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绿地交往空间

2024-06-30

校园绿地交往空间(精选四篇)

校园绿地交往空间 篇1

边界是一个事物区别另一事物的空间界定。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边界可以是将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隔的, 具有一定可渗透性的屏障, 也可以是两个地区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接缝线[1]。”可见边界往往用来围合、限定空间, 起着隔断的作用。校园的绿地与道路、建筑等相互联结的空间或过渡区域都属于边界空间, 这类空间看似虽小, 却往往存在着“脏、乱、差”等问题, 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体景观环境和校园形象。如何对这些面积不一、形状不规则、分布零散的绿化边界空间进行优化、改造, 成为了园林设计者的新的课题。

2 校园绿地边界空间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绿地是校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保护和改善校园环境, 为师生提供舒适、休闲的活动空间的作用。质量好、效果佳的校园绿地景观反映出学校对景观建设的重视及对师生员工居住学习环境质量的关切。当前, 在高校不断深化改革过程中又有了“环境育人”的要求, 可见高质量的校园绿化环境对培养人才的潜移默化作用也异常重要。而现实生活中, 许多的高校绿地环境只重视绿地中心的景观, 认为只要中心区域这类大面域的环境做漂亮了, 就算达标了, 而边界空间的景观却不尽人意, 尤其在绿地边界, 也许是设计的不合理、也许是养护的失职、也许是人的破坏性行为, 这类绿地往往不堪入目。

2.1 花坛边缘被破坏

校园绿地边界往往由石头砌成8~10cm高的花坛边缘, 校园里师生数量大, 活动频繁, 这一高度的花坛边缘容易成为被踩踏的石头。时间长了以后, 花坛边缘被破坏, 花坛里的土从空隙中漏出来, 污染了邻近的环境。

2.2 地被植物被践踏

开放式绿地一般由低矮的地被植物作为基层绿化植物, 再在此基础上种植大乔、花乔、灌木或安放置石、假山、雕塑等, 构成自然而有内涵的绿地景观。低矮的地被植物有很多都是不耐践踏的, 而位于绿地边界的地被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 常常被拥挤的人流所践踏, 最后导致植物被踩死, 土壤板结, 黄土露天。

2.3 花卉被随意采摘

花卉是绿地中不可缺少的彩色植物, 它不仅可以给绿地带来缤纷的色彩, 有的还能展示芬芳, 如三色堇、矮牵牛、天竺葵等等。绿地边界有时会采用花卉带状种植, 形成花丛花坛, 花开之时犹如彩色飘带点缀在绿地中。可是总会有一部分人群因为个人私欲而破坏这风景, 花卉被随意采摘, 景观效果缺失, 实在遗憾。

2.4 绿篱被破坏

绿地边界有的采用绿篱来围合, 一方面是景观的需要, 一方面是发挥防护的功能。但是校园绿地中有的绿篱往往不能起到防护的作用, 比如高度在50cm以内, 宽度较窄, 并且位于人群较多的地段;或者≤90°的花坛一角, 这些地方的绿篱常被夷为平地而成为人们爱钻的近道。

2.5 垃圾随处可见

绿地与道路、操场、广场等人流量大的集散地相邻的空间, 总是难以避免垃圾的出现。特别是活动空间内垃圾箱设置得少, 或者几乎没有的情况下, 乱扔废弃物、乱吐口痰, 甚至便溺、让宠物大小便等恶性污染事件都会频频发生。这类破坏性行为往往会危害生物环境物种的栖息生长, 引起环境品质严重下降[2]。

3 校园绿地边界空间被破坏的原因

3.1 设计不合理

校园绿地的边界空间景观效果不尽人意, 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设计不合理。如在学生公寓周围这类人群多的地方, 绿地的设计未考虑人习惯抄近路的行为而导致使用者践踏草坪;又如为保证景观的需要, 大量采用疏林草地, 却忽略了有些草种不耐人践踏, 且草地的养护管理也较有难度。还有校园的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食堂等主要建筑的出入口未留出足够的疏散场地, 产生人流拥挤, 导致绿地破坏, 设施破损等。

3.2 养护管理不合理

校园绿地的边界空间存在着“脏、乱、差”的问题, 其关键的原因在于养护管理不合理。校园绿化普遍存在着重种植, 轻养护的现象, 绿化管理仍处于粗放型和自我封闭型, 人、财、物投入不足, 管理制度不健全, 缺少专业的绿化队伍。绿化监管不到位, 对破坏的绿地、设施也没有及时维护和修缮, 致使破坏加剧。许多绿化景观几年后就失去了最初的预想效果, 特别是角落、边界的空间, 更是被养护管理所忽略的区域。

