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志愿者体系

2024-05-12

法律援助志愿者体系(精选七篇)

法律援助志愿者体系 篇1

“一个富有的社会,如果缺乏对人类充满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如果缺乏对社会批判力量的博大包容,缺乏对物质之外更深远的精神追求,这个社会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的。”志愿精神是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志愿服务是参与者实现自我教育和人格完善的载体。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建立起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是推动法律志愿服务事业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建立新型的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志愿服务的参与面,提高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度,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的发展、管理、培训、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内在的动力,实现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拓展志愿组织有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方式与途径。

1 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建设的基本条件

1.1 弘扬志愿服务理念和志愿服务精神,为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发展的提供精神动力

志愿服务是建立在民主化、人本化的发展理念上,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与生命质量,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建立起人人享有人文关怀的立体网络通路。特别是通过有序有力有效的志愿者队伍的招募和集聚,实现对弱势群体进行公益性持续性关怀。让志愿与微笑成为当代青年一种生活习惯,从而引导整个社会,使之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1.2 建立志愿服务信息资料库,创新管理模式,量化评价体系

通过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志愿服务信息在志愿服务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之间的无缝链接,建立健全科学化、现代化、效率化、人性化的志愿服务长效管理机制。根据志愿服务的种类,分别发挥项目化模式、基地化模式、社会化模式的各自优势,形成自我运作、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运行机制。

1.3 建立长效完善的志愿者培训体系

建立集志愿者招募、管理、培训、考核以及信息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平台;利用长效稳定的通用培训机制来保障志愿者基本素质;专业志愿者培训突出专业化;注重对骨干志愿者的培养;开展各种特色培训,以高校、社区辐射社会。

1.4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保障机制

第一,完善组织保障机制;第二,完善精神激励机制;第三,完善志愿者权益保障机制;第四,建立志愿服务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推动志愿服务法制化进程。促进志愿者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品牌化,营造志愿服务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良好气氛。

1.5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联动机制

着力开展志愿服务供求模式研究,探索便利化、经常化的技术路径和制度设计,有效形成将青年志愿者零散的时间和精力汇集成重要力量的工作机制。高校内部和校际之间形成志愿战略联盟,与政府、社会、社区、园区形成战略协作。着力在党政部门职能和公共服务的边界上寻找志愿服务切入点和结合点,构建有效的服务载体并形成持久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强与企业、媒体、各类社会志愿者组织的沟通联络,建立稳定的交流合作机制。

2 法律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建设的基本对策

2.1 坚持法制宣传与法治实践并重的活动机制

2.1.1 坚持法制宣传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必须树立“全方位”、“大普法”的思想观念

要充分利用好法制宣传工作已经逐步形成的“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监督、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要充分认识法制宣传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思想上要树立“大普法”的工作理念,加强对法制宣传工作的宏观管理、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以贯彻科学发展观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地方法制宣传工作的新途径、新措施、新方法,建立和实行法制宣传工作责任制,明确职责,量化标准,实行目标管理,推动“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再上新台阶。

2.1.2 坚持法制宣传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必须增强法制宣传工作的创新意识和激励机制

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法制宣传体系采用“互动互学式、立体传播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方式,具体实施过程中,建立“报刊有文章、电台有声音、电视有图像、网络有信息、户外有广告”的立体宣传网络,达到以“虚”促“实”、寓教于乐。针对领导干部、公务员、农村、青少年、行业普法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注意教育对象的层次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时代性、教育载体的有效性。

2.2 着重“青少年维权岗”、“农民工维权岗”的工作载体建设

2.2.1 重点落实“青少年维权岗”工作

围绕法律服务青少年、法律援助青少年的工作目标,各级法律援助中心通过办理青少年法律援助维权案件,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开展扶贫帮困等活动。比如:加强法律援助律师值班制度,法律服务青少年工作专业化;认真办理未成年人案件,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积极预防、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以法律宣传活动为主线,努力搞好青少年法律宣传、咨询活动;以校园法制教育为平台,加强青少年的法律维权意识。通过在大中专学校设立的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信箱,认真解答广大师生的法律咨询,维护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2.2.2 切实推进“农民工维权岗”工作

各级法律援助中心通过设立农民工维权岗,向农民工发放《农民工维权联系卡》、《劳动权及权益维护》宣传资料,接受群众的法律咨询,为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维护提供路径选择。比如:在职业中介机构被骗或者被用人单位侵权的,可以到当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的,可以到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保障中的其他疑难问题,可以到当地工会、妇联、共青团组织、当地新闻媒体、法律援助中心等部门寻求法律救济等。

2.3 加强以高校青年学生为宣传主体、以司法公务员及律师为援助主体的法律志愿队伍建设

2.3.1 以青年学生为宣传主体的高校志愿者队伍

司法部门要充分整合驻地高校的法律资源,注重发挥大学生法律服务志愿者作用,积极扶持大学生法律服务志愿者活动的开展,使高校与驻地之间搭建起了法制交流的平台。比如:进一步激励大学教师和专家教授与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基层,直接面向广大群众普及法律知识,法律服务志愿者活动;法律服务志愿者利用各自的优势和资源,通过法制论坛、法制讲座、法律咨询、编印自制的法制宣传品、创办普法网等形式,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法制动态,帮助农村、社区居民解答普遍关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章;促进法律服务志愿者活动向长期性、系统性、规范性方向发展。

2.3.2 以司法公务员及律师为援助主体的法律志愿队伍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法律援助中心创新发展、动员广大法律工作者积极投身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一要逐步完善各级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服务网络,通过制定制度、建档立卡,健全法律援助志愿者的招募、培训、服务、评选表彰等机制,规范志愿者队伍管理,保证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活动良性运转、充满活力。二要充分挖掘、调动、整合社会和服务队资源优势,选准服务项目,注重发现人才,培养骨干力量,提升服务层次。三是按照“志愿参加,无偿服务,志在奉献”的原则,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新式新颖的特色服务,积极打造法律援助志愿者服务品牌。

