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被引论文

2024-06-02

高频被引论文(精选六篇)

高频被引论文 篇1

学术论文的价值在于被使用,被引频次越高说明论文的价值越大[2]; 论文被引频次是指自论文公开发表或公开发布以来被其他论文引用的次数[3]。笔者分析了《中国学校卫生》1992—2013年高被引的论文特点,从文献引证的角度分析杂志的学术水平和办刊质量,展示儿少卫生、学校卫生学科的研究动态、研究情况,及文献传递和被利用情况等。

1资料来源与方法

登陆中国知网( CNKI) ,以期刊刊名“中国学校卫生”为检索式,对数据库所收录的《中国学校卫生》杂志发表的论文进行检索。中国知网收录了《中国学校卫生》杂志1990—2015年发表的文献( 1979—1989的文献未上传网络) ,按“发表年度”逐年检索并记录被引排名前100位的文献,统计指标包括篇名、作者、机构、发表年份、被引次数、下载次数等; 同时统计分析各年度发文总数、被引总次数及被引次数为0的论文, 了解杂志整体被引情况。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15年9月3日。

2结果

2.1总体被引情况《中国学校卫生》1992—2013年所有入库文章共12 714篇,按照被引频次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剔除导读、消息报道等非论文信息478篇, 共检出论文12 236篇。其中有引文记录的文章共9 003篇,占论文总数的73. 58% ,总被引频次为73 349。被引1次的论文共1 870篇,占有引文记录论文数的20. 77% ; 被引2 ~ 9次的论文5 177篇,占57. 50% ; 被引10次以上的1 956篇,占21. 73% 。被引10次以上的论文共被引43 006次,占总被引频次的58. 63% 。

2.2高被引论文特征

2. 2. 1高被引论文数量共检索出被引次数排名前100位的文献104篇,被引最高435次,最低48次; 分布于1992—2011年。排名前19位的20篇高被引论文见表1。

2. 2. 2高被引论文作者高被引论文中,季成叶教授的贡献最大,共贡献了14篇论文,其余依次为陶芳标( 4篇) 、 孙江平( 4篇) 、 廖文科( 4篇) 、 吴汉荣( 3篇) 、 马冠生( 3篇) 、 高树军( 2篇) 、 星一( 2篇) 、 余毅震( 2篇) 、 佟月华( 2篇) ,其余作者均为1篇 。 见表2。

2. 2. 3高被引论文机构产生高被引论文最多的机构是北京 大学儿童 青少年卫 生研究所 ( 26篇,占25. 0% ) ,其余依次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8篇, 占7. 7% ) 、 安徽医科大学公 共卫生学 院 ( 7篇,占6. 7% )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6篇,占5. 8% ) 、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暨南大学医学院( 均为4篇,各占3. 8% ) 、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 3篇,占2. 9% ) 、 福建师范大学和泰山学院 ( 均为2篇,各占1. 9% ) ,其余机构均为1篇( 各占1. 0% ) 。 见表2。

2. 2. 4高被引论文栏目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栏目: 心理卫生35篇 ( 33. 7% ) ,健康教育19篇 ( 18. 3% ) ,述评13篇 ( 12. 5% ) ,疾病控制12篇 ( 11. 5% ) ,学生营养7篇( 6. 7% ) ,专题研究和综述各5篇( 各4. 8% ) 。 生长发育 、 基础研究 、 卫生监督 、 卫生管理 、 高校保健等栏目均没有高被引论文出现 。

2. 2. 5高被引论文关键词出现频次最高的是表示研究对象的“学生( 56次) ”“青少年( 14次) ”“儿童 ( 9次) ”等; 第2类为研究方法,主要有“因素分析,统计学( 14次) ”“相互影响( 8次) ”“患病率( 5次) ” “参考标准( 5次) ”“干预性研究( 4次) ”“对比研究 ( 3次) ”“横断面研究( 2次) ”“心理测定( 2次) ”“问卷( 2次) ”等; 第3类为研究内容,主要有 “学生保健服务( 14次) ”“健康教育 ( 10次) ”“饮食习惯 ( 8次) ”“营养( 8次) ”“视力,低( 8次) ”“行为,成瘾( 7次) ”“肥胖症( 7次) ”“危险行为( 6次) ”“家庭特征 ( 6次) ”“抑郁( 5次) ”; “吸烟”“精神卫生”“体质” “社会支持”“焦虑”“创伤和损伤”“英特网”“人格”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各出现4次,“早餐”“膳食”“预防与控制”“近视”“自杀”“性行为”各出现3次,“身高”“体重”“龋齿”“睡眠”“生活满意度”“自我意识”“身体状况”“自我评价”各出现2次等。

2. 2. 6高被引论文发表时间1992,1994,1996, 1998,1999年各1篇,2000年2篇,2001年14篇,2002年13篇,2003年10篇,2004年10篇,2005年19篇, 2006年11篇,2007年5篇,2008年7篇,2009年4篇,2010年1篇,2011年11篇。

2. 3高被引论文生命力104篇文献中,有30篇在发表的当年即被引用,51篇在发表后的第1年被引用,18篇在发表后的第2年被引用; 最近1次被引用时间为2014年的有17篇,2013的只有1篇,其余均为2015年。

