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外周血

2024-06-27

人外周血(精选七篇)

人外周血 篇1

1 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1.1 传统方法

提取DNA传统方法按照《分子克隆实验指南》进行[8], 该法是Stafford和Blin根据Cross-Bellard等方法改良而成。

1.2 改良方法

改良方法所用DNA小量抽提试剂盒 (纯化柱式) 购自碧云天生物技术研究所。

1.2.1 全血的运输及保存

提取DNA的全血需用EDTA抗凝, 用量为2mL或以上, 运输过程中应避免采血管反复颠倒和 (或) 强力震荡等, 以免发生溶血;取回的全血4℃保存待用, 一般存放时间不宜超过24h, 以免影响DNA的提取;如需长期保存, 可将其保存于-80℃低温冰箱中 (经低温保存后的全血提取DNA需要较长的操作时间) ;全血在保存过程中应避免反复冻融。

1.2.2 实验前期准备

DNA提取过程中, 操作人员需穿戴实验服、口罩和手套, 实验所需移液器、枪头、EP管和Eppendorf管等实验耗材需经高压灭菌消毒, 并提前预热水浴锅和恒温箱。

1.2.3 血清的分离及注意事项

实验开始前, 首先要详细记录每个采血管对应患者的基本信息, 将标记好的采血管置于离心机中, 离心条件:4℃、1000rpm、5min;离心后抽提上层血清, 置于-80℃低温冰箱留存待用;血清分离时, 操作人员动作要缓慢, 操作时尽可能抽净上层血清, 保留中间层的白细胞和下层的红细胞;初学者操作时不可过分追求吸净上层血清, 以免将中间的白细胞层吸走而影响DNA提取。

1.2.4 红细胞的裂解及注意事项

本文以采取2mL全血提取DNA为例, 向吸去上层血清的采血管中加入红细胞裂解液5mL, 用一次性吸管或移液器反复吹打, 8min后将其置于离心机中, 条件为:4℃、1000rpm、5min。可重复一次。离心后弃掉上清液, 加1mL红细胞裂解液, 用一次性吸管吹匀, 转入已标记好的1.5mL Ep管中, 裂解5min, 离心 (条件同上) , 弃上清液;以上步骤操作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5min (离心时间不计算在内) 。

1.2.5 DNA的提取及注意事项

向Ep管中加入PBS缓冲溶液1mL, 用移液器或一次性吸管将沉淀打散至絮状, 离心 (条件同上) , 离心后弃上清液, 加入200μL PBS缓冲溶液, 涡旋摇散沉淀至絮状, 加20μL蛋白酶K, 立即涡旋混匀, 然后加裂解液B 200μL, 立即涡旋混匀;此步骤应注意不可把蛋白酶K直接和样品裂解液B混合, 加样过程中要注意防止样品及试剂的污染。

后将Ep管置于70℃恒温箱中10min, 恒温后加入200μL无水乙醇, 立即混匀;将Ep管中液体用移液枪转入标记好的DNA纯化柱中, 此过程必须将沉淀全部转移到DNA纯化柱中, 否则会严重影响DNA提取效果。接下来将DNA纯化柱置于废液收集管上, 离心, 条件:17℃、8000rpm、1min。离心后弃废液收集管内液体, 并回收废液收集管;后向纯化柱内加入500μL洗涤液Ⅰ, 离心 (条件同上) , 离心后弃废液收集管内液体, 回收废液收集管。加入600μL洗涤液Ⅱ, 离心, 条件:17℃、12000rpm、1min;离心后弃废液收集管内液体, 回收废液收集管;空离一次 (条件同上) , 离心后弃废液收集管。

在DNA回收过程中我们采用两步法, 充分回收DNA, 将DNA纯化柱转入标记好的第一组Ep管中, 加60μL水, 置于水浴中, 条件为55℃、3min, 水浴后离心 (条件同上) , 离心后将Ep管放入-80℃低温冰箱保存待用;将DNA纯化柱转入标记好的第二组Ep管中, 加60μL水, 置于水浴箱中, 条件为55℃、3min, 水浴后离心 (条件同上) , 离心后将Ep管放入-20℃冰箱保存待用;实验器材使用后均需酒精擦拭消毒。

1.2.6 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 使用移液器吸取试剂时不要把移液器枪头伸入液体过多, 以刚刚没入液面为宜, 保证能吸到液体即可, 避免造成浪费。PCR实验精度较高, 加入试剂量多为微升计, 如移液器枪头伸入试剂过多, 粘附于枪头的试剂就会较多, 会导致实验试剂的极大浪费。

2 DNA样本的质量

为了获得更多的DNA样品, 实验过程中采用二次洗脱法以增加DNA产量, 第二次洗脱可以获得第一次洗脱时50%~80%的DNA量, 这对于PCR实验至关重要;DNA样本的纯度和含量将影响电泳后条带的明亮程度, 经二次洗脱得到的DNA样本, 电泳后条带亮度略微发淡, 与首次洗脱得到的DNA样本比较, 条带亮度有明显的差别, 所以DNA浓度越高, 扩增产物量越大, 电泳后条带越亮;在我们的研究中, 二次洗脱DNA样本主要用于验证DNA提取质量以及实验初期条件的摸索。

2.1 琼脂糖电泳检测

用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提取的两种DNA纯度, 紫外灯照射显示, 用改良法提取的DNA电泳带齐整, 荧光显示较强, 识别度高;传统的酚、氯提取方法提取的DNA电泳带欠齐整, 有拖尾现象, 荧光显示较弱。

2.2 PCR扩增效果

在模板浓度、反应体系、反应条件及引物相同的条件下, 对改良及传统提取的DNA为模板分别进行PCR扩增, 结果显示以改良法提取的DNA为模板, PCR的扩增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酚、氯DNA提取的方法, 而且这种差距伴随扩增产物片段的增加更加明显。