2.4 法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激励

提出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包涵志愿服务信息交流机制,志愿者组织管理和激励机制,意外风险保障机制。通过志愿服务信息的及时、快捷、通畅的交流和沟通,拓展志愿服务的活动空间;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形成招募—培训—评估—反馈的循环管理模式;成立意外风险保障机制,弥补意外伤害给志愿者造成的损失,解除志愿活动的后顾之忧。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激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和志愿精神,最大潜能的调动志愿者服务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志愿者的专业技能,使志愿者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相适应,更好的投身于志愿服务工作中去,实现志愿服务总体目标和满足志愿者个人需求的双赢,从而弥补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

2.4.1 了解志愿者参与志愿行动的动机和需求

思想决定行为,动机激发潜能。在对青年志愿者激励的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充分了解志愿者的内在需要,抓住激励的关键因素,同时考虑他的能力、认识程度、环境因素的作用,依据工作绩效,实施包括掌握新知、锻炼技能、结交朋友、自主工作等内在激励,奖章证书、组织赞赏、媒体宣传等外在激励。管理者需将实现远大的组织目标、社会目标同青年志愿者个人利益、个人需要结合起来,实现组织社会担当与个人满意感的双重效应。

2.4.2 完善我国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

结合青年志愿者的奉献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求知需求、社交需求、归属需求特征,充分利用好内外两种激励方法。内在性激励,产生于工作本身,具体方法包括:团队授权激励、心理契约激励、目标激励、工作丰富化激励、培训激励。外在性激励,以精神激励为主,兼顾适当的物质激励,具体包括为志愿服务提供政策和法制保障、宣传树立志愿者品牌、拓宽志愿活动筹资渠道、实施网络化管理、培育和弘扬志愿文化等。

2.4.3 建立志愿者参与志愿行动意外风险保障机制

志愿者意外风险保障机制是指为应对志愿活动中出现的针对志愿者的意外伤害或意外损失而设立的一系列保障措施的总称。由于志愿活动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志愿活动范围越来越广泛,活动内容越来越专业化,出现意外风险几率也在不断增加。在实证研究中发现有20%的志愿者在服务中受到不同程度的身体方面的伤害(主要是轻微伤),2002年可可西里两名志愿者牺牲更是突出保障问题的迫切性。

由于国家在志愿者保障方面立法不足,使得志愿者在权利受损时缺少救济的法律手段,一旦志愿者在公益活动中出现意外伤亡,无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高校作为志愿者活动的组织者,学校很少为志愿者提供人身、医疗保险。因此对于志愿者出现的意外伤害,谁来赔偿成为高校志愿服务的难题。作为学校组织志愿活动就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如果再承担意外伤害所带来的风险,无疑会严重打击学校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而被援助对象原本就是弱势群体,更无力负担意外伤害的损失,因而陷入两难境地

摘要:志愿精神是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志愿服务是参与者实现自我教育和人格完善的载体。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建立起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是推动法律志愿服务事业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建立新型的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志愿服务的参与面,提高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度,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的发展、管理、培训、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内在的动力,实现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拓展志愿组织有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方式与途径。

关键词: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陈素文.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建立的思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6).

[2]王振友.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由来、现状及发展趋势.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3]邓国胜.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模式.社会科学研究,2002,(2).

[4]吴鹏.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管理机制完善途径探索.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5]王敏.关于建立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的思考.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6]丁红莲,王志凝,刘志慧.建立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

法律援助志愿者服务规则 篇2

一、志愿者应当履行志愿服务承诺,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遵守服务规范,恪尽职守,努力维护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依法接受管理和监督。

二、法律援助中心负责安排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三、志愿服务事项办结后,志愿者应在一周内向法律援助机构或社会法律援助组织报告。

四、法律援助中心可以应有关部门、单位要求,安排志愿者协助开展法制宣传、法律咨询等活动。

五、志愿者享有以下权利:

(一)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获得有关业务指导和培训;

(二)要求安排其提供志愿服务的机构帮助解决志愿服务活动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三)对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工作提出建议和批评;

(四)对于服务对象隐瞒事实,拒不提供必要的合作,或者利用志愿者提供的服务从事违法活动的,可以向安排其提供志愿服务的机构提出拒绝或终止服务;

(五)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享有的其他权利。

六、志愿者履行以下义务:

(一)接受法律援助机构或社会法律援助组织指派的志愿服务事项后,要认真履行职责,未经同意不得自行终止服务;

(二)及时向服务对象和安排其提供志愿服务的机构报告服务事项的进展情况;

(三)不得利用志愿服务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

(四)不得接收服务对象的财物;

法律援助志愿者体系 篇3

关键词:宁波;法律援助;志愿者

中图分类号:DF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069-03

宁波市的法律援助事业起步于1996年,通过建立服务网络、扩大援助范围、增强援助社会影响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等多方面努力,法律援助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有力地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

一、当前宁波志愿者法律援助的基本格局

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已建立市-县-乡镇(街道)-村(居)四级服务网络。全市所有乡镇(街道)、37个社会团体都建立了法律援助站,在2765个村(社区)、317个200人以上的外来人口聚居地建立了法律援助点,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民事法律援助范围从最初的6类案件扩充到24类案件,刑事指定案件从3种案件扩大到14种案件。2011年,全市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共投入宣传经费34.73万元,并率先在全省完成第二代法律援助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与使用,实现“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电子服务网络。据统计,2008年至2012年底,全市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7427件,受援人数超过4万人,共为困难群众挽回经济损失或取得利益6亿元,全市共接待来访、来信、来电27余万人次,有力地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

