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创新

2024-06-23

交流创新(精选十篇)

交流创新 篇1

一、初设交流讨论情境,初步认识笔算乘法的算理

在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清明节,学校少先队租了3辆汽车组织部分同学去烈士纪念馆扫墓,每辆汽车坐了32人,一共去了多少人?”学生独立探究,有的说:“去了96人,我是用加法算的,即32+32+32=96(人)。”有的说:“去了96人,我是用乘法口算的,即32×3=96(人)。”经过小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用乘法口算简便。

我趁势提出:大家能不能用笔算的方法试着计算一下32×3?学生独立探究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总结出两种方法:(1)先算十位30×3,再算个位2×3;(2)先算个位2×3,再算十位30×3。

同意方法一的学生争辩道:因为读数、写数都是从高位开始的,所以要从十位算起;同意方法二的学生认为:因为笔算加法、减法都是从个位算起的,所以要从个位起。面对学生的矛盾,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最后一致认为:“不论从十位乘起,还是从个位乘起都同样的方便、简单,即:先写十位上的9或先写个位上的6,都是可以的。

二、再设交流讨论情境,充分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

接着我出示67×4,“你是如何口算的?”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说:“我是先算60×4=240,再算7×4=28,最后把240和28加起来,就是268。”有的汇报说:“我是先算7×4=28,再算60×4=240,最后把28和240加起来,就是268。”

我接着问:“既然我们口算67×4时,既可以从高位算起又可以从个位算起,那么大家能不能试着用笔算的方法计算一下67×4呢?”在学生独立探究、小组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出现了两种方法:(1)先算个位7×4,再算十位60×4;(2)先算十位60×4,再算个位7×4。大家一致认为:既可以从高位算起也可以从个位算起。

接着我抛出问题:“你能用简便书写形式笔算一下67×4吗?”经独立探究,小组讨论后,大家认为,从个位算起才能用简便笔算形式表示出来,因为个位满了20要向十位进2。

三、三设交流讨论情境,深入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

引导学生笔算468×3。学生独立探究、小组交流后,认为只有从个位算起,才能用简便笔算形式表示出来。

我紧接着问:“笔算‘不进位乘法’时,从高位算起和从个位算起都可以;那么笔算‘进位乘法’时,为什么只能从个位开始呢?”

这时,同学们又进入了热烈的讨论争辩中。争辩后一致认为,如果是不进位的笔算乘法从什么位乘起都行,因为这一类型的笔算乘法与口算的方法是一样的,只是书写的表达形式不一样,如果是进位的笔算乘法,那就应该从个位乘起,因为在哪一位上乘的满了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整节课教师只起到了组织的作用,问题是在学生一次次的讨论争辩中得以解决的,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创新干部轮岗交流办法 篇2

为更好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着力铸造出一支廉洁、效能、团结、活力的现代化林业队伍,县林业局以党组书记、局长卢月舒带领的一班人,从2013年4月起,建章立制,先后制定了《进一步加强机关管理的通知》、《关于严格实行三项工作“一票否决”的决定》、《舒城县林业系统工作人员轮岗交流办法》等一系列措施。

2014新春伊始,林业系统强力实行轮岗交流,打出谋人重拳、厚积薄发,呈现出活力、奋发的新气象。本次轮岗交流范围涉及:局机关股室6个、乡镇林业站(驻乡技干)11个、林检局、森林公安局4个股室及森林派出所2个,轮岗交流人数25人。

一、立足林业现状,探索创新队伍管理

我县林业队伍现状,事多人少。林业局内设股室6个分别是,办公室(含财务室)、森林资源管理股、行政审批股、林业工作站、防火办、林业行政执法大队等机构;局属单位27个分别是,森林公安、林检局、两个木竹检查站、两个国营林场、21个乡镇林业站。一方面,林业系统局机关仅有工作人员18人,全县乡镇林业站平均不足3人;另一方面,林地面积147.5万亩,占县国土面积的47.6%,且林业局承担着万佛山旅游项目县重点工程、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油茶开发等重要任务。

林业人改作风提效率,亟待强化。我县林业队伍整体素质较高,是一支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作风过硬的队伍。但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新的林业工作任务,我们的干部队伍也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庸”,少数林业干部,长期在一地工作,可能会形成一种不思进取的不良心态;二是“懒”,由于长期从事一项工作,一些林业干部往往凭经验办事,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和奋发向上精神;三是“散”,由于长期在一个环境中工作,会导致少数人放松对自己、对下属的要求,工作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怎样使杜绝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惰性、产生经验主义等情况的发生,培养林业多面手,促使林业队伍活力不断增强,是摆在林业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创新队伍管理方法,箭在弦上。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合理、有序的开展轮岗交流,是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促进林业改革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和严峻的林业形势,如何打造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通、作风扎实、敢打硬仗的林业队伍,是摆在我局党组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二、一线调研部署,创新轮岗交流办法

充分调研,摸透情况。局党组成立调研组,兵分两路,一路充分收集、听取11个林业重点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对当地林业站的评价;一路深入到各基层单位,以干部职工的工作经历、能力特长、业务水平为重点开展调研摸底,统计梳理在职干部职工的基本情况,全面掌握干部的动态资料,从而建立更为细致、全面的人事档案。

出台制度,纵深推进。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科学用人机制,制定了《舒城县林业系统工作人员轮岗交流办法》(舒林„2013‟145号),在轮岗时按岗位要求安排人员,按能力特长分配工作,充分考虑轮岗交流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构建 “人人多面手,事事有人做”的良性运行机制及和谐工作格局。

严明纪律,确保稳定。由于此次轮岗交流涉及面广、人多,为确保人心稳定,局领导高度重视,一方面对轮岗人员进行交心、谈心,鼓励大家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磨砺提升,做出成绩;一方面要求轮岗人员必须进一步增强组织纪律观念,顾全大局,无条件服从组织的安排,接受新的工作任务,对不能正确对待组织交流的,将按组织措施处理到位。

三、实行轮岗交流,激活林业人源动力

轮岗交流,解放林业思想。立足我县林业实际,根据《舒城县林业系统工作人员轮岗交流办法》(舒林„2013‟145号)的文件精神,针对长期从事一项工作,导致工作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和奋发向上精神的问题,高效、有序地调整局内设机构、局直属单位、基层林业站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承受压力的重荷,喷水池才能喷射出壮观的水雾美景。本次轮岗交流,林业人面对适应新岗位的压力,干事才会更有动力,落实才会更加给力,创新高效的思想才能进一步解放。

轮岗交流,保持廉洁正气。经过轮岗交流,有利于打破由于长时间在同一岗位、同一工作领域而可能形成的关系网和利益纽带,具有防止不正之风乃至腐败问题发生的作用,有利于保持林业队伍的纯洁性。

