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4-06-24

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精选十篇)

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

一、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 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

国际护士会在《护理学国际法》中规定护士的基本职责为“保存生命, 减轻痛苦, 促进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护士法》第二十二条“护士有承担预防保健工作、宣传防病治病知识、进行康复指导、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卫生咨询的义务”。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对健康的定义是:“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 还要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适应上处于良好的状态”。1990年WHO又对健康的定义进行了补充:“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健全”。我国卫生部颁布的《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中提出“以培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精神卫生、妇幼保健、应急救治、采供血等专业人员为重点, 大力培养与培训护理、精神卫生、健康教育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明确了健康教育、精神卫生、护理培训是今后医疗卫生工作主要任务的三个重要内容。

护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要培养护士生身心健康, 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其适应医院高强度工作能力, 而且还要培养护士生在护理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针对具体病例进行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由此可以看出, 开展健康教育, 尤其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护理教育的必然之路, 是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 目前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护理人员作为提供健康服务的特殊职业群体, 在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 护理模式也随之改变。加之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就加大了护理的压力和难度。高强度的职业压力、特殊的工作时制、复杂的人际关系, 多变的角色冲突, 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等原因导致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许多调查研究表明, 临床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 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不高。临床护士中有心理问题者检出率为58.3%, 38.3%的临床护士出现不同程度的情感衰退, 56.7%临床护士出现不同程度的去人情味。另据调查显示, 长期紧张的、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约25.9%的临床护士患有“心身耗竭综合征” (Burnout Out Syndrome, BS) , 即“一种心理能量在长期奉献给别人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 而产生以极度的身心疲惫和感情枯竭为主的综合征”, 并且产生自卑、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可见, 现代社会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维护护士心理健康、增进其心理健康水平已是当务之急。但长期以来, 对于护理人员的培养过多地注重业务技术水平的提高, 更多地重视临床护理质量, 而忽略了护士心理健康品质的培养, 或者虽然意识到了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却缺乏系统的教育与干预方法和手段。

(三)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临床护理质量息息相关

护理人员作为心理健康护理的具体实施者, 其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由其提供的护理质量。护士是与病人接触最多的临床一线工作人员, 工作负荷重, 工作性质直接关乎着人群的生命和健康, 责任重大, 必须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拥有应对复杂紧张工作的心理素质, 才能很好地为人群提供优质的健康服务。相反, 如果护理人员长时间处于低水平的心理健康状态, 如抑郁、焦虑、情绪失控、注意力不集中等, 将会导致其工作效率降低, 容易发生差错和医疗事故, 影响护理的质量。也有研究提示,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其操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应付复杂工作的能力也随之提高。可见, 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自身健康, 同时也影响着护理质量。

由于目前各医院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所以在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不管是促进护理人员身心健康还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都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十分迫切。

二、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 心理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随着传统的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大家逐渐认识到人是一个生物、心理、社会的统一整体, 由此也使护理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护理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阶段转变为在整体护理观的指导下,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阶段。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人的身体健康, 也要全面关注人的心理及社会各方面的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是护理观念和技术的革新, 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 应贯穿临床护理全过程, 遍及护理实践的每一个角落。护理服务的对象是人, 人有复杂的心理活动, 在护理观察中, 护士只有依据病人心理需要和心理活动特点采取恰当的心理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方法, 才能有效地帮助病人消除心理恐惧和心理压力,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主动配合医疗、遵守医嘱, 缩短疾病的治疗时间。

人是一个身心统一的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整体, 近年来, 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心身疾病在我国病因谱和死因谱中的地位已显著上升, 心因性疾病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大量医学研究及临床病例已充分证实, 心理因素和生活方式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 病人的良好心理状态可以促进良好的生理状态。身心之间的良好循环互动, 共同促进身体向健康方向发展。因此护理人员掌握系统的护理学、心理学、健康教育学的知识, 及时发现病人潜在的或现存的心理问题, 运用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对病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病人克服不良心理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树立健康信念, 不仅有益于缩短疾病的进程促进身心康复, 也能有效预防心身疾病, 维护其健康。

(二) 护理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在整体护理模式和新的健康观的影响下, 护理人员已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也会在临床工作中有意识地对病人或家属实施心理护理。但是, 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 护理人员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临床护理人员学历结构参差不齐, 如年龄较大的中专、大专护士, 很少系统地学习过心理护理方面的知识, 其知识来源于自学或临床经验总结, 高学历如大专以上学历者在学校接受以专业为主的教育。目前护理心理学教材主要由普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临床心理护理等部分组成, 开设一个学期, 共32课时, 课时少, 学生只能了解一些皮毛, 在工作中感到以往所学的心理学和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临床实践中难以学以致用。调查表明, 护士普遍缺乏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掌握不熟练, 她们学习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途径主要靠自学或继续教育等形式, 使之对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治疗与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等理论与方法掌握不够。尤其是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基层医院, 有调查表明, 基层医院心理护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存在的问题有:心理护理知识缺乏;心理护理技能欠缺, 执行力不足;心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混淆。护理人员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较随意和盲目, 缺少有效措施, 且针对性不强。心理护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浮于表面、不能深入, 导致心理护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程序缺乏科学性, 评估缺乏全面性, 诊断缺乏准确性, 措施缺乏针对性, 方法缺乏艺术性, 效果缺乏实效性。

三、护士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需求状况

(一) 护士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及应用的现状

笔者从所在学校2012-2013年的护理本科毕业生论文中随机抽样100份, 其中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有87份, 占87%。在这87份中, 有21份论文题目就是“某某疾病的心理健康教育”、“某某疾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例如“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其论述内容是在药物的基础上给于心理干预护理及健康教育。又如“肿瘤患者便秘的相关因素分析和护理措施”一文中也提到了有关“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的论述, 认为护理人员应给予病人心理支持, 鼓励病人正视自己的疾病, 采取积极的治疗态度, 提高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减轻其焦虑、恐惧及悲观情绪的发生,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由于学生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就不能针对具体病例进行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整体计划的制定, 如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内容的确定、实施方法手段的选择、评估与改进措施等, 而只停留在常识性的宣教的内容上和形式上。

