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留白

2024-06-26

利用留白(精选八篇)

利用留白 篇1

一、利用“留白”丰富文本

文本中的大量“留白”, 都是编者为学生表情达意、开展创造性活动而设计的。教师带领学生利用“留白”的过程, 实际上是让学生敞开内心世界, 用已有的知识和文本对话的过程, 也是重新创造文本的过程, 更是丰富文本的过程。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中的“留白”, 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其主动参与“留白”的处理, 让学生在个性化的表达中唤醒道德意识, 提升道德涵养。

如, 三年级上册《父母的疼爱》一文, 文中的“留白”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将父母的爱展示出来。对此, 可先让学生讲讲父爱、母爱的小故事, 再让学生选择一两个小故事编成小剧本, 然后通过角色扮演再现父爱、母爱的情境。学生的讲一讲、编一编、演一演, 能在“自己的教材”上凝聚真实的情感, 在自己心灵上留下美好的烙印。

上述“留白”的利用, 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知道父母给了自己多少爱, 而且是借助这一特定的教学环节, 让学生走进父母的心灵, 用心体会父母的疼爱。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如能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处理文本中的“留白”, 就能使“留白”成为学生的创作手册、成长档案, 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更能使“留白”产生创新教学手段、拓宽教学思路、丰富文本内容的效果。

二、利用“留白”引导探究

如何利用文本中的“留白”?教师要认真钻研, 做到胸中有数。当“留白”呈现在学生面前时, 如果学生“卡壳”了, 课堂“冷场”了, 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引导, 想方设法地鼓励, 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情感释放中将各自的想法、看法和做法大胆地展示出来。如, 教学《我来试试看》的一个教学片断。师: (拿出气球) 这是什么?生:气球。师:你们想吹吗?生: (异口同声) 想!师:吹气球, 大家轻而易举。 (取出一根短绳) 如果让大家把这根绳子剪成相等的五段, 也能轻而易举吗?生: (议论纷纷) 。师: (视屏播放“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进行了无数次的反复试验, 我们要把绳子剪成相等的五段, 为何不试试看呢?

上述教学片断, 教师利用“探究性留白”, 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我来试试看”, 终于找到了将绳子剪成相等五段的办法。特别是教师的鼓励让学生懂得“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嘴说千遍, 不如动手做一遍”、“遇到难题, 要尽可能地动手试一试, 只有不断尝试, 才能取得成功”。

三、利用“留白”升华情感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 既是让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也是让学生熏陶情感、明理导行的过程。教学中, 对于一些触动学生心灵的“留白”, 要直观地利用, 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涤, 情感得到升华。如教学《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一文时的一个教学片断:师:生活有烦恼, 沟通无极限。日常生活中, 我们常受到爸爸妈妈的责备, 常听到爸爸妈妈的唠叨, 爸爸妈妈的出发点是什么呢?对此老师课前调查了部分家长, 下面请大家听一听部分家长的心里话吧! (录音播放“父母的心声”) 生: (静心倾听) 师:刚才大家听了录音, 下面再请大家看一篇文章 (播放著名作家毕淑敏的“孩子, 我为什么打你”) 。师:录音也听了, 文章也看了, 大家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生1:我知道了, 爸爸的责备是对我的爱。生2:我懂得了, 妈妈的唠叨是对我的爱。生3:我明白了, 我们是父母的一切, 父母的一切都是对我们的爱。上述教学片断, 教师利用“情感留白”, 录音播放“父母的心声”, 投影著名作家毕淑敏的“孩子, 我为什么打你”, 课堂感染力非常强, 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 学生也因此明白了:父母总是爱子女的。父母为了教育培养子女, 如果在方式、方法上出现一些偏急的言行, 子女应当理解和谅解。

