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价值观

2024-06-04

多元化价值观(精选十篇)

多元化价值观 篇1

一、教师价值观转变

1、价值一元化的影响

在传统学校教育中,教师往往是课堂上的指挥者,学生则是指挥者挥舞指挥棒下的演奏者。由此看出,教师作为主导和支配地位,学生是作为从属地位的,两者的地位是很不平等的。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师,在传统教学中,有的老师则无主见地附和学生、无原则地迁就学生、无标准地盲目称赞学生,没有自己的主见和衡量标准,这样的现象让人忧心忡忡。还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认为自己是社会的代言人,是真理的化身,自己的教导就应该被无条件地接受,学生只有听的权利,而没有提出异议和反抗的权利。认为正确的教导没有必要与学生商量和讨论,最经济的做法就是直接告之。这样的做法,使所有的学生都被禁锢在共同的价值观下,思想得不到解放,枯燥乏味,呆板木讷,人云亦云,难以对一些观点产生质疑的眼光,因而容易产生墨守成规的思想。

2、价值多元化的影响

作为深受传统教育洗礼下的一名教师,他们有一套陈旧,严格的教学模式,这一套教学模式对于价值多元化的今天的反应是缓慢的。面对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教师的行为和认识都应有所改进,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思想观念的同时也要做出正确的自我选择,不能受到自身个人品质和所在时空的限制,更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以家长的姿态代替学生做出价值判断和选择。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指挥家,不再是社会的代言人,不再是真理的化身,教师的观点和行为,都会受到学生的质疑,课堂上的一切,不再是陈旧无力的,而是崭新积极的,令人憧憬。

在多元价值的影响下,教师渐渐成为了促进者,不管是教学方法还是课程设计,与以往大不相同。教师再次出现在学生面前时,接受学生的质疑,珍视学生的想法,信任学生的作为,感同身受的爱学生。

二、学生的价值观转变

1、价值一元化的影响

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受到了禁锢。除此,中学生年龄尚小,没有社会实践的机遇,社会经验不足,即所谓的涉世不深,导致初中生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不足,形成私己主义、完美主义、小团体主义,对传统道德的叛逆等价值观。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萌芽时期,学习相对小学阶段更具有压力,教师的严格让学生产生了抵触的心理,和老师对着干的现象经常出现。久而久之,学生力不从心,成绩下降。

2、价值多元化的影响

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当代中学生思维具有独立性,求知欲强、对新生事物敏感好奇,被老师称为“十万个为什么”。对很多问题,他们不再盲目信从,而是喜欢怀疑,爱刨根问底,愿意争论,追求认识自主。现如今,学生除了从学校接受教育之外,还可从媒体及社会上接触到各种与教师不一致的观点,从而会对教师的观点进行再思考,进一步表明对教师价值观产生不信任。就这样,学生不再信赖过去心目中的权威,会对观点进行挑战,提出不同见解。

随着教师权威角色的消退,学生对教师崇拜度日益降低。传统教育中强制与灌输的方法受到学生强烈的厌恶和反抗,进而导致教育的实效性消解。学生学会了弄虚作假,出现了教育最忌讳的言行脱节这一道德教育的古老难题。对此,家长和学校都很费解,该如何价值引导,成为很急迫解决的问题。

三、家庭、学校对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价值一元化到价值多元化转变,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三者产生了分歧。相互排斥出现矛盾,直接使处于思想半成熟期的中学生产生排斥,无所适从。在此影响下,如果未及时对中学生价值观正确的引导,将无法形成正确、稳定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学校、家庭的教育便失去了价值。要想更好地对学生价值观进行引导,要从自身做起,从多方面了解中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把握好调节的“度”,不能过激,以免产生负面的影响。

1、家庭教育的引导

每个具有不同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人,其往往会具有不一样的价值观。随着一个人的不断成长,其价值观也在不断的形成中,价值观的形成往往会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独生子女的家庭,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袒护,对孩子不良行为包庇、纵容,把所有希望寄予孩子,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性格孤僻,不喜欢交朋友,容易抑郁,这样的发展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的家长本身就有损公肥私、行为不端、生活不检点等不良习惯,虽然孩子不敢发出言论,但都看在眼里,长在心里,这些行为都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为了使学生正视价值多元化的现象,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不可小嘘的。首先,家庭氛围一定是和谐友爱,相互包容,相互谅解的,使学生在一个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里,才能有乐观的心态,活泼开朗的性格。其次,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式,不能用古老而陈旧的老方法,不能再次出现“棒槌下出才子”的不当做法。作为父母,作为孩子最好的老师,应该在关系很融洽的氛围里,积极主动的去引导孩子,使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后,父母不仅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还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父母应该多与孩子沟通,汲取“时髦”的知识,多了解孩子周围的事、人、物,与孩子交流的同时,不动声色的引导孩子的价值观。俗话说的好,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如果孩子哪里出现了问题,家长一定从自身找问题,及早做出改正,以免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带来负面的影响。

2、学校教育的引导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在学校度过的每分每秒,对于学生都是巨大的影响,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不可缺少的。学校要为学生制造一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积极健康、和谐友爱的文化环境。学校要经常组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学校媒体如校报、校刊、电台等宣传校园特色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并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时代精神,是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除了学校教育外,学校教师教育的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她会像茫茫大海中的指向灯一样,指引小船漂流的方向。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先明确自己正确的价值观,还要深入了解身边的学生。中学时期学生的价值观的主要呈现出健康、蓬勃向上的态势。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生活阅历、生命体验和情感世界,即使是面对同一个文本,也会产生出个性化的生活感应和联想启迪,其间会有很大的差异。首先,教学中的价值引导必须适应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并结合各门学科教学的特点,采用恰当的方式,有机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其次,教学中我们不能脱离教学的价值取向,无视这些差异,让学生“信马由缰”、“自由驰骋”,而应珍视差异,联系生活,适时引导,在对话、交流、碰撞中提高认识,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确定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除此之外,也可以先让学生发表见解,然后适当开展争论、思辩。有的课文有作者明显的情感倾向,或赞扬什么,或批评什么。可先让学生发表意见,再开展讨论取得共识,这种方法可谓“异中求同”。

四、结论

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不可避免会对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但是,不管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学生,家庭和学校都应该积极地去面对,在实践中总结并实施最可行的方案,以便能够让中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钱正权.语文教学必须注意“价值引导”[J].小学语文教学,2003,06.

[2]柳汐浪.新课标修订的重要理念:教学中的价值引导[J].中学生管理,2012,04.

[3]周峰.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1.

[4]汤海燕.价值引导:语文教师分内之事[J].教学与管理,2007.

[5]张洪高.价值多元化时代的中国道德教育变革[J].教学科学研究,2006.

