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比较

2024-06-07

指标比较(精选十篇)

指标比较 篇1

一、传统收益衡量指标

1. 净利润、每股收益。

净利润、每股收益是反映企业在一段时间产生的经营成果的流量指标, 因为它们可以从财务报告中直接取得, 且容易理解, 所以一直是评价业绩的重要指标, 至今仍为大多数企业采用。但利润指标的缺点也同样早为人们发现, 利润仅仅是个绝对值指标, 无法在不同规模的企业间进行对比, 而且没有考虑投入资本的多少, 容易导致管理人员不顾投资成本盲目扩大短期利润。

2. 投资回报率 (ROI) 。

即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投资回报率综合了有形资本投入, 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效率。它是相对率指标, 可以对不同规模的企业业绩进行比较。另外, 投资回报率可以通过杜邦分析法分解为三个指标: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从而使其与企业销售、成本控制、资本结构、资本运营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建立直接联系, 以寻找影响业绩的具体原因。该指标的缺点是:第一, 只关注回报, 没有考虑风险。相等回报不同风险的项目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是不同的, 显然风险低的项目更有利于企业;第二, 忽略权益成本, 视权益投资为免费投资, 虚增了利润;第三, 导致企业经营者放弃高于资本成本但低于目前企业投资回报率的机会, 直接损坏企业的整体利益;第四, 只代表投资效率, 而不是财富增长。假设资本成本为10%, 投资1000万元回报率为20%的项目将比投资1万元回报率为50%项目为企业带来更大的财富。

3. 剩余收益 (RI) 。

即净利润减去资产与资本成本的乘积。剩余收益的运用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它克服了使用投资回报率指标衡量业绩带来的次优化问题, 引导经营者采用高于资本成本的决策。同时, 剩余收益还考虑了企业全部的资本成本, 包括权益成本的补偿。不同部门、行业的风险不同, 资本成本不同, 剩余收益指标允许企业按风险程度调整资本成本, 风险高的企业资本成本更高, 即使取得与风险较低的其他企业相同的利润, 剩余收益也比较低。但剩余收益是绝对值指标, 不便于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进行比较且资本成本的确定较困难。

传统收益衡量指标比较容易在企业整体及部门层面上应用, 适用范围广。但它们都建立在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基础上, 受会计政策影响很大, 所以容易被人操纵, 以致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业绩。另外, 它们都是历史数据, 只能对过去的业绩进行评价, 无法对未来价值创造能力评估, 可能导致经营者片面追求短期效益, 损害长期利益, 比如:减少研发费用, 忽视人才培养等。

二、经济增加值 (EVA)

经济增加值即以调整后的税后净利润减去投入资本与加权资本成本的乘积, 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思滕思特咨询公司 (Stern&Steward Co) 提出的。EVA产生的背景是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和资本管制的解冻, 资本具有更高的流动性, 流向能被高效率使用的地方, 所以为股东创造价值或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企业的目标。该指标考虑了资本供给者——股东的回报要求, 将股东的机会成本作为权益成本纳入企业经营成果中。目前EVA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西方企业中。EVA的公式类似于传统收益衡量指标中的剩余收益, 但在指标内涵上两者却有着较大的差异, 表现为:第一, EVA对基于会计准则的会计利润进行了调整, 从而消除了会计谨慎性原则和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影响, 更准确地反映出经济收益。第二, EVA应用现代金融学的原则和方法:资本定价模型等, 更准确地评估资本成本。第三, EVA不仅用于绩效评估, 而且还完善了与EVA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 实现了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的科学结合。当然EVA也有它的缺点, 表现为:第一, 没有摆脱会计指标滞后性的特点, 不具有前瞻性。第二, 调整复杂, 思滕思特咨询公司提供了多达164个调整项目, 经常涉及的调整项目也有10多项。第三, 资本成本仍然难以确定。第四, 是绝对值指标, 不同企业间缺乏可比性。第五, 无法在部门或更低层次进行业绩评价。

三、以市场为基础的衡量指标

主要包括市场附加值 (市场价值减资本投入) 、市盈率、股票价格、全部股东回报率、超额回报等指标。以市场为基础的衡量指标综合考虑了未来增长的市场预期, 通常易于计算。但指标的适用范围仅限于上市公司, 且不能在部门层面上应用;更重要的缺陷是公司业绩并不是决定股票市场价格的惟一因素, 像安然公司这样市场价格较高的大公司顷刻间倒闭的事实也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在市场效率较低新兴资本市场上更是如此, 过度的投机行为, 信息严重失真及市场的管制都将导致市场价格严重地偏离真实价值。

四、现金流量衡量指标

主要包括现金附加值 (CVA) 、自由现金流量、现金回报率、经营现金流量等指标。现金指标在企业价值评估中占有重要位置, 企业价值就等于现有资产和未来现金流的现值。现金指标能够消除权责发生制的影响, 摆脱会计准则的影响和约束, 适用于企业整体和部门业绩评价, 它的优势是很明显的。但企业的价值不仅取决于现有资产的价值, 而且取决于未来预期获得的现金流, 现金指标仅仅代表历史现金流, 并不能由历史现金流的大小推断未来现金流, 比如, 大量的投入科研费用, 将导致现在的现金流减少, 但并不代表未来现金流降低。现金指标混淆了历史业绩衡量和未来价值的评估。

五、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结合

上面探讨的都是财务指标, 我们知道财务指标是事后指标, 只能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最终结果进行总体评价, 无法了解驱动绩效的深层原因并及时对管理活动进行反馈, 也无法预测未来业绩。财务指标以会计数据为基础, 着重对有形资产进行反映, 对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无法确认和计量, 而无形资产恰恰是企业未来参与竞争的核心能力。财务指标的种种缺陷导致非财务指标的引入。非财务指标, 比如:顾客满意度、市场份额、组织的学习能力、研发能力等, 反映的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 通常并不一定体现在当期的财务成果中, 但它们对于企业的未来的业绩和竞争力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在高速成长的行业及实行差异化战略的企业中表现更突出, 所以非财务指标具有前瞻性, 驱动着企业的未来价值创造能力。

1992年卡普兰和诺顿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平衡记分卡的概念, 试图在各个方面识别驱动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因素。平衡记分卡从顾客、内部运作、学习与成长、财务四个角度来衡量企业的业绩。其优点是将企业战略用简单、独特的语言表达出来, 使战略与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匹配, 各层对战略达成共识, 从而使高层可以依靠平衡记分卡监控、指导企业运作。融入非财务指标的业绩评价体系更容易在部门甚至更低级的层次运用, 并在更短的期间 (每月、每季) 内进行评价、报告。另外, 平衡记分卡把反映过去努力结果的指标同驱动未来表现的指标统一起来, 实现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统一。其缺点首先是平衡记分卡通常涉及二十多个指标, 却没有一个整体的目标。要求多个指标最大化容易导致企业失去明确的目标, 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在众多的目标中进行权衡或设置各指标的权重非常重要, 但在实践中却很难平衡, 主观随意性大。指标过多也容易造成指标间的冲突、混淆、缺乏重点, 即使公司财务状况不佳, 经理人员也能找到理由辩护。再者, 非财务指标的选择比较困难。每个企业的关键指标不同, 各企业应选择合适的指标, 但驱动未来价值创造的要素通常是“看不见, 摸不着”, 难以确定。经理人员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能带来更多个人利益的指标上, 而忽视那些难以达到的指标。

综上所述, 没有哪个单独的指标能对各类企业及企业的各部门做出完美的评价, 不同的指标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各类指标也未必是互斥的, 比如, EVA和平衡记分卡就可以同时被采用, 在企业的高层应用EVA, 部门及更低的层次应用平衡记分卡。每个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规模、性质、战略、指标经济性等多方面因素选择恰当的评价指标, 实现业绩评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进张百祥:西方企业业绩评价方法评析[J].财会月刊, 2004.10

[2]张悦王艳: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浅析[J].财会月刊, 2004.4

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计算方法比较 篇2

对从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性质、含义及计算选择,笔者谈点看法:

一、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性质比较

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报告期净利润÷期末净资产 (1)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报告期净利润÷平均净资产 (2)

在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1)中,分子是时期数列,分母是时点数列。很显然分子分母是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比较得出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应该是个强度指标,用来反映现象的强度,说明期末单位净资产对经营净利润的分享。

在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2)中,分子净利润是由分母净资产提供,净资产的增加或减少将引起净利润的增加或减少。根据平均指标的特征可以判断通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2)中计算出的结果是个平均指标,说明单位净资产创造净利润的一般水平。

二、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含义比较

由于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性质不同,其含义也有所不同。

在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1)中计算出的指标含义是强调年末状况,是一个静态指标,说明期末单位净资产对经营净利润的分享,能够很好的说明未来股票价值的状况,所以当公司发行股票或进行股票交易时对股票的价格确定至关重要,

另外全面摊薄计算出的净资产收益率是影响公司价值指标的一个重要因素,常常用来分析每股收益指标。

在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2)中计算出的指标含义是强调经营期间净资产赚取利润的结果,是一个动态的指标,说明经营者在经营期间利用单位净资产为公司新创造利润的多少。它是一个说明公司利用单位净资产创造利润能力的大小的一个平均指标,该指标有助于公司相关利益人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作出正确判断。

三、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计算选择

由于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是一个综合性?强的指标。

从经营者使用会计信息的角度看,应使用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2)中计算出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该指标反应了过去一年的综合管理水平,对于经营者总结过去,制定经营决策意义重大。因此,企业在利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分析企业财务情况时应该采用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另外在对经营者业绩评价是也可以采用。

从企业外部的相关利益人股东看,应使用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1)中计算出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只是基于股份制企业的特殊性:在增加股份时新股东要超面值缴入资本并获得同股同权的地位,期末的股东对本年利润拥有同等权利。正因为如此,在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规定了采用全面摊薄法计算净资产收益率。全面摊薄法计算出的净资产收益率更适用于股东对于公司股票交易价格的判断,所以对于向股东披露的会计信息,应采用该方法计算出的指标。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财务指标比较研究 篇3

关键词:财务分析;财务指标;商业银行;比较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0.0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0-18-03

一、引言

一国经济的繁荣和强大必将带动该国金融业的兴起和腾飞,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主体, 是特殊的企业。商业银行作为社会金融体系的核心,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本文将从财务指标角度对我国的商业银行进行评价,以期找出评价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指标体系。

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度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评价结果前5名是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以及中国银行;2009年度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排名前五位是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而在我国的上市银行中,招商银行连续两年被《亚洲银行家》评为“中国最佳零售银行”及“中国最佳股份制零售银行”,被《亚洲货币》评为“中国本土最佳现金管理银行”称号,是国内惟一获评最佳的商业银行,获得了大量机构投资者的重点关注。但是在综合考虑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主要财务指标以及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发展空间等因素之后,到底哪一家的发展态势更好呢?

