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探析

2024-06-10

误区探析(精选十篇)

误区探析 篇1

作《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 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 大学力学习倡教导作学自为法主在, 、课成合程了作改新、革课探背程究景课的下堂学提教习出学方的中式小广。组泛合应作习著名合作学习研究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学者王坦曾总结什么是合作学习:?我国合作学的心理学习是以现、现代教育教学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技术等为理论、基础认知, 适◇王桂以标力, 设开以计发班为和级先利授导用, 课课以为堂全前中员导人互结的动构关合系, 作以为作小基为组点基活, 本动以动目为用标准参照评价香基本教学形式,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为基本手段, 以全面提高学, 生以误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区目质标的, 一如以系何短列有时教效、学地高活组效动织、的学低统生耗一开、。展愉“快合为作基学本习品”及作学习的好处毋须赘言正成为中小学教师普遍关, 但遗憾的是注的热点问, 现题。在合探式, 效率不高我们见到的很, 且出现了许多误区多小组合作学习往往, 本文试流于形析一列举分析、合之。作学习过程的指导不周

一是有些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当,

对合作学习的过程不加调控。在教学活动中, 许多教师分配完任务后, 以为可以告一段落, 就自顾自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 或走马观花于各个小组, 甚至有个别教师还利用这点时间批改作业, 把自身游离于学生的合作学习之外, 不把握时机因势利导, 未能真正发挥教师指导者的作用, 这些都是违背合作学习的理念的。

教师对自己要有准确的定位,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不是旁观者, 而应该是指导者、合作者、管理者。教师要针对班级、小组的具体情况, 用恰当的语言, 对学生作出交往策略的指导, 充分展示各种问题的形成过程与解决过程。同时, 要努力创设热烈的气氛和积极的情绪, 及时注意各小组每个学生的参与度, 作出及时的指导和调节, 促成高效的互动过程。

二是有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控制不当。我们听课时经常看到, 有的课堂讨论的时间过短, 学生刚刚进入角色, 思维还未完全展开, 问题的讨论还不深入, 有的还在尝试错误, 教师便中断了学生的合作讨论, 学生刚刚体会到自主、合作学习的成功感便被强制熄灭了。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相反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课堂上教师不能很好地调控讨论过程, 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 浪费上课宝贵的时间, 这种“放羊式”的讨论也不可取。其实, 讨论时间的长短要由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决定, 既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 力戒浅尝辄止, 做表面文章, 又要尽可能节省时间, 努力做到省时高效。

三是有时师生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学生合作中的分歧。在合作学习的小组活动中, 组内成员之间常会有意见不一致、产生分歧的时候, 有时教师是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将矛盾分歧消弥。这样对待矛盾进行简单化处理的方式是不正确的。皮亚杰派的理论告诉我们, 当个体在环境中进行合作时, 产生了社会认知上的冲突, 进而导致不平衡现象, 此现象反过来又激发个体认知上的发展。学生们在问题的讨论中, 必将产生认知冲突, 不充足的推论会得以暴露, 最终会导致高质量的理解。因此, 这时教师应给他们提供辨析的机会, 当然也要注意不要因鼓励学生辨论不休, 浪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二、合作学习之后的评价不当

在合作学习之后的评价上, 有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没有认识到合作本身是目的之一, 另一种是在评价方式单一化且只对小组里的个别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社会凝聚力观点给我们以这样的启示:如果学习任务是挑战性和有趣味的, 学生们就会于集体工作过程本身体验到高度的奖赏性──所以不要对小组成果中的个人贡献进行评分或评价。

有的教师没有转变观念, 仍然只进行学习结果评价, 而不进行过程评价。其实,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 彼此交流信息的过程, 也是情感交流, 心理沟通的过程, 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 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 故合作不仅是学习方式和手段, 更是教学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 教师在合作学习结束时, 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 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 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

另外, 小组合作教学中的评价不能只是教师的评价, 要让学生生生互评, 组间互评, 力求全面、科学而又具有激励性。并且小组合作教学中的评价应更多重视对小组的评价。它关注的是活动过程中所有成员的参与度, 活动结果中所有成员的总成果, 而非学生个体。在生生评价中采用“我们小组认为 (同意、反对) ……”这样的口气, 在教师评价时采用“××小组……”这样的语言, 评价时面向学习小组, 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 培养合作精神, 增强集体荣辱感。这样有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 有助于形成凝聚力, 有助于缩小优差生的距离,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综上所述, 从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不当到合作学习过程前后各环节的缺陷, 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合作学习结构的要素残缺, 从而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不佳、目的不达。小组成员的关系不够团结融洽, 不能够互相信赖做不到相互信任, 学生无法对自己和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小组内的分工不明责任不清, 导致整个小组的任务无法顺利完成, 从而也影响到个人的成绩记录;小组成员之间交流不畅, 不能够相互倾听, 缺乏有效地沟通, 缺乏交流──冲突──平衡的环节;对小组的共同活动缺少定期评价, 对存在和产生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 有效性无法得到提高。所以教师要从合作学习五要素的角度出发, 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做到五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一直较平衡稳定, 才能形成较好的合作学习结构, 从而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提供保障。

三、小结

在全班教学、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情景中, 合作学习是目前作用发挥得最不完全的一种。综观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种种误区, 笔者以为, 这固然与学生的个性、学力、和学习习惯有关, 但是问题的症结在于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本质理解。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解流于表面化、形式化, 所以不能够创设真正的合作学习的情境, 因而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在所难免。因此笔者建议, 在大力倡导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 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学习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深刻理解其定义与要素, 准确把其精神与实质, 全面完整理解其内涵。作为新课程理念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它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探讨, 不断地反思、改进、提高。只有我们真正理解了“合作学习”, 改变了教育方式, 才能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才能体现“课改”精神而不至于远离了“课改”本意。

参考文献

[1].曾琦.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J].学科教育, 2000 (6)

[2].王坦.合作学习的原理与策略.学苑出版社, 2001年10月

误区探析 篇2

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把校本课程开发当做自制教科书;把校本课程当做活动课程、选修课程来开发,忽视校本课程的本质;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仅重视教师和学校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等认识上的误区,笔者就以上这些认识偏差,分别做了针对性的建设思考,以便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有效的意见。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日益成为课改的一大热点话题,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在开发过程中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我们应该从实践的层面纠正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偏差,加大建设性的思考。

1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认识误区

1.1把校本课程的开发简单理解成学校自制教材。

有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前认为校本课程的设置实质上是为学生主体提供认识的客体―知识,认为校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因此,把编写有关地方知识的特殊材料变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更是一种关注个别学生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意识。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包含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而在运行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把这些环节都给不恰当的忽略了,许多内容也被简单化为教科书的编制了。①这种开发模式大大减少了课程开发的环节,缩短了课程开发的实践,使校本课程的质量大大缩水,使人们不免对校本课程的价值产生怀疑。

1.2把校本课程理解成学校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的开发。

由于校本课程更强调多元和活跃性,它的形式是多样的、开放的,而活动课程也提倡要考虑到学生在除了教学活动外的其他活动,因此很多人就把校本课程等同于活动课程。诚然,校本课程和活动课程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改变死板的课堂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兴趣、能力、经验来获得知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活动课程不能完全替代校本课程。从我们现今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来看,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域主要集中于选修课和活动课,学校和教师在这两大模块上大做文章,给人的感觉就是校本课程开发就是“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开发”。②其实,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可以有不同的变式,可以是活动课,也可以是选修课,还可以是必修课。