3.3 人为破坏

校园绿地的边界空间景观效果不尽人意, 其主要的原因在于人为破坏, 研究证明, 校园中的游人超出了所设计的环境承载力承载范围, 就容易发生破坏性行为[2]。校园中公共绿地的容量有限, 而人群复杂, 数量庞大, 有的人道德素质低下, 会主动地破坏绿地环境;有的人会因为路径设计得不合理, 或道路拥堵, 迫使抄近路;若绿地中已经出现了一条人踩踏出的小径, 那么人类的从众心理还会使得破坏性行为加剧, 破坏增多, 绿地环境受到更大的破坏。

4 校园绿地边界空间的解决措施

4.1 造地形

在园林设计中, 地形是首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道路来说, 平整的道路两旁可以用坡地来打破其单一性, 不仅可以显示出明显的起伏变化, 还能提供一个绝佳的视景。绿地中无论是园林建筑营造还是植物配置等等, 都可以利用缓坡或陡坡, 美景漏之, 劣景障之, 以展现最美的景观效果。同时, 坡地结合植物配置还能打消部分人群进入草地的念头, 腿脚不方便的人就更加不会进入草地了。

4.2 添加园林小品

文化内涵丰富的校园环境, 可以对师生起到暗示、教育和陶冶情操的作用。而在景观的众多构成要素中, 园林小品是传导文化的重要载体。园林小品集建筑、绘画、雕塑、植物等多种元素为一体, 兼备艺术性和实用性。校园的边界空间可以适当地应用园林小品做历史传承和文化宣扬, 如游憩小道两侧的绿地常常被人踩踏, 可以在绿地中散置景石组合, 使之高低错落、主次分明、疏密相间;再与周围建筑、水景、植物等协调统一, 营造一种自然野趣的景象, 体现地域性, 表现文化内涵。又如在建筑周围的绿地中可采用园林壁画、匾额等作为装饰, 以一种文字或图画的方式表达一定的情景和文化。人们在欣赏文化景观的同时自然会受到行为的约束。

4.3 植物配置造景

校园绿地大部分的边界空间多年来都是用植物景观创作, 只是鲜艳的花卉或细软草坪毗邻来往的人群, 容易遭到破坏。可以考虑利用观赏草来做边界空间的植物造景。观赏草品种丰富, 大多呈丛生状, 植株高, 姿态飘逸潇洒、气质质朴自然, 可以柔化硬朗的线条, 与山石或水体搭配相得益彰。在人们容易抄近道的地方, 如草坪转角处, 特别适合种植一丛高大的观赏草, 能有效地阻止人们对草坪的破坏。

绿地边界还可以考虑使用花境造景, 因为提高对边角空间细部设计重视度有利于提升整体环境的品质[3]。花境这类高质量的自然式花丛配置, 不仅能体现校园的生态文化特色, 还能使边角空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人们也不忍心破坏。

4.4 合理设置围挡

过去我们习惯在难以管理且布局较规则的绿地周围立上围栏并栽植绿篱, 实行封闭养护。现在发现在绿地周围如果只是设立低矮的栏杆, 是不足以控制人们的破坏性行为的。可以考虑设立50cm高的栏杆, 在围栏的内侧栽植两排超出围栏10~20cm修剪整齐的绿篱, 再点缀一些小乔木。经过这样的设计处理, 可以有效地阻止人们的进入, 使绿地边界的观赏性与完整性得到保持。

4.5 合理设置公共设施

经过调查, 校园绿地边界空间容易受到人为破坏的重要原因就是前期的设计未考虑到后期人群的需要。如校园内垃圾桶、休息座凳等一系列公共设施的数量太稀少, 想要近距离观赏的景物没有道路能够靠近等等。如果能够合理地利用边界空间, 为辛勤工作和学习的师生提供足够的休息设施;为想要静心赏景的人们在小径步道边设置景观亮点;为想拍照而企图进入草坪践踏草坪的人适当地开辟小道;为想要表达情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需求的人们设置适当的涂鸦板、许愿墙、公共广场等活动区域, 以实现自我价值需求;为在健身活动区锻炼总是将物体悬挂在树上的人们设置可供挂衣物和包包的设施, 这些举措都能加强校园绿地的保护, 避免不和谐的破坏现象出现[4]。

4.6 加强养护管理

校园绿化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合理的养护管理, 绿化养护不能再针对园林绿化的个别区域或者个别景观进行养护, 这种不全面性的养护管理策略使得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 最终也无法实现对园林绿化良好的养护和管理。因此, 组织绿化养护管理者集中学习专业新技术、新机械、新经验, 增强业务能力, 提高文化素质有很大的必要性。当然, 园林绿化养护和管理工作也不能仅依靠绿化管理者, 还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广泛支持,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使更多的人关注校园绿化事业, 呼吁人们对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进行监督, 从而有效地促进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号召人们重视生态文明, 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 保护绿化, 抵制破坏绿化的行为[5]。

