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kV电力线通信

2024-06-24

10kV电力线通信(精选十篇)

10kV电力线通信 篇1

电力线通信由于不需重复铺设线路, 且具有投资小、可靠性高、灵活性强等优点, 成为城市配电自动化通信的首选方式之一[1]。但是由于电力线信道具有高衰减、强噪声、阻抗不匹配等特点, 使电力线通信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了实现可靠、高效的电力线通信, 国内外很多学者、机构对电力线通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按电压等级划分, 研究主要集中在低压220 V[1,2,3,4,5,6,7,8,9,10,11,12,13]和中压10 k V[14,15,16]2个电压等级;按提高电力线通信的可靠性方面划分, 研究主要集中在增强物理层通信能力[1,2,3,4,5,6]和建立网络中继[7,8,9,10,11,12,13,14,15,16]两大方向。增强物理层通信能力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信道特性、噪声、衰减、信源和信道编码、信号调制方式等。建立网络中继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网的算法研究, 文献[7-8]利用蚁群算法进行组网, 文献[9-10]利用分簇算法进行组网, 文献[11]提出了基于Qo S的电力线通信组网算法。本文从工程实用角度出发, 针对10 k V电力线通信的特点, 提出了统计各个终端与系统中其他终端的通信质量来选择最优中继站, 从而实现电力线通信组网。与文献[7-11]中的算法实现相比, 该方法具备简单易实现、计算量小等优点。

本文的研究是在陕西某10 k V电力线示范网配网自动化工程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工程采用ARM控制器和专用电力线载波芯片实现了10 k V电力线通信嵌入式系统。当前现场运行采用信息管理后台人工指定固定中继站的方式实现组网, 因此存在很多弊端。为了能够根据电网实际运行情况实现动态组网, 本文提出了基于终端通信质量的动态组网方法。

1 10 k V电力线通信的拓扑结构

一般情况下, 电力线通信以一个集中器为核心, 通过电力线与终端进行通信, 其总线拓扑一般呈树形结构, 图1为陕西省某10 k V中压配电网的实际网络拓扑结构图。图中1—14为通信终端的ID, 集中器与终端之间通过电力线进行信息交换。由于集中器与所有的终端使用电力线这一公共资源, 原则上它们之间可以直接通信, 但是由于电力线信道具有衰减、噪声、阻抗不匹配等特点, 超过一定距离后, 集中器与终端之间无法进行直接通信, 此时需要通过选择中继进行组网实现通信。

2 算法的适用条件

a.系统工作在主从模式, 即集中器发起通信, 终端响应集中器的命令, 并发送相应数据给集中器。集中器在规定的时间内, 收到正确的终端数据后, 发起下次通信, 否则认为通信失败。

b.通信协议支持统计数据由终端发送至集中器。在一个统计周期结束后, 集中器发送一条征集每个终端与其他终端的通信成功次数的命令。每个终端按照一定的格式把数据发送给集中器。集中器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计算, 为每个终端选择最佳通信路由。

通过设置图2 (a) 中的功能码, 定制征调统计数据命令。中继路由表除了标识集中器到目的终端的路由信息外, 还标识了目的终端的中继级数及数据的上行/下行方向。图2 (b) 中的统计数据为相应的通信成功次数。

c.因为实际工程中可以通过制定专用的通信协议并对嵌入式处理器进行编程统计终端之间通信成功次数, 所以选择通信成功率作为通信质量的衡量标准:

通信成功率=通信成功次数/通信总次数×100%

3 算法组网原理

假设系统包含N个终端, 每个终端具有唯一的站号标识ID。假设ID为1、2、…、N, 依此定义集合F={1, 2, …, N}。系统工作在主从模式下, 集中器以广播的形式发送命令给终端。终端接收到命令后, 进行以下分析:首先比较目的终端ID与自身ID是否一致, 若一致则根据具体命令向集中器发送相应数据;若不一致, 再比较中继路由表中是否存在中继ID与自身ID一致, 若存在则作为中继站将接收的数据按照路由表进行传递。若该终端ID与其收到命令的目的终端ID、中继列表中的ID都不一致, 则该终端在本次通信中不进行数据转发, 只判断收到的数据来自哪个终端或集中器, 并进行计数。

3.1 初始路由生成

在时限Tm内, 集中器按终端ID从小到大依次尝试直接与所有终端进行通信。定义能够与集中器直接进行通信的终端集合为R1, 集合R1中的终端个数为。若, 表示R1=F, 则停止分层;否则, 集中器按ID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选择剩余终端作为目的终端。对于每个目的终端, 同样按照ID从小到大的顺序选择集合R1中的终端作为1级中继站, 尝试与当前目的终端进行通信。选择第1个能与当前目的终端建立通信的集合R1中的终端作为1级中继站, 将该目的终端归为1级中继通信终端集合, 并停止对其的尝试, 转而尝试其他剩余终端。若集合R1中的所有终端都不能与当前目的终端建立通信, 则放弃对其的1级中继通信尝试。

定义经过集合R1中的终端进行1级中继后能够建立通信的终端集合为R2, 集合R2中的终端个数为。若, 表示R1∪R2=F, 则停止分层;否则, 集中器以集合R1中的终端为1级中继站, 以集合R2中终端为2级中继站, 尝试与剩余终端进行通信, 方法与1级中继站的选择相同。依此类推, 直到所有终端与集中器之间都建立起通信。图3为根据上述分层方法, 将系统中所有终端进行分层得到的分层结果示意图, 假设共分为L层, 每层的终端个数分别为 (k=1, 2, …, L) 。

由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k级通信终端集合是k+1级通信终端的k级中继站集合。当k=1时, 直接通信的终端集合R1为1级中继站集合;当1

3.2 最优路径选择

经过初始分层得到的路由不一定是最佳的, 如何得到最佳的通信路径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图3中, 第k层与第k+1层之间通过k级 (1≤k≤L-1) 中继路由选择机制进行最佳路由选择, 本文的方法可以看作是一种中继路由选择机制。

假设在寻找最佳路由的过程中, 所有通信终端的通信状态, 即与集中器之间的中继级数不发生改变, 本算法表现为每一层对应的集合中的元素不发生改变。这个假设在实际工程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因为当通信质量下降时, 首先考虑的是进行通信频率的切换, 其次才考虑中继的更换。因此, 可以认为中继级数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保持稳定。

为了方便介绍该算法, 定义以下几个参数。

a.轮询周期Tp:集中器把N个终端依次轮询一遍的时间。1个轮询周期内, 集中器共发送N条指令, 每个终端统计是否能够收到其他终端发出的信息。Tp的大小与集中器管理的终端个数、终端的中继级数有关:终端个数越多, Tp越大;中继级数越多, Tp越大。

b.统计周期Ts:定义M个轮询周期为1个统计周期, 即Ts=MTp。M可以根据电网的实际情况设置为定值, 也可以进行动态调整。

c.通信成功次数Cij:统计周期内站号ID为i的终端收到站号ID为j的终端的次数, 其中i, j∈F且j≠i。

3.2.1 通信质量的获取

通信成功次数的获得, 需要集中器和相互通信的2个终端合作进行。

集中器负责分析在1个统计周期内, 每个终端参与通信的次数, 包括作为目的终端和中继站的次数, 每发送1条指令分析1次。每个终端作为目的终端的次数即为M, 而每个终端作为中继站的次数S要通过分析通信协议帧格式的中继路由表字段得到。因此, 在1个统计周期内, 每个终端参与通信的总次数为2S+M, S乘2的原因是中继站在一次通信过程中包含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2次发送过程。

因为本文方法是为了寻找最优路由, 所以不关心同一层终端之间的互相统计结果, 而只关心本层内的终端与相邻层内的终端的双向通信成功率, 即统计集合Rk-1的终端与集合Rk的终端之间相互通信成功率。只有能够进行双向通信, 才认为通信成功。因为集中器具备管理所有终端的功能, 每个终端所处的分层集合是可知的。但层内的相互通信统计结果是必要的, 因为终端可能随电力线信道特性出现从一个分层到另一个分层的变换。

假设i、j为终端的ID, 且i∈Rk-1, j∈Rk。Cij为终端i成功接收终端j的发送数据的次数, 同理, Cji为终端j成功接收终端i的发送数据的次数。

在一个统计周期结束后, 集中器发送征调各个终端的统计数据的命令, 各个终端将其统计数据上传给集中器, 集中器负责进行统计结果分析与处理。

根据以上分析, 可以得到终端j与终端i的通信质量表达式为:

其中, 2Sj、2Si分别为在统计周期内终端j与终端i作为中继站发送数据的次数;当k=L时, Sj=0。

3.2.2 通信质量的分析

处在不同集合中的终端, 其通信质量的决定因素也不同。下面首先分析特殊集合中的终端通信质量表达式, 然后得到终端的通信质量的一般表达式。

3.2.2. 1 直接通信的终端

直接通信的终端与集中器之间不需要中继站。在该方法中, 直接通信的终端与集中器之间在统计周期Ts内的通信质量, 记为。

3.2.2. 2 1级中继通信的终端

1级中继通信终端与集中器之间, 经过1级中继站进行通信。因此, 1级中继通信终端的通信质量取决于2条路径。

a.路径1:集中器与1级中继站集合R1中的终端的通信质量。

b.路径2:1级中继站集合R1中的终端与目的终端的通信质量 (C为常数) , 目的终端为1级中继通信终端集合R2中的任一终端。

ID为i2 (i2∈R2) 的终端的最优1级中继站的选取算法为:

