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区农业

2024-06-27

垦区农业(精选十篇)

垦区农业 篇1

农业标准化是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 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通过制订一系列标准和实施标准, 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它把科技成果和实践经验整合起来, 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加以推广应用, 达到农业生产的高质、高效的目的。农业标准化一方面便于农民们操作, 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协调生态环境, 很符合中央倡导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垦区推广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

目前, 由于部分职工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不注意合理施用化肥、农药, 致使一些农产品化肥、农药的残留度超标, 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 同时也严重的破坏了环境, 在出口外贸方面, 由于一些农产品不符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质量标准, 屡屡引发贸易争端, 甚至被迫退出国际市场舞台。这种问题的出现, 其主要原因就是农业标准化工作滞后。因此,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 是当前垦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 农业标准化迎合市场的需求

在农产品短缺的年代, 农业经营者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农产品的产量上, 当时也主要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 然而,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 高产的农产品并不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一席地位, 而高质的农产品已在市场上取得主导地位, 农业标准化的生产、加工, 提高农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势在必行。

(二) 农业标准化使得农业执法有法可依

传统的农业生产、农产品主要以产量取胜, 而现代化的大农业, 要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农业标准, 包括产前、产中、产后, 而产量不再是评判农业效益的唯一标准, 有了生产、加工及产品标准, 在检测时就会有依据可循, 也能起到防治假冒伪劣产品的作用。

(三) 农业标准化能产生品牌效应

品牌为企业带来了巨大效应, 同时也是企业价值的延续, 品牌意味着产品定位、经营模式、消费族群和利润的回报。标准化农业生产的农产品有别于传统农业的农产品, 这可以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很好社会声誉。随着农业产业化“市场-示范区-农场职工”的经营模式逐渐清晰, 建立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创建出对市场颇具吸引力的名牌农产品, 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关键。

三、黑龙江垦区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

无可否认黑龙江垦区农业标准化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近些年来, 经过垦区各级的共同努力初步建立了农业标准化体系, 这使得垦区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粮食商品率不断提高。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 积极的消除绿色壁垒, 增强了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了认识, 加强了领导, 垦区各级把实施农业标准化纳入重要工作日程, 为确保农业标准化落实到位, 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可以看到, 垦区农业标准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 垦区在推广农业标准化的进程中, 还有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 推广农业标准化意识仍需加强

近些年来, 垦区各级对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工作一直十分重视, 曾多次下达文件、以及召开专项会议强调其重要性, 但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全垦区职工所认识, 许多农牧场职工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还只是处于了解阶段, 农业标准化生产还没有成为一种自觉、自发的行动。

(二) 观念落后, 与国际农业发展相脱节

首先, 农产品的农业标准化要与时俱进,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农业标准化要很好的与世界接轨、与国际接轨, 不能闭门造车, 几年前制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 不能一成不变, 要适应经济的发展, 要适应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其次, 垦区职工对农业标准化认识不够, 盲目的追求产量最大化, 忽略产品的质量, 缺乏动力和能力去执行标准。再次,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在WTO的新形势下, 缺乏合理利用相关条款保护出口农产品遭受的反倾销等不公正待遇后, 寻求法律保护的意识。

(三) 与国际上相比农业标准相对落后, 体系亟需完善

我国虽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等相关法律, 垦区也积极的按照国家标准去实施、执行, 但与国际上先进的农业标准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特别是环保、检测等标准。在国内按照相关标准生产、加工的农产品在对外出口时, 被认定为超标、不合格产品的情况时有发生。另外, 垦区农业标准化体系仍需完善, 首先, 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还不能完全与国际上接轨;其次, 垦区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并不健全, 如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体系、检测体系、监督体系、质量认证体系等仍需要进一步建设, 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

四、推广垦区农业标准化的对策

(一) 加大推广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力度

一是要在思想上推广农业标准化。垦区各级相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垦区农业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 增强全垦区对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在全垦区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践行农业标准化的良好氛围。二是要树立推广、践行农业标准化的先进标兵, 充分发挥榜样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推广、践行农业标准化的先进事迹, 总结在践行农业标准化过程中的先进经验, 对先进个人给予奖励, 肯定其为垦区推广农业标准化作出的积极贡献, 在其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带领广大职工运用先进的、标准化的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

(二) 增强学习农业标准化相关知识的意识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诚然垦区在推广农业标准化方面在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 但这并不能使我们沾沾自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面对目前国际上强有力的竞争环境, 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要与时俱进, 要充分发挥“北大荒精神”, 要学习发达国家在农业标准化方面的先进经验、要学会“拿来主义”, 去其糟粕, 把好的东西, 并符合垦区实际情况的东西留下, 这样垦区的农业标准化才会在世界的大舞台有一席之地。

(三)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完善垦区农业标准化体系

一是要根据近些年垦区农业标准的运行情况进行认真的研究, 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标准, 来修改和制定农业标准化;对于还处于空白的领域, 要认真研究, 并摸索着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二是要加大资金支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加大垦区农业标准化相关工作的资金扶持力度, 是实现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根本保障, 首先, 要提高垦区各级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认识, 积极的争取相关资金, 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使用计划, 其次, 要制定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预决算制度, 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 并通过决算总结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执行情况, 这样就能使得资金能够很好的用到相关方面。三是完善检测体系、监督体系、评价认证体系。首先, 要充分发挥检测、监督管理部门的作用, 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注重保持生态环境, 要杜绝破坏生态环境、过度开垦草原、林地、湿地等行为, 要按照科学的检测标准对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境进行检测, 对不合规、不符合标准化生产要求的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农业产成品、以及不按照要求操作的工作人员要进行督导;其次, 要建立、健全质量认证体系, 在国际上已成型的质量认证标准的基础上, 结合垦区实际, 制定出一套能适应国际经济发展需求的质量认证体系, 在垦区农业标准化作业下的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上, 体系的构建运行上都要进行质量认证, 这也是全球化的大趋势。四是要加强农业标准化人才的队伍建设, 目前世界各国经济上的相互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作为一种核心竞争力, 可以推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掌握农业标准化技术的先进人才是推进我国推广现代化大农业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垦区作为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先驱者, 不能忽略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 一方面要下大力气引进具有农业标准化先进技术、经验的人才;另一方面通过深造学习, 实地考察等方式学习先进的农业标准化管理经验, 以人才为牵引力带动垦区农业发展。五是抓好示范推广工作, 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因地制宜, 根据示范区的生态环境、农业特点, 按照预先制定的农业标准化进行农业生产、以及农业产品的加工工作, 尽快实现农业标准化由点到面的突破。实现农业标准化, 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要由点及面, 循序渐进, 重点抓好基地建设和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志惠, 陈彦彦.如何实现我国农业标准化与国际接轨—以黑龙江垦区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 2012 (14) :4-6.

