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造型与位置

2024-05-30

建筑造型与位置(精选九篇)

建筑造型与位置 篇1

1 建筑设计应服从城市规划

城市的出现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城市创造了重要份额的价值, 同时也消耗着较大份额的资本。城市对我国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不断的满足人们对较高生活水平的追求, 同时也能够解决很多人的就业问题, 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合理布局、合理安排各项工程等方面的综合的部署, 是城市发展当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 建筑又是城市中最基本的物质要素, 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核心, 因此, 建筑和城市规划同样重要, 在建筑的过程中, 不能够脱离城市而独立存在, 一定要与城市相融合。

城市规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筑的问题, 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 要考虑到建筑一定要符合城市的整体环境, 设计也一定要符合城市的总体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建筑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建筑设计在不断的创新, 但是与之同时, 在建筑设计中也存在令人担忧的问题, 建筑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通常会关注建筑的创新与新奇, 而往往忽视了对建筑所在的人文与社会环境的关注。例如由中国最好的设计院和设计师创作的北京的长安街, 在创作的过程中花费较多, 但是却是建筑行业中被批判的一个焦点, 因为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 忽视了建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而只是单纯的关注建筑本身的造型与创新。而国外有一座叫做“艺术家之岛”的小岛, 整个岛上布满了很多民居, 岛上的各种建筑都比较整齐, 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岛上的建筑外墙都是白色的, 并且也每一座建筑最高的只有三层, 这种建筑的特色也成了一种设计的理念, 体现当地居民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点。由此可见,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相协调, 因此也可以通过最简单的建筑设计取得较好的城市规划的效果。

2 建筑造型、位置与场地设计应协调

除了对单个建筑物的设计之外, 还要考虑到对场地的设计, 场地的设计能够满足对建筑项目的要求, 因此要考虑很多实际的因素, 例如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等等。将建筑、交通、绿化等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加以组织的设计活动, 场地设计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建筑物, 要与其他的因素相和谐, 并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1 对用地性质的规划

在具体建设项目的选择上, 控制详细规划规定只允许选择区域内的基地, 并且对开放的一些场地才可以实施, 并且只能做一定限制的使用该地。

2.2 从工作内容上分析

场地设计是指除了建筑物单位的详细设计之外的所有的设计活动, 主要是包括了交通设施、场地竖向以及建筑物等一些工程设施的总体安排。以及道路、广场、停车场、绿化、景园小品以及工程管线等的详细设计。

2.3 从建设流程来看

从建筑的流程上来看, 首先是由业主来确定一个建筑的项目并取得相应的用地。然后由建筑师根据业主所提出来的设计要求和用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工作之前要明确包括项目目的、内容以项目规模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同时也要与业主协商取得一致的意见。

3 场地设计应服从城市规划

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要能够符合城市的总体规划, 场地的设计也是如此, 通过城市规划能够对场地设计以及用地的强度进行详细的规划, 用地强度主要是通过建筑以及绿化的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

4 立足建筑设计, 做好城市规划

建筑对于整个城市而言是一个基础, 但是同时建筑又常常被城市的规划所引导, 因此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 将城市里的建筑组合成一个合理的建筑群体。因此, 在城市规划中, 对建筑的进行设计是要考虑以下问题。

4.1 建筑的造型与位置要结合环境

建筑设计要考虑城市环境, 其主要做法就是要从城市区域规划的角度去将建筑与包括城市在内的大环境相结合, 包括建筑的轮廓、色彩处理以及线条的搭配等等都要与环境相协调。除此之外, 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来分析, 建筑的设计从局部的小范围来看也要能够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同时, 建筑的造型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尽量进行一个整体性较强、简单、直接、明了的风格, 根据业主的需要进行设计。

4.2 建筑要传承理性

建筑可以是历史的一个细小缩影, 它可以作为一种存在而引起人们对于某段历史的思考, 很多高层建筑的顶端通常能够采用一些简单的处理,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观察欣赏都能够满足人们视觉对美的追求。建筑做成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 一些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就是一座城市的象征, 对于城市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因此, 在建筑方案的设计过程中, 在考虑建筑物本身的同时, 也要关注建筑是否能够与城市的环境相协调, 也就是要关注建筑设计能否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

5 结束语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合理布局、合理安排各项工程等方面的综合的部署, 是城市发展当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 不仅是在一段时间范围内, 城市发展的一个蓝图, 同时也是一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因此, 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城市规划的指导来进行, 在关注建筑的特色的同时也要关注建筑对城市带来的影响, 这样才能够促进建筑、城市经济以及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城市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2.

[2]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谢文慧, 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4]张兵.城市规划实践的分析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1998.

[5]张建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6]王祖华, 蔡健, 徐进.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广州:华南理工出版社, 2008.

[7]日本建筑学会.建筑与城市空间绿化规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

[8]方咸孚, 李海涛.居住区的绿化模式[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197.

[9]全国城市规划师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26.

绿色建筑技术与建筑造型设计 篇2

摘要: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不但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也实现了建筑造型的创新,满足着当代人们的审美需要。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笔者长期从事建设工作,本文主要论述绿色建筑技术概述和发现现状,以及造型创新的内容,以下内容旨在与同行探讨学习共同进步。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建筑造型;创新

一、前言

这是一个科技化信息化的产业领域都在涌现的时代。各种节能创新理念都在不断发展,促进了我国中小型社区建筑的绿色节能设计理念的深入人心。建筑作为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产物,耗费资源相当严重,建筑业已成为最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条件下,中小型社区绿色建筑建筑能够不断向前推进我国经济的绿色发展。而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建筑设计和建造中,还将有大量的建筑维系着去几千年的模式。因此,从长远考虑,探索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绿色建筑技术概述

从上世纪末开始类文明开始向生态文明发展。绿色建筑以生态学为特征,其造型设计有别于传统,属于生态美学的生态建筑范畴。它被赋予更多的功能和内涵,对它的研究在建筑学和美学中都具有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意义。我们也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绿色建筑,第一,“绿色建筑”注重与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和谐,包括对日光利用、空气流通、景观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以期为居者提供一个各方面条件俱佳的建筑生活空间,并对周边环境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第二,“绿色建筑”强调建筑料与能源的有限性及其节约,因而在 “绿色建筑”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至于建筑物建成后使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需要进行认真地筹划,以求最大程度地节约建材与能源。从技术的角度来分析绿色建筑,它主要关注三个方面:自然的融合、能源的节约以及和人类的健康;第三,“绿色建筑”只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概念,“绿色”的观念应贯穿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造、使用以至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的全过程,覆盖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

绿色建筑设计中要遵循很多原则,首先要与自然环境相结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适应

当地气候,其次尽量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以最小的能耗代价得到舒适的室内环境,同时提高建筑物的自养水平,最好能应用地方特色的、高效低能耗的、可回收重复利用的绿色建材。设计中还应该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体现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之能够健康舒适。从整体设计角度来说,要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物耗和能耗,使建筑全寿命周期费用最低,对周围环境和资源的影响最小。

三、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理念

(1)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现状

在2005年,建设部出台《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不但给予绿色建筑明确定义,而且对于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智能、运营管理等技术要点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将原有分散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统一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与环境保护”的技术框架之下,使绿色建筑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目标更明确、体系更集成化。在开展技术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我国也正在全面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经验和成型产品,每年举办的“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在开展技术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我国也正在全面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经验和成型产品,每年举办的“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绿色建筑的推广不仅对于传统建筑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相关的落后产业进行技术更新、产品换代,与建筑行业一起迈向绿色产业的新时代。

