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批判学派探讨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互联网时代的“作品”呈现样态研究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媒介信息一再被互联网化,经过复制、粘贴、链接、推送等互联网手段加工过的信息随处可见,互联网信息已经成为媒介信息的主力军。与此同时,基于海量网络信息而产生了各种样态的媒介"作品"。比较发现,这些"作品",不同于人们熟悉的文学、艺术、法律等类型的规范化"作品",对其进行的研究也非常少见。即便有,也是片段式的描述,不系统,不完善。因此,对这种多而杂的互联网时代"作品"从传播学角度进行系统性梳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本文首先论述了"互联网时代’作品’的数字化呈现特点"。在这一部分,首先通过对文学、法律、语言等多学科"作品"概念的比较,为互联网时代传播学语境下的"作品"进行了概念界定,并且从规约与非规约意义层面,将"作品"划分为文本和具体作品两大类,从而在哲学上对"作品"层次进行了区分。之后,这一部分主要探讨了互联网时代"作品"的呈现特点问题,经过分析,共总结出六方面特点,分别是:"作品"样态类型多样;"作品"样态"飘移";庞大的"作品"景观;"作品"传播的范围广、时效性增强;基于"作品"的互动增加,技术促成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互联网时代更加追求"作品"的生命力。尽管是梳理性质的总结,但是,其中一些总结仍然具有创新性。例如,提出互联网时代"作品"的"飘移",这一观点可以说是文章最大的创新之一。在传统媒体时代,"作品"通常是由媒介组织发布,其呈现样态是封闭和静止的;而在网络媒体时代,"作品"的内涵被大大拓展了,人人都是自媒体,"作品"的呈现样态是"飘移"的和动态的。可以说,互联网时代"作品"的呈现形式最大的特点是"作品"可以完全"飘移"于母体。对于受众来说,在网上看到的仅仅是"飘移"了 "元作品"的"作品",至于"元作品"出自哪里,发表时间,刊发于版面的何处位置等等,早已不再如传统媒体时代那般关心。对于"飘移"产生的原因,文章从推送方式、呈现载体、呈现流程三个方面分析了原因,并从八个方面总结了 "作品""飘移"的特点。其后,文章论述了 "互联网时代技术的运用对于’作品’的影响"。文章从本雅明的观点入手,解释了技术之于"作品"的驱动性,包括"复制技术在’作品’传播中的运用"和"当下技术变革的影响"。在技术变革的带动下,直接促成了互联网时代蔚为壮观的"微作品"景观,主要包括表情包景观、视频景观(如短视频、直播)、软文景观、流行语景观、话题性景观等等,文章重点论述了表情包和视频景观。鉴于这一部分的开始就是从批判学派的观点切入来论述技术对于"作品"的影响,因此,对于技术的评价,文章始终持全面客观的态度。在肯定技术推动"作品"大发展的同时,也强调了 "人"的主体性作用,二者共同完成了"作品"景观的塑造。再之后,文章论述了"’作品’呈现样态对于碎片化传播的影响"。这一部分以梅罗维茨的情境观为起点,结合当下碎片化时代的情境变化,提出了"信息环境的碎片化"和"社会成员的碎片化"是传播情境碎片化的最明显变化。为了适应碎片化传播的形势,满足个性化传播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组织、个人等传播主体加入了"作品"制作行列,"作品"呈现样态也丰富起来。反过来,"作品"呈现样态的丰富也加剧了碎片化传播的进行,对于传受双方都有明显的影响。一方面,不同的"作品"呈现样态提供了多情境"作品"传播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作品"呈现样态的多样性加剧了碎片化传播中的意见分裂。当然,伴随着"碎片化"的进行,"去碎片化"的传播努力一直没有停止。文章对于"去碎片化"也做了一点思考,观点主要包括:由"碎片化"到"去碎片化"是个体意见完整化的过程;有的"作品"呈现样态本身具有"去碎片化"功能。最后,文章对于互联网时代"作品"未来呈现样态进行了趋势展望,认为未来的"作品"呈现样态主要有数据化、融合体验化、付费化等几大发展趋势。对其中的每一种发展趋势,文章都做了详细分析和充分论证,以保证其展望的合理性。全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比较研究、资料梳理、逻辑推理等多种研究方法。尽管如此,仍然感觉有些地方挖掘不够深入,希望在以后的修改中不断加以充实完善。

关键词:互联网;作品;呈现样态;飘移

学科专业:传播学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本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1.4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6 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作品"的数字化呈现特点

2.1 对互联网时代"作品"概念的界定

2.2 互联网时代"作品"的呈现特点

2.3 互联网时代"作品"的"飘移"

2.4 互联网时代"作品"呈现的自由与限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互联网时代技术的运用对于"作品"的影响

3.1 复制技术之于"作品"的驱动性

3.2 当下技术变革的影响

3.3 技术驱动下的微"作品"景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互联网时代"作品"呈现样态与碎片化传播

4.1 碎片化时代的传播情境变化

4.2 互联网时代"作品"呈现样态对于碎片化传播的影响

4.3 "去碎片化"的几点思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作品"未来呈现样态的趋势展望

5.1 "作品"的数据化呈现

5.2 "作品"的融合体验化呈现

5.3 "作品"的付费化呈现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上一篇:责任独立经济法论文提纲下一篇:耕地后备资源农业机械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