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024-06-05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精选七篇)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篇1

首先, 让学生感受到人们的服饰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们, 全年都穿非常单薄的衣服;生活在温带地区的人们, 一年四季服饰变化很大, 冬季衣着很厚, 而夏季衣着单薄, 春秋两季穿毛衣毛裤。不仅不同温度带服饰存在差异, 同一温度带也存在着差异:阿拉伯半岛的贝都因人, 身着宽大的袍子, 且妇女外出时要面戴黑纱;生活在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 身着毛皮服装;我国的藏民穿一个胳膊的不对称服装。形形色色的服饰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关。

人们的饮食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如我国由于降水的差异, 不同地区农作物品种上存在差异, 所以饮食上存在差异, 呈现出“北面南米”的饮食习惯, 所以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 粽子、竹筒饭、椰子饭就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主食;而在我国高寒的青藏地区, 由于“高寒”, 所以男女都喜欢饮酒, 其目的是祛寒;欧洲畜牧业发达, 所以人们餐桌上以肉、蛋、奶类为主;日本是岛国, 所以餐桌上常见食品是鱼类, 所以人们日常饮食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由于热量条件和降水条件的差异, 使不同地区建筑风格各具特色:湿热的东南亚, 人们住高架屋;干旱的阿拉伯, 人们住帐篷;严寒的西伯利亚, 人们住木屋;我国黄土高原地区, 人们的住处是窑洞。不同地区的建筑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学习地理对出行很有帮助。学生掌握了看地图的方兴未艾, 外出旅行时就会选择地图, 如自驾车时需要看卫星导航图、去公园游览时要看导游图、行军打仗要看地形图、了解国际时事要看世界政区图, 在地图上估算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等等。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篇2

(会昌周田中学

李瑞山)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树立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则是当代地理教育的基本理念,地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正确了解和掌握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对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社会生存能力,成为21世纪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适应时代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具有现实意义。

教学是人类一项神圣的职业,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园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因此无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未来发展着想,理念的提出确实具有非常迫切、深远的意义。我们教师都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也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自身价值。根据这一理念,我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实际生活出发,将学生的生活融入到教学之中。

在自己的初中地理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这个目标呢?我认为下面几个途径是行之有效的。

一、主动学习,多途径扩充信息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除了课堂上教师有机适时穿插以外,我们还必须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地理。诸如订阅各种与地理有关的报刊,用活用好学校图书馆。有条件的学生可以上网,从网上及时、大量地获取有关的地理知识。

1、看电视是我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电视也是一种很有效的信息媒体。许多电视台常常播放有关地理方面的节目,质量高,趣味性强。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开心辞典》《幸运52》《探索与发现》《人与自然》《环球》《天气预报》《探索时代》等,都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2、听广播、上网、读书、看报是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网上有综合性的地理网站,如中国国家地理的网站、中央电视台的“国家地理”网站等;有地理教育的专题网站;有人口、水资源、矿产、河流、环境保护等专题网站等等,应有尽有,甚至连所有的地理专业名词都能在这里找到多条信息。学习地理知识最便捷、省时省力又经济的方式就是上网畅游,对初中生来说,这要比聊天、玩游戏更有意义。

这些现代的和传统的媒体所提供给我们的是包罗万象的信息,其中地理知识则处处有,时时有。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这些传媒主动学习,多途径扩充信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二、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

家乡的地形、河流、气候、自然环境等都可以纳入学习地理的大课堂。教学中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的学习内容,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分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1、我县(会昌县)地处亚热带,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暖和少雨,气温的年较差相对较小,华南夏季雨热同季,冬季低温少雨,蔬菜一年几发,甚是丰厚,加之盛产甘蔗,自然形成以甜食为主。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本地区则开发以大棚菜为主。尤其像地处县城附近,河流两岸,是种植大棚菜的繁华地带,不论什么季节都可以供应新鲜的蔬菜。

2、学习“地图上的方向”时,我们可以画一幅学校所在地区的地图,以本学校为参照物来研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联系实际指出学校周围的建筑物位于本校的什么方向,然后,逆反之,再分别指出本校位于它们的什么方向等等。这样学到的“方向”是取自生活的,必然也能用于生活。

3、当今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我们更要学好地理,关注家乡的生态。比如,在“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一框题中,我让学生指出县城周边的几大污染源,并请他们提出治污的合理化建议。在介绍全球变暖时我穿插了另一个生活题材,就是怎样减少室内二氧化碳的排放呢?由于不少学生家里种有花木,对栽花养草带来的环保效益,他们可以从切身的感受上畅所欲言。

