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源管理

2024-05-23

放射源管理(精选十篇)

放射源管理 篇1

关键词:血液辐照仪,放射源管理,血站,移植物抗宿主病

血液制品的辐照,可以有效杀灭淋巴细胞活性,防止“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GVHD发病死亡率95%,为提高血液安全水平,血站特引进血液辐照仪。目前,辐照仪大多数使用天然同位素137Cs发射的γ射线照射全血或其成分血,137Cs的半衰期是33年,而60Co则是5.27年,在设备的设计使用寿命中,无需更换放射源。辐照仪引进之后,如何进行规范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选择设备上,要求防护必须采用最高标准设计和高精度制造,控制采用高质量的工业控制计算机和专业图像界面控制软件,高清晰触摸屏操作,表面辐照剂量越小越好;设备本身能够监测和修正辐照的剂量,辐照的剂量、时间、容器旋转、放射源的移动等相关信息都能及时地显示在屏幕上,避免产生污染和照射。

1 组织实施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防止放射源的射线泄露,确保血站工作人员及献血者的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血站应进行放射源规范化管理工作。

首先,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管理办法》和《血站实验室管理办法》等的要求,进行新的体系文件的制定,规范了一系列操作规程,采取了切实可行的管理手段,使放射源的规范化管理迈上新的台阶。其次,加强放射源规范化管理,需要站领导高度重视,应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专门的辐射环境规范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总务科或设备科为主要执行科室,指定专人作为专职辐射与环境管理员,负责血站血液辐照仪的管理工作以及辐照安全与防护。最后,应熟悉国家各项管理规范的要求,明确责任,签订安全事故责任书。

2 法规执行

根据《关于放射源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03]17号),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做到有的放矢,明确监管部门,以便更好地执行法规和做好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处置工作。

严格按照《血站职业许可证》授权范围,从事血液辐照,规范使用放射源。到省环境保护厅办理和领取《辐射安全许可证》。

3 规范化管理

(1)监测管理。工作人员佩带的个人剂量计应在间隔<90 d内到有资质的检测中心检测1次,通常是当地市一级的疾病控制中心,建立个人剂量档案,信息上报卫生部,使从事辐照工作的信息得到永久保存;工作区域与环境辐射水平测量应由有资质的单位每年检测1次,通常是委托当地疾病控制中心或环境监测站来对含源设备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检测,确保放射源的屏蔽防护有效,防止污染环境,对人员造成伤害。

(2)辐射安全设施管理。建立设备使用、维护与维修记录、安全防护设施维护与维修记录等相关记录。

(3)人员健康管理。每年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和放射人员健康检查。确保在第一时间了解放射人员的身体状况。尤其注意,对新入职的工作人员,做好岗前的健康检查工作,检查合格后,方可允许其从事放射工作。职工健康档案要永久保留。

(4)培训管理。所有放射工作人员(含管理人员)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分别接受当地卫生局、卫生监督局、环境保护局、省环境保护厅举办的培训,如《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和《辐射岗位工作人员资格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后,方可从事放射工作。取得卫生部门颁发的《放射人员工作证》。I类、II类放射源的使用工作人员,必须参加省级以上环保部门的培训。

4 场所设施与职业防护

辐照室整体采用一定铅当量的物质做防护墙,安装一定铅当量的铅玻璃门和窗。实施24 h值班,24 h不间断持续监控,确保放射源的安全。安装净化通风设施和消防设施,确保辐照室环境安全和消防安全。经过青岛市环境监测站检测,证明如此防护的辐照室内的γ射线的剂量低于天然本底,绝对安全可靠。

辐照室进出,必须实行双人双锁,同时加装门禁系统,使得工作人员进出都有电子登记。工作场必须有明显的光电和警示标志—安装工作警示灯,张贴“当心电离辐射”警示标志。

工作人员进入必须配备个人剂量报警仪,将报警阈值设定在0.5μS/h这样一个低的报警点,以确保工作人员在工作时的人身安全。

配备两套防护用铅服、铅帽、铅眼镜、铅手套、铅脖套等必备的防护用品。

5 管理制度与执行

为达到规范要求,须制定《辐射工作安全管理制度》、《辐射工作安全责任书》、《血液辐照仪使用SOP》、《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工作人员安全培训制度》、《放射源监测方案》、《放射工作人员个人计量监测管理规定》、《参观人员管理制度》等等相关管理制度,同时做到制度上墙。

6 应急演练

必须根据放射源和血液辐照仪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制定《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每年应举行辐射事故应急演练,通过演练保证在放射源丢失和在辐照仪发生事故后,有关部门和个人能立即有条不紊地进行正确的防护和处理,避免事故进一步扩大,减小放射事故对人员的伤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检验《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评估血站放射性事件应急响应、应急救援、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履行情况,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增强广大员工的应急意识及环保意识。

7 设备维护

制订设备维护保养计划和设备校验计划,并严格施行。最好与设备的供应商之间签订维修保养协议,保证在设备出现故障的第一时间内,得到及时地维修和保养。

总之,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接受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经常性地进行环境和表面剂量检测,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就能保证放射源的管理能够规范有效的运行,实现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S].198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S].2003.

[3]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S].2005.

[4]关于放射源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S].2003.

[5]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S].2006.

[6]山东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S].2003.

[7]谢峰,邱云殿,程丰民.核技术利用与环境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65-178.

[8]姜晓燕,周舜元,李小娟.我国放射卫生防护法律法规、标准概况[J].中国辐射卫生,2011,(2):158-160.

[9]赵兰才.放射卫生防护标准的新进展[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1,(5):32-35.

[10]李晓颖,范深根.加强放射防护安全培训,提高放射卫生防护水平[J].中国辐射卫生,2008,(4):416-417.

