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自己的时尚人生

2024-06-20

选择自己的时尚人生(精选四篇)

选择自己的时尚人生 篇1

上课就上课, 创什么课?!或许有人会说, 创课是逐潮、卖萌、赶时髦。

创课既不是“逐潮、卖萌”, 也不是“赶时髦”, 而是选择一种教学生命模式。

教学生命是一连串的选择, 我们可以选择墨守成规, 也可以选择前卫创新。选择了什么, 就会经历什么。教学人生是由自己的选择而决定的。

创课, 无疑是在选择一种属于自己的教学人生。创课, 最难的不是技能技法, 而是重构思维方式———包括对自己教学理念的颠覆以及对未来的重拾与定位, 运筹与规划。

有人说, 我们上课的套路已经驾轻就熟了, “动作定型”了, 还能创课吗?

人也许无法超脱自己的年代和教育, 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固化了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我有一次在机场排队过安检。机场起先开了5个窗口, 每个窗口排了20多个人。突然增开了第6个窗口, 我发现瞬时转移的都是原来排在各队队尾的人。所以, 排在队伍前的“行业精英们”总是不愿意先改变的, 他们总是在行内混得最舒服的, 改变成本最大的。但是, “排队理论”显示:无论你情不情愿, 创新都当仁不让地从“边缘”开始了;每一次“重启”, 都有成为排头兵的可能。

不少人也想立马站到“第6个窗口”去创课, 那必先了解创课的本质。

创课的本质是什么?概言之———找到“紫牛”。

“紫牛”是赛斯·高汀在《紫牛》一书中的妙喻:如果你去北欧, 看到许多巨大的白花奶牛你会觉得很新奇;但当车子在山上穿行几个小时之后, 看到漫天遍野都是巨大的白花奶牛, 你就会审美疲劳恹恹欲睡了。如果这时在那漫山遍野的牛群当中出现了一头紫色的牛, 那个印象肯定会让你一下子惊醒, 并且牢记一辈子。

“紫牛”隐喻着独特性。

除了独特性, “紫牛”还有极简目标和All in的特点。

极简目标是什么?如果一个目标用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不能描述清楚的话, 这个目标就必须重新思考。

创课的极简目标可用两个字概括———“创人”。

All in, 则意味着找到“创人”这个极简的切入点后, 就要毫不犹豫、全力以赴地去创课。

二、创课的“环链”

创课的核心就是把一种新的教学“想法”化为教学“现实”, 即创课=“想法”+“做法”。

创课有别仿课, 前者是从0到1, 后者是从1到N。从1到N, 意味着克隆, 教课十年, 只是把同一教案抄写十遍, 把同一流程“滚播”十年, 末了只有量的增减;而从0到1则是创新课, 课课有新思想萌生, 天天有新教法生成, 人人有新智慧增值, 结果自然形成质的飞跃。

创课可以有多种形式, 创设新理念, 开发新教材, 设计新教法, 组织新教学, 开展新评价, 撰写新反思……不一而足。在我看来, 创课是个“综合创新工程”。一般而言, 它有“六创”———“创想法、创教材、创设计、创教学、创反思、创发表”。“六创”合一形成完整“环链”。如果把第一个“创想法”视作运筹帷幄, 那么 “创做法”就是决战千里。“创想法”实现于“创做法”, “创做法”验证着“创想法”。六创“环链”, 既相对独立, 又相互回环、相互印证。

六创“环链”, 在创课实践中, 可以因师而异、因生制宜, 不可一概而论, 不宜一刀切;但无论从哪个环节切入, 都要规避头重脚轻的现象, 即“1”>“5”———“创想法”>“创做法”———躺在床上想入非非的梦幻者>在地里身体力行的耕作者。

李敖在说“善”时, 已经道破了这种重 “想法”轻“行动”的积习流弊。他说仅仅心存善念还不行。“善”必须实践, 必须把钱掏出来、把血输出来、把弱小扶起来、把坏蛋打在地上, 才叫“善”;反过来说, “想”掏钱、“准备”输血、“计划”抑强扶弱, 都不叫做“善”。17世纪的西方哲人, 就看出这点, 所以他们点破———“善意铺成了到地狱之路”。这就是说, 有善意而无善行, 照样下地狱, 阎王老爷可不认可光说不练。

育人, 善莫大焉。“善念”一尺, 不如“善行”一寸。

三、创课的“建议”

(一) 创想法

每个人都可“创想法”。

我们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DNA, 指纹、声线等。我们的思维也跟我们的生理特征一样各不相同, 五花八门。我们的创造性想法来源于一个大熔炉———集我们的想象力, 过往经历, 与他人和他们创造性作品的接触, 文化培养和教育、兴趣以及直觉感受于一体的大熔炉。

所以, “创想法”人人能行, 个个可为。

纵使你有一千个想法要创, 一万个想法要创, 但万“创”不离其宗。

这个“宗”是什么呢?

小香玉在 《开讲啦》中谈从艺经历值得玩味———

艺校毕业后, 奶奶常香玉和爷爷陈宪章以及时任市委书记, 一起去看她出演的第一场戏《拷红》。她想, 奶奶会不会给我带礼物?是穿金穿银的昂贵戏装, 还是价值好几十万的点翠头饰?她热烈期待。唱完以后, 奶奶上台了, 笑着拿着《拷红》中拷打红娘的板子就过来了, 特别使劲打了小香玉两板子, 打得她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直说, 哎呀好疼啊!常香玉说, 咦, 这回对了, 刚才演《拷红》的时候, 哎呀一下, 哎呀一下, 都是假的。再来试试!“啪啪”又是几下, 打得小香玉身上的红印子好几天都没下去。奶奶给她的“见面礼”就是几板子。当时, 她一下子记住了, 演所有的戏、做所有的事, 都要是真诚的。

真, 就是万创之宗。

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

真人, 不说假话, 不做假事。

请看 《面对面》中柴静与卢安克的对话———

柴静:“你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恋爱、不吃肉, 如果你不为这些, 那你为什么生活?”

