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体系的重构研究

2024-06-30

经济法体系的重构研究(精选六篇)

经济法体系的重构研究 篇1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材规范化

1 引言

从西方经济学引入中国大学教育后, 其教学安排一直是被分微观、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研究, 所用教材基本上是以西方经济学为名称, 最近在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教学中分为初级、中级、高级, 但是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这3类的边界区分不明一直是现在大多数大学教学安排面临的问题, 没有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体系, 学生在学习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时学习难度加大, 教师的教学工作安排也出现重复内容的低效率问题。

2 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

微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是以一系列假设条件为前提, 在众多的前提与假设条件下得出一系列理想的模型, 这样才能对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之后修改前提和假设, 再加入现实因素, 使得经济学与现实情况更为贴近, 并为现实经济提出有效的指导建议。目前的微观经济学教学体系并不是十分全面, 不能满足在教学上的授课需要。

2.1 理论体系庞大且复杂抽象

西方经济学各个学派观点不一或有时出现观点相互交织等情况, 这样就形成了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理论体系, 教师授课内容覆盖面广, 涉及知识众多, 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其本质, 把握不住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基本原理, 基本方法, 进入高年级后仍对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茫然失措, 缺乏尝试。

2.2 教材内容难以适应教学需要

由于经济学的内容比较晦涩难懂, 因此对于教材的选择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目前的经济学教材主要有高鸿业, 宋承先等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 同时还有曼昆, 萨缪尔森, 斯蒂格利茨等编写的经济学教材。实践中的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的教材各不统属, 缺乏系统性。教材体系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到学术界的研究结果, 还要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特性、信息的接受能力, 教学各环节的安排要循序渐进、科学合理。

2.3 教师教学形式、手段单一

微观经济学应用性较强, 不适应使用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目前多数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形式, 仍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缺少启发性。使得学生只限于理解和记忆老师上课讲授的教学内容, 很少主观上去理解思考与总结。

3 微观经济学教学体系改革的原则

3.1 基础性原则

微观经济学课程体系的基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理论基础性强, 概念和原理抽象, 并且使用大量的数学模型, 逻辑严密;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重点讲解这些基础性的重要概念及原理, 并结合相关数学模型详细演绎基本原理。二是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平台课, 是对整个学科的一个纵览和基础研究方法的介绍, 在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中有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侧重理论原理的讲解, 以便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拓展。

3.2 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是指微观经济学课程体系中三门课程相关内容各有侧重且层次不同, 一方面, 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作为相对独立的三门课程, 其课程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各有侧重, 从而避免了教学过程中讲授重复内容的低效率问题;另一方面, 作为相对独立的课程, 应有其相对系统且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 由于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共同组成微观经济学课程体系, 从而, 相关理论三门课程都有涉及,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区分层次, 重点讲授。

3.3 整体性原则

遵循整体性原则, 要求从总体上把握课程的体系架构以及各部分内容的来龙去脉, 并确定理论形成的范式, 让学生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方法清晰, 为学好课程奠定基础。

3.4 综合性原则

一般来说, 综合是按照事物本来面貌、运动的本来过程、系统的本来结构所进行的概括, 是对概念结构系统中的内涵与外延的协同组合。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庞杂, 既涉及以价格理论为核心的由供求理论、消费者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构成的理论体系;又涉及众多学派,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这些理论及观点有的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有的则相互排斥、相互对立;涉及的知识领域面非常广阔, 同时涉及如数学、金融学、财政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领域。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按照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构架, 高度系统地概括总结。

4 微观经济学课程体系边界的界定

4.1 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 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培养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作为理论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 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庞杂, 涉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涉及众多学派,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同时涉及相关学科知识领域。从而,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做到轻重有别, 主次分明。

4.2 教学层次的合理区分

初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 它们拥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 加上共同构成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相关内容未免重叠。在各自的课程讲授中, 可以遵循差异化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区分层次, 重点讲授。如相关数学模型, 初级微观经济学主要运用这些模型解释对应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中级微观经济学则运用这些模型探讨这些理论的内在逻辑及联系;高级微观经济学则根据相关理论的内在逻辑及联系, 修正相关数学模型, 进而提出新的理论模型。

4.3 教学手段方法的科学运用

由于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课, 这些教学方法手段在微观经济学和其他相关应用学科的运用也应各有侧重。如案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侧重于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理论, 分析相关理论形成的环境及逻辑思路;在相关应用学科侧重于帮助学生理运用微观经济学相关理论, 分析事物产生、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及环境, 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应用经济理论。实验教学手段除了达成微观经济学和相关应用经济理论的教学目的外, 其本身也是相关应用经济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相关数学模型, 除了应用于分析微观经济学相关理论形成的环境及逻辑思路, 以及计量经济学运用微观经济理论及数学模型分析经济实践外, 其本身也是计量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弈分析也是类似情形。