3讨论

3. 1被引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发表论文的目的是交流研究成果,丰富知识体系,启迪他人的研究思路, 争取科学发现的优先权[4]。期刊只有通过同行阅读其中刊载的学术论文,进而引起其他人的兴趣,甚或对其研究工作有所启发,最终被引用,才能体现其学术交流功能。被引用率是体现期刊学术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文章在发表2 a之后才能被广泛引用[5],因此本次对《中国学校卫生》1992—2013年刊载文献的被引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总被引率为73. 58% ,这也意味着杂志论文零被引率为26. 42% ,意即有26. 42% 的论文发表后一次也没有被引用过。虽然数据显示本刊零被引论文率明显低于2013年分析的预防医学系列期刊的平均水平,但零被引论文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杂志的学术影响力[6],编辑部今后还需多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严把审稿关,以减少低质量无引用价值论文的发表。被引达到或超过10次的论文占21. 73% ,共被引用了43 006次,占总被引频次的58. 63% ,说明高被引文献对提高杂志的学术影响力,引领学科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 2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和单位特征单篇论文被引次数最高的是《中国学校卫生》杂志原总编辑、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原所长季成叶教授撰写的 《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被引435次,且该篇论文在2008年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当年一等奖论文仅50篇) ,并于2009年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季教授的另一篇论文《我国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其社会经济差异》,在2012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选为“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内论文”。高被引论文中季成叶教授共贡献了14篇论文,总被引1 534次。由此可见,季成叶教授为我国儿童少年卫生学科建设、保护和促进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总被引次数较高的作者还有孙江平 ( 338次) 、陶芳标( 243次) 、马冠生( 184次) 、廖文科( 181次) 、吴汉荣( 175次) 等。上述几位作者均为《中国学校卫生》的编委,他们为促进学科发展,提高期刊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注意的是,高被引论文中也有来自基层的作者,如来自石家庄市第十五中学的孙杰、嘉应学院卫生所的陈琴、北京市房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项娜,撰写的论文分别为《早餐质量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被引59次)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被引66次) 和《北京市房山区233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59次) 。提示在学校卫生领域,高被引论文未必出自权威机构、权威专家,每一位作者都可能撰写出高质量的论文[7]。编辑部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强编辑策划,加强向专家、学者约稿、组稿的力度; 另一方面要注意挖掘来自基层的论文,基层作者可能因为撰写论文的经验不足导致行文存在诸多不规范的地方,编辑部要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论文中去粗取精,寻找“金子”,筛选出真正高质量的论文[7]。同时编辑部也应为作者,尤其是基层作者搭建科研合作的平台,提供更多的服务,促进学校卫生工作者科研素养的提高和学科的发展,最终才能提高杂志的整体学术水平。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作为我国唯一的全国性儿童青少年卫生/学校卫生研究机构,在儿童青少年卫生学及学校卫生的学科发展方面,发挥了很好的带头作用,贡献的高被引论文最多( 占总篇数的25. 0% ) ; 其次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和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作为历史悠久的名校,在学术研究方面一直比较活跃,产生了很多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院长、本刊执行总编辑陶芳标教授的带领下,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将学科团队领入国内先进行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疾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的研究单位,大力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在防病、应急、公共卫生信息能力的建设等方面发挥国家队的作用。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除宏观指导学校体育、学校卫生工作,制定有关体育、卫生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以外,在促进学科的发展方面同样功不可没。说明学校卫生工作的开展和学科建设只有在卫生和教育部门紧密配合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中国学校卫生》在文章数量贡献度方面,主要以高等院校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如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浙江省疾病预防 控制中心、中国疾病 预防控制 中心等[8],与产生高被引论文的机构排名并不完全一致。 可能因为高被引论文仅统计了第一作者及单位,而张持晨等统计了所有的作者和单位; 也可能与有些单位产生的论文中高质量学术论文偏少有关。

3. 3高被引论文栏目相对集中高被引论文中心理卫生栏目占绝对优势( 35篇,占33. 7% ) ,说明学生心理健康受到了较多的关注; 健康教育19篇,疾病控制12篇,学生营养7篇,基本与《中国学校卫生》刊登的相应栏目的论文数量一致。述评、专题研究和综述共23篇,该类型文章基本上是由编辑部约稿而来,得到了较高的引用,提示以后编辑部需加强约稿和组稿工作,提供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生长发育、基础研究、卫生监督、卫生管理、高校保健等栏目均没有高被引论文出现,说明相关方面的选题是学校卫生的薄弱领域,无论是科研还是工作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3. 4高被引论文关键词从关键词词频分析,表示研究对象的词频最高,说明本刊一直紧紧围绕宗旨, 致力于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从研究方法来看,干预性研究所占比重偏低,有待以后进一步加强; 从研究内容来看,以学生保健服务为中心,出现了多个研究热点的局面,但学科间交叉、融合的研究热点还未见出现。提示编辑部在选题策划时,应紧密结合研究热点问题,对作者适度引导,以增加高被引论文的产出。

高频被引论文 篇2

分别时<大学图书馆学报>(1983-)发文的.高频被引论文分布和高频被引作者分布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大学图书馆学报>研究的现状.

