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用疗效

2024-06-17

联用疗效(精选十篇)

联用疗效 篇1

关键词:两联用药,小儿腹泻,疗效观察

小儿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是儿科常见病。严重者可引起用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甚至休克;慢性腹泻又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1]。小儿腹泻的治疗通常首先是常规补液、对症治疗, 在此基础上用微生态制剂金双歧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来抑制肠道病原菌繁殖, 也可用消化道粘膜保护剂思密达石从而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然而, 长期单独用任何一种药都势必会引起副作用的凸显。联合应用效果应该更好。从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 作者对部分腹泻患儿采用金双岐 (双岐三联活菌制剂) 、思密达联合治疗,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来源

此次90例为随机选取我院2004年10月至2007年10月治疗的腹泻病例中符合下述条件者:病程在3~10d, 所有病例大便细菌培养均阴性, 大便性状为水样或蛋花汤样, 大便每日数次至十几次不等, 大便常规镜检无白细胞或白细胞<4个/HP, 脂肪滴+~+++或无。

1.2 一般资料

所选急性腹泻患儿90例, 均符合1998年《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2]修订的诊断标准, 9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1组 (采用) 30例、对照2组30例。治疗前各组均有呕吐、发热、脱水, 两组发病时间、年龄、临床表现、病情分类基本相同, 具有均衡性。

2 治疗方法

各组均在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的基础上用药。

2.1 分组

治疗组:金双歧联合思密达。金双歧:剂量:<1岁, 0.5g, 2次/d;1岁~6岁, 1.0g, 2次/d;思密达:<1岁, 3g/d, 分3次服;1岁~2岁, 3g/d~6g/d, 分3次服。

对照1组:单用金双歧5~12个月婴儿每日2次, 每次1片;1~5岁幼儿每日2次, 每次2片。

对照2组:应用思密达粉剂, <1岁, 1包/d, 分3次口服;1~2岁, 每日1~2包, 分3次口服;2岁以上, 每日2~3包, 分3次口服, 均首次加倍

2.2 疗效判定

参照腹泻病疗效判断的补充建议[2], 显效:治疗72h内粪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 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内粪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加重。

3 结果

治疗组30例, 显效26例, 有效2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3%;对照有1组30例, 显效20例, 有效2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75%;对照有2组30例, 显效18例, 有效5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为77%;经统计学处理, 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表2) 。

注:x2=4.11, P=0.04<0.05

注:x2=4.13, P=0.04<0.05

4 结语

小儿腹泻病是儿科多发病之一, 主要由于: (1) 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 不能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胃肠道粘膜防御有害因子的侵袭的能力弱。 (2) 各种原因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有拮抗作用, 改变饮食使肠道内环境改变时、或滥用广谱抗生素时, 均可使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失调而患肠道感染[2]。所以小儿腹泻的治疗通常是基于这两面的病因来治疗, 较常选用的药物有胃肠道粘膜保护剂如思密达和肠道菌群调节剂几双歧。

胃肠道粘膜保护剂思密达的作用机制主要在于它特殊的结构能强有力地保护和修复胃肠道粘膜。思密达是由双四面体氧化硅八面体氧铝组成的多层结构, 其颗粒直径为1~3μm, 这种特殊结构使其具有相关的表面积 (约110m2/g) , 并具有非均匀性电荷分布, 因此它有很强的覆盖能力, 较高的定位能力及较强的吸咐能力。主要作用方式: (1) 覆盖消化道与粘液蛋白结合, 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增强粘液屏障, 起到防止H+、胃蛋白酶、胆酸、溶血卵磷酯酶、非类固醇类抗炎药、酒精以及各种病毒、细菌及其毒素对消化道粘膜的侵害, 帮助恢复、再生消化道上皮细胞。 (2) 吸附消化道气体和固定各种攻击因子, 并使其失去致病作用, 如常见的致病细菌病毒:轮状病毒、致病性大肠杆茵、霍乱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及它们产生的毒素。

肠道菌群调节剂金双歧的药用原理是基于肠道微生态平衡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正常人胃肠的各种常驻菌群保持一定比例和谐共存, 任何一种菌群的严重失衡都会导致腹泻等疾病。双歧杆菌是婴幼儿肠道正常菌群的优势菌, 它的存在及数量上的多少对婴幼儿的生理与健康有着重要影响;食物因素或有害菌 (或病毒) 在肠道内黏附、定植、繁殖后, 导致肠双歧杆菌较正常时下降1000倍, 造成菌群失调, 严重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 从而导致小儿腹泻的发生。小儿腹泻发生时, 及时有效地补充双歧杆菌非常重要: (1) 它能通过细胞上的磷酸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特异性的结合, 从而占据肠黏膜表面, 形成与肠上皮细胞相连接的细菌生物膜, 构成生物学屏障, 阻止各种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的定植和入侵; (2) 双歧杆菌产生的细胞外糖苷酶, 可降解肠黏膜上皮细胞作为潜在致病菌及其内毒素结合受体的复杂多糖, 从而阻止潜在致病菌及其毒素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4]。

以往国内外医务工作者单独应用思密达或金双歧治疗婴幼儿腹泻都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笔者在临床工作积极尝试联合两种药物, 在婴幼儿腹泻治疗方面取得了更为显著的疗效。在此作一报道, 以求在广大同仁中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另外, 据文献报道, 国内有人用潘生丁[5]、葡萄糖酸锌[6]、硝苯吡啶[7]分别与思密达联用治疗小儿腹泻, 并取得了良好疗效, 这些有益的探索也启发了我们采用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是不是效果更显著?

参考文献

[1]杨锡强, 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92~301.

[2]方鹤松.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8, 13 (6) :381.

[3]林鸿, 俞淑静, 穆晓燕.思密达的药理与临床应用[J].中国航天工业医药, 2001, 31 (2) :75~76.

[4]康白.双歧杆菌的微生态学及临床意义[J].中华儿科杂志, 2003, 37 (5) :310.