放射源安全管理 篇2

一、放射源在订购时,必须认准厂牌,规格,型号,功能,详细了解技术指标。

二、领用时,必须按规定办理领用手续,检查仪器箱是否锁好,防止仪器从箱中滚出,操作人员要与放射源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使用中注意避免碰撞跌落。

三、仪器入库时,严格办理交接手续,并不能与易燃易爆,易腐蚀性物品共同存放,采取安全放盗措施,并由专人负责。

四、仪器不使用时应放在仪器箱中存放,并加锁,先将仪器充好电,每隔三个月充一次电,存放仪器的库房要有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库房钥匙要设专人保管。

五、运输过程中,仪器箱要加锁,并贴有危险警告标志,防止碰撞,及其他无关人员接触,并设专人负责押运。

六、仪器退役时,除防止放射源性物质泄漏外,还要做好其他各项检查工作,然后将仪器送回原厂家处理。

核子密度仪的储存条件

一、核子密度仪要设专用库房存放,远离职工宿舍或办公场所,具体存放地点由项目部根据本项目部实际情况落实。

二、核子密度仪不准与易燃、易爆、易腐蚀性物品混放在同一库内。

三、核子密度仪的库房必须采取有效的防火、防盗、防漏的安全防范措施。

四、核子密度仪必须设专人保管。

五、核子密度仪存放温度不得低于零度。

核子密度仪安全检查制度

一、仪器在使用中,每周定期检查,当辐射源杆变脏使其运动不灵活时,应进行清洁和润滑保养。

1、拆除闸门装配四个固定螺栓;

2、将闸门机构拆除;

3、站在仪器的后面,用长柄刷或压缩空气清刷仪器内部暴露出来的地方;

4、清除整体闸门、装配,并喷以随仪器提供的无油脂硅润滑剂;

5、待干了后,将闸门快与盖板装回;

6、检查M小于-3手柄,是否能在导管中滑动自如,清扫及润滑既结束。

二、每月检查手柄装置的磨损

1、将手柄放置BS位置;

2、将导管侧边的5/23英寸内六角螺栓松出至手柄松开即止,内六角螺栓不要卸下;

3、检查手柄锁的斜面前缘磨损情况;

4、检查导管内部槽的磨损情况;

5、将手柄装回导管,拧紧内六角螺栓。

三、每六个月或一年进行一次泄漏试验。

1、使用CPN公司的TD-11TK的检漏工具检查;

2、将显示屏键盘四个固定螺栓拆下,将显示器屏键盘拆下,这样就可以擦到任何被241放射材料的微显痕迹;

3、将显示器屏键盘装回,四个固定螺栓检装好;

4、用棉签擦拭闸门周围黄铜清扫环,这样就可以擦到任何铯137放射性材料的微显痕迹;

5、将签杆拆去一半,放入朔料套,填好表格,一半装于信封中,邮寄到检漏仪上所显示的地址,以便收到试验结果。

四、每隔一年或两年请专家对仪器进行全方位的标定,检定合格后,方可再次使用。

核子密度仪安全操作规程

一、核子密度仪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持证上岗操作。

二、使用前必须详细阅读使用说明书及许可证上规定的条款,严格按说明进行操作。

三、在间断使用时,应注意开关、电源。

核子密度仪安全使用管理制度

为加强对核子密度仪的监督管理,保障从事核子密度仪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保护环境,促进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1、核子密度仪应设专人使用;

2、仪器使用人,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仪器使用说明书和注意事项;

3、非工作人员严禁擅自使用仪器,否则带来的后果由个人负责;

4、禁止与易燃、易爆、易腐蚀性同时存放在一起,其储存场所必须采取有效的防火、防盗、防泄漏的安全防护措施;

5、向当地卫生、公安、环保部门登记备案;

6、仪器要定期检定和维修;

7、使用时,除专业人员操作外,其他人员均需远离仪器,以免被辐射,如违反规定,后果自负;

8、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对从事放射工作的个人剂量监测和健康管理规定;

9、对已从事和准备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必须接受身体检查并接受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和法规教育,合格后方可从事该项工作;

10、在每次使用仪器后,应对仪器做正确地维护和保养。放射事故应急处理制度

一、因放射性事故造成人员财产损坏时,首先抢救人员,然后抢救财产。

二、CPN POTAP ROBE密度及含水率仪器或HYDR OPROBE仪器如果万一发生事故时,第一保护现场,第二撤离人员,第三及时向有关部门上报,第四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追查放射源。

三、如果发生仪器打碎、燃烧,碎片撒在周围地上或可见放射源损坏时,立即封锁现场,用绳子围住事故现场,禁止一切车辆运行,让所有人员撤离现场,现场禁止通行,走动。

四、发生放射性事故,必须在发生事故二小时内报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五、及时上报卫生、公安机关,并在卫生部门监督下处理事故。

六、如施工现场受到污染,在环保卫生部门监督下,并将仪器储箱运回工厂,进行修理或销毁。

放射科医院内感染的管理初探 篇3

关键词:放射科;感染;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190-02

0引言

医院感染是住院病人、看护和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放射科作为医院的辅助科室,虽不是临床科室,但也是医院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科室,其特点是感染疾病患者、非感染疾病患者、健康体检人员和家属混合候诊,相互之间存在交叉感染的危险。若医院放射科感染管理不当,容易造成相互之间医院内感染。为此,根据我院放射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预防和管理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医院危险因素

1.1检查室

医院放射科设有摄片室、造影室、CT 室、X 线介入治疗室等。为防止 X 线泄漏对周围环境和人员健康造成危害,所以检查室一般没有窗户,工作时大门紧闭,以至室内空气不流通,缺乏新鲜空气补充,空气污染容易形成。

1.2仪器、物品污染

放射科每天都有大量患者进行CT、磁共振成像( MR) 、X 线照片检查,这些器械上沾染的病原微生物可在患者检查过程中相互间接传播或传播给工作人员,如 X 线摄片盒、胸片架、检查床( 单) 、病员检查时使用的衣服、辐射防护用品等。仪器、物品污染往往容易被忽略,造成长期不断积累传播。

1.3手的污染

医生的手是医院传染最主要的媒介,医生用手接触患者,而通过手传播细菌造成医院感染。

1.4医疗废弃物污染

各种使用后的耗材及各种检验剩余物如患者的血液、呕吐物、注射器、针头、连接管、棉签及纱布块等,未按照医疗器械垃圾废物分类处理,造成医院污染。尤其最危险、最致命的是外伤及各种检查中的血液及体液污染,可能造成血源性病原体传播。