3 DNA样本的存储

根据实验需要提取的DNA样品应作分装处理, 近期实验用少量DNA样品冻存于-20℃冰箱中, 其余样品冻存于-80℃低温冰箱;DNA样品切忌反复冻融, 若DNA样品长期存放于-20℃环境或实验过程中反复多次冻融, 则易发生降解, 从而造成PCR扩增后产物在电泳时产生涂抹条带或者没有条带, 或阳性检出率降低等结果。

4 结语

DNA提取技术是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实验技术, 在基因相关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 因此, 熟练掌握DNA提取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操作方法、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等是非常重要的。

从上述我们对改良及传统抽提DNA方法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传统提取DNA法不仅操作费时费力, 样本需求量大, 而且获得的DNA纯度、总量以及PCR扩增效果等都存在欠缺, 所以有必要进行改进, 我们采用的DNA小量抽提试剂盒法操作简单、省时省力, 同时结果更为稳定, 是目前提取DNA较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唐天乐, 高炳淼, 长孙东亭, 等.高质量毕赤酵母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比较[J].生物技术通报, 2010, (1) :196-199

[2]闫晓华, 高立芬, 续力云.外周血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比较[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30 (3) :175-177

[3]宋小燕, 徐兵, 李洁.改良国产试剂盒提取血浆DNA的方法[J].广东医学, 2008, 29 (6) :906-907

[4]张宁, 王凤山.DNA提取方法[J].中国海洋药物, 2004, (2) :40-46

[5]赵健元, 李进华.一种高效的哺乳动物粪便DNA提取通用方法[J].激光生物学报, 2008, 17 (5) :695-700

[6]Thakuria D, SchmidtO, Liliensiek A K.Field preservation and DNA extraction methods for Intestinal microbial diversity analysis in earthworms[J].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2008, 10:1-8

[7]杨德君, 吴襟, 刘毅, 等.一种快速提取肠道微生物总DNA的方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6, 18 (2) :91-93

解读外周血细胞分析结果 篇2

我的女儿今年8周岁了。两个月前她常说头晕,并且面色苍白、头发无华。于是带她到医院测眼压,并做脑部CT检查,结果均正常。随后做了外周血细胞常规化验,化验结果如下。想请专家分析一下,最好能提供治疗方案。

化验结果如下:

白细胞WBC 7.0×109/L

淋巴细胞百分比LY%57.7%

中间细胞百分比MO%6.5%

粒细胞百分比GR%35.8%

淋巴细胞绝对值LY4.0×109/L

中间细胞绝对值MO0.4×109/L

粒细胞绝对值GR2.6×109/L

红细胞RBC4.73×1012/L

血红蛋白Hgb114g/L

红细胞压积HCT37.6%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79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4.1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03g/L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12.0%CV

血小板PLT218×109/L

血小板压积PCT0.12%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5.6fL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19.4%

[本例患者的血象化验结果分析]

1、本例患儿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同年龄正常儿童,属轻度贫血。根据患儿红细胞形态学特征性参数MCV、MCH及MCHC的结果来判断,应归类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临床上绝大多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患儿为缺铁性贫血。

2、本例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不排除病毒感染。

[本例患者处理意见]

一、饮食疗法

1、选用高蛋白含铁丰富的食物,如①菌藻类(含铁非常丰富):黑木耳、海带、紫菜、蘑菇;②肉禽蛋类:羊肝、猪肝、鸡肝、鸡蛋;③水产类:黑鱼、海蜇、虾米、鲫鱼;④蔬菜:豌豆苗、芹菜、小白菜、芥菜、香菜、丝瓜;⑤豆类及其制品:黄豆、黑豆,芝麻、蚕豆,毛豆、豆腐、豆浆等;⑥谷类:小米、糯米、高粱;⑦水果:红果、橄榄、海棠、桃、草莓、葡萄、樱桃等;⑧硬果类:西瓜子、南瓜子、松子仁、葵花子、核桃仁,花生仁;⑨调味品:芝麻酱、豆瓣酱,酱油。其中动物性食物铁的吸收率较高,故当首选动物性食物。

2、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助于铁的吸收。新鲜蔬菜和水果含维生素C丰富,应多选用。茶叶含鞣酸,能使铁沉淀而影响铁的吸收,故纠正贫血阶段忌饮浓茶。

3、克服偏食习惯,制订食谱,有计划地将饮食多样化,从多种食物中获取全面的营养。

4、改进烹饪技巧,促进食欲。

5、用铁锅烹调。

二、补充血液及组织所需的铁

若该患儿饮食疗法无效,可予以铁剂治疗。常用方法以口服无机铁盐最恰当。口服铁剂种类很多,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枸橼酸铁铵、右旋糖酐铁、琥珀酸亚铁等。与进食同时或餐后服用可以减少铁剂对胃肠道的刺激。

三、该患儿体内的铁缺乏可致免疫功能降低,加之其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应注意有无慢性病毒性感染,如有无慢性咽炎等,并予以相应处理。

[外周血细胞分析意义]

高质量的血常规检查可判断外周血细胞质和量的改变,不但为临床医生提供进一步检查的线索,有时甚至可为某些血液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近年来,血液分析仪已基本取代传统的手工显微镜技术法进行的血常规检测。这类仪器可同时测出白细胞总数(WBC)、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红细胞总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等,有的仪器尚可检测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外周血细胞分析各项结果的正常值]

外周血细胞分析各项结果的正常值详见表1。

[外周血细胞分析各项结果的临床意义]

1、白细胞计数(WBC)

增加①生理性:初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期、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及极度恐惧与疼痛等。

病理性大部分化脓性细菌所引起的炎症、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急性出血、组织损伤、手术创伤后、白血病等。

减少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极度严重感染、X线及镭照射、肿瘤化疗后、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2、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

