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扫盲篇

2024-06-05

营养扫盲篇(精选三篇)

营养扫盲篇 篇1

奶牛酮病根据发生原因, 可分为原发性酮病和继发性酮病。前者是因能量代谢紊乱, 体内酮体生成增多;后者是因为其他疾病, 如真胃变位、创伤性网胃炎、子宫炎、乳房炎等引起食欲下降、血糖浓度降低, 导致脂代谢紊乱、酮体产生增多。

根据有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可将奶牛酮病分为临床酮病和亚临床酮病。健康牛血清中的酮含量一般在17.2 mmol/L (100 mg/L) 以下, 亚临床酮病母牛血清中的酮体含量一般都在17.2~34.4 mmol/L (100~200 mg/L) 之间, 而临床酮病母牛血清中的酮体含量一般都在34.4 mmol/L (200 mg/L) 以上。

本病多发生于产犊后的第1个泌乳月内, 尤其在产后3周内。各胎龄母牛均可发病, 但以3~6胎母牛发病较多。无明显的季节性,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冬春发病较多。

有些母牛有反复发生酮病的病史, 这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 也可能与牛的消化能力和代谢能力较差有关。据报道, 更赛牛容易发生酮病。

1 病因

酮病病因涉及的因素很广, 且较为复杂, 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1 乳牛高产

在母牛产犊后的4~6周已出现泌乳高峰, 但其食欲恢复和采食量的高峰均在产犊后8~10周。因此在产犊后10周内食欲较差, 能量和葡萄糖的来源本来就不能满足泌乳消耗的需要, 假如母牛产乳量高, 势必加剧这种不平衡。研究表明, 根据母牛摄食碳水化合物及从泌乳中排出乳糖的情况, 每天适合的产奶量为22 kg。假如每天产奶34 kg, 则全部血液中葡萄糖都将被乳腺所摄取。1头泌乳母牛, 每天可排出乳糖1 225 g, 而2个单糖 (葡萄糖加半乳糖) 分子通过氧桥相连才缩合成1个双糖 (乳糖) 。所以高产乳牛群酮病的发病率高。

1.2 日粮中营养不平衡和供给不足

如饲料供应过少, 品质低劣, 饲料单一, 日粮不平衡;或者精料过多、粗饲料不足等。而且精料属于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饲料, 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 可引起能量负平衡, 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由这种原因引起的酮病称自发性或营养性酮病。

单纯饲喂含生酮物质丁酸较多的青贮和甜菜丝 (粕) 饲料或在饲料中的比例过大, 均可发病。

1.3 产前过度肥胖

干奶期供应能量水平过高, 母牛产前过度肥胖, 严重影响产后采食量的恢复, 同样会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 引起能量负平衡, 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由这种原因引起的酮病称消耗性酮病。根据调查, 有相当一部分奶牛场习惯于将干乳牛和泌乳牛混群饲养, 使干乳牛采食较多的精料, 引起母牛产前过度肥胖, 这是引起奶牛酮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 饲料中缺乏钴、碘、磷等矿物质, 可使牛群酮病发病率增加。寒冷、饥饿、过度挤奶等应激因素均可促进酮病发生。

2 临床症状

酮病主要发生在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 临床上表现两种类型, 即消耗型和神经型。消耗型酮病占85%左右, 但有些病牛, 消耗症状和神经症状同时存在。

消耗型病牛表现食欲降低和精料采食减少, 甚至拒绝采食青贮饲料, 一般可采食少量干草;体重迅速下降, 很快消瘦, 腹围缩小;产奶量明显下降, 乳汁容易形成泡沫, 但一般不发展为无乳;因皮下脂肪大量消耗使皮肤弹性降低;粪便干燥, 量少, 有时表面附有一层油膜或黏液;瘤胃蠕动减弱甚至消失;呼出气体、尿液和乳汁中有酮气味, 加热时更明显。

神经型病牛则为突然发病, 初期表现兴奋, 精神高度紧张、不安, 大量流涎, 磨牙空嚼, 顽固性舔吮饲槽或其他物品;视力下降, 走路不辨方向, 横冲直撞。有的病畜全身肌肉紧张, 步态踉跄, 站立不稳, 四肢叉开或相互交叉, 有的震颤, 吼叫, 感觉过敏。这些神经症状间断地多次发生, 每次持续1 h, 然后间隔8~12 h又重新出现。这种兴奋过程一般持续l~2 d后转入抑制期, 病畜表情淡漠, 反应迟钝, 不愿走动和采食, 精神高度沉郁;严重者不能站立, 头屈向颈侧, 处昏睡状态。少数轻症病畜仅表现精神沉郁, 头低耳聋,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下降。

