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定义

2024-06-19

资产定义(精选八篇)

资产定义 篇1

从企业生产经营的角度看,资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的生产力。可以说,资产是企业得以将生产、经营等活动进行下去的必要资源,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而且只有通过资产,才会有收入、费用、负债等会计要素的产生。同时会计要素既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依据,也是确定财务报表结构的内容和基础。因此,对各会计要素进行明确的界定,尤其是对资产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也是自20 世纪初以来,迄今仍值得推敲的一个会计理论问题。

二、对于资产定义的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及相关准则制订机构基于不同的认知视角,提出了如下三种极具代表性的观点:

(一)未来经济利益观

经济利益观最早可以追溯到未来服务说的提出。最先提出资产定义的是美国会计学者斯普瑞格(Charles E.Sprague),他也是第一位把资产定义为未来服务的现在价值或过去与现在已收到的服务的贮存。

之后,经济学家兼会计学家坎宁(John B.Canning)受经济学家欧文·斐雪(Irving Fisher)的影响,在论述会计时引进了经济学原理,据此给出的资产定义是:“资产是指符合货币形态的未来服务或任何可转换为货币的未来服务,它对某人或某批人的收益权具有合法保障,并且这种服务只有在对某人或某批人有用时才能作为一项资产。”

直到1962 年,“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观点才在由斯普罗斯和穆尼茨(Sprouse & Moonitz)主持撰写的《会计研究论丛》第3 号(ARS No.3)中被提出:“资产是一个企业由于过去和现在的交易而获得的未来经济利益和权利。”未来经济利益实际上是未来服务所造成的,因此,未来经济利益同未来服务或未来服务的贮存有着内在的联系。

目前,美国会计文献中最流行的资产定义也强调未来经济利益观:“资产是某一特定主体由于已经发生了的交易和事项所产生的结果而取得的或能控制的未来经济利益。”

(二)资源观

资源观强调资产的本质是资源。该观点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其第4 号公告中提出:“资产是存在于某一特定主体中的以经营为目的的经济资源。”这是首次明确地将资产定义为经济资源。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其1989 年4 月发布的《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报告的框架》中完善了对资产的定义,成为目前资源观最具权威性的定义:“资产是企业控制的资源,是过去事项的结果,这些资源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

(三)权利观

1993 年,曾任美国SEC首席会计师的舒尔茨很强调资产应具有交换能力,所以他给出的定义是:“资产是现金、对现金或劳务活动的要求权,以及能够单独出售、变现的一些项目。”

1999 年12 月,英国会计准则理事会(ASB)颁布了《财务报告原则公告》,指出资产是由于过去交易或事项的结果而使一个主体能够控制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或使用权。

我国学者对于资产定义的研究有很多,其中葛家澍教授提出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资产是特定企业由于交易和事项取得或控制的,由企业分配和运用,旨在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资产的定义也强调“资源观”:“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财政部,2006)

三、对于现行资产定义的分析与评价

(一)资产来源于资源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的各种资源最初都来自利益相关者:一部分来自投资者投入,称为初始资本;另一部分来自债权人投入,称为企业的债务资产。这些资源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企业的资产也正来源于此。所以我们可以说资产就是经济资源,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而经济资源指的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经济权利资源等。所以“经济资源”本身就有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含义,无需赘述。也就是说,现行资产定义中的“资源”与“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表述是重复的。

(二)资产是由特定的主体所控制的

这里所说的控制并不是法律形式上的完全控制,而是实质上的控制。既然强调控制,那么就应该提到企业和会计主体是不同的:企业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并不一定就是企业。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它既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若干企业组织起来的集团公司;既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实体。所以,此处借鉴美国“特定主体”的提法可能会更加严谨。

(三)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提出了资产确认应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可以说是对主体持有资产目的的表述,但定义中并没有体现“资源可量化”的要求。

在财务会计中,从交易、事项发生时开始,把原始数据加工成会计信息需要经历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复杂的处理程序,会计要素能否准确的计量决定了其是否能够进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中。也就是说只有当与资产有关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时,资产才符合确认的要求。因此在定义资产时,应当注重实务计量的需要。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可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由于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特定主体拥有或控制的能够可靠计量的资源。

参考文献

[1]朱宇翀.《资产概念的比较分析——兼论<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资产定义的科学规范性》[J].财会通讯(综合),2010(5):110-112

[2]张华军.资产定义探析[J].绿色财会,2013(4):11-12

[3]罗维、陈义吉.FASB、IASB联合项目下资产定义刍议[J].财会通讯(综合),2011(7):127-128

[4]葛家澍.制度·市场·企业·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奥喜平.论资产定义的不足及资产的本质[J].财会月刊,2012(11):3

[6]牛晓虎,李卫东.资产的定义:回顾与思考[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7)

[7]魏欣媛.资产定义的文献综述[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6):222-223

流动资产定义 篇2

流动资产是指企业可以在一年或者越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运用的资产,是企业资产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流动资产在周转过渡中,从货币形态开始,依次改变其形态,最后又回到货币形态(货币资金 →储备资金、固定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货币资金),各种形态的资金与生产流通紧密相结合,周转速度快,变现能力强。加强对流动资产业务的审计,有利于确定流动资产业务的合法性、合规性,有利于检查流动资产业务帐务处理的正确性,揭露其存在的弊端,提高流动资产的使用效益。