5 小结

校园绿地景观作为全面发展校园环境和提供室外活动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说大面积的校园空间, 诸如建筑、广场、中心绿地等引导了校园的环境风格, 那么边界空间则是对其风格的补充与完善。边界空间的景观设计能体现出校园的细部设计成效, 在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同时, 也能提升人们作为主人翁的荣誉感。

校园绿地应把对人的尊重, 对自然的尊重融入到绿化设计和绿化管理的每一个细节, 对于校园绿地边界空间只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才能维持绿地环境的优美、和谐、完整;只有优美、和谐、完整的绿地环境才能使校园环境发挥出应有的魅力, 学生才能得到赏心悦目的美的享受, 并在美的思想下促使美的行为、美的语言、美的性格的形成。

摘要:指出了绿地边界空间是构成完整和谐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屡遭破坏的现象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违背, 探寻其解决措施具有实践应用价值和广阔的研究前景。主要论述了校园绿地边界空间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为校园绿地的规划、设计和养护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边界空间,校园绿地,管理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M].方益萍, 何晓军,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2]胡塞强.城市开放空间景观破坏行为成因及解决对策探讨[J].风景园林论坛, 2012 (8) :82~86.

[3]张萌.福州市边角空间的景观设计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013.

[4]曾婷.城市开放式公园的景观破坏及保护性设计对策研究——以南昌市为例[M].南昌:南昌大学, 2013.

高校绿地交往空间的设计论文 篇2

民国时期的教会大学,主要是借鉴了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和建筑风格,把欧美大学的功能要求与中国传统的园林意境有机结合,创造了如诗如画的校园环境。解放后,我国建立了一大批不同性质和规模的高校,其布局方式均以轴线对称式为主,功能分区明确,中心广场、建筑间距尺度较大,讲求雄伟气派,但这一典型的环境建设模式使很多高校难有独特的风格特色,缺乏个性[1]。近10年,随着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不断发展与日趋成熟,确立了一套校园规划理论,打破以往单一的对称式、分散的总体布局,向灵活布局、空间富于变化、整体综合性发展。

二、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的现状

一是老旧校区,着重各个职能建筑的设计,校园绿地不是系统与规划内的,而是校园建筑的附属物,从而形成围绕校园主要建筑的简单路网,简单绿化,其间点缀一些雕塑,很难形成一定风格的绿地和景观。另一种是新建、改扩建校区。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逐步加大,高校扩招,带来的是不同程度的扩大、合并、改建、搬迁和新建等,这给校园绿地建设提供了条件和机遇,其中不乏成功的典范,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绿地规划布局不合理,绿地分布不能结合使用功能创造不同的景观,绿地作用只停留在绿化、美化上,忽略了绿地创造环境、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等。

三、校园绿地与校园绿地交往空间

1校园绿地

许多人认为绿地只是展示植物景观的空间,绿地规划也仅仅是植物的选择和配置,而真正的绿地概念不仅限于此。绿地是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它包括广义的绿地,指城市行政管辖区范围内由公共绿化用地、专用(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园林生产绿地、郊区风景名胜区、交通绿地等构成的绿地系统;狭义的绿地,指小面积绿化地段,如街头绿地、居住小区绿地等,有别于面积相对较大,具有较多游憩设施的公园;作为城市规划专门术语,指在用地平衡表中的绿化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中的一大类[2]。校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的一部分,属专用(单位附属)绿地类,即指校园中以土地、水、绿色植物及园林建筑小品等组成的非建筑用地空间,既是独立于城市中的封闭系统,又是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3]。校园绿地是校园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能力的组成部分,对改善校园生态环境、美化校园景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校园绿地交往空间

校园绿地交往空间即存在于各类校园绿地中、可用于交往的空间。它是一个边界不很明确、处于建筑周边、物化的及具有社会性质的公共空间,是构成整体校园空间的一部分。根据功能分区,可将校园绿地交往空间分为校前区(大门区)绿地交往空间;教学区绿地交往空间;生活区绿地交往空间;休闲区(广场区)绿地交往空间;道路绿地交往空间等。