(2)绿色建筑技术存在的问题

很多房地产开发上利用绿色建筑作为宣传噱头,提高房屋价格,给社会造成绿色建筑技术价格高昂的假象。而且,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了一些新材料、新技术也会造成建筑造价增加。所以,绿色建筑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及其较高的建筑成本,投资成本收回时间较长等问题都造成绿色建筑技术推广上造成一定的困难。但随着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对于节能材料、环保产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但是目前我国这些产品的产业链并不是很完善,这就造成相关材料、产品成本增加,客观上造成推广困难。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绿色建筑技术正处于推进阶段,很多技术和相关产业并不成熟,客观上造成绿色建筑技术使用和推广困难,造价高,用户接受难等问题。

四、造型创新

1、节能技术影响下的造型创新

伦敦市政大厦节能技术及造型通过遮阳、减少建筑的散热面积及一些智能控制系统的运用,不仅能达到节能目的,还在一定程度上,这些节能技术也造成了建筑造型形式的创新。伦敦行政大楼也是由福斯特事务所设计创作的另一座建筑,能够被视为应用节能技术对建筑造型形式创新的典范。从整体上来看伦敦行政大楼,像是个没有常规意义正面和背面的变形球体,高约 50m,共分10层。从动物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常通过缩成一团、减少体表散热面积来维持体温现象,福斯特获得了伦敦行政大楼的灵感。减少建筑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积成为伦敦行政大楼造型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原理和法则。通过使用紧缩的变形球体减少建筑表面积的方法,不但可以减少夏季太阳直射于建筑的面积和热量的吸收,也可以减少冬季室内热量向室外的传播,这样可以优化能源的利用效率。伦敦行政大楼的形体设计也是通过实验计算和模拟对比的方法得出的結果。首先,通过对该地区日光全年的照射规律的模拟和分析得出建筑表面的全年的热量分布图,这样的热量分布图是建筑形体裁剪和变形的依据。通过对比计算,利用紧缩变形球体形态,相对于立方体相比,同体积建筑的外表面积能够减少四分之一。建筑外表积减少意味着对能源利用效率的优化。紧缩变形球体的造型也利用了一些主动和被动的遮光装置。建筑形体朝向日光直射的南向部位,采用各层楼板逐层悬挑伸出的方式使建筑表面的大部分能够处于上层的遮挡中,避免夏季强烈直射阳光。这也是此建筑造型形态的一个显著特点。伦敦行政大楼利用节能技术达到所需的节能效果,最影响的建筑造型形式及计算建筑表面热量分布的计算控制技术。

2、通风技术影响下的造型创新

运用风能是应绿色建筑技术的重要内容,建筑设计人员应基于对自然环境的顺应、风能的合理运用,创造的建筑造型具有鲜明特征。诺曼·福斯特事物所创作的伦敦传统城区的瑞士再保险公司大厦,便主要是在考虑气流有序流动和自然通风的基础上形成的个性鲜明的建筑造型的典例。伦敦传统城区的瑞士再保险公司大厦就是基于对自然通风和气流有序流动的考虑而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建筑造型。瑞士再保险公司大厦的整体造型形态主要是出于风能利用的以下两主要方面来考虑的。一是采用子弹状的流线形态也是为了避免强烈下旋气流和强风的产生。通常气流在遇到高大建筑形体而受到阻碍时,建筑周边及下部就会产生强烈的下旋风和气流。二是为使建筑引导周围气流,使其在建筑表面和缓经过,整体采用子弹头型曲线形式造型,这不仅能使气流建筑表面缓慢流过,还能在流经表面时能被表面捕风窗“捕获”,进而使室内实现自然通风。福斯特通过电脑模拟及风洞试验,依据气流运动的本身特点,趋利避害地选择了大楼子弹流线型的标志性形态。

五、结语

绿色建筑技术的综合应用,不但能够达到了综合的生态和节能目的。还可以在绿色建筑技术的综合使用中,以解决通风、保温节能及自然采光等某一方面的问题为中心,突出该种绿色建筑技术的运用也能实现建筑造型形式的创新,这是应该引起建筑创作者高度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齐怡,以建筑节能为视角浅谈绿色建筑的营建[D].西南交通大学,2010.

[2]董岩,建筑创新与技术创新— — —以中国水利博物馆项目为例.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建筑造型与位置 篇3

1 表达完整性的功能和具有空间美的建筑

随着我国社会进步和发展, 人们对现代建筑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使用功能, 还应该具备安全性、实用性和美观性, 这也是现代建筑以后的发展趋势。然而从诸多建筑来看, 很多建筑往往难以做到二者的有效结合。有的只能够满足使用性能, 而美观程度却难以兼顾;有的建筑只具备外在的美观性, 但是使用性能却较低, 笔者认为只有表达出完整性的功能和具有空间美的建筑才是人们追求的和需要的, 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 人们对建筑的要求相比而言更关注建筑内部性能, 即完整性的功能, 希望能够满足完整性功能的前提和基础上实现建筑的外在美观, 满足自身的心理和精神需要。建筑空间主要包括内、外空间两个部分, 现代建筑对建筑空间制定标准要求其能够表达出动态空间的效果, 应将内、外两个空间有机有效的融合, 当人们使用建筑时, 能真切感受到建筑美, 进而实现建筑的长远发展。

2 建筑设计应实现单体立面

建筑设计要想实现单体立面的风格, 在设计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原则。由于建筑体型是由多个小建筑组成, 组合不固定, 因此如果想要表达建筑美应在建筑设计时注重建筑的整体性。一方面是建筑整体的外部形象, 一方面是建筑内部构成的形象, 要把握好建筑构图的规律, 比如建筑的统一性、均衡性、稳定性以及韵律尺度等。建筑体型的组合类型可分为单一体型和组合体型两种形式。第一种体型指的是建筑整体的形体, 而第二种是指在建筑整体形体下的一系列组合形体。组合型体又可分为对称形体和不对称形体两种, 对称的组合相对较为严谨、庄重, 从视觉上来看稳定性相对较强, 而不对称的组合形体则相对较为自由, 更能够体现出建筑生动活泼的特点。在建筑立面设计中, 建筑立面是表示建筑物四周的外部形象, 设计时要注重立面的比例尺度、立面虚实对比、立面线条、立面色彩与质感、立面重点和细部的处理。

3 基于建筑功能本位的视角

建筑的具体功能是实现建筑空间的重要形式。我们知道建筑种类丰富多样,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建筑种类差别较大, 但是功能是任何建筑种类中都普遍存在的重点问题, 因此应基于建筑功能本位的视角, 充分认识到建筑功能的作用和价值。

所谓建筑造型指的是建筑内部空间和外部体形, 同时外部体形又是内部空间的反映。因此, 研究建筑造型与功能之间的联系, 就必然要探求功能与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筑是由基本的单位空间构成的。内部空间的大小、形状、比例关系都要适合一定的功能要求。建筑内部空间由于功能使用要求的不同而具有各自独特的造型。此外, 建筑功能的合理性由房间之间的组合来决定。不同类型的建筑, 其功能要求是不尽相同的, 其内部空间的组合形式也不一样。这说明建筑功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式, 从而表现为造型追随功能这一基本特征。