二、宁波市法律援助志愿者工作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需求也在快速增长。为了加大法律援助的供给,宁波市已初步形成“以政府法律援助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法律援助模式。但是,宁波市法律援助志愿者工作现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法律援助志愿者工作机构有待健全

至今,全市各地共建社团法律援助站37个。但由于没有建立法律援助中心与各社团法律援助站的定期联系、交流和沟通制度,实践中各社团组织的法律援助工作还是处于自我管理的状态。同时,还有一些自发的法律援助志愿团,如律协组织的法律援助志愿者律师团、普法办组织的发展宣传教育志愿者队、宁波市工会法律援助律师志愿者纵队、还有团市委领导下的法律援助志愿团等。这种多头管理会导致几个弊端:首先是法律援助志愿者管理缺乏统一规范,有些活动管理不严密,形式主义严重,影响了一部分志愿者的积极性;其次是法律援助志愿者可能在各级各类组织里是交叉的,活动安排有时也会重合,这会造成人和事的混乱;再次是不同部门之间合作较少,缺乏良性互动和协调沟通,缺乏统一领导。

(二)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律师志愿者资源逆向配置。宁波市法律援助中心共有专职律师22人,不可能完全承担全部的援助案件,大部分法律援助案件由中心指派给社会律师办理。宁波市全市共有律师1560人,律师事务所共有128家,而县域律师业中,拥有律师620人,占全市律师人数40%左右;律师事务所68家,占全市53%,市区律师资源丰富,律师数量多于法律援助案件数量,相当一部分律师整年都没做过法律援助案件,而县域弱势群体相对集中,法律援助需求大,律师人数却相对缺乏,基层法律服务队伍也日益萎缩,存在人为抑制案件数量增长的情况。

法律援助站点志愿者数量缺乏,没有发挥站点应有的作用。295个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和社会团体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人员多为兼职,队伍不稳定,专业性不强,经常会出现无人值班接待、解答法律咨询不准确、非诉调解不到位、应受理案件而未受理等现象。由于专业联系人严重缺乏,3082个法律援助点也发挥不了应起的作用,许多需要法律服务的困难群众往往不知道或者不信任就近的援助点或援助站,宁愿舍近求远到宁波市援助中心寻求帮助,既浪费了资源,也导致中心的服务供不应求。

(三)法律援助志愿者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虽然宁波市通过深入宣传,不断扩大法律援助社会影响力,但仍旧有相当一部分弱势群体法律意识薄弱,当自身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来维护,也不清楚什么是法律援助,法律援助知晓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次,信息系统的应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市县区没有按规定及时录入咨询接待、电话解答、案件受理等相关信息,信息不完整、不及时现象比较突出,导致咨询监管实施不到位,咨询不准确现象时有发生,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再次,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控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虽然宁波市在质量监管方面,制度、手段和创新都走在全省前列,但有些好的制度没有好的落实而流于形式,如法官质量反馈表、旁听制度等。

三、宁波市法律援助志愿者工作运行机制的完善途径

(一)以政府支持为主导,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志愿者工作机构

首先,成立全市法律援助志愿者协会。协会办公室设在同级法律援助机构,协会会长由司法局领导担任。市法律援助志愿者协会办公室承担全市法律援助志愿者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全市法律援助志愿者的登记注册和服务管理,组织和指导全市法律援助志愿者开展活动;接受各类社会资助和捐赠等。

其次,加强法律援助站点建设。在乡镇(街道)法律援助站工作进一步规范的情况下推进行业法律援助站建设;充分利用社区(村)的既有物质资源,落实法律援助点建设,如社区调解室可同时兼做法律援助点,方便群众就近获得法律援助;完善法律援助站点的物质配备。

再次,在宁波市主要新闻媒体上建立工作平台。在点击率高的宁波市普法网开设志愿者法律援助专栏,提供志愿者在线咨询解答,也可提供电子邮件咨询,同时可将常见法律问题及建议收集在法律援助小册子,公众可通过普法网下载获得;利用普法新浪官方微博快捷便利的特点,发布法律援助各种活动信息、政策信息等。与宁波电视台合作,制作志愿者法律援助主题节目,在节目播放过程中滚动播出全市法律援助各站点的办公地址和联系电话。同时,利用传统媒体普及面广、读者稳定的特点,在本地一些报纸和杂志上开设志愿者法律援助专栏,并面向全市公众征稿。endprint

最后,完善电话热线服务制度。做好“12348”法律援助专线呼叫平台的全市联网和分流工作,在县市区“落地”工作,各地区座机和手机拨打“12348”由所属地区法律援助中心或法律援助站接听,接听电话由法律援助志愿者专人专岗专线,全天24小时开通,规范接听用语,完善接听制度。同时在”12348“法律援助专线电话的基础上,建立“12348”和“81890”的联动平台,与社会服务平台充分融合,并将法律援助站点的办公地址、咨询电话和志愿者信息等纳入“81890”信息管理系统,方便人们查询和选择。

(二)以多方支持为依托,增强志愿者法律服务的资金保障能力

法律援助经费是志愿者法律援助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制约志愿者法律援助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是征得宁波市财政局的财力保证。从世界各国法律援助发展的经验来看,国家的财力投入是法律援助全部经费的主要支柱。随着宁波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应逐步提高法律援助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加大对法律援助的投入,应争取将法律援助经费列入镇级政府的财政预算。