1.3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仅仅归结于学校或者教师个人,忽视学生的参与地位。

人力资源管理误区探析 篇3

一、在人力资源的吸收和开发上,重视高学历,注重学历文凭的提高,忽视了人力资源与工作的适用性,忽视了企业学习氛围的培养。一个企业或组织的学历层次及人数比例,从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出这个企业或组织的人力资源的档次和知识结构。但评价一个企业人力资源使用情况的合理性,不能单纯地以这个企业中员工学历层次的高低为标准,而是要看这个企业的人力资源中各种学历、技能人员与工作岗位的适用性,以及企业中人力资源的层次结构是否适合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及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博士生优先,研究生多多益善,本科生需要研究,大专生一概不要”,已经成为企业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一条过时的用人标准。人力资源使用上的“高消费”和“超前消费”,不但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和费用,有时还会因为人力资源与其岗位的不适用性,招致企业效率的损失甚至发展的停滞。

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其根本任务就是要适应环境变化和企业发展的要求,提高员工的技术、技能和文化素质,保持并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应注重组织中学习氛围的培养,创造一种促使员工全身心投入学习的环境,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实现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在人力资源的使用上,注重人力资源投入的产出价值,忽视了人力资源个体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需要的满足。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源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维持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人力资源要素的投入,以求获得更大的产出和贡献。然而,这些企业在盲目追求自己利益目标的时候,却忽视了人力资源个体的内在需要。这就注定了企业之中人力资源的潜能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潜,不可能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得到长远发展。事实上,人力资源个体的需要也在随着内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企业必须深入了解这些不同个体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需要,并采取措施及时满足。只有这样,企业中人力资源潜能的挖潜才有了保障。同时,企业还应不断提高和发展人力资源个体的需要,这是维持其积极性和保持长久激励效果的关键。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否则,即使给他们提供丰厚的报酬以及住房等优越的物质条件,一个企业也难以挽留这些有高度成就感需要的人才。

三、在人力资源的调整上,企业还没有超脱封建传统的观念,依然注重“官本位”,忽视了专业技术能力的发挥,没有遵循“才尽其用”的原则。一些企业为了显示其对人才的重用,往往给一些优秀的高级人才或专业技术人员戴“乌纱帽”。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们重视人才的心情,对人才地位和作用的肯定,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重视人才的标准不应是给人才所定“官位”的大小,应该看一个企业给人才所创造的条件是否使他们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否则,很难说这个企业就是个重视人才。

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考核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但在如何考核,如何通过考核来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等方面存在许多误区。具体表现在:

1.考核的定性化。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考核中,考核的方法仅仅限于定性的描述,或对被考核人进行心理测评,以了解被考核者的个人心理素质、知识素质、职业倾向、职业心理等各项内容,或采取述职报告的方式,对员工进行“优秀、良好、称职、不称职”的评价。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定性化的考核尽管有它的优点,但不能把每个员工的具体业绩情况进行量化,不容易划分出明显的优劣次序。因而,这种考核非常的形式化,久而久之,很可能会导致员工的无所谓的心理,失去考核的意义和作用。

2.考核标准及操作误区。随着外界环境和企业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考核的标准也应该适时地进行变革。否则,考核很有可能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考核标准的单一化、统一化总会使考核得出一贯的结果,失去考核的真正意义。还有,这种统一化、单一化的标准,久而久之,总会得出两头小、中间大、不能拉开档次的考核结果。所有被考核者的考核结果大体都差不多,不能正确区分绝大多数被考核者的业绩优劣。因此,用这样的考核结果对被考核者进行升迁、奖惩便有很大的难度,考核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3.忽视考核的经济性评价。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考核中,考核者经济效益观念非常淡薄。在考核实践中,根本不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考核效率进行经济性分析评价,从而导致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成为一种高成本部门,为考核而考核,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收效甚微。与此相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引入了经济效益观念,把人力资源管理也看作是一项创造价值、增加收益的企业活动。考核更是如此。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引入一种竞争、激励机制,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间接增进企业的经济效益。

4.处理考核结果误区。人力资源考核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考核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动力,促使员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以及工作技能。因此,人力资源考核必须进行考核结果的反馈。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有些企业在考核结束后,不是将考核结果进行反馈,与员工进行沟通,而是将考核结果严加保密。这种作法严重打击了企业员工参与考核的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对考核产生一种消极情绪和逆反心理,从而使考核逐渐丧失了真实性和积极意义。考核作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应努力避免以上种种误区,真正实现员工考核的最终目的。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因此,人力资源便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应对全球竞争的一项最重要的资源。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还存在以上诸多误区,应采取措施予以避免。

中职生电子实习的心理误区探析 篇4

一、中职生电子实习的心理误区

1.自由散漫的心理

不少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 在进入职业学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人, 认为自己将来没有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前途极其渺茫, 因而往往表现为精神上萎靡不振, 思想上不求进步, 学习上不思进取, 纪律上自由散漫。在电子实习课上, 有的学生上课迟到早退, 实训操作不想学、不愿做, 厌学情绪严重;有的学生上课无精打采, 人在课堂心在外;有的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时讲话、窜位、影响课堂纪律;有的学生对布置的实习任务消极应付、相互抄袭或根本不做。这种心理给教师的教学组织管理带来了困难, 消极被动的心理误区, 直接影响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2.意志薄弱的心理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天才与勤奋之间, 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 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这句名言说明一个人只要拥有自强不息、勤奋刻苦、坚持不懈、不畏困苦的品质, 就会有所成就。对中职电子专业的学生来说, 实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电子专业的操作技能, 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调试或检测电路时遇到了故障就会束手无策、畏缩不前, 遇到一点挫折或者周围环境不尽人意时, 就采取放弃的行为, 缺乏自信和坚持的精神。难以想象意志如此薄弱的他们将如何适应未来的社会, 如何来应对来自工作职场上的挑战。

3.依赖他人的心理

现在的学生多是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 父母过分溺爱, 以致子女难有自立的机会, 久而久之, 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他人的依赖心理。他们不仅生活上依赖性严重, 在学习中也一样。在电子实习课上多表现为缺乏自信心, 常常依靠他人来做决定, 比如装配电路时自己不去主动阅读电路图, 总要等其他同学电路制作完毕后再拿来依葫芦画瓢。测量电路参数时自己不主动, 依赖其他组员测试后抄写一下结果。如果任由这样发展下去, 这些学生工作以后, 将难以独自完成各项任务, 容易形成依赖型人格。

4.自暴自弃的心理

部分中职生长期背负“后进生”的包袱, 认为自已就是一个“失败者”, 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学习兴趣淡薄、不思进取, 形成了消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些学生常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抵制学校及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对自己没有信心, 缺乏自尊, 漠视学习成绩;缺少道德自我约束感;抵制家长、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帮助;有的学生索性采取破罐子破摔的做法, 在电子实习期间整日无所事事, 放弃所有的动手实践机会。可他们不知道放弃了技能, 就意味着放弃了将来谋生的手段、放弃了精彩的未来。

二、走出心理误区的对策

1.培养自我约束的习惯

对中职生而言,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以后的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 一切都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自制力为前提。对于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贯穿于电子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愉快而艺术的引导, 创设贴近实际应用的教学氛围来吸引学生, 将学生的无意识注意转化为兴趣。让他们逐渐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意识,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培养坚持到底的信念

