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公开课后的感想

2023-04-25

第一篇:幼儿园公开课后的感想

公开课后的感想

*老师:

您好!夜深人静了跟您谈一下我参加完周四的公开课后的一些感想。

通过这次公开课让我看到了您的辛勤付出,既要把课程讲的新颖生动,还要调动孩子们的注意力和积极性,真的是很不容易,我除了感动、感谢,再说一声:“谢谢!谢谢您!您辛苦了!”

在课堂上孩子们认真朗读着,积极思考着,踊跃地回答着问题,这些场景还历历在目,让我更真切的看到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我发现**在上课的时候有个问题,就是在回答老师提出问题的时候,不够积极主动,回家跟她交流了一下,她说有的是不会,会的时候也不一定能叫到她,还请*老师能多关注一下,感觉她很需要得到您的鼓励,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肯定对她来说都是无比的光荣,因为师爱不同于母爱,她更具有社会价值。即使在她回答她会的问题的时候也是缺少自信,声音很小,可是自信心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只有在家里做足了功课,在上课的时候才能够紧跟上*老师的节奏,然后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才能够胸有成竹。前段时间因为我生宝宝而耽误了**的学习,直到您给我和她爸爸分别发了短信后我们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那晚开始我们就认真反省,加快步伐,好好学习。下一步我会和**一起努力赶上去的,希望当*老师发现她的进步的时候能够给她一点小鼓励。

总之,通过这次家长公开课,使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间的认识和理解都大大加深了,也让我更早地发现了孩子的问题所在,不仅增强了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更让我们家长知道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我们家长一样也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共同促进孩子的不断进步。我们一定积极配合,学校家庭共努力,与孩子共进步、共成长。

二O一四年四月十三日

第二篇:一节公开课后的感想

上完了《雾凇》一课后,脑中又想起课堂中的教学环节来,心想,如果这样,可能会更好:

课中,一个成绩优秀的男孩读到:“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读错了,我让停下来听我解释“上游”“下游”的意思,过后,孩子读对了“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

如果我要这样引导:《狼和小羊》的故事:狼就想吃小羊,就故意找茬儿说:“你这个小东西,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亲爱的狼先生,我怎么会把你喝的水弄脏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的。”“反正你是个坏家伙,记得去年„„”狼继续找茬儿„„老师说完,再说:“现在,你再来读读”相信这个孩子一定会正确读出来,而后老师表扬他“你的悟性真好,老师把这张智慧的笑脸送给你。”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去引导孩子理解词语的意思,从而正确朗读,效果会更好,我想。备课时曾经想过这样引导,但是又怕有点啰嗦,现在想来感觉还是当初的想法更好。

第三篇:公开课后的反思

一学期一次的公开课开始了。往年每轮到我上公开课之前,我都要忙着急上好一阵子,忙着设计教案,忙着做课件,急着这节课上学生是否能与我积极配合,自己能否成功完成设计的教学任务,弄的自己筋疲力尽,而到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不如人意,真是费力不讨好。

而这次的公开课,我却是上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课前,我没有像以前一样忙着设计教案,做幻灯片,而着重让自己与文本“零距离”的接触,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思想与感受。因为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在学生的质疑中游刃有余,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阅读,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另外,我还查阅了许多与刘伯承有关的故事资料,这样可以更好地丰富课堂教学的知识,让学生学得有趣。接着,就做了一些简单的准备,根据班上学生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制作了几张文字幻灯片,抱着上常态课的心走进了课堂。

课堂上,我并没有因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严密、教学过程的流畅,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生怕学生越雷池半步,而是根据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与学生的质疑,顺势利导地开展教学,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更没有去想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听课教师如何评价,一心投入到自己的课堂上。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任何思想负担,学生也少了老师牵着他们鼻子的那根绳,师生都有了自由学习的广阔空间,因而课堂上师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同时也开创了学生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新,学味浓浓的开阔境界。整个课堂也充满了活力,但不足的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这一堂课在他人眼里或许是一堂不成功的课,但作为授课教师的我却不遗憾,也不后悔实施了这样一堂课的教学,因为这是一堂不含任何作秀成分的常态课,同时也是一堂让我没有思想压力感觉轻松的课,更是一堂让学生得以展示自我的课。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具备渊博的学识、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能力,富有创新意识的创新能力,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放下思想负担,上出的常态课会比公开课更让人愉悦。(杨虹)