流动资产的内容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帐款和存货等。由于各项目的特点不同,应根据各自不同的要求,分别进行审查。

1.在实物形态上,流动资产基本上体现为各部门以及居民的物资储备。包括:

(1)处于生产和消费准备状态的流动资产,是指生产单位储备的生产资料和消费部门及居民储备的消费品;

(2)处于代售状态的流动资产。是指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库存尚未出售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储备以及国家储藏的后备性物资;

(3)处于生产过程中的流动资产。是指生产单位的在制品、半成品储备。

2.按照流动性大小可分为速动资产和非速动资产。包括:

(1)速动资产是指在很短时间内可以变现的流动资产,如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各种应收、预付款项。

(2)非速动资产包括存货、待摊费用、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以及其他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大于流动负债,一般表明偿还短期能力强,流动比率越高,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越大,表明企业有足够变现的资产用于偿债,但是,并不是流动比率越高越好。

因为,比率太大表明流动资产占用较多,会影响经营资金周转效率和获利能力;如果比率过低,又说明偿债能力较差。所以,一般认为,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是

2。这是因为,处在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最差的存货金额约占流动资产总额的一半,剩下的流动性大的流动资产至少要等于流动负债,企业的偿债能力才会有保证。

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指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完成产品销售额的周转次数,是销售收入与全部流动资产的平均余额的比值,反映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和流动资产利用效果。周转速度快,会相对节约流动资产,等于相对扩大资产投入,增强企业盈利能力;而延缓周转速度,需要补充流动资产参加周转,形成资金浪费,降低企业盈利能力。流动资产周转率=

(当年累计产品销售收入额*12/月份数)/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主要特点

1、流动资产占用形态具有变动性。

2、流动资产占用数量具有波动性。

3、流动资产循环与生产经营周期具有一致性。

流动资产的特点

1、流动资产占用形态具有变动性。

2、流动资产占用数量具有波动性。

3、流动资产循环与生产经营周期具有一致性。

流动资产管理意义

1、有利于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连锁超市的财务管理

连锁超市其财务管理是建立在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的基础上,以总部为核心进行统一核算。

每一个连锁超市都必须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即本着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简明帐目环节,规范工作流程,充分采用计算机管理,严格内部考核制度,实行统一核算制度。通过动用财务手段对连锁企业的各个部门,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商品进、销、存的每一个结算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和控制,充分动用销售时点管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判断出哪些是企业的长期效益和稳定效益,哪些是企业的短期效益和虚假效益,哪些是降低成本、减少费用的因素,哪些是增加利润、提高效率和效益的手段。从而为决策层提供及时、准确、务实的财务分析,达到依法自主理财、约束企业经营行为、管理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目的。不同类型的连锁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连锁超市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资金管理

1、资金管理的原则

(1)、总部统一使用与授权使用相结合的原则。

连锁超市资金由总部统一筹措、集中管理、统一使用。店铺采用地产品、鲜活商品和其他保管期短的商品,经请示总部同意后或在总部授权的范围内可动用银行存款,否则不能动用银行存款;店铺存入银行的销货款,未经总部批准不得自动动用。

(2)、总部统一控制费用的原则。

连锁超市总部、店铺及其他部门的费用由总部统一核定、统一支付。部门、店铺的工资等日常非用的支出,由总部统一开支。店长有节约费用开支的责任,总部有审查费用使用情况的权力。

(3)、统一登记注册、统一缴纳税款的原则。

连锁超市应是享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总部和所属店铺在同一区域内的,有总部向税务及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统一缴纳增殖税、所得税及其他各种税赋,统一办理法人执照及营业执照,店铺只办理经营执照,国家对企业在税收上的优惠政策,也由税务部门直接对连锁总部。特殊情况下,总部和所属店铺不在同一区域内,店铺一般处于委托法人的地位,实行属地纳税。

(4)、统一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原则。店铺在总部指定的银行办理户头、帐号,只存款不出款,店铺每日必须将销售货款全额存入指定银行,不得作支货款,同时,店铺应向总部报送销售日报具体体现,它的核心内容是发挥企业的规模效益,以低于社会的平均成本取得社会的平

均利润。

2、资金管理办法

(1)、提高资金的运营效率和效益,积极采取措施盘活资金存量,加快资金周转。财务部门要同信息、配送等部门密切合作,通过销售时点管理系统对企业的进、销、存实行单品管理,要从调整商品结构入手,分析哪些是畅销商品、平销商品、滞销商品,哪些是增殖库存和不良库存,加强财务对超市经营的指导、监督和制约作用。

宜信定义全球资产配置标准 篇3

7月25日,“2016宜信财富首届海外嘉年华”拉开帷幕,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率宜信财富全球高管及顶级合作机构专家,首次深度解析宜信财富海外布局。值得一提的是,易信财富对专业机构帮助投资者进行全球资产配置的能力标准进行了重新定义,认为海外投资、移民金融、精英教育、家族信托、海外置业等五大能力是缺一不可的范畴,为投资者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指标。

唐宁指出,随着全球资产配置时代的到来,帮助国内投资者分享全球财富,专业机构不仅需要有顶级的投顾能力,更要具备综合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海外解决方案。