即目的终端的通信质量取决于1级中继站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二者中的通信质量最小值, 而最优1级中继站为通信质量为最大值时对应的1级中继站。

3.2.2. 3 2级中继通信的终端

2级中继通信终端与集中器之间经过两级中继进行通信, 其通信质量取决于3条路径:

a.路径1是集中器与1级中继站集合R1中的终端的通信质量;

b.路径2是1级中继站集合R1中的终端与2级中继站集合R2中的终端的通信质量;

c.路径3是2级中继站集合R2中的终端与目的终端的通信质量。

ID为k (k∈R3) 的终端的最优通信路径选取算法为:

将式 (1) 代入式 (2) 可得:

3.2.2. 4 L级中继通信终端

L级中继通信终端与集中器之间经过L-1级中继进行通信, 其通信质量取决于L-1条路径。根据前文得出的结论, 可得ID为iL (iL∈RL) 的L级中继通信终端的最优通信路径选取算法为:

其中, iL-1m为L-1级中继通信终端的最优通信路径。

由此, 该算法的一般表达式如下:

4 算法复杂度分析

采用运算复杂度来衡量本文算法的复杂度。本文算法主要执行数值比较运算和除法运算, 比较运算的算法复杂度为O (n) , 而除法运算的复杂度为O (n2) , n为执行运算的次数。由前面的定义可知每级终端的个数为 (k=1, 2, …, L) , 满足。

a.直接通信不需要组网, 其算法复杂度O1 (N) 为:

O1 (N) =0

b.1级中继通信的算法复杂度O2 (N) 为:

c.2级中继通信的算法复杂度O3 (N) 为:

d.L级中继通信的算法复杂度OL (N) 为:

由于受终端总数N为定值的制约, 算法复杂度与层数不是正比例关系。除了与层数有关外, 算法复杂度还与每层的终端个数有关。

5 算法仿真

本文以两级中继通信为例验证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取N=11, 即, 且。表1描述了的所有组合及其复杂度。

从表1中可以发现复杂度最大值为208, 此时;复杂度最小为24, 此时。

本文以为例进行分析, 此时算法复杂度为184。假设初始组网得到的网络拓扑示意图如图4所示, 可知集合R1={1, 2, 3, 4, 5}, 集合R2={6, 7, 8, 9, 10}, 集合R3={11}。

若选择100个轮询周期作为1个统计周期, 则M=100, 在图4所示的拓扑结构下, 各终端的发送次数如表2所示。

统计周期结束后, 集中器得到统计数据并进行计算, 可以得到通信质量数据。实际中通信质量的高低与电力线信道的信噪比成正比。信号强度的大小决定于线路对信号的衰减, 由于线路上负载的开关影响线路的阻抗匹配, 导致了信号的衰减呈现随机特性;负载的运行及开关都会产生各种噪声, 导致了噪声呈现随机特性, 因此信噪比具有随机特性, 与信噪比相对应的通信质量也呈现出随机特性, 其值可以为1~100内的任意数据, 因此可以假设得到一组如表3—5所示的数据。Qi表示集合R1中的终端作为目的终端的通信质量, Qj-i表示ID为j的终端与ID为i的终端的通信质量, Qk-j表示ID为k的终端与ID为j的终端的通信质量, 其中, i∈R1, j∈R2, k∈R3。

得到通信质量数据后, 需要根据算法进行最佳路由选择, 具体方法如下。

a.首先为集合R2中的终端在集合R1中选择最优的1级中继站。

(1) 对表3和表4执行算法1, 得到表6的结果, 阴影表示与表4相比被改写的部分。算法1中用数组表示通信质量。这一步实现了1级中继站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通信质量的比较, 整个链路的通信质量取二者的最小值。算法1如下:

(2) 对表6中的数据执行算法2, 可以得到表7的数据, 阴影部分的行ID为列ID的中继站, 并且所有链路的通信质量的最大值都写入了第1行。算法2如下:

b.为集合R3中的终端在集合R2中选择最优的2级中继站。

(1) 对表5和表7执行算法3, 得到表8的结果。阴影表示与表5相比被改写部分。算法3如下:

(2) 对表8执行算法4, 得到表9所示结果。阴影部分对应的列ID为行ID的2级中继站, 最大值写入第1列。算法4如下:

c.经过前面算法处理, 可以得到当前统计周期结束后, 如图5所示的组网拓扑结构。比较图5和图4可以发现, 该方法实现了对终端7、9、10、11的路由进行了优化。

当R3含有多个终端时, 按照终端11寻找最佳路由的原理, 得到其他终端的最佳通信路由。同理, 也可以为L级通信选择最优通信路由。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 本方法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降低复杂度:

a.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对称的工程应用中, 只需统计单向通信质量即可;

b.设置通信质量阈值, 只有当某一目的终端的通信质量低于该阈值时, 才征调与该目的终端相关的统计数据, 其他不相关数据不进行传输, 降低通信复杂度, 但以降低实时最优为代价;

c.在实际的10 k V配电网中可以合理地为每个集中器分配其管理的终端个数来控制算法的复杂度。

6 结论

10kv电力线路改造申请(精选) 篇2

尊敬的彭山县电力公司领导:

我是彭山县牧马镇吉安砖厂,由于贵公司承建的10kv线路跨越向阳砖厂,2012年向阳砖厂倒闭后,政府将此地租用与莲花公墓建石材厂。厂方要求我将10kv线路03#——04#杆之间线路进行搬迁。经双方协商,我厂同意申请电力公司进行搬迁。特前来贵公司办理10kv电力线路改造申请,搬迁03#——04#杆线路。恳请贵公司领导批准为谢。

特此申请

试析10kV电力电缆施工技术 篇3

【关键词】10kV电力电缆 施工技术 施工要点

【中图分类号】TM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225-01

1 10kV电力电缆施工中的常见问题

1.1 涡流问题

在电力电缆施工过程中,施工形式多种多样,如采用钢支架、架空敷设、电缆一卡敷设及钢质保护管等,但是无论哪种施工形式,在电力电缆周围形成钢性闭合回路的过程中,均会有涡流产生,尤其是在大电流电力电缆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涡流问题。据分析试验,在电缆卡子与钢绞线的结合处使用绝缘层进行隔离后,涡流现象不现再产生,在以后的运行过程中也未有类似的故障出现。因此,在进行电力电缆施工时,必须采取切之可行的措施,防止电缆周围形成阻止钢(铁)性闭合回路,以免出现因电力电缆而引发的涡流问题。

1.2 机械性损伤问题

由于10kV电力电缆有着较大外径(使用截面不超过240mm),对转弯半径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交联电缆弯曲半径至少应为电缆直径的15倍),因而使得运输、敷设的难度有所增加。在电缆施工过程中,倘若转弯角度过大,其导体内部将会出现机械损伤问题,一旦机械损伤因被电缆绝缘层覆盖的缘故而无法发现时,即使通过测量回路电阻、绝缘和泄露试验等方式也难以将其缺陷发现出来,那么在运行的过程中则会因受损处过热而大大降低电缆绝缘强度,从而发生故障。有时在运行过程中会时常发生电缆头故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电缆头的制作,三根长度一致的电缆头在与设备进行连接时,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加之,中相的电缆头偏长且成拱形,电缆头根部受损伤后会有电能放出,这时要连接不同设备需对中相电缆头的长度进行适当地缩短,才能确保三相的电缆头不受外力的影响。因此,在电缆施工时,应尽量将电缆受到的扭力加以降低,同时在电缆转弯时预留足够的电缆,让电缆保持自然弯曲的状态,这样能够有效的减少机械损伤的现象发生。

1.3 防潮问题

一旦潮气或水分直接从电缆头及外护层进入到电缆绝缘层后,绝缘外铜屏蔽或导体的各个间隙将会被潮气或水分渗透,从而会使电力电缆的整个系统受到很大的破环。因此,在进行10kV电力电缆的施工中,必须在运输、敷设、安装、试验等各个环节中制定好防潮方案。在对电缆进行敷设时,应认真确认好电缆端部的密封情况,同时应注意外力对电缆的破坏,电缆敷设完成后应及时对电缆牵引头和电缆主体进行检查,看是否有损伤出现,一旦发现受潮情况应及时加以解决。由于中、低压电力电缆网多以树枝状供电方式为主,有着较多的电缆接头数量,因此,促进电缆终端头和中间接头的施工质量的提高是确保电缆正常运行的有效途径。

2 10kV电力电缆施工要点分析

2.1 电缆施工设备的选择

在进行大交联电缆(大截面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的简称)的敷设安装过程中,需合理选择配套的施工设备,才能确保施工安全顺利地进行,避免大量人力物力及时间的投入以及安全事故的发生。电力电缆施工设备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电缆盘支承架。电缆盘支承架是交联电缆施工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施工设备。电缆盘支承架的功能齐全、结构合理是确保电缆施工安全进行的前提条件。随着电缆截面面积及电缆盘直径的不断增大,许多单位通过吊车配合敷设电缆施工,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为电缆施工的安全、可靠、、快捷、顺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值得注意是,在使用时必须采用专用的吊装工具,电缆盘应采用立吊,尽量减少平吊,这样能够防止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出现,同时事先制定好安全技术措施,以确保施工设备的灵活方便、安全可靠。