四、利用“留白”活跃课堂

对于文本中的“留白”, 教师在充分利用的同时, 还要进行适当地拓展和延伸, 让学生在对“留白”的补白过程中, 感悟人生、激发情感、体验生活。这样做能培养学生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德行, 更能活跃品德与社会 (生活) 的课堂教学气氛。如针对《战争何时了》一文中的故事《请把我埋得浅一些》, 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 对“留白”进行补白:远在天堂的妈妈, 她的心里在滴血, 她会说: () 。站在当年活埋小女孩的地方, 一个纳粹士兵会说: () 。根据这个故事, 我想说: () 。

利用留白 篇2

一、对话式留白:学生表情达意的乐园

现行品德教科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达思想和情感,开展创造性的活动,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对话式留白”,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与教科书进行心灵对话的平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完成“留白”的经历,其实是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用已有的知识和文本的知识磨合与对接的过程,是再造文本与创造文本的过程。从一定层面上看,教科书已经成为了凝聚学生思想、感情和创造的成长记录册。

如浙教版五上《诚信真可贵》中,有这样一处留白:

“评议箱:阳阳要悦悦陪他一起去少年宫,并答应悦悦下个星期天和她去郊游。郊游那天,天气异常炎热,郊游的地点又很远,可答应别人的事应该做到啊!阳阳的心里也真是左右为难了。如果你是阳阳,你会怎样处理呢?”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想法。有的说:“我觉得可以同悦悦商量是否可以去室内,或近些的地方游玩。”有的说:“答应别人的事就应该做到,天气炎热,要带上些防暑降温的物品,以防中暑。”还有的说:“我觉得可以先给悦悦打个电话,星期天天气炎热,问她是否还想去郊游,如果悦悦也不想去了,不就两全其美了吗?”虽然学生回答各异,但都体现了诚信的道德要求,都应给予肯定。在使用此类留白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情思飞扬的宣泄点,使其自觉投入和参与到表情达意的活动中来,积极地表露心迹。其次,教师应适时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使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得以升华。

二、探究式留白:学生创意生活的天地

“乐于探究”“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天地。特别是知识性、理解性、合作性较强的内容,教材编者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探究性留白”,引导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思考带到课堂上,集大家的智慧于一体,来探究生活中的问题,从“个性”思维发展到学生的“共生”思维。

如浙教版二上《如果我是他》中,有这样一处留白:

“小讨论:如果你是这个园园,被同学伤害了,你会怎么办?”

学生就此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白“坦然面对,坚持锻炼,让体重降下来”才是最佳的方法。在使用此类留白时,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在群策群力中优化和改进,筛选出有效的信息,呈现给学生。其次,要引发学生思考,在这种你一言我一语的集体智慧交流和碰撞中,产生思维与思维的对接,观点与观点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公民素养。

三、展示式留白:学生表现自我的展台

翻开教材,我们发现教材中还有大量的“展示性留白”,它是学生独立创造的空间,学生可以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表达出来。留白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情况、思想、意愿去填写,我想每张留白都是他们自己独特的标签。

如浙教版一上《我愿意和你交朋友》中,有这样一处留白:

“展示台:为自己制作一张小名片”

教材中的名片只是一个简单的边框,留有大量的空白由学生自己填写。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然后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当然还可以动动脑筋使名片更加生动,有个性。在使用此类留白时,教师首先应该明白,此处留白是学生进行创作的文本,是学生表情达意的空间,要让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别样的想法写下来,画下来。其次,创造机会让学生将表现自己想法的作品与他人分享。

四、评价式留白:学生健康成长的钥匙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教材中有许多“自评性留白”和“他评性留白”。“自评性留白”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在评价中形成比较完善、全面的人格。“他评性留白”旨在让学生面对来自不同对象的评价和考验中,不断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如浙教版三上《天生我材必有用》教材中,有这样一处留白:

“同学们,过了一个暑假,大家又长高了不少。那么爸爸、妈妈眼中的你、老师眼中的你、小伙伴眼中的你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采访,了解他人眼中的我。在使用此类留白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其次,要引导学生理性、思辨地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合理、全面的评价,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五、拓展式留白:学生道德生活的延伸

“回归生活”作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核心理念,几乎是每一位教师都耳熟能详的。回归生活意味着教学要从原有的生活出发,但这并不意味着让课堂成为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品德教学应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从课堂出发,再回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让孩子去体验生活,实践生活。在生活中践行,才是本质意义上的回归。教材中,编者留出了一定量的“延伸性留白”,這些留白是对课程延伸理念的直接体现,旨在将道德教育的内容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

如浙教版四上《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教材中,有这样一处留白:

“我们也是家庭的一员。我们应该怎样做子女,来报答养育之恩?”