设计理念直接决定设计结果, 目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逐渐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 该理念指导下的建筑设计充分满足了人们要求的物质空间环境。此外, 建筑功能与人类社会二者是紧密相关的, 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建筑功能问题。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自然而然对建筑功能的要求也逐渐增多。

在建筑的整个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 功能在建筑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然而造型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新的时代要求新的空间造型, 这种造型不仅适应了新功能的要求, 反过来也促进了功能的发展。由此可见, 建筑的功能和造型一起构成建筑发展的两个环节, 由于它们的相互作用, 才促使建筑向前发展。

4 基于建筑造型的角度

建筑造型能够更好的体现出建筑设计者的设计理念, 对于建筑作品来说, 外形和内容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好的建筑作品需要有充实的内容, 而不是单单只表现在形式中。

建筑功能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建筑设计需要在表达出建筑功能的同时, 也要传递出一种信息, 从而与人们产生共鸣。世界上很多的优秀建筑都有着自身不同的特色, 从建筑的本身来看, 已经远远的超出了建筑所带来的基本功能, 而是形成了一种景观、一种标志, 它已经形成了一种意识。人们在提起的时候, 往往不只是想到建筑的本身, 而会联想到更多的东西, 这也说明了建筑功能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

5 从建筑审美取向的角度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要求居住和使用的建筑都必须同时满足物质功能和精神需求。由于设计作品的水平参差不齐, 所以并非所有的建筑都可以达到艺术创作的高度, 但只要为人服务的建筑都不应该以此为借口而不考虑建筑本身最起码的精神需求。

6 从建筑技术手段的角度

建筑的功能是先验的, 具有含混而丰富的含义, 严格意义上的功能建筑是不存在的, 也根本不存在无功能的建筑。同时, 造型本身具有自己的构成规律和法则, 具有自觉的独立审美特征, 即使功能性很强的建筑也不例外。在讨论功能和空间的关系时, 我们已经具体地分析过一定的功能必须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空间造型。然而, 能否获得某种造型的空间, 还是要有合理的功能、科学的结构、真实的材料和精湛的技术作为保障。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 我们所需要的空间造型就无法实现。

7 结论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人们对建筑设计成果的要求和标准也逐渐上升。建筑设计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 充分实现了建筑功能和建筑造型的有效结合, 不仅满足了人们舒适、实用要求, 还实现了美观的目的, 符合建筑设计未来发展趋势。我国的建筑设计在结合本国需要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不断的总结实践经验, 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设计理念。而作为建筑设计的相关工作人员, 应努力凸显我国建筑自身特色, 在借鉴西方先进、优秀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出更加出色的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贺显杰, 孟祥圣.对建筑造型设计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建筑造型与位置 篇4

摘要:建筑的立面作为建筑与外部空间接触的界面,对建筑进行立面细部设计对于建筑个性的塑造,场所环境的营造及城市形象的建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立面就可称为跳动的音符。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设计工作经验,对建筑立面造型及细部设计问题与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建筑立面;立面造型;细部设计

随着建筑开发走入市场,建筑成为了商品,外观对于商品价值的提升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对于建筑的立面设计也开始重视起来,用在建筑外观上的成本也较以前有了质的提高。但由于城市监管的不完善、不作为以及力有未逮等原因,目前的住宅立面设计出现了一些无序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千城一面”、“万国城”等问题,许多城市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但却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作为一名的建筑设计师,显然应该不满足于风格的照搬,因为这样等同于抄袭,缺乏了创作的过程。下文谈谈建筑立面造型及细部设计问题与策略。

一、建筑立面设计的特点

1、立面设计的表皮化趋势

建筑设计中关于形式与功能的关系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从沙里文的“形式追随功能”到艾尔索普的“形式包容功能”,反映了两种不同极端的设计思想。不过在目前的建筑立面设计中,这往往并不存在太大争议,基本是以功能为决定因素,立面设计可以说就是一个外表皮的设计。

2、立面风格的趋同性与多元化

建筑风格指建筑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方面所反映的特征,主要在于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构成、艺术处理和手法运用等方面所显示的独创和完美的意境。建筑风格因受不同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等的制约以及建筑设计思想、观点和艺术素养等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但在现在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文化的趋同性的趋势非常明显。因此在文化趋同的背景下,特别是建筑技术基本趋同的情况下,想要保持建筑的地域性、独特性是非常难的,有关于如何保持建筑文脉的问题已经争论已久,也很难得到一个能满意的答案。

本来趋同性与多元化是一对矛盾体,在这里反映出的特点就是我们城市中的住宅立面风格是纷繁复杂的,但这种多元化并不带有地域特色以及文化特征。所带来的结果是每个城市都是多种建筑风格的混杂体,最终形成的城市面貌是趋同的。

3、表皮化的立面设计影响了整个设计流程

目前的建筑设计工作一般都是先确定建筑平面,然后再像点菜一样寻找不同的建筑立面风格。设计师往往会在同一平面上,设计不同风格的建筑立面来供开放商选择。

最后开发商根据市场定位、策划营销以及设计院提供的效果图最后确定一种建筑风格,建筑师再根据确定的建筑风格,在一个个不同的户型平面上蒙上相同风格的表皮。

二、立面设计的造型手法

建筑在进行立面设计时,应把握好几个原则:时代性原则、地域性原则、大众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同时应注重统一变化、比例尺度、均衡稳定、节奏韵律、对比协调、重点突出的视觉形式美的原则,建筑师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注人个人的意愿和情感来表达设计意图和内涵,从而达到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图1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

1.加法

加法是常用的造型手法,它就将基本的几何形体(如球体、圆柱、棱柱、长方体等)进行各种组合,从而产生抽象而又丰富的外立面形式,采用加法的手法组织建筑形体时,是把建筑的局部看作首要的,而整个建筑就是把一定的单元或局部加在一起。

如美国建筑师理查德.迈耶乐于在建筑立面处理时用加法的手法,他擅长于化体为面的设计手法其概括为消解与重构即洋葱理论,其实是将面从体中抽离的一个过程,并且他在建筑转角、室外楼梯、阳台等处善于运用脊墙(片墙)。迈耶在“化体为面”上的手法很多,或而面交叉,或面体抽离,或平面(曲面)独立,或面与构架结合……凡此种种,展现了“面”作为一个独立的元素在建筑立面效果中的重要作用,如图 1 所示。建筑师赖特把建筑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的没计(尤以住宅为主)追求连续性,包括平面的互叠,空间的连续,墙、楼面、屋顶各为自身又为另一方面的连续以及内外空间的连续。他从中心向四周上下伸展的方式展开设计。建筑体形如同有生命般,以水平横线和垂直穿插表达建筑与环境的共生,这也正是加法设计的艺术魅力。

2.减法

采用基本的几何形体,运用减法法则对建筑进行切割运算,减法就是在基本形体上,按照形式构成规律进行削减,减去原型体的某些不足部分。采用减法做设计时,是以建筑的整体为主导的,是在建筑的整体中删去一些片断,它必须遵守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原则,原型的部分要占绝对的优势比例,减去的部分要遵循一定的规则,相对来说比例要小而集中。

