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汇地区

2024-06-14

南汇地区(精选六篇)

南汇地区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 于2012 年对上海市原南汇地区小学生视力及屈光情况进行调查。

1.2 方法

1.2.1 视力及屈光检查: 采用标准视力灯箱, 由专业人员检查学生裸眼视力和戴镜视力。 在自然状态下使用电脑验光仪 (Cannon-RK-F1) 测量球镜、 柱镜 (散光) 和轴位 (散光方向) ;使用非接触式激光光学测量仪 (IOL-master) 测量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 各项检查指标符合《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细则》。

1.2.2问卷调查:参考已有文献资料设计近视相关因素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和家长的基本信息、学生用眼习惯、用眼时间和饮食习惯等。调查人员向完成视力检查的学生发放问卷, 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后交给学校卫生老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 312份, 回收有效问卷3 385份, 回收率为78.5%。

1.3 视力判断标准

双眼视力均在5.0 以上为正常; 凡单裸眼视力低于5.0即为视力低下, 其中4.9 为轻度, 4.6~4.8 为中度, 4.5 及以下为重度。 双眼视力取较弱视力眼统计。 视力不良划分[2]: (1) 近视: 球镜屈光度≤-0.5 D; (2) 远视: 球镜屈光度≥+0.5 D; (3) 单纯性散光: 球镜度数-0.49 D~+0.99 D, 柱镜度数≤-1.0 D。 若双眼视力存在不一致, 则取较弱视力眼。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录入视力检查和问卷调查结果, 运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资料描述主要使用绝对数和构成比; 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两样本t检验比较各项检查指标均数有无差异; 使用Pearson χ2进行组间构成比较; 运用有序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近视发生的影响因素。 以上检验显著性水准均取 α=0.05。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接受视力检查的3 385 名小学生中, 女生1 645 名, 占48.6%; 男生1 740 名, 占51.4%; 最大年龄15 岁, 最小年龄7 岁, 中位年龄9 岁。 其中1 年级学生770 名 (22.4%) , 2 年级学生747 名 (22.1%) , 3 年级学生551 名 (16.3% ) , 4年级学生615 名 (18.2%) , 5 年级学生702 名 (20.7%) 。

2.2 小学生视力及屈光检查情况

各项视力指标检查结果见表1。 按年级分组后, 对各项检查指标的均数进行Levene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 不同年级组学生的裸眼视力 (F=121.07, P<0.01) 、 眼轴 (F=195.93, P<0.01) 、 球镜 (F=100.75, P<0.01) 、 散光 (F=3.33, P<0.05) 和轴位 (F=5.48, P<0.01) 的均数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用LSD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 随着年级的升高, 裸眼视力与球镜逐步降低, 而眼轴逐渐增加 (P均<0.01) 。 按性别分组后, 对两组 (3 385 名有效对象按性别分成两组, 每组人数在2.1 基本情况中已描述) 学生各项指标的均数进行两样本t检验, 结果发现, 裸眼视力 (t=-2.07, P<0.05) 、 眼轴 (t=-13.72, P<0.01) 存在统计学差异。 另外, 角膜曲率H (t=3.78, P<0.01) 与角膜曲率V (t=13.41, P<0.01) 在男、 女生中也有所不同。

2.3 小学生视力不良与近视情况

本次调查学生视力不良率为63.6%, 将近一半的比例 (49.1%) 为近视; 散光的比例也较大, 为33.1%; 远视的比例最少, 仅为17.7%。 学生近视率为60.3%, 其中中度近视占42.7% ( 表2) 。 不同年级学生的近视率分别为1 年级47.8% , 2 年级58.9% , 3 年级54.6% , 4 年级64.2% , 5 年级75.9%, 女学生近视率 (63.1%) 高于男学生 (57.6%) 。

由表3 可见, 不同年级学生近视程度构成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38.1, P<0.01) 。 线性趋势 χ2检验结果表明, 小学生近视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现增高趋势 (χ2=370.5 , P<0.01) 。

例 (%)

由表4 可见, 不同性别学生的近视程度构成也不同,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0.29, P<0.05) 。

例 (%)

2.4 小学生近视影响因素分析

对接受视力检查的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排除先天性视力疾病患者, 男女学生共纳入1 345 名非近视对象, 2 040名近视对象, 共计对3 385 名有效对象进行近视相关因素分析。

2.4.1 单因素分析: 依据文献背景和专业知识, 以近视程度为因变量 (0 为非近视, 1 为近视) , 以问卷调查中可能与学生近视程度发展有关的各相关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自变量有基本信息、 父母情况、 用眼习惯和饮食习惯4 大类, 共计20 个变量。 其中无序分类变量转换成哑变量引入方程进行分析。

分析发现, 学习压力越重、 父母亲近视程度越高、 读写时与书本距离越近、 看电视距离越近和躺着看书可能是学生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 而父亲文化程度高、 饮食均衡、 使用护眼灯和食用坚果类食品可能是学生近视发生的保护因素。

2.4.2多因素分析:以近视程度为因变量 (0为非近视, 1为轻度近视, 2为中度近视, 3为重度近视) , 选择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其中学习使用光源、饮食习惯转换成哑变量, 逐步回归采用逐步向后法 (Backward-LR) Logistic回归分析。

由表5 可见, 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 学龄前患病频率越高的学生越容易近视, 但很少患病与从未患病的学生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 (χ2=3.112, P>0.05) 。 课业紧张、学习压力大也是学生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 在遗传方面, 母亲的近视程度显然也是其孩子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 进行线性趋势 χ2检验后发现, 母亲的近视程度越严重, 学生越容易近视 (χ2=14.01, P<0.05) 。 在日常习惯方面, 躺着看书的频率越高, 学生近视程度也越严重。 另外, 使用护眼灯与普通灯泡学生的近视程度比较存在差异 (χ2=5.739, P<0.05) 。

由于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要求自变量的回归系数与分割点无关, 因此, 需要对模型进行平行线检验 (Test of Parallel Lines) 。 检验结果显示, χ2=161.22, P>0.05, 说明各回归方程相互平行, 可以使用该模型进行分析。

3 讨论

目前, 学校虽然已经开展了视力健康教育, 对书桌和照明也进行了标准化的更换, 但本次调查的小学生近视率高达60.3%, 由此表明, 学生视力预防保健工作仍是今后学校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 据相关文献报道[3], 儿童在小学期间由于眼球仍处于发育阶段而表现出一定的单纯性散光。