编者在文中提供了“金点子”一栏,并留下了“记得是立刻行动”的空白。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背后,却是教师应该实实在在引导学生去实践去体会的活动。我想,在活动基础上的情感和体验才是真实、有效的。在使用此类留白时,教师首先应该充分凭借这些“延伸式留白”,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去行动,去体验。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于整个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找到课堂上获取不了的信息,尝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从而咀嚼到人生的真滋味。

教材留白是学生创造的空间,是引发学生开展活动的话题,也是展现儿童自身成长足迹的重要凭借,它是新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因此,我们要重视教材留白的使用,充分激活教材,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真正实现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从而打造真正有效的魅力课堂。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丽水 323000)

利用留白 篇3

留白, 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 在艺术创作中, 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 作者会有意识地留出空白, 求其空灵, 虚中求实。从心理学和美学角度来看, 空白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并使之完美的倾向。大胆的留白, 正是体现了作者对欣赏者的理解与信任。

触类旁通, 艺术留白给我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有益的启迪。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追求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给学生自主思考、探究、操作和创造的时间与空间。这正是课堂教学中讲究的留白艺术。

教材留白活化资源

教材留白体现了其开放性、引领性和生成性特点, 它赋予教师和学生更多创造和发展的空间。留白有利于实践探索和对话互动, 师生在寻找、解读、填补留白的过程中相互敞开心扉, 相互启发激励, 相互发现、拓展、活化和深化教材,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材的再创作和再建构。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实验教材采用了“大主题、小任务”的编排方式, 在动手做、试一试、想一想、练一练和单元综合实践活动中藏匿着许许多多意犹未尽的缺口, 在似乎“虚无”的空白中, 渗透着极丰富的“实”与“有”, 给师生创设了无限遐想和创造的空间。

1. 解读留白挖掘内涵

教材留白的方式很多, 蕴涵着多重意义:有计划的发展性留白, 有对观察结果的留白, 有侧重于操作性的留白, 还有旨在激活想象、引发思考的省略性留白……教材中的每一处留白都体现了编者的独具匠心。面对这些留白, 我们教师要从价值论和方法论两方面加以思考, 深刻领会编者意图, 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处理。

例如, 小学教材中安排的“观察家”栏目, 就是编者注重对观察结果的留白。在《画图工具任选用》一课, “观察家”就提出了“用不同形状的刷子画线, 看看线条端点有什么特点”的观察留白。针对留白, 我首先冷静思索编者在此处安排这一观察留白的目的是什么。当我明确留白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线条端点与刷子样式的联系后, 我又思考该通过哪些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于是, 在此处我设置了一个尝试探究的小操作, 出示一幅用不同刷子样式绘制的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刷子样式与绘制线条端点的关系,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在自由的操作和体验中, 学生发现了用不同样式的刷子绘制线条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从而掌握了刷子的使用技巧。

2.填补留白创意建构

教材的留白给学生提供了参与、行动、反思、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借助这种特定的空间, 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创意及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表达出来。这样, 就实现了对教材富有创意的建构。

小学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初学相片处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处留白:利用“画图”软件, 同学们还可以在相片上添加标题字、对相片进行缩放等处理, 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尝试着对自己拍摄的数码相片进行适当处理。借助这一留白, 我悄悄地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 用数码相机为他们抓拍下一个个精彩的瞬间。教学时, 我就充分利用这些数码相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领学生对相片进行观察、对比, 指出数码相片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提出画面修改建议。学生进而自主探究、交流、汇报、演示。经过一系列自主活动, 数码相片变精美了, 学生的兴致高涨了, 学生的创意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教学留白创造资源