轮岗交流,培养林业多面手。经过轮岗交流,各岗位的新人员亟待熟悉业务、老人员急需更新知识,提升了林业人学习的动力;拓宽了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的互动范围;促进了林业人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掌握多岗位的业务知识,成长为林业“多面手”。

自主质疑与交流创新 篇3

一、基本环节

1、自学质疑。

亚里斯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起点,也是探究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学者必先会疑。”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起点。自学阶段一般放在教学的第一课时或一节课初始十几分钟。因此,这里的自学不是指学生的课前预习,而是指根据课文类型,按一定的阅读程序或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借助各种学习条件和手段,自己学习理解的过程。一般略读课文按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自学。精读课文按照以下三步进行:

(1)粗读课文,了解内容。

要求学生一接触课文,带着“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这个问题,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完课文,读后能比较简练准确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形成对课文的整体印象。

(2)细读课文,理解字词。

学生认真读课文,逐词逐句弄懂课文的文字,在细读的过程中,画出不懂的字、词、句,再通过查工具书、有关资料或联系上下文弄懂它们的意思。如《爬天都峰》,学生需要弄懂“发颤”、“汲取”、“笔陡”、“奋力”等词语的意思,疏通课文内容。

(3)深读课文,提出问题。

“学贵多疑”,要求学生逐段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读了这一段,我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儿做上记号,以待组内交流。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如有的学生在学习《爬天都峰》这一课时,提出了“我开始畏惧天都峰,后来又怎么爬上去的?”“他们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等问题。

2、组内交流。

交流阶段是建立在第一阶段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的。自学完后,按学习小组交流各自学习成果。

一般4—6人为一小组,小组内优生、中等生、学困生相互搭配。在自学的基础上,每个人向组内成员首先汇报“自己读懂了什么?”再汇报“有哪些问题不懂?”互学互教,互相解疑,有些较简单的问题组内能解决的就解决,组内实在不能解决的留待在班上交流解决。

3、汇报评价。

在小组交流学习的基础上,小组派代表汇报,可以择要汇报,也可以全面汇报。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组已经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对于不懂的问题,其他组有懂了的,可以帮助解决弄懂。在汇报的时侯,教师要当好引导者。汇报时,有些重点问题或难点问题,学生理解不深不透之处,不能含糊带过,要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再体会、再交流,直到解决为止。汇报时,对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教师可随时引导讨论或辩论,如:教学《爱迪生》一课,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出“有人说爱迪生是天才”,而爱迪生却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教师不是简单给予评判,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全班学生马上形成两派,辩论得面红耳赤。辩论中有的注意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句作为自己发言依据,做到言之有理;有的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运用反问句、疑问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逻辑性强,提高了表达的效果;有的还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运用恰当事例,增加说服力。在辩论中,学生弄懂了问题,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交流是读懂课文关键一步,教师要格外重视,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致力于导,还要评价到位。当学生问题提得有价值时,要抓住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讨论,当某些重点内容全班学生都忽视时,教师也可提出来大家解决。如《曼谷的小象》,学生多次佩服小象的绝技,却没想到赞叹小象的主人阿玲。老师进一步问:“作者几次赞叹小象的绝技,实际上在赞叹谁呢?”将学生带入更深一层的思考。对于学生精彩的回答,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反之,对于浅显的理解、不正确的回答,千万不能不置可否,弄得学生迷迷糊糊,也不知道哪种答案正确,哪种答案错误。评价是对自学交流的升华,是形成正确认识的关键。因此,教师要评价到位。

4、运用创新

在理解、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每一课的特点,在听、说、读、写之内再进行挖掘与创新,如表演课本剧,抓住结尾想空白,运用迁移补空白,仿写作文,复述课文,收集资料等。如教学完了《猪八戒吃西瓜》以后,让学生想象,猪八戒改了缺点没有,再续说一个大家都爱听的故事。学完《富饶的西沙群岛》,要求学生课后读读有关海洋生物的科普读物,收集资料图片,在小组中交流。

二、实施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受教师作用的影响,很容易“受压抑”“被淹没”。尤其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主体性得不到张扬、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因而学生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因此,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会学、主动地学,教师须引导学生:问题自己去揭示,知识自己去探索,规律自己去归纳,效果自己去评价。

2、小组合作学习到位

教师依据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组内自主产生小组长、记录员、督察员、中心发言人、补充员等,并定期轮换,力争每人都能充当相应的角色。小组长主持活动,组织大家交流、讨论、辩论、朗读。每次讨论时,每个组的成员要认真听取别的成员的意见,或补充,或反驳、或质疑,形成组内统一意见。然后每个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发言,教师要在小组讨论时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学习,通过协作性的小组开展探究活动。小组合

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看似热闹,实则没有效果。

3、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给自己的角色准确定位,确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的本质在于促进,在于帮助,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于引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帮助: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还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4、要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

以前的课堂,为了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老师往往比较重视结果,为了赶时间有包办代替的现象。而现在的自主学习中一定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讨论、朗读、思考,即使一节课并不能完成预先设定的教学要求,也不能急于求成。在学习过程中,知识获得的方法比结果更有价值。

交流创新 篇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已经不再单纯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能力,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企业所处产业集群的综合能力。企业不可避免地置身于产业集群知识网络中,如何充分利用知识网络,增强创新能力,成为企业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企业的创新可以分为探索型创新和利用型创新。探索型创新的实现是通过扩大知识的宽度,获取广泛的不同领域的知识,但对任一领域知识的深度要求不高,目标是新的客户和新的市场; 利用型创新的实现是通过扩大知识的深度,即积累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对知识的种类要求不高,目标则是现有的客户需求和现有的市场。因此,创新策略的选择与权衡决定着企业进行知识交流时的“学习” 策略。

基于复杂网络的相关理论,本文结合知识网络的网络特征,构建企业的知识交流策略模型,通过MATLAB仿真技术,对企业不同知识交流策略模型进行模拟与分析,得到了一些有益于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的启示。

1相关概念和研究现状

1991年,March首次提出企业的创新活动可以分为探索型创新策略( Exploration innovation) 和利用型创新策 略 ( Exploitation innovation) ,学者们在March所提出的概念 基础上进行了 一些扩展[1]。 Levinthal和March( 1993) 认为探索型创新策略是企业在寻求新的知识和新的想法,而利用型创新策略是指企业 利用和扩 展现有的 知识[2]。Benner和Tushman( 2002) 指出探索型创新策略的目的是为新客户和市场服务探索新的知识,利用型创新策略是指企业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质量,降低成本[3]。

本文认为,探索型创新策略是企业为了推出新产品或新服务,进入新市场而进行知识广度探索的过程,利用型创新策略是企业为了扩展、提升原有的产品或服务,优化现有市场而进行知识深度探索的过程。