(2)电缆传送机。电缆传送机在大截面、大长度的交联电缆施工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钢绳牵引明显不同的是:钢绳牵引的电缆端头越拉越重,若有多处拐弯情况出现时,由于牵引头在张力和侧压摩擦力的影响下,其电缆将难以继续施放。而电缆传送机主要通过分段同步推进,每台传送机在一定推动力的作用下,每分钟将会推进6~8m的电缆,从开始到停止的整个过程均由专人统一指挥。由于受到的推力均匀,因而能够使电缆外护套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电缆传送机是对电缆外护套有着绝缘要求的高压大截面交联电缆敷设过程中最为理想的敷设设备,倘若与钢丝绳牵引配合使用,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消扭器。在对截面面积大、距离较短的电缆进行敷设时,往往会采用钢丝绳牵引的方法进行施工,这与使用输送机相比,简单得多,同时施工成本也低。但是在使用钢丝绳牵引电缆的过程中,前方较长一段钢丝绳会将整个电缆盘的重量及摩擦力的总拉力承受下来,这样在承受张力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电缆绞磨机拉动电缆的一瞬间,钢丝绳将由原来的松弛状态变为不规则的卷动状态。而在接近停止牵引时,因受到钢绳自身扭动而向另一方向摆动时,往往很容易使施工人员绊倒或受伤。而有时在施放电缆尾部的过程中,电缆端头会因钢丝绳的过分扭动而使电缆受到损伤,因此,为了防止此种情况出现,必须将一个消扭器安放在钢丝绳与电缆端头之间。

(4)电缆滑轮。电缆滑轮在电缆敷设中较为常见,不管是钢丝绳牵引、电缆传送机还是人工敷设,都需要使用电缆滑轮才能加以完成。常见的电缆滑轮主要有直线滑轮和转弯滑轮。从敷设电缆的现场环境分析,各类管道、电缆隧道、电缆沟等场所,宜选用直线滑轮和部分转弯滑轮组合。除非十分特殊的环境下才选用悬挂式电缆滑轮。

2.2 电缆外护套的保护

随着高压单芯电缆在电缆施工中的普遍运用,电缆外护套的故障日益增多,成为威胁电缆安全运行的重要隐患。因此,如何加强电缆外护套的保护成为电缆施工中应注意的重要问题。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高度重视电缆外护套的作用。与三芯电缆相比,单芯电缆外护套不仅能起到机械防护及防水密封的作用,而且更能够长期保护对地绝缘,避免金属屏蔽护套。如皱纹铝(铅)包、绞合的铜线等发生接地时会形成环流电流,这种电流会使金属护套或屏蔽层发热,从而使电缆的输电容量加以降低。此外,一旦外护套受到破损,将会造成空气及水分侵入,从而使金属护套或屏蔽层加速腐蚀,使电缆绝缘受到很大影响。所以,确保电缆外护套的完整性和密封性对电缆线路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严格规范电缆外护套的验收标准。单芯电缆的非金属外护套必须能够承受电缆正常运行中的感应电压及系统发生故障时的冲击电压。同时注意电缆敷设过程中外护套的完全无损。对电缆外护套进行交接验收时,必须遵循电缆外护套的验收标准,即直流耐压1达到10kVx1min,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通过试验,电缆外护套才算合格。

(3)认真遵守电缆的固定要求。当使用夹具对交联电缆敷设加以固定时,电缆在被夹具夹住处会产生较大的局部径向膨胀力,因此需要结合电缆的具体情况来使用富有弹性的橡胶衬垫进行固定,以保持电缆的松弛状态。在对交联电缆进行敷设时不管采用何种敷设方式,是水平敷设,垂直敷设还是电缆转弯处敷设,均不能使用铁线之类的绑线对电缆外护套进行捆绑,这样容易使外护套受到破坏,特别是对于单芯电力电缆,一旦外护套受到损伤将会引起磁滞损耗,从而产生发热。

本文主要对10kV电力电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对10kV电力电缆施工中的施工要点作了详细地分析,希望探索出更为完善的施工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松,王绍华.110kV电缆施工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J].供用电,2005(B12).

10kV电力线通信 篇4

馈线自动化系统是对配电线路上的设备进行远方实时监视、协调、控制的集成系统,是配电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配电网可靠性的关键技术之一[1,2]。

文献[3]中给出了馈线自动化系统结构。为了能够实现系统的功能,在重要的分支线路入口处安装智能断路器,在馈线中间的合适位置安装智能分段开关。馈线自动化系统主要功能包括:线路日常监测、故障定位、故障区域隔离和非故障区域供电等[4]。

电力线通信技术是采用电力线作为信道进行信息传输的通信技术,具有投资小、覆盖面广等优点。但由于电力线主要功能是输送电量,并不进行数据传输,再加上大量的用电设备,导致其信道特性特别复杂[5,6,7]。电力线通信技术在10 kV电压等级主要用于实现配网自动化、配电变压器保护等方面[8]。

针对10 kV馈线自动化系统中通信数据主要为控制信息和线路状态检测信息,具备高实时性、数据量小、通信距离远等特点,研究了基于正交频分多址接入(OFDMA)的电力线通信技术在10 kV馈线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提出了利用单用户单子载波通信方式实现子载波功率最大化。同时为了避免子载波切换的盲目性,提出了利用主子载波与辅子载波交替通信的方法,实现了通信质量最优子载波的选择。

1 正交频分复用的基本原理

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在电力线通信系统有着广泛的应用[9,10,11]。OFDMA是OFDM与频分多址(FDMA)技术的结合,也称作集群OFDM[12]。在利用OFDM对信道进行子载波分割后,选择在部分子载波上加载数据的传输技术[13]。在OFDMA系统中,在一个给定的时隙,1个用户可以使用1组载波,1个用户也被定义为1个子信道。可用的子载波被分配到每个子信道中去,每个子信道的载波被分组或展开到可用的频带上以获得最好的频率分集。每个用户可以选择信道条件较好的子载波进行数据传输,而不是在整个频带内发送。

考虑一个由N个子载波和K个用户组成的OFDMA系统,将所有的子载波标记为{n}(n=0,1,…,N-1)。假定第k个用户分配Mk个子载波,并用Ck={c0,k,c1,k,…,cMk-1,k}表示,并且满足条件:

其中,Ø表示空集,表示1个子载波不能被2个不同的用户使用。

第k个用户的数据根据调制方式形成复数符号ai,k,串并转换后,定义在第m个OFDM符号内发送的调制符号为{ai,k[m]}(i=0,1,…,Mk-1),对{ai,k[m]}进行子载波映射,得到{Sn,k[m]}(n=0,1,…,N-1)。ai,k[m]与Sn,k[m]的对应关系为:

对于{Sn,k[m]}(n=0,1,…,N-1),通过N点傅里叶反变换(IFFT)调制到N个子载波上。定义IFFT的处理时间为T。为了消除子载波间干扰(ICI),一般需要添加长度为G的循环前缀(CP),得到N+G个样本,转换时间为Ts,则Ts=T+TG(TG为循环前缀的持续时间)。则第k个用户的基带发射信号为:

其中,p(t)可定义为[-TG,T]区间内的矩形函数。

2 OFDMA技术在10 kV馈线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研究

由Shannon公式C=Blog2(1+S/N)可知,信道容量C在带宽B一定的情况下取决于信道的信噪比(SNR)。

文献[14]给出了用功率谱密度表示的电力线信道Shannon公式:

其中,f0为下限截止频率;fu为上限截止频率;接收信号功率谱密度Srr(f)、发送信号功率谱密度Stt(f)和噪声功率谱密度Snn(f)都是关于频率f的函数;H(f)为电力线信道的传输函数。

在带宽B一定的情况下,信道容量取决于SNR:

可以从3个方面获得理想的信道容量:增大信号的发送功率Stt(f);减小接收端的噪声功率Snn(f);增大传输函数H(f)。

针对10 k V馈线自动化系统通信数据量小、实时性高、传输距离远的特点,结合OFDMA技术对上述3个方面采用如下解决方法。

a.信号衰减与通信距离成正比。为了实现远距离传输配电信号,可以增加信号发送功率。但由于电磁兼容的要求,不能无限制地增加发送功率。考虑到配电数据量较小的特点,在最大可允许发送功率的条件下,每次发送只选择1个用户,每个用户分配1个子载波。按照该原则,所有的发送功率集中在1个子载波上,可以在满足数据传输速率的前提下,实现远距离通信。

b.不同频率f对应的最大允许发送功率不同,则各频率下的噪声信号的功率也不同,电力线信道对各频率下的信号的衰减也不同。采用频率切换方法选择频率为f的子载波,使SNR的值最大。本文中的最佳子载波是SNR值最大的子载波。

2.1 采用单子载波实现发送功率最大

OFDMA系统中各子载波上的功率分配遵循“优质信道多传送,较差信道少传送,劣质信道不传送”的原则。假设发送端的总功率为P,每个子载波的功率可表示为:

其中,αi为每个子载波对应的功率权值系数,且满足。当采用单载波通信方式时,只有当前使用的子载波对应的功率权值系数为1,其他子载波对应的功率权值系数为0,即:

子载波对应的发送功率为:

采用单用户单载波模式可以在满足通信速率的前提下,使单载波信号具备最大发送功率,即Stt(f)增大。除此以外,该模式还具备如下优点:

a.不需要进行IFFT/FFT运算,计算量小,系统简单;

b.使峰均比(PAR)为0 dB,避免了多载波OFDMA的PAR问题。

2.2 频率切换实现最佳子载波选择

由于电网中用电负载的随机开关、各种噪声、阻抗失配等因素,导致了同一子载波的SNR具有时变性和随机性。当正在使用的子载波不能满足通信要求时,需要选择其他子载波进行通信。因为每个子载波对应一个特定的频率,因此本文中的子载波切换也称作频率切换。

在文献[15]与文献[16]中,采用统计通信质量并预设阈值实现频率切换。基于阈值的频率切换原理是:设置一个通信成功率阈值Th,在一个统计周期内如果通信成功率小于Th,则进行频率切换。该方法简单易行,但进行频率切换后的通信频点的成功率仍然可能低于Th。可以通过将Th设置为较低值解决该问题,但是这样可能导致不能切换到通信质量更好的频点上去,影响系统的实时性。

总体上,基于阈值的频率切换方法有2个缺点。

a.阈值的选择问题。高阈值可能会造成信道环境恶劣时频繁地进行频率切换;低阈值可以解决频繁进行频率切换的问题,但存在无法切换到通信质量好的频点上去的问题。

b.频率切换具有盲目性,无法明确知道是否能够切换到通信质量更高的频点。

为了弥补基于阈值的频率切换方法存在的缺点,本文提出了采用主子载波与辅子载波联合通信的频率切换方法,2个子载波不是并行使用,而是交替使用。该方法不仅可以解决频率切换的盲目性,而且可以保证收敛到最佳子载波上。

3 主子载波与辅子载波联合通信的频率切换方法

在实际的馈线自动化系统中,在变电站中设置集中器作为主站,在断路器和智能开关处设置控制终端作为从站,集中器发送遥信、遥控、遥测等命令给控制终端,控制终端收到命令后,执行相应的操作,并返回相应的数据或确认字符(ACK)信息。图1为一次通信过程的示意图。

每次通信过程有2种可能的结果:通信成功和通信失败。通信成功是指集中器发送命令后,在规定的时限内收到终端返回的正确数据。通信失败是指集中器发出命令后,在规定的时限内收到错误数据,或未收到终端返回的数据。

本文选择一段时间内,集中器与终端之间的通信成功率作为衡量子载波通信质量的标准:假设在时间段Tc内,集中器与终端之间进行了Nc次通信,若在Nc次通信过程中通信成功的次数为Sc,失败次数为Fc,则Nc、Sc、Fc满足Nc=Sc+Fc。时间段Tc内的通信成功率,Tc称为统计周期。通信成功率η越高,通信质量越好。

3.1 方法原理

本文方法的工作原理可通过图2所示的状态转换图描述。

图2中包含4个工作状态。

a.状态0:主要完成初始化,设置算法运行的基本信息,包括选择初始主子载波和初始辅子载波、相关统计计数器清零等。初始化完毕后,无条件进入状态1。

b.状态1:使用主子载波进行通信,观测通信结果,并统计通信次数。如果通信成功,则保持状态1不变;否则进入状态2。

c.状态2:使用辅子载波进行通信,观测通信结果,分别统计通信次数和通信成功次数。如果通信次数达到1个统计周期规定的次数,则进入状态3;否则进入状态1。

d.状态3:比较主子载波和辅子载波的通信成功率,若主子载波的通信成功率小于辅子载波的通信成功率,则将辅子载波作为下一个统计周期的主子载波。同时根据辅子载波选择方法,选择下一个统计周期的辅子载波,并进行相关统计计数器的清零等。完成频率切换后,无条件进入状态1,开始下一个统计周期。

3.2 参数分析

定义主子载波为Cbase,辅子载波为Csearch,对应的通信成功率分别为ηbase和ηsearch。以状态2的通信次数等于Nc所经历的时间Tc作为一个统计周期,若Tc内状态1的通信次数为Mc,则有:

假设状态2的Nc次通信过程中通信成功的次数为Sc,则有:

3.2.1 通信成功率

在统计周期Tc内,状态1的通信次数为Mc,状态2的通信次数为Nc,总的通信次数为Mc+Nc,总的通信成功次数为Mc-Nc+Sc,则总的通信成功率为:

为了研究ηsearch、ηbase对ηtotal的影响,应将式(10)表示为ηsearch、ηbase的表达式。

由式(8)可得:

将式(9)、(11)代入式(10)得:

图3描述了ηtotal与ηsearch、ηbase的关系曲线,由图3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a.当ηbase=1时,不论ηsearch取值如何,ηtotal均为1。因为此时系统只工作在状态1,没有进入状态2,所以不会采用Csearch进行通信。

b.当ηbase较大时,对应的ηtotal受ηsearch的影响较小,因为此时进入状态2的次数较少。

c.ηbase≠1且ηbase与ηsearch中的一个取值固定时,ηtotal是另一个变量的增函数。

d.主子载波对通信成功率的影响大于辅子载波对成功率的影响。

3.2.2 频率切换周期

每当一个统计周期结束后,需要比较主子载波与辅子载波的通信成功率,并选择下一个统计周期的主子载波,因此统计周期Tc可以看作是频率切换周期。由于统计周期与该段时间内的通信次数成正比,本文用通信总次数表示切换周期的大小。图4为切换周期与主子载波通信成功率的关系曲线,曲线的切线斜率越大,表明切换速率越快。

从图4中的曲线可以发现,频率切换周期的长短与主子载波通信成功率直接相关,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通信成功率越低,则切换周期越短,可快速实现从通信质量差的子载波切换到通信质量较好的子载波。当通信成率较高时,可以较稳定地工作在状态1,避免频繁频率切换带来的性能损失。

3.2.3 辅子载波的影响

为使本文方法能够在切换到最佳子载波的基础上,尽量避免性能损失,分析比较了使用双子载波交替通信方法与只使用主子载波通信方法时的通信成功率。

用Vη表示ηtotal与ηbase的差值,得:

将式(8)、(9)和(11)代入式(13),得:

图5描述了Vη与ηsearch、ηbase之间的关系,由图5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a.当ηbase=1时,不论ηsearch取值如何,Vη均为0,这代表主子载波通信成功率为100%,只工作在状态1,不会带来性能损失;

b.ηsearch<ηbase对应区域Vη<0,这表明辅子载波的引入,使总的通信成功率比只使用主子载波的通信成功率有所降低;

c.当ηbase=0时,Vη=ηtotal=ηsearch/2,总的通信成功率取决于辅子载波的通信成功率;

d.当ηsearch=0时,,当ηbase=0.5时,Vη为最小值-1/6。

3.3 可用子载波标识向量及实时刷新

为了减少引入辅子载波带来的通信成功率的下降,需要选择成功率较高的子载波作为辅子载波。本文引入向量C(t),用来表示所有子载波中可用的子载波。因为电力线信道时变的特性,所以C(t)是关于时间t的函数。对于含有N个子载波的信道,C(t)可表示为:

向量C(t)中含有N个元素,每个元素对应1个子载波,元素ci(t)(i=0,1,…,N-1)对应第i个子载波。当ci(t)=1时,表示第i个子载波在时刻t可用;当ci(t)=0时,表示第i个子载波在时刻t不可用。

为了适应电力线信道时变的特点,需要对向量C(t)进行刷新,刷新的周期可以设置为固定长度,也可以根据实际线路中的时变特性自适应调整。

本文提出采用设置一个刷新周期阈值Tth的方法实现C(t)的刷新。用NA表示可用子载波的个数,则将所有可用子载波搜索一遍的时间为,Ti为统计周期或子载波切换周期。若,则进行C(t)刷新;若时进行C(t)刷新,,为第j次搜索一遍所有可用子载波的时间;J为对当前C(t)中所有可用子载波的搜索遍数。可以通过调整刷新周期阈值Tth来适应不同时刻、不同电网环境的C(t)刷新。

向量C(t)通过尝试集中器与终端之间是否能够建立通信获得。在系统初始化或满足刷新条件时,系统进行所有子载波的通信尝试,将能够建立通信的子载波在向量C(t)中对应的元素写为1,否则写为0。向量C(t)的获取可在图3中的状态0和状态3中完成。

为更进一步完善可用子载波标识向量的可靠性,可以通过增加每个子载波尝试通信的次数Ntry,进行短时间内的统计,得到每个子载波的通信成功率ηi并设置通信成功率阈值ηth,当ηi>ηth(i=0,1,…,N-1)时,ci(t)=1,否则ci(t)=0。

