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性困境

2024-06-01

合法性困境(精选三篇)

合法性困境 篇1

关键词:安乐死,合法化,合理性,医疗制度

“安乐死”, 从字面上理解即是“快乐的死亡”。死亡都变得快乐的背后是活着的极端痛苦, 当一个人身患绝症, 每日每夜面对的只有病痛的折磨、希望渺茫的治疗、亲人的泪水以及自己无休止的挣扎与绝望时, 死亡对其而言真的不失为一种欢愉, 一种解脱。然而, 由于安乐死被滥用的历史以及安乐死理论本身存在的争议, 多数国家至今仍未将安乐死合法化。虽然世界各国对安乐死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但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身患绝症、极度痛苦但又不具备自杀能力的病人采取同情的态度, 他们支持安乐死并认为这是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的。这说明安乐死合法化具有合理性, 但也存在现实困难。故此, 本文拟分析安乐死合法化主要理论支撑, 并通过探索台湾《安宁缓和医疗条例》修正案通过的医疗背景, 说明安乐死合法化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困境。

一、安乐死的概念

探究安乐死问题, 首先要明晰安乐死的概念。对于这个问题, 理论界存在诸多争议, 有广义、中义、狭义三个层面上对安乐死的解读。其中, 笔者赞同狭义的安乐死观, 即安乐死只能是病人因重大不能治愈的疾病带来的肉体和精神上的极端痛苦, 自愿放弃治疗或真诚委托医生采取某种保障尊严的医学措施来加速死亡进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也采用了这种观点。狭义的安乐死观尊重病人的意思自治, 将非自愿的安乐死排除在外, 它是基于安乐死必须以个人选择的价值理念为基础, 严格限制了安乐死的实施范畴, 保障了病人的自主权益。

二、安乐死合法化的理论依据

(一) 人权依据

安乐死合法化争论的核心在于人权之一的生命权。关于生命权, 有两种理论———生命质量论和生命神圣论。采用狭义安乐死观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认同生命质量论, 即人类拥有生命权, 既包括生的权利, 也包括选择死亡的权利, 人类可以因自己的生命尊严遭到破坏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生命圣神论认为人类没有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自由, 人的生命是圣神的, 任何人不得违反神的意志而随意侵害生命, 包括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实践中究竟应当采取何种论点, 理论界意见不一。支持生命质量论的学者大多是从人性和生存现实两方面来论证该理论的合理性。他们认为, 人的天性使其追求有尊严的幸福人生, 拒绝虚无而无谓的生活。当痛苦和绝望来临, 选择死亡的权利作为生命权的一部分符合人性的需求。其次, 生命权也受到现实生活的影响, “现实生活的状况从外部制约着人权的理想”。难以忍受的痛苦和人所具有的社会价值被破坏是病患的生存现实, 无视这种痛苦而“一味地坚守非理性的习俗或是冰冷的形而上理念, 是对人类的伤害。”支持生命神圣论的学者则认为, 虽然人类的生命不是由神所控制的, 但人类仍不能享有完整的生命权, 因为人的生命不仅属于个人, 也属于家庭、社会甚至国家, 人不能仅凭一己之私随意侵害。

笔者认为, 生命的确是圣神的, 但是不能将生命的神圣局限于外在生命的延续, 生命的神圣还应当在于人的尊严和对知识、财富的创造性。人活着不是一种遵守神的意志的义务, 而是一种人权, 一种生而为人所具有的权利, 人们选择死亡的权利并不是对生命珍贵性的蔑视, 通过生命的自主更能体现生命的价值。因此, 人们可以因生命价值的毁灭而自愿结束生命。所以, 笔者认为生命的圣神论和生命的质量论并不完全冲突, 生命的圣神性与人的尊严共同为安乐死合法化提供了正当性和合理性基础。

(二) 法理依据

安乐死合法化是一个立法者通过立法对安乐死予以认同的过程。因此, 安乐死合法化的实现还必须以立法者所认同的法律理论作为支撑。首先, 人具有意志的自由, 法律对于基于自由意识下个人选择的自杀往往并不以犯罪加以苛责。而安乐死实质上也是一种特殊的自杀行为, 是病人在面对病痛折磨、社会价值丧失时基于自由意志的个人选择, 所以法律也应当对其采取宽容的态度, 对病人的选择予以尊重。