多元化价值观 篇2

丁伟民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本文摘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辑部-2006年-第1期 查看本文时间2011-1-17 13:53:39

摘要:

改革时期多元化的媒介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大众媒体多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日益凸显。面对大众传媒多元化的挑战,学校德育必须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建构受教育者主体性地位、发挥校园媒体的育人功能。还必须开展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新闻传播自律、社会监督等各种形式,多管齐下,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关键词:

价值观; 大众传媒; 多元化; 学校德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在新闻传媒空前发展,信息传播无处不在的今天,大学生的生存意识、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心理定位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传播媒体的深刻影响。传播媒介的内容愈来愈丰富,国产和进口内容鼎立共存,“严肃”与“流行”娱乐交相呼应,政策宣传与商业广告互不菲薄,形成了改革时期多姿多彩的媒介文化。多元化的媒介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一、大众传媒多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不容质疑,我国的大众传媒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等方面起到了代表先进文化的作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也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大众传媒提供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使大学生认识了社会、认识了自身,也使社会加强了对大学生的了解。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将更加直接、更加频繁、更加广泛。正是通过双向的沟通与交流,大众传媒使大学生与学校、家庭和社会凝聚起来,使处在不同的身份背景、交往背景下的不同价值观念得以整合,从而促进了大学生个体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整合。

大众传媒肯定社会某些行为的价值意义,促使大学生对这些行为及其主体进行仿效,并进一步植入深层次的价值观念之中。同时,大众传媒对某些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的社会行动和社会行为的公开性揭露,使大学生取消和反对某种不良现象,纠正某些错误的价值观念,从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

大众传媒还能够赋予大学生某种社会地位或角色,而这种角色或社会地位通常是社会所希望的,通过这种角色或社会地位的赋予影响他们的价值选择。事实上,这是对大学生行为和价值观念的一种评价过程,这种评价必然会影响大学生价值选择和主体地位的确立,从而对大学生价值主体角色的确立具有定位作用。

大众传媒通过发布和传递蕴涵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组织和人物类型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准则,对传统价值观念进行重新评价、选择和认可,使得大学生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观,从而对大学生价值目标的实现过程具有调整与评价作用。

但是,近几年来,有的媒体在新闻宣传和娱乐报道中的低俗之风愈演愈烈,造成了很不好的社会影响。有的媒体在报道时政新闻时,为“做秀”者张目,使受众认为媒体是在表演、搞形式主义,从而导致了时政新闻的娱乐化倾向,也减弱了传媒的公信力。

有的媒体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夺受众“眼球”,热衷于抢新闻、挖新闻、大揭社会阴暗面,炒作“黄、赌、毒”和“星(影星、球星、歌星)、性(两性关系)、腥(血腥暴力)”等,导致社会新闻的庸俗化。

有的媒体的娱乐节目为抢夺观众源,正在变得越来越媚俗化:有的节目津津乐道于“两性”关系、个人隐私、追星捧星、绯闻猎奇等等,价值取向不健康,舆论导向不正确;有的节目通过美女主持、骚首弄姿来吸引眼球,以语言低俗为特色,以荒诞怪异为能事,文化底蕴不浓厚,品位格调不高雅。这种一味地追求市场“卖点”,迎合大众猎奇心理,把肉麻当有趣,以媚俗为时尚的低俗之风,成为了部分娱乐节目的一大“特色”。

大众传媒的低俗化,影响了大学生对客观价值的认知和判断,使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功利化,精神生活具有享乐主义、颓废主义的物质价值取向。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不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崇尚自我,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个人英雄主义的自我化价值倾向。

二、学校德育面对挑战的对策

在现代大众传媒越来越多地参与塑造和建构大学生价值观的现实背景下,学校德育必须回应大众传媒多元化的挑战,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德育现代化的自身要求。

1.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在传统学校德育中,相对于学生,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和知识源,拥有无可争议的绝对权威的地位,并有制度的、观念的以及自然因素等客观条件为保障。而大众传媒多元化拓宽了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丰富了信息的内容,从而使教师作为“知识化身”的知识权威地位受到挑战。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更大的发挥。而教师按照社会要求塑造学生的中心权威格局发生了变化,打破了教师在知识传授中的垄断地位,学生掌握的知识、价值、规范既可能是教师教授的结果,也可能是受大众传媒所负载的信息影响的结果。所以,教师角色的转型势在必行,教师应由外铄的权威者变为内生的权威者,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所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

2.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建构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

在大众传媒多元化下,社会控制结构的扁平化以及正式社会监督的削弱或瓦解使得控制和监督变成了非常复杂的问题,传统过滤器和把关人的作用被弱化,对舆论导向缺乏有力的控制。媒介形态和技术的发展要求受众具有更强的道德自律能力,因为具有自主、理性、自律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实践的个体是民主社会建立的基础。由他律道德转变为自律道德,是生活准则由外向内的发展,是主体道德境界的提升和超越。传统学校德育理论以一种主客二元对立模式来解释师生关系,教育者希望通过线性关系直接“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要求学生“服从”和“模仿”。大众传媒多元化环境下,学校德育不仅要求学生服从与重复社会公认的规范,而且要使学生在生活的丰富性面前、道德的两难境遇面前,学会自主地选择、创造性地选择,从道德守成转向“法由己出”。因此,学校德育为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能力,其教育目标要从知识授受走向主体性的培养,教育过程要从对象化活动走向交往活动,教育内容除了知识学习、操作学习之外,还应包括交往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要通过教育资料和师生共同塑造的文本而结成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通过交往活动相互影响、借鉴和调适而形成认知的、情感的和价值取向上的共识、视界融合或主体间性,从而塑造和建构教学活动主体,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

3.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育人功能

校园广播、报纸、电视、网站和学生刊物等是大学生喜爱的传播媒体。校园媒体发挥着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营造一个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媒体育人氛围,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打下了基础。同时,校园媒体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吸引力、感染力,提高针对性、实效性,使校园媒体与广大学生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发挥潜移默化的价值导向作用。学校还应加强大学生的实践环节。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增强劳动观念、锻炼意志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投身现实生活和改革大潮,通过了解社会与国情,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角色期待,促使学生面向社会、面向现实,从而认识自我,在追求自身价值过程中,确立符合社会共同利益的价值观。

三、面对挑战的其他对策

为了减少和消除大众媒体低俗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还必须开展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新闻传播自律、社会监督等各种形式,多管齐下,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创造良好的条件。

面对媒体,大学生出现价值观上的种种不良倾向,与他们缺乏必要的媒体素质修养是分不开的。媒体素养就是指公众面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具体包括对媒体信息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的能力。通过接受媒体素养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媒体语言、媒体信息技术,懂得媒体再现现实的特性,反思媒体信息的意义,分析媒体组织和传播影响及效果,有助于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我们要探索如何根据个体的不同发展阶段设置不同的媒体素养教育的内容,如何分阶段的对不同对象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培训等等,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之路。

多元化价值观 篇3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堂的大学生价值观的主阵地作用

在新时期,为切实解决大学生价值观不稳定、多元化问题,高校应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思想”这一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发挥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方面的作用。高校通常都开设有四门内容各不相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四门理论课程的同时,还应依照每一门理论课程的侧重点与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①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一课程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激励大学生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处事原则,不断丰富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理论知识,使得他们可在多变而复杂的社会实践中可灵活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基本观点、基本立场来分析与认识多种多样的社会现象,并针对具体的现象进行科学的价值追求与价值评判,从而在多元化文化环境中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②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一课程教学活动中,应主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正确性与科学性,促使他们认同这一共同理想,并以坚定信心听从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有效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③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一课程教学活动中,应主要体现出社会主义特色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大力宣传改革创新精神民族精神、爱国精神,以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从而树立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可较好地将爱国热情幻化成爱国之志,并转变成服务人民、报效祖国、励志图强的具体行动。④在教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的相关理论时,应主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荣辱观,借助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道德准则,从而逐渐提高大学生的意识境界,促使大学生树立的价值取向不断趋同于社会要求,最终培养自身正确而科学的价值追求。