Li Y、Wei Z等( 2013) 通过分析来自中国290家制造公司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探索型创新策略对新产品绩效有正向作用,而利用型创新策略则对绩效呈倒U型关系[4]。葛佳佳( 2014) 通过对中国120家高科技企业样本数据的分析发现,探索型创新战略与企业财务绩效存在“水平S型”关系,挖掘型创新战略行为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而非“倒U型”关系[5,6]。Hua L和Wang W P( 2013) 针对探索型创新策略和利用型创新策略,建立了相应的仿真模型,探究了网络结构特征对不同创新策略的影响程度[7]。

根据不同的创新策略,企业会相应地采取不同的知识交流策略,探索型创新策略的重点是“探索宽度”,即企业知识的广度,而利用型创新策略的重点是“探索深度”,即企业现有知识的深度[8]。因此,企业在进行知识交流时所采用的学习策略直接反映其对创新策略的选择。

梁晶( 2010) 建立了集群企业内部知识传播模型,对4种学习策略( 随机策略、点优先策略、边优先策略、度优先策略) 下的员工学习和传播行为进行仿真,她发现学习策略的选择对知识的增长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其中点优先策略的知识增长速度最快[9]。丁瑨( 2009) 通过建立CAS仿真模型,探讨了三组不同主体在同一独立虚拟知识网络中的知识水平演化规律,同时探究了复杂知识网络结构特征对知识扩散程度的影响[10]。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探索型创新策略和利用型创新策略对企业当下和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创新策略的选择决定着企业在进行知识交流时所采用的“学习”策略。然而,学者们对创新策略的研究基本采用问卷调研的形式,对知识交流策略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缺乏与实际创新行为的联系, 仅仅局限在抽象的网络结构层面,也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

本文以创新策略为出发点,从创新策略所反映的知识交流策略入手,结合企业利用知识网络进行知识交流的过程,运用仿真技术,探究了知识交流策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出相关意见。

2基于小世界网络的创新绩效模型研究

2.1小世界网络

1988年,Watt和Strogatz提出了小世界模型,用来描述介于随机网络和规则网络之间的一种网络结构,其兼具随机网络和规则网络的特性,构造过程也包括规则和随机( 见图1) 。

初始状态,构造规则网络,网络中共有N个节点,每个节点与其临近的K个节点进行连边,满足N ≥K ≥ ln( N) ≥ 1。

随机进行边的重连。将上述图中的边进行重连,重连概率为p,即边的一端保持不变,另外一端随机选择节点进行连接。其中没有重复连接,也不允许自连接。

小世界网络模型具有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同时具有较高的聚类系数。在构造小世界网络时,网络从规则网络( p =0) 、中间状态( 0 <p <1) 一直变化到完全随机网络( p = 1) 。因此,p是整个网络结构的控制变量,可以通过调节重连概率p的大小来调节网络的随机程度。

相关研究表明,小世界网络是最有效率的网络结构。在知识网络的研究中,通过对比规则网络、 小世界网络及随机网络,得出小世界网络结构最有利于提高知识交流网络的效率。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进行创新活动时,其所在的知识网络知识密集度高、知识创新程度高,我们将其假设为小世界网络结构,探讨在小世界网络结构的前提下,知识交流策略的选择如何来提高创新绩效。

2.2知识交流策略

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会进行创新策略的选择和权衡,探索型创新策略的重点是“探索宽度”,在本文模型中被定义为广度探索知识交流策略,即企业对更多的知识维度进行广泛的涉猎; 而利用型创新策略的重点是“探索深度”,被定义为深度探索知识交流策略,是指企业对现有知识进行深入挖掘。

本文模型中的知识资源由一组向量构成,该向量包含L个相互独立的维度,即,L = ( k1,…,ki,…, kl) ,其中k1,…,ki,…,kl随机生成,满足0 ≤ k1,…, ki,…,kl≤ K且均为整数即可,每个维度的知识深度为K,即企业在任一维度的知识储存量最大为K。每一个时间步,知识网络中的节点在进行知识交流时,包括各个维度的所有知识,假定其所能吸收至多M单位的知识( M为正整数) 。在总量一定的前提下,节点可以分配深度探索的知识量和广度探索的知识量。

深度探索: 节点i和节点j进行交流,节点i发现节点j在某一维度的知识存量比自己多,节点i侧重于把这个维度的知识存量增加到与节点j的一样多; 节点j同理。

广度探索: 节点i和节点j进行交流,节点i将节点j的每个维度的知识存量与自身的知识存量进行比较,对于比自身知识存量多的维度,相应地都增加单位知识存量; 节点j同理。

此时设定参数d( 0 ≤ d ≤ 1) ,参数d代表节点所能吸收的M单位知识总量中,深度知识探索量所占的比例,即d M代表节点在某一维度知识量的增加,而M-d M则代表节点在剩下其他L-1维度知识增加量的总和。通过修改参数d的值,可以动态调节节点进行深度探索和广度探索的比例,从而调节企业所采用的知识交流策略,探究不同知识交流策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2.3创新绩效衡量

企业的创新需要相关知识作为支撑,创新的过程即是对知识的利用、组合、再创造的过程。团队所具有的知识量越大,这些相关知识就能更多地转换成创新行为,从而提高创新绩效。因此,本文选择团队平均知识存量为创新绩效的衡量因素之一,其中N为网络中的节点数,qi( t) 为节点i在时刻t的知识存量,AKL( t) 为时刻t网络中所有节点的知识存量的平均值,即团队平均知识存量:

另一方面,当网络中的某个节点具备了所有的知识,它可以最大程度地进行创新活动,创新行为也可以随着网络进行传递,其他节点在不久也会获得相应的创新行为。因此,本文同时设定TST( Total Simulation Time) 作为衡量创新绩效的另一个重要指标,TST代表了从仿真开始( 时刻0) 直到网络中的第一个节点具备了所有知识存量的时间[7]。较低的TST代表网络中的节点可以快速地获取所有的知识,即代表高效率的创新; 相反,较高的TST代表低效率的创新。

3仿真与结果分析

3.1仿真实验设计

第一步,构造小世界网络。第二步,给网络中的N个节点随机赋予初始知识禀赋。第三步,动态修改参数d,衡量创新绩效,实验参数设定见表1。 第四步,设定实验对照组,探究在不同知识网络的大环境下,参数d的改变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实验组的相关设置见表2。

本文将MATLAB作为仿真平台,按照以上实验设计和参数设定,探究了知识交流策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3.2仿真结果

在固定其他参数的前提下,动态修改参数d,使得d从0. 1逐渐增加到0. 9,每次的增加幅度为0. 05,利用团队平均知识存量( AKL) 作为创新绩效的衡量因素,探究知识交流策略的选择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见图2) 。

