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我最大》节目

2024-05-23

《女人我最大》节目(精选三篇)

《女人我最大》节目 篇1

根据2008年最新调查显示, 台湾女性中66%是网民, 而12~35岁不论男女几乎都上网 (1) 。由于台湾的网络普及化, 上网购物已逐渐成为一种消费习惯, 对于女性网络消费者来说, 网络购物为女性创造了24小时便捷、即时的购物环境, 在脸不上粉、脚不踩鞋的状况下, 她们同样能够遨游在美丽的消费想象与购物满足中。同时, 网络上光鲜的商品图像、蕴涵说服力的华丽词藻, 也让女人联想起电视节目中貌美靓丽的闪亮明星, 当大众媒体与虚拟媒体在女人心中产生化学作用后, 生产者所主张的消费主义在潜移默化地完全扩散开来, 女人在看似无人介入的自主式购物世界中一点一滴成就美丽。

自几年前开始, 台湾掀起了一股由名模、明星引导当下女性时尚、爱美的消费文化风潮, 至今也深深影响到大陆女性消费市场。特别是于2003年开播至今的《女人我最大》节目, 其内容深度、广度博得了大众的青睐, 收视率屡创新高, 除了节目中所推荐的商品热卖之外还带起一波又一波的消费风潮。它铺设下的消费网, 从电视节目一直延伸至网络世界, 节目品牌魅力至今不减, 不但拥有自家品牌杂志, 而且节目中的嘉宾也成了电视宠儿, 他们或为商品做代言, 或以专业人士的身份推出自家品牌。节目中所介绍到的各类商品在网络上造成疯狂抢购, 实体节目搭配平面杂志, 并与购物网络异业结合, 各类商品顶着名人的高知名度、打着限量促销的噱头, 再配以“女人我最大”的包装外衣, 大大地勾起了女性强烈的网络购物欲望。

根据最新统计, 网络购物的品类, 以脸部皮肤保养品及其相关品类居多。除了冠名榜首的脸部保养品之外, 脸部清洁用品、化妆水、化妆品、眼部保养品等皆名列前茅, 广受消费者的喜爱 (2) 。

本文将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讨这股在台湾因女性电视节目而起的网络消费旋风。文化研究其实蕴涵了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其一是文本分析, 其二是消费者如何解读文本的阅、听众分析。两股力量分别是研究从上而下的优势霸权以及由下而上的解读权利, 虽然表面上这两股力量似乎针锋相对誓不两立, 但若是想要对媒体文化研究有充分的了解就必须同时兼顾这两个不同取向, 故本文将先讨论《女人我最大》节目文本的表现意义与阅、听众的解读角度, 然后再以消费主权与消费主义探讨它在台湾造就了怎样的女性消费形态。

电视文本的编码与译码

本文收集了2008年7月至2009年初《女人我最大》的节目内容共40集, 针对其讨论主题、素颜参与比率、产品表现与推荐方式, 在观察其官方网站后, 针对其中所展示的内容、引发的讨论话题与现象进行文本分析与解读。

在女性节目中, 以《女人我最大》节目掀起的消费热潮最为强劲, 除了创造超过1000集的优秀成绩外, 还引发了台湾女性对于自身保养及美容健康的关注。为了避免有做广告的嫌疑, 节目中所介绍的商品大多会回避产品品牌, 并在节目现场使用、比较, 然而这样的举动反而引起了观众的求知欲, 引发一种另类的营销模式。鉴于节目结束之后观众询问率非常高, 节目还开设了女人我最大网络版, 提供每期节目信息、听取观众意见、与之互动交流, 从网络上可以发现不只是台湾, 甚至世界各地询问的观众都有 (3) 。如今《女人我最大》节目不仅在2005年推出同名杂志《女人我最大》 (4) , 还于2007年推出《女孩我最大》 (5) 杂志, 将阅读受众划分为熟女和少女两个不同群体。此外, 节目中的彩妆老师也与全台湾最大女性购物网站payeasy合作, 在网络上面售卖《女人我最大》中所介绍过的相关商品及其自有品牌商品。另外, 从各大购物网站的广泛观察中得到, 商品介绍只要打上《女人我最大》节目介绍字样即可提高商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这表明大多女性信赖并愿意消费来自《女人我最大》节目所推介的商品。但究竟为什么仅凭一个节目就能够刺激这么大量的消费, 电视文本所传递的意义何在?这个由众多明星、美丽产品、各领域专家、博客写手、各品牌营销操作团队与电视节目制作单位所共同结合的“玩美”网络, 背后又有什么值得思考的地方?

