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理念

2024-05-23

规划理念(精选十篇)

规划理念 篇1

大学, 是培养真正高层次人才的机构, 是传承人类文明的场所。大学校园为高等教育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校园建筑和环境是学校悠久历史发展和衍变的载体, 具有潜移默化的文化教育功能。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风格和文化内涵, 在欧美的著名大学中, 它是仅次于学术声誉的第二位荣誉。我国的传统高校始建于19世纪末, 经过长期的发展, 传统校园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规模和特色, 其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浓郁的历史氛围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是校园场所精神的凝聚与源泉。

近年来我国高校建设规模日增, 校园规划对空间环境、人文精神以及山水意境也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得到广泛重视, 规划设计如何传承文脉、体现山水意境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广州电大麓湖校区规划理念作简要介绍, 以期为大学校园新区建设提供参考。

2 现状解读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是面向广州, 利用计算机网络、卫星电视网络和电信网络, 基于数字化、多媒体、交互式教学平台, 开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市属高等学校。校本部现有麓湖、晓园和中山四路三个校区, 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2006年7月,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从海珠区晓园校区搬迁至原广州大学麓湖校区。麓湖校区位于广州市越秀区麓景西路, 北靠风景秀美、人文资源丰富的白云山, 东临丽水澄碧的麓湖。校园占地47亩, 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 现有建筑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如何在规划中突出体现出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时代特色, 规划设计一个集人性化、现代化、多元化、信息化、生态化于一身的具有开放性、秩序性、灵活性、互动性等特点的新型大学园校园整体环境, 营造出大学校园的学术氛围, 体现校园的人文精神, 提升校园的文化内涵, 成为研究的迫切课题。

3 大学校园科学整体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

3.1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今天的校园规划也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建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能为后人的发展保留必要条件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学校园。这其中的内涵之一就是在空间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校园规划的设计中应有弹性, 为今后的发展变化留有余地。在我国的现实情况是, 大学和城市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大学校园规划建立在校园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发展上。

3.2“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思想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和体现, 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大学校园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校园环境是无声的课堂, 对学生健康品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同时学校师生还生活在承载大学校园的城市大环境中, 因此在校园规划中应深入研究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生活的需求, 研究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与各种空间层次的关系, 提供他们与不同层次空间环境交往的便利和舒适, 满足师生多样活动的要求。

3.3 互动原则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大学不再是被束之高阁的象牙塔, 而成为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是大学发展的有力依托, 大学为了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技术的需求, 开展继续教育、业余培训、电大、夜大等多种层次的办学形式, 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和科研设施, 这要求大学校园规划应具有开放意识, 使有关社会人员能方便地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实验设备、体育中心、礼堂、报告厅、餐厅及其它文娱设施;大学校园规划应兼顾校内校外的需要, 规划设计成为一个半开放区, 加强与所在地区、城市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联系, 使校园与城市互动互利。

4 大学校园科学整体规划建设的设计理念

根据学校“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把麓湖校区建设成为现代远程教育、社区教育中心校区的定位, 要求方案的整体设计充分把握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核心要素, 准确理解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理念表征, 充分利用麓湖畔山周边的地理人文资源, 围绕构建一流学校的整体目标及其文化内涵, 将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特色融入青山绿水的环境中, 努力构筑布局合理、环境共生、特点彰显、风格一致的“山水·人文”畔山高校园区, 把麓湖校区塑造成独具特色的教育文化景观坐标。具体应当以下规划设计的理念:

4.1 开放性

校区规划首先要体现电大开放教育特色, 体现电大人开放创新的办学理念, 体现电大办学的博大与包容性, 将电大校园与周边社区及广州的城市特色紧密相衔接, 建设开放性特色的校园。

4.2 现代性

校区建设要体现现代化校园的特征。校区的规划、建筑和设施等要适度超前, 体现出一定的前瞻性, 符合电大现代远程教育等办学理念, 与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相匹配, 满足学校未来发展要求。通过现代先进的设计理念, 高科技的功能配置以及一流的建筑工艺, 创建充满现代气息、充满活力的现代校园。

4.3 园林景观性

校区规划与建设应倚借麓湖畔优越的自然风景, 强调因地制宜, 依景而建的设计理念, 充分体现出园林化与花园式的特征。以多样的形式、风格, 多元的审美规范设计多元化的园林空间, 创造优美的“山水·人文”学习和生活环境, 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使园林与建筑互为背景、相互呼应, 共同构筑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校园文化景观。

4.4 生态、环保性

校区规划与建筑强调以生态和环保性为基础, 实现人与自然、校园与社会的和谐交融。在设计和材料的使用上应充分考虑生态与环保的要求, 依托现有的自然环境条件, 合理利用好原有的周边水系及自然地貌, 充分运用环保及节能材料, 巧妙构思、精心设计, 构建生态环保型校园。

4.5 文化性

电大校园应充分体现电大自身文化特色, 体现电大现代开放的办学理念, 体现电大人务实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其校区规划设计应依循我校“网纳百川, 育达天下”的校训, 凸显电大人文特征。

5 结论

今天的大学校园规划从学术上讲属边缘学科, 是界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园林设计之间的学科。相对城市规划、区域规划而言, 校园规划虽是最小的规划, 但却具有规划的全部内涵;相对于建筑设计而言, 它又是最广泛的建筑群设计;相对于园林设计而言, 它涵盖了园林景观设计的所有要素。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为大学校园规划注入了景观规划的鲜活血液。一个好的大学校园规划对专业人员而言需要的是想象力、创造性和经验, 需要激情浪漫的构思立意, 并结合严谨理性的思考分析;而对校园的管理者和领导者而言, 则需要富有远见的判断及与规划师和设计师的良好沟通。总之, 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校园规划方案, 一个生态的、优美的、可持续化的校园空间环境的形成, 更需要多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贵生.新时期如何构建现代远程开放大学后勤保障体系[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3) .

[2]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J].城市规划, 2002, (5) .

[3]何镜堂.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理念与实践[J].城市建筑, 2005, (9) .

[4]徐苏宁.大学的理念与大学校园的设计[J].新建筑, 2004, (2) .