作 者:许云 Xu Yun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罔书馆,贵州,遵义,563002 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年,卷(期): 19(5) 分类号:G255.2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学报   高频被引论文   高频被引作者  

高频被引论文 篇3

关键词:民族声乐 高被引论文 学术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6-0123-04

民族声乐是我国艺术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民族声乐在舞台及各种媒体上大放异彩,而民族声乐理论研究却略显不足。笔者曾对1998~2010年民族声乐论文数量进行了统计,从发文数量来看,民族声乐研究统计结果(共139篇)表明与我国其它人文学科相比,相差甚远[1]。笔者在本文进一步就1990~2011年民族声乐高被引论文,分别从发文期刊、作者、被引频次、论文主题、发文机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对高被引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进行客观分析与展示,为今后我国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咨询与帮助。

1 研究方法

本文以CNKI为数据来源,以“主题”为“民族声乐”、时间为“1990~2011年”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时间为2013年1月10日)。考虑到时间跨度较长,为便于分析统计,我们采用11年为一个时间段,即1990~2000年为第一阶段,2001~2011年为第二阶段,以被引20次以上的高被引论文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统计内容为论文作者、发文机构、发文期刊和论文主题。

2 数据分析

2.1 高被引论文的分布

2.1.1 1990~2000年的相关数据

共检索出1990~2000年民族声乐研究论文192篇,其中被引论文111篇,被引次数20次以上的高被引论文9篇。这些高被引论文发表在《中国音乐》、《音乐艺术》、《黄钟》、《交响》、《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人民音乐》等六种期刊上(见表1)。

2.1.2 2001~2011年的相关数据

共检索出2001~2011年的民族声乐研究论文1672篇,其中被引论文843篇,被引次数20次以上论文20篇。这些高被引论文发表在《中国音乐》、《音乐研究》、《交响》、《人民音乐》、《黄钟》、《民族音乐艺术研究》等六种期刊上(见表2)。

2.1.3 两个阶段的论文被引数据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有关民族声乐方向的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发表在《中国音乐》、《人民音乐》、《交响》、《黄钟》、《人民音乐》、《音乐研究》、《音乐艺术》、《民族艺术研究》等期刊上。其中《中国音乐》始终占据榜首遥遥领先,而《音乐研究》在第一阶段没有入围的情况下在第二阶段以3篇位居第二,进步显著。这说明这家期刊的刊文质量有所提升。通过查看音乐类期刊排名,我们可以看到,这八种期刊在音乐类期刊的排名中都表现不俗,也全部为北大音乐类核心期刊。这些期刊都是音乐学专业期刊,说明专业期刊在民族声乐文献中处于绝对优势。它们作为国内刊登音乐类优秀科研成果的专业刊物,被众多学者信赖,吸引了大量优秀稿件,刊发了诸多优秀论文,在音乐类学术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为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国音乐》、《黄钟》、《交响》和《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四个期刊分别为四所专业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音乐学院不仅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而且在民族声乐理论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比两个阶段发文量、被引量及高被引论文量。我们不难发现,在第二阶段,有关民族声乐方向的发文量有显著的提高,第二阶段被引文章的数量也有了一个大的飞跃。这些数据的变化趋势充分显示了我国民族声乐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当然,我们也必须同时看到,就增长率而言,发文的增长率高于被引论文的增长率,即“质”的提升落后于“量”的扩张。这说明新增研究队伍在不断扩大,但学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高被引率

一个学者的学术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发文数量及被引用率上,而被引用率是衡量一个学者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2.2.1 1990~2000年的高被引率数据

1990~2000年间发表的论文最短引用周期为2年(许讲真的《民族声乐50年的辉煌历程》);最长引用周期为14年(金铁霖的《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彭丽媛音乐会之后》),平均引用周期为6.11年。

2.2.2 2001~2011年的高被引率数据

2001~2011年发表的论文,最短引用周期为发文当年(郑宝华的《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杨仲华、尤志国的《中国气派 民族神韵 百姓欢迎——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确立》,刘辉的《再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李素娥的《“游离”与“扎根”——由“现代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唱法”问题引发的思考》);最长周期为3年(杨曙光的《中国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定位与发展》,姚莉莉的《对民族声乐发展特征的几点思考》),平均被引周期为1.14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第二阶段发表的民族声乐类论文被引用周期比第一阶段大大缩短,甚至很多文章在发表当年就被引用,这表明学者对文献的重视与依赖程度有了提高。

2.3 高被引论文主题分析

民族声乐是个涉及面十分广泛的话题,其理论研究领域亦较为广泛。以上22年发表的29篇高被引论文所涉及的范围与主题也很庞杂,笔者努力将其进行归类整理,大致将他们分为六种类别(见表4)。

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在这22年间,民族声乐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对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文化定位及美学理论方面的探讨。无论是对民族声乐历史发展轨迹的总结,还是对其文化定位的思考,以及对民族声乐美学特征的剖析,总的来说都是在总结和归纳民族声乐的艺术类别和发展趋势。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在第一阶段为数不多的高被引论文中,还存在两例对成功个人案例的分析论文,这或许也是因为在民族声乐理论发展的初期,人们对民族声乐理论认识尚浅,而感性认识更多一些,因此对成功案例的剖析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而到了第二阶段,对民族声乐艺术理论性概述、研讨类的文章逐渐多了起来。虽然第一阶段民族声乐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并且发展缓慢,但还是为第二阶段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第二阶段所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题材上都更加的丰富多元,其理论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nlc202309040707