[5]段秀梅, 马秀荷.潘生丁与思密达联用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0, 31 (1) :67.

[6]张凯, 余保林, 方向前.葡萄糖酸锌佐治小儿肺炎合并腹泻病40例[J].淮海医药, 2008, 26 (1) :26.

联用疗效 篇2

资料:观察对象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42~81岁,均符合1980年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肺心病诊断标准。这些人经抗感染、改善肺功能、持续低流量吸氧、强心甙和血管扩张剂治疗14~21天,心功能为Ⅳ级。

方法:停用利尿剂,强心甙及血管扩张剂,继续抗感染,改善肺功能,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应用低分子肝素钙2500U,皮下注射2小时/次,同时多巴酚丁胺40~60mg/天加生理盐水250ml,以5mg/kg分钟的速度静脉滴注,7天为1个疗程。

结 果

疗效观察及结果:①显效治疗为2~3天后,咳嗽、气促、喘憋、水肿、肺部湿啰音明显消失,紫绀明显减轻,心率降至100次/分以下。②有效治疗4~6天后症状和体征减轻或好转。③无效治疗7天以上,症状体征无好转或死亡。

结果见表。

讨 论

肺心病是由于广泛支气管、肺损害引起肺动脉高压,以致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右室功能衰竭的疾病。患者常有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紊乱,体循环瘀血体征。由于长期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代偿性红细胞增多,血液黏滞性及血流阻力增加,加重肺动脉高压,并可出现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弥漫小血栓形成,常规利尿剂,强心甙及血管扩张剂应用疗效不明显,而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其有抗凝、抑制血小板活性、降血脂、抗炎、抗补体作用,能有效地降低血液黏稠度,溶解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内细微血栓,改善微循环,降低肺血管阻力,减轻肺动脉高压,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气道阻力,改善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潴留。

多巴酚丁胺可兴奋β1β2及β受体,对β1受体的作用远比β2受体的作用强。该药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增加,对心率的影响小,又由于β2受体兴奋作用可使周围血管扩张降低外周阻力,使肺楔动脉压下降,减轻心脏负荷,尿量增加可改善肾功能。

注:低分子肝素钙是从肝素中提取分子量为5000~40 000,平均为26 000,其与肝素相比有以下几个优点:①生物利用度高;②半衰期长,皮下注射一次能维持20小时,而普通肝素仅能维持8~12小时;③不良反应少,无需检测出凝血时间;④临床有效性好。

参考文献

1 徐国光.多巴酚丁胺治疗难治性肺心病心力衰竭80例疗效分析.实用内科杂志,1991,11:51~57

联用疗效 篇3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32例观察对象来源于2004年10月~2007年8月到我院就诊的门诊口炎患儿, 年龄1个月~5岁, 平均1岁8个月, 男118例, 女114例, 就诊时病程1~4d, 均表现为流涎, 局部疼痛, 拒食, 烦躁哭闹, 常有发热达38℃~40℃。患儿口腔粘膜和/或牙龈充血水肿, 口唇、舌面、颊粘膜、齿龈等处见单个或数个2~3mm大小的疱疹或大小不等的不规则糜烂面或溃疡, 糜烂灶表面覆盖黄白色或灰白色渗出物。多个小溃疡有时融合成不规则的大溃疡, 有时口角或唇周亦见疱疹及糜烂, 局部淋巴结常肿大。

1.2 方法

按就诊的先后顺序将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 (122例) , 对照组 (110例) , 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营养状况及病情的轻重等方面的差异具有可比性,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均予抗感染、对症支持等全身治疗及思密达局部外涂治疗。思密达即蒙脱石散, 博福-益普生 (天津) 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思密达加入少许温开水调成糊状外涂于口炎糜烂灶, 4次/d, 涂药后禁水30min。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口服锌制剂治疗, 每日锌元素0.5~1mg/kg, 相当于葡萄糖酸锌3.5~7mg/kg, 予葡萄糖酸锌冲剂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制剂室制, 每小包5g, 每5g含葡萄糖酸锌39.7mg) 口服, 1岁以内每次2.5g, 每日2次, 1~3岁幼儿每次5g, 每日2次, 4~7岁患儿每次7.5g, 每日2次。

1.3 疗效判断标准

(1) 显效:用药2d内, 溃疡周围组织粘膜及牙龈红肿消退, 无痛感, 能进食, 溃疡面缩小2/3以上。 (2) 有效:用药3d内, 溃疡周围组织粘膜及牙龈红肿消退, 无痛感, 能进食, 溃疡面缩小1/2以上。 (3) 无效:用药3d以上无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总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治愈时间的比较采用u检验。

2 结果

两组均在用药治疗起作用状态疗效观察, 治疗结果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91.8%, 对照组75.5%, 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 (χ2=11.53, P<0.01) 。治疗组流涎或痛感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 (u1=9.04, P<0.01) , 糜烂灶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u2=10.89, P<0.01) , 治疗组的好转及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

3 讨论

注:有效率比较χ2=11.53, P<0.01;流涎或痛感消失时间比较u1=9.04, P<0.01;糜烂灶愈合时间比较u2=10.89, P<0.01。

口炎是口腔粘膜的炎症, 小儿时期较多见, 尤其是婴幼儿。可单独发生亦可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如急性感染、腹泻、营养不良、久病体弱和维生素B、C缺乏等。多由病毒、细菌和螺旋体引起。婴幼儿时期粘膜柔嫩, 血管丰富, 小婴儿唾液腺分泌少, 口腔粘膜比较干燥, 利于微生物繁殖。故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 易致口炎。