四、校园绿地交往空间的分析

1学生交往行为活动的特征分析

休闲区(广场区)绿地交往空间中发生的交往行为多为自发性或具社会性,具有聚集、人数多、规模大等特点,因此这类空间具有面积合适、方便、可达等特征。校前区绿地交往空间中,所发生的行为随意性较强,以碰面打招呼和聊天居多,也有小型的集会活动,但比广场区相对较少。教学区绿地交往空间中交谈聊天、讨论问题等行为活动居多,因其与教学空间紧邻的特殊性,可作为学生课内活动的户外延展区域,是学生聚集量较大、时间较多的一个空间,学生的交往活动相应增加,这类区域是继广场区之后较为重要的一类交往空间。生活区,也是学生出入较为频繁的一类区域,临近学生宿舍,是学生课外活动较多的区域。道路绿地空间中,散步、见面打招呼等随机性较大的活动发生频繁,活动形式基本呈线性流动的特征。

2学生的交往行为需求分析

从不同绿地交往空间的空间面积、空间可达性、设施舒适性、植物景观及环境安全性5个方面调查,不同空间中学生对其需求存在的差异。休闲区(广场区)绿地交往空间属于校园公共空间,多位于校园中心区,有很强的共享性,学生来此空间大部分是有目的性的、社会性群体行为,其中一部分无目的性的个体行为也常常会发展成为群体一员,也有对空间的要求保持一定距离的,这就需要休闲区(广场区)绿地环境设计以较大型的公共活动场地为主,结合半公共半私密空间及少量私密空间,满足学生既要参与群体活动又要保持个人对空间距离的自主控制的需求。这些需求综合表现为学生对空间面积、空间可达性及设施舒适性要求较高。校前区绿地交往空间是进入校园后最先被使用的公共空间,从调查可知,此区域群体行为的活动数量较多,而且欢迎不同性质的人群在此共处,可以得出这类区域的功能为校园空间中比较丰富热闹而亲切的会客区域。空间面积、设施舒适性及植物景观是人群在此类空间中活动的首选条件。空间面积大小影响交往活动发生的几率及持续的时间,设施舒适及合理性、植物景观直接影响交往活动的质量。

道路绿地交往空间环境是线性的流动空间,学生对于环境安全性要求较高,其次是植物景观。在对距离的把握方面,受访者选择“与人保持一定距离”高于共处的比例,表明学生在使用此空间时对于自身安全防范的要求较高。同时,众多线性流动行为如散步、晨跑等行为要求沿途路线有景可赏,并且充足的道路面积可容纳更加丰富的交往行为活动。空间配套设施舒适性,在休闲区(广场区)、校前区绿地交往空间中,对座椅、照明灯具等要求较高,在教学区、生活区中除对座椅、灯具等的要求外,垃圾桶也占有一定比例,在道路绿地中,照明灯及汽车减速带的要求是最高的。植物景观类型:在休闲区、校前区绿地中,花卉、草坪、乔灌木的组合形式是最受使用者欢迎的,在道路绿地中,乔木是较受欢迎的,因其最适合这类线性空间的布置形式。

五、绿地交往空间的设计建议

绿地交往空间的设计是为学生的交往行为服务的,依据其不同交往活动的重要度及每种交往活动对环境因素不同程度的要求,以休闲广场区绿地交往空间为例探讨校园绿地交往空间的设计。广场绿地是校园的中心绿地,面积相对有限,设计者应认真规划如何让有限的空间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行为活动需求。按不同重要度的先后次序探讨休闲区(广场区)绿地交往空间中几种常见行为活动的环境设计。

1空间的组织划分

根据学生的行为活动特点,可分为停滞行为空间和移动行为空间。停滞行为空间主要涉及闲坐聊天、休息晒太阳、看书、等人等行为活动内容,而移动行为空间主要涉及散心散步、集会、打羽毛球及踢毽子等行为活动内容。在空间层次的组织上,可把移动行为活动的空间作为半公共空间,设置在中心绿地的中心或显眼的位置,聊天、等人等行为空间作为半私密空间,而看书、休息等行为空间作为私密空间,设置在整块空间的边缘,形成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的层次过渡,赋予各空间不同程度的领域感及安全感,满足各使用人群的心理、行为需求。

2主要交往活动的环境设计

集会。此类活动参与人数较多,对于空间面积、空间可达性、植物景观、设施舒适性及环境安全性的要求程度依次递减。合适的场地面积是此类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很多校园为增加绿地面积设置过大草坪,导致使用者找不到合适的交往空间,致使场地的实用性降低。空间的可达性也是较大型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能够方便大多数人前往,能够提升空间的利用率。空间的边缘宜设置一定数量座椅,供等候活动的学生使用,并延长停滞时间,同时增加偶发性交往几率。植物布置的形式应简单、整齐,突出场地的特征。

小型体育活动。此类活动对于空间可达性、空间面积、植物景观等要求较高,对于设施舒适性及环境安全性要求其次。空间易见可达,面积稍大,可以容纳多人同时活动。此类空间可利用植物景观创造环境,减少他人干扰,同时也避免影响他人活动。为保证行为活动的安全性,地面需平整且防滑,避免使用者在活动过程中出现意外。