本次调查发现, 散光在视力不良的小学生中占较大比例 (33.1%) , 与朱剑锋等人对中小学生近视状况调查的结果相一致[1]。 与以往小学生视力多以轻度近视为主有所不同, 高年级学生视力低下率显著增加, 并且中度、 重度近视比例较高。提示我们要将视力保健工作前移, 重视高危人群的预防, 以5.0 视力的小学生作为重点关注对象,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防止近视的发生。 同时, 对视力低下的学生采取及时配镜、 矫正不良读写习惯等综合措施控制视力的进一步减退。

在不同程度近视影响因素的多元分析中发现, 学习压力是小学生近视发展的重要因素, 每天学习时间与近视的发生呈正相关。 这可能与升学负担和学习成绩竞争有关。 另外, 儿童的先天遗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其母亲近视程度越严重, 孩子越容易患近视。 在单因素分析中, 父亲的近视程度是一个危险因素, 但在多因素分析中被排除。 提示我们需要在视力遗传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 由于目前尚无从基因层面预防近视的途径[4], 因此, 小学生视力预防保健工作应侧重于正确读写姿势的培养上。 不良的阅读习惯, 如躺着看书, 对于近视程度的发生显然是一个危险因素。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而家长作为监护人, 他们在视力预防保健工作中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作为学生患病率较高的疾病, 近视对于政府的卫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关部门要将防控工作落实到实处, 动员儿童家长积极主动配合、 参与, 构筑家庭、 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视力预防保健工作体系, 做到联防联控。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原南汇地区小学生视力状况, 分析近视患病影响因素, 为小学生视力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方法, 对3 385名15年级小学生进行视力检查, 并向其家长发放问卷进行相关因素调查。结果 学生近视率为60.3%, 小学生近视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现增高趋势 (χ2=370.5, P<0.01) ;女生近视率 (63.1%) 高于男生 (57.6%) 。学龄前健康状况、学习压力、读写姿势、母亲视力和照明光源是小学生近视发展的影响因素。结论 小学生近视率随着年级和学习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学校应重点关注高年级学生和女学生视力情况, 且需将视力预防保健工作前移, 动员家长积极主动配合并参与儿童正确读写姿势的培养, 构筑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视力预防保健体系。

关键词:小学生,近视,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朱剑锋, 何鲜桂, 赵艾凤.上海市长宁区中小学生近视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 26 (10) :1233-1234.

[2]He M, Zeng J, Liu Y, et al.Refractive error and visual impairment urban children in southern China[J].Invest Ophthalmologic Vis Sci, 2004, 45 (3) :793-799.

[3]李广春, 范元成, 刘雅.6~14岁正常视力和视力低下学生的眼屈光状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0, 21 (1) :46-47.

南汇地区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定量调查对象

整群随机抽样,在1个“行动”试点镇、5个抽样镇的9个村抽取16-69岁南汇籍农民及工作在建筑工地、集贸市场及服务行业等场所的农民工共502人。

1.1.2 定性调查对象

在试点镇各选取农民、农民工10人进行关键人物访谈。

1.2 方法

1.2.1 定量方法

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对试点和抽样镇的农民(农民工)采取入户方式调查。问卷回收后对调查表进行5%的抽查和电话回访,检查整理后Epidata3.1进行数据双录入,核对纠错后用SPSS 11.0统计分析。

1.2.2 定性方法

对试点镇农民、农民工10人进行时间约60分钟的小组访谈,提取核心信息以了解农民、农民工健康知识知晓及需求等情况。

2 结果

2.1 定量调查结果

2.1.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02张;男性268人,女性234人;本地农民246人,平均年龄48.7岁;农民工256人,平均年龄33.2岁;两类人群均以初高中文化居多,农民占58.1%,农民工为76.6%,大专或大专以上农民(5.3%)多于农民工(1.9%)。农民工主要从事商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的占90.6%,从事农渔牧业劳动的占0.8%;本地农民从事家务、加工制造业和农渔劳动的占56.1%,从事建筑商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的占17.9%。

2.1.2 农民与农民工的健康知识知晓情况

本地农民与农民工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农民为61.2%,农民工为51.5%(χ2=30.94,P<0.01),农民明显高于农民工。(表1)

2.1.3 农民与农民工健康行为的形成情况

相关健康行为的形成方面,农民为80.3%,农民工为67.6%,前者明显高于后者(χ2=124.89,P<0.01)。(表2)

2.2 定性调查结果

参与此次小组访谈的包括试点镇两个村的农民5人,建筑工地、饮食店三类行业农民工5人,共计10人。主要围绕农民、农民工的健康知识需求、健康教育形式等展开。受访者普遍认为健康教育与每一个农民(农民工)是息息相关的,加大宣传,倡导预防为主,让健康教育走到疾病防治第一线,可以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农民工)逐步节省医疗支出,获得社会效益。此外受访者认为目前利用老年活动室、健康咨询服务点、健康讲座(多由本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级医生主讲)及单纯资料发放等开展农村健康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应针对农民、农民工的不同需求,结合免费义诊、文艺汇演、健身课程等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进行健康促进,以改变以往的被动接受模式,增进人群的主动健康意识。在访谈中包括饮水卫生不能保障、生活设施简易等问题也是农民工的关注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健康水平的提高。

3 讨论

通过此次调查基本掌握了南汇地区农民、农民工健康知识及健康行为的基线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流动人口常见健康知识的欠缺[1],从客观上体现了本地区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健康知识知晓率方面,农民(61.2%)、农民工(52.5%)均处于较低水平,且两者差异明显。这与本地农民有着相对良好的经济和医疗条件,有机会更多的接触健康知识密切相关的。传染病知识中农民对“钉螺传播血吸虫”(94.3%)及“甲肝预防”(73.6%)的认知较高,这可能与南汇地区历史上属于血吸虫严重流行区,及受1998年上海市甲型肝炎大流行的影响有关。这提示我们,卫生知识除与宣传力度关系密切外,与本人经历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2]。对于农民工,“禽流感主症”(26.3%)与“高血压饮食”(27.3%)等为薄弱环节,这一方面可能因为被调查对象以从事建筑及服务业居多,劳动强度较大,主观认为此类疾病与自身无关而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可能受经济、居住、工作等条件制约导致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和渠道有限影响。

