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师论文范文

2022-05-10

小编精心整理了《感恩教师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感恩之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在物质社会感恩之心普遍缺失的当下,感恩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着重剖析了“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及成因,并力图提出高校感恩教育培养方式的选择。

第一篇:感恩教师论文范文

五年制师范生感恩品质的现状及学校感恩教育

摘 要: 青少年感恩教育已经引起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高度重视。结合五年制师范生感恩品质的现状,作者就学校感恩教育的方法与原则阐述了如何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开展感恩教育,以及培养五年制师范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性。

关键词: 五年制师范生 感恩品质 感恩教育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提出了关于青少年感恩品质的缺失及学校、社会和家庭应采取的多种感恩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笔者就自己十年来的五年制高师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谈自己关于五年制师范生感恩品质的现状及学校、社会和家庭应该采用的教育方法与原则的认识。

一、五年制师范生感恩品质的现状

从2002年参加工作以来,笔者先后担任了四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其中一直担任英语系2008级2班的班主任工作。笔者者就以2008级2班的学生为例,谈谈自己对于学生感恩品质的看法。

蔡某是一个从高中转入我班的男生,刚进班级时我与同学都对他有很大的期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身上的陋习不断暴露出来。迟到、早退、矿课打架、上网等事情让我应接不暇。他对于我们之间的谈话很是冷漠,毫不关心同学、学校和家庭对他的所作所为的态度和反应。随着与其家长的沟通的深入,我了解到他的父亲刚做完心脏手术不久,为他的事情不停地奔跑在家和学校之间,可该同学却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的对父亲身体的担忧和对自己所做事情的愧疚之情。

从蔡某身上,我们可以看得出他的自私和冷漠。他对父母没有丝毫的感恩心理,让病弱的父亲为他操碎了心;他对学校让他在没书可念的情况下,能够重返校园没有感因之心;他对老师更没有任何感恩心理,让老师一次又一次为他犯下的错误善后。蔡某身上也折射出当代许多青少年的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目空一切,认为别人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心理。他们心安理得地挥霍着别人给予的一切,只懂得索取,不懂受惠,不懂感恩;只懂被爱,不懂得关爱他人。从他们身上,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自私和冷漠。

同样在英语系2008级2班有这样一位女生。张某,她学习非常认真,成绩优异。不幸的是在2010年的6月份,她的父亲酒后驾车发生了严重车祸,头部受伤,在医院抢救了一个星期才脱离危险,但丧失了劳动能力。在支付了巨额的医疗费用后,她的母亲再也无力支付她和弟弟的学费。于是她没有任何怨言地放弃了学业,走上工作岗位,承担起照顾父亲和年幼弟弟的责任。还有一位女同学徐某,她家境贫困,父亲早逝,母亲丧失了劳动能力。学校给她免除了两年的学费,班级的贫困生和助学金每次都有她的名字。她在班级里什么事情都做,只要老师、同学需要她都没有任何怨言地帮助同学解决一切问题,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菊姐”。

在今年的“5+2”专转本复习迎考过程中,戴老师担任了我们班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有一段时间,戴老师的身体不好,嗓子发不出声音,但一直坚持给同学们上课。于是同学们自发地买了咽喉片、水果等,向戴老师表达了他们的感激之情。在2013年的迎新年晚会上,他们手拉着手把我围在教室的中央大喊着“班主任,我们爱你”时我感动得热泪盈眶。一件件、一桩桩的微不足道的事情无不反映了这群学生知恩图报的优良品德。

二、感恩教育提出的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际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就是基于感恩,进而构筑学生包容的灵魂,培养健康的人格,营造和谐的氛围。感恩教育是时代提出的要求。

三、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中:“乡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逾使言,察其志趣,令其感恩戴羲,怀欲报之心。”《现代汉语词典》把“感恩”一词解释为:“对别人所给弛的帮助表示感激。”从中我们可以概括出,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我们的帮助和恩惠,在内心深处产生的想要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的总和。而所谓的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以感性的形式,用青少年的实际感受体验来自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恩惠”,以唯理性的形式,运用一定的教育内容对青少年实施的认恩、知恩、感恩、报恩及施恩的人文教育。

四、感恩教育的意义

1.感恩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责任感的重要基础

孔子曰:“仁者受人。”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而一个具有感恩意识的人则更容易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更能为承担和完成义务而不断努力。感恩教育则是培养青少年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而有了感恩之心,就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回报家庭与社会,就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就会觉得自己有责任珍惜自然、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所以感恩不仅是感知恩德,更是一种责任意识。