增加①中性粒细胞: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中毒,急性铅中毒等。

嗜酸粒性细胞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某些血液病、手术后、烧伤等。

嗜碱性粒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癌转移、铅及铋中毒等。

淋巴细胞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等。

单核细胞结核、伤寒、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减少①中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

嗜酸粒性细胞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3、红细胞计数(RBC)与血红蛋白(HGB)

增加①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住者。

病理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如先天性青紫型心脏病、慢性肺脏疾病、脱水)。

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

4、红细胞压积(HCT)

增加大面积烧伤、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脱水等。

减少各种贫血时随红细胞数的减少而有程度不同的降低。

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MCV、MCH和MCHC用于分析患者红细胞形态学特征,有助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诊断和鉴别诊断(表2)。

6、血小板计数(PLT)

增加(>400×109/L) ①骨髓增殖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急性反应急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等;

其他脾切除术后。

减少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反射病等。

血小板破坏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

血小板消耗过多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7、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RDW为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常以所测得的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来表示,用于:①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疗效观察。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8、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反应血小板大小分布均一程度的参数。参数值越大,说明血小板的大小分布越不均一;反之,则越均一。增大见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

9、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增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缓解期、妊娠晚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血栓病等。

人外周血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淫羊藿苷药物:淫羊藿苷,又名淫阳藿黄酮苷,分子式C33H40O15。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辛伐他汀纯品(由Sigma公司提供)。

1.2 方法

1.2.1 EPCs的分离、培养

采取健康成人志愿者空腹外周血,每人40m L,肝素抗凝。用淋巴细胞分离液、PBS、添加VEGF、FGF的M199培养液,分离培养贴壁细胞。

*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P<0.05,#与同时间高剂量组比较,P>0.05

1.2.2 EPCs细胞表型鉴定

①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收集的贴壁细胞。②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

1.2.3 MTT法检测EPCs活性

取培养7d的EPCs,用0.25%胰蛋白酶消化后收集,制成细胞悬液,以1×104/m L细胞密度接种,每孔100μL接种于96孔培养板,37℃5%CO2孵箱培养24h后,按照ICA药液浓度将培养板分4个实验组,每组设6个复孔和空白对照:分别为辛伐他汀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5%CO2孵箱37℃分别培养24、48、72h后,每孔加20μL MTT试剂培养,4h后弃上清,再加入二甲基亚砜每孔100μL,于微量振荡器充分振荡10min,置酶标仪于波长490nm处测吸收度(OD)值。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资料比较采用ANOVA,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EPCs的鉴定及CD34、CD133的表达

用Dil-ac-LDL和FITC-UEA-I对EPCs染色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流式细胞仪示贴壁细胞表达CD34阳性率为(56.91±3.84)%,CD133阳性率为(23.68±0.99)%。

2.2 不同浓度淫羊藿苷对人外周血EPCs增殖的影响

MTT法检测结果显示(表1),淫羊藿苷显著增加EPCs的增殖能力,EPCs分别与不同浓度淫羊藿苷培养24、48、72h后测得,3种浓度淫羊藿苷在同一作用时间内均可使EPCs吸光度值(OD)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浓度淫羊藿苷组OD值增加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一浓度淫羊藿苷作用24、48、72h 3种时间内,OD值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高,EPCs的增殖能力在淫羊藿苷刺激后48h开始明显改善,于72h达到高峰(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在3d作用时间内随时间的推移,OD值逐渐增高,同一作用时间,测得的OD值高于低、高剂量浓度淫羊藿苷组,但低于中浓度剂量组,低、中浓度剂量的淫羊藿苷与西药组辛伐他汀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高浓度淫羊藿苷组与辛伐他汀组无统计学比较意义。

3 讨论

2005年版药典[3]规定以叶片中淫羊藿苷、总黄酮含量分别不得低于0.5%、5%为内在质量标准。中药淫羊藿《本草》曰:补腰膝,强心力,坚筋骨,益精气。“肾主骨生髓”,只有肾中经气充盈,才能充盈骨髓,EPCs来源于骨髓,因而可以推测补肾活血对于EPCs具有动员作用。

过去人们认为成人血管仅由血管新生来维持及修复,1997年Asahara等[5]首次分离并证实人类出生后的外周循环血液中,存在能分化成为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EPCs,循环EPCs的发现证实出生后血管生成的存在。EPC不仅参与生理性血管形成,在多种病理状态下也能被动员出骨髓而增强代偿性血管重建。动员的或移植的自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为血管内皮损伤或内皮功能障碍及血管再生性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目前,随着对内皮祖细胞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中医药对内皮祖细胞干预的研究也已展开。但总体来说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献[6,7,8,9]报道葛根素、银杏叶提取物、白藜芦醇、丹参、黄芪注射液均可促进外周血EPCs增殖,并能改善外周血EPCs的黏附、迁移能力。中药淫羊藿苷对内皮祖细胞干预的研究目前尚少,国内学者[4,5]研究表明,淫羊藿苷有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能抑制缺氧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减少。丁玲等[10]研究发现,中药单体淫羊藿苷(ICA)能有效促进小鼠ES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而EPCs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EPCs数量增加和功能的良好发挥对于内皮损伤后的修复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术后再狭窄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试验以辛伐他汀作为对照,来探讨淫羊藿组对于体外培养稳定生长的EPCs的数量的影响,从而为寻找理想的改善损伤内皮的药物开辟了道路,也为中西医结合切入点寻找理论依据。

本实验采用四唑蓝比色法(MTT法)检测到不同浓度的淫羊藿苷能显著促进EPCs的增殖,且中浓度剂量组增殖优于降脂西药辛伐他汀,并呈一定的量效、时效关系。提示淫羊藿苷通过动员自体EPCs增殖达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从细胞水平证实了该药防治心脑血管及周围血管疾病的可能作用机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在实验中还观察到中浓度的淫羊藿苷组较其他浓度组对EPCs增殖效果显著,高浓度的淫羊藿苷对细胞增殖较中浓度组具有一定的减弱作用,这与中药的双向调节效应相吻合,其具体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以这些研究为基础,有望研制开发一些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药物,将骨髓内皮祖细胞动员到受损部位,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宋显晶,刘斌,杨萍,等.辛伐他汀对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内皮祖细胞扩增及黏附能力的影响[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

[2]Gao SQ,FU DX,ZHANG HM.Advances in the study on the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with epimedium brevicornumand its compound prescription[J].Chin J Chin Material Med,1999,4(4):249-251.