资产全球配置趋向专业化

全球资产配置首先是金融资产的配置,投资美股,或者购买美元、欧元、澳元等外币币种的理财产品,大多数投资者都是通过这样的尝试体验全球资产配置。但相对其他国家投资者,国内投资者的全球资产配置比例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数据显示,全球个人金融资产境外投资占总体可投资金融资产比例的统计中,中国大陆投资者的比例仅为4.8%,是瑞士的1/9,略高于中国台湾的1/6和美国的1/4。美国占比较低的原因在于,其本国拥有全球化最充分的股票市场,投资者只要投资本国股市,就可以实现全球资产配置。

“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是每个投资者都耳熟能详的“金科玉律”,而全球资产配置强调的则是 “不要把所有篮子放到一个卡车里”,要求更进一步分散配置,以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宜信财富一直在强调,全球资产配置要遵循‘黄金三原则’,即跨地域国别配置、跨资产类别配置、以FOF的方式超配另类资产。”唐宁认为,只有做好科学的资产配置,把资产充分的分散到不同国家、资产类别,用足够分散的投资工具去进行投资,才是最佳的选择。

唐宁指出,金融资产的配置是全球资产配置的核心和主要载体,宜信财富提供包括私募股权、资本市场、房地产金融、全球信贷等在内全方位的海外投资选择,同时也为个人及企业用户提供海外家族信托服务,帮助投资者解决从财富再增长到财富传承的一系列问题。

不仅限于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要全球配置,相关的服务能力也需要全球覆盖。”宜信财富提出,全球资产配置能力需要国际化的高标准。那么,相关服务能力包括哪些呢?从数据来看,2010-2015年间,中国人在美国购买房产的支出高达1100亿美元。另有统计表明,超过9成的中国高净值人士支持子女接受海外教育,并有着海外投资和实现财富增长的需求。

资产定义的新旧比较 篇4

文章编码:1004- (2010) 02-153-01

资产是会计理论研究的第一要素, 如何定义资产,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根据我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与1992年的相比, 2006年对资产所做的定义, 拓展了资产的范畴, 更着重突出资产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本质。

一、资产定义的介绍

目前, 关于资产的定义, 流行的是未来利益说。对资产的定义可追溯到1962年穆尼茨与斯普劳斯的《会计研究论文集》, 它指出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 这种经济利益已经由公司通过现在或过去的交易获得。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83年发布的《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规定: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 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资源。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在1989年公布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对资产进行了如下定义:资产是作为以往事项的结果由企业控制的, 可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1992年,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 (ASB) 发布了一份征求意见稿, 对各种会计要素作出了明确界定, 其中资产的定义为:资产是一个实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控制的对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力或其他手段。从以上几种对资产的定义中可以看出, 资产具有经济利益预期性和权属性两个特征。各种关于资产的定义, 虽然在描述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在原则和框架上是基本一致的, 都反映了资产的部分特性, 。

在我国, 财政部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与1992年对资产所做的定义相比, 2006年的定义拓展了资产的范畴, 更着重突出资产的本质。

二、资产定义的改进和存在的问题

1. 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利润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要求企业的资产具有创利能力, 能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这是资产的本质属性。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如企业长期闭置不用的财产, 因技术进步被淘汰的设备) , 不能纳入企业资产的范畴;待处理财产损失是已经发生但未批准处理的损失, 预期不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 因而也不能作为会计主体的资产;应收账款与银行存款是公司通过行使债权将其收回银行账户中, 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因此也不属于企业的资产。

2. 资产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这界定了会计主体核算的范畴, 并不强调资源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归企业拥有。这里的拥有或控制是指法定的所有权, 控制是指实际支配物及其利益的能力。IASB规定“资产是从所控制的资源中预期有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资源”。由此可见, IASB采用的是“能控制的”, 而不是“拥有或控制”。控制是对资源的调度或支配的权利, 获得公司经济利益更多的是依赖控制, 而不是所有权, 因此, 控制才是实现经济利益的必要条件。“拥有或者控制”不利于明晰产权的界定。比较典型的是融资租赁, 承租方拥有租赁物控制权但无所有权, 由于承租方承担了与该资产的主要风险, 因此视为自有资产, 其会计处理与自有资产无异。但“控制”并不能完全包括“拥有”。例如, 企业对银行冻结存款无法支配, 但拥有其所有权, 因而,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 它属于资产。

3. 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企

业的资产是社会上的资源通过有效配置进入企业后, 通过企业内部配置转化为的各种生产要素” (葛家树2005) 。这就导致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可能成为企业的资产, 自由取用资源 (如:空气、阳光) , 企业在使用他们时不必支付任何代价, 无法通过生产、流通或使用来完成转让, 所以它们不能成为企业的资产。其次, 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 是对资源的一种现实的控制。这便于对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准确反映资产的成本。

4. 资产是资源。

按照我国的定义, “资产是一种资源”比较符合传统会计对可靠性的要求, 即会计所反映的信息是现实已经得到确认的。这和IASB的“一项资产是企业控制的一项资源”的观点是一致的, 与FASB的观点“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是存在差异的。资产到底是一种资源还是一种未来的经济利益, 在理论界依然存在分歧。企业控制资源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 实质上反映的是对资源的一种收益权或使用权, 比较符合“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的要求, 使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目前, 理论界一致认为人力资源能给企业带来利润, 但由于目前无法计量而不能纳入企业核算体系, 不能确认为资产。采用合适的方法反映人力资本, 是人力资源会计所面临的难题。