常听到有学生抱怨实习的电路很难制作, 那多是由于他们的意志薄弱所致。我们可运用一些有趣且实用的电路作为有形的课程资源, 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常见的电子小产品有:音乐门铃、声光控路灯、触发延时电路、调光台灯等, 让实习的过程和结果尽可能通过声、光来体现。虽然在实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 但是每个实习现象的产生都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 只要激发了实习的兴趣, 提高了实习的动力, 坚定了实习的目标, 必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在电子实习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具体实习项目的特点来引导不同性格、不同性别、不同技能水平的学生分组协作。通过这种合作化实习, 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智慧交流、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学生在共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有利于激发每位成员学习的主动性, 使其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亲和力, 从而形成一致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培养每位成员的主人翁责任感, 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4.培养自强不息的意志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是一切成功的基础。部分中职生之所以对任何事情都做出无所谓的表情, 只不过是面对可能的批评所做出的一种自我保护, 用低自尊来平衡自己的错误。因此我们要做的, 就是先帮助他们找回自尊心, 善于发现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 点滴进步就要适时地给予表扬, 让他们有信心去参与实习。然后再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这样的帮助好比是雪中送炭, 是冰释他们自暴自弃心理的前提。比如在实习过程中以亲切的指导、细致的示范来打消他们的操作恐惧心理, 促进技能的掌握。这样, 学习的热情就会高涨, 激情就会勃发, 自信心也会越来越强。“人之初, 性本善”, 人本来并无好坏之分, 也并无心理弱点, 许多心理误区都是后天的环境所造成的。作为教师, 尤其是实习指导教师, 在电子实习过程中可营造出“感恩, 理解, 宽容, 悦纳”的良好氛围来矫正中职生的不良心理。只要认真对待、用心爱护、对症下药, 是不难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的。

参考文献

[1]陈一星.团队建设研究——以大学生为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2]王建平, 鲍东明.中小学生挫折教育指导[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8.

误区探析 篇5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起自己的身体健康,研究各种保健的方法,但是往往存在一些误区,下面就来看看都有哪些常见的生活误区吧。

这些误区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1.牙刷放在卫生间的洗脸池上

平均每30平方厘米的抽水马桶内壁上就有320万个细菌。当你冲水时这些细菌就会呈烟雾状散开,落在牙刷上。所以,牙刷最好不要暴露在卫生间内,应放在浴室柜里。

2.手提袋放在餐桌上

人们常常将手提袋随意的放在办公室、公交车等某个公共场所。其实每平方英寸的手提袋上就会有多达一万个细菌,所以手提袋最好放在抽屉里或者是椅子上。

3.运动鞋、凉鞋放在卧室储藏室里

鞋底常常会携带花粉等过敏原或细菌,所以鞋子应该放在通风的地方。

4.将咖啡豆储存在冰箱里

储存咖啡豆等食品的最好办法是,把它们密封在不透明的容器里,常温搁置。

5.将电视机放在餐厅里

吃饭时可不能三心二意,边看电视边吃饭的人进食速度快,摄入热量会比不看电视吃饭的人多71%。

6.把药物放在浴室柜里

浴室里温度高,湿气较重,不利于药物的保存。家庭药物应存放在温度较低、干燥的食品储藏室内。

7.将水果放在厨房水槽里冲洗

水槽是厨房里面最“藏污纳垢”的一个地方,细菌的密度是非常高的。如果你在洗草莓的时候,其中有一颗不小心掉进了水槽里,那么请你一定要扔掉。

8.睡觉时盖得太厚

被子太厚,反而难以入睡。自然的体温下降是最好的催眠术。穿袜子睡觉会使血管扩张,也要尽量避免。

9.用冰箱为温热食物降温

把食物放入冰箱来降温反而“欲速则不达”,而且更容易滋生细菌。最好是将煮好的食物放在室温下自然冷却。

10.在冰箱上贴提示条

提示的作用往往是短期的,想让小贴士发挥作用,最好的办法是放在随时能看见的位置。

11.去药房买药不核对

药剂师很容易在繁忙中出错的,因此患者们一定要仔细核对自己购买的药品,以保证正确无误后再离开。

12.易晕机的人坐在机舱后部

飞机好比一个秋千,离飞机中心越远,上下起伏的感觉越明显。机舱的后部颠簸最大,所以容易晕机的人最好坐在靠近机翼的位置。

13.晚上看书时将灯置于头顶

把灯放在头顶上会影响人体褪黑素分泌,让人越看越清醒。可以选择瓦数低一些的灯,在柔和的灯光下慢慢入睡。

14.第一次上健身课站在第一排

站在中间和第一排位置的人能清楚地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动作。第一次上课的人,由于过度关注动作,会让自己更加紧张。

15.在飞机、火车、地铁上戴耳机听歌

很多人出行在外,觉得用耳机听歌是个不错的选择,但长时间在嘈杂环境中听音乐对耳朵的损害更大。

夏季养生的误区

保护眼睛太阳眼镜颜色越深越好

夏季行走或骑车,戴上太阳镜的确感到一种“凉意”。尤其中午烈日炎炎,许多人都认为太阳镜颜色越深越能保护眼睛。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镜片颜色过深会严重影响能见度,眼睛因看东西吃力容易受到损伤,便不能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

专家建议,夏季选择太阳镜的标准是:镜片应能穿过15%~30%的可见光线,以灰色和绿色为最佳,这祥,不但可抵御紫外线照射,而且视物清晰度最佳,透祝外界物体颜色变化也最小。

越是天热越要少穿衣服

一般来说,夏季衣服覆盖面积越小,身体散热也越快,因而愈觉得凉爽。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以为“盛夏酷暑时打赤膊最凉快”。

研究表明,赤膊只能在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增加皮肤的辐射、传导散热,而盛夏酷暑之日,最高气温一般都接近或超过37℃,皮肤不但不能散热,反而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因而打赤膊会感觉更热。从这个意义上说,越是暑热难熬之时,男人不应打赤膊,女性也不要穿过短的裙子。

夏天喝啤酒能解暑

不可否认,大热天,当啤酒(特别是冰镇啤酒)喝进嘴里的时候,的确有一种凉爽的感觉。但是,多喝照样能使人感觉口干咽操、全身发热。

因为啤酒毕竟也合酒精,虽然啤酒的含酒精量少,但是如果一次喝得过多,进入人体的酒精含量也与毫白酒差不多。

和冬天不同的是,夏天气侯炎热,人体出汗多,消耗也大,易疲乏,如果再不断地喝啤酒,由酒精造成的“热乎乎”的感觉也会持续不断,口渴出汗现象将更加厉害。这不仅达不到解署的目的,反而会降低人的思维能力和工作效率,甚至会造成工作中的差错、事故。

夏季如何养生

1、防暑常识

气象学将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摄氏度定义为“高温日”,连续5天以上“高温日”称作“持续高温”。

气温过高,人的胃肠功能因受暑热刺激,其功能就会相对减弱,容易发生头重倦怠、胸脘郁闷、食欲不振等不适,甚至引起中暑,伤害健康。

2、降温饮品

预防中暑除了要注意身体状况、环境、饮食和常备一些藿香正气水、十滴水、仁丹等防暑药外,多喝防暑降温饮料也是预防中暑的最佳方法之一。

3、意寝室的温度、湿度

一般舒适的温度为20-23℃,相对湿度50%-70%为佳。20℃以下会使人有寒冷的感觉,而超过23℃,会使人有热的感觉,表现为难以入睡,甚至掀开被子。另外寝室的通风要好。

4、意选用卧具

卧具对睡眠质量的影响特别大,床和被子要软硬适当。在所有卧具中,枕头、凉席的作用举足轻重。枕头不宜太高,在炎热的夏天再使用布棉枕头会使头颈长痱子。

汗水浸湿枕头没有及时洗净晾晒,汗臭霉臭味会使人昏头昏脑。夏天睡宜用天然草木植物精细编织而成的草席或以中国特有的瓷竹、毛竹为原料制成的竹席,用竹子等材料制作的凉枕。