其次, 安乐死的实施行为不具有犯罪的本质特征。根据犯罪构成三要件说, 一个行为要构成犯罪, 必须具有该当性、有责性以及违法性的特征。安乐死的实施者是为了满足病人的需求, 帮病人摆脱病痛的折磨, 因此并不具有犯罪的主观恶意, 即不具备犯罪行为的有责性。并且, 根据宾丁的观点, 在面临即将痛苦地死亡时, 以其它无痛苦方法取代这种死亡, 是“纯治疗行为”, 安乐死作为“纯治疗行为”之一, 因并未侵害病人的法益, 也无实质地违法, 法律不应当禁止。

三、大陆与台湾比较之下的大陆安乐死合法化困境

尽管安乐死合法化具有其正当性和合理性, 但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大陆, 安乐死合法化仍然存在诸多困难。我国的台湾地区于2011年1月通过《安宁缓和医疗条例》修正案对安乐死进行了有限制地合法化, 打破了安乐死的藩篱。而大陆地区虽然自1986年首例安乐死事件发生后广泛讨论安乐死合法化议题, 但至今尚无定论。为什么大陆在现阶段无法效仿台湾将安乐死逐步合法化呢?主要有两个因素。

(一) 台湾拥有极其健全的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制度

台湾推行全民健保, 几乎所有居民都被纳入了参保范围, 并且病患的资料包括是否有放弃治疗的意思表示———“安宁缓和医疗意愿”都记录在健保IC卡中, 这种便捷的患者信息统计方式为安乐死制度的实施提供了现实条件。而大陆人口众多, 全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至今仍未完全实现, 医疗保障水平不高, 且城乡差距太大, 乡镇的医疗水平仍然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这离安乐死所需的医疗制度的基础条件, 即先进医疗体制的建立仍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二) 台湾的医患关系相对稳定

台湾地区医师的精湛医术及良好的医德使得社会公众对医师较为信任。并且, 台湾地区医疗资源分配均衡, 截止2000年, “台湾基本形成了由医学中心、区域医院、地区医院及基层医疗单位构成的医疗网框架。”这种均衡的医疗资源分配, 使得台湾居民就医相对便捷, 且医生与病人之间相对熟悉, 较为信赖。除此以外, 台湾地区注重第三方的积极作用, 社工组织、媒体等不仅起着监督医院的作用, 还对医患纠纷的解决起着促进作用。反观中国社会, 由于人口众多, 除了在小的乡镇医患联系相对稳定外, 大城市的医患基本是陌生的, 因此医患之间建立友谊关系并不容易。其次, 我国医疗具有极高的误诊率, 这不仅加剧了医患矛盾, 也使安乐死的实行变得极其危险, 如果被诊断出有绝症而被实行安乐死的病人其实根本没病, 那么医生真的就变成了“杀人凶手”。较高的临床误诊率、不健全的医疗体制以及较低的医疗水平使中国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 袭医和杀医案层出不穷, 而安乐死需要病患与医师之间的相互信任才能合法、有效地实施, 如果没有这种和谐的医患关系作为基础, 即是安乐死合法化了, 也会带来新的更严重的医患纠纷。

纵观上述阻碍安乐死在大陆合法化的因素, 我们会发现大部分都是暂时性的。安乐死合法化在大陆并非永远不可实行, 只是目前, 我国大陆地区仍不具备实行安乐死合法化的政治、经济、法律条件。但是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 医疗、法律各方面制度的完善, 安乐死会为大众所接受, 安乐死合法化也会在我国大陆地区实现。

参考文献

[1]魏东, 肖敏.安乐死合法化:基本分析和立法建议[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4, 6, 12 (3) .

[2][德]弗兰茨·冯·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246.

[3]宋修岐.走向人本化医疗——台湾医疗卫生考察及启示[J].前进论坛, 2013.2.

[4]魏业彪.安乐死合法化的人权依据[J].法制与社会, 2007.5.

[5]闵晓涵.安乐死合法化的中国困境探析[J].法制与社会, 2011.5.

[6]马子淇.对中国安乐死合法化的可行性探讨[J].法制与社会, 2013.11.