闲坐聊天。此类活动对设施舒适性、环境安全性及植物景观要求明显。座椅布置要考虑边界效应且有利于交往,尽量设置在场地的边缘,面向人群活动的方向;形式上让使用者有所依靠,给人以安全感、舒适感,可结合花架、花池、亭子等建筑小品布置,呈曲线型、直角型等围合形式,也可利用植物景观自然布局,减少外界干扰,使身处其中的使用者有领域感及安全感。为交谈创造更大的可能性。

六、结论

校园绿地交往空间 篇3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交往

1.校园空往空间的特征

师生交流和交往的活动是大学校园的交互空间,师生利用这些场所进行交流、学习、文娱、锻炼身体等,在这些场地上相互交流信息、知识和自己的想法,达成一种双向交流。

(1)社会性特点

现代教育的发展,已成为社会不断进步的标志和人们不断追求新知识的需求。现在的西方大学社会性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探讨学术问题。自己合理安排学习进程、安排学习计划、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这些变化都说明了大学的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改革,不断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文化性特点

在现代的大学的校园里,成为众多高校的潜在发展动力的是高校的文化性和人文性。大学是校园文化和社会的载体,它具有非常高的社会性和形象性。大学校园交流空间,通常是传统的历史和文化的体现,和独特的艺术校园交流空间,反映了校园环境的独特气质,也促使各大高校校园具有浓厚和独特文化的氛围。

(3)信息性特点

计算机网络被各大高校引进大学课堂,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发展及交往的特点,信息时代不仅加快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各大高校的校园节奏在不断的变化。例如,图书馆的网络可以免费提供给师生查阅相关学术文献,信息性使得大学校园交往空间呈现出快捷、丰富的的特点。

(4)独特性特点

大学校园交往空间的共性和独特性是大学文化以及对校园空间自我的表述。各大高校的校园风貌和校园特色如果在整体布局方面相似或雷同恐怕让师生很难接受。正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文化等性质的影响,所以每个大学校园都会有独特或异域风格的地方。

2.大学师生对校园交往空间设计的需求

在西方教育的哲学主义影响之下,现代教育的方式采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将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育上,应该走出课堂外的交往空间作为对传统教育的延伸方式。由此带来的是更高层次的校园空间设计需求,校园的交往空间环境将成为最主要的部分,其现在的状况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1)交往空间的空间性需求

对于一个交往空间来讲,交往的主体是“人”而交往的客体是“空间”,那么当主体发生改变的时候,相应的客体也会随着发生改变。而在传统的观念下,大学教育模式和大学校园环境建设都相对比较单一、平淡,所以在校园交往空间上的考虑自然而然的比较少。

(2)交往空间的层次性需求

大学校园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整体,交往空间在校园环境中,使用最多的是教师和学生,他们在校园建设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又因他们有着不同的层面上的需要,例如不同的年纪、个性、专业、爱好、群体,所以他们在校园交往空间中所需要的交往元素不一样。

(3)交往空间的类型性需求

对于大学校园生活来说那是豐富多彩,而校园的类型那也各式各样。在高校校园的交往当中,有大型的班级聚会,有专业的演讲会,有宣传的版画活动,还有街舞大展示,还有男女朋友的个人交往行为等,这些不同类型的交往则需要更多不同类型的交往空间,所以对师生来说,校园的交往空间需求呈现出对不同类型空间的需求。

3.高校校园交往空间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校园是环境教育的场所,目前大学校园建设仅仅局限于校园景观设计,而校园景观的教育功能并没有得到设计者的重视和关注。同时,在学校建设校园交往空间发展中出现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高校历史文化的传承缺乏认识

通常大学的校园规划和交互空间设计会直接反映一个学校的教育精神和办学追求,是建设大学校园规划不同之处。打造出校园空间规划的浓厚内涵,让在校师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功效,则需要对自己学校的历史文化特性进行一定的继承,传承优良的传统,将校园建设成为实际教育功效的实物化教材,为莘莘学子提供理想的学习、生活、交往和成长的空间。

(2)对整个校园空间层次性缺乏掌握

如今传统的大学校园的交往空间已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的校园生活。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和交往层次上的变化,很多户外交往空间很难满足师生需求。正因为交往只看中功能上的需求,忽视了空间的交往层次性。非常难的形成比较分明的层次性、结构性的空间形式。

(3)对校园交往空间设计缺乏合理性

一个大学校园规划的重要标准是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和激发师生的交往活动,只有当大学校园建设空间环境满足了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促使急迫进行各自的交流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内涵。