景观规划理念 篇2

昆明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古迹和绚丽的民族风情。昆明气候温润,四季如春,是一座宜居之城。本案在景观规划中,将昆明的城市特点、地域文化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居住理念相结合。不仅打造出风景如画的景观空间效果,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和谐、生态的居住氛围。

1、坐拥城市便捷

景观设计首先配合规划道路,建立连贯、通畅的内部交通体系。景观道路共分为四级:居住区道路、小区级道路、组团道路和宅间小路。不同的道路设置满足消防、通车、人行和游憩功能。考虑道路与城市干道、建筑之间的通达性,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通行需要。设计一些公共休闲空间、娱乐体育设施、残障设施,为不同需求的居民提供多元的生活需要。身处大城市之中,享受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便利之余,在自己的社区中也能体验一种便捷易达的生活方式,有效的利用时间与空间更好的服务于生活。

2、拥抱公园生活

无可比拟的优美山景、层林尽染,利用丰富的地形变化营造多种生态景观效果。在设计中加入水景元素,动静变化的水空间带来生机勃勃的景观氛围。结合建筑的空间布局,在宅间组团中设计了一个个小型公园,以植物作为主要造景元素,体现昆明四季如春的自然繁茂之境,这里以百花为主题命名各个组团公园。漫步其中,与树木为舞,为花草为伴,感受自然之美。

3、品味街区文化

信息系统规划理念与实践分析 篇3

关键词:信息系统概念;系统有效性;系统开发人员

引言

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科学,由人通过计算机和其它设备渠道组成的可以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加工,维护使用的系统,它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最大限度的完善企业和相关部门的信息管理。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得到广泛的应用,企业逐步认识到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支持业务的自动化,还可以作为一种战略手段帮助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以便进行正确的决策,实现其战略目标,获得竞争优势,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一、信息系统的规划定义和发展

信息系统是规划组织目标所必需的有效信息,它是为了支持决策和组织控制而收集(或获取)、处理、存储、分配信息的一组相互关联的组件。为了面向组织中信息系统发展远景的系统开发更长远。

1、信息系统的结构

(1)基础设施层是由支持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的硬件、系统的软件和网络组成。

(2)资源管理层包括各种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信息,以及实现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存取和管理的各种资源管理的系统。

(3)业务逻辑层由实现各种业务功能、流程、规则、策略等应用业务的一组信息处理代码构成。

(4)应用表现层是通过人机交互等方式,将业务逻辑和资源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以多媒体等丰富的形式向用户展现信息处理的结果。

2、信息系统的决策者

信息系统是由管理人员决策服务于系统用户的,只有使用户方便满意的系统才是好的系统,为满足用户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成功的信息系统,是离不开用户的参与,从最初的总体规划制定,到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最后系统的实施全过程,都离不开用户与系统开发人员的真诚合作。信息系统开发的用户不仅是使用信息系统的主人,也是开发信息系统的主人。只有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与用户真诚合作,才是系统成功的关键。

3、信息系统的战略管理步骤

(1)绘出组织关联集团,识别关联集团的要求,解释和验证组织的战略集,定义组织相对于每一个关联集团的任务和战略。信息系统规划过程通常是由组织中的有关人员提出规划的需求,发起规划;然后进入分析阶段,对组织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最后产生规划方案。

(2)战略集转化成管理信息系统战略。管理信息系统战略应包括系统目标、约束以及设计原则等。这个转化的过程对应组织战略集的每个元素识别对应的管理信息系统战略约束,然后提出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战略集的转化过程还不能形成算法的形式,因为对于不同的组织,其战略集的内容相差很大。不过确定和评价组织的战略集的过程,还是有系统化的方法,即用关联集团要求的概念。一旦确定了组成的战略元素,要由组织的最高负责人审查,这一过程可以采取结构性的提问法。

二、信息系统规划实践的不足

信息系统规划的理论是要提供给整个信息系统规划。依据可靠有效的信息系统规划理论,建立一个基础的信息规划流程,这种系统规划可以服务于各个领域,为帮助高层管理者去建议计划和优先建设信息系统规划,提高效益,带来了保障,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信息系统规划开发的复杂性

信息系统规划理论出现以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是仍然有很多的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各个领域的投资强度不断的加大,所获得的投资效益也难以量化了。市场的多样化,对信息的需求样式也多样化,信息内容也会相应的多元化和复杂。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通过多种手段获得,着也决定了信息的不完整和虚拟度。

2、缺少对信息技术架构的支持

信息构架是指一套确定IT原则、标准、方针和促进提升设计和购买能够共同使用的系统的指导,而这些都是信息系统规划的理论所忽略的;信息系统规划的理论忽略了与信息构架相关的实施问题。

3、信息结构面临的生命周期

面向不同的用户,不同观点的转变,很难实现信息资料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对不同领域的分工也要严格划分。

三、信息系统规划分析

信息系统规划是一个识别支持企业规划(战略)和目标的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的过程,系统规划开发人员在初步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迅速构建出一个初始系统模型。用户和开发人员在此原型的基础上共同探讨、改善和完善设计方案,开发人员根据改进后的方案,对原型进行修改,再去征求用户意见,反复多次直至取得满意的结果为止。

1、信息系统的管理规划

(1)时间区段:方向是持久的,无终止的,无时限的。而目标是有时限的,可以为子目标所替代的。

(2)特殊性:方向指的内容较广,较通用,是涉及印象、风格以及认识上的东西;目标则较专一,是在某一时刻可以达到的东西。

(3)聚焦点:方向常根据外部环境叙述,而目标则是内向的,隐含如何利用企业的资源。

(4)度量:方向和目标均是可量化的,但方向是以相关项叙述的。

2、信息系统规划的特点

(1)可以使系统开发的周期缩短、成本降低、速度加快,可执行性良好,得较高的综合开发效益。

(2)是以用户为中心来开发系统的,并且组织人事落实,战略计划要求一级级落实,直到个人,这样一级级的细化,做到深入人心,人人皆知,战略计划也就个人化了。

(3)由于用户参与了系统开发的全过程,使得系统的移交工作比较顺利,更加灵活,现在所制定的战略计划只是一个暂时的文件,只适用于现在,应当进行周期性的校核和评审,灵活性强使之容易适应变革的需要。

3、信息系统规划的使用前提

(1)并非所有的需求在系统开发以前都能准确地说明

(2)有快速的系统开发工具

(3)项目参加者之间存在通信上的障碍

(4)需要实际的、可供用户参与的系统模型

(5)需求一旦确定,就可以遵从严格的方法

(6)大量的反复是不可避免的和必要的,应该加以鼓励

结束语

总之,在系统建设中缺乏科学的、有效的系统规划信息系统规划概念信息系统规划是基于企业发展目标与经营战略制定的,面向企业信息化.在进行信息系统规划前,应该结合企业内外部的实际情况,站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出清晰准确的目标,将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之列,进行优化和改造。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可能将导致原有的利益分配关系的打破,变职能导向为流程导向,人员的裁减、控制更趋于风险最低化等等。只有目标制定了,才可以决定项目的范围大小,才可以决定项目成本预算和实施周期等等。

参考文献:

[1]《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教程》左美云,邝孔武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管理信息系统》黄梯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萍.企业信息系统项目中用户参与有效性实证研究[fJl.科技管理研究,2013C03):185-186.

[4]苏棋.基于网络化环境下的学术交流[fJl.学会,2009C08):34-35.