1..5医院感染管理意识淡薄,知识贫乏

工作人员无菌观念不强,缺乏医院感染知识。工作人员为了方便,往往不注意个人保护,操作时不戴口罩、帽子,不戴一次性手套,直接触摸患者后,不及时洗手,这种不良习惯普遍存在,使工作人员也成为传播源。加强医院内感染知识培训,提高医院内感染控制意识一般医院医院内感染预防控制重点均放在临床科室,忽视了医技检查科室医院内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性。放射科作为医院重要组成部分,虽非临床科室,但每天接诊病患多、病种杂,造成放射科区域空气环境差、致病菌多;检查设备交叉使用,易被污染;同时放射科工作人员医院内感染意识差,使放射科存在严重的医院内感染隐患。定期组织科室人员参加医院内感染防控学习、培训,可促进科室人员了解医院内感染工作的重要性,学习、掌握医院内感染新技术、新知识,有助于医院内感染预防、控制工作的落实。

2完善感染管理

2.1善科室医院内感染相关制度,增大监控力度

寻求医院院感科协助及指导,结合科室及医院实际情况,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订出本科室自己的医院内感染管理制度及工作制度并落到实处,随时组织科内检查,开展自我批评,促进提高。

2.2做好清洁卫生及消毒工作

可疑烈性传染病患者隔离检查,预防控制交叉感染做好清洁卫生工作,组织保洁人员随时进行打扫,清除垃圾,避免细菌滋生;每月定期进行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放射科候诊人员多、空间狭小、空气质量差;故放射科检查室及候诊区均应严格禁烟,检查室应随时开窗换气,促进空气流通,并利用下班时间定期进行空气消毒。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三氧机或空气消毒机等手段。使用一次性床单,保证每例患者检查时均进行更换,能避免交叉感染。同时每天工作结束应采用消毒液擦拭或喷洒等手段,定期对检查床面、地面进行消毒。对怀疑有传染病的患者检查后应临时加做空气及物表消毒。对可疑为烈性传染病的患者可采用移动设备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到隔离室检查。

2.3严格执行手卫生

放射科工作人员医院内感染意识明显较临床医生差,手卫生执行常不严格。检查者的手可能与多个患者、检查设备及同事发生接触,不注意手卫生,极可能造成交叉感染。放射科应配备相应设备,加强手卫生培训,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在接触患者及可疑污染体后必须进行洗手。患者血液、体液、分泌及排泄物均可能具有传染性,应保持警惕,在有可能接触上述物品时,无论是否存在皮肤或黏膜破损,均应采取防护措施,戴上口罩及手套,同时应意识到戴手套并不能取代洗手。 应意识到注重手卫生及个人防护,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2.4全面开展医院感染各项监测工作以及医院之间医院感染质控活动

前瞻性地监测对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非常重要,如抗生素使用监测、消毒液浓度监测、紫外线灯强度监测等。医院应从提高医疗质量考虑,从患者利益出发,添置监测仪器,改换消毒液。医院感染管理的专(兼)职人员要做好领导的参谋,理顺关系,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把控制医院内感染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5加强就诊患者的健教宣传及管理

对候检者进行医院内感染教育及管理也是放射科医院内感染防控工作的一大重点。应加大宣传,使大家了解到医院来往人员多、患者多、空气质量差、致病菌多;可实行预约制度,对候检者进行适当分流,避免扎堆等候;注意个人卫生,不乱接触检查区域物品,进检查室换鞋,呼吸道疾病患者戴口罩等。由于意识差异,放射科普遍对医院内感染不重视,医院内感染执行较差;所以应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做好放射科医院内感染预防、控制工作。

3结论

医院感染是当前医院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一个难点。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是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忽略辅助科室如放射科的管理是一个严重问题,所以应加强辅助科室的管理,尤其是现在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拓展的放射科。我院对放射科的医院感染非常重视,通过分析总结放射科医院感染隐藏的各个危险因素,采取了一系列预防及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完善了医院感染各项规章制度。因此,消除了感染隐患,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医院感染,并取得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张翠运,赵虹,高洁冰,等. 放射科医院感染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 中国实用医药,2008,3(25)

[2]王建俭,姜华. 放射科医院感染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4)

[3]唐海远. 影响院内感染的常见因素及对策[J].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7)

放射源管理 篇4

关键词:放射源,物联网,RFID技术,传感器,管理系统

1 环保放射源管理现状

目前, 放射源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学、资源、环境、军事、科学研究等领域。放射源在给人们带来巨大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的同时, 其辐射安全与放射性污染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放射源的安全使用和科学监管已成为当前环保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但管理现状却不容乐观, 潜伏的危机让管理部门不容忽视, 因管理不善造成放射源丢失事件让人警钟长鸣, 如2014年5月7日南京放射源铱-192丢失事件。2004年全国普查放射源数量既超14万枚, 其中至少2000枚废旧放射源下落不明。加之放射源本身无色无味, 外形似普通金属物或者铅罐, 不易被识别, 管理难度大, 放射源企业 (以下简称涉源企业) 传统手工台帐式的管理模式也不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 为加强放射源管理, 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许可管理办法》、《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督管理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等放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 但制度的落实需要有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进行支撑, 放射源监管能力亟待通过先进技术手段来提升, 物联网技术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2 物联网是放射源监管的重要手段

物联网是近几年迅速发展并为人们所熟知的概念、物联网技术, 顾名思义, 物联网是物与物, 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控制技术。物联网的基本特性主要是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控制。其体系架构分为3层, 自下而上分别是感知层, 网络层和应用层。在物联网感知层应用中有3项关键技术: (1) 传感器技术; (2) RFID技术; (3) 嵌入式系统技术。这3项技术也是使物联网应用范围不断拓展的关键因素, 目前物联网的主要应用领域在于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楼宇、智能电网、环境监测等主要方面。笔者所述物联网应用于放射源管理的案例也属于环境监测的应用实践。放射源监管离不开物联网技术这是由放射源本身的辐射安全特性所决定的, 监管部门只能通过物联网所具有的感知能力、传输能力及控制能力, 才能获取到放射源的具体信息、掌握放射源的实时状况。