二、几大商业银行的财务指标分析与比较

(一)银行的选择

目前,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数量繁多,本文只选取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中信银行10家在各种类型的商业银行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银行进行分析比较。

(二)具体财务指标的分析与比较

1、最基本经营原则——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

商业银行经营分析的财务指标纷繁庞杂,在复杂的财务指标体系中挑选出一套切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准确、合理、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的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准则,也是具体指标选择的基本依据。

(1)盈利性。在考虑银行的盈利能力方面本文主要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以及非利息收入比率3个指标,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招行的净利润增长率是较好的,其非利息收入是同行业中最高的,这样的数据很符合招行中国最佳零售银行的称号,同时也说明招行的竞争策略取得的成绩,这也是招行与同业的竞争优势所在。

(2)安全性。资本充足程度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关键因素。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规定资本充足率的最低限制值为8%,其中核心资本不得低于4%。选择这一指标是因为核心资本是银行资本中最重要的部分,对各国银行来说是唯一相同的部分,具有资本价值相对稳定,其数据可以在其公开账目中查找等特点。

不良贷款率是评价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比率高,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大;低则说明金融机构收回贷款的风险小。银行不良贷款,是中国金融业最大的风险所在。国际通行标准认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警戒线为10%。

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工行的资本充足率高于招行,但从其发展的时间及我国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支持来看,这也是不足为奇的。而从数据的相差不多来看,更可以说明招行的发展速度之快,且招行的不良贷款率明显低于工行,说明招行在寻求一条稳步发展的道路,安全性较高。

(3)流动性。流动性比率指标是在侧重资产管理方针下,商业银行衡量流动性风险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比例越高,表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越小,但同时也意味着其盈利能力在降低。良好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提高降低经营风险防范的保证,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不得低于25%。

存贷款比率指标是用各项贷款余额与各项存款余额之比来计算的,用以反映商业银行保持的能力。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规定存贷款比率不得超过75%。

从银行的流动性来看,招行依旧位于前三甲,这与招行的经营策略密切相关。

2、市价比率分析

(1)市盈率

(2)市净率

(3)市盈率增长比率

3、理财能力分析比较

4、商业银行综合成长性分析

相关资料显示:研究所得构建以下的商业银行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总资产收益率(X1)、净资产收益率(X2)、净利息收益率(X3)、成本收入比(X4)、不良贷款率(X5)、拨备覆盖率(X6)、贷款总额准备金率(X7)、核心资本充足率(X8)、资本充足率(X9)、总权益对总资产比率(X10)、总资产增长率(X11)、净资产增长率(X12)、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13)、每股收益增长率(X14)、资产流动性比例(X15) 、拆入资金比(X16)、拆出资金比(X17)。该指标体系共1 7 个指标,只要考察商业银行以下几个方面:盈利能力、资产质量、资本充足性、成长能力、资产流动性,以上5个方面的指标完全可以反映商业银行的成长性状况。根据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成长性的分级排名如表8所示。

由上述表8、表9、表10可以看出,招商银行的发展潜力一直位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前列,且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招商银行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且发展态势良好。

三、总结

如前所述,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是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中实力较强、排名最靠前的两家,但从上述数据来看,这两家银行缺乏发展潜力,落后于其他的商业银行。相关数据显示,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以及招商银行的发展潜力较大。且在综合考虑以上10家银行的发展历程、发展速度、总资产,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市价比率等财务指标,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等因素之后,可以看出,我国最好的商业银行为招商银行。

同时,有关资料显示,2010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工商银行位列87位,中国建设银行位列116位,中国招商银行位居121位。这更是对招商银行为我国最好的商业银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招商银行可以超过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财务实力,更加坚定其作为中国基于财务指标的最好的商业银行的位置。其人性化的服务,会为其赢得更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1] 胡观林.基于财务分析的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探索——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例[J].浙江金融,2009,(02).

[2] 董岩.如何利用经济增加值评价商业银行绩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11) .

[3] 郑明川、金漫.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四川会计,2002,(06).

[4] 周波.我国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现状与对策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8,(01).

[5] 徐建斌.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性目标的内涵及其实现机制[J].金融论坛,2001,(03).

[6] 徐为人.国有商业银行财务指标贫困化增长的成因分析[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院报,2001,(01).

[7] 戎志温、李德海、减玉青.实行定量分析 正确评价商业银行经营业绩[J].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1999,(01).

[8] 傅胜华.我国商业银行主要财务指标比较[J].上海金融,1999,(09).

[9] 王明华、黄治峰.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简介[J].财会通讯,1996,(09).

[10] 陈成富、梅宙本.综合评价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情况的四类指标[J].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11] 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指标选择[J].湘潭金融,1996-4:16-18.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比较研究 篇4

指标按不同的标志可分为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等。当前最为流行的评价指标分类是将其分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

(一) 财务指标。

企业财务评价指标, 就是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 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数量反映, 是总结和考核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经济指标。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在反映财务管理目标、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国内外关于财务业绩指标的研究很多, 国家财政部 (1999) 在《企业财务通则》中为企业规定的三种财务指标为:偿债能力指标, 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运营能力指标, 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盈利能力指标, 包括资本金利润率、销售利税率 (营业收入利税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平衡计分卡中典型的财务指标有:营业收入增长率、资本报酬率、现金流量和经济增加值等。

财务指标按照公认会计原则计算, 便于理解和比较, 指标数据易于获得, 便于操作, 据以计算财务指标的数据通常是以货币方式表现的, 因而便于定量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但是, 财务指标具有强烈的短期性, 容易受到会计政策的影响, 不同的会计政策会使财务指标发生较大的变化。财务指标只反映过去业务的结果, 无法反映产生结果的动因, 也不能反映当前进行的价值创造活动。

(二) 非财务指标。

随着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转化, 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也相继出现, 传统的财务信息系统已不能满足企业在新形势下的信息需求。为了使企业管理层关注那些使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做出有利于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决策, 在传统的财务信息系统中引入非财务数据势在必行。

非财务指标的外延相当广泛, 大致可分为客户、员工、市场、内部业务流程、创新、社会责任等几个方面。具体说来, 主要有: (1) 市场营销评价指标, 主要有市场占有率、市场覆盖率、市场增长率、市场收益率、企业的市场规模和市场发展潜力、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额、价格竞争力等; (2) 客户满意指标, 主要包括产品交货及时率、客户保持率、客户流失率、客户获得率、客户忠诚度等; (3) 员工满意指标, 主要是指员工对生理 (如工资、福利、工作条件) 、安全 (如失业保险、意外事故、医疗保障) 、尊重 (如晋升机会、奖励) 、社会交往 (如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 、自我实现 (如发挥个人特长、满足感、成就感) 五个方面的满意; (4) 技术创新评价指标, 主要有研究开发费用率、新产品研究开发费用率、新产品贡献率、研究开发费用增长率、工艺改造能力等; (5) 业务流程指标, 主要有生产能力利用率、机器完好率、设备利用率、完全生产率、产品退货率、产品返修率、产品维修期限、成本降低率等; (6) 社会生态环保类评价指标, 主要包括减少能源消耗类指标、控制污染类指标、环境改善投入类指标。

非财务指标与公司的长期战略有着更密切的联系, 可以成为更好地衡量未来财务业绩的指标, 更少地受到外来“干扰”。但是, 非财务指标的改进难以用货币来衡量, 使非财务指标的改进和利润之间的相关性较难把握, 并且管理人员在非财务因素方面的努力很难立刻显示出成果来, 因而不易贯彻实施。

二、不同行业间的指标比较

不同的行业, 由于业务特点不同, 评价指标选择的侧重点也不同。关于各行业指标体系的文献资料较多, 本文对具有代表性、较全面的指标归纳如下:

交通行业运营效果指标体系主要由财务指标 (包括运营总收入、运营总成本、平均运价率、运营利润、利润总额、单位成本等) 、劳工工资指标 (包括职工总数、平均工资、全员出勤率、全员劳动生产率) 、技术与消耗指标 (包括完好车率、车辆平均报废时间、车辆大修平均间隔里程、大修车数、车辆大修平均停厂车日、发动机大修平均间隔里程、轮胎平均报废里程、车辆平均故障时间等) 、安全指标 (包括行车责任事故次数、行车责任事故伤亡人数、行车责任死亡事故频率、平均行车事故费用、职工工伤事故死亡率) 、社会与服务指标 (包括环境影响、能源利用效率、企业上缴税金、正点率、车厢服务合格率、车厢整洁合格率) 、运营指标 (包括乘客密度、运送速度、车日行程、里程利用率、工作车率、总行驶里程、运营里程、载客里程、运营线路条数、客位数、标准运营车数、客运周转量、客运量等) 六个层次构成。

航天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 (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本保值率、民品销售收入增长率、民品投资回报率) 、修正指标 (包括主营业务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人均创数、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技术投入比率) 、定性指标 (包括人才队伍建设、科研生产管理、质量安全保密、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财务管理、民品经营管理、企业文化建设) 三个层次构成。

航运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由财务目标 (包括偿债能力、资金运营能力、获利能力) 、市场和客户 (包括新兴市场货物运输率、客户留失率、目标客户运输率、客户满意度) 、内部营运 (包括营运数量、营运质量、营运效益、货运安全) 、学习与成长 (包括研究开发费用率、职员的知识水平、职员生产效率) 四个层次构成。

制造业评价指标体系由财务状况 (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增长能力) 、核心业务 (包括市场表现、业务创新) 、生产运作 (包括产品生产、技术创新) 、人力资源 (包括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源开发成本率、人事变动率) 、社会责任 (包括社会贡献率、社会公益贡献、可再生资源利用率) 五个层次构成。

三、研究结论

(一) 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

已经成为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发展的趋势。财务指标是通过会计信息系统表现的表象、结果和有形资产的积累;非财务指标则是通过经营管理系统获得的内因、过程和无形资产的积累, 对企业整体的盛衰成败关系极大, 是本质的东西。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共同评价企业绩效, 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 普遍认为将非财务指标纳入评价体系, 可以弥补财务指标的缺陷和不足, 从而使绩效评价更加科学合理, 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二) 不同行业, 由于业务特点不同, 评价指标选择的侧重点也不同。

由于企业业绩评价主体的多样性, 各自关注的利益着眼点的不同, 因而我们不可能设计出一套适用于所有评价主体和评价目标的评价指标。任何业绩评价指标体系都不是万能的, 都要有其适用范围和条件, 企业只有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指标体系, 才能充分发挥经营业绩评价的作用。

(三) 评价客体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不同,

会影响评价主体的评价目标, 进而影响评价指标的确定。通常需要考虑的内外部因素主要有: (1) 社会经济发展。工业时代, 竞争集中于如何将新科技尽快地应用到实物资产上创造效益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财务资产和负债, 因此财务指标足以评价企业利用资源创造价值的效率和效果。而在信息时代, 竞争的焦点转移到了对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上, 相应地企业需要更加平衡地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来进行业绩评价; (2) 竞争状况。比如, 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 由于其他厂商难以进入其市场领域, 竞争压力较小, 所以其主要精力可能放在收入和利润等财务方面, 以简化评价, 节约成本。而随着竞争的加剧, 企业将越来越注意自身竞争优势的开发, 因而业绩评价也必然出于战略要求而相应扩展到任何有助于激励经营者提高竞争力的方面; (3) 发展阶段。按照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发展可分为创业、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特点不同, 评价指标的选择也应该有所区别。

参考文献

[1]王化成, 孙薇, 刘俊勇, 企业业绩评价[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崔毅, 邵希娟, 现代财务管理[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3]南剑飞, 赵丽丽, 张成义,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J], 商业研究.

[4]王军利等, 城市公共交通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2.

[5]供菲菲, 丁建飞, 石勇, 航运企业绩效综合评价[J], 水运管理, 2005.

[6]许斌, 航天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 2006.