有些牛发生隐性酮病, 临床症状不明显, 一般在产后1月内发病, 病初血糖含量下降不显著, 尿酮浓度升高, 后期血液酮体浓度才升高, 产奶量稍有下降。

酮病牛不仅乳产量急剧减少, 造成明显经济损失, 而且常常伴发子宫内膜炎, 引起繁殖功能障碍、休情期延长、人工授精率下降。

3 诊断

原发性酮病发生在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 血清酮体含量在3.44 mmol/L (200 mg/L) 以上, 血糖降低, 并伴有消化机能紊乱, 体重减轻, 产奶量下降, 间有神经症状, 一般不难诊断。在临床实践中, 常用快速简易定性法检测血液 (血清、血浆) 、尿液和乳汁中有无酮体存在。所用试剂为亚硝基铁氰化钠1份、硫酸铵20份、无水碳酸钠20份, 混合研细。取其粉末0.2 g放在载玻片上, 加待检样品2~3滴, 若含酮体则立即出现紫红色。也可用人医临床检测尿酮的酮体试纸进行测定。但需要指出的是, 所有这些测定结果必须结合病史和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

亚临床酮病必须根据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诊断, 其血清酮体含量在1.72~3.44 mmol/L (100~200 mg/L) 。继发性酮病 (如子宫炎、乳房炎、创伤性网胃炎、真胃变位等因食欲下降而引起的疾病) 可根据血清酮体水平增高、原发病本身的特点以及对葡萄糖或激素治疗无明显疗效而诊断。

4 治疗

首先根据病因调整饲料, 增加碳水化合物饲料及优质牧草。在临床上采用药物治疗和减少挤奶次数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多数病例通过合理的治疗可以痊愈;有些病例治愈后可能复发;还有一些病例属于继发性酮病, 则应着重治疗原发病。治疗方法包括替代疗法、激素疗法和其他疗法, 但对严重病例 (如低糖血症性脑病) 效果较差。

4.1 替代疗法

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500 m L, 对大多数母牛有明显效果, 但须重复注射, 否则可能复发。葡萄糖溶液皮下注射虽可延长作用时间, 但通常不主张采用, 因为皮下注射能引起病牛产生不适之感, 同时大剂量注射到皮下时, 又能引起皮下肿胀, 造成局部不良反应, 所以有时可以选用腹腔内注射 (20%葡萄糖溶液) 。果糖溶液 (每千克体重0.5 g, 配成50%溶液, 静脉注射) 可延长作用时间, 但有些果糖制剂会引起特异反应, 呈现呼吸急促、肌肉震颤、衰弱和虚脱, 而且这种反应更常于注射过程中发生。重复给予丙二醇戊甘油 (每天2次, 每次500 g, 连用2 d;随后每天250 g, 连用2~10 d) , 灌服或饲喂, 效果很好。这些给药方法, 最好在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之前进行。需要注意的是, 直接口服葡萄糖或其他糖类无效, 因瘤胃中微生物使糖发酵而生成挥发性脂肪酸, 其中主要是乙酸, 丙酸很少, 会增加生酮先质。

从理论上说, 丙酸钠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可每天口服120~240 g, 但作用较慢。另外乳酸钙、乳酸钠和乳酸铵都有一定疗效。

4.2 激素疗法

对于体质较好的病牛, 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200~600 IU肌肉注射, 疗效确切, 而且方便易行。因为ACTH兴奋肾上腺皮质, 促进糖皮质类固醇的分泌, 既能动员组织蛋白的糖原异生作用, 又可维持高血糖浓度的作用时间。然而ACTH也有一些缺点, 它是在消耗身体其他组织的同时刺激产生糖原异生作用, 还可能在移除过剩酮体的同时消耗草酰乙酸。应用糖皮质激素 (剂量相当于1 g可的松, 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 来治疗酮病也可取得满意效果, 注射8~10 h内血糖即可恢复正常, 食欲和一般行为在24 h内明显改善, 血液酮体水平在3~5 d内恢复正常。但用类固醇治疗初期产奶量下降, 治疗2~3 d后迅速升高。尽管泌乳量下降是类固醇治疗的缺点, 但却有助于疾病的迅速恢复。