卢安克:“有更大的乐趣———比能表达的更大的乐趣!”

“比能表达的更大的乐趣”!这难道不是真人真言, 真“想法”?快不快乐?我们从卢安克开罐饮蜜般的眉宇间可以读到。

“你不快乐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 你只是虚度了它, 无论你怎么活只要不快乐, 就没有生活过。” 佩索阿说得真有诗意。

柴静:“在这样的贫困山区长久的生活, 靠的不是冲动和一时兴起, 而必须是理解和长久的承受, 是要把自己完全地教给学生。”

卢安克:“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家, 他家人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学生, 那么学生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人类的发展, 那么全人类就是他的后代。”

“此间有真意”!没有这个“真纯的想法”, 没有真心真意真情怀, 在广西的大山里, 卢安克分文不取, 支教10年!怎么可能?

(二) 创教材

教材是学生的教材。在学的每一天, 学生都在读教材, 用教材。

教材深刻地影响学生。很多熟读成诵的文质兼美的课文, 让人终生难忘。

教材要对学生负责。负责任的教材要让学生喜欢, 要让孩子产生真情实感。

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刘葳说, 现在使用的统一教材中的不少文章并不是为孩子而创作的。譬如, 六年级课文 《索溪峪的“野”》中写道:“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 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野……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 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 城里戴眼镜的姑娘……, 年过花甲的老人……。人们, 在这山水中返璞归真了。”我们注意到, 新教科书的内容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意图很好;但选编的文章都不是为孩子而写, 而是为编教材而写, 所想所感都不是孩子的, 也不是作者的, 而是作者主观“告诉读者要这样理解和感受”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真”, “返”和“归”真的感受与本就纯真的孩子有什么关系?阅读这样的文章, 好比吃了坏东西, 食而不化, 开始厌食。这也许就是很多小学生放弃对这类矫揉造作的所谓文学作品的“深阅读”, 而转向武侠、漫画、言情这类书籍“浅阅读”的原因———虽没多少营养, 但至少食而能化, 不会引起不适和消化不良。

一位旅美学者, 其儿子在美国上小学的时候, 他去学校考察, 发现同一年级的各个班级上课的方式都不一样。同样是教美国历史, 有的班级组织看电影, 有的组织去博物馆, 有的班级的作业是让孩子写文章, 有的则是让孩子模仿历史人物进行演说……

他本来想跟老师商量一下, 找一本教科书, 配合课堂教学辅导一下孩子, 却发现, 老师根本没有什么教科书。

他问老师:“你们上历史课不指定教科书, 学生怎么掌握要点啊?”

老师说:“对于历史, 每个人的兴趣点完全不同, 看法也完全不同, 让孩子们知道一个大的发展脉络就行了, 我们不指定教科书正是为了让孩子们不受束缚地接触更多的史料, 思考更多的问题。一本不适当的教科书, 一是可能限制了孩子的眼界, 让他们觉得历史就在一本小小的书里, 更可怕的是可能破坏了孩子学习历史的兴趣, 让他们此生把历史拒之门外。”

学科都是相通的。

一次听某老师公开教学 《找春天》, 我坐在一男生旁边, 只见他课桌上放着一绘本, 始终不见他的课本。问他是否忘带了。他说这篇课文看过几遍了, 都会背了, 没啥意思。我说, 你有更有意思的文章吗?他给我出示了下面一首诗 《原谅》。

春天来了,

我去小溪边砸冰,

把春天砸得头破血流直淌眼泪。

到了花开的时候,

它就把那些事忘了,

真正原谅了我。

“你喜欢?”我问他。

“很喜欢!”他使劲地点点头。

课后, 我向执教老师建议, 可否把学生喜欢的“原创”增补到 《找春天》的后面。

鼓励学生自创教材, 自创真正属于自已的教材。哪怕学生生涯有过一次自创教材的经历, 都是一种了不起的经验。这种经验有胜于无, 多多益善。当然, 学生自创教材可以是写意与象征性的, 可以是改编的, 最佳是原创的。自创教材要小步子, 低起点, 多维度。可以是给课文画一幅插图, 配一段音乐;可以是改换一下文题, 修改一个字词, 增补一个注释, 也可以删除不喜欢的课文, 增添喜爱的文章。总之, 要水长流, 不断线。

教材也是教师的教材。好教材是既养学生也养教师的教材。

教师要养成开发教材的意识, 要锻炼自编教材的能力, 要逐渐具备创编教材的实力。

教师自编教材, 若以教材文本为分水岭, 可分“对内对外”两种, “对外”主要是剥离教材本文, “自成一体式”独创教材;“对内”效果突出的是针对教材文本的“定点爆破式”创编。

“定点爆破式”创编, 意味着与文本对话时, 要善于深入到客观事物的内部, 抓住问题的核心, 实施“靶向”爆破。

譬如, 《秦兵马俑》中的一段文字———

“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佣坑, 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 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 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在三个佣坑中, 一号坑最大, 东西长230米, 南北宽62米, 总面积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 有六千多个。一号坑上面, 现在已经盖起了一座拱形大厅。走进大厅, 站在高处鸟瞰, 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 十分整齐, 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 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帅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假如, 先找中心句———“兵马俑规模宏大”, 再抓关键词———“规模宏大”, 然后划出表现“规模宏大”的数字———“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 “ 一号坑最大, 东西长230米, 南北宽62米, 总面积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 有六千多个。”接着读出“规模宏大”, 最后来个200字的迁移仿写———城市的广场“规模宏大……”。