总之,从表4可以反映出民族声乐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发展历程、文化定位、美学理论、演唱技术、教育教学和成功案例等六个方面。总体来看,对民族声乐的研究领域偏窄,挖掘深度不够。笔者认为今后民族声乐理论与研究要围绕其“四性”,即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学术水平[2] 。

2.4 高被引论文作者机构分析

机构的学术影响力主要表现在发文数量与被引用量两个方面。而机构的被引数量要比机构发文数量更能确切地反映一个机构的学术水平和影响。

民族声乐论文被引用20次以上的机构(见表5)中,中国音乐学院拥有的高被引论文最多,但上海音乐学院平均被引频次最高。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与上海音乐学院所拥有的高被引论文发文时间较早有关。同时,可以看出民族声乐理论研究因为其学科的特殊性,高被引论文主要出自专业性音乐院校(5所),尤其是以民族声乐为所长的中国音乐学院优势明显。其次集中在各类师范类院校和一部分教育学院(9所)。另外还有两所综合性院校,两个文艺团体,一个音乐协会。这表明高等院校教师队伍是民族声乐理论研究的主力军,预计在未来的民族声乐理论发展过程中,高影响力的论文出产格局不会出现大的突然性变化,但也可以预见到,未来高影响力的论文产出机构将会更加丰富。

2.5 从高被引论文作者的h指数分析其学术影响力

h指数(也叫h-index )是一个混合量化指标,最初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物理学家乔治·赫希(Jorge Hirsch)在2005年的时候提出来的,其目的是量化科研人员作为独立个体的研究成果。赫希认为:一个人在其所有学术文章中有N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N次,他的H指数就是N。如果一位科学家的出版成果以它们被引生命周期的数字进行排序的话,那么h指数就是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值是指每篇论文至少被引了h次的h篇文章[3]。h指数被认为是对先前众多衡量指标的一大改进。先前的衡量指标都倾向于关注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期刊,它们都假定作者的贡献等同于期刊的平均值,以期刊水平代替了论文水平有失偏颇,而h指数却客观地表现了作者个人的实际学术影响力。

经过检索统计,1990~2011年被引次数达到20次以上的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共计26人。其中最高值为6,最低值为1,h值总计为73,平均值为2.61(见表6)。

这些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多数都是在高校从事音乐教育的专家学者,这种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如石惟正、赵世兰等,他们长期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声乐人才,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成功的教学经验是其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基础保证,也是这些论文被大量民族声乐工作者引用借鉴的原因所在。当然,由于本文检索词界定在“民族声乐”一词,因此,这里作者的h值只是其在民族声乐一个方面的表现,并不代表其全部学术水平。

总体来看相比较其他人文学科而言,从事民族声乐理论研究的作者们的h指数普遍偏低,从被引量的不足和h指数偏低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在这22年间,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但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这或许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民族声乐的定义与发展方向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另一方面,从事民族声乐的工作者们往往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艺团体中的演员,他们大都不做理论研究,另一类多是高等院校的老师,他们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口耳相传的教学上,对理论研究重视也不够。

3 结语

通过对我国22年的民族声乐方向高被引论文的信息统计,对其影响力的分析,以及作者h指数的分析,可以了解学者们关注的学术领域及热点,分析学科发展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近几年国家经济文化政策的推动下,出现了迅猛的发展势头,无论从发文量还是被引量都有了一个飞跃。民族声乐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而专业期刊对民族声乐理论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这22年间,民族声乐理论虽然有了一个很好的发展,但是比较其他人文学科,还是呈现出了起点低、根基薄、发展慢的特点。 这与民族声乐的学科特殊性紧密相关。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通过CNKI数据描述民族声乐理论研究在22年间的状况,尽管是客观的,但也不能说明它的全部,特别是不能就其内容、价值和意义作出全面的质量评估,只是学术述评的一个特定角度[4]。尤其是对论文作者的发文量与被引用量,本文数据只局限于CNKI,因此,不是作者全部成果的集合。

参考文献:

[1]程晗,项亮.1998-2010年民族声乐文献综述[J].北方音乐,2013,(2):53-54.

[2]金铁霖.在第三届中国民族声乐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音乐,2008,(1):46-50.

[3]郭海鸥.学术评价的新方法-h指数及其应用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45-47.

[4]苏新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余惠承.建国以来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文献回顾[J].黄钟,1999,(1):97-103.

作者简介:程晗(1988-),女,兰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项亮 (1963-),男,兰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高频被引论文 篇4

一、文献回顾

目前高被引论文成为国内外学界广泛采用的学术水平衡量标准。近几年档案学者也针对论文的被引频次展开研究,如罗宝勇(2012)、李财富(2012)、任红娟(2013)、杨思洛(2014)等通过对论文样本的被引频次分析档案学机构或作者的影响力及档案学的热点与发展方向。尽管我国档案学界对论文被引频次的分析收获颇丰,但较少从高被引角度进行研究,且多数仅针对年代分布、期刊分布、主题分布、作者分布、机构分布、地区分布进行外部特征的分析,鲜有内容特征分析。而外部特征分析通常有种种限制,如:机构分布与机构是否有该学科相关;地区分布又受制于当地该学科的发展程度。因此高被引论文的外部分析存在诸多问题,增加了研究结论的不准确性。据此,本文对论文的关键词共词频次与中心性分布进行内容特征分析,以指出2005—2014 年我国档案学的研究热点。