夏季吃什么好

鸭肉

最好吃的肉就是鸭肉了。很多人都喜欢吃鸭肉,到了夏天,用鸭肉可以制作出各种各样的菜,味道没记了,相反,牛肉、羊肉之类的红肉一般家庭一周才会吃一次。

之所以钟情于鸭肉,因为它性凉,特别适合热天吃,不容易上火。最受家人欢迎的鸭肉菜是鸭肉炖海带,经常吃能软化血管和降血压。

西瓜

最好吃的水果是西瓜。记得小时候妈妈就跟我说“每天半个瓜,酷暑能算啥”。到了夏天,我家每天晚餐后,肯定要吃西瓜。

西瓜里面90%以上都是水分,可以有效的补充夏天人体所散失的大量水分,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中暑或者是上火的情况了。瓜瓤吃完了,剩下的西瓜皮还能凉拌、炒菜吃,特能增进食欲。

最好吃的调味品是醋。醋在烹调中必不可少,夏季菜中放醋更是有益。第一,醋能杀菌;第二,醋味酸,有香味,当你闻到醋香、尝到醋味时,口水自然分泌出来,让你保证有旺盛的食欲。

最好喝的饮料是热茶。夏日离不开饮料,首选不是各种冷饮制品,尤其是孩子,一定要控制他们喝冷饮的量。热茶虽然热,但喝了以后肠胃会特别轻松舒服,而且解渴又解乏。

语文个性化阅读误区探析 篇6

一、过度强调主体,缺乏正确引导,缺失文本价值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过于迎合新课程理念,出现理解偏差,过度强调主体,缺乏引导,失去了文本价值,出现低效问题。如误以为文本解读时出现丰富多样的、有别于标准答案的理解就是多元解读,对于学生探究发现的各式各样的个人结论或观点,没有进行价值判断与引导,均被看成是个性化理解,未考虑是否符合文本意义。于是,语文阅读教学看似走出了标准化解读模式,师生进行了对话,尊重了学生“独特体验”,学生张扬了个性,课堂氛围也活泼热闹了。但细细思考,文本价值、审美客观标准却被湮灭了,导致部分同学脱离文本,歪曲文意,随意批判。

如学习《红楼梦》时,有学生提出“独特”见解:这是一部宣扬早恋、近亲结婚的作品。倘若教师直接予以肯定,并不意味着对其独特感受的尊重,而是缺乏价值判断的盲从。因为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有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历史条件,进行个性化阅读时,不能过分重视学生主体,一味激励评价而忽略文本范围、作品背景等解读限制,导致学生肆意衍生,信口开河,形成错误的思想与价值观。所以,在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绝非不加约束、放任自流,还要适时适度引导,予以价值导向,让学生们在阅读与解读时,尊重文本,在准确把握时代背景、主旨与思想、价值本体的基础上,展开独立而个性化的思索,与文本交流对话,探寻作者的思想情感,形成独特的理解,填补文本空白,而不是肆意肢解课文、歪曲文本。正如意大利文学批评家艾柯所说的:“每一个文本都具有自己的特殊结构,它要求读者按此结构,以文本应该被阅读的方式来阅读文本,并且应该尽量地向文本靠拢。”

二、阅读太过简化,盲目开放标新,陷入形式主义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活动太过简化与浅显,形式主义问题开始显露出来。如不少教师开始实施探究、合作与自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得到独特体验与感受。但具体实施过程中,因为课堂时间制约,同学们对文本未充分研读、感知,教师就开始提问,要求学生讨论交流,在讨论未深入时,又匆忙叫停。于是同学们只能泛泛而谈,其“独特体验”往往是错误百出的或天马行空、无枝可依,课堂看似热闹,实则散乱浮躁。而有的教师因传统思想束缚,未真正突出学生个性化,过程虽开放,但结论趋向预设。或者考虑到教学进程,只顾及到部分学生,课堂变成了少数同学的“一言堂”,教师仍握着课堂主动权。这些都是形式主义的表现,无法真正达成个性化阅读目标。

所以,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落实学生们的个性化,设计有梯度、层次的问题或要求,并给学生留出充足的阅读、思考、探讨时间,保证他们可以好好思索,读出独特感悟与体会,而后进行对话交流,在思维碰撞中完善个性化理解,克服阅读教学的形式化问题。如教学《鸿门宴》时,当学生疏通故事情节与思路后,留出充足的人物形象分析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怎样评价项羽这个人物?差生结合文本内有根据的简单评价即可,还可与同伴小声交流,相互启发。优生整合课文内容、课外阅读等内容,不拘一格地表达观点,其他学生可补充或辩驳,教师则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恰当点拨、纠错。

另外,过于追求“新奇”而无为开放。阅读是富有创造性、个性化的活动。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使其多角度思考,形成个性阅读,设置开放性问题或话题是常用手段。但太过追求“标新立异”,设法探寻新颖观点、新异解读,则会出现新的尴尬:学生为求“独特”而提出偏离主题、啼笑皆非的问题,导致低效阅读。所以,在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明确目的,开放有度,激起学生主动思考,与文本深层对话,获得独特体验与感受。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个性化阅读的各种误区,有针对性的改进与完善,落实学生的主体性,适当放手,也突出教师引领作用,予以方向与价值引导,让学生深入对话交流,自由而有序,开放而理性。

财务报表分析的几个误区探析 篇7

为了反映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一般会使用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全部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一般认为,制造类上市公司合理的最佳流动比率是2,最低也要大于1。这是因为,在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最差的存货约占流动资产的一半,其余流动性较大的各类流动资产至少要等于流动负债,只有这样,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才会有保证。因此,流动比率越高,说明公司的偿债能力就越强。

其实,以上认识是个误区,流动比率高,并不是上市公司优秀的标志。相反,流动比率接近1,往往是一家优秀公司的表现。以苏宁电器为例,该公司2008年第三季度季报显示,其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是1.28。从一般角度看,这个比值已经很低了,似乎偿债风险不小。但仔细研究其短期负债构成就会发现,真正的短期借款只有2.16亿元,在流动负债总额157亿元中,所占比例很低,而流动负债中占大部分的是应付票据与应付账款,两者共约142亿元。这说明苏宁电器利用渠道优势先行销售家电制造商产品,并没有支付货款给制造商。这实际上意味着,苏宁电器在借供应商的钱去经营自己的业务,而且这种借款不用付利息。可见,其流动比率虽然不理想,但不可一味地高估其短期偿债风险,而是要仔细地研究流动负债构成与流动资产构成,同时结合其经营的业务进行分析。

误区二:资产负债率过低的上市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

资产负债率是总负债占总资产的百分比。一般认为,对于资产负债率很低(比如说低于30%)同时盈利能力很强的上市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该类公司没有充分利用负债杠杆去提高净收益率。这是个误区。负债率低而盈利能力强的公司,恰恰说明它还有较大的改善业绩的可能性。只有那些未来盈利还有上升空间的公司,才会给投资者以惊喜。即便是一家绩优公司,如果找不到支撑其盈利继续攀升的证据,这样的公司也不值得投资者关注。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已经把负债杠杆发挥到极致的公司,虽然盈利能力很强,但投资者仍然需要小心,经营风险有可能较大。

误区三: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越少,表明账款回收的速度越快,该财务比率越好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销售收入与应收账款的比率。它有三种表示形式: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与收入比。其中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也称为应收账款收现期,表明从销售开始到收回现金平均需要的天数。

一般认为,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越少,表明账款回收的速度越快,该财务比率越好。但是,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是否越少越好,不能一概而论。应收账款是由赊销引起的,如果赊销有可能比现销更有利,周转天数就不是越少越好,并且收现时间的长短与企业的信用政策有关。