4.校园文化特色下研究交往空间环境的几种设想

(1)营造人文校园交往空间环境

当前部分高校的发展呈现两种新的趋势,一种是老校区的建设布满大树,古老的建筑和具有神韵的院落展现着历史的回忆。另一些新校区则很难让人找到古老的感觉,这样的校园建设很难让人停留下来歇息和长谈。这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缺乏人文环境的建造。而要实施这个特点起重要作用的是增加校园内部空间环境的人文元素。

(2)营造绿色校园交往空间环境

绿色校园的概念“规划、设计、管理、需求”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校园环境,促进生态文明。绿色的校园环境,使用于设计校园景观生态的材料也将是环保节能的,打造生态校园和绿色环保校园。校园是文化和知识的宫殿,利用“绿色文化、绿色自然、低碳环保”这些理念概念去传达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营造低碳校园交往空间环境

“低碳”在中国迅速引起普遍关注,其原因是全球化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关系造成的,比如说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其中的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逐渐让全球华人明白和了解到如何做到节能减排、低碳城市、低碳生活。为了延续世博会精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需要把低碳理念进行普及,“国家大计,教育为本”,要实现低碳中国的梦想,归根到底要寄托于教育,走一条低碳教育之路,大学校园的低碳行为应运而生。低碳校园的产生和积极的发展趋势,正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与大学理应引领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不谋而合。

5.结语

高校校园优质交往空间构建初探 篇4

高校校园外部交往空间是一个在特定的场合下构成的交往空间,优质的交往空间为师生游憩逗留、自由交谈、切磋研讨、文化宣传、社交活动等提供了适宜的聚合环境。

但现如今随着高校校园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园交往功能的不断增强,导致了校园外部交往空间拥挤、功能序列混乱、利用不够充分等问题的出现。那么如何去塑造一个优质的交往空间,继而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更安全、便捷、舒适、融洽,从而触发更多的、更好的交流。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解决的思路。

1 校园道路系统整体设计

随着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承载的功能不断复杂,校园的路网也随之庞大起来。路网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基本的问题是机动车带来的安全问题和重新掌控步行空间用于交谈、游玩、漫步和休憩的交往愿望。因此道路空间应该有自己清晰的序列,合理的流线系统及服务设施规划会有助于不同学科之间人员的交流。

校园内的交通大多采取人车分流、步行优先的方式。因此塑造高效舒适的校园交通网络,保证各区内舒适的步行环境,对创造安全有序的交往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合乎理性的交往空间序列构建

校园内的交往空间不仅仅局限在广场游园和空地上的一条座凳,一片草坪。它们可以说无处不在,且形式丰富多变,如平台、台阶、走廊及交通空间、花园、过渡空间、独立空间等等。

交往空间序列组织既要丰富又要合乎理性,常见的组织方法有以下几种。

2.1 以点线面手法构建交往空间

在很多的高校校园外部交往空间构建中,外部交往空间仅仅被看作是校园建筑内部交往空间切割出来的剩余部分,因此常出现大而空洞或支离破碎的外部空间形态,对师生交往很不利。

因此可以通过点(小型交往空间)、线(交通)、面(公共交往空间)构成控制交往空间形态,从交往空间节点、景观步行轴线、公共活动区域等方面着手,增强外部交往空间环境意识,塑造整体交往空间,并可形成多样的交往空间形式。

2.2 结合地形组织交往空间

对自然地形特殊的校园空间布局,在构成时应因势利导,对于较平坦的基地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土方调配,充分分析原有的场地地形情况,采用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塑造整体空间,并有意识的在地形高差变化处理上寻求一些突破。地面起伏的场地内合理的地形高低变化不仅可以起到划分空间的作用,还可以产生丰富、有趣、多样的交往空间,如下沉式台阶广场、高低起伏的地坪,还给校园自然优美的环境。

交往空间与自然地形有机结合,平面布局上要注意图案构成和线型设计。空间处理上,要注意对周围空间场所的渗透和融合。同时注意设置休憩性设施及活动性场地,亭台廊榭、亲水驳岸都是天然去雕饰的交往场所,配以绿化和围合设施,更能吸引人在此逗留。

2.3 留出中心广场与大片绿地作为公共交往空间

中心广场、中心剧场和校园中心绿地常常是一片大尺度的外部交往空间,处于校园的空间序列中,常常称之为高校校园绿地中的“起居室”和“绿肺”。可以提供较大规模的集会演出、毕业典礼或纪念活动,具有强烈的聚合性和领域感,属于外向性公共交往空间,是校园公共活动的中心枢纽。