二、数据获取与统计

1.数据获取与分析。本文以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源,选择“档案学、档案事业”学科领域,时间断限为2005—2014(检索时间2015.03.10),不设检索条件进行检索,检索结果按照被引频次递减排序共得到相关文献107303篇;其次,本文以被引频次最高前1%论文作为择取标准[1]94,去除无效文献,得到档案学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103篇,计555个关键词,合计被引3881次,平均每篇论文被引频次为37.68次。在此基础上,分析近十年来档案学的研究热点。

2.关键词共词统计。关键词是一篇文章内容的浓缩,若两篇文章有两个或以上的相同关键词,那么说明这两篇文章在内容上是相关的[2]14。对关键词进行共词统计,可以矩阵形式展现两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矩阵中两个关键词共现的次数越多,说明两者的关系越密切。本文对前述103 篇高被引论文中的555 个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将关键词共现矩阵转化后,得到共词频次2 次以上的关键词共27 组(表1)。

3.中心性统计。社会网络分析法是通过“点”在网络中与它“点”之间的关系来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其中中心性分析便是研究“点”的高影响力的重要方法之一[3]92。本文以点度中心性及中间中心性对前述档案学高被引论文的关键词进行中心性统计,将555 个关键词的共词矩阵以Node XL软件进行运算(部分结果见表2),通过对关键词的统计及其关系的分析来研究档案学高被引论文的热点。

三、近十年档案学高被引论文热点分析

1.因应时代需求,数字档案馆及档案数字化成为关注焦点。在“关键词共词统计”中,可以发现“档案信息与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与档案数字化”、“数字档案馆与档案数字化”、“档案网站与档案数字化”和“档案信息资源和数字化”的共词频次较高。其次,在“中心性分析”中“,档案信息”“、数字档案馆”和“档案数字化”在点度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中皆有比较高的排名。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档案事业也随之发生变化,构建数字档案馆,将档案资源数字化成为时代发展的新需求[4]251。继2004 年深圳市建成我国第一所数字档案馆之后,许多城市的数字档案馆也相继落成[5]112。2010 年国家档案局发布《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不仅为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方向性指导,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学者们的研究,首先是大环境对档案事业研究的影响,如许桂清[6]7在信息化变革的背景下对于档案管理事业的重新思考;张照余[7]11对于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其次,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要处理的核心问题———如何将“档案信息”进行“档案数字化”,如唐宝莲对于档案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关系研究[8]32。最后,针对数字档案馆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所进行的研究,如唐艳芳针对信息用户的研究[9]42;刘明针对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10]13;谢海洋对于数字档案馆网络安全的研究[11]51等,由此构成“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和“档案数字化”研究的一个庞大体系,成为近十年我国档案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2. 国家档案局在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指导作用不变。在“关键词共词统计”中,可以看到“国家档案馆与国家档案局”“、档案管理与档案工作”、“档案工作与档案事业”、“档案管理体制与集中统一管理”、“档案工作和国家档案局”、“档案事业和国家档案局”、“档案开放和国家档案局”“、档案开放和国家档案馆”为共词频次较高的关键词组。其次,在“中心性分析”中“档案工作”“、档案信息”、“档案管理”、“国家档案局”、“国家档案馆”和“档案管理体制”在点度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中皆有比较高的排名。“国家档案局统一管理全国档案事业。”[12]63数字时代档案事业发展尤其需要国家档案局的统一领导!为因应档案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新挑战,国家档案事业在国家档案局的指导下对档案管理机制逐步调整,以满足社会发展和用户的新需求。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家档案局就指出,全国档案事业要积极应对信息化发展所带来的挑战,要善于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推进档案存储数字化、管理自动化、利用网络化。针对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转变,冯惠玲从宏观的角度指出国家档案局和国家档案馆对于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战略部署及作用[13]7,高永青则对我国档案管理体制进行批判与重构[14]20等。

3.运用先进技术,电子文件管理日渐普及。在“关键词共词统计”中“,电子文件管理与前端控制”“、电子文件归档与进馆”“、信息时代与档案管理”与“电子文件中心与国家档案局”“、电子文件中心与国家档案馆”为共词频次较高的关键词组。其次,在“中心性分析”中,“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文件”、“信息安全”和“档案利用”在点度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中皆有较高的排名。

与数字档案馆的研究一样,电子文件的管理也是伴随时代发展而走进档案工作人员的视野。传统纸质资料愈来愈多地被电子形式的记录所取代,档案事业的工作对象也随之发生转变。电子文件行业标准的相继推出,为我国电子档案工作的发展作出方向性指引和具体环节的规范。此时,档案工作者也展开了对电子文件管理的调查与思考,如冯惠玲、安小米、张宁、叶晓林、蒋纪蓓等。

四、近十年档案学研究特征分析

从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的档案学研究存在如下特征:

1.与时俱进,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档案学是一门应用学科,研究对象大多来自于档案实际工作。当前“电子化”“、数字化”等新生事物渗透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档案学也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研究对象集中在“数字档案馆”、“档案数字化”、“电子文件管理”等数字时代产生的热点问题上,充分体现了档案学的学科特点。