从图2可知: 整体来看,随着d的增加( 从0. 1增至0. 9) ,团队平均知识存量逐渐增大; 随着d的增加, d对团队平均知识存量的影响越小; 在d = 0. 5时,团队平均知识存量达到了一个峰值; 在0. 5 < d < 0. 7时,团队平均知识存量随着d的增加略微减小,趋于稳定状态,当d > 0. 7之后,团队平均知识存量又随着d的增加呈现微小的增长。

接下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d,设定d = 0.1, d = 0. 3,d = 0. 5,d = 0. 7,分别进行仿真实验,绘制团队平均知识存量在不同d值设定下的变化图( 见图3) 。

伴随着网络中的知识交流,团队平均知识存量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从图3我们可以看出: 随着仿真时间的增加,团队平均知识存量最终均可以达到1, 即网络中的所有节点均能拥有所有的知识; 整体来看,d越大,团队平均知识存量会越快地达到1; 当d大于0. 5时,对团队平均知识存量的影响较小,趋于稳定状态,同时伴随着微小的增长趋势; 当d小于0. 3时,随着d的增加,团队平均知识存量的增长率最大, 增长速度最快。

通过设定参数L( 代表知识宽度) 和参数K( 代表知识深度) ,探究在不同知识网络的背景下,知识交流策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 见表3) 。表3中仿真结果图的横坐标为参数d的值,纵坐标为相应d值下的TST值。

从方案A、B、C可以看出,不论企业所处知识网络的大环境,整体上来看,深度探索所占的比例越大,企业的创新绩效越高。

从方案A可以看出,当企业处在知识深度较大的环境中,即知识网络中每一个维度的知识均具有较大的深度时,随着参数d的增加,TST明显的减小,当0. 1 < d < 0. 5时,TST减小的速度最快; 当0. 5 < d < 0. 6时,TST随着d的增加略微减小; 当d > 0. 6时,TST保持不变。

从方案B可以看出,当企业处在相对均衡的知识环境中,即知识的深度和知识的广度大小相差不多时,随着参数d的增加,当0. 1 ≤ d ≤ 0. 3时,TST减小的速度相对较快; 当d ≥ 0. 3时,TST减小的速度逐渐缓慢并且最终趋于稳定。

从方案C可以看出,当企业处在知识宽度相对较大的环境中,随着参数d的增加,TST一直趋于稳定状态,没有明显的大幅度增加或者减少。

3.3仿真分析小结

本文立足于企业知识交流的全过程,动态地模拟了企业的知识交流策略,探究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通过仿真实验,得出以下结论:

一般情况下,整体来看,深度探索知识交流策略在知识交流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越大,企业的创新绩效越好。

随着深度探索所占比重的增加,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小。

知识交流策略的选择与知识网络中知识的种类、总量有密切的关系。当企业处在知识深度较大的环境中,深度探索知识交流策略所占的比重越大,企业就能在越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并且当深度探索比例较小时,其微小的增加也会带来创新绩效的明显提升。当企业处在相对均衡的知识环境中,深度探索知识交流策略对创新绩效有正向作用。当企业处在知识宽度相对较大的环境中, 深度探索知识交流策略对创新绩效没有明显的影响,企业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宽度的知识成为提高创新绩效的核心。

深度探索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随着知识深度( 参数K) 在知识大环境所占比例的增加而增大, 即知识深度在知识大环境中所占的比重越大,深度探索知识交流策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就越大, 并且均表现为深度探索知识交流策略对创新绩效有提升的效果。

4小结与展望

本文在小世界模型的基础上,从企业利用知识网络进行知识交流的角度,针对探索型创新和利用型创新,构建了企业的知识交流策略模型,通过MATLAB仿真技术,对企业知识交流过程进行模拟与分析,探究了知识交流策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根据仿真结果,本文认为深度探索知识交流策略对创新绩效有正面的影响,即利用型创新对创新绩效有正向作用。

对于企业来说,利用型创新策略表现出“精炼、 效率、执行、生产”的特点,通过优化现有技术和产品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短期内即为企业带来稳定收益,提升创新绩效。因此,利用型创新策略对创新绩效有正向作用。利用型创新策略的重点是“探索深度”,深度探索知识交流策略强调在知识交流的过程中,企业选择某一维度的已有知识进行深入探索,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挖掘、总结和利用。由此可见,深度探索知识交流策略所占的比重越大,企业对现有知识的探索挖掘更加深入,表现出来的是更加精湛的现有技术、更加高效的经营效率、更加完善的服务等,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另外,本文的仿真结果显示: 企业所处知识网络的大环境也会对知识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

若知识网络的大环境表现为知识深度较大,即意味着在该集群领域内,所有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数量有限且较少,而每一种技术或每一种产品却具有很大的优化潜力。在这种情况下,探索型创新策略往往需在前期进行大量风险性投资,并且探索活动投资回报的周期较长,随着探索战略的持续实施,企业能开发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有限,企业很可能陷入“探索—技术/产品受限—开发失败”,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对现有技术的提升和现有产品、服务的优化变得尤为重要,即利用型创新策略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知识的深度探索的增加会带动创新绩效的提升。

相反,当知识网络的大环境表现为知识宽度较大时,若企业一味地对某种现有技术或产品进行优化,而忽略了可供开发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必然会对创新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在本文仿真实验中,企业对某一维度的知识进行深度探索,若发现该维度的知识已经全部掌握,企业会转向对另一维度的知识进行深度探索,直至深度探索知识获取量达到上限d M。因此,当知识网络的知识深度较小时,深度探索知识交流策略对创新绩效没有明显的影响,企业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宽度的知识成为提高创新绩效的核心。

队伍建设创新交流材料 篇5

镇江市文化馆张杰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今天,我交流的题目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推进队伍建设的创新。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同志批评指正。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的思维的转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培养懂业务、会策划、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解决人才断档、缺项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目前,我馆干部职工人,业务人员人,中级以上职称的人,40岁以下的人,占总人数的%,只有人具备中级职称;40-50岁的人,占总人数的%;50岁以上的人,占总人数的%。“挑大梁”的大多是老同志,若干年后单位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也就真正落实了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是我们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为之奋斗的目标和有力抓手。因此,我认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做到以下6个方面的创新:

——管理理念的创新。关键是领导干部包括部门领导要建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用人观,把以人为本始终贯穿在工作的各个方面,把职工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

如何建立正确的政绩观?优秀共产党员郑培民同志的所作所为就是最好的答案:不唯上、不唯亲、不唯乌纱帽,只为民、为党、为国。我们作为党的一名基层干部,尽管职务不高、权力不大,但是也应该处处换位思考、事事考虑职工的感受、时时关心职工的困难,从小处着眼,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实践证明,如果我们在工作中真正能够坚持做到“以人为本”,终将得到职工的理解和支持。这两年我们在解决整合后带来的同工不同酬的矛盾、办理人员解聘过程中,就开展了大量的个别谈心、开会座谈等工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了维护被解聘职工权益,解决补偿金、拖欠的社会保障金问题,“一把手”亲自和局组织人事处的同志到劳动局走访、上人事局请教,跑了一趟又一趟。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镇江文化馆要在全省占居领先位置,和其他兄弟馆一争高下,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我记得曾经有人说过: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这句话很有哲理。人人都有所特长,关键是单位、领导有没有给他发展才能的机会,有没有给他创造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我们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不仅要关心下属工作完成的情况,更要了解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价值观等,真正做到管理学中所说的“移情”,来反思自己工作的欠缺。