2.感恩是一种心态,是一个人具有健全人格和優秀品质的重要标志。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等名言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崇尚感恩的典范。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更是一个人具有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的重要标志。

感恩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健康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感恩,就等于设置了做人的起点。思想教育应帮助青少年懂得做人的道理,使人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

3.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感恩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真善美的行为,是决定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也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而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的高低。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一定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因而容易成为受欢迎的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会增强。

五、感恩教育方法与途径

感恩教育中,识恩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在现实生活中,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他们在知、情、意、行的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社会。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感恩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个性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具有导向、熏陶、激励和辐射的功能。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就是日常生活。在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时,我们会提倡学生给父母发一句感谢或表示祝福的话语,或为父母分担家务劳动等。在每年的感恩节时,提醒学生为父母亲手织或买一件手套、围巾等小礼物以表示自己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我也会经常提醒学生经常给父母打个电话或发个短信,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关怀之心。正是这些点滴小事,养成了学生感谢父母之恩、祖国之恩及自然之恩的情怀。

2.教育者要率先垂范,加强情感引导和交流。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者自身的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教师言行举止对学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戴老师正是因为她带病坚持上课的行为感动了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感知了她的责任感和敬业感,从而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感恩,而作为班主任的我,在五年的相处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我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的关心与爱护,赢得了学生的爱与信任。

3.以小型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体验恩情。

学校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青少年的原则,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通过社团活动组织话剧表演、现场辩论、真情演讲等活动,让青少年体味到什么是“恩”,哪些人、事、景、物是需要我们感谢和感激的。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小小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形式引导青少年在实践中转变,体验学校、家庭、社会给予他们的恩情,从而懂得理解、尊重和同情他人、将感恩意识转化为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

4.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

教育者在具体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让青少年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如语文教学中可让学生反复诵读《背影》一文。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恩之心,从而由人及己,引发他们的共鸣。在英语教学中,利用“Thanks giving”一文,让学生了解“感恩节”的由来及其意义。让感恩教育渗透于他们的日常学习中,从而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5.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永久性的作用,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百善孝为先”,在家庭教育中要引导孩子孝顺长辈,有好吃的先给老人;长辈的生日时要记得送上祝福的話语或短信;长辈劳累时记得给他们捶捶肩或揉揉背;离家时要常打电话给父母长辈;每逢佳节要记得给亲朋好友送上问候与祝福;获得别人的帮助时,要记得说声“谢谢”。在这些微小的生活细节的熏陶中循序渐进地培养青少年的知恩、识恩之心。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是一个人的起码道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人和人性的高贵之所在。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虽然在当代一些青少年身上仍存在一些知恩不图报现象,但我相信随着全社会对青少年感恩教育的高度重视;在社会和教育者的正确引导下,青少年定会将感恩意识化为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心落实于日常行为之中,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8).

[2]张长水,李化树.青少年感恩教育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

[3]词源(合订本)[Z].商务印书馆,1997.

[4]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商务印书馆,1997.

[5]龚进志.当代中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2006.

[6]朱会丛,尹华.感恩教育的现代缺失与重构[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7.

[7]蔡丹丹等.感恩教育现状分析及解决策略[J].科技教育,2009.

[8]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8.

作者:刘春霞

第二篇:从“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审视高校感恩教育

感恩之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在物质社会感恩之心普遍缺失的当下,感恩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着重剖析了“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及成因,并力图提出高校感恩教育培养方式的选择。

一、“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现状

“90后”大学生是泛指年龄在1990至1999年范围内出生的大学生群体,这批“大学生新鲜人群”无论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还是人生态度上都彰显出与“80后”大学生迥然不同的变化。他们思想独立自主,却也有着强烈的依赖心;他们个性鲜明张扬,却又不时表现出叛逆和幼稚;他们敢于直面现实,但在问题面前却逃避责任……这群“90后”在比过去更为丰厚的物质条件下成长,但精神食粮却相对匮乏,他们对外界缺少认同与接纳,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感恩之心也在逐渐的衰退。这种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诠释:一方面,很多“90后”大学生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表现得异常冷漠,认为父母给予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是父母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很多人没有主动帮父母分担过家务,也不记得父母的生日。另一方面,许多“90后”大学生喜欢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漠然的看待周边的一切,以说明自己的“成熟”、“淡定”,更有甚者,狠狠关闭自己的心门不让任何人进入,以冷酷的表情显示其“个性”。