新课程提倡洗练的粗线条设计, 教师在教学时留出足够的空白, 会收获更多生成的喜悦, 让蓝天白云般的课堂拥有更多自由创作与尝试的时空。课堂教学的留白, 是动静的和谐, 是张驰的结合。

1.知识留白给予学生自主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知识原野的窗子。”在课堂上, 教师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 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 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探险。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 而是为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去自己探索和发现知识。

在进行《认识演示文稿》一课的教学时,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 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基于此, 我采取了“探秘作品”的方式展开教学。课始, 我引导学生欣赏上一年级大哥哥、大姐姐的演示文稿作品。学生立刻被这种声情并茂的演示形式所吸引, 一种学习的欲望在内心涌动。此时, 我有意留下空白, 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究演示文稿作品的源程序。这样, 在学生大胆的尝试、猜想、交流和总结过程中, 他们的思维拓展了, 对新知的发现与运用也远远超出了教师的预期。

2. 引入留白给予学生注意权

巧妙的引入, 能吸引学生积极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投入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的引入不能千篇一律, 应根据具体内容,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有时以问题引入、有时以作品引入、有时以视频引入、有时以谜语引入……无论采取哪种方式, 教师都应试图为学生留下一些空白点, 从而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例如, 《有趣的符号表情》一课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符号表情的制作, 使学生掌握特殊字符和大写字母的输入。上课伊始, 我注视学生片刻, 之后轻轻地走到电脑前, 端坐在座位上。瞬间, 教室安静了下来, 只听到我熟练地敲击键盘的声音, 所有学生都把目光投向了大屏幕。孩子们的眼神好像在说:“大屏幕上会出现什么?”“老师葫芦里又要卖什么药?”在这里, 教师没有过多的语言, 但这简单的引入却造成了悬念, 让学生产生了心理期待, 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 提问留白给予学生思考权

有的教师在提问时只注重结果, 不注重过程, 问题一提出, 就马上要求学生回答, 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种不“开”只“达”的教学方式, 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

记得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 对学生的提问, 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 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 可增加学生的信心, 可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有意识地停顿, 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 让他们有咀嚼、回味的余地。只有这样, 学生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 他们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以展现。

4. 操作留白给予学生创作权

信息技术课具有操作性强的显著特点。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提高技能, 都需要在操作中完成。学生对操作的兴趣和热情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操作效果。因此, 教师应巧妙安排操作练习, 并适时为操作留有空白, 好让学生有机会去发现、去填补、去创新。

还以《有趣的符号表情》一课为例, 当学生基本掌握了大写字母和字符的输入方法后, 我巧设了4个练习: (1) 基础练习, 要求学生试着完成4种简单表情的绘制。 (2) 综合练习, 要求学生任选其中的1种~2种复杂表情进行绘制, 可独立完成也可与同学合作。 (3) 提高练习, 要求学生发现并探索出一些不常用符号的绘制方法。 (4) 拓展练习, 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绘制喜欢的符号表情。巧妙的练习设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创新和想象的空间, 释放了学生操作的热情, 随着操作的步步深入, 他们的表现欲和创造力被激发了出来, 创造出了更多丰富有趣的符号表情。

利用留白 篇4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思维能力,巧妙“留白”

2012年新修订的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留白最初是运用于中国画中的一种手法。该方法的精髓在于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 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真所谓是“此处无物胜有物”。英语教学中的“留白”和国画中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处, 是指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 不直接把一些知识点告诉学生, 而是通过举例、提问、讨论等方式留下一些“空白”, 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与探究, 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感悟语言, 从而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思索后的惊喜也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一种教学策略。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留白”的一些体验和思考。

1 巧用“留白”, “此时无声胜有声”。

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此话译成白话文就是:“教导学生, 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 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 不去启发他。不能举一反三的人, 先不要去教他。”在英语教学中掌握运用“留白”策略的时机非常重要。笔者认为, 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中可以巧用“留白”。