规划理念 篇4

据《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的数据显示, 中国城市化率在2011年达到了51.3%, 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而在城市无序扩张和土地短缺加剧的背景下, 俞孔坚教授首次提出了“反规划”的概念, 即不应从传统的建设项目用地规划着手而是应该首先考虑规划和设计不建设用地[2]。以构建安全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景观格局为目的来规划和设计[1]。而城市滨水带则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廊道, 具有生态效益和美化功能, 同时为人们提供亲水环境, 供人们休憩娱乐, 为人们提供天然的保护屏障。通过“反规划”理念进行城市滨水带的设计更有助于城市滨水带发挥其功效, 更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反规划”的生态学内涵

“生态” (ecology) 来源于希腊语“oikos”, 在英语中的意思为“家”。对全部有机体互相间和它们与物理环境及其物种间联系的研究是生态定义的扩展 (Ricklefs, 1973年) [7]。生态承载力的延续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基于生态的滨水带规划设计, 同时这也是任何滨水规划建设的前提。将城市滨水带规划设计建立在自然过程的基础之上, 更有助于恢复水生生态系统, 为生活在其中的物种提供栖息地, 改善水质, 降低灾害发生的风险等。科学的规划设计能弥补社会开发建设中对水质造成的损害, 最终使水变成一种对生命有益的力量[8]。然而从某些程度来说, 生态规划设计必将成为未来景观规划的新走向。建立滨水带生态廊道对于生物流、物质流和能量流具有重要的作用[4]。

2 我国城市滨水带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城市水系的滨水带规划建设往往是建立在人的利益基础之上的, 截弯取直, 曾经的生态堤岸逐被硬化的防洪堤岸所取代 (见图1) [9], 人们似乎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抵御洪水的侵袭, 用一道屏障隔绝了人与自然的联系。然而人类的行为并没有得到自然界的认同, 洪涝灾害日趋严重, 滨水带面积日趋减少, 城市水系水质污染严重, 水生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城市滨水带建设面临严重的问题, 如下所述:

1) 用地缺乏规划, 城市蓝色空间发展成问题。老旧的城市规划普遍不适应其“非常发展速度”。城市滨水带大都被建筑、道路取代。原有的水生生态系统不复存在, 更多的是人的发展轨迹。城市污水的排放, 硬化堤岸的铺设, 使生态系统不能很好的运转。

2) 空间格局混乱, 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自然与半自然景观退化, 动物栖息地受到破坏, 景观可持续性差。生硬的人工因素成了滨水带设计的主要方面, 它破坏了同类景观空间的连续性, 取代了真正的自然斑块, 生物体原有的自然转移路径被道路广场、建筑等人工因素破坏阻断。

3) 蓝色空间塑造环节薄弱, 乡土特色消失。城市水系及其滨水带建设似乎在整个城市规划设计中显得可有可无。在面对人的利益时, 它往往会随着人的意愿而多次更改, 缺乏长期性。同时, 其规划设计千篇一律, 不能体现出当地的乡土特色, 使原本应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变得机械化。

4) 蓝色空间的管理维护不佳。对于城市所剩不多的滨水带缺乏管理维护, 土地空间的任意规划, 污染物的倾倒等, 使本已残破不堪的系统变得更加岌岌可危。

3 基于“反规划”的城市滨水带规划设计理念

理想的城市滨水带建设应能充分发挥其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平衡的生态功能, 为城市生活提供良好的水源, 为各物种提供栖息地, 同时具有休闲功能、文化功能、城市与自然物流通的廊道功能, 以及防灾减灾功能等 (见图2) 。作为解决由城市化快速进程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实现理想城市滨水带建设的核心便是滨水带的生态规划, 它能有效的将生态和自然资源保护和平衡起来。而在此基础上引入“反规划”设计理念则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反规划”中对自然—社会—人之间的关系的考虑和认同实现了其可持续性规划特征, 架构了一个城市滨水带生态安全格局, 为处于混乱中的城市滨水带设计指出了新的概念措施, 更是进一步为城市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作出了推动作用。

3.1 生态堤岸的合理构建

将城市滨水带建设建立在自然系统之上。当下城市居住条件的改善成了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而作为城市居住环境的最重要的矛盾之一便是城市环境的生态性。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向发达国家的学习, 我国城市的硬化堤岸也逐步向生态堤岸转变, 尽量增加水环境的生态功能, 河道形态向自然化靠拢[10]。但须注意的是生态堤岸的建设不仅仅是提供视觉享受或为人类的亲水行为提供方便, 更多的应靠拢到生态环境的修复, 及其作为自然廊道的防灾减灾功能。如在美国的雨洪控制管理手册中就提到:城市滨水带作为泛洪区应能抵御50年~100年的洪水, 并对滨水带的范围进行划定[11]。

3.2 斑块—廊道—基质的系统化构建

关注当地土地的自然和人文的过程和格局, 将“底”的健康放在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以滨水带的广场、公园作为斑块, 以整个城市的滨水带绿化建设作为廊道, 以城市作为基质, 构建“蓝色空间”。以整个城市水系为系统进行设计, 意在扩大生态系统的连续性, 增加生物多样性, 同时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修复。

3.3 滨水带规划设计的整体性

传统的城市规划往往会将洪水自然过程、生物过程、乡土文化过程等作为次要的、零碎的、后续的规划。滨水带的规划设计往往建立在人的利益上。而“反规划”则强调了规划要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 并整合自然过程, 与城市规划设计一同进行。这就要求滨水带的规划设计要同城市规划一并考虑, 注重滨水带这一自然的本底值。

3.4 从人文历史资源到滨水开放空间设计

城市滨水带设计中还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地域差别性、人文内涵、风土人情和传统活动的尊重, 并使之与滨水景观的设计和空间活动的引导结合起来, 尤其是在大规模的滨水区域改造开发的过程中, 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我们需要结合人们生活的习性, 当地社会的变迁, 历史的背景变化以及自然环境等众多影响因素, 以人为本, 将具有形象特征的建筑加以保护和突出, 形成意义内容多样化, 乐趣兴趣共享化的别具一格的滨水景观特色。

4 结语

当前, 城市居民越来越投入到追求返璞归真的队伍中去, 他们渴望自然生活, 远离喧嚣都市, 而城市公共空间重要性便越来越凸显。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大重要因素, 城市滨水带是自然的延续, 是连接自然与城市的重要枢纽。在滨水带设计中引入“反规划”理念对城市生态系统和滨水带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种以和谐可持续发展为重要轴心的理念, 能更好的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而帮助城市滨水带景观设计生态规划达到其最终的目标:1) 寻求与区域生态格局相协调的生态分区;2) 结合自然、文化景观, 突出风景特色;3) 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关系, 合理开发土地;4) 加强规划的实施管理, 建立有效的实施保障体系。