三、结论

综上所述, 我国资产的定义强调了资产的本质 (能带来预期经济利益) , 同时受现实环境和计量方法的影响, 去掉了货币计量这一限定, 使资产的范围更加宽泛, 这是现实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表现出对现实的妥协 (强调资产是过去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资源, 而不是经济利益) 。现行资产定义中可以说我国资产的定义是借鉴了国际上的经验所形成的理论与现实调和的产物, 对资产会计理论与实务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要:文章对资产定义进行了阐述, 分析了资产定义的改进和存在的问题, 指出我国现行的资产定义是借鉴了国际上的经验形成的理论与现实调和的产物, 会对资产会计理论与实务产生深远的影响。

资产定义 篇5

「摘要」国内许多文献认为真实出售是资产证券化的必须步骤和唯一模式。文章从评价资产证券化的几种不同定义开始,提出真实出售不等于资产证券化,而只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实现风险隔离的一种方式;从制度功能看,从属参与模式具有自身优势,真实出售不应该是资产证券化的唯一模式;接下来,作者通过对SPV功能的分析验证了资产证券化过程不一定发生真实出售,进而检讨SPV在资产证券化中的真正作用;最后,把真实出售模式的资产证券化放在我国目前的制度环境下进行了考察。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真实出售从属参与

国内关于资产证券化的讨论已有数年,有关文献不断见诸报刊。但这些研究大多从经济学、金融学的角度来论述,较少有从法律视角的阐释;大多偏重于对国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情况进行泛泛的介绍,较少有比较严密细致的规范分析。本文无意也没有能力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研究的方方面面都进行梳理和评论,仅对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和模式做一个重新审视。截至目前,我国除了一些贷款债权转让和境外融资的项目涉及资产证券化外,尚无大规模的资产证券化实例,进行实证分析和计量数理分析的基础尚不存在,因此文章将主要以目前已有的法学研究文献为参照,采用规范分析的研究方法,并注意着眼于不同制度设计之间的比较分析。由于资产证券化的.涵义界定和融资方式、融资架构互相关联,论述将从上述方面分别展开。

一、资产证券化定义的重新审视

作者在近来的阅读中深感虽然文献纷繁众多,但大家对资产证券化基本概念的界定和表述却相去甚远,甚至有的文章本身对资产证券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把握都不能保持前后一致。有学者对资产证券化定义的困难说明了原因:资产证券化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和类型,这显然给其定义和性质界定造成了困难。同时,不同学科之间的视角差异也导致了资产证券化定义的多样性,本文将主要评价几种典型的法学角度的定义。

第一种典型的定义是:“资产证券化是指,‘以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进行融资,对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进行分离与重组的过程。’”可以看出,作者引用了经济学研究者对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如果可以赋予这个引证行为以学科之间关系的含义,似乎能够认为经济学研究对资产证券化这一制度创新的关注早于法学研究。相应的,该文认为资产证券化的基本交易结构可以简单地表述为:“资产的原始权利人将资产出售给一个特设机构,(一般称为特殊目的载体,SpecialPurposeVehicle,SPV),该机构以这项基础资产的未来现金收益为支撑发行证券,以证券发行收入支付购买资产的价款,以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向投资者支付本息。”

另一种代表性观点的持有者首先通过分析美国学者的资产证券化定义,总结出其基本的技术特征:“第一,资产证券化发行的证券必须是由特定资产支撑的,支撑的含意是指由这些资产所担保或者证券代表了这些资产的部分利益;第二,资产证券化必须涉及资产转移的设计,以使支撑资产的证券与这些资产的持有者的风险隔离。”接下来,作者引用了Shenker&Collettad的定义:(资产证券化是指)股权或债权凭证的出售,该股权或债权凭证代表了一种独立的、有收入流的财产或财产集合中的所有权益或由其所担保,这种交易被架构为减少或重新分配在拥有或重新出借这些基本财产时的风险,以及确保这些财产更加市场化,从而比仅仅拥有这些基本财产的所有权利益或债权有更多的流动性。同样,如果可以赋予这个行为以国别差异的含义,可以认为它反映了在资产证券化的实践和研究方面,美国都领先于中国这一事实。

第三种观点认为,“资产证券化是通过创立当事人和构筑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使缺乏流动性的债权(金融债权性资产)转化为资本证券上的财产权得以流通的制度。”

先来评价第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资产证券化是指以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进行融资,对

对资产定义的理解与商榷 篇6

今年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资产定义为“是指过去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二、对过去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理解

在《基本准则》第20条中, 是这样解释的:“前款所指的企业过去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者其他交易或者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我们知道, 企业成立之初也就是企业资产形成之时。资产的初始源头既不是购买、也不是建造和生产, 它主要源于两个渠道形成。其主体部分源于出资者投入, 不足部分是从债权人那里借来的。

我们可以把出资者投入的那部分资源称之为企业的初始资产, 把企业从债权人那里借来的那部分资源称之为企业的“债务资产”。正是因为企业拥有和控制了初始资产和债务资产, 才可能根据需要去购买、建造、生产其他资产。我们都知道, 购买、生产、建造都不可能形成企业的初始资产, 它们只能改变资产的实物形态和资产的使用价值。企业拥有了初始资产、债务资产之后, 就可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了, 所生产出来的产品, 具备了新的形态和新的使用价值, 通过交易实现了从商品到货币的惊险一跃。当收入大于结转的成本、费用的时候, 企业的资产因为耗散而亏损, 资产流失。当收入大于结转的成本、费用时, 企业的资产总量因增值而盈利。增值部分已经在费用中扣除了利息, 剩余全都属于出资者权益。这部分我们可以将它称之为“净增资产”。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等式:初始资产+追加资产+债务资产+净增资产=企业总资产。初始资产、追加资产、债务资产是过去事项形成的, 净增资产是过去销售形成的。至于购买、建造、生产只能是资产存在形态的改变。无法构成资产形成的源头。