二、积极营造有益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是高校,因此校园环境情况直接影响了他们价值观形成与教育的实效。所以,高校应充分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作用,并积极建设校园文化,不断优化小欢文化环境,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与校风,为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实效创造良好条件。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①提高文化价值导向的正确性。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环节中,应大力弘扬主旋律,态度明确地推广主流文化,努力宣传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积极价值观,我们应积极发扬与集成社会主义社会缔造的所有文明、先进成果,以开放的方式接收校内外、国内外的各种差异化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依据社会主义发展需求对其继承与创新。并且,消除与反对各种负面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批评与变大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营造可给予学生正能量影响的积极文化环境,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而科学的价值观。②组织积极向上、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健康向上、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感化、情感沟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隐性和显性的指导与教育作用,从而使得他们在娱乐与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为中心,努力创设活泼、健康的文化环境,借助组织各种形式、学生喜爱、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的文化活动,比如形势报告、主题班会、演讲辩论、专题讲座、艺术、体育、科学、学术等,将美育、体育、智育、德育结合在一起,将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渗透到具体的文化活动中,多方面、多渠道为学生输送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③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应借助以人为本、完善制度、科学管理,树立强烈的价值观教育观念,形成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的优良环境,将对学生生价值观的教育工作体现在校园建设的各个环节上、落实在每一个教职工身上。

三、有效提升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人员综合素质

在大学生价值观教学工作中,要想切实优化教育实效,就需要教育人员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这就需要价值观教育工作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与业务能力。因此,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为高质量开展教育工作,做好充足准备。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①教育工作人员应积极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知识。只有拥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知识及较好的理论素养,价值观教育人员才能依据当前社会问题、政策及形势辩证而科学地对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借助耐心讲解,逐渐提高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及说服力,从而以更有效、科学的方式开展价值观教育工作,最终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②价值观教育人员应努力丰富自身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只有让价值观教育人员拥有充足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与学生专业有关的知识、管理学知识,才能使得自己的教育策略、教学内容更深入人心,并使大学生与自己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使他们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教育,最终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③价值观教育人员应可熟练操作及灵活应用网络及计算机知识。价值观教育人员应主动提升自身的道德意识与网络水平,增强自身借助网络进行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搜集、信息鉴别、信息筛选、信息使用的能力,从而依据教育需要借助网络途径将健康的、正确的价值观信息转发给大学生,并可轻松地将网络中的各种不良价值观信息清除,从而为使自己的网络应用能力成为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实效的保障。④提升价值观教育人员的师德修养。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中,教育人员就是大学生学习的楷模,其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为了给大学生带来更大的正能量影响,价值观教育人员应积极提升自身的师德与修养,尽可能应正确的价值观理念与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大学生,借助身体力行的实际行动来证明教育内容的可行性与真实性,用自身的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去感染与教育学生。因此,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人员应尽可能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与道德修养,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与表率作用。

总而言之,在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性与多元化发展,同時消极与积极价值观并存,但是主流价值观是向上而积极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高校应将思想政治课堂作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阵地、努力营造有益于大学生积极价值观形成的文化环境,并积极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调动各种有利因素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进而帮助大学生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形成科学而正确的价值观,最终促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芦珂. 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J].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30-31.

[2]杨萍,秦瑞霞. 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挑战与契机[J]. 中国成人教育,2013,06:72-73.

[3]李婕,辛小丽. 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 科技通报,2013,07:231-234.

[4]于芳,杨萍,徐玉梅. 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3,15:6+21.

[5]王静.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6]季海群. 网络语言视域中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

[7]全春花. 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D].延边大学,2013.

[基金项目:潍坊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软科学部分)课题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2015RKX009)]

多元化价值观 篇4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堂的大学生价值观的主阵地作用

在新时期,为切实解决大学生价值观不稳定、多元化问题,高校应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思想”这一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发挥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方面的作用。高校通常都开设有四门内容各不相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四门理论课程的同时,还应依照每一门理论课程的侧重点与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1)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一课程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激励大学生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处事原则,不断丰富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理论知识,使得他们可在多变而复杂的社会实践中可灵活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基本观点、基本立场来分析与认识多种多样的社会现象,并针对具体的现象进行科学的价值追求与价值评判,从而在多元化文化环境中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2)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一课程教学活动中,应主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正确性与科学性,促使他们认同这一共同理想,并以坚定信心听从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有效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3)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一课程教学活动中,应主要体现出社会主义特色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大力宣传改革创新精神民族精神、爱国精神,以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从而树立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可较好地将爱国热情幻化成爱国之志,并转变成服务人民、报效祖国、励志图强的具体行动。(4)在教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的相关理论时,应主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荣辱观,借助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道德准则,从而逐渐提高大学生的意识境界,促使大学生树立的价值取向不断趋同于社会要求,最终培养自身正确而科学的价值追求。

二、积极营造有益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是高校,因此校园环境情况直接影响了他们价值观形成与教育的实效。所以,高校应充分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作用,并积极建设校园文化,不断优化小欢文化环境,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与校风,为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实效创造良好条件。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1)提高文化价值导向的正确性。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环节中,应大力弘扬主旋律,态度明确地推广主流文化,努力宣传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积极价值观,我们应积极发扬与集成社会主义社会缔造的所有文明、先进成果,以开放的方式接收校内外、国内外的各种差异化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依据社会主义发展需求对其继承与创新。并且,消除与反对各种负面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批评与变大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营造可给予学生正能量影响的积极文化环境,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而科学的价值观。(2)组织积极向上、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健康向上、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感化、情感沟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隐性和显性的指导与教育作用,从而使得他们在娱乐与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为中心,努力创设活泼、健康的文化环境,借助组织各种形式、学生喜爱、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的文化活动,比如形势报告、主题班会、演讲辩论、专题讲座、艺术、体育、科学、学术等,将美育、体育、智育、德育结合在一起,将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渗透到具体的文化活动中,多方面、多渠道为学生输送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3)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应借助以人为本、完善制度、科学管理,树立强烈的价值观教育观念,形成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的优良环境,将对学生生价值观的教育工作体现在校园建设的各个环节上、落实在每一个教职工身上。

三、有效提升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人员综合素质

在大学生价值观教学工作中,要想切实优化教育实效,就需要教育人员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这就需要价值观教育工作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与业务能力。因此,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为高质量开展教育工作,做好充足准备。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1)教育工作人员应积极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知识。只有拥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知识及较好的理论素养,价值观教育人员才能依据当前社会问题、政策及形势辩证而科学地对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借助耐心讲解,逐渐提高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及说服力,从而以更有效、科学的方式开展价值观教育工作,最终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2)价值观教育人员应努力丰富自身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只有让价值观教育人员拥有充足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与学生专业有关的知识、管理学知识,才能使得自己的教育策略、教学内容更深入人心,并使大学生与自己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使他们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教育,最终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3)价值观教育人员应可熟练操作及灵活应用网络及计算机知识。价值观教育人员应主动提升自身的道德意识与网络水平,增强自身借助网络进行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搜集、信息鉴别、信息筛选、信息使用的能力,从而依据教育需要借助网络途径将健康的、正确的价值观信息转发给大学生,并可轻松地将网络中的各种不良价值观信息清除,从而为使自己的网络应用能力成为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实效的保障。(4)提升价值观教育人员的师德修养。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中,教育人员就是大学生学习的楷模,其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为了给大学生带来更大的正能量影响,价值观教育人员应积极提升自身的师德与修养,尽可能应正确的价值观理念与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大学生,借助身体力行的实际行动来证明教育内容的可行性与真实性,用自身的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去感染与教育学生。因此,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人员应尽可能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与道德修养,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与表率作用。

总而言之,在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性与多元化发展,同时消极与积极价值观并存,但是主流价值观是向上而积极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高校应将思想政治课堂作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阵地、努力营造有益于大学生积极价值观形成的文化环境,并积极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调动各种有利因素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进而帮助大学生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形成科学而正确的价值观,最终促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芦珂.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30-31.

