥挤外部性”、协同创新、提高区域经济联系及市场化程度三方面加强各创新主体间合作与协同。本文从微观创新主体视角深入细致地研究创新主体在创新价值链各阶段创新效率及溢出效应,为各创新主体自身及创新系统效率的提升提供依据,进而达到提升区域或国家科技创新效率的效果。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价值链;创新主体;创新效率;溢出效应

学科专业:工商管理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效率评价研究现状

1.3.2 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效率溢出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安排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内在逻辑框架

第2章 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效率评价及溢出效应研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创新主体

2.1.2 科技创新

2.1.3 科技创新效率

2.1.4 创新价值链

2.1.5 创新系统

2.2 创新主体、创新价值链和创新系统关联机制

2.2.1 创新主体与创新系统关联机制

2.2.2 创新价值链与创新系统关联机制

2.2.3 创新主体与创新价值链的关联机制

2.3 创新效率评价理论

2.3.1 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3.2 创新效率评价方法比较

2.3.3 创新效率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

2.4 科技创新效率溢出效应理论

2.4.1 科技创新效率沿创新价值链溢出效应论证

2.4.2 创新效率溢出评价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效率评价体系设计

3.1 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1 知识产出阶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2 技术孵化阶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3 技术扩散阶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4 评价指标说明

3.2 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指标数据及观察单元选取

3.2.1 企业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指标数据选取

3.2.2 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指标数据选取

3.2.3 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指标数据选取

3.2.4 观察单元选取

3.3 评价方法选择及改进

3.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3.3.2 C-D生产函数的改进

3.3.3 改进C-D生产函数的验证

3.3.4 基于改进C-D生产函数的SFA模型形式及检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效率分阶段评价

4.1 知识产出阶段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效率评价

4.1.1 高校知识产出效率评价

4.1.2 科研机构知识产出效率评价

4.2 技术孵化阶段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效率评价

4.2.1 高校技术孵化效率评价

4.2.2 科研机构技术孵化效率评价

4.2.3 企业技术孵化效率评价

4.3 技术扩散阶段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效率评价

4.3.1 企业技术扩散效率测度

4.3.2 企业技术扩散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4.4 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评价

4.4.1 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测度

4.4.2 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统计分析

4.5 创新价值链各阶段主体科技创新效率综合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效率溢出效应研究

5.1 科技创新效率溢出评价模型设定及变量选择

5.1.1 科技创新效率溢出效应评价模型设定

5.1.2 权重矩阵及相关性检验

5.1.3 科技创新效率溢出效应评价的变量选择

5.2 知识产出阶段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效率溢出效应分析

5.2.1 高校知识产出效率溢出效应

5.2.2 科研机构知识产出效率溢出效应

5.3 技术孵化阶段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效率溢出效应分析

5.3.1 高校技术孵化效率溢出效应

5.3.2 科研机构技术孵化效率溢出效应

5.3.3 企业技术孵化效率溢出效应

5.4 技术扩散阶段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效率溢出效应分析

5.5 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溢出效应总结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效率提升路径

6.1 知识产出阶段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效率的自我提升

6.1.1 高校知识产出效率的自我提升

6.1.2 科研机构知识产出效率的自我提升

6.2 技术孵化阶段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效率的自我提升

6.2.1 高校技术孵化效率的自我提升

6.2.2 科研机构技术孵化效率的自我提升

6.2.3 企业技术孵化效率的自我提升

6.3 技术扩散阶段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效率的自我提升

6.3.1 提高企业技术融合能力

6.3.2 适当增加企业创新投入

6.3.3 充分利用既有科技创新成果

6.4 创新主体间跨阶段、跨区域的协同与合作

6.4.1 缓解各阶段主体创新投入的“拥挤外部性”

6.4.2 加强各阶段主体的协同创新

6.4.3 提高区域经济联系及市场化程度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附录 G

致谢

上一篇:财务理财目标探讨研究论文提纲下一篇:计算机技术下农业经济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