3 物联网技术与放射源管理需求的契合点

在放射源使用过程中, 管理部门最为关注的是3件事情: (1) 放射源必须在环评批准的特定区域内安全使用和存放, 未经管理部门批准, 不能离开设定区域。 (2) 放射源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 管理部门必须在第一时间获得报警信息, 采取相应的应急预案。 (3) 放射源的日常管理是否合乎规范, 管理制度是否落到实处。以上3点都是管理部门最为关注的要素。

结合物联网是物与物, 人与物之间信息传递与控制的概念, 放射源本身也是1种物质, 其管理也可以实现物联网化。物联网在放射源管理中的起到的关键作用是感知放射源的存在, 并将感知到的信息通过网络发送到监管部门信息平台, 以便监管部门更好的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手段。目前物联网技术与放射源监管契合点主要为以下7个方面。

(1) 通过GPS-CPS设备与放射源绑定可以实时告知管理部门放射源位置———即获得放射源的位置信息。

(2) 通过辐射在线监测设备获取放射性强度———即获取放射源的辐射剂量信息。

(3) 管理部门放射源监控平台接收涉源企业放射源的实时位置信息和剂量信息, 并通过GIS地理信息平台分析显示, 能有效掌控放射源分布情况, 以便发生辐射泄露等安全事故时, 及时开展应急处理和决策。

(4) 通过对放射源标识牌进行二维码标识, 移动手持设备扫描后可以获取放射源名称、类型, 活度等相关属性信息, 便于管理部门现场检查核实情况。

(5) 通过RFID电子标签对固定放射源存放点进行标识, 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对放射源开展日常电子巡更, 方便涉源企业管理措施的落实。

(6) 通过红外或电磁门径传感器可以对放射源的存放和转移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出现突发事件, 可以短信或电话向监管部门自动报警。

(7) 通过视频监控可以对放射源存放源库进行实时视频监控, 便于提升安全防护监管能力。

以上技术的实现方法只是物联网技术在放射源监管运用的一些体现, 说明了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放射源监管手段。

4 昆明市放射源物联网管理系统

昆明市放射源物联网管理系统作为昆明市数字环保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 (GIS) 、卫星定位技术 (GPS) , 建立一个集物联网标签识别、视频监控、GPS跟踪、指纹巡查、智能督查及可视化管理为一体的放射源物联网监控与管理平台。

4.1 系统概况

系统建设的目标是围绕放射源位置信息和辐射剂量参数2项基本指标, 实现实时监测、实时传输、实时显示与报警。环保部门可以通过监控系统随时掌握该区域放射源的使用和存放状况。该系统是在昆明市数字环保总体框架下进行构建, 实现了放射源企业与污染源档案数据的对接, 实现了放射源数据与原有系统的交互及共享。

4.2 系统组成

该系统遵循物联网体系架构的结构模式, 系统结构见图1, 实现了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3层应用。

感知层:由辐射监测仪、GPS-CPS定位仪、视频摄像头、安防报警设备、RFID标签、巡更管理设备等组成。主要完成对放射源所在场所进行监控、并对过程和状态的信息进行采集工作。

网络层:利用有线、无线网络等多种传输手段, 将实时采集的数据传输至监控中心。

应用层:应用层包含企业端、环保端和移动端的功能, 从业务管理人员、现场检查人员、企业工作人员的角度对放射源管理业务模式进行梳理和整合, 实现了现阶段放射源管理的相关业务逻辑。另外将感知层采集到的信息在GIS地理信息平台上进行展示, 方便进行查询分析。

4.3 监测技术

通过GPS-CPS、辐射监测等技术、实现了放射源在GIS地图上的展示 (图2) 和辐射剂量的监控。

4.4 管理模式

通过RFID技术, 实现了企业对放射源管理电子巡更的日常管理模式 (图3) 。

4.5 监控手段

通过对android运用的开发, 实现了手持移动设备对放射源监控管理的查询, 方便现场检查人员对放射源相关信息的核实检查 (图4) 。

5 结语

放射源监管是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 但监管难度大、监管力度小、监管手段落后, 仍是现阶段管理的普遍现状。随着环保管理要求的提高, 强化对放射源管理必然是工作重点, 物联网可以说是放射源与监管部门连接的桥梁和纽带,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必然促进放射源管理能力的提升, 放射源管理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必将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刘丽军, 邓子云.物联网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2]方东.保障辐射环境安全的放射源在线监控管理系统[J].环境监控与管理, 2011, 3 (4) :26~29.

[3]陈峰.深圳市放射源动态监控系统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 2008.

[4]陈海明, 崔莉, 谢开斌.物联网体系结构与实现方法的比较研究[J].计算机学报, 2013 (1) .

[5]丁治明, 高需.面向物联网海量传感器采样数据管理的数据库集群系统框架[J].计算机学报, 2012 (6) .

放射源管理制度 篇5

2、对运行中含放射源的装置和场所,要配置剂量监测和报警装置,并定期检验,确保辐射防护设施完好与含源装置性能的稳定。

二、放射安全工作许可与资质管理

1、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加速器、中子发生器以及含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简称放射源)的单位,应当办理放射安全工作许可证;已办理了放射安全工作许可证的单位,在有效期结束前三个月,到市环保局办理换证手续;放射源报废和退役的,应提前到市环保局办理报废和退役手续。

上述单位按放射安全许可要求,准备相关材料到市环保局政务办理大厅进行申报。市环保局审核相关材料后,报省环保局审批(其中涉外放射源还需到国家环保总局审批)。

2、放射源使用单位,辐射防护应当贴合国家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3、放射源及其设施的设计、建造和安装单位务必具有国家认可的资质和产品合格证,新购放射源务必有国家统一编号。

4、新建、扩建、改建的放射源建设项目,建成调试后,在试运行三个月内,向市环保局申请验收,经市环保局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三、机构管理与操作人员培训