——管理结构创新。长期以来,文化馆采取的一直是馆长室、部门两级行政领导负全责的垂直管理模式的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工作任务是通过一级向一级传达,奖励分配也是逐级传导。这种模式存在着管理跨度大、管理层次多、部门之间配合不紧密等弊端,业务人员取得业绩更多的是在职务上给予升迁,结果有的业务人员成天忙于行政事务,在客观上制约了专业技术型人才的成长。

据此,我认为,应该建立直线职能参谋型组织机构,部门在接受上级领导的同时,享有更多的决策权、协调权和控制权。具体地说,就是建立两个体系,在现有的行政管理体系上,建立以文化项目运作为核心的业务管理新体系。这一文化项目可以是一个作品的创作、一台活动的策划、也可以是一项工作的运作等。文化馆可实行馆长领导下的艺术总监负责制,建立镇江市文化馆艺术指导委员会,对本馆业务干部、群众文艺骨干等进行培养、考核;根据重大赛事,组织创作活动;加工、修改、磨练、提高重点文艺作品等。

——工作内容创新。为提~部职工的整体素质,必须要改变单一性的思想教育模式,拓展教育内容。一是在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在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伦教育,旗帜鲜明地反对“QQQ”等唯心主义和有神伦,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抵制伪科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以创建学习型单位为抓手,在单位内容形成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重点加强电脑、管理、市场营销等学科的学习和各艺术门类知识的普及,提~部职工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从去年以来,我们在党员中开展了“一人一课”自我教育活动,每月组织一次2-3名党员交流发言,极大的提高了党员的整体素质。以后,我们还要扩大范围,在全体职工中开展这项活动。三是组织员工深入学习《镇江市文化馆工作人员守则》《镇江市文化馆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义利统一观,引导职工正确认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把爱国、爱馆同爱自己的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工作方法创新:由单向性向多向性拓展,由偏重灌输向偏重渗透拓展。首先要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多向合力。近年来,我馆开展的“三知三及时”党员责任区活动已经在加强党群联系、构建沟通桥梁、掌握思想脉搏,推进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其次要形成思想教育的多向方法,包括从简单的说教向寓教于理、寓教于乐转变,从脱离实际讲大道理向贴近生产经营实际,靠近职工思想实际转变;从单纯强调“我讲你听”向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转变,从自我设计、自我循环向与单位的业务工作、管理相结合转变等等。第三要针对八小时内外不同特点,用不同形式开展工作。八小时内主要形式是参与、协调和调研,采用研讨式、交流式、启发式和文化管理活动相结合等方式,八小时以外主要采取各种寓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活动。

——工作载体创新。变单一的大众传播载体为多样化载体,并结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工作载体的创新。一是教育者形象载体创新。特别是加强单位领

导干部形象建设,重塑教育者的形象,无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给广大职工做出表率,给整个单位提供示范作用和行为价值导向。二是职业岗位教育创新。要以工作岗位为依据,建立育人基地,如“青年文明号”、“文明部门”、等等,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两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职工自觉参与的气氛,充分发挥职业岗位的感化力和辐射力。四是单位文化载体创新。文化单位也要加强本单位的文化建设,她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两者具有较强的同一性和相容性。要将单位文化作为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通过培育单位精神,塑造单位新形象,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职工在农郁的文化氛围中得到心灵的陶冶。

——业务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对业务人才欠缺的问题,我认为要运用辩证法一分为二的进行分析,一方面是本单位的业务人才欠缺。这可以采劝师带徒”的办法、选拨年轻优秀人才充实队伍,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同时,千方百计创造条件,直接引进人才,在政治上关心,在生活上照顾,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使他们能够放心大胆地工作。另一方面就是要坚持姚局长在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实施人才积聚战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通过在国内、省内创作征稿、文化项目招标等手段,建立“镇江市文化馆人才库”;有条件的还可建立个人工作室。关于人才的问题涵盖了很多方面,限于时间就不多说了。

谢谢!

创新机制促交流 激发活力彰特色 篇6

立足实际广泛取经,确定“3+2”改革方案

2015年6月,武穴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县管校聘”改革示范区。在此之前,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武穴市教育局聚焦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实施城区教师下乡支教、城乡学校“结对共建”、城区名校“集团化办学”等一系列举措,积极探索均衡配置教师资源的实现形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被评为改革示范区后,我们进一步聚智聚力,四方取经。在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论证,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制定出了适合武穴实际的“3+2”改革方案,“3”即“一校制”“学区制”“联校制”三种学校管理模式,“2”即校长、教师两支队伍交流轮岗。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结合学段学制年限,确定交流轮岗范围。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校长聘任制,每个聘期三年,在同一所学校任满两届的原则上要交流;男教师55周岁以下、女教师50周岁以下、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6年的,纳入应交流范围。

创新学校管理体制,打通交流轮岗渠道。根据教师资源区域共用、就近交流原则,全面实施“一校制”“联校制”和“学区制”管理改革,推进校长教师在学区、联校和教育集团内部交流轮岗常态化。

“一校制”就是以集团化办学为模式,鼓励城区名校兼并薄弱学校。全市成立了5个“一校制”教育集团,领导和教师均由总校统一聘用,统筹设岗,打通城区与城郊学校校长教师交流通道。

“联校制”就是组织城镇优质学校对口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全市成立了24组联校,联校间独立法人地位不变,每3年为一个帮扶周期,领导互派、教师互用、教学互助、教研互动,打通城乡教师的交流通道。

“学区制”就是以“初中或完小 + 教学点”为形式,将农村初中或完小与周边的教学点“打包”管理。全市设立了36个学区,每个学区以初中或完小为龙头学校,统筹管理教学点,学区内教师由龙头学校统一聘用,统一设岗,统一排课,优先保证教学点全面开课,短线学科跨校设岗,教师跨校走教,打通了农村教师交流的通道。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激发交流轮岗热情。设立了农村教师津贴,将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分为三个圈层,每人每月发放津贴75元、100元和125元;建立了农村边远学校教师补贴制度,对在边远学校任教的教师,每人每年专项补助2000元;建立了交流教师交通补助制度,对由城区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的教师,每人每月发放500元补助,对由镇政府所在地学校交流到边远学校或教学点的教师,允许其享受边远学校教师补贴;实行了农村教师荣誉表彰制度,2015年教师节,市政府单设“优秀农村教师”项目,表彰了20名在农村边远学校任教10年以上的教师,教育、人社部门联合表彰农村校长和教师126人,占表彰总人数的63%。