[2]马德全.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现代化大农业[J].中国农垦, 2012 (11) :25-27.

[3]段正奇.垦区农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场经济管理, 2005 (5) :26-27.

[4]孙晓冬, 尚秀岩.农业标准化是垦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农场经济管理, 2005 (6) :18-19.

推进农业标准化 加快垦区农产品 篇2

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以建三江管理局为例

(鸭绿河农场那木斯来)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居民的食物消费总体上已经进入小康阶段,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总体上也已迈过温饱,进入小康社会阶段;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必将进入一个新的结构升级时期。也就是说,伴随着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进入小康阶段,城市居民的食物消费从小康阶段向富裕阶段转化,我国食品的供求方式也将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食品的增长方式将从过去单一追求数量的增长转变为追求食品质量与数量同步增长,特别是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长期以来国内外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频频爆光,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疾病相继爆发和传播,二口恶英、苏丹红、红心鸭蛋、上海多宝鱼、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屡次频发,不仅严重伤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和信心,而且更严重制约着食品产业的持续发展,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大多出在源头,即食品种子环节和养殖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缺失,集中表现在生产链、各环节不规范行为。

针对上述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垦区乃至全国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中的重点关注的问题,当前垦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高迫在眉睫,特别是通过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实现农产品生产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全程

标准化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科技含量,实现农产品生产到餐桌质量可追溯,为垦区建设国家安全食品生产基地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消费者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使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质量可追溯无公害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发展具有更广阔的市场增长空间和消费趋势。在这种形势下,探索建立一种符合与居民消费需求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相适应的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一、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内涵及可行性

1、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就是在农产品供应的整个过程中对产品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存储的质量保障系统,其目的是在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能够快速有效地查询到出问题的原料或加工环节,必要时进行产品召回,实施有针对性的惩罚措施,由此来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实质是对农产品实现“数字化”和“身份证”管理,即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建立数据库,将产地环境、生产记录、检测结果、销售流向等关键环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记录,从而形成“生产者一消费者一监管部门”的可溯数据链,消费者能对所购农产品各环节的信息及时了解,政府监管部门能对农产品进行质量监管、安全预警和统计分析,对发现的问题也可追溯根源。按照从生产地到销售地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档案登记制度,记录生产者以及基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田间管理、加工、包装等信息。只有建立可追溯系统,才能做到产品各个关键点可控,才能保证产品质量。有了可追溯系统,才能发现影响经营的根源,才能追查生产环节的质量信息,并予以迅速纠正。

2、农产品供给应附有真实可靠的质量信息,满足终端消费者对消费品的质量和内容标志认知权的需要。由于农产品的绿色品质具有信任品特征,因此为了让消费者认知农产品的绿色品质,需要匹配严格的质量认证制度等信息现实手段把农产品的绿色品质真实地显示和传递给消费者。

3、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有利于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质量的有效措施。

4、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增强产品竞争力,维护社会稳定乃至提高企业公信力。

二、建三江管理局推行农业标准化现状

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条件。多年来,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将其放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统筹考虑,通过农业标准化的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效益明显提高。一是农业标准化建设全面展开。二是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疫病防治体系基本形成。在全国第一个实现“农场群”整体绿色农产品追溯,在全国农区第一个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和国际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双体系认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推进到位。按照农业部和总局提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总体要求,利用我局资源、生态、规模、产业、科技、组织等优势,建立一套与国内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和保障体系,构建产品有标准、生产有规程、质量有追溯、市场有监测、企业有诚信的运行机制,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及相关产业发展。一是坚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化。在总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管局、农场将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纳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完善农产品服务到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二是坚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标准化。增加检

测手段,提高检测能力。以总局内建的部级食品质检机构为依托,以龙头企业和基地农场自检检测为基础,建立管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防检疫体系和覆盖生产基地与消费市场的监测网络,通过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建立管局农产品质量监测和农业生产资料监控系统,现已争取中央财政拨款378万元,管局又配套投入上千万元建设“检测中心”和“展示中心”,外网和装修现已完毕。三是农业品牌认证步伐加快。把农产品认证工作与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认证推进生产技术标准化的实施。全局认证有机绿色和无公害面积分别为40万亩、370万亩和1000万亩,在全国农业系统第一家完成了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垦区率先进行了GAP良好农业认证。四是坚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格局初步建立。农业标准化工作建立了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创建了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的质量追溯体系。旨在通过建立健全农业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可追溯,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水平和监管能力的目的。

三、对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垦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产业升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撑体系,牢固树立“高效、生态、品牌”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档升级”,不断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强化监管,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

竞争力。

1、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中,切实提高粮食主产区政府抓粮、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通过合理的价格调节、种粮补贴和技术指导等措施和手段带动和强化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设,提高质量追溯体系运行质量,从源头上有效杜绝农产品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实现农产品最终消费者“吃得安全,吃得舒心”。

2、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教育,加强对源头生产者质量安全教育与技术培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促使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施,从整体上带动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3、加快推进农产品种植环节规模化、一体化生产,减少种植环节获取信息的成本,提高质量追溯体系的绩效。通过合理有效的政策和形式,将众多而分散的种植户联合起来,降低追溯系统获取种植环节质量安全信息的难度,有效实现对种植户生产过程的监管。

4、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体系建设力度,实现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从实质上全面提升。

芳草湖垦区的自然环境与农业发展 篇3

关键词:芳草湖 自然环境 农业发展

1、芳草湖垦区的自然环境

1、1、芳草湖垦区的地理位置

芳草湖位于北纬44°18′55″~44°53′00″,东经86°27′00″~86°57′00″,呼图壁县城北49千米。芳草湖垦区地处准噶尔盆地南缘,呼图壁县境内,呼图壁河下游冲击平原上,农场场境总面积960平方公里。芳草湖农场是全国第二大、兵团第一大农场(全国仅次于黑龙江农垦总局红兴隆分局友谊农场)。

1、2、芳草湖垦区的地形

芳草湖是位于天山北麓的一个典型绿洲,地势总体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620米。境内地形平坦为冲积平原,由冲积扇、溢出带和冲积平原地貌形态组成,土壤肥沃,沙丘较少,星星点点,呈西北-东南走向。总体来看土质要优于呼图壁县的以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速效养分丰富,盐碱轻,土地平整,土质以壤土或輕粘土为主。