瑞士建筑师马里奥.博塔的建筑创作则常用减法手段,其设计的建筑形体,在原形的基础上,经过了裁剪,产生出丰富多样的建筑形态。如他采用的减法手段有转角的挖切、屋顶的裁剪及墙面的镂空,暴露出“体”的特征与丰富变化是博塔在建筑形态塑造中的一贯手段,如图2所示。

图2罗桑那独家住宅

3.穿插

穿插是一种相交的形态,穿插可以是面与体穿插或是体与体穿插.也可以是虚实两部分的穿插;穿插因对象、部位、方向的不同可以形成千姿百态的变化,从而为建筑造型带来广泛的机遇。在安藤忠雄的近作日本京都府立陶板名画庭中,如图3所示,我们可以体验到他对空间序列和游览方式的理解与诠释。

图3京都府立陶板名画庭

三.立面细部设计的手法

1.重复与相似

重复是通过不同角度,以不同的组合方式表现同样的形状,通常表现形式:平接、咬接。平接时,连接关系明确,各单位具有相对性,这样的建筑形体表情明快、富有节奏;咬接是将同一或近似的单一体相互交错咬合,基特点是具有整体感、各部分关系明确,形象丰富,有机统一。相似是指物体的整体与整体、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问存在着共通的因素,相似也是形成整体感的重要条件。苏格兰议会大厦外立面上开了极富个性的窗户,形状和大小都富有变化,通过不规则的窗户装饰构件分别赋予了术材、石材等材质,窗户的形状通过相似的手法取得了统一的效果,使整个建筑群充满了活力,如图4、5、6所示。

图4 扩建美术馆天窗 图5扩建美术馆天窗 图6扩建美术馆天窗

2.错位与凹凸

错位是两个部分之问的相对移动,它具有多种造型功能,错位可以改变建筑的比例和尺度,改变建筑的平衡和稳定,错位可以形成阶梯式的轮廓线,增加建筑的层次,还可以制造多元的运动变化状态,从而使外立面的轮廓富于变化。在建筑设计时运用凹凸的没计手法来丰富建筑体形的变化,从而增强建筑物的体积感,凡是向外凸起或向内凹入的部分,在阳光的照射下,都会产生光影的虚实变化,这种变化在建筑外立面上构成美妙的图案。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桢文彦没计的螺旋大厦,将正方形、圆柱、圆锥、球体和网格等元素灵活地拼接在一起,通过空间的凹凸处理使外立面呈现出虚实的丰富变化,如图7所示。

图7螺旋大厦

3.对比与微差

图8盒子房

对比指的是建筑要素之间显著的差异,微差指的是细微的差异。对比可以借相互烘托陪衬求得变化,微差则借彼此之间的协调和连续性以求得调和。艾里克.欧文.莫斯设计的盒子房,由混凝土堆砌而成,在一条巨大的悬臂支撑下,被高高地挑立在20年代废弃的旧仓库屋顶。严重的倾斜角度产生了强烈不稳定的造势,粗暴地打破了传统建筑最荃本的姿态和应有

的稳定感,刻意使用旧材料或工业材料,夸张建筑的结构表现,强调工业化的颓废一面.同时设计中还体现了新现代主义的风格,这种双重特性被菲利普·约翰形容为“垃圾中的珠宝”,如图8所示。

四.实例分析——A建筑大楼

在A建筑大楼建筑没计中可以应用上述建筑立面设计造型及细部处理手法来进行设计。

大楼设计建筑造型采用体现时代感、富有义化气质的建筑风格和色彩。建筑主体以重复的长方格窗形成韵律感,再配以西侧现代感和力度感强烈的门式大框架,赋予了建筑特有的灵动个性,现代而又不失稳重的观感,如图8所示。

图9 A建筑大楼

A建筑大楼位于基地南侧。西侧人流人口采用虚实对比的造型手法,左右两侧办公用房为实体,中间室外通廊为虚体,其中穿插一些活泼的玻璃盒元素,作为交流空间的室内部分,形成美观大气。

南北向立面上采用1200 X 2300长窗单元,内凹的窗格既增强建筑厚重感,又很好地遮挡强烈直射光进人办公空间,给办公带来了所需的柔和的漫射光。同时遮挡了外挂的空调机,使整个立面较为干净统一。其上增加了一些玻璃盒子或突出或凹陷,活跃了整个建筑立面。南向立面通过打开一些视线及景观通廊,一方而给内廊带来了自然采光,另一方面打破了这一较长立面带来的沉闷感。

建筑群体临大道为A建筑大楼南立面,在灯光的映衬下,建筑简洁大气的体块感尤为突出,立面上灯光斑驳的长窗以及或突出、或凹陷、灯光晶莹的玻璃体,,给城市带来了良好的沿街建筑景观体验.

从银大道看建筑群体采用了虚实对比及明暗对比等手法。四栋建筑主体用内部中间廊道把每一栋侧、立面分隔成虚实两片,借助其中一侧晶莹透光的楼梯玻璃盒,强调出整个建筑群体的序列感及空间感.用竖向线条处理结构实验室立面,竖向玻璃体光条,消弱了其巨大的体量感,使其很好的融人到整个群体中。

整个建筑最精彩之处,就是天顶那几个窗。“I wanted to cut out the blue of the sky.”斯卡帕说。这几个剪下阳光的天窗,让整个空间在时间和光线的变化下活跃起来。扩建部分的路径完全由参观者自己来掌控,路径上孤岛似的雕塑展台体现出斯卡帕在设计中经常表达的一种“漂浮感”,并且强化出路径如水流一般的效果。在这里斯卡帕解决了一个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最核心问题——如何“停滞时光”。这种岛式的布展方式,可以在观者随路径的移动中给其以“再次性”、“多次性”的观展经验,这种经验扩展了身体与眼睛对空间接触的层次,同时“延长”了观者的移动,“延迟”了时光。

五 结语

医院建筑造型设计现状与评价标准 篇5

医院建筑造型设计现状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 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之后第一个现代化医院改造与建设的浪潮。历经二十多年的时光变迁, 当初这些为人民群众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的医院, 随着近些年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需求的提高, 其原有的建筑空间与功能已远不能满足当前新的医疗形势发展的需要, 新一轮医院建筑改造与建设的大潮再次涌起。新形势下的医院建设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满足医疗功能、人性化空间的需要, 更要满足外部造型的要求。基于市场竞争和满足客户喜好的需要, 各设计单位更竭尽所能, 在效果图上做足了文章, 一时间医院建筑设计市场可谓百花齐放, 既设计出了不少精品工程, 但也不乏一些一味迎合甲方心理、照猫画虎、粗制滥造的案例。这体现了设计市场的浮躁和盲目的一面。

医院建筑造型设计的评价标准

评价一个医院建筑造型设计的优劣, 最重要的标准应该是看它是否满足了人们对医院建筑的需求, 也就是两千多年前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的“坚固、实用、美观”, 亦或是建国后经过我国建设部本土化的“适用、经济、美观”的建筑原则。