健康行为形成率方面,农民(80.3%)也明显高于农民工(67.6%),可能因为本地区近年开展的“人人动手,清洁家园”活动,包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覆盖率100%的目标,无证禽畜养殖场全部关闭等让本地农民直接受益,提高了其参与环境保护、树立良好生活方式的主动健康促进意识。农民工“随地吐痰”、“乱倒污水”仍较常见。从定性访谈结果可看出此类现象产生可能受农民工生活设施简易等客观因素影响,另外也说明相关职能部门对开展流动人口健康促进的力度和重视程度还不够,许多农民工对健康教育了解浅显,对此有不理解和不配合,且大都重视疾病治疗而忽视日常保健。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本地区农民与农民工的健康知识水平还不高,农民工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健康行为形成也较薄弱。为此,政府部门应重视百万农民健康促进工作,保证一定的业务经费,初步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依托社区、群众参与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健康教育工作机制。针对本地区近几年农民工日益增多的情况,笔者建议:在农村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地,新建和修缮或添置健康教育宣传设施,内容定期更换,确保农民工及时获得相关的资料和培训,增强其主动促进意识;专业部门可采取上门服务的方式,在民工休息时或放工后,将健康知识及一些免费体检项目服务到工地[3],提高农民工的各项健康素质;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农民工就业压力,同时改善其生活居住环境,倡导文明生活理念和健康行为方式。此外,还需不断提高本地区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素质,增加健康教育形式,完善健康教育方式,针对农民、农民工中的不同人群合理利用有针对的、有效的健康教育手段,全面提高本地区的健康教育水平。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南汇地区农民、农民工健康知识、行为现状及健康教育需求情况。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502名农民、农民工进行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基线调查。结果 本地区农民、农民工的健康知识均处于较低水平(61.2%、52.5%),健康行为形成率(80.3%、67.6%),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农民与农民工是开展农村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应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以提高其健康知识知晓及行为形成水平。

关键词:农民、农民工,健康知识,健康促进

参考文献

[1]蒋励,付舒礼.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龋齿患病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6):494-495.

[2]李云鹏,哈楠,等.上海市松江区农民、农民工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分析[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8,3(3):38-40.

上海市南汇机关办公中心 篇3

其中,南汇机关办公中心(以下简称“办公中心”)总占地面积约10.2万m2,春涟河自北向南穿过基地,将办公中心分为东、西两部分。办公中心包含诸多功能,主要由综合主楼、会议中心、市民和企业服务中心、餐饮与后勤辅助用房等组成,总建筑面积约10万m2。

在建筑方案竞赛阶段,曾涌现出多个比选方案。由于基地总占地面积大,用地跨越一整个街区,而且容积率低,绝大多数方案是将办公中心分为5至6栋独立的办公楼,通过景观设计将其连为一体。而gmp的方案着重考虑了这个建筑在城市空间中所肩负的重要作用,建筑形体应该对沿申港大道的街道空间进行明确的定义,所以十分大胆的将建筑作为一个整体来塑造,河东部分的建筑长达272m,平面呈横置的“U”字型。而河西的建筑尽管由于春涟河不得不通过两座轻盈的钢构桥梁和河东的建筑联系起来,但南北两翼的建筑与河东的建筑处理手法完全一致,有种“笔断意连”的感觉。整个建筑的南北两翼平行于申港大道并向东延伸,并在面向滴水湖(临港新城的中心)方向的端头以圆形平面相交汇,整个建筑沿申港大道的立面展开长度近400m。圆形端头的顶部是倒圆台式的千人会议室,它如同一缓缓托起的玉盘,与基地西侧尽端的高层建筑遥相辉映。位于入口主轴线上40m大跨的“门”面对入口广场,成为办公中心庄重、大气的礼仪通道,并且进一步强调了与航海博物馆对应的轴线关系。

而办公中心以“门”的形式处理入口可谓整个设计中的亮点。通过这两个“门”不仅使得环城绿带的景观空间“穿过”建筑,而且形成一种开放、亲民的政府建筑形象,反映目前政府和人民之间日趋紧密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解决办公中心的交通,建筑师在基地的北部设计了一条辅助道路,连接所有地下车库出入口、地面停车位、厨房货运出入口等。可以说,办公中心所有车辆均由此进出。基地南部除了礼仪通道外,为大片景观绿化,以保证建筑物主立面的完整性。

平面排布

办公空间的平面布局别具匠心地设计为双走道平面。设计之初,曾有一种担心,双走道是否浪费空间,或形成太多黑房间。但事实上,双走道的设计不仅使交通流线更灵活,而且十分方便地将设备用房、卫生间、电梯、楼梯间等辅助用房整合在一起,使管线排布更为紧凑,并为第五立面—屋顶设计的合理性和美观性埋下了伏笔。与此同时,一些小型会议室分布其间,合理的会议室尺度和排布在实际使用中不断得到各方好评。

双走道平面的另一大优点就是办公空间集中,且进深小、面宽大,自然采光充足。不受辅助用房、交通空间限制的办公室沿建筑外立面一字排开,建筑师根据业主的实际需要灵活设置分割墙,满足了大空间办公、小空间办公和领导办公套房(包含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区、秘书办公室等功能)等不同的办公用房需求。为了避免单调感,建筑师在办公室之间对应垂直交通的位置设计了开敞式的休息空间。这些临窗设置的休息空间大大提升了整体办公的环境质量,使环城绿化带不断地在视线上与办公中心相交汇,并为办公中心走道提供了充足的自然采光。

立面处理

办公中心的立面设计充分体现了gmp的建筑设计理念,即“简洁性,多样统一性,独特性,条理分明的秩序”。外立面整体采用“双柱”的设计手法,形成颇具秩序感的外柱廊,近400m长的建筑群立刻被统一起来。与此同时,部分空间楼板的外挑处理、以及室外逃生楼梯的设计又局部打破了“双柱”立面的单一性,使整个建筑群立面在统一中创造出多样。

幕墙设计

建筑外立面的柱和梁部分为浅色花岗岩离缝干挂幕墙,石材后面设有保温层、防潮层。整层高的玻璃幕墙由三部分组成,左右两侧为3m高的平推窗,中间为2.4m宽的固定玻璃扇。玻璃幕墙采用中空Low E玻璃,断热铝合金窗框。原设计考虑了外遮阳处理,实际建造过程中考虑到造价因素,改为内遮阳产品。整个幕墙设计充分体现了现代、节能的设计原则,以确保使用者在尽可能明亮的办公空间里舒适地工作。