“卸妆”的意义解读。素颜展现明星真面目是《女人我最大》最吸引观众的部分, 这个在电视屏幕上打破既有常规, 以褪去明星脸部亮丽的外衣, 并以完美重塑明星光彩而结束的“玩美”节目, 精准地抓住了观众喜爱窥探的好奇心理与追求美的欲望。节目中电视屏幕上的明星, 对观众来说是一种替代性的参与角色, 明星的美丽重现, 代表了观众心中对于美丽的憧憬实现。

为什么“卸妆”这个行为表征能够如此吸引阅、听众?站在一般人对明星的期望来思考:以往, 精美的外表“包装”凸显出明星们的“价值”, 这也是为什么明星们总是积极地对自身不断利用, 塑造不同形象希望给观众带来新刺激的原因。由于新的符号组合会产生新意义, 就观众而言, 消费明星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明星满足自己对达不到的装扮与表现的内心想象。装扮是一种具备表象意义的符号重组, 由于阅、听众习惯了明星身上各种“美丽的”符号组合, 所以不管怎样, 看见“靓丽”的明星被认为是“合理的”、“应该的”或是“不足为奇的”。而如今, 这个节目实行了另一种符号重组, 它让女星们自愿卸下亮丽的脸部包装, 用近似“无包装”的主观真实在屏幕前将明星卸妆后的容貌呈现给观众, 自然会吸引不少观众好奇的目光。

但客观呈现的真实到底是什么?卸妆的确是真实的呈现, 但是除脸部的妆容之外, 节目却增强了其他的符号条件, 例如衣着、发型以及最重要的现场灯光质量等, 让女明星即使真的卸了妆, 也依旧能呈现出十分靓丽的表征, 不仅满足了观众对明星卸妆后的好奇心, 在优质的摄影棚灯光下, 还呈现出女星们各个质感透亮的肤质, 营造了良好的收视环境。在舒适的观赏环境中, 节目展示产品使用前与使用后的差异并听取所谓专家的建议, 就这样, 观众在低卷入度的状态下接受信息刺激产生消费的念头。

“专家”与“非专家的意见领袖”背后的意义解读。在读过余秋雨关于观众心理学描述后, 联想起这个电视节目之所以能够形塑出一种消费文化, 关键环节不外乎节目对观众心理需求的营造及满足。当我们将观众解释成一系列心理因素, 这些心理因素是具有生命化的, 而且是群体生命化的, 背后蕴藏着大量个人与公共的“期待视域”, 即一系列的心理欲望和心理需要。 (6)

《女人我最大》节目在塑造专业形象方面也极具特色。负责解说的“专家”来宾, 不论其专业领域是在彩妆、保养、健身, 还是服装、发型、配饰, 在节目中均被尊称为“老师”, 有别于其他琐碎、缺乏专业性的称呼, 例如达人、彩妆师、造型师、女王等。“老师”这个称谓一出, 观众与出演者立刻以两种不同阶层的符号来表现, 即“教育者” (老师) 与“被教育者” (学生) 的符号意义立场。在“老师”光环的围绕下, 专家形象配合节目信息提升了出演者的社会地位, 他们作为信息优势者成为引领舆论的“意见领袖”。许多专业人士便是从这个节目开始拓展自己职业道路的, 不论是出书、成立或营销自有品牌, 还是私下招生上课等, 都是依附于这个节目庞大的收视群体。

非专家的意见领袖也同时出现了, 由人气博客写手所组成的非专家之网络意见领袖也开始在节目中露脸。这些博客写手之所以被称为非专家的意见领袖, 是因为他们长时间地接触与使用相关商品并在其个人网站上分享其心得与所知, 且每日的点阅人数、网络上认同与讨论量, 足以在网络世界造成可观的口碑, 成为介于专家与一般消费者间的信息中介者, 类似创新传播理论里面所谈到的意见领袖。这些人的出镜不但提高了他们自己在代言、试用、担任职业网络写手等方面的人气与机会, 也让观众感觉到非明星的“素人”用这些美妆产品一样可以变美。

在信息提供方面, 《女人我最大》有别于其他女性节目, 只着重产品的好用与否、气味、包装等“浅碟式”的商品展览、介绍。这个节目最具说服力的一点就是每集都有单元性的主题介绍。专业“老师”现场运用语言、图片、手势等符号再配上靓丽的来宾, 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配合现场实验的方式解说产品特性, 并向不同女性消费群体提供说理式的建议和实际体验的感受。