这种以纲为纲, 以本为本的“经院式”对话, 永远浮在文本的表层。只有逐步沉潜、层层深入, 由内而外, 由表及里, 才能谛视到文本的内核, 才能垂听到文本的心音。

所以, 我先选编“巴顿墓碑”———

巴顿的墓碑立在欧洲腹地的海得尔堡的一个很大的广场上, 广场上整齐地排列着6000个洁白的汉白玉墓碑。它意味着二战中牺牲在欧洲战场的6000名美军长眠于此。每一块墓碑上都极简洁地刻着一个军人的名字和他的生卒年月, 巴顿的墓碑也是如此, 他不因为自己是五星上将就制造什么特殊。生前与大家生死与共, 死后与大家相伴相随。他始终生活在普通战士之中。如果说他所指挥的第三集团军是一片足以淹死一切强敌的浩瀚大海, 那么, 他情愿认定自己就是一朵最普通的浪花。

有人觉得帝王与将相不对等, 我又选编“戴高乐的墓葬”。

有不少人以为,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首任总统———戴高乐的墓地应该建在巴黎等繁华的大城市。然而, 这位功勋卓著的老人安息在远离巴黎的科隆贝小镇。

科隆贝小镇距巴黎有数百公里之遥, 那里离最近的火车站还有十多公里远, 没有直达的公共汽车。同巴黎著名的拉雪兹等大的公墓相比, 科隆贝双教堂的墓地显得平凡朴素。在墓群里, 人们往往需要经过一番搜寻, 才能在角落处找到戴高乐将军的墓。

戴高乐墓高出地面不到半尺, 由白灰色的石头砌成, 上刻:夏尔·戴高乐, 1890-1970。

这种砌墓用的石头, 是最普通的, 常用来镶马路边。来参观的人大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种简朴平凡的方式把一位伟人的品德表现得淋漓尽致。”

1970年11月9日, 离80大寿不到两个星期时, 戴高乐将军溘然长逝。早前, 戴高乐将军就留下遗言:“不必大操大办, 只在科隆贝双教堂的墓地里举行一个朴素的私人仪式。”按照戴高乐将军的遗愿, 他的葬礼办得简朴而又平静, 既没有乐队演奏哀乐, 也没有人在教堂的弥撒上致辞。将军的棺木由一辆军车运抵教堂, 然后由他的几位老乡 (一名肉店伙计、一名奶酪铺掌柜和一名农场工人) 抬进墓地, 安葬在爱女安妮的墓旁。据说, 戴高乐将军的棺木当时仅花了72美元。

每座坟墓都埋藏着一个故事, 没有故事的墓是空的。创造性地将“三个墓”的有关内容编成了一篇发人深省的大教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悟与解读。

———同为修墓, 秦始皇是怎么想的, 巴顿和戴高乐又是怎么想的?

———如果说兵马俑展览的是等级, 那么, 巴顿和戴高乐墓碑展览的则是无等级。

———“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 显示出私欲膨胀;“巴顿和戴高乐墓碑”, 形式简陋, 显示出人格伟岸。

———可能会有不少人记住秦兵马俑, 记住它昨天的故事和今天的“创收”;也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像我一样记住巴顿, 记住戴高乐, 记住他们生前的才华经天纬地, 业绩惊天动地, 记住他们死后那平凡之极的墓碑留给后人的思考与警醒。

———巴顿与戴高乐无级别的墓碑折射的人格, 是大写的人格, 这种人格无国别。如若秦始皇地下有知, 他会作何感想?

———我们认同兵马俑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但同时也要审视其负价值, 因为眼睛向下总是在古墓坑里打转的时候, 别人已经眼睛向上, 建造了宇宙空间站, 正准备登上火星。

……

有了“比色卡”, 跳出单纯为应试而设计所谓扎扎实实的经院式训练的窠臼, 重新审视墓葬的本质含义, 与文本对话, 就有了一定的深度。

———兵马俑, 是秦陵的一部分。

———如果说“兵马俑规模宏大”是一种美学, 那也只是一种暴力美学。

———不论是中国的皇帝陵, 还是埃及的金字塔, 无疑是暴力美学的代表作。

———这种暴力美学, 只关心一个人或几个人的灵魂。它一方面是崇尚“不死”, 让某个人把自己的权势和荣华由生前延续到死后, 由地上带到地下;另一方面是光大“正统”, 序列辉煌正统的, 排斥贬黜旁出的。因此, 中国帝陵都有“庙号”, 埃及金字塔都有“称号”。“不死”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命的延续, 灵魂不朽;“正统”关心的是王朝生命的延续, 一代, 两代, 乃至万代。

———“秦始皇留下了长城, 隋炀帝留下了运河, 文景繁荣了文学, 贞观培育了诗歌。暴政能创造工程上的奇迹, 仁君则丰富一个民族的灵魂, 从未经历暴政的民族很难宏伟, 但不能结束暴政的民族不能久远。”吴稼祥先生的话深刻隽永啊!

有了“比色卡”, 从历史、哲学、美学、人性的角度审视帝陵, 走出遮蔽, 敞亮视界, 超越知识, 走向智慧, 与文本对话, 便有了足够的深度。

美国作家安娜·昆德兰曾说:“在书海中航行, 我领略了异域风光, 同时也走进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阅读帮助我发现我是谁, 我有什么志向, 以及我对自己和世界怀有怎样的梦想。”如果通过改编文本的“定点爆破”阅读, 我们的学生对阅读都能有这样的体会,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就是了不起的。

剥离教材本文的“自成一体式”独创教材, 不是“躲进小楼成一体”的作茧自缚, 也不是“重打锣鼓另开戏”的别出心裁, 更不是“泼洗澡水连孩子一起倒掉”的全盘否定, 而是教材维生素的再补充, 是满全教材智慧的再充电, 是“我在下一个路口等你”的再出发。

基于此, 这些年来, 从长白山到五指山, 从青海到上海, 遍走大江南北, 我很多的公开教学都是自创教材———《凄美的放手》《伟大的人有两颗心》《目送》《最浪漫的事》《邀非老师到课堂来》《情窦初开》、《今生与你相遇》、 《那深情的一跪》 《童师·师童》《沙画人生》 《妈妈家长学校招聘》 《面对面交锋》《月亮C面》 《学学说理》 《注视美》 《跪鸟与跪狗》《一片枫叶一片情》《情人眼》《让所有感动再来一遍》《V影习作》 ……