1、3、芳草湖垦区的气候

芳草湖垦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光照强烈,夏季日照时间长,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昼夜温差大,冬夏温差大,寒暑变化剧烈。受北部准噶尔盆地中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影响,冬季要比乌鲁木齐、昌吉要冷,气温要低3-5度,夏季则要比乌鲁木齐、昌吉要热,气温要高3-5度。最高气温43.1度,最低气温-33.8度,年平均气温2.9-7.3度。≥10℃以上有效积温3670℃,无霜期142~183天,日照2461~2994小时。降水气流是大西洋暖湿气流在西风的作用下,不远万里纷至沓来,但已属强弩之末了,并由准噶尔盆地的西北进入,导致风向多为西北风,但降水稀少,只是到天山以后,受到高大的天山的阻挡,在山地形成山地降水,所以芳草湖垦区的降水明显要少于沿天山一带。芳草湖的年平均降水量210毫米,但蒸发量1920毫米,属于干旱区。

1、4、芳草湖垦区的水源

芳草湖垦区的灌溉水源主要是呼图壁河和部分地下水。芳草湖垦区位于呼图壁河的下游, 呼图壁河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河流域部,是昌吉州境内第二大河流,年径流量4.562亿立方米,径流的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变幅很大,汛期水多,非汛期水少 。建有大海子水库设计库容量4 000万立方米,小海子水库设计库容量2 000万立方米。但是,这并不能满足芳草湖垦区的灌溉用水。尤其是农场在今年又新增耕地约6万亩,有些土地并不肥沃,是多年撂荒地。这主要是去年棉花价格上涨,利益的驱使呗。

2、芳草湖垦区的农业

2、1、芳草湖农业发展概况

芳草湖垦区有耕地53万亩,年种植面积35-40万亩,2009年种植面积为35万亩,预计到2012年,农场棉花种植将调整为20万亩,番茄种植面积为10万亩(2009年农场新建两座番茄酱厂,分别位于六场、三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为5万亩(农场计划新建一座酿酒葡萄榨汁厂),其他作物种植面积为1万亩。

2、2、芳草湖垦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

2、2、1、棉花种植

热量资源相对不足,无霜期短,春季气温回升缓慢且不稳定;秋季降温快,棉花易受早春及秋季霜害,是夺取棉花优质高产的障碍因子。

针对本区气候特点和多年植棉经验。99年以来,芳草湖垦区采取以“高密度种植”为基础的棉花“矮、密、早、膜、匀”配套栽培技术,积极推广早熟、丰产、优质抗病的棉花新品种,狠抓各生育期的关键技术措施,在落实和操作标准化上狠下功夫,使棉花单产逐年提高,并涌现出许多高产田。近年垦区皮棉单产300公斤以上。

2、2、2、番茄种植

加工番茄新品种“3155”、“新引98-1”、石红系列品种,自封顶类型,适宜肥力高且排、灌水方便的地块种植。生育期115天,采收期30~40天。株型中等,单株挂果40个以上,呈鹅蛋型,果肉厚0.9厘米,平均单果重103克,红色素含量15.38毫克/100克,可溶性固形物5.41%,高抗枯萎病、疫病、病毒病等,667平方米产8000千克以上。

2、2、3、葡萄种植

酿酒葡萄是一项新型的农业产业,也是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项目。葡萄酿酒公司提供上等的原料,酿造出优质的葡萄酒占领广阔的市场,种植管理选择石灰质砂性土壤和砾石土壤,沙壤土、壤土亦可。土壤盐碱总含量≤0.4%,pH值在7.0~8.3之间。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较丰富。种植小区规划为长方形:灌溉系统和道路系统设置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防护林设主林带和副林带,与道路、灌水渠结合设置,主林带与当地风向垂直,副林带又与主林带垂直。芳草湖垦区具有热量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等优越气候特点,因此葡萄品质优良,含糖量高、含酸量适中、色素和香味物质发育充分、成熟良好、病虫害轻,可生产优质绿色无污染原料,为优质葡萄酒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2、3、农业与白色污染

农业是芳草湖农场经济支柱,农业的发展中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可谓功不可没。地膜栽培对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效果显著,但随着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而造成的农田“白色污染”也日益严重。

所谓"白色污染"是指由农用薄膜、包装用塑料膜、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以上统称塑料包装物)的丢弃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由于废旧塑料包装物大多呈白色,因此称之为"白色污染"。农田“白色污染”引起土地板结,严重影响土地的透气透水性,严重阻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降低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地膜系高分子材料,在自然界需要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自行降解。不言而喻“白色污染”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农作物减产日以严重。

有人就建议使用可降解地膜,但是大多数可降解塑料地膜在一般环境中暴露3个月后开始变薄、失重、强度下降,逐渐裂成碎片。因此,应该做到:(1)进行地膜新技术培训,使广大农户认识到使用地膜的利与弊。(2)引导广大农户适时揭膜技术、机械拾膜技术。(3)建立废旧地膜回收站,做好全垦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要努力走出一条低消耗、无污染、高效益、可持续的新型发展路子。

3、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农业生产是人民依靠自己的劳动,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利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以获取生活资料的过程。农业生产比任何其他生产都更紧密地联系着和依赖着自然环境。农业活动必然引起地理环境变化。发展和环境是对立统一的。但是,农业活动干预自然环境的过程,应尽力消除或减轻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以保证对自然的永续利用。因此,这就意味着任何发展都不能自发地进行,而应该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以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目标。

自然环境制约农业的发展,芳草湖垦区的农业发展要受制于芳草湖垦区的自然环境。作为芳草湖人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发展农业,走出一条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环境、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把芳草湖建设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呼图壁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 自然概况

2、芳草湖概况

黑龙江垦区旱作农业与土壤水分调理 篇4

黑龙江垦区地理位置为北纬44°10′~50°20′, 东经123°40′~134°40′, 属凉温带至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北低南高, 为-5~4℃, 纬度年均温差0.8℃左右。1月份最冷, 月平均气温-30~-15℃;7月份最热, 月平均气温19~21℃, 年≥10℃积温由南向北递减, 由2600℃至2000℃, 纬度间积温差 (≥10℃) 为100℃。无霜期北短南长, 由100d至145d。季节特征为“冬长、夏短, 春秋两季不太明显”。年降水量450~650mm, 地理分布为东多西少、北多南少。降雨量随季节分布极不均匀, 冬季 (12~2月份) 约占3%, 春季 (3~5月份) 占10%~20%, 夏季 (6~8月份) 占65%~70%, 秋季 (9~11月份) 占16%~26%。干燥度为0.8~1.2, 按国际分类标准属于半干旱、半湿润雨热同季旱作 (雨养) 农业区。

2 旱作作物分布

随着“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 “以稻治涝, 以稻致富”方针的实施, 黑龙江垦区旱作面积已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95%下降到64%, 在旱作作物中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 麦类作物由过去的50%以上降至10%左右。黑龙江垦区2007年旱作作物面积140万hm2, 东、西部各占50%左右。其中麦类作物15.3万hm2, 玉米41万hm2, 大豆47.8万hm2, 经济作物、饲料35.9万hm2。