自然系统是一个有着自身结构的有机系统, 我们设计者必须在处理城市规划的问题时对自然和城市建设的关系加以协调考虑, 将量变化为质变, 提升城市空间景观格局, 在设计时保持科学谨慎的态度, 以避免城市基础建设对土地生命系统的破坏。更应注意城市滨水带这一生态基础设施作为健全和保障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性景观格局的重要性。

摘要:以城市滨水带设计为研究背景, 介绍了“反规划”理念的生态学内涵, 分析了城市滨水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合理构建生态堤岸、注重规划的整体性等设计理念, 为城市滨水带景观的规划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规划理念设计个人简历 篇5

【篇一】

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6 岁(1990 年 2 月 24 日)

居住地:浙江

电话:

E-mail:

最近工作[7 个月]

公司:XX 有限公司

行业:网络游戏

职位:规划理念设计

学历

学历:本科

专业:艺术设计

学校:浙江大学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可随时到岗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网络游戏

目标地点:浙江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规划理念设计

工作经验

2014/11–2015/6:XX 有限公司[7 个月]

所属行业:网络游戏

设计部规划理念设计

1、根据策划和设定,制作所需的 3D 资源,在把握整体风格的前提下根据原画设计稿进行 3D 场景建模。

2、模型的贴图绘制和渲染出图,适当的后期处理,一些通用场景素材的`收集制作和整理。

3、独立完成项目的创意设计,包括制作 cad 图,效果图、立体图、平面图、设计手册等。

2013/7–2014/9:XX 有限公司[1 年 2 个月]

所属行业:网络游戏

设计部规划理念设计

1、负责项目的设计管理,提出设计意见。

2、正确领略公司总体规划理念和客户意图并准确完整地表达呈现设计思想。

3、负责展览展示道具的设计,控制多种材料和色彩的组合运用及整体效果的搭配。

教育经历

2009/8—2013/6 浙江大学艺术设计本科

证书

2010/12 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英语(良好)听说(良好),读写(良好)

自我评价

有良好的自我的掌控能力,时间观念强,具有新媒体动画意识。同时也能积极的配合团队完成项目工作。平易近人,待人友好,性格开朗、自律,自信,思维活跃,极富创造力。易于沟通,具有较好团队的意识,与人相处的很融洽。

【篇二】规划理念设计个人简历

年龄:22

户口所在:江西

国籍:

婚姻状况:未婚

民族:汉族

身高:166cm

体重:62kg

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

工作年限:

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实习

可到职日期:一个星期

月薪要求:2500~2999 元

希望工作地区:江西

工作经历

江西百案景观木业有限公司起止年月:2014-07~2014-10

公司性质:民营企业所属行业:房地产/建筑

担任职位:设计师助理、施工员助理

工作描述:1、协助设计师完成工程设计任务,完善工程图纸,结合施工现场产生的问题,配合设计师更正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提高工程进度。2、深入施工现场,配合施工员管理工程提高工程进度,合理分配施工人员,完善施工工艺,对工程中不合理的地方,及时指导改正。对工作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熟练。

离职原因:回校学习

消防宣传员起止年月:2012-09~2013-09

担任职位:宣传大使

工作描述:宣传和防范火灾事故的发生,定期举办班级宣传讲座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起止年月:2011-09~2014-06

担任职位:义务宣传员

工作描述:义务宣传防治传染病,定期举行宣传讲座。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学历:本科获得学位:学士学位毕业日期:2016-05

专业一:艺术设计(园林景观)专业二:教育学

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所学专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一般

粤语水平: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CAD 景观设计、SU 景观设计、PS 效果图后期处理、植物种植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植物造景等。能够熟悉使用园林景观专业设计软件,还自学了园林景观理论知识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

自我评价

浅谈生态城市的理念与规划 篇6

关键词生态城市;基本理念;建设规划;模型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218-01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城市化是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普遍健康状况的改善和更多地获得社会服务,以及文化、政治与宗教参与联系在一起的,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完善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探究规划编制的基本原理和适宜的模型方法,乃是当前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建设生态城市,且能以其良好形象和功能带动辖域内外的可持续发展,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和目标要求:

1)生态城市是一个中心城区与周围城镇和乡村紧密联系、与国内外都市相互竞争和补充的开放系统,既需以人口的适度聚集和持续宜居为基础,又要以社会经济与科教文卫的高度发展及其较强的辐射力带动周边乡村和与其他城镇的协同发展为宗旨。因此,生态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建设要考虑到自然条件、经济区位和辖域内外物流、资金、人流的聚散,以及政治、文化、科技的凝聚与辐射。

2)生态城市不仅仅涉及辖域内外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空气、水体、土地、森林、动植物、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的供需保障,而且也与城市所处的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的状态有关。它是一个以人的发展需要和能动作用为主导、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和管理体系为经络的复合机制系统。

3)生态城市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又要保障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即生态城市建设要有超前而合理的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生产力和人口格局及其相伴的技术支持和资源配置结构,拥有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结构、便利的交通和通讯网络,以及高效、和谐的服务、社会保障和调控体系,使城市经济、社会系统与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协同有序地发展和良性循环。

2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方案探讨

2.1指导思想

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张家界、桂林和贵阳的等腰三角形的中部。围绕生态立州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把握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重要机遇,以生态文明引领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发挥区域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等特色,基于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以及生态安全阈值,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新型工业化,全面推动黔东南州资源开发、生态保育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2.2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实施生态立州战略,积极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生态旅游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形成具有黔东南特色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立足于区域和流域一体化发展,通过系统地开展水源地保护、重点污染源治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大氣污染防治、水土流失防治、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等,建立面向区域生态安全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生态文明,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确保区域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发展,保障长江及珠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

2.3城市生态建设规划

2.3.1维护城市生态安全

针对不同等级的生态功能区,明确各区的主导生态功能,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确立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建立以城市生态安全为核心的监管机制,建立与完善城市生态安全监控和预警系统。

2.3.2优化城市绿化体系

建设城市环城林带,加大郊区和农村的绿化力度,引森林进城市,让园林下乡村,形成集城区和郊区绿化于一体,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人与自然和谐的城乡绿色生态圈,建设环城林带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景观多样的城市林业生态经济系统。

2.3.3推进生态示范建设

加强生态示范区与生态县(市)建设,巩固和推进黎平、从江、榕江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凯里市三棵树镇省级生态示范乡镇建设试点的建设和实施,并按照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要求,在生态示范区建设基础上,推进上述三县的生态县建设,切实把区域生态建设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协调发展。

2.3.4加强重点区域生态建设

加强城市重要地段、历史街区的生态设计,重视城市历史文化遗迹和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积极建设生态社区,优化生态人居环境,至2010年建成一批符合标准的生态住宅小区和绿色小区,小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

3结束语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基本处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初级阶段,具体而言,即是将城乡发展的价值取向、政策导向、建设行为等都要奠定在这一新的基础上,对物质建设与心灵建设、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法律制度和道德培养、硬体结构与软件结构间的关系进行调整。生态城市建设更重要的是创造新文化,并在新创文化中体现生态价值观。

参考文献

[1]Yanitsky O. The City and Ecology, Nauka, Mostkow.1987,1:167-174.