无论是教师自创教材, 还是学生自创教材, 都不要忘了, 学生与教师的自身也是有待开发的上佳教材。

(三) 创设计

从无到有, 固然是创造;但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 也是一种创造。

憨豆, 妇孺皆知吧?《火的战车》耳熟能详吧?伦敦交响乐队, 如雷贯耳吧?这些熟悉的元素, 再度组合便诞生了一个陌生化的别具一格的充满创意的场景。

回放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 当享誉全球的伦敦交响乐队预备为开幕式带来精彩演出时, 镜头却切到了队伍中的“憨豆”。他先是一根指头按着琴键, 后又不耐烦拿出手机玩起自拍。随之, 他又在“梦乡”里, 与 《火的战车》的主人公一同跑步训练……当他突然醒来时, 指挥正严肃地盯着他, 情急之下他竟不可思议地“口技”一个响亮的“屁”……

那英伦式的幽默, 那出人意料创意设计, 怎能不令全球观众开怀大笑。

好的创意设计之所以吸引人, 是因为设计者心中有人。

心中有人创设计, 简言之就是“人创, 创人”。

人创, 意味着创造者自身是有灵性、有智慧、有艺术、有美感, 会创造的人;创人, 意味着创造者的一切创造都是为了唤醒人、愉悦人、升华人。

“人创, 创人”的设计不会从无中自发出现。“人创”需要一个创造者, 其角色首先是教师但又并非全部落到教师的肩膀上。

几年前, 我曾到访加拿大的一所公立小学, 校墙醒目的位置上, 挂着一帧裱好的学生照片。惯性思维告诉我可能是受表彰的“优秀学生干部”吧, 直到走到跟前, 仔细端详照片下面的一行数字:“1997~2008”, 车祸带走了他鲜活的生命, 我才知道自己的潜意识判断有误。是谁把他挂到墙上去的?这只手似乎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只手后面的心;这颗心似乎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其心中尊重生命的“设计”———对逝者缅怀, 对生者的警醒。

来到洗手间, 看到男生的坐便器里飘浮着几个“麦圈”, 我好奇地问:“为什么?”校长双肩一耸, 双掌一摊, 双眸含笑:“你猜猜!”

从小养成“小便请对准”的习惯, “麦圈”可以成为“瞄准”的靶心, 校长的“设计”是不是很有匠心呢?

来到操场, 一节体育课正在进行时, 孩子们风一样在球场上练习折返跑, 只见轮椅上的一位小姑娘被保育老师推着也随着队伍往返跑, 她金发飘飘, 笑声朗朗……那一刻, 我耳闻目睹的不只是一节跑跑跳跳的体育课, 还领略到了“在平等参与中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设计理念。

来到课室, 母语老师正席地而坐, 看孩子们出演课本剧。所有的道具, 都是学生亲手制作的, 每个学生仿佛都是设计师, 特别是“纸质”的服装, 丝毫不比“T”台的“潮装”逊色。“可以开始了吗?”学生问老师。“你说呢?”老师反问。“我从那边上台?”一只“小白兔”跑过来问老师。“你觉得呢?”“小白兔”立刻有了自己的路线。……没有“对口型”, 只有“现场直播”;没有“导演”, 只有“观众”;没有“耳提面命”, 只有“自己教自己”。

创设计不能被单纯地理解成把一个别出心裁的设计写在教案上, 就算大功告成了, 就会一劳永逸了, 殊不知, 很多 “生成”在不断逼宫“预设”, 使得一些“预设既出, 预设即死”。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创设计是在创设计中设计, 也是在创生成中再创设计。

(四) 创教学

创设计落地生根于创教学。

教学, 在我看来, 可以分为教学1.0, 教学2.0, 教学3.0和教学4.0。

教学1.0是被教学;教学2.0是仿教学;教学3……0是邀教学;教学4.0是创教学。

教学1.0, 执教者“自身”未同创教发生关系, 是教学生存本质的“缺席”;教学2.0, 是从1到N的克隆教学, 是从0到1原创教学的“缺席”;邀教学3……0, 是受邀上课, 仰人鼻息, “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的讲学;创教学4.0, 由于有了自由的自身, 是真正靠自己本身的自由意向创建教学, 找到了教学的“紫牛”, 并不间断地实现审美超越的生命单位和生存过程, 因而是有生命的教学。

从评选特级教师的考评课开始, 15年来, 我坚持与“烫剩饭, 搞彩排, 对口型”的公开教学绝缘, 坚持现场直播“处女”课。行年渐长, 与功名渐行渐远;“神马皆浮云”, 与利禄绝尘而去。教学中, 我始终以初心与孩子的童心对话, 课课若只如初见。

“八个多月没落雨了”, 当地人蹙眉告诉我, “这里大旱!”

“不喝他们的水, 水太珍贵了!”踏上这块干旱的土地, 时任总理温家宝如是说。

不仅不喝他们的水, 还要带给他们甘霖, 我在心里祈愿!

上课了, 我让初见面的孩子们喊:“孙建锋”, 一喊他们说感到“亲切”;我再让他们喊“建锋”, 二喊他们说像“朋友”;之后我让他们喊“锋”, 三喊他们说是“亲人”。

“亲们”, 我笑着说, “亲亲地把‘锋’连喊三遍。”

“锋……锋……锋……”

“你们呼‘锋’, 必然落雨!”