从说服理论的角度来看, 说服与可信度有关, 而所谓的可信度是受者对于传者的一套知觉感受。如果被认为是一个经验老到、技术精湛、消息灵通或是具备权威性的人提出看法, 就比较容易被阅、听众接受, 而且如果不断地提升传播者的社会地位, 他则可能会成为一个市场上“玩美”节目中的意见领袖, 传递出的信息更具有权威和可信性, 说服效果也会更好, 《女人我最大》这个节目便是采用了这样的模式来说服阅、听众。但信息的传递沟通影响是相对的, 下对上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专家说服”的符号意义, 依据费司克 (Fiske) 和弗洛伊德 (Freud) 的说法, 每个个体都有自主意识且具备文本解读的语意民主 (semiotic democracy) , 他可以自主决定他所要的解读取向, 而以上的说法, 为阅、听众的主动积极消费 (active consumption) , 取得合法地位。 (7) 而选择性理解 (selective perception) 也告诉我们, 人们的理解容易受到欲望、需要、态度及其他心理因素影响, 意思是说, 人们也可能会对相同的符号采取不同的解码策略。 (8)

女性的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 对于信息的寻求也更加积极主动, 但由于工作和信息繁忙, 致使大多数人没有多余的时间钻研保养品的相关学问, 信息来源大都是大众媒体及网络, 消费动力通常是感性冲动高过理性反思, 又经由媒体的潜移默化, 花小钱让自己变得更好显得既合理又满足。

明星光环下替代性的参与满足感。节目除了主持人、专家外, 还有就是参与的女性明星 (节目中被称为“同学”) , 参与的女星都很漂亮, 节目根据不同的主题, 挑选适合的女星参加演出。例如:眼妆讨论, 即寻找不同眼形的来宾 (尽量满足不同眼形的女性) ;发型单元, 就会找不同发质、不同发量的女星;健身单元, 找身材不同的女星。由于节目的走红, 女明星们都很愿意上节目, 甚至不惜卸妆, 素颜上阵。

节目播出过程中, 节目文本符号不断教化观众必须更美, 女性开始认为美丽是人生中自我疼爱、实现的重要的追寻。另外, 节目播出时间正好是每晚的9点钟, 是一天中最休闲的时刻, 观众吃着水果、喝着好茶, 低卷入状态下收看美丽的电视节目, 然后幻想自己就是电视中正在使用产品的参与者, 使用后也可以跟她们一样变得好“美”, 此时, 明星就变成了一般观众替代性的参与对象, 尤其当观众对节目某个议题有需求时, 节目就不只是节目, 而是心理治疗师, 因为它正好提供给消费者一种解决问题的希望与可能。

电视节目与网络购物形塑之消费文化

符号消费的意义与反思。根据马克思的说法, 消费只是生产的附庸, 消费模式取决于生产模式。然而随着时代变迁, 由于生产方式与社会样貌的转变, “消费”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反“仆”为主, 一跃成为市场经济的灵魂。当劳动力减缓, 自我追求与实践的意识提升后, 消费成为一种生活主体、一种自我表现。就像许多人偏爱到星巴克喝咖啡, 前往诚品书店购书, 或是在网络上抢购名牌商品等。根据鲍德里亚的说法, 后现代文化中的消费概念, 是一《女人我最大》录制现场种系统符号的操作行为, 由工业社会时期对于“物”的消费, 转化为关于社会的“符号消费”, 而此时符号价值就成为消费文化的核心 (9) 。而根据斯莱特的说法, 消费无不是一个文化过程, 它与现代性难分难舍, 具备与时俱进的特质,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践, 就是消费文化的意义中心 (10) 。消费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表现出社会协调的状态, 当消费文化建筑在符号价值的基础上时, 不论是一杯咖啡、一本书还是一个标签甚至一个购物场所, 背后都蕴涵了特殊的符号意义与商品价值, 满足了个人的价值需求, 定义了消费的合理性。

从《女人我最大》节目的效果可以看出一种原属品牌外的再包装效果。它所提供的文本内容有别于一般节目, 不单是催化消费力, 它以呼唤女性学会经营自己的美丽、健康、生活的方式, 提供给阅、听众所需要的信息。只要是《女人我最大》节目中推荐的产品就会被认为是受肯定的产品, 造成一种疯狂抢购的风潮, 使得原有的品牌被统一成《女人我最大》这个集中式的品牌。

在台湾购买力最强的20~40岁女性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是具备充分的工作能力, 仅凭单纯的产品介绍就吸引她们去消费, 并没有想象中容易。许多女性节目都因为“植入性营销”过于明显, 或是节目内容流于肤浅等因素纷纷结束节目播出, 然而《女人我最大》至今已经制播6年, 超过1000集, 它所创造的不仅是强大的收视佳绩, 更有比一般杂志内容更丰富的自产品牌杂志。