此外, 解释中强调的购买、建造、生产显然偏重于固定资产、原材料、产成品等实物性资产, 而忽略了资产中最积极、最活跃、具有多重使用价值的货币。应当清楚, 企业筹资所取得的资源, 绝大部分是货币。货币是企业资产的源头和归宿。

三、对“企业拥有和控制的”理解

(一) 企业对经营资产没有所有权。

在《基本准则》第20条中, 这句话被解释为:“是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 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 但该项资源被企业所控制。”在这里企业享有某项资产所有权的提法, 存在着明显的错误。按照新发布的《中华共和国物权法》的相关规定, 企业并没有该资产的所有权, 事实上绝对不会有出资者和经营者双重所有权出现的怪事。

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谁投资谁受益”原则, 强调所有者的权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55条规定:“国家出资的企业, 由国务院、地方政府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者职责享有出资者权益。”企业不享有资产的所有权, 因为企业拥有的资产被称为“所有者权益”, 至于从债权人借入的部分, 所有权在债权人的手里, 企业只是控制而已。用公式表示:初始资产+追加资产+净增资产=所有者权益。债务资产=负债。

(二) 产权归属是资产的本质属性。

处于流通中的商品在没有投入社会扩大再生产时, 其产权是处在流通中不断转移的, 其物权会随时转移, 归属关系单纯。而当它投入社会扩大再生产时, 其归属关系则发生了变化, 这就是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的分离。这样就围绕资产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本质属性——资产的产权归属。同时资产由从商品那里继承了它的自然本性——使用价值;社会本质属性——价值。从而构成了资产的三重本质属性。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正说明了产权归属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 价值成了沟通他们的桥梁。出资者让渡了资产的同时让渡了资产的占有、使用和处分权, 其目的就是为了取得收益权。

四、对“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商榷

(一) 功能决定资产的赢利潜力。

在《基本准则》第20条中,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被解释为:“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增值的潜力从主观上说, 一个是先天所具备的, 另一个是经营中人们通过努力所追加的。从客观上说, 我们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对其盈利能力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资源为什么会被企业从出资者、债权人手中接收过来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该资源具有特定的功能、用途、使用价值。资产的增值能力源于它的自然本质属性。当然仅有功能还是不够的, 经营者还必须小心谨慎、兢兢业业, 认真有效经营才可能使资源物尽其用。同时要做好推销和收款的工作, 充分利用客观经济环境使资源增值从愿望变为现实。而那种认为资产必然会带来经济利益的结论, 显然是脱离客观现实的主观愿望。所以说把预期带来经济利益写入资产定义中显然是显得有些因脱离现实而偏颇。

(二) 预期带来经济利益探源。

资产从其反映的出资者的产权归属来说, 也可以称为资本。现在的资产收益说, 显然源自于马克思关于资本的论述“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绝不是资本的本质属性。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我们必须明确, 马克思研究资本的目的是在于创立剩余价值学说, 揭示资本家剥削和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因此, 它必然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资本必须增值。马克思提出资本增值性, 考虑的只是增值的那部分资本。我们必须清楚, 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资本、资产集中的过程。资本或资产从落后的企业向先进企业集中, 从多数企业向少数企业集中, 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集中, 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集中的过程就是部分企业盈利, 部分企业亏损的过程。那就是说一部分企业的资产增值, 一部分企业资产因耗散而亏损。

(三) 增值和耗散共同组成了资产的损益性。

我们把盈利称为增值, 把亏损称为耗散。资产实际上是增值和耗散的对立统一。我们可以称之为资产的损益性。因此, 企业的利润表还是改称损益表更科学。企业真正的经济效益是投入与收现之比。收现小于投入, 企业的资产就会因为亏损而耗散。而投入小于收现, 也就是说收现与投入之比大与1, 此刻企业的资产才真正实现了预期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目的。

综上所述, 我们是否把资产定义改为:“是指过去的事项或者交易形成的, 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 在有效经营下预期会给企业经济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参考文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企业会计准则》《资本论》

参考文献

资产定义 篇7

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最新会计准则均要求对于所得税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而不再允许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但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实际操作难度以及工作量势必显著增加,因为采用该法,除了要在会计利润基础上调整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应税利润),从而确认当期所得税费用以及应交所得税以外,还要在资产负债表日计算和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以及暂时性差异等。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主要特点在于:通过比较资产、负债的会计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确定资产和负债的暂时性差异;然后通过分析该差异对未来会计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及递延所得税费用(或递延所得税收益等)。资产和负债的会计账面价值是根据会计准则计算出来的已知数据,而其计税基础则需要根据税法确定。因此,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关键所在。然而,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只是规定了收入及其扣除项目的确定和计量方法,以及资产的计税基础;对于负债的概念以及计税基础则没有规定。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虽然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给出了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定义以及确定方法,但是该定义和确定方法既难以理解,又存在不少使人产生误解之处,从而给学习和实施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带来了不少障碍。