[2]周干峙.对生态城市的几点基本认识。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年会上的讲话,2008,6.

“绿色城市”目标下规划理念的变革 篇7

关键词:对抗性,复合性,绿色城市,规划理念,规划手段

0 引言

虽然“绿色城市”的理念已经在国际上广为流传,但实际上它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不仅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被公认为已经实现了绿色城市的目标,就连绿色城市的基本概念究竟为何,都还是学术界模棱两可、悬而未决的话题。虽然理解并不统一,但绿色城市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依然可以概括为:实现更高水平的生态平衡,大幅度减少环境污染并使得自然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使用,同时形成可持续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以保障环境保护制度的执行。从而不仅提高经济发展的水平,降低城市发展的长期成本,更能够建立起一个自然社会高度和谐融合、功能高度复合化的全新城市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绿色城市是基于自然和人类协调发展的角度下提出的,其所采取的规划手段不仅强调了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而且还注重经济、文化、人类健康和整体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不能简单地将绿色城市等同于生态城市等理想城市概念,更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单纯的绿化和美化。回顾绿色城市这一概念的渊源及其背后内涵的转变,对于深入理解绿色城市的目标,选择更为合理有效的城市规划手段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1 隐藏在传统规划理念下的对抗性

实际上,回顾有关城市与自然生态和谐规划的理念可以发现,伴随着工业化的持续深入和环境品质的不断下降,城市规划师和学者们早就开始不断地探寻缓解或者根治这一弊端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这其中不乏霍华德、莱特、柯布西耶等思想和努力。然而仔细思考却可以发现,有关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虽然在我国古代早期的哲学思想中早已有所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也成为实现社会整体和谐的不二法门,然而谈到成型的规划理念和方法,其主要源头却必须追溯到西方的哲学根基之中。实际上,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脱胎于其特定的文化哲学背景,是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的。以其哲学文化为基础,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对城市发展的理解,是城市空间与环境的此消彼长的对抗性演变。正是在这种对抗性理念的支撑下,对于城市与自然环境资源之间关系的思考,也始终长期徘徊在保证城市发展利益,同时尽量降低环境成本这一看似辨证、实则矛盾的理念之中,造成了大量改善城市与自然关系的措施和行动无法起到真正可持续的作用和意义。然而,“绿色城市”概念的出现不仅仅标志着人们对城市的理解步入到全新的时代,更为规划理念的革新和规划手段的有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从“田园城市”到“绿色城市”:对抗性向复合性的转变

说“绿色城市”概念的出现是对城市内涵和规划理论的一次重大革新,要从这一理念的形成和演变来谈起。长久以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城市生活中的绿色理想,在人类社会的雏形时期,城市化比例较低,发展速度也非常缓慢,城市结构简单、功能单一、规模较小,镶嵌于自然之中,聚集以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没有突出地体现出来,城市问题不被人们所重视。然而我们从欧洲以城墙将城市与环境分割开来的状态来看,也能够窥探到西方城市理论中对抗性哲学的端倪。而后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水平的提升,在中世纪欧洲和阿拉伯国家的许多重要城市都先后掀起了城市大规模改造和皇家园林建设的风潮,这些建设与改造工程十分注重增加绿色空间和开敞空间,可以说这一时期欧洲的城市建设和改造已经有意无意地产生并在实践着城市绿色空间的思维了。但也很明显,这一时期的规划理念仍然是将绿地作为城市中承担特殊功能的空间类型加以人为的干扰控制,是出于人们活动的需求和对高品质环境的渴望才“不得不”从城市空间中予以“强制”保留,其中仍然贯穿着对抗性哲学的影子。其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物欲和财富的膨胀使绿色在城市中逐渐消失,也更加激发人们开始重新向往着回归自然。于是,19世纪欧美一些国家在社会改良和保护自然思潮的推动下针对城市的新形态和规划手段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像“法郎基”、“新协和村”、田园城市理论、城市公园运动和城市美化运动等。这些理论和实践主张增加绿地、分散城市、改善交通和减少污染,由这些理念所积累而成的《雅典宪章》,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生态与城市“和谐共生”的理念,而这一理念则被最终表述为分区制———一种不同功能空间之间比例调和的对抗性手段之中。

以“田园城市”为例,虽然不同功能的合理分布和交通联系的疏导确实造就了一个全新的深入自然环境之中的理想模式,然而在卫星城等一系列实践收获颇丰之后,人口的剧增和城市的无边蔓延,最终见证了这一经典理论走下了神坛,永远地成为了梦想。在《雅典宪章》中所体现的分区思想,恰恰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它鼓励各种功能在空间上的配置和分布,并希望通过这种主观的方式来避免不同类型的城市空间之间的排斥关系。然而这一思想并没有摆脱不同类型空间一类若想增长另一类必须削弱的思维定式,因而随着可用空间的日渐萎缩,在空间总量上无法得到保障的背景下就显得作用不大。而随着《马丘比丘宪章》的出现,城市规划的理论思潮开始纷纷意识到城市空间融合性和城市功能复合化的重要性;而伴随着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两次对环境的觉醒,人们终于开始从多角度、多视点、深层次地重新思考和认识城市建设的目标和路径,于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强调各种目标和各类空间属性共生发展的全新理念———“绿色城市”就应运而生了。虽然尚不成熟,但从“田园城市”到“绿色城市”的转变(图1)可以看到,城市规划方法的范式已经改变,而其背后则是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对其对抗性思潮的扬弃以及复合性理论的形成。

3“绿色城市”理念下规划理念与手段的转变

随着上述的转变过程,城市规划的实践活动也开始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对于空间发展复合化发展的觉醒,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为绿色城市概念的成熟提供了不断修正的空间。这种复合化的理念改变了传统城市空间布局的方法和手段,从而将“绿色”的概念带入了城市发展的过程之中。具体可以从空间的垂直组织和水平的功能复合两个角度去探讨其规划手段的变革。