误区四:存货周转率越大越好

存货周转率是销售收入和存货的比率,有三种计量方式:存货周转次数、存货周转天数和存货与收入比。其中存货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存货,该比率越大,表明资产管理越有效率。由此推论,似乎存货越少越好。但是,投资者应纠正这个观点。原因如下:首先,存货周转次数并不是越高越好。存货过多会浪费资金,存货过少不能满足流转需要。在特定的生产经营条件下存在一个最佳的存货水平,具体数值的确定属于存货管理与决策的内容。其次,要注意应付账款、存货和应收账款(销售)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销售增加会拉动应收账款、存货、应付账款的增加,不会引起周转率的明显变化。但是,当企业接受一个大订单时,通常要先增加存货,然后推动应付账款增加,最后才引起应收账款增加。因此,在订单没有实现销售以前,先表现为存货等周转天数增加。这种周转天数增加,并不是缺点。再次,应关注构成存货的原材料、在产品、自制半成品、产成品和低值易耗品之间的比例关系。正常情况下,它们之间存在某种比例关系。如果产成品大量增加,其他项目减少,很可能是销售不畅,放慢了生产节奏。但此时总的存货金额可能并没有显著变动,甚至尚未引起存货周转率的显著变化。因此在财务分析时,既要关注变化大的项目,也不能完全忽视变化不大的项目。

误区五:市盈率越低,越值得投资

市盈率是某种股票每股市价与每股盈利的比率。市场广泛谈及的市盈率通常指的是静态市盈率,通常用来作为比较不同价格的股票是否被高估或者低估的指标。投资者计算市盈率,主要用来比较不同股票的价值。有些人认为,股票的市盈率愈低,愈值得投资。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同行业、不同国家、不同时段的市盈率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比较同类股票的市盈率较有实用价值。市盈率只是某日的股票价格与该股票每股收益的比率。由于股票的价格时时波动,公司的年终每股净收益也会因为总股数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股票的市盈率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在实际的投资中,要与股票的成长率结合起来考虑才比较全面。只有市盈率低,同时成长性也好的股票才是最佳的选择。如果只看市盈率,不顾成长率,很可能所选的股票是过去的“绩优股”,今日的“垃圾股”。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时候,比较两种股票的市盈率,大致说明这样一个情况:如果公司的每股收益不变,市盈率越高时,则获得该种股票的价格成本就越高;或股价不变时,市盈率越高,则该种股票的每股收益就越低。反映到具体指标上就是:成长率的下降引起市价的下跌,市价的下跌又导致市盈率的下降。当然,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不应只考虑市盈率的高低,而是通过对产业、企业的现状和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选择价位较低、有发展潜力的个股,即应在考虑市盈率低的同时,更多地关注股票的成长性。

跨国企业市场营销环境分析误区探析 篇8

一、企业市场营销环境的特点

市场营销环境可分为宏观市场营销环境和微观市场营销环境, 是指存在于企业营销系统外部的不可控制或难以控制的因素和力量, 这些因素和力量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及其目标实现的外部条件。综合起来可以把市场营销环境的特点总结为一下几点:

首先企业的外部市场营销环境是一种客观存在, 是不以企业的目标所作用, 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状态, 如果对市场营销环境主观臆断必然导致跨国企业营销决策与管理方面的盲目与失败。所以作为管理者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客观性要一偶清晰的认识, 才能有正确的决策。其次跨国企业的外部环境的各种营销因素是相对复杂的, 因为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依赖, 相互联系的, 如经济因素的存在同时也收政治因素, 科技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所以在分析外部环境因素是不能单一的分析某一种因素, 另一方面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也体现在因素的层次性, 之所以说层次性是说各种层次的因素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有者不同的影响力, 不能的影响面。再次跨国企业市场营销环境的差异也因企业所处的国家一级地区环境和文化的差异, 相差甚大, 主要变现在生产意识已经政府的正弦值制度, 还有市场状态。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同时影响市场营销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也是复杂的, 并表现出企业不可控性。

二、跨国企业市场营销环境分析中的误区

(一) 过分强调重点因素

在上面市场营销环境的特点可以看出, 营销市场营销的环境的因素具有客观性, 同时也具有层次性, 每个因素对跨国企业的影响力是有很大差异的, 所以很多跨国企业过分强调这些重要因素, 重点因素, 而忽视一般的影响因素, 但是市场营销环境还具有复杂性, 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所以市场营销环境分析中过度强调“重点因素”, 忽视“一般因素”的误区忽视了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程, 没有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 辩证地分析每一个因素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片面地强调其中的“重点因素”, 如竞争对手的分析, 市场需求的分析, 却忽视了“一般因素”, 如人口环境、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等等的分析。而这些因素恰恰义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市场机会或威胁。

(二) 过分强调市场环境的客观性

众所周知, 跨国企业所面临的市场营销环境中, 很多因素都是企业所无法控制, 例如政治、经济、自然、法律等因素, 企业是无法驾驭的, 所以企业必须去适应, 但是有些因素是企业可以改变并有可能被创造的, 比如市场需要等因素, 只要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满足顾客的某方面的需求, 了解他们对产品的需求, 就可以把市场潜在的需求转变为显示的需求, 所以虽然市场环境有其客观性, 但是还是有很多跨国企业可以施展的空间, 不能片面的桥段市场的客观性, 要主动去创造需求, 一定可以把我市场先机, 扩大市场份额。

(三) 市场环境分析仍停留在定性分析

在市场营销环境的分析中目前主要流行两种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长期以来跨国企业在进行环境分析时主要是靠经验和人脉关系。经验和人脉关系对一个跨国企业来说是个非常宝贵的财富, 它对于简单的、常规性的环境分析具有既简便又准确的特点, 但秒队目前比较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 这种方法显然是不再适用。同时由于以经验为主的定性分析法也会因为企业人才的流失而难以继承。所以这种对市场环境的分析注重定性分析, 忽视定量分析的误区, 在国际市场营销环境越来越复杂的今天, 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

而定量分析法具有定性分析不具有的有事, 它可以同时在市场调研的基础数据, 运用各种数据模型将环境的各种变量以及各种变量之间建立起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时运用各种数学模型, 将环境的各种变量以及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学模型建立起来, 然后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记性计量比较, 分析出结果, 这样不但解决了定性分析传承问题, 同时也使跨国企业的战略决策更加科学化。

三、跨国企业避免市场营销误区的对策性建议

由于以上跨国企业在市场营销环境分析中存在的种种误区, 对企业对国际环境的把握, 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营销战略决策都收到极大的营销, 所以本文对应这些误区给出一些对策性建议。

(一) 用新营销观念指导分析工作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 全球化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经济的效果逐渐成为主导因素, 这与过去以政治为主导的因素大为不同, 所以在这个基础上, 必须树立现代的新型市场营销观念, 用全新的营销理念指导企业的市场环境分析工作。

(二) 建立竞争对手之间的战略联盟体

过去, 企业家在市场竞争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就是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 运用战略与战术的手段, 力求做到在竞争中击败对手, 以赢得更为广阔的市场。一些知名企业家形成共识, 提出企业竞争管理从单纯的击败对手转向联盟对手的辩证理论, 并指导实践, 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这一新的理念认为, 企业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等级分明的组织结构, 而是在市场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参与者, 企业无论是要扩大市场占有能力, 还是开发新的市场, 都必须与其他企业携手, 培育以发展为导向的协作经济群体, 其共同目标就是集中有效资源, 创造市场新的价值。而现代企业生态理论同样认为企业与企业之间是合作与竞争的关系。90年代以来, 跨国公司为了更好地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 选择与其他企业 (可以是直接竞争对手, 也可以是供应商、客户和其他企业) 结成战略联盟, 它们共担风险、共享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关键性知识。

(三) 从“全球扩张”到“全球学习”

