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2-09-20

1 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指农村居民向城镇居住的过程, 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 二是各个城镇内的人口持续增大。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 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等, 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 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 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 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城镇化不是去乡村化。若是失去了农村文化, 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就不在了, 那么推进城镇化还有意义?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在城镇和村落的差异, 因此我们需保留城镇和农村的文化差异, 传承中华文化。当然凡事都具有利弊, 虽然在城镇化过程中可能会给农民个人和城镇居民带来一些问题。因此, 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是保护, 保护必须合理科学, 应该对文化特色有个界定。其次, 把高效率的科技成果带到农村, 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快捷的生活方式, 让老百姓能享受效率的生活。实现城镇化是个漫长的过程, 在进程中应防止两种倾向即“过冷”和“过热”。中央的见解很是到位, 明确提出了城镇化的目标, 但并不是要求一下子实现城镇化, 不急于求成, 才能慢慢建设和建好。

2 我国城镇化的现状

1978年, 我国城镇化率仅为7.2%, 到2014年末, 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4.77%, 环比增长1.07%。2014年末我国城镇人口的比重如下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自改革开放30年以来, 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翻了两三番, 2014年的城镇化率也达到了54.77%。但是, 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并没有相应产生人口城市化, 只是城镇流动的人口更多了, 并没有实现流入城镇的人转变为城镇的居民。中国有2.6亿农民工, 由于户籍问题的存在, 使他们在城市中受到不公正的歧视, 主要现在他们无法享受城市化成果和无法享受城镇居民的医疗补助的社会保障。他们不是主动加入城镇化的行列, 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若将水分排除在外的话, 中国就只有36%的城镇化率。

在未来的发展中, 我国最大的发展潜力是城镇化, 城镇化将会推动国内需求增长。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路线图于2014年被提出。规划提出到2020年, 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百分之六十左右, 由此带来的投资需求约42万亿元。

3 人口虚假城镇化

城镇化的统计口径像国际收支的统计口径一样都存在一定的偏差, 这类偏差可能是由于统计的误差等原因造成的。正是由于这类偏差存在, 导致城镇化建设中出现虚拟城镇化。现在, 据统计城镇人口有1.5亿农民工, 但事实上这个数字中有一部分人是短期居住。但这类流动性极强、不确定性大, 短期居住的居民没有获得城镇常驻居民应有的福利和权利。因此, 具有半城镇化的性质。

(1)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 政府行为凸显

(2) 土地的过度使用, 导致农业用地的减少, 与城市化的土地使用矛盾

(3) 与工业发展不协调

由于土地过度供给城镇化建设、政府在推动城镇化过程中过多的干预行为, 这使得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缺少相应的产业来带动经济增长, 与工业的发展极其的不协调。这一现实问题的存在给我国在推进城镇化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4) 城镇产业聚集和人口吸纳能力不强, 出现城市化的虚有其表

(5) 中国的城市化则侧重于城市发展的人口数量和建设的规模, 却忽略了人口的质量, 因此而付出的资源和环境的代价, 呈现出粗放式生产非集约。

4 对策

只有解决好现有的问题, 才能更好地发展, 所以针对上述的问题, 提出以下建议:制定科学的土地效率改革制度, 科学又有效率的利用土地;依法加强城市管理, 使城市更具有优势;加强农市里民工的教育, 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农民工素质不够高, 导致在城市的生活不稳定, 无环保意识,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使环境污染更加严重, 因此在推进城镇换的同时, 加强农民工素质教育, 推进城镇化的进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慢慢地开放了对原有人口流动的限制, 这使得大量的农民工成为城镇居民的新人, 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2014年, 城镇人口比重占了54.77%, 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在于农村城镇化, 对于汇集产业要素和提高市场化率、资源配置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实现工业化, 推进农业现代化,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必然要求。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带来了发展, 也给个人提供更好的收入和发展机会,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如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流入人口的质量不高, 城市出现新二元结构等一系列问题。显然, 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肯定不能成为城镇化的障碍, 我们更应该主动措施来解决现有的问题, 让城镇化的效用发挥到极致。本文将根据现有的问题来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新二元结构

参考文献

[1] 李江苏, 王晓蕊, 苗长虹, 刘佳骏.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质量协调度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 2014 (10) .

[2] 姚士谋, 张平宇, 余成, 李广宇, 王成新.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 2014 (6) .

[3] 陈云松, 张翼.城镇化的不平等效应与社会融合[J].中国社会科学, 2015 (6) .

[4] 王子灏, 仇培林.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模型研究[J].当代经济, 2017 (5) .

上一篇:“思维、语言、情感”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下一篇:基层电大“以学为本”农民大学生三位一体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