[2]杨萍,秦瑞霞.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挑战与契机[J].中国成人教育,2013,06:72-73.

[3]李婕,辛小丽.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技通报,2013,07:231-234.

[4]于芳,杨萍,徐玉梅.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15:6+21.

[5]王静.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6]季海群.网络语言视域中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

论反垄断法多元化的价值目标 篇5

2.1维护市场竞争机制

有学者认为,由于竞争是当今各国反垄断法所共同宣示的保护对象,是反垄断法各基本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反垄断法判断规范对象的永恒尺度,因此竞争构成反垄断特有的法价值⑤。现代经济的发展业已证明,开放的市场以及由此而得以存在的强有力的竞争创造了财富,无论国家的、地区的乃至全球的经济都是如此。几乎无人能够否认,全球的经济福利从通过GATT(关贸总协定)和WTO(世界贸易组织)减少贸易壁垒中受益巨大。

多元化价值观 篇6

关键词:广西;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

价值观多元化现象是时代的产物。与上世纪相比,现时代无论在经济、政治领域还是在观念、道德领域,无论经济合作途径还是文化传播途径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化、高校德育的边缘化、家庭关系的社会化等对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趋势的影响尤为明显。为了对当前广西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趋势深入了解,我们编制出了“广西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问卷”,内容涵盖了价值观的各个方面,问题涉及了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学习观、择业观、婚恋观等方面,随后在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广西医科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六所高校发放了1000 份问卷,收回960 份,并对问卷进行了统计和深入分析处理,对当前广西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成因有了初步了解。

一、价值观多元化产生的社会背景

改革开放在全区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全面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区的基本建立,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大学生价值观面临复杂的社会背景。

1.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经历了20 年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广西同中国广大地区一样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期。伴随我国社会全面转型的进程,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地蓬勃深入发展。这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不仅解放和发展了全区的生产力,加快了广西现代化步伐,而且也极大冲击了人们的思想意识领域,引入了诸如自由、务实、竞争、创新、效率、公平等进步观念和唯利是图、贪图享受、损人利己、拜金主义等糟粕思想。利益主体多元化,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特性必然导致不同的价值观念,使得价值观取向呈现多元的趋势,大学生作为一个处于思想意识和精神文化交流最前沿社会群体,受社会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舆论导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

2.全球化的极速发展

在全球化的现代语境下,广西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冲突的基本格局是美国主导的西方价值观与广西传统价值观的冲突和对抗。在两种价值冲突中,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凭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话语权,借助全球化的市场经济路径,以先进的商品、技术、贸易为隐形载体,以发达的技术优势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通过书籍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络等媒体大量输出西方的价值观念,把承载着西方价值观念的文化产品大量倾销到广西文化市场,尤其是青年文化消费市场。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到对国外影视剧的态度时,认为国外尤其是欧美影视剧不好、从不看的大学生仅占到4.9%,经常看的达到了30.2%,这些影视剧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为大学生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和可能。

3.网络文化的迅速传播

诞生于美国、在中国起步较晚的互联网行业,近些年来在广西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上网已经成为广西当代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互联网产业伴生的互联网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影响。由于网络和网络文化的特点符合时代社会发展的潮流,贴近时代青年精神需求,所以极易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在被问到喜欢选择网络(QQ、MSN 等)与他人交流的原因时,有89.4%的大学生选择了网络的平等、开放、匿名和便捷。一方面,网络文化是一种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的不分国界、不分地区,不分民族的信息文化,它没有固定的中心和边界,开放性强,并且参与的互动性极大增强了网络文化的平等特性和民主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和倡导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无疑是大学生价值观念中个体本位凸显的催化剂。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匿名性、快捷性、实用性、虚拟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形成参与者文化结构的多样性,再加上西方价值观念借助网络化带来的便捷传播途径加紧对我国青少年的渗透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多元化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助推作用。

二、价值观多元化产生的学校背景

上个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思路、管理体制、招生就业政策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这些改革措施一方面使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使广西更多的青年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受惠者。同时,当前高校多元文化趋向、教育理念转变等客观上也在促进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变化。

1.高校多元校园文化的内化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高校特有的文化现象,构成了高校生存与发展的人文基础,成为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 是大学生高校生活的精神源头,能以舆论和精神感化的形式对他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进行引导,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人生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各高校中不同民族大学生的比重较大并在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国内外教育文化交流的扩大,广西高校与国外高校的交流大大加强,留学生人数年年增长,使得当前高校学生民族构成越来越复杂。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具有特有的文化传统背景,这些不同的文化传统背景对于他们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都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当前高校文化中,表现出多种文化形态共存的局面,使高校校园文化呈现一种复杂的文化多元特性。

2.高校教育使命的变异与失真

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对人与社会的异化以及工具理性的泛滥,我国包括广西的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自己的真谛,异化为缺少人文关注、追逐功利的培训机构。教育使命偏离了完善学生人格、培养科学信仰的育人精神,片面强调绝对化的知识技能传授,导致高校教育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在调查中发现,有60.4%的大学生仅通过“两课”这种途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已经基本剥离,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和教育任务已基本完全由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承担。另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越来越被边缘化的趋势。这种只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而不重视甚至忽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和引导的失衡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信仰真空,给一些甚至消极、不健康的价值观念造成了可乘之机,致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出现多元化的复杂形势。

3.高校学术自由思想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理论学术研究气氛越来越自由,众多学者们可以公开的、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学术辩论已蔚然成风。在这种气氛之下,高校的理论学术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应该肯定的是,高校学术自由的影响主流是好的,不仅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获得渠道,而且扩展了大学生的眼界和思维。但学术自由

对大学生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有些学者把带有自己强烈主观思想的理论观点在没有形成定论甚至没有分清是非的情况下带入课堂,对学生的价值观选择造成迷茫与混乱。另一方面,在学术争论中出现了不和谐的杂音,一些学者夸大我们工作中的失误,歪曲党和人民的奋斗历史,甚至公开鼓吹政治上实行“全盘西化”,效仿资产阶级的多党制、议会制,经济上主张私有制,全面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这些错误的理论观点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严重误导,使他们对一些基本思想认识问题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如在发展道路问题上,很多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走向开始趋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等等,这些理论上的杂音给高校德育带来了困难,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价值观多元化产生的家庭传统

家庭环境是一个人成长的初始环境,它是人受教育的起点,决定人的观念的原始取向,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家庭环境主要包括成员沟通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等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的家庭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巨大影响。

1.家庭结构的变化对价值观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大家庭形式过渡到小家庭形式,三口之家成为当前主要的家庭结构方式,传统的以老人为核心家庭伦理观念逐步让位于以孩子为核心的家庭伦理观念,传统的以孝道、忠诚、礼仪为基本内容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代替以对孩子的恩宠、溺爱和放任为特征的家庭道德思想,从而削弱了传统伦理中根本的孝道精神。一个人是否具有仁爱之心和责任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家庭伦理道德思想的熏陶,当前人们普遍感到许多大学生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即从小在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方面不到位。一个对父母家人都缺乏责任的人,就不可能指望他对他人、对社会有足够的责任感。这种基本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缺失对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巩固的负面影响是明显而深刻的,也为以后他们价值观多元选择埋下了伏笔。

2.重智力轻德育的家庭教育失衡

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发现,有57.5%的家庭教育侧重于学习方面(智育方面),只有19.6%的家庭重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十分严重,片面强调孩子对文化知识的掌握,忽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他们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等的形成和发展,把家庭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智力培育,很少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方面的变化,一些传统的优良品德在家庭教育中渐行渐远。一些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在家庭教育中被淡化,对这一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产生了不良形象。

参考文献:

[1]赵丰.青春中国——走近“80”后[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

[2]让-查尔斯·拉葛雷.青年与全球化——现代性及其挑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 胡克培.80 后大学生社会观念研究[J]. 当代青年研究.2006,(08).