在职称评定上,对已有农村工作经历、再次由城区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的教师给予加分奖励。在岗位聘用上,对交流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在岗位空缺时优先聘用。在生活上,推进农村学校网络资源全覆盖工程,满足教师上网需要;加强教师周转房建设,优先满足交流到农村的教师住宿需求。在约束机制方面,严格落实教师申报评审高级教师职称,必须有到农村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要求;从2017年起,教师聘用到中级以上岗位、推荐为县市级以上评选表彰的,必须有两所以上学校或农村学校3年以上任教经历;申报特级教师、各级名师的教师,必须有农村学校、薄弱学校3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实施三个计划,拓宽交流轮岗途径。第一个计划是“农村学校启明星计划”。受省教育厅“农村学校启明星计划”启发,2015年秋季,启动武穴市的“启明星计划”,选拔城区学校优秀干部和骨干教师共25人,组建了9个启明星团队,每个团队包括1名第一校长和若干名骨干教师,每年分别给予2万元和1.5万元的补助。第一校长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设岗学校原校长配合第一校长工作。第二个计划是“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选派农村学校教师交流到优质学校或启明星设岗学校跟岗学习,一年后再回原学区重新聘用。第三个计划是“退休名师常青树计划”。具有高级职称的退休名校长名教师,本人身体健康且有意向的,聘请到农村学校任职任教。优秀校长直接聘为农村学校校长,优秀教师可以聘为学科教师或教学导师。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武穴经验”的成效与特点

近四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率达到95.8%,初中及中心学校校长交流率100%。武穴市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践,由于思想工作细致,政策保障有力,呈现了以下特点:

教师交流积极性高。坚持正面引导、自愿申报的交流原则,打消了教师的顾虑,有效调动了教师参加交流的积极性。有的教师立志回家乡服务,改变家乡学校面貌;有的教师夫妻双双参加交流;有的教师克服家庭困难,追寻教育梦想;有的学校领导放弃职位甘愿以教师身份参加交流。

交流教师素质得到提升。交流教师在不同学校的工作经历,使他们提高了适应不同学校、不同环境、不同学生的工作能力。10余年来,如武师附小派到翟畈小学的交流教师,在交流期间分别担任大队辅导员、教务主任、副校长等职务,提高了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如今,武师附小的班子成员中,12人的管理经历从翟畈小学起步,学校的现任校长、特级教师、湖北名师涂玉霞同志,就是在翟畈小学支教期间完成从普通教师到学校管理者的角色转换,翟畈小学也被戏称为武师附小培养干部的“黄埔军校”。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经过十几年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武穴市城乡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学科、学历、职称结构得到较大改善,“择校”现象明显好转。全市城乡20所初中和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平均班额、教学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一校制”教育集团各校区以及农村各学区所属小学或教学点之间,教师统一设岗、统一排课、统一考核机制已经形成,实现了“体内均衡”。城区学校一大批有思想、有经验的管理干部和一大批书法、器乐、计算机等特长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后,带动了农村学校的特色发展。

武穴教育人的体会与思考

在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践中,武穴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一些体会与思考:

一是要处理好刚性要求与有情操作的关系,解决好“谁来交流”的问题。坚持刚性要求与有情操作相结合,组织选派与个人意愿相结合,不搞一刀切,形成了就近交流、情感引导交流、政策激励交流、专业成长引导交流、提供平台吸引交流等思路,吸引教师主动交流,自愿交流。

二是要处理好完成交流计划与维护学校发展的关系,解决好“交流多少”的问题。围绕如何合理确定交流比例问题,原方案界定为“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6年以上应当交流、连续任教12年以上必须交流”,规定“交流人数不少于应当交流人数的20%”,但经过调研测算,多数学校难以达到这一要求。在反复听取基层意见的基础上,我们统一思想,确定了“政策引导、双向选择、学科匹配”的基本原则,确保了整体稳定。

三是要处理好严格要求与有序推进的关系,解决好“怎么交流”的问题。在推进校长教师交流工作中,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约束政策。为确保各项政策有效落地,坚持政策的原则性和方法的灵活性相统一,精心组织、有序推进。层层宣传发动。在方案制定过程中,让全体教师参与讨论,提出修改意见,让全体教师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营造大氛围。注重示范带动。创新方法驱动。调研发现,部分城区教师因家庭原因不愿交流到农村,但本人职称评定和岗位职用等方面,又必须要有交流经历,为此,建立城区学校与城郊学校的“联校”模式,让市直学校教师交流到城郊学校,使交流教师“离校不离城”。

(本文根据武穴市教育局局长王卫平在推进会上所作的经验交流整理而成,内容有删节,未经本人审阅)

交流创新 篇7

创新交流, 共创双赢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主办“首届京台创新教育论坛”i鬱刘彭芝si务院参事人大附屮校长研究会会长杜德平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杨春茂中国教师发展$金会秘书长王殿军窦桂梅清华大卞m诚中·淸华大肀刚屈小学校长学校长研究会常务理卞·研究会常务理叩陈汉强台湾木铎学社理事长财团法人幼儿坫金会莆唞长王曼娜台北市立建国商级中学主任2012年11月22日下午, 第十五届京台科技论坛之“首届京台创新教育论坛”在北京国贸饭店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创新交流, 共创双赢”, 论坛由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主办, 由台湾木铎7:社和北京海峡之窗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协办,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与北M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协助支持。来自北京、台湾的多位知名教育专家济济一堂, 共同深入探讨创新教育议题, 共享两岸创新教育的实践经验、丰硕成果和智慧。出席论坛的领导及嘉宾有: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杜德平, 国务院参事、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 台湾木铎学社理事长、财团军, 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人大附中副校长周建平以及清平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等近120名京台两地教育机构的领导者。论坛由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建华主持。论坛气氛热烈, 4会嘉宾互动交流, 畅谈创新教育心得, 共享创新教肓经验。他们汄为此次论坛为京台两地教育一线T.作者提供了互相了解、深入交流的机会, 大家有共同的教育追求, 他们为彼此所作的思考、探索和成果深深感动。本次论坛为京台两地的教肓工作者搭建起了互动交流、相互学习与借鉴的平台, 与会专家在共同的追求与·愿景下, 对创新教育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 在交流碰撞中产生思想的火花。论坛结束后与法人幼儿教育基金会董事长陈汉强, 中国教师发展会各方均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京台两地教育合作, 基金会秘书长杨春茂,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共同描绘创新教育发展的新蓝图。1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领导、京台办领导与台湾嘉宾合影 (左起分别为周建华、李佩明、温贵琳、刘彭芝、陈汉强、王曼娜、周宪明、郝德荣>