(1) 多媒体制作

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应用日趋广泛, PPT和电子白板在辅助英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教师若能恰当利用好这个媒介, 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但是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或刻意使用软件中的某些功能, 使英语课堂变成一个学生观看PPT的过程, 导致应接不暇于低级知识层次的接受。

笔者认为, 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应当适当“留白”。课件张数无需过多, 文字言简意赅, 内容过多, 反而会禁锢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课件的内容形成应该有一定的梯度, 从实到虚, 从基础到探究再到升华, 构建有机的留白, 让学生的思维在想象中绽放。

(2) 上课伊始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英语课“优质”与否, 导入是关键。一个成功的新课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这一特点, 在上课伊始, 依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点, 于此环节巧妙“留白”, 精心设置悬念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让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 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 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精力集中, 进入学习新课的最佳精神状态, 从而拉开学习的序幕。

如:在教授牛津译林版8B Unit5 Good manners中comic&welcome to the unit, 笔者一改常规上课伊始先讲解单词和重点短语的教法, 而是播放了一首名为good manners的英文歌, 同时PPT中播放事先精心准备好的两组图片, 一组是good manners, 另一组是bad manners。两组图片放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而后笔者另起一张幻灯片抛给学生一个问题:“Are they good manners/bad manners in your eyes?”此过程中, 笔者没有过多的语言, 但成功地引起了学生对此问题的深思, 为本课后几个环节的教学开展做了良好的铺垫。

(3) 重难点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重难点处, 有些教师生怕学生听不懂, 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解强调, 这样固然能取得一些效果, 但无法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类似于锻炼身体时的“无氧运动”。罗 (Rowe, 1986转引加里.D.鲍里奇) 的“第一等待时间”和“第二等待时间”认为:低层次的提问等待时间为3~4秒, 高层次的提问等待时间应增加到15秒。重难点处的提问往往是属于高层次的提问, 如果一提问就迫不及待地解答, 会导致学生思考不充分, 精神紧张, 而无法回答或回答不准确。时间长了, 学生会产生迷惑感与挫败感, 从而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于重难点处巧妙“留白”, 使“无氧运动”变成“有氧运动”。

调动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重难点问题迎刃而解, 有效地掌握了知识。这比我们平铺直叙或“满堂灌”地讲述重难点的效果要好得多。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留白”时间, 以保证学生对问题的充分理解, 进行较高层次的思维, 这样学生的输出能力才能得到训练。

同样以牛津译林版8B Unit5 Good manners的comic&welcome to the unit这一课时为例。本课时的重难点是用英语表达在不同的场合中, 哪些行为属于good manners, 哪些行为属于bad manners。对这一话题的思索不仅是学习英语的过程, 更是学生规范行为、陶冶情操的过程。在这一教学环节中, 教师需要设置或模拟多种场景, 如电影院、图书馆、公共汽车, 引导学生用恰当的句型来表述自己的想法, 但是无需过早帮学生定义good manners或bad manners。通过场景, 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并分析、总结。“留白”后, 他们没有讲到的, 笔者再做一些提示与补充。这样就给学生留出了自觉思维的空隙和自觉内化的机会,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也促进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多维互动的有效生成。

(4) 课堂结尾

俗话讲:“行百步者半九十”, 前面几个环节做好了, 课堂结尾也不能忽视。课堂结尾如秋收的麦子, 是收获的时候。在课堂的结尾要是能注重浓郁的色彩和艺术的含蓄, 在有限中求无限, 以“不全”求“全”, 则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兴趣, 给学生以无限的回味和想象。此处的巧妙“留白”能使知识得以概括与升华, 使之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因此, 英语教学中应重视和把握好这个最后环节。

再次以牛津译林版8B Unit5 Good manners的comic&welcome to the unit这一课时为例。在学生对good manners和bad manners有自己的一杆称之后, 笔者抛出了本课的最后一个问题: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lesson?在第二天的英语课中, 同学们都积极地发表了他们对“manners”的理解。有的同学认为:“Manners make the man. (观其待人而知其人) .Good manners are very important in social communication.”也有的同学说:“Never too old to learn.It’s time for us to learn good manners.”有的同学从课外书上、网上找来了一些资料, 还有的同学甚至自己动手画了宣传good manners的漫画, 再配上了英语阐述了自己对good manners的看法。这样, 学生的热情、主动,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使课堂内有限的想法和感受得到无限的延伸, 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2 慎用“留白”, “矫之过则归于枉”