[4]王苏敏.对于价值多元化背景下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5]马秀英.商素.步秀君.80 后大学生理想、信念建构研究[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多元化价值观 篇7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所具有的时代特征

1.关注个人利益, 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感。从部分数据调查可以看出, 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里面, 排在前三位的是金钱地位、福利保障、发展提高, 因此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更倾向于首先满足个人需求, 然后是家庭关系等, 最后考虑的才是责任道义和国家发展。比如学生在两份工作中进行选择的时候, 他们往往看重的是哪一份工作薪酬更高一些, 福利更好一些, 从而来做出抉择。

2.职业标准趋于稳定舒适、有保障。据了解, 部分大学生没有吃苦耐劳、勇于实干的精神, 对求职的标准是享乐、安逸。比如对公司的销售、业务人员等职位, 他们觉得很辛苦, 经常在外面跑, 风吹日晒, 感觉自己无法适应那种工作节奏。希望找一份稳定的、有保障的, 节奏比较慢的, 工作环境比较好的职业。因此, 进几年考公务员也是大学毕业生择业里面比较受追捧的一个方向, 某些毕业生一心想考公务员, 连续几年不就业, 待业在家复习备考公务员。

3. 职业价值观念因个人原因充斥着复杂的矛盾, 且趋于多样化。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往往会出现“理想很丰满, 现实却骨感”的状态,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充满着矛盾, 从而带给自己很多困惑, 也使得问题复杂化。比如在课堂教学中了解到部分学生在择业时, 部分学生还是希望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能为社会有所贡献, 但实际生活中却确不是这样的, 当有两份不同工作同时摆在眼前的时候, 大多数学生考虑最多的还是个人利益, 选择之后又对工作等有了新的思考、想法, 结合自己的职业价值观等, 对工作充满了抱怨等, 各种矛盾导致在就业之初心态是不稳定的、浮躁的。然而对于工作岗位认识得不够全面, 也导致了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挑三拣四, 一而再再而三地换工作, 在不断的实践中才找到自己的方向。

此外, 互联网的兴起, 信息的获取方便快捷, 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扶持等, 导致就业渠道越来越多, 大学生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比如现在国家允许大学生可以休学去创业, 这对于新生代崇尚个性的大学生而言, 无疑是给了他们更灵活的选择, 据各种数据调查, 大学生创业的人数比例也在逐渐增加, 各种灵活就业形式也在各大高校中成为就业的主要方式, 所以说大学生择业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原因

1.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对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力。社会这个大熔炉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基础, 各种新文化的流入, 对于学生了解社会,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有一定影响的。目前社会主流是追求个性解放、实现自我价值, 从而促成了大学生职业价值多样化的形成, 同时受到某些拜金主义的思想的影响, 在择业时的价值取向与自身的观念发生相应的冲突, 从而又呈现出矛盾, 导致部分学生迟迟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从而影响了自己就业的进度。

2.就业观教育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近几年, 国家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大学教育的必修课, 这是高等教育教学里面一门有涉及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课程。而目前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 相对重视择业技巧、就业政策、就业咨询及如何获取有效的就业信息等方面的指导, 而忽视了对学生就业影响较大的职业价值观的教育, 没有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给予相应的指导, 很难使其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所以学生在求职时就会随大流, 跟随社会的主流思潮, 择业时将个人的利益放在首位。

3.就业的各种帮扶政策相对不完善。就业难是近几年时常敲响在大学生耳边的警钟, 难道真的是工作岗位不够, 那为什么会出现用工荒, 很多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的现象呢。这说明就业难在大学生的基本认识上, 对工作地域的选择存在偏见, 对单位、企业了解的不透彻, 对工作岗位和职责了解的不具体等。比如在地域的选择上, 是选择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到小城镇时, 更多的毕业生会认为大城市收入相对较高, 生活便利, 生活质量相对较高, 而小城镇各种信息资源不充分, 公共服务设施也不齐全, 不能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 所以愿意留在大城市。另外, 在单位的选择上面, 国有和私企也有很大的差别, 如大学生所看重的薪酬、福利待遇等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这也造就很多大学生在求职的道路上想走“独木桥”。

三、探索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1.政府、学校、家庭应共同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服务。首先, 政府应当发挥相应的主观能动性, 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思潮, 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及教育意义,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极力解读宣扬传承这种精神, 社会大众人员也深受其影响, 从而到达普遍认同的效果, 这对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很好的方式。精神上的鼓舞上去了, 物质上的鼓励也应该跟上来, 比如可以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鼓励我们的大学生到边远和贫困地区去工作, 如果解决了大学生所考虑的各种后顾之忧, 相信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还是愿意到国家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的。

其次, 学校应该发挥好教育的主体功能, 做好教育的各项准备工作, 从教育的环境设施到教育的主体内容, 都应该紧跟时代的主题, 做好积极正向的引导工作, 发挥大学生模范激励作用, 鼓励大学生志存高远。同时可以采取案例教育的形式, 邀请优秀企业家代表、优秀毕业生代表等开展校园讲座, 塑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传递正能力, 鼓励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不仅能考虑自身的发展问题, 也能把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最后, 应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价值观的影响作用, 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据了解, 很多家庭在孩子上大学之后, 就很少关注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认为上了大学, 家长的任务也基本完成, 而把教育重心丢给学校, 殊不知大学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地方, 大学生们没有高中时期一样的共同目标, 个性呈现多样化, 如果学生的思想出现问题时, 没有及时和正确地引导, 很容易让孩子迷失方向。所以在大学阶段, 家庭也应该配合学校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 多与自己远在他乡求学的孩子沟通, 常与学校的老师进行联系, 引导孩子合理地给自己定位, 尊重孩子的选择, 以便在求职之前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2.教育方式上进行改革, 从单纯的理论式向翻转式课堂转变。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与学的方式, 以学生自学为主, 老师教授为辅。而互联网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以及众多幕课的出现, 使各种教学资源异常丰富, 从而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切实可行, 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互联网去学习更多与课程相关的知识, 不再依赖科任老师传授知识。在课堂里面, 学生和老师的角色则和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有所不同, 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疑问,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 与灌输式的教育相比, 学习效果会更好。这样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对自我进行剖析, 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 目标分解的能力以及对外部环境的了解情况等, 从而让学生能从内到外了解整个社会大环境, 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标准等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3.形成相对完善和体系化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方式和内容。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一个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所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的设置应当以国家和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 结合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制定完整的教育体系内容。就目前的教育情况来分析, 高校更多地是把职业价值观融入到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这一门课程中, 以及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可能还不够全面, 也不能全方位地去引导学生, 所以导致大学生在择业时出现困惑和迷茫的比较多。而对于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不能单独依靠某一门课程, 而是要实施全面以及全方位的教育, 把教育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去强化大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心理教育、自主创业意识教育, 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在择业中存在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 在国家和社会需要人才的时候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因此, 强调全面教育的同时, 高校应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这一门课程, 并进行重点建设,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上生涯规划课, 让刚进入校园的大学生就生涯规划有清晰的认识, 了解生涯规划的意义, 帮助大学生对大学生活进行有效的规划, 从而为将来的择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系统的学习生涯规划模型的相关的内容后, 还应该进行系统的就业指导, 通过企业家进校园的讲座、专家报告会、就业一对一咨询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 使其了解目前最新的就业环境以及当今的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等, 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其适应性, 逐渐形成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职业价值取向, 从而形成客观实在的择业标准, 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摘要:信息化时代, 随着网络、电视、手机等各种传播媒介的广泛应用, 相互之间传递的信息量剧增, 而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 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和自身的认知也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对职业的选择、职业的评价、职业价值观的认知等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对于承担着教育重任的政府、学校、家庭和学生都应做出适当的改进, 以帮助大学生群体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择业。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职业价值观,择业

参考文献

[1]涂艳.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矛盾现状透析[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7, (01) .