[3]郑筱萸.中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267-268.

[4]吉瑞瑞,李付英,张雪静,等.淫羊藿苷对缺氧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6):525-530.

[5]Asahara T,Murohara T,Sullivan A,et a1.Isolation of putative progenitorendothelial cells for angiogenesis[J].Science,1997,275(5302):964-967.

[6]肖刚峰,张怀勤,黄晓燕,等.丹参的两种主要成分对培养内皮祖细胞药理作用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6,24(6):1035-1037.

[7]肖刚峰,张怀勤,季亢挺,等.丹参素对体外培养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J].华西药学杂志,2006,21(3):232-234.

[8]张芙荣,陈君柱,朱军,等.葛根素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8):777-781.

[9]顾俊,王长谦,范华骅,等.白藜芦醇对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增殖分化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2006,16(3):7-10.

人外周血 篇4

【摘 要】目的:总结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肝硬化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5 例,通过粒细胞刺激因子200ug皮下注射一日两次,连续四天,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第五天应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分离单采。在DSA下股动脉穿刺,经肝动脉将单采的细胞悬液移植入肝脏,通过加强采集前后及术前、术后的护理、出院指导,观察疗效。结果:通过加强采集前后及术前、术后的护理、宣教指导,患者住院期间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通过出院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随访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结论:通过加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肝硬化患者的护理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及治疗效果。

【关键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肝硬化;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202-01

肝硬化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该病进入失代偿期后逐渐发展,最终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而死亡。虽然开展肝脏移植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供移植的肝脏来源有限,此外器官移植的费用之高也令患者望而却步。目前临床上主要仍以保肝对症支持治疗及预防并发症为主,因此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治疗效果不甚理想。近年来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已在医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为终末期肝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自体干细胞移植不存在免疫排斥及伦理问题,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有效治疗手段。自2009年我科开展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对肝硬化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选择了2009年9月~2011年10月我科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的肝硬化住院患者35例,女性10例,男性25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化30例,酒精性肝硬化4例,血吸虫性肝硬化1 例,年龄24~ 63岁,中位年龄51岁。肝功能Child-Pugh A级5例,B级20例,C级10例,患者治疗前均明确诊断肝硬化[1]。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行常规检查后,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400ug,皮下注射,连续4d,第5天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单个核细胞计数1.2× 108/ml ~ 3.1× 1010/ml,在DSA下经股动脉穿刺插管,置管于肝固有动脉进行造影,观察肝内血管情况及有无占位性病变,将干细胞细胞悬液经肝固有动脉缓慢注入,术毕拔管,穿刺点加压包扎后返回病房,常规使用抗感染及对症治疗3天。

2 护理

2.1.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前的护理

2.1.1心理护理

目前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世界前沿的医疗技术。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肝脏功能逐渐恢复,相当于促进再生新肝脏,这项新技术风险小、痛苦少、费用低,是治疗重症肝病的一条新路。我院采用单通道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治疗肝硬化,采用一次性耗材,是在全密闭环境下完成采集,与骨髓采集相比减少污染的机会,痛苦小,安全性高。但患者及家属因对该技术缺乏了解及认识,采集前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焦虑、疑虑等心理。护士要主动关心患者,根据评估情况和患者及家属的文化层次,介绍该采集的意义、方法和及过程,并介绍该项技术的先进性、安全性,以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心理,以最佳状态配合采集。

2.1.2患者的准备

完善各项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电解质、心电图、CT 等,以全面了解患者情况。

2.1.3物品及药品的准备

血细胞分离机一台、血液保存液一袋、971E耗材一套、葡萄糖酸钙4支。

2.1.4采集的配合

操作者衣帽整齐,戴无菌手套安装一次性耗材,连接血液保存液,设定参数。护士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口服葡萄糖酸钙4支,选择较粗直的血管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始开采集。采集过程中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如有口唇、肢体麻木症状,可再次予口服葡萄糖酸钙。采集过程在两小时左右,采集结束拔针后予延长按压时间,采集的干细胞在无菌袋中无菌保存和病人一起送至介入室。

2.2术前护理

2.2.1心理护理

由于该项技术是近年来新兴技术,病人及家属多少有顾虑,护士应根据患者的顾虑进行疏导,介绍该手术的意义、方法和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采取的相应措施,并介绍该项技术的先进性、安全性,以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增强对手术的信心,取得配合。

2.2.2术前准备

完善各项检查,做碘过敏试验,询问有无过敏史;双侧腹股沟备皮;训练患者床上排便;术前晚保证充分的睡眠,术前12 h禁食,6 h禁水。

2.3术后护理

2.3.1 严密观察病情

患者回病房后,给予心电监护,动态监测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尿量等变化[2]。同时观察有无腹胀、腹痛、头晕、恶心、心慌、出冷汗等不适主诉,以便于及时处理。因术中使用造影剂,所以鼓励病人多饮水,必要时遵医嘱予利尿剂应用,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记24 h 尿量。

2.3.2穿刺部位的护理患者返回病房穿刺点予加压包扎,沙袋压迫6小时,术肢制动12小时,平卧24小时,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等。严密观伤口局部渗血情况,如有渗血应立即更换敷料,并压迫出血点15~20 min,告知医生待出血停止后重新加压包扎,适当延长按压时间。必要时复查出凝血时间、血常规、肝功能、便潜血试验等。