1、放射源使用单位,要设立放射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安全组织,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2、管理与操作人员要进行岗位培训,获得上岗证书。每年进行辐射安全方面的环保专业培训,资料为:辐射安全知识、放射安全管理制度和事故应急处理等。

3、放射源实行专人保管,实行管理、使用分离的原则,杜绝“以使带管”现象,防止放射源失控现象发生。

四、日常安全管理制度与事故应急响应措施

1、建立放射源使用登记制度,贮存、领取、使用、归还放射源时应当进行登记、检查,做到账物相符。

2、制定放射源使用操作程序,职责到人,并在工作场所悬挂。

3、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落实防火、防盗、防丢失、防泄漏安全职责制。

4、制定详细的事故应急预案,对各类事故的应急响应程序要落实到职责人。

5、发生放射源丢失、被盗、火灾和放射性污染事故时,应立即启动事故应急预案。

五、放射源使用和贮存的安全防护要求

1、放射源的使用场所应有相应的辐射屏蔽,并设置放射安全禁区黄线,安装带报警的剂量测量仪器。

2、存放和使用放射源场所应当设置放射性警示标志。附近不得放置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

3、辐照设备或辐照装置应有必要的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

4、放射源的包装容器上应当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并配有中文警告文字。

5、使用放射源单位,在购置新源时,应与放射源生产单位(或原出口国或废源集中贮存设施)签订废弃放射源贮存和处置协议。

6、用源单位产生的放射性废气、废水和固体放射性废物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必要的处理和处置,到达国家规定的标准后外排或送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

六、放射源安全报告与放射检测

1、放射源统一编号报告,在放射源到企业后,将填写源编号的申购表报市环保局备案。

2、发生放射源丢失、被盗、火灾和放射性污染事故时,应在第一时间内向市环保局、市公安局报告,并同时报当地政府和环保、公安部门。

3、使用放射源单位应编制放射源的安全使用和安全保卫状况年度评价报告,于每年11月底前报行政辖区内的环保分区或县级市环保局,同时报市环保局。

4、产生放射性废气、废水和固体放射性废物处置的单位,应将处理、处置状况向行政辖区内的环保分局或县级市环保局报告。

5、环保部门在接到放射性同位素使用和安全状况年度评价报告后,对使用单位进行年度检测,资料为:

(1)放射安全的管理机构、人员岗位培训落实状况。

(2)放射源使用、登记记录。

(3)废旧放射源回收协议和回收证明。

(4)操作规程、安全制度、管理制度落实状况。

(5)事故应急预案落实状况。

(6)辐射屏蔽、剂量测量、报警、警示标志、安全联锁装置检查。

放射源管理 篇6

关键词:医学影像设备;成本核算;考核;效益分析

一、成本效益管理法概念及原则

成本效益管理法中,遵循配置原则、经济原则、实用原则和效率原则。其管理原则强调医疗机构应根据自身规模、承担的功能、提供的服务量、服务范围、技术力量、人员配备来考虑配置必需的医疗设备,以满足医疗、科研、教学的需要。

二、实行放射影像设备的折旧成本效益核算

1.为了提高放射科员工积极性、成本意识和责任感,形成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提高设备使用率,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本院科室的实际使用情况,对放射科室医学影像设备实行有偿使用,成本折旧,纳入科室成本核算。

2.采用年限平均法,该法又称直线法,其计算的每期折旧额均是等额的。计算公式为: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x100%;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x月折旧率。

3.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根据1998年国家财政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发的《医院财务制度》(财社字[1998]148号)中医院专用设备的折旧年限参考建议,结合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每台设备实际工作量情况,对放射影像设备折旧年限定为:折旧年限为6年的有CT、DR、MR、胃肠机;折旧年限为8年的有C臂血管介入机、乳腺钼靶机。

三、实行放射影像设备维修保养成本效益核算

1.对于放射影像重点设备及使用率高的高精设备,科室每年一般会购买保修(如CT、MR、DR等)。技术维修采取内部计费方式,所收费用以成本形式计入科室支出。技术维修费用的构成:综合维修费=零配件费+耗材费+专用维修设备费+运输劳务费+技术服务费。

2.对于许多设备的小故障或软故障,科室技术员通过咨询工程师或自学排除故障,为医院科室节约大量维修费用。

从表中可知,通过对放射影像科影像设备成本效益管理,提高职工成本意识,增加员工责任感,2012年为医院节约维修费11.4万元。

四、放射科影像设备的教学、科研业绩考核

1.大型医院特别是高校附属医院,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要顺利完成这些任务,需依靠一定的教学和科研医疗设备。

2.由于教学科研业绩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结合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是高校附属医院的特点,通过对教学科研的考核,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按照科研项目、成果的质量和数量按科研积分给予奖励。鼓励职工参与教学和科研。

五、放射影像设备成本效益分析

1.通过成本效益管理,使维修合同成本大大降低,2012年医院购买大型影像设备全额保修合同仅CT和MR,在签订MR维保合同时,还要求公司免费移机一次,为2013年放射科搬家MR移机节约了近20万元,另根据三峡大学仁和医院放射影像设备使用具体情况,血管介入机、DR及乳腺钼靶机、胃肠机2012年均未购买维保合同,为医院节约50余万元,合计节省资金70多万元。

2.未购买维修合同的影像设备,在维修保养方面由于实行成本效益核算,加强管理,科内控制度完善,责任心和成本意识增强。

3.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作为高校附属医院,完成各项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教学科研任务顺利完成任务。

总之,我们通过对放射科影像设备应用成本效益管理法的实施,使放射科整体影像设备的确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9.20.