指标比较 篇5

摘要:对第28、29届中国男篮与交战队全部比赛的技术统计,并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横向上中国队与对手在进攻上存在差距,尤其是组织后卫能力与世界强队相比存在差距,限制了中国队整体竞技水平的提高。纵向上有所进步,整体水平升高。

关键词:第28、29届奥运会;中国队;交战队;技术指标

前言:

2004年第28届奥运会男子篮球赛,中国队以2胜5负的成绩排在第8位,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中国男篮以2胜4负的成绩在时隔4年后,再次位居奥运会八强。四年前的雅典,中国男篮在几乎一塌糊涂的小组赛之旅中,最后一战好似从梦中惊醒,击败塞黑队闯进前八。四年后的北京,中国男篮的队员们在几场战役中顽强拼搏,首场虽负美国,但气势不凡,取得与美交战史上输分最低纪录,次场更是险将世界冠军西班牙队掀下马,第4场更以顽强意志险胜德国队取得这一决定性场次胜利。综观两届奥运会,中国男篮虽然在名次上仍然是第八名,但是中国队表现出来的良好精神面貌、坚强的斗志和提高的技战术配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使我们对中国男篮的发展充满了期待。本文对第28、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比赛的技术指标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分析中国男篮的攻防技术实力,找出中外男篮的差距与存在的问题,为中国男篮的训练、竞赛及发展提供一点参考意见。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第28、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及其交战对手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CNKI上,查阅了与篮球相关的论文,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支撑。

1.2.2 录像观察法

通过对中国队28、29届奥运会的比赛进行录像观察,发现和找出中国队在比赛中存在的问题。

1.2.3 数据统计法

通过对中国28、29届奥运会比赛的数据进行处理,利用excel表格来求平均值的方法进行比较。

1.2.4 对比分析法

采用差值对中国队在两届奥运会比赛中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分析

2.1进攻能力的对比分析

进攻能力包括以下指标:得分能力、进攻篮板、助攻和失误。下面将从中国对与对手的横向比较和与自身的纵向比较分析中国队的各项进攻技术指标。

2.1.1 横向比较分析

从表1中看出,第28届奥运会中中国队与对手在得分、中投次数、中投率、三分投次数、罚球次数、助攻、失误七个方面的差距较大,其他方面没有存没有较大差距。在得分方面,中国队与对手相差16.3分,在中投次数方面,中国队比对手少投3.15次,中投率比对手低15.1%,三分投次数场均比对手低5次,罚球次数比对手低3.57次,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国队在激烈对抗下摆脱对手的能力较差,得分欲望不强,说明中国队应加强后卫队员突破上篮、分球、急停跳投得分的能力。在失误方面,每场要比对手多6.14次,说明中国队在强对抗条件下技术还有待于提高,同时也反映出中国队配合不默契、传球、运球技术基本功不扎实,后卫队员尤为明显,说明中国队队员在对手干扰时,护球能力差,持球不牢,攻防转换慢,传球时机和位置选择欠佳以及对抗中快速移动接球能力较差,并且也容易给对手创造更多的得分机会,从而影响我队队员的精神状态。

第29届奥运会中中国队与对手在得分、中投次数方面与对手有较大差距,得分场均低对手10分。中投次数场均比对手低9.68次。而在三分球投次数、助攻方面虽然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不大。三分投次数场均低于对手1.16次。助攻场均低于对手1.5次。其他方面均高于对手。

两届奥运会中我国男篮在中投得分、中投次数两个方面均与对手有较大差距。在中投方面,中国队依然没有解决好进攻的问题,得分能力太差,而一场球赛得分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说明中国队整体队员得分欲望不强,在得分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28届奥运会到29届奥运会,中国队在得分、三分球投次数、助攻、进攻篮板、四个方面与对手的差距都在明显缩小,说明中国队在这几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而在中投命中率从28届低于对手15.1到29届高于对手10.36,说明中国队只需要增加中投次数,就可以在比分上有所提高了。

失误方面与对手的差距,说明中国队队员在对手干扰时,护球能力差,持球不牢,攻防转换慢,传球时机和位置选择欠佳以及对抗中快速移动接球能力较差,并且也容易给对手创造更多的得分机会,从而影响我队队员的精神状态。

2.1.2 纵向比较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队总得分较上届好,场均增加了7.43分。本届奥运会中中国队的中投次数和中投命中率都高于28届奥运会,说明中国队的整体能力是在提高。在三分投次数上上有所增加,但命中率却降低了1.4个百分点,说明中国队在面对强大对手时难以顺利完成投篮。进一步分析反映出中国男篮攻守转换节奏比较慢,快速行进间准确完成技术能力较差,特别是后卫与欧美的差距较大,导致中国男篮整体的攻击力下降。罚球次数没有多大差距,命中率却高于上届奥运会10.65个百分点,说明中国队队员个人能力有所加强。篮板球是球队的生命线,控制篮板球的队往往可以控制整个比赛的结果。拼抢篮板球,特别是进攻篮板球尤为重要,获得进攻篮板球不仅可以增加球队的进攻次数,也可以提高球队二次进攻的首要条件,同时可缓解外线运动员投篮不中的心理压力,因而进攻篮板球影响着整个球队的进攻节奏。从进攻篮板球来看,中国队有所进步,比上届奥运会场均增加了2.77次。

助攻指传出的球时机对、落点好,使同伴接球后不需要做任何动作便直接得分。助攻是衡量一个球队整体进攻能力的重要方面之一,助攻技术是建立在熟练的控制、支配球能力和变幻莫测的传球技术以及默契配合的基础上的,它与运动员比赛的意识以及对场上的各种复杂情况准确、快速、分析与判断密切相关。助攻的多少反映了队员个人控制球、传接球的能力,配合意识和技术素质以及相互配合的默契程度和协作能力。较高的助攻能力是提高进攻质量的有力保证。本次奥运会交上次中国队的助攻多了2.81次,说明中国队整体配合意识加强。

篮球比赛中每个队都在想方设法使对手制造失误,而使本方获得较多的球权,增加进攻得分机会,通过失误对比可反映球队进攻的质量。在失误方面中国队比上届奥运会少了5.37次,这对于中国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是是后卫队员的失误,一直限制着中国队的进攻。

2.2 防守能力的对比分析

防守能力包括以下指标:防守篮板、抢断、犯规、盖帽。下面将从中国对与对手的横向比较和与自身的纵向比较分析中国队的各项防守技术指标。

2.2.1 横向比较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第28届奥运会中中国队在抢防守篮板球方面场均低于对手2.28次;抢断方面场均低于对手5.14次;在犯规方面与对手的差距不是很大,场均低于对手0.29次;在盖帽方面,中国队场均低于对手2次。

第29届奥运会中中国队与对手在防守篮板上与对手差距不大,场均低于对手0.4次。在抢断方面的差距是1.83次。在犯规方面场均低于对手4.5次。盖帽场均高于对手0.5次。

从两届奥运会中可以看出,中国队的防守能力整体上有所提高,在抢断方面与对手的差距缩小了很多,但在犯规方面与对手的差距却在加大,说明中国队不能很好的把握好出手的时机,在面对防守方式的转变时,我们的队员不能以一变应万变,失误频频,队员在应变能力上欠缺,也反映出队员的战术素养也不高。在盖帽方面,中国队由28届奥运会低于对手2次到29届奥运会高于对手0.5次,说明中国队的高大中锋队员的作用有所加强,但防守篮板仍然低于对手,说明中国队员缺少冲抢意识。

2.2.2 纵向比较分析

抢断球次数多少是防守攻击性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抢断是建立在良好的攻守意识、战术和技术之上的,攻击性较强的技术动作,是篮球意识、反应、技术、战术和身体素质的综合体现。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队在本届奥运会的抢断高于上届6.5次,犯规减少了3次,盖帽也高于上届奥运会1.5次,从防守能力的指标来看中国队的防守能力整体是在提高。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中国队的整体进攻能力与对手的差距整逐步缩小,但组织后卫队员的失误影响整个队伍的进攻质量。

3.1.2 中国队的防守能力整体上有所提高,从抢断和犯规两方面可以看出中国队不能很好的把握好出手的时机,在面对防守方式的转变时,我们的队员不能以一变应万变,失误频频,队员在应变能力上欠缺,也反映出队员的战术素养不高。

3.1.3 综观两届奥运会,中国男篮虽然在名次上仍然是第八名,但其打法、配合和团队精神却大大的提高。

3.2 建议

3.2.1 中国队与世界强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队员的身体和技术不能适应高强度的攻守对抗,在对手攻击性的防守下难以运用高质量的投篮技术,技能、体能、对抗能力差及应变能力是与世界强队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男篮在肌肉、力量上都处于下风,这就导致我们在场上的对抗中长期不利,防守的时候很容易被对方利用身体的优势突破。所以,加强身体素质是中国篮球提高防守的重中之重。

3.2.2 加强移动中进攻技、战术能力的训练,特别是移动中传接球技能的不断提高,提高比赛的速度与比赛的成功率。弘扬中国男篮“快、灵、准”克敌制胜的法宝,形成“以小打大、以快制高、以巧克强、以准取胜”的战术风格。处理好高度与速度的关系,双倍于专项素质与基本功的训练,特别是力量与速度训练,提高全队在移动中进攻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全队的进攻速度。

3.2.3 球队的磨合还没有形成一定的默契,战术单调,内外线易掉链子。中国男篮的组织后卫能力与世界强队相比存在差距,限制了中国队整体竞技水平的提高。应注重后卫与前锋的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从提高队员的对抗能力和快速突破能力着手,提升外线的攻击点,提高战术素养,坚持内外结合,重视后卫队员突破能力、比赛经验、心理素质和控球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引进CBA后卫外援,促进后卫队员的快速成长。

3.2.4 认真分析世界篮坛格局,本届奥运会欧美平分秋色,我国要加强同欧美的比赛交流,同世界接轨,增加实战机会,提高队员的自身能力,加强锻炼,缩小差距。

3.2.5 国内联赛的极高的三分率,而在奥运会中却难得一见,而且命中率极低。在加强内线的同时,还应加强外围队员的快速移动、空切、运突破和内外线队员的密切配合等,尤其要加强中远距离投篮,减轻内线的压力,为内线进攻创造有利时机。坚持“快速灵活,内外结合,高低结合”的战略战术,这样比赛就会更具有活力和竞争性,才能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指标比较 篇6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全国房地产市场都呈现出高涨势态,从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影响市场需求的主要经济因素可包括城镇人口数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对于西部地区房地产市场的研究,本文先从该地区的两个主要经济指标入手,对其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观察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状况。

关键词:西部;房地产;经济指标

1. 概论

从我国政府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的各项发展都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西部地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也成为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向。

所以,对于西部地区房地产市场的研究,本文先从西部各省份最基本的经济指标入手,选择城镇人口数量,地区生产总值以及家庭可支配收入作为该研究对象,来反应市场所能接受并承担的房地产产品的需求量。对该两个研究数据运用图标结合比较分析的方法,观察研究西部地区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区域差异,并提出西部地区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使得市场有效发展。

2. 城镇人口数比较分析

从对房地产市场的各项研究中,专家学者把房地产需求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所带来的正常居住需求;第二类便是投机需求。本文选取城镇人口数量为研究对象,从市场的正常需求来研究市场的发展状况。