2.3.3术后血液循环的观察

股动脉穿刺插管可损伤股动脉壁形成动脉血栓,另外腹股沟穿刺部位包扎过紧和沙袋压迫都可能影响下肢血液循环,所以术后应定时触摸足背动脉了解搏动情况,并观察术侧肢体远端皮肤颜色、温度,询问患者有无疼痛、麻木等不适症状,如发现血运差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以免造成严重缺血坏死。

2.3.4 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恶心呕吐、发热、局部疼痛、兴奋失眠等不良反应,这些症状经过对症处理后可自行缓解。① 恶心呕吐:术后可根据患者恶心呕吐情况予胃复安、格拉司琼药物应用。② 发热:患者术后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5℃ 。发热时,可以给予冰袋降温或温水擦浴,也可以适量应用退热剂,如反复发热,除了用退热,还应加强抗感染治疗。③ 疼痛:疼痛的治疗以主要药物治疗为主,也可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来减轻疼痛,视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④ 失眠:白天减少睡眠时间,晚间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教会患者放松,睡前喝牛奶等,必要时给予地西泮口服。

2.4 出院指导

做好出院指导及健康教育对于肝硬化的患者来说,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也可以提高肝硬化患者生存率、延长生命,改善其生活质量。①指导其合理用药;②指导患者合理饮食,补充营养及微量元素;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禁酒戒烟,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保持大便通畅;④ 出院后应定期到医院作相关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动态变化;⑤出现不适及病情变化及时来院就诊或电话咨询。

3 结论

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值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可以定向或横向分化为多种组织细胞或组织前体细胞[3]。我科采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肝硬化通过术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隨访,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且该方法有取材容易、损伤小、易于自体移植、无移植排斥反应等优点,临床应用前景非常突出。通过对35例患者的护理,从术前准备到术后观察都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使患者有了良好的心态及自我防护能力,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治疗费用,还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的依从性,使手术能够顺利进行,对延缓肝硬化的进程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帅,姚鹏,龚丽娟等。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不同Child-Pugh 分级肝硬化血清胆碱酯酶的影响[J]。肝脏,2009,14(3):189-193.

[2] 李颖 。失代偿期肝硬化350例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的护理[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2期.

人外周血 篇5

关键词:淫羊藿苷,一氧化氮,内皮组细胞,阿托伐他汀

心脑血管病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 而内皮细胞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环节。1997 年Asahara等[1]从外周血中分离出一类能分化成为内皮细胞, 参与血管形成的单核细胞, 并将之命名为内皮祖细胞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 。EPCs不仅参与出生后血管形成, 而且参与修复损伤血管内皮, 在缺血性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3]。随着对NO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 使人们认识到NO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中心地位[4], 特别是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NO对维持心血管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积极的作用。本实验通过观察淫羊藿苷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分泌NO功能的调控作用, 旨在探讨淫羊藿可能的内皮保护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外周血取自健康成年志愿者, 约40 mL, 淫羊藿苷购自中国生物制品 (标准品) , 阿托伐他汀为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淋巴细胞分离液购自上海华精生物高科技有限公司,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GF) 为英国PeproTech 公司产品, M199培养基、胎牛血清为美国Gibco公司产品, 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 (DiI-acLDL) 和荆豆凝集素I ( FITC-UEA-I) 购自美国Sigma 公司, CD133 和CD34分别为美国Ancell公司和美国BD公司产品,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UV-9100) 为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产品, NO检测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公司。

1.2 方法

1.2.1 淫羊藿苷溶液的制备 用DMSO溶解淫羊藿甙粉剂, 配置成1 μg/mL原始液, 室温条件下, 充分震荡10 min, 超声溶解1 min, 以1 000 r/min, 离心20 min后, 除去沉淀物, 保留上清备用。

1.2.2 细胞培养与鉴定 取健康成年志愿者新鲜外周血40 mL, 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接种于预先包被有人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瓶中, 加入含有胎牛血清的M199培养基 (10%胎牛血清、VEGF 10 ng/mL, 青霉素100 U/mL及链霉素100 U/mL) , 在37 ℃ 5% CO2孵箱中静置培养4 d。4 d后洗掉非贴壁细胞, 换培养液继续培养至7 d。

培养7 d 的细胞 (以0.25%胰酶消化, 制成细胞悬液) 分别与Dil-acLDL (2.4 μg/mL) 和FITC-UEA-I (10 μg/mL) 孵育1 h, 2%多聚甲醛固定, 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 FITC-UEA-I和DiLDL 双染色阳性细胞则培养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另以成熟人内皮细胞作对照,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CD34、CD133的表达。

1.2.3 实验分组 在培养的第7天, 洗掉非贴壁细胞, 收集贴壁细胞。之后以0.25%胰酶将各孔细胞消化下来制成细胞悬液, 以为1×104/cm2的接种密度接种到96孔板, 随机分为对照组 (常规培养液) 、阿托伐他汀干预组 (终浓度10 μmol/L) 、不同浓度的淫羊藿甙干预组 (淫羊藿甙浓度分别为10 ng/mL、25 ng/mL、50 ng/mL的条件培养液) 。每组5个复孔。

1.2.4 细胞形态学观察 普通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时期细胞的生长特点及形态。

1.2.5 EPCs NO 含量的检测 将培养7 d的细胞接种于96 孔板, 24 h后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及不同浓度淫羊藿苷干预24 h及48 h, 每孔吸取上清100 μL, 按NO试剂盒说明, 取血清样本, 配备所需试剂, 按要求操作后在分光光度计550 nm 波长处读取吸光度值, 按公式计算血清NO浓度。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 分析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方差分析及完全随机设计资料方差分析, 组间资料比较采用ANOVA和 t检验。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EPCs的鉴定