三、联系生活,解释其中的地理现象

1、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人们的许多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饮食:南甜北咸,东酸西辣。民居:北方房屋墙体厚,屋内有火炕,本地人则习惯睡木床或竹床。日本人爱吃鱼;中东的一些国家把旅馆建在了屋顶上;东非高原上出了许多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等,这些都有着地理方面的原因。

2、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谚语、成语、诗歌等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上积雨云,地上雨淋淋——云与降水的关系;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季降水与冷锋之间的相互关系;一阵春风一阵暖——春季降水与暖锋之间的关系;春雨贵如油——我国春季降水少的特点。水滴穿石——流水的侵蚀作用;飞沙走石——沙漠地区的风力搬运作用;沧海桑田——地壳是不断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反映长江三峡湍湍急流、水位落差很大: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东流的地理现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口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城市人口稠密集中,农村人口稀少分散: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3、我们所熟悉的二十四节气也有许多与地理关系密切,利用这些特定的时间进行相关的教学,本身就是学于生活,解答生活,服务生活。

冬至、夏至——是我国北方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最低或最高的一天。把12月22日前后定为冬至,是因为在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

春分、秋分——分别是全球昼夜等分的两天。小满是5月21日,俗话说:“小满大满江河满”,它反映了河流汛期与节气的关系。这一节气预示着我国的河流特别是南方河流开始进入汛期。芒种是6月8日,这一节气正好是我国北方夏粮收获、秋粮播种的最佳时节。清明节是由寒食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合璧的民俗大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年清明时,按照习俗,人们对祖先英烈进行祭祀扫墓,对逝者表达哀思。从今年开始,清明节被纳入了我国全民法定假日。

4、还有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比如,下雪了,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下雪不冷,化雪冷”。有了感受,自然就有了想知道为什么的欲望,解释成因也就水到渠成。雨天的云是什么样的?出现什么样的云天会下雨?出现什么样的云又预示着大晴天?如果哪一天下雨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下此次的降水属于那种类型,锋面雨?地形雨?还是对流雨?可以对此进行与课本知识的对比和分析。

四、观察生活,学以致用

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对他们的生活有用,认识到这些知识对自己有用,他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因为教学的生活化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而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留心发生和存在于自己身边的事和物,才可能感知哪些有用或无用,才能发现对自己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1、如地图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使用地图较少,以致于许多学生认为地图没有什么用。教学中,可以使用当地比较详细的地图,就是学生到过的知道的地方,在图中找出学生会很感兴趣的地点。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眼”,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的存在。

2、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看列车表并不是每一个成年人都能看懂,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旅游路线更不容易,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懂得旅游如何选择列车的班次(看懂列车时刻表)旅游时间的安排,旅游路线的选择(选择最省时间、走最少路、游玩最多地方、花最少钱)。

五、开展活动,发掘课外乡土内容

我们每个同学都对自己家乡具有深厚的感情,也熟悉家乡的一切。利用我们所熟悉的环境开展地理活动,开展一些赣南乡土地理方面的社会调查活动,既帮助我们了解家乡,也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1、在生活中辩认方向的方法:树冠、年轮、房屋朝向(我们农村的房屋一般座北朝南,北方城市的楼房主卧室一般位于南面)。

2、如家乡、县城附近河流(湘江、绵江)的水质,近年来有什么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对周围环境有什么影响?为使保护河流的水质,防治污染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等。

3、写信封时所涉及的中国行政区划知识、车牌上蕴含的我国省级行政区的简称等,然后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调查小区、街道上车辆的来源,从而达到将地理知识生活化的目的。

4、同学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感兴趣的地理知识和国内外地理大事以及学习地理的心得和体会等编辑起来,出一期以地理为主题的小报。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5、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家庭、家乡的实际情况,做许多地理调查活动。如家庭用水情况调查、家庭塑料袋使用和废弃情况调查、家乡人口流动情况调查、家乡环境情况调查等等。