3 黑龙江垦区年际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及调理

黑龙江垦区农田土壤蓄水量盈亏值的时空变化规律:整个生长季全垦区0~50cm各层土壤蓄水量盈亏状况总体呈现东盈西亏的规律。春、秋季东部盈余较大, 最大盈余与亏缺之差值较大;夏季不仅呈现东盈西亏规律, 且亏缺区域面积增大, 程度加重, 最大盈余与亏缺之差值缩小, 土壤深墒相对稳定针对黑龙江垦区旱作 (雨养) 农业的特点, 在“土”上做好“水”的文章, 通过土壤耕作调节降水季节分布不均, 以满足农作物对土壤水分的需求及周年性基本平衡至关重要。土壤水分的动态与气候密切相关, 基本可分为5个阶段。

a.6~8月份此期正逢雨季, 为水分补充期此期降水除满足当季作物耗水外, 多余水分均贮于土壤水库中。此期土壤耕作, 夏收作物 (麦、麻、油) 收获后要及早深松蓄水, 耙碎整平保水, 为下年作物发芽出苗和苗期所用。中耕作物前期的垄沟深松要达标, 使其发挥巨大蓄水作用, 除满足本季作物中后期所需外, 亦可供下年苗期对水分的需求。

b.9~11月初此期为土壤水分平衡期。此期作物已成熟收获, 蒸发量逐渐减少, 为保存土壤水分, 切忌耕作过深, 即使浅层耕作也要采取保墒措施, 减少土壤水分散失。下年仍种中耕作物的, 可留原垄, 既抗旱又抗涝, 且节本增效。

c.11~2月份此期为水分向表层聚集期。多数年份地表积雪覆盖, 随着土壤冻结, 由于湿热反应, 土壤下层水分以汽态形式向表层聚集成固态冰凌状, 使表层土壤水分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对于开春后各种作物播种出苗十分有利, 在返浆期以前要及早耢地弥缝或压垄, 减少水分散失。

d.3~4月份此期为返浆期。由于表层开化, 水分由固态变为液态, 但由于下层未化冻, 水分难以下移, 大量涵在表层, 称为“返浆”。其强度与上秋降水多寡、冬雪大小、早春降水次数及雨量大小密切相关。此期要防止湿整湿播, 4月底5月初煞浆后, 要抓紧抢墒播种。

e.5月份此期为干旱期, 降水少、多风天, 春播阶段作业层次多, 故土壤水分蒸发量大, 多数地区会出现干旱, 尤其西部更频。此期田间作业要十分注意保墒, 争取一次播种保全苗。

4 采用相应节水农业技术, 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4.1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以改土、蓄水为中心, 通过平整土地, 修建各种形式的梯田、沟坝地和开展小流域治理, 加厚活土层, 减少水土侵蚀, 变“三跑田” (跑水、跑土、跑肥) 为“三保田”。这是黑龙江垦区蓄水抗旱、保持水土、实现农业稳产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4.2 改良土壤, 增施有机肥

采用秸秆还田、秸秆过腹还田、轮作绿肥等措施, 改善土壤结构, 培肥地力, 实现以土蓄水、以肥调水。研究表明, 在半干旱条件下, 一般以土壤含水量10%作为施肥效应的临界值, 在临界值以下随水分增加, 肥效越显著;在临界值以下, 磷仍有增产作用, 氮则呈负效应。化肥改撒施为深施, 利用率可达30%以上, 粮食增产20%左右。

4.3 推广蓄水保墒耕作技术

全面采用伏秋整地, 减少春整地造成的土壤水分损失, 充分合理利用自然降水, 蓄住天上水, 保好地下墒, 做到伏雨秋用、秋雨春用。目前一些地方采用秸秆覆盖, 也是有效的蓄水保墒措施, 不仅能防止蒸发, 有效地利用水资源, 而且能培肥地力, 一般比传统耕作保水率提高50%, 增产粮食20%。同时采用少耕法、免耕法和“坐水种”等技术, 都能达到蓄水和提高水分利用率的效果。

4.4 机械化旱作农业

垦区农业 篇5

构建黑龙江垦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间的关系问题,没有生态安全,系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讨论了黑龙江垦区构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基本过程和方法,提出了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质量和保护整治能力三方面23项指标在内的`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从发展循环经济、环境综合整治、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国土绿化、水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垦区与地方合作共建、健全生态安全建设领导机制等9个方面推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建设的途径和对策.

作 者:邹积慧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总局,黑龙江,哈尔滨,150036 刊 名: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7 5(3) 分类号:F323 关键词: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安全   资源   环境   指标体系  

黑龙江垦区高效农业发展新思路 篇6

关键词:农业,高效,新思路,黑龙江垦区

1 垦区农业发展目标

黑龙江垦区经过60多年的发展, 已经成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 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1.1 粮食商品总产目标稳定在200亿kg

粮食安全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数量, 二是质量。我国粮食质量问题较大, 土地有限, 多施化肥、农药, 使单产上去了, 但质量发生了问题, 土壤生态环境变坏了, 导致农业灾害频发。粮食安全重在提高粮食质量。

1.2 垦区进入世界五百强

进入世界五百强需要发展经济, 农业发展方向是:自然生态农业发展, 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向健康产业发展, 赚富人的钱。农业与医疗卫生产业是世界上最稳定的产业, 健康产业是赚富人钱的产业, 富裕人群有了钱向往健康长寿, 凡是与健康有关的产业都可以赚大钱。垦区分出10%的土地, 90%的职工, 目标是每公顷产值15、75、150万元, 26.67万hm2产值是400、2000、4000亿元。

2 垦区农业发展战略

2.1 少数人种多数地, 保证粮食安全

垦区农业经历了20世纪60~80年代技术起步阶段、90年代50亿kg商品粮基地建设起步到向200亿kg迈进阶段、现代科技组装阶段。现在需要发展自然生态农业, 大力开展生物技术的引进、消化、复制, 造土, 修复多年使用化肥农药破坏的土壤生态环境;用现代生物技术营养免疫, 搞秸秆还田、化肥进行生物发酵, 防灾减灾;继续发展机械化、数字化的现代化农业, 用少数人种多数地, 实现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 稳定粮食综合产能。

2.2 多数人种少数地, 发展高效农业

2.2.1 认识发展健康产业

21世纪是以人为本的世纪, 人以健康为本, 人类将追求心理、生理、社会、环境的完全健康, 健康消费成为时尚。健康产业是新兴产业, 有兆亿商机。农产品开发要围绕健康开发才有前途。