第四篇:一堂公开课后的反思

在每个星期中我们学校都要举行一次本组的公开课,基本上每个人都有机会参加,这堂课我们都会精心准备,毕竟面对的都是物理老师。现在把我在这节课后一点收获展示给大家请大家给与批评指正。

一、对教材的理解

在准备教案时这么写道:简谐运动是继匀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圆周运动之后的一种复杂的运动形式,同时又是后继学习机械波、电磁波的基础,因此很重要。

反思:在教授过程中都没有提及简谐运动复杂性的原因是什么。从匀速直线运动到匀变速运动到匀速圆周运动,对应的是从“无加速度”到“加速度恒定”到“加速度的大小恒定、方向变化”的过程。简谐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方向都在变化,因此比以往的任何一种形式的运动都要复杂。一个更普遍的判断规则就是从匀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圆周运动到简谐运动直至机械波,对应的动力学方程越来越复杂。这一点要求老师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教材。

二、重点的把握

对照新旧人教版教材不难发现,与过去相比,本节内容的编排有了很大的改变。本节内容的重点应是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的获得和其正弦函数特征的证明。但习惯老教材认为教学重点在于振动过程的各个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及位移时间图象的应用。至于验证简谐振动图象的正弦函数特征,只是按照教材中的方法进行了口头上的提示,只是后来才认识到应该按照教材中的方法一让学生选取了部分特殊点进行了验证。

反思:认为教学重点在于振动过程的各个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及位移时间图象的应用,这是仍然没有摆脱老教材和以往涉及到的有关振动图象的习题的影响。也可以说是有一种对新教材的排斥和应试心理在作怪。事实上,阅读完教材就可以判断出本节内容的重点应该是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的获得和其正弦函数特征的证明,但为什么现在的教材不从动力学特征来定义简谐运动,而是先给出简谐运动的图象,再提出简谐运动的定义呢?开始认为这是从表象开始来认识简谐运动,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比原来的从动力学特征定义降低了难度。这种降低难度具体体现在何处?没有想到原因。这要从对于运动的描述来分析:要详尽准确地描述某一种形式的运动,一般要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的规律。显然,简谐运动的速度、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远比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复杂,因此应从位移时间关系开始分析起。当然,为了方便起见,简谐运动中的位移又重新加以了定义。位移与时间定量的函数关系在中学部分显然无法得到,只有从两者的图象关系讨论起。这样看来,新教材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用心良苦。而教材中的验证简谐振动图象的正弦函数特征的做法,虽然比较粗糙,但却符合物理学的猜想、验证的研究方法,利用好这一点可以培养出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思维品质。

三、难点的突破

教材中简谐运动图象是通过摄像机或数码相机拍摄小球的运动。因为相机是每隔0.04s就拍摄一帧照片,当在电脑中建立一个幻灯片的演示文稿,把这些照片插入文稿中的同一张空白幻灯片中,照片就会按拍摄时间的先后一帧一帧自动向右平铺开来。把这些照片的上端对齐,就能得到教材所示的画面。讲课的过程中根本没顾教材中提供的方法,仍然借助于传统的漏沙摆装置来获得振动图象;当时认为教材中的处理方法不可能实现,认为教材中的图片获得不好想象;只是将教材中的处理方法口头上复述了一遍,接着就让学生直接来验证教材图片是否具备正弦函数的特征。在后来班级讲授中按照教材中的做法进行了操作,得到了比较理想的振动图像。

反思:老师们对于新教材的认可程度不仅存在于内容上,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媒体手段的技能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其实不管是利用漏沙摆等传统方法,还是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数码照相的方法,还是利用摄像过程逐帧记录的方法,背后都是一个目的:记录振子振动过程中不同时刻的位移,并找出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但传统的方法中影响振动稳定的因素比较明显,实验结果偏差较大。教学中的现在科技的与时俱进,就应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现代科技手段利用及创新上。

四、教学环节的衔接

展示若干种形式的机械振动→机械振动概念的提出→弹簧振子理想模型的提出(第一个班级突出分析了理想化的条件)→研究振动规律的必要性→振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的描绘(在此处用两种方法得到位移时间图象,同时穿插了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教材后的问题与练习题2)→对于振动位移的界定、振动图象横轴的时间特征的说明→位移时间图象的正弦函数特征的证明(没有认真按教材中的方法一进行了证明,更多的是一带而过)→简谐运动概念的提出→其他纪录振动装置的介绍→小姐作业。