艺术而巧妙的“留白”, 使学生因“奇”而“趣”, 增添了英语课堂的韵味, 越来越为广大同仁所接受。但是“留白”策略不得滥用, 人言“矫之过则归于枉”, 在运用此教学策略时, 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 备课过程不“留白”

要给学生一滴水, 教师不仅得有一桶水, 更应该是有一桶活水。在备课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每一个细节, 能够得体地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课堂中的“留白”不能成为备课中的空白。课堂中的“设疑”留白, 不应是教师的“疑惑”所在。

(2) “留白”要适度

英语教学“留白”应掌握度, 不能为“留白”而“留白”。不然反而可能弄巧成拙, 非但不能起到效果, 倒使教学“留白”成为教学“空白”。在英语教学中唯有得体而适度地运用“留白”艺术, 才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升华学生的情感, 拉近师生距离, 使之更好地为英语课堂服务。

(3) “留白”不能忽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留白”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不能由此而忽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更不能为凑齐课堂环节, 而完全放任学生去自学或盲目探索。艺术的“留白”是有的放矢的“留白”, 在留给学生足够思考时间和广泛思考空间的同时, 教师要发挥主导性, 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要做到“留”而不“流”, 达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

(4) “留白”要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思维的发展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过程, 教师的“留白”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规律, 不能“拔苗助长”, 而应该有一定的思维梯度。原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认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一个过渡区域, 这样才能发挥其潜能, 超越其“最近发展区”。

教师在运用“留白”策略时, 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和发挥的“空白”难度要刚好处于这个区域。只有这样, 原有的认知系统与情境中所提供的信息经过学生思考后, 才能由过渡空白区发展提高为潜在发展水平, 达到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If I tell you, you will forget;If I teach you, you will remember;If I involve you, you will understand.”“留白”是英语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艺术, 不是一件随手拈来的事情, 一定要掌握火候、精心设计, 才能达到炉火纯青之功效。因此,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留白”艺术, 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 还有待我们多思考、多分析、多探讨。

参考文献

[1][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林崇德.学习与发展.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4

[3]牟锡钊.给学生表现的机会.素质教育, 2004 (3) :47-48.

为员工“留白” 篇5

海量信息、全球性的即时沟通及快速的变化, 越来越要求员工成为敏捷的多面手。但是研究证明, 人们在试图同时应付两种认知的任务时, 效率更低且更容易犯错。员工更由此患上了注意力缺乏症, 更严重的是对工作的优先级日渐失去了判断力。很难想象, 他们的工作会有多大的成效, 更不用说发挥出更多的创造力。

当未来学家Andy Hines问人们, 什么时候是他们的“创意空间”时, 人们的回答是当他们散步的时候、洗澡的时候甚至做白日梦和乘车上下班的时候, 但很少有人说是工作的时候。

正是因为看到了“分心”这一高昂的成本, 很多企业, 比如IBM等, 都开始采取措施帮助员工, 使员工能够有一个相对纯粹的时间或空间致力于思考问题, 培养创造力。在这样的空间中, 员工可以进行头脑风暴甚至是做白日梦。很多公司都将这一计划纳入正式的议事日程, 并将其视为竞争优势之一, 比如有些公司通过鼓励员工定时“打坐”, 帮助员工寻找并维护自己的“白色空间”。

留白的青春 篇6

那一年我有一半时间在泉州乡镇的一个小医院里度过, 因为一种未知的疾病, 天天吃几种五颜六色的药丸子。我时而头晕, 时而腿麻, 常常一觉醒来不知道东南西北, 不知道身处半夜还是白天。我的身体和我的脑子一样在药物的刺激下变得迟钝而无力, 现实生活离我越来越远。