二、如何定义和理解资产的计税基础

《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对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的定义是:“一项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指计税时归属于该资产或负债的金额。”该准则在规定如何确定计税基础时,有这样的表述:“一项资产的计税基础是当主体收回该资产的账面金额时,就计税而言可从流入主体的任何应税经济利益中予以抵扣的金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8 号——所得税》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在第二章第五条给出了资产计税基础的定义:“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我国准则对资产计税基础的定义来源于国际会计准则关于资产计税基础确定方法的一种表述。尽管二者存在些许差异,但其实质是相同的:都认为资产的计税基础是在计算所得税时从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仔细分析上述关于资产计税基础的界定,会发现如下几点问题:

1. 资产的计税基础属于税法对资产的计量问题,应由税法规定;财务会计中确定资产的计税基础是为了与其账面价值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暂时性差异,进而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但是,我国准则在定义资产的计税基础时,使用了“收回资产账面价值(或账面金额)过程中”这样的提法。令人不解的是:本来会计上确定资产的计税基础,是要与其账面价值相比较,以计算和确定暂时性差异;而这里却在定义计税基础时就与账面价值比较了;难道资产计税基础的确定还要依赖于资产的会计账面价值吗?

2.“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这种表述也给人造成误解。因为应纳税所得额本是应税利润,而计算应税利润时的抵扣金额,属于税法中与收入相对应的费用,难道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某一会计期间的扣除(费用)吗?

3.“在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这种表述也很不严谨。人们不免要问:应收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等这些债权难道可以从“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吗?如果严格遵循权责发生制,那么与应收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等相对应的营业收入、利息收入、股利收入,均已在确认当期计入了应纳税所得额,因此应收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等债权在其账面价值收回时,均不应再在其收回当期的应税经济利益中扣除。也就是说,按照准则对资产计税基础的定义,应收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等债权的计税基础应该等于零。但是,这些应收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却是在确认应纳税所得额时产生的,即都是被税法所认可的,因此其计税基础应该是税法确认的金额,而不是零。而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第12 号——所得税》中的举例,也多数没有将应收账款等债权的计税基础看做是零。也就是说,我国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第12 号——所得税》中关于资产计税基础确定的表述,都没有能够反映实际情况,是不够恰当的。

从上述分析可知,不能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作为资产的计税基础。事实上,资产的计税基础就是税法对资产的计量,即税法确认的资产的账面价值。为了避免歧义,在会计准则中可以将资产的计税基础定义为资产的税法账面价值,以区别于资产的会计账面价值。准确的资产计税基础的定义以及计税基础的确定方法可以由税法来规定。为了满足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暂时性差异的需要,建议企业会计在日常核算中,分别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核算其税法账面价值(即计税基础)。有条件的企业,甚至可以依据税法设置税务会计科目,核算税务会计中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应税利润等,并编制符合税法要求的资产负债表和应税利润表。

三、如何定义和理解负债的计税基础

《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在规定如何确定计税基础时,有这样的表述:“一项负债的计税基础是其账面金额减去该负债在未来期间计税时可抵扣的金额。”该表述并非国际会计准则对负债计税基础所下的定义,而是以负债的会计账面价值为基础调整、计算负债计税基础的一种方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8 号——所得税》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在第二章第六条给出了负债计税基础的定义:“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上述负债计税基础的定义所反映的关系,只不过是根据资产的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推导出来的、用来确定负债计税基础金额的计算公式而已。准则中负债的计税基础定义若用等式表示,即为:

负债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未来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上式推导过程如下:

因为:资产的账面价值-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增加额(假设: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而且:负债对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影响与资产相反(因为负债可以看做是负的资产)。

因此:负债的账面价值-负债的计税基础=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同样假设: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上式进一步移项,则有:

负债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负债的计税基础实质上就是税法对负债的计量,即税法确认的负债的账面价值。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仅对资产的计税基础作了规定,而未使用负债概念,更没有规定负债的计税基础及其确定方法。而会计上核算所得税应用的则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该方法必须要确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所以就出现了在所得税会计准则中规定负债计税基础的状况。为了更加完善地核算应税利润、编制服务于税法的资产负债表和应税利润表,同时为了更加方便地在财务会计中应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建议在企业所得税法或其实施细则中使用负债概念,并明确规定负债的计税基础。在税法明确规定了负债计税基础的前提下,就可以在所得税会计准则中,将负债的计税基础定义为按照税法确定的负债的账面价值。而在税法没有规定负债计税基础的前提下,可以在所得税会计准则中规定负债计税基础的计算方法,而不是对负债的计税基础下定义。因为税务会计中的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如何定义,是按照税务会计的逻辑由税法规定的;而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实质就是税务会计中的资产和负债如何计量的问题,而不是如何定义的问题。

资产定义 篇8

《无线局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在无线局各单位已经正式运行三年的时间, 通过各单位三年使用的反馈情况来看, 该系统充分将当前的先进技术与固定资产管理相结合, 提升了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提高了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 节省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投入, 并且由于该系统采用B/S网络模式, 系统认证用户在任何一台终端, 都可以登录到该系统进行操作, 使各单位操作人员不用安装任何客户端, 即可以登录系统进行操作。该系统还充分考虑到系统用户计算机水平的差异, 不仅提供了简单、直接的操作方式, 供计算机水平不高的用户使用, 满足日常操作需求, 而且还对计算机较熟悉的人, 提供了高级操作方式, 通过这种高级操作方式,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个性化高级操作方式。