在消费文化创造过程中, 除了前端符号产制的结构信息意义之外, 必须去思考这个时代所创造的一种消费主义 (consumerism) 和聪明的消费者所主张的消费主权 (Consumer Paramountcy) 两者间的辩证关系。所谓的“消费主义”是指资本主义挟庞大的资金宰制文化工业, 透过媒体符号产制、分配和鼓励符号消费来促进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再生产, 透过生产和消费的紧密循环, 达到资本主义严密宰制文化市场的优势霸权。 (11) 另外,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Fried rich A.Hayek曾提出“消费者主权” (Consumer Paramountcy) 。最早见于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 后来的奥地利学派和剑桥学派都把“消费者主权”看成是市场关系中的最重要原则。 (12) 从古典经济学理论来说, 消费推动了生产的实践, 而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在开放的竞争体制下, 生产端、消费端都因认同价位所以并没有优势、劣势的控制力量存在, 双方无法强加权力力量给对方, 因此没有生产者主权就不会有消费者主权。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说的只是一种“理想式”的消费世界, 而事实上, 消费市场现在还是大多为生产者所掌控, 如上文所谈到的节目展现, 生产者为了扩大生产, 其实用了许许多多精妙的组合技巧来推动消费, 消费主权就像是一种建构在优势霸权世界中的虚假意识一般, 悲观者认为, 即使消费者以为自己是具有消费主权的, 生产者的消费主义还是像一只巨大的手, 存在并玩弄我们的文化意识。

《女人我最大》之网络消费文化。由于节目中介绍的产品有上百种, 节目之后在网络上询问者络绎不绝, 《女人我最大》自己也开设了官方网站, 向大家提供当日相关的产品信息, 并提供观众与节目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 (13) 在台湾最大的购物网站雅虎奇摩拍卖, 以及台湾最大女性购物网站payeasy、pchome露天拍卖等大型网络商场上都可以轻易买到《女人我最大》节目所推荐的商品, 甚至连大陆的淘宝网也刮起一股《女人我最大》的消费风潮, 超过万件的商品在网络商店中热卖。其中, 不得不提到payeasy购物网站, 它号称是全台湾目前最大的女性购物网站, 其中除了《女人我最大》节目的专家自有商品外, 还有其他类商品。该网站2008年营业额约为7亿元人民币, 其中在《女人我最大》中最红的牛尔老师, 在payeasy上所售出的自有品牌美容保养品就贡献了约2.5亿元。 (14)

网络无远弗界, 如今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收看到《女人我最大》节目, 消费力的创造也不仅止于台湾, 许多国外的观众也会通过台湾的拍卖网站购买《女人我最大》电视节目中介绍的相关产品以及杂志等。简单地说, 数字时代的电视观众, 当天晚上看到电视节目中所介绍的商品, 最快在节目结束前就可以通过网络买到相同的商品。在这样实体节目与虚拟平台符号环境交错合作下, 女人的美丽被节目塑造成为未来人生的自我实现目标, 为追求美丽而“投资”就更顺理成章地成为一种合理的消费了。 (15)

结语

懒女人,我最大 篇2

点评:你爹太真理了。

南啊妮:在我这个懒婆娘的带领下,我家的脏乱差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标准,我和老公从来不敢叫朋友到家里玩。但有天老公那帮狐朋狗友猝不及防地来敲门。我和老公尴尬而热情地把他们迎进了屋,然后我嫌丢脸中途说有事就躲出去了。回来问老公,有没有把那群人吓到。他不以为然地说:“没有呀,他们还夸咱家安全呢。”“嗯?”“他们说万一在咱家跌倒一定不会受伤,因为只会倒在衣服和废纸上。”

点评:跌倒不受伤,这得需要多少衣服和废纸啊,请脑补。

蜜蜜:有天晚上没吃饱,11点多了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挣扎,胃都饿痛了。老公说:“你起来吃点东西嘛。”我说:“我只想吃面条,想到煮面这么复杂,就不想动了。”他说:“那我给你做嘛。”我说:“想到要洗碗,我就不想动了。”他说:“那我给你洗碗嘛。”我最后纠结了半天,说:“还是算了,想到要起床吃饭,我就觉得好累了。”

点评:妹纸,你已经不是懒的问题了。

达亿:家里脏得有一天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好说歹说让媳妇加入到收拾屋子的夫妻帮中。结果是可喜可贺的,整个屋子焕然一新,见到久违的地板原貌的一刹那真有想哭的冲动。媳妇脸上也乐开了花,她正数着手里一叠一元及一元以下各种面值的纸币——我在专心收拾屋子时,她唯一干的正事儿就是从各个杂物堆中觅钱。她难以置信地惊呼道:“总共二百三十六元五毛八分,我们发了!”