由于2000年2001年人口为当年人口普查推算数,其余年份人口为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直到2005年起,个地区人口数据统一为常住人口口径。因此,为统一比较分析,我们的研究数据采用了05年到12年西部地区各省份城镇人口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四川省近10年来一直为西部地区人口大省,根据数据年份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四川省一直处于西部第一,并与其他省份差价逐渐拉大,从05年2710万人口增长到2012年的3516万;西藏省处于最低,每年增长量仅1-2万人,年增长率也仅有1%-3%,城市人口增长缓慢, 12年总城镇人口数量仅为70万,与其他省份相差甚远;除了西藏以外,处于最低水平的省份还有青海和宁夏两省,城镇人口数也仅有300万人左右;其次为新疆,甘肃,到12年统计数据截止,其人口数量都在1000万人口以下。其余西部省份——贵州,内蒙,重庆,云南,陕西和广西6省份,城镇人口数为1000万到2000万之间。

3. GDP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较分析

我们选取西部各地区年度生产总值以及该地区的城镇人口可支配收入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从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四川省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也一直处于第一位置,并逐年呈现增加态势,从03年5333亿元持续上涨达到12年的23872亿元,10年间总增长额达到348%,07年以后增长趋势加快,从11和12年发展趋势来看,经济持续发展;西藏,青海,宁夏三省在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中居末位,西藏最低。其余8个省份12年地区生产总值先后排名份依次为内蒙15880亿元,陕西14453亿元,广西13035亿元,重庆11409亿元,云南10309亿元,处于中等位置,整体均处于向上增长趋势,09和10年两年间增长幅度最大,发展最快,但增长幅度在11年后有所放缓,也符合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趋势;经济发展处于中下位的为新疆,12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7505亿元,贵州6852亿元和甘肃5650亿元,这三个省份,虽然与最低的三省有一定差距,但仍处于缓慢增长阶段,经济发达程度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属于经济发展初期阶段。

除了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分析,我们还搜集了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2年到13年的数据,从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趋势图。我们可以看到,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12省份均为指数缓慢上升趋势,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12年内蒙古自治区达到西部地区最高值,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3150.3元,其次为重庆市22968.1元,最低为甘肃,仅有17156.9元,最高与最低两省相差达到5418.9元;其余省份均处于18000-20000之间,如果按照月份平均来算,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月也仅有1500元。

由以上数据分析可见,西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低等阶段,虽然有部分省市地区发展较快,平均水平也相对较高,如四川,重庆两省,但也有很多欠发达地区,如西藏,青海,贵州等省,对于西部地区总体发展趋势,与其他地区相比,仍然呈现出区域分布不均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

4. 结论

结合上述西部地区三个主要经济指标:城镇人口数,地区生产总值以及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历年数据分析,由于区域分布不均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出现,我们可以大致把西部各省份对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不同状态划分以下为4类:

第一类:有较大的需求空间,且具有消费能力

综合对比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四川省为人口大省,地区生产总值也为西部最高,但其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却没有达到西部最高,从四川省目前的经济状态分析,其处于经济发展对房地产有足够的需求水平较高,且有该需求的消费能力,但是对于房地产市场的供给来说,中低档房地产供给应该占据大多数消费群体。

同时,重庆在西部地区,也属于中上等发展城市,而且人口数量较多,有很大的潜在需求市场。

第二类:有一定的需求空間,但消费能力有待发展

划分为第二类的地区有贵州,广西,陕西,云南四大省份,根据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他们所具有的几个相同特征:1.经济水平有待发展,整体经济水平不高,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其他中东部地区相对较少,偏中下水平;2. 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对住房存在潜在的需求,但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主要以中低住房为主,中高档住房以及投机需求较少。

第三类:需求空间较少,但相对具有较高消费能力

该类只把内蒙古一个地区划为一类,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其地区人口稀少,但是相对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该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多,属于地广人稀资金充裕的地区,我们认为该地区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可以从中国高档住房供应入手,但由于人数量的限制,供应量不宜太大。

第四类:需求较少,经济欠发达

最后一类地区包括经济欠发达地区西藏,青海,宁夏,甘肃,新疆五个省份,该类地区主要存在人口稀少,对房地产的相对需求也少的同时,地区生产总值偏低,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每有满足自身住房需求的水平,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甚少,还处于初期有待发展阶段。

由于西部地区各因素的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人口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有所不同,呈现出高度的地区差异,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地段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我们需要分类分别处理,对于仅有的数据分析,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日清、杨海平.房地产市场研究综述[J].华北金融,2010.

[2] 蔡穗声、王幼松.中国房地产市场地区差异分析[J].房地产市场,2004.

[3] 靳允彤.试论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J].行业研究,2012.

[4] 郭春玉.济南市与青岛市房地产市场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住院患者判定肥胖指标的比较分析 篇7

近年来,肥胖发生率及与肥胖相关疾病呈逐年升高并有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早期发现肥胖倾向并及早改变生活方式甚至进行药物干预,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判断肥胖的方法与标准不一,给肥胖的诊疗带来不少困扰[2]。尤其是住院患者的体测测量不够精确,本研究将在使用韩国制造的人体成分分析仪(INBODY3.0)测试、分析我院住院患者身体成分的基础上,对该仪器测试结果中4种与判定肥胖相关指标包括BF%(脂肪百分比)、BMI(身体质量指数)、WHR(腰臀比)、和OBD(肥胖度)进行比较分析,比较不同判定指标及标准对肥胖检出率的差异。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28名身体状况良好能下床、自愿参加测试的患者,年龄30~68岁,其中男性76人,女性52人。

1.2 研究方法

1.2.1 身高的测定:

身高体重测量严格按照人群体质测试中有关身高的测量方法进行。

1.2.2 人体成分的测定:

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INBODY3.0)测量条件:室温(约20℃);摄食和饮水2 h以上;测量前2 h以内无剧烈运动;测试前30 min排空大小便;测量体位为站立位。测量时穿轻便的衣服病服即可,并去除含金属的饰物,用仪器配套的电解湿巾擦拭手心、足心,赤脚站于分析仪上,双手握住手部电极,拇指及其余4指分别与电极密切接触,双足跟、前足掌分别踏在足部电极上,上肢下垂,与躯干微微分开。输入编号、姓名、年龄、身高、性别后即开始测量,测量时间1~2 min。对测试条件进行相对严格的限制,尽可能排除进食、运动和出汗、身上安装心脏起搏器等影响因素,以尽量减少误差。

1.2.3 分析与评价指标:

主要选取了仪器输出结果中与评价肥胖有关指标进行分析:BF%、BMI、OBD、WHR。除此以外,还对身高、体重、脂肪重量与肌肉重量等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身高、体重、肌肉量、脂肪量进行单样本 t 检验,性别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 t 检验;肥胖分布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简单相关,差异显著性为P<0.05,差异非常显著性为P<0.01。

2 结果与分析

表1显示研究中男女患者之间除肥胖率和BMI没有显著差异外,男性的身高、体重、肌肉量、WHR均显著大于女性,女性的BF%、脂肪量显著高于男性。

*P<0.01,与女性组相比

由表2可见,按照仪器设定的标准,男性患者体脂超标检出率以WHR法最高其后为BF%、BMI和OBD;女性患者超标检出率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WHR、BF%、OBD和BMI,低于标准的检出率则刚好相反,对以上4项指标判定体脂的超标准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发现,男性患者X2=68.84,P<0.005,这说明男性各指标在肥胖的判定方面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女性X2=34.58,P<0.005,说明女性各指标在判定肥胖方面的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

由表3可以看出,男性患者OBD、BMI与体重、肌肉量和身体脂肪量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BF%与体重、脂肪重量非常显著相关(P<0.01),而与肌肉量相关不显著r=0.082。WHR与体重和脂肪含量非常显著相关(P<0.01)与肌肉量相关不显著。BF%与OBD、BMI和WHR相互之间均具有非常显著相关性(P<0.01)。

由表4可见女性患者OBD、BMI、BF%与体重、脂肪量、肌肉量、甘油三酯均显著或非常显著相关(P<0.05或P<0.01);WHR与体重、脂肪量、甘油三酯非常显著相关(P<0.01)与肌肉量的相关系数r=0.272;而且此4项指标相互之间也高度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3.1 男女性患者的体脂超标检出情况

(1)BF%能够准确地反映体内脂肪的含量,可区分是由于肌肉增多还是脂肪增多或者是水肿造成的体重增加,被认为是评价体脂成分的首选指标[3]。

INBODY3.0推荐男性BF%正常值为10%~20%,女性为18%~28%。男女之间差异显著。男生的BF%与肌肉量的相关性极低( r=0.082,P>0.05),女性BF%与肌肉量显著相关(r=0.391,P<0.05);男生BF%与脂肪量高度相关(r=0.946,P<0.01)。女生BF%与体重、脂肪量和肌肉量都呈显著相关,其中与脂肪量相关度最高( r=0.786,P<0.01)。由此可以看出BF%的确可以反映身体的脂肪含量。女性患者体重的增加可能与脂肪量的增加关系密切[2]。本研究中BF%判定的超标准的男性69.7%,女性66.7%高于BMI的超标准检出率。可见BF%对体重中的脂肪量的敏感性高于BMI法。

(2)BMI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评价成年人肥胖程度的指标,INBODY3.0推荐的BMI正常值为19~24,超过24即为超标准。BMI指数是以体重和身高的比值来评价人体肥胖程度的,但本研究中男女患者的BMI值均与身高无显著相关,而与体重、肌肉量和脂肪量高度相关(P<0.01),其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序为体重、脂肪量、肌肉量,说明无论男女,决定BMI的因素实际上是体重,BMI其实更是一个质量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身体的脂肪与肌肉含量,但却无法区分脂肪还是肌肉的影响程度。由于BMI无法区分男性由于骨骼或肌肉发达所造成的身体质量过大,可能把由于骨骼或肌肉发达导致的体重超标误判为肥胖[4]。这种BF%正常但BMI超标的类型,属于“肌肉肥胖型”,即看起来身体较胖,但BF%在标准范围内,多见于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者。而女患者中有2人BMI值正常,但是BF%值却符合肥胖标准分别达到30.5%和31.6%,这种状态称为“隐型肥胖者”,即从外形看来不属于肥胖,但体内脂肪多、瘦体重少,其特点表现为运动能力下降,身体活动减少[1]。

(3)OBD在±10%为正常。超过标准体重的10%即被判为超重或肥胖。不过这里的超重和肥胖至少应该有两种含义,一种可能是肌肉发达,另一种可能是脂肪比例高。因此,OBD法判定肥胖与BMI法一样,无法区分到底是脂肪还是肌肉的影响。本研究中以OBD判定男患者的超标准率为43.9%,女患者的超标准率为47.7%。男女患者的OBD值均与体重、肌肉量和BF%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其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序女性为脂肪量、体重、肌肉量;男性为体重、脂肪量、肌肉量。说明OBD的大小同样主要受身体质量和脂肪量影响[5]。同时,从本研究中发现OBD与BMI相关系数达到0.972,说明二者在判定肥胖的过程中有类似缺陷。