天作之合, 五点二十分, 昆明机场, 暴雨如注。

“锋”自彩云之南, 雨落彩云之田。

这是2010年, 我应邀赴云南昆明上课时, 创造性地与学生进行的开场对话。

课始, 我请学生邀几位听课教师和他们一起上课。受邀的教师在热烈的掌声中坐到了学生中间, 教师“等高”于学生, 教师“做回”了学生, 教师与学生“平起平坐”。有了角色换位, 有了过程体验, 教师方识如今学生的“滋味”, 方解当下学生的“风情”。

课中, 学生的笔尖在纸上跳舞———写着《乡村趣事》, 只见一位男生咬着笔杆, 望着本子发呆。眼看时间快要到了, 他索性把课文《桂花雨》抄了一段“交差”。我给他的评语是:“这篇作文110分, 5分是你抄写的辛苦分, 5分是你懂得欣赏的分。其余100分是给作者琦君的, 因为她是原创。”看了我的评语, 他写道———

“孙老师:

生在昆明, 长在昆明, 我‘穷’得没有‘乡村趣事’。没有‘乡村趣事’的我, 目光四处‘流浪’, 发现《桂花雨》好美, 于是‘偷’走。你不会认为我是‘小偷’吧?”

看了他的短文, 我回语:“此文200分, 100分因你的坦言, 100分给你的原创。”

南海里有种珍珠贝, 当它吸进了沙粒之后, 便把壳合起来。沙粒被温柔地包容、接纳, 不久, 便化成了珍珠。有了足够的心智高度, 才能理解孩子的缺失并给予包容;有了足够的宽容高度, 才有学生字字珠玑的“原创”。

学生批注完 《做一片美的叶子》之后, 我将固有的文本解读清零, 蹲下身来, 倾听学生与文本的个性对话:

——“‘每一片叶子都有自己的位置。’家庭、学校、社会的大树上, 不都有每个人的位置吗?”

———“‘树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地球上有两个相同的脑袋吗?”

——“‘大树上每片叶子都很美。’地球上每个人不都很美吗?为什么还有歧视与战争呢?”

后来起身, 我把一个孩子高高抱起, 仰视并聆听她与文本充满哲思的对话:

———“‘大树, 春天叶子嫩绿, 夏天茂盛, 秋叶枯黄, 冬日飘零。’在家族的大树上, 我像春天的叶子般嫩绿, 爸爸像夏天的叶子般茂盛, 爷爷像秋叶般金黄。”

……

“蹲下来”, 教师低于学生, 学生创造性与文本对话的智慧之水才有了广阔的流域;“抱起来”, 学生高于老师, 学生便成了一片最美的叶子。

一元的课堂文化是静态的, 它拒绝沟通, 大一统与专制独语大行其道;二元的课堂文化是动态的, 但是割裂的、对立的;三元的课堂文化是生态的, 是生命的对话, 是超越“二”的存在, 是更高度的“一”。这个“一”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是创教4.0的重要表征———教师不是主角, 不是中心, 不是目的。学习者发现、发展和享受自己的语言本能才是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 对教师实际上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对每堂课来说, 教师并不是“有备而来”, 打的都是“无准备之仗”, 课堂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定的, 是学生的问题带着老师走, 在看似随意的课堂学习中, 教师确实要“真刀真枪”地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各种各样的困境。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理论水平、职业素养都提出了更全面和更高的要求。

做到创教4.0, 找到“紫牛”, 教师需要“四心”:一要“静心”, “没有任何地方, 可以是人们最安静和最无忧无虑的避难地, 除了他自己的灵魂, ” (马克·奥勒留) 沉潜到茫茫人海的海底, 任凭海面惊涛骇浪, 天上风云密布, 沉在海底的心永远是温和的, 不吵不闹的, 有了如此的静心, 纵使“三无”, 照样“诺奖”;二要“匠心”, 一颗像日本面包匠一样夜夜抱着面口袋睡觉去温暖面粉, 去世了还在神龛前放着面袋遗言要带它到彼岸边去, 有了这样的匠心, 何愁做不出养人的精神面包;三要“精心”, 一如巴赫打造古典音乐的精心, 即便把他古典音乐的五线谱倒过来, 从最后一个音符往前弹, 都一样好听;四要“童心”, 怀揣“绝假纯真, 最初一念”的童心, 才有资格与儿童对话。

(五) 创反思

杜威在 《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 “所谓思维或反思, 就是识别我们尝试的事和所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思维的最好方式就称为反思性思维。它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认真的、不断的深思, 这是反思思维的起点;但是, 思维未必都是反思性的, 所谓的反思除了掌握反思技能, 还要养成反思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开放、责任感和执着精神。

反思要与行动相连, 要 “在行动中对行动反思”, 即 “对行动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

创教4.0的教师除了要反思教育目的、教学环境, 以及自身的专业能力之外, 还要创造性地反思教学中“人”在哪里?

譬如, 在对话教学中, 我们要“创造性反思”:与儿童能否成功对话?

首先, 我们要追问自己和儿童对话是否感动。

感动并非因为我们比儿童有力量, 比他们权威, 比他们完善, 比他们优越, 因而觉得自己可以居高临下俯视儿童;而是因为我们的境遇受到限制, 因而只能从受限制这个地方出发仰视儿童所具有的无限可规定性, 仰视他们的纯真无邪。

其次, 我们要追问自己与儿童对话能否从第一自然中返回第二自然。

就我们人类自身而言, 我们的童年期是第一自然, 是有缺陷的, 既无理性也无自由。我们要重返的那个自然是第二自然, 它不仅拥有第一自然的完美, 而且还有理性和自由。

读了《祖父的园子》“……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 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 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 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 满身绒毛, 落到一朵花上, 胖乎乎, 圆滚滚, 就像一个小毛球, 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执教老师问:“喜欢这些动物吗?”

“凭什么让我们喜欢它们呢?”一个学生将了老师一军。

……

显然, 孩子的“为什么”属于第一自然, 是纯真的;但却是无理性的, 因受思维局限而心智不得自由。

“我很喜欢它们的状态:默默地创造生命, 静静地自食其力, 安安地活在园里, 它们永远在做它们自己。”

执教老师抓住契机与儿童对话, 从第一自然返回第二自然。

再者, 我们要追问自己与儿童对话是否“大于2等于3”?