人为什么生病?是因为吃的营养不平衡, 会引起酶不足或酶不平衡, 会降低自身免疫功能, 成为引发疾病的诱因。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动物蛋白质摄入过多, 肉吃多了, 营养严重失衡, 会引起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癌症、糖尿病、风湿、类风湿等疾病。

华人陈昭妃博士在美国创立了营养免疫学, 倡导多摄入植物性食物, 含有较低的热量、胆固醇和脂肪, 它们富含植物营养素、多糖体、抗氧化剂等, 能很好地提高免疫力和预防疾病。提倡通过精确的营养提升人体免疫力, 运用自身与生俱来的免疫系统的神奇力量去抵抗无止境的病毒侵袭。肉类中没有抗氧化剂、植物营养素及多糖体。

人的健康是吃出来的, 吃什么健康?纵观历史, 中国一直是农业国, 90%多的人口世世代代从事农业种植, 历来以五谷 (大米、小米、麦、豆、黍等) 为主食、以水果、蔬菜以及牛、羊、猪、鸡一类动物为副食。理想的膳食结构是:碳水化合物65%~70%, 蛋白质10%~15%, 脂肪15%~20%。

五谷应改变加工方法, 由精加工变成粗加工, 去除添加剂。从营养平衡理论讲, 一粒种子可长出一颗小苗, 这就是营养平衡, 如果去掉皮和胚芽, 就不发芽, 营养是不平衡的。

吃天然食品, 不要吃人造的, 五谷连皮一起吃是吃的全价营养, 才有益于健康, 每天300~500g足够。

2.2.2 发展健康产业商机无限

现代科学理念, 食物是最好的医生, 吃素是长寿的秘诀, 更多地用食物代替药物, 用膳食获得健康, 用自然疗法代替昂贵医疗, 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功能性农产品商机无限。功能性食品含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酶类, 如抗氧化剂、植物营养剂、多糖类等, 能增强人的免疫功能。

20世纪农产品开发沿着从田间到餐桌顺序进行, 决定农产品生产的是农民, 而不是消费者。21世纪农产品生产的决定权将从农民转移到消费者手中, 农产品的价值最终体现在消费者需求中。“三高” (职位高、学历高、收入高) 人群追求健康长寿、快乐人生, 对食品要求更健康、更方便以及增加食欲的色、香、味等;在食品能否被消费者接受的衡量标准中, 反映质量、安全和有益于健康的部分越来越重要, 消费者要求食品质量要有透明度、可追踪性、功能性及生产方法。功能性食品及配餐食品将倍受欢迎。

农业健康产业是兆亿的产业, 关键在于生产功能性农产品和科学加工及健康营销。

垦区分出10%种植面积, 种植玉米、大豆、水稻、亚麻、荞麦、南瓜、燕麦、蔬菜、浆果、坚果等都可以开发成功能性食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经过科学加工, 实现公顷产值15、75、150万元, 职工才能富起来, 垦区才能尽快跨入世界五百强的行列。

3 农业生产问题原因分析

在农业生产中, 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使粮食产量大大提高, 但却忽视了其带来的对土壤和自然生态平衡及人身健康的损害。

使用农药是为了控制、消灭农业有害生物, 作物本身是不需要的。大量使用农药会使作物免疫功能下降, 营养不良, 生长受抑制, 品质差;而有害生物为了生存而快速进化产生抗性。

施用化肥破坏了土壤中有益酶, 致使土壤环境恶化, 不能为有益微生物提供营养, 有害生物群体增加, 植物免疫功能降低, 不抗病虫, 易感病等。化肥使作物快速增长, 细胞疏松, 抗灾能力弱, 品质差。

食肉促进了畜牧业的大发展, 导致了水源、土壤的污染, 危害了人类健康, 大量食肉是引起高血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诱因。

4 用生物技术造土, 恢复土壤自然生态

近20年来, 农药的概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由化学合成向生物发酵方向发展, 国外公司新登记的一大批农药是生物发酵混合物, 属功能性植物营养, 能平衡营养, 诱抗有害生物, 促进生长, 有抗灾减灾功能。植物化学免疫被植物营养免疫取代, 植物营养免疫是以营养为基础, 适当的营养可强化植物免疫系统的功能。

农业生产以土为本, 一切活动均应围绕着促进土地的土壤化作用, 充分发挥土壤的机能, 利用现代生命科学成果, 充分发挥土地自然潜力。万物生长靠太阳, 孕育生命靠土壤。

解决的方法是, 用生物技术恢复土壤的功能 (造土) , 给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平衡植物营养, 激发植物潜能, 诱导植物抗逆功能, 控制农业有害生物的危害;增加产量, 改善农产品品质, 增糖, 增加食味、与人类健康有益的酶类、矿物质、膳食纤维等。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 已经逐渐成熟, 需要加大投入, 国外成功的需要认真引进、消化、复制、组装和完善。

关于“用生物技术造土, 恢复土壤自然生态”, 岛本微生物农法最成熟。岛本微生物农法的引进与消化是解决我国当前农业问题最好的途径。用酵素菌技术发酵有机肥、化肥、矿物质等, 平衡作物营养, 滋养免疫系统功能, 使其运用自身的力量去抗灾减灾, 恢复正常生长发育, 解决高温、干旱、涝灾、低温冷害、药害、肥害、有害生物 (线虫、病毒病、虫害、病害、杂草等) 危害, 生产出优质高产、富含对人类健康有益的产品。

5 打造发达的流通系统

财富在哪里?在流通环节。流通环节有多少财富?有80%。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 这个时代信息是资本, 谁掌握了信息和流通, 谁就获得财富。

5.1 成立咨询培训系统

成立农产品开发培训系统, 这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 打造一支具有爱心、责任、付出的生产和营销的儒商队伍, 确保生产均质, 打造精品名牌, 参与国内、国际大流通, 使更多的个人、家庭在这个系统中成长、成熟、成功。系统运作的三个好处: (1) 通过培训可使大多数人的价值观相同或相近; (2) 形成协调一致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 (3) 集众人智慧, 创造出可被复制的成功模式。

5.2 研究可供复制的农产品生产模式

无公害、绿色、有机、功能性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已经成熟, 需要组织专家认真总结, 把复杂的生产工艺系统化、模式化、规范化、简单化, 使之易教、易学、易复制。

5.3 系统复制农产品生产模式, 确保产品质量

通过系统培训, 要求生产者学习、复制、不走样、照做, 才能生产出优质、同质农产品, 组织千家万户生产的农产品, 确保外观、品质、口感、食味相同。统一包装, 统一品牌, 在每一个包装盒上标记生产者的编号, 可追溯生产来源、生产质量, 明确责任。

5.4 打造生产、营销优质农产品航母, 挺进国内外市场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研究 篇7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黑龙江垦区