交流创新 篇8

由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正式批准的“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习惯称“詹天佑大奖”) 是我国土木工程领域最为重大的奖项。奖励对象涵盖铁路、公路、交通、7JC运、核工业, 以及城市建设、公共建筑等。1912年创建的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是我国土木工程学界的最高学术机构, 一百多年来,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团结全国工程学界科技力量, 致力于推动我国土木工程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1999年,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与詹天佑土木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专门设立“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目的是奖励和表彰科技创新成绩卓著的土木工程优秀项目, 树立先进的工程样板, 以点带面, 推动我国工程建设的发展。评奖工作最初为每两年一届, 2003年改为每年一届, 每届评选出20~30个整体质量优秀、科技含量高, 且在同类工程中具有领先水平的项目。十多年来, 一批批土木工程中的精品, 其中不乏旷世巨作, 承载着前沿科技和创新突破的声誉登上詹天佑大奖的光荣榜, 成为代表我国土木工程科技发展的先进典型, 在我国乃至世界产生极大的影响, 对于推动我国从“土木工程大国”向“土木工程强国”转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住宅建设量大面广, 是与人民群众关系最密切的土木工程。我国的住宅建设规模巨大, 发展迅猛, 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新建住宅小区面世。为了推动住宅建设的健康发展,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决定从2003年开始在“詹天佑大奖”的评选对象中增加“优秀住宅小区”的奖项, 并责成新组建的“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住宅工程指导工作委员会”负责管理“詹天佑大奖”优秀住宅小区项目的推评工作。经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批准, 住宅工程指导工作委员会在每年推评过程中, 从参选的住宅小区中评选出二十个左右的优秀项目, 授予“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十多年来, 已有二百多个优秀住宅小区获奖, :‘获奖小区分布在全国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从2011年开始, 为了推动保障性住宅建设的健康发展, “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特别开设了“优秀保障房”奖项。在优秀住宅小区金奖评选的基础上, 每年从获得“金奖”的项目中, 择优选出1~3个优秀住宅小区项目作为“詹天佑大奖”的参选项目, 推荐到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参加最高级别的评选。2003年至今累计全国巳有二十多个在不同阶段具有代表性、导向性的优秀住宅小区荣获“詹天佑大奖”。评奖仅仅是个过程, 是一种手段。“詹天佑大奖”及其衍生的“优秀住宅小区金奖”评选工作的最重要目的是将评选工作作为挖掘典型、发现先进, 汇集经验、传播经验的过程, 为传播先进理念和交流创新技术增设一个“交流平台”, 最终达到推进我国住宅建设的创新和健康发展, 全面提高住宅建设整体水平的目的。每年举办的“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技术交流会”便是交流、传播获奖项目先进经验比较集中的一次活动, 成为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交流平台之一。配合技术交流会的召开, 住宅工程指导工作委员会每年编印的《住宅建设的创新与发展》图文集, 作为会议资料之一, 比较具体地对当年获奖或获表彰的住宅小区作了简要展示。此前编印的第一至第九册, 作为会议资料只供内部交流, 影响较为有限。从2014年开始, 在《城市住宅》编辑部的大力支持下, 今后《住宅建设的创新与发展》图文资料将正式在《城市住宅》刊登, 公开发行。这将是这项交流工作的重要转折, 必将有效拓展交流平台的影响力。m运用交流乎台推动住宅建设的创新与发展文/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住宅工程指导工作委员会

交流创新 篇9

在《学习型区域创新精神的培养》课题的研究中, 我将传统的评价转变为“交流”, 正确引导、组织幼儿交流, 挖掘“交流”的多重意义, 以充分实现“交流”的价值, 具体分以下三个方面。

一、乐于交流、体验交流———获得经验

不愿说或不敢说是大多数幼儿的普遍心理。其实,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 每个幼儿在探索之后, 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在以往的评价中, 我们可能更关注幼儿的表达, 认为完整地说出自己的发现才是“最能干的”、“最聪明的”、“最爱动脑筋的”, 进而“选拔”出“优秀的”, 评定出“不优秀的”, 而现在的评价更关注幼儿是否有发展。

在“齿轮游戏”的探索活动前, 我们引导幼儿作一次详细的有关“齿轮”的调查, 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进行记录, 然后集体交流。由于有了充分的准备, 幼儿的交流热情很高, 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幼儿一口气介绍了五六种, 很过瘾。有的幼儿边说边比划, 眉飞色舞, 滔滔不绝。但是, 在这热烈的气氛中, 稍稍留意, 你会发现, 仍有个别幼儿揣着调查表, 一面兴奋地看着别人交流, 一面欲言又止, 坐立不安, 寅寅小朋友就是其中一个。我悄悄一看, 她的记录表上很形象地记录着联动的齿轮, 这还真和我们的探索游戏有些关联。于是, 我用神秘的口气说:“有一位小朋友, 找到了一种非常特别的齿轮, 这种齿轮有着神奇的力量, 你们想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齿轮吗? ”大家抓耳挠腮。我用鼓励的目光示意寅寅上台介绍, 她迟迟疑疑地走了上来。当她把调查表上的内容和大家一交流, 小朋友都叫起来:“哇!是联动的齿轮!和我们分开的一个一个的齿轮不一样的。”寅寅脸上立刻绽开了笑容并鼓起勇气向大家介绍了这两种齿轮:一个大, 一个小, 因为相互对准, 所以能联动。小朋友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 我便顺水推舟, 请孩子们玩“齿轮游戏”, 让他们在实验中探索、验证。同样, 生活区的活动中, 我们为幼儿准备了各种新颖、别致的厨房小工具, 但这些工具可能幼儿并未亲自动手操作过, 也可能只在家中使用过, 单独在大家面前使用还没有经验, 可谁都愿意在大家面前一试身手。于是, 我采用与以往不同的方式, 这一次的交流采用动手演示的形式, 为一些怕开口的幼儿提供很好的交流机会。当幼儿在台上演示时, 我鼓励台下的小朋友向演示者发问, 请教其小工具的不同用途和使用方法。一问一答之中, 演示者渐渐卸下心理包袱, 投入地和台下交流起来。

这样一次又一次成功的交流活动, 不仅为幼儿积累了科学知识和经验, 更让幼儿感受到交流带来的乐趣。“一吐为快”之后, 幼儿获得成功和满足感, 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幼儿新一轮的交流活动注入活力。新的评价观念指引我们这么做, 即我们的评价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孩子的表现, 更是为了促进他们发展, 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 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 促进个体尽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 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二、多元化交流方式促进个性发展