4.3 其他疗法

水合氯醛很早就已在奶牛酮病和绵羊的妊娠毒血症中得到应用, 首次剂量牛为30 g, 加水口服, 继之再给予7 g, 每天2次, 连续几天。水合氯醛的作用是对大脑产生抑制作用, 降低兴奋性, 同时破坏瘤胃中的淀粉、刺激葡萄糖的产生和吸收, 并通过瘤胃的发酵作用而提高丙酸的产生。另一种物质氯酸钾溶液 (30 g溶于250 m L水中, 每天2次, 口服) 虽用之已广, 并被看成具有特效的抗酮作用, 但还没有做出合理的解释, 而且常常引起严重的腹泻。补充钴 (每天100 mg硫酸钴) 有时用于辅助治疗酮病。由于在牛的酮病中怀疑辅酶A缺乏, 因此有人提出可试用辅酶A的一种先质半胱氨酸 (用盐酸半胱氨酸0.75 g配成500 m L溶液, 静脉注射, 每3 d重复1次) 治疗酮病, 认为效果尚好。为了防止酸中毒用5%碳酸氢钠溶液500~1 000 m L静脉注射, 也可作为牛酮病的辅助治疗。此外还可用健胃剂、氯丙嗪等进行对症治疗。

另外, 据国外经验介绍, 可使用普通瘤胃液进行辅助治疗。给病牛投服从屠宰场收集的普通瘤胃液, 每日早晚各服约1 L瘤胃液, 连用3 d。

5 预防

本病的发生比较复杂, 在生产中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高度集约化饲养的牛群, 要严格防止在泌乳结束前牛体过肥, 整个泌乳期应科学地控制牛的营养投入。在为催乳而补料之前这一阶段, 能量供给以能满足其需要即可。在产前4~5周应逐步增加能量供给, 直至产犊和泌乳高峰期, 都应逐渐增加。在增加饲料摄入过程中, 不要轻易更换配方, 即使微小的变化也会影响其适口性和食欲。随着乳产量增加, 用于促使产乳的日粮也应增加。浓缩饲料应保持粗料和精料的合理比例。其中精料中粗蛋白含量以不超过18%为宜, 碳水化合物应以磨碎玉米为好, 因为其可避开瘤胃发酵作用而被消化, 并可直接提供葡萄糖。在达产乳高峰期时, 要避免一切干扰其采食量的因素, 要定时饲喂精料, 同时应适当增加乳牛运动。不要轻易改变日粮品种, 尽管饲料大都经过粗略分析如粗蛋白、能量含量, 但因配方组成或饲料来源不一样, 饲料发生的实际变化可促进酮病发生。在泌乳高峰期后, 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可用大麦等替代玉米。此外, 应供给质量优良的干草和青贮饲料。质量差的青贮饲料因丁酸含量高, 不仅口味差, 而且缺乏生糖先质, 还可直接导致酮体生成, 应予以避免。

无线网络基础体验之扫盲篇 篇2

一、什么是无线上网?

所谓无线上网分两种,一种是通过手机开通数据功能,以电脑通过手机或无线上网卡来达到无线上网,速度只有33K左右,只能算是对付应急。 另一种无线上网方式即无线网络设备,它是以传统局域网为基础,以无线AP和无线网卡来构建的无线上网方式。

二、无线AP是什么?

AP(Access Point) 其实是一个简称。

基本有三种类型:1、无线接入点。2、无线网桥。3、无线路由器。

其中1相当于一个无线的HUB,或说是无线接收器。2的功能要稍强些,除了有1的功能外,它还可以无线桥接,无线中继。而3就相当于是1和一个路由器的一体化产品。

三、无线网络的标准有哪些?

为了解决各种无线网络设备互连的问题,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推出了IEEE802.11无线协议标注。目前802.11主要有802.11b、802.11a、802.11g三个标准。最开始推出的是802.11b,它的传输速度为11MB/s,最大距离室外300米,室内约50米。因为它的连接速度比较低,随后推出了802.11a标准,它的连接速度可达54MB/s。但由于两者不互相兼容,致使一些早已购买802.11b标准的无线网络设备在新的802.11a网络中不能用,所以IEEE又正式推出了完全兼容802.11b标准且与802.11a速率上兼容的802.11g标准,这样通过802.11g,原有的802.11b和802.11a两种标准的设备就可以在同一网络中使用,

IEEE802.11g同802.11b一样,也工作在2.4GHz频段内,比现在通用的802.11b速度要快出5倍,并且与802.11完全兼容,在选购设备时建议弄清是否支持该协议标准。选择适合自己的,802.11g标准现在已经开始普及。

四、无线网络有哪些?