第五立面

建筑师对于光与影的热爱在本项目中显露无疑,无论是入口大厅、或市民中心,还是千人会议中心都无一例外地考虑了顶部的自然采光。典型的gmp十字隔扇和着阳光一起洒落在各个公共空间里,为原本略显严肃的行政办公空间抹上了一笔温暖的亮彩。建筑、人与自然再一次拉近了距离。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化、高品质的办公建筑通常离不开大量的楼宇设备,即便是对这些设备的摆放,gmp的建筑师也不敢有丝毫的怠慢。正如前面提到的,建筑师在方案初期就已经预见到,将来会有许多设备堆放在屋顶上。为了保证最终建成的屋面效果,建筑师从方案伊始就将各种设备、管井尽可能地、整齐地集中在平面的中间区域。并且在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不断地和各个专业的设备工程师反复讨论、研究,控制设备用房和管井的尺寸、设备出屋面高度,以及立面上设备百页的位置与尺寸。最终各种设备、管井被有序地设置在屋面狭长、低矮的设备带中,建筑体从各个角度看都是十分的“整洁”、“干净”。实不知,这“整洁”、“干净”的建筑效果凝聚了建筑师大量的心血与汗水。

景观设计

从办公中心的景观设计中,不难看出德国设计师所特有的“理性的浪漫”。在自然风格的环城绿化带中,创造一个彰显机关办公特色的景观环境,成为本项目景观设计的基本定位。也就是说,要在自然风格和人工花园之间建立对比和呼应的关系。

基地南侧由大面积的草地覆盖,衬托办公中心的庄严与大气。理性的条状灌木丛平行于建筑物依次排开,开花植物、色叶植物点缀其中,呈现四季分明的效果。基地北侧则以疏林草地的概念向北与临港环城绿化带相连接,大面积的草地上人工造坡,小山坡上种植大树冠的乔木。由入口广场向北,至交通辅助道路相交汇的位置,设计有半圆形露天剧场,以景观设计的手法再次强化办公中心与航海博物馆的轴线关系。

南北两翼建筑体围合出宽敞的内庭院,内庭院的景观设计以水景、硬质铺地和缸栽开花植物为主,营造出宁静、舒适的小环境。在南北主轴和东西主轴的交汇处,以浅浮雕的形式设计了圆形“水眼”。薄薄的水面浮在刻有临港新城总平面的花岗岩上,通过水渠与春涟河相连,水流缓缓,成为整个项目景观设计的点睛之笔。

灯塔

办公中心位于与航运业紧密联系着的临港新城,建筑师在最初的设计草图中就构思了一座灯塔。既是景观设计的亮点,又表达了机关办公中心引领航向的寓意。灯塔高近40m,主体结构为十字钢构件,钢框之间为单元式挂件—玻璃砖,底部设有向上照射的射灯。灯塔内部每间隔0.5m,设计有供维修和保洁使用的钢质爬梯。夜晚,晶莹剔透的灯塔成为办公中心的守望者。

总体而言,南汇机关办公中心的设计从概念方案开始,就较好地把握并体现了新时代里的政府办公建筑所应有的气质—庄重、大气、亲民,并突破了目前政府办公楼的很多固有模式和套路,为类似功能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完全另一种的思路。从平面布局到景观设计,在各个设计环节,建筑师始终关注办公空间的最大载体—使用者的感受。充分体现出建筑师“理性的思维”和“人性化的设计”。同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大家为了将方案设计的构思一步步落实,仔细推敲,增强交流,坚持立意。拿建筑最终建成的照片和当时中标的效果图相比,大家便可体会到“完成度”这个概念中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项目概况

委托人:上海市南汇区政府,上海市南汇区城投公司

建设地点:上海市南汇区(临港新城内)

设计单位:gmp

用地面积:102 600m2

建筑面积:100 860m2,地上76 336m2,地下24 524m2

设计时间:2005年

建成时间:2008年

结构形式:主结构钢筋混凝土,局部钢结构

层数:5层

主要材料:主结构钢筋混凝土,局部钢结构,外幕墙采用花岗岩,Low-E玻璃,断热铝合金型材

项目负责人:Jörn Ortmann

建筑设计师:Meinhard von Gerkan

结构、电气、给排水、空调、机械: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SIADR)

合作设计: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SIADR)

景观设计:德国WES景观设计公司

合伙人:Nikolaus Goetze

摄影:Marcus Bredt(柏林)

项目团队:杨力,宋沫,付晨,Peng Xiange,HaoYanli,Evelyn Pasdzierny,Alexandra Kühne,

Barbara Henke

南汇信息化公交候车系统设计 篇4

南汇信息化公交候车系统设计, 主要是从南汇公交候车设施的现状提出问题, 并结合新城镇化建设中的发展要求及网络数据化时代带来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从新的城镇化的“以人为本”包括的两个方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出发及思考的。建设公共秩序下的“以人为本”的“智能化”、“信息化”的公交候车系统。

1) 课题的研究背景

根据社会信息、科技趋势等文献查阅及南汇相关地区的公交候车系统的实地调研, 发现公交候车系统与南汇地区居民的生活、出行及南汇新城镇化建设、经济发展等都息息相关。不健全的公交候车系统对南汇百姓改善其生活品质带来不少的影响。

2)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 公交候车系统作为城市文明与进步的象征, 其设计, 不能仅立足于简单的公车信息导向及候车功能, 更应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关注市民的行为、生理、心理、情感需求出发, 从广告商与政府的互惠互利的角度出发, 关注公共设施的城市文化性, 关注公共设施的商业价值, 设计成乘客方便使用, 乐于参与的公交车候车系统。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南汇地区居民对南汇乃至上海这个大都市的归属感与亲切感, 更有利于加快南汇新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提升南汇文化生活水平, 提高南汇在全市的综合竞争力。

3) 课题的研究方法

(1) 实地调研法:通过对上海中心城区及南汇地区的实地调研, 分析中心城区与南汇地区 (特别是边缘地区) 在公交候车系统上的差别, 分析两地乘客日常出行的方式、习惯及候车时所遇到的问题的差异性, 关注广告在公交候车系统中的投放情况及投放效果, 拍摄相关照片作为资料, 提出潜在的问题及总结南汇地区公交候车系统的设计来自各方面的需求。