[7]高崇明, 张爱琴编.生命伦理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小产权房合法化的困境探究 篇2

【关键词】小产权房;合法化;城乡土地二元结构

一、小产权房概述

(一)小产权房的概念

关于小产权房的概念,目前并没有确切统一的表述,大多数学者认为,小产权房是相对于拥有产权证,可以合法正当地进行房屋交易的大产权房而言的。即建设在农村集体土地上,未缴纳土地出让金和配套税收等费用的房屋,表面上是为了解决集体组织内部人员的住房需求,而实际上却以商品房的形式转让或销售给集体组织外的第三人。目前,这样的小产权房,充斥着全国各大城市。

(二)小产权房的特点及风险

首先,小产权房没有房屋产权证明,无法完成过户。小产权房购买者只能取得房屋的使用权,不能取得房屋的所有权。目前我国的户籍登记是根据产权证进行的,异地买房申请落户的一般会落在购房地的户籍管理部门,小产权房没有产权证也就意味着购房者无法完成过户,影响我国人口的正常管理。

其次,小产权房在我国是违法的,不受法律保护。当发生法律纠纷时,买卖双方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司法实践中,有大量因小产权房产权归属引发的纠纷,如2009年江苏省启东市新安镇的魏某夫妇以40万的低价购买汇龙镇王某的140多平方米的拆迁补偿房,最终因王某的反悔,魏某夫妇不仅没有住上期待中的新房,还造成20多万元的损失。小产权房买卖双方权利的不确定性,使得社会中出现卖房者心不甘买房者心难安的不良现象,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小产权房配套设施不完善,质量令人担忧。据报道,深圳95%的小产权房存在安全隐患,建筑质量低劣,消防、电梯等基础设施都达不到相关安全要求。此外,小产权房并不是商品房,当发生房屋质量纠纷时,法院不能依据商品房买卖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小产权房这方面的法律规定又是一片空白,购买者根本无法维权。

二、小产权房存废之争

目前,国内关于小产权房问题的解决方法无外乎两种:一是拆除,二是合法化。

对于拆除,于法有据,但是缺乏可行性。小产权房在我国处于违法的地位,对其进行拆除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对一部分小产权房开展拆除工作,2014年5月9日,重庆市沙坪坝区乐山镇正在建设中的9层小产权房被强制拆除;2009年6月,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北化村的“碧水蓝天小区”5栋小楼被强制拆除。但是,目前我国的小产权房已逾越60亿平方米,这种简单的暴力拆迁方法难以再有用武之地。而且,简单拆除不仅会使之前的建筑、人力等成本化为泡影,拆除所耗费的时间金钱又是一笔可观的开支。因此,粗暴的拆除不仅从社会和谐稳定方面不可行,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亦不可行。

但是,相比之下,实行小产权房合法化,给名不正言不顺的小产权房以“名分”更具操作性。但需要强调的是此处所针对的小产权房并不是指所有的小产权房,小产权房合法化要把握好相关的“度”,切记不可一刀切。对部分小产权房实行合法化能够有效地解决小产权房问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小产权房合法化的障碍

从目前的现实情况看,小产权房合法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制度、法律和小产权房自身的障碍决定了小产权房合法化的道路注定是不平坦的。就目前我国的土地发展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障碍。

(一)不合理的城乡二元土地管理制度

不合理的城乡二元土地管理制度不仅是小产权房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小产权房合法化道路上主要的阻碍因素。这种土地管理制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人民公社制度,在计划经济和城乡二元结构壁垒森严的社会背景下,禁止集体土地自由流转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政府可以以低廉的价格为工业化征得大批土地,推动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但是时代在前进,国情在变化,制度的合理性也不是永恒的,这种二元的土地管理制度在现今社会中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城乡二元的土地管理体制限制集体土地进入二级市场,只有将集体土地转化为国有土地之后才可以入市交易,这其实就是对集体土地处分权的剥夺。农民集体只是名义上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其具体权利的行使受到诸多限制,如不得用于非农业建设,不可自由流转,这就造成了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不完整及与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不平等。