培养7 d洗去不贴壁细胞及碎片后, 可见典型细胞集落:中间为大量的圆形细胞, 外周为纺锤形细胞。培养第10天荧光显微镜检显示:细胞摄取DiI - ac - LDL, 显微镜下激发红色荧光, 细胞与FITC标记荆豆凝集素I结合, 显微镜下激发绿色荧光。双染色阳性细胞呈黄色, 为正在分化的EPCs。流式细胞仪示贴壁细胞表达CD34 阳性 (38.36±3.70) %, CD133阳性 (13.91±1.47) %, 进一步证实所培养细胞为EPCs。

2.2 细胞形态观察

倒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可见:刚刚从外周血分离获得的单个核细胞呈圆形, 体积小;在培养的第2天细胞开始出现成簇现象;第4天细胞开始由圆形转为梭形贴壁细胞;细胞培养第7天, 多数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 且有集落样结构出现。

2.3 淫羊藿苷和阿托伐他汀对EPCs的NO分泌的影响

随着淫羊藿苷浓度的升高, EPCs培养上清中NO 的浓度相应升高, 呈一定量效及时效关系。10 ng/mL淫羊藿苷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5 ng/mL、50 ng/mL淫羊藿苷组与对照组相比EPCs培养上清中NO浓度明显提高 (P<0.05或P<0.01) , 表明药物具有提高培养液NO 浓度的作用, 并且随者药物浓度的增加效果逐渐增强。淫羊藿苷各浓度的作用效果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阿托伐他汀组与对照组相比, EPCs培养上清中NO浓度显著提高 (P<0.01) , 但不同时间NO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阿托伐他汀组作用效果随着时间的延长没有增强趋势。不同浓度淫羊藿苷组与阿托伐他汀组同时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可见, 虽然中药淫羊藿与西药阿托伐他汀均可促进内皮组细胞分泌NO, 但阿托伐他汀作用较为显著。详见表1。

3 讨 论

淫羊藿是中国传统的补益中药,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之功效。现代药理实验表明, 淫羊藿有效成分为淫羊藿苷, 其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据文献报道以淫羊藿苷为主要成分的制剂对心脑血管系统、骨代谢、免疫系统等方面具有广泛的药理功效[5]。中医理论中《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 主津液”, 如果肾脏虚损、肾虚精亏一则水不涵木, 肝失所养, 疏泄失常, 膏脂布化障碍; 二则肾阳虚失于温煦, 致脾阳不振, 脾土运化失调, 痰浊内生而发病[6]。肾功能异常, 则津液代谢失常, 膏脂不运阻于血管则会变生心血管疾病。研究已经表明内皮祖细胞在血管的损失及修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汀类药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降脂药, 最近的研究发现其还有很多有益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例如增加NO生物利用率、促进内皮祖细胞的动员、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等[7]。

NO是体内重要的信使分子和效应分子。目前研究认为作为一种新型生物信息分子NO是一种能透过细胞膜扩散的自由基础。它与某些含氮衍生物一起通过和生物信息分子的相互作用参与机体保护、调节及逆转等机制, 尤其参与调节心血管系统中众多的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由内皮细胞所生成的NO 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 NO 几乎参与了人体各个平衡状态的维持, 因此NO 生物利用度的降低将直接导致内皮功能的损伤, 这可以表现为[8,9,10]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减弱、血小板聚集的增加、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血管平滑肌增生等, 目前对于NO的研究中心已经从基础理论研究逐渐向应用方面过渡[11,12], 主要开发NO供体型药物, 己有一些研究成果问世。研究发现一些中药对促进血管内皮细胞NO合成和释放具有良好的效果[13]。

人外周血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M199培养基,E2,b-FGF,Di I-ac-LDL,FITC-UEA-1,ox-LDL,FITC-Annexin-v,PI,PI3K通路抑制剂LY294002,雌激素受体阻断剂ICI182,780均购自美国Sigma公司;FITC-羊抗兔Ig G,兔Anti-flk1,即用型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CD34单克隆抗体购自北京中杉;鼠抗人CD133单克隆抗体购自北京博奥森;浓缩型DAB试剂盒购自中衫金桥;纤连蛋白购自millipore;VEGF购自Pepro Tech公司。

1.2 方法

1.2.1 人外周血EPCs的分离和培养

人外周血取材于正常健康志愿者,每份采血50 m L,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以5×105/cm2密度接种于包被有纤维连接蛋白的24孔培养板(每孔1 m L M199培养液),添加10%胎牛血清,1%青链霉素(1万单位/m L),VEGF 50 ng/m L,b-FGF 1 ng/m L置于5%二氧化碳、饱和湿度、37℃孵育箱中培养4 d,用磷酸盐缓冲液洗掉非贴壁细胞,换培养液继续培养至7 d,进一步用PBS洗掉非贴壁细胞,贴壁细胞供实验用。

1.2.2 EPCs鉴定

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特征,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表抗CD34、VEG-FR-2及CD133,免疫细胞化学法步骤按试剂盒说明进行。Di I-ac-LDL与FITC-UEA-1双染鉴定,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

1.2.3 EPCs凋亡观察

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膜联蛋白(FITC-Annexin-v)、碘化丙锭(PI)双染色免疫荧光法检测EPCs的凋亡。凋亡早期细胞Annexin-v阳性、PI阴性,因此细胞膜呈绿色,而细胞核不着色;凋亡晚期细胞则双染阳性,细胞膜呈绿色,细胞核呈红色;死亡细胞仅PI阳性,细胞核呈红色;活细胞双染阴性。凋亡率=荧光镜下膜绿色细胞/普通镜下总细胞数(同一视野下)×100%。