六.注意抓住特殊时刻和特殊日期

特殊时刻和特殊日期在地理上都有一定的原理支持。把12月22日前后定为冬至,是因为在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冬季晴朗的日子里,照射进教室的阳光很多,我们不得不拉上窗帘,是因为此时太阳的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得厉害;月亮有时象一个圆盘,而有时又呈现月牙形,这种变化缘于月球、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利用这些特定的时间进行相关的教学,本身就是学于生活,解答生活,服务生活。突发事件主要有天气的变化、天文现象、身边的特殊事件等。比如,下雪了,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下雪不冷,化雪冷”。有了感受,自然就有了想知道为什么的欲望,解释成因也就水到渠成。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观察分析课本中所讲的晴、多云、阴等天气状况下,天空中的云量有什么不同?雨天的云是什么样的?出现什么样的云天会下雨?出现什么样的云又预示着大晴天?如果哪一天下雨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下此次的降水属于那种类型,锋面雨?地形雨?还是对流雨?百年或千年一遇的流星雨、月食、日食、彗星等更是不可多得的观察地理现象和进行地理教学的良机。象黄河断流、造纸厂关闭、原油价格上涨等都可以对此进行与课本知识的对比和分析。

总之,地理知识具有强大的功能和价值,其中之一就是地理知识可以指导人们的生活。地理的学习方法是多样的。学好地理,必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只有平时注意对身边地理现象的观察,才能不断积累有关的地理知识。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是时刻变化的、也是生动有趣的。只有留心身边地理环境的变化,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才能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篇3

教师往往急着给学生灌输新的地理知识,站在专业的角度加以授受。殊不知,专业性太强的话语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如同天书般晦涩难懂。远离学生感性基础的理性讲述再到位也只能是美丽的海市蜃楼,令学生可望而不可及。例如,教学“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中季风成因时,教师出示表格如下,并讲解:风总是从高气压处吹向低气压处,而气压的高或低与气温呈负相关。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风便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海洋气温低于陆地,风便从海洋吹向陆地。因此,影响季风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造成的。

这样的地理课怎么能引起初中学生的注意和理解呢?学生能从电扇的工作中知道风是空气的水平流动,而不能理解气压的高低差异会产生风。需要教师搭建“脚手架”:生活中香气或臭味总从源地向外扩散,即气体总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对于气压高低与气温高低呈负相关学生也难懂,但夏季闷热的午后感到胸闷气短的体验正是高气温造成低气压的例证。夏季游泳的体验告诉学生:夏季,水温低于陆地事物温度,海洋上气温同理低于陆地上气温;冬季打井水的体验告诉学生:冬季,水温高于陆地事物温度,海洋上气温同理高于陆地上气温。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体验,讲解冬夏季陆地和海洋的气温高低、气温高低与气压的关系以及气压高低对风向的影响,理清季风的成因。这样的教学因为源于生活,学生容易入门,达成的理性认识高于生活也便于指导生活。“最好的学习是关于方法的学习”,教师的这种教学将指引学生尝试在原有的生活基础上解构地理知识,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地理的真谛,学会用地理的思维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世界。有些教师认为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是传授地理概念、规律和理论,如果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自然、社会,就会占用太多时间,从而削弱对核心内容的学习,影响应试效果。于是,地理教学越来越远离生活、自然、社会。殊不知,单纯应试并不能满足未来公民所需,学生需要的是广泛而平衡的课程以及生活技能和智能的发展。

二、自主探究,贴近生活

教师在教学“人口和人口问题”中“乡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这一内容时,先出示课本相关插图,指着插图滔滔不绝地说明了城市的好处,即乡村人口大量迁移的原因;再出示课本相关插图,说明由此产生的城市问题,要求学生背出城市问题的主要症状:最后,结合课本活动题指出迁入对城市的有利影响。众所周知,“乡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须辩证地分析。目前城市中学都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这些学生对城市化现象深有感触,教师只需引导得当,没有必要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述。具体可探讨三个问题:①人往高处走,来自乡村的同学能说说城市比乡村有哪些好处?②如果农村的父老乡亲大量涌入会面临哪些困难?给城市带来哪些问题?③问题不少,那乡村人口全部回老家行吗?为什么?“不偾不悱、不启不发”,只要教师点拨得当,学生就会从自身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地阐明道理,完成知识的建构。三个问题的讨论依次解决了“乡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的原因、城市问题的表现、解决的途径。相比教师的单纯讲授,由于有学生的主体参与,知识的掌握不在话下。更重要的是,对城市问题的认知是辩证、全面的,即“乡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利大于弊,让来自乡村的同学找回了自尊,在解决“城市问题”的探讨中更激发了学生为城市美好明天奋斗的责任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联系学生生活的学习更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教育资源,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课堂上重回身边熟悉的生活之中。这样的教育资源让学生感到亲切,很自然地激发其内心情感,促进了彼此的交流,也使整个课堂活了起来,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头脑不是需要填充的容器,而是急需点燃的火把”,“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相信学生,放飞智慧,必将收获满堂精彩!