其次,在土地征收的过程中,有关部门低价征收,高价转让,获得了高额的土地出让金,与之相反的是农民的收益较少,村民抵抗情绪加深,于是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许多的“钉子户”,诱发暴力抗拆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谐。

最后,城乡二元的土地管理制度是我国房价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当前实行的分税制容易导致房地产泡沫滋生。

(二)法律法规规定的不足

法律法规规定的不足是小产权房合法化的又一阻碍,立法的不到位导致执行和操作过程中的混乱;立法基础、理念和标准的不统一,导致现行规定的矛盾和冲突。

具体来看,《物权法》没有对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直接的规定,而是将其引入《土地管理法》,规定在集体土地上进行建设的房屋按照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办理。

《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和第六十三条对集体土地使用权进行规定,但都是一些限制性规定,即集体土地不得用于非农业生产,集体土地转化为国有土地后才可以自由流转,这也是小产权房违法的依据。这些限制性规定与我国现行的《宪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都存在冲突。《宪法》第十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自由依法转让,集体土地使用权理应如此,这就说明《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和第六十三条存在着与宪法规定不相符的地方。《土地管理法》规定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只能在本集体内部转让,这与《农村土地承包法》就存在着冲突和矛盾。立法理念和标准的不统一,使得对于小产权房的处理存在很大的争议。

(三)小产权房自身存在的问题

小产权房自身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这给小产权房合法化的道路又添一堵障碍,也成为一部分人反对小产权房合法化的理由。

一方面,部分小产权房占用耕地,冲击了我国的耕地红线。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粮食安全问题至关重要。确保粮食安全首先就要保护耕地,为此我国专门划定了18亿亩的耕地红线。对于占用耕地进行小产权房建设的行为,必须严肃查处,还耕于农。但是,据调查这种行为并不是普遍现象,在对北京79个小产权房项目进行立项清理中发现,只有不到3%的小产权房占用耕地,全国也不过20%左右。只因小部分小产权房占用耕地而对所有的小产权房进行封杀是不合理的。

另一方面,小产权房的质量、配套设施及物业令人担忧④。小产权房建设过程中没有专门机关进行监管和验收,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一些不良的开发商偷工减料,影响房屋质量。小产权房一般在城市郊区或农村,远离市区,缺乏交通、教育、医疗、商业等配套设施,安保设施不足,使得小区内偷盗事件频繁发生。所以在小产权房合法化之前必须对房屋的质量进行检查,对于符合质量要求的给予合法化,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要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只有这样,为小产权房正名才能真正带来有益效果。

四、结论

专车合法性分析 篇3

2013年底2014年初,一股专车风慢慢的吹了起来。以滴滴打车、一号专车、优步打车为主打的打车软件日益发展,在给出行的百姓带来方便的同时,专车平台给予的补贴也给专车司机们带来了巨大的收入。平台给予司机的补贴可以以一个例子进行说明,比方说打出租车去火车站需要80元左右的路程,而改乘经济型专车后的订单价格为130元。也就是说,按照上述补贴,这笔130元去火车站的专车订单,专车平台不仅不收取佣金,还将赠送130元的金额补贴直接给司机。以此计算,这一趟去火车站,张师傅的收入是260元,这样的补贴无疑吸引了大批司机的加入。以上海为例,经调查发现,一个普通专车司机的月收入能达到8000以上,高者能收入上万元。这样的月收益已经明显超过普通白领的月薪,如此诱人,谁都想分一杯羹,就这样专车的发展像潮水一样涌了起来。

二、专车的合法性受到法律的质疑

2015年4月15号,全国第一例专车行政诉讼案发生在济南。当时专车司机因不满载客时被执法人员罚款两万元,遂将济南市城市公共客运管理中心告上法庭。很显然,执法人员的执法依据与本案原告有直接利害关系,执法是否合法,一定程度上能对专车合法的合法性进行证明。而让专车的合法性备受质疑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在对专车发展的情况表达态度时说的“永远不允许私家车进入专车运营”这么一句话。