二、“90后”感恩意识缺失成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际关系被打上了实利化和物质化的烙印,功利和拜金主义盛行。当代大学生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不自觉的要受到其影响,社会恶性事件对个体造成的伤害影响着他们的思维,他们不懂得要去感激父母、感激师长、感激社会,也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对父母、对师长、对社会的感激之情。

2.家庭教育的片面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课堂,“90后”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一出身就寄托了父母全部的希望,但也由此带来了许多父母对孩子过于的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切由父母包办,对孩子百依百顺。过多的呵护助长了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和寄生思想,时间久了,孩子就容易把他们得到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他们认为自己理应是被父母宠着的,也习惯于接受别人的付出,而不懂得自己的付出。不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就更不会懂得以感恩之情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了。

3.学校对感恩教育的忽视。迫于升学压力、就业压力等一系列外部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学校往往把教育的重心放在知识技能的培养上,而忽视了情商教育。学校可以培养出知识拔尖的学生,但这些学生不一定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思想情操,而后者显然是最重要的。当今大学生普遍缺乏感恩意识的不良现象与学校情商教育不够落实,尤其是忽视感恩意识的培养不无关系。

4.学生自我反思不够。外界没有给“90后”提供一个很好的感恩环境,而“90后”自身也存在种种不足。他们思想叛逆,喜欢彰显“个性”,但却掩饰不了精神内蕴的空虚。有些人没有感恩的意识,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漠然置之,更不知道怎么帮助别人。他们把父母的爱视为天经地义,把他人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内心却是冷酷与麻木的,不懂或是不愿有感恩的行动。

三、高校教育培养“90后”大学生感恩方式的选择

1.教育学生感恩父母。“百善孝为先”,学会感恩要从学会感激父母开始,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是一个人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高校教育可以从感恩父母为突破口,教育大学生学会孝敬父母,进而由对身边亲人的感恩推广至对整个社会的感恩,由此将感恩的思想传递给学生,高校可结合实际,宣传一些子女孝敬父母的优秀案例,树立好的榜样,还可通过各种渠道,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如在节假日等特殊时间开展子女给父母的一封家书活动。

2.教育学生感恩社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人的自我价值是在对社会一次次的付出之后不断被肯定的。因此,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感恩、对他人的奉献,施恩而不图报。良好的社会教育也会影响学生的感恩意识的培养,要发挥宣传的舆论导向作用,对社会上冷漠无情、不懂感恩、不会感恩、忘恩负义等丑恶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对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同时给人们树立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榜样。

3.教育学生感恩师长。“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教师,更应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教育岗位上无私的奉献自己,用爱心关怀学生、用言行感染学生,这样才能在学生心里播下爱的种子,让爱在每一个学生心中生长开花,并由此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学生会因老师的谆谆教导以及无微不至的关怀而对恩师充满感激之情,从而也学会如何去关爱他人。学校应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给学生作出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向老师表达感恩之情,多开展一些师生互动,为学生对老师感激之情的传达提供多种渠道,形成师生和谐的良好校风。

参考文献:

[1]李进.我的教师教育观——当代师范生之愿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

作者:刘琦

第三篇:小学感恩教育

一、小学感恩教育的含义

(一)感恩教育是人文教育学

感恩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学,教会学生用真实而自由的态度丰富自我人格价值。教师需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学生传授感恩教育内容,从而促使学生对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产生意识,并进一步理解和升华。对于小学生来说,感恩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讲求回报,而是为了帮助学生们建立一种责任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分子应当承担的义务。

(二)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

良好、正确地进行感恩教育,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近年来,许多学校为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付出诸多努力,然而事与愿违,形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例如,某中学举办了一场“感恩大会”,邀请了培训机构的演讲师站在台上使用声情并茂的语气演讲了数十分钟催人泪下的内容,最终学生都控制不住地哭泣。与其说这所中学对学生进行了一场感恩教育,不如说这是一场大型的“感恩表演”,精心设计的演讲情节、使人动容的演讲内容和特定时间响起的背景音乐,三者结合成就了培训机构的流水线,这条流水线只是为了刺激学生达到哭泣的效果,和感恩教育没有关系。