3.4 辅子载波的选择

得到向量C(t)后,按子载波编号从0到N-1的顺序进行搜索,将第1个为1的元素对应的子载波作为主子载波Cbase;然后继续搜索,将第2个为1的元素对应的子载波作为辅子载波Csearch,并开始第1个统计周期。第1个统计周期结束后,通过比较ηbase与ηsearch决定Cbase的取值。第2个统计周期的辅子载波通过继续搜素向量C(t)中第3个为1的元素对应的子载波作为辅子载波Csearch。依此类推,在第NA-1个统计周期内,选择第NA个为1的元素对应的子载波作为辅子载波Csearch。

第NA-1个统计周期结束后,若满足C(t)刷新条件,则在C(t)刷新后,重复上述步骤,按子载波编号从0到N-1的顺序进行搜索;若不满足C(t)刷新条件,则重新搜索当前C(t),同样按子载波编号从0到N-1的顺序进行搜索,需注意的是当搜索到与Cbase一致的子载波时,直接搜索下一个为1的元素对应的子载波。

4 建模与仿真

为了验证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通过MATLAB软件进行建模与仿真,系统设置总的子载波的个数为10。

通信成功率的高低与电力线信道的SNR成正比。信号强度的大小决定于线路对信号的衰减,由于线路上负载的开关影响线路的阻抗匹配,导致信号的衰减呈现随机特性;负载的运行及开关都会产生各种噪声,导致了噪声呈现随机特性,因此SNR具有随机特性,与SNR相对应的通信成功率也呈现出随机特性,其值可以为1~100内的任意数据。

模型选取的收敛速度最慢的情况下,成功率最高的子载波编号最大。在此基础上,按其余子载波编号与通信成功率的关系分为3类情况:子载波编号对应的通信成功率随机排列;子载波编号对应的通信成功率成递增排列,即编号大的子载波通信成功率高;子载波编号对应的通信成功率递减排列,即编号大的子载波通信成功率低。因此设置如表1所示的通信成功率数据。

如果对表1所示数据采用基于阈值的最佳子载波选择方法,并将通信成功率的阈值设置为50%,则通信子载波会一直选择子载波0,系统不可能切换到通信成功率更好的子载波9上去。

假设通信成功率保持不变,采用本文的主子载波与辅子载波联合通信的方法,得到如下仿真结果。

4.1 子载波切换仿真

图6为3类不同排列方式下的主子载波切换情况。在切换到最佳子载波之前,每个统计周期结束时,递增排列方式下主子载波都发生改变,递减排列方式下则一直保持不变,随机排列方式下根据主子载波与辅子载波的通信成功率的比较结果或改变或保持不变。3种方式的子载波切换结果与方法要求一致。

4.2 收敛速度仿真

图7为3类不同排列方式下主子载波的通信成功率与收敛速度的对比,收敛速度由子载波切换到子载波9上需要的通信次数表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3种排列方式下的收敛速度具有如下关系:递增排列>随机排列>递减排列。由此可以说明,主子载波成功率越低,收敛时间越短。

鉴于实际电网中的通信成功率具有随机性,因此研究随机排列方式下子载波切换时间与通信成功率的特点。

4.3 子载波切换时间

图8为随机排列方式下,每个统计周期的时间,也即子载波切换时间。子载波切换时间只与主子载波的通信成功率有关。从图中可以发现,主子载波的通信成功率越高,切换周期越长;反之,切换周期越短。

4.4 通信成功率

图9分析了随机排列方式下,主子载波、辅子载波与实际通信的成功率的关系。仿真时间为可用子载波搜索2遍消耗的时间。第1遍搜索在最后一个统计周期得到最佳子载波,开始第2遍搜索时,由于已经收敛到最佳子载波,所以进入状态2的次数变少,统计周期变长,辅子载波对实际通信结果影响较小,通信成功率保持相对稳定。

5 现场运行测试

以基于OFDMA技术的电力线载波芯片为核心,采用ARM处理器LPC2138作为控制器,并将本文所提模式描述为软件程序,设计了基于电力线通信的10 kV馈线自动化集中器与通信终端。

在山西临汾市永和县某10 kV变电所安装1个集中器,并在一出线上安装3个通信终端,终端站号分别为1、2、4。1号站距集中器的距离约为5 km,2号站距集中器的距离约为18 km,4号站距集中器的距离约为2 km。系统测试参数设置为:尝试通信次数Ntry=10;通信成功率阈值ηth=30%;C(t)的刷新周期阈值Tth=2 h;切换周期内辅载波通信次数为100次。图10—12分别为各站在2014年10月28日24 h内的通信成功率,由图可见,所提通信模式可在大部分时间内实现90%以上的通信成功率。



6 结论与展望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OFDMA电力线通信技术的10 kV馈线自动化系统的实现方法,采用单用户单子载波使单子载波信号具备最大发送功率,提高了信号的SNR。在此基础上,采用主、辅双子载波交替通信的方法,实现了系统能够工作在通信质量最佳的子载波频率下。主子载波通信质量越差,系统越快地切换到通信质量更好的子载波对应的通信频率下。当主子载波通信质量最优时,系统不进行频率切换。

本文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统计相关参数,自适应调整频率刷新周期,可以做到根据电力线信道的变化自动调整刷新周期。

b.采用最优子载波进行通信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辅子载波对通信成功率的影响。考虑是否在一定的时间段内,系统切换到最优子载波时,采用单子载波通信,当单子载波不能满足通信要求时,恢复双子载波通信。

10kV电力线通信 篇5

职位名称 公司名称 招聘人数 工作地区 学历要求 性别 更新日期 若干 成都市 不限 男 2013-01-06 若干 成都市 不限 不限 2013-01-06 若干 成都市 不限 不限 2013-01-06 若干 成都市 不限 不限 2013-01-06 若干 成都市 不限 不限 2013-01-06 若干 成都市 不限 不限 2013-01-06 若干 成都市 不限 不限 2013-01-06 请把您的疑问告诉HR: 您还可以输入 100 个字 请简明清晰地描述您的疑问。如:贵公司的晋升制度是? +问题补充(选填)您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 如有需要,请详细描述你的问题。这有助于意向公司的HR能充分了解您的问题,给出针对性的回答。谢先生问:你好。请问贵公司招聘应届毕业生吗?我是四川水利学院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能到贵公司工作吗?2012-12-04 20:05:30 叶先生问:您好,我是211、985工程2013届大学应届生,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习成绩优秀,真心想到贵公司发展,希望公司能给我一次宝贵的机会,谢谢。2012-10-16 14:36:21 陈先生问:你好,我从事线路测量只有一年,我的测量技术是师傅带的,我能够独立完成220kv及以下的线路施工测量。这样的条件能到贵公司上班吗?2012-10-16 14:29:36 王先生问:我有线路施工及测量工作经验20年,参加过110Kv、220kv、500kv、800kv线路施工,担任过测量员,施工技术员,施工管理员,工程监理。请问我到贵公司能开多少工资?2012-10-15 02:45:48 谭先生问:你好,我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今年在四川输变电实习过,强烈希望能进入电力设计这一行业,希望能进入贵公司。谢谢2012-08-31 19:08:55 胡先生问:您好,我是10年开始参加工作,主要是做电力施工的,参与了35kV、110kV、220kV、500kV线路的施工过程。对线路设计这一块非常感兴趣,希望能有机会加入贵公司,寻求发展?2012-08-29 19:49:24 史先生问:您好,我是做线路测量设计3年多,主要进行110kV线路,能给一下联系方式?? 当面联系下比较好2012-08-21 20:06:41 刘先生问:你好我是做电气二次的,可以做220kV以下变电站全部施工图,不知是否能在贵司做电气二次设计,四川这边的设计规程规范虽然不特别熟悉,但我相信,只要有好学习态度,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的。2012-08-18 08:02:31 羊先生问:请问现在在招变电一次吗2012-08-16 17:31:57 文先生问:不是说应届毕业生和社会人才都可以吗? 怎么应届毕业生不行了?2012-07-14 15:54:09 HR 回复:应届生是分职位的。2012-08-10 17:39:56 本文由辉瑞医药http://整理提供,转载注明出处

10kV电力线通信 篇6

关键词:电力系统;10KV配电线路;设计要点

引言:在整个电力工程中,电力系统中的配电线路的设计是否合理,不仅会影响着整个电力工程的质量,还会对电力企业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作为配电线路的设计人员,必须要掌握好电力系统10KV配电线路设计的要点,并坚持其中的设计原则,这样才能保证电力工程供电的安全性,为居住户提供有效安全的用电,也只有这样电力工程相关企业才能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

1.电力系统10KV配电线路的设计原则

在电力工程中,为了确保电力系统10KV配电线路设计的安全有效性,相关的设计人员也有着需要坚持的原则和要求,其中主要有三点:

(1)安全性。在对电力系统10KV配电线路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首先先坚持的就是设计的安全性,以免造成事故的发生。具体表现为设计人员设计的方案必须能保证线路的安全运行。

(2)科学性。在对电力系统10KV配电线路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还要保证的就是设计的科学性,即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对其设计的东西进行科学的论证,以确保其设计的科学性。

(3)经济性。在对电力系统10KV配电线路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还要坚持的就是设计的经济性,在设计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经济限额,在确保了设计的合理性后减少工程的浪费。

2.电力系统10KV配电线路的设计要点探讨

在整个电力系统中,10KV配电线路初步的设计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编制说明部分、机电设计部分、杆塔设计部分,而笔者也就这设计的三部分作出了以下的分析:

2.1編制说明部分

在对10KV配电线路进行设计时,其首要的就是对配电线路进行整体的编制,即结合工程的所在地对配电线路的路径进行合理的建设与规划,然后再交给相关的规划机构进行审核和批准,这样才能预防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发生改迁线路等问题。在进行对整体的编制时,其一就是在进行对路径的选择时,设计人员应尽可能的选择顺直、简短、便于施工的路径,这样不仅能减少线路的转角问题,还能确保设计在实践的过程中具有实用性。其二是对于杆塔位置进行设计时,其所占的位置应该尽量避免占用临街住户的门口或者是耕地,在对杆塔位置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不仅要考虑到当地的地质与水文条件,还要应考虑到其日后的检修与维护。其三就是对整体设计方案进行科学、安全、经济性的综合分析,确保编制的合理有效性。为此,我们可以知道,配电线路其整体编制部分就是对整体设计方案进行科学化的分析,从根本上保证电力工程设计的合理性。

2.2机电设计部分

线路的机电设计部分是配电线路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相关设计人员在对线路进行机电设计时,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气象的确定。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难免会遇见较为复杂的气象和天气,而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大了施工的难度,在机电设计部分由于线路过长的原因,在确定气象区域时就需要分段选取,同时在选取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最高温、最大风速、最低温、雷电日数等参数结合起来确定气象条件。

(2)对于导线截面面积进行准确的确定。在对导向截面面积进行确定时,应该根据相关的设计要求和规范来进行准确的确定,在确定导线的截面面积后,还应该确保导线架设的安全系数以及其最大的应力参数。

(3)科学确定线路的组装形式。在对线路组装形式进行选择时,要根据其用途进行相关的选择。在对线路进行组装的过程中,一般会根据导线的型号、绝缘子的形式、杆塔的结构等来确定组装的形式,通常只要绝缘子串能达到导线线段时的张力以及最大综合荷重其组合就是适合的,但是,如果处于导线比较大、档距比较大、交通要道、重冰区等环境下,就需要选择双串绝缘子串。为此我们能看出来确定线路的组装方式是较为重要的,设计人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4)增加导线的防震能力。导线的震动对配电线路运行的安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档距、风速、架设的线路路径、导线自应力等因素都会影响配电线路的正常运行,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加强防震设计,确保防震功能的有效性。

2.3杆塔设计部分

在电力系统10KV配电线路设计中,杆塔的设计其主要的形式有转角型、耐张型、直线型、终端型等。在其中直线型的杆塔结构形式最简单、受力最轻,但是其不承受导向水平方向的力只承受导线的重力,所以,在支撑导线时通常采用悬似绝缘子在垂直的方向进行支撑。在电力工程的设计中,会根据杆塔的形式特点、使用的钢材、适用的地区等方面,根据科学、安全、经济等进行综合方面的考察然后进行选择。对于杆塔的选择通常选择典型的设计或者是经过施工运行考验过的成熟的杆塔。

结语:综上所述,在电力系统10KV配电线路进行设计时,相关的设计人员一定要遵循科学、安全、经济的原则对配电线路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为电工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做到保障,为居住户提供安全的电力供应。为此,我们能看出对于电力系统10KV配电线路的设计要点进行探讨是有必要的,这能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证电力工程的安全实施。

浅谈10kV及以下电力线路设计 篇7

一、10KV及以下电力线路的重要作用分析

1. 满足我国电网全覆盖的总体要求

由于我国经济形势快速发展, 造成了地区间电力供给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失衡现象, 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较快, 电力能源供给充足, 而中西部地区发展较慢, 电力能源的供应较为匮乏, 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不利于我国总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国展开了东电西送工程并建立了电网全覆盖体系。然而由于部分地区的地形条件较为复杂, 实际高功率电力传输线路在此种环境下不仅造成了电力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了较高程度的浪费现象, 造成了电力线路维护成本的飙升, 导致电力企业经济负担较重。因此10KV及以下电力线路的应用能够充分满足电力传输的需求, 不仅提高了电网的全覆盖能力, 也促进了电力传输的效率, 降低了线路维护成本,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1]。

2. 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求

偏远地区对电力能源的需求较为强烈, 一方面由于受到电力供给的限制导致经济发展出现较为落后的情况, 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投资商不愿意进行投资活动, 影响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现代化进程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10KV及以下电力线路的应用充分满足了复杂地形下电力供给的要求, 拉动了当地经济建设, 为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供了电力能源的保障[2]。

二、10KV及以下电力线路设计的限制性因素分析

1. 自然条件因素

(1) 风速

风度的高低对电力线路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果风速较高就需要在实际的电力线路设计中采用弹性以及韧度较好的电缆线以保证电力线路的安全, 避免断电现象的发生。

(2) 温差

温差较大容易造成电力线路伸缩出现明显的异常, 从而降低电缆线的使用寿命, 增加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成本支出。

(3) 气候

由于不同气候条件下电缆线的张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导致电力传输过程中出现电力损耗增大现象, 因此在电力线路设计过程中应该予以充分考虑。

2. 地质地形因素

不同的地质地形条件对电力线路的设计影响较大, 目前我国已有的研究资料将影响10KV及以下电力线路设计的地质地形分为了以下几个方面:地形方面:丘陵、平原、沼泽、一般高山以及高山五大类;地质方面:普通土、松砂石、岩石、泥水坑四大类[3]。

3. 离地距离

电力传输线路的离地距离设计应该综合考虑当地的风速因素对电缆线造成的影响, 而一般条件下10KV及以下电力线路离地距离最少不能小于5m, 在此距离上大型工程车辆能够有效的通过而且不会对电力传输造成影响。

4. 导线损耗设计

电力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电力损耗现象, 而且随着传输距离的进一步扩大, 电力损耗越多, 因此10KV及以下电力线路设计过程中应该选择电阻较小的电缆线从而降低电力损耗程度, 节约电力能源。

5. 电杆的选择

通常10KV及以下电力线路设计所选用的电杆为直埋分段式电杆, 此种电杆不仅能够有效的节约电力线路设计过程中的成本支出, 而且维修简便, 出现破损时也能够就地取材得到及时的更换, 不影响电力线路传输, 在地质地形较为复杂地区实用性较高。

6. 雷电因素

由于电力传输过程中经常伴有电离子的存在, 在雷电天气较为复杂的情况下, 电力线路的防雷就成为了重要的工作内容。由于10KV及以下电力线路电杆是没有接地线路的, 导致实际防雷工作需要加装避雷针以避免雷电对电力线路造成的影响, 目前我国南方地区需要对此进行多加关注, 促进电力线路设计的科学合理性, 提高电力传输能力。

三、10KV及以下电力线路设计方案

1. 电缆线的线径设计

由于10KV及以下电力线路不需要使用较高功率的电缆线, 因此采用一般的电缆线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线径的电缆线, 通常参考的指标有温差下的校验系数、电缆线弹性系数、韧性系数等, 通过使用价格相对较为便宜、质量较高的电缆线以此来保证电力线路设计既符合实际情况, 又能够有效节约建设成本, 提高传输效率, 满足经济发展要求。

2. 路径设计

10KV及以下电力线路路径设计要尽量避免直线穿过房屋、树林以及易燃材料建成的建筑, 一方面能够保证电力传输过程中降低火灾隐患, 另一方面也能减少因为电力传输造成的翻屋拆迁成本支出, 节约有限的资金来满足经济建设需求。路径设计需要根据当地实际环境来进行设计, 充分考虑各方利益选取最佳的路径来推动线路设计及工程建设的进度, 保障电力传输高效运行。

四、总结

综上所述, 10KV及以下电力线路受到的限制因素较多, 因此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条件来进行合理选取应用, 以促进线路设计的科学合理性, 保障电力传输的安全高效, 推动我国电力行业有序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世明.浅谈10kV及以下电力线路设计[J].广东科技, 2013, 12 (14) :54-55.

[2]孙云帆, 杨乐.35kV及以下电力线路设计研究[J].科技传播, 2013, 12 (19) :51, 42.