无线个人网(WPAN):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 代表蓝牙(Bluetooth),特点传输距离<10m,传输速率大概1Mbps,发展UWB速率更快。

无线局域网(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代表802.11系列,特点传输距离<100m,传输速率大概1M-54Mbps,发展802.11n速率更快。

无线城域网(WMAN): Wireless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代表WiMax,特点传输距离<5km,传输速率大概70Mbps,发展现在慢慢在应用中。

无线广域网(WWAN): Wireless Wide Area Network 代表移动联通的无线网络,特点传输距离<15km,传输速率大概3Mbps,发展速度更快。

“扫盲篇”步枪的历史 篇3

沿着它们产生、发展、演变的足迹,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战争一幕幕悲壮的发展历史。

步枪的老祖宗是火门枪,从第一支火门枪诞生到现在,步枪变更了9大种类,即火门枪、火绳枪、转轮打火枪、燧发枪,击发枪、连珠枪,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和突击步枪,而未来则可能最终被理想单兵战斗武器所取代。

公元1132年,中国南宋的军事家陈规发明了一种火枪,这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可称为现代管形火器的鼻祖。到了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寿春府人创造了一种突火枪,该枪用巨竹做枪筒,发射子窠(内装黑火药、瓷片、碎铁、石子等)。燃放时,膛口喷火焰,子窠飞出散开杀伤对阵的敌人,这是现代霰弹枪的真正起源。

公元13世纪,中国的火药和金属管形火器传入欧洲,火枪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5世纪初,西班牙人研制出了火绳枪。后来,被明王朝仿制,称之为乌铳。在使用过程中,要先从枪口装入发射药,再填入弹丸,还要用通条将弹、药冲压填实,然后才能瞄准射击。据文献记载,最早的枪膛内带有膛线的火枪诞生于15世纪初的德国。但当时还只是直线形的沟槽,这是为了更方便是从枪口装填弹丸。意大利至迟在1476年就已有螺旋形线膛的枪支。螺旋形膛线可使弹丸在空气中稳定地放转飞行,提高射击准确性和射程。“膛线”英文为refile,音译为“来复”,线膛枪也因此称为“来复枪”。直到公元1525年,意大利人芬奇发明了燧发枪,将火绳点火改为燧石点火,才逐渐克服了气候的影响,且简化了射击程序,提高了射击精度,可随时发射。17世纪初,丹麦军队最先装备使用了来复枪。但由于来复线制作成本高和从枪口装填弹药不便,所以许多国家的军队不愿装备使用有螺旋形的枪。

卡宾枪源于15世纪西班牙骑兵所使用的一种短步枪。卡宾枪即马枪、骑枪。它是枪管比普通步枪短,子弹初速略低,射程略近的轻便步枪。卡宾枪,实际上也属于步枪系列。它的枪管较短,重量较轻,可以说是因骑兵的需要而诞生,所以有人又叫它骑枪或马枪。其实,俄国在14世纪末制造的一种:“短小型”火绳枪,就已具有滑膛卡宾枪的雏型。在许多的情况下,卡宾枪只是同型普通步枪的缩短型。原先卡宾枪主要是供骑兵和炮兵装备使用。在骑兵渐被淘汰后,它也曾作为特种部队、军士和下级军官的基本武器。

狙击的发展与沿革

关于狙击手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国义勇军的一位夏普少校发现,子弹如果用鹿油包裹,不但能够方便装填,还能提高射程与精度。他带领一支独立机动的枪手队伍,以不可思议的远距离精确射击,射杀了许多英军高级军官,多次以极小的代价换得极大的胜利。于是,人们将射击精准又冷静沉稳的射手称为夏普射手(SharpShooter)。在训练及作战中,夏普射手由于要长时间贴腮瞄准,所以常常头戴类似于今天特种部队戴的面罩以保证其专心一意,于是,他们又被称作Marksman,即专注的人。后来,这两个单词合二为一,被sniper所取代。Sniper就是今天的狙击手。另一种说法是,狙击手Sniper这一名称最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军中出现,意指从隐蔽工事射击的人,后来人们常常把经过专门训练,掌握精确射击、伪装和侦察技能的射手称为狙击手。

不少有关军事狙击史的著作里都会提到那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杀敌人数最多的狙击手,他来自澳大利亚,名字叫BillySing,全名WilliamEdwardSing。他得过大英帝国杰出行为勋章(DistinguishedConductMedal,DCM)以及比利时政府颁发的战争十字勋章(croixdeGuerre)。仅在加里波利战役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他经证实的狙杀记录为150名土耳其官兵,如包括未经证实的则为201名。连奥斯曼帝国近卫军里最优秀的狙击手也死在了他的枪口下。他的家乡人民于1995年为他建造了塑像,此后每年的澳新军团日都会在他的塑像前举行纪念活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营养扫盲篇】相关文章:

wlan基础培训扫盲篇04-20

考研扫盲04-25

扫盲教案06-23

农村扫盲教案06-11

2009扫盲总结06-13

扫盲工作计划07-31

扫盲工作报告05-09

扫盲工作简报05-10

扫盲工作总结05-15

gre考试扫盲05-17

上一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下一篇:统一标准助力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