三、链接生活,正确引导

谈一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篇4

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具有积极意义

1. 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价值的正确认识

地理学科具有科学的、文化的、生活的诸多价值,而以往的地理教学存在脱离生活的倾向,忽视其生活价值的重要性。比如,过去,初中地理一开始就集中学习地球知识,不仅比较难,而且与人们生活联系不紧,学生自然而然地对学习地理失去了兴趣;在区域地理中,过多的地名与地理事实的记忆,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现在,人教版实验教材对此进行了大力改革,删去了很多难记的地名及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加入了大量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生活化”的地理学习,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认识到地理学对于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性,而不会把地理学习看做是一种外界强加于学生的负担,也不会把地理学习看做是一种“考前大量背记,考后大多忘记”的无意义的活动。

2.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脱离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缺乏兴趣和快乐,并且使学生在步入生活后发现他所学到的东西与生活是脱节的,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地理教学必须与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现象和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而且可使所学知识活化,并得以升华。例如,七年级下册“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部分,把亚洲各地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展现出来,首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继而激发了他们对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形成的探究欲望。这样,寥寥几幅图片,胜过洋洋千字大观。同学们既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这方面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地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能离开“用”字,这种学习更强调的是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并可通过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间的渗透与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素质。人教版实验地理教材的正文由两部分组成:叙述性课文和活动式课文,而探究性活动是活动式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探究式活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4. 有利于重塑地理学科在社会中的形象与地位

长期以来,社会上的一些人对地理学科抱有偏见,认为学习地理无非是学习一个地区地形、气候、物产等,实际用处不大。要改变社会上的这种偏见,最好的办法是我们进行有效的课程内容的改革,使人们真正看到地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新一轮课程改革,通过突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扩大了地理学科在社会上的影响,提高了地理学科在社会中的地位。

二、“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所包含的内容

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就是要求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关注“生活地理”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解释,是指那些与学生生活、学生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即它包括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两大部分。地理知识包括学生直接感知的部分,也包括学生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到的部分;地理技能包括地图、地理图表、表格的运用,以及应用一定的资料绘制地图、地理图表的能力,在计算机上查询地理信息的能力及在野外对地理位置的确定,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的能力等。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篇5

一、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周围的生活现象,并适时将其引入课堂,探究其形成发展的地理原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众所周知,人生时时伴风云,身边处处有地理。建房造屋看“风水”,从地理学的角度看那叫择地而居,择的是朝阳晒暖、光照充足、地势高爽、利于通风排水之地;出门行路观天色,那是择日而行,观的是天象,察的是云图。星移斗转、月相盈亏、经纬坐标、地形地物……别小看这些简单的地理知识,当我们身陷绝境时,这些或许能成为逃生救命的法宝。比如,当我们在茫茫林海或浩瀚的沙漠中迷失了方向,可以根据北极星的地平高度测得当地的地理纬度,可以根据正午阳光下的日影加一块手表来测得当地的经度,或者只用手表我们就可以判断南北。此外,在特定的环境中,树冠的形状、沙丘的走向、积雪的消融程度等,都可以帮我们确定。大致的方向。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收集整理印尼海啸的资料,并要求他们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这一现象,讨论问题,交流感受。在同学们展示的新闻资料中,有一则特别受欢迎:“该学生听地理老师讲过,如果海滩的海水突然大规模退去,就会发生海啸。因此当看到这一现象时他提醒周围的人离开海岸,结果大家获救了。”通过讨论和交流,同学们了解了许多地震、海啸发生的前兆及遇上地震、海啸时如何脱险的知识。可见,教师教会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处处留心皆学问”,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要求学生随时随地注意收集有关地理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自然现象,也可以是社会现实生活中涉及地理知识的消息、新闻等,收集途径多种多样:广播、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社会调查等。如:“生活中的谚语与天气”、“中国的服饰与地理”、“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地球会爆炸吗”、“有趣的手势习俗”等地理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大干世界的无穷奥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收集现实社会生活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材,并把这些内容运用到学习中去;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促使学生更加关心身边事、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生存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地理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学习地理要达到的目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产实际、生活实际、乡土实际,尝试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服务社会,服务家乡。课堂上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去感受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把生活、地理、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从生活中走进地理的思想,使学生不再感到地理枯燥无味,使他们深刻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可以适当联系乡土地理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联系的乡土地理知识,应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直接观察、经常接触的那部分地理环境以及那里的人地关系作为联系对象,以便学生更好地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促使学生更加关心生存环境、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大事。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篇6