1 研究区概况

黑龙江垦区位于东经123°40′-134°40′, 北纬40°10′-50°20′之间, 横跨小兴安岭山麓,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 北到黑龙江, 东到乌苏里江, 东南到兴凯湖与俄罗斯为界, 西同内蒙古自治区相连, 南与吉林省眦邻。总人口166.8万人, 下辖9个分局、113个农牧场, 遍布黑龙江省24个市、30个县, 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基地。

2 研究方法与指标选择

2.1 研究方法

常用的标准化处理方法主要有“标准化处理法”、“极值法处理”、“均值化处理法”和“功效系数法”等。本文选用极差标准化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处理, 其公式为:

对于正指标, 采用上限效果测度。计算方法为:

对于负指标, 采用下限效果测度。计算方法为:

式中:xÁÂ为i评价单元在第j指标上的实际调查值。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一般有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组合系统分析方法等。本文选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作为一种客观的分析方法, 其计算结果比主观分析方法更有说服力。其基本原理为:

在有n个评价指标, m个被评价对象的评估问题中, 第i个评价指标的熵定义为:Á

设第j项评价指标的熵权wj为:

本文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来计算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其基本原理用公Á式表示为:

式中:Fi是第i个评价单元农业现代化水平指数;

2.2 指标选取

根据代表性、可行性、系统性等原则, 在分析对比国内外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4,5,6], 结合本地实际, 重点参考国内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 提出一套比较符合农业现代化变迁历程, 能客观地对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定量反映, 也切合黑龙江垦区农业发展实际。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由6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组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运用公式1-5计算得出黑龙江垦区2000-2010年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值。具体见图1。

4 结论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处于不断增长趋势, 2000年为28.75, 2001年就已经处于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2002-2005年综合指数数值不断提升, 2006年即为农业现代化的初步实现阶段, 一直持续到2010年。

黑龙江垦区农业发展较快的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1)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产业结构有较大改善。黑龙江垦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同时, 在产业结构方面, 第二、第三产业增长较大;非农劳力比重提高。由此可见, 非农产业是农村发展的支柱, 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2) 农业生产水平有较大提高。反映农业生产水平的耕地产出率, 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大。 (3) 农民收入增加, 消费水平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收入增长推动了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的改善, 恩格尔系数大幅度下降。

同时可以看出:制约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 (1) 基础设施与物质投入不足。单位耕地农机总动力较高, 但每公顷耕地用电量较低, 说明了垦区家庭农场改革后, 许多大型农机具闲置的现实。因此应完善投资结构, 特别要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中的主体作用, 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 黑龙江垦区发展水平仍显滞后, 非农劳力比重偏低。因此, 应调整黑龙江垦区农业产业结构,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带动黑龙江垦区农业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 (3) 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造成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与农业生产效益不协调, 农民没从生产提高中获得相应的利益。 (4) 农业科技水平不高, 科技人员波动较大。农技人员在农业劳动力比重较低;农民教育水平不高, 特别是职业教育不够, 从而使农业科技贡献率不高。 (5) 农业环境问题突出。自然灾害成灾率仍很严重, 水土流失问题需进一步加以治理。

参考文献

[1]傅伯杰.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 1997, 12 (2) :112-118.

[2]高志强, 刘纪远, 庄大方.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 1998, 40:25-29.

[3]张殿发, 黄奕龙.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分析[J].农村生态环境, 2000, 16 (2) :45-48.

[4]尹叶红.张掖市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及战略构想[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 2005:12-14.

[5]马秋芳.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 2008:16-17.

垦区农业 篇8

粮食安全生产需要及时、准确地了解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以及预测其产量。水稻在我国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产量位居全国三大粮食作物之首。因此,了解水稻的种植面积、长势以及产量具有重要意义[1]。该研究利用ERDAS IMAGINE和ARCMAP软件,以提取黑龙江垦区建三江分局水稻为例,结合Landsat TM遥感数据和1∶5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根据遥感影像的颜色、纹理、形状等信息,来提取水稻种植面积信息,同时为水稻估产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农业遥感技术的引进为垦区的粮食生产提供一个战略性的支持,为农作物种植面积信息的提取带来方便。

2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选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的建三江分局。建三江分局位于祖国北部边陲的三江平原腹地,总面积1.24万km2,占黑龙江垦区总面积的22%。因地处祖国最东方,又以盛产绿色优质水稻闻名,故有“东方第一稻”和“中国绿色米都”之誉[2]。该研究以建三江分局15个农场中的七星农场、前进农场、红卫农场为研究对象,进行2006年水稻种植面积信息的提取。

3 卫星影像数据与应用软件

研究中收集到建三江分局2006年5月26日和8月30日共2期遥感影像,综合考虑云层覆盖影响undefined和研究区物候历差异,选择了8月30日遥感影像进行相关信息提取研究,以5月26日影像进行辅助提取面积,投影方式为Albers等积投影,椭球体为Krasovsky。该研究使用的软件为ERDAS IMAGINE、ARCMAP和ARCVIEW。运用综合分析分类方法,结合遥感影像的目视解译和实地调查验证,对水稻面积进行信息提取。

4 水稻种植面积提取的过程

该研究的Landsat TM影像合成是4、5、3波段合成,采集数据时间是2006年8月30日,利用ARCMAP软件对所获得的农场影像进行水稻种植面积信息提取。在ARCMAP中打开要进行提取种植面积的影像,然后再叠加该农场的地形图和农场的土地利用图。利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进行分类。以提取建三江分局的水稻种植面积为例,首先应将地物的大类分开,即先把水体、沙漠、裸露的土壤、成片的森林和农田分开。然后,根据识别的要求,再进行细分,即将农田分为旱田和水田。在作物未封行时水田光谱反射率明显不同于干旱地,当作物已封行时,叶片遮得几乎一点也看不见来自水田表面的反射光谱,提取时需借助农业方面的常识,如水田多分布于地势低平的水网地区,田块比较规则并配有渠道等灌溉系统[3]。在提取2006年8月30日影像里的水稻时,水稻在影像上的颜色容易与其它作物在影像上的颜色混淆,对此可以把2006年5月26日这个地区的影像拿来进行叠加分析,最后再综合分析,确定是什么作物。如果确定是水稻,就把它沿这这个区域画下来,然后保存。按照这样的方法把七星农场、前进农场、红卫农场2006年水稻种植区域初步提取完成。