二是广泛拓展经费来源。发动社会捐助志愿者法律援助资金,政府可以对捐助的企业进行一定额度的财政补贴,也可以采取企业、个人捐助抵消一定比例的纳税资金的办法;建立有支付能力的求助者服务金捐献制度和民事法律援助费用转付制度;专项提取,从律师事务所、公证所、基层法律服务机构上缴费用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援助基金。

三是加强法律援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建立志愿者法律援助资金的专款账户,实行独立核算制度;加强专项资金的财务管理,实行会计监督;建立台账登记制度,及时掌握资金的使用情况;制定细分的费用项目补贴标准,结合工作时间、案件复杂程度、被服务人数等因素进行核算,使补贴标准更加合理和可操作。

(三)以多元激励为合力,加强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

首先,确定法律服务志愿者的人员构成。建立宁波法律援助志愿者统一注册和单独编号机制,志愿者注册号由县市区编号+社区编号+工作单位性质+本人序列号组成。根据志愿者的来源和发挥的作用,可将志愿者队伍分成3个组成部分:专职队伍、专业兼职队伍和协助队伍。专职队伍是由应届法学院毕业生组成,这支队伍由宁波市司法局牵头制定招募条件,对思想、身体和专业素质都符合条件而报名的志愿者进行审核,审核合格后进行笔试、面试,合格者再予以录用,服务期限一般为2年。专业兼职队伍由宁波市执业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组成。协助队伍的组成人员包括:公、检、法、工商、卫生、文化等政府职能部门的执法人员、法学院师生、民间热心于法律援助的“五老”和其他法律人士。

其次,加强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的常规培训。由司法局宣教处牵头,法律援助志愿者协会具体实施以实行短期定期培训制度:培训方式为集中培训和网络培训交替进行;培训内容为应知应会的业务技能、最新法律法规、中央相关方针政策以及宁波本土文化特点;师资可由宁波市行政学院和宁波律师学院解决;培训费用从法律援助专项基金中支出。

最后,建立健全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的激励机制。将激励机制分为利益激励、荣誉激励和制度激励。利益激励是从法律援助专项基金中专门支出一部分奖励基金,定期由法律援助志愿者协会根据考核情况评选10%优秀志愿者,分成若干个等级进行物质奖励。荣誉奖励是定期评选“标兵”、“能手”和“优秀”,颁发有社会影响力的奖励证书,邮寄感谢信给志愿者家庭或单位,同时推举评选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等荣誉。制度激励是落实有关单位在招录、晋级、考核、职称等方面,将法律援助活动情况作为一条重要的标准,同等条件下优先志愿者。

(四)以立足社会为根本,建立健全质量评价机制

建立完善的法律援助志愿者评价反馈机制,对志愿援助的状况及时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以保证志愿服务规范运行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一方面运用现代软件系统进行全方位跟踪动态管理。根据宁波市法律援助志愿者工作的实际情况,研制开发管理软件系统,将志愿者法律援助的流程纳入系统管理之中,以保证管理者能适时进行跟踪管理。另一方面建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制度。成立专家质量评估小组,由法律援助管理部门、法律援助机构、律师协会、有关社会团体选派人员组成。法律援助志愿者有向法律援助机构或专家组履行报告义务并接受监督,及时听取受援人的意见并建立投诉制度。同时,应及时细化服务质量管理程序,不定期开展案件质量专项检查活动。要采取旁听、收集案件承办反馈意见、检查案卷、电话回访等措施来完善服务案件质量监督体系。对调解和咨询服务过程要做好书面记录,新录用志愿者所开展的每一个案例都应进行检查,资深志愿者可以进行抽查。

参考文献:

〔1〕宁波司法行政网http://www.nbsfj.gov.cn/.

〔2〕马栩生.当代中国法律援助: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宫晓冰.外国法律援助制度简介[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4〕贾午光.法律援助制度改革与发展—2009年度全国法律援助研讨会论文选[J].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构建特性 篇4

当前,我国体育事业的改革已经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建构我国的非营利性体育志愿者组织,将对完善我国群众体育的服务体系,推动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体育志愿者组织是伴随着我国青年志愿者和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将在我国群众体育指导事业和大型体育赛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构建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部分理论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为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帮助。

1 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概念的界定

体育志愿者:指为推进社会、社区、个人及团体体育的发展而不以换取报酬为目的提供自己的劳动、技术和时间的一种活动。但是,参加活动的交通费的支付不含在报酬内[2]。多元体育服务体系: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坚持体育服务的多元化,为适应各方面的体育健身需要,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良好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的体育服务[3]。笔者根据相关资料,分析已有的研究结果,根据体育志愿者服务的特点和作为一个服务体系的运转要求,结合一些相关理论认为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是志愿者服务体系和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倡导、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志愿精神和体育改革多重因素影响下,逐步建立起来的群众体育志愿服务运行机制,为全体公民无偿地提供体育公共服务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保障全体公民体质普遍增强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是一整套群众性、公益性、志愿性、多元化和社会化的服务系统。

2 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体育志愿者逐渐从普通志愿者中分离出来。现阶段体育志愿者产生出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如在美国94年就拥有2000万社区体育志愿者;英国1996年有150万大众体育志愿者;德国体育俱乐部的志愿者高达300万;澳大利亚有150万人参与大众体育服务;日本有28.3%的人参加过体育与文化的志愿者服务活动[4]。随着国外大众体育志愿服务的发展,我国志愿者服务也迈进了组织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轨道。1993年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和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体育志愿者蕴涵在志愿者之中,成为普通志愿者中的一个重要分支。1995年国务院下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成为体育志愿者展示才能的重要平台,由此体育志愿者成为大型体育活动和群众健身指导的主力军。体育志愿者由高校体育志愿者、社区体育志愿者、大众体育志愿者、社团体育志愿者、奥运会志愿者等组成,其服务体系的构建背景也是在志愿者组织、全民健身运动、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奥运会志愿服务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步产生和建立起来。