锌剂具有免疫调节功能, 锌对人类B细胞有很强的促进增殖作用[1], 人和动物NK细胞的数量与血清锌浓度成正相关[2], 缺锌导致K细胞、NK细胞活性下降。因为锌是许多酶的组成部分, 可以促进T、B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锌亦参与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 刺激淋巴细胞分裂与再生, 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因此, 儿童缺锌, 使之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低下, 增加对感染的易感性[3]。许多的临床试验已证实缺锌能引起感染性疾病, 而创伤恢复期锌需要量急剧增加[4]。本组病例即是在这种考虑下进行补锌治疗的。

近年来研究表明, 锌是构成人体多种蛋白质所必须的元素, 是碳酸酐酶、DNA和RNA聚合酶等的主要成分, 直接参与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及能量代谢和氧化还原过程, 促进细胞的分裂增殖, 改善细胞连接, 有利于组织的生长、发育、更新及修复。锌还是抗氧化剂, 可维持细胞膜的稳定。缺锌后导致一系列代谢紊乱及病理变化, 各种含锌的酶活性降低, 引起胱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的代谢紊乱, 谷胱甘肽的合成减少, 结缔组织蛋白和消化粘液蛋白合成过程均受到干扰[5]。随之细胞分裂和生长受到影响, 反应在代谢活跃的口腔粘膜即出现缺损, 引起口角糜烂、口腔粘膜溃疡、粘膜出血等疾病。人舌味蕾上的味觉素是含2个Zn2+的多肽, 锌与唾液蛋白结合成味觉素, 缺锌后味觉素合成困难, 味觉迟钝, 食欲下降。锌也是维生素A代谢的重要金属离子, 可维持血中维生素A的水平, 促进维生素A利用, 加速溃疡愈合, 也促进味蕾生长, 恢复口腔粘膜的正常生理功能。

思密达是从天然蒙脱石提取的一种药物, 具有吸附细菌、病毒及其产生的毒素的能力。对消化道细菌病毒及其产生的毒素有极强的固定和抑制作用。可将各种病原固定在粘膜上, 并随唾液排出, 减少病原对口腔粘膜细胞的损害, 防止溃疡的感染;又能修复损坏的细胞间桥, 使细胞紧密连接, 防止病原和毒素的侵入, 还能通过与唾液中粘蛋白相互结合并覆盖在溃疡面上, 起保护粘膜的屏障作用, 促进口腔粘膜上皮细胞恢复和再生, 加速溃疡面愈合, 同时还具有口味香甜、涂药后无刺激, 患儿易于接受, 用药后不进入血液循环, 不影响肝肾功能等特点。

综上所述, 思密达与口服锌制剂联用, 局部用药和全身用药相结合, 从各不同角度促进口腔粘膜溃疡的愈合。两药具有协同作用, 缓解了疼痛, 提高了治愈率,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思密达与口服锌制剂联合治疗小儿口炎的疗效。方法:对照组110例, 予思密达加入少许温开水调成糊状外涂于口炎糜烂灶及其它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122例,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锌制剂, 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8%和75.5%, χ2=11.53, P<0.01, 平均治愈时间分别为 (3.01±0.98) d和 (4.62±1.24) d, u=10.89, P<0.01, 两组结果比较, 治疗组在疗程与疗效上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结论:思密达与锌制剂联合治疗小儿口炎疗效好, 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思密达,锌制剂,小儿口炎

参考文献

[1]高明宏, 刘宗汉, 郭如汾, 等.单疱病毒性角膜炎血清和泪液锌含量的临床研究 (J) .实用眼科杂志, 1992, 10 (5) :273.

[2]单延春.锌与免疫功能的研究 (J)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2001, 24 (4) :180-184.

[3]马爱琴, 赵艳琴, 周青平.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62例病因分析 (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2, 17 (4) :397.

[4]张传凯.锌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 (J) .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 2006, 27 (3) :211-212.

联用疗效 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208-02

[摘要]目的:观察利巴韦林气雾剂联用甘露解热口服液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18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静脉点滴,治疗组给予利巴韦林气雾剂联合甘露解热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发热持续时间,皮疹持续时间,转为符合住院标准的病例比率。结果:治疗组发热持续时间,皮疹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转为符合住院标准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巴韦林气雾剂联用甘露解热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确定,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利巴韦林气雾剂;甘露解热口服液;小儿;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5岁以下儿童常见病,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均有流行,2008年5月国家卫生部将其列入丙类传染病,手足口病属自限性疾病,大多预后良好,无特效治疗,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现将2009年4月-5月本院手足口病隔离区留观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病人总数218例,其中男130例,女88例,年龄6月~7岁,其中<1岁42例,1~3岁120例,3~5岁41例,>5岁15例,体温<37.5℃179例,37.5℃~38.5℃39例,所有病人均符合手足口病病人门诊留观标准:病程48小时内,体温375℃~38.5℃之间;睡眠时间正常;无呕吐,肌阵挛、烦躁、惊厥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可见典型皮疹,精神可,面色正常,呼吸、脉搏在正常范围,心肺听诊正常,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3岁以内者除外);外周血象WBC<12×109/L;不合并其他感染。

1.2方法:将218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108例,其中男66例,女42例,年龄<1岁20例,1~3岁57例,3~5岁21例,>5岁7例,体温<37.5℃88例,37.5℃~38.5℃20例;治疗组110例,其中男64例,女46例,年龄<1岁22例,1~3岁63例,3~5岁20例,>5岁8例,体温<375℃91例,37.5℃~38.5℃19例,两组发病年龄、体温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15mg/kg•d,治疗组给予利巴韦林气雾剂,首次使用1小时内喷4次,一次2-3揿,以后每2小时1次,共4次(下午起喷)或8次(上午起喷),第2天,每2小时1次,共喷10次,第3、4、5天每天4次,每次2-3揿,联用甘露解热口服液,年龄1~3岁10mlq6h,年齡4~6岁20mlq6h,两组同时给予补充维生素C及多饮水,补充液体等对症处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体温,呕吐、多睡、精神差、肌阵挛、烦躁、惊厥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表现;面色苍白、呼吸快,脉博快超过正常范围,心肺听诊无异常;脑膜刺激征阴性,病理反射阴性(3岁以内者除外);外周血象WBC>15×109/L,合并其他感染;有以下项中任何2项者收入住院;病程72小时之内,体温虽不超过38.5℃,但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睡眠时间虽不多,但精神萎靡;外用血WBC在12×109/L-15×109/L之间,呕吐1~2次。