5 微观经济学教材体系建设

5.1 当前微观经济学教材应用述评

从微观经济学教材建设历程与当前高校微观经济学教材使用现状看, 大体上是两条腿走路, 一是直接引入西方原版教材或翻译教材, 如萨缪尔森《经济学》、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二是在引入当代经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上, 结合中国的数据和案例国内自己编著的教材, 如上述提到的梁小民的《西方经济学导论》、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微观经济学不同阶段教材混用情况, 如初级微观经济学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中级用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 中级用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不同授课老师所选各阶段教材不是一个体系的, 这会造成相关知识点的脱节, 导致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困难增加。

5.2 微观经济学教材体系重构

教材体系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到学术界的研究结果, 还要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特性、信息的接受能力, 教学各环节的安排要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把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 探索出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的边界区分方案, 最终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教村体系, 以避免重复授课, 教育资源浪费、低效率等现象。

6 结语

通过对微观经济学内容进行明确和科学的界定、配套使用合适的教学教材、对相应课程的衔接状况进行研究, 建设高效、科学、合理的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体系。注重教学实践的创新, 将知识更高效更全面地传达给每一个学生, 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亚雯.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4) .

[2]许敏兰.《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12) .

[3]于谨凯.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的演进路径及教学模式优化研究[J].教学研究, 2011 (1) .

[4]郑小兰.浅析《西方经济学》教材存在的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 2001 (3) .

微观经济学教学体系重构的论文 篇2

从西方经济学引入中国大学教育后,其教学安排一直是被分微观、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所用教材基本上是以西方经济学为名称,最近在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教学中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但是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这3类的边界区分不明一直是现在大多数大学教学安排面临的问题,没有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体系,学生在学习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时学习难度加大,教师的教学工作安排也出现重复内容的低效率问题。

2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

微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是以一系列假设条件为前提,在众多的前提与假设条件下得出一系列理想的模型,这样才能对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一定的认识,之后修改前提和假设,再加入现实因素,使得经济学与现实情况更为贴近,并为现实经济提出有效的指导建议。目前的微观经济学教学体系并不是十分全面,不能满足在教学上的授课需要。

2.1理论体系庞大且复杂抽象

西方经济学各个学派观点不一或有时出现观点相互交织等情况,这样就形成了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理论体系,教师授课内容覆盖面广,涉及知识众多,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其本质,把握不住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进入高年级后仍对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茫然失措,缺乏尝试。

2.2教材内容难以适应教学需要

由于经济学的内容比较晦涩难懂,因此对于教材的选择难度也是比较大的,目前的经济学教材主要有高鸿业,宋承先等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同时还有曼昆,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等编写的经济学教材。实践中的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的教材各不统属,缺乏系统性。教材体系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到学术界的研究结果,还要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特性、信息的接受能力,教学各环节的安排要循序渐进、科学合理。

2.3教师教学形式、手段单一

高职数学课程体系重构研究 篇3

【关键词】高职数学 课程体系 重构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基于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建设背景下高职数学课程体系重构研究”(项目编号:D/2011/03/044)的部分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30-01

1.重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中的教学模式

项目组依据与各院系专业老师与学科带头人会同教务管理部门召开多个座谈会,决定对课程体系中的教学模式采用分层教学。

1.1分层教学的意义

实施分层教学第一可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顺利组织课堂教学,对基础较好与较差的学生都能照顾到;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第三,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受教,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也逐步增强;第四,“有所学,有所得”,不论基础好的学生还是基础差的学生,其数学水平都得到较大提高,尤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及格率明显提高,增强了这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第五,带动了教学科研的开展,促进了高等数学课程的改革。

1.2 分层教学的实施

(1)学生分层:高等数学通常在新生入学时开设,所以对学生分层最简单的依据就是学生入学时的数学成绩,当然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进行一次摸底考查,这样二者结合,考虑到文、理科差别,以及专业差别,在学生自愿选择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其中应,用字母A、B、C来命名。将基础知识扎实,学习愿望强烈的学生分在A层,将基础知识较差,学习数学不感兴趣且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分在C层,其余的归在B层。通常情况,A、C两层的学生会少些。分层编班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意愿,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阐明分层教学的目的,各层之间的异同点和最终目标。