“适用”, 是指医院建筑造型应适用于功能, “内容决定形式”, 归根到底造型应更好地为医疗功能服务。

例如建筑造型应尽量方正简洁, 减少异形空间对医疗功能的影响。异形空间既不利于医疗设备的摆放, 也不便于满足医患需求。建筑外墙应选用洁净防尘的材料, 尽量减少繁琐的水平浅脚以减少积尘, 避免在立面上造成对空间的污染;外窗或幕墙应选用无色透光性好的玻璃, 避免对医院的诊疗、检验检查功能产生影响。

“经济”, 是指建筑造型设计应充分考虑造价, 使之更具有实施性。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建设旨在满足基础医疗服务, 建设投资中更多的资金使用于医疗功能的完善、医疗设备的购置, 如何在有限的投资下把造型设计做好, 是摆在每家设计单位、每个设计师面前的问题。

“美观”, 是指医院造型设计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甚至是情感需求。这是医院方对造型最为关心的一部分。我国大部分医院为全民所有制公立医院, 医院建设在当地一般都是较大的民生工程, 往往会承载城市形象、地标性建筑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讲, 医院建筑造型设计除满足自身功能需要、体现医疗建筑自身特色外, 也会担负很多城市设计的责任。

医院建筑造型设计的原则

如何做好医院建筑造型设计,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做到以下几点, 是做好一个医院建筑造型设计的前提。

第一, 应该能体现医疗建筑自身特色。首先, 现代化医院建立在现代医疗科技的基础之上, 所以它应体现时代特点, 具有现代感;其次, 医院建筑应体现其学科设置特色, 如中医院、妇幼保健医院、儿童医院等应体现自身特质, 或根据其服务对象做出调整。

第二, 应该与城市环境相协调, 体现当地地域特色。一个好的医院造型设计, 应该能够体现当地文化, 成为地域标志性建筑。

第三, 应该具有一定的个性。医院建筑是大型公共建筑, 服务大众, 应具备大型公共建筑的特点, 具有亲切感, 承载大众的情感。一个好的医院造型设计应该与众不同, 有一定的个性和风格, 它应该属于这个时代、这片水土、这一方人。

案例分析

*即墨市东部医疗中心工程

山东省即墨市东部医疗中心基地位于即墨市东部, 鹤山路以南, 总用地面积约14.5万平方米。该医院造型设计力求活泼简约, 现代优雅。结合高差地形, 分别设计急诊、门诊、病房三个建筑出入口, 位于三个台地。立面设计采用柔和的水平线条, 体现滨海建筑的特点;外墙采用即墨市当地生产的崂山红花岗岩石材, 加上蓝色玻璃的映衬, 体现了当地文化特色, 迎合了滨海医疗建筑的主题;院区立体空间绿色生态的布局理念, 体现了绿色医院的发展方向。

*溧水县中医院异地新建工程

南京市溧水县中医院新院区基地位于溧水县东部, 薛李路以东, 常溧路以南, 是溧水县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该医院造型设计简洁大方, 中庸方正, 力求摒弃纷繁复杂的传统符号, 在建筑造型及空间设计上体现出国粹中医的特点。白色为主的基调, 体现了医疗建筑的主题;立面中竖线条的运用, 灵感来自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柱廊;平面布局中院落及广场的围合, 在解决自然通风采光的同时, 也营造了中国传统院落的空间感受。

主体建筑沿南侧文昌东路、西侧薛李路依次展开, 向城市展现了溧水县中医院良好的建筑形象。

*邹城市人民医院新院区工程

山东省邹城市人民医院新院区位于邹城市东部生态科技新区, 省道燕京大道以北。该医院造型设计力求简洁大气, 体现医疗建筑特色, 并与生态科技新区整体规划风格相协调。

通过运用暖色系, 改变一贯以来医疗建筑呆板单调的建筑形象;西南角圆形的造型, 对城市转角做出避让, 并对主要人流来向做出呼应;主楼顶部弧线的处理以及裙房顶部弧形挑板的造型, 结合邹城市传统文化特色, 使整体建筑在现代的造型中又不失传统韵味。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与造型 篇6

中国人自古以来过着修身养性的生活, 人们依赖自然, 亲和自然。中国传统建筑主张“天人合一”。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 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镶嵌在自然中, 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这在中国各建筑类型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如城市、村镇、陵墓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等, 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风水"学说就是其集中代表。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在园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现。这种朴素的哲学思想影响着中国古典建筑室内外空间塑造, 本文仅从古建筑的空间处理和建筑的造型两个方面简单分析一下中国传统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

1.1 空间的处理

中国人对空间的理解相当的深刻。老子曰:“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就是空间, “有”是指墙壁门窗。真正有用的还是“无”。这一“无形之形”的理论, 打开了空间的探索之路。

生活载体的写实雕塑的发展。中国人独具特色的摹拟自然空间的能力转变为一种建立在谱系基础上推理判断空间的朦胧情结中, 雕像所呈现的空间是一个时代的空间, 代表了这个时代的审美。例如最早的北魏时期佛像, 以麦积山最为典型, 即所谓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 瘦削清, 衣褶飘举, 脸上露出一种洞察宇宙人生奥秘的微笑, 一副超凡脱俗的出世之态。雕像具有宁静悠远, 神秘高深的审美空间情绪, 这是一种“灵性”的空间。唐代的佛像雕塑却呈现另一种风貌, 以龙门奉先寺雕塑为代表的唐代佛像, 丰腴圆润, 具有人情味和世俗味, 亲切动人, 又不失神佛的神圣感, 这种绚丽多姿的空间形态正式唐代内敛华贵气习的反映。中国古代佛教雕塑所呈现的空间是一种朦胧的灵性十足的空间, 是“静”中愈“动”的“活”的空间。

中国的环境艺术以中国园林为代表对场所的体验颇为重视。中国园林师法自然, 追求取径探幽, 柳暗花明的人间幻境, 强调以主观理想出发去发掘客观事物的意韵。由此形成中国园林雕塑与建筑摆放以写意为主, 注重自然讲求想象的艺术风格。雕塑造型自然随意, 所谓“求自然之理得, 得自然之趣”, 以达到主客观一体, 从有形的空间中去感受无形的空间, 达到物我两忘的意境。

庭院是中国古建筑的群体组合中心, 庭院被围合在四周房屋的中间, 围绕着庭院组织建筑空间, 一般都是执着于营构数重进深、曲折幽深、连绵无尽的效果, 因而建筑规模需要扩大时, 往往采取向纵向、横向或纵横向都扩展的方式, 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各种建筑组群。这样由庭院组成的建筑群体, 就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 必须一段段地逐步展开, 才能看到和了解到它的全貌。这正如北京故宫那样, 走进了天安门之后, 只能是从一个庭院走到另一个庭院, 从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 一院院、一步步的景色各不相同, 必须都走完了, 才能全部看完, 在观赏行进中逐步展现, 给人以强烈的感受。这种“庭深似海”的建筑组群, 井井有条, 整齐不紊, 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长期统一、团结和稳定的愿望, 这种民族精神在建筑上所表现的规整有序、和谐、安定和博大壮观, 是中国古建筑文化的一大传统和显著特色。