多元化价值观 篇8

1. 浅析价值多元化

价值多元化, 就是随着一个人的不断成长, 其价值观也处在不断的形成过程中, 并且, 在此过程之中, 往往受到来自家庭及社会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受到其所处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 同时会给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带来影响。价值观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方式, 同时价值多元化能够影响群体行为, 影响整个组织行为方式[1]。另外, 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观各不相同, 对同一个事物也能够产生不一样的行为。价值观可以分为理性价值观、美的价值观、政治性价值观、经济性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及宗教性价值观, 其中, 理性价值观出发点就是知识与真理, 人们一旦具有理性价值观, 就将会偏重于追求真理。

2. 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生价值理性问题

2.1 教师因素

教师因为自身性格及情绪等因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与学生缺乏互动, 不仅拉远了师生距离, 还使师生之间存在陌生感, 不仅给学生带来心理恐惧, 久而久之, 师生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 从而不能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给予价值理性引导。

2.2 缺乏有效课堂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 基于价值多元化背景, 对于学生价值理性的培养, 不仅没有有效的教学方法, 同时不具备成熟的价值理性教学案例, 教师对培养学生价值理性的方法也缺乏经验, 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形成价值理性。

2.3 缺乏价值认同

学生选择价值时, 具有比较明显的功利性。学生在学习方面往往会偏重于实用知识, 而轻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在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下, 追求西方价值观念, 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 存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及享乐主义观念, 对于价值理性存在认知不足。

3.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价值理性的意义

价值多元化, 会对当代学生价值理性产生影响, 这些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价值多元化的积极影响, 将会有利于学生自强、成才、创新, 形成新的价值理性, 故此在课堂教学中, 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性, 可以将价值理性融入学生的课堂教育中, 强化培养学生价值理性。语文课堂教学中, 语文不只是包含语音、文字、词汇及语法汇总的语言知识, 也不只是由诗歌、小说、散文及戏剧等组成的文学作品, 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更应该尊重学生选择, 并且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提升学生整体价值理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可以引导学生多元思考, 抓住价值理性, 发扬学生的道德意识与选择力, 重新树立学生价值观, 启发学生从不同的价值观当中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 加强小学生价值理性培养, 增强课改的针对性及实效性, 正视价值多元实存状态, 关注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的价值理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正视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价值理性的主体差异问题, 更好地对学生价值理性进行引导[2]。价值多元化背景下, 在课堂教学中, 强化培养学生价值理性, 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形成正确认识, 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工作, 同时可深化学生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对价值理性的认识, 形成具有自身意识的、正确的价值理性。

4.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价值理性的方法

4.1 优化学生价值理性评价标准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学生价值理性存在多样、多元的现象, 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 应与学生进行交流, 适当地调整学生价值理性的评价标准, 以更好地适应课堂教学需求。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价值理性评价主体。有学生评价主体和社会评价主体。其中, 不仅重视主导价值观宣传, 而且应注重对非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在《农夫与蛇》这篇课文中, 农夫救下了蛇却丢了自己的性命, 提示人们做事情要分清楚善恶, 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针对价值多元化背景, 使学生对价值多元化有正确认知, 并且能够对价值理性正确评价, 从而做正确的事, 避免不良价值理念对学生价值理性的影响。

4.2 强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引导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使学生能够对心理知识有更深入了解, 引导学生缓解不良心理状态, 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比如在《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欣赏中, 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白雪公主为什么总是上当呢?”、“白雪公主和小矮人是好朋友吗?”, 为学生提供温馨的阅读环境, 以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设计, 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3]。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 培养学生价值理性, 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如语文写作教学, 教师可以带小学生去户外观察天上的白云, 鼓励学生想象云的形状,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在文学写作方面的创造力得到提升。在课内外阅读中, 当教师讲解《黄鹂》这篇文章的时候, 就可以针对文中有人打鸟的事件, 穿插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法及野生动物保护法方面法律的内容, 让学生在明白这是犯罪行为的同时, 强化学生法律意识, 引导学生形成价值理性。

4.3 提升师资力量

在课堂教学中, 培养学生价值理性,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教育工作的专业化。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 加强对课堂教师的培训工作。学校可举办师资培训方面的学术交流等活动, 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 全面增强课堂教学中的专业队伍力量, 更加专业、全面地帮助学生解决价值选择问题, 提升学生价值理性[4]。价值多元化背景下, 教师自身经历的事情, 也会比学生多出很多, 同时教师应具备正确的价值理性。作为课堂教学人员, 教师应该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的差异, 对不同的学生, 采用不同方式培养学生的价值理性。

4.4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 培养学生价值理性, 深化课程改革, 能够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在培养学生价值理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取问答、书面练习等形式, 使学生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 让学生充分掌握价值理性内容。教师应重视挖掘学生在价值理性方面的潜质, 用赏识的态度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对学生加以赞扬, 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价值理性[5]。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对语文教材有深入认识, 如在对《斑羚飞渡》的课堂教学中, 可以结合狩猎者的违法猎杀行为,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教会学生伸张正义、乐于助人, 培养学生价值理性[6]。语文教学前教师应充分准备好课堂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使学生接受适宜的知识, 消除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繁多的弊端, 给小学生以快乐的童年。

综上所述, 基于价值多元化背景,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价值理想,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消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良心理, 正确引导学生价值理性取向,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宣平, 周庆元.语文教育的文化透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 (01) .

[2]苏微微.浅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文学教育 (上) , 2013, 06 (34) :45-46.

[3]刘慧玲.对当代大众文化本质特征的思考[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1 (14) :56-57.

[4]杨方春.美在言意, 贵在共生———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 2013, 14 (12) :76-77.

[5]周文华.论学生主导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J].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4 (32) :54-57.