(4)WHO将中心性肥胖(成年男性腰臀比>0.9,女性>0.85)作为成人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使用仪器INBODY3.0推荐的WHR值,男子的正常值为0.75~0.85,女子的为0.70~0.80,稍低于WHO推荐标准。结果显示男患者中有80.3%、女患者有76.2%WHR超标准,说明住院患者中大多存在中心肥胖,高检出率可能与选择对象为患者有关[6]。另外,患者中女性的WHR值与体重、脂肪量都显著相关(P<0.05),相关系数依序为脂肪量(0.76)>体重(0.59);患者中男性的WHR值体重和脂肪量显著相关(P<0.05),相关系数大小依序为脂肪量(0.79)>体重(0.52),可见男女患者的WHR均与体重和脂肪量显著相关。同时WHR还与BF%高度显著相关( 0.92和0.81,P<0.01),证明WHR的确能够反映出身体的脂肪情况。

3.2 肥胖判定指标的比较

研究发现,BF%与心血管风险因子相关,且相关程度高于身体质量指数和腰臀比 。与BMI和WHR相比,体脂肪量、BF%等人体成分测量指标在判定机体是否肥胖方面更加灵敏。但BF%虽然能比较准确地测定身体脂肪的含量,却不能准确描述脂肪的分布情况。BMI是反映全身性肥胖的指标与人体体重非常显著相关,其优点是充分考虑了全身的状况,缺点是无法考虑肌肉和骨骼的影响。但BMI指数更易于测量和应用不用考虑身材和性别的影响,仍可作为判别身体胖瘦程度的一项指标[6]。BF%与BMI相比更能准确判断体脂含量和肥胖的存在。

国外有研究认为WHR是反映体脂分布及腹型肥胖最合适的指标,脂肪蓄积在上半身的肥胖比下半身的肥胖更易发生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其作用方式为上半身肥胖可能直接影响脂肪酸和全身的脂代谢 。本研究中以WHR法判定时,男、女患者的超标准率都非常接近与按BF%判定出来的超标准检出率,而且男女患者的WHR值与体重和脂肪量高度显著相关(P<0.01),也进一步说明WHR既可作为独立客观地反映身体脂肪分布特征的体成分指标,又能有效地用于反映身体成分和脂肪量,是BF%和BMI两个指标所不能的。

有研究采用BIA法测得的BF%与其它方法一同判断男女肥胖率,并对各项指标与BF%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无论男女,虽然体重、BMI、腰围等与WHR高度相关,但不同方法对肥胖的检出率均有很大的差别。本研究结果同样可以看出:用不同的评价指标评判出的体脂超标准率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男性患者中超标准的检出率以WHR法最高,其后为BF%和BMI;女性患者中超标准的检出率从高到低分别是WHR、BF%和OBD。卡方检验发现男性患者各评价指标的超标准检出率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既往研究显示体脂重量能够更加确切地反映患者体内脂肪情况,结果4个肥胖判定指标与男性患者脂肪量相关系数从高到低依次是:BF(0.94)>OBD(0.84)>BMI(0.83)>WHR(0.79) ;而女性患者脂肪量与4个指标的相关系数从高到低依次是: BMI(0.91)>OBD(0.86)>WHR和BF%(均为0.76);显示BF%与WHR、BMI、OBD等3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大小也有差别,相关系数男性患者为WHR(0.81)>OBD(0.72)>BMI(0.71),女性患者为WHR(0.92)>BMI(0.81)>OBD(0.79)。不同指标与身体脂肪量和BF%之间相关性有一定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明不同指标在评判肥胖时的差异与准确性[7]。因此,在采用指标评价肥胖时,应该首先选择BF%和WHR指标,而应用BMI和OBD指标时,一定要考虑到肌肉和骨骼的影响,最好要配合其他相关指标同时应用。

分别以BF%、WHR、BMI、OBD 4个指标评判出的我院住院患者男女的体脂超标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男性患者中以WHR法检出率最高,OBD法检出率最低;女性以WHR法检出率最高,BMI法检出率最低。各评价指标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F%、WHR、BMI、OBD 4个指标与身体脂肪重量显著相关,而且BF%与WHR、BMI、OBD指标也显著相关,说明这几个指标均可作为肥胖的判定指标,但不同指标在评判身体成分及肥胖时有优劣差异和性别差异[8]。因此,在采用指标评价肥胖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首先选择反映身体脂肪量及比例的BF%指标和反映身体内脂肪分布的WHR指标。

至于BMI和OBD指标,由于不能精确区分是脂肪或肌肉发达引致的肥胖,而且可能识别不出“隐形肥胖”者和“肌肉肥胖型”,在评判男女肥胖时,应采用多项指标同时评价,应该将判别全身肥胖的指标如BMI、OBD和判别脂肪分布指标如WHR结合起来使用,使评价更准确。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肥胖判定指标检测某院住院患者肥胖率的差异。方法: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INBODY3.0)测定128位住院患者的人体成分,分别选择4种不同的指标包括BF%、BMI、WHR和OBD来评价男性、女性肥胖情况。结果:BF%、BMI、WHR和OBD 4个指标对男女患者的体脂超标检出率有差异,男性女性患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BF%与OBD、BMI和WHR相互之间均高度相关,但4个指标与身体脂肪量以及BF%与其他3个指标的相关系数大小有一定差异。BMI和OBD两个指标,由于不能精确区分是脂肪过量或肌肉发达引致的肥胖,以及可能检查不出“隐形肥胖”者,在评判住院患者的身体成分与肥胖时要特别谨慎,最好能与其他指标共同使用。结论:评判体脂和肥胖时应该首选能反映身体脂肪量及比例的BF%指标和反映身体内脂肪分布的WHR指标。

关键词:人体成分分析,肥胖评判指标,体质测评

参考文献

[1]邹凌燕,赵长峰.大学生人体成分的测定与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2005,43(12):1185~1187.

[2]Buchhok AC,McgiUivray CF,Pencharz PB.The use of hiodectric impedance analysis to measure fluid com-partments in suhjects with chronic paraplegia[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3,84(6):854~861.

[3]蔡东联主编.营养师必读[M].上海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572~573.

[4]高燕燕.2型糖尿病与体脂分布的关系[J].辽宁医学杂志,2000,14(6):284~285.

[5]侯曼,刘静民.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人体体成分及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1):89~92.

[6]Susan J Appel,Elhn D Jones.Central obesity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m cations for primary care provid-ers[J].Clinical Practice,2004,16(8):335~342.

[7]张荣欣,薛长勇,郑子新,等.成人BMI与体脂含量和脂肪分布的关系[J].营养学报,2OO2,24(2):144~146.

两种气象干旱指标的应用比较研究 篇8

干旱指标是研究干旱气候的基础和衡量干旱程度的关键环节,起到量度、对比和综合分析旱情的作用,为加强干旱监测、预测、预警和进一步开展旱灾研究的提供了必要条件[1,2,3,4]。通常,干旱指标可以分为4类,即气象干旱指标、水文干旱指标、农业干旱指标和经济干旱指标[5,6],其中气象干旱指标是其他干旱指标的基础。常见的气象干旱指数可以分为3类:(1)降水指数,如标准化降水指数和降水距平[3,7],这类指数简单易行,但通常不够全面和完善;(2)多要素气象干旱指数,如降水温度均一化指数,其考虑了降水气温等要素,但是都有适用范围,不具有普适性;(3)复杂气象干旱指数,如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5,8,9]等,这类指数计算对资料要求太高,计算程序复杂,对于小区域缺资料地区无从适应。

近半个世纪以来,对于气象干旱指数已有大量的研究,如徐尔灏于1950年在假定年降水量服从正态分布的基础上,提出用降水量的标准差来划分旱涝等级[10];李克让等将该方法应用在华北平原旱涝气候的分析上[11];中央气象区局在1972年曾用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标规定了相应的旱涝等级[12];陈菊英根据我国各地不同情况,在降雨距平百分率的基础上附加了一些因子作为旱涝指标,并将其应用于华北平原夏季旱涝等级的评定[13];黄嘉佑曾将该分布的积分值分为五个值域来划分干旱等级[14];宋连春等分别先将降水量正态化,然后用其标准正态偏差值作为干旱指标,对Z指标进行了修正[15],以及McKee等[16]〗在评估美国科罗拉多干旱状况时提出的SPI指数法等等。概括起来就是Z指数法、SPI数法、降雨距平百分率[17]和帕默尔干旱指数法(PDSI)等。本文重点比较分析了Z指数和SPI指数在小区域的应用,改进了区域的计算方法。

1 理论方法

1.1 单点计算方法

Z指数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气象干旱指标之一,它是在假定降水量服从P?Ⅲ型分布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是利用时段雨量累计分布函数可以得到小于等于某雨量的概率。SPI指数是表征某时段降水量出现的概率多少的指标之一,是在假定降水量服从伽马分布的基础上提出的。

1.1.1 Z指数法

Z指数法中认为某时段的降水量服从PersonⅢ型分布,其概率密度函数为

式中:Γ(α)为α的伽玛函数;α,β,a0分别为P?Ⅲ曲线的形状、尺度和位置函数。

对降水量进行正态化处理,得:

式中:z为与x值有关的标准正态偏差。

经整理后可以得到:

式中:φi为标准变量。

式中各变量均可由实测降水资料序列计算得到。根据z变量的正态分布曲线,划分7个等级,如表1所示。

1.1.2 SPI指数法

从数学角度来讲,SPI(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是基于出现在雨量站的一次降雨事件的累计频率。由于伽玛分布函数能够很好地拟合降雨资料,所以在SPI中利用了伽玛函数来表示降雨序列的随机分布。

式中:α为形状参数,α>0;β为尺度参数,β>0;x为降雨量;Γ(α)为伽玛函数。

在应用SPI方法时,要为每一个雨量站、每一个计算时间尺度(如3个月,12个月等)以及一年中的每一个月确定α和β参数。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可以求得α和β的最佳估计值,即n为计算序列的长度。给定时间尺度的累计概率计算如下:

式中:q为降水量为0的概率。

如果m表示降水时间序列中降水量为0的数量,则q=m/n累积概率H(x)可以通过下式转换为标准正态分布函数。

式中

c0=2.515 517;c1=0.802 853;c2=0.010 328;d1=1.432 788;d2=0.189 269;d3=0.001 308

据此可以计算出各单站的SPI指数。对应的旱涝等级见表1。

1.2 区域计算方法

区域旱涝指标不仅要反映该区域的旱涝面积,还要反映该区域旱涝的轻重程度。通常情况是将区域内各站旱涝等级进行平均,或者是计算该区域内分别出现各级旱、涝的站数占总站数的百分比作为旱涝指标。这些方法虽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没有充分反映出不同的旱涝等级,尤其是重旱、重涝站对区域旱涝的影响程度,同时还会出现对旱涝指标相同的年份,认为其旱涝程度也相同的现象。事实上,在同一个旱涝空间分布里,重旱、重涝站对区域旱涝的影响程度要大得多,而且重旱、重涝站数越多,对区域旱涝程度影响越重。为了使区域旱涝指标能较客观地反映出旱涝的空间分布和旱涝的轻重程度,应加大重旱、重涝程度的权重。

1.2.1 Z指数的计算

在单点Z指数计算的基础上,区域的Z指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

式中:Z1表示重旱或重涝的Z指数值;Z2表示中旱或中涝的Z指数值;Z3表示轻旱或轻涝的Z指数值;Z4表示正常的Z指数值;Zi表示第i站的Z指数;ZQ区域的旱涝Z指数值;N表示区域雨量站的个数。

1.2.2 SPI指数的计算

区域的SPI指数在单点的基础上按下式计算:

式中:

式中:SPI1表示重旱或重涝的SPI指数值;SPI2表示中旱或中涝的SPI指数值;SPI3表示轻旱或轻涝的SPI指数值;SPI4表示正常的SPI指数值;SPIi表示第i站的SPI指数;SPIQ区域的旱涝SPI指数值;N表示区域雨量站的个数。

2 应用实例

2.1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为河南省开封县,位于豫东平原,北依黄河、三面环抱古城开封,东经114°07′-114°43′,北纬34°30-34°56′,县域纵40.8km,横55.0km,面积1 449.9km2。县境属黄河冲积平原的组成部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度在海拔89.3-62.5m之间。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4℃,年平均降雨量670 mm。区内有7个雨量站,具体分布如图1。

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选取该区域的7个雨量站40年的资料以8月份和年的降水量作为统计时段进行计算。每个站用1960-2000年的雨量资料来计算各站的统计参数,根据统计参数,用1990-2001年的资料分别计算各站和研究区域的Z指数、SPI指数值,计算结果见表2-4和图2。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在1990-2001年研究区中,单点的SPI指数、Z指数的最大值分别是2.60、2.28发生在1992年,最小值分别是-2.50、-4.77发生在1999年。区域的SPI指数为3.71,Z指数为5.00,最涝的年份是1992;最旱的年份是1997,SPI指数为-2.63,Z指数为-5.20。其中单点Z指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7.05,而SPI指数仅相差5.1;区域的分别是10.2、6.34。因此,不管是单点的还是区域的SPI指数与Z指数均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是Z指数稳定性稍差,尤其是降水量较小时。SPI的大小变化趋势在所考察的7个站点中的8月份与降水量有着极好的对应关系,对旱涝变化反应敏感,能够有效地衡量该时段的旱涝状况。而Z指数值与降水时空分布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段对旱涝的敏感性不尽相同,在某些时段Z指数值难以有效地反映旱涝程度。Z指数值计算是基于降水量,但是其所表现出的趋势却在某些时段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一般在时段雨量较小时,容易出现这种异常。相比而言,SPI是根据降水量的概率分布计算累积概率,然后再转化成标准正态分布而得,与Z指数相比具有优良的计算稳定的特性,很好地符合实际降水的变化趋势,明显地反映了旱涝程度。

3 结论

通过对Z指数与SPI指数对比分析得如下结论:(1)SPI和Z指数两者用非正态分布拟合某一时段的降水量,再经过正态化处理,在计算原理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经过对比分析,与Z指数相比,SPI具有更加稳定的特性。(2)SPI考虑了降雨为零时段的影响,能更好地反映旱涝状况。(3)区域计算方法改进后,能更好地反映区域的旱涝程度,为区域水资源评估及旱涝灾害预测预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摘要:基于两种常用的气象干旱指标计算方法———Z指数和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指数),改进了两种干旱指标的区域化计算方法。通过比较分析两种不同干旱指标方法,结果表明SPI指数与Z指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SPI指数计算较Z指数简单,资料容易获取,其借助概率密度函数转化计算,消除了降水资料的时空分布差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有效地反映区域的旱涝状况,为区域水资源评估及旱涝灾害预测预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两种类型猪舍主要内环境指标的比较 篇9

关键词:环境,测定,日光温室猪舍,封闭猪舍,比较,畜牧学

品种、饲料、疫病和环境是现代养猪生产的四大技术限制因素, 这些因素之间也相互影响和制约。研究表明, 猪的生产力20%~25%取决于品种, 45%~50%取决于饲料, 20%~30%取决于环境。优良品种只能决定个体高生产性能的遗传基础, 而生产力性状大多是数量性状, 遗传力较低, 故高生产性能遗传潜力的发挥除需要优质全价的饲料、健康的体况外, 还必须有适宜的环境条件[1]。

辽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热量充足, 光照条件较好, 夏季降水集中, 夏无酷热, 冬无严寒, 秋季昼夜温差大。通过对各类取暖保温猪舍的比较, 根据不同规模、不同资源条件, 因地制宜地设计各具特色的取暖保温猪舍, 为寒冷地区养猪业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创造必要的条件。日光温室猪舍利用温室的透光性和密闭性, 蓄积太阳的辐射热和家畜自身散发的热量来维持畜舍内的温度, 减少家畜的能量消耗, 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生产性能。

为了了解封闭猪舍和日光温室猪舍主要内环境指标的差异, 于2007年4月份和11月份分两次在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对两种类型的猪舍进行环境指标的测定, 为本场及辽宁地区猪舍设计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测定时间和猪舍状况

测定时间为2007年4月1—3日、4月11—13日、4月21—23日及11月1—3日、11月11—13日、11月21—23日, 每天测定3次, 时间分别在8:00、14:00、20:00。

封闭猪舍为砖混结构的带窗封闭式建筑, 东西走向, 舍长为66.5 m, 舍宽为8.0 m, 净高为4.2 m, 双坡式屋顶, 钢屋架, 北侧和南侧纵墙各设有1.15 m×1.05 m单层窗15个。窗户离地面0.75 m, 墙宽为0.37 m。舍内为双列三通道结构, 南北两侧各一列, 畜栏40个。饲养密度为0.8 m2/头, 饲养方式为地面饲养, 南北两侧各有一条宽0.7 m、深0.5 m的方形排水暗沟。饲养管理方式主要是人工喂料, 每天定时定量喂料2次, 自动饮水, 人工清除粪便, 自然通风换气。

日光温室猪舍是一种以塑料薄膜材料作为屋面, 用土、砖做成围墙的建筑, 具有充分采光、防寒保温的功能;坐北朝南, 东西延长, 设有不透明的后屋面;前屋面用塑料薄膜覆盖作为采光屋面, 饲养方式为地面饲养, 饲养密度为0.8 m2/头;东西走向, 舍长52 m, 舍宽8 m, 净高2.5 m, 屋顶每隔2 m有一通风口, 舍内为双列三通道结构;食槽宽0.5 m, 猪床长3.05 m, 排粪沟宽0.25 m, 畜道宽0.8 m, 猪舍两端的门高1.8 m、宽0.89 m (对开) 。

1.2 测定项目

舍内外温度、相对湿度、氨气浓度。

1.3 数据统计方法

数据运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分析比较。

1.4 测定仪器

干湿球温度计:舍内温湿度测定点一般设在畜舍中央, 距地面的高度为0.5 m, 除中央测点外, 沿舍内对角线于舍两角取2~3点进行测定。

KC-6D型大气采样机“U”型吸收管:利用容量分析法测定氨气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 (测定结果见表1、表2)

适宜的环境温度是保证猪正常发育、繁殖的前提条件。猪所需要的适宜温度因年龄、类型和品种的不同而有差异, 育肥猪的适宜温度为15~17 ℃[2]。

日光温室猪舍内春季和冬季平均温度为15.72 ℃和13.42 ℃;封闭猪舍内春季和冬季平均温度为17.52 ℃和15.65 ℃。可以看出封闭舍内环境温度基本符合适宜范围, 但日光温室猪舍内冬季环境温度稍低。利用温室效应给猪舍增温要掌握的关键是白天让尽可能多的太阳辐射能进入舍内, 并设法让热能蓄积起来, 夜间要设法减少热能散失;猪舍建筑的形式与方位、采光面积的大小等都与接受太阳能的多少有关, 夜间在采光面加盖保温垫, 增大北墙、屋顶及地面结构的热阻, 可减少夜间失热;内墙选用蓄热系数大的建材, 使其白天吸热蓄存, 夜间放热以缓和舍内温度下降;堵塞各种缝隙, 减少缝隙放热;还可配备辅助采暖设备, 在夜间和阴天对舍内供热, 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2.2 湿度 (测定结果见表3、表4)

%

%

春季猪舍外相对湿度为50.77%, 两种类型猪舍内相对湿度均高于舍外, 封闭猪舍内相对湿度平均为58.16%, 日光温室猪舍内相对湿度为53.05%。封闭猪舍内比日光温室猪舍内高5.01个百分点。从表4可以看出, 冬季舍外的相对湿度平均为51.80%, 两种类型猪舍内的相对湿度均高于舍外。封闭猪舍内的平均相对湿度为71.77%, 日光温室猪舍内的平均相对湿度为53.05%, 封闭猪舍比日光温室猪舍高18.72个百分点, 比舍外高19.97个百分点。

2.3 氨气浓度测定结果 (见表5)

畜舍内的氨气主要来自畜体粪尿、饲料残渣等有机物的发酵分解, 其浓度与畜舍通风直接相关。氨气溶解于猪呼吸道黏膜和眼结膜上, 产生碱刺激, 使黏膜充血、水肿, 引起支气管炎、结膜炎、肺炎, 严重时出现肺水肿。低浓度氨气长期作用时, 可导致猪的抵抗力降低, 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 生产力下降。育肥猪舍内氨气浓度要求不超过20 mg/m3[3]。

表5数据表明:在春季日光温室猪舍内清粪前的氨气浓度均值为10.90 mg/m3, 清粪后为2.13 mg/m3;封闭猪舍清粪前的氨气浓度均值为5.15 mg/m3, 清粪后为1.87 mg/m3。在冬季日光温室猪舍内清粪前的氨气浓度均值为13.50 mg/m3, 清粪后为4.67 mg/m3;封闭猪舍内清粪前的氨气浓度均值为6.70 mg/m3, 清粪后为2.65 mg/m3。两种类型猪舍的氨气浓度均在环境标准的允许值内, 但清粪前氨气浓度比清粪后高, 日光温室猪舍的氨气浓度比封闭猪舍高。因此, 应特别注意日光温室猪舍的防潮和保湿, 并且要制订适宜的通风制度, 还应适当增加清粪次数。

3 结论

对不同类型猪舍的环境测定结果表明, 这两种猪舍内的环境指标基本符合要求。利用日光温室猪舍养猪具有增重快、提高出栏率、节省饲料、提高经济效益等特点, 但是如果管理不当会导致有害气体超量、湿度过大、昼夜温差过大, 易引发疾病, 需注意防治, 特别是冬季在做好舍内保温的同时要重视通风换气, 在定期打开风扇和加大换气孔。

参考文献

[1]王连纯.猪的环境控制[J].当代畜牧, 2001 (1) :44-47.

[2]李震钟.家畜环境卫生学附牧场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3:10.