(二) 护士生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态度

在护理专业中是否有必要开设护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我们对笔者所在学校2011、2012、2013级本专科生中各抽取100名共计6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见下表。

调查结果表明, 有55.11%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 只有25.3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此课程, 还有19.56%的护生认为开不开设此课程都无所谓。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要性这一问题上, 认为有必要开设的本科生有58.33%, 高于专科生。

四、结论

在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综合护理能力和护理工作质量。护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数为临床一线护理人员, 在工作之余还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 以适应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 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不能忽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 掌握有效的心理健康理论与心理调适方法, 能有效缓解工作带来的精神压力,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护理工作中, 提高工作实效。

在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课程, 有利于提高人群的心理素质, 提升社会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针对以往护理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和难处, 为护士生专门编写的教材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加系统和全面, 并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方法, 并能够有效地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去, 对病人及其家属施予积极的心理关怀, 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 改变他们的心态和行为, 这有利于维护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 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刘桂瑛, 莫雪安, 黄巨恩等.职业护士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及对策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1) .

[2]张斌.国内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现状[J].护理学杂志, 2008 (8) .

[3]薛红, 井绪菊, 邵学景等.临床护士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17) .

[4]稻冈, 文昭.减轻护理人员的精神压力[J].国外医学 (护理学分册) , 1991 (2) .

[5]卢咏梅.关注护士心理健康, 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4 (6) .

[6]李爱琴, 张志香, 马晓艳等.护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临床护理能力的关系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 2011 (3) .

[7]徐红霞.基层医院护士临床心理护理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18) .

[8]程金莲, 韩世范, 石贞仙等.护理人员实施心理护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6) .

[9]曾小云.整体护理模式在医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11.

浅谈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2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具有可塑性,适时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培育出优秀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教育工作者、家长与学生都关注的焦点。从中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出发,考虑在中职文化建设背景下,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职生心理现状;校园文化建设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中职教育也在逐步受到各界的重视,与此同时,中职学校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到中职学校愿意学习一技之长。但是,中职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较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有更多的不良习惯和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关注,才能培育出合格的职业人才。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行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关于目标体系的建构。而国家教育部在2004年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此指导纲要很明确地指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3、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提供必要的援助,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中职生的心理现状 1.善于交往,追求平等,尊重不够。在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很明显地发现,有许多同学非常善于交往,喜欢和别人交流,不同年级的学生很快就能打成一片,喜欢往老师办公室里跑,和老师聊天开玩笑。但与此相对的,是缺乏对老师的权威感,可能只是把老师当做朋友,平等对待,而缺乏对老师的尊重。

2.不喜欢规则,喜欢走捷径,崇尚自由。中职学生当被要求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喜欢打破规则,以尽可能快的方式达到目的,具体可以表现在对在作业的态度,对有字数要求的题也尽可能简短;课堂上做个小游戏不顾教师公布的规则,打破规则尽快达到目的。不喜欢收到束缚,会觉得家长、教师、学校管得太多,不自由。

3.既自卑又自负。由于一直以来受到的评价以及外界对于中职生的看法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虽然他们表面上不说,但是常常会以一种自嘲的方式来表达这种自卑情绪。与此同时,他们又觉得自己的才能并没又被发现,自己只是没有努力,来解释对当前的现状的不满。当被问到对未来的打算的时候,他们往往对自己估价过高,而缺乏对实际实现途径的考虑与付诸行动。

4.厌学心理严重。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不感兴趣甚至完全不了解,对所学专业将来能做些什么也不甚了了,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导致对于学业也没有多大兴趣,荒废时间。也有的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就听,不感兴趣的就完全不听,全凭自己的兴趣做主,缺乏对知识的求知欲。

5.缺少关爱,寻找认同感。经调查发现有一半甚至以上的学生是单亲家庭或者是父母工作较忙而无暇顾及子女的,家庭和睦的比较少。这导致许多学生实际上缺少父母的关爱,对自己也缺乏认同感,于是在学校里通过组建学生小团体来获得认同感,通过团体之间的关爱来弥补家庭温暖的不足。而这种小团体往往也容易造成学生的拉帮结派。也有少部分学生是通过亲近教师,从教师那里获得关爱,获得代偿。

三、改善中职生心理状态的方法 1.鼓励学生发扬善于交往的特长,但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对于师长应有基本的尊重,在学校学生于老师就是师生关系,一个传道,一个受业。除了灌输尊敬师长的观念外,还可以建立一些形式上的行为,如见到老师要问好,每次收假回学校要和父母口头告别等等。

2.在建立将康教育中应给学生强调规则的重要性,从为什么要建立规则,规则对我们的生活成长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规则或者破坏规则会引发什么样的结果等等,从思想上让学生们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并能够自觉遵守。

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当发现学生有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对于自卑的学生要能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传达给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把教育方式从批评教育改为表扬教育,多表扬学生,少批评责罚学生。对于过于自负的学生则应让他们了解成功的大小与付出的努力程度是对等的,天上没有白掉的馅饼,只有自己付出努力才会有回报。

4.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讲课,尽可能的在课堂上迎合学生的兴趣,可以多举一些与他们的生活相关的例子,在课前应该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打破代沟。只有先了解学生,才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才知道怎么上好一堂课。同时,学校可以多设立一些像读书节,读报日等活动,建立一种读书的,热爱知识的氛围,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5.心理健康课可以设立一些亲子活动,加强学生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也可以通过雷子亲子关系的心理课程来让学生体谅父母。同时,中职教师也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交友动态。学校应该营造一种温暖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学校就像自己家一样,能够在学校里感受到家的温暖,看可以多举办一些学生和老师互动的活动。另外,在心理健康课上也应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四.总结