(1)通过垂直化的功能组织实现绿色空间与城市的共同增长

就城市规划而言,当今世界各国越来越趋向于采用密集的、叠合式的开发建设模式,这种开发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城市空间布局方式,不仅满足了生态空间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的需求,也大大提高了空间集约利用的程度和效率(图2、图3)。传统的城市空间生长方式在城市空间得到拓展的同时,会大量挤占绿色空间,城市空间与绿色空间之间冲突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显现,甚至威胁到地区基本的生态安全,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可持续的空间利用方式。而绿色城市理念下垂直复合的空间生长方式将城市发展为立体化的功能叠合空间,通过屋顶绿化、地下空间使用、新能源新材料的普及等(图4),使得大量的生态职能与城市空间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在此种情况下,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城市空间内部的生态功能也大大增加,这不仅缓解了城市与生态空间的对抗性关系,也成为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和产业高端化的依托。可以说,绿色城市理念的实现,将不再延续过去空间对抗、此消彼涨的消耗模式,为可持续生态和谐目标的实现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通过水平化的功能复合手段实现城市内部各类空间的和谐共生

绿色城市理念下水平化复合用地开发模式与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分区模式截然不同。分区模式将城市按功能进行分区,如市中心办公区、购物休闲区、居住区、绿地公园等等,这种开发模式虽然有助于城市空间的有序组织,但明显过分依赖私人小汽车,从而造成城市蔓延并增加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的成本和资源消耗。随着城市产业空间的高端化,城市主要产业部门开始逐渐转型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门类,这就使得产业空间、居住空间与生态空间之间不仅不再相互排斥,反而可以共生甚至相互促进,因此水平化的复合功能组织方式除了有效地协调各种原来相互排斥的用地类型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将城市的各项功能从分区化的状态下重新组织入社区尺度的城市空间中,从而有效地降低城市内部各个分区之间钟摆式的交通流(图5),并形成高效率、低能耗的绿色城市形态。水平化复合组织方式的出现将标志着城市从工业化时代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其所创造出的活力充沛、丰富多样、尺度宜人的城市空间,将是绿色城市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4 结语

城市规划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门为全人类谋福利的学科。过去从西方引入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虽然在城市与生态环境之间也试图寻求一定的平衡,但由于其对抗性的理论内涵,因此或多或少在资源开发(包括土地开发)、资源利用(包括能源利用)等方面助长了浪费和掠夺资源的倾向,以致超越自然环境所能承担的能力或超过自然生长的规律。然而未来世界将充分利用可持续发展技术,促进全球生态功能的健康发展,并由城市规划包括区域规划、国土规划、景观规划负担主要作用,这是世界规划师、建筑师、园林景观设计师等面临的挑战和期望。而“绿色城市”理念则恰恰为城市规划理论范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更为城市发展的绿色化奠定了基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市场需求性的城市建设自然也会全方位推进。近几年,各地纷纷提出了创建绿色城市的概念并急切地投人到实践中。相对于其他城市概念而言,绿色城市作为建设目标其内涵更丰富,定位更科学,目标层次更合理,特别是从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的角度看,更是最佳的目标选择。因此,“绿色城市”对于缓解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压力,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陈安萍.城市概念的新发展:绿色城市[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1):14-15.

[2]毕光庆.新时期绿色城市的发展趋势研究[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5(4):231-234.

[3]马志新,杨军平.探索现代绿色城市规划发展之路[J].国土绿化,2003(7):10.

[4]冯向东.创建绿色城市文明是人类永恒的哲学追求[J].规划师,1995(1):4-8.

[5]柴锡贤.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初探──绿色城市规划与创新[J].城市规划汇刊,1999(5):15-19.

[6]白磊.欧洲的绿色城市主义——从《Green Ur-banism:Learning from European Cities》看中国城市发展[J].城市问题,2006(7):81-84.

浅析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 篇8

1 以民为本的规划理念

追溯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 可以发现中国城市一直是以政治为中心的“家国城市”, 城市居民从未成为城市的主体, 城市空间和居民的生活空间呈分散状态, 各自形成独立的中心。城市规划走的是一条理性规划的思路, 严格按照宗法礼制的要求来规划设计, 漠视“人的存在”, 或者“见物不见人”。而近现代新兴的城市, 城市规划理念上照搬西方的机械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功能主义、规划理念逐渐兴盛, 使城市规划的落脚点集中在重形式, 忽视人的生活和人类的情感需要上。因而在这种情形下, 以民为本, 注重城市人文精神设计的城市规划理念应得到提倡。

所谓注重人文关怀的城市规划理念, 就是要求城市规划回归城市的本源, 将市民居于城市的核心地位, 立足于把城市建设成为人类生活的理想类型, 而不是作为达成某种政治目的的手段;其次, 还要提供一个城市主体——市民成分———发表意见的途径, 使得城市中公众能够真正地参与。在保证公众有充分的信息获取的权利的基础上, 授权给公众对城市有关的评议和建议的权利。美国学者就曾提出包括操作、医治、告知、咨询、安抚、合作、代表权益和公民控制权利在内的八类不同层次的权利, 同时提出几种公众参与的类型:专家指导下的公众参与、授权型公众参与、协作型公众参与、组织能力构建型公众参与。此外, 人文精神指导下的城市规划理念还强调对城市生活的真实体验, 是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市民大众的规划。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倡导田园设计的城市规划, 强调城市与乡村的联系, 满足人们返璞归真的需求, 同时强调城市空间设计时, 要考虑到居民的休闲和游憩的需求, 使得城市可居可游。最后, 以民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要求重视城市弱势群体的需求, 这一点在中国大中城市都普遍存在这个问题。如何处理好外来务工人员的安置问题, 如何满足外来流动人口的生活和精神需求, 如何保证城市低收人阶层的基本生活需求等等, 都需要以民为本的理念审慎地制订城市规划, 并把这一理念贯彻始终, 这是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2 建立决策监督机制

中国城市规划中长期存在的以长官意志为导向, 实际上把城市作为政府和业主实现宏伟构想的手段, 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机构设置上, 城市规划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而存在, 在经济和政策上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很难摆脱政府的控制, 使城市规划沦为某一明确的社会力量指导和控制下的产物。政府既是城市规划的委托方, 又是城市规划的评估方。因而, 必须建立完善的决策监督机制, 保证公众的真正参与。

这一决策监督机制的建立, 首先要打破以往的管理制度, 把城市规划部门作为一个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一个实体, 并且鼓励非官方的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参与竞标, 获得平等的机会进行城市规划。但更重要的是, 建立公众听政和评审的机制, 所有规划方案都必须公示, 并由市民来参与评估, 保证市民的参与。同时, 为避免市民评估的盲目性, 提供专家咨询的机制, 合理、客观地论证规划的可行性, 并提交评估意见。政府要转变成为服务机关而不是决策机关, 主动提供信息, 提供一个民众参与的平台, 实现城市规划决策的客观、公平和科学性。