(2)教学分层:针对各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A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学习主动性较强,任课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相对容易,有些同学要专转本、专接本的,因此可以适当介绍偏难偏深的题目。课外简单介绍数学软件。B层次的学生通常是高等数学教学的主要对象,学生人数多,基础知识相对一般。这一层次的教学应符合“大众教育”的特点,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要遵从“必需、够用”的原则。课堂教学采用板书与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较为理想,教学侧重点上偏向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强调数学的思想和方法,适度淡化定理的严格证明和运算技巧,最终让学生掌握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所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因C层学生基础知识欠佳,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符合其实际情况,内容的选择不一定要完整与严密,可适当放宽尺度。

2.重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中的评价体系

2.1重构评价体系的理论

长期以来,限时考试一直是数学考核的单一形式,试题的类型也基本上是习题与例题的翻版。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评价基本上取向是关注作业、测验以及考试的分数,并以此按比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等级评定。传统的规范式教学考评模式侧重对计算能力的考核,使学生养成机械地套用公式,很少体现对学生应用能力水平,更不能充分体现出学生不同的能力倾向。容易使学生消极被动的应试过程中,对高等数学学习的厌倦与恐惧与日俱增。在重构教学体系的的探索中,配合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和分层教学的模式化,加强了以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为主要考评依据,借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方式,对高等数学的考核进行了探索。

2.2重构评价体系

新的考核体系将学生的评价分成由三块成绩组成:一是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提出问题、上课发言、学习态度等。二是开放式考试成绩。形式为数学建模报告或数学实验报告、专题汇报或是数学实验。三是限时试卷考试。这部分以考核考核学生基本概念、基本计算能力为主。按传统考试方式,限时独立完成。

3.结语

经济法体系的重构研究 篇4

关键词:信息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大学图书馆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围绕着这个主题人类社会正在孕育着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场变革以彻底改变我们社会的运作模式和伙伴合作关系为标志,最终使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就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信息经济。

一、信息经济

乌家培教授认为,信息经济有两种含义:一种指的是信息部门或产业的经济,为整个经济的一个部分;另一种指的是信息社会或时代的经济。

信息经济学是20 世纪60 年代适应社会经济信息化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自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Kenneth Arrow)获得1972 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先后有多位信息经济学家5 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特别是三位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G.Akerlof)、斯彭斯(M.Spence)、斯蒂格利茨(J.E.Stiglitz)联袂荣获2001 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后,信息经济学已然成为经济学的“显学”。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以及人类对物质资源有限性的认识,信息作为经济活动中的基本要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信息经济学将信息看作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从而将信息的不完全、信息分布的不均衡纳入经济理论的框架,重新审视经济学的一系列有关问题,从而为经济生活提供更切合实际的理论观点、方法和政策建议。它从信息经济、不完全信息与非对称信息理论、信息资源、信息产品、信息商品、信息市场、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等方面介绍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最早提出“信息经济”概念的是美国学者马克卢普(F.Mahchlup)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马克·波拉特(M.Pomt)在美国商务部资助下完成了9 卷本巨著《信息经济:定义与测量》,为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的定量研究提供了一整套可操作的方法,且将此方法成功地运用于对美国信息经济的测评与分析。1977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马克·波拉特(M.V.Porat)在美国商务部资助下完成了9 卷巨著《信息经济:定义与测量》。波拉特在马克卢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把经济划分为两个范畴:(1)涉及物质与能源从一种形态转换到另一种形态的领域;(2)涉及信息从一种形式转换到另一种形式的领域。

1983 年,美国经济学家霍肯(P.Hawken)在《未来的经济》一书中以相对“物质经济”的概念而提出“信息经济”。霍肯认为,每件产品,每次劳务,都包含物质和信息两种成分。在传统的“物质经济”中,就整个社会而言,物质成分大于信息成分的产品和劳务占主导地位。而在“信息经济”中,信息成分大于物质成分的产品和劳务将占主导地位。未来的趋势将是物质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产品中物质同信息的比例正在发生变化,并将进一步变化。

二、信息经济的特征

信息经济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会有不同看法和不同的表述。王宪磊在《信息经济论》中从信息经济的结构揭示其特征,有的学者则从与传统经济比较中阐明其特征。综合现行文献中的信息经济各方特点,信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形态,有区别于传统经济形态的根本标志,综述为以下几点:

(一)信息成为经济发展最基础最关键的因素

信息经济的发展主要不是靠物质和能源的增加,而是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劳动者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运用更多的知识,终身学习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常态。

(二)创新性是信息经济发展的源泉

信息经济的生命之源———创新。技术、制度、管理、观念的创新以及其他各种创新的组合成为信息经济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说:“在未来的经济中,使用第三世界技能的工人只能得到第三世界的工资,即使他生活在第一世界。”资源匮乏的高工资国家,要想保持其发展水平,就必须提供具有独一无二特征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说,必须比其竞争对手更具创新性,这就不仅是指技术创新,还包括结构、社会和组织的创新,它们是技术创新的前提。