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有青春期的孩子特有的多变与叛逆,需要学校和老师多加引导,但同时也要把握好对学生的关注度。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要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人才,不仅仅需要在学业上下苦功夫,还要在学生的品德,心理健康方面下苦功夫。中职校教师需要树立科学的中职生发展观,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扮演好特殊的专业教育角色,引导中职生实现人格健全、个性成长和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篇3

摘 要:文章针对目前中职生实际,分析了不同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有效提高教育学生的效率。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健康 教育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为典范,犹如恒星吸引行星,把学生吸引在自己身边。“亲其师而信其道”,以高尚引发高尚,以诚信培育诚信,以心灵赢取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丝丝缕缕,薪火相传,把大写的人字镌刻在学生心坎上。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心理扭曲的时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青春叛逆期”。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态,有些人认为职业学校就是痞子学校,看不起职业学校。而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考的落榜学生进入了职业学校,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目前职业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分。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的地位日见低下。从社会、家庭等层面上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中大多数学生是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多发易发,并且日益复杂,各种情况层出不穷。他们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职业学校班主任更要恰当地把握住教育的方法与艺术,这才是教育的本质和内涵。

一、针对后进生的自卑心理——挖掘闪光点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做出偏低评价,或者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的一种心理感受。这种自卑心理在后进生中表现尤为明显。在日常工作中,作为班主任,笔者努力发掘学生品行中的闪光点,多让他们参加活动,及时给予肯定并予以鼓励,不断强化这部分学生的正确行为,使之逐渐摆脱过去的不良行为,重塑信心。

07届有位学生赵某,个子小小的,眼睛小小的,平时不爱说话,做任何事情都不积极,上课也无精打采的,成绩也很不理想,感觉他好像活在另一个世界似的。经过一学期的观察,在对他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后,第二学期开学,因为他家人把他名字改了,笔者就找他谈话了,问他:“你这学期为什么改名字啊?”他告诉笔者说是家长刚给他改的。又问他改名的原因,他把头低得很低,不好意思地说是因为以前表现不好。于是笔者告诉他:“看来你的父母是用心良苦呀,给你改名字的真正目的是希望你能改头换面。你有这个愿望和信心吗?”他怯怯地说“有”。于是笔者把卫生小组长这个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的职务交给他,并鼓励他:“别小看值日,一次打扫干净容易,每次都能干净就不简单,我相信你能做得很好。”笔者的信任使他的信心提高了。整整一学期,他们组的卫生打扫得都很干净,而且组员都很团结。学期末还给他评了三好学生。当然,他的进步也不是一帆风顺,当有同学乱扔垃圾或组员不配合时,也有情绪波动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笔者会及时找他谈心,及时肯定他的工作和进步,同时多与家长联系,告诉家长他的进步,征得家长的配合。经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该生一步步改掉缺点,最终顺利毕业。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班主任老师应努力发掘学生品行中的闪光点,并能够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要不断强化学生的正确行为,使之有信心摆脱过去的不良行为,摆正人生观。所谓“述人十过不如奖之一功”用在当今职业学校学生身上,会事半功倍。

二、针对中等生的无为心理——开启动力点

中等职业学校班级中有大部分学生处于中间状态,他们自认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我感觉较良好,拼搏精神差,缺乏前进的动力,对什么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平时上课也不捣乱,也不积极参加活动,永远报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当然这样的学生也最容易离开老师的视线,被班主任老师所忽略。

10届5班刘同学刚进班时,不是迟到就是踩着点进教室,轮到自己值日也不例外,更别说对班级事务了,任何事情都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笔者就找她谈话,跟她谈做人,谈人生,谈年轻人应有朝气,谈现代社会人与人合作的能力等。笔者还经常与她妈妈联系,她妈妈也跟笔者说,这个孩子好像没有性子,任何事都不热心,也不知该怎么办。为了调动她的积极性,笔者有意让她担任了小组长,让她负责本组作业本的收集工作。在她干得很不错时,笔者对她说:“看不出来,你很有管理能力嘛!”她也感觉到了大家的认可,工作更积极主动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笔者又让她担任一门课的科代表,负责这门课的作业收集工作。有了前面的经验,她干得也不错,性情也开朗了许多。后来有时还主动承担班级的一些事物。

这个案例说明,对待这部分学生,最好与他们采用“无意识”的谈话艺术,这种谈话“温而励,威而不猛”,学生能欣然接受。当然,还是要多与家长沟通,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环境、性格特征,有针对性地谈心,效果会很好。

三、针对优等生的自傲心理——找出自省点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每个班级都会有个别表现突出的学生,在老师的印象中,这类学生上课自觉听课,积极参加活动,能安排和管理好班级事务,是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的得力助手。

07届的苏同学各方面表现都很好,自理能力很强,管理班级也较出色,能自觉完成老师交给的各项任务,成绩也很不错。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笔者发现他太自信了,经常在笔者面前说这个同学这方面不行,那个同学那方面不如他,很是自负。他的这种行为换来的就是大多数同学渐渐地在孤立他,他还不在意,反而认为同学是嫉妒他表现好,沾沾自喜。笔者不能任由事态发展下去,借着与他谈话的机会,先肯定了他工作的成绩,也没批评他不团结同学的问题,只是告诉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边的,举一些其他同学身上的闪光点与他沟通,让他意识到不要老盯着别人的缺点,这样不利于他工作和与同学相处,而且让他知道,作为班干部,同学们也同样会拿着放大镜来看他的缺点的。经过提点,他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对笔者说:“老师我以后会注意的,谢谢您!”经过一段时间,笔者发现同学与他的关系融洽了很多,他的工作也更出色了。endprint

对于这样的学生,班主任老师要帮助他们自警自省、自我约束。与他们谈话时,要多用暗示的言辞、含蓄的语言指出他们的自省点,让他们能很快、很明确地领会到老师的意图,正确评估自己,及时扬长避短,认准目标,继续奋进。

四、针对犯错误的心理——激发内燃点

有部分学生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或接触了比较差的同学,或是受家庭变故等原因,过度放纵自己,无约束。其实他们内心是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但又控制不住,不能改正。