中国文化中的“三元”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老子在《道德经》讲道:“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为和。”道家的 “一” 指的是元气, “二”是阴阳, “三” 是冲气。这种宇宙观建立在气论基础上, 是动态的, 有机的, 因为, 从一到万物总要经过二。“三”既是由 “二” 形成, 又是不断提升的。

教学对话前, 你、我之间好的东西各自藏着, 这是“二”;对话后, 你、我之间好的东西发挥出来, 求真求美产生的效果超越了每个人所展现的美好, 富有了新的创造, 这就是“三”。宛如婚恋, 不仅是两个人, 还有心灵深处不断涌现的柔情与蜜意, 激活了生命的原创力, 引发了巨大的能量, 诞生了令人怦然心动的“三”。

当然, 创反思与创教学的热恋, 是超过情, 超过景, 情景交融创生的美的艺术品———“三”。

(六) 创发表

与创反思和创教4.0时代相匹配的教师是“自教师”。

“自教师”是勇于突破体制框架, 在“互联网+”时代敢于追逐自己的教育梦, 开创一个“自专业”时代的教师。

“自专业”, 典型的特征就是, 个体可以符合行业标准而成为行业的一分子, 但不必依附于任何组织。专业, 意味着研究的成分、意味着创造性的工作;自专业, 意味着个体即研究者、个体有能力创造性工作。自专业, 关怀的基本问题是既探讨自身的专业现状及其历史原因, 又寻求自身专业实现自由的生存艺术。它不仅由此确定一定的行为规则, 而且还设法改变自身, 形塑自身, 形成具有特定美学价值又符合特定风格标准的艺术作品。

如果说“教育是人的社会化”“教育是使人成为他自己”, 那么对应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前者强调的是教师的社会属性———即承载着社会化的功能性目的, 需要在一定的标准框架内发展并符合提供教育服务的预期;后者强调的是教师的个体属性———即侧重在激发教师个体潜能并能够让教师以研究的方式工作, 创造性地从事教育活动。

“自教师”, 是创教4.0时代教师的华丽转身, 为了创建和实现美丽的教学人生, 教师必须时时转向自身, 朝向自身, 靠向自身, 相信自身, 关怀自身, 完善自身, 在创教4.0的教学高峰体验中, 不断实现审美生存的自由逾越和好奇性探索, 使自身成为真正独立自由和充满创造活力的审美生命体。

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篇2

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是我们很多人都经常思考的问题,相信下面的励志文章能解开大家的疑惑!

有个年轻人,有一天,因为心情不好,他走出了家门,漫无目的地到处去闲逛,不知不觉地他来到了森林深处。在这里他听到了婉转的鸟鸣,看到了美丽的花草,他的心情渐渐好转,他徜徉着,感受着生命的美好和幸福。

忽然,他的身边响起了呼呼的风声,他回头一看,吓得魂飞魄散,原来是一头凶恶的老虎正张牙舞爪地扑过来。他拔腿就跑,跑到一棵大树下,看到树下有个大窟窿,一棵粗大的树藤从树上深入窟窿里面,他几乎不假思索,抓住树藤就滑了下去,他想,也许这里是最安全的,能躲过劫难。

他松了口气,双手紧紧抓住树藤,侧耳倾听外边的动静,并时不时地伸出头去看看。那只老虎在四周踱来踱去,久久不肯离去。年轻人那颗悬着的心又紧张了起来,他不安地抬起头来,这一看又叫他吃了一惊,一只尖牙利齿的松鼠在不停地咬着树藤,树藤虽然粗大,可它经得住松鼠咬多久呢?他下意识地低头看洞底,真是不得了!洞底盘着四条大蛇,一直瞪着眼睛,嘴里摇卷着长长的信子。

恐惧感从四面八方袭了过来,他悲观透了。爬出去有老虎,跳下去有毒蛇,上不得,也下不得,想这么不上也不下吧,却有只松鼠在咬树藤,他甚至已经听到了树藤被咬之处的咔吧咔吧欲断未断的响声。

故事说到这里。朋友们也许已经悟出了,这个故事并不是人生的特殊个例,也不是人生的具体写实,而是人生境遇的一个比喻。佛经解释说,那只老虎不是别的,其实是无常;那只松鼠是时间;那四条大蛇是人生无法逃避的生、老、病、死;那根藤就是我们的生命线。

老虎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是无疑的,正如灾害,正如烦恼,正如天外飞来的横祸。这些不测总是要来到人间的。是来到你的面前,还是来到他的面前,是碰到一次,还是常常碰到,这也许有一定的偶然性。

佛说,这就是无常。与生俱来的还有生、老、病、死,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挣脱的.宿命,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是谁都无法摆脱的。无法摆脱的还有时间,从表面上来看,时间对生命并不构成威胁,甚至我们还会以为它是运载人生的免费列车,可是真正给我们致命一击的就是时间,时间每时每刻都在咬着我们的生命之藤。

其实人生就是这么一个苦味的窟窿。人被从母体赶出来,就被驱赶到这个窟窿里来了,人生在生、老、病、死这种苦境之外,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挫折和打击,也许你常常被苦难紧紧盯住。那么你准备怎么办呢?