(三)整合性和互联性增强

信息经济是在整合中发展的。多项功能的整合,多种产品的整合以及多个部门的整合给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生机。其中的电脑、电信和电视的“三电合一”就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信息服务业因此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社会经济各部分之间发展的相互依存性大大增强。经济主体之间以及经济主体内部的信息交流和业务联系呈现双向或多向的趋势,传统的封闭和孤立被现时的开放和互联所取代。

(四)经济变化节奏加快

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时间的利用效率。经济活动的离散性减弱,连续性增强。经济活动的频率不断加快。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是快速利用信息分析和预测,并做出灵敏的决策。产品和技术更新加速。

(五)经济全球性突显

信息经济是以全球为系统的经济。信息化使空间距离对经济活动的制约变得不是问题。作为主要经济资源的信息和知识的跨国交流导致经济活动突破地域而成为全球性的活动。因此出现了全球统一的大市场,所有生产和经济元素以及信息在全球流动,流量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一大特征。产业将在世界范围内重组,地区性和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六)经济日趋虚拟化

信息经济是虚拟的现实经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使世界成为“地球村”,同时空间又被扩大化。因此,经济活动可以在异地空间同时进行。

(七)经济的管理决策更多地依赖信息和信息技术

信息经济中,经济活动环节的减少使社会交易成本逐渐降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这就意味着经济活动的控制和协调可以更快地完成,决策层能更接近实际活动,许多中间环节的作用正在渐行弱化。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直接沟通与合作,参与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信息与技术的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界限日渐模糊。

(八)信息利用的再生性决定了它的高增值性

信息产品成本相对较低,在信息部门,信息资源在不断传输与加工处理的过程中,不断再生,同时不断增值,其增值程度以加工层次深化为转移。传统产业经过信息化改造,增值性能大大提高。可以说,增值服务是信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项延伸价值链的重要活动。

(九)可持续发展性

信息经济减少人均自然资源使用量并降低人均废物生产量,有利于用信息经济文明来弥补工业文明之不足,特别是工业文明在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同时加剧了人口膨胀、粮食和能源短缺、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持续发展以追求代内和代际的公平为目标,信息经济的发展能为这个目标的逐步实现做出贡献,达到经济繁荣、社会平等以及人类和自然相互协调发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信息经济是低污染、低消耗、低公害的,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实际上信息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

三、信息经济的高成本现状

在上述信息经济特征中,我们所看到的是信息经济发展繁荣的一面,但在其背后,潜伏着的危机正在威胁着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生命,并非所有的信息经济都是低污染、低消耗、低公害。如花样繁多的新奇虚拟的金融衍生产品不断出炉,侵蚀金融体系的安全,为金融危机的发生注入“强心剂”。信息产业的产品消费后的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信息产业的游戏产品在消费时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更是令人怵目惊心。

美国最大的日报《今日美国报》网站2007 年11 月18 日指责“美国给电子废品的毒交易加油”,报道还配发了名为“技术的阴暗面”的图表。《华盛顿邮报》网站、美国广播公司等媒体则说:“中国的电子垃圾梦魇在恶化。”

据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浙江台州地区正在成为发达国家倾倒有毒电子废料的新地点。汕头大学曾对贵屿镇儿童的血铅含量进行了实际调查,结果显示,135 名儿童铅中毒,而智力发育也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钱江晚报》2009 年7 月31 日,财富版头版的《一头“魔兽”在中国的掘金之旅》中,报道:“去年上海九城靠魔兽世界获利15 亿元以上,停服50 多天,网易损失估计2 亿元。开发游戏的美国暴雪公司一季度赢利约6.5 亿美元。魔兽进大陆四年,彻底征服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国网游迷们,形成了一条年产值不下15 亿元的产业链。2008 年中国游戏产业实际销售收入达到183.8 亿元,魔兽一家就占了几乎1/10。”