点评: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苦命男:有天下班跟懒老婆在家吃泡面,我跟她开玩笑说,我公司附近有家养老院,屋子是酒店那种标准间,配备一应俱全,每人每月只要800元,包吃包住。我说,要不我俩住养老院得了,房子空出来每月出租3000元,付了养老院的钱,还能剩1400元呢。她听了眼睛直放光,激动地抱着我说,好哇,那我就不用上班了!然后,第二天,这傻婆娘果然在家睡了一天!

点评:这个傻婆娘一定没看过这条新闻:《养老院半夜传来的哭声》。

发霉啦

今天公司新来了个项目经理,高大帅气,还有六块腹肌,感叹上帝的不公!一起洗澡时,他裤子一脱,我笑了,上帝其实很公平。

今天,我和女友正准备XXOO,女友说,“能不能给我一分钟?”“干嘛?你要补妆啊?”“不是,我是指……上次你只给了我30秒……”

今天跟妈看了拐卖妇女的法制节目,然后一直跟妈叨叨如果我被拐卖了我就怎样怎样,她听得烦了咆哮道:“就你这样还想被拐卖,人家家里是缺个菩萨啊!”

今天,家里停水没法洗澡,天气实在太热,老爸提议去宾馆开房,老妈一愣羞涩地指着我说:“那他怎么办?”我勒个去!

今天,我去相亲。对方看了我一眼,说:“好吧,不管怎么说去喝一杯好了。”

今天,我在等女友时,看到有个人长得很像她,于是我张开双臂朝她跑去,然后我发现自己认错人了,于是我继续张着手臂往前跑。

今天,我和一个小孩赛跑,善良的我有意让了他。结果跑完后他遗憾地跟我说:“你要是不这么肥,说不定还能赢我。”

今天,我在小黑屋里找手机找了整整十分钟,才发现自己在用手机屏幕当光源。

《女人我最大》节目 篇3

关键词:对台广播,旅游广播

“对台湾广播是祖国大陆以居住在台湾地区的民众为目标受众的定向性广播。”[1]海峡两岸民族同根、文化同源, 但由于地理、政治、教育和社会结构等因素, 台湾民众与大陆民众存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这就使得对台广播担负着争取民心、加强民族凝聚力的特殊作用。而旅游类广播节目在这一方面无疑有着独特的优势, 因为旅游题材政治关联度较低, 进入台湾岛以后落地也不会引起蓝绿阵营的政治争议, 同时旅游又和中华文化传承、民族认同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可以在“随风潜入夜”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对台宣传。

《旅游我最大》栏目系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东南广播公司制作, 置入台湾26家电台播出的体验式旅游通栏, 截止2011年3月制播近800期, 栏目播出覆盖广、影响大, 已成为台湾民众了解大陆, 认识大陆的一个窗口。本文以《旅游我最大》为例, 探究对台旅游类广播节目的制作与创新。

一、扩大“共通”, 力推“本土”

旅游, 越来越成为两岸民众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剂品。自2008年7月启动大陆居民赴台游以来, 两岸旅游业发展呈现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两岸旅游交流不断深入, 特别是2010年, 台湾同胞来大陆旅游人数突破500万人次, 达到514万人次, 同比增长14.6%。在这种形势下, 对台旅游广播扮演着重要的推介角色:让有心赴大陆的台湾民众先行感受大陆的美景, 了解重要资讯;也让因某些原因无法到大陆的民众用听觉去“体验”足不出户却遍“行”天下的快乐。

“作为社会互动过程的传播, 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 加深双方的了解和相互理解。”“共通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 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2]海峡两岸同胞同文同种、同根同祖, 但是隔居于两岸, 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了几十年, 所以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都有差异, 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则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 正如台湾东吴大学历史系曾祥铎教授所说的:“文化的核心, 主要就是两部分: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日本殖民统治50年, 也没能改变和动摇台湾人民的中国心。”[3]可见对于台湾同胞而言,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对于旅游类广播节目而言, 题材本身就涵盖了两岸一脉相承的经史学术、宗教伦理、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中华文化, 更应该乘“对台广播”这股强风而上, 慷慨解“囊”, 将本土文化展现出来, 凸显地方个性。