2结果

见表1。

统计学结论:经u检验,治疗组患儿的发热持续时,皮疹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而转为符合住院标准的比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驰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者病情进展快,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呼吸循环衰竭导致死亡。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可通过空气飞沫、唾液、粪便、污染水和食物等多途径进行传播,在短时间内造成流行。

手足口病发生于夏秋季,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一两岁小儿多见,年长儿感染症状较轻,除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溃疡外,可伴全身症状,如发热、纳呆、腹痛、大便秘结或不畅等。

症状轻者1周左右皮疹消退,不留瘢痕,无色素沉着而痊愈,中医学认为,手足口病是外感时邪疫毒与肺心脾经内蕴湿热(毒)相搏,“随其虚处而所著”外泄郁结肌表所致。肺主表,人身之华盖,风湿疫邪,首犯肺卫,肺气失宣,邪正交争则发热,脾主肌肉四肢,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时疫之邪与脾经内蕴湿热相搏结,外泄于体表,则可见手、足、口红斑或疱疹,咽喉为胃之门户,时疫之邪与内蕴湿毒相搏结,上蒸口腔、咽喉,故口腔粘膜,咽喉见疱疹或溃疡,舌为心之苗,心脾两经湿热与邪毒循经上犯,则见舌面疱疹。湿热病毒和时邪疫毒多从口鼻而入,自鼻而入者,首犯肺卫,肺气失宣,出现肺卫表证;从口而入者,先犯脾胃,出现纳运失调等脾系症状,本病多发于夏秋季,中医学认为,夏季暑邪当令,最易伤人,特别是小儿时期,神怯气弱,气血未充,脏腑未坚,不能抗御暑邪,一旦被暑邪所侵,正不胜邪时可卒然发病[1]。邪毒初犯,肺气失宣,卫阴被遏,脾气失健,胃失和健,则发热咳嗽、流涕、口痛、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等症,邪毒蕴郁,气化失司,水湿内停,与毒相搏,外透肌表,则发疱疹。感邪轻者,疱疹仅见于手足,肌肤及口咽部,分布稀疏,全身症状轻微,若感邪较重,毒热内盛。则疱疹波及四肢、臀部,且分布稠密,根盘红晕显著,全身症状深重。

联用疗效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均有发热, 皮疹等临床表现, 其诊断均符合文献[2], 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40例, 其中男24例, 女16例;治疗组40例, 其中男25例, 女15例, 80例患儿中单纯皮疹33例 (41.2%) , 并发支气管肺炎45例 (56.2%) , 并发心肌炎10例 (12.5%) , 肝炎6例 (7.5%) , 脑炎3例 (3.75%) , 2组患儿在年龄, 性别, 发病年份分布及治疗前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组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均予卧床体息, 常规补充维生素等治疗, 高热者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有恶心呕吐, 头痛及脑电图异常等脑炎症状者加用甘露醇治疗;并发支气管肺炎者加用抗生素治疗;并发肝炎者予以保肝降酶治疗;并发心肌炎者予营养心肌, 强心及监护等处理:对照组予以利巴韦林静脉滴注, 按10mg/kg, 1次/天, 治疗组在应用利巴韦林 (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号19999187) 的同时予加用炎琥宁注射液 (重庆药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号50021641) 静脉滴注, 按10mg/kg, 次/天, 用药疗程均为7天。

1.3 观察方法

以退热时间, 皮疹消退时间作为临床观察指标。

1.4 疗效标准

治愈:皮疹明显消退, 临床症状消退为治愈;有效:皮疹有所消退, 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为有效;无效:皮疹无明显变化, 临床症状未减轻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x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40例全部治愈, 对照组治愈38例 (占95%) , 好转2例 (占5%) ;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皮疹消退时间, 退热时间比较见表1, 治疗组皮疹消退时间, 退热时间均较对照组短, 2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通过唾液飞沫传播的一种常见传染病, 以冬春季为发病高峰, 一年四季均可有散发病例, 麻疹病毒侵入人体后, 在上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内复制繁殖, 并迅速扩展至局部淋巴组织, 通过淋巴组织进入血流, 形成第二次大量病毒血症, 继续生长繁殖而再侵入血流, 散布到全身各组织, 器官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 引起单核细胞浸润甚至细胞组织坏死, 形成多核巨细胞而导致广泛病变和多器官损害, 临床表现为高热与皮疹, 畏光流泪, 结膜充血, 腹泻或/和恶心呕吐, 甚至出现严重的肝, 心, 肾肿胀及脂肪病性, 各器官功能异常和衰竭, 具有高度传染性, 自1965年我国实施麻疹疫苗预防接种后, 其发病率及病死率虽然明显下降, 但是目前在婴儿, 青少年及中老年人的病例报道仍然屡见不鲜[3], 快速和有效的治疗是控制传染的有效方法。临床上对麻疹的治疗目前较多的是使用利巴韦林, 该药为广谱抗病毒药, 可被细胞内腺苷激酶磷酸化形成利巴韦林单磷酸和利巴韦林三磷酸, 抑制病毒聚合酶活性, 阻断的病毒复制, 对多种和病毒有效, 一般认为长期大剂量用药时才会出现不良反应, 但近几年临床实践表明, 即使在治疗剂量, 甚至在低剂量时, 也会出现不良反应, 并能引起白细胞下降等骨髓抑制作用[4], 寻找替代的药物治疗或联合用药治疗成为切实可行的办法, 炎琥宁为穿心莲提取物, 其有效成分为穿心莲内脂琥珀酸半脂钾钠盐, 成盐安全, 稳定性较好, 本品能抑制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与炎性渗出和水肿, 能特异性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 促进的释放, 增加垂体前的生物合成可早期抑制炎症发展, 病毒灭活试验表明, 炎琥宁对腺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均有灭活作用, 可抑制肌苷酸-5-磷酸脱氢酶, 阻断肌苷酸转化鸟苷酸, 进而抑制病毒的/的合成, 使病毒不能复制, 从而达到抑制病程发展, 并可增强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及体液免疫力, 促进4+/8+水平变化, 提高血清溶菌酶含量, 具有抗病毒, 抗细菌双重功效[5], 本品具有明显的解毒, 抗炎, 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 能抑制内毒素引起的发热, 能对抗化学刺激物及组织胺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具有明显解热, 消炎作用和镇静作用[6], 因此炎琥宁不但具有抗生素的抗菌消炎作用, 又具有抗生素没有的抗病毒, 解热, 提高机体对病原体感染应急力, 镇静等作用, 且没有耐药性, 菌群失调, 肝肾功受损等毒副作用, 通过对我院收治的80例麻疹用药后观察, 利巴韦林联合应用炎琥宁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明显, 在皮疹消退时间, 退热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单用利巴韦林治疗, 且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少, 病程相应缩短,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炎琥宁与利巴韦林联用治疗麻疹的疗效与疗程。方法 选择80例我院住院治疗的麻疹患者, 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40例联合应用炎琥宁与利巴韦林治疗, 对照组40例单独应用利巴韦林治疗, 均治疗7天, 观察2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100%, 对照组治愈率95%, 经t检验2组治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但2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比较 (P<0.005) ,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明显, 优于单用利巴韦林治疗, 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少, 值得推广.