3 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构建特性

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作为一个多元系统,其构建需要和社会诸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并且自身在理论建设和活动实践中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服务内容。由于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因此其自身必然具备并表现出与其他服务体系不同的特性,成为这一系统的标志。(1)志愿性。这是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区别与其它体系的最显著的特性,以体育志愿者作为服务活动的实施者,志愿性是整个体系构建和运转的基础,也是其能作为一个完整系统存在的标志。(2)非营利性。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其整个构建和运转的过程中都不以营利为服务目的。(3)公益性。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是社会主义志愿服务和群众体育服务两者相结合的系统,他们具有一个显著的社会主义性质就是公益性,其服务功能、活动目标、价值特征和理论内涵都决定了公益性的特征。(4)群众性。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以全体公民为服务对象。(5)多元性。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在建设主体、服务对象、管理体制、服务内容、参与力量、组织运行等内容上都具有多元性,其体系的建立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完成的,因此,其系统从上到下、由内而外都具有多元性。(6)系统性。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本身就是一个面向大众服务的系统,它具有一整套完整的服务体系,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一整套内容丰富、结构完整、机制健全和运转顺畅的服务系统。(7)开放性。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能够与社会多种因素共同结合。(8)协调性。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协调内部各系统、外部各环境的能力,具备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和调整系统内外各种因素的功能。(9)社会性。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运转的重要功能就是为社会大众提供多元化的体育服务,是体育在社会化运作下与志愿精神共同的产物。(10)适应性。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目标,适应历史发展进程的具体条件,适应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要求,适应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体育的发展要求。

摘要:体育志愿者组织是伴随着我国青年志愿者和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构建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对于促进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界定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概念,并阐述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构建特性。

关键词:体育志愿者,体育服务,服务体系,构建特性

参考文献

[1]苗大培,魏来,林洁,高元义.构建我国体育志愿者组织的理论探讨[J].体育科学,2004,24(9):4-7.

[2]从宁丽.析日本体育志愿者的培养体系及实施现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43-46.

[3]王雷,王芳.我国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影响因素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5):1-3.

法律援助志愿者体系 篇5

关键词:法律援助;诚信

法律援助是指国家对某些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当事人给予减、免费用或者义务提供法律帮助的一种法律保障制度,本质上体现了一个国家法制健全程度和对人权保护的重视程度,被称作法律界的“希望工程”。当今世界,法律援助制度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各个国家的重视,它不仅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司法制度完善的体现,更是保护人权,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保障。我国法律援助起步较晚,近几年,特别是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依法治国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尽快地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对于早日与国际接轨、弘扬社会公正和法律正义、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法律援助中心承担着组织、协调、指挥律师、法律援助志愿者等广大法律工作者为贫弱群众和特殊案件当事人提供无偿法律服务的援助义务。如何将这项“希望工程”打造成老百姓认可的“民心工程”?高密市法律援助中心积极总结分析以往的好经验、好做法,探索建立人文化、多元化的新型法律援助诚信服务体系,让困难群众真切地得到质量更好、透明度更高、公信力更强的法律援助诚信服务。

一、健全援助管理规章,确保管理规范到位

一是完善规章制度,推进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12348专线工作程序及有关制度》《质量跟踪管理实施细则》《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管理办法》等工作制度,建立了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开展回访评查,促使律师办案规范有序。每季度集中开展一次法律援助案件回访和评查活动。针对评查活动中发现的律师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中存在的问题,责令律师所和律师作出整改。通过电话联系、入户走访、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向受援人了解律师办案情况,并征求建议、意见。三是建立律师诚信档案,深化律师诚信执业理念。以律师一人一档的方式进行归档管理,实行量化评定,对法律援助案件承办过程中律师无正当理由放弃或中止法律援助、违纪违规、办案敷衍了事、案件归档不规范等行为作为各律师事务所、律师的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四是运用奖惩机制,促进案件质量提升和发展。市司法局根据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评定出“优、良、中、差”4个质量等级,并给予不同档次的补贴;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被评为省、市典型案件或办案数量在全市前列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数的个人和不能完成人均任务数的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将取消其评优评先资格,并通报批评。

二、完善援助运行机制,提升援助诚信服务

为保障受援人获得诚信度高的法律援助服务,切实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我中心从受援人的角度出发,积极总结分析以往监督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的经验,结合新问题,满足新需求,进一步探索以“共铸诚信”为目的的监督运行机制,创新设制了《诉讼风险告知书》、《文书送达地址告知书》、《受援人同意宣传报道确认书》及《法律援助谈话笔录》。《诉讼风险告知书》是针对受援人提供的证据相对欠缺有可能无法进入诉讼程序或进入诉讼程序可能承担败诉风险的问题创制的,旨在告知受援人诉前应积极配合经办律师取证及承担的诉讼风险。《文书送达地址告知书》的创制,确保了法律援助机构和经办律师能及时地与受援人取得联系,有效地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權益,避免了经办律师无法联系受援人而耽搁案件进展,给受援人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为了尊重受援人,该中心在受援人签署了《受援人同意宣传报道确认书》方才使用受援人的案件作为宣传素材进行隐名宣传。为了让受援人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中心要求受指派的经办律师必须在收到指派通知书三日内主动约见受援人,了解案件相关情况,并制作《谈话笔录》,案件一经办结,即与其他案件材料一并归档。通过近年来对以上文书的使用,全面提升了法律援助诚信服务的整体水平,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推行援助政务公开,畅通援助监督渠道