2.关注档案事业管理机制研究。档案事业是关乎“社会记忆”的公益性管理活动,一般很难在短期内得到经济收益,而需要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开展征集、整理等相关工作,方可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我国的档案事业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茁壮成长。特别是新时期,档案事业面对新生事物,更是需要国家的统一规划,逐步推进和完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档案学也必然会对这一现象及过程进行研究。

3.基础性研究薄弱。档案学的学科特点,使其偏重于实务作业研究。但作为一门学科,在发展奠基之后仍需基础理论的建构,学科发展才能延续。但目前基础性研究薄弱将会制约档案学与档案事业的长期发展。

回顾档案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每一次变革每一种新事物应用到档案事业当中,都会扩展档案学的研究对象,进而推动档案学的发展[15]90。档案学的实践性特征要求档案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研究而研究。本文以近十年我国档案学高被引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关键词共词统计和中心性统计进行研究,从内容特征角度来分析我国档案学发展进程中的特征与热点,以期发挥档案学理论对档案工作实践的指导与启示作用[16]3。但本文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马太效应等因素所造成的影响未加深究。这些问题,将在后续的研究中予以克服。

摘要:首先以CNKI数据库的档案学科论文为数据源,再以2005—2014年为时间断限进行检索;选取被引频次排列最前的1%,计103篇论文,将其作为档案学的高被引论文;对其进行“关键词共词分析”以及“社会网络之中心性分析”,指出我国档案学研究热点:因应时代发展,数字档案馆和电子文件管理成为关注焦点;国家档案局在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指导作用不变。

高频被引论文 篇5

一、资料来源与数据收集

本文统计的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类期刊来源于2011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国知网平台。访问中国知网中的中国引文数据库, 进入高级检索, 检索2000—2013年关于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领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航空学报》《飞行力学》《航空动力学报》等19种核心期刊论文的被引情况, 利用CNKI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对学科领域“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进行检索, 具体检索内容包括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航空、航天三项, 共检测到25381篇。选取其中被引频次靠前的100篇论文, 并对其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19种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核心期刊的初步评价

期刊在某年的影响因子定义为该年引用该刊前两年论文的总次数与前两年该刊所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 被认为是最能客观地反映期刊相对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并常直接用于期刊的评价。由表1可知, 19种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类核心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其中, 除宇航学报复合影响因子大于1.000外, 其余18种均小于1.000, 平均为0.607。期刊的影响因子与期刊所在的学科领域、刊文学术质量、载文数量、期刊主办单位、出版周期等因素相关。本文取样之所以选择核心期刊, 是因为核心期刊在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 对优秀文章的吸引力较大, 研究结果更具代表性。

2. 高被引论文期刊情况分析

被引频次排前100位文献的被引频次为58~249次。排名前10位文献的被引频次见表2。其中, 《航空学报》、《宇航学报》分别有3篇论文, 《航空制造技术》2篇论文, 《宇航材料工艺》和《中国惯性技术学报》各1篇论文。登载论文居前的《航空学报》和《宇航学报》, 复合影响因子分别为0.835和1.010, 在19种核心期刊中排名靠前, 刊登的论文被引用的频率也更高。

100篇高被引论文主要分布于17种期刊中, 其中, 《航空学报》《宇航学报》《航空制造技术》被引用篇数分别为23篇、14篇和11篇, 合计被引频次分别为1992次、1266次和972次 (见表3) 。位列第一的《航空学报》是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领域中唯一一个被评为2013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 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达到434, 国际他引影响因子达到0.144, 可见其在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3. 关键词分布

在作为研究对象的100篇论文中, 排名前5位的关键词分别为“航空发动机”“复合材料”“故障诊断”“无人机”“航空、航天推进系统”。其中, 除“航空发动机”“复合材料”出现次数分别为7次、5次以外, 其余关键词出现频次皆为4次 (见表4) 。高被引论文中出现频次居前的关键词正是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中的重点和热点。

4. 作者研究机构分布

在作为研究对象的100篇论文中, 作者绝大多数来自于高校, 也有部分作者来自于中航集团。其中, 来自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论文共有20篇, 位列首位, 占到高被引论文的20%, 合计被引频次为1827次;其次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共有16篇论文, 占到了论文总数的16%, 合计被引频次为1527次;再次为西北工业大学, 有论文9篇, 占到论文总数的9%, 合计被引频次为637次 (见表5) 。由此可见, 高等院校作为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力军, 在科研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5. 基金资助情况分布

在选取的100篇论文中, 非基金文献占到了总数的67%, 其余33%的文献是有基金支持的。其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有16篇, 占总数的16%;国防科技技术预先研究基金和航空科学基金支持的有4篇, 占总数的4%;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 支持为3篇, 占总数的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支持的为2篇, 占总数的2%。

三、结论

论文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已经成为学术期刊及其中的核心期刊的重要评价指标, 通过对于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类19种核心期刊的统计与分析, 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前100高被引论文分布在17种期刊中, 只有2种期刊没有入选论文, 可见高被引论文在核心期刊中分布较均衡, 与非核心期刊相比, 核心期刊之间对于优秀论文的吸引力存在差别, 但是差别数量区间跨度较小。

(2) 虽然核心期刊内部对于优秀论文吸引力的差别跨度较小, 但是在本项统计中也发现, 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类核心期刊的高被引论文分布规律也符合“二八定律”。在取样的100篇论文中, 有23篇来自于《航空学报》, 占总数的23%;在排名前10位的高被引论文中, 有3篇来自于《航空学报》, 占总数的30%。由此可见《航空学报》在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领域中较高的权威地位。

(3) 高等院校作为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力军, 在科研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检索结果中, 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前三位的研究机构都是航空航天类高校, 且数量多达45篇, 占到了数量的近一半, 且热门关键词反映近年来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卫世乾.30种化学类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04) .