10届有名张同学,是从一所职业学校转来的,刚来时,用老师的话说就是“浑身上下都是缺点,简直不可理喻”,打架斗殴、吸烟喝酒、上网等无所不为。班里大多数同学比较反感他、排斥他,他也无所谓,依旧是我行我素。任课老师对他也没有办法,笔者也被他搞得头疼。后来与一位有经验的老班主任谈到这名学生,他送给我八个字:“慢慢观察,支持信任”。

慢慢地,笔者发现,他很直率,不撒谎,哪怕犯了错,也不会刻意掩盖它。有一次一名同学反映张同学在宿舍吸烟。笔者问他时,他丝毫没有犹豫,甚至有点理直气壮地说:“我是吸烟,我吸了两年多了”。看着他这副样子,笔者是心里非常气,但还是和他半开玩笑地说了一句:“你知不知道,其实你挺诚实的,能够勇敢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一点不是每位同学都能做到的。”本来他也许已做好准备接受笔者暴风雨般的指责与批评,听笔者这样一说,他反而懵了,很茫然地望着笔者。笔者抓住他表情变化的瞬间,避开主题补充了一句:“希望你以后不论遇到什么事都能诚实地告诉老师,希望我们俩能成为朋友。”从那以后,笔者一直仔细观察他的变化。很快,有一次,放学时他在校门口与别的班的学生发生冲突,对方扬言要打他,当然,他也不甘示弱地说要准备约社会上的朋友来回敬他。第二天早上他冷静下来后,来到办公室找到了笔者,把他准备约朋友打架的事告诉了笔者。笔者当时心里很是欣慰,很感谢他能把我当成朋友、知己,同时又赞扬他又一次迈出了诚实的一步,并抓住时机帮助他分析整个事件,权衡得失,利害关系。他听得心服口服,随后立即打电话给要帮他出气的朋友们。当然笔者也同与他发生冲突的学生的班主任沟通,避免了一场打架事件。事后,笔者表扬了张同学,他很感动。慢慢地,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他开始正视自己身上的缺点,并努力改正。半学期后,张同学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自信心也逐渐增强,身上的缺点也在一点一点地消失,后来顺利地完成学业,步入工作岗位。

针对班里个别这样的学生,教师首先要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平时都与什么人交往,做到知己知彼,然后找对时机、运用合理的方式,从学生实际出发,利用生活中的小事,以点带面,捕捉学生情绪。班主任可采用横向和纵向对比的谈话形式,使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犯错误的原因,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哪怕是一点点闪光道理,及时引起学生反思,增加其改过的信心,只要是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的道理,都能起到教育、引导的目的。

教育有时需要和风细雨,有时需要狂风暴雨,有时需要阳光雨露,有时需要良言苦药。惊醒迷途者,唤回痴迷者;激励上进者,鞭策后退者。这就是教师的工作、教师的使命。

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4

1.1 国内外男护士现状

在护理发展的历史过程中, 男性一直扮演着照顾者的角色, 古代印度就有专门培训男护士的护理学校, 而古代欧洲教会中的信徒大多是男性, 他们也从事着照顾伤病者的工作。只是从南丁格尔成为现代护理专业的创始人后, 护理工作才被贴上了女性的标签[1]。直到19世纪后期, 男性与女性才开始共同从事专业护理工作。目前, 在发达国家, 统计数字显示:1997年日本男护士占2.9%[2];1999年澳大利亚男护士占7.8%[3];2000年美国269万注册护士中有14.69万男护士, 占5.4%[4];2002年英国男护士比例为10.21%[5], 且国外男护士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但在我国的护士队伍中, 据卫生部注册护士信息数据库最新统计, 截至2010年5月, 我国的注册护士总量已达218万人, 其中男护士为2.1万人, 约占注册护士总数的1%。

1.2 医院对男护士的需求

对国内6个省份9所医院的医护人员、患者及患者家属总计900人的调查中显示:医院对男护士有一定的需求。认为男护士可以在护理事业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的为830名, 占总数的97%;认为临床需要男女护士比例应为1∶2的有285名, 占总数的33%;认为最需要男护士的科室分别是精神科 (81%) 、手术室 (78%) 、ICU (71%) 、急诊科 (69%) 和普通病房 (32%) [6]。此外, 调查结果还显示, 男性从事护士工作在某些方面具有女性无法比拟的优点:第一, 77.6%的调查对象认为男护士的身体素质明显强于女护士, 如:抬危重患者、搬移瘫痪患者、为骨折患者进行牵引等。第二, 男护士特别受男患者欢迎。78.3%的男患者会欣然接受男护士的护理, 特别是涉及隐私部位的检查和谈论性健康的问题。第三, 遇突发事件时, 男护士显示出控制能力强、决策能力强、理性思维强、心理沟通能力强等特点。可见, 在医院恰当增加男护士, 充分发挥男护士的作用, 有利于加强护士队伍的力量, 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7]。

2 中职学校对男护士生管理模式的探索

2.1 调查结果

从2004年接纳男生报考护理专业, 至今, 我校已毕业83名男护士生, 在读男护士生115名 (包括实习生24名) , 且入学规模在逐年扩大。2012年, 我校开设了一个男护士班, 并对原有的男护士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学校改变了2011级之前采用的男女护士生混合班和常规达标班级管理制度, 在2012级重点开展单纯男护士生班级和半军事化管理。目前, 改革已经进行了一学期, 为了解此次改革的效果, 我们对在校的2011级、2012级男护士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有91人参与, 收回问卷89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80%。

2.1.1 男护士生专业思想状况的调查结果

对护理专业的选择:2011级有64.71%的男护士生选择本专业来自父母的意见, 2012级男护士生选择来自父母意见的比例降低, 有33.33%的男护士生是自愿学习护理专业的, 详见表1。

选择护理专业的目的:2011级男护士生选择护理专业的目的更倾向于就业, 比例高达82.35%, 2012级也有70.83%的男护士生选择的目的是为了就业, 但2012级当中, 有16.67%的男护士生的选择是因为喜欢护理专业, 详见表2。