三、专车与传统客运服务业的水火不容

由于专车平台背后资本雄厚的互联网公司给予专车司机以巨额补贴,使专车从诞生之日起便具有非同寻常的竞争优势,甚至有不正当竞争的嫌疑。传统的出租车行业也因此被迫陷入了载不到客的风险,“竞争”已经慢慢的演变成变相的“排挤”,出租车司机们的收入越来越低。在压力和怒火下,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不冷静的表达方式。2015年1月4号,沈阳数千辆出租车集体罢运,并造成很多上班族打不到的的现象。随后南京出租车也组织了集体停运来表达不满,并造成了部分群众打砸出租车和殴打司机的事件。两年间,全国各个城市因专车引起的冲突有数十起。

四、公共客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第64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为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由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责令停止经营。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国务院2003年3月1日实施的《无照经营查出取缔办法》第二条也规定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从事无照经营”。而最直接指出专车属于非法营运的,是齐齐哈尔的政府发布的通告。2015年3月9号,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发布《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关于严禁汽车租赁企业私家车主从事非法营运的通告,齐政发20158号》,其中明确规定“部分汽车租赁企业与私家车主,在未取得出租汽车经营许可的情况下,以提供“专车”或“商务租车”服务为名从事非法营运活动”。虽然很多地方政府对专车模式的运营处质疑和观望态度,但是像齐齐哈尔政府这样直接指出专车属非法运营的还是少见。

五、专车的运营模式及原理

在专车未出现之前,出租车一直是在政府的监管之下的,一方面弥补了市场失灵、防止了过度竞争,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城市道路过于拥挤的现象,同时乘客的安全也有保障。而专车的出现,使运营的车辆准入门槛降低,基本上在专车平台上培个训,挂个牌就行了。这不仅使汽运行业竞争压力明显加大,道路开始拥挤,更造成了很多不安全因素。对不安全因素争论最大的首数私家车接入专车服务平台的行为,虽然专车平台在对外解说自己的运营模式时,都说是以互联网公司作为信息服务平台、汽车租赁公司提供车辆、第三方劳务派遣公司提供驾驶员的三方合作的形式,但是私家车介入专车平台在业内已经不是秘密,我们甚至可以说对于私家车介入专车平台的行为已经得到了运营服务商的默许。如果说对于前者三方合作的专车形式我们还能说是创新的话,那么后者私家车介入专车平台行为已经和黑车无异了,必然触碰到了法律的敏感神经。

见仁见智,一些学者则认为专车发展的理论基础是互联网时代的共享经济,部分私家车介入专车服务平台能让社会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只要合理规制便无可厚非。笔者认为,私家车介入专车平台有利也有弊。从社会安全与社会利益两角度综合考虑,与其一棒子都打死,提高私家车的准入标准,加强对专车平台的监控与管理,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

六、展望“专车”的前景

继交通部于2014年11月27日、2015年1月8号两度表明专车服务应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创新,趋利避害,规范管理”的原则,鼓励和包容市场创新之后,社会各界对专车的态度也日趋缓和,交通部本着学习与创新的态度也一直在着手深化出租汽车改革。2015年10月份公开征求意见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沉寂了近半年之后,随着有着16年历史的《城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的废止又重新引起公众的关注与讨论。

知情人士透漏,即将出台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办法》与征求意见稿内容基本一致,有一点变化是,要求网约车平台在一个省备案就行了,其他省不用再申请,征求意见稿上是要求网约车平台在各个省都要备案。业内人士称,由于目前绝大多数的网约车由私家车组成,文件出台后,私家车若要参与网约车运营就要变更车辆性质,须登记为出租客运。而一旦变更成出租客运车辆,私家车的报废年限将会大大缩短,这一举措将会进一步削减私家车的积极性。我们看到,从2013年底到2016年中期,“专车”一路坎坷的走过了两年多的时间,期间有质疑也有肯定,有排斥也有鼓励。但值得高兴的是,在新的管理办法出台之后,“专车”会逐渐的合法化。

摘要:当前我国交通建设日益完善,相比于挤公交地铁等大众交通工具,越来越多人更倾向于选择出租车作为出行的交通方式,但是一个城市的出租车的数量是有限的,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出现了打车软件以及以网络预约私家车为背景的专车,快捷价廉高品质的专车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的出行需要,但是也产生了一些法律问题,笔者通过社会调查,旨在阐明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点以及法律问题的争议点与争议根源,并对专车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上一篇:市场体系下一篇:骨科患者的基础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