农作物的种植在一定时期内往往会有一些改变,例如水田改旱田或者旱田改水田等变化。另外,由于TM影像上有时会出现“同谱异物、同物异谱”现象,面积提取工作人员经验不足,本身影像可能部分被云遮盖等原因,造成难以准确地提取出水稻。为了提高提取精度,还需要去实地考察,即进行野外验证。主要是对有疑问的区域使用GPS采集数据,采集数据是点、线和面相结合的数据。取得野外样方数据后,在ARCMAP上和TM影像套合,参照样方数据对提取的水稻信息进行修改,最后在ARCMAP中把SHP格式的文件转换为COVER文件,再把COVER文件在ARCVIEW里面打开,利用ARCVIEW属性模块统计出最终的水稻种植面积。

5 结果分析

5.1 利用综合分析分类方法进行水稻种植面积信息提取的优势

在水稻面积提取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以下2个问题:①由于水稻是绿色植物的一种,这样它就容易与其它绿色植物相混淆。对此,可以通过在水稻发育前期获取一景影像来区分水稻和其它绿色植物。但由于水稻前期的叶面积比较小,这时稻田地里的水面会漏出来,会导致将水稻误认为水面。这又需要根据水稻发育后期的影像来具体综合判别。该研究在水稻提取中应用的是2006年5月26日和8月30日共2期遥感影像,分别对应水稻生长的前期和后期。对照2个时期的影像进行综合分析,既可以避免将水稻误判为其它绿色植物,也可以避免误判为水面。②“同谱异物、同物异谱”问题。这是由于植被的光谱特征曲线具有相似性,不同类型植被的光谱特征曲线会发生重叠或交叉。对此可以利用GPS布设的样方进行误差纠错,同时参照地形图、土地利用图,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保证水稻的提取精度。

5.2 提取结果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农场界的精度平均在98%以上,从表2中可以看出提取的农场水稻种植面积精度平均在97%以上,从表3中可以看出样方的精度平均在97%以上。误差分析:①2006年TM影像有云的干扰,在去云的处理中,容易使原来的图象失去原来的真实地物。②水稻田里的一些小地物影响对水稻面积的计算,通过遥感解译出来的数据包括小于一定宽度的沟渠、道路、林带等小块地物,这些小块地物遥感光谱信息被包括在作物光谱信息之中,不能被识别,因而使被识别的水稻中含有了非水稻地物,在提取面积时会产生误差。③遥感解译出来的数据包括水稻田里小于一定面积的沼泽地、草地等零星地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利用TM影像进行水稻种植面积的提取是可行的,这种研究方法对监测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监测对云的要求十分苛刻,所以用TM影像来监测还有一定的难度和局限性。

6 讨论

上述水稻种植面积提取研究表明,运用综合分析分类方法精度在97%以上。这样以TM影像为遥感信息源,结合地形图、土地利用图等数据,运用综合分析分类方法实现水稻种植面积信息提取和垦区年鉴对比的精度是比较高的,达到了比较准确地监测水稻种植面积的目的。该研究中使用的TM影像分辨率是30m的,在提取水稻面积过程中,对于稻田中大于15 m的沟、渠、路和田埂,已通过其它辅助技术措施将其扣除了;而宽度小于2m的沟、渠、路和田埂,在北方耕地的概念中是被划分在耕地的范畴里的。这样,大于2m而又小于15m的沟、渠、路和田埂就可能被误解译为水稻。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提取的精度,采用高分辨率影像和建立专家数据解译库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福民,黄敬峰,王秀珍.基于穗帽变换的TM影像水稻面积提取[J].中国水稻科学,2008,22(3):297-301.

[2]三江有线[EB/OL].[2008-09-01].http://www.san-jiangyx.com/html/guanyusj.htm.

[3]侯淑涛,刘佩茹.遥感基础与应用[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出版,2001.

黑龙江垦区低碳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篇9

低碳农业发展优势:

1.1 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势

黑龙江垦区总面积5.43万平方公里, 占全省土地总面的12.2%。位于世界闻名的黑土带上, 是我国三大垦区之一[1]。目前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国有农场群, 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基地。2012年黑龙江垦区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140亿元, 同比增长30.3%, 粮食产量达到432.6亿斤。

1.2 农业生产条件优势

黑龙江垦区具有较强的土地集聚优势。土地大面积实现规模化经营, 可以充分发挥土地聚集效应所产生的优势, 使生产者之间形成统一的低碳行为, 有利于生产方式的改变;同时, 有利于各种生产资料的统一供给、分配, 实现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 防止土地分散所形成的各种资源的浪费, 是低碳农业前期发展的基础。

2 垦区低碳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2.1 碳化生产资料投入呈现出逐年增长态势

随着黑龙江垦区耕地面积的不断上升, 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的使用数量不断增加, 从而使农业碳源量得以增加, 违背低碳农业发展的原则。所以, 提高上述农用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 就成为后期垦区低碳农业发展的关键。

就农机而言, 机械化生产是目前现代农业发展中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环节之一, 垦区农机总动力的不断增加将直接增加柴油等碳源量较大的资料的消耗, 或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低碳农业的发展。[6]

以化肥和农药而言, 根据垦区总耕地面积及化肥施用量计算得出2011年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平均施用量为394.055公斤/公顷, 虽然低于我国平均水平434公斤/公顷[2], 但高于2005年垦区304公斤/公顷的水平;农药的单位耕地面积使用量也从2005年的3.9公斤/公顷增加到2011的5.3公斤/公顷, 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

就农膜而言, 虽然2010年垦区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已达到95.9%, 但随着农膜使用基数的不断增加, 仍会使其残留土壤中的数量增多, 从而破坏土壤结构, 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 致其减产。

由上分析, 如何降低及控制碳源含量较高的农用生产资料的使用, 成为后期垦区发展低碳农业要解决的首要问题[5]。

2.2 垦区低碳农业技术及发展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于国内低碳技术水平不高, 仍面临很多核心技术难题, 且国际间还存在低碳技术合作壁垒。而对于垦区而言低碳模式发展不仅存在一定的技术困境, 而且其有效的模式路径也处在不断探索的道路中, 所以, 如何进一步突破提高垦区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壁垒, 建立适合垦区低碳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 成为今后垦区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 黑龙江垦区低碳农业发展路径选择

3.1 实现低碳农业的主要技术路径选择

3.1.1 减少碳化生产资料的投入。

一是大力开发及推广低碳型农机的使用。首先应加大力度研究开发先进的经济实用的低碳型农机产品, 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 提倡使用耗油率低、作业效率高、安全性能有保证的农机具, 其中以大面积试用推广释放含碳气体总量低、节约总体燃料费用、作业面积广、符合生态低碳环保的低碳航化技术为主。其次, 根据作物的种植面积、农机保有量和作业情况合理配置农机数量, 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综合效益, 使之成为减少碳排放量的有效途径及措施。二是减少传统农药及化肥的使用。应加大力度提高生物有机肥、生态肥的施用量, 减少化肥使用过程中碳的排放量, 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化石燃料的施用量。