16 岁学生邓森山在网瘾学校被关禁闭并遭老师殴打致死,这一事件足以曝光了网络游戏业疯狂发展给我们国家未来希望造成的致命大患———数千万上亿计的青少年成为“新精神鸦片”的奴隶,而网游业——这个“新精神鸦片”发源地在这场危机中成功隐身。一些城市对于网游经济爆发出GDP和暴利的热捧,诸多学校对于学生活动的冷漠,正摧毁着这个国家的未来。前者大张旗鼓的引诱和后者冷漠无情的推脱,正构成一拉一推的强大力量,将数千万上亿的中国青少年推向了网游的魔窟,推向了“新精神鸦片”的领地。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3.38 亿网民,其中有网瘾者1.1 亿,而青少年就占1 000 万之多,中国已经不争地成为全世界网络游戏最泛滥的国家。网络游戏的蓬勃疯狂发展创造了暴利,甚至于在患网瘾的孩子身上仍然创造了效益,在这个以“网瘾”为中心的产业链中,无数贪婪自私的成人获得了利益。这样的“经济效益”简直可以和毒品交易利润相媲美,难怪陶宏开教授称之为“新精神鸦片”,实不为过。陶宏开教授因此受那么多人攻击,因为那是在断魔兽世界的财路。

由于信息经济产业不象传统工业经济那样直接冒黑烟,流污水而污染环境,信息产业的污染有时不在生产环节,由于“污染”的时间与空间转移,增加了这种“污染”危害社会的隐蔽性,所以才有了信息经济的高效、低污染、低消耗、低公害的共识。

四、信息经济效益评价与大学图书馆

信息经济效益是信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而成本收益分析则是信息经济效益分析的核心内容。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内容:信息经济效益作为衡量信息生产、信息服务和信息机构以及整个信息活动在经济上是否合理的指标,对信息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信息经济效益评价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信息活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及约束条件,制定出相应的战略、策略,实现以最小的投入来达到最大的产出,即实现最佳经济效果。研究信息经济效益不仅向人们展示信息活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同时也为信息部门的投资提供理论依据,但更要注重其社会效益。如果是负社会效应,那么无论它对国民产值GTP有多大贡献,也不能算是有经济效益。

然而,现行的信息经济效益评价,无论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进行分析,信息经济效益表述为:

式中,B为信息经济效益;A为信息输出或利用所带来的总收益,常用货币收入表示;C为信息输出或信息利用的总消耗。 还是从信息经济效果来反映:

式中,E为信息经济效果(利用E值,可以实现不同信息经济活动间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发展信息经济)。或者表达为费用效益函数:

都没能体现出信息经济的社会效益。

王宪磊的《信息经济学》把经济信息和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内容具体化:劳动力要素效率评价;资金要素效率评价;有机构成的评价;规模经济的评价,结构效益的评价。武汉大学刘佳音的硕士论文《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评价》中,在信息化经济效益评价分类时,提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实际信息化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中,没有涉及社会效益方面具体的评价指标。北京交通大学郭瑞兵硕士论文《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建立了多维度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图从传统企业的人、财、经营、管理、发展五个角度出发,立体化地去评价。跳出企业自身增加了企业的相关者人的这个关键维度,同时增加了企业发展维度作为对动态效益的衡量,构建了比较全面地五维度评价指标体系,但仍没有具体地体现社会效益的指标。

作为信息数据集中的大学图书馆可以建立一个数据平台,为信息经济的效益评价提供支持。根据信息经济社会效益评价的需要指标建立对应的数据信息,为其重构提供广泛的理论数据依据。

五、结语

上述的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理论,对于一个企业这样的评价也许有其合理性的一面,然而对整个社会和生活在这个社会的生命个体来说是不公正的。现行信息经济的效益评价有失其合理性,因此有必要重构一个切实可行的信息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将信息经济的社会效益纳入正常的评价体系之中,作为首要的考量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真正做到把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评价,这样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开发商的社会责任感;也只有这样才能遏制那些类似“新精神鸦片”的信息产业的诞生和产品蔓延,信息经济才有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空间;大学图书馆为形成完整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保证信息经济运行的可行性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乌家培.信息经济及其管理[J].经济学家,1998,(2):13-18.

[2]马克·波拉特.经济信息[M].袁均时,等,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

[3]陶宏开.以法制网—网络和谐—社会和谐[EB/OL].新浪博客,2013-09-06.

[4]马费成,靖继鹏.信息经济分析[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5]张玲玲,伶仁城.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12):95-100.

[6]Galatin M,Liter R D Ed.Economics of Information.Boston,U.S.A.,Matinus Nihoff Publishing,1976:234-257.

[7]广西新闻网,http://www.gxnews.com.cn.