《旅游我最大》的节目定位是“有声的旅游节目, 做好两岸听众和旅游爱好者的空中导游, 用声音来再现中华大地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秀丽风光。”节目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强化福建的本土印迹:一是题材, 至今, 《旅游我最大》节目组足迹遍布西藏、北京、云南、海南、山东、浙江、江西、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而作为福建省对台媒体节目, 仍会在旅游题材中适度突出福建本土资源, 不时地对福建旅游资源进行深度的挖掘, 除了厦门、漳州、泉州这三个闽南城市, 也致力于寻找其它和台湾人生活习性相似的地方, 贴近受众。例如在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平潭岛, 节目主持人亚慧在一个小渔村体验出海捕鱼和收割海带的生活, 对于同是在海岛上生活的台湾听众特别是渔民朋友来说肯定会有亲切的熟悉感。二是主持风格, 《旅游我最大》节目主持人带有闽南口音的普通话虽然并不“字正腔圆”, 但却状态自然、表达口语化, 这其实和台湾流行的“自然语”主持风格相近, 浓浓的乡音乡情可以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简言之, “闽台之间‘五缘’相系, 经‘福建化’的旅游信息对台湾受众更具亲和力”。[4]这种对本土特色的强化体现了节目的服务性和贴近性, 也提升了福建媒体对台广播的正面影响力, 顺应了中央的对台宣传政策“入岛、入户、入脑”。

二、注意“改变”, 积极“展现”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Heraclitus) 说过:“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佛陀教义中的修行法是这样说的:“万物皆可变, 忽生忽灭。”萧伯纳曾说:“惟一行事聪明者是我的裁缝, 他每次来见我都要重新量尺寸, 而其他的人继续用旧眼光打量我, 而且还指望原来的尺寸适合我。”爱略特在《鸡尾酒会》 (T·S·Eliot, The Cocktail Party) 一书中写道:“我们对其他人的了解仅仅是我们认识他们时留下的记忆, 而他们从那时起就已经改变……每一次聚会中, 我们遇见的都是一个陌生人。”[5]我们周围的世界时时在变化, 而我们往往忽视这一事实。

对台旅游类广播节目可以自然而然地展现大陆的新风貌、新举措,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授业”的传播作用。例如《旅游我最大》分别于2009年底、2010年底策划的“家乡美”春节特别节目和“年年过, 年年新”春节特别节目, 分别向台湾同胞展现了大陆各省各地区的美丽风貌和崭新亮点, 使之对大陆有了系统的新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 台湾同胞在和大陆不同的政治背景下生活了60多年, 对大陆认知不够甚至会误解, 在一些台湾同胞的认知领域里, 大陆仍是“落后”的代名词, 特别是对于当代台湾青年来说, 这就需要对台媒体起到“解惑”的积极作用。为了满足青年听众的需求, 对台旅游类广播节目要赋予时尚感、推陈出新, 以主流、时尚、创新为诉求, 增加趣味性、可听性、娱乐性和服务性。例如2010年9月, 《旅游我最大》主持人小真真在山东体验了“交换游”, 所谓“交换游”, 网友也称之为“串门”, 身处异地的双方进行“交换游”, 当一方到另一方所在地旅游时可以住到对方家里, 享受到真正“本地通”的免费导游, 而当对方到自己所在地旅游时, 也同样让其享受到家庭的温馨, 这种交换旅游资源的经济实惠的旅行方式在年轻人、背包族中很流行。对台旅游广播节目介绍这种大陆新潮的旅游方式, 让台湾同胞看到了大陆这种智慧、和谐、时尚甚至是令他们感同身受的一面, 无疑有利于改变台湾同胞对大陆的刻板印象。

三、亲自体验, 真实再现

中国共有多少汉字?早在2007年, 就有这样的统计数据显示:“常用字有7000个左右, 共有汉字90000多个”。在日常交流中, 我们的词汇通常是够用的, 但也不难想象出我们的词汇不够使用的情况。比如:有人在你面前的桌子上放了10个橘子, 并且从橘子中随机取出其中之一, 让你用文字来形容它, 你可以描述得那么精确, 让一个不在现场的人照你的描述待会儿从那10个橘子中选出你所说的那一个吗?除非幸运 (比如橘子有明显的畸形) , 否则这项工作是相当困难的。主要的问题在于, “语言是有限的, 而真实是无限的”, “我们在现实中区别事物要比用词汇描述事物容易得多。”[6]而对于以声音为惟一媒介的广播来说, 要使广播在一定时间内实现最有效的传播, 就是要尽可能地弥补广播语言稍纵即逝的劣势, 增强对听众的感召力。