1.2.4 EPCs凋亡的雌激素干预

培养7 d后,每份搜集的贴壁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只含M199培养基;ox-LDL组:添加10 mg/L ox-LDL;低浓度E2组:在培养基中加入10 nmol/L E2保护1 h后,再加入10 mg/L ox-LDL;中浓度E2组:在培养基中加入50 nmol/L E2保护1 h后,再加入10 mg/Lox-LDL;高浓度E2组:在培养基中加入100 nmol/LE2保护1 h后,再加入10 mg/L ox-LDL;ICI组:添加10μmol/L ICI182,780和100 nmol/LE2后1 h后再加入10 mg/L ox-LDL;LY组:添加l0μmol/L LY294002和100nmol/LE2后1h后再加入10mg/Lox-LDL,以上每组各8例。各组分别培养24 h后,对细胞进行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Annexin-v、碘化丙锭双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计算凋亡率。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各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P<0.01为差异有极显著性。

2 结果

2.1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EPCs形态学特征

初分离后单个核细胞呈圆形,胞体透亮,折光性好,散在分布于培养液中。3~4 d后,圆形细胞逐渐拉长,呈梭形贴壁生长,并有少量细胞突起(图1)。培养7 d,长梭形细胞较前明显增多,并呈簇状生长,有一定方向性。至9 d可见多个细胞团出现。细胞团结构很像血岛,中央为圆形细胞,梭形细胞从细胞团中央以出芽方式生长(图2)。

2.2 EPCs鉴定结果

培养7 d细胞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表抗CD34及VEGFR-2的阳性率分别为(92.81±3.09)%,(94.39±3.18)%(图3,4)。以荧光标记的CD133对细胞染色,荧光显微镜下CD133阳性呈绿色,阳性率达95%以上(图5)。Di I-ac-LDL和FITC-UEA-1双荧光染色阳性的细胞定义为内皮祖细胞,结果显示>90%的贴壁细胞为双荧光染色,呈黄色(图6)。

2.3 E2对EPCs凋亡的抑制作用

与对照组(12.31±0.34)%相比,ox-LDL诱导组的凋亡率(31.43±1.05)%有显著性增高(P<0.01),而E2抑制ox-LDL诱导的EPCs凋亡,并具有剂量依赖性,在10 nmol/L、50 nmol/L、100 nmol/L浓度E2干预24 h后凋亡率依次为(22.39±0.68)%、(20.42±2.56)%、(13.93±0.30)%,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1,图7。加入ICI182、780组的凋亡率上升至(28.6±1.0)%,加入LY294002组的凋亡率上升至(25.2±1.0)%,与E2组(13.9±0.30)%的凋亡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见表2。

注:1)与对照组相比P<0.01;2)与ox-LDL组相比P<0.01;3)不同浓度E2组之间比P<0.05

注:与E2组比较P<0.01

3 讨论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最近几年,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ox-LDL能够明显诱导内皮祖细胞(EPCs)凋亡,IMANISHI等[2]发现ox-LDL抑制EPC的分化,促进EPC的衰老和凋亡。本实验发现ox-LDL能够明显的诱导EPC的凋亡,凋亡率由对照组的(12.3±0.3)%上升至(31.4±1.1)%。

雌激素对EPCs的保护作用不断被证实。研究表明雌激素能够促进EPCs增殖和迁移与黏附,机制可能与雌激素膜受体所介导的PI3K传导通路有关[1],另外国外也发现雌激素能抑制EPCs的凋亡,如STREHLOW等[3]发现雌激素促进EPCs的增殖可能与雌二醇抑制EPCs的凋亡有关;IWABURA等[4]发现雌激素能抑制体外培养的小鼠EPCs的凋亡,促进EPCs掺入小鼠颈动脉的受损处,促进血管壁的修复;URBICH等[5]发现他汀类药物和VEGF能预防过氧化氢诱导的EPCs凋亡,抑制PI3K/Akt信号通道可逆转这种抗凋亡作用。雌激素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一方面可以使促凋亡因子BAD和Caspase发生磷酸化而抑制细胞凋亡。而雌激素抗凋亡作用的实现是否凭借于膜受体或者核内受体的存在,膜受体与核内受体之间究竟有何关系,目前各项研究报道不一。ACCONEIA等[6]发现,雌激素能够通过α受体发挥抗凋亡作用;而β受体则促进细胞凋亡。本研究发现雌二醇对人外周血EPCs的抗凋亡作用随着雌二醇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呈浓度依赖性。同时初步证实了雌二醇的抗EPCs凋亡作用与细胞内雌激素受体及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雌激素受体阻断剂ICI182,780与PI3K抑制剂LY294002能够明显抑制雌二醇的抗凋亡作用,因此可以推断雌二醇可能是通过其受体激活PI3K通路抑制EPCs凋亡。而国内尚未有雌激素对EPCs凋亡影响的报道。

细胞凋亡的早期事件之一是细胞膜不对称丢失,导致磷脂酰胆碱(PS)暴露于细胞膜外表面,可与FITC-Annexin-v特异性结合而被检测,而此时细胞膜仍保持完整,FITC-Annexin-v染色呈绿色荧光。PI为核酸嵌入型染料,可嵌入双股螺旋多核苷酸的结构,但是不能穿过活细胞的胞膜,故活细胞拒染,PI染色后的细胞呈红色荧光。本研究应用倒置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的方法直接对活细胞染色,减少了对细胞进行固定的环节,样品准备过程由繁变简,FITC-Annexin-v和PI双染色时间仅用10 min,正常活细胞FITC-Annexin-v和PI均低染,细胞不着色;早期凋亡细胞FITC-Annexin-v高染,细胞膜呈绿色,而PI低染,细胞核不着色;中晚期凋亡细胞FITC-Annexin-v和PI均高染,细胞膜呈绿色,核呈红色,结果易于观察。所以此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直观性好,稳定性高,费用低,方便实用。与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相比不足之处在于数据不够精确,但本研究进行反复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方面的不足。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雌激素替代治疗减少冠心病的发病危险约40%~50%,动物实验也证实雌激素显著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但是,雌激素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详细机制却并不清楚。目前认为ox-LDL、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降低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发现的雌激素抑制内皮祖细胞凋亡的现象可以部分说明其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减少冠心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ZHAO X,HUANG L,YIN Y,et al.Estrogen induces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by estrogen recep-tors and PI3K-dependent pathways[J].Microvasc Res,2008,75(1):45-52.