十三是一个不吉祥的数字, 伴随的总是苦难和不幸。当时我正在读初二, 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 我却不得不时常蜷缩在一个固定的病房里, 看着探望的人群从川流不息到门可罗雀, 看着叶子吐绿, 滴翠, 枯黄, 看着一只麻雀在窗台上停留片刻又飞走了, 看着爸爸妈妈在我面前无奈的微笑, 然后转身慢慢离开, 看着同病室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

一旦不舒服, 我只能躺着, 在医院的424病室, 一躺就是半年。

医生说我没有病, 身体机能正常, 但是我就是整天乏力, 头脑空白, 甚至对自己的身体都产生怀疑。我忘了女孩子应该怎样快乐的上学, 应该玩踢毽子还是跳皮筋的游戏, 不知道课本有没有翻到《最后一课》的那一页, 芳芳和炎红是不是还在巷口等我去小树林玩。大晴天我会在热烈的光线下晕眩, 阴雨天我看不清远处的如黛山色。我的世界里, 一切都模糊了, 停滞了。

可是幸好有奶奶, 天天陪着我哄着我的奶奶。不管在梦里, 还是醒着, 我的耳边一直有她缓和安详的歌声在安慰我。梦中的我掉进了一个无底深渊, 她会伸出手接住我;我无缘由地大哭, 她会拿手帕擦干净我的泪水;我随手说出一种水果, 第二天它就不幸地在盘子里出现。那一年的我是一只受伤的小兽, 而她则一直是一棵可以依靠的大树。

停了半年学的我, 会胡思乱想很多事情, 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了许多平时忽略的东西。平常漫不经心的我, 看到了奶奶的白发苍苍, 妈妈偷偷饮泣的背影, 久不联系的老同学热情的探望, 明白了健康是多么重要, 懂得了自己心里真正的想法。半年为期, 并不是一种磨难, 而是上帝给我难得的片刻停留, 让我思考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后来的日子里, 我学着以感恩的心态对待大家, 微笑着接受每个困难, 心无旁骛地学习, 人也变得讨人喜欢起来。

十四岁起, 我的列车始终快乐地行驶在学校和社会的轨道上。

十三岁的停顿让我明白, 青春是人生路上一支美妙而又苦涩的乐曲, 在这支乐曲的五线谱中不仅仅有连接号和滑音, 还有一个个休止符。读

系硕士研究生。

不带走一片云彩, 也不留下一丝痕迹。是否, 你也觉得天亮时的那一句晚安再也不是承诺, 黑暗的夜晚我们再也不能因为孤单而彼此守候……你的离开好似在我的人生画上了一道休止符, 拦住了我期待天亮的心。

曾经温暖过的心慢慢变成苍白的冰凉。当默契被打碎了, 也就再也不愿去相信所谓的诺言;当你遗忘了曾经的约定, 我就再也不是那个虽然孤单却充满期待的孩子。我慢慢地变了, 变得能够与任何人打成一片, 没心没肺地笑着, 就像再也没有任何人没有任何事能将死寂的心激起一层细小的涟漪。可是, 为什么脸上的笑容越灿烂, 我的心却越冰凉呢?为什么仍然会在晨曦微露的时候习惯性地去翻看手机, 却只能看着冰冷的手机露出悲凉的笑呢?

“留白”的艺术 篇7

由此可见,教学的留白更是一门艺术,做到它并不容易。首先,教师要做到观念上的转变。教师的教学不仅是完成别人交付的任务,更是一次教学创意活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赋予教学生命。其次,我们需要行为上的跟进。我们要深入地研究教材,更要对班上几十位生动活泼的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其年龄、心理特征、生活经历等。在做到这些后,我们才能分析教学中留什么白?凡是学生知道的,要留给学生;凡是学生能发现的,要留给学生探索;凡是学生点拨一下能开悟的,要留有工具,留有方法。

艺术的留白为了追求空灵,使其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教学的艺术留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热情,让他们回味无穷,在课后不断深入,是为了留白于教师自己,让自己不断反思改进,更上一层楼。※