旅游是全方位的感观体验, 它应该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途径来感染游客, 而其中视觉的冲击力是最强的, 根据传播心理学来讲, 人体在接受外界信息的时候, 视觉接受的信息可能是占全部信息接收量的80%以上, 而旅游广播节目只能依靠相对弱势的听觉通道来传递原本需要全身心来参与的旅游体验, 这就必须深度挖掘旅游资源, 力求让听众达到“看景不如听景, 听景也是享受”的程度。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引入新闻节目中常用的“现场报道”方式, 可以说是将听众引入画面的最佳捷径。首先, 主持人站在现场用第一人称“面对面”告诉听众一些讯息, “听众朋友, 我现在是在……现在在我面前的是……”不管是方位描述还是事物形象描述, 都能给听众营造一种视觉效果;其次, 现场报道过程和旅游事件的发生过程具有同步性, 主持人很自然地融入周围的环境, 现场体验自然流露出来的情绪很容易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再者, “现场报道在传播中是多音源的, 更具立体性”, [7]更容易带领听众进入画面。“现场报道”, 换言之, 即旅游广播类节目的主持人亲自到旅游目的地体验, 用录音设备同步“记录”下旅游体验过程, 在节目中将这种真实的旅游过程一五一十地“再现”给听众。

《旅游我最大》节目追求的独特品质是:介绍自然风光景致的同时与听众分享旅游过程中的美妙感受, 并从历史、人文、民俗文化中体验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由于节目的特性, 《旅游我最大》颠覆性地一改传统广播节目的制作手法, 要求节目制作人员必须亲临一线体验, 实为“真实的体验”。例如2010年11月, 《旅游我最大》主持人亚慧在浙江西塘古镇品尝特色小吃“石锅豆腐”, 这道小吃的材料 (特制豆腐、秘制酱料) 、用具 (西藏特色石头做成的石锅) 、煮法 (干熬香料) 都是很有特色的, 而在向台湾听众介绍时, 主持人选择了在现场边煮、边看、边尝、边说, 比起念白式地一一列举配料种类、叙述制作过程等, 无疑, 这更能让听众印象深刻, 能取得更好的收听效果。

广播节目还可以通过选择生动的细节来增强“可视性”, “生动的细节能给人鲜明的感受, 使听众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报道内容产生画面性记忆”, [8]例如2009年5月, 《旅游我最大》的《聆听鼓浪屿》节目就抓住了厦门鼓浪屿小岛上的声音细节, 主持人廖翻天创新、巧妙地采取“以闹衬静”的反思维方式, 大量运用了各种各样的声音, 如钟声、海浪声、汽笛声、叫卖声, 以及鼓浪屿的标志声———钢琴声, 用在鼓浪屿一天生活中所听到的各种声音来体现鼓浪屿生活的悠然自得, 原来, 在这个远离噪杂的小岛上, 就连寻常的叫卖声也显得那么抒情, 那么有韵味, 丰富的声音元素很好地将鼓浪屿宁静却又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更是将鼓浪屿人文底蕴的魅力升华到极致。

另外, 广播节目还可以多用形象性语言, 让听众产生听视联觉的效果, “虽然语言本身没有形象性, 但形象性的语言能唤起受众的形象感知。”[9]这就要求要避免抽象、概括的语言。值得一提的是, 作为广播声音三大构成元素 (语言、音响和音乐) 之一的音乐也有着“形象化”的作用, 动听的旋律和贴切的歌词能将旅游情感“具象化”, 以直抒胸臆的方式直接地表达出来, 推近了听众的想象, 例如2010年12月, 《旅游我最大》主持人亚慧在表述海南三亚南山不老松的“长寿”寓意时, 选用了满文军的歌曲《长寿是福》:“有一个祝愿在晚霞里飘呀飘/白发童颜踏遍青山人未老/有一片烛火点燃了天涯海角/寿比南山夕阳无限好……祝您健康/祝您长寿/千金难买平安是福/合家欢笑”在欢快的节奏中, 这首歌曲容易给听众朋友营造出丰富的画面:除了苍翠的南山不老松, 还有红红的夕阳晚霞、巍巍的青山、白发须眉的健朗老人……而相比于念白式的祝愿, 这种歌唱方式也更能将主持人的情感恰到好处地宣泄出来, 感染听众, 引起共鸣。音乐避免了画面对思维的限定, 不论时间、空间, 它会使得听众的耳朵“插上翅膀去旅行”。

四、抓好典型, 引起共鸣

以社会学为基础的社会关系论认为, 社会关系对人的行为有影响。该理论提出, “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 (如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朋友关系等) 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 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10]这就指导人们从社会关系角度研究信息接收行为。

对台旅游类广播节目应尽可能加入“游客元素”, 对台广播的目标受众是台湾同胞, 旅游类广播节目扮演着“空中导游”这样一种角色, 目的之一就是让台湾听众了解大陆丰富的旅游资源, 亲自到大陆来体验旅游的快乐, 从这一意义上来讲, 台湾听众是“潜在游客”。如果在节目中加入实地旅游的游客的采访部分, 因为他们和台湾听众在“游客”这样一种角色上的接近, 其旅游感想和评价等对台湾听众来说更具说服力。