(2) 桌面调研法:通过文献、书籍、网络、社会热点新闻, 了解南汇近几年新城镇化建设的方向及目标、了解“公交优先”决策, 了解“智能公交”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分析国内公交候车系统存在的现状、结合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的新观点、改善的方法等, 发现问题, 总结经验, 收集相关理论与实践依据。比较国内外优秀公交车候车系统优秀案例, 分析其设计中人性化、情感化设计的元素, 并学习。

4) 课题研究框架

首先是从对南汇公交候车设施现有问题的提出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其次是根据现实问题, 提出我们所有要建立的公交候车系统是符合大数据时代的发展的信息化、智能化的公交候车系统, 所以需要在公交候车设施中搭建城市生活信息平台, 然而要完善平台的搭建, 需要交互技术的介入。

1 南汇公交候车设施现状问题和前景分析

1.1 南汇公交候车设施现状问题

近几年来, 全国各地都开始把公交候车设施作为各城市的形象工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即使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 市中心的公交候车设施已相对比较完善, 但郊区的公交候车设施还并不理想, 如南汇地区一些非中心地带, 其相关的公交候车设施还是比较落后与不健全的。

1.1.1 基本候车设施不健全, 且使用率低下

据调研发现, 在市中心, 乘客流量较大的地方, 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属于城市形象首要展示区域, 政府投入维护力度相对较大, 各类公交候车设施才有可能全部得以使用。而像南汇城郊结合的非中心地区, 如夜间照明、广告显示屏幕等有的安装了没有投入使用, 有的装了破坏严重, 甚至有些地区有的根本没有安装。

1.1.2 广告信息量少、广告回报率低下

由于受到传统媒体单项传播的局限性, 像南汇公交候车亭中传统形式呈现的户外广告, 只能以视觉信息充斥公共空间, 但由于无法准确定位受众情况, 大众只能被动的接受大量无用的信息, 而无法主动的去进一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商品信息, 这样对于商品本身来说是错过了很多好的行销时机。从广告商的角度来说就是降低了广告回报率, 长此以往, 就出现了公交候车系统中的广告版面空白或只张贴公益广告的现象。

1.2 南汇公交候车系统设计的发展前景分析

南汇正以增强城市综合功能为原则, 着力发展新城、新市镇、机场、港口、轨道交通、铁路、磁悬浮车站等重点工程建设, 全方位向市区靠拢[1]。就目前南汇地区公交, 已拓展到76条公交线路, 1条轨交线路, 而浦东新区正在规划的“公交三级”模式, 南汇地区也是规划中的重要部分。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 我市的公交已进入到“智能公交”阶段,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我们的公交候车系统也将成为以数字化为主导, 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公交候车系统。

1.3 交互技术在南汇信息化公交系统设计中的前景的分析

随着新城镇化的进程, 以往公交候车系统中传统单项性的广告宣传带来的盲目的、缺少互动性的模式随着交互技术的到来会逐渐被淘汰, 越来越多的精准互动的媒体形式会陆续出现在南汇信息化公交候车系统中。

1.4 南汇信息化公交候车系统设计的可能性分析

现有的网络科学及控制技术在智能化公交系统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通过车载装置可以了解到行车过程中的各种状态及信息, 通过车辆信息中心对所收到的各类信息的加工处理并通过GPRS向电子站牌发送车辆位置及其他相关 (如天气预报) 等内容[2]。所以, 信息化公交候车系统中, 车辆实时到达更新及公交信息电子显示系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基于交互技术的研究成果已在设计领域得到了运用, 成为研究用户心理、用户体验及产品之间的有效桥梁[3]。目前已有的技术运用到多媒体设计、人机界面的设计方法大为普遍。所以将信息通过计算机后台处理, 多媒体界面的呈现, 实现乘客候车过程中的人机交互的操作模式, 为公交候车系统中增添了乘客体验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

如今的网络技术正符合人们日益改变的快节奏生活需求及生活观念, 人们所需的信息量也更大, 这也为公交候车系统中添加现代科技感极强的交互技术及多媒体操作奠定了基础。

2 南汇信息化公交候车系统设计的概念建立

南汇信息化公交候车系统是一套为了满足乘客在候车时心理上或生理上需求所产生的公共设施, 且结合信息时代的特性, 具有先进的交互技术及海量信息的“智能化”公共设施系统。不仅是为乘客候车提供遮风避雨的公共场所, 乘客更是可以通过便捷的操作方式, 在候车过程了解到各类的信息, 包括公车路线、广告、政府信息等等。此外, 公交候车系统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的一部分, 也是象征城市文化及城市精神面貌、文化特色的公共景观, 因此南汇地区的公交候车系统也将成为代表南汇文化的一种意向性的东西, 同时承接着上海整个城市的发展脉络及紧跟着当代科技发展的步伐, 是一个既具有现代科技含量又富象征意义或意向性的景观性现代化公共设施。

南汇信息化公交候车系统设计概念的构建主要针对几个方面。

2.1 基本功能的开发

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 结合候车乘客实际的客观需求, 公交候车系统中包含了几部分的基本功能性的设施。

2.1.1 车辆指示牌

公交信息的指示功能是公交候车系统中最为主要的功能之一。人们在出行时通过这一功能, 可以确认所处位置、索引公交线路, 了解首末班车时间, 合理安排出行路线及时间。这也是公交候车设施由来的初衷。

2.1.2 休息座

在公交候车系统中设置休息座位, 方便年长或候车时间长的乘客休息。特别是车站之间间距较大或者车辆班次较少的地方, 设立一个可以休息的座位对乘客来说非常人性化。

2.1.3 遮阳或避雨的顶棚

候车是总免不了遇到相对糟糕的天气, 或炎热或下雨。设置顶棚, 为乘客候车时遮阳避雨提供了方便。

2.1.4 夜间照明

夜间照明一方面为夜间乘客提供人性化帮助,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LED这项相对绿色环保的显示技术作为整个公交候车系统的显示装置将候车设施上的广告信息在夜间传递出去。目前在机场、机舱、火车站、巴士站、码头等各种公共交通工具上及大型广告牌等地方, LED被普遍地采用作为平板显示器以显示各类相关讯息。

2.2 交互技术介入

2.2.1 公共交通信息系统

1) 车辆到达实时更新及车辆路线查询系统

通过LED显示公交实时信息即将途径本站的公交车信息及其到站预计时间。显示屏还可以显示天气预报、广告、北京标准时间等多种服务信息, 以及后续的公交车当前位置情况、乘车人数等信息。