对护士角色的认识:2012级有73.61%的男护士生选择了模糊, 2011级有41.18%的男护士生选择了医生的助手, 详见表3。

2.1.2 男护士班半军事化管理的调查结果是否赞同对男护士班

进行半军事化管理:2011级有47.06%的男护士生赞同, 2012级有65.28%的男护士生赞同, 比例明显高于2011级, 详见表4。

认为半军事化管理的好处:55.06%的男护士生认为可以增强男护士生的组织纪律性, 32.58%的男护士生认为能够增强体质体能, 12.36%的男护士生认为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详见表5。

认为半军事化管理的弊端:41.57%的男护士生认为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8.09%的男护士生认为不自由, 13.48%的男护士生认为管理方式简单, 详见表6。

2.1.3 男护士生未来职业期待的调查结果

认为男护士应具备的素质要求:23.72%的男护士生选择性格开朗及良好的沟通能力, 21.02%的男护士生选择有良好的协作能力, 18.62%的男护士生选择对患者要耐心细致, 18.32%的男护士生选择奉献精神, 15.62%的男护士生选择热爱护理事业, 详见表7。

毕业后最想去哪个科室工作:30.34%的男护士生选择去急诊科, 仅有11.24%的男护士生愿意去精神科, 且全部是2012级的男护士生, 详见表8。

2.2 调查分析

2.2.1 男女护士生混合班与单纯男护士生班级管理比较

在以往的男护士生培养中, 由于招生规模小, 没有对男护士生单独设立班级, 而是让其与女护士生一起上课学习, 管理较为松散, 学习特色不突出, 女护士生学什么, 他们就学什么, 使得这些男护士生感到角色定位模糊, 事业发展前景不明朗。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 男护士生人数增加, 设立单纯男护士生班级有利于弥补以往男护士生学习生活中的不足, 可以有重点地对其进行培养, 使男护士生明确专业方向, 专心护理事业。

2.2.2 常规达标班级管理与半军事化管理模式比较

由于男生具有性格刚强、勇于挑战、善于探索的特点, 常规达标班级管理模式虽然有很好的管理效果, 但不适合对男护士生的培养。中职学校男护士生班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的目的, 就是要把部队的光荣传统引进班级, 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军事纪律、军事作风、军事要求, 增强男护士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具体看来, 一学期的半军事化管理使男护士生增强了组织纪律性和体质体能, 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半军事化管理使男护士生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生活, 具有了服从意识和团队意识, 形成了自尊、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同时, 这种将规范管理和养成教育相结合的半军事化管理模式, 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锻炼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雷厉风行的作风, 使他们形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为将来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3 传统静态理论教学与职教动态教学模式比较

职教动态教学模式就是以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为出发点, 教师与学生以问题、项目、任务、活动或学科为中心, 在各类教学场所以各种形式和方法等展开互动式教学, 以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调查不难看出, 中职男护士生对于未来的就业持乐观态度, 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也较高。他们渴望在医院的护理岗位上发挥男性的优势, 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取得事业的成功。然而, 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理论主导、实践辅助的层面上, 不能很好地贯彻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真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真正让学生做到“动脑、动手、动口、动眼”,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让学生成为学习主力。因此, 如何运用职教动态教学模式, 将成为男护士班教学改革的关键。

2.3 讨论

男性作为护理岗位的生力军, 如何发挥自身优势, 成为医院需要的护理人才是各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 在借鉴我校男护士班半军事化管理模式的经验基础上, 加入职教动态教学模式, 可以有效实现男护士生的专业培养与教育。

2.3.1 男护士生教育改革要突出半军事化

做好男护士班的教育改革必须突出半军事化管理理念, 即要在教育中实现军事化管理, 又要在管理中重视男护士生的专业发展。第一, 要选聘一位有部队经历、善于沟通、做事踏实、责任心强的男教师担当班主任。学校还要定期对班主任进行教育学、心理学、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只有认识水平提高了, 班主任的管理水平才能提高, 才能真正走进男护士生的心里, 对男护士生既严格要求, 又热情帮助, 把制度的无情和管理的有情很好地加以结合, 开展有针对性、有成效的教育工作。第二, 要强化男护士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育人的意识, 鼓励并要求教师与男护士生多接触。教师要多了解男护士生在文化课和专业课学习中的需求, 端正对中职男护士生的认识, 用欣赏的眼光发现男护士生的特长, 并进行培养。鼓励他们的微小进步, 允许犯小错误, 始终以博大的胸怀看待男护士生, 使男护士生“亲其师”, 从而“信其道”。第三, 要结合专业课教学, 开展丰富多彩的技能训练和课外活动。在各种严格的管理条例约束下, 男护士生组织纪律性较以往增强, 但个性发展受阻。学校应多组织活动, 通过活动全面了解男护士生, 同时增强男女护生之间、男护士生与教师及班主任之间的了解。例如, 通过组织优秀男护士毕业生回母校做报告的活动, 使在校男护士生端正认识, 树立奋斗的自信心。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主题班会、法制讲座、演讲、辩论会等活动, 培养男护士生热爱祖国、热爱校园、热爱生活的激情, 使男护士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参加护理技能大赛, 让男护士生把所学的专业技能表现出来, 大大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

2.3.2 男护士生教学改革要凸显动态教学

众所周知, 职教的教学模式就是在“就业导向”和“工学结合”等理念的引领下, 实施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在男护士班, 要根据医院的需求有倾向性地增加精神科、手术室、ICU、急诊科的专业护理知识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 让男护士生体验所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让男护士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和掌握相应的技能和知识。同时, 教师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激发男护士生“我要学”的激情, 引入新知识,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学习过程的累积和迁移。此外, 教师还要遵循男护士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利用他们已有的经验, 引导他们提问, 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通过观察, 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 并及时加以鼓励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形式, 运用相应的教与学的技巧, 融入人性化的情感因素, 让男护士生“动”起来, 让他们的内心迸发出一种学习的激情, 通过教学互动、“六边”的融合 (边听、边看、边想、边做、边讲、边议) ,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 在中职学校男护士生的培养过程中, 采用单纯男护士班的半军事化管理与职教动态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办法, 突出半军事化管理, 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让男护士生掌握知识、训练技能、修炼身心、磨炼意志、锻炼体能, 真正打造出中职学校男护士生的专业品牌, 使他们成为各医院护理岗位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护理人才。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培养,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甄橙.医学与护理学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

[2]聂春明.日本的护理发展概况[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2, 21 (1) :2.