放射技术质量管理探讨 篇7

1 以人为本,全面提高放射技术人员的自身素质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X线摄影等先进设备及网络管理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从而改变了X线摄影的传统成像方式,使医学影像由模拟向数字化发展,使X线检查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而操作者和使用者没有改变,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数字化设备的要求。 (1) 严格执行放射防护条例,做好自身与被检者的X线防护。 (2) 要熟练掌握各部位的体位及投照条件。 (3) 掌握X线照片质量等级的评定标准。 (4) 提高英文的识别水平,数字化设备无论是界面显示还是操作使用提示,无论是部位选择还是投照方式,以及后处理内容均为英文显示,只有不断提高英语水平,才能进一步进行图像处理功能等方面的应用和开发,合理、高效地使用新设备。 (4) 应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网络的运作以及图像的提取、删除、处理、传递、存储及打印等。能总结经验,撰写论文,进行学术交流,以提高成像质量。

2 成立质控小组,制定质控方案

正确的评估和有效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影像质量的关键。为保证医疗质量,成立以科主任为领导的医疗质控管理小组,制定各小组管理职责,注重以下环节[1]:狠抓基础质量控制:坚持不懈地加强技术人员的“三基”训练,每天利用晨间学习一个标准部位的投照方法及照片的标准[2];注重环节质量控制:按照投照常规及科室机器制定常规部位投照条件,进行标准化投照[3];强化终末质量控制:坚持每天对全科照片进行质量等级评定,做到日小结,月总结;发现问题,及时研究改进方法。

3 明确岗位职责,系统管理

各检查室工作人员对所检查患者的数字影像实施质量监控,不符合诊断要求的影像不得传送。图像处理室人员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数字影像及时查明原因,通知相关人员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对符合质量要求影像进行传输及胶片打印。

技师长对照相检查室、图像处理室产生的数字影像与打印的胶片进行抽检,抽检率不低于30%,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并不断完善质量管理的内容。

诊断医生在对影像进行诊断时,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并反馈到技师长和图像处理室,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或提出改进意见。

4 建立数字化影像评判标准

(1) 照片能够满足临床的诊断要求; (2) 摄影部位与位置的选择及摆位正确,整体图像布局合理美观; (3) 照片影像中的注释完整、齐全、无误; (4) 影像具有良好的清晰度、适当的密度、鲜明对比度、无失真变形; (5) 用片尺寸合理,分格规范,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 (6) 照片诊断密度范围控制在0.25~2.0之间; (7) 对辐射敏感的组织和器官应尽可能加以防护。

5 建立数字影像胶片打印标准

明确各部位影像调节的视觉效果,各部位特殊点影像调节的技术要求。

(1) 胸部:胸锁关节对称,锁骨与第四后肋重叠,肺尖显示充分(胸壁软组织层次分明),肺野纹理显示清晰,自肺门到肺外带能见纹理走行,气管及大支气管清晰可见,心脏、大血管、右肺叶间裂阴影的边缘锐利,心脏后缘纹理走行可见,膈面光滑锐利,肋膈角清晰,对比度良好。

(2) 脊柱:椎体及附件及骨纹理显示清晰,各椎间隙及椎间关节边缘清晰锐利,椎体各缘呈切线位结构显示良好,软组织阴影边界清晰可见,对比度良好。

(3) 腹部:椎体棘突位于照片正中,两侧膈肌、腹壁软组织及骨盆腔对称显示于照片内,肾轮廓、腰大肌、腹壁脂肪线边界清晰,腹肠内容及积气无干扰。上可见膈肌,下可见耻骨联合,对比度良好。

(4) 头颅:头部诸骨结构对称显示清晰,照片包括所摄影部位的诸结构,对比度良好,骨板三层结构、血管沟、脑回压迹清晰可见。

(5) 四肢:骨皮质、骨纹理清晰显示,骨关节边缘锐利,结构分界清楚,软组织如肌肉、脂肪层、关节囊等层次分明。

(6) 各种造影片:造影剂充盈状态良好,使含造影剂的组织器官与周围组织有鲜明的对比。

6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集体阅片制度、评片制度

(1) 每日早08:00~08:30由技师长主持读片; (2) 除值班技师外,全体技术人员务必准时参加读片; (3) 以常见部位的标准片所见标准为依据,评片等级分为甲片、乙片、丙片、废片; (4) 针对照片质量集体评价等级并认定记录在案; (5) 每月甲片率最高者给予经济奖励; (6) 每月甲片率<50%,废片率≥2%者给予经济处罚; (7) 遇特殊技术问题集体讨论予以解决; (8) 读片完毕由技师长对照片质量及改进措施总结讲评。

放射性废物将实行分类管理 篇8

该《条例》对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理、贮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放射性固体废物贮存单位应建立放射性废物处理、贮存情况记录簿, 并按照相关规定对其接收的放射性固体废物和废旧放射源进行分类存放和定期清理, 及时予以清洁解控或者送交取得相应许可证的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单位进行处置。

《条例》明确规定, 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按区域实行近地表处置, 高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和α放射性固体废物实行集中深地质处置。对于建造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设施, 其选址应当符合以下要求: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稳定;人口密度低、开发前景小, 与地表水和饮用水源保持一定距离, 没有重要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其中高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和α放射性固体废物深地质处置设施还应当尽可能远离城镇、乡村居民点;与放射性固体废物产生地的距离适中。

放射科介入室管理规范探讨 篇9

1 设备要求

每一个介入治疗室应配备大型血管造影机一台;此外, 高压注射器一台。多导联生理记录仪、除颤器一台、麻醉机一台、吸引器一台、气管插管及其他必要的抢救设备

1.1 血管造影机

血管造影机是导管室的核心设备, 直接关系到介入诊断和治疗的质量。在日常介入室工作中, 术前应给机器罩上机套, 保证手术的无菌操作。操作时应注意, 避免平板或影像增强器碰撞患者。由于机器运转会产生大量热能, 温度过高会直接导致死机等故障, 所以应使机房温度保持在20℃左右。另外每台造影机应配有专业X线技术人员, 负责开关机及日常操作、维护。

1.2 多导联生理记录仪

多导联生理记录仪是配合造影机使用, 在导管检查和治疗过程中监测患者各种生理指标的仪器, 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时更是关键性设备。该设备需要由专门的技师或护士操作, 并且在手术前检查是否运行正常, 还要记录下手术过程及器械、药品的使用情况。报告将作为诊断或治疗的依据之一长期存档。