语文课堂需要“留白” 篇8

一、语文教学中的留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新课程理念已经进入并逐渐深入到我们的浯文教学当中。传统的滔滔不绝的填鸭式“一言堂”早已成为“过街的老鼠”, 但时下在一些所谓教改式的语文课上, 我们竟听不到学生朗朗的书声, 听不到学生精彩而真实的争辩, 看不到学生静默沉思的场面……往往是课堂“热热闹闹”, 教师导演得精彩, 上得也生动, 但终究还是教师独自把持着课堂, 这样的课, 笔者认为是失败的。原因之一也许正是一些教师忽略了教学中的“留白”艺术。语文教学中必要的“留白”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创新的空间, 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 恰到好处的“留白”, 能够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 不仅有助于教师生动地“授业”, 更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究, 插上思想的翅膀, 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独特的生活经验及体验去“补白”, 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思想形成碰撞, 从而对教学文本不断进行探索创新, 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二、语文教学的“留白”策略

(一) 在表达上留白, 让学生自我体验和感受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 披文入情, 由情入境, “入境始觉亲”,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 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教学中教师应留出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 把最甜的甘蔗让给学生去品尝。一首诗, 一篇演说, 一个充满真情、催人泪下的故事, 朗读完或听录音、观录像结束后, 教师不应急于讲解。须知, 此时无声胜有声, 绕梁的余音正是把学生带入诗书境界的最好媒介, 此时, 生硬的剖析是不必要的。

例如, 教师设置音乐背景, 创设特殊情境,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渔夫和魔鬼的对话:

“正是因为你救了我, 我才要杀死你。”

“好心对待你, 你却要杀我, 老话确实讲得不错, 这真是‘恩将仇报’了。”

“你不相信我住在这个胆瓶里吗?”

“我没有亲眼看到, 绝对不相信。”

……

学生边听边体验, 似乎自己就是渔夫, 经历了一场善与恶、美与丑的智斗, 深深地感受到对待魔鬼那样的敌人, 不能存有幻想, 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才能克敌制胜。与此同时, 学生惩恶扬善的道德情怀、审美情操也能得到提升与强化。

与此相类的是“高潮留白”。在文章或讲析的高潮处, 教师不妨戛然而止、激流勇退, 停下来, 退出来, 把“弄潮”与“冲浪”的激动时刻让给学生。此时的留白, 就像浪遏飞舟, 唤起的是超越的激情和创造的喜悦。

(二) 在知识上留白, 让学生自我构建和完善

在课堂上, 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 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 这会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和发现。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所以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 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 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度掌握。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压强”理论认为, 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满, 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 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 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 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 使之趋向完美, 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 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 获得感受的愉悦。

例如讲形声字的八种结构形式, 教师只对其中某一种作分析, 其余可有意留给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和总结, 学生必然会在“完形”中形成系统的认识。在知识自补、迁移、完形中不仅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 而且培养了探究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 我们应该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知识体系来统一学生的理解, 束缚学生的思维, 抑制学生的个性, 阻碍、窒息学生的创造。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知识基础以及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 因此, 教师应留出空白, 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 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

(三) 在思考上留白, 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

思维是一种能力, 更是一种过程。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 而忽略了思维过程, 一提出问题, 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 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 教师就心满意足, 这种不“开”只“达”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

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 对学生的提问, 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 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很多问题;可减少卡壳现象, 增加学生的信心;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性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若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 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时间, 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 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索, 主动探讨, 其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

(四) 在心理上留白, 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

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愤”和“悱”, 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 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此时, 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 是其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善于创设这样的空白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 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 激活学生沉睡的思维。

例如, 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 有位教师于无疑处生疑, 问:“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学生一愣。这位教师笑了, 说:“他地位太低, 姓名被世人忽略, 只有绰号叫孔乙己。”学生这一愣, 正是“留白”价值的体现:学生表面凝神屏息, 而内心的感情却如即将喷发的熔岩。

上一篇:水利高校下一篇:循环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