车辆路线查询系统。通过后台处理, 运用交互技术, 在公交候车系统的显示屏幕上采用分级化显示公交信息。一级目录显示为各线路名称, 二级目录显示为各线路车辆经过的各站点, 三级目录显示为各站点周边的各类信息归类, 四级目录则是进入各信息归类查询详细信息情况, 各级目录之间切换只需要点击屏幕即可实现。分级化显示方便乘客需求自主选择所要了解的公交信息并降低广告商的投资成本, 展现其“人性化”的一面。

2) 城市交通共用信息平台系统

开设真正服务于民的城市公交共用信息平台。这样可将公交信息服务模式从以静态信息为主的状态, 转变为以实时信息为数据基础的动态信息服务[4]。使城市居民可以通过公交信息服务制订有效的出行计划, 避免出现类似于“黄金周”一样拥堵的交通状况。

2.2.2 广告信息系统

公共设施的建设离不开广告的支持, 恰恰是因为广告商的介入支撑着长期被边缘化的公共设施的发展。

在公交候车设施系统中置入“广告交互式体验设计”是一种按照需求精确传播和获取信息的全新模式, 相对传统广告模式, 这样的新形式散播的信息更准确更有效。

而对于广告商来说, 都希望投入少, 效益大。“信息化”公交候车系统的广告版面是显示屏承载的, 由于采用数字显示技术可以同时由多家广告商同时承租, 而交互式的广告可以让候车乘客了解更多的广告信息。所以, 广告商不仅降低了广告成本, 潜在的收益在不经意间也增大了。

对于政府来说, 公交候车系统作为城市公共设施, 象征着城市的发展和文明。长期以来, 城市里的公共设施无一不是成了广告的载体。其主要原因是广告商成了公共设施投资的主体, 客观上弥补了市政的财政投入。因此, 公交候车系统中投入的广告商越多对市政财政投入越有利。因此, 在公交候车系统中增添广告信息交互系统, 对政府来说是让公共设施维护系统走上良性循环道路的好事。

1) 广告信息系统包含的内容

广告信息系统的内容十分广泛, 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包含各个方面的广告, 信息量相当大。乘客可以通过候车亭广告屏幕上的交互界面进入所感兴趣的广告种类或品牌信息。涉及面可以大概分为以下几方面:

从横向的广告种类可以分成:商品类、娱乐类、文化类、地产类、旅游类、培训类、出国类学等等, 为了满足各候车人群年龄都方便使用, 在后台规划交互系统时也可呈现各年龄阶段人群所需的广告类别, 见图1。

从纵向的广告本身涉及的信息可以分成:动态广告画面, 规格、型号、级别、功能、说明等等只要是与产品相关的都可以通过交互平台显示在人们面前。

广告信息系统就像把网站搬到了候车系统中, 人们通过屏幕触碰深入了解广告, 将商品进行对比, 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操作方式如同公交信息系统分级式操作。屏幕分成上下部分:上半部分为广告显示屏, 当没有人查询的时候显示屏中会滚动播出所有系统中的广告产品的动态广告画面;下半部分是各广告交互按钮, 触碰就可进入相应广告的世界了, 同时显示屏上显示该广告的内容。另外, 新型交互广告, 可以分成两部分:流动式广告及基本式广告, 真正做到广告精准化, 提高广告商的利益。所谓流动式广告, 就是随时发布最新广告促销资讯;基本是式广告, 则是发布相对固定的广告信息, 但两者都可以让乘客主动点击了解广告内容。操作如下:

第一步进入“商品类”广告即刻显示屏上就会显示该广告;第二步点击该广告画面, 即显示广告的各种纵向信息 (包括活动时间、产品功能、范围、产品规格等, 不一样的广告显示的纵向信息有所不同) , 见图2

2.2.3 政府信息服务系统

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有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事需要寻求政府的帮助, 然而由于各职能部门分的比较细, 老百姓未必能够准确的分清并找到相应的部门。并且, 像南汇并入浦东新区后原先的办公地点都已搬迁, 对于老百姓来说要找到相关部门又增加了难度。

公交候车系统中的政府服务系统主要涉及如下: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办理业务、办公地点、联系电话以及公开政务信息。主要以交互技术的方式呈现在乘客面前, 让乘客在短短的候车时间就能主动了解到所要办理事务的部门信息, 甚至有些问题通过该信息平台直接可以得到解决方法。这样一个平台的产生, 无疑符合新城镇化下的“以人为本”, 是在公共秩序下的人文关怀。

3 信息化公交候车系统在南汇地区的运用

根据实际需要, 信息化公交候车系统在南汇地区可分等级进行配置。在南汇中心地区公交候车系统设备相对齐全, 而人流相对少的地方, 配备基本的功能性设施即可, 严格遵循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另外南汇地区的公交候车系统作为南汇公共景观设施的一部分, 也将成为代表南汇文化的一种意向性的东西, 同时承接着上海整个城市的发展脉络及紧跟着当代科技发展的步伐, 是一个既具有现代科技含量又具意向性的景观性现代化公共设施。

4 结论

本文主要从新城镇化建设及大信息时代背景的角度出发, 对现有的南汇公交候车系统进行分析, 提出问题及重建的概念及意义。并着力于“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以交互技术为手段, 以现代化信息科技为支撑, 以满足南汇居民候车时的需求目标, 设计方便南汇地区居民以公交候车为核心、以获取各类信息查询为附加值、各类交通便捷对接的一体的人性化信息化公交候车系统。

参考文献

[1]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南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管理[J].上海市政公路电子杂志, 2009 (4) .

[2]智能化公交系统, 百度百科[OL].

[3]张成忠, 孔梅.交互设计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与未来展望[J].包装工程, PACKAGINGENGINEERINGVol.32No.8, 2011 (4) .