一、地理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四大原则

1. 总起而吸引人。

做到总起并不难, 但要想做到既总起而又吸引人就不容易。提纲挚领并不难, 但就怕“精炼而枯燥”, 虽能很好地概括章节内容但很难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初中生对趣味性强的内容更感兴趣, 比如地理方面的奇闻趣事、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珍奇动物等。因此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来说, “吸引人”比“总起”要更有实际意义一些。

2. 联系学生实际。

在具体的导语设计中, 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 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让他们产生共鸣, 激发其学习和探究地理的积极性。而且, 从学生实际出发, 用生活来解读地理, 既让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又可降低一些抽象知识的难度, 也可通过列举学生身边鲜活的事例和亲身体验, 使学生对所讲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3. 形散神聚。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师生身边的大事小事都可作为导入的素材, 但一定要遵循“形散神聚”的原则, 所举生活实例, 应围绕课程标准并与教材紧密联系, 以课文知识点为线索, 将生活实例联系起来, 并可巧妙灵活地将章节标题嵌入到导语中, 做到既具备地理性又不乏趣味性和生活气息。

4. 渗透学法。

“会学”比“学会”更重要。所以新的课标明确提出:“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因此, 教学中必须重视学法指导, 解决学生的发展问题。如在第一章的导语中, 可以提出:“我们将借助地球仪、采用实验演示法探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动手画图和制作模具, 从实践中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以此来强调和提示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当然, 学法指导的渗透主要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进行, 但在导语中增加适当的画龙点睛式的方法指导也是必要的。

二、课堂导入的具体方法常见的有如下四种

1. 故事激趣法。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地理教学中选择故事激趣法, 不但能够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如在教学七年级地理下册《澳大利亚》一课时, 我穿插了《兔子成灾》的故事, 并详细讲述了兔子在澳大利亚能够成灾的具体原因。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了解了澳大利亚养羊业发达的有利条件。

2. 采用歌诀记忆法。

记忆是成功的法宝。任何一门学科, 无论你采取多么先进的教学方法, 运用多么现代化的教学仪器, 但都离不开学生的记忆。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 才能由“学会”变为“会学”。地理课要求学生记住的知识不少, 如在八年级上册《34个省级行政区》的教学中, 如果要学生靠死记硬背记住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是十分困难的。于是, 我和学生一同把原来比较流行的歌诀“两湖两广两河山, 五江云贵福吉安, 川藏二宁青甘陕, 港澳内台北上天, 外加重庆与海南”改编成“两江两湖两河山, 五区四市青陕甘。广安福浙东三省, 港澳台海云贵川”。这样学生就在自由、和谐、活跃的情境中学会了许多知识。

3. 音乐导入法。

高尔基说过:“有两种力量对于培养有文化的人最有帮助, 那就是艺术和科学。”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地选择并运用音乐, 也能达到十分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讲《中东》一课的教学中, 我精心选择了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和阿炳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作为背景音乐, 配合图片播放。在导入新课时, 我先播放《春江花月夜》, 那优美的旋律伴着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圣城麦加的自然风光和朝圣队伍等图片一齐冲去学生的感官。学生马上就对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充满了向往, 同时也渴望了解它。而伴着如泣如诉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 播放的则是一些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的场面, 用它来代替一般课堂教学中的结束语, 不光与导入新课时的音乐和图片形成鲜明的对比, 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而且学生在音乐声中深刻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 深化了主题, 提升了本节课的授课质量。

4. 寻找生活中的地理。

随着课改的推进, 新教材内容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历和体验, 很好地体现了课标理念。在导语的设计中, 老师要想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就一定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 这易使学生与老师产生共鸣, 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和探究地理的积极性。而且, 寻找生活中的地理, 既让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又可降低一些抽象知识的难度。如天气预报的播报, 从学生已知的生活知识说起, 最后又把学到的课本知识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地理无处不在”。

总之, “教无定法”, 地理课堂导入的方法肯定还有很多种, 只要你的导入能激发起学生对地理的强烈兴趣, 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教师预先精心设计的情境之中,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最好的开始!