区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构 篇5

构建符合新课标目标要求的

学校德育目标体系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应该具有怎样的特征,如何改进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一方面积极开展德育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全县典型抽样的30所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进行了诊断性调研;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局行政推进,教育学会、教研室和教科室等部门积极配合,基层学校主动发展,积极开展新课标论坛、德育创新论坛、德育沙龙等形式的学习活动,探索新课标背景下的区域德育目标。我们对照《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和《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的目标表述,结合本县学校德育的现实特点,研制并形成循序渐进、前后衔接、内容全面、符合学生素质发展要求的学校德育目标体系,本目标体系贯彻了“一切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目的,一切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目的,一切以充实学生的生活为目的”的德育理念。(见表)

学校根据各阶段德育实施的目标,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研究确定更为具体的道德教育实施目标。如东海高级中学针对年级特点,确立各有侧重、相互连贯的年级目标,使养成教育活动多层面、多载体、网络化、有实效:高一以适应初高中的转变、培养良好的行为、学习和生活劳动习惯的常规为主;高二以养成教育、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的稳定提升为主;高三主要依托学习这一教育主线,以发扬刻苦学习的精神,培养公民意识为主。

构建符合新课标结构特点和生活化的学校德育内容体系

1.完善学校德育内容体系

新课标为德育改革提供了有效契机,我们根据东海县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形势,结合德育目标、学校工作特色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充分挖掘本地德育资源,安排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把人道、伦理、文化、科技融为一体,丰富学校教育文化生活。一方面,县教育局引导各校开展“五自”(自制、自主、自学、自强、自我管理)教育和“五心”(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别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教育、开展“学感恩、重孝道、明礼仪、促和谐”“学习省自强自立模范谢芳丽”“学习市百佳小公民胡继汕”等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弘扬光荣传统,争当新时代好学生;另一方面,鼓励各校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发展主线,追求多元化发展模式。如东海中等专业学校的水晶雕刻、县幼园和县实验小学的版画、平明中心小学的传统美德教育、白塔高级中学的励志教育、南辰中学的跑马灯舞、温泉中学的泉文化、房山高级中学的艾村艺术工作室,桃林中心小学和石梁河中心小学的无线电测向等已成为教育品牌。

2.推进校本德育课程建设

新课标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突出强调,“要从当地和学校实际出发,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地取材,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东海县文化底蕴深厚,本身就是一座资源宝库,学校如何挖掘和整合优化这些地方教育资源,合理规划、形成课程,对学生进行历史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本乡本土,增进民族情感,进而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是教育工作者的重任之一。因此,我县以新课标为抓手,大力推进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目前,各校都将德育校本课程建设与学校教育教学结合起来,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与彰显学生个性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如白塔高级中学开发以红色文化为依托的砺志教育校本课程,组织力量编写《砺志》《英雄在我心中》《祖国母亲,我想对你说》等多本校本教材。平明中心小学编制校本教材时重墨呈现朱自清文化的教育功能,按年级段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低年级设有《走近朱自清》《匆匆》《春》,中年级设有《朱自清生平》《背影》《荷塘月色》,高年级设有《朱自清轶事》《歌声》《冬天》等。桃林中学充分挖掘马陵山历史文化,以“美感教育、人文教育、红色教育”为宗旨,以马陵山的“地质构造、物产资源、风土民俗、文化遗址、历史掌故”等为载体,成功编纂了乡土教材《马陵山文化》。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既反映了各校的教育教学特色,又符合德育内容要求,在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构建符合新课标教学方式相适应的

德育方法体系

1.加强学科德育,促进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建设

学校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和渗透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我们在2012年全县学科德育研讨会上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即“5个关注”:关注学生的个性培养、关注学生基本素养、关注“无痕”教育、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关注学生之间交往活动。在这一指导性意见指引下,县教育局各科室及全县中小学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注重实效的德育活动。如东海县第二中学开展了“亲情在我心中”主题学生——家长会,并形成惯例。这一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了震撼,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有一位家长打电话给班主任:“家长会结束后,孩子把我一直送到学校大门口,还叮嘱我天冷了,要多穿衣服。孩子长这么大,一直都是我们关心他,能想起来关心父母,这是头一回,孩子终于懂事了,要感謝老师,感谢学校的教育!”这位家长打电话时因为激动数次泣不成声。当我们的德育工作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养成,关注了学生基本的思想道德素养,德育工作才真正有效,德育工作才能变“假大空”为“真小实”。

2.以社会实践为舞台,引导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五彩、多元的社会生活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县教育局因势利导,以体验活动为抓手,积极构建课外体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县情教育实践活动。结合探究课学习、社会考察等活动,加强学生对区域改革成果的了解和探究,使中小学生从小就具有“我是东海人,我为东海自豪,我为东海争光”的情感和行为。

文化体验实践活动。重视中华民族节庆教育、仪式教育、礼仪教育等内涵研究,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中华传统文化,举行入园、入学、开学、入队、入团、毕业、成人等仪式教育,精心策划组织寓意深刻的仪式活动,实施让学生终身难忘的德育活动;积极组织“七彩的夏日” “缤纷的冬日”假期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广泛建立学生社团,实现每100人拥有一个社团组织的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加强学生的文化体验。