1.2 建筑的造型

建筑外观造型是建筑各要素的综合体现。建筑外观造型与使用功能、建筑结构形式、空间组合方式及其尺度的密切关系, 而建筑材质运用是造型手段, 光、色运用是型体的展示, 细部设计则是造型的重要环节, 只有这诸多因素的完美结合才烘托出外观造型的艺术美, 营造出美妙的场所氛围。中国古建筑中的屋顶和斗拱这两个部位非常鲜明的体现了造型艺术中独特的一面。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 包括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录皿顶等七种。其中最高级的是重檐庑殿顶和重檐歇山顶。所谓庑殿顶, 又称四阿顶, 即四面呈斜坡, 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 屋面稍有弧度。所谓歇山顶, 又称九脊顶, 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墙面, 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屋顶的实用价值在于, 由于屋顶中直线和曲线的巧妙结合, 形成飞檐翘角, 所以有利于采光和排泄雨水。屋顶的审美价值在于: (1)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 (主要是庑殿顶和歇山顶) 都是大屋顶, 而且有些是覆盖着多层重檐的大屋顶 (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就覆盖着三层重檐) , 以第一层檐次第向上, 层层缩小, 呈现出放射形。这样的屋顶显得厚重, 而且具有层次, 能够给人以体积大、力度强的崇高美感。 (2) 有些建筑物屋顶的垂脊, 用烧制有龙、凤、狮、虎等动物或人物形象的特制砖瓦装点, 能给人以生动、神奇的美感。 (3) 有些用鎏金 (我国早在战国中期就发明了鎏金技术) 装饰的屋顶, 显得辉煌夺目, 能够给人以富丽豪华的美感。 (4) 屋顶的飞檐犹如大鹏展翅在蓝天翱翔, 使建筑物静中呈动, 能够给人带来生气勃发的美感。中国古建筑的大屋顶之美, 不仅因为它“没有一处不是曲线的”, 轻巧活泼而又“如翚斯飞”, 更由于它对斗栱的运用和东方文化特色的完美装饰。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的中国古代建筑, 是靠木柱、木梁来承托房屋上部 (庞大的屋顶等) 的一切荷载, 因而形成了“墙倒屋不塌”的中国传统建筑的最主要的特征。

2 结语

在建筑空间组织设计中, 建筑以注重与环境的关系, 虚实结合, 以内敛的线条与大地相依, 横向铺陈的组织形象体现了与自然相适应的相协调的观念。而建筑外部造型是虚实相济, 轮廓柔和, 线条流畅。屋顶设计为反曲线和轻巧多变的翼角。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观念。在建筑设计中注重与周围环境山水树石之间形成和谐一致的关系。形成中国所特有的人与自然朴素的哲学美学观。群体建筑与单体建筑之间形成有序的空间组织美感。我们应该把起点放在传统与现代的时空坐标上, 建构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点, 其实探究传统与现代并不是为了区别新与旧、是与非, 我们珍视历史遗产是为了探索明天, 创造未来。

参考文献

[1]刘郭桢.苏州古典园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山西人民出版社.

[4]丁宁.环境艺术设计[M].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

浅析剧场建筑造型的个性与设计理念 篇7

1 剧场建筑个性与设计理念的出发点

1.1 从演出类型出发

根据剧场上演的主要剧种, 剧场一般可分为:歌舞剧场、话剧剧场、戏曲剧场和其他类型剧场 (音乐厅、木偶剧场、杂技或马戏场、书场以及曲艺场等) [1]。剧种的类型不同, 剧场的规模、内部的空间组合、色彩的运用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都会赋予剧场建筑不同的特征。例如, 国家话剧院[2]作为专为话剧演出而设计的国家级剧场, 为保证观众能清楚地看到演员的面部表情, 建筑内部多由小空间的剧场单位组成;剧院外部造型设计简约, 巨大的圆弧墙体托起类似中国传统屋顶的大坡面, 主入口处借鉴舞台台口的造型, 准确的表达设计理念与个性特质, 在这样的环境包围中演出传统话剧将是相对具有氛围的。

1.2 从传统文化出发

中国戏剧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 剧场自然也需要带有民族和传统的元素。从传统戏剧的表达而言, 现代剧场作为表演艺术的展示平台, 需要传达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文化特点;从建筑本体的造型而言, 在现代建筑风靡的今天, 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和表达也是建筑师进行创作的主要出发点。例如, 2007年落成的梅兰芳大剧院[3], 是我国第一个为京剧表演专门设计的剧场建筑。京剧是我国的国粹,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而设计者把建筑当作一个承载传统文化精髓的“容器”:外部采用玻璃幕墙结构, 从而体现容器“空”的状态;将观众厅背墙自然形成的曲面作为艺术内涵表达的载体, 并在其色彩上采用中国传统朱砂的颜色, 与传统镂空木雕和藻井图案共同作为容器的内容。视觉效果上虚与实的对比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有就是无, 无就是有”的思想。

1.3 从地域特色出发

“建筑学是地区的产物, 建筑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 并解释着地方文脉……现代建筑的地区化, 乡土建筑的现代化, 殊途同归, 推动世界和地区的进步与丰富多彩。”[4]剧场建筑有其独特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复杂性, 设计者通过合理的空间组合、结构选型、色彩和材料的运用, 准确捕捉当地人文与地域特色并将其用抽象的方法进行转换表达, 使剧场建筑更具地域文化代表性。

2 剧场建筑个性与设计理念的基本原则

2.1 形式与内容统一

剧场建筑由于其形象具有代表性, 建筑类型多样, 内部空间复杂, 文化表达多样, 形式与功能联系的更加紧密。不同剧种对舞台和观众厅的要求不同, 因此, 剧场建筑的外部造型必须由其内部空间作为支撑, 形式要与剧场内部各个功能用房协调统一, 使外部造型合理地反应内部空间。

2.2 建筑与环境共生

剧场建筑设计中要突出个性特质和表达设计理念, 并不是说建筑可以脱离周围的环境而孤立存在。剧场建筑作为城市或者地区的标志性建筑, 应该利用环境、结合环境、创造环境, 与环境和谐共生。例如, 悉尼歌剧院[5]在宽阔海面的衬托下, 其风帆状的屋顶灵活飘逸, 那一片海也因为歌剧院的存在而更具有魅力。

3 剧场建筑个性与设计理念的表达方法

3.1 几何元素的综合运用

点、线、面、体可帮助人们较为容易的描绘复杂的世界, 这些都被称为几何图形。平面几何图形有圆形、方形、多边形等, 立体几何图形有球体、立方体、圆柱体等。剧场建筑由于其需要大空间、大体量, 所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运用几何元素作为表达形式的一种方法的情况比较常见, 也更易形成剧场建筑造型的独特魅力, 突显其建筑个性。

3.2 自然形态的提取转化

将自然形态提取转化用于建筑造型和立意之中, 不仅外观直观简洁、易于联想, 能表达建筑本身的个性和设计理念, 而且能表现出当地城市的人文与文化特征。徐州音乐厅的设计就是通过对徐州市花--紫薇花形象的提取, 用抽象的建筑手法表现出花朵绽放时美丽的形态, 建筑整体犹如在水中盛开的花朵。建筑师采用这样的立意和造型, 一方面是从市花的特殊性出发, 希望这个公共文化建筑具有城市代表性与专属性;另一方面是从场地特征出发, 希望建筑展现出更贴近周围环境的外观特征。