摘要:新的课标理念提出了地理课堂导入的四大原则和四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真切地让我们感觉到了“地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篇7

那么, 我们又如何将地理教学融入生活,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将生活情景融入地理, 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最大的动因。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 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现象与问题, 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 从生活中发现地理, 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例如, 我们县每年都要过一个隆重的传统节日———火把节, 针对这个生活中的问题, 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火把节的来历?火把节活动的特点?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这些节日有什么特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 很自然地引入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不同的自然环境下生活有不同的民族, 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充分体现了各地自然环境的特征。此类活动的实施, 大大激发了学生乐于观察大自然, 观察生活的欲望, 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利用身边的生活素材,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地理教学, 由于过多地关注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注重知识的传授, 使得地理教学远离了生活实际, 进而使学生产生了学地理究竟有什么用的疑问。因此, 突出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学习, 使地理与生活衔接起来,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从生活中学习地理, 势在必行。新课程改革以后出现了很多种教材, 使我们老师逐渐认识到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 而不是惟一的资源, 要想把课堂教学融入生活, 教师除了自己熟悉课本教材外, 还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 以教材为框架, 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 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 尽可能在教学中有效地把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例如对“月相的变化”这个知识点的教学, 老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 感觉象听天书, 听不懂, 失去学习的兴趣。针对这个问题, 我在讲到这个知识点时, 利用晚自习时间, 带领学生到校园足球场进行对月球的观察, 让学生作好记录, 并且布置一个活动任务:观察一个月时间月球的变化, 并作记录。大部分学生通过一个月的观察, 基本了解了月相变化的周期, 进一步认识了月相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把教学过程融入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关键, 教师所教的内容要与学生生活产生碰撞, 才会激起学生灵感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经常会苦口婆心地告诉学生, 这是有用的, 那是有用的。其实学生根本不领情, 只有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善于随时捕捉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随手可得的例子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接受地理, 了解地理, 掌握地理。如在学习“大气运动”这个知识点时, 我把教学楼前旗子的飘向作为引导学生理解风向的一个教学素材, 让学生观察红旗的飘向, 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大气运动概念, 学会了根据地物的特征判断风向。

四、把地理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人们常用“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博通古今”来形容一个人的学识渊博, 而以“分不清东西南北”来形容一个人的无知。生活与地理关系密切, 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增强生活能力, 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理知识并能把地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能充分体现出一个人的地理素养和地理基本技能。地理基本技能是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所必需的一种能力,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与生活相结合, 要求着眼于学以致用, 而非学以致考, 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让学生动眼观察, 动手操作, 动脑思考, 动口叙述, 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在活动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以动促思, 体现了“以学带动”、“以动促学”、“动中有学”的思想。如, 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这部分内容常常是考试的切入点, 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规律,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 在学习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从本质上理解和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以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运用它解决生产和生活中与之相关的问题。困此, 在学习这个知识点时, 我特意设计了如下探究活动:1、回家观察和测量自家的太阳能集热板, 看安装的方向和角度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 应怎样调整?2、观察并测量自家所在生活小区的南北方向上的两幢房屋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观察北边房屋的底楼冬季正午时能否获得阳光的照射?两幢楼之间的楼距宽度是否合理?

五、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 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 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 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下面, 就以人们的衣食住行为例加以说明:

服饰与地理。首先, 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很大, 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 这与那里的特殊的高原气候有关。

饮食与地理。从主食结构上看, 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 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 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主食上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而南方多雨, 光热条件好, 盛产甘蔗, 口味上又形成了“南甜北咸”的格局。

住房与地理。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

出行与地理。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在高山峡谷中, 人们利用峡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 骆驼成为“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 人们骑着骏马弛骋如飞;在江南水乡, 人们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来。人们出行, 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 都要根据天气与环境情况, 决定出发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

我们在进行教学时, 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生活元素, 贴近生活实际, 注重挖掘学生的生活体验, 拓展我们的课程资源,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现地理知识的有用性, 不断更新地理知识。

六、把地理知识应用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灾害教育、环境教育, 培养学生防灾、减灾、保护环境的意识。所以, 在学习“自然环境与灾害”这部分知识点时, 可以设计以下活动:1、收集地震、泥石流、滑坡、洪灾、海啸等灾害的灾前预兆信息资料 (目的是让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灾前预兆信息, 提前做好防灾的准备) 。2、设计几次防灾 (地震) 小演习活动 (目的是让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遇灾逃生经验) 。3、做几期防灾减灾的专刊或专栏 (目的是让广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防灾减灾意识) 。通过这些活动的实施, 让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身边, 它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这样学生就会体会到地理知识的有用性和实用性, 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价值, 从而增强学好地理的信心。

上一篇:汽车客运服务项目下一篇:营养扫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