生活经验实践活动。启动“爱心随我行,相伴共成长”学雷锋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开展便于师生参与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引导各学校团委、学生会、少先队组织各类志愿服务者,走进社区、走进公共场所、走进敬老院、福利院,开展服务社区、美化环境、爱心捐助等志愿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养成道德习惯,促进知行并举。东海水晶城、安峰山烈士陵园、县科技馆、县交警大队牛山中队等成为我县学校主要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加强实践课程基地建设。许多学校在实践课程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实践课程基地。如东海实验中学、曲阳小学的“水晶文化综合实践课程基地”,东海高级中学的“地质·生命课程基地”,东海县青湖中心小学的“综合实践课程基地”等,都办出了自身特色,为“立德树人”创造了条件。

构建符合新课标评价建议相适应的

德育评价体系

要建立与新课标评价建议相适应的科学、规范、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当前的重点是要改进德育评价内容和方法。内容要体现学生发展要求,方法要实现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性评价和规定性评价相结合、自主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动态性评价和静态性评价相结合。因此,我县中小学将继续实行“把幸福带给每个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1.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我们已经着手编制《素质评价手册》,并投入使用。完善了学生道德评价制度,提倡校本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注重评价的真实性、过程性、激励性,力求从日常生活出发,真实地评价道德。采用多主体、多角度、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档案评定、作品分析、行为评定等,努力发挥道德评价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促进作用和教育发展功能,防止道德评价的异化现象。

2.改革教师德育工作评价体系。我们深入开展“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办人民满意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出台实施方案,落实师德建设责任,组织师德大讨论、师德公开承诺、师德模范评比、师德建设示范校评比等活动,引导教师远离浮躁、庸俗和职业倦怠,坚守教育良知、规范从教行为。进一步健全师德考评体系,采取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和家长参评、学校总评等形式,对教师师德进行鉴定,鉴定结果作为聘用、晋级、评选、奖励的首要依据。

3.完善学校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完善督导制度,定期开展德育督导、评估和验收,全面把握区域内德育工作推进整体态势,并将其纳入学校总体工作评价体系之中。相继出台了《东海县中小学德育工作评估细则》《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提升素质教育质量的意见》《东海县校园文化建设评估方案》等文件,提出了《东海县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等,使学校道德教育制度化、系列化、规范化。

责任编辑/齐 欣

单元“悟用”教学体系的重构策略 篇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凸显了语文课程性质,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但综观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这一理念的落实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要切实改变这种状况,科学凸显“语用”的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构建起科学的“语用”教学体系,探索出单元“语用”教学策略。

一、构建起单元“语用”教学体系

综观现在的阅读教学,可以发现大部分教师还是把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对“写什么”和“为什么写”的解读上,对于“怎么写”“用什么写”关注不够,不去引导学生揣摩文中的表达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式,割裂了阅读和表达的联系,有效的“语用”经验无法建立。因此,在单元主题教学中,要建立“语用”体系,确立与选择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教学。

1.构建选文的言语表达形式体系,形成“语用”视界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文本语言的魅力,感悟到表达的精妙,在培养语感、提高整体把握能力以及领悟读法写法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用字上下功夫。对于文本中的修辞手法,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外,更要注重言语表达形式的积累。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自然段有“仿佛”“像”这些比喻词,同样的修辞、不同的用词,应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丰富性,加强朗读的节奏感,感悟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除了关注文中句子的言语表达形式外,还要关注某段落的言语表达形式。既要从句式层面抓重点词去感悟、体会,更要抓段式的言语结构去背诵、积累,并把这种段式当作某种场景或结构的仿写模板。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第十二自然段是对“鸟的天堂”热闹场景的描写,教师可这样进行引导:起初周围是( )的。后来忽然起了( ),接着又( ),到处都是( ),到处都是( )。有的( ),有的( ),有的(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很快就能背诵,并积累了这种描写“场景”的方式,此时可再引导学生以此方式加以仿写。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关注了文字本身的意蕴,又关注了言语表达形式,促进了学生语用能力的形成。