感恩教育不是一种形式的“表演教育”,学生的泪水更无法证明学会了感恩。学生学会感恩的本质是学会了懂得尊重他人。别人对自己做的事并不是“应该”做的,当学生能明白这一点时,就理解了感恩。而当学生开始感谢他人为自己的付出时,哪怕只是小事,今后自己也会向他人学习,乐于帮助别人。

二、小学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亲切,社会更加和谐,学生会因为感恩的思考而在心里感到愉快与健康。西方哲学家詹姆斯曾说:“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 孟子曾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可见感恩是未来学生立足于社会不可或缺的处世方法。然而,感恩意识并不是天生的,许多成年人尚且欠缺感恩意识,处在世界观成立初期的小学生感恩意识更加薄弱。进行感恩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构建拥有职责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的健全的人格主体,作为学生价值观建立的领路人,教师更需要采取多变的教学方法,营造氛围,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三、小学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注重感恩榜样的引领

1.传统知识的熏陶。利用早读课和班会课,教师可组织学生学习与感恩相关的古训和古诗词,利用中午的午读时间阅读以感恩为主题的古代人物故事,利用传统美德和感恩文献对学生进行熏陶教育。

2.发现身边人的付出。以“感恩”为主题布置社会实践作业,组织学生通过调研法和观察法发现身边的长辈、好友以及社会人员做的什么事是“为了我”。通过这样的作业,使小学生在调查过程中体会到原来自己身边的人都在时刻为自己付出行动和关注,从而进一步意识到自己也应该关注和尊重身边的人,并力所能及地为他们付出。

3.学习身边的榜样。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发现和收集小学生身边典型的感恩人物和事迹,每逢月初在班级里评选出一名感恩传递小使者,小使者可以是在感恩父母和长辈方面突出的学生,也可以是自理能力强、乐于助人的学生,每月整理感恩传递小使者的故事,传播给其他学生,学生们共同努力将感恩传递下去。通过学习身边典型的榜样,为学生进行心灵的洗礼,教会学生感恩和生活。

(二)注重家校联合的引导

1.参与人际互动与社会生活。通过参与多样的人际互动、社会生活,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人、事,发现生活中的哲理和感恩情节。通过与其他同学的团队协作完成任务,感受团体的重要性,发现自己和别人共同发挥自身功能的本质,增强学生的感恩之情。

2.感恩教育引导者的多元化。除了学校的教师外,家长更适合成为学生在接受感恩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对于孩子来说,家长是他们的启蒙教师,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深刻的影响。家长需要为孩子做好榜样,不溺爱孩子,付出时要“计较”回报,教会孩子不能无限制索取。

对于家长而言,也需要接受不同程度的感恩教育。首当其冲的就是向家长输出正确的感恩观念,组织家长会,进行感恩主题的表演和演讲;引导家长使用正确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感恩教育,组织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其了解自己的孩子更适合什么样的教育方法,从而在家庭中实施感恩教育。

(三)注重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共同发展

1.设立目标。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要教导学生做一名“勤奋好学、独立自主、乐于助人”的新时代小学生。在家帮助父母做家务,在社会帮助他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帮助学生培养自我能力。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真正做到“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2.切入情感。利用各个节日时期,开展对应主题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亲情感、社会感和人生激情感,实现学会感激父母、胸怀天下,并对人生充满希望。

3.实践锻炼。组织学生自己拟定“感恩行动计划”,为身边的同学做一件小事,得到帮助的同学再为其他同学做一件小事,通过接力的形式将感恩行动传递给班内每个同学。学生之间的互助行为不仅能够调动班级的集体性,还能从细节中引发新的同学感情,增强团体凝聚力。

小学开展感恩教育重点是帮助小学生增强同理心,提升共情能力。学生能够站在他人角度想问题,有了推己及人的能力,就能够积极体验他人内心的情感,认识他人内心的世界,才能有足够的容忍和包容度,实现体谅、原谅、同情、帮助、爱护别人,进而获得道德感。只依靠纪律和制度的外在维持,并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成果,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感恩”,感恩意识才能从学生自觉自发的行为中体现出来。

感恩教育是一种价值观的输入,作為一名教师,我相信我的学生首先学会生活,然后产生共情能力,最终学会感恩。“观遂虎奋,感恩输力”,懂得感恩将会是他们漫漫人生路中最为坚实和深刻的一步。

(责编 侯 芳)

作者:朱雅慧

上一篇:环保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法律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