[2]杨红芸, 孙波, 等.16种药学中文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的特征分析及启示[J].华西药学杂志, 2013, 28 (06) :629—632.

[3]刘划, 齐飞.2001-2010年国内互联网学科领域的高被引论文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4 (15) :123—124.

[4]李洁, 雷波, 等.我国20种综合性农业科学核心期刊的高被引论文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01) :74—78.

[5]闫娟, 李鹏, 魏杰, 等.2001—2010年国内关于期刊编辑工作主题研究的高被引论文分析[J].编辑学报, 2013 (02) :115—117.

[6]李晓红.2002—2012年我国化学类高被引论文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 (01) :69—73.

高频被引论文 篇6

1 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中国知网( CNKI) 的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作为检索数据库,以中国图书分类号G 31 代码进行科技管理学( 中图分类称 “科学研究工作”) 文献检索,检索的上溯时间不受限制,检索截止时间到2015 年3 月13 日,共检索检索出28,516 条文献,文献年代跨度为1982 年—2015 年3 月,共计33 年多时间。按照居前1‰高被引论文和居前1% 高被引论文两个指标的被引用频次由高向低进行排序检索,并剔除混杂在G 31 ( 科学研究工作) 的部分其他学科文献。其中,科技管理学居前1‰高被引论文24 篇,被引用频次在78 次以上。科技管理学居前1% 高被引论文212 篇,被引用频次在31 次以上。

2科技管理学居前1‰高被引论文统计分析

2.1 24篇居前1‰高被引论文

表1 显示,24 篇高被引论文,均发表在2009 年之前,平均引文周期为13 年。其中,2000 年以前发表的有7 篇,占29% ; 2001—2004 年发表的12 篇,占50% ; 2005 年以后发表5 篇,占21% 。从作者队伍来看,独著的有8 篇,占33% ; 两人合著的有11篇,占46% ; 三人合著的有3 篇,占13% ; 四人合著的有2 篇,占8% 。两人以下的作者占到了79% ,论文合作数量的规模介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中间。

2. 2 居前1‰高被引论文的作者资历和关键词分布

统计表明( 见图1) ,科技管理学居前1‰高被引论文24 篇,共有第一作者共有23 位。发表时的资历情况,正高级职称7 人,占30. 4% ; 副高级职称5 人,占22% ; 博士研究生7 人,占30. 4% ; 中级职称4 人,占17% 。表明在科技管理学高被引论文的贡献者中间,具有经历丰富的高级职称人员与精力充沛的博士生和中级职称人员相比较,总体实力旗鼓相当,表明该学科具有明显的新兴学科优势。

在关键词分布方面( 见表2) ,绩效评估、管理、团队、技术与产品居科技管理学前1‰高被引论文的前四位,是科技管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随后是产学研与合作、调研、创新、对策与建议、项目与计划、人才等词汇分别占到了第5—10 位次。

2. 3 24 篇居前1‰高被引论文作者概况

H指数是评价学术绩效的重要方法[7]。表3 显示,23 位高被引论文作者按照第一作者H指数文献数据排序,H指数在10 以上的有12 人,发文数量均在24 篇以上,占作者总数的52% ; H指数在5—8 之间的有5 人,发文数量均在13 篇以上,占作者总数的22% ; H指数在4 以下的有6 人,发文数量平均在10 篇以上,占作者总数的26% 。居前1‰高被引论文作者发表年龄( 鼎盛年) ,30 岁( 含30岁) 以下的有5 人,占总数的22% ; 在31—40 岁之间的有12 人,占总数的52% ; 在41—50 岁之间的有3 人,占总数的13% ; 在51 岁以上的有3 人,占总数的13% 。23 位作者平均年龄在37. 5 岁,其中39 岁以下的人员占到74% ,符合科学创新的基本规律。德国科学家和赵红州教授的研究认为,杰出科学家做出重大贡献的最佳年龄区在25—45 岁之间,20 世纪杰出科学家的最佳峰值年龄为37 岁左右,其最佳峰值年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增大[8]。科技管理学前1‰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发表年龄符合杰出科学家的最佳峰值年龄规律。在23 位作者中,从事科技管理职业的有4 位,占17% ; 从事科技管理学的有2 位,占9% ; 从事科学社会学的有2 位,占9% ; 从事经济学的有2 位,占9% ; 从事技术经济及管理的有3 位,占13% ; 从事工商管理学的有2位,占9% ; 从事行政管理学的有1 位,占5% ; 从事应用心理学学的有1 位,占5% ; 其余7 位为博士研究生,占32% 。可以看出,在科技管理学领域,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渗透现象较多。担任各级行政管理职务的 “双肩挑人才”有12 人,占全部作者的52% 。