3 建立跨城市协调体制

城市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有机结构, 与周边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全球化的视野下, 每个城市都与世界上其他地区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共处一个互动的网络, 这就使得中国城市的发展就不能故步自封, 隔离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另一方面, 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发展, 每个城市都立足于自己的特征, 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单体, 这使得城市之间的互补性增强, 城市之间除竞争以外更多的是合作关系。因为, 决定城市地位与作用的因素将不仅取决于其规模和经济功能, 而且也取决于其作为复合网络连接点的作用。所以, 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必须建立跨城市的协调机制。

所谓跨城市的协调机制, 就是强调不同城市间的协调与合作。协调即处理好不同城市的功能地位, 避免重复开发和资源浪费。合作即加强城市间的互补性, 功能上的和经济上的互补。例如大城市与周边中小城镇的互补。国外倡导的城市规划理念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分解中心城市的压力, 围绕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卫星城, 解决城市中心区的用地紧张问题。

4 挖掘城市文化, 凸显城市特色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发展中, 集聚地逐渐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雏形,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本质的特点和丰富的历史内涵, 这些历史是对于这座城市本土生存的人民的一个时空定位, 也是让这些住户有家的感觉的根本原因, 因此在设计规划的策略上应该秉承着人文化、保留城市底蕴的设计理念。

在当今时代城市建设高速发展, 但是大量的高层建筑被兴建城市越来越向着钢铁牢笼的方向发展, 是所有城市的形态越来越相似, 这不但摒弃了从前城市的文化遗留也忽视了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人们的感受, 使城市越发没有自身特点, 城市和城市之间的相似度极高, 城市规划设计就是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出现所衍生的一门建筑与土木工程设计基础之上的规划类学科, 是以针对于城市独特的历史、地理风貌以及人文环境做综合协调改善城市发展形成一座与周围相呼应具有浓郁自身特色的城市为目的的学问。

结束语

城市规划是一门细致的学问, 因此相关设计规划的人员除了专业知识到位外还需要多层次的经验和阅历, 不断完善设计理念, 对于每一座城市的设计规划都要有相应的设计思路, 综合考虑城市的具体情况后再结合政府要求进行方案的拟定, 对于城市民生和历史作综合考究后完善自身设计理念才能设计出符合现代化的规划要求的城市规划方案, 并且又能让城市独树一帜体现自身特色。

参考文献

[1]张祖刚.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建设与设计营造的基本理念[J].建筑学报, 2005.[1]张祖刚.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建设与设计营造的基本理念[J].建筑学报, 2005.

社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创新理念 篇9

建筑生态住宅社区, 我们提倡的是“舒适, 健康, 高效, 和谐”, 这是符合低碳排放的生态住宅社区的目标。在生态住宅社区的规划和设计中, 注意应调整整体规划和布局规划, 从而通过改进的流动线路, 控制住宅社区中的车辆尾气的排放, 从而减少了排放温室气体。在规划和设计方面, 我们可以建立道路网络不利汽车行驶的住宅社区内的流动线路, 这会进一步限制汽车的流量住宅社区内, 从而减少汽车对住宅社区的负面效果。接下来, 较多的设置住宅社区内的人行道和自行车以道便于居民步行和骑自行车, 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进行短距离交通。此外, 在设计广泛的开放性空间的生态住宅社区, 我们也应该重视低碳设计达到与当地的自然资源的和谐。例如应按照当地的植物系统的设计绿化, 可以优先采用自然景观对住宅社区进行规划, 减少人工设施, 创建一个环境更接近大自然的空间。此外, 我们还可以使用低碳技术的能源和水循环系统来降低碳排放, 例如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和中水回用系统, 污水收集回收, 以减少能量的资源的消耗。

2 loft与SOHO式住宅空间

20世纪40年代的时候, LOFT这种居住生活方式首次在美国纽约出现。当时, 与设计师们利用废弃的工业厂房, 从中分隔出居住、工作、社交、娱乐、收藏等各种空间, 他们在浩大的厂房里构造各种生活方式, 创作行为艺术, 或者办作品展, 淋漓酣畅, 快意人生。而这些厂房后来也变成了最具个性、最前卫、最受年轻人青睐的地方。在20世纪中后期, 随着LOFT这种工业化产物和后现代主义完美的碰撞, loft逐渐演化发展成为了一种时尚的居住与工作方式, 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广为流传。作为房产类型的一种, LOFT起源于西方, 2000年之后LOFT才开始在国内市场出现。这种建筑风格主要要求的是高大和开阔的空间, 开放性和透明性是它的特点。这种特性对于的创作与收藏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SOHO, 即Small Office Home Office, 家居办公, 大多指那些专门的自由职业者:自由撰稿人、平面设计师、工艺品设计人员、、音乐创作人、产品销售员、平面设计、广告制作、服装设计、商务代理、做期货、网站等等。SOHO是一个邻里在纽约市曼哈顿下城,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的阁楼和艺术画廊的位置, 各种各样的店铺和商店, 从时尚精品店, 高档的国家网点不等国际连锁店。该地区的历史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内城的再生和高档化, 涵盖社会, 经济, 文化, 政治和建筑的发展。

Loft式的住宅空间与生活工作的特点及其相符, 而现代loft已不再仅仅拘泥于对旧厂房的改造和重建, 加大对竖向空间的利用能为创造更多可用空间, 同时可以将工作空间与生活空间巧妙的结合, 来满足大多数SOHO式的生活方式。对于社区的整体规划而言, 这种新颖的空间形式能创造更多的公共空间, 满足聚集区对交流空间的需求, 结合绿色生态建筑的理念, 让整个社区充满生机。

3 弱建筑的空间理念

“弱建筑”这一概念的产生, 是建筑设计的对象由静止的、不可变化的建筑本身, 向着有更多可变性的人和事的转变。建筑与事件 (或者说与使用者) 的关系逐渐得到人们的更多关注, 设计师开始关注空间的不明确性、关联性、双重性和可开发性。建筑设计的意义不再仅仅只是制造一种提供思考和体验的空间, 相反, 建筑外观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应该渐渐被削弱, 建筑内外空间的可开发性和可参与性则应该得到加强, 从而可以适应不同的功能需求, 同时达到满足不同的行为需要的要求。空间开始具有较为抽象的物质特征, 而不再仅仅针对特定行为和特定空间之间的一对一的关系。

社区 (或者说是单体住宅) 不再仅仅是工作室与居住空间的固定组合, 机械的、简单的组合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们的需求, 对工作和生活空间的限制反而约束了居住空间的发展。混合的、跨界的空间组合不只是单纯的将绿色空间引入室内, 模糊的、多重的空间让住宅可以承载更多的意义。社区在空间组合的处理上引入“弱建筑”的理念, 加强空间的联系性, 改变单调的联排住宅组合, 利用公共空间创造更多交流、展示场所。将空间的意义交付于使用者自行定义, 同时将更多的绿色空间引入, 让社区区别于一般普通住宅区, 把工作室与居住空间的过渡更加模糊 (或者说是带来更多的联系性) 。