在空间营造时应允许大量植物和地形穿插到活动场地中来,而不是挡在场地外面,避免交往活动空间的单一枯燥,这样更有利于诱导多样化活动的发生。

这种中心交往空间不仅为大规模的公共活动提供开敞空间,同时还应为小群体活动提供私密性空间。因此应局部设置些小尺度的空间,多为师生考虑一些驻足和停留空间,长凳和座椅应尽可能围绕空间的边缘布置;绿地周围种植有尺度适当的树木,以增添空间的围合感并提供遮蔽。因此在构建时这样的场所才具有领域感,才能留得住人。

2.4 沿休闲步道开辟一些小型逗留广场

因休闲步道具有视觉的可及性和行动的可达性,很多交往活动总是集中在步道区,沿休闲步道开辟一些大小不等的交往活动空间,比如校园内的小型滞留广场可以进行文化宣传活动,小面积、半围合性的场地有利于师生驻足停留、文化交流,还可以设置健身活动设施和娱乐活动设施,增加场所的向心性和活动气氛,并安排舒适的座椅、凉棚、花架。

2.5 延伸分散性私密交往空间

滨水、林带中的步道作为私密性交往空间的纽带,延伸到生活功能区、教学交流区、休闲功能区等区域,增加师生漫步、交谈、休憩的交往愿望。交往空间注重舒适的休憩性设施的设置。

3 交往空间尺度应遵循舒适性原则

交往空间的构成是为交往活动而服务的,以人对环境的舒适度为主要依据,注意尺度的把握,避免失去尺度感与领域感的毫无意义的大空间。因此交往空间应注重与周围整体环境在尺度上的统一,交往空间本身和谐的比例和尺度也会增加人们交往的舒适度。

3.1 步道尺度

针对空间使用者的不同,空间尺度也有所不同。校园步道系统的主要路宽一般以5 m~6 m为宜,次要路宽3.5 m为宜。目前国外许多校园在教学生活中心区还设置了步行街或步行区,为师生创造一种自由自在的流动交往空间。

校园小径是供师生游憩观赏校园景观的林荫道路,布置时大多宽度为1.5 m,与地形、周围环境统筹规划,线形婉转,宜曲不宜直,路面在颜色、材料、做法、宽窄上力求变化,设计成具有高低起伏的动态游赏观景走廊。当学生在这个空间穿行时,他们在小路上邂逅,进行短暂的攀谈,然后又匆匆离去,有一种穿行的快乐。

3.2 空间分隔与围合尺度

为满足不同交往活动的需要,将空间进行分隔与围合,分隔与围合尺度宜人的空间能形成良好的场所,具体可以采用树丛、绿篱等来划分空间,不同的植物和构筑物分隔空间和创造的领域感的效果是不同的,如庭院围合空间、廊道围合空间等。景观设计上巧妙运用借景、框景、障景等造园手法,让室内空间向户外延伸,起到了增大空间、加大景深的作用。

游园中有了景观亭就有人坐下来闲聊,有了花架就有人看书、下棋,有了一个膜结构、一棵大树就可以限定一定的场所。对于外部空间尺寸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倍~10倍的尺度,这种尺寸是以人体各部分尺寸及其活动习惯尺寸规律为准,从而确定交往空间各景物的具体尺度。

大学校园中那些大而空旷的草地,由于缺乏宜人的尺度,常常使空间显得冷漠而无人问津。

4 增加可坐率,完善交往空间休憩环境

室外休憩空间是大学生交往的必要条件。高校校园的休憩活动包括休憩、交流、晨读和学习等,这些活动需要良好的休憩环境,而坐是休憩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增加可坐率可以使得这些活动得以发生和持续。校园树荫下的椅凳、凉亭,花坛、花丛边的长椅、小凳等的设置,可创造宽敞舒适、方位佳、视野好的环境,近距离接近绿地,吸引、启发学生的交往行为。

同时交往活动的产生也决定了休憩空间的多功能和多层次。如很多高校在教学楼及图书馆附近加入大量的复合空间元素,如交流平台、廊桥、庭院、通廊等,通过软质景观要素及园路、铺装的饰面材料及其质地、纹理和韵律的表现等手段形成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使建筑群体的层次更加丰富,空间更加多变。开阔了学生交流、思考、讨论、思辩的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5 交往空间应具备优质的服务活动设施

优质的服务活动设施指功能完好的、内容造型丰富的、可以使用的垃圾箱、景观灯、标示牌、电话亭等。这些服务设施虽然体量小,但却发挥着画龙点睛、活跃氛围、烘托气氛、升华主题的重要作用,因此优质的服务活动设施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交往空间的质量。