反思:个教学环节的过渡,需要借助于一些过渡性的语言,或者利用问题串联起来。例如展示了若干种形式的机械振动之后,自然就提出这些形式的运动具有哪些共同点?从而引出了机械振动的概念。为研究机械振动,需对于现实的机械振动进行一些理想化处理,从而提出了弹簧振子的理想模型。但从要研究振动的规律到振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的描绘,这一环节的过渡每位参赛老师都显得很突兀。要么就是说“下面我们来研究弹簧振子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或“下面我们来研究弹簧振子的位移时间图象”这样一句话,就过渡到利用不同的手段来得到位移时间图象。这一过渡的潜台词应该是“振动的特征物理量中研究位移最方便”,以及“位移的变化特征用图象来描绘比直接得到其函数特征要容易”。……课堂教学由各个环节组成,当各环节之间通过一些恰当的语言和问题串接起来,将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而非堆砌的感觉,也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背后的逻辑关系。

五、教学过程中师生所处的地位

在准备课时想着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以下三种明显的倾向:一是将自己的想法全盘托出,基本上不让学生对关键的地方进行深刻地思考,学生也就没有了犯错误的机会,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是逐步实现老师意图的过程。如验的正弦函数特征时,就吩咐首先要建立好坐标轴,再选定各小球的球心用光滑曲线依次连接,最后测量一些特殊点的坐标值进行验证这些点之间是否符合正弦函数的特征等等。有了这样详细的说明,学生只有服从的份了;二是为了突出课堂中有学生分组活动的形式,就让学生完成教材后的问题与练习题2,并对不同小组的操作结果进行了比较,对其中画得比较象正弦图象的小组进行了表扬。其实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简谐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的正弦特征,并非这一习题的意图,这一习题的设置只是为了让学生课后进一步体验图象中的位移和时间轴含义。为要有活动而设置活动多少有点画蛇添足之嫌;三是课前准备了大量素材:网上下载的动画、自己设计的实验、学生的分组活动、预先准备的课堂练习……这些精心准备的内容,都不舍得放弃。接着下来的就是将预先准备的内容一一来展示或完成。周围的学生只是在“哼”、“啊”、“是的”、“对的”……地附和,“拥挤”的课堂中学生根本没有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课堂中看上去是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探究性的设计、直观的动画等,实际上整个过程学生们始终是看客。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大部分学生都被一大堆信息搞蒙了。

反思:课堂中所有的设计与安排都要围绕学生来展开,老师讲的再清楚都不能替代学生的理解,学生个人的认识应该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课堂中老师更不能带有任何炫耀的成分:为将设计或搜集的自认为“精彩”的素材呈现出来,而不顾学生的感受。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意思是说在关键的地方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不在于就同一方面的内容在同一层次上采用多种方法给学生留下多次印象。方法与手段选择的背后,应该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只要能通过某一学习过程达到预先设定的学习目的就可以了。可以利用不等于一定要用,若老师将以利用的素材都一个不拉地都展示出来,这样的课堂学生会迷失自己,老师也容易偏离自己教学目标。

第五篇:听评课后的感想

听了其他老师一堂堂精彩的课,让我不由得重新反省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课堂,自己班级的学生。静下心来细细思考,细细品味每节课的彩,真的向大家学习的东西很多:

李翠玲老师的课扎扎实实,语言亲切,精炼,有感染力;对教材的解读,把握到位;不仅让学生积累知识,积累方法,更积累能力。武丽芬老师文化底蕴深厚,她的课,不仅有学习方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渗透,更有文化的传承;刘建芬老师的课总是联系生活实际,让孩子们乐学易懂,扎实有效。还有好多教师有创新:用心处理教材,在语文学习中总能别出心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在课上注重朗读,注重方法,更注重对学生的培养。每个老师在小组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上,有序而高效,这与她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运用离不开。

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课,自叹不如。课堂上语言表达不够精练,课堂应变能力总感欠缺。小组汇报上还没有有效的方式……每次听评课都会让我看清自己的不足,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我力争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也为自己的成长做一些积淀。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资格证面试下一篇:幼儿园教学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