[2]IMANISHI T,HANO T,MATSUO Y,et al.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inhibit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induced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differentiation[J].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2003,30:665-670.

[3]STREHLOW K,WEMER N,BERWEILER J,et a1.Estrogen increases bone marrow derived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produc-tion and diminishes neointima formation[J].Circulation,2003,107(24):3059-3065.

[4]IWAKURA A,LUEDEMANN C,SHASTRY S,et al.Estro-gen-mediated,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dependent mobi-lization of bone marrow-derived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con-tributes to reendothelialization after arterial injury[J].Circulation,2003,108(25):3115-3121.

[5]URBICH C,KNAU A,FICHTLSCHERER S,et al.FOXO-de-pendent expression of the proapoptotic protein Bim:pivotal role for apoptosis signaling in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J].FASEBJ,2005,19(8):974-976

人外周血 篇7

【摘要】目的 测定类风湿关节炎(RA) 患者血清中 MMP-3 水平,并分析其与骨破坏的关系。方法 选择就诊我院的RA 患者 20 例,其中进一步分为有骨破坏组和非骨破坏组,各10例,采用 ELISA 法检测 20 例初诊的RA 患者和 10 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 MMP-3 水平。 结果RA 患者骨破坏组与RA 患者非骨破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A 患者非骨破坏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 患者外周血中 MMP-3 水平高度表达,其可能与骨质破坏有关,有望成为预测病情严重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MMP-3;基质蛋白酶;骨破坏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041-02

类风湿关节炎属全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病变可累及全身多个器脏,但以滑膜及关节为主,严重着站立行走困难,甚至致残,同时伴有多脏器功能受损。类风湿关节炎疾病发展较复杂,多种因素参与其中,最终造成关节破坏[1]。而软骨及骨组织的降解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细胞因子刺激下的滑膜细胞和软骨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所造成的。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3(MMP-3)是导致软骨降解非常重要的蛋白酶,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RA患者外周血中 MMP-3 的水平,以期为临床预测病情提供新的思路。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大庆油田总医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就诊的20例RA患者,所有 RA患者均符合 2010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联合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共同提出的RA新的分类标准[2],其中男 6 例,女14 例,年龄25~50(40.4±9.5)岁,病程6个月~10年。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免疫性疾病、炎性肠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体重指数在20~23kg/m2,并且所有患者均未应用过慢作用抗风湿药物治疗。选取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相匹配的 10 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其中男 3 例,女 7 例,年龄34~61(51.3±10.2)岁。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按试剂盒操作说明进行检测。抽取入选患者空腹肘静脉血4ml,置入含 10% EDTA 的试管,2500r /min 离心10min,取上清液,放置-20 ℃ 冰箱保存待测。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RA 患者骨破坏组与RA 患者非骨破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A 患者非骨破坏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结论

RA属全身性的系统疾病,主要累及关节滑膜,严重者致残。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原因目前仍尚未明确,认为可能与感染、微生物、遗传、内分泌、免疫、细胞凋亡异常等因素有关。其病理特点是持续的关节滑膜的炎症和细胞浸润,过度增殖的滑膜细胞通过分泌多种蛋白酶和炎症细胞因子参与关节逐渐损害的过程,最终累及骨质和软骨,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基质金属蛋白酶类是酶活性依赖锌离子的蛋白酶超家族,因为外来信息必须首先激活MMP-3后才能活化其他的MMPs,所以很多研究认为MMP-3非常重要。有关研究认为RA 患者外周血中表达较高的 MMPs,且与病情活动有关系。在本研究中,RA 患者血清中 MMP-3 水平较健康对照者明显升高,与其他文献报道的相符合[3]。目前临床主要根据影像学改变评估及预测 RA 患者骨破坏的进展,但影像学表现往往迟于临床症状,患者出现 X 线改变时往往已经出现骨破坏。并且没有一个确切的指标能预测 RA患者骨的进行性破坏,而RA 患者骨的进行性损害是影响RA预后的关键因素。因此,临床需要更加敏感、定量反映及预测RA 骨破坏的指标。有研究者发现RA 患者关节滑液中 MMP-3水平含量明显增高。对于 MMP-3 的致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有研究表明 MMP-3 水平主要由成纤维细胞、滑膜细胞、软骨细胞分泌,其活化可导致软骨连接蛋白、多种胶原酶(包括FG、FH、GFF 和HF) 以及纤维连接素等蛋白质( 酶) 的降解,被认为是降解关节软骨最为关键的蛋白酶。上述研究结果表明,MMP-3 水平可能在RA 患者骨进行性破坏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实验研究发现,RA 患者中骨破坏组比无骨破坏组血清中 MMP-3 水平高,提示RA 患者血清中 MMP-3 水平可能与骨破坏有关,血清中 MMP-3 水平可作为 RA 患者骨破坏的一个预测性指标。总之,本文研究提示, RA患者外周血中 MMP-3 水平高度表达,其可能与病情活动、骨质破坏有关,有望成为预测病情严重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 Catania JM,Chen G,Parrish AR. Role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 asesin renal pathophysiologies [J].Am J Physiol Renal Physiol,2007,292:905~911.

[2] Villeneuve E,Nam J,Emery P. 2010 ACR-EULAR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J].Rev Bras Reumatol,2010,50 ( 5 ) : 481~483

[3] 翟晓丽,慈春增,王晓东,等.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 MMP-3 表达及临床意义[J].潍坊医学院学报,2016,38(1):51-53

上一篇:高、低应变下一篇:垦区农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