4 建筑表达形式

“从现代建筑文化学的观点来看, 建筑作为社会文化的最庞大的物化形式和空间载体, 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映, 又是民族文化品格的集中体现。归结到一点, 它最终应是建筑所有者思维观念的哲学表达。建筑的本质, 可以说是用独特的“住”的建筑语言, 表述营造者的艺术精神和文化哲学观念, 以及他们对人生观、宇宙观的把握和理解。”应该说, 东方建筑文化对于建筑的哲学定义更明确更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本文从环境美学观, 材料运用和空间塑造这三方面入手, 通过社区这一载体, 结合新生态建筑的理念, 表达一种更纯粹的建筑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及审美心理结构中, 自古就有崇尚“天道自然”, “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中国人很早就把自然山水风景作为审美的观照对象, 凡人工环境, 无不求“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对建筑的要求也不只限于自身的完整、优美, 更强调与广阔的整体环境融为一体, 包括和周边的自然山水、历史文脉以及已存在的建筑实体相谐调。这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方的其它国家, 成为东方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

摘要: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之一, 社区的独特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针对这一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 探索聚集区的表现形式, 通过一种纯粹的方式, 有效地分隔出住宅的功能区间, 在保证居住私密性的同时营造出外中有内、内中有外的意境, 让建筑在环境中消失, 创造出一种无限过渡的空间。

关键词:社区,弱建筑,新生态建筑

参考文献

[1]许英英.南阳后农运时代城市居住区建设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绿色理念的建筑规划节能设计探讨 篇10

建筑行业是高耗能行业,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升和环保意识增强, 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 不仅要强调建筑结构的功能, 还要坚持绿色节能理念的指导作用。根据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有效落实绿色节能理念, 使建筑结构与周围环境协调, 降低能耗, 减轻环境污染, 为人们日常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1 绿色理念的建筑规划节能设计原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 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 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 应该落实绿色节能理念, 并把握以下原则, 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升。

1.1 宜居原则

做好建筑规划设计工作, 应该坚持宜居原则的指导作用, 完善建筑结构各项功能, 为人们创造舒心的环境。通过落实绿色节能理念, 完善功能设计, 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 能让建筑结构更加宜居。为此, 应该合理选址, 提高建筑结构的采光和通风效能, 进而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 促进建筑结构与周围环境协调, 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

1.2 全面原则

建筑物是当地环境的组成部分, 规划设计中应该坚持全面性原则, 不能将建筑结构与周围环境割裂开来, 而应该进行综合全面考虑。既要强调整体性, 也要突出建筑结构的个性。建筑物是当地环境的组成元素, 应该将其融入当地环境之中, 与周围的人文环境和氛围相协调。并合理选择建筑材料, 展现当地的建筑特色, 突出地域特征, 为人们带来视觉享受。

1.3 节能原则

在绿色理念的指导下, 坚持节能原则是建筑规划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内容。而落实节能原则的关键内容是, 合理选用建筑材料, 重视新能源利用, 降低建筑结构的资源能源消耗。例如, 对当地天气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掌握当地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 对太阳光进行最大限度利用, 更好为建筑物照明服务。重视地热能等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规划采用新型施工技术, 降低能耗, 更好为现代建筑工程服务。

2 绿色理念的建筑规划节能设计对策

建筑规划设计中, 一些设计人员的综合技能偏低, 忽视对工程进行全面考虑, 导致绿色节能设计理念没有严格落实, 对建筑项目施工带来不利影响。为弥补这种缺陷, 结合建筑项目实际情况, 规划设计中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落实绿色节能设计理念, 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

2.1 选址规划节能设计

建筑工程绿色节能设计过程中, 首先要对建筑布局和选址进行全面考虑, 取得更好的节能效果。地域不同, 气候条件存在较大差异, 节能规划策略也不完全相同。严寒地区的建筑规划设计时, 应该注意避风和向阳, 将建筑物规划在避风和向阳位置, 有利于实现对太阳能的充分利用, 减少热量损失, 实现节能的目的。如果是炎热地区, 建筑物选址和布局时, 应该考虑夏季主导风向, 确保建筑物所在位置有利于空气和热量流动, 取得更好的节能效果。建筑节能设计过程中, 应该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和体型, 朝向设计是影响建筑物节能效果的关键因素, 一般以南北朝向为主, 满足建筑采光需要, 也有利于冬季建筑物采热, 进而降低建筑物能耗。选址后还要做好建筑物周边绿化工作, 合理规划花草树木, 符合绿色理念的要求。

2.2 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合理规划墙体、屋顶和门窗, 实现提高节能效果的目的。墙体节能设计要考虑材料选用、施工技术应用等问题, 选用节能效果较显著的保温隔热材料, 合理应用施工技术措施, 进而形成复合墙体, 提高墙体质量和热阻性能。屋顶节能设计要注重改善生态环境, 节约资源, 合理设计具有节能效果的隔热保温层, 削弱太阳辐射带来的不利影响, 取得更好的环保效果。提高门窗的通风、采光、围护性能, 严格控制门窗的面积比, 设计选用保温隔热效果良好的材料。

2.3 建筑朝向节能设计

结合建筑物所在地的经纬度、当地气候特征等, 选择最佳朝向。我国地处北纬度, 建筑物通常坐北朝南, 有利于获取最佳的采光条件, 实现节能的目的。同时还要合理控制不同建筑物的间距, 有利于热量流通和散热, 为人们创造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

2.4 相关设备节能设计

合理规划电气设备和空调系统, 科学规划空调系统的热源, 确保其供暖、制冷效果, 也可以降低能耗, 增加生活的舒适度。电气设计时应该注重选用节能灯具, 合理借用自然光源, 包括太阳能和沼气等可再生能源, 并选用高效节能荧光灯。

2.5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重视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 满足建筑物照明和取暖需要。合理利用沼气进行照明, 既能对废弃物进行合理利用, 还能满足照明需要, 保护环境, 实现绿色、节能、环保的目的。

3 结束语

整个建筑规划设计中, 应该落实绿色和节能理念。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 做好规划设计工作。从而节约成本, 更好指导建筑工程施工, 为人们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摘要:在绿色理念的指导下, 进行建筑规划节能设计时应该坚持宜居、全面、节能原则。并在选址规划、围护结构、建筑朝向、相关设备等方面落实绿色节能理念, 重视可再生能源利用, 促进设计水平提高, 为人们营造舒适的环境氛围。

关键词:绿色理念,建筑规划,节能设计

参考文献

[1]李丹丹, 冯永超.绿色理念下的建筑节能设计模式思考[J].江西建材, 2016 (7) , 38-39

上一篇:《女人我最大》节目下一篇:煤矿巷道工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