南汇地区 篇5

随着浦东国际机场、磁悬浮工程及洋山深水码头等重大项目的建成,南汇区成了又一片投资热土,仓储服务业和加工业将迎来一个建设高峰。这类投资的拟建建筑以轻钢结构或排架结构为主,具层次低、荷载较小、对地基承载力要求不高的特点,采用天然地基或进行适当的浅层地基加固是这类建筑首选的基础方式。而南汇区东南沿海处于地下水位高、土质软弱、河浜发育,且大部分场地为近代围海滩涂,上海地区常见的“硬壳层”很薄或缺失。因此,地基加固是该区域内拟建建筑基础面对的共同课题。如何选择适当地基加固方法,对拟建建筑的安全、经济及场地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2 南汇区东南沿海浅层土的分布特点

本文所指南汇区东南沿海区域主要是指东海镇—老港镇—新港镇—书院镇和芦潮港镇以东及南的大陆架,该区域属长江入海口东南前缘地貌,为冲海积平原,浅部土层为第四系松散沉积,可细分为两个地貌亚单元,即潮坪地貌(Ⅰ区)和河口沙咀沙岛地貌(Ⅱ区),两区划分基本以人民塘为划分界线。

Ⅰ区:其浅部地层结构为①层流塑、松散的围海填土,厚度0.5 m~4.0 m,其下部②3层为稍~中密砂质粉土或粉砂,上部有轻微液化的砂质粉土层,厚度3 m~4 m,②3层下卧层为③层淤泥质粉质黏土,局部夹砂质粉土,土质不均,厚度2 m~3 m,再下为④层流塑状淤泥质黏土层,厚度大于10 m。土层结构见图1,土层结构及一般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

Ⅱ区:浅部地层结构为:①层松散素填土或耕作土,厚0.3 m~0.5 m,②层(包括②1,②2)“硬壳层”,软可塑~软塑,厚0.5 m~1.0 m,其下卧层为②3层粉土或粉砂,可细分为两个亚层,上部颗粒较细为粉土,稍密,厚度4 m~6 m,局部具轻微液化,下部颗粒较粗为粉砂(局部达到细砂),中密,颗粒较均匀,砂质较纯,厚度2 m~8 m,分布不稳定;再下部为④层流塑状淤泥质黏土层,厚度大于8 m。土层结构见图2,土层结构及一般物理力学参数见表2。

3 主要不良工程地质现象的分布特点

1)无论是Ⅰ区还是Ⅱ区,表部地基土土质含水量均较高、孔隙比较大,土质软弱,均匀性差,地基承载力低,均一般不宜直接作为拟建建筑的基础持力层。2)浅部均有饱和粉土分布,其厚度有从北往南增厚趋势,厚度为7 m~11 m左右,Ⅰ区和Ⅱ区上部3 m左右性质均较差;下部Ⅰ区和Ⅱ区均为中密状砂质粉土或粉砂,局部达到细砂,分布均不稳定,特别是北部分布厚度极不稳定,均有从北往南增厚趋势,厚约2 m~8 m。本区域粉土具强度低、不均匀沉降及轻微液化、施工时有流砂现象等问题,不能满足工程需要,须进行地基加固处理。3)南汇区属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前缘地貌,为水网地区,明、暗浜较发育,但深度较浅,一般为自然地坪下3 m左右,浜底均为粉性土。4)本区域地下水均为孔隙潜水,水位埋藏较浅,且随季节变化。

4 本区域常用地基加固方法

4.1 换填法

根据本区域内浅层土的分布情况,对于Ⅰ区浅层土来说,如果采用换填法,基坑开挖工程量较大,费用较高,处理深度不足,故本区换填法基本不适用;而对于Ⅱ区,若②层土分布具有一定的厚度,如能够满足拟建物的荷载及变形要求,换填法可用于Ⅱ区内的明、暗浜区的加固处理。

4.2 桩基

桩基具承载力高、质量较易控制,但相对基础投资较大,对于荷载较大的拟建物较为经济合理,对于轻型建筑就显得基础费用较高,而不尽合理。鉴于本区域内浅部粉性土均匀性差、夹黏性土,并具有轻微液化问题,不宜作为桩基持力层。对于本区域的地基加固采用桩基,其基础投资的比例相对较高,而且没有充分利用区域内粉性土强度相对较好的特点,对将来区域内可能的拟建建筑,桩基的地基加固方法可能相对较小。

4.3强夯法

强夯法加固软弱地基,因其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效果显著、质量容易控制、经济效益好,得到广泛应用。强夯法适用于碎石土、砂土、一般黏性土、杂填土的加固,对于饱和粉土需辅以配合手段,如降低地下水或填石,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根据区域内浅层土的分布情况及场地地下水较高的特点,本区域强夯法可采用降水强夯和填石强夯两种方法。

分析Ⅰ区内浅层土的分布特点,宜采用填石强夯法,即在淤积土上填石形成硬壳层后强夯。

对于Ⅱ区浅层土层的分布特点来说,降水强夯和填石强夯均适用。因Ⅱ区表部分布相对较好的(2)层土,采用降水强夯更为经济,但对于Ⅱ区内的明、暗浜区的地基加固,宜采用填石强夯。

根据我院在同类型场地的试验研究,只要夯击能配备适当(2 000 kN~4 000 kN),强夯后土层的各种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原位试验的静探和标贯指标增长最为明显,土体强度明显增加而且趋于均一,其中地表下2 m~5 m间指标增幅最大,7 m以上各种指标有变化,7 m以下不明显。可见,对于南汇区东南沿海浅层土地基加固采用强夯法较为适宜,既解决了浅部土强度低、不均一的问题,而且可能消除浅层粉土的液化,若强夯能配备适当(2 000 kN~4 000 kN),处理影响效果深度与本区域内不良地质现象分布深度基本相适应。

5结语

1)南汇东南沿海浅层土地基加固采用强夯法较为经济适宜,但应根据不同表层土的分布情况,采用不同的强夯方案。2)应根据场地内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深度,采用不同的夯击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夯,可达到理想的效果。3)区域内的拟建建筑,宜根据其荷载情况及其设计参数,确定采用强夯法还是桩基进行地基加固,而换填法在本区域内仅宜用于局部处理。

参考文献

[1]DGJ 08-37-200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2]DGJ 08-40-94,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

[3]DGJ 08-11-1999,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4]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南汇地区 篇6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分析资料来源于全区4个艾滋病筛查 (中心) 实验室开展的各类人群检测, 包括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 (VCT) 、羁押人员检测、献血者检测、各级医疗机构术前检测/临床可疑检测/孕产妇产前检测、综合哨点监测 (性服务小姐及性病门诊就诊者) , 以及艾滋病防治综合信息系统的资料等。按《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 由各艾滋病筛查实验室检测, 初筛呈阳性反应的血标本经区筛查中心实验室复测, 结果仍为阳性者送上海市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确证。同时,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职人员对HIV感染者/AIDS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查明其可能的传播途径、传染来源和密切接触者, 并定期随访。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1997-2008年累计报告HIV感染者/AIDS病人83例, 其中AIDS病人9例, 死亡2例。83例中包括本区报告38例、外区转报21例、上海市监狱总医院报告24例 (该院自2008年从虹口区原址搬迁至南汇区, 疫情因此归口于南汇区) 。1997年报告首例HIV感染者, 1998-2001年间未发现报病, 2002起报告数呈逐年上升态势, 以2008年报告最多47例, 较2007年增加108.70%, 超过前10年报告数的总和。 (图1)