3.1.2 继续大力推进农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与创新

过剩的化肥、农药的生产与施用是农业丧失碳汇作用而成为碳源的主要原因[4]。因此, 在现有基础上要大力推广农业节能减排技术, 重视对低碳农业的技术开发和研究, 包括能源、环境、建筑结构、给排水、绿地等碳减排与扩碳汇技术的集成应用研究。

一是继续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 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 满足作物的需要, 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 提高作物产量, 改善农产品品质的目的。

二是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 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 用农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地表, 从而减少农机耕作中各种生产资料的耗费及翻耕土壤过程中的碳排放。

三是加强节水灌溉和水资源管理。使用先进的节水灌溉系统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对于水田而言, 在进行土地平整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农艺节水技术, 加大力度推广成本投入较低的、经济效益较高的水稻节水自控灌溉系统。对于旱田而言, 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农业技术, 最大限度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可减少灌溉中的用水消耗, 大大减少农业生产成本, 从而节约了灌溉用能, 有利于低碳农业的实现。

四是大力加强无公害农药技术的研究,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无公害农药对人畜及各种有益性生物毒性小或无毒, 在外界环境中易于分解, 不易造成对环境及农产品的污染。无公害农药技术的研发普及, 可以实现农产品增产与环境保护的“双赢”[3]。另外, 还应在农业的多领域推行低碳技术, 以技术创新为依托, 实现垦区低碳农业的发展。

3.2 实现低碳农业的主要模式路径选择

3.2.1 大力发展各类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 进一步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

垦区应进一步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 发展各种作物及农机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同时, 扩大现有农业专业合作社及协会的合作规模和合作内容, 引导不同专业合作社围绕发展低碳农业进行经营合作, 实现集约化生产、经营, 提高效能,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并化解农业风险, 助推垦区低碳农业的实现。

3.2.2 依托现有的绿色产业带动低碳农业发展。

垦区可依托北大荒米业、北大荒丰缘麦业、九三粮油工业集团等重点龙头企业, 加快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 保证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安全, 通过现有的绿色产业体系可以在产业链下游对农业生产形成一定的约束, 形成低碳农业与低碳产业的相互制约与联动机制, 从而促进垦区农业向低碳化、可持续性的现代大农业的发展方向发展[6]。

参考文献

[1]黑龙江农垦总局统计局.黑龙江垦区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130-160.[1]黑龙江农垦总局统计局.黑龙江垦区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130-160.

[2]孙红霞.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30 (5) :98-99.[2]孙红霞.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30 (5) :98-99.

[3]马晓旭.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困境及出路选择[J].经济体制改革, 2011, (5) :71-74.[3]马晓旭.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困境及出路选择[J].经济体制改革, 2011, (5) :71-74.

[4]严立冬, 邓健远.论生态视角下的低碳农业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12) :40-41.[4]严立冬, 邓健远.论生态视角下的低碳农业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12) :40-41.

[5]黑龙江省农垦总局.2012年总局党委扩大会议报告[R].黑龙江农垦总局, 2012.[5]黑龙江省农垦总局.2012年总局党委扩大会议报告[R].黑龙江农垦总局, 2012.

垦区农业 篇10

1 垦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迫切需求

黑龙江垦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垦区目前在保护性耕作、良种繁育、模式化栽培、农业航化作业等新技术应用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但是, 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外在因素不断要求农业科技成果加快转化步伐;同时, 农业增产增效、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也迫切需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手段。

2 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

2.1 科研与推广一体的美国农业科技体系

在农业科研与推广一体机制下, 美国科研机构既从事科研也从事推广, 既能将科技成果迅速传递给农民, 也能迅速反馈农民的实际需求, 保证科研成果符合农民的实际需求。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商业组织的参与, 大型的跨国农业技术公司 (如杜邦公司、孟山都公司等) 通过强大的营销网络, 解决了农产品销售及为农户服务的问题, 实现了高科技产品与市场的良性循环。

2.2 以农协为基础的非政府农技推广模式

这类推广体系以法国、日本为代表。法国把原来由政府承担的推广工作交给了农民组织和行业协会, 并把农业推广职能拓宽为“农业发展”, 即从技术拓宽到农业、农村的综合发展。日本农协自下而上分为三个层次, 每个层次的农协还分为综合农协和专门农协两类。农协在宏观上通过对农业自然条件进行研究、分析, 为农业经济结构和种植业结构的合理化提出意见;在微观上根据各户的实际情况, 研究制定农业生产与经营计划, 并给予具体指导。

2.3 国内主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中心的转化模式主要依靠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 采用指令式、指导式和两者结合的方式协调各方, 运用行政力量调节成果转化过程, 对于基础性、公益性成果转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以企业为中心的转化模式主要通过企业使科技成果供需双方得以互动交流, 实现供需平衡, 市场前景好、效益高和能够迅速开发应用的科研成果得以迅速推广。以农民合作组织为中心的转化模式以适用性较强且成本相对低廉的技术为重点, 对周围农民的示范作用较大。以农业科教单位为中心的转化模式因从事推广的主体素质较高且临近技术源区, 中间环节少而时效性高, 所以成功率增大。

3 垦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3.1 完善产学研合作模式

在场县共建、农业科技合作共建的基础上, 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方式, 促进北大荒集团所属企业、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等机构与省内外相关单位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部门, 逐步成为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主体;科研单位利用自身优势, 参与企业技术创新, 加快农垦企业的创新能力;科研单位承担的农业产业化的科技项目与农场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相结合, 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也提高园区建设水平。

3.2 加强与农业合作组织的合作

垦区农业合作组织近年来发展迅速, 在规模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突破。农业合作组织拥有较大的组织体系和一批主导产业, 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引导作用。农业科研机构通过与农业合作组织合作, 准确把握市场需求, 调整农业科技研究的方向, 调动农民吸纳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性, 使他们成为未来农业科技推广的中坚力量, 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3 加强农业科研机构自身建设

农业科研单位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逐步发展科研、生产、推广为一体的机构。通过与企业共同研究和普及研究成果开展合作, 加强科研项目的市场化程度。加强科技成果交流平台建设, 积极与国内外先进农业科研机构合作, 沟通垦区内外农业科技信息。培养专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的人才队伍, 形成一只具有敏锐的项目判断能力和强大的组织实施能力的队伍。

参考文献

[1]郑江波, 崔和瑞.中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广模式比较及借鉴[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 (1) :14-16.

[2]管远红, 赵旭庭, 王健.日本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江苏农业科学, 2011, 39 (6) :21-23.

[3]陈志英, 敦成园, 玛丽娜, 等.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农学通报, 2014, 4 (4) :104-108.

上一篇:人外周血下一篇:大体积承台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