在传统营销战略中, 其中心任务是市场渗透、市场扩张和市场份额的占有。而“全球学习”的观念则认为, 今天的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和市场环境是多变和瞬变的, 只有适应和顺应这种变化的企业才能赢得更多的机会。从这一意义上来看, 企业拥有的能力比企业拥有的资源更重要, 而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的知识和与知识密切相关的认识能力。企业的知识, 无论是与产品或工艺开发有关的知识, 还是诸如员工的诀窍、推销商品的经验等, 或是有关客户的知识, 或是诸如“组织记忆”和“组织心智模式”, 这些知识一方面来自于企业成长发展中的积累, 另一方面也来自与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调整过程中的不断创新、组织及其成员改变心智模式。创造、获得和转移知识的过程被称为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对组织成员个体知识的整合, 从而增进组织的绩效。同时, 跨国企业的优势在于在多个有差异的市场中进行营销运作, 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供应商和中间商进行交易和合作, 可以获得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可能, 能够激发各子公司的创新热情和智慧, 而这些新知识通过组织内的传递机制, 被组织内其他部门借鉴、模仿, 使之成为组织共同的知识和能力, 最终提高跨国公司的绩效。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要不断加强对环境分析的力度, 提高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的准确性, 采取有效的措施, 从而避免走人上述误区, 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波, 张振红, 李松.我国直销企业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03)

[2]崔倚菁, 王旭, 孙皓.经济环境与企业市场营销.商场现代化.2012-09-01

[3]宋美义.企业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浅谈微观环境因素对企业的影响经.济与管理.2005 (06)

[4]宋志远.营销环境与微博营销.新营销.2012-11-01

误区探析 篇9

Grice 1967年在哈佛大学所作的三次演讲中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Grice认为, 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 谈话双方都遵守着一些基本准则, 特别是所谓“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他认为, 人们的言语交际总是互相合作的, 谈话双方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双方话语都能相互理解, 共同配合, 即在参与会话时, 说话人要根据所参与谈话交流的公认目的或方向, 使自己的会话贡献 (Conversational Contribution) 符合语境需要。格赖斯将“合作原则”划分为“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范畴, 每个范畴包括若干个“准则”和“次准则”。当说话人藐视 (flout) 其中任何一条准则时, 话语通常就会产生会话含意。

质准则: (Quality Maxim) :A1不要说你相信是虚假的话。B1不要说你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量准则: (Quantity Maxim) :A1你说的话应包含 (为当前所交谈目的) 所需要的信息内容。B1你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内容。

关联准则: (Relation Maxim) :要有关联。

方式准则: (Manner Maxim) 。A1避免晦涩的表达。B1避免歧异。C1要简练。D1要井井有条。

会话含意理论的提出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人们不再单从语言系统内部 (语音、语法、语义等) 去研究语言本身所表达的意义, 而是根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 解释话语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 (何自然, 1988:74) 。

二、常见误区探析

1、合作原则是交际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在交际中, 如果交际双方能够按照Grice的合作原则以及体现合作原则的质准则, 量准则, 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进行交际, 那么说话人就能诚实的向听话人明白无误的传递听话人所需的足够的相关信息。Grice提出合作原则以及四大准则不是为了说明人在平时的交际中始终遵守这些准则。他的真实意图旨在说明人们在平时的交际中, 人们常会公然违反这些规则。当某一准则被违反时, 只要听话人认为说话人是愿意与他合作的, 而且彼此存在相关共有知识, 那么听话人就会激活相关知识从不相关的表层话语中去建立深层话语语义关联, 去挖掘可能存在的会话含义。 (朱跃, 2006:314) Grice (1975) 把“合作”视为交往的“共同目的”, 他用一个比方来说明“实质, 合作”“就好像两个人修一部车, 各人的最终目的可能不一样甚至对立——每一方都想把车修好后开走并撂下另一方”。整体上看这两个人不能算合作, 但在修好车这一“共同目的”上他们是合作的。Grice指的就是这后一种“合作”。Saeed (2000) 进一步阐明了Grice的观点:把合作理解得过宽是错误的。Grice指的不是人际交往中那种理性和平等的理想化的合作。社会语言学家指出, 语言使用是一切社会行为的构成部分, 不管他们在竞争、相互支持、显示团结还是控制、利用别人。Grice观测的是一个不同的更为微观的层面:即使你我有冲突, 我仍然想把的想法告诉你, 而且设想你会明白我的话语所指。Grice指的是说话者和听话者在语言交际这一次层面上的合作。“合作原则及其准则不仅是所有人, 或者是大多数人, 事实上所遵循的, 而且是我们有理由遵循, 不应该抛弃的” (转引自姜望琪, 2003:61) .说通俗一点, 如果两个人吵架, 他们仍然是在合作, 因为他们有“共同目的”——把架吵下去, 即“使交际顺利进行”。争吵是人们言语交际中最极端的形式。如果它仍属合作, 尽管言语交际中确实存在“不合作”, 但它与“合作”相比, 所占的比例极小。把语言交际中的“合作”理解为“合作愉快”中的“合作”是不恰当的。因此当我们说某人违反了会话准则时, 那只是说他在字面上违反了准则, 但在更深的层次上, 他仍然遵守了会话准则, 违反准则也是遵守合作原则的一种方式, 一种表现。

2、会话含义的产生以共有知识为基础

在日常谈话中人们有时候会说谎, 就是说一些自己明明知道是不真实的话。例如当别人对你发出邀请但你不像接受但又不想冒犯对方时, 你可能会说“对不去, 我已经有别的安排”, 或“对不起, 近来身体不太好”, 以作托词。如果说话人不想让对方知道他违反了质量准则, 热锅他的目的是要使对方相信他说的话是真的, 那么他是在说谎, 是在设法制造假象, 这种对质量准则的违反通常只会造成误会但不产生会话含义。但是, 如果对方明知道你事前并没有什么安排, 或者你的身体也没有什么不适, 而且清楚的知道他了解真情, 换句话说, 你说了假话, 并且想让对方知道你在说假话, 在这种情况下, 你违反了质量准则, 又让对方知道你违反了质量准则, 这就不得不使他去思索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这种情况下违反准则就会产生会话含义, 即你的用意是谢绝邀请。

说话人公然的不执行某一条准则, 也就是说话人知道自己违反了一条准则, 同时他还想听话人知道他违反了一条准则。Grice称此为对准则的“蔑视”。当说话人蔑视一条准则时, 听话人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认为说话人在说谎, 或认为说话人说了些不相干的话, 总之, 他可以认为说话人就没有遵循合作原则, 因而他也没有义务遵循合作原则, 最终导致交际的中断。另一种选择是假设说话人是遵循合作原则的, 既然他是有意合作的, 那么他违反了某一条准则并让我注意到他违反了这条准则, 一定是为了传递一些符合合作原则的信息, 并且他一定相信我是能够从说的话推导出这些信息的。因此, 单纯的说话人是不会会话含义的, 会话含义产生必须以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为基础。会话含义实质上是意以话语的语义内容和对一般语言交往的合作本质所作的假设为基础, 经由语用推理所得到的结果。 (何兆熊, 2000:157)

3、言语交际中听话人更关注合作原则的诸准则

合作原则及其准则是“交谈双方都需遵守的”, 交谈中双方的角色不断交换, 说话者也是听话者。那么哪一方更关注准则呢?一些作者往往强调说话者如何遵守或违反准则, 但以上三位学者都指出准则更多与听话者有关。Saeed的说法最明确:准则是“听话人对说话人行为所做的假设”。Levinson (2001) 也说:“存在一系列影响会话行为的假设……被Grice称为会话准则。”在Lyons的引文中, 说话者一句“He is a tiger”使听话者经历了一个相对长的推理过程。其中第一步就是“我也没有根据说他不合作”, 即认为他应当是遵守准则的, 如果这一步是“我认为他在说胡话”, 其推理过程和结果会完全不同。应当说整个Grice的学说是以听话者为中心的。