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篇10

相关文献表明, 虽然对员工的绩效评价已成为理论界和企业关注的热点, 但对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研究比较少[3]。笔者对涉及到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献进行整理, 将50篇相关文献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从文献来源来看, 50篇文献包括一般期刊27篇、硕士论文20篇、博士论文3篇;从专业工程类别来看, 主要工程领域分布在市政公用工程11篇、通用工程 (工程领域混合难以单独区分或者工程领域性质不明) 11篇、公路工程9篇、房屋建筑工程5篇、铁路工程4篇、电力工程3篇、水利水电工程3篇、石油石化工程3篇、港口与航道工程1篇。这些文献涉及指标众多, 研究领域广泛, 相关指标层次不统一, 指标结构多元化。由于目前尚未见到对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的相关文献, 对工程项目绩效相关的评价体系进行比较分析, 旨在为工程项目绩效指标体系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期望得到相关研究成果。

1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比较

指标是指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能够确定反映研究对象某一方面情况的特征依据;指标体系是指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指标所构成的整体, 它能够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目的综合反映出对象各个方面的情况[4]。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是指该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层级、指标数量、指标隶属情况等多个维度上的情况。对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结构上进行比较分析, 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当前研究的情况, 为以后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

1.1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分析

对指标体系层级结构进行分析, 可以了解当前指标体系设计的层次结构, 有助于评价主体选择合适的层级结构。笔者对各种指标层次进行了统一的分类, 如, 类似图1所示结构为二级层级结构, 类似图2所示结构为三级层级结构, 类似图3所示结构为四级层级结构, 类似图4所示结构为五级层级结构。

在以上层级结构划分的基础上, 笔者对上述50篇样本文献的评价指标体系层次进行统计, 具体整理结果如表1所示。

在表1中, 50篇样本文献中多数使用了二级层级结构与三级层级结构, 表明二级层级和三级层级结构是当前指标体系的主流结构。其中, 一般期刊主要采用二级层级结构和三级层级结构, 仅有一篇一般期刊采用了五级层级结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更加倾向于采用三级层级结构, 也有较少的论文采用二级、四级、五级层级结构。

在进行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 使用较多层级无形当中会增加指标采集的工作量, 使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 浪费管理者的精力;然而层级太少则不够具体全面, 不能突出问题的重点, 使得评价体系难以正确衡量工程项目绩效好坏。因此, 指标层级的选择一般应当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工程项目的特点等多个方面来决定, 适当选择层级, 重点突出。

1.2 评价指标体系数量分析

对收集整理的文献指标数量的分析能够帮助研究者在进行指标体系设计时采用合理的指标数量, 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在50篇样本文献中, 文献作者均提出了各自的工程项目指标体系, 在指标数量上的选择各有不同。由于二级层级结构和三级层级结构是当前的主流评价结构, 在这里仅分析二级层级结构和三级层级结构的指标数量, 具体数量分布分别如表2至表6所示。

工程项目绩效评价在理论和实践开始逐渐兴起, 对于一套评价体系中指标数量的多少是合适的, 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论。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数量过少, 就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一个工程的绩效, 评价效果就会有所缺失;而较多的指标则难以抓住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重点, 容易分散管理者的精力, 无形中增加无谓的工作量。

从表2、表3的统计情况来看, 笔者建议对于一个二级层级结构的工程项目绩效评价体系, 其对应的第一层级的指标数量一般以4~6个为宜, 其对应的第二层级指标数量一般应控制在10~20个。从表4、表5、表6的统计情况来看, 笔者建议对于一个三级层级结构的工程项目绩效评价体系, 其对应的第一层级的指标数量一般应控制在6个以下, 其对应的第二层级指标数量一般应控制在15个以下, 其对应的第三层级指标数量一般应控制在49个以下。

1.3 评价指标体系隶属情况分析

对评价指标体系隶属情况分析, 主要是针对上级指标层级中的某一指标所包含的下一级的指标数量进行分析, 旨在对上级指标所包含的下级指标的数量给出合理的参考意见。相关统计情况分别如表7至表9所示。

隶属指标过多, 则会增加实际中的工作量, 导致评价重点缺失;而较少的隶属指标则不利于把握重点要素。根据表7的统计情况, 笔者建议在一个二级层级结构中, 第一层级的某一指标所隶属的指标数量一般控制在6个以内。根据表8、表9的统计情况, 笔者建议在一个三级层级结构中, 第一层级的某一指标所隶属的指标数量一般控制在4个以内;第二层级的某一指标所隶属的指标数量一般控制在5个以内。上述统计中出现指标隶属数量为0的情况, 这是因为该指标没有包含下级指标, 笔者建议在实际中应当采用统一的层级结构, 避免出现指标层级中的“断层”现象。

2 一级指标总体比较

此部分主要针对50篇样本文献的第一层级的全体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具体情况如图5所示。对全部文献的一级指标进行分析研究, 能够全面了解当前评价体系的切入角度, 以进一步明确在进行指标体系设计时应当从哪些角度考虑指标体系、如何重点把握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侧重点, 对设计出一套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评价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统计, 50篇样本文献共计使用一级指标228次, 平均每篇文献从4到5个维度进行评价。由于每位作者的分类标准不同, 同时又由于每位作者的表达方式不一致, 在文献中一级指标的划分存在交大差异, 为了便于比较, 笔者将表达意思相近的指标, 如财务、财务层面、财务方面、财务维度等统一为财务评价, 建设质量、工程质量、质量方面等统一为质量评价, 安全、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安全评价、安全施工情况、安全控制、安全指标等统一为安全评价, 管理方面、建设管理、项目管理、等统一为组织管理, 进度、工期、进度管理、进度控制、工程进度等统一为进度评价。经过上述整理后, 一级指标共计86个指标, 出现次数为228次。具体一级指标的整理结果如表10所示。

为了便于在后文分析使用, 笔者在对大量文献整理的基础上, 再结合有关资料[5,6,7,8,9], 根据工程项目管理的具体内容, 将上述一级指标进行归类整理, 分为设计类、施工类、采购类、安全类、质量类、技术类、进度类、财务类、成本类、组织类、信息类、沟通类、环境类、招投标类、社会影响类以及其他类别共计16大类指标。

3 二级层级结构明细指标比较

在此部分主要针对50篇样本文献中二级层级结构文献的第二层级的明细指标进行比较研究, 具体情况如图6所示。由于二级层级结构文献的第一层级的指标在上述已经进行比较分析, 在此部分不再单独比较分析。如前述分析所示, 二级层级结构文献共计26篇, 占全部样本文献的比例为52%, 是一类比较重要的层级结构。

50篇样本文献的二级层级结构的明细指标出现次数有492次。由于这50篇文献及论文分类标准不一致, 不同作者对文章指标的定义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同样按照上述一级指标整理的原则, 将表达意思相近的指标进行合并, 如安全管理、安全绩效合并为安全管理, 质量事故处理、质量问题处理合并为质量事故处理等。大部分明细指标对于某个具体项目有很强的针对性, 缺少典型的代表, 鉴于文章篇幅的限制, 不能将其全部罗列出来, 因此在整理过程中对明细指标进行归类整理, 将相关明细指标归类分为设计类、施工类、采购类、安全类、质量类、技术类、进度类、财务类、成本类、组织类、信息类、沟通类、环境类、招投标类、社会影响类指标。不能归集到上述15大类指标的, 但是出现次数超过2次以上的, 将直接归类为其他类别指标;出现次数为1次的, 考虑到文章篇幅的限制, 直接剔除该类指标。经过上述整理后, 二级层级结构的明细指标共计269个指标, 出现总次数为408次。若某个具体指标出现次数在2次以上, 笔者认为是具有代表性的, 将该类指标名称给予具体列示。由于出现次数在1次的指标不具有普遍代表性, 在进行统计时只统计该类指标出现次数, 但是不列示该类指标的具体名称。相关统计情况如下:

(1) 质量类指标共计出现70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工程优良率、测量督查、返工率、旁站监督、项目质量、一次交验合格率、质量事故处理、变更响应率、材料试验监督、工程竣工质量满意度、质量管理制度健全、质量鉴定成本、质量问题的预防与控制、质量预防成本、分项工程优良率。

(2) 进度类指标共计出现62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项目进度、分包进度计划核查、进度偏差、总进度计划、本期进度、各项工程按期完成、工程进度计划合理、工期提前率、工期延误应对措施有效、累计综合进度偏差率、设计工作进度、提前完工率、项目建设进度相符情况、招标工作进度、进度管理、拖期影响度。

(3) 成本类指标共计出现60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返工损失率、成本降低额、成本控制率、费用偏差、劳动生产率、变更管理制度清晰、罚项支出率、费用绩效指数、累计费用、索赔费用处理、项目成本、项目总成本控制在预算之内、预算经济率、预算效率、成本管理、定期进行造价分析并及时采取纠偏措施。

(4) 社会影响类指标共计出现41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社会贡献率、工程移民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公共部门满意度、公众满意度、间接就业效果、就业影响、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分配公平合理、有完善的移民后期扶持制度、直接就业效果。

(5) 财务类指标共计出现39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累加现金流量、产值利润率、工程款到位率、工程利润率、完工金额比、项目利润完成率、项目盈利能力、项目资金运营能力、主营业务增长率、资金到位率。

(6) 环境类指标共计出现38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环保支出率、环境保护、各项环保措施落实到位权责明确、环境保护机构设置完善、环境保护力度、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相关制度明确、项目环境。

(7) 安全类指标共计出现33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控制力、健康与安全、劳动力安全完成率、安全系数、机械设备损坏事故的控制、人身安全事故的预防和控制、施工安全、事故率、坍塌火灾交通等意外事故的控制。

(8) 其他类别指标共计出现24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业主满意度、合同管理、合同条款履行率、技术进步效益率、媒体正面宣传数、人员培训率、项目创新、信息沟通水平、研发投资率、业主抱怨率、风险控制能力。

(9) 组织类指标共计出现14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高等教育率、高技术员工比率、管理制度、管理制度规程、组织机构。

(10) 沟通类指标共计出现14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是内部沟通。

(11) 信息类指标共计出现9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是项目信息化。

(12) 施工类指标共计出现6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材料设备检验、施工安装检验。

这说明在在该层级的评价中主要倾向于从质量、进度、成本、社会影响、财务、环境角度去评价一个工程项目的绩效。

4 三级层级结构明细指标比较

在此部分主要针对50篇样本文献中三级层级结构文献的第二层级和第三层级的明细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由于第一层级的指标在前述已经进行比较分析, 在此部分不再单独比较分析。如前述分析所示, 三级层级结构文献共计19篇, 占到全部样本文献的比例为38%, 虽然没有二级层级结构文献所占比重大, 但是在当前评价体系中也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

4.1 三级层级结构文献第二层级明细指标比较

该部分针对三级层级结构文献的第二层级明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具体情况如图7所示。

三级层级结构文献的第二层级明细指标是对第一级层级目标的细分, 同时又是对第三层级明细指标进行统筹。该层级结构的分析采用与二层级结构文献第二层级明细指标统计的类似结构进行, 相关合并原则也与二层级结构文献第二层级明细指标的合并原则相似。该类层级指标总共出现207次, 经过上述明细指标整理原则整理后, 共有92个明细指标, 共计出现168次。相关统计情况如下:

(1) 其他类别指标共计出现39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间接经济效益评价、直接经济效益评价、可持续性、内部流程层面指标、学习与成长层面指标、顾客层面指标、环境与资源可持续绩效、经济增长可持续绩效、项目可持续绩效、管理合规绩效、经营管理指标、决策审批绩效、评估报告绩效、项目立项、项目配套、业主忠诚度管理。

(2) 财务类指标共计出现31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财务层面指标、投入产出效益、资金管理、财务评价、项目经济效益、资金管理规范性、资金效益管理。

(3) 施工类指标共计出现18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项目管理评价、文明施工水平、工程管理指标、生产能力。

(4) 社会影响类指标共计出现14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社会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社会经济绩效、社会政治绩效。

(5) 成本类指标共计出现13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成本评价、费用管理。

(6) 进度类指标共计出现13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是进度评价。

(7) 环境类指标共计出现12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效益。

(8) 质量类指标共计出现12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质量评价、质量管理指标。

(9) 安全类指标共计出现8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是安全评价。

(10) 组织类指标共计出现4次, 暂无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11) 技术类指标共计出现4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是技术管理。