1.3 高压注射器

高压注射器是将造影剂以高压和设定的速度用导管注入到靶部位并与造影机连动采集图像。常在使用前连通电源使机器预热使针筒内造影剂处于恒温状态并在控制面板上设置注射的流速、流量、压力上限及延迟注射时间等;不同部位调用不同的程序, 以保证高压注射造影的安全、准确的完成。

1.4 抢救设备

手术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并发症, 所以在每个手术间里必须随时备有抢救器械, 包括除颤器一台、麻醉机一台、吸引器一台。术前必须检查抢救设备是否能正常运行。并且除颤器一般设在150~300J, 室颤时选择同步除颤, 房颤时选择非同步除颤。麻醉机使用时可根据病人呼吸情况调节氧流量大小。

2 无菌管理

2.1 房间管理

导管室必须是封闭独立的区域, 严格按照手术室要求区分洁净区与清洁区, 配置操作间、准备室、导管存放间、更衣室、专用冲洗间、包装间等。患者与物品的流动要符合无菌流程, 严格控制进入导管室的人数, 进入导管室应穿隔离衣, 戴帽、口罩、换室内鞋, 外出时应更换外出鞋、穿外出衣。保持室内环境清洁、整齐、干燥, 操作间内尽量减少物品器械的放置, 只允许放置必须的器材物品如高压注射器、监护仪、输液架等, 以减少X线散射线。避免影响C型臂的旋转和附着尘埃细菌。地面、物品表面每日用清水擦拭, 术后污染物品及地面用0.1%含氯消毒液擦拭, 术中应随时清理血渍、便溺、呕吐物, 以免污染环境手术器械。手术结束后用紫外线照射消毒1h, 周末空气消毒采用高锰酸钾加甲醛蒸熏或过氧乙酸蒸熏法消毒, 但机器需加套保护, 防止腐蚀。每周进行空气培养1次, 并且认真分析结果, 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但经测试, 紫外线照射1/2h, 空气灭菌率达6218%, 照射1h, 空气灭菌率达到90%~94%。所以机房的空气消毒, 紫外线灭菌目前是保证无菌的最佳处理方法。

2.2 操作人员管理

严格执行医院的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外科无菌手术操作进行, 铺无菌器械台, 手术人员暂离机房应注意保持手套、手术衣的无菌, 一旦污染立即更换。器械导管使用前用灭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一次性导管导丝严禁反复使用。

3 护理管理

3.1 掌握介入治疗护理

(1) 健康教育:术前向病人说明该疗法是一种创伤较小的手术, 介绍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帮助病人消除恐惧紧张心理, 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2) 皮肤准备:根据医嘱做好穿刺处皮肤准备, 如选择性股动脉为穿刺部位, 术前行双侧腹股沟区备皮, 防一侧穿刺失败而选择另一侧;同时触摸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强度, 标记足背动脉搏动点, 以便术后双侧进行观察比较。 (3) 碘过敏试验:介入治疗前预防造影剂副反应, 行碘过敏试验, 出现皮疹、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口唇麻木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均为阳性反应, 需停止手术或改换其它的造影剂。

3.2 介入室护士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介入室护理业务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介入手术配合质量和抢救成败。由于手术要求不断向更细微、更复杂方向发展, 对介入室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熟练掌握各项手术中护理操作的配合。 (2) 熟练掌握介入室、多导心电生理记录仪、心电除颤仪、麻醉机、吸引器、等仪器的设备性能、操作程序。 (3) 器械选择根据介入室开展手术的种类和数量, 适时适量地准备好各种器械和设备, 及时补充消耗器械, 及时更新和维修损坏的设备, 以保证各种手术能够顺利完成。 (4) 能及时发现下述常见病症的临床表现: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低血压及休克、心力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严重心动过缓、严重高血压、过敏反应、穿刺局部大量渗血及血肿、输液反应、循环呼吸骤停。如果发现能及时做出反应, 能配合医生积极抢救病人。

放射治疗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维护 篇10

1、放射治疗信息管理系统及其安全性分析[1]

该系统软件是以现已运行的HIS系统为依托,利用HIS系统网络中的若干系统和子系统中的字段和数表,会同本软件录入和生成的相应字段和数表,完成对放射治疗信息的管理,并接入HIS网络使用,其结构如图1所示。

为了保护系统数据安全和设备安全,防止对系统的恶意攻击,需要对系统进行网络安全防护。放射治疗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量庞大、涉及面广。所以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正确性和不可否认性是另一个必须考虑的安全问题。在HIS系统里,数据库是信息存储中心和系统运行的基础。基于它的核心地位,其安全问题更是不能忽视。对于数据库安全问题,首要的任务是怎样控制用户访问权限,只有经过认证、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数据库。放射治疗信息管理系统自身的安全也是整个HIS系统安全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放射治疗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受到破坏,那么整个HIS系统也就无安全性可言。

2、放射治疗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管理措施[2,3]

放射治疗信息管理系统是人与计算机协同的系统,计算机的工作都是由人来完成的,所以人为的因素是数据库安全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对操作计算机的人进行管理,就是对前台最有效的管理,所以笔者科室开发的基于HIS的放射治疗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以下五种措施实现系统的安全性。

2.1 用户注册管理

用户注册是指用户根据系统管理员指定的用户ID号,定义并输入用户密码。凡新用户必须先注册,才能使用系统。实现过程如下。

(1)用户输入ID号和密码并且予以确认。

(2)系统对所有用户以账号为PUB、密码为PASS的公用数据库用户名义,连接用户注册表user。

(3)系统检索用户注册表user,若存在该用户,则转(4):否则,要求重新输入用户ID号或者退出系统。

(4)运行加密程序(用DLL封装)把用户密码生成密文,存放在表user的相应字段中。

本系统是利用动态链接库DLL来编写加密程序的。这样做的好处是:用户以后要改动密码时,只需用加密程序把变更的密码重新生成新的密文,覆盖表USER中旧的密文即可,而客户端的程序不用任何修改。同时即使该方法被破解,也只需重新编制一个新的DLL,去覆盖原有DLL程序,而不必改动客户端主程序。这样减轻了维护工作量,也加强了用户密码的安全。