[3]孟瑞芹, 聂春明.澳大利亚护理概况[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2, 21 (4) :151.

[4]Susan T.Caring Knows No Gender:Break the stereotype and boost thenumber of men in nursing[J].Am J Nurs, 2003, 103 (5) :65-68.

[5]Beezy Marsh.More men than ever work 8, 8 hospital nurses[J].DailyMail, 2002 (10) :5-6.

[6]杨磊, 姜超美, 李春燕.9所医院男护士岗位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6) :559-560.

健康教育专职护士工作总结 篇5

第二天,我再次来到佟大爷的床前,亲切的向他问好,大爷非常高兴地告诉我:纤维支气管镜已经做了,虽然有些不适应,但因为我提前告诉他术中的注意事项,所以手术还是进行的很顺利,而且他对我的印象比较深刻,希望我多去看他。一瞬间,我所有的顾虑完全被打消了。我利用休息时间去肿瘤科取经,到医院图书馆下载资料,回到家后,在网上查阅相关知识直到深夜。“既然做一件事,就要尽力地将他做好”这是我们护士长经常教导我们的一句话。为了这一目标,我们一直努力,加油!

在短短的一个月中,我和病人交上了朋友,今天是我做健康教育专职护士的最后一天了,我却没有如释负重的感觉,1床的马阿姨仍拒绝超声雾化吸入,18床的黄婆婆骶尾部压疮时好时坏,10床杜大爷的痰液粘稠难以咳出等等,这些都我急需解决的事情。

如往常一样,我带着微笑来到他们床边,仔细的安排了相关事项,最后告诉他们,今天是我最后一班岗,他们都非常紧张地问我“是不是你以后就不管我们了?”我耐心地解释说道:“这怎么会呢?无论我在什么样的岗位上,只要你们有疑问需要我解答,我一样乐意为你们解答,虽然我即将不在这个岗位上,但是还会有其他的老师来做这份工作,她们和我一样,将会耐心地解答你们一切的问题。”“哦,这样啊,那我们就放心了。”这一天,马阿姨不再拒绝做雾化了,黄婆婆竟也能在家人的帮助下翻身了,杜大爷终于学会了有效地咳嗽技巧了。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步探索 篇6

摘 要: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由于教育不当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和精神障碍。中职生也不例外,他们担心毕业后求职困难,情绪上紧张、焦虑、抑郁、困惑等诸多问题,因此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现象进行心理教育,预防和矫正学生心理偏差,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逐步完善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拥有丰富的心灵、健全的人格,能快乐、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中职;心理健康;初步探索

中图分类号:G6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15-01

一、中职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中职生处于独立性、依赖性和自觉性、幼稚性错综交叉的矛盾时期,因此特别容易产生片面性较大的观点,导致不健康的心理和错误的行为,探其原因,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环境影响

目前,由于社会对职业学校的教育仍存在着用普通教育的观点和标准来看待,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普教的失败者,是被教育淘汰出局的差生群体,甚至认为他们不过是找个地方度过未成年的时期罢了,已经无药可救了。这些社会上一些人对中职生的偏见和歧视,使得中职生出现了许多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在得不到正确的疏导下,自暴自弃,任意放任。

2、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教育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家长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家长文化素质较低,教育方法不当;有的家庭父母关系不和,缺少温暖和爱,使学生性格扭曲;有的家庭只会采取棍棒政策,没有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教育子女,有些家长做不到爱教结合,爱而有度,既不能百般溺爱,有不能简单粗暴,而是宽严得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成为教育子女健康成长的强大力量,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3、学校环境影响

当前,在现实的教育评价机制中,功利主义思想突出,在中小学,升学率、学生成绩等对学校创品牌,对教师评优、职称晋升产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所以,很多学校、教师把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上,而对学生其它方面的才艺与良好个性发展,关心、考虑不够,导致很多学校天天大喊实施素质教育,而下大力气搞的却是应试教育。可想而知,那些在学校教育中,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很难得到学校、教师足够的帮助,进而导致成绩更差,由于学校是单纯以学生的成绩来评定他们,在学校中、班集体中,这些学生必然得不到老师与同学们的认可,也很难找到自尊、自信、成功与快乐,他们长期被人忽视,处在教育的边缘,久而久之失落感、无足轻重感滋生。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加之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中过程中的盲目,很多学困生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这直接影响到这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其次,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二、解决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系统工程,是一个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日臻完善。职业学校培养的目标是实用型人才,和普通学校的培养目标完全是不同的,要彻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课程轻岗位需求的思想和模式。在学校、家庭、社会这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学校与家庭对中职生的教育与影响极为深远。

1、家庭、学校要重在发现、及时引导

发现问题是揭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根据问题的情况进行解决,这一方面家长应能最及时的观察到自己孩子的变化,在学校里教师根据表现也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家长和学校的教师应及时沟通,找到缘由。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等决定了他们不轻易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不会主动寻求帮助,心理健康还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他们缺乏基本的常识,对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无法判断,遇到想不通的问题,产生了心理障碍,也不知道该向哪里寻求援助。因此,家长和学校班主任发现问题要及时互相沟通,学校教师也应及时和学生交流,善于从交流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了解学生的变化。对因不同原因而暂时处于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使他们能尽快摆脱困境,重塑信心。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7