值得一提的是, 作为对台广播听众群体的台湾同胞, “除了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听众共性以外”, 由于“长期被隔绝于大陆母体, 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心态, 他们的政治态度、生活理念、思维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都与大陆听众有较大差异”, [11]因此, 如果能够采访到台湾游客这一“典型”群体, 因为他们和其他台湾同胞在心理、地域等方面的相近性, 对台湾听众而言则能发挥出更强大的感染力。

例如, 2010年1月, 《旅游我最大》节目主持人亚慧在妈祖的故乡福建莆田湄洲岛采访了来自台中市的戴先生。妈祖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女神, 海峡两岸有众多妈祖信众。在采访中, 戴先生这样说道:“闽南人对妈祖信仰特别重, 所以组团过来拜拜。这一团当中, 大多是七、八十岁的老人, 都是第一次到湄洲岛这边来朝拜妈祖, 也可以说是了了一桩心愿, 顺道参观一下福建厦门等地, 最重要的是因为台湾和厦门直航了, 我们是搭直航班机过来的, 应该是说一举数得, 非常高兴!”跨越海峡来朝拜, 戴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道出了交通的便捷和朝拜如愿的喜悦, 很多台湾同胞都感同身受, 这就在心理上拉近了和台湾听众的距离。

再如2010年6月, 亚慧再访湄洲岛, 为几位台湾游客当起了导游。经过积淀和演变, 两岸妈祖信仰习俗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 在介绍湄洲岛时, 哪些内容是台湾听众朋友最想了解的?在游览过程中, 亚慧跟随台湾游客好奇的目光, 告诉他们“帆船头、大海衫, 红黑裤子寄平安”的习俗、“黑脸妈祖”的由来等, 而对于同是妈祖信众的很多台湾听众来说, 这些也都是他们最想知道的, 只有最有价值的旅游信息才能起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五、塑造品牌, 加强推广

在大众传媒业激烈竞争的今天, 品牌的价值和重要性日益凸显, 节目品牌一旦确立, 树立起良好的信誉, 就会通过受众的传递, 迅速扩大节目的影响力, 赢得越来越多受众的信赖, 并建立起忠诚度。酒香也怕巷子深, 笔者认为, 对台旅游类广播节目在致力于塑造品牌时, 可作以下几点进行推广:

1. 收听反馈。

对台广播的目标受众是台湾同胞, 详细采集台湾岛内的收听数据, 结合相关信息更具针对性地进行节目制作, 有的放矢, 以更稳健地提升收听率。可在情况允许下, 由本台人员亲自或委托专业调研机构人员到台湾进行收听调查, 也可通过寻求岛内的合作平台来实现。

2. 加强互动。

对台旅游广播节目要有互动意识, 除了节目本身要有对象感, 与听众进行情感互动以外, 还要提供来信、电话、传真、网络等听众可参与互动的渠道信息。可设立主持人博客或微博, 以节目或主持人在网络世界中的影响力来提升节目的收听率。需要注意的是互动渠道的便捷性, 例如QQ是大陆运用较普遍的在线交流软件, 而对于绝大多数台湾听众来说, MSN才是他们的最爱, 对台旅游类广播节目可以利用MSN软件的群组功能, 设立台湾听友群落, “不仅可直接实现节目与听众的即时互动交流, 更重要的是还可以给听众营造一个互动的交流平台, 进一步延伸节目的影响力。”[12]

3. 活动营销。

为了加强与岛内听众的交流, 对台广播可以策划在台湾举办听友会 (也可由台湾的忠实听众来组织) , 这样也可以搜集到更为准确的节目反馈。两岸广播同行可以联合举办活动, 比如像《旅游我最大》的“两岸春节大联播”, 扩大节目影响力。另外, 对台广播同行也可以举办媒体交流活动, 探讨业务, 提升能力, 共同打造对台宣传盛宴。

参考文献

[1]彭曙光.试论对台湾广播语言选择的语境意义[J].东南传播, 2007 (9) :32.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53.

[3][11]郑韶风.浅谈传统文化元素在对台广播中的运用[J].东南传播, 2009 (6) :175.

[4]福建省广播电视节目收听收看中心, 福建省广播电视评议小组.福建收听收看[R].2010 (24) .

[5][6]沃纳.赛佛林, 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89-90.

[7][8][9]李定容, 许永澜.广播语言的形象化[J].东南广播, 2005 (8) :46-47.

[10]李新祥.受众理论的类型分析及其启示[A], 见:第二届 (2008) 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论文

上一篇:动态心电图变化下一篇:规划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