2.2 用户登录管理

用户ID号和登录密码存放在用户注册表u s e r中。

用户登录过程如图2所示。

(1)程序开始,输入用户ID号和密码。为防止传输过程中密码被窃取,运行加密程序将用户密码进行加密处理。

(2)使用PUB账号连接用户注册表u s e r,在表u s e r中查找有无此用户。若有,转下步;否则,退出。

(3)根据用户ID号找到用户的加密密码PASSWARD1。

(4)将此加密密码与用户加密密码解码后进行比较。若正确,则以该用户身份登录应用系统,并将密码PASSWARD2解密,以该用户ID号和PASSWARD2明码重新连接数据库系统;否则,退出。

用户每次使用系统,系统将把用户登录的时间和位置以及退出系统的时间记录在用户使用系统日志表user log中。

2.3 应用级功能控制

应用级功能控制是通过控制应用程序菜单项的使用权限来实现的。使用权限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如人员变动、岗位变动)进行调整,这种动态管理的机制提高了软件的灵活性。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1)将系统的基本模块和功能划分为具体的项目。

(2)设计出菜单项,将菜单项按统一顺序排列,有多少条菜单项就有多少位数字,每一位代表一种权限。

(3)根据不同的用户角色进行权限的设置。各条菜单项用“0”与“1”来表示使用权限,“0”表示不能使用,“1”权表示有权使用。

(4)将这个由0与1组合而成的数字串作为该用户的权限值,存入用户注册表user中用户权限字段。

(5)合法用户登录系统后,根据用户ID号得到一个具体的用户权限值,对应到每一条菜单项,从而控制系统显示出不同的界面。

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系统的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即使窃取到用户表user,也无法知道用户有哪些权限,更不知道这些权限值是如何形成的,从而不能有效地修改和利用。如果再配合使用加密算法,将权限值进行加密,则系统的安全性能将更加牢固。

从管理角度分析,为减少操作失误,在具体的程序设计实现中,当确定了用户的编码后,系统可根据编码的编排规则,确定该种身份的人员所拥有的最大权限,调用对应的权限设置界面,然后系统管理员依据岗位职责再决定相关权限授予与否。与该种身份人员无关的权限设置界面则不显示,这样就杜绝了错误授权。

2.4 数据库访问控制

依据角色管理的策略,将现实中访问计算机辅助放射系统的人员划分为不同的角色。本系统先划分了4类角色,分别是系统管理员、主治科医生(科主任、主治医生、住院医生、实习医生)、技术员、物理师。当然,还可根据需要再细分角色。每个角色的人员只能在许可权限内访问系统。例如可以规定管理员和科室主任有权查询该科病人的所有病历数据,修改他们创建的病历记录:其它医务人员只能访问、修改他自己所创建的记录:技术员只能查看当天病人放疗的信息情况和记录该病人当天是否进行了放射治疗。在病历提交确认后,要收回对这部分病历数据“写”的权限,除管理员外任何用户都无权再修改或删除。

实现方法如下:

(1)将系统登录账户添加为数据库用户。

(2)分别创建若干个自定义的数据库角色。

(3)将该数据库用户分配给这些角色。

(4)通过G R A N T(授权)、REVOKE(剥夺)和DENY(拒绝)命令完成对不同角色(用户包括用户组)的各种权限的授予、撤销和拒绝访问。

此外,还可以结合以下两种方式进行数据库访问控制。

(1)在相关基本表(例如病情诊断、化验数据、检查数据、医嘱等)上建立视图或创建访问这些基本表的存储过程,然后将使用视图或存储过程的权限授予用户,这样避免了对基本表的直接访问,实现对病历数据的有限访问。

(2)由于系统记录了每条记录的创建者,因此还可以通过判断访问者的ID号与创建者的ID号来控制对该记录的访问。

2.5 踪迹审计

踪迹审计主要是通过病历数据变动日志,为每一份电子病历数据建立操作档案,记载电子病历的形成过程,用这些记录来证实电子病历内容的真实性。为减少数据冗余,日志中只记载修改的操作。实现方法如下:

(1)建立日志表,结构见表1所示。

(2)利用事件或触发器,在修改病历数据的同时,将有关变动内容记录在此表中。

(3)病历提交或归档后,从此表中删除相关病历的记载。

除了使用应用程序建立的日志外,还可使用数据库系统自带的日志文件,类型包括系统日志、审计日志、应用日志等。

3、结束语

网络安全的威胁来自人对网络的使用,因此好的网络安全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约束,在医院的管理方面并不缺乏对人的管理办法,但在网络安全方面常常忽视对网络使用者的控制。要从网络安全的角度来实施对人的管理,作为医院的管理者必须首先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使网络安全的相关问题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有功必奖、有过必惩,最大限度地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4]。

系统的安全运行易受病毒的威胁,安装网络防毒文件,对整个系统进行自动监控,防止新病毒的出现和传播,是保障网络正常运行的有效方法。各工作站要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及时上网更新病毒库,以防止病毒入侵,减少安全隐患。由于使用人员众多且水平参差不齐,必须加强管理,为此在各工作站对使用者屏蔽某些软、硬件资源,拆去软驱和光驱等外部存贮设备,以防止有意或无意对软件系统造成的破坏和防病毒入侵,也为网络系统安全提供又一屏障[5]。

放射治疗信息管理系统是今后医院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但因为该系统是开放的系统、涉及的信息量大,使得安全问题尤其重要。文中从多层次多角度对放射治疗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安全分析,并采取了相应安全防护,为应用系统安全性分析与防护提供了范例。

参考文献

[1]徐志勇,傅小龙,宋亮,等.放疗网络系统的研制和应用[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6,15(5):416-418.

[2]赵于飞,张鸿雁,马军,等.放射治疗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4,13(2):131-133.

[3]傅征,任连仲.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7-35.

[4]杨燕红,徐玲.医院信息系统的维护及探讨.医疗卫生装备.2004,6:126.

上一篇:三门核电下一篇:设计的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