3.3 适应性多功能

剧场应能适应所演出剧种的特点, 才能真正发挥演出的特色和效果。所以, 不同剧种应该有适应其特点的演出场所, 随着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与发展, 为满足演出的可能性, 设计理念出现重大改变。当代剧场中几乎都设有适应性的设施, 如活动台口就是一种最普遍的适应性设施, 可以适应不同规模场景的演出。升降乐池也是普遍的适应性设施, 它能够非常简单地适应多种演出方式的要求。充分反映了剧场的个性化。

4 结束语

由于剧场建筑既是建筑文化又是表演艺术文化的载体, 其个性和设计理念的表达内容更丰富。在创作过程中, 建筑师应全面了解周围环境和剧种类型, 准确把握建筑个性, 由理念回归到实际建设中。随着建筑技术、材料、结构的不断发展, 剧场建筑的造型创作元素会更加丰富, 但是只要从建筑的个性和设计理念出发, 遵循形式与内容统一、建筑与环境共生的原则, 就有可能创造出个性鲜明、理念丰富的剧场建筑造型。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剧场建筑形象地位突出, 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其造型的设计上, 鲜明的个性和设计理念表达可以充分体现城市的人文风貌和艺术特质。从演出类型、传统文化、地域特色三个方面分析了剧场建筑个性与设计理念的出发点, 探讨了其个性与设计理念的表达原则, 并认为几何元素的综合运用、自然形态的提取转化、建筑适应性多功能是体现剧场建筑个性与设计理念的主要表达方法。

关键词:剧场建筑,造型,个性,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刘振亚.现代剧场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14.

[2]中国国家话剧院.[2014-03-30].http://hjly.coal.com/albmn/detail-276522.shtml.

[3]梅兰芳大剧院.[2014-03-30].http://piaowu.baike.com/article-105296.htm1.

[4]吴良铺.时代建筑[J].北京宪章, 1999.

高层建筑造型艺术与结构概念设计 篇8

(一) 建筑结构的合理性是造型艺术创新的源泉

高层建筑中结构的合理性和造型艺术是有着一定联系, 只有做到了技术原则和艺术原则的双方面统一, 才能称得上是完美的建筑设计, 两大原则统一就表现为结构的合理性与建筑形体造型的艺术性的统一。因此, 两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建筑结构的技术得到发展与提高时, 建筑艺术上的表现手法也一定会创新。所以, 建筑结构的合理性是推动建筑造型艺术不断发展创新的源泉。

(二) 建筑结构的表现性与造型艺术的关系

有些高层建筑需要表现结构, 对这一状况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去看待:一方面, 在进行这类建筑结构的分析时, 要采取理性的方法和态度;另外, 要从美学角度对这类建筑结构进行理解, 并完成对形体选择。切忌把表现结构进行单独强调, 认为它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 这是一种单纯看重形式、而忽略功能的表现。

(三) 建筑结构的虚假性与造型艺术的关系

对虚假性判断不同往往取决于人们审美心理上的不同, 许多建筑物设计时, 都存在着虚假结构, 往往并不是我们表面上看起来应该起的作用, 只是单纯为了美化建筑所用的装饰品。对这些结构上的虚假性, 既不能否认它在高层建筑中存在的作用和意义, 也不能为了虚假而忽视建筑物中其他重要的方面。

二、高层建筑中造型艺术的设计手法

(一) 结构骨架对形体塑造的影响

在进行高层建筑的形体积聚时可以采用以下常见方法:第一, 拼联法。将不同模块进行拼接重组, 尽量保持风格统一。第二, 互相组合法。高层建筑一般拥有不同体块, 这些体块都存在着一定联系。设计人员可以将不同体块进行重新分离组合, 让它们既能相互弥补各自不足, 又能够在整体风格上形成对照, 改变传统高层建筑仅由一个体块构成的单调性, 增强高层建筑形体上的艺术性。第三, 统一风格。在进行高层建筑的形体造型设计时, 既要使用创新的视觉手法, 又不能破坏整体风格的统一性。因此需要使用交错手法, 在每个细节处理上都要保持与整个建筑形体上的统一, 不然一个小细节处理不当, 会让整个高层建筑的造型变味, 失去原本应有的特色。

(二) 塑造形体造型的艺术美感

进行高层建筑的造型形体设计时, 首先, 要确认建筑形体风格, 在此基础上进行局部的创意。然后, 可以利用切割法、凹凸法等专业手法对高层建筑的形体进行一系列的技术处理, 确保建筑在每个细节上的完美性。最后注意的是高层建筑造型形体的美感设计, 可以运用光的变化呈现出不同效果。如利用晴天时阳光和影子的关系来塑造美感, 利用夜晚霓虹灯的明亮和背影处的黑暗来营造对比效果, 运用特殊材料来打造外观色彩等不同方法, 让建筑更具自己风格, 易引起人们关注。

(三) 合理运用变形手法

在进行高层建筑的形体造型设计时, 可以用一些形态上的变形手法, 让建筑变的特别和富有创意。一般来说, 下面宽、上面窄的建筑形体由于重心比较低以及受力性能好等原因, 能够让高层建筑更加牢固, 受到外力冲击时不易侧移。

(四) 合理使用剥离手法

剥离已经成为如今高层建筑的设计中经常使用到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剥离手法的合理运用, 可以让整个建筑形体更具层次感, 让原本单调、统一的建筑形体变得更加富有变化和特点, 增加建筑厚度。

三、高层建筑中结构概念的设计手法

(一) 注重高层建筑结构中空间的流动性的设计

在如今的高层建筑空间设计当中, 设计人员往往为了增强建筑空间感, 利用空间界面不同和变化, 营造高层建筑流动、旋转、闪烁等不同视觉效果。这些动感变化的视觉效果对建筑快速吸引人群起到明显作用。许多现代建筑之所以能营造出这种空间流动效果, 多数依靠基础的高层建筑结构构造原理, 然后运用建筑结构中拥有的合理受力曲面或者曲线, 打造出高层建筑流动空间, 形成建筑流动、渐变等艺术效果。

进行高层建筑的空间流动性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 结构设计人员要与建筑人员进行积极沟通与合作, 对建筑材料塑造性高、强度好等优势进行合理的运用。其后的建设过程中, 要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性;在此基础上用建筑的不同空间界面, 建造出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时而开放、时而封闭的空间效果。

(二) 进行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保证建筑平面形状的简单性

在进行结构设计时, 既要考虑到建筑的防震抗震性, 使用比较稳定的建筑平面;又要考虑到建筑对风力的承受能力, 使用能够减小风对建筑影响的建筑平面。但是在进行实际设计时, 建筑的平、立面并不能实现完全平整和简单, 因此设计人员既要考虑建筑的防震抗震性, 也可以让建筑存在略微的复杂性。

2保持建筑平面结构的对称性

一旦建筑的平、立面不能进行均匀分布, 就无法有效起到防震抗震的作用, 所以进行结构设计时要注意保持对称性。但在实际建设时, 由于种种原因往往难以保持结构上绝对的对称。

3控制好建筑平面的高宽比例

平面的高宽比例和形式会影响空间上的结构比例, 所以高层建筑的平面宽度不能过小, 否则会使整个建筑的形体受到影响。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的平面结构设计时, 要把高宽比例严格控制在科学范围内。