年轻人想:悬挂不动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树藤已经不让你悬了;跳下去绝无生路,那是个死胡同,连逃的地方也没有;可是外面呢,有可怕的老虎,但是也还有鸟鸣,有花香。年轻人在想,难道这就是人生的宿命?冥冥之中,他听到一个声音在喊:别怕,跑吧。

于是他不再做多余的考虑,一把一把向上攀登,他终于爬到了地面,看到那只老虎在树底下闭目养神(是的,苦难也有闭上眼睛的时候),他瞅住这个机会,拔腿狂奔,终于摆脱了老虎回到了家。

也许我们能力确实有限,也许我们的厄运真的无法摆脱,但是我们用不着绝望,我们逃不脱生、老、病、死,我们逃不脱有限的岁月,但是我们可以逃得脱老虎,逃得脱人生迎面而来的灾难。面对不幸,挫折和打击,我们可以跑,可以奋斗。羚羊摆脱狮子追击的办法是跑得比狮子还快,这就是生路。所谓生路,就是人生之路。

选择自己的人生风景 篇3

高中时我就读的是重点高中,竞争异常激烈。老师每天耳提面命,告诫我们要把分秒都用到学习上,否则别想考上理想的大学。可到了高一下学期,随着学习强度的增加,我逐渐出现了偏科现象。文科成绩较为突出,理科的学习则显得力不从心。高二文理分科,我毫不犹豫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文科。可当我把这个选择告诉爸爸时,爸爸坚决反对。他觉得我应该读理科。理由是我们学校理科升学率高,而且学理科出来找工作相对容易得多。爸爸认为我理科成绩不理想只是暂时的。只要努力一定是可以提高的。就这样,我选择了理科。

本以为只要端正好学习态度、调整好学习方法奋勇直追,我的理科成绩就可以很轻松赶上去。可事与愿违,数学里面的正比函数、反比函数弄得我晕头转向,无论我费多大的劲,我始终搞不懂物理里面的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区别。一个问题没弄懂,下一个问题接踵而至,于是我的学习成绩开始下滑。随之,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最终出现了恶性循环的现象。意料之中,我的高考成绩很不理想,只考取了一所一般学校。

填报志愿时,颇费了一番周折,眼花缭乱的专业,众说纷纭的评论,还有亲朋好友七嘴八舌的劝告,叫人难以决断。当时社会流传比较广泛的口号: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于是,在爸爸的指点下,我选择了生物工程专业。

大学,在专业与爱好间挣扎

走进大学,脱离了高中沉闷的学习气氛,我像一只出笼的小鸟,尽情地呼吸着大学校园里新鲜的空气。虽说我并不太喜欢自己的专业,可大学里各种社团众多,让人应接不暇。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我加入了校学生记者团,每天利用课外的时间采访、写稿,忙得不亦乐乎。犹记得第 次,当我熬了几个通宵把采写的人物通讯稿刊发在当地晚报时,我激动得眼泪直流,忙打电话把这一喜讯告诉爸爸。爸爸也鼓励我再接再厉,争取发表更多优秀的文章。

我像一个热情高涨的士兵,发誓要在新闻这块热土上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大一学期由于学习压力不大,我在专业与爱好之间游刃有余。

大二之后,学校增加了专业课,课程难度明显增大,我们需要做大量的实验来强化理论的学习。每天面对着试管、仪器,但我的脑子里只有采访和新闻。为了能顺利通过学校的各项考试,我只得硬着头皮去学习枯燥的专业知识,而只能利用零散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因为专业课的学习不能怠慢,我只得珍惜每一个课外的空档时间。当别的同学悠闲地享受周末时,我却奔波在采访的路上;当室友已经进入梦乡时,我还在挑灯夜战写采访稿。即便是专业学得有些不尽人意,可让人宽心的是,凭借对文字的执着,我在校内外媒体上累计发表文章百余篇,被学校宣传部评为优秀学生记者,还获得院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

在专业课的学习上,我无疑是一个“差生”,而我的业余新闻撰写水平,告诉老师和同学,我是最有成就的学生。

就业,在爱好中找到人生理想

大四下学期是实习找工作的时期,各高校的毕业生浩浩荡荡的涌向了招聘会。我也不例外,奔波在各个人才招聘的摊位前。有时,一个与生物相关的工作岗位,竞争者多达百人。对我来说,专业本身就学得马马虎虎,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更是显得底气不足。

经过一个月的寻觅,一家生物制药公司终于录用我去做办公室文员。即使是份不起眼的文员工作,但由于是自己好不容易争取的,所以我还是愿意试试。本以为在制药公司,工作会与专业相关一点。可我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整理文件,负责公司文件的收发,渐渐我的锐气被消磨,激情被殆尽。看着镜中自己日渐憔悴的面容,思前想后,我还是辞掉了文员的工作。

没有了工作,未来一片迷茫。这时,我不得不调整战略决策,主攻文字。于是,我重新设计简历,突出自己在文字方面的功底,简历后面还附带自己的新闻文学作品。很快,我被家杂志社相中,出任记者编辑。

终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我像一只快乐的小鱼,畅游在文字王国里。工作上,我用自己的勤奋垒起一座座文字宫殿,工作之外的时间,我刻苦钻研新闻业务知识,得到了领导的一致认可。很快,我成为了杂志社的骨干记者。

选择留学怎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篇4

最近,一篇报道海外留学生染上“孤独症”的文章成了热点,这不禁让我们疑惑。因为在常人看来,能去国外读书该是件多么光鲜亮丽的事,孩子的留学生活也应当是五彩斑斓、充满乐趣的,怎么就会与“孤独症”扯上联系呢?那到底什么是“孤独症”呢?一个在日中国留学生曾经描述过这类同学--他们喜欢窝在家里,每天的生活基本限于“上课、打工、回家”这个路线,学校里组织的活动,无论是中国留学生学友会的,还是日本同学社团的,基本都看不到他们的身影。

虽说现在国内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家庭可以负担起孩子在外留学的费用,但如果说自家的孩子以这种状态读书,真的还不如呆在国内,拿这钱做点别的更有意义的事情。尽管这样说,但我相信曾几何时,他们也都是一群怀揣梦想的孩子,带着对留学生活的美好向往,踏上飞往异国他乡的航班,开始他们曾在脑海中描绘了无数次的留学生活。

说实话,能够只身出国留学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当你所处在的环境都是新鲜、未曾接触的,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得自己亲力亲为时,肯定会对曾经熟悉的环境眷念无比,生出一种孤单的心绪。但这种孤单并不属于“孤独症”,孤单与寂寞是留学途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但如果能及时摆正心态,始终铭记最初的梦想,慢慢尝试着走出去,努力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去,这样才能将留学生活过得充实,过得精彩。相信只要能克服心里的那堵墙,孤独只是暂时的,在前方等待你的仍是精彩纷呈的多元化生活。