关键词:炎琥宁,利巴韦林,麻疹

参考文献

[1]余文周, 税铁军, 李黎, 等.全国20042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控制措施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 2006, 12 (5) :3372341.

[2]谭德明.麻疹.见:彭文伟主编.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3]陈艳, 文进.重庆市涪陵区免疫后麻疹的流行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1, 22.110.

[4]侯庆升.利巴韦林的不良报道[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3, 3 (5) 142~144

[5]魏璐雪.儿科抗病毒中药的选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1, 16 (8) :459~462

联用疗效 篇6

关键词:肾盂肾炎, 慢性,中西药,联合用药

慢性肾盂肾炎 (CPN) 是细菌感染肾脏引起的慢性炎症, 病变主要侵犯肾间质、肾盂和肾盏组织。由于炎症的持续进行或反复发生导致肾间质、肾盂、肾盏损害, 形成瘢痕, 致肾脏发生萎缩和出现功能障碍[1]。病变使肾脏局部血运差, 抗生素不易进入病灶, 常需加大抗生素用量, 加之局部引流不畅, 难以排除致病菌, 因而慢性肾盂肾炎难以控制, 如治疗不及时, 可发展成尿毒症而危及生命。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采用中西药联用治疗CPN患者78例,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CPN患者78例, 男42例, 女36例;年龄25~77岁, 中位年龄51岁;病程1~3年。所有患者经B型超声、肾盂造影、CT及有关肾功能检查确诊, 肾功能均为代偿期。所有患者尿频、尿急、尿痛、腰痛、发热等症状均较轻, 但迁延不愈。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嘱患者多饮水, 鼓励排尿, 以减低髓质渗透压, 提高机体吞噬细胞功能;予低盐饮食, 尽量食易消化的食物, 保证热量供应;在祛除诱发因素 (如结石、梗阻、尿路异常等) 的基础上予口服呋喃妥因0.1g, 每天3次;左氧氟沙星0.2g, 每天2次;磺胺类药物过敏者予头孢克洛0.25g, 每天3次。选择其中2种抗生素交替使用, 每次服用1种, 7d交替1次, 2周为1个疗程, 连用2~4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加用中药辨证论治。基础方:金银花10g, 地榆15g, 川牛膝10g, 白茅根12g, 蒲公英20g, 鱼腥草10g, 桃仁9g, 赤芍10g, 泽兰10g, 山药20g, 黄芪30g。膀胱湿热者加车前子、匾蓄、瞿麦;脾肾两虚者加泽泻、茯苓等;气滞血瘀者加丹皮、赤芍、柴胡、川楝子等;肝胆郁热者加龙胆草、栀子、柴胡、车前子等。水煎, 每天1剂, 分2次服用。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疗程结束后症状、体征消失, 尿常规正常, 尿菌转阴, 停药后第2周和第6周复查尿菌培养阴性, 追踪6个月无复发;显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尿常规正常或接近正常, 尿菌转阴, 随访3个月无复发;有效:症状、体征减轻, 尿常规显著改善, 尿菌阴性, 但于3个月内复发;无效:症状及尿常规改善不明显, 尿菌仍阳性, 停药第2周和第6周复查尿菌培养仍为阳性, 且为同一菌种。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9%高于对照组的79.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CPN多由急性肾盂肾炎转变而来, 其致病菌以大肠杆菌最多, 占60%~80%;其次为变形杆菌、副大肠杆菌、葡萄球菌、产气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球菌、支原体等[2]。症状表现不一, 典型者可有反复性发作, 发作时以尿路刺激症状为主, 伴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及腰部酸痛;不典型者, 尿路刺激症状不明显, 仅表现为低热、腰酸、乏力、食欲减退;体征常有肾区压痛与叩击痛。

一般多根据病情和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选择联合用药, 需用药至症状完全消失, 尿检阴性后继续用药3~5d。疗程是CPN治疗成败的关键, 未足疗程用药, 即使原来治疗有效, 往往不能彻底清除细菌, 同时培养了耐药菌, 使致病菌得到喘息, 一旦条件适宜, 即可复发, 病情迁延。