由于该类层级指标较少, 无法直接判断该类层级的主要评价角度, 但是从大类指标出现的次数可以看出主要是依靠财务角度和其他角度对工程项目绩效进行评价。

4.2 三级层级结构文献第三层级明细指标比较

该部分针对三级层级结构文献的第三层级明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具体情况如图8所示。

该层级结构的分析采用与二层级结构文献第二层级明细指标统计的类似结构进行, 相关合并原则也与二层级结构文献第二层级明细指标的合并原则相似。该类层级指标总共出现681次, 经过上述明细指标整理原则整理后, 共有365个明细指标, 共计出现541次。相关统计情况如下:

(1) 财务类指标共计出现94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资金到位及时性、资金管理绩效、财务净现值、财务制度、产值利润率、工程款到位率、贡献利润、财政资金到位率、配套资金到位率、上缴款率、施工产值、实际投资总额变化率、投入实现指标、运营成本收入比率、资金管理的有效性、资金使用率、资金使用合规性。

(2) 其他类别指标共计出现61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合同管理、决策程序合规性、是否创优获奖、决策方法科学性、媒体正面宣传次数、顾客满意度、产出实现指标、合同管理及交底、计划统计管理、决策内容合理性、立项程序的合规性、立项条件合理性、目标绩效、文明施工管理、方案分析能力、风险分析合理性、回访保修、送审时间、项目法人责任、项目决策周期变化率、项目目标合理性、项目效果可行性、效益指标科学性、行政机构工作效率、政府决策水平。

(3) 成本类别指标共计出现60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成本控制、返工损失率、劳动生产率、实际建设成本变化率、成本分析与考核、成本核算、概算执行情况、工程款扣罚情况、扣款金额比、预算变动次数、运输成本节约效益。

(4) 社会影响类指标共计出现55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单位投资就业效果、地区投资GDP系数、贫困人口数量变化、人民满意程度、受损群体的影响、投资就业系数、文教卫影响效果、重大工程投诉次数、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就业状况改善程度。

(5) 质量类指标共计出现49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工程优良率、工程质量绩效、工程质量合格率、工程质量优秀率、变更响应率、品质保证、平均井身质量合格率、重大质量事故次数、工程质量控制、质量计划编制。

(6) 环境类指标共计出现40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绿化率、野生植物种群的影响、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贡献。

(7) 进度类指标共计出现38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进度管理、工程建设进度、完工是否准时、进度规划、工程进度绩效、进度控制、进度预测、开工准时性、停工频率、完工验收。

(8) 组织类指标共计出现35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项目管理绩效、机构与运行机制完善度、施工组织设计、员工建议、员工满意度、员工能力、员工整体能力、关键人员流失率。

(9) 施工类指标共计出现32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竣工验收绩效、路面硬化率、作业环境。

(10) 安全类指标共计出现23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重大事故次数、安全管理、安全控制管理、工伤死亡人数、月度意外事故数。

(11) 招投标类指标共计出现14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流标次数、招投标绩效。

(12) 采购类指标共计出现9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材料设备检验、材料管理、设备管理。

(13) 技术类指标共计出现9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技术进步程度、采用先进技术。

(14) 设计类指标共计出现8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是设计周期变化率。

(15) 信息类指标共计出现8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文件送审时间、文件管理。

(16) 沟通类指标共计出现8次, 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沟通协调、沟通协调能力。

通过对比发现, 该类层级结构倾向从财务、其他类别、成本、社会影响、质量、环境、进度、组织、施工角度评价工程项目绩效。

5 评价指标比较结论

5.1 指标类别在不同阶段的重要程度矩阵

对于一个工程项目, 不同阶段的评价重点是不一样的。笔者将工程正式开工之前的阶段定义为前期阶段, 从正式开工到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定义为中期阶段, 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以后的阶段定义为后期阶段。事实上, 在前期阶段中, 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和决策、设计方案招标与评标、进度的预测规划等工作;而在中期阶段, 工作的中心转移到进度控制、日常的质量技术管理、施工管理、设计管理、采购管理工作、成本控制、安全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在后期阶段, 由于工程已经完工, 这时评价重点转移到财务管理、进度管理、环境影响、社会影响等方面。经过以上分析, 笔者整理出指标类别在不同阶段的重要程度矩阵, 将重要程度分为重要指标、次重要指标、一般指标 (为了清晰该类指标, 在表中用空白表示) , 具体如表11所示。

表11是笔者在对工程项目绩效这一问题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 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由于不同的工程项目对于不同的阶段划分也不同, 会导致实际中工作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存在偏差。该表旨在为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提供一种参考, 主张在不同的评价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 即便是同一指标, 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5.2 一级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矩阵

笔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总结, 再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 以石油化工工程中期阶段为主, 主要考虑工程指标类别、工程规模、评价主体三个因素的影响, 构造出一级评价指标选择矩阵, 如表12所示。参考前述选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级指标进行分析, 工程指标类别主要从设计类、施工类、采购类、安全类、质量类、技术类、进度类、财务类、成本类、组织类、信息类、沟通类、环境类、招投标类、社会影响类、其他类别等16个指标门类进行考虑;在项目规模方面, 将项目分为大、中、小三类规模;评价主体主要考虑政府、业主、EPC、监理、施工方共5个方面。表中将选择指标时的选择程度分为强、中、弱三类, “强”代表建议选取该类指标, “中”代表适当选取该类指标, “弱”代表较少选取或者不予考虑该类指标 (为了清晰, “弱”在表中用空白表示) 。

上述一级指标选择矩阵也有不足之处, 如还应当考虑合同类、风险类等指标门类, 评价主体需要考虑设计单位、采购单位、第三方检测单位等, 以及其他类似因素都应当考虑进去。由于篇幅限制, 在这里仅给出石油化工工程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矩阵, 其他工程门类可参考此选择矩阵。

在实际选择指标时, 可参考前述的表10以及二级层级结构明细指标、三级层级结构明细指标。应当注意某一工程领域专用指标在选取时是否恰当, 如水利水电工程中的移民指标, 化工石油工程领域的平均纯钻时效、平均单井产量等, 此类指标只会出现在该类领域内, 出现在其他工程类别当中就非常不合适。上述一级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矩阵在实际指标制定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是不可教条化使用, 实际使用时需要结合专业工程类别自身的特点和其他实际情况, 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评价体系。

5.3 指标类别在不同层级的重要程度矩阵

笔者对当前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明细指标进行进一步整理, 具体见表13所示。笔者发现当前评价体系较少关注设计、施工、采购方面, 更加倾向从财务、成本、质量、进度、社会影响方面去评价一个工程项目。产生这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评价的主体缺少对具体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采购方面深入的了解, 另一方面是由于财务、成本、质量、社会影响这些方面的指标数据容易取得, 相关的指标相对而言较为成熟, 尤其是财务、成本方面的指标更加容易获取。

若将上述指标进一步整理, 将出现比例在10% (含) 以上的指标认为是重要指标, 出现比例在5% (含) 至10% (不含) 的指标认为是次重要指标, 出现比例在5% (不含) 以下的认为是一般指标 (为了清晰该类指标, 在表中用空白表示) 。上述指标类别与指标所在层级之间的重要程度可以整理为如表14所示。

根据表14的明细指标汇总情况, 笔者认为在进行一个评价体系设计时, 财务、成本、质量、进度是一个评价体系中重要的一级指标, 社会影响、环境、安全、施工是一个评价体系中次重要的一级指标, 组织、沟通、信息、招投标、技术、采购、设计是一个评价体系中一般的一级指标。

而二级层级结构的第二层级明细指标、三级层级结构的第二层级明细指标、三级层级结构的第三层级明细指标的重要程度依次如表14所示。

不同的指标类别在不同的层级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个工程项目的绩效评价, 应当适当考虑该类指标的重要程度, 构造一个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评价体系。表14是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 旨在为评价体系的设计提供一种参考, 不可直接照搬使用, 在实际使用时可以适当借鉴该表, 但仍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合适的评价体系。

5.4 具体评价指标影响因素分析

总结以上对比分析, 每篇样本文献的指标层次、指标数量、指标体系构成因素都不相同, 各种综合评价体系风格相差很大。究其原因, 是由于评价主体、项目规模、研究领域、环境因素等方面而导致这些差异。

5.4.1 评价主体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不同的评价主体对项目的评价标准不同、信息的使用目的不同, 导致评价的侧重点也不同。政府在评价工程项目时往往会考虑各种社会因素, 诸如区域就业改善状况、环境与资源可持续、拆迁投诉率、财政收入增长等, 从一个更加宏观的层面去考虑各种影响;业主是工程的投资者, 往往倾向于考虑成本、利润、工期因素, 较少关注具体的工程施工工艺、施工流程、施工方法;EPC总包方关注自身工程情况, 往往会对设计、施工、采购等方面考虑, 较少考虑社会因素;施工方更加倾向于从施工方面考虑, 较少考虑设计方面的因素;监理在进行评价时更加侧重于工程的质量方面。但是这些评价主体也有共性的一面, 如都会考虑利润、成本、安全等因素, 只是在实际中权重会有所差异。

5.4.2 项目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显然规模大的工程项目影响范围更广, 在进行评价时往往会考虑更多的评价因素;规模适中的工程项目相对而言影响范围较弱, 选取指标时相对较少;规模较小的工程项目评价因素就会更少。不同的评价主体和不同行业都对项目规模大、中、小有不同的定义标准, 因此在实际制定评价体系时应针对不同规模的工程项目制定出不同评价体系。

5.4.3 研究领域影响因素分析

在进行研究领域影响因素分析时, 主要考虑专业工程类别的影响。不同行业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都不完全一致, 因此行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考虑因素的不同, 如公路工程会考虑通村公路硬化率、通乡公路硬化率, 水利水电工程会考虑移民因素, 化工石油工程会考虑炼油能力、勘察设计绩效、平均纯钻时效、平均单井产量等诸如此类。

5.4.4 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环境因素影响分析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影响和内部环境影响分析。内部环境影响通常包括施工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同时工程自身的进度、利润、质量、合同、安全等的执行情况也会影响一套综合评价体系的设计;而外部环境影响主要有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法律税收等因素, 此外竞争对手的同类工程的进度、利润、质量、合同、安全等因素也会影响指标体系的构建。

除此之外, 相关数据的采集难易程度、评价成本的投入程度、评价主体的期望结果、评价体系的文献来源等因素也会影响工程项目绩效评价体系, 由于文章篇幅限制, 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6 结语

建筑行业在我国目前发展迅速,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对某一工程全面客观的准确评价是施工企业自身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评价主体的目的、工程项目规模、专业工程类别、环境因素、数据的采集难易程度、评价成本的投入程度、评价主体的期望结果等很多方面决定了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的复杂性。在理论与实践中, 应适当考虑指标的层级、指标数量、指标隶属情况等方面, 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行业的综合评价体系。

附:50篇样本文献

参考文献

[1]戴珊磊.公共工程代建制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8

[2]刘俊荣.施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9

[3]冯丽霞, 陈义.完善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 :51-53

[4]杜栋, 庞庆华, 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6

[5]田兵权, 刘东明, 陈一君, 等.工程项目管理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9

[6]徐莉.新编项目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9

[7]杨培岭.现代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0:11

[8]张坚, 黄琨, 邸海峰.石油工程项目管理实践:塔里木泊出分公司范例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6:6

上一篇:猪疾病预防下一篇:印度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