剖析10kV及以下电力线路设计 篇8

1 电力线路的设计流程

10 k V及以下电力线路的编制主要由设计依据、线路走向、工程概况等三部分构成。在设计电力线路时, 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出具工程设计任务书;根据负荷实际存在地点、路径长度, 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文环境、地址环境、森林资源等各种因素, 通过分析、计算, 选出最佳线路走向。电力线路的设计流程为: (1) 接受任务, 并确定线路的起点、终点和导线截面等; (2) 对沿途的地形地貌进行调查和分析, 在地图上初步制订线路走向, 并通过现场勘探计算, 绘制线路路径图; (3) 根据当地现场的地质地形、气象环境、导线截面、档距、转角等选择合理的杆塔形式; (4) 根据设计要求列出设备、材料清单, 并根据现行的定额、计费程序等合理编制工程预算; (5) 对比所确立的各种设计方案, 从中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并对其进行完善、整理。

2 电力线路的设计要点

2.1 路径的选择

电力线路的路径选择对其设计质量有直接的影响, 在选择电力线路的路径时, 必须详细调查当地的现场情况, 确保电力线路路径的合理性。电力线路路径设计的技术要求有地形地貌、水文条件、气候环境、交叉跨越、转角选择、安全距离影响等几个方面。在设计路径时, 首先要做好路径测量工作, 路径测量是根据初步设计的路径, 每隔一段距离在地面上标定一个方向桩, 从而将线路的走向详细地标出来, 并将各个方向桩之间距离、转角点的转角度数测量出来。在定位线路时, 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施工现场的交通要便利、路径要短, 尽量少占用农田。 (2) 选用的路径要尽量避开不良地形、油库、军用仓库、机场等。 (3) 为减少重复施工, 出线段要采用12、16、24线电缆沟。 (4) 光缆要控制在1~2 km, 同时, 光缆的走向要根据10 k V架空线路的走向确定。 (5) 线路经过的地形高差要尽量小;在选择杆塔时, 要尽量保证导线、地线的均匀, 从而保证杆塔不会因受到不平衡的张力而出现扭转现象。 (6) 当有大跨径线路时, 要考虑30年洪水位的影响。

2.2 杆、塔的选型

目前, 电杆有预应力杆、非预应力杆、等径杆、稍径杆等几种类型;铁塔有焊接式塔、螺栓式塔等类型况;杆塔有耐张杆塔、直线杆塔、终端杆塔、转角杆塔等几种类型。在确定铁塔的基础时, 要根据当地电力系统的运行、铁塔荷载、土质情况等计算得出;在确定电杆的基础时, 要根据材料的来源、当地的土质情况、负荷条件等计算得出, 电杆的埋深不能浅于电杆高度的1/6;在选择杆塔时, 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杆塔类型。

2.3 金具和绝缘子的选择

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挂板、耐张线夹、挂环等金具;根据相关标准确定线路的绝缘子。一般情况下, 直线杆选用瓷横担, 转角杆、耐张杆、终端杆等选用由悬式绝缘子构成的绝缘子串。

2.4 杆上装置的选择

在选择杆上配电装置时, 要综合考虑温度、湿度、风速、抗震、噪声等各种因素。在选择裸导体和电器时, 要保证最热月的平均最高温度等于最热月日最高温度的月平均值, 如果没有通风设计温度的相关资料, 其最高温度要比最热月平均最高温度高5℃;当环境温度比仪表电器的最低允许温度低时, 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保温措施, 防止发生冰雪事故。

2.5 防雷接地设计

在设计10 k V以及下电力线路时, 要注意防雷接地设计, 要在开关设备、配电变压器处设计安装金属氧化锌避雷器, 10 k V避雷器的接地端要与变压器金属外壳接在同一接地装置上, 同时要保证铁塔、电杆、杆塔装置等接地良好, 并且接地电阻要符合相关规定。

2.6 电力走廊设计

当10 k V及以下电力线路通过林区时, 要砍伐出相应的电力走廊, 走廊的宽度应为导线边线向外侧水平延伸5 m;当配电线路通过防护林、公园和绿化区时, 导线和树木的净空距离不能小于3 m。一般情况下, 对于1~10 k V的电力线路来说, 在最大风偏情况下, 导线与街道行道树木之间的水平距离不能少于2.0 m, 在最大弧垂情况下, 垂直距离不能少于1.5 m;对于小于1 k V的电力线路来说, 在最大风偏情况下, 导线与街道行道树木之间的水平距离不能少于1.0 m, 在最大弧垂情况下, 垂直距离不能少于1.0 m。当建筑物屋顶为易燃性材料时, 电力线路要尽量避免跨过这类建筑物。10 k V及以下电力线路的每相引下线与相邻引下线之间的距离不能少于0.2 m;1~10 k V电力线路的每相过引线与相邻过引线之间的距离不能少于0.3 m, 1 k V以下电力线路的每相过引线与相邻过引线之间的距离不能少于0.15 m。

3 总结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电力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电力系统的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电力线路设计是电力工程建设的重要部分, 其设计质量不仅对电力线路的施工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还对电力系统的后期运行有很大的影响。

摘要:电力线路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设计质量与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设计电力线路时, 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各种因素。因此, 加强电力线路的设计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力线路,设计流程,线路走向

参考文献

[1]吴世明.浅谈10 k V及以下电力线路设计[J].广东科技, 2013 (14) :125-126.

10kV电力配网工程系统设计研究 篇9

在进行10k V电力配网工程的系统设计时, 一定要做好设计环境的管理, 在进行10k V电力配网工程的设计时, 一般会从工程的初步设计以及施工图纸设计两个方面来进行, 对电力配网的具体工程设计要求主要由工程的施工进度来决定, 在10k V电力配网工程的施工工程中, 由于其与普通电力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10k V电力配网工程的施工地点是固定不变的, 并且呈条状覆盖在施工地区, 因此具有覆盖范围广, 且施工条件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 在对10k V电力配网工程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要充分了解施工地的降水情况、气候特征、地质水文条件, 做好工程的前期调查工作, 制定科学的施工组织计划。此外, 要重点关注工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制定好应对方案, 确保工程的正常实施。

在电力工程施工中, 10k V电力配网工程的建设实施对城市居民的安全用电与生产生活等都有较大的联系。10k 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至两个好坏将对居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在10k V电力配网工程管理概述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做好调查, 并注意施工工程的设计与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相互协调一致。同时, 施工设计的图纸与相关文件必须由相对较为全面的监督制度进行落实。定期组织对设计图纸及相关文件的会审工作, 以高定位、高质量和高标准为基本出发点。

2 10k V电力配网工程系统设计与实现

2.1 加强建设管理系统设计思路的研究

在进行10k V电力配网工程的系统设计时, 建设管理系统的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 确保系统能够满足客户的使用需求, 对此系统必须要包括用户的基本信息, 系统上界面登陆, 还要对电力设备的台账和故障缺陷方面的信息管理, 建设科学的10k V电力配网工程系统, 这就必须要加强软件技术的开发, 例如, B/S模式中, 一定要加强对电力配网工程建设管理的高效率, 在模块功能的实现和后台管理上, 可以灵活地采用JA-VA程序来进行编写, 并且, 通过其他电网管理的特点研究, 加强电力系统配网工程建设管理实践模拟运行, 进而才能有效地提高配网工程建设的工作效率, 而在系统的总体设计过程中, 一定要加强J2EE模型建设, 才能确保系统上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便于今后系统的维护管理。

2.2 做好用户基本信息的管理工作

在进行10k V电力配网工程系统的设计时, 一定要重视对客户基本信息的管理与运用, 对此需要对用户的基本权限、系统用户和匿名用户进行科学管理, 其中, 系统的管理人员作为系统管理的最高权力用户, 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 添加或者是删除用户, 在工程系统的研究中, 系统用户和管理人员具有系统维护的责任, 对于普通的用户, 只能对相应的信息进行查看, 或者是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及时对系统进行检查和管理。

2.3 数据库的设计分析

在电力配网系统的建设过程中, 在建设管理设计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数据库的及时添加或者是删除, 及时更新和存储。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设备数据特征, 建立数据表, 进而确保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在系统的安全设计中, 对10k V电力配网工程系统安全, 这作为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建立相应的安全机制, 进而确保用户身份的安全性, 对数据库进行全面的整合管理。除此之外, 我们还必须要加强对系统业务的整理, 加强10k V电力配网工程系统的建设, 在系统项目的运行过程中, 一定要加强用户信息和业务详情的了解, 在设计过程中, 需要进一步根据电力配网工程项目建设进行完善。

3 10k V电力配网工程施工与验收的管理

3.1 施工阶段的工程管理

3.1.1 施工准备阶段的管理

工程的施工准备工作将会直接影响工程的后期施工质量, 因此在工程施工之前就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工程开始之前, 施工材料、施工人员与相关施工设备必须安排到位, 才能确保工程的进行。在工程施工中, 人力资源是施工的基础, 是施工工程的主要执行者。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与工作态度对于工程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 因此, 必须配备具有相关技术水平的施工人员, 并加强对技术人员的思想教育, 提升施工者的责任意识, 才能确保工程质量。同时, 还要重点关注工程施工中易出现问题的环节, 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 有效规避施工盲点, 减少工程事故的发生, 保证施工安全。此外, 管理者应该对施工人员技术交底, 反复强调施工质量的重要性, 嘱咐施工人员做好质量控制与精度控制。最后, 还要制定完善的监督策略, 实行工程全过程监督, 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将损失降到最低, 减少工程成本圈。

3.1.2 在工程施工阶段的管理

工程的施工阶段是整个工程从设计到实践的具体操作过程, 是整个项目实体化的关键时期, 因此, 强化对施工过程的阶段管理也是整个10k V电力配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对工程进行阶段管理的过程中, 首先要建立并完善一个优质高效的工程管理体系, 通过强化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以减少质量问题, 同时能够做到对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在对项目进行施工过程中, 要对每个单位的施工工程都按照施工设计要求制定相关的施工质量关键点控制设置表, 并严格按照表格的要求对程施工项目进行工程质量验收, 作为对工程质量验收的依据。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 工程施工质量检测完成自检并确认合格后, 将相关的书面报告呈交给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负责人进行复核。注意对己经完成工程进行试用检测, 并如实记录检测结果, 以保证施工工序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3.2 工程竣工阶段的验收管理

在工程竣工阶段, 工程的验收主要是对于10k V电力配网工程的各环节进行施工质量的检验, 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符合工程施工的要求。在验收阶段的准备管理工作中, 注意对工程质量验收工作的准确性, 保证施工工程质量检测能够一次性过关, 避免疏漏。由于10k V电力配网工程具有安全隐患, 因此竣工质量验收环节至关重要, 只有确保各工序施工质量过关, 才能投入使用, 才能保证配电系统整体运行的流畅性。工程竣工检验是工程在投入使用前最后一道检验, 因此, 做好竣工检验工作是确保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

4 结语

在电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10k V电力配网工程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电力企业要想取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必须要重视10k V电力配网工程的施工质量。10k V电力配网工程的设计与管理在对我国整个电力系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电力企业应当不断强化10k V电力配网工程管理, 确保工程质量, 为国家和人民提供更为可靠的电能。

参考文献

[1]胡宇舟.浅析10kV电力配网工程系统的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 11 (15) :114.