中医学认为CPN属劳淋、虚劳范畴, 本病多属虚证, 多属正虚邪恋、水道不利之证, 治宜扶正祛邪、通利水道。治疗宜从本虚标实论治。自拟方中, 金银花常用于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金银花具有抑菌、抗病毒、抗炎、解热、调节免疫等作用。地榆主要用于凉血止血, 清热解毒, 消肿敛疮;现代药理学认为, 地榆制剂对多种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川牛膝可利尿通淋、引药下行、沉降病气;现代药理学认为其有抗炎、利水的作用。白茅根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作用;现代研究认为, 白茅根不仅可利尿消肿还有一定的降压作用。蒲公英又称尿床草, 可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 对利尿有非常好的效果, 其机制可能与植物中含大量钾有关。鱼腥草清热解毒, 排脓消痈, 利尿通淋;现代临床认为, 鱼腥草具有抗菌、利尿的作用, 鱼腥草中所含鱼腥草素、月桂醛、甲基正壬基酮、香乙烯及槲皮苷、蕺菜碱等挥发油成分,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副大肠杆菌、革兰阳性芽孢杆菌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作用较强。桃仁活血祛瘀;现代临床认为, 桃仁除有祛瘀血作用外, 还有抗炎等作用。赤芍去瘀、止痛、凉血、消肿, 可促进肾脏病理损害的修复和纤维蛋白的吸收。泽兰活血化瘀、行水消肿;现代临床认为, 泽兰有保护肾脏的作用。山药具有健脾、补气的作用, 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黄芪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的作用;黄芪除能明显增强细胞免疫外, 对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A、B、C及金黄色、柠檬色、白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CPN病程长, 可反复发作, 如能及时治疗并消除诱发因素, 病情可被控制。病变严重者可发生尿毒症, 也可因高血压引起心力衰竭, 危及生命。有些患者发病数年后出现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常伴有严重的蛋白尿, 预后多不佳。中医辨证用药在CPN的治疗中与抗生素同用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可减少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 提高远期疗效, 延缓肾脏体积缩小及肾功能损害, 降低复发率, 且可调理体质, 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 中西药联用治疗CPN疗效显著, 两者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卢占锋.肾炎合剂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 2006, 30 (2) :11.

联用疗效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处甘肃省漳县新寺地区在2009年9~11月这3个月内感冒大规模流行, 诊所医院人满为患。本人共接诊各类感冒患者263例, 其中发热212例, 无热51例。病程迁延1周以上者84例, 少于1周者179例。儿童102例, 成人92例, 老年人41例, 婴幼儿28例。所有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流涕、头痛、发热、咽痛咳嗽、浑身疼痛、乏力等症状。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除婴幼儿单用布洛芬, 其余病例都给予布洛芬西咪替丁联用。婴幼儿布洛芬30mg po tid, 成人布洛芬0.2~0.3 po tid, 西咪替丁0.2 po tid, 3d为1个疗程。合并细菌感染者, 加用抗生素, 咳嗽者加用化痰止咳或镇咳药物。有喘息者合用氨茶碱, 中毒症状明显者, 加用激素。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好转:发热消退, 临床症状减轻。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4 结果

1个疗程治愈者166例, 好转者41例, 2个疗程治愈者43例, 未愈者13例。

2 病案举例

患者, 男, 26岁, 反复感冒7d, 曾静滴病毒唑、双黄连、穿琥宁, 口服银翘解毒片, 头孢氨苄, 剂量不详, 效果不显, 症状反复。刻诊:发热39.7℃、流清涕、微咳、头痛、浑身疼痛, 酸困无力, 纳差, 大便4d未行。血RT:8.4×109/L, 胸透未见异常。诊断:上感。给予:布洛芬0.3 po tid西咪替丁0.2 po tid非那根2袋po tid自然风吹物理降温。经治3d, 诸症悉除。1周后随访, 症状无反复。

2 讨论

布洛芬是有效的PG合成酶抑制剂, 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及抗炎作用。同其它解热镇痛药物相比, 基本没有发汗作用, 副作用较小, 较少引起消化道不适症状。《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 含布洛芬成分的药物在现有小儿退烧药中最为安全有效。但长期服用布洛芬会造成肾功能衰竭, 因此布洛芬不可长期服用。年老体弱者, 和有气管炎病史及过敏体质者在使用布洛芬时, 更应慎重。凡每周服用布洛芬超过12片 (2.4g) 者, 应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 以免损害肾功能。西咪替丁是H2受体拮抗剂, 有显著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 对因化学刺激引起的腐蚀性胃炎有预防和保护作用, 对应激性胃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有明显疗效。同时具有免疫调节、抗病毒及抗过敏作用, 能很好缓解病毒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 咽痒等症状。能对抗布洛芬引起的消化道不适, 同时还能减少过敏体质使用布洛芬出现的副反应, 保障布洛芬的用药安全。同时两药价格低廉, 每天药费不上一元钱, 极大地降低医疗费用, 适合在农村推广使用。

联用疗效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79例腹泻患儿均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修订的诊断标准[1], 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40例, 其中男23例, 女17例, 年龄6个月~1岁29例, ~5岁11例;病程~2d 26例, ~4d14例, 排便次数4-9次/d。其中伴呕吐14例, 发热19例, 轻度脱水22例, 中度脱水12例;对照组:39例, 其中男25例, 女14例, 年龄6个月~1岁26例, ~5岁13例;病程~2d 25例, ~4d14例, 排便次数3~10次/d。其中伴呕吐12例, 发热21例, 轻度脱水20例, 中度脱水1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调整饮食, 口服乳酶生、复合维生素B, 并予降温、止吐等对症治疗, 腹痛者加用654-2, 呕吐、脱水者口服补液盐, 必要时给予静脉补液,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等常规治疗, 不使用抗生素、止泻剂、收敛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金双歧片:<1岁, 1~2片/次, 3次/d, 1~3岁, 1片/次, 2次/d, >3岁, 2片/次, 2次/d, 饭后温水送服;思密达:<1岁, 1/2包/次, 3次/d, >1岁, 1包/次, 3次/d, 用50 ml温水摇匀后在两餐间空腹口服, 疗程3 d。