一是实行政务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我中心在传统型政务公开基础上,进一步开辟现代化的政务公开途径,积极支持新闻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加强与电视台、报社等多家新闻媒体合作配合,通过在媒体介质上发布法律援助活动专题报道,法律援助律师做客“法在凤城”栏目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宣讲法律和法律援助知识并全面展示了我市新时期法律援助工作的新动态、新举措、新面貌,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提升法律援助制度的公信力。二是发放质量监督卡,接受受援人和司法机关全程监督。监督受援人与律师签订协议,发放“质量监督卡”,使受援人及时的了解在法律援助中的权利和义务,对案情办理者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等情况进行了解和监督,对征求司法机关办案人员对承办人的意见建议,接受他们的监督。三是实行案件听庭制度,接受专业监督。重点对重大疑难及社会较为关注的法律援助案件进行听庭监督,并作听庭记录,了解承办人员在庭审中表现,增强援助律师责任感。通过落实受理、办理、执行全程跟踪监督,确保受援人合法权益保障落到实处。

探讨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构建 篇6

该文将从建构高校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意义和措施两个方面展开讨论,提出笔者自身的意见和看法,旨在为推动高校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作出一定的贡献。

1 建构高校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意义

1.1 提升学生的教育价值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身上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而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以个人的利益为一切行动的考量,而忽视了社会责任感的承担。因此,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与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祖国的复兴有密切的关系。随着我国承办了越来越多大型的体育赛事,志愿服务也逐渐成为体育赛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高校中,学校组织学生有纪律、有组织地参与到体育赛事的志愿活动中,能够对学生有积极的教育影响。对于学生而言,规模庞大、人员众多、关注度高的体育赛事是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窗口。学生通过在志愿活动中更加真切地认识到世界的真实模样,得到实践经验的丰富和人格的完善。同时,志愿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服务活动,是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爱心培养的良好途径,学生在不断地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自我价值的满足,培养起对社会的责任。因此,大学生参与体育赛事志愿者活动能够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1.2 提高体育赛事的价值

综合型体育赛事因其举办特征,需要数目庞大且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员,而国际化的环境使得赛事对教育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重要;由于赛事的短暂性,使得这种需求是短暂性的,比赛结束后大部分的人员都将被遣散。因此,考量到赛事对于人员需求的特征,在高校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体系是切合体育赛事用人需求的。大学生不仅仅能够提供高素质的志愿服务,也为体育赛事的举办节约了大量的经济成本。据有关科学数据表明,以2008年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为标准,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为举办方节约了大概42.75亿元。

其次,大学生志愿者对于赛事的成功举办有巨大的价值。在体育赛事招募志愿者的经验中,往往以大学生为招募主体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率的志愿者服务。大学生相比其他的群体,更易于招募、管理,更能提供高素质的服务,因此,大学生志愿者已经成为了中国体育志愿服务体系中的主力军。

2 高校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建构和完善

2.1 科学合理的政策

在高校建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体系,首先要制定一定的科学合理政策对学生进行激励和保障。如何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则是建构高效服务体系时需要重点考虑率的问题。

首先,在制定政策时要对体育赛事和学生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充分考虑到各方的需求和意见,而不能照搬死板的规章制度,保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这样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起到激励和保障作用,维持体育赛事志愿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制定的政策也要保证合理性。公平公正的政策是对志愿者公平性的体现。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贡献与学生的考试成绩、课程成绩并没有关系,但这是学生实践能力的体现,因此学校可以考虑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经历作为评优、保研、入党等方面优先考虑的因素。而同时,不同种类、不同时间的志愿者服务则要求学校建立起相对应的多种评价标准,以保证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公平性,保护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科学合理的政策可以对学生参与志愿活动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激励和鼓励作用。

2.2 人性化的管理

志愿者的管理是保障志愿服务的有力保证。在志愿者的挑选过程中,应该要注重人性化的挑选。学校在进行选拔时,往往过分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素养高低,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服务热情和动机。但是在实际的服务活动中,学生的服务热情和动机往往能对学生的服务行为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学校在进行选择时,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量,将学生的人格特征和热情纳入到考量的重要标准之中。

其次,在志愿者的管理和组织方面,学校要注重人性化的管理。在赛前,学校不仅要进行志愿者的培训工作,介绍志愿者的工作内容,让志愿者熟悉工作流程。同时,也要对志愿者进行心理层面的建设,做好心理铺垫。在志愿活动进行中,由于繁重的工作,志愿者心里难免会产生消极情绪,此时应该给予适时的鼓励和引导。而志愿者服务群体作为一个整体,学校应该注重营造团队文化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志愿者的集体意识,塑造出家的温暖。

2.3 合理的课程调整

在比赛期间,大学生志愿者一般都有课程安排。对于学校而言,如何调整好学业和课程安排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完善体育志愿者服务系统的重要措施。对于大学生而言,志愿活动固然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然而,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广州亚运会期间,由于志愿者人数在某些年级的人数太多,因此,学校作出了停课的安排。但为了完成教学需求,学校会选择在周末或者开学前后进行补课安排。所以说,体育赛事确实对教学秩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大型体育赛事往往会对外语专业学生的需求特别高。这就必然会使外语专业面临志愿活动和教学活动两者之间的冲突。如何进行两者之间的调和,笔者认为不应本末倒置,破坏教学秩序。学校应该设置班级志愿者的最高比例,并鼓励志愿者们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对落下的课程进行自学。这样的安排能够将两者之间的冲突降到最低,实现学习和参与志愿活动的双赢。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建立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高校大学生能够为体育赛事提供最优质的志愿服务,节约大量的经济成本。反过来,大规模、高关注度、范围广的大型体育赛事也是为学生提供锻炼发展机会的良好平台,甚至能为高校改善一定的基础设施。两者之间形成了互利互赢的良好关系。在高校建构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时,也应当注重科学合理政策的制定,以有力的保障和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在管理过程中保证人性化,调整好学业和赛事之间的冲突,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上建构起完善的志愿者服务建构体系。

摘要:在近些年的发展中,高校体育志愿者已经成为了大型体育赛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如何构建起高校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成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对于高校而言,如何构建起完善的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如何帮助学生调整体育志愿活动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精神,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何为体育赛事的圆满完成作出力所能及的最大贡献,都是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该文将围绕如何建构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和研究,提出现在服务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探讨服务体系完善的空间和措施,多方面多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以求得建立起完善的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同时,培养出具有社会服务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学生

参考文献

[1]安国启,曹凯.论青年志愿服务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J].中国青年研究,2002(1):52-56.