10kV电力线通信 篇10

1 配电载波组网方式现状

以往受技术水平限制及当时的实际需求等因素影响, 配电自动化项目对通信通道要求较为宽松, 一主多从组网结构的半双工载波通信通道足以满足电力自动化“三遥”功能的需求。远动通信中配电终端设备一般采用RS-232串行结构及非平衡IEC101规约即polling (轮询问答) 机制通信规约来实现基本“三遥”的监控功能, 甚至在配电变压器监测系统中往往一台主载波机要与数十台从载波机组成大规模配电载波通信网络, 轮询周期长达数十分钟。

随着EPON通信技术大规模地应用, 人们很自然地拿载波通信技术与之相比较, 对载波通信方式有了更高的期望。智能配电网技术的发展方向对通信通道同样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通信响应更迅速、通信速率和可靠性更高、支持配电网突发的信息主动发起上传等。

半双工载波通信中每一包数据帧的传输都要求收、发双方进行信号相位同步, 一般要耗费几十到数百毫秒的导频时间。配电自动化数据通信大多为50字节左右的短报文, 在半双工载波通信传输过程中, 大部分时间消耗在建立通信链接的导频阶段, 导频时间已成为制约通信效率的最大障碍。

2 窄带全双工载波通信技术的展望

采用频分方式在电力线路信号传输媒介中划分独立的逻辑数据传输通道, 载波机可以同时接收多路不同频点的载波信号, 接收载波信号的同时, 能做到以不同频点向外发送载波信号, 载波信号的收、发过程相互间不受影响。上述功能是实现全双工模式载波通信的基础, 新一代全双工载波机具备了多个独立的载波信号收、发通道, 实现了更加灵活的组网应用。

有了全双工模式的载波通信物理层的支持, 配电载波通信技术的组网通信方式将会变的更加多样化, 功能更加丰富。

2.1 灵活多样的通信组网方式

利用载波机多收多发的通道特性, 可建立复杂的通信组网方式, 可在一定范围内建立对等通信网络。将它应用于分布式馈线自动化系统中, 能够实现DTU设备间的快速信息传递。如下图中, 四台DTU设备利用载波通道进行对等通信, 四台载波机分别以50KH、58KH、66KH、74KH发送信号, 每台载波机的三个接收通道分别接收来自其他三台载波机的信号。

2.2 中继传输方式的革新

中继转发数据时, 无需对信号进行解码, 不要求一次性接收完整包数据后再做转发处理, 可以做到边接信号收边中继转发信号, 中继传输延时得到最大限度的减低。

2.3 网管功能实现更容易, 且不会对正常通信业务造成影响

其中一个接收通道专用于接收网管数据, 网管信息的发送信号与其他通信服务共享一个发信通道, 网管数据传输时规定采用一个固定频点载波信号进行数据收、发。独立的网管数据传输通道不影响正常的配电网数据通信业务, 是一种极为高效的通信网管解决方案。

2.4 实时在线的通信链接状态, 数据传输任务及时响应

通信初始链接时进行一次导频同步, 通信链路建立后长期保持链接状态, 配电载波智能化网管系统实时跟踪通信链路状况, 一旦发生“掉线”, 将迅速做出自动链接调整, 寻求最优化方案重新接入载波通信网, 或在检测到无法修复的通信故障时提供告警信息。

2.5 支持以太网协议数据包透明传输

载波机支持TCP/IP协议, 配电终端设备通过以太网接口, 利用载波通道, 采用网络IEC104规约向主站系统进行数据接入。

2.6 支持大数据流传输

利用网管专用通道, 在不影响正常载波通信情况下, 对载波设备或配电终端设备进行远程维护、远程调试或远程程序升级。

3 关键技术的研发

3.1 多路收、发信号处理通道

多路独立的信号接收通道, 可同时接收并处理多路不同频点的载波信号。具有一路或多路载波信号发送通道, 载波机发送信号时不能影响来自远方的载波信号接收。多路收、发信号处理过程中包括编码、调制、滤波、解调、解码、纠错等, 全部由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加以实现。收、发载波信号的频点是可以人工设置, 也可交给载波智能化网管系统自动设定。

3.2 载波信号耦合器的改进

从降低应用成本和安装难度等方面考虑, 全双工配电载波机将仍然要采用一个信号耦合装置, 收、发信号是混合在一起的, 进行通道分离后接收电路上的信号经过自发信号抵消处理来削弱自发信号对信号接收通道的影响。

某些类型信号耦合装置效率不高 (如卡接式电感耦合器) , 主要原因是与载波设备收、发信号接口的电路设计不能完全匹配, 存在严重的无功损耗, 电力线路上却无法获得足够强度的载波信号能量支持远距离传输。配电载波通信信号耦合效率的提升关系到载波工作电源的能源利用率, 更加符合节能环保要求, 可显著降低载波机功放单元的发热, 延长元器件使用寿命, 减少因个别元器件老化引起的性能下降和通信故障。耦合效率得到改善后, 信号传输距离更广, 可尽量避免采用中继通信方式, 减少通信时延, 降低载波通信频率资源开销。

提升载波信号的耦合效率首先要对传输线特性进行全面分析, 通过对载波通道物理传输媒介的分析, 有助于了解载波信号在线路中的衰耗过程, 如下图所示电缆屏蔽层载波通道的传输线路模型。

考虑到传输线路存在小电感, 损耗电阻, 电缆与大地之间存在分布电容和漏电电阻 (漏电电导, 对于高频信号, 这些小的参数将影响显著。我们假设单位长得分布电感为L0, 单位长度的损耗电阻为R0, 单位长的分布电容为C0, 单位长度的漏电电导为G0 (这些参数也可以结合具体几号尺寸和环境的介电系数, 建模获得或通过测试获得) , 那么这条传输回路的模型可简化为传输线模式如图所示。

耦合器的磁芯绕组线圈等应看成功放电路的一部分整体分析, 电路设计主要考虑避免功放电路中的高频自激振荡做无用功、减小励磁电流带来的无功损耗、采用高磁导率磁芯材料、阻抗匹配设计等方面。载波信号在传输线中要考虑到多径衰落、驻波、回波损耗等传输特性造成的影响, 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

4 结束语

融入了多项新技术的全双工模式载波通信系统将成为光纤通信的重要补充。充分发挥其施工安装方便、投资省、见效快、免维护、通信距离远、可靠性高等优点, 非常适合应用于下列场景中: (1) 光纤难以敷设到位的老城区; (2) 光纤通道敷设盲点; (3) 临时性站点; (4) 急于解决通信问题的新建站点; (5) 未经架空线入地改造的城市架空线路; (6) 城乡结合部等非重要负荷区域; (7) 农网远距离架空线路等等场所提供数据接入服务; (8) 处于军事演习等特殊区域需要进行无线信号屏蔽的配电线路。随着我国配电网建设步伐的加快, 配电载波通信技术在促进配网自动化建造中将大有可为。

摘要:配电载波通信采用电力线作为传输介质, 将配电网数据转换成为载波信号, 并通过耦合装置将信号耦合到电力线上传送到远方, 实现配电网数据通信功能。当前, 载波通信在国内很多城市都有着不同规模的应用。随着无源光纤网络通信 (EPON) 技术在配电自动化的成功应用, 配电自动化系统对通信通道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载波通信技术须在现有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提升各项通信技术指标, 以满足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需求。

关键词:配电载波,全双工模式,ACPR,配电自动化

参考文献

[1]刘振亚, 主编.《智能电网知识读本》.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3.

[2]刘振亚, 主编.《智能电网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4.

[3]许晓慧, 主编.《智能电网导论》.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

[4]周渝慧, 主编.《智能电网——21世纪国际能源新战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10.

[5]何光宇, 孙英云, 编著.《智能电网基础》.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

[6]秦立军, 马其燕, 编著.《智能配电网及其关键技术》 (Distribution Smart Grid and Its&apos;Key Technologies)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9.

[7]殷小贡, 刘涤尘, 主编.《电力系统通信工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7.

[8]张淑娥, 孔英会, 高强, 编著.《电力系统通信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7.

[9]李中年, 编著.《电力通信》.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9.5.

[10]龚静, 主编.《配电网综合自动化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7.

上一篇:学生执行能力培养研究下一篇:文化力的新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