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高级会计师论文

2022-05-11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正高级会计师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正式启动本市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工作,打破了实施30年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将原来相互独立的两个职称系列统一设置为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并在中小学(幼儿园)新设正高级教师职称,将民办教师、编外教师纳入评价范围。此外,外语、计算机也将不作为职称申报的必备条件。新政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将惠及全市17万名中小学教师。

第一篇:正高级会计师论文

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申报评审现状分析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和工作实绩,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4年8月印发通知(豫人社职称〔2014〕11号),发布了《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水平评价标准》。作为全省申报评审中小学职称的纲领性文件,《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水平评价标准》首次明确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也可以申报正高级职称,并制定了正高级教师的水平评价标准,对申报教师的任职资格做出明确规定,对申报人员的能力、经历和工作业绩提出详细要求。2018年8月,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又出台了《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价标准》(豫人社办〔2018〕95号)。

《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水平评价标准》2014年出台后,接下来的两年并没有组织开展正高级教师的申报评审工作。直到2016年,这项工作才正式开始进行,当年有71人通过评审,成为河南省首批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随后,2017年有60人通过评审,2018年有86人通过评审,2019年有101人通过评审,2020年有119人通过评审。截至目前,全省共有437人通过评审成为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综合5年来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的申报评审情况,主要有以下特点和问题。

一、申报指标多,申报人员少

与中小学一级教师和中小学高级教师申报人员多、申报指标严重不足的情况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的申报指标远远多于申报人数。如2018年教育部批准我省正高级教师指标261个,在此基础上上浮20%差额推荐符合条件的教师,也就是说申报指标是313个,但当年申报的只有126人,通过86人,通过率68.3%。2019年,我省正高级教师的申报指标是353人,但申报的只有145人,通过101人,通过率69.7%。2020年,我省正高级教师的申报指标是383人,但申报的只有178人,通过119人,通过率66.9%。

造成申报人员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制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师的业绩条件要求较高,绝大部分申报教师不具备标准所要求的业绩条件。虽然2018年对这个标准进行修订时降低了部分要求,但对于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来说仍然过高。比如评价标准要求申报教师要取得省级优质课一等奖,而省级优质课每年至多举行一次,全省能够获得一等奖的名额很少,各地能够获得一等奖的教师更少。再比如,要求申报教师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则2篇少则1篇。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数量有限,面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更少,教师的论文很难达到在这类期刊发表的水平,面向个别学科的核心期刊本身就少,所以也限制了绝大部分教师的申报。还比如标准要求申报教师主持并完成省级教科研课题1项,并获省一等奖。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与的课题主要由省基础教研室和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负责立项审批,各地课题数量非常有限,各地申报课题的名额很少,基层教师很少有机会主持省级课题研究。

申报人员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正高级教师的评价标准出台晚,很多基层教师对标准并不了解。已经取得副高级职称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大多没有再准备晋升高一级职称的业绩条件,而这些条件也不是短期内可以创造的。

二、各地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的数量差别大,地域分布不平衡

在全省各地通过评审的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中,郑州最多,达83人,占19.0%;省直单位达45人,占10.3%;然后是信阳35人、洛阳31人、濮阳27人;评审通过较少的鹤壁、漯河、平顶山和济源,分别是8人、8人、7人、6人;其他几个省辖市分别是,南阳25人、开封24人、许昌24人、商丘21人、新乡21人、驻马店20人、安阳18人、周口13人、焦作11人、三门峡10人。

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省会郑州优势明显,郑州市和省直中小学(幼儿园)及二级机构的正高级教师总数达128人,占全省通过评审总数的近30%,排名前三的郑州(含省直)、信阳、洛阳,正高级教师总数占比达到44.4%;而剩下的15个省辖市(含济源)加起来占比仅为55.6%。这说明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各地师资水平的差异明显。当然,排在后几名的如平顶山、济源,大多是因为人口数量较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总量也相对较少,因此正高级教师少。但也有个别省辖市人口占全省前几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总量很大,但申报和通过评审的正高级教师却很少,值得当地教育部门深思。

还值得一提的是,信阳市和濮阳市在正高级教师的申报评审中表现亮眼。信阳市人口在全省占第7位,但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的数量却占到全省第2名,仅次于省会郑州。濮阳市的人口只有300多万人,在全省占到第13位,但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的数量却占到全省第4名。这两个市中小学(幼儿园)的数量、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数量与很多省辖市都无法相比,但通过评审的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在数量上优势明显,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三、不同学段和学科的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分布不均

在取得正高级职称的341个中小学教师中,中学(含初中、高中、职高或职专)为274人,小学为67人,中学正高级教师通过评审的数量明显高于小学。这主要是由于在原来的职称评审政策下,中学副高级教师的数量远远高于小学,所以在申报正高级职称的教师数量上也呈现出中学多于小学的特点。但可以预见的是,小学数量多,新的职称政策提高了小学教师申报副高级职称的比例,随后几年申报正高级职称的小学教师人数会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在正高级职称各个专业中,通过最多的学科是教育管理,这个专业有108人通过评审,占通过总人数的24.7%。这符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要求的中小学校长(园长)申报比例不超过25%的规定,同时说明河南省中小学校长(园长)的总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是比较高的,教育管理队伍集中了中小学教师中的优秀人才。

其他通过评审的329个正高级教师分布在另外20个学科。通过最多的是中学语文,有77名教师通过,远远高于第二位的中学数学的37名教师。在通过评审的小学教师中,语文学科也优势明显。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评审34人,小学数学教师通过评审的只有13人,其他通过人数较多的学科为物理、政治、化学,通过人数分别为25人、24人、23人。英语学科通过的只有19人,且全部为中学英语教师,生物、地理、幼儿教育通过人数分别为13人、12人、10人,其他如历史、思想品德、信息技术等学科的通过人数都为个位数。