[2]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总结报告[R].2008.

法律援助志愿者体系 篇7

成都市社会经济近年飞速发展, 国际会展业尤甚。建设完备的成都高校口译志愿服务体系关乎大都市国际形象。纵观目前成都市高校口译志愿服务发展现状, 存在诸多不足。成都市高校口译志愿者服务体系非常需要优化, 我们应当进一步思考加强成都市外事服务体系的规划。为此, 我们展开了关于优化成都志愿服务体系的研究, 通过对成都市会展业与高校口译服务体系的现状落差分析, 对高校口译志愿服务尝试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从2014年到2015年, 成都市展会活动有发展巨大。会展项目国际化、专业化特点明显。成都市博览局加入国际会展组织, 整个会展行业展示出巨大潜力。

二、研究调查及分析

1.对象

基于对口译的偏好, 随机抽取104名同学作为样本, 其中有英语专业的学生以及其他专业的学生。

2.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法, 问卷分析法以及访谈法。

3.统计数据

对收回的问卷统一审核, 通过SPSS19.0将选择题进行编码录入, 将主观题归纳总结后用多选题的方式进行编码录入, 最后统一处理分析。

4.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在剔除废卷后共回收104份问卷, 其样本容量实际是104人。

(1) 大学生对会展业的了解情况, 分析了104名大学生对会展业的了解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 51.92%的在校大学生表示听说过但不了解会展和口译志愿者行业, 7.69%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听说过, 仅仅有1.92%的大学生表示非常了解并从事。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会展业和口译志愿者比较陌生。在对问卷的分析中, 我们发现76.9%的大学生愿意投入高校口译志愿者管理活动。总的来说, 大学生虽然对会展业和口译志愿者比较陌生, 但是对其发展抱有乐观的态度, 并且有志于参与到口译志愿者的队伍中。随着成都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加之得天独厚的承办会展活动的资源条件。越来越多的会展活动在成都拉开帷幕, 相信人们对会展活动和口译志愿者行业的了解程度也将随之加深。

(2) 口译志愿者资金现状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 被调查者中有54.7%的人认为口译志愿者的资金应该来源于企业赞助, 31.8%的人认为政府应该投资支持口译志愿者, 而高校和社会募集的人次比例较低。可以看出人们希望得到企业和政府方面的赞助, 减少对学校财政的依赖, 提高口译志愿者活动的稳定性, 进而回馈社会。 (表1)

三、成都高校口译志愿者服务体系现存问题及建议

根据访谈法调查得知, 33.3%的人认为口译志愿者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是政府宣传力度不够, 因此造成人们的不了解, 从而直接导致志愿者后备军不足。有23%的人认为口译志愿者服务质量不佳, 高校缺乏口译方面的专业培训, 在口译课堂教学中缺少模拟实战的机会, 导致志愿者口译水平良莠不齐。同时有8.9%的人认为志愿文化精神的缺失是一大问题。其中也有一部分表示, 对口译志愿者来说, 政府缺乏相关的保障机制及激励机制, 不能有效保障志愿者的权利。还有少部分人认为资金投入不足才是问题的关键。

根据问卷分析结果和访谈的深入了解发现, 目前成都市高校大学生口译志愿服务体系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运行机制需要优化, 二是服务质量不佳, 三是志愿文化精神的缺失, 四是资金投入不足, 五是其他问题。以下是对上述问题的系统分析:

首先, 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有:

(1) 管理机制需要更加精细化。高校内缺乏规范的志愿者招募、注册制度。

(2) 保障体制需要更加完善。高校、社会和国家针对大学生志愿者缺乏政策保障机制, 严重挫伤了其积极性。

(3) 高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志愿服务的态度及质量欠佳。

(4) 高校和政府需要加强大学生口译志愿者培养、筛选和辅导的常态, 保证会展业务对译员服务的要求。

其次, 资金投入不足也极大地制约着口译志愿服务活动的推展。大学生志愿者缺乏足够稳定的资金支持, 加剧了志愿项目运作的不稳定性。还有, 服务质量水平达不到成都市作为国际会展城市的要求。大学生口译志愿者缺乏相应的口译技能培训和实战演练, 因此缺乏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职业规范。

最后, 还有一个尤为突出的现实问题—高校口译志愿者项目的短期性, 即绝大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大学毕业后, 会选择离开成都市, 那么这样就无法保证志愿活动的长期开展。

针对成都市高校口译志愿者服务体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改进措施。首先, 高校志愿服务体系的资金困难, 没有一个长期有效的资金来源。资金是开展服务项目的物质保障。[1]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不应该仅仅将目光囿于一个项目、一个活动的开展, 也应该关注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重视团队成员的培训, 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保证常态化运作。