4、合作原则的适用范围

合作原则不能说明“遵守”和“违反”的深层动机, 它也不能解释文学语言和艺术语言。方式准则规定要避免歧义, 而实际生活及文学作品中又多用双关;方式准则规定要避免表达晦涩, 但修辞中又存在繁复。合作原则所重视和强调的主要是一些形式方面的东西, 不面试一些经院式的条条框框,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合作原则对意义研究的重要作用, 但是合作原则的最重要缺陷是它忽略了语境。合作原则一定是在一定语境中发生的, 因此必须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比较恰当的解释会话原则的冲突之处。“把合作理解得过宽是错误的” (Saeed, 2000) , 把“合作原则”适用的范围想得过宽也不妥当。能否确定一个测量其适用范围的标准呢?Grice创造的术语“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清楚点明了他的意图:“合作原则”适用于有含义的会话。姜望琪 (2003) 指出, 会话含义是非常规含义 (non-conventional implicature) 的一个分类, 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一般会话含义和特殊会话含义以及标准会话含义和非标准会话含义。J.Sadock在讨论会话含义的“可推导性”特性时强调会话含义是听话人根据常规意义和语境推导出来的 (转引自姜望琪, 2003:70) 。Lyons (2000) 指出:“Conversational的常规意义远比Grice的所指要窄。我们关注的不只是会话, 而是一切类型的社会交往 (social interaction) , 口头的或是书面的。”要对“社会交往”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不太容易,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Grice的学说是“试图解释有知识的语言使用者通过双方共同遵循的规则或习俗设法理解对方的话语”。Saeed (2000) 认为Grice的看法是说话者和听话者合作使用推理, 这一原则经常被认为是用于推动非字面意义的理解:如果听话者认为话语的字面意义不符合实际, 或没有意义, 合作原则会引导他去探求深一层的意义。在制定法律和合同时, 会见到条文制订人必须是千方百计地消除歧义, 也决不愿意看到某一条文产生会话含义。因此, 在绝少或不能产生会话含义的语用领域讨论合作原则是不合适的。作为语言使用者, 理论上每个人都有权像Grice那样对某一语用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 比如廖美珍 (2004) 提出“目的原则不仅适用于法庭话语互动, 也适合于日常的会话”。接不接受是另一回事, 但如果依据他人的原则和理论来论述, 则应当首先弄清它的实质、所指及适用范围。翻译当然是社会交往, 但它的特殊性之一是原文和译文难以做到完全对等。所以“Grice的机制无法在总体上解释翻译这一现象……不是令人满意的翻译理论”。会话含义理论是有一定适用范围的, 不是放之天下皆准的普遍真理。

三、结束语

语用学是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一门学科, 80年代初引入中国。20多年来, 发展迅速, 成为一门“显学” (束定芳, 2001) 。“想当初只有为数不多从海外归来的学子知道‘语用’这个词语, 而如今已经到了涉足语言学研究的每一个人个个言必称语用的地步。” (何兆熊, 2001) 而Grice的合作理论更因其“大众性”而使国内读者谈语用必谈合作原则。不少学者发表了很有价值的论文,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我们还需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概念的认识, 多学习一些国外学者的发源性文章还是有必要的。

摘要:本文通过对语言学家Lyons、Saeed和Levinson对合作原则的评述, 参照我国学者的学术成果, 探讨在对合作原则的理解中易产生的偏离和误区, 包括:1、合作原则是交际中必须遵守的原则;2、相对于说话人而言, 听话人更关注合作原则中的诸准则;3、会话含义的产生以话语双方的共有知识为基础;4、合作原则有适用范围。

关键词:合作原则,准则,会话含义

参考文献

[1]Levinson, S.C.2001.Pragma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Lyons, J.2000.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Beijing: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Saeed, J.2000.Seman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何兆熊.中国语用学论文精选 (序)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5]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6]廖美珍.目的原则与法庭互动话语合作问题研究[J].外语学刊, 2004, (5) .

[7]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误区探析 篇10

(一) 成人高等教育就是“文凭”教育

这种认识误区不是指国家的成人高等教育政策和导向, 我们国家鼓励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目的和政策是正确的, 是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的。成人高等教育的这种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成人高等教育举办者和受教育者两个方面。毋庸否认, 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出现了过度重视和过度追求文凭的“唯文凭主义”的价值取向。招生学校以能够容易获得成人高等教育文凭为吸引成人学员的手段, 教师授课以使学员容易考试过关为宗旨, 学员学习以顺利通过考试为目的。其结果是学校为了扩大生源, 轻易放低教学要求;教师为了满足学员要求, 授课只讲考试内容和“重点”;学员为了考试过关, 只是死记考试要点, 甚至在考试时作弊。这种价值取向把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掌握新的高层次知识和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放到了一边, 从而使成人高等教育的信誉逐步降低。

(二) 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普教化”

一些人认为, 既然成人高等教育也是“高等教育”, 学历、文凭具有同等效力, 成人高等教育就应当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设置课程。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们知道, 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是根据普通高等教育的规律,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学习特点而设置的, 它需要普通高等教育那样的授课和学习方式才能完成。而成人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不可能以普通高等教育的方式和要求来完成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在这种错误认识影响下,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基本上没有建立起真正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和适合成人教育特点的专业课程体系, 其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上是照搬了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模式, 成高普教化现象严重。由于价值取向的偏差, 导致了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的专业课程难以设置, 结果是许多专业课程离社会实际需求越来越远。

(三) 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可适当降低标准

一些人认为, 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是“成人”, 素质、程度参差不齐, 让他们拿到文凭就可以了, 没必要提出“过高”要求。这种错误认识及其实践的危害性是严重的。降低教学标准和要求已成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尤其是在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主要形式——高等函授教育中, 这种现象更为严重。许多高等学校在举办高等函授教育时, 任意简化教学环节的现象十分严重。最主要的教学环节——自学被取消或极度弱化, 面授时间过度压缩, 辅导答疑、作业、试验、实习被取消, 很多学校经常是每门课程面授3~5天 (有的甚至更短) , 紧接着进行考试, 学员几乎全部顺利过关。这种违背教学规律的教学实施过程导致了高等函授教育的质量低下。

(四) 成人高等教育应注重经济效益

有人认为, 成人高等教育国家投入少、很多学员上学的目的就是花钱买个文凭, 让他们达到目的就行了, 学校要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现在, 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把举办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学校创收的一个重要手段, 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 招生数量普遍不足, 面临着生存危机。再加上我们国家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的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认定措施, 学员只要被招进来, 能否毕业完全取决于举办学校。因此, 扩大招生、减少教学成本, 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认为办成教就是为了创收。

(五) 成人高等教育不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多年, 成人高等教育更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 这种发展始终是一种粗放型的规模扩张式发展。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还没有真正形成按照成人高等教育规律运作的内涵发展模式, 没有形成独立的成人高等教育的科学理论体系。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实践与模式基本是国家以承认文凭为政策鼓励发展成人高等教育, 举办学校以能够颁发正式文凭吸引学员, 学员以拿到文凭为目的。于是, 学校只要能够颁发文凭, 就能够招生;学员只要能够拿到文凭, 就去上学。而如何使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持续良性发展的问题则被忽视了, 成人高等教育科学理论研究至今尚处于无人重视的状态。由于科学研究的缺乏, 导致了其他教育学科对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在内的成人教育学科的轻视。研究水平的低下又使成人高等教育实践缺少理论指导, 而缺少理论指导的成人高等教育实践便始终在低层次中徘徊。