美国心理学家密特尔曼以及行为心理学家马斯洛和中国心理学家郑日昌等人, 对人的心理健康均给予了相应的解释并提出了衡量的标准, 他们有着相同的观点, 也有着不同的提法。

中国教育界一般认为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 (1) 没有心理疾病; (2) 具有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所以, 看中职生心理是否健康, 就看他在学校学习、生活的过程中, 在适应社会、处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时, 其心理行为表现是否情绪稳定、行为适度;是否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 心理健康的目标

2008年12月1日, 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 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 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 调节自我,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2. 中职生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中职生要保持开朗愉快的心境。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能及时排除各种心理压力与心理障碍, 经常保持愉快、自信、乐观的心理状态;具有良好的个性、统一的人格。能做到自信而不狂妄, 热情但不轻浮, 坚韧但不固执, 礼貌但不虚伪, 具有坚强的意志, 诚实正直的品格;能顺利适应环境与社会。思想观念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行为符合社会规范, 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为现实社会所接纳;能与他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并勇于与人交往, 与同学及其他人友好相处, 能准确认识自己并正确对待他人, 能谅解、宽容他人;具有奉献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有热爱本职、敬业精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精神;有充分的理智、适度的情绪和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当前中职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中职生心理特点决定了中职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成长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困惑与矛盾, 这些困惑与矛盾又大都基于所处的特定校园环境。当前, 中职生在学习、成长、生活以及择业与求职等方面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缺乏自信心

目前, 我国中职生大都是升学考试失败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 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对中职生的偏见与歧视, 往往使中职生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 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 在学生群体中自惭形秽, 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 从而丧失努力学习的动力, 加之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 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难免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 久而久之, 便产生自卑心理。

2. 逆反消极心理强烈

在中等职业学校, 部分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亲友的影响, 过多或过早目睹社会的阴暗, 内心深处不自觉地形成心理定势, 对学习与班规校纪有严重的逆反消极心理, 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我行我素, 生活上自暴自弃、得过且过。

3. 人际交往障碍

中职生自跨入校门起, 所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全新的环境, 内心迫切渴望与人交往、宣泄情感, 但主动性不强, 且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识和技巧。在实际交往中, 存在着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去要求他人的情况, 对他人的优点难以认同, 对他人的缺点又难以容忍, 往往易引发人际冲突。

4. 情绪控制能力差

情绪良好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 情感丰富, 情绪富于变化;对事物充满好奇心, 易感情用事, 但缺乏冷静, 不能明辨是非;情绪波动大, 两极化现象明显, 快乐时常兴奋过头, 挫折悲伤时常抑郁消沉;情绪控制能力差, 易冲动。

5. 盲目追求个性发展

少数中职生属于这种类型。这部分中职生由于对学习无兴趣、无目标、无动力, 对所学专业冷淡, 精神无所寄托, 其行为由紧张、压抑转向标新立异, 盲目追求个性发展, 主要表现在奇装异服, 嘴叼香烟, 寻求刺激, 蛮横任性, 目空一切, 争强好斗。

四教师如何处理中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 使他们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

1. 教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如果教师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那么他的一言一行将使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严重。而今天的中职生, 他们多为一些“学困生”, 教师要多了解他们、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在工作中, 要全面体现自己的“爱心”, 中职教育工作者要共同倡导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爱、对学校的爱。

2. 明确告诉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就用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 当年读书成绩最优秀的同学, 今天是不是最成功的, 成绩平平的同学是否就是最没有出息的。

3. 指导学生树立信心

在现代“知识经济”社会时期, 不读书是不行的, 但读高中考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 我们没有机会读高中, 就到职校学技术、学技能, 只要勤于训练, 积极动手就能成功。

浅谈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8

(1) 目前就读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6~18岁之间, 绝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和独生子女, 其识别能力弱, 心理脆弱, 自我保护意识差;其中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的残缺, 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隔代抚养等, 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2) 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 中职生面对太多的社会物质诱惑时, 往往变得无所适从, 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与发展目标, 因此容易消沉、颓废和堕落。

(3) 由于入学取消分数限制, 导致中职生素质参差不齐, 厌学情绪比较普遍。具体表现为: (1) 缺乏学习动机、兴趣。因文化基础差, 对中职学校所开的课程听不懂, 加之专业课有较强的专业性、理论性, 面对困难通常会选择逃避, 失去学习动力。 (2) 频繁逃课、互相抄袭作业、上课睡觉等现象普遍存在, 对考试作弊、考试不及格习以为常, 缺乏羞耻感。 (3) 缺乏恒心, 没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 有近70%缺乏恒心, 遇到困难就退缩, 屈服于面临的困难, 以致学习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4) 不少中职生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自私、好享受、缺乏社会责任感、早熟等问题。由于中职生同时存在自控能力差与责任感缺乏, 生理早熟和心理完善迟缓等问题, 使学生早恋及由此造成的恶果成为中职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

2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2.1 创设有利于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培养中职生健康心理的前提条件, 其无时无刻不触动着中职生的感官, 使中职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 在愉悦中受到教育, 故应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 而应创设各种情境, 在情境中促使中职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

面对中职生日趋严重的心理问题, 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 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使中职生通过学习、咨询、倾吐和宣泄, 释放心理压力, 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

2.2 发挥心理教育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 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 必须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 更新观念, 尊重学生, 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促进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2.2.1 调动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