多元化价值观 篇9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也处于活跃时期。由于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加上社会阅历浅、接受磨炼少等原因, 大学生的价值观、价值取向容易被外界左右, 陷入迷茫、困惑和疑问之中。因此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也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时代特征。在这种情况下, 迫切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重大课题,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课题组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 对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取向开展了专题研究, 通过对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原因分析, 提出针对性的引导策略。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普遍的价值观取向以及造就其现状的诸多因素, 以华南农业大学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 在人文与法学学院、工程学院、食品学院、艺术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六个学院中的大学一至四年级学生中分发调查问卷, 进行抽样调查。在问卷调查中, 抽样科学、合理, 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 回收问卷574份, 其中有效问卷554份。问卷回收率为95.66%, 有效率为92.33%。接受调查问卷中, 来自城镇的学生占48.1%, 来自农村的占51.9%;男生占51.8%, 女生占48.2%;党员占15%, 非党员占85%;担任或曾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占73.6%, 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占26.4%;大学一年级的占18.3%, 二年级占38.3%, 三年级占33.4%, 四年级占9.9%;在学科分布上, 文科占47.2%, 理科占11.9%, 工科占25.4%, 农科占12.2%, 艺术占2.0%, 其他占1.3%。

二、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调查表明,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是整体健康向上的, 他们热爱祖国、关注时政, 关心民生、肯定善行, 有较强烈的是非观念和道德观念, 普遍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 追求美好的理想生活, 符合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同时, 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 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是巨大的, 导致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复杂化、个性化、多元化。

1.大学生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部分大学生持赞同态度。“对以‘社会主义荣誉观’作为我国社会生活的主流价值观念, 您的看法是”, 21.2%、60.1%的学生选择“非常赞同”、“基本认同”。54.4%的学生认为“马列主义没有过时”, 43.1%的学生“同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说明大学生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具有较强的认同感, 表现出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充分地说明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较高赞同, 表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2) 理性爱国, 关注民生, 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调查显示, 当前大学生热爱祖国, 对祖国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绝大部分学生理性爱国、珍惜和平, 在“您对国人拦截日本驻华大使汽车、拔走国旗的行为的看法”此题中, 44.4%学生选择“非常愚蠢的行为, 并非真正的爱国”, 32.8%的学生选择“野蛮的行径, 严重违背国际法, 让国家蒙羞”。另外, 大学生对于民生社会新闻、国家大事表示十分关注, 选择最感兴趣的信息时, 45.7%学生选择民生社会新闻, 20.5%学生选择国家大事。在最关心的事件中, 占前三位的分别是“社会就业与物价房价”63.5%、“中日关系、钓鱼岛局势”37.6%、“反腐倡廉问题”35.1% (见表1) 。其中, 大学生对“社会就业与物价房价”、“社会治安与综合治理”等社会民生问题的关注度非常高, 说明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 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他们充分地关心社会民生, 关注经济转型时期社会各阶层的发展。

2.大学生价值取向趋向个性化、多元化。在“您认为人生在世应能”问题中, 大学生选择最多的是“生活安排得多姿多彩”45.1%及“博得社会尊重”41.1%, 第三是“为追求崇高理想不怕吃苦”39.5%。对于“您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44.0%的学生选择“提升个人素养”, 37.5%学生选择“找更好的工作”。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显著增强, 他们崇尚自由, 追求个性和独立的人格, 主张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和自我选择, 不愿意充当顺从的角色。正如调查中反映, 当代大学生以自我实现为主要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标准, 向往自己才能的充分发挥, 提升个人的素养才能, 希望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3.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有较大影响。当今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 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及中西文化的碰撞, 传统的价值观不再独领风骚, 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在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您认为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 大学生的价值观”这一题中, 46.0%的学生选择“已经多元化了”, 38.4%的学生选择“比较混乱”。其中, 我们调查了几种社会思潮对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评价 (见表2) 。

大部分学生认为西方自由化社会思潮 (59.8%) 、拜金主义思潮 (50.7%) 对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影响最为显著, 而新自由主义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社会思潮、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对当前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影响, 分别有43.6%、21.9%、16.9%的学生认为这三种思潮影响显著。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各种社会思潮极易对他们产生影响, 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中的各类社会思潮, 让大学生能够辨别良莠, 对于大学生的成长, 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三、调查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1. 个别学生缺乏政治敏感性, 对党和国家政策方针关心不足。

调查中发现,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仅有13.4%学生选择“很了解”, 分别有40.3%、46.3%的学生选择“一般”及“不清楚”。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政治敏感性, 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存在认识不足、缺乏了解的情况。

2. 个别学生持消极的社会价值观, 对他人和集体冷漠。

少数大学生持有消极的社会价值观, 他们对现实和将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更多地关注自己, 对他人、集体、社会表现冷漠, 对个人价值日益看重, 对与自己无关的事物毫不关心。部分学生对一些引起争议的社会道德缺失行为态度模糊。在“如果自动取款机出错给您带来一笔意外之财, 您认为大部分人会”这一题中, 25.4%学生选择“高高兴兴地拿走”, 46.3%学生选择“很犹豫, 不知道怎么处理”, 只有28.3%的学生选择“立刻上交”。在“您是如何看待拾金索酬行为的”这一题中, 43.9%的学生选择“那是个人选择, 与我无关”, 甚至19.8%的学生选择“认为这是应当的”。这说明我们部分大学生对于民生、民风, 整个当前社会道德表现持消极态度, 部分甚至大部分学生对社会荣誉观认识不明确, 对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的社会行为表示冷漠。

3. 一些不良的社会思潮、社会风气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较大。

“您认为个人的价值观受什么因素影响最大”此题中, 41.6%学生选择“社会风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社会中一些人焦躁疑惧、迷茫失落、拜金主义, 社会心态产生失衡之势。传统规范和伦理道德遭受冲击, 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竞争与压力日趋升温。这些大众情绪虽未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但却对大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 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反映到了校园。“您认为, 在现在社会拜金、利己、崇洋、享乐”有49.0%学生选择“是价值观扭曲的表现”, 有25.4%学生选择“是人之常情”、32.7%选择“是符合人性的”, 57.4%选择“是大多数现象”。 (见表3) 近半大学生认为这些不良的社会思潮是价值观扭曲的表现, 而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这些不良社会思潮“是符合人性”、“是人之常情”、“是大多数现象”, 足以证明这些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4. 多数学生对于个别大学生价值取向表示不满。

在“您对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状况”的问题中, 60.7%的学生选择“不满意”, 21.9%的学生选择“无所谓”, 仅有17.4%的学生表示“满意”。这表明多数学生对现今个别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持不满意态度, 也有部分学生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问题毫不关心, 说明当前高校中的价值观教育还未落到实处, 取得长足的效果。

四、几点建议

根据对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功能。

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能促使大学生在面对社会转型所出现的种种新价值取向时, 面对种种社会思潮冲击时, 进行正确的鉴别和选择, 吸取健康有利的价值观, 坚决抵制有害错误的价值观成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 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和认清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变化,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思潮的实质和危害, 为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参考, 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化认识。

2. 创新方法大学生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方法。

“您认为个人的价值观受什么因素影响最大”此题中, 41.6%学生选择“社会风气”, 33.0%学生选择家庭教育, 仅有15.8%和9.5%的学生选择“学校教育”和“其他”。表现了现今的高校教育对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力度不足。“您认为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作用”中, 仅有9.1%、1.1%的学生认为“作用比较大”、“作用非常大”, 表明现在高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作用不大, 大学生群体对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极大的需求。

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必须加强, 必须改进目前的工作方式, 适应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您认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 47.9%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而且形式必须创新且结合实际, “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48.4%学生认为“应该联系社会实际”、45.7%学生认为“应该贯穿于日常教育之中”。高校应不断改革内容与方法、创新经验。从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结合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 联系社会与大学生思想的实际, 以情助教, 寓教与乐,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并贯穿于日常教育之中, 努力提高核心价值体系的实效。3.整合社会各方力量,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培养大学生良好价值取向并不只是高校和教育部门的工作, 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因此需要整合各方力量,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正如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在国家层面上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在社会层面上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在个人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应加强对社会舆论环境的建设, 积极弘扬和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宣传思想文化阵地, 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3]整个国家、社会及个人各司其职, 各尽其责, 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 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4.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学生自身修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力量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必须要有健康、和谐的价值教育环境和正确、正义的舆论导向作保证。所以, 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引导作用, 力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 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注入时代的鲜明特色和蓬勃生机。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丰富多彩的形式,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才能真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综上所述, 当代大学生做为文化知识较为丰富的青年群体, 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 他们的价值观蕴纳着独特的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变化发展的趋势, 是社会价值观发展的缩影和折射, 关乎到国家、民族、学校教育、家庭及社会多方面的发展。因而, 如何认识和探究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价值观, 值得我们每个公民思考。

摘要: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 但随着社会背景的多元化发展及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大学生的价值观、价值取向容易被外界左右, 陷入迷茫、困惑和疑问之中, 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时代特征。本课题组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 对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取向开展了专题研究, 通过对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原因分析, 提出针对性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社会思潮

参考文献

[1]陈彦珍.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3) .