3科技管理学居前1%高被引论文统计分析

3.1居前1%高被引论文的文献来源

图2 显示,学科居前1%高被引论文69%发表在科学、科学研究类期刊上,其余31% 的论文则分散在自然科学总论等十多个领域。具体分布的梯次是自然科学总论占8%,大学学报占6%,人文社会科学占5%,管理科学、工业经济类占5%,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占3% ,教育和出版占2% ,学位论文( 含博士和硕士)占2%。详细审视,科学、科学研究类期刊与自然科学总论期刊的学科性质很接近,这两类文献囊括了科技管理学文献的77%,其余则拥有23% 的文献,分布态势接近 “文献集中分散定律”[9]。

从高载期刊的分布来看,科技管理学居前1%高被引论文文献分布,前11 种期刊刊载1% 高被引论文136 篇,占文献总数的64% ,接近三分之二( 见表4) 。其中前7 位期刊和 《研究与发展管理》、《中国软科学》 为科学、科学研究类期刊,刊载了前1% 高被引论文的60% ; 排在第7 位次的 《自然辨证法研究》 为自然科学总论核心期刊,占前1%高被引论文的2. 8% ; 排在第9 位次的 《软科学》为工业经济类核心期刊,占前1% 高被引论文的1. 4% 。

3. 2 居前1% 高被引论文的机构分布

在212 篇高被引论文中,大学论文产出162 篇( 见图3) ,占论文总数的76. 4% ; 其次是科研机构36 篇,占论文总数的17% ; 其三是政府管理部门9篇,占论文总数的4. 2% ,主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文; 出版部门、学会、医院和外籍科学家的论文产出,占论文总数2. 4% 。在大学的论文产出中,985 高校产出112 篇,占论文总数的53% ,堪称半壁江山,占高校论文数量的69% ; 来自211 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占47 篇,占论文总数的22% ;专科院校的3 篇,占论文总数的1. 4% 。在科研机构的产出中,中央科研机构占总数的13. 7% ,是地方科研机构的4 倍以上。

212 篇前1% 高被引论文中,前10 名机构产出的数量85 篇,接近全部文献的40% ( 见表5) ,其中8 所为 “985”大学,位列前三名的是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接近全部高被引论文的18% 。另外3 所为中科院科管所、大连理工大学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别居第4 位次、第5 位次和第6 位次。

4 结论

科技管理学居前1% 高被引论文三分之二以上刊载在科学、科学研究类期刊上,再加上自然科学总论,这两个方向的文献接近80% 。科技管理学属于新兴交叉学科, “文献集中分散定律” 表现的非常明显,表明其学科正在逐渐走向成熟。另外,从前1‰高被引论文的作者年龄来看,符合科学最佳创造年龄规律,表明科技管理学具有明显的发展潜力。

科技管理学在国内诞生和成长仅有30 多年时间,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也仅有25,545 条,与收录几十万、上百万的学科相比较,明显属于弱小学科和新兴学科。弱小学科由于从业人员较少,流动性有较强,导致学科的引文数量也相对偏少,前1‰高被引论文阈值仅有78 次。第一作者H指数在10 以上的仅有12 人,占作者总数的52% ,其中还有不少属于 “双肩挑人才”,表明其专业化还有待加强。

科技管理学居前1‰高被引论文既有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等学界泰斗,也有一些初出茅庐的博士研究生和中级职称人员。韦青侠的研究也指出,要摈弃高被引论文全部出自权威专家的误区[10]。看来,不以资历论英才,是学术创新的一个基本标准。然而遗憾的是,有几位高被引博士研究生仅有几篇论文,其中4 位是在读博前后完成的,之后就像流星一样消失了。难道他们是缺乏研究席位,还是另有高就? 虽然笔者未能进行有效的追踪,但是高被引作者在学科内的流失是一种不应有的现象[11]。

以中图分类号进行检索,还存在着一些学科混杂现象,这应引起有关文献工作者的注意,并做到学术出版的规范。

参考文献

[1]熊璐.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武汉大学,2005

[2]邱均平,孙凯.基于ESI数据库的中国高校科研竞争力的计量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7,28(5):45-48

[3]高超.中国管理科学重要期刊论文第一作者统计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

[4]梁永霞,李正风.基于CSSCI的中国科技政策研究的知识图谱[J].中国科技论坛,2010,26(10):86-93

[5]刘雪立,王兆军.2004-2008年我国情报专题研究高被引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情报杂志,2010,29(1):64-67

[6]秦卫平,赵美玲,秦凯.高被引论文与研究热点探析——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2):96-99

[7]丁福虎,张水潮.利用CNKI和H指数评价大学科研绩效[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3):97-100

[8]庞景安.科学计量研究方法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73-377

[9]丁福虎.中文核心期刊的现状及其应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8(3):128-131

[10]韦青侠.《科技管理研究》2006-2012年载文与学术影响力统计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3):6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高频被引论文】相关文章:

EWB软件高频电子教学论文04-29

听力高频词汇04-10

高频100词04-30

高考高频成语05-09

高频脉冲电源05-02

高频超声技术05-03

四级500高频词汇05-23

常识高频考点范文05-24

高频考点分析范文05-26

高频考点解读范文05-26

上一篇:火电厂电气节能降耗下一篇:往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