在“水”的主题活动中, 科学探索区里布置了多个有关“水”的活动区域, 投放了不同的操作材料, 有玩水中玩具、沉浮游戏、溶解游戏等。嵘嵘、豪豪、超超等男孩子就对水中玩具非常着迷, 一有机会就凑在一起边摆弄边讨论。玩具在水中不转动了他们就在一起商量:“是发条拧反了吗?”“不!可能是水太浅了! ”“要不, 是坏了吧! ”而当玩得兴起时, 又听到他们夸夸其谈的交流:“我将来设计一种水池, 有楼梯, 玩具能在楼梯上走来走去的! ”“这有什么稀奇, 我还要造一种会自己发动的水中玩具, 这样发条坏了也还可以玩! ”幼儿这一几个人在一起玩的局面, 使他们常常很自然地产生争论和交流。当教师以倾听者的身份分享幼儿成功的快乐时, 不仅能了解幼儿活动的过程, 而且能增强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让幼儿更自主地参与到活动中。这种倾听性、允许多种交流对象的方式摒弃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标准, 更关注个性的多样性发展, 形成多元化的交流方式。

幼儿在“电珠是怎么亮起来”的探索活动中, “电珠亮”的过程有快有慢, 我就和已经停止探索的幼儿先交流、讨论, 同时也时时留意其他的孩子。我看见章章小朋友一直在摆弄一个小电池 (七号电池) , 眼睛使劲眯成一条缝, 凑在电池上试图看个究竟。看着他专注的神情, 我特意延长时间, 直到他“玩”够。我问:“你刚才花了那么长时间, 又发现了什么秘密, 能告诉大家吗?”原来, 他想知道今天用的电池 (七号电池) 和我们常用的电池 (五号电池) , 能不能让小电珠产生什么不同的现象。真正的交流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充分探究的基础之上的。

另外, 值得提出的是, 幼儿的交流并不局限于语言, 绘画、手势都可以作为幼儿交流的媒介。我们可从多方面进入, 进一步实现个体多样性发展必然需要交流的多样性。

三、争论是交流的一种高级模式, 促进新知识的构建

每次活动之后的交流, 既是教师帮助幼儿梳理思路的过程, 更是幼儿间相互启迪、分享经验和体验成功的过程。“知识是在孩子们的探究之后, 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形成的”。如在探索“月亮的变化”的活动中, 幼儿之间发生几次激烈的争论。因为幼儿都通过自己的观察, 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但由于各自观察的时间、地点和感觉不同, 就发现结果很不一样, 于是都据理力争, 交流中争论是一种积极的因素。孩子们的观点在相互作用和碰撞中, 构建起新的知识经验, 孩子们也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许多新信息。别人的不同看法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 促使幼儿不断思考, 完善自己的想法, 不断积累有益的经验。在“衣架称”的制作活动中, 幼儿以各种途径制作了各种“称杯” (称盘) , 在交流的时候, 我引导他们布置了一个“衣架称”的展览会。在交流中, 霄霄展示的是自己独立完成的两个“称杯”的衣架称, 茗茗展示的是在活动结束时还未完成的一个半“称杯”, 还有的幼儿是展示的是和同伴一起完成的一个衣架称。他们就自己的作品进行了精彩的交流, 谈出了自己的制作过程、制作感受、制作收获……不仅丰富了幼儿有关“衣架称”的各种做法, 而且让幼儿了解到获得成功原来有这么多的方法和途径, 更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总之, 在科学区活动中, 交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无论是其形式, 还是其内容, 以及交流活动所产生的意义, 都值得我们好好把握, 以充分实现其价值。

摘要:幼儿园科学活动的交流为幼儿积极观察、乐于表达、促进个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应该明确交流内容, 在操作活动时尊重幼儿, 选择适宜的方法, 并有意识地培养幼儿交流、探索的习惯和能力。要提高幼儿科学探究中的创新精神, 使幼儿的科学操作变得生动而有意义, 必须从内容到形式、从作用到时机, 作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究, 以积累经验, 改进策略。

交流创新 篇10

受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王金祥会长的委托, 副会长兼秘书长牛昌文出席会议并讲话, 副秘书长魏景林主持会议。会上, 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空军装备研究院科技委主任甘晓华作了“航空发动机健康技术”的报告;中国设备工程专家库高级专家、制造业创新专家赵敏教授作“工业4.0的中国机会”报告;广州学府咨询 (国际) 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董事长李葆文作“Tn PM管理体系在世界的传播和推广”报告;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特邀副会长、国联资源网CEO钱晓钧出席会议。

牛昌文在讲话中指出,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 当人们提到“中国制造2025”时, 很多人激动不已, 这是对一个时代、一个方向的期盼与等待, 是中华民族复兴梦的一种承载。大家知道, 3月25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批准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发展蓝图。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 从此真正开始了制造业国家战略层面“由大到强”的推进。这个“由大到强”的推进精神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制造业基础建设, 主要是在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的研究, 这是实施创新驱动、提升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的前提。二是推进智能化转型, 积极推进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制造。三是推进绿色制造, 实施减量化、再利用、再回收。四是完善创新体制, 鼓励创新, 建设共性的基础技术创新平台,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设备装备创新的展示平台, 全国设备管理创新成果交流大会的召开, 就是为我们展现发展的、变幻不息的“中国制造”。

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空军装备研究院科技委主任甘晓华

牛昌文强调, 创新是新常态下的新引擎,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们党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决策,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我们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真正让全面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要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有效整合创新资源, 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以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在新常态的形势下, 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 以改革创新的战略思维, 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发展, 锐意进取, 谱写设备装备现代化发展的新篇章。

魏景林副秘书长对开展全国设备管理创新成果活动情况作了简要介绍。他指出,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推进设备管理创新, 增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动力, 全面提升我国设备装备现代化水平, 中国设备管理协会组织开展全国设备管理创新成果征集活动。创新成果时间界定为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此次活动得到了广大企业的积极响应和参与, 经各地区、行业设备协会推荐和相关企业自荐, 共征集稿件620篇, 成果主要来自石油、石化、钢铁、电力、机械装备、煤矿、烟草、汽车、纺织、矿山、港口、工程建设、工业服务等12个领域。协会组织6位设备管理专家组成设备管理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 历经3个月时间, 按照初评、复评、终评三个阶段, 最终评出421篇成果获奖, 其中:特等奖7篇, 一等奖103篇, 二等奖204篇, 三等奖107篇。协会印发了《关于发布2010~2014年全国设备管理创新成果的通知》 (中设[2015]16号) , 编辑出版了《全国设备管理创新成果集 (2010~2014) 》。

根据大会安排, 向获得全国设备管理创新成果奖项的部分单位代表颁发了奖牌和证书。此外, 还设立了电力、石化、冶金、综合4个分会场, 分别由获得全国设备管理创新成果奖项的典型技术成果单位代表作专题交流, 并安排专家点评。张孝桐、张保国、邢斌等专家对每个专题报告都进行了具体点评, 分析优势, 找出不足, 提出建议。此次会议还设立了创新成果展示区, 开展了新技术、新产品的供需对接。

上一篇: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下一篇:江苏滩涂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