二、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认识误区的成因

(一) 功利主义的价值追求

现代社会是一个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 是一个技术工具理性肆虐, 道德理性迷失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 人们追求的是实用、功利和物质享受, 是知识能够创造多少价值, 技术能够带来多少效益, 是智力的经济化, 能力的商品化, 是人才的市场化, 学校的企业化。这种技术工具理性也支配着工业社会的教育, 尤其是成人教育。教育追求短期行为、急功近利, 背离自身宗旨和规律的功利倾向日益严重。随着成人学历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办学门类的不断增多, 成人学历教育生源的日益萎缩, 各办学机构、单位、部门之间的不良竞争、恶性竞争开始显现, 有些不规范的办学机构, 游离于教育管理部门管辖的边缘, 给成人学历教育的良好市场带来一些不良因素。在教育目标上, 重成才, 轻成人;在教育价值取向上, 重经济效益, 轻教育质量;在教育行为上, 背离教育规律, 重结果, 轻过程;在教育的途径上, 教学成了唯一的途径, 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被排除在人的培养途径之外。“发文凭”“拿文凭”几乎成了成人高等学校及其学生的唯一活动。

(二) 成人高等学校自身的不足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招生数量规模的扩大, 各级各类学校盲目扩大办学规模的问题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普通高校普遍只把精力投入到全日制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上, 而把成人教育作为改善学校条件和提高职工福利待遇的副业来抓, 造成成人教育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在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时, 无论在师资还是在教学场地的利用上都是优先考虑普通高等教育。成教学生规模的扩大, 造成教室、实验室、机房和多媒体教室等一系列的教学设施短缺, 相当一部分学校甚至没有自己独立的校舍。在这种情况下, 校园文化氛围、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校园自然环境这些影响教学质量的环境因素也就无从谈起。一些成人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短缺, 尤其是师资存在严重问题。一是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工作繁重。在扩招的影响下, 学校师生比例失调, 教师人数相对不足, 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增大, 教师除了要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任务以及进行科研、教研工作外, 业余时间还要进行成人教学, 教学任务十分繁重, 教师疲惫不堪, 势必会严重影响成教的教学质量。二是师资没有明显的“成人”特色。担任成教的教师都是由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兼任, 缺乏专职从事成教的教师队伍, 很多教师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普教上, 在成教教学上投入有限, 难以及时适应普教和成教的角色转换。加上教师对成教学生没有深入了解, “因材施教”难以实施, 只能从普教中“翻版”过来, 没有针对成教学生的特点, 导致成教教学普教化。这样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有的办学机构、办学单位为了争取到更多的生源, 不得不在某些方面放松了原来比较正规、比较严谨的教学管理, 比如考试方面、日常教学管理方面等等;有的办学单位则采取“宽进严出”或“免试入学”的政策, 但为了本单位的经济利益等原因, 所谓“严出”也就“严”不起来, 也不可能“严”起来。

(三) 成人高等学校学生的状况

由于近年来的急速扩招, 成教学生入学门槛不断降低, 在总分为450分的入学考试中, 考生的入学成绩只需180分即可被录取, 有时甚至更低。这样的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较低, 给教学及教学组织带来严重困难。成教学生绝大部分是已经在岗的从业人员, 在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 他们既要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又要抽出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学业, 这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一方面, 他们常常因为“工、学”矛盾突出, 不能到校上课的现象比较普遍, 从而导致出勤率低;另一方面, 他们来学习的目的和心态也是不一样的。应当说, 很多学员都是想在学习中提高自己方方面面的知识水平, 以便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但也不能不承认有相当一部分学员是抱着混文凭的态度来学习的。这样的学员如果不从教学源头加强管理, 要想让其成为与其文凭相称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 学员间的实际知识水平差异也很大, 如不同学历层次学员之间的差异、不同年龄学员之间的差异、不同行业间的差异等等。这些现象的客观存在, 无疑给教学和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有时不得不降低要求。

三、走出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误区

(一) 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

国家及社会各行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 纠正“唯学历是用”的人才使用观念。由于我们国家经历过不重视知识、不重视人才致使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受阻的痛苦时期, 再加上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还处于不完善阶段, 国家制订重视高等教育文凭的政策是出自重视知识和人才的目的, 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 由于经验的欠缺和急于迅速发展的心理推动, 导致了我们在人才使用观念上产生了急躁心态和追求形式主义的做法。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 我们必将逐步形成成熟的用人观念, 真正形成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科学机制。要实现这个目标, 就要求政府和社会各行业认真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 找准我们的出发点, 克服在使用人才上的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做法, 树立保证德才是用的正确用人观念。只要国家和社会各行业树立正确的人才使用观念, 形成正确合理的人才使用标准和机制, 就会促使成人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根本性改变。

(二) 加强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始终没有真正实现突破规模扩张型的发展模式,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符合中国成人教育特点的成人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指导, 这就要求各方面切实重视成人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应当把成人教育学研究真正纳入到教育科学研究的日程之中, 建立起成人教育科学研究的良性发展机制, 迅速提高成人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目前, 成人高等教育的研究急需在管理体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质量评估与监督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采取措施, 把成人教育科学研究纳入整个教育科学研究发展计划, 并实行重点倾斜政策, 使成人教育科学研究早日走出低层次徘徊的局面;教育科学研究部门和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科学研究观念, 转变对成人教育学的轻视态度;成人高等教育的主办学校及其教师理应当担负起成人教育科学研究的任务。

(三) 成人高等学校要科学定位

成人高等教育的主办者是以国家信誉作担保而颁发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文凭的。如果主办者不纠正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偏差, 始终以不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实施成人教育, 不维护国家高等教育文凭的信誉, 其后果必然是非常严重的。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如果得不到保障, 国家权力机关和政府最终必定会为维护自己的信誉而放弃对成人高等教育文凭的承认或重视 (其实, 这种迹象已经开始出现, 如职称评定、招工招干时有的就开始要求必须具备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文凭等) , 最后受损失的还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办者。因此, 成人高等教育的主办者必须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 按照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实施教学过程, 以高标准、严要求对待各个教学环节和各项管理。唯有如此,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才能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四) 成人高等学校的学生要认清自己的使命

成人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必须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 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们知道, 成人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如果只是以追求高等教育文凭为价值取向, 就会故意降低对主办者的教学和管理要求, 这实际上是对自己追求个人发展的一种背叛。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 受教育者就会对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掌握的各种知识技能采取应付的办法, 甚至会出现为了考试过关而作弊或投机取巧的现象, 这更是与接受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的。这样, 受教育者虽然得到了一个高等教育文凭, 但他不仅浪费了许多时间和失去了许多机会, 还会对自己的毕生发展产生阻碍。随着社会人才使用观念和机制的成熟, 仅靠一张不断贬值的成人高等教育文凭是难以迎接现代社会挑战的。为了实现个人的毕生发展, 为了使自己能够真正迎接现代社会的挑战, 成人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必须确立以追求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为内容的教育价值取向。只有这样, 受教育者才能真正达到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 同时也为成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高标准发展形成一个真正的需求和促进群体。

摘要: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上存在着某些认识误区, 导致了“唯文凭主义”现象越来越严重, 并且使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建构、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评价标准等长期处于低层次化。必须认清并走出这种误区, 以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误区,矫正

参考文献

[1]张峰.关于成人教育本质属性的探讨[J].成人教育, 2006, (1) .

[2]安雪飞.新时期成人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 (6) .

[3]崔振林.成人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浅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5, (6) .

[4]李盛聪, 刘幸.论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2) .

[5]张晓辉.关于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问题的几点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 .

[6]罗世乾, 张玉斌.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6) .

上一篇:房屋土地下一篇:如何培养