1.3 疗效评定

显效:用药后24 h~48 h内大便次数减少至2次/d, 或恢复正常次数, 大便性状正常, 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服药72 h内大便次数减少至4次/d, 大便性状好转, 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服药72 h后, 大便次数仍大于4次/d, 大便性状无明显好转, 全身症状无改善, 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疗程结束后治疗组40例中显效29例 (72.5%) , 有效10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39例中显效18例 (46.2%) , 有效12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76.9%。经统计学处理, 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χ2=11.58, P<0.01) 。

3 讨论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多发病之一, 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 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腹泻病在婴幼儿中发病率高是由于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 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 酶活力偏低, 不能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生长发育快, 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 且婴儿食物以液体为主, 进入量较多, 胃肠负担重。机体防预功能差, 婴儿胃酸偏低, 胃排空较快, 对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较弱;血清免疫球蛋白 (尤其是IgM、IgA) 和胃肠道SIgA均较低。肠道菌群失调, 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有拮抗作用, 改变饮食使肠道内环境改变时、或滥用广谱抗生素时, 均可使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失调而患肠道感染[2];人工喂养: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 (SIgA、乳铁蛋白) 、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溶菌酶、溶酶体, 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家畜乳中虽有某些上述成分, 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 而且人工喂养的食物和食具极易受污染, 故人工喂养儿肠道感染发生率高。

小儿腹泻主要由病毒或产毒性细菌引起, 同时肠道双歧杆菌的减少造成肠道正常菌群失调也是肠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双歧杆菌是婴儿肠道重要的生理性厌氧菌, 金双歧是双歧杆菌的活菌制剂, 活菌到达肠腔, 在双歧因子促生环境中双歧杆菌数量快速提升, 在肠道内形成生物菌膜, 建立生物学屏障, 并分泌乙酸、乳酸刺激肠管正常蠕动, 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 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袭, 控制腹泻;合成维生素, 对人体有营养作用, 并利于铁、钙、维生素D吸收;刺激SIgA分泌、激活巨噬细胞活性, 提高肠道免疫力[3]。思密达是一种高效的消化道黏膜保护剂, 其主要成分为双八面蒙脱石, 具有层纹状分子结构, 对消化道的病毒、细菌及产生的毒素有选择性固定、吸附和抑制作用, 对消化道黏膜的防御有很强的覆盖能力, 能与肠道黏液蛋白相互作用, 可增强其屏障功能, 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金双歧、思密达联用有相互协同作用, 有利于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及病原微生物的排出, 恢复肠道内环境稳定, 疗效确切, 且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方鹤松.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8, 13 (6) :381.

[2]孙瑞珍.金双歧思密达联用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观察.河北医学, 2004, 10 (2) :135-136.

联用疗效 篇9

[关键词]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甲钴胺注射液;伐昔洛韦

[中图分类号] R75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9-0072-02

生殖器疱疹(GH)是由Ⅱ型单纯性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炎症性、溃疡性、复发性、治愈难的性传播疾病。有文献报道称,近20年来全球生殖器疱疹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促进HIV传播的重要危险因素[1]。目前对于生殖器疱疹尚无根治的方法,临床上主要采用伐昔洛韦、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治疗,服药时疱疹消失快,但停药后仍会复发,故选择一种既减轻病情、缩短病程,又能减少和防止复发、阻断传播的药物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组采用伐昔洛韦与甲钴胺联用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96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所有患者均依据赵辩编著的《临床皮肤病学》[2]明确诊断,均为复发性感染患者。其中男62例,女34例,年龄16~45岁,平均年龄(31.4±15.2)岁,治疗前6个月复发次数(6.25±1.47)次。所有患者在治疗前4周内未服用抗病毒药物或免疫调节药物。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均hsv-II IGG(+),hsv-II IGM(-)。所有患者均符合排除标准。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口服伐昔洛韦(山东罗欣药业股份公司生产,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056674),0.3 g/次,每天2次,连续服用10 d,联合肌注甲钴胺注射液(扬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055602)0.5 mg/次,2日一次,一疗程30 d。对照组口服伐昔洛韦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过程中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局部皮损处的愈合时间;②完成一疗程治疗后,连续随访患者6个月,若6个月内患者出现症状则为复发,未出现复发者为有效。③记录复发患者复发皮损面积、止疱时间、结痂时间。

1.4疗效判定

分痊愈、有效及无效。痊愈:用药后6个月皮损完全消退、症状消失;有效:用药后皮损及症状未完全消失;无效:用药后6个月皮损及症状仍未完全消失。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疗效观察

经过一疗程治疗后,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观察组在复发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且对于再次复发患者,观察组患者在皮损面积、皮损愈合时间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2。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复发情况对比(x±s)

2.2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在用药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6个月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出现异常。

3 讨论

目前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治疗的方法较多,但疗效不一,单纯使用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有限,本组通过使用伐昔洛韦与甲钴胺联合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阿昔洛韦是目前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临床常用药物,伐昔洛韦是阿昔洛韦的前提药物,其抗病毒作用机理与阿昔洛韦相同,口服伐昔洛韦后能在体内转化为阿昔洛韦,但伐昔洛韦生物利用度3~5倍于阿昔洛韦,其抗病毒作用明显优于阿昔洛韦,而且服药方便。根据现有研究报道,Ⅱ型单纯疱疹病毒是引起生殖器疱疹的主要因素,HSV-2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人体感染后,HSV-2病毒可潜伏在神经内,在诱导因素的干扰下,如月经来潮、过度劳累等,可通过神经节下行到生殖器感染区域,继而引起复发[3,4],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溃疡、水泡,反复迁延无法治愈等。因此针对HSV-2病毒的潜伏位置及其发病机制,本组选取甲钴胺注射液辅助伐昔洛韦治疗RGH,利用甲钴胺以营养神经,有效控制患者的复发率。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 B12,能有效治疗末梢性神经障碍,恢复延迟的神经突触传递和神经递质减少[5],另外,其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的转甲基反应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使用甲钴胺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且其价格相对实惠,易被患者接受。

RGH的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心理负担,机体状态始终处于压力状态,反而抑制了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更加加剧了其反复发作,因此在治疗期间也应注重患者的心理疏导[6]。

综上所述,联合用药方案在治疗复发性生殖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复发时皮损面积、止疱时间、结痂时间上均优于单一用药,且治疗期间无明显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红毅. 生殖器疱疹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6):382-383.