自定义组合查询是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的一个灵活、方便、简洁的查询方式, 用户可以通过这个功能, 任意组合查询条件, 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2 自定义组合查询的主要功能及其应用技巧

自定义组合查询为用户提供了如下主要功能:

(1) 自定义组合条件进行查询;

(2) 批量打印资产卡片;

(3) 批量打印资产条码;

(4) 打印资产列表;

(5) 导出资产明细到Excel中;

(6) 设置查询模板。

当用户点击自定义组合查询功能后, 此时页面显示如图1所示。

在图1中, 页面上部为当前用户所保存的查询模板, 通过选择相应的查询模板, 可以按照以前所保存的模板进行查询, 通过查询模板, 用户可以快速调用查询, 用户还可以将常用的查询保存为模板, 便于以后调用。

页面的下部, 是功能栏, 包括:【添加行】、【清除条件】、【查询】、【打印】、【批量打印卡片】、【导出为Excel】和【模板另存为】等功能按钮, 这些功能按钮可以完成不同的功能操作。

下面将自定义组合查询的主要功能及操作技巧进行分述如下。

2.1 自定义组合条件进行查询

(1) 添加比较行

每点击一次【添加行】按钮, 系统将生成一个空比较行, 每一个比较行分为A-H共8个列 (见图2) , 每列的功能如下:

A列:查询条件逻辑运算符, 表示本行与前面比较行的组合方式, 如两个查询行分别为A、B, 如果是“A并且B”, 表示查询既符合A, 又符合B的资产;如果是“A或者B”, 表示查询符合A或者符合B两者其一的资产, 本系统的组合方式有并且、或者、空三种组合方式。

并且:表示本行与前面所有行的组合方式为既满足前面所有行的组合条件, 又满足本行条件的资产。

或者:表示本行与前面所有行的组合方式为满足前面所有行的组合条件, 或者满足本行条件的资产。

空:表示当前行将直接接在前面组合查询条件后面。

第一个比较行的A列必须选择“并且”。

B列:该列为左括号区, 用户可以选择左括号或者选择为空, 如果用户选择左括号, 那么该左括号将与其后最近的右括号进行匹配, 成为一个独立的查询条件。

C列:该列为每一个比较行的被比较值, 本系统中的被比较值为资产卡片的所有属性值。

D列:该列为被比较值与比较值的比较方式 (比较符) , 本系统的比较方式分为:=、<>、>、>=、<、<=、包含、不包含、空。

=:表示比较值与被比较值完全相同。

<>:表示比较值与被比较值完全不相同。对于字符串比较值, 只要有任何一个字符不相等即比较成立, 即为真。

>:表示被比较值大于比较值。对于数字比较值, 按绝对值的大小进行比较。对于字符串比较值, 按照两个字符串的第一个不同字母在字母表中的顺序进行比较, 如果被比较值第一个不同字母在字母表中顺序后于比较值的不同字母, 表示被比较值大于比较值。比如, 被比较值为“abced”, 比较值“abaf”, 那两个值的第一个不同字母分别为“c”和“a”, 由于“c”在字母表中顺序后于“a”在字母表中的顺序, 被比较值大于比较值成立, 即比较值为真。对于汉字值, 将按照汉字编码进行比较。

>=:表示被比较值大于或者等于比较值, 比较方法类似于“>”。

<:表示被比较值小于比较值, 比较方法类似于“>”。

<=:表示被比较值小于或者等于比较值, 比较方法类似于“>”。

包含:表示被比较值中有一个连续的字符串与比较值相同。该比较条件将被比较值与比较值作为字符串比较。只要被比较值中含有比较值 (含有的意思为被比较值中有一个连续的字符串等于比较值) , 那么比较成立, 结果为真。比如, 被比较值为“abcdef”比较值为“cde”, 那么该比较结果为真, 如果比较值为“acd”, 那么比较结果为假。

不包含:表示被比较值中不存在一个连续的字符串与比较值相同。

空:表示比较值直接接在被比较值的后边, 该行不是一个完整的比较行。

E列:该列为比较值, 用户可以输入比较值。如果该行的被比较值存在比较字典, 那么用户可以选择F列的字典值作为比较值。

F列:该列为比较字典, 如果该行的被比较值存在比较字典, 那么用户可以选择该列的字典值作为比较值。如果不存在比较字典, 该列为空, 用户不能选择。

G列:该列为右括号区, 用户可以选择右括号或者选择为空, 如果用户选择右括号, 那么该右括号将与其前最近的左括号进行匹配, 成为一个独立的比较。

H列:【删除行】按钮, 用户可以通过点击该行的按钮, 删除当前比较行。

(2) 清除查询条件

点击【清除条件】按钮, 系统将所有的比较行删除, 方便用户快速地删除所有比较行。

(3) 输出查询结果

点击【查询】按钮, 系统将按照设定的查询条件进行组合查询, 筛选出所有符合组合条件的资产。通常每条比较行都按照A区设定的组合类型进行组合, 当用户设置完全部条件后, 再点击【查询】按钮。

(4) 条件组合技巧

(1) 单个条件查询:

假设用户要查询所有资产中名称中包含发射机的资产, 那么用户点击【添加行】, 在新添加的比较行的C列选择“固定资产名称”, D列选择“包含”, E列输入“发射机”。设置完成后, 点击【查询】按钮, 系统将所有资产名称中含有“发射机字符的”资产筛选出来。如图3所示。

(2) 两个条件并且查询:

假设用户想查找名称中包含发射机, 并且属于发射机房的。那么点击【添加行】两次, 第一行的设置同上;第二行的A列选择“并且”, C列选择“使用部门”, D列选择“=”, F列中选择“发射机房”。点击【查询】按钮, 系统将发射机房中名称包含“发射机”的资产筛选出来。如图4所示。

(3) 两个条件或者查询

假设用户想查找发射机房与节传机房的资产, 那么点击【添加行】两次, 第一行的设置同上;第二行的A列选择“或者”, 其余同上。那么系统将属于发射机房和节传机房的所有资产筛选出来。如图5所示。

(4) 三个条件的混合查询

多个条件的比较较为复杂, 用户应该深刻理解A-H列的详细含义, 并熟悉多个行的组合方式。用户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辅助设置多个条件的混合查询:

a) 用X、Y、Z……标识每个比较对。

b) 将组合查询条件写成关于X、Y、Z的条件字符串表达式。

比如, 假设X代表名称中包含“发射机”的资产, Y代表属于发射机房的资产, Z代表开始使用日期大于2009-01-01的资产。

若想查找发射机房中名称包含“发射机”, 并且开始使用日期大于2009-01-01的资产, 那么条件字符串表达式为“并且 (X) 并且 (Y) 并且 (Z) ”。设置如图6所示。

若想查找发射机房中名称包含“发射机”的资产, 或者开始使用日期大于2009-01-01的资产, 那么条件字符串表达式为“并且 (X) 并且 (Y) 或者 (Z) ”。设置如图7所示。

若想查找所有发射机房的资产, 或者名称包含“发射机”的资产, 或者开始使用日期大于2009-01-01的资产, 那么条件字符串表达式为“并且 (X) 或者 (Y) 或者 (Z) ”。设置如图8所示。

(5) 多于三个查询条件的混合查询

多于三个查询条件的混合查询, 其原理与三个查询条件的查询原理类似, 用户通过条件字符串表达式来辅助设置查询条件。

只要用户能够理解自定义组合的原理, 可以实现用户各种形式的查询需求, 并给出相应的结果。

2.2 批量打印资产卡片

用户设置完成查询条件, 并点击【查询】按钮, 生成查询结果后, 用户点击【批量打印卡片】按钮, 系统将转入一个资产卡片批量查看页, 在这里显示出所有查询到的资产的卡片, 用户点击【立即打印】按钮可以批量打印资产的卡片。

如果要打印所有的资产卡片, 需要将所有的资产卡片全部显示, 这个操作将耗费许多计算机资源, 具体情况要看打印的数量及计算机配置, 所以建议不要一次批量打印太多的卡片, 否则等待的时间将会比较长。用户可以根据计算机配置的情况, 适当限制打印的数量, 一般一次打印一百张为好。

用户在打印前, 先利用打印预览功能, 查看打印的效果, 然后通过系统提供的功能, 调整卡片的装订位置。

2.3 批量打印资产条码

用户设置完成查询条件, 并点击【查询】按钮, 生成查询结果后, 用户点击【打印】按钮, 系统将转入一个打印列表页, 在这里将列出所有查询出的资产, 用户可以打印该列表中资产的所有条码标签。

2.4 打印资产列表

用户设置完成查询条件, 并点击【查询】按钮, 生成查询结果后, 用户点击【打印】按钮, 系统将转入一个打印列表页, 在这里将列出所有查询出的资产, 用户可以打印资产列表。

用户在打印前, 先利用打印预览功能, 查看打印的效果, 然后通过系统提供的功能, 调整卡片的装订位置。

2.5 导出资产明细到Excel中

为了方便用户进行对账, 本系统提供了【导出为Excel】功能, 用户点击【导出为Excel】按钮, 系统会弹出一个Excel保存位置框, 点击【保存】按钮, 选择一个保存位置及Excel表名, 就可以保存包含所有符合条件资产的Excel表。

2.6 设置查询模板

用户手动组合完查询条件后, 如果希望以后可以使用此查询, 可以将该查询保存为模板, 供以后调用。

用户输入模板名称, 然后点击【模板另存为】按钮, 系统将保存该模板, 该模板将显示在该用户的模板列表中。系统为每个用户保存各自的模板, 其余用户不能使用该模板, 既保证了用户的个性化, 也保证了用户查询的私密性。

用户选择模板列表中的某一个模板后,

系统将该模板的组合条件显示在条件组合区, 用户可以在此模板的基础上修改组合条件, 也可以直接使用该模板进行查询。

通过模板的使用, 大大节约了用户的查询时间, 提高了查询效率, 使查询方式更为灵活、简便。

3 结束语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资产定义】相关文章:

无形资产定义06-26

论品牌资产的定义07-09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05-25

资产负债定义收益论文04-19

资产负债定义收益论文提纲11-15

分式的定义新定义问题06-28

职责定义05-24

毛呢定义04-09

数轴定义05-03

定义成功06-04

上一篇:管理绩效评估体系下一篇:森林与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