[2]周祯宇.论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理论观察.2008, (4) .

多元化价值观 篇10

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及落实情况, 增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笔者采取无记名问卷调查法, 选取西安培华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院和中兴电信学院大一、大二的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 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300份, 有效问卷296份, 有效问卷数占98.7%。结合个别访谈, 调查结果为:

1.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上,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知欠缺、情感认同偏弱

调查显示:有98%的大学生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提法, 67.6%的学生认为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分必要, 但当被问及“你是否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时, 了解和知道的学生占18%, 认识模糊的占34%, 完全不知道的占48%。这一调查数据表明, 当代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层次, 停留在口号的层次, 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 大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性认知是偏低的。当问到“你是否赞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时, 有10.7%的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现在已经过时, 无法指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共同理想问题上, 45%的学生对“社会主义终究可以战胜资本主义”的看法上表示难以判断;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上, 大部分同学非常赞同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我国社会生活的主流价值观念, 但是还有部分大学生存在美丑荣辱不分的现象, 如在对“大学生求职简历造假”的问题上, 19%的同学表示对这种行为“可以理解”。这些情况说明, 当代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情感缺位, 他们还不能从个人内心的情感出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积极的体验、感受、认同[2]。

2.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方面,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

调查发现:在知的层面上, 当代大学生中的大多数人确立了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他们能从理论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但是并没有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信念, 在行动上有比较大的差距, 知与行不能够统一。比如大多数同学都认同“公民应该服从法律的要求和制度的安排”这一核心价值观, 但在行动上差距较大,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不遵守校纪校规的现象屡有发生。再比如, 在“如何看待大学生考试作弊”这一问题上, 有38%的大学生表示“可以理解”, 这说明大学生在诚信问题上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当问到“您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55%的大学生认为入党可以为求职、晋升提供更多的机遇, 25%的大学生表示是随大众、跟风, 只有20%的大学生认为能够为他人和社会多作贡献, 这说明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个人化”“功利化”比较明显。当问到“看到校园内有不文明行为, 你会怎样”时, 15%的同学选择“不会制止”, 60%的同学选择“视情况而定”。以上这些现象说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不佳, 没能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知与行严重脱节。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缺乏有效的载体和途径, 具体措施落实不够

调查显示, 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 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比较单一, 主要表现为单一的说教和灌输, 并没有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展开。“假”“大”“空”现象仍然存在。如在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渠道时, 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占到68%, 选择电视、报纸和网络的占55%, 选择其他的占28%。可见, 思政课和媒体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 这种大而化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缺乏因地适宜的针对性, 学生没有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另外, 现在大部分高校侧重于关注课堂教学和科研工作, 很少会花费大量工夫在校园文化建设上, 忽视了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所能起到的作用。

影响当代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原因分析

1.社会大环境

当今大学生正处在一个思想活跃、文化交融、观念碰撞的时代。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全球化不仅加强了各国的经济联系, 同时也密切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交往。在文化引进交流的同时也给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价值观念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在出口经济或科技产品的同时也对外强势输出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 搞文化霸权主义。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科技方面的落后, 在文化交往中也处于被动地位, 文化冲击严重。调查发现, 有70.1%的大学生认为“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是影响大学生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主要因素;69.3%的大学生认为外来思潮的负面影响是当前部分大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薄的主要原因。大学生由于其在人生阅历上面的不足和价值观的不成熟, 难以对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进行理性辨别, 对西方文化宣传的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深受影响, 甚至对我国传统文化感到怀疑, 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产生了困惑与怀疑, 从而影响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行, 社会舆论助长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宣扬, 一些不良思想在学生中蔓延, 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

2.学校教育偏差

长期以来, 虽然教育者在教学与研究工作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但价值观教育的收效甚微。这与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多注重向受教育者灌输理论知识, 而较少关注他们的实践有关。在当代中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依托于课堂讲授的教学形式, 而这种方式又过度强调对理论的识记, 而忽略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实践教育。当“知”与“行”的天秤向“知”倾斜时, 这势必会导致大学生缺乏实践的经验和体验, 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性认识与感性实践剥离, 价值观教育脱离实际, 不符合“以认识促实践, 以实践发展认识”的认识规律。这样一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

3.大学生个人主观因素

当代大学生虽然生长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 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使他们以一种远离现实的特殊方式感受时代的变革。这就造成了当代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 不少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 除了读书、考试外, 没有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砺, 更没有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2]。特别是一些在独生子女家庭中长大的大学生, 由于从小家庭条件优越, 在家中被家长当作“小皇帝”娇宠, 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和自私自利的心理。由于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 有些大学生不善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只是一知半解地用教科书中的结论去套现实, 从而出现认识上的误区。

高校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1.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是直接对当代大学生产生较大影响的文化。因此,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来说:在物质文化层面, 应充分利用校园的物质环境, 通过宣传栏、校园网、QQ群、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和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 以接地气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在制度文化层面, 应规范各项校纪校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人际交往活动的方式, 引导大学生从思想上自觉地抵御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在行为文化层面, 应充分发挥各类群体、学生社团的积极性, 运用多种文化艺术展示手段, 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陶冶情操、受到鼓舞、得到教育。在精神文化层面, 应通过树立典型、创作校园文化精品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 使他们自发地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2.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高校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教育作用, 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 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一方面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融入其中, 另一方面也要把社会生活中最新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充实其中, 给大学生以新的信息刺激, 激发其学习兴趣, 进而从思想上真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教育的重要手段, 随着科技大发展, 人们在享受这种便利的同时, 思想也越来越现代化。因而在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 如果仅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 就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3]。教学方法必须“新”, 必须多样化, 教育者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善用各种网络媒介和科技载体, 不仅可以沿用报纸、广播、电视、海报等传统媒介, 还可以结合时代特征, 运用网络、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比如, 教育者可通过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软件和电子教材,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响交融的优势, 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4]。还可以从大学生的使用习惯出发, 采用学生惯常使用的QQ、微信、论坛、微博、电子邮件、网络社区平台, 拉近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 同大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 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同时, 教育者还要注重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监管, 扩大正能量信息的覆盖面,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

3.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学生要真正做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必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应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 深入基层、深入实际, 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以及“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6], 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指导实践中的收获, 领会这一思想在指导实践上的强大作用, 促使他们更加心甘情愿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并将其内化。

参考文献

[1]吴恒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探讨》, 《教育导刊》2009年第7期。

[2]张耀灿、毕红梅:《试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特点和成因》, 《高等教育研究》1992年第3期。

[3]曲春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青岛科技大学, 2010。

[4]刘娟:《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 《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年第4期。

[5]林木明:《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实效的思考》,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上一篇:庭园绿化设计下一篇:断奶餐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