而患上“孤独症”的原因多多,最主要的还是归结于语言不过关,与人沟通的能力不强,导致自己始终是一个外国人,无法融入到当地社会的局面。这样就更加加剧了孤单感,循环往复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离群索居的习惯。但如果一直以这种消极的态度对待留学、对待成长、对待自我,这也无怪乎,那么多即便是抛洒重金打造留学身份的海龟们回国就成“海带”,依旧我行我素地做着啃老一族。

上面已经提到孤单和寂寞是留学必经的一个阶段。当时只有15岁的张硕为了圆“锁柜情”只身赴美留学,同样经历了两年绝对孤独的时光。那时的她害怕别人嘲笑她那可怜的英语,只得呆在图书馆拼命恶补英语,两年过去张硕意识到只有主动改变自己,才能改变这样的生活状态。于是她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开始与同学接触和交往。现在的她是年级的学生会主席,去非洲做过义工,到CNN国际部去实习,俨然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她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追求的是什么,并且也知道该如何一步步地去实现这个梦想。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想要成为优秀的人在哪里都是要拼命的,这个不分地域。”

的确,想要优秀就得拼命!92年出生的北京女孩耿然也在用自己的精彩书写着人生履历。留学之初,因为文化的隔阂感受不到归属感。她选择先用自己的身心去慢慢熟悉这座陌生的城市,在不断的探索中自己的适应能力在提高,对这座城市这种生活的热情逐渐燃烧起来。选择留学本就是一条富有挑战的道路,但如果脱离未知的恐惧后,即使摆在眼前的仍然是层层困难,也觉得这些只不过是人生中必要的挑战罢了。耿然开始现实地看待自己儿时的梦想,继续学医的路上必定有着其他种种艰辛,但只要有着破釜沉舟的信心和对梦想的执着,自己今后的人生才会更加绚烂,因为人生全凭去自己描绘。

正如力克・胡哲所说 “人生最可悲的并非失去四肢,而是没有生存希望及目标!人们经常埋怨什么也做不来,但如果我们只记挂着想拥有或欠缺的东西,而不去珍惜所拥有的,那根本改变不了问题!真正改变命运的,并不是我们的机遇,而是我们的态度。”

人生之所以是五彩纷呈的,就是因为对梦想有所期待、有所追求。然而梦想的蓓蕾是需要细心呵护的,对它冠以希望和追求的热情,梦想之花才能展露最美的容颜。相信那些过得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留学生都是有梦想,并且用行动去一步步实践梦想的人。至于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自己说了算,只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忘留学时的初衷,始终朝着梦想的尽头去进发,才能自由挥写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瑰丽人生。

揭留学生在美国的几大难事

难事之一:买第一辆二手车难

买二手车是来美国后第一次大的“投资”,往往要花掉大部分甚至全部积蓄。二手车的背景不明而质量又无法保证,加上留学生对车的知识有限,使买车就像是在,需要咬牙跺脚横下心才能解决。买车时要请同学开车带着去看,既想多看几辆车,又怕太麻烦人家,心里又多了一种压力。车买到家后,提心吊胆,生怕被卖车人骗了,几个星期后,发现车并无大问题,全家人皆大欢喜,自我感觉也比较良好。如果几个星期后,车出了问题,只有听着老婆的关于打工挣钱的教导,心里恨着卖车老外不照顾中国人民的感情,灰头土脸地操着不通的英语找人修车。告别了几张宝贵的绿色钞票之后,看着宝贝车转起来了,心想这回可别再出毛病啊!

半件难事:找对象难

这个事对女同胞不适用,因此只算半件难事。但我们劝女同胞也要仔细读读,对将来的男同胞的强大的柔情或不柔情的攻势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留学生中男多女少,未婚的女生就更少,而这些少数的女同胞又受到各个方面的瞩目,有大陆来的有志青年,台湾来的风流小生,东南亚来的龙的远房传人,美国的金发碧眼,加上非洲,中东,拉美人士,各路英雄,跃跃欲试。当然也有的教授利用工作关系来搅混水的。但是,大陆的留学生们本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精神,发挥天时,地利之便。利用接飞机,找房子,联欢会,购物,选课,做作业等时机,殷勤照顾,献计献策,无微不至。女同胞初到异国他乡,无依无靠,见这些留学生老大哥如此热情亲切,多才能干,难免会动了一颗芳心。只是选择太多,美女往往也会看走了眼。难怪经常有男同胞竞争失败后,忿忿然:她怎么能找某某呢?

一份最新报告称,澳大利亚的学校体系落后于东亚,上海的学生有时甚至领先澳洲学生3年。

由格拉顿研究所(Grattan Institute)将在周五发布的报告显示,虽然在2000至之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国家大幅增加了学校基金,但是它们在学习表现方面依然落后于东亚体系。

格拉顿研究所学校教育项目负责人Ben Jensen周五在声明中称:“在上海,一名普通15岁学生的数学水平超出澳洲、美国和欧洲的同龄人两至三年。这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经济力量从西方转向东方,教育方面的高表现也一样。”

这份报告基于一系列测试,列出了最高表现学校体系的前四名,分别是香港、韩国、新加坡和上海。

此外,费尔法克斯(Fairfax)报道称,报告还发现澳洲的学生要落后香港、新加坡和韩国学生两年。不过,在科学、数学和阅读方面,澳洲学生依然领先于美国、英国和欧洲国家的学生。

报告发现,提高学生表现三大要素中的其中一个是要改善对教师的支持和培训。Jensen说:“这四大体系之所以能够名列前茅不是由孔子学说、机械学习、应试教育或者虎妈等文化因素决定。”相反,他认为这其中值得效仿的是对于高效学习的不懈实际关注、教师教育强势文化的创造、协同、指导、反馈和持续的专业发展。

上一篇:尊重关心下一篇:土建项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