2.构建口语交际的言语表达形式体系,形成“语用”视网

每个单元主题下的交流平台、口语交际和习作,是“语用”实践的有机整体。交流平台是对单元学习目标的落实与归纳,而口语交际是口头表达“语用”的实践,习作是对“语用”实践的体现。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思乡主题,通过具体景物、具体事物来表达思乡之情。《泊船瓜洲》借“春风”“明月”抒情,《秋思》借“写信”“拆信”两件事抒情,《长相思》则把写景(雪)与叙事(行军途中睡不着)融为一体来抒情,《梅花魂》托物言志,叙事抒情,《桂花雨》叙事抒情,《小桥流水人家》借景抒情,也有叙事抒情。而口语交际“浓浓的乡情”主题活动,则要求用诗歌诵读、歌曲演唱、新闻发布、相声表演等形式来表达思乡之情,为学生的习作打下了抒情的基调。口语交际是连接选文与习作的“语用”桥梁,是学生习作的基础,因此,口语交际要建构起单元教学的“语用”视网。

3.构建“习作”的言语表达体系,形成“语用”视点

单元“语用”习作体系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段式“语用”,第二部分是篇章文体结构。段式“语用”结构一般有总分段式、方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移步换景)等几种,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桥流水人家》第一自然段是借景抒情,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小溪,溪的两边,水面上”来描写,通过家乡的小溪、杨柳、水鸟、流水的优美景色间接表达了对故乡的难忘和怀念,这是学生要学习的段式“语用”。同时,此文又叙述了“水溪抓鱼的乐趣”“小桥的记忆”“采茶的体验”“老屋的温馨”四件事来表达对故乡的难忘,整篇文章把写景与记事连在一起,表达出绵绵不绝的思乡之情,这种篇章结构“语用”正是“二十年后回故乡”习作表达所需要的方式方法。

二、探索出单元 “语用”教学策略

人教版教材虽以人文主题作纬线进行建构,但其中的“语用”知识却贯穿在文本中。因此,要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让学生在大量的听、说、读、写实践中体会并把握“语用”规律,形成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学习“语用”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语用”,提高学生的“语用”水平,才能使语文课真正姓“语”。

1.注重言语形式,知晓表达方式

根据王荣生教授选文功能观点,“样本”是在对选文感受和理解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应该怎么阅读,怎样写作;“例文”是以选文的某个点、某个侧面为例,使学生透彻地学习如何写的事实、原理、技术、方法、策略、态度等。我们对单元主题中的选文在“语用”上作“样本”“例文”处理,让学生在积累语言特色的同时,体会语言表达的形式,感悟选文表情达意的方法。如《小桥流水人家》先借景抒情,后叙事抒情,分别回忆了故乡的风光,记叙了家乡生活中小溪的乐趣、小桥的记忆、采茶的乐趣、老屋的记忆等事,整篇课文先写景,后记事,记事从村外到村内的顺序,这种抒情方式、表达顺序全都在文章中呈现,让学生在通读全文中掌握表达方式,为在习作中运用这些表达方式而打下基础。

2.注重多读多写,积累言语范式

阅读教学强调多读多写,是针对“例文”中某种特定的“语用”范式而言的,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松鼠》的第一自然段,采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写出松鼠性格的乖巧、驯良,这种拟人化的写法把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在写松鼠的外形时,表达顺序是从头到尾。阅读时,要抓“它们的面容”怎样,“眼睛”怎样……体会松鼠的美丽、乖巧,进一步积累表达顺序和“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并迁移到其他小动物的性格描写之中。

3.注重读书方法,认清言语规律

单元主题导语中一般都有明确的阅读目标,围绕目标针对选文中的“语用”内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并把精读课文的学法迁移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认清语言规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了解说明性文章”,具体目标为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鲸》一文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并明确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然后把这些基本的说明方法在《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中加以运用指导阅读,把这些说明方法运用到“新型玻璃”的“产品推介会”中,使语言表达更准确。

4.注重结构特色,再造言语实践

教材选文大多为名家名作,在语言规范、文本叙述结构上有突出之处,能成为学生习作表达的范式。如人教学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极了”》一文,通过父母对八岁儿子写的诗截然不同的评价作对比,把“我”的心理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对心灵的震撼、对人生的启迪,是一辈子的影响。选文的结构特色明显,可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写作特点来揭示人生的深刻道理,文本构思精巧,裁剪得当,是学生习作表达的“例文”。

5.注重言语实践,走向生活语文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强调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是把语文课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学语文变成用语文、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的“大语文”思想。如《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桃花心木》等,是对学生有启发、启迪,对学生自身生活有感触的文章,都是引导学生由课内向生活发展的“语用”点。我们的语言实践要更多更灵活地引向课外、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一句话:生活处处皆语文。如口语交际“浓浓的乡情”,可让学生背诵诗词、学唱歌曲、观看影视作品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可以结合校本课程《天台山文化启蒙》一书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语文活动提供语言运用的平台,让语文成为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介质。

上一篇:河南省旅游现状分析下一篇:供应链网络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