6 交往空间构建应包含情感元素

不同形式的交往空间可以产生不同的情感。一个优质的交往空间的构建是需要设计者充分融入使用者的情感,进行人性化设计。比如交往空间无障碍设施的设置,铺地防滑材料的采用,休憩设施的防水、防爆、防锈和便于维修,夜景灯光照明的设计,植物配置注重四季常青,三季有花,无毒无刺等要求,从而促进更多的交往活动发生,激发空间更大的价值。

7 几种利于交往的空间节点构建

7.1 可视空间

可视空间就是视线能够触及或临近人们视线的空间。因此交往空间的布置应考虑可视空间的使用,考虑校园主要人流的方向。不少高校在一些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的背后设置休闲空间,主观上是希望形成幽静的环境,但实际却少有人光顾,主要是因为校园交往行为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在交通流线边“临近坐下”是人们最直接的反映。

7.2 步行与逗留空间

步行交通为人进入、离开公共交往空间提供了便捷的方式。凡能形成一定围合、隐蔽、依托的环境,都会使人们渴望在其中逗留。在校园步行系统设计中,应点、线、面结合,将广场、游园、滨水等元素沿步道展开,并适度穿插可穿越的小型滞留广场和景观,以保证步行线路的空间连续。同时步道空间结合逗留空间的穿插、对景和障隔,创造移步换景,具有导向性的游动交往空间。步行与逗留空间可以适量安排舒适的座椅、亭廊、花架等,从而缓和一直向前的心理情绪,使学生有一种穿行逗留其中感受交往的乐趣。

7.3 行为角落空间

根据人们的交往心理现象的边界效应,角落空间往往是交往最多的地方。角落空间常常是尺度偏小的围合私密性的空间,边缘空间。这种空间便于交谈,便于观察,相对安静安全。可以设置宣传栏目和小雕塑,以加强该空间的指向性;设置休憩性设施加强空间的交流性;同时结合考虑植物的选种和配置,铺地的材质、纹样变化来共同塑造行为角落空间的趣味性。

7.4 亲水交往空间

水作为园林的“血脉”,几乎无园不水,校园规划也不例外。对于那些有水资源条件的校园,应给予充分的保护,并注重亲水、近水、观水、戏水的交往空间场所的构建。亲水交往空间构建应将静水和动水结合起来,利用静水的“静”营造静谧、优雅的交往空间,利用动水的“动”营造或流动、或喷涌、或倾泻的活力、变幻的交往空间。注重临水台榭、桥、风雨长廊、纳凉亭的设计,提供可供休闲赏景的交往空间;注重水景的坡岸设计,坡岸类型一般有砌石坡岸、植被坡岸、自然石景驳岸等形式,砌石坡岸常用于喷泉、跌水、戏水等参与性较强的水体,营造开阔性水域,常以硬质平台的形式供师生休憩、赏玩;植被坡岸、自然石景驳岸的塑造常用于静态水面,是一种软性的坡岸,应曲折灵活,切忌“池求其方,岸求其直”,常与各色花草植被、石块相结合,供师生休憩、赏景,达到绝佳的景观效果。临近滨水空间可适量布置一些丰富的小品、灯具、平台,创造生动活跃的亲水交往空间。

7.5 教学研讨空间

校园是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园地,这种教学研讨空间常见于教学区、生活区、实训场地等。

学生生活区读书林、教学区英语角、实训场地的教学平台的设置,学生在此空间可以读书、晨练交流、实训演示等。同时将文化作为设计的底蕴,寓教于景,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绿地中,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启发学生的交往行为。

7.6 文化展示空间

校园是育人的场所,一所历史悠久的高校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交往空间构建时应充分挖掘校园文化景观,运用纪念性的雕塑、刻有校友名人的石刻、景墙、廊架、古迹标牌等环境小品展示文化空间,营造具有人文特色的校园景观,让师生在交往活动中能解读文化,传承文化,光大文化。

8 结语

正确处理好高校校园景观空间与外部交往空间的关系,使校园景观空间实现从满足内部基本功能到激发丰富的外部交流的转变,真正实现了人、空间、环境的交流对话。

参考文献

[1]姚松.校园道路景观规划对交往空间的影响[J].南方农业,2011(4):70-71.

[2]沈叙元.简论大学校园交往空间建设的优化原则[J].浙江建筑,2006(11):23.

[3]舒欣.大学校园休闲广场空间人性化设计分析[J].山西建筑,2010,36(3):9-10.

[4]刘薏.浅谈大学校园中交往空间的塑造[J].江苏建筑,2011(3):48-50.

[5]陈墨峰.西安市高校室外交往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16-17.

[6]初梅.高速公路服务区设计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65-67.

[7]殷新.固体语言的塑造[J].江苏建筑,2011(9):28-30.

上一篇:创新型和谐文化下一篇:全面成本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