四、建议

从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职称的评审情况看,5年时间共有437人通过评审,每年平均不到100人,与同样属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卫生系列正高级职称评审相比,全省每年通过的主任医师(正高级)远远高于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比如2020年,当年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通过119人,是开始评审5年以来通过人数最多的一年;而当年全省主任医师(正高级)通过的人数为1434人。况且,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庞大,非卫生系列参评人员可比,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评审的难度可想而知。为此,我建议:

1.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正高级职称的申报比例,特别是降低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难度,调动全省中小学教师从教的积极性,为我省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2.调整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的评价标准,降低过高的业绩要求。鉴于每年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评审时申报人数远远低于国家核定指标数的实际,应该重新制订或适度降低原有的评价标准,让更多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有资格正常申报正高级职称;

3.调整对优质课的等级和论文发表期刊的要求,评审时更注重中小学(幼兒园)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工作实绩,让更多的教师可以通过努力达到正高级教师的标准和要求;

4.加大对基层一线教师的倾斜力度,对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的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制订符合实际的评价标准,引导他们成为扎根一线的教育家型教师;

5.建立正高级教师评审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动态机制、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这部分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让他们真正起到引领教育方向、促进教师成长、推动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

作者:孙群杰

第二篇:北京中小学教师职称首设正高级

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正式启动本市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工作,打破了实施30年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将原来相互独立的两个职称系列统一设置为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并在中小学(幼儿园)新设正高级教师职称,将民办教师、编外教师纳入评价范围。此外,外语、计算机也将不作为职称申报的必备条件。新政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将惠及全市17万名中小学教师。

第三篇:以“真、正、善”书写精彩会计人生

“禹会诸候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会稽”即“会计稽核”之意,故南怀瑾大师说:“全世界的会计,是从大禹开始的。”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会计也随之繁荣与发展,会计工具由算盘变换成计算机;会计技术从符号标识与结绳记事演变到会计信息系统;会计方法由“单式账、流水账”演进成“复式账”;会计规范由行规与戒律上升到法律、法规、准则、制度等成体系建制。追踪溯源,会计演进与发展的历程,也正是会计追求“真、正、善”的过程。

真:会计质量的基本保障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会计当而已矣”,这应是中国最早的会计原则,意思是会计要平衡、真实、准确。战国时期,中国还出现了最早的封建法典——《法经》,其中包含“会计”方面的内容,如规定券契如有伪造、更改等情,重者与盗贼同罪论处,轻者以欺诈论处;唐宋“四柱结算法” 则通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平衡公式,系统检查日常记录的正确性。

文艺复兴时期,商品经济较发达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与威尼斯的“三式簿记”,采用复式记账法,形成了现代会计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基石。我国明末清初出现的“龙门账法”、“四脚账法”其记账原理与西式复式记账法基本相同。通过会计记账方法的演进,更能真实、准确地反映经济业务信息,并从法律、法规及规范等多方面对会计真实性进行约束与限定。

《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并要求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可见“真”是对会计的根本要求,也是会计质量的保障。

然而会计“失真”事件层出不穷,从国内的银广夏、蓝田股份事件到国外的麦道夫诈骗案、安然事件等,连续不断的会计造假、财务欺诈导致的信息失真问题无不是对会计根基的动摇、对经济社会秩序的挑战,引起社会与世界的极大关注与震惊。就连平时惜墨如金、很少题字的朱镕基总理也打破惯例、挥毫泼墨,分别为上海、北京两家会计学院题写“不做假账”的校训。不做假账可以说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但在社会浮躁、拜金昌盛的年代,不做假账可能变成了最高要求。邓小平也曾指出,“数字中有政策,决定数字就是决定政策”,保证数字的真实、准确,事关决策成败与事业兴衰。

正:会计人员的品行要求

明清时期富甲国内、名扬海外的晋商,往往把物色重诚信、敦品行、德才兼备的掌柜与账房作为开办商号的第一要务,且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与熏陶,从而形成晋商的诚信品德,一丝不苟的会计作风。诞生现代会计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更加强调信托责任、法治和公民道德。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源于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与专业判断,因此要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必须首保会计人员品行的正直。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特别要求会计人员要“客观公正”,其中客观指的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客观事物、客观事实;公正则是指公平而不偏私。客观公正体现会计人“只唯实”的客观,“不偏私”的公正。反映在会计工作中就是遵纪守法、坚持准则,诚实守信、维护公正。

善:会计工作的价值取向

善则是会计工作的灵魂与价值取向。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型科学,作为科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社会科学通过“善施善治”来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伊藤博文首相说“计利须计天下利”,计天下利,为天下人计利,这可能就是南怀谨大师所说的“大会计”。

商业会计虽追逐利润、价值,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为顾客创造价值才是企业存在的价值,也是企业获利的源泉。企业占有资源,若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就是在浪费资源,通过为顾户创造价值而获利正是现代市场经济所倡导的法则。而且现代企业获利后,更加关注社会责任,不断参加各项公益活动,反哺社会。企业“善行善举”能获得社会认同,还塑造了企业形象与品牌。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不以赢利为目的,侧重于社会效益、更加关注民生福利,其在考虑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控制成本,精打细算用好每一分资金,力求能以较低本、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们应“当好家、管好账、理好财”,追求真、正、善,传承和弘扬会计文化,书写精彩会计人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正能量。

(作者单位: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作者:张学军

上一篇:机电专业实习论文下一篇:汽车机械基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