(三) 合理设计高层建筑的空间

首先, 在进行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时, 可以让结构框架为开放空间服务, 合理运用好结构技术, 在原本的结构体系上, 建造出在不同部位的更多空间。第二, 对核心筒进行有差异的布置, 也可以让空间呈现多种形态。随着高层建筑受到广泛欢迎, 对于其结构概念的设计想法也变得更加富有创造力和多变性,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结构布置形式。最后, 可以把两个原本独立的高层建筑进行合理连接, 或者创造更多主体之外的空间, 让建筑更富空间感。

结语

随着生活条件改善, 对高层建筑设计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标准。高层建筑的设计中, 造型艺术和结构概念设计是两个不同方面, 却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高层建筑形体和结构设计时, 要让这两种同具美感的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 统一于整体的高层建筑设计中, 实现结构与造型艺术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建筑造型与位置 篇9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国际、国内大型商业建筑拔地而起。超市以其低廉的价格和名目繁多的商品, 吸引了大量的顾客。超市的数量不断激增, 在规模上呈现大型化, 档次上呈现高档化趋势。超市具有封闭式、面积大、体量大、店库合一的特点。超市的客流量是一个随季节、气候、货源、人们经济状况以及商家促销手段等多种因素变化的量。由于超市内人员高度密集, 货物集中, 一旦发生火灾事故, 燃烧速度快, 火灾温度高, 容易形成立体燃烧, 且人员疏散困难, 会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为此, 我们需要确定超市中需要的疏散人数随时间的分布情况, 以方便于对商业建筑进行防火设计及消防安全管理。

2 研究的方法

2.1 商业建筑人员设计密度的影响因素

(1) 工程所在城市规模以及在该城市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于处在大中型城市商业中心的工程, 人员密度最高, 一般为1人/m2~2人/m2;而对于中小型城市的相同位置一般为0.05人/m2~1人/m2。 (2) 工程的规模和功能。对于工程规模较大而且功能较齐全的商业建筑, 人员密度较高;而规模较小且功能较单一的商业建筑, 人员密度较低。 (3) 同一工程的不同楼层人员密度不同。底层人员密度最高;而底层以上的各楼层, 随楼层的增加, 人员密度逐层降低。 (4) 同一楼层的不同时间段人员密度不同。节假日和购物高峰时段, 人员密度最高;而非节假日和非购物高峰时段, 人员密度较低。

2.2 调查对象的选定

不同地区的超市客流量随气候、商业布局、超市所处地域、顾客经济状况等因素的不同有很大不同, 其疏散人数随时间分布规律特点也会有所不同。

本次调查研究选择了位于广东省兴宁市市区的太平洋超市, 该超市紧邻文化公园, 东临兴田一路、北临官汕二路, 周围有兴宁一中、实验学校、902车站、东岳宫车站、明珠商贸城、爱兴街小区等单位及住宅集中区域, 人文气息浓厚, 交通便利。建筑层数为三层, 高度为14.7m, 建筑东西方向长为80m, 南北方向长为37m, 占地面积为2960m2, 总建筑面积为8880m2, 其中出租区面积为370m2 (用作肯德基餐厅) , 仓库面积为860m2, 办公区面积为350m2, 卖场营业面积为7300m2。

2.3 调查时间的选择

一般在节假日超市的客流量相对于平时要多, 本文讨论的是在非节假日的客流量。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至于节假日, 应该另做分析, 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在对超市的调查时间选取在正常日从早上超市开始营业至晚上关门时止。期间每个小时作为一个记时单位, 人流密度的单位为:人/小时。

另外, 应当说明的是, 由于调研的工作量很大, 完整的调查一整天各个时段的疏散人数的分布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 各个时间段的人员调查统计是在不同的日子调查不同时间段的疏散人数后汇总的。调查的时间从2009年12月14日至12月18日。虽然, 调查所得的数据存在误差, 但也说明了一定的规律。

2.4 调查的方法

作为商业机密, 我们无法直接获得客流量的数据, 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调研与实地统计得到客流量的基础数据。我们可以采用在客人必须经过的超市入口处定时测计人数的方法, 统计流出和流入的人数[1]。

可以根据以下方法, 通过逐时客流量计算出人员密度。

依据实际统计数据得到超市入、出流人数, 同一时间段出流与入流人数不等, 其差值正是滞留至下一时间段的人数[2]。建立数学模型如下。

设每天超市营业n小时, 超市面积为Sm2, 开始营业后第i个小时内入流人数记为ai, 出流人数记为bi, 则第i个小时的同时在场人数应该等于前一时刻滞留在室内的人数加上该时流入、出流人数之差, 也即, 因此超市, 第i个小时内的人员密度为 (i=1, 2, …, n) 。

3 调查的结果

3.1 调查的统计结果

(1) 人员密度与时间关系。

表中的滞留、人数为时间点时超市的人数。

调查的统计结果如表1。

(2) 人员密度与位置关系。

调查中我们还发现, 卖场中不同区域人流分布并不均匀, 收银台前人流最密集, 日用品、熟食区人流相对较多, 而家电区、体育用品区人流相对较少。

3.2 调查的统计结果分析

超市的客流量特点与商场有所不同, 走出超市的顾客基本上都拎有购物袋, 说明他们到超市主要是要购物, 而非“闲逛”, 这一点与百货商场不同;超市的客流量呈三峰分布, 这是因为超市营业到深夜, 而人们也习惯于在中饭前、下午和晚餐后到超市购物。

从统计得到的调查数据, 我们可以预测, 在三个时间段内商场内人数分别作为一个整体, 那么可以推测出实际的分布曲线应该与正态分布的曲线拟合[3]。

如图1所示。

而超市中不同区域人员密度分布并不均匀, 表明商业建筑中的人员密度是受商品布局等因素影响的。

4 结语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区的气候迥异、人们的经济条件、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又存在很多差异, 客流量特点与人员密度也会不同, 因此, 应对不同地区大型超市的客流量应进行相应的调查研究。

本文只是针对普通日的疏散人数随时间的分布规律。但是, 每年我国的节假日多达一百多天, 而且, 节假日更为超市进行促销、顾客进行购物的的重要时间, 其防火安全设计尤为显得重要。由于时间与经历的限制, 本人只能对普通日进行调查。可以肯定的是, 节假日的调查统计方法应该与普通日相似, 对于同一个超市, 只是在疏散人数的总数与单位面积上人员密度有所差异。

商业建筑中的人员密度是受使用时间和位置等因素所影响的。商业建筑的安全性与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应从性能化建筑防火设计要求出发, 对国内现有商场及火灾案例进行调查研究, 以建立大型商业建筑防火设计的性能化指标体系, 进一步优化商业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和日常消防监督检查工作, 不断提高商业建筑抗御火灾事故的整体能力。

摘要:商业建筑的人员密度分布规律是确定建筑进行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的重要依据。调查统计了某大型超市客流量, 得到了工作日全天人员密度的逐时变化情况, 超市疏散人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应为三峰分布。文中提出了大型超市人员密度的计算方法, 并给出了大型超市客流量及人员密度分布规律。我们得以借此对商业建筑人员密度与使用时间、位置的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商业建筑,疏散人数,人员密度,时间分布规律

参考文献

[1]蔡龙俊, 蔡志红, 冯哲隽.大型超市的暖通空调设计[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01, 6.

[2]闫金花.城市商业建筑防火疏散设计的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 2004, 4.

上一篇:城市历史地段下一篇:和谐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