2.2 人群分布

2.2.1 性别及年龄

83例HIV感染者中, 男性58人, 占69.88%;女性25人, 占30.12%;男女性别比为2.32: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 但报告高发年龄组以20~39岁青壮年为主, 共报告60例, 占72.29%;最小为17岁, 最大为72岁。 (表1)

2.2.2 文化程度及婚姻状况

83例HIV感染者中, 以初中文化者为主39例, 占46.99%;其次为小学占33.73%, 高中/中专占8.43%;文盲及大专以上分别占6.02%、4.82%。已婚39例, 占46.99%, 未婚者占38.55%, 离异/丧偶者占9.64%, 不详者占4.82% (表2) 。

2.2.3 感染者户籍

83例HIV感染者中, 本地户籍36例, 占43.37%。外省市户籍47例, 占56.63%, 以新疆籍最多, 为19例, 占22.89%, 均为监狱总医院在押人员。其次为四川6例, 占7.23%;贵州4例, 占4.82%;云南、湖北、安徽各3例, 均占3.61%;河南2例, 占2.41%;江苏、江西、广西、湖南、重庆、辽宁及不详各1例。

2.2.4 传播途径及发现方式

83例HIV感染者中, 以静脉注射吸毒为主要传播途径39例, 占46.99%, 其中23例为监狱总医院在押人员;其次为性接触传播34例, 占40.96%, 其中28例为异性传播, 6例为同性传播;经血传播4例, 占4.82%;不详6例, 占7.23%。各传播途径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与2007年相比, 2008年报告的HIV感染者中经性传播途径感染上升200.0%。83例HIV感染者中, 本地居民感染者以性传播为主20例, 占55.56%, 其次为静脉注射吸毒13例, 占36.11%;外来人口感染者以静脉注射吸毒为主26例, 占56.52%, 其次为性传播14例, 占30.43%。

83例HIV感染者中, 主要的发现方式为羁押人员体检41例, 占49.40%;术前检查及临床可疑分别为10例, 均占12.05%;阳性配偶/性伴追踪、性病门诊就诊、孕产妇检查分别为5例, 均占6.02%;VCT4例, 占4.82%;献血体检2例, 占2.41%;输注血制品1例, 占1.20%。除羁押人员体检 (因监狱总医院搬迁我区) 外, 临床可疑病例2008年较2007年增加了一倍, 性病门诊就诊上升了200%, 孕产妇检查及VCT检测中均在近两年发现报告HIV感染者 (表3、表4) 。

2.2.5 AIDS病例

累计报告的9例AIDS病例中, 男性8例, 女性1例, 均为本地户籍。其中2002年报告HIV感染者1例, 2005年报告1例, 2007年报告4例, 2008年报告3例。以40~72岁年龄段为主, 占66.67%。均已纳入免费抗病毒治疗管理系统。

2.2.6 死亡病例

累计报告死亡2例, 男女各1例, 均为本地户籍。其中2002年报告HIV感染者1例, 死于吸毒过量;2007年报告HIV感染者1例, 死于血友病。

3 讨论

南汇区HIV感染者报告数持续增加。我区历年累计报告HIV感染者/AIDS病人83例, 其中2008年报告最多47例, 占累计数的56.63%, 较2007年增加108.70%, 超过前10年报告数的总和, 说明我区艾滋病流行情况日趋严峻。特别是近2年来, 每年新发现的感染者均为两位数, 并且有逐年增加之势。据2009年全市开展的疫情估计, 我区现存活HIV感染者179人, 而现在发现的感染者仅占估计数的46%左右, 仍有大部分感染者未被检测出来, 而感染者不能被早期发现是艾滋病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1]。因此必须继续扩大监测范围, 加大检测力度, 只有将更多的感染者发现出来, 进行告知、干预、追踪随访及治疗等系列管理, 才能有效的控制艾滋病在我区的蔓延。

我区以静脉注射吸毒传播为主, 性接触传播日益增加。因上海市监狱总医院自2008年搬迁至我区, 致使23例由于静脉注射吸毒感染HIV的羁押人员报告数纳入我区疫情, 使得静脉注射吸毒成为我区主要的艾滋病传播途径之一, 且以外来人口为主, 占56.52%。而暂时除去监狱医院疫情的话, 清晰显示性接触传播日益增加:2008年报告数较2007年上升200.0%, 其中2008年异性接触数超过前10年的总和。近年来, 我区通过同性性接触传播的感染者数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且我区2009年179例疫情估计数中有63例为男男性接触人群。依照目前发现的6例仅占1/10左右, 估计我国的男男性接触途径的构成比为7.30%[2]。因此必须进一步发挥区公共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充分利用艾滋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及一些非政府组织防治网络, 加强对吸毒人群、暗娼人群、男男同性恋人群等高危人群的宣传教育、监测检测和行为干预, 积极发展同伴教育, 大力推广安全套使用, 完善美沙酮门诊建设。

一般人群艾滋病病毒检出率出现增加迹象。临床可疑病人在1997~2004年间均未发现HIV感染者, 2005年我区首次在临床可疑病人中检出HIV感染者, 而2008年临床可疑病人HIV感染者报告数为6例, 是2007年的2倍。同样近两年来, 在孕产妇人群、术前检查人群及VCT人群中出现一定数量的HIV感染者报告, 使我区的HIV感染者发现方式增加至9大种。因此必须继续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及VCT检测咨询的普及宣传教育, 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文件精神, 如《上海市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实施方案 (试行) 》等, 明确各医疗机构职责与分工, 提供规范医疗服务, 加强人员培训及队伍建设, 进一步落实各项防艾措施, 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群艾滋病感染, 提高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施平, 李雷, 丁萍.江苏省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及防治对策的探讨[J].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 2007, 13 (3) :224.

上一篇:地震监测预报下一篇:油气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