文化基础差是大多数中职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是关键。一是教师必须让中职生意识到目标的重要性。二是教师要了解每位中职生的兴趣、需要与目标, 掌握中职生的认知基础, 注重和谐氛围的创建, 并将注意力集中在中职生个人成绩、特长和能力上, 而不强调与别人进行比较, 对中职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和成绩, 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2.2.2 培养中职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是培养中职生的成就动机。班主任要注意关心、鼓励中职生, 善于发现他们表现出的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 从正面予以肯定, 让他们有成就感。二是增强中职生的意志品质。要鼓励他们积极地迎接困难, 鼓起克服障碍的勇气, 以培养其意志品质。三是提高中职生的适应能力。不少中职生在性格及行为上有问题, 如内向、孤僻, 行为幼稚、不成熟, 不愿意与同学和教师接触, 在学校开展的文体活动中退缩等, 教师要帮助他们积极、主动、愉快地适应新环境中的生活、学习, 鼓励他们多与同学交往, 为他们提供独立办事的机会。四是加强就业指导, 培养中职生的竞争意识和服务精神。就业难是中职生产生学习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教师要有计划地开展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工作, 及时公布人才需求信息和要求导向, 帮助中职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鼓励其树立敢于竞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2.2.3 学校要进行教学改革, 尤其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是切实改进教学方法。二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三是帮助中职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当然,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非只有上述表现, 解决对策也有多样性, 还亟待我们在实践中探索。蒉

护士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 篇9

1 理解健康教育的概念

健康教育是一种有明确的目标或目的的教育活动, 强调改变人们的行为, 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它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 促使人们自愿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 减低发病率、伤残率和病死率, 提高生活质量, 它与一般的教育和卫生宣传不同, 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

2 了解健康教育的发展

健康教育是人类保健事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它作为卫生保健的战略措施而受到重视。大量事实表明:许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和过早死亡, 通过人类行为的改变是可以防御的。健康教育无疑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保健治本措施。

3 掌握健康教育的范畴

健康教育的范畴是根据其预期的结果、方法决定的, 凡是有关健康教育的方法、手段技术等均属于它的范畴。健康教育中使用激励计划、行为矫正、健康咨询和传播学均在其实施范畴之列。与健康咨询有关的遗传咨询、饮食咨询和计划生育咨询亦属于此范畴, 其他属于此范畴的健康教育有社会组织、培训服务、小组工作、计算机辅助指导、视听手段、病人教育、卫生博览会、日常保健活动等。

4 学会选择健康教育的策略

在实际工作中, 对所面临的健康问题进行仔细地分析诊断后, 应着手设计最符合其规划的健康教育策略, 逐步培养健康教育的应对与理解, 避免过于偏爱某一方法, 使自己在临床中很快能筛选出最佳的教育策划组合。通常将健康教育策略分为3大类:第一类是信息类, 即各种能够传播信息的手段, 包括授课、个人咨询或指导、大众媒介技术、视听手段、程序化学习及教育电视等;第二类是技术发展类, 包括技术培训、刺激与游戏、询问式学习、小组讨论、模仿、行为矫正等;第三类是社区开发, 包括社区发展、社会活动、社会计划及组织的发展等。我们应该掌握众多的健康教育策略方法, 但不可不对其有较全面的了解。要学会具体分析, 意识到如何选择比较理想的策略完全取决于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及目标、人群的特点, 健康问题的特点、健康行为的特点影响行为的三种因素及组织管理方面的三个特点等。

5 参与健康教育的实践

善于培养关心、理解、尊重、帮助病人的能力和品德, 运用有效沟通技巧, 对具有不同健康问题的病人进行语言沟通, 通过沟通, 传授健康教育知识。在工作中, 多解决一些实践沟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如病人的思维方式、文化习惯、知识水平、人格特征等等不同之处。让病人积极参加到健康教育的活动中来, 增加自我保健和活动能力, 提高健康水平。

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途径 篇10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开展的意义

第一,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 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 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使他们尽快排除障碍, 自我调节,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 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只有真正落实了心理健康教育, 才是全面落实了素质教育。

第二, 中职生心理实际呼唤心理素质提升。中职生要求保持开朗愉快的心境。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能及时排除各种心理压力与心理障碍, 经常保持愉快、自信、乐观的心理状态;具有良好的个性, 健全的人格。能做到自信而不狂妄, 热情而不轻浮, 坚韧而不固执, 礼貌而不虚伪, 具有坚强的意志, 诚实正直的品格;能顺利适应环境与社会。思想观念要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行为符合社会规范, 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为现实社会所接纳, 能与他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能用理智驾驭并战胜各种不良情绪, 行为不过激。可是, 在我国中职学生中, 存在不同程度的外显或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帮助他们提高适应环境和社会的能力, 教给他们解决自我困惑和缓解压力的方法, 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应该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当今中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来自社会影响、家庭环境、教师的教育方法和中职生自身等因素: (1) 社会影响。社会上种种不良因素的干扰以及人们对中职生的偏见, 使得中职生出现了许多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2) 家庭影响。家庭教育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些家长文化素质较低, 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或家庭关系紧张, 缺少温暖和爱, 使学生性格畸变。而溺爱造成的危害则日趋严重, 更成为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 学校教育不当。除了中职教育体制不能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 普遍存在以普教方式管理职教的情况外, 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 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 被教师嫌弃, 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4) 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由于学习基础不扎实, 学习方法不当, 学习松散, 动力不足等因素影响, 不断地诱发学生的心理问题。 (5) 已进入社会的同龄人的间接影响。看到许多同龄人过早地进入社会就业挣钱, 也使在校生产生心理负担, 导致其无心学习。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第一, 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一个人生活在集体中, 必然会受到集体的熏陶。在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环境中, 学生会逐渐活跃起来, 也会逐渐克服自己的缺点, 把自己融入集体中。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善于利用集体的教育影响, 培养团队精神, 以榜样的力量去激发学生努力向上的动力, 以比学赶帮等诸多形式, 营造良好的学风、班风, 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第二,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并将其纳入学校课程设置中, 学校应每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

第三,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调控学生的情绪, 合理组织教学相关内容, 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充分地把心理教育纳入德育课教学内容中。

第四, 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班主任最了解本班学生, 在教育中针对性强, 掌握准确时机, 能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第五,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从容面对就业。对刚入学的一年级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测评, 使其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以及同社会所需的差距, 制订符合自身特点和职业理想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二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 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毕业时向学生介绍相关就业形势和政策、就业信息及获得渠道、面试与求职策略等, 使学生能以健康的心理, 从容地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上一篇: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性下一篇:微生物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