其次, 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应该重视成员培训, 通过理论培训、专业化技能训练等提升志愿者的综合水平。同时, 高校志愿者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应多与其他学校接触。根据志愿者服务工作的要求, 将讲座形式的授课和丰富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提高青年志愿者的社会实践能力服务水平。[4]同时校内志愿者服务机构应积极与校外机构沟通, 让志愿者拥有更多志愿的机会。更好的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以更专业的姿态服务于成都市会展业的发展。

最后, 为了促进志愿服务团队的长期发展, 应该制订相应激励制度, 鼓励活动经验丰富的骨干留在团队中, 并配合相应考核制度, 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志愿服务团队, 从而增强成员对志愿组织的归属感。[3]制定相应的规范, 使符合相关条件大学生们在了解规定程序和相关义务的前提下成为志愿者。通过各种制度来激励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 是目前我国高校主要的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包括荣誉式激励、有偿式激励、专业实践激励等。[5]这些激励方式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志愿活动有一定约束与规范, 有利于大学生志愿者真正脚踏实地干些实事, 丰富实践经验, 增强服务意识。

除上述几类外, 还应该从精神层面出发, 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加以指导, 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笔者认为, 想要通过志愿服务提高大学生奉献意识, 并促进其全面发展, 高校、政府和行业之间应通力合作。

政府层面:

应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系统, 开展更多项目带动志愿者组织完善发展。以招募、测试、筛选、分级使用、推荐、深度研究、资料汇集等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提高高校志愿服务水平。

行业层面:

除了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以外, 口译行业也应该为其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实践机会, 其中大学生口译志愿服务值得一提。

高校内部:

高校志愿服务系统也应该积极改变, 优化内部结构, 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口译行业来说, 各个口译机构或企业对于译者要求很高, 一般本科应届生都难以达到。但是英语口译教学却为志愿者能力储备提供了支持, 而在大学口译课堂中这种硬实力的培养相当重要。当志愿者自身英汉交流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 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志愿者的自信, 也能为其志愿活动增光添彩。那么, 如何在口译课堂上提高志愿者的口译能力呢?首先, 我们需要明确口译技能需要在更多口译实践中不断提高巩固。作为教师要尽量丰富课内和课外真实的口译场景, 模拟真实的现场活动;培养学生配合搭建小组的训练机制;给学生提供更多实战信息。宏观上构建实战的环境和氛围, 微观上加强从听辨、笔记法、演讲表达等实际技巧。课堂内和课堂外交叉进行口译知识技能需要的各种百科知识、理论、主题知识、应变技能等。快速了解社会和市场变化, 快速调整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 实现多样性的教学体制。一方面可以培养宽口径的口译人才, 同时可以培养定制式的口译人才。在实际现场搜集更加真实的语言材料丰富课堂, 形成教学和实战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局面。摸索符合时代发展主旋律的教学培养模式。另外, 在口译课外学习上, 应该多组织学生观摩或者实际参加口译志愿者活动, 例如西博会, 欧洽会等。其次, 加强高校内的各种外语课外活动的开展, 包括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口译笔译大赛等。除此外还可以组织翻译俱乐部。改善口译课堂内训练不足的问题, 扩展学生对口译技术的深度认识、培养兴趣融入高校口译志愿者行列, 满足学生从实习到译员再过渡到职业译员的需求。

此外, 有志于从事口译志愿者的大学生应该注重培养自身综合知识技能。努力扩大知识面, 通过网络, 书籍, 媒体等多渠道积累各行各业的常识, 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广博的跨文化信息、跨文化思维和跨文化意识是完成口译任务的根本保证。[2]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第一, 涉外礼仪。西方各国的宗教信仰与我国不同, 因此在接待外宾提供翻译的过程中, 应该尊重外宾的宗教习俗, 比如饮食, 交谈等方面的禁忌, 其次还应该了解西方各国的一些基本风俗习惯, 这样才能让外宾感受到被尊重, 也利于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再次, 应该注重培养涉外工作礼仪。在仪表、言行举止方面符合礼仪规范;尊重外宾与本国宾客和自己的差异, 保持宽容的心态, 求同存异;其次, 西方文化非常讲求诚信, 因此, 大学生口译志愿者务必要保持谨慎的态度, 不要轻易许诺, 一旦约定, 要按约定完成;最后, 在提供翻译的过程中要以平等的态度, 尊重女性来宾。第二, 要有法治观念和基本的法律素养。大学生志愿者应该学习了解一些涉外的政策法规和纪律规定, 从而做到依法提供外事口译服务工作。

四、总结

以上是笔者根据高校口译志愿者与城市文化国际化形象关系的实际情况所做的一些考虑和探索;从如何优化高校口译志愿者服务体系以及从高校层面探讨如何通过实习等路径解决问题, 深入剖析了高校口译志愿服务在作用于成都城市文化国际化形象建立问题上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全面、系统、多角度地研究高校口译志愿者对成都市城市文化国际化形象的积极影响;由此反思改进成都市高校口译教学模式、人才培育与城市文化国际化形象关系构建的对策与路径。并试图探索在城市文化国际化形象树立中, 高校口译志愿者的多元化培训技能的作用。在深入了解高校口译志愿者志愿活动的基础上, 明确他们在促进成都城市发展和建设上的特殊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从教学层面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 口译人才的教育理论与课堂实践双管齐下, 为成都城市文化形象优化的对策和道路储备力量, 提高服务过程中的跨文化交流和城市文化国际化影响力, 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起到宣传推广作用。综上所述, 本项目课题具有社会实用的必要性与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许人冰.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 25 (75) .

[2]黄映秋.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口译障碍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2.

[3]韦丽娃.高校志愿者服务发展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 6 (2) .

[4]胡雪峰.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28 (4) .

[5]张纪花.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探索[J].辅导员工作研究.2009, 03.

上一篇:税收作用下一篇:秸秆砖墙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