[2] 吕敏,孙霞. 伐昔洛韦治疗生殖器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9(1):407-408.

[3] 张合城,汤洁英,罗玉萍. 伐昔洛韦联合卡介苗多糖核酸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疗效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 2010,17(12):43-44.

[4] 沈辉,谢勇,王健. 三种方法预防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疗效观察[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0,11(9):811.

[5] 施伟民. 生殖器疱疹及治疗[J]. 上海医药,2012,8(1):392-393.

[6] 马全福,陈文军,白谊涵,等.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诊断及治疗[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9(1):769.

联用疗效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对象为2010年3月~2012年3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84位消化性溃疡患者, 经胃镜检查均确诊为消化性溃疡, 尿素酶法检查Hp为阳性。随机将18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2例。治疗组男53例, 女39例, 年龄19~61 (平均31.6) 岁;其中胃溃疡患者为62例,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为30例。对照组男50例, 女42例, 年龄均在22~59 (平均32.9) 岁;其中胃溃疡患者为60例,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为3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方面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为病程缓慢, 周期性发作, 气候变化、情绪刺激或饮食不当时常发作;上腹部常见隐痛、钝痛或剧痛, 多在进食后0.5~2h发作, 进行抗胃酸治疗后可见症状缓解;胃镜检查有溃疡 (恶性病变患者进行排除) ;Hp检查:快速尿素酶测试成阳性结果。

1.3 治疗方法

奥美拉唑 (吉林修正药业, 批号120315) ;甲硝唑片 (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 批号120401) ;阿莫西林胶囊 (广东南国药业有限公司, 批号20120319) 。两组在治疗前均进行3d的抗溃疡药物干扰排除, 停止使用此类药物。干扰排除后, 对照组采用单纯的奥美拉唑治疗, 20mg/次, bid, 15d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3个疗程。而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甲硝唑和阿莫西林进行联合治疗, 甲硝唑0.2g/次, bid;阿莫西林500mg/次, bid, 15d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复查胃镜并做Hp检查。

1.5 疗效指标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胃镜下看明显发现溃疡消失或开始形成疤痕, Hp检测呈阴性;有效:溃疡面积明显缩小, 达到50%以上, Hp检测呈阴性;无效:溃疡面积变化不明显, 未达到50%或变大。患者达到显效或有效水平均视为有效。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所有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 不符合者采用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经药物治疗后, 对照组92例中显效65例, 有效13例, 无效14例, Hp转阴率为83.1%, 总有效率为84.8%。治疗组92例中显效73例, 有效14例, 无效5例, Hp转阴率为94.3%, 总有效率为94.6%。与对照组比较, Hp转阴率与总有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 主要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当胃酸与胃蛋白酶过量释放时, 可引发其消化自身的胃壁和十二指肠壁, 从而损伤黏膜组织,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显示[1], 其病因主要为胃酸过度分泌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以及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 另外还伴有出血、穿孔及幽门梗阻甚至癌变等并发症。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需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 并减少胃酸的分泌, 才能促使溃疡面加快愈合, 并减少复发的风险。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单纯的药物治疗已经不能满足全面根治消化性溃疡的需求, 因此有必要对此病进行药物的联合治疗。

奥美拉唑又名洛赛克, 是一种有效抑制胃酸分泌的质子泵抑制剂。其药理作用主要为选择性作用于胃黏膜细胞, 抑制H+ ̄K+ ̄ATP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胃酸的分泌, 作用较快, 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2]。甲硝唑具有广谱的抗厌氧菌的作用, 临床常用于呼吸道、消化道、腹腔积盆腔的感染等一系列感染性疾病[3]。而阿莫西林为常用的青霉素类广谱抗生素, 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4]。本研究中奥美拉唑、甲硝唑与阿莫西林药物联用为笔者从事临床治疗与研究多年的经验用药法, 并对在本院就诊的184例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经药物治疗后, 单纯奥美拉唑治疗组92例中显效65例, 有效13例, 无效14例, Hp转阴率为83.1%, 总有效率为84.8%。而联合用药组92例患者中, 显效73例, 有效14例, 无效5例, Hp转阴率为94.3%, 总有效率为94.6%。与单纯奥美拉唑组比较, Hp转阴率与总有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研究结果显示, 奥美拉唑、甲硝唑和阿莫西林联合用药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作用明显优于单纯奥美拉唑的治疗, 本药物联用法具有明显优势, 在临床中值得进行推广。

摘要:18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2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的奥美拉唑治疗, 而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阿莫西林与甲硝唑, 对比两组药物的疗效差异。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8%。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6%, 与对照组比较, Hp转阴率与总有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奥美拉唑、甲硝唑和阿莫西林联合用药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作用明显优于单纯奥美拉唑的治疗, 此药物联用法具有明显优势, 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药物联用法,甲硝唑,阿莫西林,消化性溃疡

参考文献

[1]王刚, 李飞.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消化科学杂志, 2010, 4 (11) :123-125.

[2]李芳, 梅杰, 杨拯, 等.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 (23) :3989-3991.

[3]张凡, 李阳和, 王丽丽.甲硝唑的临床应用最新方法[J].药物应用学报, 2010, 11 (25) :78-81.

上一篇:怪诞艺术下一篇:中职女生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